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臨床基礎范文
時間:2023-07-03 17:54: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醫臨床基礎,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本課題對中醫經典原文與之相對應的臨床病案進行研究。中醫經典課以前采取教師板書口述和學生背記為主,現如今雖已開展多媒體教學,增加了教學的信息量,但這些方式讓學生被動吸收,在一定的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改革中醫經典課程的教學方式是非常必要的、迫切的。況且目前由于學院離教學醫院較遠,課間見習無法正常進行,學生對所敘述病證沒有完整的體會。通過本研究中醫臨床基礎學科病案數據庫建立,可以將病案教學法運用于教學中,把古今驗案、經方驗方成功治療各類疾病之實例,落實到各個教學內容中。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同時彌補了課間見習的不足,使理論更好地結合臨床實際。近幾年在課堂講解中運用病案教學法往往收到滿意效果[3],也證實了病案數據庫建立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其意義在于:①培養學生的臨證思辨能力,理論更好地結合臨床實際。通過病案數據庫建立與應用,縮短了課堂與臨床的距離,不但有利于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還有利于貫徹啟發性原則,有助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②有利于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通過病案數據庫建立與應用,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對常見病、多發病、疑難雜病的綜合分析與處理能力,為提高臨床各科辨證論治水平打下堅實基礎,實現培養有創造力的實用型中醫臨床人才的目的。③填補中醫臨床基礎課程病案數據庫建立的空白。通過病案數據庫建立與應用,中醫臨床基礎課程組可以建立古今驗案、經方驗方的數據庫;同時編寫出中醫臨床基礎病案教材,應用于教學。
2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方
《溫病學》《傷寒論》《金匱要略》是高等中醫院校中醫、中西醫等專業的主干課程,是中醫臨床各科的綜合提高課,且為中醫執業醫師考試范疇。通過經典原文講解與病案式教學法講授課程使學生掌握中醫臨床基礎課的基本理論和觀點,掌握外感、內傷雜病和外感溫熱病的證治規律及理論與實踐運用,拓寬臨床思路,提高對常見病、多發病、疑難雜病的綜合分析與處理能力,為提高臨床各科辨證論治水平打下堅實基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背誦基礎沒有打好,中醫臨床就如同空中樓閣。經典醫著成書己久,文字古奧難懂,語義有豐富性模糊性等特點,常常有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現象。而現代學生在古文字方面的修養遠不及古人,因而對經典醫著的理解存在不小的難度,而且中醫經典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幾乎沒有必然的聯系,因此必須死記。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解決經典原文與臨床實踐的問題。
“死記硬背”一直是教育界人士批判的對象,認為“死記硬背”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想象力和創造力。但一味地放棄“死記硬背”的做法,正是當今中醫教學的一大失誤。單純以經解經,以解釋清原文內容為教學的主要目標,是遠遠不夠的。現將原文講解與臨床外感、內傷雜病和外感溫熱病治療的古今驗案、經方驗方相結合,可使許多中醫知識能在潛移默化中融會貫通,成為自己的知識,其所包含的巨大價值將在今后的臨床實踐中得以體現。根據《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篇章中的病證、條文所涉及的方藥,收集對應運用的古今驗案、經方驗方。利用學校網絡資源的有利條件,可以組織研究生和授課班級學生﹙或對經典感興趣的學生﹚共同參與。課前要求預習篇章內容,授課教師上課講解條文含義,之后共同查詢相關資料、展開課堂討論,進一步詳解完善條文所述內容,體會中醫經典課程作為基礎與臨床橋梁課程的含義。課題組各位老師通過查詢資料、討論,完善數據庫的建立資料。相關研究內容如下:《傷寒論》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等各章對應典型醫案。《溫病學》風溫、春溫、暑溫、濕溫、伏暑、秋燥、冬溫等對應之典型病案。《金匱要略》內科、外科、婦科病的病案研究。收集每一種病的每一證型的原文對應之典型病案。
3研究的特色和創新點
特色:①傷寒、金匱、溫病三門經典課程是中醫外感病、內傷雜病研究的理論源頭。是中醫的經典著作。現古今驗案、經方驗方醫案數據庫建立,挖掘祖國文化遺產,更好地弘揚中醫國粹。②本研究中以中醫臨床基礎各科篇章中各種病種為主,同時附有現代醫學診斷標準相對應,中西醫病名的結合更加直觀清晰。創新點:①首次建立《傷寒論》《溫病學》《金匱要略》經典課程古今驗案、經方驗方的數據庫。填補中醫臨床基礎課程病案數據庫建立的空白。②將數據庫應用于教學中病案討論及本科及研究生考試題庫的使用。③編寫中醫臨床基礎病案教材。
4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實施
①選擇病案:以中醫臨床基礎各科篇章中各種病種為主線,同時附有現代醫學診斷標準相對應,原文下設條文所述證型、方藥為輔線,條文對應證型下附收集的古今驗案、經方驗方。弘揚中醫國粹,尤其是對疑難雜病的治療方法的探討,初步建立病案數據庫。②優化病案:通過課題組成員及組織研究生和學生廣泛地收集資料及其教師親診的臨床資料,從大量文獻和臨床資料中,總結、提煉以能夠密切結合臨床理論和實際的病案來建立數據庫的原則,共同研究探討病案數據庫的取舍資料,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斷提高教學質量。③病案數據庫應用推廣:通過授課班級采用病案教學,觀察教學效果。為完善數據庫建立和編寫病案教材提供基礎。并為申報經典精品課程奠定基礎。
5結語
篇2
【關鍵詞】中醫原創思維 臨床課程 教學模式 教學評價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抽取針灸推拿學院針普10、針院針英09及針灸康復10、運動10學習《中醫婦科學》的本科學生206名,隨機分為實驗班與對照班,其中實驗班110名,對照班96名。兩班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1.2研究方法
1.2.1實驗班
運用中醫原創思維,根據教學內容要求與設計原則編撰符合中醫知識及技能特點的學習材料。具體措施如下:
1.2.1.1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
首先,科學性原則,中醫臨床課程的教學設計不但要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還要培養學生的中醫臨床思維能力。其次,創新性原則,中醫臨床課程的教學設計應當在遵循中醫認知規律與傳統的基礎上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理論,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第三,整體性原則,教學設計應當找出新舊知識的連接點,挖掘知識的縱橫體系,與其它學科的聯系,重視整體性與獨立性的統一。最后,學生主體原則,教學設計應當使學生參與到教學中,積極探索和發現知識,增強學習的主動性,發掘學習潛能,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1.2.1.2教學設計的實現
(1)根據教學大綱制定教學目標,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設計應當體現以下幾點:①教學目標要以學生已掌握的知識為基礎,在此基礎上進行建構;②教學目標要細化、可行,大的目標是小的目標的累積;③把握全局,分步實施,逐漸達到提高思維能力的目的。(2)根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因素,應當與教學目標相匹配,教學目標應當具備以下條件:①能代表疾病發生和發展的基本規律,典型病例;②病例與中醫知識的描述要符合中醫形象思維的認識特點;③要運用中醫經典認識來詮釋某一疾病,從中醫經典的角度去建構知識;④應當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合理規劃教學內容的先后順序。(3)根據教學內容制定教學環節,應當做到以下幾點:①教學各環節之間要具有連貫性,邏輯性,必須是環環相扣的,教學環節的設計要激活學生的原有知識結構,設計病案分析、問題解決等環節;②應當處理好各環節之間的銜接,根據學生的學習反映把握好各個教學環節。(4)營造合理的教學情境及探討活動,良好的教學情境能使學生更加接近真實的問題情境,在真實的環境中進行體驗,使教學更加生動。自由度較高的探討活動能使學生在掌握課程知識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知識遷移,增加知識面。
