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面的知識范文
時間:2023-06-30 17:58: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醫方面的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病因病機
失眠病因病機復雜,概括地講,是以虛為主,虛實夾雜。現將失眠的常見病因病機闡述如下。
情志所傷情志不遂,致肝氣郁結、肝郁化火,邪火擾心;或五志過極,心火內熾,心神擾動;或思慮太過,暗耗心血,損傷心脾,神不守舍,脾虛則營血虧虛,心神失養而不寐。
陰虛火旺,陰不斂陽素體陰虛兼房勞過度,耗傷腎陰,致水火不濟,心火獨亢;或肝腎陰虛,肝陽亢盛,火盛神動而不寐。
心虛膽怯因心膽氣虛,暴受驚恐,致神魄不安、心神不寧而夜不能寐。
病后、年邁病后血虛、產后失血、年邁少血都可致心血不足,心神失養。
痰火擾心油膩甜品或暴飲暴食,損傷脾胃,脾失運化,產生痰濕,痰濕郁久化熱,痰熱擾心,使心神不寧而不寐。
綜上所述,失眠的病因雖多,但其病位在心,主要病機不外乎心、肝、膽、脾、。腎的臟腑失調、氣血失和,以致心神失養或心神不寧。
辨證論治
由于老年性失眠通常為表實里虛,以虛為主,治療上應從整體上調節人體的臟腑氣血陰陽。目前治療方法上主要為以下3方面。第一治本:調補五臟,主要是補腎健脾、益氣補血養陰;第二治標:清熱(火)活血,化痰祛瘀;第三對癥:寧心重鎮安神。根據臨床不同的病因病機偏重,選擇3類藥物也各有側重。
心火熾盛臨床癥狀為心煩不寐,口干舌燥生瘡,小便黃赤,舌尖紅苔薄黃,脈數有力或細數。采用清心瀉火、寧心安神之法,方用朱砂安神丸。
肝郁化火臨床癥狀為急躁易怒,不寐多夢,伴有頭暈頭脹,目赤耳鳴,口干苦,小便黃赤,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脈弦數。采用清肝瀉火、鎮心安神之法,方用龍膽瀉肝湯。
痰火擾心臨床癥狀為胸悶心煩不寐,惡心噯氣,伴有頭重目眩,口苦,舌紅苔黃膩,脈滑數。采用清化痰熱、和中安神之法,方用溫膽湯。
陰虛火旺臨床癥狀為心悸不安,心煩不寐,腰酸腿軟,伴頭暈、耳鳴、健忘、遺精、五心煩熱,舌紅苔少,脈細數。采用滋陰降火、清心安神之法,方用六味地黃丸合黃連阿膠湯,或天王補心丹。
心脾兩虛臨床癥狀為多夢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頭暈目眩,伴四肢倦怠,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無力。采用補益心脾、養心安神之法,方用歸脾湯。
心膽氣虛臨床癥狀為心煩不寐,多夢易醒,膽怯心悸,遇事易驚,伴氣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苔薄白,脈弦細。采用益氣鎮驚、安神定志之法,方用安神定志丸合酸棗仁湯。
其他治療方法
針刺治療針刺是治療失眠常用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以百會或四神聰為主穴治療失眠,可有效改善睡眠質量,減少抑郁和焦慮。臨床上可采用平補平瀉手法針刺百會、四神聰、安眠、神門、三陰交以寧心安神。心脾兩虛型加內關、心俞、脾俞、足三里,用捻轉補法;肝火上擾型加合谷、太沖、行間以舒肝降火,用捻轉瀉法;陰虛火旺型加大陵、太溪、太沖滋腎水清火,大陵、太溪用捻轉補法,太沖用捻轉瀉法。
灸法治療
篇2
1 工程概況
某高層建筑共有13層,1層地下,12層地上是,建筑物的高度為 48.9m。該工程的種植屋面設在地下室頂板和建筑的第5層,防水設計的等級是一級,設防施工材料選用的是兩道柔卷材,耐根穿刺防水卷材是其中一道使用的材料。
2 防水設計和選材
2.1 屋面防水構造層
該種植屋面防水各構造層,由上而下依次為:(1)種植土;(2)聚酯無紡布濾水層;(3)網狀交織排(蓄)水板;(4)70厚C25配筋細石混凝土,內配Φ6@100鋼筋網防裂,每6m設縫,縫寬10mm,分格縫內嵌填單組分聚氨酯密封膠。
2.2 種植屋面用材
(1)耐根穿刺防水卷材:銅復合胎基改性瀝青耐根穿刺防水卷材的度的復合胎基是由金屬銅箔和聚酯無紡布構成的,而其的面料高聚物改性瀝青,設置3層的高聚物改性瀝青在在復合胎基的外層,并覆蓋面膜在其的上下兩面,從而制成的“雙胎、三膠、兩膜”防水卷材。
(2)聚乙烯胎高聚物改性瀝青防水卷材:聚乙烯胎高聚物改性瀝青防水卷材中的胎基為聚乙烯材料,而其的面料是高聚物改性瀝青,兩者相結合構成的防水卷材,該卷材按面料也同樣可分為3種,即自粘型、熱熔型和復合型。
(3)網狀交織排水板:網狀交織排水板的性能指標,見表1。
(4)過濾材料:過濾材料宜選用聚酯無紡布,單位面積質量不小于250g/m2。
3 施工工藝
3.1 結構找坡
屋面樓板均采用C30混凝土澆筑,結構找坡按照2%進行控制。
3.2 基層處理
(1)處理預留洞口:在安裝管道施工之前,需要進行的施工環節是的鑿毛穿過屋面的預埋管件的根部和雨水口的預留洞,將其表面的浮漿和松動的石子,以及表面存在的蜂窩和麻面的質量缺陷的混凝土也需要進行處理。(2)處理結構縫:在清理干凈基層之后,如果滲漏點和裂縫還存在的話,那么就對裂縫進行鑿毛施工,將其鑿成v型槽,并保證其的寬度為20mm,而深度也要控制在20mm,然后進行槽內的清理工作,待清理干凈之后,需要對對槽內進行涂刷工作,使用的工具是硬毛刷,然后蘸取環氧樹脂進行v槽內的涂刷密實工作,等到其完全干燥以后,使用事先配置好的水泥砂漿對v型槽進行填充,然后進行壓實和壓光處理,并保證水泥砂漿結構的填充高度高于原結構的高度,高出的范圍要控制在5mm左右,混凝土裂縫嵌實施工之后,需要的粘貼玻璃纖維布在裂縫的表面,接下來還需要涂刷一道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并且需要做好的是裂縫兩端需要加寬涂抹200mm。待管道蓄水質檢合格之后,就可以進行下一道施工工序。
3.3 鋪貼防水層及耐根穿刺層
防水層及耐根穿刺層的施工工藝流程如下:清理基層涂刷基層處理劑鋪貼卷材附加層鋪貼PPE卷材、封邊鋪貼耐根穿刺卷材、封邊鋪貼封邊帶蓄水試驗質量驗收保護層施工。
(1)清理基層:基層干燥,已驗收合格。(2)涂刷基層處理劑:滿刷基層處理劑,涂刷均勻、不露底。(3)鋪貼卷材附加層:待基層處理劑干燥后,在細部構造部位粘貼一層附加層卷材,寬度不小于300mm,粘貼牢固,表面應平整無皺折。(4)PPE卷材施工:采用冷自粘法鋪貼,卷材搭接縫可用輥子滾壓,粘牢壓實,當溫度較低時可用熱風機烘熱封邊。
3.4 保溫隔熱層施工
