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的方法范文
時間:2023-06-14 17:36: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環境保護的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Save water. Water is the source of life. No water,no life. So it's very important for us to do so.Not only should we protect drinking water and stop polluting it,but also make full use of it。
Save electricity. It is crucial. We can't imagine what the life will be like without it.Everyone should do his best to save electricity. Don't forget to turn off lights or other electric machines when we finish working。
Save forests. They are useful .Please stop cutting them down and use recycled paper instead. Make our world a green one to live in。
Recycle useful rubbish. Plenty of rubbish can be recycled like cans,paper,bottles,and so on。
We can save resources in this way. I believe we can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to live in。
盡管世界發展地更快、更好,地球上的資源卻越來越少。為了保護他們,必須得做點什么。
要節約用水,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所以這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僅應該保護飲用水和停止污染,但也充分利用它。
節約用電。它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無法想象沒有它的生活將是什么樣子。每個人都應該盡力節約用電。別忘了關掉燈或其他電動機器當我們完成工作。
拯救森林。他們是有用的。請停止切割樹木,轉而使用再生紙。讓我們的世界住在綠色世界。
回收有用的垃圾。大量的垃圾可以回收罐、紙、瓶子、等等。
篇2
關鍵詞 畜牧業;環境污染;生態保護
中圖分類號:X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3)24-0109-01
我國草地資源非常豐富,畜牧業比較發達,畜牧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擁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畜牧業可以為人們帶來肉類、蛋類、奶類等食物,動物身上的毛發、皮膚還可以為人們提供生產的原材料。可以說我們的正常生產生活離不開畜牧業的資源供給。在畜牧業給人來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和福利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的環境污染問題。近幾年來,由于人類大肆的破壞環境,無情的向自然界索取自然資源,自然生態結構逐漸趨于弱化和不穩定狀態,環境污染問題不利于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將環境保護問題提升到相應的高度。由畜牧業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只要有水質污染、土壤污染、空氣污染等。隨著畜牧業規模的擴大,這種污染程度也逐年加劇。雖然大規模集約型的畜牧業產生了很多污染問題,但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衣食等方面的需要,畜牧業朝向規模集約型發展是必然的趨勢,是符合時展的,我們不能對其進行遏制。因此,為了保障畜牧業不斷發展的前提下,對環境污染問題進行處理,只能從提高生態保護手段方面入手。
根據目前我國畜牧業的發展現狀,我們可以適當的調整畜牧業的生產結構,大力發展生態環保性的畜牧經濟產業,提高畜牧人員的環境保護意識,從根本上減少有害物質排放到大自然當中。另外還可以提高畜牧業的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通過現代化、智能化的管理手段來提高畜牧產品的附加值,不只是增加經濟效益,還要同時增加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實現畜牧業與自然環境共同發展的局面。
1 畜牧業環境污染途徑
1.1 糞便污染
我們都知道,動物才是畜牧業的發展根本,動物在成長過程中,每天都會排泄出大量的糞便,這些糞便當中已經沒有了任何營養物質,剩下的只是對土壤有危害的廢氣固體物。糞便污染是畜牧業產生自然污染中占比例最大的。其每年排出的糞便比全國的工業生產固體廢物還要高出將近3倍,由此可見,畜牧業產生的糞便對環境污染產生了怎樣巨大的影響。可以想象,如果沒有對這些糞便進行合理的解決處理任其隨意分布,不僅會對土壤,水資源造成難以想象的污染,促進了各種細菌的滋生,加速了疾病的傳播,破壞了地面的美觀。
一些農民和養殖人員知道,糞便是一種很好的肥料,可以用在植物的生長當中。但是過度的使用糞便作為肥料,不僅不會促進植物的生長,而且糞便中的微量硝酸鹽、重金屬會在土壤或植物體內堆積,造成了植物發生病變,地下水及地表水被污染的現象。當水污染進一步加劇,污水流到哪,就會給當地的環境造成破壞,一旦長久不進行治理,就很難就行補救措施了。
1.2 水質污染
水質污染是畜牧業所帶來的第二大污染現象。畜牧業的主要工作并不只是圈養各種動物,還會對一些原材料進行簡單的加工,這樣的話,畜牧業的污染源不僅來自動物,還有個加工廠的廢物排放。當處理不當的糞便、尿或是各種加工廠排放的廢水,滲入到地下水當中,會對地下水造成難以補救的污染問題,當排入地表水當中,也會增加水流內的各種有機物濃度,從而不斷的惡化水質,某些動物一旦飲用,輕者食物中毒,重者造成死亡。
1.3 惡臭污染
動物排泄出來的糞便是造成惡臭污染的主要來源。糞便一般是動物體內的廢渣殘留物,其味道非常刺鼻,如果不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臭味很容易在畜牧場內揮發,對整個區域內的空氣都造成污染,雖然不能嚴重的影響人們的健康,但卻破壞了人們舒適的生活環境。
1.4 藥物殘留潛在污染
動物也屬于生物,也經常出現生病現象,現如今,面對生病的動物,放牧者已經告別了傳統的治療方法,直接采用藥物進行治療,就算動物沒有生病也會打預防針,再加上各種農藥、消毒藥等的使用,其藥物殘渣雖然比較少,但是積少成多,形成了潛在的污染源。
2 畜牧業環境污染成因
2.1 畜牧形式的轉變
傳統的畜牧形式都是采用家庭式的分散經營,這樣的話產生的污染力度比較輕,大自然可以自行調整消化,但是其管理起來不方便,個人的利益收益比較低,因此開始慢慢轉向集約型經營。集約型經營雖然便于管理分配,但是對環境污染也急劇增長。各種動物排泄物、藥品殘渣的積壓很難處理,一旦沒及時合理的處理,便會對環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2.2 畜牧場地的轉移
傳統的畜牧地點一般都在農牧場,但是隨著人們對于肉類、蛋類的需求越來越多,農牧場與市中心距離果園,導致運輸不方便,肉質不夠新鮮等問題,因此,畜牧地點慢慢由農牧場轉移到郊區,增加了污染物處理的難度。
2.3 化肥代替了農業有機肥,各種藥物使用量增加
化肥較農業有機肥效果更明顯、造價更低,因此逐漸代替了農業有機肥的地位,從而使糞便中有機物含量增多,造成了環境污染。另外各種藥品的使用,產生的藥物殘渣沒有進行有效的處理,也能導致環境污染問題。
3 畜牧業生態保護的對策與建議
3.1 提高生態保護的意識
說到底,畜牧業造成的環境污染與畜牧人員的環保意識不夠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必須提高生態保護的宣傳力度,要不斷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生態保護案例,增強對污染物的處理力度。
3.2 加強環境監控力度
要重視檢測隊伍的建設,增強畜牧業環境污染現象的檢測力度,一旦發現有污染環境的行為出現,要盡快的采集數據,與相關部門配合,對污染源頭進行處理。
3.3 采取動物營養性環保措施
合理配制飼料,使用環保型飼料,消除飼料中抗營養因子的抗營養作用,采用多階段飼養法。
3.4 搞好生態草原建設,控制畜禽排泄物,控制藥物殘留
把發展畜牧業同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提高畜牧業的綜合效益。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畜牧業在為人們提供各種生活必需品的同時,也為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負擔,為了實現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提高畜牧人員的生態保護意識,有效的減少環境污染的現象,控制好各種藥物、制劑的指標含量,在這一方面,我們還要不斷的學習其他國家保護生態環境的方法,來增強自身的環保能力。
參考文獻
[1]冷大勇.城市園林綠化與生態環境保護淺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09).