1.2.1.3教學內容的選擇
病案的選擇要有真實性、典型性、過程性和分析性。應做到以下方面:①完整性標準,只有全面掌握病案資料才能進行辯證論治,因此,病案的四診資料要全面;②典型性標準,病案應以某種典型疾病為主,同時可兼有其他疾病,在癥型上應以某一癥型為典型表現,同時可兼有其他癥型;③實踐性標準,選擇案例時應以臨床實際為標準,選擇臨床多發并來歸屬癥型;④難易標準:病案的選擇要符合學生當前的知識水平及接受能力,既不能過于簡單也不能過于復雜,應當以所教授的疾病為準,同時可摻雜其他癥型;⑤癥型跨度標準,應以發病時間為線索,選擇能夠說明疾病演變規律的癥型,如果沒有以發病時間為線索的病案,則可用具備典型癥型的病案即可;⑥病案搜集途徑,醫院是接觸各類疾病最多的地方,也是搜集病案的主要途徑,不少古代醫案也詳細記載了各類疾病的病因病機及發展過程,選擇這些病案也能體現出中醫辨證論治的特色。
1.2.1.4教學方案的設計
(1)教學方案的設計,可以從教學內容的先后順序入手,激活原有的認知結構,將其與所學疾病的病理知識、生理知識相結合,能使學生強化與新知識有關的概念,把認知結構聯系起來,鞏固所學知識。(2)應當在解決問題,學習知識的基礎上總結疾病的病因,病機,形成系統的知識框架,并實現知識的遷移。
1.2.1.5教學步驟的實施
(1)教師介紹階段,在教師的引導下回顧本次課所要涉及到的基本知識,講解疾病定義,區分容易與該疾病混淆的疾病,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一定的認識。(2)問題匯總,將學生在預習中產生的的問題進行總結并匯總;(3)學習知識點,以學生自學為主,帶著具體問題去學習教材知識,初步提出對疾病的解決方案;(4)歸納總結,教師對學生的匯報做出點評,由教師對其中的難點進行詳細講解,尤其要注意知識的深度挖掘機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5)構建知識網絡:學習結束后,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點有了較為全面的把握和認識,形成知識網絡結構。
1.2.2對照組 采用《中醫婦科學》教材節選的學習材料。
兩組均進行3次材料學習,每次4個學時,每周一次。
1.3效果評估
用考卷的形式進行評估,測試題包括理解記憶題,分析題,歸納題,知識遷移題和中醫臨床思維能力題5種,總分100分。并詢問實驗班學生對學習方法的態度。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18.0統計軟件包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以t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以X2分析,組間差異以P
2結果
實驗班的平均課堂成績為78.23±9.24分,對照班的平均課堂成績為46.25±11.44分。組間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3.1中醫原創思維的內涵
中醫原創思維脫胎于中國古代哲學與傳統文化,具有東方文化特色,是中國燦爛文化的創造性成果,它從本質上區別于西方醫學的思維模式。西方醫學以“還原論”為基本方法,而中醫學則以“整體論”為根本方法,“取象運數,形神一體,氣為一元”是中醫學思維模式與哲學觀的主要內涵,也是中醫原創的思維模式,具有理論上的原創性。
3.2新教學模式應當注意的幾點
①教學內容難度的把握,要根據學生基礎水平的差異來選擇合適的病案;②發揮教師的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在教學之初,應當使教學模式的轉變有一個過程,注意學生的接受性;③重視理論學習,解決實際問題是教學活動的重點,但也會使一些學生把過多的注意力集中到解決問題上,忽略總結和歸納知識,導致基礎不牢。
3.3教學評價
從本次研究的結果來看,實驗班學生的學習效果顯著,與對照班的差異具統計學意義,因此,可以肯定中醫原創思維在臨床教學中的作用,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邢玉瑞.關于中醫原創思維方法體系的初步研究[J].中醫雜志,2012,53(01):8-11.
[2]王琦.“象數-形神-氣”關系探討[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2,27(06):1604-1606.
篇3
“中風”歷代醫學稱為“四大難證”之一。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飲食不節,勞逸不當,及環境影響使“中風”成為目前的高發病。但是在現階段對中風患者的救治方面大都“出血止血”“梗塞活血”,把中醫辨證論治的樸素維物主義變為機械主義,此項目的目的是繼承和創新中醫學,更好地為發揮中醫學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特色優勢。
技術力量:龍川縣麻布崗中心衛生院是地處龍川縣北部,是一所技術力量雄厚,醫療設備先進的二級綜合醫院。擁有先進的儀器,如經顱多普勒、彩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X光、CT等。近年來我院深化改革,加強管理,協調發展,特別是成立中醫科后,有院長和中醫執業醫師以及相關(中西醫結合)人員加強和促進中醫建設,已完全有能力實施這一項目。
技術來源:沿革于“反治法”和“活血止血”的中醫學傳統理論。我院成立中醫科。以“中風”病為攻堅課題,在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運用活血化瘀藥救治腦出血患者的臨床和實驗,已獲得初步經驗并取得確切效果。
技術先進性:針對中風腦出血患者運用活血化瘀藥所具有的抗腦內血腫、腦水腫、腦組織變性壞死及其它作用。并具有具有快速、敏捷、無創、實惠等特點。從而降低致殘、病死率,大大提高救治康復率。
實施方案
1、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病人為服務中心,把救治中風腦出血患者的重要責任作為立項的指導思想。
2、堅持中醫特色,立足中醫傳統理論的根基,著眼創新發展。
3、既要繼承中醫傳統特色,又要尊重現代科學和實驗依據。既要“四診合參”,也要現代設備的診查。此項目是“綜診合參”,是創新中醫學辨證法。
4、發揮人力資源,組織中醫和中西醫結合的優秀人才承擔項目,在管理上有領導負責,主要執業人員承擔常務專項工作。
5、保證本項目的中醫臨床研究和實驗基金。建設和完善中醫藥救治腦出血患者的專科病床,設置實驗室,提供現代診療設備。
6、項目計劃在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進行臨床病例的收集,分組治療,生存質量的觀察與評價。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進行實驗數據的處理,資料收集,病人治療隨訪跟蹤,撰寫論文,結題。
腦出血屬中醫學的中風病范疇。中醫學有“瘀血不祛新血不生”之說和“活血止血”之治療法則。腦出血還選用活血化瘀之中藥,近年來在中醫藥急診探索中,以繼承和創新的思維方法,并取得臨床實踐證明:活血化瘀藥用于腦出血急性期治療取得確切的效果。研究證明:這是因為活血化瘀藥具有抗腦內血腫、腦水腫、腦組織變性壞死及其它作用。出血必成瘀血,必須祛瘀止血,瘀血除、出血止,病得救治,以突出中醫特色。解除腦損傷部位血管痙攣狀態,提高腦血管的自動調節功能,增強損傷腦組織對缺氧的耐受性,促進元明之府、神經功能恢復,縮小病灶范圍,抑制血小板聚集,調節止血與解溶過程,使高凝狀態上升。改善出血灶局部的微循環,增強吞噬細胞的作用。促進顱內血腫的吸收,降低血壓改善腦損傷部位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減少滲出,降低腦組織含水量,使顱內壓下降,調節血液流變學指標,控制和防止中風病程中血液高黏滯綜合征的發生,通過對機體微循量元素的調節(活血化瘀中藥多富含銅、鋅、錳等多種微量元素),控制或消除中風病的危險因素,從而改善了顱內應激狀態,使中風癥狀緩解。
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自擬加減運用“益氣固攝活血湯”,重癥者鼻輸,相對輕者口服,對提高中風的急救成功率和治療康復率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具體研究開發內容和要重點解決的技術關鍵問題:
研究內容
(一)中醫辨證以活血化瘀藥治療腦出血的臨床研究
1、研究對象的選擇。2、病例納入及排除標準。3、研究的分組。4、觀察指標的確定。5、療效的判定。6、安全性觀察
重點解決的技術線路:
臨床研究方面:1、活血化瘀用藥的時間點。2、臨床研究中病例的選擇即納入及排除標準。3、療效的綜合判斷,結合安全性指標
項目的特色和創新之處:
目前有關活血化瘀治療腦出血的臨床研究比較散在,未有大樣本的臨床研究,而且對于臨床用藥的時間點也不是很明確。臨床研究結合實驗研究的文獻報道也比較少。本項目臨床結合實驗研究,同時選擇不同用藥時間進行對照研究,以尋求最佳用藥時間,并通過實驗研究進一步探討活血化瘀方法治療腦出血的機理。本項目自擬益氣活血固攝湯為主,在根據病癥的具體證型進行辨證論治基礎上加減運用,救治中風屬腦溢血患者具有獨特的功效。研究不僅要達到省內領先地位,而且此項目為我院的攻堅課題,突出中醫特色。學科經濟指標能提高到年增長率11%,經濟效益能促進全院多增加六個百分點。更主要是能使大多數中風腦溢血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增進人民安康,提高我院的學術品位和聲譽。都能產生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二)采用的方法、技術路線以及工藝流程:
臨床研究方法:
1、病例入選標準:
診斷依據中醫診斷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所有病例符合中風病中經絡、中臟腑的診斷;西醫診斷參照1995年全國第四界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要點,所有病例符合高血壓腦出血診斷,并經CT確診。納入標準:發病48小時內入院,有明確的高血壓病史,經頭顱CT檢查顱內有血腫,出血部位全為幕上,且出血量為中小量,中醫診斷符合中風病中經絡、中臟腑者,出、凝血時間正常,無昏迷(可有嗜睡、意識模糊)的患者均可納入治療觀察對象。 轉貼于
2、分組及治療方法:
分為A、B二組,患者均接受西醫綜合治療,A組、B組并于不同時間給予活血化瘀治療,A組于發病24-48小時內、B組于發病1周時給予活血化瘀治療。療程30天。
3、觀察指標:
主要觀察二組病例治療前后療效,神經功能缺損積分、血腫吸收程度、日常生活活動(ADL)能力、病死率等。
安全性觀察包括治療前后的出凝血時間、三大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胸片等。
4、療效標準:
療效標準擬定。基本治愈: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91%-100%。
顯著進步: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1-3級。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變化: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17%以下。惡化: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18%以上。死亡:兩組患者在入院后立即進行頭顱CT檢查,分別于4周時進行頭顱CT復查,比較血腫吸收情況。二組治療后3個月、6個月再進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
本課題嚴格按照計劃完成了相應的工作,論證了運用中醫辨證論治以活血祛瘀方藥救治中風腦出血病人具有抗腦血腫、腦水腫、腦組織變性壞死及其它作用。
以中醫學瘀血不祛新血不生之說和活血止血之治療法則指導下,辨證論治,以突出中醫特色,發揮中醫救治疑難重病的優勢,在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上自擬加減運用“益氣固攝活血湯”,重癥者鼻輸,相對輕者口服。解除腦損傷部位血管痙攣狀態,提高腦血管的自動調節功能,增強損傷腦組織對缺氧的耐受性,促進元明之府和神經功能恢復,縮小病灶范圍,抑制血小板聚集,調節止血與解溶過程,使高凝狀態上升。改善出血灶局部的微循環,增強吞噬細胞的作用。促進顱內血腫的吸收,降低血壓改善腦損傷部位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減少滲出、降低腦組織含水量,使顱內壓下降,調節血液流變學指標,控制和防止中風病程中血液高黏滯綜合征的發生,通過對機體微循量元素的調節(活血化瘀藥中多含銅、鋅、錳等多種微量元素),控制或消除中風病的危險因素,從而改善顱內應激狀態緩解。
篇4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 胃潰瘍; 臨床觀察
胃潰瘍是消化性潰瘍中最常見的一種,表現為患者周期性上腹部疼痛、返酸及惡心嘔吐等癥狀,臨床治療后復發率高[1],胃潰瘍伴并發癥較多,出血就是常見并發癥之一[2]。本文將中西醫結合療法應用于胃潰瘍合并出血的治療中,通過觀察臨床療效和預后情況,探討中西醫結合在治療該類疾病中的臨床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8月-2011年8月筆者所在醫院共收治的82例胃潰瘍合并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胃潰瘍診斷標準,且均為單個潰瘍,入院后行內窺鏡檢查均發現潰瘍面和出血點。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1例。觀察組中男31例,女10例,平均年齡(43.4±2.7)歲,明顯腹痛者37例,Hp檢測呈陽性者37例,占總數的90.2%,潰瘍面平均直徑(8.7±0.5)mm;對照組中男31例,女10例,平均年齡(41.9±2.4)歲,明顯腹痛者35例,Hp檢測呈陽性者35例,占總數的85.4%,潰瘍面平均直徑(9.1±0.3)mm;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平臥并注意保溫,煩躁不安者可給予鎮靜劑,重患者要給予氧氣吸入和靜脈輸液以防止休克,及時行胃鏡檢查確定出血部位,將去甲基腎上腺素溶液由胃管注入止血,同時口服蘭索拉唑+阿莫西林膠+甲硝唑治療胃潰瘍[3];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服健胃止血湯,并根據患者病情加減味[4];兩組均以2周為1療程,2個療程后觀察臨床療效,1年后隨訪。
1.3 療效評定 兩組患者4周后檢測Hp感染轉陰率,同時行內窺鏡檢查潰瘍面大小[5],綜合考慮以上指標及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將療效分為三類:治愈:24 h內出血癥狀停止[6],潰瘍面直徑完全修復或顯著縮小,Hp轉陰率≥70%;有效:48 h內出血癥狀停止,潰瘍面直徑縮小但仍見充血和炎癥癥狀,Hp轉陰率≥50%;無效:出血癥狀未能完全控制,潰瘍黏膜充血和炎癥反應未見減輕甚至惡化;將治愈例數和有效例數視為總有效[7]。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Hp轉陰率為78.1%,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2.9%,對照組Hp轉陰率為48.7%,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51.2%,兩組間臨床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隨訪情況比較 1年后隨訪,觀察組隨訪35例,Hp感染率為25.7%,潰瘍復發率為14.3%,對照組隨訪38例,Hp感染率為63.1%,潰瘍復發率為26.3%,兩組患者預后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預后情況比較
組別 胃泌素水平
(ng/L) HP感染率
例(%)
復況
例(%)
參考值 隨訪值 治療2療程 隨訪
對照組(n=38) 20~160 157.4±1.9 15(36.6) 24(63.1) 10(26.3)
觀察組(n=35) 20~160 54.6±2.1* 5(12.2)* 9(25.7)* 5(14.3) *
*與對照組比較,P
3 討論
胃潰瘍易引起消化道出血并發癥,臨床治療均需先行采用止血措施,特別是出血量較大的患者,出血量較大患者會出現嘔血或大便鮮紅[8],中醫理論認為,胃潰瘍屬于“胃脘痛”、“吞酸”等范疇,治療多以疏肝理氣、益氣健脾及清熱解郁為指導思想[9],本文將健胃止血湯應用于胃潰瘍合并出血患者的治療中,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分析其作用機制發現,健胃止血湯中具有止血鎮痛作用的三七、烏賊骨等味中藥,這也符合胃潰瘍合并出血治療中先行止血的治療指導思想,該味湯劑中還含有黨參、白及、延胡索等中藥,這些藥物具有疏肝理氣、益氣健脾、生肌斂瘡的功效,因此,能起到促進潰瘍面愈合,改善患者腹痛、反酸等臨床癥狀[10],從臨床試驗看,在加服健胃止血湯后,對于降低Hp感染率也有較好效果。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胃潰瘍合并出血患者,能起到標本兼顧的作用,西醫能快速改善臨床癥狀,中醫在產生協同作用同時能顯著改善患者預后,對于預防Hp再感染和潰瘍復發具有理想效果。
參考文獻
[1]林源,廖書勝,周勇杰,等.健胃愈瘍顆粒治療胃潰瘍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27(7):606-610.
[2]周學文.胃潰瘍活動期的中醫證治[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9):1775-1776.
[3]李亞軍,賈紅蓮.胃鏡下噴大黃粉治療胃潰瘍出血[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13):296-297.
[4]王慶周,牛慧佳,徐立,等.復方丹參滴丸聯合麗珠胃三聯、奧美拉哇治療老年胃潰瘍臨床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7,27(21):2135-2136.
[5]姜巍,王垂杰,白光,等.消癰潰得康顆粒對胃潰瘍活動期患者血清IL-6及IL-8的影響[J].遼寧中醫雜志,2011,38(5):815-817.
[6]Si J M,Cao Q,Wu J G.Quality of gastrie ulcer healing evaluated by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5,11(1):3461-3464.
[7]蔣靈芝,熊平,曾文峰.手參散劑治療急性胃潰瘍的實驗研究[J].中藥材,2009,32(7):1119-1122.