采用30mm厚的擠塑聚苯板用作保溫隔熱層的施工材料,為了使水泥漿的黏貼加速,可以使用108膠,確保板與板之間不存在明顯的高低差,有效的避免拼接縫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如果建筑工程的種植屋面的表面存在突變處,那么在鋪設聚苯板的過程中嗎,需要的將擠塑板進行適當的切割工作,有利于擠塑板在后續的施工過程中錯位問題的發生,可以采用可采用粘結劑點粘或圈涂。
3.5 鋪裝無紡布層
聚酯玻纖無紡布施工工序為:拼接縫表面清掃處理放樣劃線鋪裝聚酯無紡布整平滾壓。
(1)聚酯無紡布鋪裝時,應盡可能成一條直線;當需要轉彎時,將聚酯無紡布彎曲處剪開,重疊鋪設,并應盡量避免打折起皺。(2)聚酯無紡布縱橫向接縫搭接寬度應≥150mm,采用線繩縫合法固定,上翻高度與種植土一致。
4 細部節點做法
4.1 女兒墻及屋面構筑物
(1)女兒墻壓頂橫向坡度為6%,并應向內傾斜。(2)女兒墻及屋面構筑物滴水弦設計為55mm(寬)×20mm(厚),距屋面600mm高。(3)沿距女兒墻和凸出屋面以上構筑物邊緣根部一周設置分格縫,寬30mm,將縫內泡沫剔除、清理干凈,待分格縫內干燥后填嵌密封材料,確保嵌填嚴密、牢固。
4.2 通風道出屋面處
通風道出屋面處防水做法,見圖1。
4.3 變形縫
變形縫的防水做法,見圖2。
4.4 落水口
(1)采用摻加微膨脹劑的細石混凝土對落水口洞口進行分層堵塞,并
保持混凝土的低塌落度在c20,對其的蓄水養護時間要在14d醫生,待質檢合格之后進行下一道施工工序。(2)落水口周圍采用防水材料或密封材料涂封,防水卷材應伸入落水斗內。
篇3
關鍵詞 油菜;免耕直播機收;傳統種植方式;效益
中圖分類號 S63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4-0024-01
近年來,開化縣油菜免耕直播機收的面積逐年增加,通過試驗和生產實踐,解決了免耕直播油菜的草害和菌核病危害等問題,省工節本及經濟效益都相當顯著。但仍然有大量農戶采用育苗移栽、人工收割的傳統方式,認為育苗移栽的油菜產量比免耕直播高,人工收割脫粒比機收干凈,不愿意使用免耕直播機收技術。為了更好地推廣油菜免耕直播機收技術,研究人員于2013―2014年度、2014―2015年度進行油菜免耕直播機收與傳統種植方式的效益比較試驗,考查2種種植油菜的經濟效益,為科學高效種植油菜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2年的試驗都設在開化縣村頭鎮前村頭村某農戶責任田進行,面積0.14 hm2,前茬為水稻。
1.2 試驗設計
根據種植方式的不同,試驗設2個處理,即水稻收割后進行傳統種植(面積0.7 hm2);免耕直播機收(面積0.7 hm2)。油菜大田田間管理相同[1-3]。
1.3 試驗材料
供試作物為油菜。效益計算方式:從播種到收割后油菜籽曬干,記載人工用工數、機械操作費用、種子、肥料和化肥成本,計算投入產出比[4-6]。
2 結果與分析
2.1 成本
如表1所示,油菜采用免耕直播機收的費用明顯比傳統種植方式要低,一般可省工節本6 000~7 500元/hm2。采用育苗移栽、人工收割的傳統種植方式,不僅流程多,而且費工;應用免耕直播機收技術,農戶不要育苗移栽、不要收割脫粒,大田管理同育苗移栽的差不多,流程簡化,節約了用工,減輕了勞動強度。
2.2 產量
油菜籽曬干后,測量油菜籽實際含水量,再折算成標準含水量,實際產量和相關經濟性狀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傳統的種植油菜產量同免耕直播機收基本一致,因為機收(都用柳林牌收割機)的損失率要比人工脫粒的高一點。
2.3 投入產出比
如表3所示,傳統種植方式的投入產出比小于1,免耕直播機收的投入產出比大于1。傳統種植油菜費工、費力,經濟效益差,2014年、2015年的效益分別為-1 096.5、-4 061.7元/hm2,虧損的幅度分別是6%、21%。采用免耕直播機收栽培油菜能夠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2014年、2015年的效益分別為6 147.0、4 678.2元/hm2,贏利的幅度分別是63%、44%。
2.4 生態效益
傳統種植方式既要秧田,又要翻耕,容易造成水土和肥
料流失;油菜采用免耕直播既保護土壤耕作層,又減少水土流失。
3 結論與討論
隨著勞力價格的不斷上升,加上油菜籽價格受國際價格影響,傳統方式種植油菜效益也將越來越差。因此,油菜種植必須采用免耕直播機收方式才能減少農戶用工,才能贏利。采用免耕直播機收與傳統方式種植可省工節本增效6 000元/hm2以上,效果顯著。同時,油菜采用免耕直播既保護土壤耕作層,又減少水土流失。但是,免耕直播油菜最關鍵的技術環節是草害防治問題[7-9]。在種植過程中,要做好播前除草、芽前除草和苗期除草,防止雜草叢生,影響油菜的生長發育。解決了草害問題,并與其他田間管理配合,免耕直播油菜才能獲得高產。
4 參考文獻
[1] 徐建祥,舒佳賓,鄭校平.浙大619油菜直播機收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5(6):35-37.
[2] 汪成法.油菜新品種浙大619免耕直播機收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4(11):44-46.
[3] 陳慧芳,胡潮水.油菜直播機收技術推廣價值探討[J].農業機械,2009(19):74-75.
[4] 鄧秀蘭,祁勝媚.油菜產量與種植密度的新探討[J].作物學報,1993(3):276-281.
[5] 王學芳,孫萬倉,李芳,等.中國西部冬油菜種植的生態效應評價[J].應用生態學報,2009(3):647-652.
[6] 姚月明,沈明星,孫華,等.稻茬套播油菜種植密度與產量及其成分枝習性的關系[J].上海農業學報,2005(1):29-32.
[7] 張瓊瑛.稻田油菜免耕直播栽培的特點與技術[J].作物研究,2002(3):139.
篇4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creasingly wide application of handset data in small scale mapping, this paper proposes a method to transform the latitude and longitude coordinate into plane rectangular coordinate.