篇3
關鍵詞:地理信息系統;環境保護;空間數據;校驗模塊;數據儲存
中圖分類號:X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3)02-0057-03
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與現代高新技術——計算機技術、空間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的結合發展,催生了4S技術(GPS全球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RS遙感信息系統和專家信息系統)在諸多領域的實際應用。本文擬就其中的地理信息系統(GIS)在環境保護工作方面的開發應用做一簡單探討。
1 地理信息系統(GIS)簡介
地理信息系統(GIS)是以地理空間數據庫為基礎,在計算機軟硬件支持下,對空間的相關數據進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擬和演示,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適時提供多種空間和動態的地理信息,為地理研究和決策服務建立的計算機技術系統。即將自然和人為規劃的過程加在數據模型上,取得自然過程分析和預測信息,應用于管理和決策。當前主要劃分為三種類型:具有有限目標和專業特點的專題信息系統如水資源GIS、環境管理GIS;以區域綜合研究和全面信息服務為目標的區域信息系統如美國橡樹嶺地區GIS、我國黃河流域GIS等;具有圖形圖像數學化、存儲管理、查詢檢索、分析運算和多種輸出等GIS基本功能的軟件包工具如美國環境系統研制的ARC/INFO系統、北京大學的Spaceman等。
GIS系統由計算機硬件、計算機軟件、地理空間數據和系統開發管理使用人員四部分組成,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包括五類基本模塊。
(1)數據輸入和校驗模塊將現有地圖、觀測數據、傳感器獲取的數據轉換成計算機兼容的數字形式的各種轉換軟件,數據檢驗是對數據出現的錯誤進行改正。
(2)數據存儲和管理模塊涉及地理元素的位置、連接關系及屬性數據如何構造組織,便于計算機處理和系統用戶理解(GBMS),包括數據格式的選擇轉換、聯結、查詢和提取。
(3)數據變換模塊包括兩類操作:從數據中消除錯誤、更新數據和與其他數據庫匹配及為回答GIS問題而采用的大量數據分析方法、空間數據與非空間數據的變換運算。如空間分析函數變換是對圖件及其屬性數據進行分析運算和指標量測,如基于點和象元的算術邏輯運算、聚類分析等;基于區域的空間函數疊加分類、區域形狀量測;基于鄰域的象元連通性、擴散、最短路徑搜索等。這些轉換分析和應用既包括比例尺和投影的數字變換、處理和分析,還包括地理空間模型的建立。
(4)數據顯示與輸出:原始數據或結果傳輸給用戶,以報表、統計圖、查詢應答、地圖形式在屏幕顯示、打印繪圖輸出或網絡傳輸給其他用戶。
(5)用戶接口:接受用戶指令、程序或數據如用戶界面、程序接口、數據接口,使GIS成為人機交互的開放式系統,為用戶聯結各自特定的應用程序模塊和使用非系統標準的數據文件。
應用分析軟件是根據模型編制的用于某種特定應用程序的程序,是系統功能的延伸和擴展,應用程序作用于地理專題數據或區域數據,構成GIS的具體內容,用于地理分析和從空間數據中提取地理信息。應用程序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系統的實用性。地理信息系統(GIS)在環境保護方面的開發應用主要工作是在此基礎上開發應用相關的環境保護的程序和軟件,如環評、規劃、監測和預測、判斷特定氣象氣候條件下的區域環境影響等。
地理空間數據是以地表空間位置為參照,描述自然、社會和人文、經濟、景觀的數據,如圖形、圖像、文字、表格、數字等,由系統建立者輸入GIS,是GIS表達現實世界的實質內容。應用的數據模型包括三個互相聯系的方面:
(1)幾何標識地理實體的空間位置,如經緯度、平面直角坐標等。
(2)用拓撲關系表達的地理事物間的空間聯系,如樞紐關系、構成關系、包含關系等。空間拓撲關系應用于地理空間數據的編碼、格式轉換、存儲管理、查詢檢索和模型分析是GIS的特色之一。
(3)地理現象或事物的屬性數據,是與地理實體相聯系的地理變量,如描述名稱、類型、特性等的氣候類型、土地利用、行政區劃等的定性數據以及描述面積、長度、土地等級、人口數量、降水量、極端溫度等定量數據。屬性一般是經過分類、命名、測量、統計等抽象得到,而GIS的應用主要依靠對數據的操作和運算來完成,所以其分類系統和指標建設及測量對系統應用至關重要。
GIS獨有的空間數據結構和數據編碼及其管理方法和數據分析能力,為空間相關的各類研究和管理應用開辟了廣闊的前景。當前在資源清查、城鄉規劃、災害監測、環境管理和宏觀決策等方面的應用表現出直觀、快捷、準確、預測及時及覆蓋范圍廣等獨具優勢。
當前GIS自身的發展趨勢集中在以下方面:空間數據結構與數據管理趨向于柵格和矢量結構格式的統一、圖形空間壓縮技術以及真三維、時空四維等結構;數據自動輸入技術;微機化;與RS遙感的進一步結合;智能化(與專家信息系統結合);建立具有統一標準的分布式系統;GIS教育;GIS模型應用開發以及GIS應用的推廣和加強。
2 環境信息系統與GIS
環境保護既是當前全球的統一共識,也是各個國家和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它與地域空間的緊密聯系、受影響程度的廣域性以及局域內與地形地貌、空間氣象、工農業生產、生活消費、城市布局、本地環境因素、環境變化自身的漸進性和突然性、對人居和生產的影響程度的關聯等特征,使我們在研究與管理中迫切需要GIS這樣一種先進的地域性計算機研究和管理手段。
2.1 我國當前環境信息系統的功能
對于巨量的環境數據,應使其有效地為環境管理決策服務,當前環境管理信息系統的功能大致有以下幾點:
2.1.1 為環境管理部門提供數據和信息存儲方法(基礎數據庫系統)。
2.1.2 提供環境管理的統計數據、報表和圖形編制方法。
2.1.3 建立環境污染的若干模型,為環境管理決策提供支持。
2.1.4 提供環保部門辦公軟件。
2.1.5 提供信息傳輸的方法和手段。
例如上海市環境管理信息系統建立了動態數據庫,可以存儲環境監測數據和其他有關數據(如環境標準、水文、氣象等),實現了數據共享;對環境質量狀況的統計、評價、預測、規劃以及其他管理提供支持;為實現面向污染源的污染管理提供支持且界面友好。由吳曉波等人研制的城市環境信息系統(UEIS)是一個空間型的環境信息系統,以“人口-資源-經濟-環境”區域綜合體為研究對象,深入研究它們內部和彼此之間的相互關系與變化規律,為城市區域環境管理決策及其他服務提供了一種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其主要功能是完成日常城市環境規劃、管理、決策及科研所需數據的存儲更新、查詢檢索、統計分析和繪圖制表等任務;利用常規監測和調查數據,完成以總量控制為目標的各項工作如環評、發展預測、環境模擬與規劃等;利用遙感數據,完成對城市生態變化的檢測與評價有關工作如城市生態遙感制圖、城市用地結構、空間質量及社會環境評價。
2.2 數據組織及應用模型
UEIS的數據組織用來源、類型及結構(字符型、數據型和少量日期型)和組織形式描述,系統的基礎數據包括區域背景(地理圖文、遙感影像)、環境信息(環境背景值、污染源、監測、統計、標準等)和輔助信息(人口、經濟、水文、氣象等),屬性數據以DBF文件的形式存放,由關系數據庫FOXBASE管理,圖形以VEC的形式存放,由系統管理。應用模型是系統的中心,有大氣現狀評價、大氣質量預測與大氣環境規劃三個應用模型和城市用地結構、空間質量及社會環境三個評價模型。
2.3 技術特點及不足
UEIS在GRAMS支持下,結構功能性能能滿足城市環境管理與城市生態評價等要求,是一個以城市生態為主要對象的多功能多目標的GIS應用系統,靈活通用的檢索查詢使已有數據庫數據得以有效利用,實現了模型的計算,把遙感信息列入環境應用領域,界面友好。不足是圖形圖像的掃描、圖形與屬性數據交互查詢、環境模型應用、維度擴張、環境數據庫功能有待進一步完善。
3 結語
篇4
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安全生產和消防工作都是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縣委、縣政府重點抓的要事。所以,今天我們把四會合一,集中召開這樣一個會議,一方面是因為這四件事情都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性質相近;另一方面也是政府轉變職能、轉變作風的現實需要。今后,這種壓縮會議、精簡會議的做法要堅持,提倡少開會、開短會。
剛才,縣政府與各鎮(辦)、縣直有關部門和部分企業簽訂了責任書。會議還對全縣安全生產先進單位和先進企業進行了表彰。在此,我代表縣委、縣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先進單位和先進企業表示熱烈的祝賀!下面,針對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安全生產和消防工作,我講三點意見。
一、肯定成績,看到問題,切實增強做好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安全生產和消防工作的責任感
過去的一年,各級各部門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為中心,認真貫徹落實上級關于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安全生產和消防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緊緊圍繞重點工作,狠抓關鍵環節,強化監督、協凋、配合,圓滿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為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提供了有力支撐。
不斷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較好控制,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大力實施工程減排,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老城區污水管網得到改造,城市生活污水實現集中處理。污水處理廠完成技術改造,污水排放質量進一步提高。積極推進結構減排,嚴格環境準入,嚴把新建項目審批關。不斷加強管理減排,強化監督監管,“五大體系”建設進一步鞏固,重點企業、區域環境治理成效顯著。大魯閣、旺旺、達利等企業污水處理設施得到提升,縣新華能源有限公司煙氣爐后脫硫治理項目進展順利。人民群眾環境保護意識明顯增強。深入開展以創建生態縣為目標的建設活動,經過三年多的努力,我縣順利通過了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初審和省級生態示范區的驗收,標志著我縣生態環保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高度重視節能工作,資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發展循環經濟取得初步成效。成立了縣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和節約能源辦公室,制定出臺了《縣人民政府關于節能減排工作的實施意見》、《縣節能目標責任考核辦法》等文件,建立了政府節能減排工作問責制,將萬元GDP能耗等節能目標納入了科學發展考核體系。嚴格項目節能審批,大力發展高新技術,鼓勵發展自主創新,實施了多項重點節能工程,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堅持依法管理,通過日常檢查和集中檢查相結合的方式,加大了對節能降耗重點環節和突出問題的依法監督管理力度,節能工作取得了較好的階段性成果。