[8]王祿.加味平胃散合并雷尼替丁治療胃潰瘍56例[J].陜西中醫,2006,26(9):1063-1064.
[9]呂冠華,包永欣,李海泉,等.健脾清熱化瘀中藥對胃潰瘍愈合質量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9,15(11):63-66.
篇5
【關鍵詞】 醒腦靜注射液/治療應用;顱腦降溫儀/治療應用;腦出血/中西醫結合療法
出血性中風西醫稱之為腦出血,作為神經科急癥,西醫治療主要以降顱壓、抑制腦水腫等對癥治療為主。目前國內外學者先后探討了亞低溫對出血性動物模型的保護作用和機制,結果療效得到肯定[1]。醒腦靜注射液是以古方安宮牛黃丸為基礎制成的水溶性注射液,自靜脈通過血腦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而發揮作用[2]。我院于近2年采用在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結合醒腦靜注射液配合顱腦降溫儀治療急性出血性中風30例,并與30例單純西醫常規治療作比較。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研究對象
11診斷標準西醫診斷參照1995年第4次腦血管病會議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3];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4]。
12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年齡40~75歲,經頭部CT確診的急性出血性中風患者(發病在72 h內)。
13排除標準(1)外傷、腫瘤、血管畸形、抗凝藥物引起繼發性腦出血患者;(2)合并有肝、腎、造血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3)發病72 h后入院的患者。
14一般資料納入研究的60例均為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本院收治的住院病例,病程均為2~72 h,經頭部CT檢查證實為急性腦出血,并符合上述診斷標準。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60例入組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42~75歲,平均(572 ±852)歲;出血部位:基底節區21例,丘腦4例,腦葉3例,小腦2例;出血量 ≤10 mL者9例,11~20 mL者10例,21~30 mL者8例,30 mL以上者3例;入院時參照“中國腦卒中患者臨床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5],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3126 ± 1235)分;既往病史及伴發疾病:高血壓病史22例,冠心病史2例,糖尿病史4例。對照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40~74歲,平均(568±863)歲;出血部位:基底節區20例,丘腦3例,腦葉5例,小腦2例;出血量≤10 mL者10例,11~20 mL者10例,21~30 mL 者8例,30 mL以上者2例;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3133±1248)分;既往病史及伴發疾病:高血壓病史20例,冠心病史2例,糖尿病史3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伴發疾病及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等方面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
21治療方法
211對照組采用降顱壓、控制腦水腫、保護腦細胞、防止感染及預防并發癥等常規療法。
212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醒腦靜注射液30 mL加入生理鹽水250 mL中,每天1次,靜脈滴注。同時配合頭顱低溫(采用ZLJ2000c型電腦控制降溫儀)治療:將冰帽固定于患者頭部,儀器溫度調節在0~-4℃之間,同時用控溫毯使患者體溫(腋溫)維持在35℃~36℃,持續降溫3~7 d,先撤冰帽,后撤控溫毯,使其溫度自然恢復到正常。低溫治療期間每小時觀察患者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及患者對低溫治療的反應。
兩組均以治療21 d為1個療程。在治療1個療程后復查頭顱CT,根據病情評定臨床療效,并觀察治療前后患者腦血腫和水腫體積的變化;兩組采用常規對癥支持繼續治療1個療程后行神經功能缺損、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
轉貼于
22療效判定標準 (1)臨床療效:參照全國第4次腦血管病會議通過的臨床療效評定標準[3]。基本痊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0級;顯著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1~3級;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生活能自理;無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左右;惡化:功能缺損評分增多18%以上。以基本痊愈、顯著進步和進步為有效計算總有效率。(2)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5]:總缺損分為45分,最低為0分,輕度功能缺損為0~15分,中度功能缺損為16~30分,重度功能缺損為31~45分。于治療前及治療2個療程后各評定1次。(3)腦血腫、水腫量:分別于入院時、1個療程后檢查頭顱CT,根據多田氏公式計算出血量、水腫量(mL)[6]。出血量=05×最大面積長軸(cm)×最大面積短軸(cm)×層面數。(4)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采用Barthel指數(Barthel index,BI)[7],按其10項評定標準于治療前和治療2個療程后進行評分。總分為0~100分不等,完全正常為100分,60分是能否獨立的分界點:100~60分為雖有輕度殘疾但尚能獨立;59~41分為中度殘疾,需大量幫助;40~20分為重度殘疾;低于20分為完全殘疾。
23統計學方法采用 SPSS 130統計分析軟件處理。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
3結果
3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表1結果顯示,治療1個療程后總有效率治療組為800%,對照組為633%,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32兩組治療前后血腫及水腫體積變化比較表2結果顯示,治療1個療程后兩組患者的血腫及水腫體積均有明顯縮小(與治療前比較,P
33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比較表3結果顯示,治療2個療程后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均有明顯改善,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4討論
中醫學認為,腦為清竅,為元神之腑,顱腦損傷后瘀血阻絡,痰凝氣滯,瘀血挾痰上沖閉塞清竅而發病。腦出血急性期屬于中醫“中風中臟腑”范疇。本證初起多見于陽閉,癥狀除有昏迷、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癥狀外,往往伴見身熱躁動,大便不通,顏面潮紅,喉中痰鳴,氣粗口臭,舌紅、苔黃膩,脈弦滑,呈陽熱閉實之象。醒腦靜組方源于清代吳瑭《溫病條辨》的安宮牛黃丸,主要由麝香、冰片、梔子、郁金等組成,適用于高熱煩躁、神昏譫語等,經現代工藝提取精制而成醒腦靜注射液。其中麝香具有良好的開竅通閉功能,小劑量麝香具有中樞性興奮作用,能增強中樞耐缺氧能力,促進意識恢復,促進神經功能細胞的修復;冰片辛香走竄,通竅醒腦,具有清熱解毒止痛功效,能提高腦細胞耐缺氧能力;郁金性苦寒,行氣化痰解郁,有協同麝香、冰片開竅通絡作用;梔子苦寒,清熱解毒涼血瀉火,有明顯的降壓作用。諸藥合用,共奏豁痰行氣、開竅醒神之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證明[2],該藥能迅速通過血腦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對腦出血患者有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改善腦缺氧、減輕神經細胞損害等作用,因而用于治療出血性中風患者效果顯著。
臨床觀察所見,大腦中動脈卒中后,腦溫均高于體部核心體溫,用冰帽、冰毯后能夠控制占位性腦卒中急性升高的顱內壓,改善患者的預后。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無論是動物實驗還是臨床應用均證明亞低溫對缺血性和出血及外傷性腦損傷有腦保護作用[8],故本研究中治療組配合應用顱腦降溫儀頭部亞低溫治療,以增強其對腦組織神經功能的保護作用。
本觀察結果表明,治療組在西醫常規療法的基礎上加用醒腦靜注射液配合頭顱低溫治療后,總有效率明顯提高,腦血腫和水腫體積明顯縮小,神經功能缺損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明顯改善,臨床療效顯著,為腦出血急性期的臨床治療提供了有效的治療方法,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羅毅男,閆曉明,劉清波,等亞低溫治療重度顱腦損傷的臨床研究[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3,20(4):340.
[2]王利春,劉海燕針刺聯合醒腦靜注射液治療腦出血急性期觀察[J].中國針灸,2006,26(4):253.
[3]中華醫學會神經科學會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
[4]王永炎中風病中醫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S].中國醫藥學報,1986(2):56.
[5]王介明腦血管病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87-188.
[6]饒明俐《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摘要(四)[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6,23(2):132.
