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發展史范文

時間:2023-07-04 17:23: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勞動教育發展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市場調節是高等教育大眾化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相互之間產生互動影響的客觀因素,追逐工資績效最大化和就業崗位所能提供的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性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就業崗位不斷發生轉移的內驅力。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和高等教育市場之間會形成一個循環的流動體:高等學校的畢業生進入勞動力市場謀職;勞動力市場根據供求實現人力資源在社會生產和服務的各行各業中的配置。勞動力市場的供給和需求產生包括價格信號在內的市場信號,求學者及其家庭接收到市場信號后產生相應的期望收益。這一期望收益影響著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

高校畢業生的市場信號特點

北京大學“高等教育規模擴展與勞動力市場”課題組在2003年上

半年對7個省市的47所高校的畢業生就業情況統計結果表明:

參照上述統計結果加以分析,筆者認為倍受勞動力市場需求追逐的高校畢業生市場信號具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學歷越高意味著成功就業的概率越大。在本科崗位域中本科

生比專科生具有明顯優勢,在專科崗位域中同樣存在本科生擠占專科生對應的勞動力市場的現象。目前我國本科教育正逐漸由精英化進入大眾化普及階段,本科生已經進入買方市場,多數單位傾向于高學歷畢業生,這對專科、高職生找工作造成巨大壓力;但特色突出、專業匹配的專科、高職畢業生仍供不應求。

學校類型、品牌效應對求職結果有一定影響,尤其是公辦學校的畢業生較民辦學校的畢業生具有明顯的優勢。盡管2003年遭遇到就業寒冬,但是受大的國際環境和不同行業的發展趨勢影響,綜合性大學就業形勢比較樂觀,名牌效應更加突出。

有過學生干部經歷和參加相應社會實踐活動的學生倍受用人單位的青睞。這說明勞動力市場更加重視學生通過在校社會工作培養起來的各種素質和技能。

畢業生所在學校學生就業信息傳播渠道的暢通,為學生就業率增加起到積極作用。這說明畢業生與潛在的雇主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從而妨礙畢業生在就業市場取得更大的成功;學校的積極參與,在畢業生與雇主之間起到搭建“橋梁”的作用,則極好的克服了這種信息的不對稱,從而促進畢業生找尋更好的職位。

性別差異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上仍有一定影響。相對而言,用人單位更傾向于招聘男性畢業生。根據教育部對中國高校畢業生一次就業率的統計,2000年,男性畢業生的一次就業率為77.2%,女性畢業生的一次就業率為73.9%;2002年,畢業生的數量超過了2000年,然而男性畢業生的一次就業率為65.9%,女性畢業生的一次就業率為56.1 %;截至2003年9月初,2003屆畢業生就業情況與2002年持平。

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就業的專業要求并非一定專業對口,而是更多關注畢業生在學習期間真正培養起來的能力。持有英語四級以上證書、從業資格證書等專業技能證明的復合型大學生更加受到青睞。2003年,用人單位普遍提高了對本科生的錄用條件,更多崗位要求復合型人才。比如,同樣是英語專業,那些與其他專業結合更緊密的金融英語、外貿英語、法律英語就大受歡迎。用人單位直言不諱地說:現在單一技能的本科生一抓一大把,隨時用,隨時招,缺的就是復合型人才。“二合一”、“三合一”人才節約企業人力成本,更適合具體工作崗位的要求。

高等教育系統的互動變革

由于目前勞動力市場與高等教育系統的關系越來越緊密,而且高校自身的自也越來越大。因此,高等教育系統將會針對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做一定的調整。

對教育質量要求更高

因為在目前的就業市場上,畢業生提高自身專業學習的知識水平,有利于工作找尋成功并且能夠提高起薪水平。這將給予學生和學校以信號,刺激學生和學校共同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同時,教育質量的提高,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輕過度教育的現象,也使得政府有動力督促學校去提高教育質量。

通識教育以及學分制、主輔修制會持續受到歡迎

學用結合以及畢業生學識的“廣度”對找尋工作有顯著的積極影響,這些證據在某種程度上支持了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以通識教育為主的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成功。同時高等教育系統也將繼續完善學分制、主輔修制,為在校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以有利于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與喜好,主動去學習和掌握今后自己中意職業的專業技能,而可不必拘泥于初始所選專業。

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必將取得突破

目前,高等教育系統中就業形勢最嚴重的群體來自于高職、高專以及民辦高校的畢業生。其中高職、高專的畢業生在專科崗位域并沒有顯現出比較優勢,而受到本科畢業生的職位擠占,這也引發了過度教育問題。而中國高等教育系統要繼續健康發展,那么這個問題必將得到解決。可以預見,隨著目前教育部在政策上對于高職、高專學校的有所傾斜,隨著高職、高專學校更多地與勞動力市場進行互動,高職、高專學校必將會在類型上與普通本科院校相區分,辦學更加注重特色區別,應用技能水平區別,而非現在的層次差別,從而促進高等教育系統多元化發展。

就業信息渠道更加完善

目前,那些能夠得到學校提供充分就業信息的畢業生,無論在工作尋找還是起薪方面,都有競爭優勢。這說明,高校的就業信息,有助于減少畢業生與潛在雇主間的信息不對稱,并促進畢業生的自我選擇以及勞動力市場的優化配置。這樣,學生、雇主還有學校都將有動力一同去構建通暢的就業信息渠道。

關于學校專業質量和聲譽的評價機構將會崛起

高等教育規模還將持續擴展,以滿足旺盛的社會需要。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展,高等教育系統學歷的信號功能將有所減弱,然而勞動力市場依然需要高等教育系統提供的人才篩選功能,因為勞動力市場可能根本無法向教育系統那樣完成有效的人才分類與配置。因此取代學歷這個信號的將是高校的質量與聲譽。可想而知,中國也會如同美國一樣,關于高校、專業、學術刊物等排名的一系列中介組織將迅速崛起,以給個人以及社會提供關于高等教育質量與聲譽的信息。

篇2

產業集群作為一種有效的產業發展模式,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效果,極大地推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河南省作為中部地區的第一農業大省,在近幾年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也形成了大量獨具特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成為河南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但在經濟全球化和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大背景下,在各地努力推動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的新形勢下,不能只看到產業集群為經濟發展做出的較大貢獻,還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河南省產業集群尤其是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然后從價值鏈的視角重新審視河南省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在今后一段時期內所應遵循的發展規律以及所應采取的發展策略。

一、價值鏈視角下河南省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的發展現狀

1 價值鏈的概念和內涵

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在其《競爭優勢》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價值鏈的概念,指出價值鏈是對增加一種產品或服務的價值所涉及到的一系列作業活動的描述。價值鏈在經濟活動中無處不在,企業內部各業務單元之間構成企業價值鏈,上下游關聯的企業之間存在行業價值鏈。波特的“價值鏈”理論揭示了企業與企業的競爭,不只是某個環節的競爭,而是整個價值鏈的競爭。Gereffi(1999)等學者將價值鏈的概念與產業的全球組織聯系起來,提出了全球價值鏈理論,豐富了價值鏈理論的內涵,也擴充了該理論的適用范圍。在當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河南省的諸多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已不再是獨立的封閉系統,集群已融入到產業的價值鏈甚至全球的價值鏈當中。因此,河南省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的發展不能只局限在集群內部或一個省份,應以更加寬闊的視野審視集群的發展現狀,明確集群在整個價值鏈中所處的位置,清楚集群升級的方向和升級方式。

2 河南省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的發展現狀

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指在生產過程中主要依靠大量勞動力,而對技術和設備的依賴程度較低的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是一個相對范疇,在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標準。一般來說,勞動密集型產業主要指農業、林業及紡織、服裝、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業。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新工藝設備的應用,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技術以及資本密集度也在提高,并逐步從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分化出去。