堅持安全發展,安全生產形勢保持了穩定態勢。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進一步健全完善安全生產的體制、機制、責任制,充分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手段,嚴格落實政府安全監管職責和企業安全主體責任,安全生產基礎工作進一步夯實。各鎮(辦)均建立了安全生產執法監察中隊,落實了監管人員。縣政府投資建立健全了安全生產綜合監管信息平臺,實現了與市級平臺信息的共享和部分企業的遠程監控。強化日常查處與專項治理,加大監督檢查和隱患整改力度,先后開展了四次全縣安全生產大檢查。共檢查生產經營單位703家,查出事故隱患1280條,當場整改824條,限期整改456條,下達整改指令書356份,提出合理化建議1382條,查處重大事故隱患3條。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制定了14個應急救援專業性預案,組織開展應急救援演練26次,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同時,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培訓教育和科學管理,提高了重點行業安全生產水平,事故起數、死亡人數、經濟損失均有大幅下降。
切實加強消防工作,社會防控火災的綜合能力明顯提高,火災形勢平穩。認真落實各級消防安全責任,大力加強公共消防基礎設施和消防裝備建設,完成了濟北消防站建設。不斷強化消防隊伍建設,組建了合同制消防隊,搶險救援能力、戰斗能力、業務水平不斷提升。嚴格消防審批和驗收,依法加大對消防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狠抓社會消防安全宣傳教育和火災隱患排查整治等專項治理活動,火災事故明顯減少。年,全縣共發生火災338起,損失80萬元,輕傷1人,沒有發生重特大火災事故,
雖然我縣在環境保護等幾項工作中均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我們也應該清楚的看到,與上級的要求相比,與群眾的期盼相比,我們的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如在環境保護方面,部分企業治污意識淡薄,治污能力建設和投入明顯滯后,農村面源污染較為嚴重,全縣環境監測能力和執法能力需要進一步加強。隨著我縣招商引資工作的持續推進,每年都要有一批工業項目陸續竣工投產,勢必會對全縣減排目標的實現產生較大壓力。在節能方面,經濟結構、工業結構不盡合理,經濟發展對資源的依賴度依然較高。特別是土地問題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資源短缺顯然已經影響到了我縣的發展。大多數企業目前節能技術水平比較薄弱,能源、資源浪費現象依然存在。部分企業對節能工作的認識尚不到位,節能意識有待提高。在安全生產方面,事故總量仍然偏大,少數行業和企業潛在隱患較嚴重,個別單位、部門和企業仍存在麻痹松懈思想,存在的突出問題和事故隱患長期得不到解決。在消防工作方面,消防責任制落實、消防經費投入、公共消防基礎設施建設和全民消防安全意識諸多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誘發火災的因素依然較多。所有這些,都要求我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給予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二、認清形勢,明確任務,進一步抓緊抓好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安全生產和消防工作
近年來,中央和省市對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安全生產和消防工作高度重視,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出了“生態文明”、“安全發展”等重大決策,“一票否決”、“區域限批”、宏觀調控等政策的執行力度持續加大。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安全生產和消防工作作為必須完成的硬指標,必須遵守的“硬杠杠”,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日益密切,影響日益加劇,任何違背政策的行為都會受到清理和制止。各級各部門要站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縣的高度,充分認識新時期、新形勢下做好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安全生產和消防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抓緊抓好。
(一)關于環境保護和污染減排工作。要以生態縣建設為總抓手,以建設生態文明為總目標,抓好以下幾個重點。
一是生態城市建設。建設生態園林城市,要突出“綠”、“水”兩個特色,在城市周圍和入城干道兩側建設綠色屏障和綠色走廊;在城內廣場、公園、空地建設大面積的綠地和片林;努力擴大老城區綠地面積,下決心拆墻露綠、見縫插綠、搬遷護綠,均衡綠化布局;要充分利用環城水系,在兩岸形成水樹相映的帶狀公園、綠色組團,創建“城在林中、水在城中”的生態園林特色。
二是生態工業建設。要強化企業環境管理,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對新建項目,嚴格執行環保法規、產業政策和發展規劃,嚴格落實清潔生產審核制度和公開監督制度,全面開展清潔生產審核,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約、產業聚集”的原則,集中搞好園區產業配套,實現園區綜合效益最大化和廢物排放最小化,力爭把濟北開發區建成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生態工業園區。
三是生態農業建設。要進一步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實施土壤改良工程和環境綠化工程,加強農村水污染預防和治理,引導農民科學合理地施用化肥農藥。要加快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污染綜合治理,實現養殖廢物無害化和資源化,建設各具特色的生態種植業、養殖業園區。重點抓好太平西瓜、曲堤黃瓜、垛石西紅柿、縣食用菌等8大生態農業園區和奶牛、生豬養殖小區的建設。要加強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建立起符合國際標準的農畜產品質量認證體系、監督檢驗體系和清潔生產體系,加速和擴大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研發和推廣,走優質、高效、有機農業的路子。要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重點擴大太平寶西瓜、垛石西紅柿、曲堤黃瓜、崔寨香瓜4大標準化基地規模,形成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這里,我要特別強調的是,今年麥收期間,各鎮(辦)要采取有效措施,嚴防秸稈焚燒,防止“狼煙四起”。
四是生態林業建設。要以抓好綠色通道、溝渠河道、圍村林等林帶為重點,把發展林業生產與改善生態環境緊密結合起來,在鞏固現有41萬畝生態林的基礎上,加大對220線、104線、248線、249線等重點干道和“村村通公路”兩側綠色林帶的建設力度,把林業生產打造成縣的“綠色名片”。同時,大力發展林下種養業,加快推行“林-菇”、“林-菜”、“林-雞(鴨)”等生態種養模式,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五是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要努力改善農村生活和生產環境,以農村“五化”(硬化、亮化、凈化、美化、綠化)、四改(改水、改廁、改廚、改欄圈)、三通(通自來水、通電話、通有線電視)為建設重點,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力度。要抓好科學編制鄉鎮建設規劃這個關鍵,加快鄉鎮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做好產業布局與生態環境建設有機結合的文章,創建環境優美鄉鎮,促進小城鎮的可持續發展。孫耿鎮、曲堤鎮今年要完成省級環境優美鎮的創建任務。
六是抓好污染減排。要大力構建環保型產業體系,努力實現增產不增污、增產要減污。要積極推進能源結構調整,著力改變以煤、油為主的能源結構。要提高工業、交通、建筑、服務業等重點行業減排水平,抓好旺旺、大魯閣等7個重點企業減排,完成全縣7家重點排污單位的環境自動監控設備安裝,確保熱電廠煙氣爐后脫硫治理項目建成使用。要強化政策導向,強化屬地管理,強化環境執法,進一步加大日常監管力度。要建立和完善科學的減排指標體系、準確的減排監測體系和嚴格的減排考核體系,確保減排目標的順利實現。要切實解決好關系民生的環境問題,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努力改善空氣質量,嚴厲打擊各種環境違法行為,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二)關于節能工作。要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要堅持新型工業化戰略,把能耗低、污染少、附加值高的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生態農業放在優先發展地位。要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加快應用高新技術和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步伐,大力提升產業層次,優化調整產業結構,構筑充滿活力、富于競爭力、高效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要按照有關規定,對達不到能耗準入條件的高耗能企業一律不予審批、核準和備案。
二是完善目標責任制。縣經貿局要會同有關部門認真分析全縣能源、水資源的基本狀況和重點行業、重點產品的能耗、水耗情況,分析存在的問題,找出節約潛力和工作重點。要強化重點企業節能管理,進一步抓好去年確定的全縣22戶重點耗能企業管理,加強對重點企業節能工作的檢查和指導,全面落實目標責任和節能第一責任人制度。企業要加強對節能管理人員和重點用能崗位操作人員的節能培訓,加快節能技術進步,深入開展創建節約型企業活動。
