餐飲經營風險分析范文

時間:2023-06-07 16:52: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餐飲經營風險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餐飲經營風險分析

篇1

論文關鍵詞:商業房地產投資風險 防范風險 防范

論文摘要:商業房地產的投資在我國乃至于全球都是備受矚目的,因為房產投資本身的獲利有著不可估量的前景,不過跟一般的投資項目一樣,商業房地產的投資風險也是存在的,怎樣正確認識商業房產的風險并通過有效的措施進行防范,是本文講述的重點。

由于前期國家出臺了很多關于商業房產方面的有利措施,所以現在很多人愿意投資商業房產,以獲取既得利益。不過商業房地產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和特點,它的投資風險也很大。尤其隨著國家近期房產政策的調控,部分城市的房產價格肯定會降下來。作為商業房產,由于投入比較大,房租比較高,房價也一直在攀升,超過了商家所能接受的范圍,這樣房產投資就很有可能面臨巨額資金難以收回的情況。所以我們應該正視商業房地產的投資風險,并采取策略應對其帶來的風險。

一、商業房地產的概念及特點

所謂“商業房地產”,顧名思義,就是指用作商業用途的房產。像是商超,酒店,街道上的商鋪,還有那些商業廣場,批發市場或者是購物中心等所用的房產都屬于商業房地產。表現最突出的就是購物中心,它是最典型的一種商業房地產形態。當然,之所以叫做商業房地產,肯定跟住宅地產有明顯的差異。首先,商業房地產的收益高。不同于住宅直接販賣,商業房產主要靠租金來增加收入。所以地段的好壞,建成后的管理層次,開發商的商業品牌,最終的資金流通程度對于房租的多少都會產生作用,而且影響深遠。商業房地產的收益還跟當時的物價水平緊密相連,隨著物價的上漲,房租也有可能隨之上升。其次,商業房地產的經營方式相似,但內容多種多樣。雖然商業房地產一般都是將各個店鋪租給相應的商家,然后通過租金來獲益,但是出租給商戶的經營模式是多種多樣的,不管是搞餐飲還是搞IT都可以。再次,商業房地產一般投資規模大而且建設周期和資金回收期比較長。就像購物中心,如果要建成一個特色的商業區,前期必須投資大量的資金,而且大部分的商業房地產都要經歷兩到三年的過渡后才能走向正軌,這就要求房產開發商有雄厚的資金來周轉才行。最后,對于商業房地產來講,經營管理要求也會偏高一些。由于商業房地產經營的好壞直接決定自身的盈利狀況,而且現在商業房產的市場競爭特別激烈,所以對于經營管理者的要求也變得比較苛刻。

二、商業房地產的投資風險

由于商業房地產本身投資比較高,收益比較慢,所以在此過程中肯定是存在一定的風險,加之商業房地產的投資回報率比較高,所以高收益肯定包含高風險。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考慮,現在商業房地產的投資主要風險如下:

(一)經營風險

經營風險是針對于商業房產投資者而言的,是指由于自身的經營問題而導致收益水平實現率不夠或是沒有實現收益的問題。也可以說是資金流出與期望不符的風險。這種風險主要來自于投資企業或者投資者自身的內在因素,如果經營管理不善,決策出現嚴重失誤就很有可能導致運營成本增加,期望值減低。值得一提的是,經營風險也是目前商業房地產面臨的最主要的風險。

(二)財務風險

財務風險是指商業房地產投資者或者其它主題財務因受到影響而使得商業房地產不能完工或者不能形成資金回收等狀況。第一,投資者在運用財務杠桿時可能帶來風險。所謂財務杠桿指的是投資者運用借貸的資金來擴大自身的透支產出,這樣就會導致投資的不確定性增大,從而不能達到預期收益的可能性也會增大。第二,拖欠風險也是應該考慮的問題。當房屋購買者或者租賃者不按時交房租或者借款的時候,由于拖欠自己所帶來的風險就壓到了商業房地產投資者的身上。

(三)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是指由于商業房地產市場價格得變動而給房產投資者帶來損失的風險。這一點是很值得重視的,因為市場風險是最難把握的,它會隨著市場的走向而變動。

(四)利率風險

利率風險顧名思義就是指商業房地產投資因為利率的變化而影響收益所帶來的風險。眾多周知,商業房地產在開發初期的投資力度都是很大的,所以大部分的開發商都會選擇跟銀行合作,進行貸款等動作,這樣一來,銀行利率的增減就跟商業房產的投資風險直接掛鉤了。 轉貼于

(五)無流動性變化風險

由于商業房地產從建房開始都是不能流動的,所以投資進去的資金就不能夠隨時轉出轉進,這樣就有可能由于投資周期過長,使用周期等早場房地產價值增大,交易成本也很高的局面,也由于這種流動性太差的原因很有可能導致投資收益水平,而造成無流動性變化風險。

(六)自然災害帶來的風險

自然災害帶來的風險估計一般人都可以理解,像是地震,水災等風險對于商業房地產業也是不可抵擋的,不過這項災害可以轉嫁到保險公司那里,相對風險比較低。

三、商業房地產風險的防范策略

商業房地產的投資收益是建立在對未來房價走勢判斷的基礎上的,只要判斷的準確就一定能夠得到好的結果。不過由于很多不確定因素的困擾,使得很多情況下房產的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偏差太多,所以防范這種預期收益的偏差成了商業房產風險最重要的防范策略。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仔細認真的市場調查,考慮各種因素,最終進行歸納統籌,得出最準確的數據最為投資依據。要做到這些,首先作為投資者來講,要對經濟市場比較了解,對于市場的走向要有比較深刻的意識,最重要的是要針對自己所投資的商業房產的未來發展有非常客觀的認識,要能統籌全局,掌控趨勢。其實防范商業房地產投資風險,大體上有這幾種途徑:一,風險規避、損失控制與風險轉移。簡單地講就是回避一些風險比較大的項目,而選擇風險較小的項目進行投資。這是一種最理性的策略,可以將房產投資風險降到最低。二,損失控制。它主要是指通過一些方式方法,而將房產損失控制到最低。就像我們可以通過改善管理方法,減少風險投資。三,風險轉移。這點的意思就是把風險轉嫁到其它項目或單位上,比如保險公司就是一個很好的平臺。

總結

總之,商業房地產的投資風險是不可忽視也不可阻擋的。投資者在選擇投資項目的同時一定要根據自身的狀況慎重選擇,盡量避免不必要的風險,必要時采取一定的措施,防范于未然。

參考文獻

[1]楊洋,房地產估價風險分析與防范[J]價值工程,2010,26

篇2

關鍵詞:高校后勤;財務制度;內部控制

一、高校后勤財管模式概述

高校后勤的特殊性決定其財務工作的實行不僅要單一實現財務管控,還要適應高校整體管理模式的工作需要,才能更好地促進高校的持續發展。目前,隨著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進一步深入與發展,我國高校后勤財管模式已由原本的自身獨立核算及在校財務處進行核算兩種主要形式衍生為集中、分散、集中與分散并存及在校財務處核算四種模式,而這些管理模式的出現正是滿足外部環境、政策體制等因素的不同訴求。因此,當下只有順應高校后勤體制轉變,切實轉變其財務核算形式,才能使高校后勤財務核算與管控更恰當地因地、因校發揮實際效能。

二、高校后勤構建財務內控的現實意義

既然高校后勤為了順應國家政策導向而轉型升級,其財管模式也應勢必改革、創新實現同步發展,此時,社會化經管的內控理念引入也不容忽視。高校后勤作為學校內設機構,長期以來受傳統觀念影響,還沒有徹底擺脫“等、靠、要”的思想,在國家踐行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進程中,市場屬性決定其必須強化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強化競爭意識與風險意識,最終實現以服務主校為根本,提升優質服務為目標的經營理念,所以,建立與規范高校后勤財務內控制度,既是其自主經營的鞭策,自負盈虧的要求,又是其自我約束的實現,自我發展的追求。但是,又由于高校后勤對高校教育具有公益屬性,決定其經營與發展不能一味關注經濟效益,同時也必須考量校內及師生的切實利益,二者兼顧,才能更精準地為自身和學校服務,因此,高校后勤財務內控制度構建既要遵循普遍性,又要考慮特殊性原則。

三、高校后勤財務內控現狀剖析

(一)財管評定標準界定不一

高校后勤實行社會化改革背景下,其后勤機構既是市場經濟體制下商品的生產者與經營者,又是高校的具體服務部門,向師生提供質優價廉的產品和服務,這就意味著在其追求經濟效益及利潤最大化的同時,勢必也要服從高校事業發展需要而顧及社會效益,那么,在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出現沖突時,例如有些服務零利潤,有些甚至還處于虧本經營狀態,高校后勤該如何選擇效益目標,如何進行財管評定與內控將是一個兩難選擇。

(二)財管核算體系未能統一

各大高校在后勤財管模式改進中經驗尚淺,尚未建立起一套與之改革發展相匹配的、全面統一的財管核算體系。在實際核算中,財務人員對各類問題的理解與核算方法的選用存在偏差,尤其是在新會計制度準則出臺后,財務人員在諸如科目設置、科目結轉、報表編制等各類問題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可想而知,財務核算體系的不統一,將直接影響高校后勤財務相關列報信息的真實及完整性,以后也一定會影響整個財務內控的實行質量和管控水平。

(三)財務分散管控模式尚存

高校后勤服務涵蓋內容較多,常涉及餐飲、物業、環保、綠化、交通運輸等各個領域,由于服務行業各具特點,高校后勤為了尊重行業特點,普遍采用財務分塊管理的模式,從而造成其財管資源配置的分散化,這無形中加大了后勤財務管理的執行難度。另外,高校后勤由于缺乏集中統一模式的財務管理和統籌規劃,必然導致財務內控執行不到位,從而使內控制度落實不具體而流于形式。