篇6
[關鍵詞]醫學生 臨床實習 人際關系處理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158(2013)06-0451-01
在臨床實習中,醫學生要經歷各種人際關系,怎樣正確的分析和處理各種關系,對醫學生的實習效果至關重要。下面著重探討實習生對醫際關系和醫患關系的處理。
一、醫際交往
在臨床實習中,醫學生首先要面對的老師、同學的相處相融。在這里要說明一下,這里所說的“老師”其實是包含了醫院所有的已經工作的醫生、護士、工作人員等。之所以這么分類,是秉承醫學院對學生臨床實習前一貫的教育思想,即“先工作一天就是老師,不管他(她)的身份、角色和職務”,在醫院里面,他們都比實習生先到醫院工作,至少在某些方面都懂得比實習生多,也值得實習生學習,所有都是“老師”。
在實習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很重要。實習生應客服膽小和自卑心理,克服不喜歡或不敢大膽向老師問問題和不敢在病案討論中發言的弱點。實習期間的學習不能只寄希望于老師單方面的講授,主要還是靠自己把教科書和病例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樣收獲更大。實習中若能經常和同學一起討論問題,交換經驗,一起翻閱文獻學習一些典型和特殊的病例,既輕松,印象又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實習中,很多同學比較在乎老師對自己的印象,甚至一些同學因此還處于應激狀態,這其實是不必要的,應該平常心、放輕松去對待老師對自己的評價。下面幾點是實習生在處理醫際交往的幾點基本原則:
(一)學會尊重人、關心人獲得尊重和關心是人的基本素養之一。實習生在臨床上無論對帶習老師還是護理人員、進修醫生以及服務的工人均應從內心尊重他們,叫他們老師,均應以和善和謙虛的態度向他們請教。即使有時在具體問題有矛盾沖突,實習生也應擺在自己的位置,不和他們頂撞,更不能有任何過激言行。當然實習生之間理應互相尊重和關心,尤其是對兄弟院校的實習生,應和他們保持友好,互相學習。要誠懇待人,注意對他人進行誠意的贊美和善意的批評,言而有信,不要虛偽做作,待人以誠是人際交往得以延續和升華的保證,真誠是友誼的基石。實習生各有優點和缺點,應承認和學習別人的優點,認識和客服自己的缺點,相互鼓勵和幫助,不斷增強自己的協作精神。
(二)在交往中要善于自我暴露,消除封閉心理,多和別人溝通意見有些實習生一天中很少和老師以及同學說幾句話,整天埋頭干自己的事。其實,有時和同學、老師一起聊天,對一些話題交流自己的看法,這是師生和同學問一種很好的溝通方法。
(三)把握交往適度的原則即要遵循人際交往中暴露的安全性和對等率。醫院的人際關系很復雜,很多科室老師間存在一些矛盾,為了不被卷入進去,此時把握好人際交往的度,敏于思而慎于言就很重要了。
(四)保持自己的個性,保持豁達的風度實習生在與老師和同學交往時,保持自尊、自重、自信的同時,但對一些問題的觀點,不應固執已見,白以為是,也不應與別人發生爭執。對別人的缺點以及別人對自己的批評意見,要正確對待。
(五)保持良好的儀表實習生應衣著整潔大方,白大褂應經常保持整潔,而有的實習生的白大褂常懶于洗而太臟。這對實習生的形象的影響應引起實習生的重視。
二、處理醫患間交往關系
實習生能與病人較好的溝通、交流、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不僅是實習期間應努力培養的至關重要的能力,也是鞏固和深化基本理論和技能、鍛煉臨床思維非常重要的環節。在臨床實踐中,最適用的方法有:
(一)耐心傾聽這是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一項技巧。醫生必須盡可能耐心、專心和關心的傾聽病人的傾訴,并有所反應。飽受各種痛苦折磨的病人常擔心醫生沒聽清他的病情而不能給他做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有時,病人可能答非所問,說跑了題,這時醫生可以禮貌的引導病人回到主題上來,醫務人員耐心聽取患者及其家屬的傾訴,這樣不僅能疏泄他們的不良情緒和心理壓力,對治療產生積極影響,而且在此基礎上可以建立更加信任的醫患關系。總之,醫生不要干擾病人對身體癥狀和內心痛苦的訴說,尤其是不要武斷、突然的打斷病人的說話。
(二)善于肯定、解釋這是指醫務人員應肯定病人感受的真實性。即理解病人痛苦,不對病人的感受妄加否定。假如醫生輕易否定病人的感受,病人會認為醫生不理解他的痛苦,對自己缺乏同情心。醫學對病人的多種奇異的感受仍然不能做出令人滿意的解釋,因此即使病人想法是明顯的病態,也不可采取否定的態度,更不要與病人爭論。醫生應努力站在病人的角度去理解病人的內心痛苦體驗,并流露同情。否則,很難與患者進行順利的溝通。
(三)樂于接受即不分病人貴賤、美丑、職業、群體及信仰等都應無條件的接受病人,不能有任何拒絕、嫌棄和不耐煩的表現,醫生要努力營造一種氣氛使病人感到自在和安全,尤其是對一些現在社會上因缺乏道德約束而患病的人或殘疾的病人,醫生切不可對他們有歧視態度,不僅要作為病人同等的對待他們,而且還要更加的關注他們,因為他們的心理扭曲往往比一般病人還嚴重些;所以切忌不能因自己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態度對他們產生情緒化偏見,否則更易釀成嚴重的醫患沖突。
(四)鼓勵病人表達這種技巧與病人溝通有多種方法。(1)用未完成的句子,意在使病人接著說下去;(2)用正面的敘述啟動病人進一步發揮以解除壓抑在心理的情緒;(3)與病人產生共鳴。努力與病人產生共鳴,可以繼續與病人溝通、交流,如此等等。只要醫生能捕捉病人某些煩惱、顧慮的苗頭,便可以不同方式鼓勵病人表達。
(五)代述有些想法和感受病人不好意思或不便說出來,而憋在心理卻是一種不快,對此醫生可試探的問病人,若病人表示同意,這就使病人內心的顧慮或隱憂等到了表達和理解,當然醫生就可以就此對病人作出適當解釋,以緩解或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緒。
參考文獻
[1]李曉梅,醫學生臨床實習中常見問題及解決辦法[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09年1月32卷1期
篇7
【關鍵詞】 重癥急性胰腺炎; 胃腸出血
急性胰腺炎是指胰腺及其周圍組織被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自身消化的急性化學性炎癥,為腹部常見病[1]。當合并有臟器功能障礙,出現壞死、膿腫或假性囊腫等局部并發癥時稱為重癥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2]。重癥急性胰腺炎是臨床常見危重病,發病率高。由于它對生理擾亂大,而且對各重要臟器損害明顯,故死亡率甚高,有時可以引起驟然死亡[3],死亡率高達10%~30%[4]。該病常合并多種并發癥,而消化道出血是危重癥常見并發癥,SAP并消化道出血的文獻報告較少,本文通過收治的172例患者的救治及預后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從而為采取有效預防措施,降低病死率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8年1月-2012年8月筆者所在醫院普外科收治的172例SAP的完整病例資料,全部病例均符合中華醫學會關于SAP診斷標準[5]。SAP并發消化道出血的診斷標準目前不統一,普遍采用應激性潰瘍出血的標準分為顯性出血和臨床大出血,出血組均符合該標準。顯性出血指嘔血,血性或咖啡色胃內容物,黑便,便血。臨床大出血指顯性出血伴下列情況之一:(1)24 h血壓下降20 mm Hg。(2)由平臥位變為直立位時心率每分鐘增加20次。(3)需要輸血[6]。分組根據SAP患者是否并發消化道出血,分為出血組和對照組,其中出血組31例,對照組141例。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兩組的臨床和實驗室資料,對比48 h APACHEⅡ評分、Ranson評分、肝腎功能、動脈血氣分析及MODS/MODF、ALI/ARDS的發生情況及病死率等。
1.3 統計學處理 用SPSS 16.0軟件包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取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172例SAP患者有31例并發消化道出血,與對照組比較,出血組在48 h APACHEⅡ評分、Ranson評分、PaO2、MODS/MODF、ALI/ARDS、腎功能不全、Plt、病死率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SAP并發癥多,一旦并發上消化道出血,其死亡率就大大升高,有學者稱之為“致死性胰腺炎”[7],本組資料顯示,其死亡率為48.39%,顯著高于對照組。SAP合并消化道出血短期內超過1000 ml,可認為是胃腸道功能衰竭的表現,位居MODF序貫發生的第二位,往往提示病情發展的嚴重程度,死亡率高。嚴重患者短期內出血量超過1000 ml,持續時間長,最長反復出血47 d,病情危重,相繼發生MODF而死亡。SAP并發消化道出血診斷主要依據癥狀,胃鏡檢查可確診,了解出血的部位和范圍,并能在內鏡下止血,本組患者多表現為消化道黏膜糜爛或多發表淺潰瘍,但大多數SAP患者常合并多種并發癥,無法配合行胃鏡。
本研究顯示,SAP并發消化道出血組的48 h APACHEⅡ評分、Ranson評分高于對照組。APACHEⅡ評分系統包括年齡因素、慢性健康評估和急性生理改變三個部分[8]。其中有重要器官系統的生理指標和重要血液生化指標,被國內外學者認同作為評定病情嚴重程度的指標。Ranson評分根據11條預后評分系統評估SAP的嚴重程度。反映了SAP的病情嚴重程度[9]。繼發于SAP的消化道出血與SAP的病情危重程度密不可分。在危重患者入院時應進行APACHEⅡ評分,>10分則提示存在有較高的繼發SUB危險,應采取預防措施。原發病越重,消化道出血的發生率越高,病情越加兇險,死亡率越高[10]。
SAP并發消化道出血組BUN、Cr高于對照組。SAP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代謝性酸中毒,尤其在同時存在低氧血癥和腎功能不全時,因而檢測酸堿平衡、及時糾正酸堿及水電解質平衡非常重要,以減少消化道出血的發生。SAP患者由于大量的炎性滲出,有效循環血量減少,血液灌注不良及缺氧導致腎實質的損傷,炎性介質及氧自由基釋放增多,加之解剖胰腺與腎臟關系密切,腹膜后滲出、壞死組織積聚累及腎臟,伴腎功能衰竭預后差,消化道出血的風險增加。血液濾過清除炎性介質,改善腎功能。
出血組并發MODS/MODF、ALI/ARDS等并發癥的情況高于對照組。胰腺炎病情不斷加重的機理為諸多炎性介質或細胞因子參與,SIRS的啟動,肺組織不僅是易受炎癥介質損傷的靶器官,還是可被誘發激活的效應細胞,從而引起呼吸爆發,出現炎癥介質的“瀑布式”的級聯反應,加速其他臟器組織細胞的損害與凋亡,導致MODS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關玉盤,郝建宇,尚占民.消化疾病臨床實踐與診療進展[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354.