河南省作為一個傳統農業大省,一直把保證糧食生產放在第一位,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近兩年來,河南省各級政府大力倡導產業集聚區建設,引進了相當一部分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有力地推動了河南省地方經濟的發展,提升了河南省經濟發展的質量和層次。但河南省在發展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方面依然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以鋁產業和汽車零部件產業為例,這兩個產業既是資本密集型產業,同時也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河南省的鋁產品加工業在國內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其中,鄭州、洛陽、三門峽、焦作等地區集中了全省90%以上的氧化鋁產能和70%的電解鋁產能,形成了國內最大的鋁工業集中區。鞏義市、長葛市、滎陽市、溫縣等以鋁加工為主的產業集群發展迅速。汽車及零部件產業也相當發達,在國內市場占有率均位居同行業首位,部分產品已進入世界汽車零部件采購體系。再拿河南省的傳統優勢產業食品產業來說,食品工業是河南省確定的6個高成長性產業之一,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實現中原崛起的重要戰略支撐產業。河南在每年調出商品糧50多億公斤的同時,還有50多億公斤的糧食制成品供應省外市場,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面粉、面制品和肉制品加工基地。同時,河南省食品產業的龍頭企業群體較大,產業集聚態勢明顯。全國肉類綜合10強河南省占3家,全國方便面10強占4家,全省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企業37家,超50億元的企業6家,超100億元的企業4家。全省以食品工業為主導、主營業務收入超50億元的產業集聚區超過7個,漯河經濟技術開發區、湯陰縣產業集聚區被認定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河南省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憑借自身比較優勢進入全球價值鏈體系。從發展規模上看,河南省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已形成規模,在國內外市場上也初具影響力。但從價值鏈的角度來看產業集群的發展質量和發展層次,河南省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依然處于價值鏈的低端,從事低價值創造的生產制造環節,都依賴于其廉價勞動力的資源優勢。產業集群的升級,就是要沿著價值鏈升級,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在價值鏈中由低端走向高端。

二、河南省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發展存在的問題

當前,河南省大力倡導產業集聚區建設,在新建的產業集聚區中,以對新型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招商引資為主,而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扶持力度則稍顯不足。河南省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在發展中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為:

1 對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作用認識不夠,扶持力度較弱。現代經濟發展以追求經濟發展質量和發展層次為首要目標,在對產業集群的規劃、引導和扶持上則傾向于那些技術密集型產業集群和資本密集型產業集群,從而忽視了原本處于傳統優勢地位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的發展。對河南省這樣一個傳統農業資源大省和人口大省來說,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在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就業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的良好發展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是促進河南省經濟發展的主力軍,需要各部門的重視和支持。

2 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發展缺乏政府的統一規劃,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現象比較突出。河南省自然資源和農產品資源比較豐富,地區間差異也較大,但從現有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發展的實踐來看,結構趨同現象較為突出。以豫東南的駐馬店市和周口市為例,兩市都把產業發展集中在糧食加工、油料加工、肉制品加工、棉紡織加工和皮革加工,駐馬店市大力推進中國豫南農產品交易中心建設,而周口市則在不遺余力地建設豫東南農產業物流大市場。結構的趨同容易導致彼此間的惡性競爭,不利于集群的良性發展。

3 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的產業層次較低,產品的檔次也不高。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有著自身的特點,技術簡單,易于模仿,進入門檻低等,這就造成集群的產業層次低,產品檔次也不高。河南省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主要集中于傳統型工業項目和自然資源開采與加工的資源型工業項目,如農副產品加工、傳統制造、鋁制品生產加工等。雖然個別產業集群在國內市場上的區域品牌響亮,但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仍處于價值鏈低端的加工制造這一環節,產品的知名度和檔次也不高,貼牌生產、價格競爭仍是束縛集群發展的主要原因。

4 自主創新能力弱,核心技術缺失,集群可以做大但不能做強。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也需要高素質人才提供智力支撐,也需要政府和企業持續的科技投入,但河南省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在這方面做的顯然不夠,從而導致自主創新能力弱,核心技術普遍缺失。以河南省農副產品加工為例,由于創新能力不足,多是簡單的模仿,其產品長期處于低檔次、粗加工和老品種階段,雖然企業規模在逐漸做大,但企業形象和產品檔次卻很難提高。

三、河南省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的發展對策

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的良好發展不僅需要企業的自覺自省意識和政府的宏觀政策環境,更需要集群自身軟硬實力的增強和提高。因此,河南省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應立足于自身區位和資源比較優勢,在營造良好的內外部發展環境下,通過不斷創新實施集群升級戰略,從而培養集群競爭優勢。

首先,充分認識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的意義和作用,切實加大扶持力度。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是河南省在利用傳統發展優勢的基礎上推動經濟發展、解決人口就業的有效途徑。沒有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和就業,河南省提出的城鎮化口號就是一句空話。因此,各級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和政策導向作用,重視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的發展,普及推廣典型的經驗,提高社會各界對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工作的認識。

其次,政府有效介入和推動,并根據區位和產業發展特點,科學規劃產業布局。從我國經濟發展實踐來看,經濟發展與政府的作用密不可分,尤其是在當前各級政府都面臨經濟發展壓力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為了滿足經濟發展指標要求而盲目發展的問題。因此,需要政府有效地介入和推動,圍繞特色產業、資源優勢、區位條件、發展基礎,認真規劃引導,加強對集群發展的宏觀指導和政策傾斜,使各地區都能夠根據自身的區位優勢和產業發展特色,科學合理地規劃產業布局,使產業布局更加接近區域經濟發展目標。

篇3

關鍵詞:裴斯泰洛齊;體育思想;教育目的;體育內容;體育教育;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80-05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3612(2012)11-0033-07

Research on Pestalozzi’s Sports Thought

HUANG Gui1, SU Yongjun2

(1.College of Sports and Scienc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7, Jiangsu China; 2. Xinglin Colleg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7, Jiangsu China)

Abstract:Pestalozzi is not only a famous Swiss educator in 19th, but also a world wellknown educator. He has dedicated his glorious life to education cause by the spirit of “all for the children”, created a unique sports thought system and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world sports. His sports thought includes such several areas of content as advoca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and intellectual education, combining sports with productive labor, education purpose transmitting the attention paid to physical education, the selection of sports content conforming to the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feature, physical education being proceeded in an orderly way and step by step and physical education following natural law. As a bourgeois democratic educator living at that times, Pestalozzi’s sports thought has its inevitable limitations. Today when promot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reform and quality education in China, the various practical guidance value of his sports thought must be fully recognized and tapped. Pestalozzi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health to the human,the society and the state. Pestalozzi attaches importance to earlier physical education of children. He opens quality education, ensures the natural body quality of the human becomes mature and can develop and implements the love given to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Pestalozzi; sports thought; education purpose; sports content; sports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約翰·亨里赫·裴斯泰洛齊(1746—1827)是19世紀瑞士著名的教育家,也是世界上享有盛譽的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學各科教學法奠基人,被譽為“初等教育之父”、“近代教育理論的奠基之父”。他畢生從事平民教育及教育改革實驗,留下了“和諧發展教育”、“普及教育”、“愛的教育”、“勞動教育”、“教育心理學化”等教育遺產,這些對歐美以及其他許多國家的教育曾產生很大影響。19世紀初,在歐洲不少國家設立了“裴斯泰洛齊式”的學校。到19世紀中期,在美國,學習和推廣裴斯泰洛齊的教育理論,也一度蔚然成風。因此,他與福祿培爾和赫爾巴特并列被譽為十九世紀歐洲出現的三個“偉大教育巨匠。”[1]

裴斯泰洛齊一生辦過幼兒園、小學、中學和師范學校,擔任過各級學校的教師,進行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創建了獨具特色的體育思想體系。他的體育思想對許多國家體育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引領與指導作用,他在世時和去世不久,歐洲大陸和美國就接連掀起了“裴斯泰洛齊運動”,以后其影響不斷擴及整個世界,并影響到現在。[2]189對裴斯泰洛齊體育思想進行梳理、概括、歸納和總結,可進一步豐富與完善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體系。正是由于裴斯泰洛齊對體育本質及規律的深刻揭示,促使了人們開始用新的眼光去認識與分析體育,并激發了專家和學者極大的研究興趣和探究心理。裴斯泰洛齊關于倡導體育、德育和智育的和諧發展、體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體育內容選擇符合兒童心理特點、體育教育應循序漸進、體育教育遵循自然法則等體育思想不但沒有過時,對新世紀的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素質教育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還會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現實指導價值。

筆者以裴斯泰洛齊體育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與理論基礎,裴斯泰洛齊體育思想的主要內容以及歷史評價和現實指導價值為研究對象,旨在揭示裴斯泰洛齊的體育思想體系,參考和借鑒裴斯泰洛齊體育思想以更好地推進我國當前的素質教育與體育新課程改革。擬從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展開研究。1)宏觀層面上,采用唯物辨證的方法、歷史分析方法。把裴斯泰洛齊放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力求切合實際,恰如其分,真實的反映其走過的崎嶇道路,進一步了解裴斯泰洛齊體育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和理論基礎,從中受到應有的教育。2)微觀層面上,采用文獻資料法、調研法、專家訪談法與邏輯分析法,對裴斯泰洛齊體育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個人地位、體育思想理論基礎等方面給予深入地綜合研究,研究和整理其留下來的經驗教訓,以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通過論證如何認識過去與現實的關系上,以揭示其體育思想的歷史意義及在推動我國當前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中的地位。