(四)成本效益貫徹不夠徹底

高校后勤融于市場經濟環境中,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特點要求其必須尊重市場價值規律,嚴格執行成本效益原則。但在實踐中,由于傳統管理體制及改革不完善等因素制約,成本效益原則應用尚未落到實處,部分高校成本效益意識淡薄,約束機制不夠完善,監督體系尚未構建,這都必然導致其財務核算成本的不真實與不合理,長久如此,很難避免重復投資、資源浪費等各類現象的出現,故成本核算應引起各大高校后勤的普遍關注,才能實現財務的真實合理及財務內控的針對有效。

(五)人員綜合素質不夠全面

值得特別強調的是,財務人員由于長期適應了計劃經濟背景下的財管模式而不愿對市場經濟模式的轉換做徹底改變,這不僅不能與市場經濟社會化財管模式相適應,還會基于其業務能力、法制意識、思想觀念的落后等問題而制約高校后勤改革的實現與發展,所以,財務人員綜合素質應得到普遍提升,才能最終提升高校后勤的綜合軟實力。

四、高校后勤財務內控制度的設計思路

(一)尊崇高校后勤的經管精神

針對高校后勤在其經濟與社會效益出現沖突時應如何抉擇的問題,教育部發表了相關指示,即為高校后勤工作的開展應始終圍繞對高校提供服務與保障來進行,始終堅持質量與安全第一性來保障高校教育事業的穩步實施,那么,在保證社會效益的基礎上所進行的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經濟效益才是后勤全體員工的價值體現,所以,高校后勤財務內控制度的設計也應尊崇于此。

(二)掌握高校后勤的內控目標

高校后勤效益特殊性決定其內控目標應包括:一方面保證其自身經營活動的合法、有序、協調、順利進行,從而實現其經營目標;另一方面應切實保障其各項資產的安全與完整,防止舞弊事件發生,真正落實高校后勤財務資料的真實與可靠性,進而發揮財管內控的最終效能。

(三)依照內控制度的設計原則

企業內控五原則,即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適應性及成本效益性原則應同樣適用于高校后勤財務內控設計時的綜合原則,同時尊重普遍性原則的基礎上,也應依據高校后勤經營業務種類多,規模小,員工多等實際特點,在設計財務內控制度時,遵循由點到面、由簡到繁的循序漸進的推廣原則。

(四)強化內控制度的管控理念

高校后勤經營對象較為確定,經營屬性較為特殊,所以在圍繞著上述三種設計思路時還應強化內控設計的主要管控理念,就是應以“防”為主。所謂“防”,即是指預防各種財務風險、人資風險、采購風險等具體經管業務范疇,才能有的放矢地發揮財管內控的最佳著力點。

五、高校后勤財務內控制度的具體架構

高校后勤財務內控制度構建與具體實施,始終應堅持以設計思路為導向,以具體實情為參考,才能更加針對、有效地構建出適用于行業本身的財務內控制度,才能更好地服務于高校與后勤部門,本文從會計制度構建、會計操作流程、財務預算、財務風控及實施監督等五個方面加以闡述,具體如下:

(一)會計制度構建

高校后勤引入市場經濟企業化管控模式,不僅給財務內控帶來諸多不便,也給高校后勤財務人員帶來了一定困擾。鑒于其客觀情況,高校后勤在財務內控制度構建上應注重選擇好會計政策、設置好會計科目及設計好會計制度等三個方面。只有著重關注上述三點具體問題,從其實際管控要求出發,明確會計核算政策,建立完善財務制度體系并實行統一明細科目管理,才能更加有利于財務內控規范性的構建與實施。

(二)財務流程構建

1.財務崗位分配

加強財務崗位內控力度是高校后勤實現財務內控的主要舉措之一,只有通過崗位控制,形成各司其職、相互制約的工作機制,才能盡可能避免差錯及舞弊行為的發生,從而起到內控的核心,即內部牽制作用。另外,高校后勤在采購、對外經濟合作等各種經濟事項時都會涉及財務崗位設置問題,所以,其一定要在遵循“不相容崗位相分離”的原則下進行崗位內控設置,除此之外,高校后勤還應對關鍵崗位設置定期輪崗制,以防范財務人員在崗位履職時可能存在的各種風險,進而凸顯崗位內控的有效性。

2.財務審批稽核

高校后勤的財務審批,主要是以經費支付為核心,對其實行財務內控的實質就是控制經費流出口徑。而后勤財務稽核旨在保護資產安全、完整,保證經營合法、合規,從而提高其經營管理實際水平和提升內控工作效率。所以,建立一套全面完善的財務審批及財務稽核制度,不僅能明確審批權限,劃分經濟責任,還能充分發揮監督、審計職能,從而避免審批與稽核流于形式,最大限度地保證資金及財產的安全、完整。

3.財務報告控制

財務報告控制是高校后勤完善財務內控的關鍵環節,財務報告質量的優劣不僅是后勤財務內控工作規范化與制度化的衡量,還是強化崗位要求,明確崗位職責與反映整體財務運行情況及提供財務決策水平的體現,所以,高校后勤應在確保信息真實、合法、準確的基礎上,將財務報告的選定設計成報表、分析等多種形式,以便后勤管理者對財務活動加以了解及實時把控。

4.會計檔案與信息化管控

現代電算化財務管理既要加強軟件的開發,還要加強應用人員的操控,那么,與之并行的會計檔案就應注重紙質檔案與電子檔案兩個方面。在實現高校后勤的財務內控制度構建時,會計檔案的保管與信息化管控不容小覷。只有將會計檔案妥善保管、有序存放,重點關注并確保電算化系統及網絡的安全,才能嚴防會計信息資料的損毀、散失和泄密等風險隱患,所以,在會計檔案保管、使用,信息系統下的賬務處理及崗權分配等方面不斷強化內控,才能完善財務內控的方方面面。

(三)財務預算構建

在執行社會化管控后,高校后勤預算管理成為其財務內控工作中的薄弱環節。高校后勤應建立預算管理體系及組織機構,才能明確預算指標,明確財管核心,加強資產可控管理,提升資金使用效益,從而降低經營風險。另外,預算的落實、保障與調整及分配、考核也是高校后勤實現財務內控的攻堅方向,以便更加有效地組織與協調經營活動,以實現既定目標。

(四)財務風險預警

面對瞬息變幻的市場環境,高校后勤財務內控也具有很大不確定性,財務風險與經營風險時刻威脅著高校后勤的生存與發展,因此,必須加強風控管理,建立完善的風險預警系統,加強經營風險分析及決策風險評估,并制定危機預告與風險控制等功能,進而及時尋找風險根源,對其經營運轉環節中潛在風險實行實時監控,并制定有效應對舉措,才能最大限度規避及有效防范財務風險的發生。

(五)財務監督聯動

高校后勤應切實強化財務監督的地位與作用,建立以專業監督為主,輔以群眾及行政監督模式,一是引入學校紀檢、監察等部門進行行政監督可行使重大決策權、實現高校資產利益最大化,二是其審計監督職能的具體實現可及時防范與糾正財務內控可能會出現的種種問題,再有在財務監督的實際執行時,應突出業務監督與加強群眾監督,以實現輿論監督推動高校后勤財務內控制度規劃化的現實愿景。

參考文獻:

[1]陳雪梅:《基于COSO框架的企業財務內控制度分析》,《經濟研究導刊》,2010(23).

[2]郭琳.新時期高校后勤內部管理制度的控制策略探討[J].財經界,2010(05).

篇3

關鍵詞:企業 跨國投資 財務風險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10-127-02

1964年,美國學者漢斯和威廉把人的主觀因素引入到風險分析之中,其在研究報告中表示,風險雖然是客觀存在的,且對同意環境下的所有人都是以相同的形式存在,但對風險的判斷是主觀的,對風險判斷的不確定性造成個體對風險認識的不同。上世紀80年代初,日學者在吸收之前學者在該領域的研究理論后,提出了對風險的重新定義:“風險是在特定環境下和特定時期內自然存在的導致經濟損失的變化?!?/p>

跨國投資又稱國際投資或海外投資,是指跨國公司等國際投資主體,將其擁有的貨幣資本或產業資本,通過跨國界流動和營運,以實現價值增值的經濟行為。跨國投資面臨的風險首先是外匯風險。外匯風險是指一個金融的公司、企業組織、經濟實體、國家或個人在一定時期內對外經濟、貿易、金融、外匯儲備的管理與營運等活動中,以外幣表示的資產(債權、權益)與負債(債務、義務)因未預料的外匯匯率的變動而引起的價值的增加或減少的可能性。另外,企業在經營中的經營風險也不可忽視。經營風險也會加重財務風險。經營風險是指公司的決策人員和管理人員在經營管理中出現失誤而導致公司盈利水平變化從而產生投資者預期收益下降的風險或由于匯率的變動而導致未來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

一、跨國投資風險研究的理論基礎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下,為了拓展市場以及優化資源的合理配置,許多企業都選擇涉足海外市場。但是考慮到不同東道國所對應迥異的政治和法律環境等差異,跨國投資包含著比國內投資更大更難以預測的風險。吳洪臣在其《國際直接投資》中談到:“海外投資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在特定環境和特定時期內,會給企業海外直接投資帶來損失。”為了保證跨國投資活動的穩定進行,怎樣高效地預測風險,控制風險甚至規避風險,是中國跨國企業在海外站穩腳跟的當務之急。

有學者在對跨國風險進行辨識時將其細分為政治風險、國家風險和外匯風險。

有一些學者重新定義了國家風險的定義,認為國家風險可定義為企業在東道國由于東道國不同的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進而對企業投資行為造成損失的不確定風險,所以把國家風險直接定義為經濟風險和政治風險的總和。周郁朋(2014)在研究報告中主要從企業內部控制這個角度進行分析,將跨國投資風險細分為內部風險和外部風險兩大類;或者從企業控制能力的角度將風險分為系統性風險和財務風險。丁君風(2006)等學者認為:跨國公司需要一整套完善的企業內部風險控制機制,包括投資過程中出現風險的一系列具體處理措施。在當今的許多研究著作中,政治風險的影響力正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甄炳禧(2014)認為,中國應該研究借鑒西方成熟國家的跨國投資有關經驗。從制度上完善中國的跨國投資行為,同時建立完整的法律體系和保險制度維護中國跨國公司在海外的利益,深入健全領事保護和服務,改善境外投資信息不對稱的被動局面,最終形成多位一體的政治風險防范體系。