[2] 何志捷.重癥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56.
[3] 崔乃杰,秦英智,傅強.中西醫結合重癥醫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244.
[4] WHITCOMB D C.Clinical practice.Acute pancreatitis[J].N Engl J Med,2006,354(3):2142-2150.
[5]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會胰腺疾病學組.中國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J].中華內科雜志,2004,43(3):236-238.
[6] 郭洪志,麻琳.腦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219.
[7] 劉巖,路箏,李兆申,等.APACHEⅡ、Ranson和CT評分系統對重癥急性胰腺炎預后評價的比較[J].胰腺病學,2006,6(4):196-200.
[8] 呂驊,肖剛,王在同.APACHEⅡ對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TPN支持治療的評價[J].中國腸內與腸外營養雜志,1996,2(4):60.
[9] 侯大鵬,韓承河,李華卿,等.應激性潰瘍與APACHEⅡ評分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急救醫學,2006,26(11):827-828.
篇8
【關鍵詞】 甲狀腺全切術;結節性甲狀腺腫;甲狀腺次全切術
近年來, 結節性甲狀腺腫發病率呈現增長趨勢, 臨床常采用甲狀腺次全切術或甲狀腺腫全切術治療該病, 然而, 甲狀腺次全切術術后復發率及并發癥發生率較高, 因此, 效果令人不甚滿意。2011年4月~2013年4月, 河南省上蔡縣人民醫院對收治的86例結節性甲狀腺腫患者分別給予甲狀腺次全切術和甲狀腺全切術對比治療, 得到了一定的結果, 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4月~2013年4月本院收治的86例結節性甲狀腺腫患者為研究對象, 將其隨機地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43例, 其中, 男20例, 女23例;年齡39~80歲, 平均年齡58.5歲;10例甲狀腺Ⅰ度腫大, 25例Ⅱ度腫大, 8例Ⅲ度腫大;結節直徑0.33~5.8 cm;結節質地15例偏硬, 21例偏中, 7例偏軟。治療組43例, 其中, 男19例, 女24例;年齡33~78歲, 平均年齡53.2歲;13例甲狀腺Ⅰ度腫大, 20例Ⅱ度腫大, 10例Ⅲ度腫大;結節直徑0.35~5.5 cm;結節質地13例偏硬, 24例偏中, 6例偏軟。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甲狀腺腫大程度、結節直徑以及結節質地等方面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 2 方法 對照組給予甲狀腺次全切術治療。治療組給予甲狀腺全切術治療, 方法如下[1]:氣管插管, 全麻, 暴露甲狀腺, 充分分離甲狀腺上極血管, 保留上動脈, 結扎, 并結扎甲狀腺下靜脈、中靜脈和下動脈, 抬起甲狀腺上極, 切除甲狀腺兩側。結扎時要注意保護喉返神經。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 x-±s),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 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 對照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分別為(110.45±19.8)min、(11.92±2.7)d, 治療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分別為(127.27±20.5)min、(12.01±2.5)d, 治療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 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術后復發率及并發癥比較 治療組患者術后復發率及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近年來, 結節性甲狀腺腫發病率逐漸上升, 其作為臨床多發病、常見病, 臨床有多種治療方法, 以往, 臨床多采用甲狀腺部分切除術、甲狀腺次全切術等, 但這些方法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 同時, 易促使甲狀腺激素過量分泌, 進而引起甲狀腺濾泡增生等[2]。因此, 尋找新的手術治療方法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
結節性甲狀腺腫臨床多表現為甲狀腺體內增生結節不均質, 后期則變現為囊性病變、局部鈣化、纖維化等, 一旦整個甲狀腺存在結節性病變, 那么其可進展為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惡變, 臨床若不及時清除病灶, 有可能殘留增生結節, 而這些殘留的結節是造成術后復發的主要原因。針對這種情況, 臨床運用甲狀腺次全切術或甲狀腺全切術治療結節性甲狀腺腫, 但考慮到甲狀腺次全切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均較高, 故臨床更傾向于甲狀腺全切術治療結節性甲狀腺腫。采用甲狀腺全切術治療結節性甲狀腺腫的過程中, 喉返神經是手術過程中出現的嚴重并發癥, 雖然其發生率較低, 但其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手術療效, 影響患者預后[3], 因此在手術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手術過程中要仔細認真, 尤其是在切除甲狀腺時, 要避免損傷喉返神經;②如需切除頸內靜脈時, 分離頸內靜脈要認真仔細, 防止出現靜脈破裂, 出血、氣栓等情況, 要避免損傷膈神經和迷走神經;③分離鎖骨、轉移淋巴結時, 避免損傷臂叢神經;④給較大血管止血時, 要常規結扎和縫扎;⑤行甲狀腺全切術時要盡量貼緊甲狀腺被膜分離, 并非一定要解剖喉返神經, 在分離包膜后發現喉返神經時, 要平行喉返神經行縱行分離, 避免損傷喉返神經。
2011年4月~2013年4月, 本院對收治的86例結節性甲狀腺腫患者給予甲狀腺次全切術和甲狀腺全切術對比治療, 結果顯示, 與甲狀腺次全切術相比, 甲狀腺全切術治療手術時間較長,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明顯較低, 患者預后質量較高, 因此, 將甲狀腺全切術應用于結節性甲狀腺腫臨床治療過程中, 效果確切, 安全性高,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房居高.甲狀腺全切術適應癥及并發癥探討.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0,45(11):904.