1 裴斯泰洛齊體育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

裴斯泰洛齊一生坎坷,出生在與德意志分離不久的瑞士蘇黎世城一個基督徒的家庭。祖父是個鄉村牧師,父親是外科醫生,五歲時父親就因病逝世。兄弟姐妹都在四、五歲時不幸夭折,母親在精神上倍受打擊,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并且又沒什么遺產。裴斯泰洛齊是在其母親的女仆巴貝麗關愛下長大的,巴貝麗純樸善良,對他們家忠心耿耿,把裴斯泰洛齊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教養,她的自我犧牲精神深深地影響著裴斯泰洛齊,使他終生難忘,這也正是裴斯泰洛齊從事愛的教育的基點。[3]

裴斯泰洛齊所生活的時代,是瑞士資本主義和封建關系并存的時代,城市工人和貧民受到沉重剝削,農村的階級分化也在加速,廣大農民遭受著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雙重壓榨,過著貧困悲慘的生活,更談不上受教育的問題。雖然部分貧苦兒童有幸上學,但是當時的貧民小學的教育水平是十分低下的。[4]13對于廣大平民百姓,國家沒有拿出一定的錢來辦學校,沒有專門的辦學場所,經常把教師的宿舍當作教室。教師沒有進行過專業的培訓,也沒多少文化,很多是由手工業者擔任的,他們把教師工作當作補充工資的一種形式。

在法國啟蒙運動的指引下,他矢志改革傳統教育和社會現狀,以解救貧苦的人們為己任,深信每個人都具有身體、道德和智慧各方面和諧發展的潛在能力,只有通過教育(體育、德育和智育)才能使之得以發展。裴斯泰洛齊把體育看成是人的和諧發展教育的一項重要的內容并且主張體育跟勞動教育應緊密聯系;倡導體育教師與學生之間應建立父子般、母子般的愛,兒童之間則建立兄弟姐妹般的愛,使整個集體融入一個大家庭的氛圍中;兒童有喜歡活動的本性,因此,體育教師在安排體育內容時應該以發揮這種本性為目的,從而確定了以體操與游戲等為主的教學內容;體育教育應循序漸進、遵循自然法則;主張教育應成為每個人的財富,通過體育、德育和智育的和諧發展消除貧窮、改良社會,培養有智慧、有道德、有勞動能力與身體健康的“全人”,這個“全人”實際上是裴斯泰洛齊心目中理想的資產階級新人即公民。[5]

2 裴斯泰洛齊體育思想形成的理論基礎

2.1 萊布尼茲關于單子自我發展學說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1646—1716)提出,構成宇宙萬物的是單子,單子是一種不能再分的不占空間的能自由活動的精神實體;宇宙萬物便是由上帝安排單子互相結合、協調一致的精神上的聯系而形成的,具有“先定和諧”的屬性;單子的另一屬性是具有內在動力,推動它不斷地自我發展。

裴斯泰洛齊受這一思想的影響,認為人的智慧、道德情感和體力的萌芽先天地結合為統一體,潛存在體內,并具有從不活動狀態到充分發展的傾向,所以裴斯泰洛齊倡導體育、德育和智育的和諧發展;在教育史上第一個明確地提出了“教育心理化”的口號,并指出所有的人都有兩面性,即低級天性和高級天性,[6]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就在于使這種潛在力量得到充分發展,因此,非常重視人的天性,要求體育內容的選擇符合兒童心理特點,強調體育教育遵循自然法則。

2.2 康德“感性直觀”觀點 德國哲學家康德(1724—1804)提出,人的認識過程一開始是“自在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使人獲得感覺經驗,感覺只能作為誘因,但這種感覺經驗要有先天的能力(直觀形式和范疇)給以整理、綜合,才能形成普遍的科學知識。

裴斯泰洛齊在教學理論中,反復論述知識的基礎是對事物的感覺印象,但這種感覺印象是混亂的、復雜的,必須與內在的理解力結合起來,只有感官才能把“以不明顯狀態存在的”觀念引申出來,才能形成明白的確定的表象,然后再上升到清晰的觀念。教學就是要通過各種方法,使兒童的感覺印象正確無誤的發展為清晰的概念的過程,這些使得裴斯泰洛齊認為一切教育過程都要從最簡單的要素開始。裴斯泰洛齊認為各關節的運動能力是體育中最簡單的要素,因為只有關節的活動才能保證人有行動的可能。讓兒童多進行游戲、軍事體操、游泳、手工勞動、運動會等活動,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由輕到重,由少到多,不但可以鍛煉、發展其體力,培養其勞動技能,也可養成勞動習慣。[7]

2.3 夸美紐斯、盧梭的自然主義思想 在學習和借鑒夸美紐斯和盧梭的自然主義思想后,裴斯泰洛齊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法則,但他同時強調教育不應完全模仿與遵循自然,教育也能反作用于自然,這是在繼承兩位教育家自然主義思想基礎上的更進一步發展。

裴斯泰洛齊在反對傳統舊教育的兒童觀上提出了“兒童是他自己的教育者”的主張。裴斯泰洛齊認為,兒童有一種內在力量在生長著。這種內在力量是兒童各種能力發展的基礎。因此,教育者必須注意和保護兒童這種先天的內在力量,鼓勵兒童積極主動活動,引導兒童在活動中發展自己的身體、道德和智慧。[8]78教育要遵循自然,體育教育也要遵循自然。[2]80兒童體力的增強與發展,需要通過從簡單動作過渡到復雜動作這一過程來進行。[9]根據這個理論,他對當時初等學校(包括幼兒學校)的體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做了重要改革,主要內容是體操與游戲等,方法在于“循序漸進”。

3 裴斯泰洛齊體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3.1 倡導體育、德育和智育的和諧發展 裴斯泰洛齊從人性的統一性的基礎出發,提出了和諧發展教育理論,其內容包括體育、德育和智育三個方面。他認為人的本性具有均衡性,即“人的體力、道德和智力的均衡,或換句話說,人的手、心和腦的能力的均衡性”。只有全面、平衡地發展人的體力、道德、智力,才是符合人性的教育,才能真正發揮人內在的力量,因為人性的整體性是教育成功的基本條件。

裴斯泰洛齊認為,體育是人的全部才能和潛能獲得發展的基礎,是人的和諧發展教育的重要的手段與內容,它的任務就是要把所有天賦的生理上的力量全部發展起來,同時通過體育鍛煉培養其它方面的天賦內在力量,使人能夠和諧發展。裴斯泰洛齊認為,體育最簡單要素是關節的活動,體育教學和訓練應以關節活動為起點,從最基本的運動動作開始,由易到難,逐漸發展到復雜的動作訓練;練習是體育的基本方法,練習應該與感覺的訓練、思維的練習相協調,以便使體力、感覺、聽覺和思維同時得到發展。在裴斯泰洛齊看來,體育可以促進兒童的歡樂和健康,有利于兒童勤奮、坦誠、勇敢、吃苦耐勞等個性品質的養成,因此,體育對身體和道德的發展同樣具有重要的價值。[10]同時,他認為,德育是和諧發展教育的關鍵環節,也是培養“完善的人”的重要方面。他還認為,智育對人的和諧發展也具有重要作用,所有人生來就有各種能力和才能[11]。

裴斯泰洛齊認為,人的體力、道德和智力的均衡發展是人的高級天性的表現。在這三種教育手段中,體育通過各種體育教學與訓練,智育通過對知識的學習,德育通過信仰和愛,共同滿足和發展人性,從而實現人的和諧發展這一教育目的。[12]但是,體育又必須和智育同時進行。體育和智育只有統一于人的道德教育中,人才能真正得到和諧的發展,才能真正展現人的高級天性,顯示人的內在力量。[13]

3.2 體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裴斯泰洛齊不僅把勞動與學習相結合視為幫助貧苦人民掌握勞動技能從而改變貧困狀況的手段,而且將勞動教育和體育、德育、智育聯系,肯定其對人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裴斯泰洛齊的“勞動教育”包括身體各種器官訓練、生活能力訓練、職業訓練和其它一切有實踐意義的教育。勞動教育能發展體力、智力及形成道德,必須貫穿于體德智三育的相互聯系之中進行,人的全面和諧發展才有可能實現。可見,裴斯泰洛齊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具有超前性,把“教勞結合”作為兒童自身發展和社會化的根本途徑。[14]53