歐美發達國家的投資市場較為成熟,跨國投資起步較早,所以對跨國投資行為的風險研究也較為完善。Click(2013)通過對1982-1998年,美國在近60個不同國家進行的關于海外投資風險的實證研究中指出:總體風險=政治風險+金融風險,即投資企業面臨的總體風險等于政治風險加上金融風險。Smith和Stulz(1981)研究海外投資時將對企業價值影響較大的匯率風險劃分為交易風險、劃算風險、經濟風險三種風險。通過套期保值等方式一般可將換算風險和交易風險進行有效管理。Geert hofstede(1980)率先構建了國家文化模型。在當今,即使對跨國投資風險的研究愈發深入,國家文化模型依然是國際上眾多學者在研究企業跨文化管理時的重要理論依據。Ramamurtia(2011)采用定性分析法研究了亞洲及歐洲部分發展中國家跨國投資的潛在風險??紤]到基礎設施建設本身具有的強壟斷性,而且其產品是不易交易的,所以很顯然會存在國家管制??梢灶A見到的是,在投資基建項目時投資方很容易受到東道國的政策風險,使得投資企業承受巨大的經濟損失。

二、海外市場選擇

對海外市場的評估非常重要,某種程度上關系到跨國投資的成敗,對海外市場的清醒認識和分析是在投資行為發生前將投資風險降低的很高效的手段。有企業將其分為三類。不同的企業不同的產品可以選擇不同的市場級別。

(一)一類市場

主要包括歐美的發達國家和中國鄰近的日本、韓國,客戶群包括SBC,Verizon,Orange等全球跨國運營商。這些國家的市場空間巨大,消費水平很高,在全球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其市場空間占全球總體市場空間的60%。在這些國家和地區進行的投資能夠取得巨大的回報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同時其市場基礎建設較為成熟,新興力量要搶奪市場份額難度較高,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存在著很高的技術門檻,所以一類市場的投資也伴隨著巨大的風險。同時由于北美和日本的政治壁壘,大大制約了我國企業進入主流,這也使得在最初幾年的跨國投資中效率不高,始終止步于短名單階段。

(二)二類市場

主要為東歐,拉美,北非及亞太地區等中等發達國家。其中以俄羅斯、巴西、南非等用戶大國為重點。這類市場存在市場開放度不同的特點,拉美及東歐開放程度較高,亞太、非洲地區由于其經濟水平有限,其國內的主流運營商多為國有企業,基本壟斷了國內市場。這些地區的特點是其行業技術基本成熟,技術水平多達不到國際先進水平,國內人口多使得需求量大,這對于我國企業來說是早期最具備發展潛力的市場類型,可以依靠自主研發的移動運營技術和成熟的銷售手段,可以以較小成本與當地運營商合作,或取而代之。

(三)三類市場

三類市場針對的是欠發達地區,主要包括非洲南部,南亞和亞洲中部等國家。相比市場壁壘較高的發達國家,欠發達地區的投資風險甚至更高,因為這些地區的市場發展落后,經濟基礎很差。不同企業在這地方,結果不一樣。

三、中國企業在跨國投資中的風險應對

在21世紀初期,中國參與跨國投資的項目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建筑礦業和服務業。一類是如中石油中石化,中國遠洋運輸公司等國營企業,另一類則是密集勞動性項目和低層次簡單交易的經營方式如餐飲等。技術密集型產業,即技術水平較高的產業,中國企業參與跨國投資較少。投資行業的分布嚴重失衡導致我國海外投資的效率低下,且跨國投資風險更大,這同樣影響著國家對跨國投資的法律制定不完善,特別是對于新興的高科技產業如電信,金融的跨國投資,由于法律指定的滯后性,普遍承受著較高的風險,無法擺脫后顧之憂。

企業在跨國投資時往往會帶有其所處的國家環境或經濟環境的通病,主要有三點會在整體上給投資行為帶來額外的風險。

(一)應對政治風險

政治風險是指我國與被投資國的經濟,政治等關系發生變化時,或被投資國發生或社會動蕩時引起對外的政策變化,導致對跨國公司的海外投資產生不利影響的風險。所以怎樣選擇投資國以及投資順序對于政治風險的防控就非常的重要。在海外投資過程中,企業不可避免地要承受巨大的政治風險。為了規避政治風險,可以選擇了合作式的解決方案,即聽從投資國建議,以減弱其對自己的敵意,博得投資國的好感。

(二)應對社會風險

社會風險是指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地理環境和政治環境所帶來的風險。“入鄉隨俗”對于跨國投資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

無形資源主要集中在技術資源和商譽資源部分,技術資源是指公司擁有的專利和公司整體的研發能力和技術水平,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源。擁有成熟的研發能力和創新能力可以使企業在開拓海外市場時占據主動。如果沒有自己的核心科技,在開拓海外市場時甚至只能淪為國外企業的代工工廠,容易在“技術仗”中敗下陣來。如今世界最廉價的勞動力已不在中國,以廉價勞動力換來的價格優勢已不再明顯。選擇不斷發展自己的研發能力,在科技層面壓制住市場上的對手,這是把企業風險降到最低的有效途徑。

(三)應對企業風險

即使兩個企業在同一外部環境下發展,但是每個企業的發展狀況還是不一樣的,這就會牽扯到企業內部的風險。企業風險主要包括企業資源和企業能力兩個方面。

1.企業資源(Enterprise Resource)。企業資源主要有兩大塊,分別是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有形資源里面我們主要分析實物資源和人力資源。實物資源指企業跨國投資所在地的地理環境和一些硬件設施。應對企業風險,應該重視培養員工,使他們提高知識水平和工作能力;在培訓手段上可以引進一系列國際先進的教學手段如CD-ROM、Video Training、Audio Training,使未來的員工能完美達到工作標準。使得企業在人力資源方面將企業風險降到最低。

2.企業能力。企業能力主要分為研發能力、制造能力、營銷能力、決策能力等部分,而營銷能力則是企業能成功在海外市場立足并迅速占據市場份額的關鍵因素,甚至其強大的營銷能力更在其研發能力之上。以創造客戶價值拉動營銷的縱深發展的營銷戰略。圍繞著“為客戶創造價值”進行。正是客戶的需求反過來指引企業的研發方向。這是一種幾乎“自然選擇”的決策方法,在保證企業在營銷層面上盡力讓客戶滿意,又在研發層面上實現與消費群體的對接,更有針對性地進行產品研發,也降低了研發新技術與客戶之間脫節造成的商譽及資金上的風險。在海外拓展的過程中,主動招標,參加大小的博覽會,世界論壇,爭取每一個機會在公眾面前展示自己,也爭取和很多國家進行官方合作的機會。與政府綁定在一起的營銷策略帶來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在國家政策上容易獲利,能夠比其他沒有依靠的企業花更小的代價取得某些地區的權或贊助權,某種程度上成為“官方運營商”;其次,一般來說政府的總體環境相對穩定,由政府決定的投資決策一般不會輕易更改,這對減小企業因為環境波動帶來的投資收益虧損有利,而在海外投資中,穩定的投資環境是謀求發展的基礎,而能夠取得政府的信任和支持總是利大于弊的。營銷能力的提升在企業開拓海外市場進行跨國投資時,能有效提升投資的使用效率,減少在進入一個新的市場時所面臨的企業風險。

(四)應對市場風險

投資國的不同,會帶來消費觀念的差異,如果企業不做好對市場的準確預測,一旦無法把握消費者的消費偏好,產品的銷量以及公司收益會受到影響,很容易造成投資行為的無用功。比如在東道國總體經濟形勢樂觀時,或其市場容量大時,某商品的替代品數量相對較少,互補品數量變多這時企業只要平穩投資即可;當東道國經濟不景氣或市場接近飽和時,其替代品數量相對較多,這時則需要企業以刺激市場為目的尋求投資決策。針對市場風險所做出的防控措施首先是增強自身的市場敏感性。作為投資國需要持續地對東道國的投資環境進行評估,對于東道國市場的需求做出迅速反應,投入研發團隊和營銷團隊以應對當地的消費偏好的變化。

市場風險防范的另一個重要舉措是要遵循分工協作原則。即將生產的各個環節放置在多地多國,將各環節的生產工廠安置在其最適合的地區。比如根據自然資源的分布等,以分散企業所面臨的市場風險。同時多管齊下的生產模式也可大大削減企業的生產成本。

參考文獻:

[1] 歐陽俊,邱瓊.中國企業如何“走出去”[N].學習時報,2015

[2] 本報記者胡俊剛.中國企業跨國投資要避免――“跑步前進”和“齊步走”[N].中國審計報,2012

[3] 祁欣.當前企業“走出去”形勢分析[N].經濟日報,2014

[4] 閔劍.企業跨國投資風險預警指數及定位監控模型[J].財會通訊,2013

篇4

本文以商業銀行如何進行中小企業信貸業務風險控制為立足點,在研究中小企業特點以及信貸風險特點的基礎上,剖析了制約中小企業銀行貸款融資的障礙所在,指出中小企業貸款難的關鍵原因在于中小企業信用缺失以及銀行缺乏對企業信用狀況的有效評定。

本文試圖以建立中小企業信用評級機制為突破口,為解決中小企業銀行貸款融資難問題提供技術支持。通過分析研究銀行現行信用評級機制對中小企業進行評級的缺陷,根據中小企業的特點及實際情況,借鑒目前國際、國內信用評級的先進理論和實踐經驗,對現行信用評級機制進行了修正和完善,建立了一套適用于中小企業信用評級的指標機制。

關鍵詞: 風險控制 、中小企業、 信貸 、信用機制

 

ABSTRACT

Small & medium-sized enterprise (SMSE), as the most energetic and vigorous economic corpus in the market economy,have be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otivations for the growth of economy in China. SMSE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duct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dustry structure readjustment, regional economy rise and especially in releasing working Pressure and transferring country working force,which makes SMSE the leading entities and factors in driving the constant and rapid growth of economy in China. To maintain rapid growth it is far from enough for SMSE to raise money only depending on self accumulation. They have to take advantage of outside finance channels among which bank loans are the main sources. But it is a common phenomenon existing throughout the world with different distant, that most of SMSE are quite difficult to get loans from banks.