三是依法加強管理。要嚴格節能執法監督檢查,加大節能執法力度,依法查處違反節能法律、法規的違法行為。縣政府將每年組織開展節能檢查和監察專項行動,重點檢查高耗能企業執行節能法律、法規和標準的情況。要加強對重點耗能企業的日常監督檢查,公開曝光違反節能法律、法規的單位,依法依紀嚴肅查處,并對重點案件掛牌督辦。要強化對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執行節能標準情況的檢查,對建設單位開工建設不符合強制性節能標準的項目或者將該項目投入生產、使用的,責令停止建設或者停止生產,限期改造,不能改造或者逾期不改造的生產性項目責令關閉。要加強對淘汰落后用能設備或生產工藝的檢查,對使用國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設備或者生產工藝的,依法沒收國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設備,情節嚴重的,依法責令停業整頓或者關閉。要繼續加強節能降耗的基礎管理,建立健全能源利用的統計指標體系,逐步完善建設節約型社會統計公報制度。
四是建立健全政策機制。要建立和完善能夠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逐步理順資源性產品價格,重點推進階梯式水價和超計劃、超定額用水加價制度,對高耗能行業中淘汰類和限制類項目實行差別電價政策。要結合我縣實際和特點,逐步建立節約能源的相關制度。財政部門要積極安排資金,支持節能降耗的技術推廣、示范試點和宣傳培訓工作,進一步加大財政基本建設投資向節能環保項目的傾斜力度。同時,完善鼓勵節能降耗的稅收政策,落實國家相關優惠政策。
(三)關于安全生產工作。年是國務院安委會確定的安全生產“隱患治理年”,我們要以四個“不放松”為重點,查隱患,治隱患,進一步強化安全生產工作,確保不發生較大安全事故。
一是隱患排查治理不放松。要牢固樹立預防為主的思想,把功夫下在平時,改變重事后查處、輕事前防范的現象。各級各部門要圍繞“隱患治理年”的總體部署,對目前還存在的事故隱患,按照落實整改方案、落實整改責任人、落實整改措施、落實整改期限、落實整改經費這“五落實”的要求,建立事故隱患“排查臺帳”,做到一企一檔,一患一檔。要摸清一些共性的隱患和容易誘發事故的因素,認真排查,堅決整改,做到防患于未然。要重點加大對高危行業企業、食品衛生行業、人員密集場所等安全隱患的排查力度,做到發現一起,整治一起,排除一起。同時,要堅持經常回頭看,反復抓、抓反復,不斷鞏固整治成果,杜絕產生新的隱患,努力實現長治久安。安監部門要發揮好綜合協調作用,該督促有關部門解決的,必須督促有關部門限期解決,對在規定期限內不解決,又不能說明理由的,要及時通報,并提出處理意見。
二是專項整治行動不放松。在重點行業和領域繼續深入開展專項整治,對于遏制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具有重要作用。各級各部門要緊緊圍繞危險化學品、建筑施工、交通運輸、壓力容器、人員密集場所的消防安全等重點行業和領域,針對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抓緊制定方案并組織實施。要把專項整治同隱患排查治理緊密結合起來,強化監督檢查,及時發現各類事故隱患并跟蹤督促整改,隱患不消除、問題不解決,絕不放過。要嚴把市場準入關,進一步從源頭上預防和遏制安全事故的發生。這里需要強調是,有毒有害作業場所、建筑施工行業要高度重視,重點加大這方面的專項整治力度,堅決杜絕發生較大安全事故。
三是規范安全管理不放松。要從源頭治理入手,加快體制、機制和管理方式方法的創新,進一步探索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符合我縣實際、有利于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理、標本兼治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實現安全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標準化,做到看得見、摸得著、易操作。要按照上級要求和安排,扎實搞好安全管理規范化建設工作,使各地、各部門、各生產經營單位達到“安全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各項安全管理制度健全、管用,安全責任層層落實到人且履職到位,所做工作有記錄,基本數據、臺帳完整真實,各項工作扎實有效且無較大責任事故發生”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規范管理的長效機制。
四是執法監督監察不放松。安全生產的發展過程,大體上經歷自由發展--法律約束--自我約束--安全文化這四個階段。從目前情況來看,我縣安全生產正處于法律約束向自我約束過渡的階段,這個時期的企業還不能完全實現自我約束安全生產行為。必須依法嚴厲打擊安全生產領域的違法行為,縣安監、公安、工商、質監、建設、交通、交警、消防等負有安全生產監管職能的部門,一定要加強執法監察,完善安全生產的監督監察制度,重點搞好事前監督檢查,嚴防事故發生。
(四)關于消防工作。目前,全國“兩會”正在召開,在這一關鍵和敏感時期,必須確保消防安全保衛工作不出任何紕漏。消防部門要嚴格執勤備戰,強化實戰演練,切實做好撲救各類火災的準備。各級各部門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制定周密細致的工作措施,切實抓好落實。就全年來講,消防工作要重點抓好以下幾點:
一是強化消防安全檢查,繼續保持整治火災隱患的高壓態勢。各級各部門要按照《消防法》的要求,深入扎實地組織開展消防安全整治,全力消除火災隱患。要進一步加大消防執法力度,對違反法律法規、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營業性場所,公安、工商、安監、文化等有關部門要依法注銷注冊登記或者吊銷許可證照;對未依法取得許可證照擅自從事經營活動的,要依法予以取締;對確定的重大火災隱患,公安消防部門要及時報請政府掛牌督辦。對因火災隱患整改不積極、措施不得力、工作不到位釀成火災事故的,各級監察、公安消防部門要嚴查快辦,依法追究單位領導和有關人員的黨紀、政紀和法律責任;對失職瀆職而造成重特大火災事故的,要視情節輕重嚴肅追究刑事責任。
二是深化“消防平安”創建,推動消防工作社會化進程。今年是為期三年“消防平安”創建活動的關鍵之年。各級各部門要按照縣政府的統一部署,在鞏固完善前期創建成果的基礎上,對照創建標準,進一步落實各層面的創建工作責任,確保順利完成年內創建目標。要重點抓好農村、社區等基層消防平安創建,進一步提高基層火災防控能力,把創建的成果實實在在地體現在關注民生、保障民生上來。
三是加大消防投入,加強公共消防設施和裝備建設。各部門、各單位要按照要求,盡快配齊消防器材設施,進一步改善消防裝備,確保消防工作萬無一失。全縣各級公安機關、消防部門要以健全基層火災防控體系為目標,堅持硬件、軟件建設同時抓,著重抓軟件,進一步提升消防“三基”工程建設的層次、質量和效果,確保完成消防“三基”工程建設的階段性任務。
三、加強領導,強化責任,確保完成各項目標任務
做好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安全生產和消防工作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是加快工作指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舉措。各級各部門要切實加強領導,細化責任,狠抓落實,確保完成今年的目標任務,促進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無論是環境保護工作、節能減排工作,還是安全生產、消防工作都是復雜和艱巨的系統工程,必須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各部門要把以上幾項工作納入本地、本部門工作的整體格局之中,與改革發展穩定的各項工作和本部門的業務工作通盤考慮、統一部署。各級各部門的主要負責人是第一責任人,要切實負起領導責任,做到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企業法人代表要負總責,該管的事必須管,該花的錢要舍得花。分管領導要集中精力具體抓,重要工作親自部署、重大問題親自過問、重點環節親自調度、重要案件親自督辦。要建立相應的部門協調機制,加強部門配合,形成通力協作、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強化責任落實。抓好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安全生產和消防工作,落實責任是關鍵。要進一步完善監管責任體系,強化工作責任落實,嚴格工作責任追究,在全縣建立起一個層層覆蓋、逐級負責的責任體系。剛才,縣政府與各鎮(辦)、各有關部門和企業簽訂了五種責任書,大家回去后,要認認真真抓好目標任務的分解和落實。縣委、縣政府將把責任書的執行情況納入了重大事項督查范圍,對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對完不成任務,出現問題的部門和單位,嚴格實行“一票否決”,并嚴肅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決不姑息遷就。
三是狠抓監督檢查。有關部門要組織督查檢查組,深入基層一線,盯緊重點行業和領域,重點企業和重點部位,開展不間斷的檢查,嚴厲查處各類違法違章行為和問題隱患。對發現存在的普遍性、典型性和矛頭性問題,要及時研究解決措施。各級各部門要支持環保、節能、安監和消防主管部門依法開展工作,任何部門、任何企業都要自覺接受監督、服從監督。重點單位和企業要強化抓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安全生產和消防工作就是抓效益、抓發展的意識,切實搞好對本系統、本單位的定期自查工作,通過經常性的自查,確保各項工作措施得到落實。
篇5
關鍵詞 生態主義 政治運動 生態中心主義 人類中心主義
一、西方生態主義的產生與發展
現代科技革命使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空氣提高,它所引發的產業革命在提高生產力水平的同時,對自然界的平衡生態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人類對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能源枯竭、核戰爭威脅等負面現象越來越憂慮,由此在西方發達國家率先發起了以維護生態平衡為宗旨的生態運動,其后來與政治運動相結合,逐漸成為一種區別與其他派系的理論體系。
生態主義產生以來,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針對社會現象的批判。第二階段主要針對人類社會的思想進行批判。第三階段回歸到關于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中心主義的批判。
生態主義認為生態危機是人類自然觀造成的,世間萬物都是平等的,任何個體都具有平等的內在價值。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換取的經濟發展最終將使人類走向滅亡。