裴斯泰洛齊把體育看成是勞動教育的最基本的和初步的階段。他認為,關節活動是體育最簡單的要素。自然賦予人關節活動的能力是各種體力得以發展的基礎,也是進行體育教學訓練和各種體力活動的要素。勞動就是一種體力活動,所以關節活動也是勞動教育的基本要素。勞動教育、勞動習慣、勞動技能的培養和訓練是建立在體力發展的基礎上的。

裴斯泰洛齊主張通過對身體的練習增進和發展兒童身體的力量和技巧,通過手抓、腳蹬、走動、伸舉等這些簡單的關節活動逐漸發展兒童的體力,使兒童掌握各種勞動技能。裴斯泰洛齊根據實際勞動的需要制定一種“技能入門”作為發展體力的內容,包括勞動中最簡單的一些身體操練——打、拿、推、擲、揮動、角力等等。兒童掌握了各種基本技能之后,就能夠全面地發展其體力,同時還能夠掌握各種勞動技能。[15]裴斯泰洛齊認為體育和勞動教育要在家庭和學校中同時進行。

3.3 教育目的透射出對體育的關注 裴斯泰洛齊從他的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出發,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發展人的一切天賦才能和形成完美的人,這種發展又必須是和諧的,全面的,使之成為身體強健的、有德行的、有智慧的、能勞動兼有一定勞動技能的人。“教育要名副其實,必然努力使人的完善能力得到圓滿的發展。”[16]83因此,“依照自然法則,發展兒童身體、道德和智慧各方面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發展,又必須照顧它們的完全平衡。”[17]

人的體力、道德情感和智慧的萌芽先天地結合為統一體,潛存在體內,并渴望得到顯露與發展,而只有教育才能把這些潛力挖掘出來,發展起來。[18]裴斯泰洛齊說:“為人在世,可貴者在于發展,在于發展各人天賦的內在力量,并在經過鍛煉之后,使人盡其才,使每個人在社會上都能得到他應有的地位。這就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裴斯泰洛齊關于教育總目的的構想有兩個方面:一是社會目的,“為社會造福,使高尚的窮人和自己思想上渴望的天下得以實現。”一是個人目的,把每個兒童培養成體格健壯、道德完善、有切實知識、能獨立思考的人,即體育、德育、智育和諧發展的人。

3.4 體育內容選擇符合兒童心理特點 在世界教育歷史上,裴斯泰洛齊是第一位明確提出“教育心理學化”口號并努力實踐的教育家。他指出,經院主義和專制主義教育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它們違背了兒童的本性,把一堆無用的知識充塞兒童的頭腦。這種教育不僅不能發展兒童的內在能力,而且還扼殺了兒童的個性和智慧。裴斯泰洛齊認為教育和教學工作應該遵循兒童的心理活動規律,實現教育心理學化。[19]其中的教學內容心理學化,要求選擇和編制教學內容必須適合兒童的學習心理規律。根據這個理論,裴斯泰洛齊確定了初等學校的教學內容,如體操、閱讀、書寫、算術、幾何、測量、繪畫、唱歌以及地理、歷史和自然方面的課程。[20]

裴斯泰洛齊認為,人喜歡體力活動的愿望是與生俱來的。兒童具有好游戲的天性,這種天性驅使其總是盡情地游戲(這種游戲是有組織的,決不是放任的)與活動。[21]因此,教師在安排兒童體育教學內容時,必須遵循兒童的心理活動特點,唯此,才能充分地發展兒童的體力和各種運動能力。

同時,裴斯泰洛齊強調,一般性培養先于專門培養,幼年的兒童不應該接受專業舞蹈或擊劍等訓練,而應該注意一般性的體格和靈活程度的訓練。在學校里可以上體操課,但不要突出單項的體操項目,而純粹是讓孩子多活動。裴斯泰洛齊的理論是以孩子天生的動作本能、體力和身體靈活程度的一般發展情況為依據的。他按自然的動作安排身體訓練,如慢步走、跑步、跳、投擲、擊打、搖擺、推舉、撞擊、牽拉等,使其身體的發育不致因過早地從事某項專門的體育訓練而變為畸形或不適宜于做必要的工作。[22]

3.5 體育教育應循序漸進 裴斯泰洛齊依據人的心理的自然發生的規律提出了要素教育理論,他認為初等教育是從最簡單的要素開始而逐步復雜化的。教育目的在于“人的和諧發展”,而教育方法在于“循序漸進”,即“人的和諧發展”主要依賴于體育、德育和智育這三育的“循序漸進”及其完美協調。

裴斯泰洛齊強調,在各種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各門學科中,都存在著一些最簡單的因素,即所謂教育要素。教育、教學過程就要從這些最簡單的、為兒童所能接受的“要素”開始,再逐漸轉到日益復雜的要素。這樣的教育、教學符合心理學的原則,簡便易行,效果良好,有利于促使兒童體育、德育和智育的全面、和諧發展。[23]為了改變當時學校呆板、煩瑣、經院式的教學方式,并使每個普通家庭和每位普通母親能夠獨立而容易地教育自己的孩子,裴斯泰洛齊在教育實驗中不斷地探索簡化教育的方法,在發展兒童的道德和智慧的同時,也重視兒童身體力量的發展。[4]34

裴斯泰洛齊把要素教育理論全面貫徹到了兒童的初等教育中,認為初等教育既要讓每個人在體、德、智等方面都能受到基本的教育而得到和諧的發展,又能使體育、德育和智育的每一方面都通過“要素方法”獲得均衡的發展。裴斯泰洛齊認為體育中最簡單、最基本的要素是關節活動。[24]207關節活動由一些最基本動作構成,如打擊、跳、撞、拉、轉、壓、振動等,這些基本的動作結合起來,可以構成各種復雜的動作。體育應該從這些最簡單的動作開始,待這些動作和技巧熟練后,再進行其他復雜動作的練習,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增多、增強。通過這些關節動作的由簡單到復雜的練習,就可以逐漸發展兒童身體的力量和各種技巧。從關節活動,逐步擴展到全身的復雜的體力活動,全面地發展體力。[25]

裴斯泰洛齊認為運動必須是漸進的,體操的復興是在這個方面業已實現的最重要的一步。體操藝術的最大價值不在于某種運動所必需的敏捷,也不在于它們能給人以從事某些要求有大量力量和技巧的工作的資格,而在于這些運動所產生的最大益處是從這些運動的安排中可以觀察到的自然進展,從容易進行的運動開始,以此為準備,繼而進行更為復雜的、難度更高的運動。或許還沒有一種藝術可以如此清楚地表明,唯有通過練習,那些看來似乎是缺乏的能力才是可以產生的,或者至少是能夠發展起來的。這一點也許像那些從事教授任何一門學科的人以及那些在指導學生達到他們所期望的水平時遇到種種困難的人提供了一條最有價值的啟示——讓他們根據一個新的計劃重新開始工作,在這個計劃中,各種活動將作重新安排,用從易到難自然進展的方式來設計科目。[2] 371~372

3.6 體育教育遵循自然法則 裴斯泰洛齊認為,“自然”是指兒童與生俱來的本性,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進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發展的藝術。[26]體育和德育、智育及勞動教育是緊密聯系的,教育不僅要培養兒童的認識能力,還應發展他們的實踐能力,而實踐能力的基礎就蘊涵在兒童身體力量的發展之中[27]。

體育要遵循人的力量的自然發展:(1)最簡單的體力表現形式:打擊與搬運、刺戳與投擲、拖拉與旋轉、圍繞與擺動。(2)最簡單的體力表現形式的基礎:自然所賦予的關節活動的能力。(3)體育最簡單的要素:各種關節的活動。(4)基本的四肢操練同基本的感覺訓練協調,同機械思維訓練協調,從而使體力與智力都得到發展。(5)體育應該從兒童早期開始。[2]355

裴斯泰洛齊把自己所做的一切看成是人類教育接近自然進程的嘗試,自然進程是在起居室里發展人的各種才能時表現出來的。初級教育只是一種人類技藝的協作方式。通過這種協作,通過信仰和愛,把人引向善良和虔誠的愿望,使他獲得認識和能力,并引導他采取行動。要使接受初級教育的孩子們不僅掌握所傳授的體育和智育知識,而且還要活躍他們的宗教和道德的動機,以便根據父母的觀點和感覺行動使每個受過初級教育的人,不僅在體育和智育方面是敏捷的,而且在事業上是強有力的,還具有高的道德水平。只有這樣才能使各種力量達到所期望的和諧。[28]