This paper takes risk control of credit business of SMSE for commercial banks as foothold,on the basis of studying SMSE’5 characters and credit risk characters, analyzing the obstacle for SMSE to get loan from commercial bank, pointing out SMSE’s lack of credit and banks’ insufficiency in effectively evaluating the SMSE’s credit status as the key reasons of SMSE’s difficulty in getting bank loans .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stablish SMSE credit rating mechanism for breach, providing technical support for SMES to solve the difficulty in financing bank loans.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bank’s credit rating mechanism of SMSE rated defect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MSE, referring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redit rating of advanced theories and practice experience, revised and perfected the current credit rating mechanism, established a set of applicable credit rating index system for SMSE.

KEYWORDS:risk control, SMSE, credit loan, credit rating system

正文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一、選題背景與意義 1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 2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2

第二章   信貸風險相關理論 3

第一節 信貸風險概述 3

一、信貸風險的含義 3

二、信貸風險的經濟學分析 3

第二節 信貸風險控制概念及基本思路 5

一、信貸風險控制的概念 5

二、信貸風險控制的基本思路 6

第三章  中小企業信貸概述 7

第一節 中小企業的界定及特點 7

一、中小企業的界定與特征 7

二、中小企業信貸風險特點 9

第二節 中小企業信貸分析 10

一、中小企業信貸需求分析 10

二、中小企業信貸難的原因分析 11

第三節 我國中小企業信用評價機制 13

一、商業銀行信用評價應用分析 13

二、現行評價機制存在的問題 14

第四章   我國中小企業信用評價機制的建立 15

第一節  中小企業信用評價定量模型 15

一、Altman的Z計分模型的介紹 15

二、對Z計分模型的進一步探討 15

三、對Z計分模型的調整 15

三、初步信用級別的判定 16

第二節 中小企業信用評價定性指標體系 16

一、宏觀層面分析 16

二、中觀層面分析 17

三、微觀層面分析 17

四、構造新的中小企業信用評價定性指標體系 19

五、中小企業信用評價定性指標體系的使用 20

第五章 總結 21

參考文獻 22

 

 

第一章   緒論

一、選題背景與意義

小企業作為市場經濟中最具有生機與活力的群體,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之一。在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以及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吸收的就業人數占全國就業人數的比重高達55%—78%,所創造的GDP占一國GDP的比重達50%以上 。中小企業作為經濟活動中的重要主體,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增長和經濟活力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各國政府紛紛出臺各種政策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市場機制也在不斷的調整,積極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了一個寬松的發展環境。

在我國特有的政治和經濟體制下,中小企業群體往往還有另一層含義——“民營”企業。我國民營中小企業在經歷了80年代初的起步探索階段,調整發展階段、二次創業持續發展階段、全面發展階段,直到近年來民營中小企業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迅速發展。它們在產品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調整、區域經濟崛起,尤其在緩解就業壓力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諸方面均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我國保持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主體。

從中小企業層面出發,要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中小企業無法僅依靠自身的積累,必須依賴外部融資的支持,而在中國融資渠道相對缺乏的情況下,商業銀行貸款成為其融資的主要渠道。但實際上,中小企業貸款難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其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 不同程度的存在著。在我國,這個問題相對來說比較突出。產生的根源主要在于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秩序比較混亂,法律法規相對缺乏,銀行內部管理、風險控制能力低下,因此造成了大量中小企業貸款壞帳,以至于一些銀行現在對中小企業貸款產生“惜貸”情緒。

從商業銀行層面出發,各大國有商業銀行利潤普遍增長乏力,其原因在于其絕大部分貸款集中于大企業,而直接融資方式的拓寬使大企業不再依賴于銀行,再上長期以來各家銀行爭相給大企業提供服務,激烈的競爭造成信貸成本上升、利潤貢獻率降低 。在這種情況下,大力發展中小企業信貸對銀行轉變盈利方式、尋找新的盈利增長點具有重要意義。

基于以上兩點分析,中小企業信貸成為促進商業銀行和中小企業共同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怎樣能夠既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又最大程度保證信貸資產安全,這就要求商業銀行研究中小企業信貸業務風險控制,建立起一套以風險控制為目標的信用評價機制,以保證這項業務的正常開展,從而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也為商業銀行分散資金風險,提高競爭能力提供有益的幫助。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

本文以商業銀行如何進行中小企業信貸業務風險控制為立足點,在研究中小企業特點、財務特征和信貸風險特點的基礎上,剖析了制約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的結癥在于中小企業信用缺失以及銀行缺乏對企業信用狀況的有效評價?,F行銀行信貸信用評價機制對中小企業的信用評級存在評價機制不適用及評價指標不合理的情況,導致中小企業的信用等級被低估,進而加劇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

本文通過分析研究銀行現行信用評級機制對中小企業進行評級的缺陷,結合我國中小企業的特點及實際情況,借鑒目前國際、國內信用評級的先進理論和實踐經驗,對現行信用評級機制進行了修正和完善,構建一套適用于現階段中小企業信用評級的指標機制,以求全面反映中小企業的信用狀況,解決中小企業在融資時遇到的信用評級不公正的問題。該體系將信用評價指標分成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兩個部分,強調在定量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定性分析進行調整,力求全面、真實的評價中小企業的信用狀況。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通過對各種信用評級方法的比較,并根據我國中小企業的實際情況,對其信用進行研究,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一)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結合。影響信用風險的因素比較繁雜,中小企業信貸既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社會問題,涉及到社會經濟及環境變化等諸多方面。精確測算信用風險在現階段還有較多困難;但若單單采用定性的分析方法,不能說明信用風險的主要問題,且容易引起誤判信用風險。因此,在本文所涉及到的信貸風險控制和信用評價機制的事前定量評價方法中,在運用定量方法的基礎上,采用定性的方法,以求能夠更加科學、準確地對中小企業的信用進行評價。

(二)歷史的經驗教訓與現階段的新要求緊密結合。通過認真的總結以往業務發展中所獲取的中小企業信貸信用評價機制,為新階段的研究提供寶貴的經驗。更有助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也使得本篇論文更具有研究價值。

(三)比較分析法。對現有的信用評級模型進行描述比較,歸納總結,然后選擇己有的適當的評級模型作為本文提出的評級模型的基礎,嘗試構建我國中小企業信用評價模型。

第二章   信貸風險相關理論

第一節 信貸風險概述

一、信貸風險的含義

風險是市場經濟中被廣泛使用的名詞,它包含了兩個重要內容,即:利益的不確定性和損失的不確定性。因此,不確定性是風險的最大特征。如果某種行為具有不確定性時,其行為就反映了風險的負擔,也正是由于無法確定潛在的損失或收益,才構成了風險。在經濟生活中,無論何種決策,都是在承擔了一定的風險的條件下,為實現利益的最大化而做出的。

巴塞爾委員會在2004年頒布的巴塞爾協議II中,根據銀行風險產生的原因將銀行業風險分為三大類: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信貸風險即信用風險,是指銀行總是面臨交易對象無法履約而損失貸款的風險;市場風險是由于市場價格的變動,銀行的表內和表外頭寸都會面臨遭受損失的風險;操作風險是一種內部風險,由治理機制的失效或有問題的內部程序、人員及系統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損失。其中信用風險主要集中在公司業務、機構業務、零售業務中,主要體現為信貸風險。

表1-1銀行業務風險矩陣

項目 公司業務 機構業務 零售業務 投行、交易業務 支付清算 、信托、資產管理

信用風險 高 高 高 中 低 低

市場風險 低 低 低 高 低 低

操作風險 低 低 高 中 高 高

資料來源:巴塞爾協議II

對中小企業而言,由于其自身資本積累的嚴重不足,只能對外進行外源性融資。但是我國直接融資的資本市場仍不成熟,發展相對不完善,導致民營中小企業很難通過股票上市或發行債券進行直接融資,大多借助于信貸資本的支持。對商業銀行而言,其主要收入仍為借貸的利息差,約占其總營業收入的80%以上。因此,信貸風險是商業銀行現在業務中所面臨的最大風險。本文中的信貸風險,是指借款人(中小企業)違約不償還債務,造成金融機構資產損失和利息收入損失的不確定性。

二、信貸風險的經濟學分析

信貸風險的存在有各種原因,從企業方面看,主要是企業管理制度的缺陷,企業經營能力的缺失,或是企業基本信用道德感的缺乏等。但以經濟學的角度分析,這些主觀原因較為淺薄,只有對信貸風險的根本來源進行分析,才能準確把握信貸風險的特征,明確信貸風險控制的理念,從而有針對性地在現有信用評價體系的基礎上有所改進,完善工具和方法 。針對信貸風險的深層次理論,主要有不對稱信息說、不完全契約說和及信用主體行為說等。

(一)不對稱信息說

在信用活動中,不確定性來源于信息部對稱。信用風險的發生可以看作是商業銀行與中小企業間的博弈結果。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商業銀行無法完全排除信用風險。這主要是因為中小企業擁有銀行所無法掌握的大量私有信息,尤其相對大企業而言,中小企業的信息更具有私有性,不公開性的特征。因此,銀行為掌握這些私有信息,必然需要花費更多的成本。

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銀行無法掌握中小企業從申請信用、接受信用到最終決定是否履行償還義務整個動態過程中的全部行動和認知,是不知情者。因此,中小企業會有設法夸大項目可行性及其經營能 力,隱瞞其經營風險的動機。由于中小企業的私人信息決定了信用關系是否完成,所以銀行不得不為對方的行為承擔風險。而且從市場整體看,信息不對稱的程度越高,發生信貸風險的可能性越大。