篇9
[關鍵詞] 間質性肺疾病;呼出氣冷凝液;8-異前列腺素;白三烯B4
[中圖分類號] R563.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1(c)-0034-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levels of 8-isoprostane(8-iso-PG) and leukotriene B4(LTB4) in exhaled breath condensate(EBC)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 Methods 20 ILD patients in our department from August 2012 to December 2013 were selected as the ILD group,20 healthy subjects matched with age and body mass index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The levels of 8-iso-PG and LTB4 in EBC were measured by ELISA. Results The level of 8-iso-PG in ILD group was (9.69+2.8) ng/L,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4.86+1.9) ng/L,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Exhaled breath condensate;8-isoprostane;Leukotriene B4
間質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一組以肺泡單位的炎癥和間質纖維化為基本病變的異質性非腫瘤和非感染性肺部疾病的總稱,包含200多種疾病[1]。近年研究發現,ILD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均有上升趨勢,但因其病因及發病機制復雜,診斷和治療較困難。呼出氣冷凝液(exhaled breath condensate,EBC)檢測技術是近年來新出現的呼吸道疾病的檢測方法,特點是無創、簡便。其研究熱點多數在哮喘、COPD、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等方面[2-3]。近年國外有關ILD患者EBC中氧化應激標志物的研究報道逐漸增多[4-5],但迄今為止國內學者除在風濕免疫性疾病并ILD方面進行研究外,尚無其他有關ILD患者EBC方面的文獻報道。8-異前列腺素(8-isoprostane,8-iso-PG)及白三烯B4(leukotriene B4,LTB4)是目前較認可的氧化應激、氣道炎癥生物標志物[6-7],本研究通過檢測ILD患者EBC中8-iso-PG及LTB4含量,了解ILD患者EBC中8-iso-PG及LTB4水平,探討EBC生物標志物在ILD的臨床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12年8月~2013年12月廣東醫學院附屬南山醫院呼吸內科住院ILD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齡(55.2±14.2)歲,體重指數(BMI)(23.8±5.8)kg/m2,其發性肺纖維化(IPF)8例,非特異性間質性肺炎(NSIP)3例,特發性閉塞性細支氣管炎伴機化性肺炎(COP)3例、急性間質性肺炎(AIP)1例,結節病2例,肌炎/皮肌炎合并ILD 3例。特發性間質性肺炎診斷及分類標準根據美國胸科學會/歐洲呼吸病學會(ATS/ERS)2002年及2013年標準[8-9],結節病根據我國1993年制定的診斷標準[10],肌炎/皮肌炎診斷標準采用1975年Bohan/Peter的診斷標準。所有ILD患者均為非吸煙者(完全不吸煙或累計吸煙量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討論通過,入組前研究對象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標本收集
采用EBC收集裝置(Ecoscreen收集器,德國耶格公司)收集ILD患者和對照組的EBC。首先將收集器預冷20 min,受試者先休息15 min,漱口,帶鼻夾,含住口器,經單向活瓣吸入空氣,呼出氣通過冷凝裝置。收集15 min呼出氣冷凝物2~3 ml,融化后用移液吸管移至EP管,放入-80℃冰箱保存。
1.3 8-iso-PG及LTB4檢測
采用ELISA測定EBC中8-iso-PG及LTB4含量,試劑盒購自美國Cayman公司。嚴格按試劑盒說明由專人操作。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EBC中8-iso-PG、LTB4的比較
ILD患者EBC中8-iso-PG、LTB4均高于健康對照組(P
2.2 EBC中8-iso-PG、LTB4的特異度和敏感度
8-iso-PG、LTB4的特異度均為85%,敏感度分別為90%、60%。
3 討論
近20年來,隨著對ILD“臨床-放射-病理”實體的不斷深入理解以及HRCT技術的應用,在ILD的診治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但ILD仍是呼吸系統疾病中診斷和治療“疑點”最多、“難點”最大的一類疾病。迄今,ILD確切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明確,近10余年越來越多的研究認為,氧化應激在ILD的發生、發展中起關鍵作用[11-12]。研究顯示,在內源性和外源性氧化劑(香煙煙霧、粉塵、臭氧、輻射)刺激下,激活的肺泡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等炎癥細胞釋放過多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導致氧化/抗氧化失衡。過量的ROS表達啟動炎癥的早期反應,激活核因子κB(NF-κB),上調激動蛋白1(SPA-1),促進中下游相關炎癥因子如TNF-α、IL-8、IL-1β等的表達,導致肺泡上皮壞死,誘導上皮細胞凋亡,促使細胞外基質大量沉積。同時引起抗炎癥因子如EGFR、TGF-β等的過度表達,對組織進行修復,形成損傷與修復的惡性循環,最終導致肺纖維化的不可逆進展[13]。
8-iso-PG是活性氧損傷細胞膜脂質花生四烯酸使其發生脂質過氧化而形成的穩定終末產物。其不依賴于環氧化酶,體內含量穩定,廣泛存在于體液和各種組織中,被認為是判斷活體內氧化應激程度和臨床上評價抗氧化劑療效的最理想生化指標。有學者通過檢測EBC、血清及支氣管肺泡灌洗液中8-iso-PG水平判斷ILD氧化應激的程度[14-16]。本次研究測定ILD患者EBC中8-iso-PG水平,結果顯示,ILD組明顯高于對照組,推斷與ILD患者存在氣道氧化應激炎癥反應有關,與Psathakis等[6,17]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LTB4是活性氧損傷細胞膜的另一產物,是花生四烯酸經脂氧合酶途徑生成的介質,為重要的前炎癥因子之一。可由中性粒細胞、嗜酸粒細胞、巨噬細胞、肥大細胞及肺泡上皮細胞產生,是粒細胞強力趨化因子,促進白細胞聚集,刺激白細胞產生超氧化物,在補體的參與下致肺損傷,還可通過使肺血管內皮細胞釋放活性氧和蛋白分解酶在急性肺損傷炎癥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刺激纖維母細胞增生,導致纖維沉積,在ILD氧化應激反應中起重要作用[18]。研究發現,系統性硬化癥合并ILD及石棉肺患者EBC中8-iso-PG和LTB4明顯升高[5,17]。本文研究顯示,ILD患者EBC中LTB4明顯高于對照組,可能與參與ILD的氧化應激及炎癥反應作用有關。
EBC分析是通過測定EBC中的生化標志物,評價氣道炎癥和氧化應激水平的一項新方法。其有無創、簡便、可重復、實時的檢測特點,適用于任何年齡、病情。因其來源于下呼吸道襯液,可直接反映下氣道炎癥因子的水平,近10余年來此項技術已越來越受到重視,國內外在哮喘、慢阻肺等疾病的EBC分析方面已做了大量的研究,有研究結果表明,哮喘患者EBC中8-iso-PG及LTB4明顯升高,且與哮喘控制水平存在正相關[7,19-20]。目前較認可的EBC生物標志物有過氧化氫、8-iso-PG、一氧化氮產物、白三烯和pH值,8-iso-PG及白三烯可由ELISA測定[7,21]。在ILD方面,也有實驗證明可將其作為非侵襲手段用于反映ILD氣道氧化應激情況,判斷疾病嚴重程度,并可用于評價抗氧化藥物療效[16,22]。
綜上所述,本研究測定了ILD患者EBC中生物標志物8-iso-PG及LTB4水平,結果顯示較正常對照組明顯升高,提示可能與ILD肺部炎癥有關。對EBC中生物標志物的分析或可成為無創評估ILD炎癥的新方法。
[參考文獻]
[1] 蔡后榮,李惠萍.實用間質性肺疾病[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2.
[2] Murata K,Fujimoto K,Kitaguchi Y,et al.Hydrogen peroxide content and pH of expired breath condensate from patients with asthma and COPD[J].COPD,2014,11(1):81-87.
[3] 巫翠華,黃立霞,李志瑩,等.持續氣道正壓通氣對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呼氣冷凝液內皮素-1水平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1):30-34.
[4] Piotrowski WJ,Antczak A,Marczak J,et al.Eicosanoids in exhaled breath condensate and BAL fluid of patients with sarcoidosis[J].Chest,2007,132(2):589-596.
[5] Tufvesson E,Bozovic G,Hesselstrand R,et al.Increased cysteinyl-leukotrienes and 8-isoprostane in exhaled breath condensate from systemic sclerosis patients[J].Rheumatology(Oxford),2010,49(12):2322-2326.
[6] Psathakis K,Papatheodorou G,Plataki M,et al.8-iso-PG,a marker of oxidative stress,is increased in the expired breath condensate of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sarcoidosis[J].Chest,2004,125(3):1005-1011.
[7] 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無創氣道炎癥評估支氣管哮喘的臨床應用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5,38(5):329-341.
[8]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international multidisciplinary consensus classification of the 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2,165(2):277-304.