4 裴斯泰洛齊體育思想的局限與偏頗

正如一切歷史人物一樣,作為生活在那個時代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裴斯泰洛齊體育思想也有其必然的階級和時代局限。他試圖以教育(包括體育勞動教育)來改變貧苦人民命運的愿望明顯帶有改良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傾向,他還錯誤地認為農民和貴族因天賦能力不同而不應受同等的體育教育。同時,他忽視了體育與勞動教育有質的不同,他認為體育的內容應以勞動形式為主,錯誤地把體育視為是勞動教育的基本和初步階段。

當然,評價前人的思想不能脫離當時的社會實際,正如列寧所說的“判斷歷史的功績,不是根據歷史活動家沒有提供現代所要求的東西,而是根據他們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29]而且“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程度,決定于理論滿足于這個國家的需要程度。”[30]我們應該將前人的思想放在當時社會的現實中加以考察,而不能用現代人的眼光對前人思想過分苛求。

5 裴斯泰洛齊體育思想的現實價值

5.1 強調健康對于人、社會、國家的重要性 體育是獲得健康的最積極、最有效的手段。盡管裴斯泰洛齊早在19世紀就提出了健康對人、社會和國家的重要性,為“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樹立和以功能為綱體育課程結構的建構奠定了理論基礎。[31]但由于各方面原因,體育并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經過挖掘、研究與論證,我們重新審視了裴斯泰洛齊博大精深的體育思想,其體育的目的是發展和增進兒童的一切身體力量和可能性,通過練習養成他的技能和熟練技巧,發展他的體力,并同時發展兒童的智慧、情感和意志。

1999年,我國把“健康第一”確立為學校教育的指導思想,強調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性,全面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青少年學生只有具備了健康的身體,才能學習好,才能更好地報效祖國。當前我國學校體育取得的成就固然與我國的有關國家決策是分不開的,但也不能忽視裴斯泰洛齊體育思想對我們的重要啟示:體育能夠促進兒童的健康,是人的全部才能和潛能得以發展的基礎。[32]

5.2 重視兒童早期體育教育 在我國開展素質教育、推進體育課程改革的今天,人才的早期教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三章明確提出要基本普及學前教育,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堅持科學保教方法,保障幼兒快樂健康成長。

而裴斯泰洛齊體育思想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高度契合,他十分重視兒童的早期教育,認為兒童應該盡可能早地受教育,最好從誕生時就開始,而體育是兒童早期教育的重要內容。裴斯泰洛齊強調兒童體育教學內容除了體操練習外,還要編制訓練所有感官的特定練習并要具有游戲性質,兒童應盡早地進行這類練習而不能過早地從事某項專門的體育訓練;同時,他把體育遵循自然作為最主要的教育原則,強調兒童的自然發展,根據各種年齡和各種體力強度的實際需要,來設計多種體育運動,保證和促進兒童德智體的全面發展。[33]“如果體操訓練得當,對于促進兒童的歡樂和健康十分有用,而歡樂和健康則是道德教育的兩個十分重要的目的。此外,還可以在他們中間助長一定的團體精神、兄弟般的情感。”[34]

5.3 開啟素質教育,保證人的身體自然素質的成熟與發展 裴斯泰洛齊“人的全面和諧發展”思想與我國當前正在實施的素質教育的要旨有著高度對應的關系。素質教育強調的“全面”,狹義上指的就是德育、智育和體育,這與裴斯泰洛齊的“心、頭和手”思想對應相關;素質教育中提及的素質分為自然素質、社會素質(含心理素質)和道德素質三個層次,這與裴斯泰洛齊強調指出的人的發展的三種狀態——自然狀態、社會狀態和道德狀態也對應相關。

裴斯泰洛齊把要素教育理論全面貫徹到了兒童的初等教育中,認為初等教育既要讓每個兒童在德、智、體等方面都能受到基本的教育而得到和諧、全面的發展,又能使德育、智育和體育的每一方面都通過“要素方法”獲得均衡的發展。按照裴斯泰洛齊“要素教育”的劃分,德育的基本要素是愛,其任務在于完善人的行為倫理素質;智育的基本要素是直覺,旨在培養受教育者的智能——潛能、能力、才能及創造力;體育的基本要素是關節活動,其目的在于保證人的身體自然素質的成熟與發展。[14] 50~52

5.4 體育教育貫徹愛的教育 裴斯泰洛齊指出,“愛是認識、能力、知識和行為集中的神圣的中心。通過這個中心,它們才真正成為人性的力量,即真正的人的力量。”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裴斯泰洛齊始終懷著一顆愛心來教育孩子,這種愛的精神就是被教育學家們所稱為的“裴斯泰洛齊精神”。世界教育史上象他這樣一心為兒童健康成長而堅韌不拔、自我犧牲的教育家是屈指可數的。裴斯泰洛齊強調指出:“教育的主要原則是愛。”[8]49即愛的教育。

裴斯泰洛齊50多年一直是本著這種愛生如愛子的精神從事兒童教育事業的。“愛”的教育不是一種同情、一種憐憫、一種博愛,而是一種根植于現實的教育理想,是“仁愛之心永恒”的行動實踐。不管在新

莊、斯坦茲,還是在布格多夫、伊佛東,他能克服重重困難,靠的就是赤誠的愛。他身懷崇高信念,歷經風雨,癡心不改地為兒童付出了他全部的愛。值得注意的是,裴斯泰洛齊所面對的兒童并不是健全的兒童,他們多數為身體或心理有缺陷的。裴斯泰洛齊不但沒有歧視他們,還滿懷愛心地照顧和教育他們。[25]196裴斯泰洛齊愛的教育創造了奇跡,經過長期的艱辛工作,孩子們在健康和道德方面都得到了改善,變得活潑聰明起來,生活得十分幸福與快樂。[16]221

愛的教育是裴斯泰洛齊教育理論體系中頗具特色并產生深遠影響的部分,同時也是他教育試驗的一條指導原則。“愛”的教育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教師對學生的愛;二是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愛心。一個合格的教師,最重要的問題就在于對學生的愛。愛學生既是進行體育教育的前提和保證,也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感情基礎;既是一種積極情感,也是一種教育手段。體育教師更要“以愛育愛”,教育學生在享受被愛的同時體會到給予別人愛的快樂。一位體育教師只有具備了“一切為了孩子”的精神,才能真正使自己的教育教學符合學生生理、心理的發展。只有從“一切為了孩子”的精神出發,堅持愛的教育原則,才能有體育教育理論與方法的創新,才能在體育教育實踐中戰勝一切困難、取得新成績。[35]

6 結 語

裴斯泰洛齊生活在歐洲由傳統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時期,并深受法國啟蒙運動的影響,他矢志改革傳統教育和社會現狀,以解救貧苦人們為己任,深信每個人都具有身體、道德和智慧各方面和諧發展的潛在能力,只有通過教育(體育、德育和智育)才能使之得以發展。萊布尼茲關于單子自我發展學說、康德“感性直觀”觀點以及夸美紐斯、盧梭的自然主義思想奠定了裴斯泰洛齊體育思想的理論基礎。

裴斯泰洛齊把所有的心血和整個生命都獻給了教育事業,創建了獨具特色的體育思想體系。他的體育思想對許多國家體育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引領與指導作用,為世界近現代體育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推行素質教育和體育課程改革的今天,又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剛剛,我們應充分認識與挖掘其體育思想所具有的多方面現實指導價值。當然,作為生活在那個時代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裴斯泰洛齊的體育思想有其必然的局限,因此,要用歷史的眼光客觀地去看待前人,而不能過分苛求。

參考文獻:

[1] 弗羅斯特,著,吳元訓,等譯.西方教育的歷史和哲學基礎[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407.

[2] 裴斯泰洛齊[瑞士],著,夏之蓮,等譯.裴斯泰洛齊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9,80,371-372,355.

[3] 鐘文芳.試論裴斯泰洛齊“一切為了孩子”的教育理論[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96(2):69-70.

[4] 吳值敬.裴斯泰洛齊教育思想述評[D].揚州:揚州大學,2009:13,34.

[5] 曾彬,盧清,杜學元.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愛對幼兒教育的啟示[J].教育導刊,2003(10):8-9.

[6] 王春燕.自然主義教育理論及其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21(9):59.

[7] 劉新科.國外教育發展史綱[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88-191.

[8] 趙祥麟.外國教育家評傳[M].第二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78,49.

[9] Perevia Cole. A History of Educational Thoughts [M].Greenwood Press,1972.

[10] 熊玲玲.裴斯泰洛齊教育思想對我國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啟示[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0(2):87-88.