(二)不完全契約說

制度經濟學認為,信用契約的不完全性是現代經濟生活中信用風險存在和發生的根源。由于在契約期內,契約雙方無法完全預見可能發生的所有事件,因此,權責的劃分必然存在缺口,因此,往往存在模糊的權責劃分。企業信貸可視為銀行與企業之間的一種市場信用契約行為。信用契約是信用關系中連接雙方信用主體的關鍵環節,規定了銀行和企業的權利和義務。理論上,只要雙方主體都履行契約規定,就不會有信用風險發生。但事實上,銀行與企業之間的信貸契約的不完全性確實存在,主要有三個原因:

1.信貸市場上的信息結構不對稱及由此產生的高識別成本。由于企業與銀行之間的有限理性,無法消除別此間的信息不對稱。銀行自身的業務特性、銀行人員的素質以及其機制的局限性,使其很難對未來進行完全預測,不可能將所有可能發生的未來事件都寫入條款,更不可能對雙方無法達成共識的預期事件協商出好的解決辦法。中小企業對資金的需求往往較為迫切,加上由于其管理方式相對落后,企業制度較為不完善,往往會以各種手段隱瞞企業真實情況。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很難在貸款前對中小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情況進行充分了解。以信用契約從訂立之初就是不完全的,任何偶然因素都可能引起信用風險。因此,銀行天生就是高風險行業,不可能追求信貸零風險,銀行的核心管理能力就是風險的掌控能力。

2.契約的簽訂和執行都會發生成本。從信息搜尋成本、談判成本、監督履約成本以及處理違約行為的成本,金額可能相當龐大,而信息成本和契約錢的準備成本都是先于交易決策,可視為“沉沒”成本。所以,交易成本的存在客觀上也使締約各方傾向于在契約條款中故意遺漏部分內容,比如不去考慮各方都不認為會發生的事件。

    3.道德風險,也可能出現人為因素造成的契約不完全性。契約條款的不規范性是客觀存在的,雖然可以功過不斷的修正和完善,但由于受到交易成本的限制,總會存在部分契約無法得到執行?,F實中,經常出現契約雙方利用契約中的特別規定進行要挾,導致糾紛不斷、重新談判成本過高等。

(三)信用主體行為說

不對稱信息說和不完全契約說分別強調了信息結構和契約條款對于信用關

系締結和完成的重要性,但同時也提到了信息和契約對信用關系行為主體行為的影響。信息不對稱和契約不完全之所以會與信用風險發生聯系,是因為它們激發了信用主體固有的機會主義傾向,并為之提供了實現的可能性。一旦機會主義沖動(比如違約動機)變成了實際違約行動,信用風險就真實發生。這樣看來,信息問題與契約問題應當是激勵或約束信用主體經濟行為的外部條件,正如信用風險涵義所暗示的,真正決定信用風險是否發生的應當是信用主體自身的行為。

借款人的履約意愿和履約能力是信用關系完成階段能否最終實現的關鍵。所以不難理解,借款人在信用關系締結之后的行為,與信用風險的發生直接相關。具體的,只要他們決定不履行償還承諾,就可以利用契約的不完全性和信息的不對稱性隨時把信用風險轉化為銀行的現實損失;或者,即便借款人愿意履行信用契約,但如果由于履約能力不足仍然實施了違約行動,信用風險隨機發生。相反,即使是信息是不對稱的,契約是不完全的,只要他們有意愿也有能力履行償還承諾,信用關系就可以圓滿地實現。由此可見,信用關系締結后的借款人行為是發生信用風險的充分必要條件。

第二節 信貸風險控制概念及基本思路

一、信貸風險控制的概念

信貸風險對于任何一家商業銀行而言都是客觀存在的,然而,由于國內商業銀行的盈利方式,它們絕不會因為信貸風險而放棄對企業進行放貸。由于風險和收益的相關性,商業銀行必然得對信貸全過程實施風險控制,通過增強抗風險能力,提高其盈利能力。

信貸風險的全過程控制可概括為對信貸風險的防范、化解和相應的管理,主要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監督和糾正的動態過程。商業銀行通過對信貸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和評估,預防、回避、排除或轉移經營中的風險,從而以最低的成本將信貸風險導致的后果減少到最低限度,以保證信貸資產的安全,實現經營目標。

二、信貸風險控制的基本思路

客觀上講,當前我國商業銀行中小企業信貸業務風險是與業務本身風險分不開的,但是銀行業務操作不當、風險控制機制不足是造成中小企業信貸風險的最主要原因。針對中小企業信貸風險特點和目前業務操作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商業銀行加強中小企業信貸業務風險控制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加強貸前調查,從信貸業務源頭開始控制風險

貸前調查是風險防范的第一關,商業銀行應該研究中小企業信貸業務貸前調查技術,找出一套合適的貸前調查方法,在業務的開始階段就規范操作從而為整體業務風險防范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準確把握企業財務風險

財務風險分析技術是信貸業務技術的難點,在銀行業發展過程中,借款人財務風險分析技術也在不停的發展提高。中小企業財務風險分析應該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在定性分析基礎上,以企業現金流量分析為主,將企業借款原因和還款能力進行量化分析,從而為信貸業務準確決策提供依據。

(三)建立適合中小企業信貸業務的信用評級系統

目前,我國大多數商業銀行只有一種評級系統,將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同一標準進行信用評級,這是不合理的,也不利于中小企業信貸業務風險控制。對于中小企業信貸業務來說,信用評級應該包括企業信用評級和將要辦理的具體業務評級。在貸款決策和管理上以業務評級為主,企業信用評級為輔。  

(四)建立健全貸后監控體系

完善的貸后監控可以及時掌握企業的變化情況,可以隨時矯正評級結構和信貸安排,在企業發生不利變化時,能夠及時采取措施,從而消除風險因素或把損失減少到最少程度。

 

第三章  中小企業信貸概述

第一節 中小企業的界定及特點

一、中小企業的界定與特征

中小企業的界定有一個從生產要素到生產水平的演化過程。2003 年4 月,原國家經貿委、原國家計委、財政部、國家統計局聯合了《中小企業標準暫行規定》。這也 是本文所引用的中小企業標準。

表3-1我國中小企業界定表

 中型企業標準(上限) 小型企業標準(上限)

 職工人數(人) 年銷售額(萬元) 資產總額(萬元) 職工人數(人) 年銷售額(萬元) 資產總額(萬元)

工業 2 000 30 000 40 000 300 3 000 4 000

建筑業 3 000 30 000 40 000 600 3 000 4 000

交通運輸業 3 000 30 000 - 500 3 000 -

郵政業 1 000 30 000 - 400 3 000 -

批發業 200 30 000 - 100 3 000 -

零售業 500 15 000 - 100 1 000 -

住宿和餐飲業 800 15 000 - 400 3 000 -

資料來源:《中小企業標準暫行規定》

    根據《中小企業標準暫行規定》,中小企業標準為:

工業,中小型企業須符合以下條件:職工人數2000人以下,或銷售額30000萬元以下,或資產總額為40000萬元以下。其中,中型企業須同時滿足職工人數300人及以上,銷售額3000萬元及以上,資產總額4000萬元及以上;其余為小型企業。其他行業中小企業界定參見表3-1.

 目前多數中小企業的業績和信用不太理想,并且我國的信用成中小企業的信用等級普遍較低。銀行現有的對企業的信用評估系統對中小企業相當不利,因為在評定標準中,“經營規模”或“經營實力”占的比重較大,而這一項恰恰是中小企業的弱項。我國的中小企業存在以下明顯特征:

(一)自有資本不足

我國中小企業生存并發展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但隨著市場的轉變,勞動密集型已成為中小企業的劣勢。我國的中小企業自有資本水平普遍較少,且缺乏足夠的資本積累。

(二)可抵押的合格資產較少,抵押和擔保難以有效落實

鑒于中小企業的信息透明度低,可信度不佳這一現狀,商業銀行在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時,為降低風險,一般要求企業提供資產作抵押,而中小企業絕大多數屬于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普遍具有固定資產所有權和土地使用權不明確,或是固定資產積累較少的問題。對銀行而言擔保價值較低,很難符合銀行抵押貸款的條件,銀行的債權難以得到保障。

至于擔保,中小企業所在地一般經濟組織有限,難以找到符合銀行要求的貸款擔保人,中小企業也無法相互擔保,難以尋求大企業的擔保,降低了貸款的評級。另外,由于抵押拍賣市場不發達,銀行在獲得抵押資產后難以迅速變現,容易給銀行帶來嚴重損失。

(三)市場競爭力較弱

一般來說,中小企業所需的資金額和技術力量門檻較低,其產品和技術大多屬于模仿性質,很難與擁有充足資金和成熟技術的大企業抗衡。另外,由于中小企業市場開發能力較弱,加上規模普遍偏小,達不到規模經濟效益,因而對銷售商和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相對較差,上述因素都會大大降低其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同時大部分中小企業設備陳舊、信息與技術來源渠道不暢、技術創新能不強。因此,對單個中小企業而言,其市場競爭力是較弱的。

(四)企業的組織程度差、壽命短

我國的中小企業一開始并不是按照某種戰略性規劃發展起來的,其中有很強的自發性、自主性,缺少組織性。在我國早期并沒有組建中小企業協會、中小企業司之類的專門機構來組織和引導中小企業,所以在生產領域專業化方面協作程度較差,在產品的銷售方面缺乏固定渠道。高出生率和死亡率可以說是中小企業的一個基本特征,它的平均壽命比較短,在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五、六年。這除了中小企業自身的一些原因之外,還有就是中小企業的所面臨的外部環境也較差,如融資的困難性,國家的政策偏向大企業,金融體制的不完善等等