關鍵詞: 手持機測圖;數據轉換;事后
Key words: handset mapping;data transformation;post
中圖分類號:P2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5-0185-02
0 引言
隨著手持機定位精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被應用在小比例尺測圖或者調繪時的補測,通常情況下會先對手持機進行校正,但如果忘記對手持機進行校正則可能導致所測的數據就不可以使用需要返工重測,現介紹一種事后校正手持機數據以達到測圖精度要求的方法。
1 手持機數據校正方法
1.1 外業數據的準備
一、使用手持機采集的地物點、地形點數據;
二、使用手持機采集兩個已知點的大地坐標。
1.2 數據校正步驟
a、將數據從手持機傳輸到電腦中,其格式如圖1
所示。
b、將上述的數據格式轉換為南方GPS坐標轉換軟件要求的格式:點名、緯度、經度、大地高如圖2所示(由于高程不使用,可以假設為0)。
c、使用南方GPS工具箱中的坐標轉換工具進行轉換得到轉換后的平面直角坐標如圖3所示。
d、c步驟所得平面直角坐標仍存在坐標系的偏移,需要使用南方CASS軟件對此坐標系進行測站改正,此項改正后即為可達到測圖精度的平面直角坐標數據。
2 實例檢驗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吉木乃縣某煤礦詳查1:10000地形測量中對需要補測的部分(精度要求范圍內)使用此種事后校正手持機數據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結果。
3 結束語
測量外業工作要求精確、方便、高效,在精度要求范圍內手持機將成為小比例尺測圖中補測的優選工具。一般情況下在測圖前需要對手持機進行校正,但有些時候由于某些原因導致校正不準確或者測圖前忘記校正手持機,則此事后校正手持機數據的方法無疑成為較好的選擇。
參考文獻:
[1]李偉.移動通信手持機中雙工器的研制[J].微波與衛星通信,1996(01).
篇5
關鍵詞: 中醫方劑; 中醫藥方; 圖集; 數據結構; 領域本體; 數據庫
中圖分類號:TP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2)11-26-02
Conversion metho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s and atlas
Lan Haohui
(Zhejiang Songyang County financial local taxation Bureau, Lishui, Zhejiang 323400, China)
Abstract: Research on data mining of Chinese medicine is a vital combination of abundant Chinese medicine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s based on TCM theory, using knowledge discovery technology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theory and rule of Chinese medicine effective component, mechanism,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Atlas, as a classic data structure, is used in analysis and modeling of complex data structure. The modeling technology of atlas is discussed and the convers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atlas is implemented.
Key words: the prescrip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atlas; data structure; domain ontology; database
0 引言
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將中醫的相關知識合理地轉換為圖結構,從而為進一步利用圖結構對中醫的潛在知識挖掘做好準備。本文內容涉及到對中醫方劑的提取方法和提取后的數據在數據庫中存儲的方式,以及這些存儲內容中的關系計算和圖結構的建立。
1 中醫數據
在取得中醫醫案后,先對文本進行初步的處理(主要是應用最大匹配算法(正向和反向)對中醫醫案進行初步的分詞),然后對處理過的句子進行自底向上的句法分析,利用中醫領域本體進行排歧處理、同義詞識別和未登錄詞的識別,得到最優分詞序列。分詞框架如圖1所示。
1.1 分詞算法
最大匹配算法(正向和反向)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每次取最長詞,得到切分結果。正向匹配算法可分成五個步驟。
⑴ 待切分的漢字符串s1,已切分的漢字符串s2(s2初始串為空)。
⑵ s1如果為空串,轉⑹。
⑶ 從s1的左邊復制一個子串w作為候選詞,w盡可能長,但長度不超過最大詞長(一般為7個字長)。
⑷ 如果在詞表中能找到w,或w的長度為2,那么將w和一個詞界標記(“/”)一起加到s2的右邊,并且從s1的左邊去掉w,轉⑵。
⑸ 去掉w中最后一個漢字,轉⑷。
⑹ 結束。
[開始] [最大匹配算法][自底向上句法][優化后的詞語][同義詞識別][歧義處理][未登錄詞識別][結束] [詞庫] [本體庫]
圖1 分詞框架圖
算法包含兩重循環:外循環是從輸入串中復制后選詞w,內循環是用候選詞w去匹配詞表中的詞。
反向最大匹配的是:每次從漢字符串的右邊取一個候選詞,候選詞不止一個漢字而且在詞表中查不到時,將它最前面的一個漢字去掉。
1.2 本體的應用
本體是共享可重用的概念集合,利用本體捕獲自然語言的語法知識,確定該領域內共同認可的術語(概念),提供人和機器對該領域知識的共同理解,并給出這些概念之間相互關系的明確定義。所以,本系統分析和建立了分詞階段所需要的定義。
中醫領域本體是指應用本體論的基本方法,通過中醫概念提取、關系提取,把中醫知識體系中的名詞術語抽象為一組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系的理論和方法。中醫領域本體是主要用于描述中醫領域知識的專門本體。它給出了中醫領域實體概念及相互關系、領域活動以及該領域所具有的特性和規律的一種形式化描述。