[11] 趙榮昌,張濟正.外國教育論著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278-286.

[12] 于曉君.赫爾巴特教育思想及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D].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12.

[13] 汪劉生.裴斯泰洛齊的和諧發展教育思想與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J].比較教育研究,1986(3):55-56.

[14] 李劍.昔日裴斯泰洛齊與當今素質教育[J].比較教育研究,1999(5):53,50-52.

[15] E.P.Cubberley.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M].Honghton Mifflin Company,New York, 1920.

[16] Kate silver. Pestalozzi, The Man and His Works [M].New York Press, 1924:83,221.

[17] R.De Guimps.Pestalozzi:His Life and work[M].Translated by J.Russell Sonnenschein,London,1890.

[18] 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95.

[19] 張鋒.裴斯泰洛齊的“教育心理學化”思想[J].心理世界,2006(11):57.

[20] 博仔.貧民教育家裴斯泰洛齊[J].湖南教育,2005(3):17.

[21] 邵偉德.裴斯泰洛齊體育思想簡述[J].體育文化導刊,1988(1):78.

[22] 李麗.建構以“愛”為基礎的現代教育——裴斯泰洛齊“愛”的教育啟示[J]. 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6,23(10):94.

[23] 王保星.外國教育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25.

[24] 張煥庭.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07,196.

[25] 侯威.要素主義教育理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11.

[26] 李艷,張立昌.基于不同人性論的盧梭與裴斯泰洛齊自然主義教育思想比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21(10):19.

[27] 阿圖爾·布律邁爾[瑞士].裴斯泰洛齊選集[M].第二卷.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78.

[28] 羅炳之.外國教育史[M].上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194.

[29] 戴本博.外國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62.

[30]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62.

[31]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全日制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4.

[32] 移素林.學校體育與洛克——讀《教育漫話》有感[J].體育文化導刊,2003(9):76.

[33] 杜林蘭.裴斯泰洛齊和諧發展教育思想及對幼兒素質教育的啟示[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2,4(4):56-58.

篇4

關鍵詞:印度 公民教育 特點 啟示

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多語言、多文化的發展中國家,不但有燦爛的古代文化傳統,而且有近代西方的文化理念。1947年,印度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了1獨立,并于1950年建立了聯邦制的民主共和國。自此,印度的公民教育承擔起了培養適應民主共和國發展要求的合格公民的重要使命。“賦予學生民主的公民資格,灌輸體現印度文化傳統的道德價值是培養合格公民的重要內容和任務”。 [3]培養公民具有強烈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識,樹立宗教共存的觀念,通過滲透性的教育方法培養公民的世界眼光既是印度公民教育的具體內容又是印度公民教育的顯著特點。

一、獨立后印度公民教育的特點

(一)以歷史傳統為依托,發揚民族愛國精神,注重公民教育的民族性

18世紀中葉,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在長達200多年的殖民壓迫中,印度教育深受英國殖民主義教育的影響,逐步西方化和殖民化。19世紀30年代,擔任國民教育委員會主席的麥考利起草了教育備忘錄,“其目的就在于造就一些具有印度的血統與膚色,但卻具有英國人的道德、才智、見解和情趣的人,并且用這些受過英國教育影響的人影響一般平民百姓” [4]。現在英語仍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西方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對印度公民仍有深刻的影響。

20世紀中葉,獲得獨立后,印度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以維護印度來之不易的和統一。所以,“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印度為自由而斗爭的歷史、政治制度、憲法以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就成為印度公民教育的重要內容” [5]。1952年到1953年,印度教育委員會就明確要求:獨立后的印度中小學應向兒童灌輸民主愛國思想,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加強品德修養。其目的就是要培養具有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認同感,忠誠于國家的合格公民。而且印度學校普遍的課程設置里,包括印度歷史與文化,印度與世界各國的自由斗爭或獨立運動史,印度社會和經濟生活、社會發展史等。這些課程無不體現了印度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對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具有重要作用。“國家意識、國家完整、國家統一、愛國主義”是在印度文化傳統中概括出來的公民普遍的價值要求。

(二)以多元宗教為社會大背景,體現公民教育的宗教性

印度是多宗教的國家,宗教在印度具有根深蒂固的歷史文化傳統和強大的精神力量,對印度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廣義的宗教教育不僅包括向公民傳授宗教教義以提高公民的精神和人格,還包括培養公民宗教間的共存意識以實現不同宗教的和諧和國家的安定。印度的宗教教育是公民教育的有力支撐也是極具特色的一部分。

宗教教育有利于培養公民的人生價值觀,形成印度民族特有的性格和心理。如作為印度第一大宗教的印度教,它所提倡的忠誠、非暴力、超脫欲望、自我克服、純潔等美德與世俗社會中普遍的道德規范是一致的。印度的宗教教育不僅培養公民的精神和人格,而且還教育公民樂于承擔責任、追求真善美,對幫助學生適應社會,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非常有價值。

由于多種宗教并存,在印度宗教沖突時有發生,如何實現宗教之間的寬容和共存,實現國家的和諧和統一,既是公民教育的重要任務也是宗教教育的重要使命。“1960年發表的委員會的報告,認為應提倡對印度的重要宗教進行客觀的、比較性的、富有同情心的學習。并且提出如何在小學、初中、大學分階段、分層級的進行宗教教育的建議。”[2]不同階段有適應不同階段的宗教教育內容,從而使學生尊重每一個人的,形成宗教共存的觀念。

印度的宗教教育是印度公民教育最有效、最普遍的途徑,它滲透在印度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伊斯蘭學校、基督教會學校等宗教學校,在印度教育發展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印度公民的日常生活、集體禮拜也是宗教教育的顯著手段。在這些活動中,公民可以了解不同的宗教文化,形成合作共存的宗教理念。

(三) 以社會活動為主導,體現印度公民教育的實踐性

印度的公民教育除了通過專門的課堂教學引導受教育者學習必要的公民知識和道德價值外,還非常重視通過社會活動讓學習者在實踐中踐行和內化正確的公民職責和倫理道德。“在普通教育課程中,勞動教育極具印度特色,它實際上是甘地基礎教育思想在印度新時期的體現”。 [6]

20世紀70年代,印度開展了一系列的社區服務和社會活動,教育效果十分顯著,受到了社會和學校的普遍歡迎。如國家服務規劃、搶救饑饉洪水之災的青年運動、反污染反疾病的青年運動、改造農村青年運動等。學生親身參與這些活動,不但為國家和社區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還使他們明確了自己所擔任的社會責任,確立了為群眾服務的觀點。同時還獲取了實際知識補充自己的學業,培養了團結、合作、交流的技能等,為民族和國家培養創造未來的合格公民做準備。

1999年,印度政府根據查范委員會關于人類價值的報告也提出重視實踐活動的建議,指出學校應組織學生到敬老院和孤兒院提供社會服務,在實踐中體會各種社會責任和道德價值。有意識的開展校園活動,為道德和宗教價值教育營造良好的環境。人權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內容,印度在進行人權教育的方法上特別注重受教育者的實際參與。如“注重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參與問題的調查,并提出解決方案;讓學生親自講授有關人全都概念;對某一觀點提出疑問,并交換意見,鼓勵學生思考他人的觀點,公開而明確表達自己的意見,提出進一步探討的問題等” [3]。

篇5

關鍵詞:美育 化學教學 情感

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我們老師既是導演也是演員,一個優秀的化學老師在教學中更應以美的語言,教態的自然大方創造出美的意境,和諧的氣氛,這對學生無疑是一種美的享受。化學教學中我們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來激發學生主動接受熏陶,啟迪聰明和智慧,塑造他們美的心靈,進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化學教材中蘊藏著豐富的發展史和化學家獻身祖國的愛國情懷等情感內容,曾留下許多科學家嘔心瀝血、執著追求真理的動人篇章。我們結合這些內容對學生進行具體的愛國主義和民族氣節的情感教育。從而產生對美的熱愛,對真理的追求。

1.挖掘化學的內容美。在備課中,教師應當從教材中挖掘出美的東西,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幫助學生體驗發現的快樂,激勵學生不斷學習的精神,最后使學生感受到自己的長處,享受認知,才能讓其帶來,牢固地掌握知識。元素周期律給人以節律和秩序美;CO:,CH.,P等分子結構給人以對稱美;同主族金屬元素的化合價給人以整齊美;NaCl,KAI(S04):等晶體結構給人以均衡美。S在0:中燃燒的火焰、金屬元素的焰色反應給人以色彩美;Fe在0:中燃燒、鋁熱反應給人以壯觀美;千姿百態的鐘乳石、石筍給人以靜態美;化學平衡的有規律移動給人以動態美;氧化還原反應又給人以辯證統一美;等等。事實上,化學的實際應用,正表明人類有關無限豐富的想象與智慧,我們在化學教學中挖掘美的內容,能夠起到“以美激情”的作用,可以引導學生發動自己的動力系統,增強學生探索自然、尋求美的興趣與信心。