(五)經營管理水平不高,內部機制不健全

中小企業管理基礎薄弱,普遍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由于缺乏現代企業制度的管理,使得企業自身管理不規范,財務信息透明度低,影響銀行融資決策。大多數民營企業素質都不高,根本難以建立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內部治理結構不清晰,基本是家族式管理,經營都是業主個人說了算,內部制約和激勵靠人情關系維持,處于一種粗放經營狀態,在經營上常會出現漏洞和失誤,導致企業本身抗風險應變能力差。

許多中小企業在經營決策中缺乏對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項目后續資金無著落,項目投資估算脫離實際。許多項目在缺乏充分可行性研究的情況下盲目倉促上馬,決策質量太差,由于產品質量不符合市場需求以及沒有配套流動資金,使這部分先期投入無效益,造成大量資金沉淀,有效的資源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二、中小企業信貸風險特點

商業銀行在業務發展中的首要任務就是控制風險。商業銀行的風險主要來自于其信貸業務風險。從總體上來說,目前我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行業風險較大

由于中小企業的資金和技術上的限制,其所處的行業往往具有進入門檻較低的特性,在競爭上就異常的激烈,行業內的進出較為頻繁。因而,一旦企業因利潤難以為繼,或難以得到較好的利潤積累來維持其自身的發展,往往會過快地遭到淘汰,退出市場,由此帶來巨大的信貸風險。

(二)經營風險較高

1.中小企業由于規模上的有限性,其管理模式往往較為粗放。企業的管理、經營、決策通常集中在一個或幾個人的手中,缺少科學的管理過程。同時,由于缺少健全的管理制度,較容易在重大決策上出現致命的錯誤,從而導致較高的信貸風險。

2.中小企業往往存在人才缺乏的狀況。人才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動力,其缺乏會導致企業發展的持久力不夠。同時,在管理上沒有人才的支持,會使企業陷入持續的粗放管理中,缺少科學的管理,企業難以達到質的飛躍。

3.中小企業在各個經營環節上容易出現問題。中小企業在較容易受到外界市場的影響,無論是原料供應商或是產品所在市場的供求波動 都會給中小企業帶來很大的影響,其抵御風險的能力和持久力相對偏弱,一旦難以得到資金上的支持,就會出現巨大的信貸風險。

(三)道德風險較大

由于中小企業的發展主要依賴于企業主的個人素質,因此存在較高的道德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存在虛假欺騙。中小企業為獲得融資支持,會通過隱瞞企業真實經營情況,編造虛假的報表來欺騙商業銀行;

2.還款意志較弱。由于中小企業競爭較為激烈,其利潤往往較低,從而導致其積累不足,因此對于到期應歸還的貸款往往會拖欠或延期;

3.民營中小企業普遍存在法人資產與自然人資產沒有嚴格區分的現象,當企業經營發生困難時,抽逃企業資產時常發生而且很難控制;

4. 經營的合法意識較弱,會擅自改變借款用途;

5. 存在偷、逃稅等違法經營行為;

第二節 中小企業信貸分析

一、中小企業信貸需求分析

隨著中小企業的不斷發展,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會不斷增加。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小企業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同時伴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中小企業為了適應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改變經濟效益低下的局面,對產品的升級和技術的革新事在必行。中小企業紛紛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產業轉移,新技術的引進,固定資產的再投入,使得對資金的需求日益上升。另外,許多中小企業也開始涉足資本市場,向集團化的方向運作。這一趨勢對資金支持的數量、方式和創新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中小企業信貸需求特征

以上的這些潛在信貸資金需求都是建立在中小企業發展的基礎上,但從現階段整體上來看,中小企業的信貸需求有一下幾個主要特征:

1.資金需求上呈現“急、少、頻”的特征。中小企業通常資金需求的時效性極強,單位資金需求量不是很大,而且在維持再生產中,因生產與資金回籠在時間、空間上的不一致,加上季節性、臨時性因素的影響,資金需求較為頻繁。

2.用途上以臨時周轉為主。中小企業自身實力弱,自有資金少,固定資產少,負債率高,存貨多的財務特點決定了流動資金對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更為重要,因而在其從外部籌措的資金中,大部分是迫于臨時周轉的壓力而產生的借款。

3.期限結構上以短期資金為主。中小企業由十經營不夠穩定,受市場波動

的影響較大,很多業主無法對企業做長遠的規劃,故在其借入資金中,多為短

期資金,用于固定資產投資的外部資金在負債中所占比重較低。

(二)中小企業信貸需求分類

中小企業的信貸需求根據其特性,在一般情況下主要有以下幾類:

1.臨時性貸款需求。臨時性貸款需求是指中小企業突發性、一次性的貸款需求。這往往有由于中小企業銷售回款臨時有變而急需對外支付,或是由于突發性的的業務機會,需要資金擴張。臨時性貸款往往時效性較強,需要商業銀行貸款發放效率高,而借款期限短,

2. 季節性銷售增長借款需求。季節性銷售增長貸款需求是指中小企業生產經營有明顯的季節性,在業務季節性高峰期前需要備貨等造成資金周轉困難,而向銀行申請借款,在渡過高峰期銷售資金回流后,償還貸款,具有明顯的時間規律性。

3. 長期銷售增長借款需求。長期銷售增長貸款需求是指中小企業市場分額增長,或需要生產新的產品,占領新的市場等原因而導致生產經營規模不斷擴張,但是自身資金積累或業務內源性融資不能滿足企業流動資金需要時產生的貸款需求。在長期銷售增長貸款需求下,企業需要的資金一般期限較長。

4.營運周轉效率降低貸款需求。營運周轉效率降低貸款需求是指中小企業因為銷售政策變化、業務規模擴大造成營運能力下降、競爭加劇或管理水平降低等原因而造成應收帳款增多、存貨量加大、應付帳款減少,從而導致營運周轉效率降低,需要增加營運資金,因此需要向銀行借款。在這種情況下,貸款金額和期限一般較難把握,并且貸款風險也較大。

5.固定資產支出貸款需求。固定資產支出貸款需求是指中小企業在業務發展過程中,現有的生產經營設施無法滿足發展需要,需要購置或建設新的生產經營設施,而企業自身資金實力難以保障發展需要,因此而產生的向銀行借款的需求。由于中小企業發展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固定資產貸款風險較大。

二、中小企業信貸難的原因分析

(一)中小企業自身的原因

我國中小企業群體先天存在的誠信觀念淡薄、財務管理不規范,缺乏可信度、經營管理混亂、內控制度欠缺、治理結構單一、家族現象普遍、逃廢債務嚴重等等,必然使銀行在選擇客戶時,采取慎重放款態度。

資金的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是銀行經營的基本要求,然而中小企業由于抗風險能力差、市場前景不明朗往往具有極高的經營風險,這成為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天然障礙。隨著現在各銀行逐步進行的市場化改革以及風險管理的加強,中小企業將面臨著更加苛刻的貸款審核,加之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管理成本相對較高,在盈利最大化的經營目標下其對中小企業貸款的積極性必然大打折扣。

(二)商業銀行層面的原因

從銀行自身的原因上看,不論是國有商業銀行還是股份制商業銀行,他們一方面作為國家金融政策的實現載體,會受到國家各級金融主管部門的約束;另一方面,他們作為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對資金的風險控制也自然成為其首要任務。

1、資本充足率約束

就目前而言,雖然企業經營風險與其組織規模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但大企業的風險系數仍明顯低于中小企業。在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提出資本充足率達標要求的情況下,商業銀行在進行資產配置時必然將風險系數考慮在內。因此,在開展授信業務時選擇風險系數低的大企業,放棄風險系數相對較高的中小企業,事實上也是一種理性的選擇。

2、利率與風險考核約束

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的另一核心指標要求是要求金融機構將不良貸款率控制在一定的比例之內。在利率尚未完全市場化的情況下,一方面,對中小企業放貸所獲得的利潤有可能不足以抵扣加權風險系數上升所帶來的損失;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業自身經營管理情況所導致的其抗風險能力不強,極有可能造成商業銀行的風險損失。在這樣的情況下,風險一收益的不平衡必然使銀行在中小企業授信業務上相對謹慎。

3、激勵機制缺失約束

在當前風險控制要求較嚴的情況下,商業銀行往往以強化監管剝奪放權與授權,以強化責任追究而拋棄正向激勵,以強化風險控制而放棄收益機會。特別是在大企業信貨市場沒有充分飽和之前,商業銀行沒有必要采取更多的激勵政策鼓勵基層機構拓展中小企業信貸業務。

4、虛假信息交易約束

在信息不對稱的市場環境下,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的交易關系多依靠擔保、抵押等方式來維系。由于與聲譽機制交易不關聯,使得雙方無法進行重復博弈,這就使銀行最終選擇在較低的均衡水平上發放貸款,從而影響到對中小企業的授信業務量。

5、壞賬處置差異性約束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一直以來,在不良資產的處置過程中,政府一直存在“重大輕小、重國有輕民營”的情況。這種差異性的制度安排,也激勵著銀行不斷向大企業集中信貸,降低了對中小企業的信貸優先級別。這種理念在國有商業銀行內部更是根深蒂固。

6、業務創新滯后約 束

由于法律法規、激勵機制等的缺失,商業銀行專門為中小企業融資而開發的新產品或衍生工具不僅品種少,而且也多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很多是打政策的擦邊球,因而,是很難徹底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

(三)政策環境層面的原因

首先,金融體制的不健全影響了中小企業的融資。在各銀行的實際操作中,受新增貸款計劃、既定的經營戰略目標以及項目貸款發放連續性等諸多因素的約束,他們會在無形中壓縮中小企業貸款存量、提高新增貸款條件、上收基層機構的信貸審批權限等,從而人為制約了中小企業貸款的增加。

其次,中小中介金融機構的缺失也對中小企業的信貸行為產生抑制作用。由于我國在征信系統和中介服務機構方面的基礎建設尚不成熟,使得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的頑癥還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總之,中小企業貸款難這一結果的產生既有中小企業自身無法克服的先天原因,又有銀行體制本身內在原因;既有社會信用機制的原因,又有銀行運作和企業經營方面的原因。