中醫領域本體的構建是由中醫領域專家通過分析中醫概念術語間的語義關系和中醫辨證論治的層次關系,完成中醫辨證論治基礎本體的構建,并給出中醫知識的共享模型的明確的形式化規范說明。中醫領域本體 (本系統中的中醫領域本體雛形) 的構建過程如下:
⑴ 確定概念,添加本體中的概念;
⑵ 建立概念之間的關系。
篇6
【關鍵詞】 中醫方劑;量化分析;中醫處方智能分析系統
“中醫處方智能分析系統”是有推理規則(中醫學知識)介入對中醫方劑進行量化分析的支持系統,簡稱為CPIAS,“C”代表中醫學,“P”代表處方,“I”代表智能,“AS”是分析支持系統,為決策支持系統“DS”的一個變種。
1 中醫處方智能分析系統研究的切入點
名老中醫的經驗主要體現在其臨證醫案上,對醫案的分析是其經驗繼承的關鍵環節。醫案中有處方、臨床表現、診斷、辨證、立法、評述等若干要素,而CPIAS僅以處方為分析對象,以中醫診得的患者臨床表現為唯一參照信息,這樣的數據要求是為了研究的客觀性,只有做到客觀,才有可能獲得可靠的結果,從而發現規律,因為規律是客觀的。
“處方”是醫生辨證論治的落腳點,它雖然是主觀思維的產物,但是所有療效的取得都是源于處方的具體內容,這是沒有爭議的。從這個角度來說,處方是研究醫生經驗最客觀的數據,而我們的目的是為了了解處方取得療效的緣由,因此我們的研究以“處方”作為切入點。
“臨床表現”是中醫思辨的重要依據,也極具客觀的特性,當然客觀世界是通過主觀世界來認識的,尤其是中醫的四診信息會有一些主觀的因素介入,但它絕非黑箱,而是具有開放系統的特征(在場的人均可以獲得),相對而言是比較客觀的信息,因此成為我們分析處方的重要參照數據。
至于醫生的診斷、辨析、評述等信息,均帶有明顯的主觀性,具有黑箱的特征,是我們研究處方時需回避的。即不能把這些信息作為研究的依據,否則在邏輯上會違背客觀性,而使研究的結果不可靠。但這不是說這些信息不重要,相反,我們把這些信息做為分析結果的重要評價參照。當相對客觀的分析和人的主觀認識取得一致的時候,將意示著分析結果的可靠和分析方法的成功。
2 中醫處方智能分析系統的研究目標
CPIAS的研究目標是用定性定量的方法來分析醫家處方,從而得到醫家辨證論治的思路,同時用量化數據的方式(形式化的)表達出來,當然這種量化表達的概念不同于實驗科學研究的數據,而是基于數學方法的一致化的宏觀量化的表達。所謂“數學方法”,在我們的研究中體現為近似推理方面;所謂“一致化”,即是確定一種量化計算的標準;所謂宏觀量化,即所有計算的量化結果只表示大小、強弱、多少的相對意義。
CPIAS具體實現的目標是用智能分析技術來分析臨證醫案要素(辨證、立法)的下述7個方面:①計算處方組成各藥物的作用力度;②計算處方綜合藥性的強度;③計算處方綜合藥味的強度;④計算處方綜合歸經的強度;⑤計算處方各種功效的強度;⑥預測處方的適應證;⑦分析處方對臨床表現的關注度。
3 中醫知識的表達與應用
要想分析方劑的功效必須明了其組成藥物在人體中的作用,而這種作用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歸納起來主要是以下4個方面:藥物的劑量、藥物的配伍關系、人體的內環境、藥物的炮制及用法[1]。這4個方面既是系統分析方劑所必需的輸入條件,同時也是方劑分析所需要的中醫知識的范圍。其中藥物的配伍關系、劑量、炮制均可以在處方的組成中反映出來,而機體環境則由患者的癥狀體征表現出來。藥物的用法因為特殊用法相對較少,為減化模型暫時不予考慮。因此,CPIAS系統所需要的中醫知識有3個方面:藥物的基本知識,如常用劑量范圍、藥性、藥味、歸經、藥物功效;藥物間配伍關系的知識;藥物功效與人體內環境關系的知識。這些知識的表達方法并不復雜,普通的矩陣、列表即可恰當地進行表達,但要想把這些知識應用到方劑分析的計算中,則需要建立合理的計算模型。
3.1 量效關系模型
量效關系模型是為了解決藥物劑量對藥物作用力度影響的問題,即如何依據處方的藥物劑量計算出藥物的貢獻度,使不同性質的藥物作用可以在同一標準下進行比較。因此,我們提出歸一化“相對藥量”的概念。相對藥量考慮了藥物用量受到藥物性質的影響因素,考慮了藥物有不同的用量范圍,考慮了處方藥物用量相對用量范圍的關系。因此,相對藥量表達的是藥物用量的權重,它是個可以做比較的無綱量。其具體的計算模型是一個藥物相對藥量與實際劑量成正相關的函數,且計算出的相對藥量有上下限,上下限的值與具體藥物的用量范圍有關。在量效關系模型計算出相對藥量的基礎上,依據方劑的相關知識可進一步計算出藥物各種藥效的強度。
3.2 藥效關系模型
藥效關系模型是為了解決中藥配伍對中藥作用影響的問題,即在處方各藥物相對藥量已知的情況下,如何依據其配伍關系計算出藥物各種藥效的強度,從而得出整個方劑的功效強度。傳統認識的中藥配伍關系,大多都是由藥物之間藥效的相互作用體現的,在方劑中表現為多對多的關系,如果我們能夠計算出藥效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度,就能計算出整個方劑的綜合功效強度。藥效的作用性質包括:協同作用、抑制作用、再生作用等3種。其中協同作用包括單向協同與雙向協同,抑制作用有強相互抑制與弱相互抑制,再生作用則是指兩種藥效共同作用產生出新的藥效。于是建立了藥效強度向量的概念,其向量方向由藥物的性、味、歸經等性質決定,兩個藥物向量間的夾角所形成的函數關系為藥物間貼近度,藥效強度受到藥物用量和藥效相互作用性質的影響,并據此建立了藥效關系模型。
藥效相互作用性質,通過人工智能中的推理規則(即知識)來表示。推理規則由中醫專家根據中醫理論和經驗給出。在以往的研究中,這些規則的確立,前后經過了王永炎、劉渡舟、王綿之、魯兆麟、李慶業、龐鶴、任廷革等中醫專家的認定,經過了呂湘濱、高媛、楊斌、高劍波、劉陽、王欣、張勝昔、孫燕、張彥紅等研究生課題的應用,歷時10余年,從分析的結果來看,這些知識已趨于成熟。
3.3 效證關系模型
證反映了疾病發展過程中某階段或某部位的病理變化實質,其實質反映了人體的內環境,即方劑發生作用的環境。同一方劑在不同的人體內環境下可能發生完全不同的作用,但是一個有經驗的醫生可以依據方劑的組成推斷出方劑可能適應的證及其可能發生的作用。這就是中醫方證相應的原理。效證關系模型則通過效證關系的知識,利用已經得到的方劑整體功效對方劑可能作用的證進行推斷和預測。
3.4 效候關系模型
候即患者的臨床表現,是人體內環境在外的顯現。效候關系模型與效證關系模型都是解決方劑藥效對人體內環境作用的計算問題,但是候比證更具直觀性,因此,利用候來反映人體內環境的狀態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主觀因素對分析結果的影響,使分析結果更可信。通過臨床癥狀體征與藥效關系的相關知識,以及方劑整體功效強度,可以發現在方劑中真正起治療作用的藥效,還可以對癥狀體征進行賦值,找出當前方劑最針對的癥狀體征。
4 中醫處方智能分析系統的結構
CPIAS的系統結構主要由4大模塊構成:①分析窗體(含對話窗體);②處方分析模塊(含知識庫、模型庫、數據庫);③解釋模塊;④管理模塊。