二、西方生態主義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為我國環保法律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
西方生態主義在繼承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全球生態危機的根源,資本主義的過度生產和過度消費加重了自然界的負擔。西方生態主義對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制度的關系的認識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1)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根本性質決定了資本主義過度生產和過度消費的經濟發展模式。
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是生產資料私有制和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的社會性質決定了資本家竭盡一切手段獲取剩余價值,這些手段不可避免的污染了環境,加重了自然界負擔,生態主義認為現階段的生態危機正是由于人們對待自然的特殊資本主義造成的。
(2)資本主義國家剝削和掠奪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生態資源,借此轉嫁生態危機,加劇了全球生態破壞。
現階段,經濟發達國家利用其政治經濟優勢,在發展中國家投建高污染企業,進行垃圾廢物排放,以生態殖民主義的形式向世界擴張,是造成全球性生態危機的罪魁禍首。
三、建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從根本上推動環境保護法規的制定完善
從各國運用司法手段保護生態環境的經驗來看,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我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我國憲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我國環境保護法第六條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并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這條規定為公民以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形式行使控告權利提供了空間。我國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檢察機關代表國家對侵害國家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提訟。這條規定為刑事環境公益訴訟提供了直接的依據。《民事訴訟法》規定: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訟。
現階段,建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基礎已經具備,我國應從訴訟管轄、舉證責任、訴訟主體等方面推動環境保護法規的制定完善。其一,在訴訟主體方面,將有權提起公益訴訟的主體擴展到公民,以全民監督的形式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其二,在舉證責任方面,在認定侵權的歸責原則上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在舉證責任分配上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即被告在因果關系、免責事由上負有舉證責任。在行政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負有證明行政機關不作為的舉證責任。其三,在訴訟管轄方面,由于民事、行政環境公益訴訟涉及的理論及實踐問題較多,疑難復雜程度較大,因此該類一審案件應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在地域管轄方面,可由被告住所地、侵權行為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跨省市行政區域的河流污染案件,可由高級法院指定某中級法院或海事法院集中管轄。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用人類歷史的發展趨勢,堅持以人為本,實現人與自然、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實現全人類共同發展的根本途徑,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處于關鍵期,借鑒西方生態主義的理論觀點與實踐經驗,建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對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維護生態平衡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夏少敏,王鳳斌.環境法治的價值――自然權利和人類福祉[J].雞西大學學報,2011(07)
[2]宋盈濱.環境修復勢在必行[J].企業導報,2011(09)
[3]黃永健,薛坤.試論李漁家具設計思想[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1(09)
[4]王振亞.生態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多維透視[J].研究,2003(1)
篇6
神經母細胞瘤是較常見的兒童期惡性實體瘤,是一種源于交感神經系統的胚胎性惡性腫瘤,惡性程度高、進展快,75%的病例確診時已發生轉移,發生骨轉移患兒二年生存率不足5%[1]。放射性核素內照射治療是指將放射性核素引入體內,使其聚集在靶器官發生作用,利用放射性核素釋放出來的射線殺死病變細胞和組織,達到治療目的。而神經母細胞瘤具有攝取兒茶酚胺的能力,放射性核素131I-MIBG在結構上與去甲腎上腺素相似,90%神經母細胞具有攝取MIBG的能力,故通過持續細胞內照射作用,從而使病變細胞變性壞死達到治療目的[2]。2009年12月我院成功搶救1例131I-MIBG治療神經母細胞瘤突發腎上腺危象患兒,現報道如下。
1病例資料:
患兒男,5歲11月,神經母細胞瘤IV期,多發轉移,神經母細胞瘤術后,為進一步治療來我院。來我院前因一直堅持化療引起全血細胞減低而行輸注全血及血小板等支持治療,患兒是處于核素治療之危險期,血小板過低易發生出血,白細胞低下易繼發感染,一周內核素治療期間可能出現水腫壓迫而至癥狀加重等問題,但因多次化療效果欠佳,故家屬仍堅持此次治療。入院時查體:體溫:36.1℃ ,脈搏105次/分,律齊。呼吸24次/分,血壓132/69mmHg。血常規回報:WBC 0.9X109/L,RBC3.2X1012/L,HGB94g/L,PLT13 X 109/L。患兒神志清楚,精神差,查體合作,自述腹痛,無惡心嘔吐,左眼視物不清。在隔離病房靜脈輸注131I-MIBG 30分鐘后心電監測示竇性心動過緩,心率降至50-60次/分,血壓降至60/40mmHg。患兒精神萎靡,哭鬧,時有。經快速補液、應用迷走神經興奮劑、多巴胺等治療后,心率:80-120次/分,血壓85-120/45-80mmHg。用藥10小時后,患兒出現高熱反應,體溫高達39℃,給予藥物、物理降溫及抗炎等對癥治療。經精心治療與護理患兒病情穩定,隔離至患兒體內的131I的量小于10mci(370MBq)時,轉入兒童醫院接受下一步治療。
2護理體會
2.1充分做好治療前準備
因患兒是神經母細胞瘤晚期危重患者,我科護理組于治療前充分了解病情,評估放射性核素131I-MIBG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據此制定周密護理計劃與搶救方案,準備好搶救藥品和器械。
2.2允許家屬間斷陪伴
放射性核素治療是一種特殊的治療技術,患者必須與正常人群進行放射性隔離。雖然患兒歷經多次住院治療,但對于核醫學隔離病房仍十分陌生,因為核醫學科的醫護人員進入隔離病房必須穿戴鉛制防護用品、乳膠手套、防護眼鏡,與普通病房差別很大,使患兒在短期內很難適應,導致其極度緊張、恐懼而哭鬧不止,而緊張、恐懼的情緒可使迷走神經興奮及亢進,內臟器官血管擴張,嚴重時也可引起心率緩慢、心肌收縮無力,造成大腦供血不足[3],加重患兒病情。為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允許患兒家屬穿戴鉛制防護用品間斷進入到病房指定位置,進入病房前做好與患兒及家長的溝通工作,并對患兒家長進行必要的防護培訓,在距離患兒1.5米處的鉛屏外陪伴患兒,使患兒能聽到親人的聲音而情緒穩定配合治療。為避免射線對患兒家屬不必要的輻射,盡量縮短陪伴時間,出病房時脫去防護服并進行放射性計量測量,疑有污染時,給予必要的處理。
2.3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
靜脈輸注131I-MIBG過程中,每10分鐘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一次,并24小時心電監測。用藥30分鐘后心電監測突然顯示竇性心動過緩,心率降至50-60次/分,血壓降至60/40mmHg,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緩,患兒精神萎靡,哭鬧,時有,立即報告醫生,在排除內出血后考慮腎上腺危象發作,立即給予吸氧,靜脈注射阿托品、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嚴格控制液體出入量,控制滴速,密切觀察患兒的尿量、大便色澤及生命體征。
2.4預防感染
患兒入院前因較長時間化療導致全血細胞減低,而貧血、白細胞低下都易繼發感染,患兒體質差,高熱使用退熱劑后出汗較多,除溫水擦浴外,病室內保持一定溫濕度和環境整潔非常必要,并嚴格遵守消毒隔離規則。同時密切觀察皮膚有無出血點及色澤變化。
2.5心理護理
核醫學隔離病房往往會使初次接觸者感到神秘而恐懼,加之身患重疾,心理負擔會很重,這時護理人員及時收集和掌握患者的心理問題,抓住重點施教顯得非常重要。通過親切交談,加強與患兒及家屬的溝通,隨時將有積極影響的消息傳達給他們,讓他們放下心理包袱積極配合治療,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生存質量。
3小結
神經母細胞瘤是兒童期惡性腫瘤,放射性核素131I-MIBG是繼化療治療神經母細胞瘤的又一行之有效的手段。患兒病情危重,在治療過程中,根據核醫學病房的特殊環境,制定周密的護理計劃與搶救方案非常必要,為進一步治療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錦華.小兒神經母細胞瘤[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2(3):33-37.