第三節 我國中小企業信用評價機制

一、商業銀行信用評價應用分析

隨著近年來現代企業制度的不斷深化發展及企業信用制度的完善,各商業銀行紛紛采取行動,擴大中小企業信貸業務,并推出各種信用評價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放貸的科學性,解決了部分中小企業貸信貸融資困難的問題。本文通過文獻調查對現行各商業銀行客戶信用評價進行了一定的了解。

(一)信用等級評定辦法。

所有銀行都有自己獨有的客戶信用等級評定辦法,一般情況下,銀行首先都會把客戶等級分為按風險逐級遞增的九個或十個等級,然后根據行業類別和風險特征進行劃分,每個類別都有其特定的信用評級指標體系,根據該指標體系來對特定的客戶進行信用等級的評定 。如甲類銀行根據行業類別及風險特征將客戶分為農業、工業、商貿、外貿、外商投資、房地產、建筑安裝、事業法人、銀行、證券、非銀行金融機構(證券公司除外)、新建企業、項目公司、綜合、小企業等15個類型,將客戶信用等級分為AAA+、AAA、AA+、AA、A+、A、B、D、免評級等九個等級,客戶信用指標體系包括客戶風險評價、行業風險評價及區域風險評價等三個部分,在評定客戶信用等級時,將財務信息及相關評級信息錄入系統,得出客戶風險評價值。

(二)中小企業信用等級評定辦法。

由于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型企業的風險過高,就調查而言,大多數的銀行不愿意涉足中小企業信用貸款這一領域,但是銀行一般都有自己的中小企業信用等級評定辦法,如乙類銀行將中小企業信用等級分為最優級、優秀級、良好級、標準級、謹慎交易級、風險級六個等級,并且為每一等級劃定對應的評定分值,然后根據不同行業及銀行需求,把客戶分為幾個大類如工業類、批發類、零售貿易類、交通運輸類、建筑施工類等,根據不同的類別制訂不同的信用等級評定模板,在授信時根據企業的主營業務,選取對應的評分表測定。

(三)信用評級指標體系。

大多數銀行的信用評級指標體系都是按照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標準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確定信用等級,采用的是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評價的核心一般為企業的償債能力和償債意愿。對于客戶信用評級,多數銀行都有自己的指導性指標來約束客戶的信用等級,如丙類銀行對于AAA級客戶,即信用等級最高的客戶,若客戶為制造業企業,其資產負債率不應超過60%,若為貿易類企業,則不應超過70%,其余情形不應超過65%。

二、現行評價機制存在的問題

(一)商業銀行普遍將企業的流動資產、固定資產、銷售收入凈額等規模變量作為主要的評級參考指標,對企業的規模因素賦予較大的權重及分值,如乙銀行在對中小企業進行評級時首先會看中小企業的凈資產如何。中小企業在資產規模上肯定無法與大企業相提并論,致使一些運營狀況較好的中小企業,由于受到資產絕對規模的限制,信用評級結果反而不如運營狀況相對不好的大企業。

(二)中小企業缺乏信用記錄。在商業銀行信用評級制度中,中小企業遭遇不公平待遇,其中原因之一是中小企業缺乏信用記錄并且國內還沒有建立企業的信用監督制度。由于存在對企業的信用狀況不了解的這種信息不對稱,銀行自有的評級機構在為中小企業評級時缺少征信數據。為防止金融風險,銀行在審查貸款時只看有無不動產可以抵押,而無法調查是否有按期還債的信用記錄。

(三)缺乏對現金流量指標的考察。充分的現金流量是被評估企業償還到期債務的根本保證,是分析企業未來償付能力的核心要素。中小企業由于經營靈活,管理機制富于彈性,即便是在固定資產等絕對規模小的情況下也可能保持充沛的現金流量。目前,商業銀行的評級制度主要是以企業法的財務報表為基礎,而財務報表都是以貨幣為計量單位的,在物價變動較大的情況下會對分析數據的準確性產生不利的影響,甚至產生歪曲,從而導致分析結果的錯誤。商業銀行的評級方法中基本上沒有對現金流量的預測,因而難以反映企業未來真實的償債能力。

 

 

第四章   我國中小企業信用評價機制的建立

第一節  中小企業信用評價定量模型

一、Altman的Z計分模型的介紹

Altman于1968、1977和1995年分別提出了Z-score 、Zeta、Z-score模型:計分模型是用來預測企業是否面臨破產的模型,模型中的Z得分是通過幾個財務比率計算出來的,財務比率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企業財務的健康程度。而計算財務比率用到的基礎數據可以從企業的公開報告中獲得。

構建Z計分模型的第一步是選擇能把正常企業與破產企業區分開來的關鍵指標,第二步是通過對樣本企業的財務指標進行回歸分析,計算出每一指標的系數。如果Z得分較高,那么企業就比較健康,如果Z得分較低,則企業潛在的破產可能性就較大。

二、對Z計分模型的進一步探討

(一)Z模型對現金回收能力及現金償債能力考慮較少。

近財學的一個重要結論是:資產的內在價值是其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但是,傳統會計不提供歷史的現金流量信息,更不提供未來現金流量信息,越來越不能滿足投資人的信息需求。為改變這種局面,從1987年開始美國率先規定現金流量表為必須編制的報表,此后其他國家紛紛效仿,1994年國際會計準則的《現金流量表準則》生效。1998年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現金流量表》生效,可見,現金流量信息的重要程度。

真正用于償還債務的是現金 流量,獲取現金的能力大小可以更好地反映償還債務的能力,是企業信用程度的重要體現,也是企業風險程度的重要標志。而“Z計分模型”并沒有考慮企業獲取現金能力大小的指標。

(二)X4指標(權益市場(帳面)價值/總資產)的適用性不夠。

X4指標反映的是普通股和優先股市價或企業的賬面價值與負債的賬面價值的比值,此項指標在現階段不管對上市公司,還是非上市公司都有其不適應性。對上市公司來講,由于我國股市運行時間較短,存在著許多不規范之處,股票市價并不能真實地反映企業的市場價值;對于非上市公司來講,該項指標也只能反映公司的財務結構,即凈資產與負債的比例,這與X1, X2指標有重復之嫌,其應用價值大打折扣。尤其對于中小企業而言,該指際也不適用,因為中小企業有自由資本較少的特點,該X4指標并不能正確反映中小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

三、對Z計分模型的調整

由于Z模型對現金回收能力及現金償債能力考慮較少以及X4指標(權益市場(帳面)價值/總資產)的適用性不夠。需要對該模型進行必要的調整。

將Z計分模型中的X4修改為總資產現金回收率,計算公式為:營業現金凈流量/總資產。原因:

(一)修改后模型中的四個指標充分考慮了企業的盈利能力、資產管理水平、成長能力及企業獲取現金的能力等方面,增強其判別函數的適用性,更好地為企業發揮預警作用。

(二)中小企業雖然自有資本偏少,但是其有較好的成長性,成長性越高的帶來的現金流越是充沛,調整該指標后能夠較好的考察中小企業的現金流量,也就是使得該模型更加全面。

新Z模型:Z=6.5 6X 1 +3 .26X2+6.72X3+ 1.0 S X4+3 .25

其中:x1=運營資本/總資產,X2二留存收益/總資產,X3=息稅前收益/總資產,X4=營業現金凈流量/總資產。

若Z計分小于1.10,借款人將出現信貸違約現象,借款人屬于破產組,銀行應拒絕對其貸款;若Z計分大于2.60,借款人屬于非破產組,借款人將能夠正常償還貸款,銀行可以對其貸款;若Z計分在1.10到2.60之間,該區域為灰色區域,借款人一年內的破產可能性為95,兩年內破產的可能性為70 %。

三、初步信用級別的判定

表5-1 信用級別判定表

信用級別 Z值范圍

AAA Z≥5.5

AA 4.5≤Z<5.5

A 3.5≤Z<4.5

BBB 2.6≤Z<3.5

BB 1.8≤Z<2.6

B 1.1≤Z<1.8

CCC 0.8≤Z<1.1

CC 0.5≤Z<0.8

C 0≤Z<0.5

D Z<0

資料來源:王勝.中小企業授信中的信用評價研究.2009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對于CCC級以下的企業屬于破產組,商業銀行應將其劃入謹慎進入或堅決退出行業。

第二節 中小企業信用評價定性指標體系

由于定量指標對中小企業的財務數據準確度依賴較高,因此,在對中小企業信用評級過程中,應建立適當的定性評價體系予以綜合的補充。本文借鑒王珍(2009)對中小企業信用評級中的定性分析,就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進行構建和論述。

一、宏觀層面分析

由于中小企業的發展和獨立性受外界的影響較大,每個企業都處于宏觀經濟環境中,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速度和穩定性,及企業適用的法律法規,對特定行業和企業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宏觀層面的分析具有重要意義。宏觀層面主要包括企業的外部環境中的經濟風險和地區風險兩個層次。宏觀經濟的景氣度對中小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償付能力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在考察中小企業的信用時,必須將結企業所處的經濟環境,尤其處于經濟衰退期時應格外謹慎。而地區風險因素在考量企業償債能力時,有必要將該地區的平均貸款還款率納入考量范圍,同時也要將該地區內的經濟發展事態作為參考。主要從以下幾點進行考量。

(一)經濟環境。

對企業所處地區的經濟環境,考量所在環境的發展程度。

(二)政策環境。

出于對企業所在地區的政治因素的考量,考察其是否受到到底政策的支持。

(三)信用環境。

主要評估企業所在地的信用習慣,根據當地金融機構的貸款平均不良率而定。

二、中觀層面分析

中觀層面的分析主要是對中小企業所處的行業進行評價。各個企業所處的行業不同,必然有各行業固有的行業風險。在同行業內,各個企業無論在生產經營還是管理方式上都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最終產品也具有一定的相互替代性。因此,同行業內的各個中小企業在共同的經濟環境下,彼此間具有較強的聯系,面對共同的行業風險。在對中小企業進行中觀層面的分析時,主要考慮以下幾方面:

(一)中小企業的行業運營環境;

(二)行業競爭結構;

(三)行業運行表現;

(四)行業對宏觀經濟的敏感性;

三、微觀層面分析

微觀層面的分析主要具體落實到企業的基本面,也是信用評價體系中定性分析的重點。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量:

(一)企業的綜合素質

企業的綜合素質是通過企業的有效管理方式實現的。企業通過建立合理的內外部溝通機制,協調與企業利益相關的各個層面。同時,有科學的管理方式保證企業的決策合理有效,促進企業的持續發展。企業的的綜合素質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領導管理層的素質

企業領導者對中小企業而言有決定性的意義。由于中小企業的規模和發展限制,領導層掌控著企業管理和發展的方方面面。對企業的各項決定負有直接責任。領導層的道德品行、知識水平與專業背景、從業經驗以及管理能力對一個企業的信用產生影響。另外,管理層整體的穩定性也是考量的重要面。

2.企業的管理水平

管理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存續基礎,沒有正常的經營管理,企業難以存續發展。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方式能為企業帶來良好的效益,降低企業成本,提高市場地位和企業形象。企業的管理水平可以通過運營管理、財務管理等方面來衡量。

3.企業員工的素質

員工是企業的主體,其自身的技術水平、業務能力以及對企業的忠誠度直接影響著企業的戰略計劃的實施、領導層決策的正確執行和企業文化的良好形成。因此,員工的素質也會直接影響企業的信用

(二)企業的發展前景

企業的發展前景是考量的是中小企業是否具有成長性。主要從以下幾點判斷

1.產品(服務)的供求情況

通過對企業的供求進行調查,對已有訂單的統計和未來銷售情況的預估可為信用評價提供一定的依據。

2.產品(服務)的技術含量

企業的產品(服務)的技術含量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以此在市場上與同類型的企業競爭,這也是考量的重要方面。

3.產品( 服務)的銷售渠道

通過何種渠道進行銷售,以及與各渠道的互動情況反映了企業的盈利保障是否可靠。

4.產品(服務)的客戶情況

對企業的產品(服務)的客戶進行研究,有利于掌握產品的被消費能力和需求彈性,有助于從長遠的視角對企業的信用做出評估。

5.產品(服務)的盈利點

企業的產品(服務)的盈利點評估是考量企業區分于競爭企業的重要因素。

(三)企業的擔保方式

企業的擔保方式是商業銀行對企業信貸的保證方式的考量。

(四)信貸記錄

主要指企業在過去一段時間內與銀行的合作情況

四、構造新的中小企業信用評價定性指標體系

根據以上分析,可構建出以下中小企業信用評價定性指標體系

表5-2 中小企業信用評級定性指標體系

指標 評級調整

宏觀分析 經濟環境 所處經濟發展水平發達地區 評級上調一級

  所處經濟發展水平一般地區 評級無影響

  所處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地區 評級下調一級

 政策環境 政府支持力度較大地區  評級上調一級

  政府支持力度較一般地區 評級無影響

  政府支持力度小地區 評級下調一級

 信用環境 當地平均貸款不良率不大于10% 評級無影響

  當地平均貸款不良率大于10%,不大于20% 評級下調一級

  當地平均貸款不良率大于20% 評級下調二級

中觀分析 行業運營環境 處于朝陽行業 評級上調一級

  處于成熟行業 評級無影響

  處于夕陽 評級下調一級

 行業競爭結構 競爭結構整合較完善升級 評級上調一級

  競爭結構中規中矩 評級無影響

  競爭結構較混亂 評級下調一級

 行業運行表現 運行較有序,良性競爭 評級上調一級

  運行較一般 評級無影響

  運行較混亂,惡性競爭 評級下調一級

 行業對宏觀經濟的敏感性 敏感性較強,適時調整升級 評級上調一級

  敏感性一般,平穩運行 評級無影響

  敏感性較弱,對變化無舉措 評級下調一級

微觀分析 企業綜合素質 

領導管理層素質

 道德品行 誠實信用,艱苦勤奮,形象良好 評級上調一級

    一般 評級無影響

    背景復雜,信用有問題 評級下調一級

   知識水平與專業背景 有較好的教育背景,水平良好 評級上調一級

    水平較差 評級下調一級

   從業經驗 三年以上 評級上調一級

    三年以下 評級無影響

    從業期間曾使企業有過不良記錄 評級下調一級

  企業管理水平 運營管理 建立科學有序的管理模式 評級上調一級

    傳統的管理模式 評級無影響

    管理模式較混亂 評級下調一級

   財務管理 財務機制良好,財務信用真實 評級上調一級

    財務機制一般 評級無影響

    財務機制差,有假賬 評級下調一級

  企業員工素質 技術水平 技術水平較高,經驗豐富 評級上調一級

    技術水平一般 評級無影響

   業務能力 業務能力強 評級上調一級

    業務能力一般 評級無影響

   忠誠度 忠誠度高,在該企業超過3年 評級上調一級

    忠誠度一般,在該企業1至3年 評級無影響

    忠誠度差,頻繁換工作 評級下調一級

 企業的發展前景 產品(服務)的供求情況 產品供求旺盛 評級上調一級

   產品供求一般 評級無影響

   產品滯銷 評級下調一級

  產品(服務)的技術含量 科技含量較高,有專利等 評級上調一級

   技術含量一般,傳統工藝 評級無影響

   技術含量較低 評級下調一級

  產品(服務)的銷售渠道 銷售渠道豐富 評級上調一級

   傳統銷售渠道 評級無影響

   銷售渠道溝通較差 評級下調一級

  產品(服務)的客戶情況 客戶數量廣泛,層次較高 評級上調一級

   客戶數量一般,層次中等 評級無影響

   客戶數量較少,層次較低 評級下調一級

  產品(服務)的盈利點 有區分于同行企業的盈利點 評級上調一級

   無區分于同行企業的贏利點 評級下調一級

 擔保方式 保證 保證人評級高于借款人 評級上調一級

   保證人評級不高于,或無保證人 評級無影響

   有效現金或等同于現金的抵押物 評級上調一級

   其他抵押或無抵押 評級無影響

 信貸記錄 信貸記錄良好,與銀行關系融洽 評級上調一級

  無信貸記錄 評級無影響

  有不良記錄 評級下調一級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王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信用評價研究2009 歸納改編

五、中小企業信用評價定性指標體系的使用

第一步,根據定量模型的計算結果,查找表5-1所對應的信用級別。

第二步,通過搜集到的中小企業的定性數據,按表5-2的指標一一評級。以宏觀分析中的經濟環境指標為例:若中小企業所處經濟發展水平較發達地區,則對其評級上調一級;若所處經濟發展水平一般地區,則對評級無形象;若所處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地區,則對評級下調一級。

第三步,根據表5-2中的所有指標,獲得所有評級信息,一一累加,得到最后的評級結果,即為該企業的信用等級。

 

第五章 總結

本文試圖以建立信用評級為中小企業信貸及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信貸風險控制作出一點探索。通過分析中小企業特點、財務特征和信貸風險特點的基礎上,探討了目前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信用評價的不足。介紹了日本多家重要機構的對中小企業信用評價的模型。最后引用了Altman的Z計分模型及國內學者王勝對其的改進作為本文的定量評價模型,借鑒了國內學者王珍對中小企業信用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進行分析,建立了信用評價定性指標體系。

本文未也存在不足之處,如未能建立自己的定量評價模型,未對引用的模型進行實證分析。今后還需要進一步的努力和積累,主要通過以下幾點的努力:

一、積累更多的中小企業資料,包括財務數據和非財務的公司信息,并將這些中小企業進行分組,分成破產組和非破產組。

二、對上述得到的中小企業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得出適合我國的Z計分模型。

【參考文獻】

[1]鄒琦.美日中小企業融資比較研究 [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

[2]鐘先翔.我國中小企業信用風險研究[D].南京:河海大學,2006.

[3]許靜怡.基于中小企業銀行貸款融資的信用評級體系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5.

[4]鐘先翔.我國中小企業信用風險研究[D].南京:河海大學,2006.

[5]武巧珍,劉扭霞.中國中小企業融資—理論借鑒融資體系的建立[M].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75-77.

[6]姚順先.中日中小企業比較[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51-53.

[7]王韶春.關于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策略研究[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5.

[8]鄒琦.美日中小企業融資比較研究[D].長春: 東北師范大學,2006.

[9]姚秋,劉聰.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的信用風險[J].天津: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2005. 30-31.

[10]魏玲.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現實選擇和制度完善—基于我國中小金融機 構發展的分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

[11]張波.美國銀行內部評級系統簡介[J].中國城市金融,2001,(3):49-50.

[12]辛飛,孫永廣,鄧晶.日本中小企業信用風險度量及啟示[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5. (2),80-81.

[13]馬杰.我國中小企業信用評價模型及評級制度探討[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

[14]鄧云勝,劉亞莉.商業銀行內部信用評級方法的比較研究[J].當代財經,2004,(5):37-41.

[15]田麗紅,吳曉燕,常明.中小企業信用風險度量模式的選擇分析[J].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3):111-114.

[16]梁世棟,郭久,李勇,方兆本.信用風險模型比較分析[J].中國管理科學,2002, (7):17-22.

[17]張吉光. 宏觀調控下的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及對策[J].金融管理與研究.2009.01

[18]李毅,向黨.中小企業信貸融資信用擔保缺失研究[J].金融研究.2008.12

[19] 史晉川,孫福國,嚴谷軍.市場深化中民間金融業的興起——以浙江路橋城市信用社為例[J].經濟研究.1997.12.

[20]王宣喻,儲小平.信息披露機制對私營企業融資決策的影響[J].經濟研究.2002.10.

[21]郭斌,劉曼路.民間金融與中小企業發展:對溫州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2.10.

[22]Berger and Udell. 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bility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 The Importance of Bank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J]. The Economic Journal,2002.

. Credit Suisse Financial Products,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