2.掌握化學的語言美。課堂語言,一要清楚明白,詳略得當,要給學生一個嚴謹而活潑的語言影響,讓學生在老師的語言嚴謹中學會思之有序、言之有理、論之有章。二要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恰當、鮮明、有針對的語言來表情達意,誘發學生的想象,激發學生的熱情。三是語言要優美動聽、富有節奏感,使學生隨教師的思路而學習,在不知不覺之中,已學會課文知識。在引導學生認識物質世界時,這樣描述了物質世界的圖景:日升月沉,斗轉星移,星河燦爛,天外有天,這是天體大自然,即宇觀物質世界;山岳合流,滄海桑田,百草豐茂,燕舞鶯歌,這是地球小自然,即宏觀物質世界;借助電子顯微境,洞察物質構造,小小微粒,歷歷在目,運動不止,瞬息萬變,這是粒子小世界,即微觀世界。字美,句美,意更美。它不僅使深奧的理論變得形象,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而且使學生如親臨自然界美的境地,產生了美的情感。再如,學生在解答“為什么誤服氯化鋇等可溶性鹽之后,可服用硫酸鈉解毒?”時,常會這樣回答:“硫酸鈉可能和氯化鋇等可溶性鋇鹽反應,生成不溶性硫酸鋇。”我們先引導學生分析引起中毒的是鋇離子,再分析硫酸鈉與氯化鋇反應的本質,最后啟發學生精練為“硫酸根離子可沉淀鋇離子。”這樣,學生體會到語言的準確和精練,有一種簡明的美感。

3.探析化學的社會美。社會美是現實美的主要方面,它是現實生活的美和社會事物的美。如果說雷利發現氬氣、拉瓦錫測出空氣成分的故事包含了嚴謹美,那么凱庫勒“夢”到苯的環狀結構則包含了神奇美,如果說侯德榜痛斥德國化肥商表現出了民族氣節的崇高美,那么玻爾在法西斯眼皮底下保存諾貝爾獎牌,則表現出了大智大勇的美,如果說海邊、湖邊鹽田給人的壯闊中充滿了勤勞美,那么小貓立在2200C火焰(絕熱板)上給人的神奇中充滿智慧美。所有這些,又構成了一幅幅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追求真理、不屈斗爭的壯麗景象,這其中既有波瀾壯闊、慷慨悲歌的斗爭,也有富于詩情畫意、優美典雅的生活。發掘社會美,能夠起到“以情喻禮”、“以情喻德”的作用,激發學生熱愛生活、創造生活。

4.鑒賞化學的藝術美。藝術美作為美的反映形態,它是藝術家們創造性勞動的產物。和現實美相比較,它具有“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和更理想”的特點。藝術美不僅加深人們對現實中美的感受和體會,而且更能影響人們的思想感情。進行“碳酸鈣”教學,向學生展示出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的大理石柱照片,那栩栩如生、穿云破霧的飛龍,集中體現了一種莊嚴、向上的美,巨龍騰飛的民族精神強烈地感染著學生;把學生曾學過的《石灰吟》巧妙地與教學結合起來,“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全詩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教師吟來抑揚頓挫、情調激昂,不僅使學生感受到了韻律美,并且領悟了詩人經受考驗,堅強不屈,廉潔奉公、胸懷坦蕩的崇高品德的美。“鐵和銅”及“合金”教學,可以聯系青銅器藝術;商代的司母戌大方鼎突出地表現了威嚴、神秘、活潑的嶄新面貌,成為一個新的時代即將開始的藝術標志。鑒賞藝術美,可以使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的同時,得到心靈的凈化、性情的陶冶。

5.揭示化學的真、善、美。只有當人在實踐中掌握了客觀規律,并運用于實踐達到了改造世界的目的,實現了善,才可能有美的存在。我們在教學當中就應當以大量的美的事物,如居里夫人不受利誘、侯德榜公開聯合制堿工藝、許多化學家放棄國外優厚待遇投身于祖國建設等,使學生懂得只有現在勇于探索,嚴謹治學,將來把自己所學的知識服務于社會,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中去,才算是真正的美。

篇6

關鍵詞 職業技術教育;教育碩士;培養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6)27-0041-04一、問題提出:國家新一輪職業學校碩士層次人才培養改革啟動

2014年,我國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66.38萬人(不含技工學校),其中具有碩士學位及其以上教師4.14萬人,占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比例6.24%。在碩士學位及其以上教師中,具有碩士學位教師4.07萬人,占碩士及以上學位教師的98%。可見,具有碩士學位教師是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教師的主體,但其在專任教師總量的比例偏低。這與我國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目標不符,需要進一步加快中等職業學校碩士層級教師的培養。

2000年開始,國務院學位辦、教育部通過實施職業院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全國有30多所高校招收職業院校在職教師攻讀碩士學位,培養碩士層次“雙師型”教師,累計招收教師1.8萬余人,畢業1.4萬余人。招生人數從首批的982人,到2013年的2579人,增加了近3倍;招生專業從最初的39個增加到100多個,涵蓋中等職業學校專業240多個(2010年修訂的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包含321個專業),為提高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素質和學歷層次作出了積極貢獻。但由于職業院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頒發的是偏重研究的學術學位,而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業是一個特定職業領域,應以培養適應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崗位的綜合素質,提升教師職業勝任能力為重點,更適合作為專業學位研究生來培養,這需要重新審視中等職業學校碩士層次教師培養工作。

為適應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需要,為中等職業學校造就一批素質全面、基礎扎實、技能嫻熟、能夠勝任理論和實踐一體化教學的高層次“雙師型”師資,2015年7月28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下發《關于公布教育碩士(職業技術教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試點單位確認結果的通知》(學位辦[2015]28號),批準45所院校首批開展職業技術教育領域教育碩士培養試點工作。自2016年起,開展職業技術教育領域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和培養工作。職業技術教育領域教育碩士即將考試并入學,需要試點單位進行系統的培養方案的設計,培養出真正適合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需要的合格教師。

二、歷史沿革:我國中等職業學校碩士層次教師培養的路徑選擇

在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加強各級各類教師隊伍建設的背景下,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需要全面提升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人才的能力,需要改善人才培養方法和手段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需要適應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對人才培養目標的新定位,加強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化發展已經成為提升中等職業教育質量的關鍵。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一方面要通過繼續教育全面提升在職教師專業實踐能力、教育教學水平和教科研能力,從而提高職業教育培養質量。同時也需要引進一批專業技能扎實、熟悉職業教育方法論和教學法的新任教師,在源頭上保證職業教育教師勝任能力。這就需要建立一個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相互補充的碩士層次職教師資培養體系。

實施職業院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借用的是學術性學位。按照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培養院校在培養的過程中,基本采用學術碩士所設課程的基礎上加幾門教育類課程的方式,授予的是不同學科專業的學術學位,側重學術能力和專業理論水平的培養。而就職業教育的專業屬性而言,不是學科性專業,它總是與從事該職業的人的職業活動聯系在一起,是對相關職業領域里的職業群或崗位群的從業資格進行高度歸納概括后形成的一種能力組合。職業教育專業的這一職業屬性反映在教學中,集中體現為職業教育專業的教學過程與相關職業領域的行動過程,即與職業的工作過程所具有的一致性。這就要求職業教育的專業教學,要以自己獨特的視野,構建有別于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的專業教學論體系,即職業教育的專業教學論體系[1]。顯然,專業學位的性質更符合職業教育教師培養的實際,需要中等職業學校碩士層次教師的培養轉到以提升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上來。

我國從1996年開始在學位系統中增設教育碩士專業學位(1997年起正式招生),為中小學教師和管理人員獲取碩士學位開辟了一條新的渠道[2]。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與學術學位不同的是,學術學位重在培養創造知識或技術的能力,為各學科的學術研究儲備人才。而專業學位重在培養應用知識和技術的能力。在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實踐中,由于定位準確,在1996年分設兩個培養方向(學科教學和教育管理)的基礎上,逐漸擴展到小學教育、科學與技術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等專業領域。學科教學從包含6個專業方向擴展到包含11個專業方向,很好地適應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對碩士層次優質教師的廣泛需求,為我國基礎教育輸送了大批高素質專業化教師和教育管理人T。職業教育教師培養作為教師教育的一個范疇,從教育碩士專業學位體系完備上來說,教育碩士已經在縱向上包括了中小學、學前教育等領域;在橫向上,從普通教育擴寬到同一學歷層次的中等職業教育,滿足中等職業學校急需提高專任教師和教育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能力的需求。