對話窗體:與用戶進行對話,可以進行功能的選擇、執行、輸入方證信息。分析窗體:負責接收用戶錄入的數據、顯示各項分析結果及相應的解釋。處方分析模塊:負責對輸入的信息進行分析,對方劑整體的性、味、歸經、功效、證候及癥狀進行量化表達的計算。知識庫:存儲處方分析的相關知識,如藥效關系表、效證關系表、候效關系表。模型庫:包括相對藥量計算模型、處方綜合藥性計算模型、處方綜合藥味計算模型、處方綜合藥物歸經計算模型、藥物貼近度計算模型、處方功效計算模型、處方適應證計算模型、處方篩選后功效計算模型、處方篩選后適應證計算模型、癥狀體征權重計算模型等。數據庫:包括用戶輸入的方證數據、中藥數據庫、8種詞匯表等。管理模塊:包括知識庫維護表(知識庫維護人員使用)、知識庫檢查模塊(對知識庫的知識表示是否符合規則進行檢查)、知識庫檢查窗體(顯示知識庫內知識及檢查結果)、模型程序維護、數據庫維護等。
5 中醫處方智能分析系統的分析流程(見圖1)
從分析流程圖可以看出,此軟件具有少輸入(處方和臨床表現),多輸出(處方藥物作用力度、處方綜合藥性、處方綜合藥味、處方綜合歸經、處方綜合功效、處方適應證、篩選處方最適功效、篩選處方最適證候、癥狀體征主次排序)的優勢,這具備了智能軟件的特征。
轉貼于 6 中醫處方智能分析系統的主要功能
6.1 分析功能
6.1.1 藥物作用量分析
分析給定的方劑組成、劑量,通過量效關系模型和藥物相關知識,得出每味藥可以比較的作用力度以及藥性、藥味、歸經的值,在此基礎上經過簡單的加和,即可以得出整個方劑的性、味、歸經的量化結果。
6.1.2 方劑功效作用量分析
在藥物作用量分析的基礎上,應用藥物功效的知識和功效間關系的知識,通過模型的計算,可以得出方劑整體的功效可比較值。
6.1.3 證候作用量分析
已知方劑整體功效的作用量后,依據功效與證候的相關知識,利用效證模型進行計算,可以得出方劑所適應的證候的可比較值。
6.1.4 癥狀賦值
在已知方劑整體功效的作用量后,依據功效與癥狀的相關知識,通過效癥模型對方劑相關癥狀進行賦值。
6.2 解釋功能
CPIAS對方劑的分析是建立在中醫知識模型的基礎上,所有得出的結果均可以明確參與計算的要素,因此就具有對分析結果做出解釋的可能。CPIAS可以對分析所得的所有結果給出計算的依據,從而對計算結果進行解釋。
例如:小青龍湯綜合藥性“溫”的強度為“504”,其依據則是“桂枝,108;麻黃,108;細辛,146;半夏,100;五味子,42”。也就是藥性為“溫”的藥物的相對藥量的加和。小青龍湯綜合功效中“發汗”的強度為“703”,其依據則是“桂枝108:麻黃(解表雙協:108*0.478=51.6)、干姜(逐寒單協:150*0.293=43.93,溫肺單協:150*0.293=43.93)、白芍(和營單協:26*0=0)、細辛(散寒雙協:146*0.368=53.66,溫肺單協:146*0.368=53.66),麻黃108:桂枝(解表雙協:108*0.478=51.6)、干姜(逐寒單協:150*0.202=30.34,溫肺單協:150*0.202=30.34)、白芍(和營單協:26*0.106=2.74)、細辛(散寒雙協:146*0.423=61.71,溫肺單協:146*0.423=61.71)”。
CPIAS解釋功能表達還有一定的欠缺,因為功效的計算模型較復雜,所以對功效的解釋必須結合計算模型才能容易看明白其意義,而為了顯示的簡潔,在解釋時對功效的有效位進行了截取,使得解釋的結果與實際計算結果可能出現微小的誤差。
6.3 輸出功能
CPIAS的輸出功能有3種:結果另存、轉為CMSVM支持系統、批量處理。“結果另存”是面向普通用戶的數據下載程序,主要的作用是將分析結果的數據下載,對系統檢索出的案例處方及相關分析數據,可以在此功能的引導下存儲。“轉為CMSVM支持系統”是面向特殊用戶的數據接口程序,主要作用是把當前對所選處方的所有量化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轉成分析軟件CMSVM[2]能接收的數據格式。“批量處理”是面向普通用戶的數據轉換程序,主要作用是把多個方劑分析結果轉換成列表格式,通過表格處理軟件的功能實現數據比較的可視化。在轉換之前,可就處方組成、處方綜合性味歸經、處方功效、處方適應證、篩選后處方功效、篩選后處方適應證、處方針對的癥狀體征等多項內容進行選擇。其中處方組成、處方綜合性味歸經、處方功效為默認選項。
6.4 知識庫管理功能
CPIAS中的知識庫計有方劑表、中藥表、藥效關系表、效證關系表、效候關系表等。中藥表計錄的是藥物基本知識,共有常用中藥460條記錄,藥效關系表、效證關系表、效候關系表記錄的是相應的知識規則,目前每表均有3 000條左右記錄。這一數字僅僅是初步的,隨著研究的深入,這些數字還會不斷地增加,可能會增加到上萬條,但理論上說這個數應該是有極限的。因為藥效關系、效證關系和效候關系的復雜性,在填寫時很容易出現筆誤,所以除了簡單的數據管理,有必要提供知識規則檢查的功能,對一些違反邏輯的規則進行提示以便改正。
7 中醫處方智能分析系統測試與分析結果
限于本次研究屬于方法探討,故對軟件的測試重點放在對軟件“分析功能”的測試方面,考慮到測試數據的種類越是豐富則越能測試出軟件的功能,因此,此次測試結合研究生的科研課題,采用3個不同方面的數據來進行,分述如下。
7.1 對實時記錄醫案的測試與分析
以本項目中縱向課題組提供的名老中醫醫案為分析對象,從這些醫案中找出實時記錄的300個醫案的近千首方劑進行分析。與縱向課題組提供的辨證結論、立法和按語等進行對照,個案分析吻合率達90%。
7.2 對文獻醫案的測試與分析
文獻醫案是專家們精心整理后的醫案記載,我們以董建華、王永炎主編《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華》的近百個醫案為測試對象,個案分析吻合率達97%。
7.3 經典方劑的測試與分析
《傷寒論》中的處方一直被行業中人稱作“經典方劑”,對這些方劑的認識經過近2 000年的醫療實踐,基本取得了一致,我們用CPIAS對《傷寒論》112方進行了分析,以《傷寒論》教材的分析作為參照,個案分析的吻合率達98%。
8 中醫處方智能分析系統研制結論
經過CPIAS研制和對500多例案例處方的分析實驗,其結論有以下幾個方面:①中醫方劑藥物相對藥量的概念與量化計算是醫案處方相關因子量化分析的基礎。②藥效強度、藥性強度、藥味強度、藥物歸經強度的概念和量化計算是醫案處方功效量化分析的重要基礎。③提出了藥效強度向量的概念,根據向量投影,提出了藥效強度作用方式為“EiEi+αEj”[3],其中“α”為兩味藥性味歸經的貼近度。以此為基礎,設計出一組方劑功效強度作用模型,體現藥效相互作用的中醫方劑功效的量化計算得以實現。④以方劑功效量化為基礎,可以對適應證候進行預測,對臨床表現進行量化分析。
CPIAS的研制是我們在中醫智能研究中的重要成果,但是這個研究還只是萬里的一小步,還有更長的路要走。本次研究中我們已經發現量效關系模型與藥效關系模型均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與改進。
參考文獻
[1] 楊文潮.論成方中藥物作用方向的影響因素[J].陜西中醫,2005,26(11):1227.