篇7
關鍵詞:旅游環境保護;旅游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對策
中圖分類號:D922.6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5-0191-03
一、研究綜述
(一)旅游環境保護研究綜述
旅游環境保護的相關研究主要針對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設施建設及游客行為等問題展開。李健(2006)、趙慧麗(2010)分別針對旅游環境承載力、農村旅游生態環境保護、草原生態旅游的開發在生態環境領域展開研究。姜明星(2012)、陳娟(2011)分別針對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旅游水域環境、海島旅游開發在旅游資源領域進行了研究。黃家玲(2011)、范鈞(2014)分別針對旅游者生態意識、游客環境責任行為的影響因素、構建游客管理體系三方面展開研究。陳覺(2013)、Hielke(2007)分別針對景區前后臺環境污染問題、景區交通設施的影響、旅游區飯店設施的環境問題進行了研究。
(二)旅游法律法規研究綜述
旅游法律法規的相關研究主要體現在資源保護法、旅游立法、法規內容及執行效能幾個方面。章尚正(2010)對于如何完善旅游資源環境保護法進行了探討。劉海洋(2005)、張補宏(2008)分別針對立法缺失、立法創新及立法體系的構建展開研究。彭榮勝(2012)、牛婷(2010)分別針對法規內容不完備、法律責任規定不具體等問題展開研究。胡撫生(2012)對地方水資源法規執行效能、旅游綜合執法的體制機制及面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
(三)總結評論
綜上所述,在旅游法律法規領域的研究多從立法模式、法規內容及執行效能等角度展開,把旅游法規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分析,未能將旅游環境保護法規分離出來研究。本文將把這兩個獨立的領域結合,從旅游環境保護視角出發來探討旅游法律法規在環保法規內容及執法與監督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據此展開對策研究。
二、不同位階法律法規關于旅游環境保護規定的現狀
《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四部高位階法關于環境保護的內容都接近50%,對旅游設施、資源及游客的規定較多。各條例關于環境保護規定所占比重較少,四川和北京對旅游資源保護的規定較多,浙江省側重于旅游設施的環境保護,各地方性法規對旅游者的環保行為及活動做出的規定偏少。由此可見,不同區域對旅游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是有差別的,國家級法規和地方法規在旅游環境保護方面的規定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不同位階法律法規關于旅游環境保護規定存在的問題
(一)旅游環境保護法規內容較為單薄、指導性和操作性不強
在旅游產業范圍內,國家級法規及地方性法規關于環境保護的內容相對較少。《旅游法》《城市規劃法》《自然保護區條例》及《綠色飯店標準》等關于環境保護的規定總體比重較小。其中各省旅游條例關于環境保護的內容分別只占7%左右。各部法律法規關于旅游資源、設施的規定較多,關于旅游者的活動行為規定處于淡化狀態。其中《旅游法》在旅游設施、資源及旅游者三方面的環境保護規定總和約為7%,其中環保設施要求占1.8%,資源保護和游客行為規范分別為2.7%左右。由此可見,《旅游法》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規定不能夠有效凸顯環境保護在旅游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旅游法規內容與時代脫節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很多全新的情況對旅游環境設施、資源保護等法律的執行提出挑戰。一是新興旅游產品的出現,例如“智慧旅游、低碳旅游”的興起等一些新項目建設及管理成為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但是相關景區條例卻缺少與之對應的條款。針對這種執法“瓶頸”政府部門還沒有對相關景區制定相應的法律條款。二是新技術的出現,如《水污染防治法》雖然已經對水資源環保設施做出詳盡的規定,但是已應用于世的新技術設備和產品卻與相關條款不協調,從而導致一些地方或景區的環境污染加重。法規滯后性會帶來負面的聯動效應,在執法過程中造成無法可依的現象。
(三)地方法規與國家級法規缺乏有效銜接
我國已建立一個完整的法律體系,國家級法規在內容上不可能對各個行業規范面面俱到,也不可能要求每個行業建立相應的法律體系。因此,各地方政府部門需要在國家出臺的相關法規基礎上做好地方法規的調整與完善,使之與高位階法有效銜接。《旅游法》作為旅游產業的高位階法,提出了對旅游環境依法保護的原則和總體要求,對各旅游法規之間的銜接做出原則性規定,指導各地方法規的修訂與完善。然而,在地方性法規中,除《云南省旅游條例》針對《旅游法》做出修訂并與之銜接外,其他省市尚沒有對各地方旅游條例進行修訂以適應旅游法。
四、完善旅游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對策
(一)增加旅游環境保護法規內容
旅游法并沒有涉獵過多的旅游資源保護,而是將低位階法沒有涉獵的、有旅游特點的問題進行規范,同時環境保護領域的法律一樣可以適用于旅游資源的保護。然而眾多低位階法淡化環境保護的情況普遍存在,對于這些法律規定淡化環境保護的情況,相關環保部門和旅游部門需要重新審視由國家到地方的各級法規關于環境保護的相關條款,適當地增加和調整法律法規內容或制定新的法規政策,強調環境保護在旅游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旅游環境保護法規內容應與時俱進
作為旅游立法機構,應依據旅游行業的動態性,適時出臺新的旅游法規,修訂已頒布的旅游法規,有效地克服法律的滯后性。相關旅游法規需增加“低碳旅游、智慧旅游”等內容,強化對旅游環境的保護。針對發展低碳旅游、智慧旅游的景區,主管部門應當聯合環保部門共同協商制定專門的法規或者在原有法規基礎上增加相關環境保護內容。隨著旅游的發展,游客更加傾向于鄉村游、古鎮游,因此旅游部門應當對法規進行更新、調整,克服“重城不重鄉”傾向。
(三)加強地方性法規與國家級法規的銜接
不同位階相關法規之間有效的銜接是實施旅游環境保護工作的必要條件。例如法律規定風景名勝區和文物景觀的管理權分別歸屬于建設部門和文物部門,如果《旅游法》規定風景名勝區的管理權歸屬于旅游部門,必然引起與現行法律的沖突。《云南省旅游條例》作為《旅游法》實施后首部與之銜接的地方性旅游法規,對于上位法沒有明確規定的,設置了相應的法律責任,強化了法規的可操作性。各地方旅游主管部門有義務對本地方法規進行修訂,使高位階法與低位階法在內容有效對接,從而實現地方法規對國家級法規的技術支持。
五、結論
為了更好地落實對地文、水域、生物、和人文景觀等旅游資源環境的保護,本文通過對我國旅游法律法規中關于資源保護、設施建設及游客行為等相關條款的研究梳理,認為旅游法律法規在相關環境保護內容及執行與監督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國家或地方有關部門在旅游法規環境保護內容方面應該加大環境保護內容的比重,及時更新相關條款,突出地方環境保護特色,增強法規強制性,提高高位階法與低位階法的銜接度。完善相關旅游法律法規,把旅游環境保護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使旅游環境保護由末端治理轉化為源頭控制,從而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健,鐘永德,等.國內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研究進展[J].生態學雜志,2006,(9):141-146.
[2] 趙慧麗.黃山市黃山區農村發展旅游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博弈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0,(21):511-513.
[3] 姜明星.旅游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研究[J].生態環境保護,2012,(4):94-95.
[4] 陳娟,王風維,劉陽.中國海島旅游開發中的環境問題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35):58-60.
[5] 黃家玲,徐紅罡.基于社會屬性和旅游經歷的旅游者生態意識研究――以海南旅游者為例[J].旅游科學,2011,(25):46-54.
[6] 范鈞,邱宏亮,吳雪飛.旅游地意象地方依戀與旅游者環境責任行為――以浙江省旅游度假區為例[J].旅游學刊,2014,(29):55-66.
[7] 陳覺,羅湘琦.前后臺結構視角下的旅游區環境問題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3,(11):53-62.
[8] Hielke D.Regnerus’Raoul Beunen’Catharinus F.Jaarsma.Recreational traffic management:The relations between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J].Transport Policy,2007,(14):258-267.
[9] 章尚正,童偉.論地方旅游資源保護法規的貢獻與完善[J].滁州學院學報,2010,(12):1-5.
[10] 劉海洋.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中的法律調整[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24):49-51.
[11] 張補宏.構建和完善我國旅游立法體系的若干探討[J].廣東商學院學報,2008,(6):73-77.