[9] Travis WD,Costabel U,Hansell DM,et al.An Official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Statement:Update of the international multidisciplinary classification of the 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3,188(6):733-748.
[10] 結節病診斷及治療方案(第三次修訂稿草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4,17(1):9-10.
[11] Bargagli E,Olivieri C,Bennett D,et al.Oxidative stres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diffuse lung diseases:a review[J].Respir Med,2009,103(9):1245-1256.
[12] Shimizu Y,Dobashi K,Sano T,et al.ROCK activation in lung of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with oxidative stress[J].Int J Immunopathol Pharmacol,2014,27(1):37-44.
[13] 胡玉潔,黃文杰.氧化應激促進肺間質纖維化的機制[J].國際呼吸雜志,2012,32(8):605-607.
[14] Montuschi P,Kharitonov SA,Ciabattoni G,et al.Exhaled 8-iso-PG as a new non-invasive biomarker of oxidative stress in cystic fibrosis[J].Thorax,2000,55(3):205-209.
[15] Malli F,Bardaka F,Tsilioni I,et al.8-iso-PG levels in serum and bronchoalveolar lavage in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and sarcoidosis[J].Food Chem Toxicol,2013,(61):160-163.
[16] Piotrowski WJ,Kurmanowska Z,Antczak A,et al.Exhaled 8-iso-PG as a prognostic marker in sarcoidosis.A short term follow-up[J].BMC Pulm Med,2010,(10):23.
[17] Lehtonen H,Oksa P,Lehtimaki L,et al.Increased alveolar nitric oxide concentration and high levels of leukotriene B(4) and 8-iso-PG in exhaled breath condensate in patients with asbestosis[J].Thorax,2007,62(7):602-607.
[18] 侯顯明,于潤江.間質性肺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9.
[19] 李小莉,黃平,杜秀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療期間呼出氣冷凝液中8-異前列腺素、IL-6、IL-10的變化及與氣道炎癥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2014,13(5):445-448.
[20] Keskin O,Balaban S,Keskin M,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exhaled leukotriene and 8-isoprostane levels and asthma severity,asthma control level, and asthma control test score[J].Allergol Immunopathol(Madr),2014,42(3):191-197.
[21] Pelclova D,Fenclova Z,Kacer P,et al.8-iso-PG and leukotrienes in exhaled breath condensate in Czech subjects with silicosis[J].Ind Health,2007,45(6):766-774.
篇10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 獨活寄生湯加減 中醫骨傷手法
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是指椎間盤變性、纖維環破裂和髓核突出刺激或壓迫神經根和馬尾根所致病癥。會出現不同程度上的腰腿痛、腰部活動障礙,麻木等[1]。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中醫“痹證”“腰痛”等范疇,多由腎精虧損、氣血不足、風寒濕邪入侵所導致,同時腰部受損、勞損、經絡困阻、瘀血內阻不通也可引起此病[2]。本研究用獨活寄生湯加減聯合中醫骨傷手法按摩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共60例,均為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0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34~53歲,平均(42.37±2.84)歲;病程1~5(3.22±0.45)年。研究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35~56歲,平均(42.40±2.86)歲;病程1~6(3.27±0.48)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經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2)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有關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診斷標準;(3)年齡小于等于60歲;(4)患者及其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合并心肝腎功能不全;(2)伴有椎體滑脫或腰椎管狹窄;(3)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4)中途退出研究。
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用中醫骨傷手法治療。(1)患者俯臥于床上,并放松身體,調節呼吸平穩,對腰背部、臀部進行放松性按摩,時間為10min,按摩速度需緩慢,以達到放松肌肉的目的。(2)患者選取俯臥位,用大拇指由上到下按摩脊柱兩側,按摩力度適中,共重復5次,時間5min。(3)取膀胱經腎俞穴、阿是穴,用大拇指點按穴位,同時進行穴位按摩。用肘尖點按法按摩承扶穴,點按力度由小到大。(4)指導患者關節鍛煉,選擇直腿抬高、下肢牽引等方法,每次鍛煉時間為30min,鍛煉需嚴格遵循循序漸進原則。日1次。連續1周。
研究組加用獨活寄生湯加減。藥用茯苓20g,獨活、當歸、牛膝、川芎、防風、桂枝、杜仲各15g,桑寄生、白芍各12g,黨參6g。血瘀重加紅花、桃仁各10g,氣虛重加黃芪、白術各15g,濕寒重加防己、附子各10g。日1劑,浸泡30min,隨后煎煮留汁300m L,早晚服用。連續治療1周。
3 觀察指標
疼痛:疼痛緩解時間,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疼痛,總分為10分,分數越高說明疼痛越劇烈。
腰椎功能:采用腰椎日本骨科協會(JOA)量表進行評估,內容包括主要癥狀、臨床體征、日常活動受限度和膀胱功能,總分為0~29分,分值越低說明腰椎功能障礙越嚴重。
炎性因子:采集晨起空腹靜脈血5m L,進行離心處理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應蛋白(hs-CRP)和白介素-6(IL-6)水平,并詳細記錄。
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 治療結果
兩組疼痛和腰椎功能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疼痛和腰椎功能比較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5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腰部疾病,主要由椎間盤退變、腰椎損傷、發育異常等引起,給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4]。
中醫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生多由腎精虧損、風寒濕邪入侵、腰部受損、經絡困阻等因素導致,臨床治療應以祛風止痛、活血通絡、驅寒補氣為主[5]。中醫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多選擇中醫骨傷手法,主要是對局部進行按摩、推拿,以發揮疏通經絡、解痙止痛、活血化瘀作用,進而緩解腰腿痛癥狀[6]。研究表明,治療后研究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JOA評分高于對照組,研究組的疼痛緩解時間短于對照組。提示獨活寄生湯加減內服聯合中醫骨傷手法按摩治療能緩解疼痛,改善腰椎功能。獨活寄生湯方中茯苓利水消腫、滲濕健脾,獨活祛風濕、止痛、解表,當歸補血活血,牛膝活血通經、補肝腎、強筋骨、利水通淋,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防風祛風解表、止痛止痙,桂枝發汗解肌、溫通經脈,杜仲補肝腎、強筋骨,桑寄生祛風濕、補肝腎,白芍養血斂陰、活血止痛,黨參生津養血。諸藥合用,共奏祛風止痛、活血化瘀、驅寒止痛、益氣通絡之功。同時,辨證加減能針對性改善其相關癥狀。將該中藥湯劑與疏通經絡、解痙止痛,活血化瘀的中醫骨傷手法聯合應用,則能在最大程度上改善腰腿痛癥狀和腰椎功能[7-8]。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椎間盤受壓、磨損較重,使得局部缺血缺氧明顯,誘發相關炎性因子釋放。同時,在長期炎性因子作用下,會出現局部組織炎性損傷,這對其腰椎功能造成極大影響。因此,減輕局部炎癥反應對改善病情也十分關鍵。研究發現,治療后研究組TNF-α、hs-CRP和IL-6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獨活寄生湯加減內服聯合中醫骨傷手法治療能進一步降低腰椎間盤突出癥局部炎性因子水平。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獨活寄生湯中獨活、當歸、防風、桑寄生和白芍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茯苓、杜仲和黨參能有效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對減輕炎癥反應也具有一定作用。同時,獨活、當歸、川芎、桑寄生、白芍和黨參還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使其炎性因子消除速度加快,進而降低相關炎性因子水平。聯合中醫骨傷手法疏通局部經絡、活血化瘀,則能為炎性因子的消除助力。
綜上所述,獨活寄生湯加減內服聯合中醫骨傷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不僅能進一步緩解其疼痛,改善腰椎功能,還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參考文獻
[1]馬智佳,姜宏,俞鵬飛,等.消髓化核湯保守治療130例巨大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分析[J].中國骨傷,2019,32(3):239-243.
[2]吳宗英.獨活寄生湯加減聯合中醫骨傷手法按摩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8,27(7):759-762.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4]王培輝.中醫骨傷手法結合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分析[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7,24(16):88.
[5]趙鵬菊,張俊.獨活寄生湯加減聯合中醫骨傷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研究,2018,10(1):35-36,38.
[6]趙猶太,朱先龍,李偉.中醫骨傷手法結合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30(1):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