篇7
【關鍵詞】傣醫藥;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R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0)12-191-2
傣醫藥是我國傳統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各級政府部門和從事傣醫藥教學臨床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下,傣醫藥的發掘整理、繼承發揚和開發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要發展民族醫藥,人才是關鍵,可以通過加速人才培養、提高傣醫藥地位、加快傣醫藥科研實驗基地建設、加速科研成果產業化步伐等系統措施,進一步發掘繼承,創新發展,才能有效增強傣醫傳統療法的醫療保健作用,擴大使用范圍,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1]。
1地方中醫藥院校培養傣醫藥人才的必要性
原有的“跟師”式的傣醫人才培養模式限制了知識傳承的廣度、知識發展的深度和傳承的完整性,也遠遠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對傣醫藥人才的需求,必須改革與完善民族醫藥的傳承方式[2]。學院教育可以極大地拓展民族醫藥傳承的廣度和深度,借助高等中醫藥院校來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醫學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途徑[3]。云南中醫學院對傣醫藥學的研究具有一定基礎,具備地域、文化優勢,擬通過對歷史悠久并具有較為完備理論體系的傣醫藥學的搶救、繼承、總結、發展、提高、創新,建立和不斷完善五年制本科傣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立足本省,面向東南亞,建設適應當代社會、經濟、科技發展需要的,特色鮮明的傣醫學專門人才培養基地。
2傣醫藥高等人才培養模式的初步構建
高等醫學人才培養具有職業導向的專業性,高等醫學教育是要培養合格的醫務人員,而該職業對醫學人才培養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沒有經過專門的醫學專業訓練的畢業生沒有資格從事醫生這個職業,這就決定了高等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必須牢牢把握人才培養對象今后的職業導向的要求,亦即它的專業實踐性的要求[4]。
2.1結合需求制定人才培養目標
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要體現社會需求,由于社會的發展,傣族人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隨生活環境、飲食習慣、文化背景的改變,疾病譜也發生了相應變化,需要兼有傣醫藥、中醫藥之長,能為當地群眾提供有效、價廉、簡便、快捷醫療保健服務的臨床實用型人才。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兼顧就業市場的需要,職業導向的專業性以及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擬定了傣醫藥高級人才培養目標:培養系統掌握傣醫藥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傣醫臨床診療技術,專業技能突出,同時具備中西醫學基礎理論知識及診療技術,從事傣醫醫療、教學、科研及傣藥開發工作的傣醫藥學緊缺專門人才。
2.2突出特色構建傣醫學課程體系
圍繞人才培養的目標,按照傣醫學基礎、中醫學基礎、西醫學基礎、人文科學基礎、傣醫臨床、中西醫臨床、實踐教學環節等六個模塊構建課程改革,使課程體系內容既銜接緊密,又交叉滲透,符合醫學人才成長和醫學教育客觀規律,體現學科課程及內容的系統性和邏輯聯系。
堅持前期趨同、后期分化的基本思路,前期注重拓寬知識面,以中醫學專業課程體系為主,加強專業基礎知識培養,增加開設人文學科課程、其他選修課,培養學生學習自主性。后期分化出傣醫方向,在進行專業知識培養過程中,開設了《傣醫藥學史》、《傣醫藥基礎理論》、《傣醫診斷學》、《傣藥學》、《傣醫方劑學》、《傣醫經典選讀》和《傣醫臨床學》等7門傣醫藥特色課程,初步建立了傣醫藥課程體系。加強傣醫專業教學,傣醫專業課程內容既突出傣醫藥的特色,又充分反映傣醫學和民族醫藥領域的新發展、新要求,豐富和提升了傣醫學專業的內涵。
2.3面向臨床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2.3.1提倡“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在學生開始接觸《傣醫基礎理論》、《傣醫診斷學》《傣藥學》和《傣醫方劑學》等基礎課時,就在學生中開展相應的“興趣小組”活動,以某個專題為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2.3.2實行規范化的實習崗前培訓。我院建立了臨床技能綜合模擬實驗中心,其中包括臨床各科診療技能訓練,擬再增加傣醫藥技能訓練,通過規范化的培訓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
2.3.3實施分階段畢業實習。首先,在我院附屬醫院進行中西醫畢業實習,要求掌握本專業的常見病和急重癥的診斷、鑒別診斷及處理,完成有關醫療文書的規范書寫;科內組織教學查房,教學講座,病案討論等,提高學生臨床實踐能力。其次,在西雙版納州傣醫院進行傣醫藥實踐實習,較系統的掌握傣醫藥診治技能,運用傣醫藥理論及技術對常見病、多發病進行診治。
2.3.4個性化培養突出因才施教。通過聘請傣醫專家到學校兼職授課,建立健全兼職教師聘任授課制度,儲備一支臨床經驗豐富、熱愛教學工作的高水平兼職傣醫藥教師隊伍。按照因才施教的原則,利用醫院臨床教學資源,定期跟師門診或病房實習,熟練進行臨床技能操作,掌握傣醫四塔五蘊辨治、臟腑辨治、三盤辨治臨床思維,發揮傳統傣醫“師帶徒”的學習優勢,使學生較快進入醫師角色。
3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1相關人文課程尚需加強。由于地域、文化背景、宗教等對傣醫的形成及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而醫學類院校在民族學、民族語言學、民族歷史學、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缺乏優勢[3],如果在條件許可時開設相關課程,將更有利于傣醫藥的挖掘、整理、繼承與發展。
3.2臨床技能考核考核內容與方式與執業醫師資格考試仍有一定差距,需進一步完善。在考核內容尤其是傣醫獨特的治療方法如睡藥、熏蒸、按摩、洗藥、刺藥等以及考核要求的制定方面尚需進一步與傣醫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標準接軌,以利于學生順利獲得執業資格,更好地服務于臨床。
參考文獻
[1] 鄭進,楊梅,王寅,等.傣醫理論研究的現狀及思考[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07,30(4):22-25.
[2] 趙富偉,薛達元.中國民族醫藥傳承危機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7(增刊):15-21.
篇8
《中醫內科學》是具有很強實踐操作性的學科。主要的教學內容是對內科所屬的各種病證采用中醫理論進行闡述。《中醫內科學》本身就是一門臨床學科,講究辯證施治,同時,其也是一門基礎學科,有助于其他臨床學科的學習。可見,《中醫內科學》在中醫學專業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醫內科學》的教學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教師單方面向學生傳輸理論知識,并針對教學實踐內容以指導,就難以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為了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將“1+1”實踐教學模式引入到《中醫內科學》實踐教學中,有助于培養學生對病歷的分析能力和解決病癥的能力,使學生的中醫臨床思維能力得以增強。