[12] 彭榮勝.旅游產業發展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協調發展路徑研究[J].理論與改革,2012,(1):149-151.
[13] 胡撫生.旅游綜合執法的發展及體制機制研究[J].中國商貿,2012,(6):146-147.
篇8
Abstract: in the social economic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nvironment, to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industry, how to keep running at high speed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tourism environment using line and effectiv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e tourism industry is to mainta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 an important premise, it ask people in the proces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scenic spot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atmosphere to develop ecological industry.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other in the process from government regulation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etc thinking, the paper will be on how to weigh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arch and analysis
關鍵詞:生態環境;環境保護;旅游開發
Key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ourism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S89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引言
在當今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尤其在旅游開發行業當中,二者的相互關系顯得更為重要,在保持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旅游開發業者應當著眼于生態產業的發展,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在獲取經濟利益的同時促進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將分別從政府規范與環保意識兩大方面對如何平衡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相互關系來進行研究和探討。
二、從政府規范方面平衡二者關系
1、 建立健全旅游開發環保的相關法律法規
在維持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生態旅游產業發展方面,國家已經逐步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建立健全旅游環保的相關法律法規方面做出了初步的規范。然而,旅游開發產業中的生態環境保護不同于普通意義上的環境保護,其相關因素更為復雜多變,所以,需要有關部門對于旅游開發產業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做出針對性更強的法律、法規,如《旅游開發中環境保護規定與條例》、《旅游開發法》等,致力于依靠法律的權威來平衡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更好的實現生態旅游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能夠為相關部門提供強而有力的法律依據來對旅游開發過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進行監督及管理。
2、政府加強生態旅游環境的宏觀調控
若要實現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和諧發展,就必須應用科學的方法對其進行管理,如此就需要依靠政府制定相關政策來加強生態旅游環境的宏觀調控。譬如,基于旅游者數量、旅游環境負荷狀況以及旅游者分布情況三方面來對旅游者進行科學調度,針對實際情況提前設定預警機制,將隱患消除;在諸如節假日等旅游高峰期,要從預警與調度兩方面出發,對旅游環境進行實時監控,確保對可能會發生的各種情況作出及時有效地處理。與此同時,要建立起有效地信息網絡,對旅游環境中的各種信息作出及時的接收和處理,并且對各主要景點及路線的旅游活動情況作出實時的監控,監測其中的環境生態變化、旅游者及原住民的心理感知度、旅游環境的接待能力和負荷度等情況,為旅游生態環境的保護提供各方面依據,從而確保旅游生態環境管理機構能夠及時針對各種情況作出最科學有效的判斷與決策。
3、加大生態旅游環境保護的投入
生態旅游環境的保護是生態旅游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對其加大資金投入,通過多途徑的籌資辦法為生態旅游環境的保護投入充足的經費。譬如,在生態景區適當的加收生態旅游資源補償費,也就是說,從門票的費用收入當中抽取一部分資金作為保護生態旅游環境的投入所用;另外,針對旅游環保管理,有關部門需要適當的收取各種排污費,并且確保該項費用被正確的管理和使用;與此同時,當地政府需要加強對于生態旅游環境的財政投入,加大生態旅游及其相關產業的發展力度,為其提供強而有力的政府財政后盾。
4、做好生態旅游環境規劃
造成生態旅游環境質量下降,引起生態旅游環境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類的經濟活動不恰當,所以,需要去制定一套科學、嚴謹,并且具備一定預見性的生態旅游環境的開發及運作規劃,以便更為有效地對生態環境的使用進行組織和管理,平衡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解決擴大旅游規模與旅游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令旅游活動與生態環境和諧統一的發展,在確保旅游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同時,防止生態旅游環境的惡化。
三、從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方面平衡二者關系
1、加大環保宣傳力度
平衡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精神前提就是需要保證旅游環境開發者以及旅游者在主觀上與生態旅游環境保護相一致,其基本前提就是提高其環保意識,這需要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網絡、旅游企業以及景區標識牌等媒介來加強景區生態旅游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提高全民旅游環境保護意識,增強生態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精神依靠。
2、培養和提高旅游區管理者及導游的環保意識
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和提高需要從源頭抓起,其中,生態旅游景區的經營及管理者就需要首選具備強烈的環境保護意識,如此,在生態旅游環境的開發及運營過程中,才會更為有效地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才會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建立旅游環境,并且在運營中不斷地維護和保護該地區的生態環境,從景區的各個方面體現并提醒參觀者去保護環境。另外,提高導游的環境保護意識可以給予旅游者以積極正面的影響,引導旅游者去配合生態景區的保護工作。
3、加強生態旅游環境保護的科研及教育工作
篇9
關鍵詞:城市;環境保護;信息系統
中圖分類號:X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064(2015)06-004-02
作者簡介:洪瑛(1978~),女,廣東潮州人,廣東廣播電視大學本科畢業,環境保護工程師。研究方向:環境保護信息系統。從事工作:信息技術、科研、環境影響評價
隨著社會改革的不斷深入,城市環境保護工作的改革迫在眉睫。目前,比較簡單的城市環境保護模式已經無法解決環境污染嚴重的問題。需要組建包含智能工作系統、信息管控系統、網絡管理系統以及環境檢測系統的城市環境保護體系,以促進城市環境保護工作的發展。政府也要給予相應的支持,實施有效措施,為城市環境保護提供法律法規、財政投入以及專業環保人員等保障。同時根據具體的情況,注重與人民群眾的交流,滿足人們對環境清潔的需求,保障城市環境保護的工作順利完成。
1系統構建要件
城市環境保護信息系統是根據環境的具體情況,設立以網絡為依托、收集信息為方法、找出解決方案為目的的科學系統。系統構建要件包括智能工作系統、信息管控系統、網絡管理系統以及環境檢測系統等。
(1)智能工作系統。智能工作系統的組成包括信息系統、通信系統以及工作系統等,其應用目的在于提高環保單位工作效率。其內容為:①可以使環保單位的日常工作有序化,把所有的事情進行科學的安排。例如可以提示工作人員每天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務等;②把工作使用的檔案進行科學的歸類。工作檔案的書寫、核實、統計以及收集都可以按照既定的程序進行運作,方便工作人員使用檔案,使檔案的作用發揮到最佳;③合理安排行政工作具體事項。向上級提供有效建議,對下級的違規操作進行處罰,對不利于環境保護的企業行為進行處理,保證行政工作的合理化;④科學安排工作人員的常規事情。工作人員的請假、因公出差、上級的到訪、實地考察、舉行會議以及開展活動等,都可以詳細記錄,并進行科學的安排;⑤協助管理資料的工作人員的各項工作,例如資料的檢查、組合、分裝、收集、出借以及保護等。有效管理資料,提高資料的安全度;⑥幫助工作人員完成各種信息傳播事項。如使用網絡進行重大消息的公布、發表各部門的考核消息、環保方面的消息以及目前國內外的重要消息等等,實現工作的智能化。