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一樣,具備完備的體系,縱向上有初等職業教育或在普通院校中的職業技能課程,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從長遠來看,要在探索中等職業學校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基礎上,建立完備的職業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制度。中等職業學校碩士層次教師培養制度的建立可以按照“兩步走”的路線進行,第一步可以在現有的教育碩士專業類別下增設職業技術教育領域,通過先行先試,探索中等職業學校碩士層次教師的培養規律。第二步在先行先試的基礎上,適應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需求,逐步建立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職業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制度。

三、經驗借鑒:德國職業教育教師(培訓師)培養實踐

德國職業教育櫚鹿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德國經濟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并無明顯的衰退,前總理施羅德和現任總理默克爾都明確表示,德國經濟發展的秘密武器就是職業教育。好的職業教育必須有好的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隊伍,德國職業教育教師(培訓師)培養的實踐經驗值得我國學習借鑒。

在德國,要想取得職業學校教師資格,必須參加專門的職業教育教師培養。參加職業教育教師培養課程的基本要求是具備高等教育入學資格,必須具備至少12個月的工作經歷,這段工作經歷要與所學的職業學科相關。職業學校教師培養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學習是為期9個學期的大學課程,學習結束后參加第一次國家考試,考試通過后才能進入第二階段。第一階段課程主要包括職業領域中的職業科目(相當于我國本科階段的專業教育)、第二學科和學校中的教學實踐。職業科目課程是對職業技術專業科學領域的深入學習。第二學科可以為普通學科,如數學、物理、政治、英語、體育等;或是與許多職業領域都相關的一門科目,還可以是側重職業教學的教育科學,必修的教育理論和心理學、組織心理學、勞動教育和工廠教育等。第二階段是實踐性教學培訓,以預備形式進行,一般為期18個月至24個月。內容主要包括在職業學校聽課,在職業學校接受一名有經驗的職教教師的指導,嘗試獨立組織課堂進行教學,以及參加由教育部在師范院校組織的教育理論和與專業相關的教學法研討課。預備結束后參加第二次國家考試。第二次考試通過,將獲得到職業學校從事教學的資格。

德國職業學校教師的培養,從源頭上保證了教師既具有職業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也保證了接受系統的教育教學技能和教學方法。但即使是這樣,德國在大學實施科學的職業教育教師教育后,還是受到社會各界的批評,主要觀點是來源于工程科學知識與工人學習如何工作、生產、操作、維修技術系統或機器的知識基本上是不同的,工程師作為實踐者所獲得的知識也是不同于他們大學課程中學習到的理論性知識[3]。同時,對專業教學論的學習也存在異議,專業教育論本應是職業教育教師的核心能力,但在大學課程學習時,專業教學論未發揮主導性作用,在實踐教學培訓過程中學習的是實際的教學方法,沒有系統、連貫的學習專業教學論。

20世紀90年代,為改變職業教育教師教育這種情形,德國幾家提供技術領域職業教育教師教育的院校開始改革職業教育教師教育學科,在職業教育教師教育中,給予教師實踐性知識,注重培養其工作過程中的知識和技能,在工作過程中進行教育教學或培訓(行動導向教學)成為職業教育教師教育核心內容,重構了職業專門化學習課程與一般職業教育學、教學法學習兩者之間的關系。

德國職業教育教師(培訓師)的培養已經取得了很好的經驗。一方面,需要滿足職業教育的工作特點,突出技術性,強調熟練掌握生產一線工作的實際技術技能,能為學生進行操作示范,能指導學生進行實踐;另一方面,需要符合師范教育的特點,突出學術性和師范性,強調教育理論和職業教育實踐結合起來,按照職業教育教學規律組織教學。

四、明確方向:職業技術教育領域教育碩士培養相關建議

(一)發揮院校主體作用

培養院校要強化主體和責任意識,統籌整合校內外優勢資源,提升研究生培養整體實力。培養院校應加強導師隊伍建設,指導中等職業學校碩士層次教師培養的導師通常應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有過工程師工作經歷,熟悉技術知識和熟悉技術發展。或建立由校內導師、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實踐導師和行業企業技能實踐導師三位一體的導師指導團隊。培養院校應擁有必備的教育實踐和專業實踐的實習實訓條件,要建立長期穩定的企業實踐基地和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實踐基地。培養院校要加強培養過程各個環節的質量管理,制訂培養質量評價標準,定期開展自我評估,培養質量年度報告。建立畢業生跟蹤調查與用人單位反饋機制。

(二)實現招生考試突破

職業教育教師要求在職業性、專業性和師范性上三性統一,不僅需要一定的專業理論水平,還需要專業技能和職業經驗(生產一線的能力),同時還需要職業教育的教學技能,如果按照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入學考試科目的設置來進行入學考試,從教育學、心理學、教育理論來考察學生的知識和能力要求,顯然與培養的要求有一定的距離。因此,在考試上要對全國統一考試科目進行改革,實行綜合素質考試、專業知識測試。加大培養院校自主測試和面試的比例,專業知識測試由培養院校自主命題,內容要注重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相結合。實施招生計劃單列管理,單獨錄取。在全日制攻讀職教碩士研究生中,實施緊缺行業相關專業職教碩士研究生推免政策,吸引專業學科畢業生和在職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報考職業技術教育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

(三)優先重點領域培養

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和產業轉型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人才的培養既要服務于經濟社會和產業轉型發展,又要引領經濟社會和產業轉型發展,在我國轉方式、調結構、促民生的戰略轉型期,國家要加快發展面向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社會管理、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重點培養這些領域的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師,適應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需要。職業教育又是與地方經濟發展結合最緊密的教育類型,需要結合地方重點產業、優勢產業進行合理布局。這就需要在教師的培養過程中,要結合國家和區域經濟的發展,培養能支持國家、區域經濟社會和產業結構技能人才培養的緊缺“雙師型”教師。

(四)強化兩個場所實踐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和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的學生,大多接受了嚴格的專業學科訓練,具有較好理論功底和過硬的專業技術。這些學生是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主要來源,但由于缺乏與企業生產實踐等職業情境保持緊密接觸,實踐操作技能不夠導致教學與產業脫節,培養出的人才不適應企業崗位需求,只有加強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強化到真實生產環節去工作、鍛煉、實踐,通過到企業實踐掌握相關典型工作任務和職業工作過程,強化職業實踐的訓練,才能為企業培養符合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同時,教學技能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升。這就需要在中等職業學校碩士層次教師培養的過程中,讓研究生到職業學校去實踐,在有經驗的教師的帶領下,參與集體備課,單獨進行教學設計,單獨組織課堂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強化教學技能的提升。

(五)突出三個能力提升

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在專業化發展上需要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能力、實際操作技能和教科研能力。這就需要培養院校制定切實可行的職教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及實施細則,合理設置專業課程和教師教育課程,注重開展應用導向的教學活動,著重培養研究生將職業崗位工作內容轉化為課程與教學資源的能力,促進教育教學能力和操作技能同步提升。建立校內外課題研究、教學實踐、技能訓練實訓實習基地,實施學位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支持研究生獲得相關職業資格證書。

(六)推進四個方面協同

中等職業學校碩士層次教師培養,離不開培養院校、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和中等職業學校共同參與。培養院校招生培養要有效對接地方職業教育教師需求,密切與行業企業產學研合作,優化整合教師教育資源,形成職教碩士教育協同培養機制。一個研究生不應該只由一名導師指導,而應該吸收行業企業、中等職業學校優秀人才全方位參與培養過程,協同制定培養目標、設計課程體系、建設課程資源、建設實踐基地、開展教學研究、評價培養質量,每個研究生應該有多方參與的導師團隊進行指導。地方政府要做好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規劃,科學預測碩士層次教師需求數量,優化調整教師隊伍結構,積極委托高等學校開展職教碩士研究生培養,保證職教碩士研究生能夠順利到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崗位上工作。鼓勵支持行業企業積極參與教師培養,為研究生提供企業實踐崗位和實習指導。中等職業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支持教師攻讀職教碩士,要積極引進具有職教專業碩士研究生到學校就業任教,為研究生提供教學實習崗位和教學研究條件。參 考 文 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論初探[J].教育研究,2004(5):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