一、研究對象
選取廣西中醫藥大學2013級中醫內科學專業學生40名,所選取的所有研究對象均為隨機抽取。將40名劃分為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平均每組20名學生。實驗組的學生接受“1+1”實踐教學,對照組依然采用普通的教學模式。
二、具體的實踐教學安排
在開展實踐教學之前,針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及所具備的中醫臨床思維能力進行對比性研究。主要是采用筆試與考核相結合的方法。筆試是針對醫學主干課程進行考試,都屬于是醫學領域中的基礎性內容,諸如中醫基礎理論、中醫方劑學、中醫診斷學等等,將學生這些科目的考試成績相加,取平均分,即為學生理論知識的考試成績。考核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針對臨床案例進行分析,得出分值,與考試成績相加,即為學生的學習成績。實驗組的學生與對照組的學生考試和考核成績進行比較,所獲得的結果沒有統計學意義,即兩組學生的學習狀況基本相同,臨床辯證能力并不存在明顯的差異。
三、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所接受的實踐教學模式
(一)實驗組學生所接受的實踐教學模式
實驗組的學生所接受的是“1+1”實踐教學模式,即《中醫內科學》是組織學生針對病案進行討論,結合中醫門診。病案討論與教學門診教學各為18學時。對病案的討論,所選擇的病案為眾所周知的經典醫案。這些病案對《中醫內科學》專業的學生而言并不陌生,但是,如果在課堂上引用這些案例,就會讓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新奇感,從而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1.分組討論的教學模式。教師為了對學生的學習行為以充分了解,可以在教學中采用分組討論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針對病案進行自由討論的同時,還要鼓勵學生運用自身所掌握的專業知識針對所討論的論題進行分析。教師從旁指導的同時,還要對學生討論情況以及所獲得的討論結果予以點評。這種病案討論的教學模式使《中醫內科學》教學內容更具有直觀性,并注入到學生的觀念意識中。
2.教學門診課。安排教學門診課,可以采用情境表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直接面對病患,通過讓學生有機會與真實的病例接觸,其病例的選擇要與課堂教學內容相吻合,以發揮病例在教學中所發揮的作用。學生從實踐中學習了知識,使實踐操作成為深化學生所掌握的理論知識的途徑。當學生的理論知識教學完成后,學生對專業領域各個學科的知識有所掌握,對實踐教學也有所深入認識。對教學門診的安排,每次的教學門診為2~3個學時,根據教學內容而定。每一次的教學門診都可以安排兩名疾病患者到教室來,學生親自參與問診,疾病患者之間近距離交流。學生對疾病患者進行中醫施治,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即與疾病患者之間通過溝通的方式對病人的疾病史進行收集,運用四診合參的方法對病人的疾病情況進行分析,運用中醫方法對疾病患者的疾病進行辯證分析;使用中醫方法對并病人的疾病做出診斷,采用恰當的中醫治療方法展開治療。
3.病案討論教學與教學門診的結合。為了使《中醫內科學》教學能夠有序展開,可以將教學門診劃分為幾個小組,每一次的活動都安排一個小組具體負責。在具體實施中,可以按照如下的步驟進行。
第一步,討論小組要選舉一名學生承擔病人的疾病史的采集工作,其他的學生則從其他的渠道獲得病人所患有的病癥資料。比如,給病人把脈,觀察舌苔等等方式,而獲得并人的資料,還要填寫病人資料采集中的個人體會。
第二步,討論小組是資料收集任務完成時候,就要向教師匯報。所回報的內容包括病人歷史資料的補充性采集,在采集疾病史的時候所遇到的問題,對患者的病癥采用中醫辨病的方法進行辯證分析,制定中醫診斷方案、治療的原則和質量方法。
第三步,當學生對患者的疾病歷史資料采集情況匯報完畢后,教師對學生操作行為予以點評,并針對需要完善之處做出指導。
第四步,教師和學生之間針對患者的疾病開展討論,教師可以在學生針對患者的疾病而制定的中醫處方中選擇較為合適的,經過修改并表示認同之后,交給患者服用。
第五步,談論小組的成員要承擔回訪工作,針對患者的服藥情況進行為期一周的跟蹤訪問,以獲得中醫臨床治療的療效。
第六步,安排病人復診。教師將所獲得的回訪資料進行整理,并針對治療效果進行分析,做出總結。課堂上教師將治療效果告知學生,與學生之間針對患者的疾病治療情況進行討論。
為了能夠讓學生在參與患者治療的過程中,中醫臨床思維能力也得到鍛煉,教師就要注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對學生的臨床治療情況做出指導,教學門診的教師則以其豐富的臨床經驗對學生的治療行為以指導。以其人格魅力感染學生,讓學生對深奧的中醫理論充滿好奇心,并會基于此而針對中醫臨床治療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深入探索,以切實提高中醫理論水平。教師采用實踐教學的方法,以討論的方式進行患者的疾病分析,同時還結合教學門診教學模式針對患者的疾病制定治療方案,教師要注意針對治療方案進行指導,經過補充和完善之后,病人就可以按照方案內容接受治療。
(二)對照組學生所接受的實踐教學模式
對照組學生采用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實踐教學為32個學時。實踐教學就是將臨床上的真實病案在教學中作為案例而使教學內容更為形象化,對學生起到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效果。
四、研究結果
當實驗組和觀察組的實踐教學結束后,就要進入到評分環節。本次評分所采用的是中醫執業醫師實踐技術能力考試題,對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進行測試,并以學生答辯的形式進行考核,對測試和考核得分經過加權處理后得出最后評分。以評分結果為主要依據,結合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得出考核結果。教師針對兩組學生的考核結果進行對比。
五、討論
培養學生的中醫臨床辯證思維能力是“1+1”實踐教學模式的主要目的。在開展教學中,要對實踐組和對照組的學生的考試成績和考核成績進行比對,以考核成績為主。教師以考核結果為經驗資料對后續的課程教學模式以不斷完善。
在教學門診課堂教學中,讓疾病患者走進課堂與學生近距離溝通,接受學生的治療。學生可以對四診合參的中醫辯證治療方法予以體驗,通過對患者展開中醫治療,可以深化對理論知識的認識,還積累了臨床經驗,從而對學生的中醫臨床辯證思維能力以培養。
針對學生對患者治療過程中所存在的各種不足,教師要及時指導和糾正,以使患者能夠放心讓學生治療,學生也會在病患的配合下制定治療方案。將中醫內科學的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操作相結合,學生可以將中醫臨床思維模式建立起來,對學生中醫臨床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非常有利。
對照組采用了常規的實踐教學模式,以案例的方式展開教學。雖然學生對真實的臨床案例結合中醫內科學理論進行分析,可以提高其中醫辯證思維能力。但是,由于臨床經驗不足而使中醫臨床辯證思維能力難以獲得真正意義的訓練,對學生的培養采用“1+1”的實踐教學可以獲得良好的效果。
六、總結
綜上所述,《中醫內科學》實踐教學旨在對學生的中醫臨床思維能力以培養。通過實驗組和對照組實踐教學的對比分析,雖然對照組采用了實踐教學模式,但是,并沒有教學門診內容,學生無法獲得臨床治療經驗。采用“1+1”的實踐教學,則是病案教學結合教學門診,讓學生通過“四診”對患者的疾病進行分析,并接受臨床治療訓練,使學生對患者的疾病分析能力有所提高,并積累了解決臨床問題的經驗。
參考文獻:
[1]李朝喧,陳筱云,齊鋒,趙莉娟.《中醫內科學》實踐教學過程中的思考與探索[J].光明中醫,2013,28(05):1060-1061.
[2]肖永華,吳文靜,趙進喜,儲真真,王繼東.從癥、證和病的概念與關系談中醫臨床思維教學問題――由中醫內科見習病例引起的思考[J].現代中醫臨床,2015,22(03):49-52.