(2)信息管控系統。信息管控系統是工作人員在環保工作中經常使用的基礎系統,信息管控系統可以對所有的商品生產、道路修理、糧食種撞、市場交易、醫療活動、義務教育、科學研究以及假期出行等與環境有關的事項進行科學的監督控制[1]。其主要內容為:①根據環保項目的運行步驟,對所有影響城市衛生的事情進行嚴格的控制,促進環保項目順利進行;②按照對城市基本情況的調查,對整個城市的地區劃分、可用土地范圍、可容納人數、居民住房數量、城市綠化面積、居民用電量、城市垃圾的排放量以及工廠廢棄物的排放量進行控制;③根據政府出臺的法律法規,對城市實行的保護環境的措施進行分析,找出有利于提高城市環境治理的方法;④對城市水質污染、噪音污染、廢棄物污染以及大氣污染的情況進行監控,同時也要對導致環境污染的企業行為、人類活動進行控制。⑤利用信息技術收集環境污染的數據,同時對數據進行科學的整理,進行準確的分析,將分析結果上報上級,找出環境保護的可行措施。
(3)網絡管理系統。網絡管理系統是以網絡為基礎,有利于城市環境保護的信息,提高人民對環保的重視程度[2]。其構成包括:①及時政府出臺的有關城市環境保護的法律條文,讓人民知曉如何維護環境,制止損害環境的行為,樹立正確的保護環境的觀念,促進環保項目順利實施;②及時公布最新環保項目的進展,推行保護環境的有效措施,或者推薦人們使用有利于保護水資源、土地資源的生活用品,讓人們攜手將環境保護的措施落到實處;③公布環境調查的內容和結果,讓人們了解城市環境的現狀,認識城市環境的具體情況,知道需要在哪些方面進行改進,停止損害環境的行為,同時也可以讓有關部門在環保方面進行改革,共同促進環境保護項目的順利進行;④建立網上建議平臺,提供人們關注環保的渠道。人們可以在平臺上自由發言,提出對環保工作的建議、創造性的想法,進行環保舉報,環保單位可以根據有關建議對環保方案進行合理調整,根據群眾的舉報,經查實,對破壞環境的人和事進行處理,保持環保工作的規范性,完善環境保護工作。
(4)環境檢測系統。環境檢測系統融合了信息技術、地質學科以及測量技術等方面知識。其可以應用于地質勘探、水產、糧食、森林、道路、河流、通信以及邊防等方面,使用范圍十分寬廣。可以有效地收集信息,并檢測出環境存在的問題,幫助人們針對環境存在的問題,找出解決方法,促進環境保護項目的發展[3]。其主要內容為:①對環境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并建立信息庫進行管理、保存,同時也可以讓需要的人進行閱讀,為后期信息的使用提供便利,提高了信息的使用效率;②系統擁有完整的信息表述能力,表現為可以使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通過文字、視頻、聲音的等資料展現環境的情況,為找出有效的環境保護措施提供素材,可以為環境保護項目的實施提供幫助;③系統可以使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人們可以按照關鍵詞或者時間進行快速查詢想要的環境信息,同時也可以對信息進行合理歸類,不僅方便人們對信息的快速查找,也可以將信息進行合理的利用,促進環境環保的項目的順利進行;④系統可以幫助人們得出環境保護措施的效果。其方法是把所有的項目的實施效果進行集中,并錄入計算機里。通過Excel、Word或者ppt的形式表現出來,方便人們對項目的實施效果進行合理的評估,從而調整措施,促進保護環境工作的開展;⑤系統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收集的信息。由于信息主要是關于地質、水源以及人口等方面的內容,因此需要系統對信息進行解讀,然后以簡單的文檔、視頻或者聲音表現出現,使人們可以合理的使用信息,并將其融入環境保護的各項措施當中,使項目內容更加豐滿;⑥系統可以將信息轉換成地圖,并在地圖中輸入大量的地理位置的信息,通過專業的地圖指導,人們可以找到相應的內容,同時在查看地圖時,也可以了解關于地質、水源以及人口等方面的現狀,從而警醒人們要重視環境保護,使被污染的環境恢復回來;⑦系統具有專業的分析能力,可以通過對區域、人口以及自然環境等方面警醒分析,從而得出詳細的分析結果,并根據獲得的信息進行網絡模擬,幫助人們了解環境的具體情況,并找到環境保護的方法;⑧系統具有選擇最優方案的作用,由于系統可以收集、統計、分析以及總結信息,因此也可以從得到的信息中生成關于環境保護的有效方案,或者根據所得的信息,去判斷所提出的方案的可行性,給于有效的建議,找出最佳的方法。
2結束語
環境保護是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舉措,可以大幅度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質量,同時也可以提高自然環境的穩定程度。為了提升環境保護工作的實踐水平,建議構建城市環保信息系統,激發全民投入保護環境的積極性。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環境保護工作要按照具體情況和群眾的要求來實施,并決定工作的方法和內容。環境保護工作的關鍵點在于提高人民對環保的關注程度,提高環保單位的工作效率,推動環境保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郭環圭.全國城市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即將召開.環境科學動態,2015(09)
2劉建忠,張軍,蔡中祥,等.城市環境保護信息系統結構框架研究.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4,(1)
篇10
“保護環境,教育為本”。近年來,我國各類學校先后開設了環境教育課程,在中小學的有關課程中也增添了一些環境教育的內容。就幼師化學教學而言,如何將環境教育融入其中,筆者根據經驗,認為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化學基礎知識與環境保護知識的融入
環境保護知識涉及環境、環境問題、自然資源的利用與保護、污染及防治、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環境監測、環境與發展等諸多方面的知識。這其中與化學相關的知識內容非常多,分析發現幼師化學教材涉及化學方面的環境保護的基礎知識在元素及化合物部分表現最為突出,每章節中都可以進行滲透,如鹵素部分:氯氣污染及其危害和防治方法等;氧族元素部分:空氣的重要性、空氣污染及其危害、臭氧層的破壞及保護等;講授硫和氮時,滲透酸雨的危害、光化學煙霧等;講授水時,講解水污染狀況、水資源的狀況及其保護等;講授金屬部分時,滲透重金屬污染、人體營養元素等;在有機化學中,滲透有機溶劑的揮發性污染、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氣)的利用等。在教學中,適時適量地將化學基礎知識與環境保護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既能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又能使學生學到一定的環境保護知識。
二、化學實驗與基本環境保護技能的培養
所謂環境保護技能,是指人類進行環境保護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必須具備的能力。一方面,對中專學生進行環境保護基本技能的教育,包含保護生活環境、形成清潔環境的習慣,如:生活垃圾、廢品的正確處理,有毒、有害物質的及時發現、及時處理,保護環境衛生、美化周圍環境等。另一方面,使學生學會一些簡單的環境監測技能,如:空氣中飄塵的測定、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測定、雨水的采集及其pH值的測定、離子交換法處理硬水、土壤酸堿性的測定等。
作為化學學科,實驗教學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化學實驗教學中落實環境保護技能教育,結合點很多。(1)通過規范實驗操作技能的訓練,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環境清潔習慣,如:如何嗅氣體氣味,藥品的正確取用、適量取用,制取氣體時如何對多余的氣體進行處理,實驗中廢液、廢渣的處理,儀器的正確清洗,等等。(2)在學生實驗中,適當補充有關環境保護監測的一些簡單實驗。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環境保護技能,學生才能將環境保護意識轉化為自覺的行動,為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盡自己的一份力,對幼師生來說,也給他們在未來的學前教育中開展各種環境教育活動提供了學習實踐的機會。
三、化學科學教育與環境保護意識、環境保護態度的樹立
化學科學教育是素質教育賦予化學的新的教育目標,即通過化學學習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科學觀念、科學意識,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環境保護是一門科學,其中就蘊藏著相應的科學意識和科學態度,如環境保護意識、環境保護態度。目前我國的中專教育中一般專業沒有對環境保護進行單獨設課,而化學與環境保護又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因此,在化學科學教育中應重視環境保護意識、環境保護態度的教育以避免一種錯誤傾向:化學與環境保護教育的結合僅僅是環境保護知識、技能的培養。就目前而言,這種傾向相當普遍。從根本上來說,對中專生的環境保護教育最重要的還是環境保護意識和環境保護態度的教育。
那么,環境保護意識、環境保護態度的內涵是什么呢?對中等幼兒師范學生的培養目標怎樣界定?
筆者認為,對幼師生的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應著重落實以下三個目標:(1)使學生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自然意識。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環境緊密地聯系著人類的發展和未來,人類維護環境就是在維護自身的生存。(2)建立人類發展走科學發展的道路的思想意識――讓學生不僅知道“科學發展觀”這個詞,而且知道其對人類發展的重要含義。(3)使學生建立作為未來的幼兒園教師,肩負著對學前兒童進行環境教育的責任意識。
對幼師生環境保護態度的培養,應強化以下幾個方面:(1)尊重、關心、維護自然環境的態度。(2)關注、參與環境保護的態度――從國情來看,很多人認為,環境保護是政府行為,對國家的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政策知之甚少,對國家的環境保護建設漠不關心,對身邊的環境問題聽之任之、見之隨之、忍之受之,甚至本身就在制造環境污染。因此要強化關注、參與環境保護的態度培養。(3)強化作為一名學前教育教師對幼兒環境教育必須盡職盡責的態度。
四、化學和環境保護的社會實踐活動與環境保護參與動力的加強
開展各種活動,本來就是素質教育的應有之意。結合化學學科,開展一些與環境保護有關的活動,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更重要的是可以啟發、引導他們自覺參與環境保護。如:結合教學,適時組織學生參觀化肥廠、造紙廠、釀酒廠、塑料廠和日用化工廠等,了解“三廢”處理情況及綜合利用情況等;帶領學生到農村參觀沼氣池,了解興建沼氣池對改善環境衛生的作用等;利用寒暑假讓學生對家鄉自然資源、鄉鎮企業現狀、生態環境保護等進行調查;成立環境保護宣傳小組,宣傳環境保護的知識和意義;舉辦“生活與化學”、“化學與環境”、“化肥、農藥、除草劑和綠色農業”、“食品添加劑和食品安全”等專題講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