篇9
王某于2003年11月3日在吉水縣一家鄉鎮衛生院進行雙側輸卵管結扎手術,因王某在此前有“剖宮產”史,給手術帶來一定的困難,衛生院的經管醫生在手術中用絲線縫扎止血時過深,致王某的膀胱損傷。術后,王某出現血尿、尿頻等癥狀。 2003年11月14日王某在永豐縣中醫院進行膀胱鏡檢查,經檢查診斷認為膀胱裂傷為絲線縫合 .2004年2月24日王某在永豐縣中醫院進行手術,拆除原絲線。 事后雙方未能達成一致調解意見,王某向法院起訴,在訴訟中,經吉安市醫學會對王某醫療事故進行技術鑒定。 認為:手術操作基本符合原則 ,但對手術中用絲線縫扎止血時過深,致膀胱縫扎損傷存在一定醫療缺陷,本病例不屬醫療事故。
分歧
審理中,存在兩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衛生院不應承擔賠償責任。理由是衛生院在為王某進行雙側輸卵管結扎術時均按醫療操作規程進行,沒有違規操作的行為。 手術后,用絲線縫合并無不當。其次,王某的膀胱損傷不是由于醫院的醫療行為引起,而是由其自身身體因素所致,王某于6年前行剖宮產手術,原切口周圍疤痕粘連嚴重,致使醫生在手術中解剖層次混亂無法具體分辨出血點在哪里。總之本病例不屬醫療事故,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49條規定:“不構成醫療事故的,醫方不承擔賠償責任”。
第二種意見認為,衛生院應承擔賠償責任。理由是只要王某能證實是在這家衛生院做的手術,且受到傷害,而衛生院不能證實其行為與王某的損害之間無因果關系和過錯責任,則衛生院就應承擔賠償責任。
評析
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
雖然《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49條規定:“不構成醫療事故的,醫方不承擔賠償責任”,但這是行政法規處理醫療事故的規定,我們不能把《條例》規定的醫療事故行政處理責任構成要件照搬為民事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而應當按民法規定的侵權責任構成要件來審查和認定民事賠償責任。只要醫療損害事實符合侵權責任或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醫療機構就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是否構成醫療事故是構成行政處理的條件,而不是認定醫方是否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必要條件。醫療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包括違法行為、損害結果、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的因果關系、過錯。衛生院在對王某行“女扎術”時雖手術操作基本符合原則不屬醫療事故,但手術中用絲線縫扎止血時過深 ,致膀胱縫扎損傷存在一定醫療缺陷,即衛生院的行為存在一定違法性,也既存在一定的過錯;衛生院致王某的膀胱損傷是事實,存在損害結果;至于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這個舉證責任在衛生院。依照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若干規定》第四條第一款第八項的規定“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衛生院未向法庭提供證據證實,其對王某實施的“女扎術”與王某的膀胱損傷及手術后出現的頭昏、尿頻、尿急的癥狀不存在因果關系及醫療過錯,衛生院提不出證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若干規定》第二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后果”。因此衛生院應承擔對王某的身體損害賠償責任。王某僅對醫療關系的存在、損害事實、損害后果負有舉證責任,對于醫療事故損害后果與醫療行為之間有無因果關系,醫療行為有無過錯等方面的舉證,則屬于一種可選擇的權利。 對此可以舉證,也可以不舉證。
篇10
[關鍵詞] 糖尿病; 中醫; 辨證醫治; 優勢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5-102-0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糖尿病患者的數量顯著增加,這與人們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和心理因素息息相關,如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質量,改善預后,成為醫學界最關心的話題。中醫界在防治糖尿病的研究中,充分發揮了祖國醫學的優勢,取得了一定進展,對此,筆者從以下幾方面具體闡述。
1 發揮中醫在預防糖尿病中的優勢 醫學并不是為了治療,其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健康,從防治的角度看,預防重于治療,而中醫更加注重預防。因此,對于糖尿病的防治,中醫有其獨特的優勢。預防首先是要預防糖尿病的發生,然后是要預防糖尿病并發癥的出現,力爭將糖尿病及其并發癥所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要想達到以上目的,就要重視預防,提高預防的意識。
對已經患病的人,我們應該既病防變,用愛心,觀念和心理的撫慰去幫助患者,讓他們用樂觀的態度去面對,積極接受治療并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對已經并發腎病,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足以及視網膜病變的患者,更應該樹立信心。我們要充分發揮中醫的優勢,延緩病情的發展,推遲病人致殘、致盲和致亡的時間。
中醫的預防思想一直指導于臨床,并造福于全社會,每一個大夫都要堅持“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原則,掌握時機,防止糖尿病的發生或發展,把疾病杜絕于萌芽狀態,努力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2 中醫在飲食、運動和精神療法方面的優勢 飲食、運動和精神療法是防治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也是導致療效成敗的關鍵因素。唐代著名醫者孫思邈最先提出了這一主張,他提出的飲食療法比許多西方國家采用飲食管制的方法早了一千多年。在糖尿病教育方面,孫思邈倡導“使有病者知之為要”、“家家自學,人人知曉”,使患者了解防病、治病方面的知識,醫患之間互相配合,共同防治疾病。古代就有了這樣的意識,這在世界醫學史上也是不多見的。此外,他還提出了精神治療的方法,現代醫學經研究也表明,糖尿病的發生和發展與精神因素密不可分。在運動療法上,孫思邈提倡“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體育運動療法是當今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3 發揮中醫在治療糖尿病中的優勢 中醫治療糖尿病歷史悠久,它在減輕患者癥狀,改善尿糖指標以及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
3.1 中醫在改善糖尿病癥狀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糖尿病的治療,最關鍵的就是控制血糖,這也是防止糖尿病并發癥的有效方法。臨床上有許多患者在血糖得到控制后,還有很多明顯的癥狀,有的患者在血糖降低后,反而出現更多的癥狀,如頭暈、乏力、心悸、出汗、口苦、口干等,只服用西藥,很難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糖尿病的治療不能只靠控制血糖,還要結合其它的治療方案,在服用西藥的同時,還要結合中醫的辨證施治,這樣既能使癥狀得到明顯的改善,也可達到降糖的目的,是治療糖尿病的最佳方案。
3.2 中醫注重從整體上調理,主張辨證醫治 中醫認為糖尿病是由于生活習慣、飲食不規律、勞欲過度以及情志失衡等外部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可引起肝、脾、腎、胃等多臟腑受累。因此,治療應從整體上進行調節,注重陰陽平衡,以恢復胰腺功能,達到雙向調節的作用。西醫強調的要控制飲食,加強鍛煉,實則是中醫思想的一個方面。對于治療糖尿病,中醫主張辨證醫治,采用個體化治療方案,不同的患者有著不同的病癥,因人而異,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甚至對于不同的季節與環境,也要采用不同的治療手段。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改善患者的癥狀并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從而控制血糖,降低血脂,有效防止并發癥的產生。
3.3 發揮中醫在防治并發癥方面的優勢 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現并發癥,常提示病情加重,嚴重時會縮短患者的生存期。對于并發癥,要做到早期發現并控制,中醫在這方面具有絕對的優勢。比如,用中醫治療糖尿病腎病,可明顯降低早期尿蛋白,改善腎功能,其療效明顯優于某些西藥,且副作用較小。又如對視網膜病變的患者,可改善微循環,防止眼底出血,達到保護視力和降低致盲率的效果。因此,中醫在防治并發癥方面有著絕對的優勢。
3.4 中藥對降低血糖、血脂以及血粘度有著重要作用 中藥降糖雖沒有西藥快,但經過大量的臨床實驗證明,確有一部分中藥對降低血糖、血脂以及血粘度有著明顯作用,起碼可使各項指標處于穩定狀態,不會繼續惡化。中藥里的人參、天花粉和葛根等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此外,中藥還有降低血脂、改善微循環的作用。目前,醫學界對微血管病變的高凝狀態進行了大量研究,提出預防和改善高凝狀態對糖尿病的防治意義重大。中醫方面采用活血化瘀的方式改善血液微循環,減輕高凝狀態,這種方法療效顯著且安全,臨床上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鄒寧.發揮中醫在糖尿病中的優勢化[J].中醫藥學刊,2008,(10).
[2] 劉明明.淺談中醫治療糖尿病的優勢[J].中醫雜志,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