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把脈基礎知識范文
時間:2023-07-04 17:25: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醫把脈基礎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中醫護理學 教學難點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a)-0058-01
中醫護理學是中高等職業衛生學校護理專業中較為重要的一門中醫類專業課,其在國家或者省部頒發的教學大綱中屬于重要考查課的范圍。目前在中醫護理學的教學過程中,存在著教學方法較為死板,授課內容落后,學習的目的也不明確等問題,導致學生厭學以及教學質量低下的情況普遍存在,而這嚴重影響了該課程的學習有效性和適用性,對學生的護理培養也造成障礙。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顯得非常重要,本文結合本人多年教學經驗,針對中醫護理學的教學難點進行探討。
1 中醫護理學教學中存在問題
1.1 學生基礎與學習接受能力差
由于中高等職業衛生學校的辦學能力和條件所限制,造成就讀該類學校的學生文化基礎知識較為薄弱,也沒有養成良好的主動自我學習習慣,抽象理論知識的接受能力差,同時也對理論學習沒有興趣,特別是中醫護理學相關基礎理論,例如,臟腑經絡、陰陽五行、精氣血津等抽象理論知識,所以造成中醫護理學實際效果較差。
1.2 學生對課程重視程度不夠
雖然中醫護理學在國家或者省部頒發的教學大綱中屬于重要考查課的范圍,但并不屬于考試課,因此,造成眾多學生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對該課程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課堂上不注重老師的講述,對老師在課后布置的學習任務也不認真的完成。同時對于期末課程考核,往往抱有一定的僥幸心理,將考試過關寄托于作弊或者補考中,不求高分只求通過。學生對該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嚴重影響了授課老師的授課興趣,導致教師不滿和抱怨的現象發生,從而也采取聽之任之的教學態度,進一步影響課程教學效果。
1.3 教學內容不優化
傳統的中醫護理學往往將醫護聯合在一起,并且更加偏重于醫。不同版本的中醫護理教材也大多是《中醫學概要》的縮編和改寫,實際與護理崗位相關的內容顯得非常的少,有些教材甚至缺乏中醫護理基礎理論和護理評估等最基本的知識,對臨床護理的工作指導性也較差,與現時代護理理念不相符[1]。同時由于教材中的學習目標并不明確,進一步導致了與實踐脫節現象的發生。
1.4 教學方法粗略單調
盡管近年以來國家不斷加大了對中職教育的投入和重視程度,學校的辦學條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招生規模的進一步擴大,中職類院校仍然存在教學設施落后和教學經費不足的難題。雖然大多數學校都配備了現代多媒體教室,但仍然不能滿足每堂課都借助多媒體教學的要求,許多的教師仍在處于“一本教材、一份教案、一只粉筆”的傳統教學方式上,教學方法單調,激發不出學生的學習興趣。
1.5 考核模式不明確
目前,中醫護理學的考核方式仍然與其他課程一樣,采用傳統的理論考試方式,并不能實際考核學生的護理知識掌握情況,同時成績判定的方法也比較單一,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
以上幾種教學中出現的難題既不利于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在一定程度了影響了授課教師的授課熱情,嚴重制約著中醫護理教學的質量和成果。根據多年教學經驗,針對于上述難題,提出了以下幾種教學應對策略。
2 中醫護理學教學中應對策略
2.1 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的中醫理論往往都是枯燥無味的,授課過程中也比較沉悶,無法有效的吸引學生學習動力,而采用理論聯系實際和互動式的教學方法則可以有效的解決這一難題,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中醫護理學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中,互動可以通過有效的提問和團隊合作來體現,首先是提出問題的有用性和實效性,要使設計出的問題能夠真正的達到師生互動的效果,以免出現提出問題后學生沉默應對的尷尬場面。因此,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問題設計,化繁為簡,深入淺出,激發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其次是增強團隊合作的力量,團隊合作是創新的源泉,也是有效學習的基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建立相應的學習小組,開展團隊學習工作。
2.2 實訓課程注重技能培養,增強學生動手能力
中醫護理學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其所闡述的理論知識需要靠實訓和技能操作來實現,因此,在確保實訓課程開課率的同時,還要保證實訓課程中實際技能的培養。在實訓課演示時應該盡量做到簡單而精煉,遵循“夠用、可行”的基本原則,把更多的實訓時間留給學生,讓其充分的進行練習和體驗。如在脈診“寸口診脈法”講授與實踐過程中,教師在簡單講述完相關基本要領后,可以進行模擬臨床演示,安排學生之間相互把脈診斷,同時教師應該巡回指導,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掌握診脈的技巧,實現與臨床護理順利對接。
2.3 改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中職生大多存在自主學習能力差、學習目的性不強的特點,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樂趣,因此教師需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較為抽象的中醫護理理論知識,可以采取問題教學的方法,利用啟發式的問題帶領學生進行思考和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于藥物外治法、藥物內服法護理等內容,應當采用情景教學的方法,借助相應的道具設置情境,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狀態,激發起求知欲;對于外、內、兒、婦科等臨床護理,可以采取案例教學方法,選擇典型的案例貫徹中醫防重于治的護理觀念;對于針灸推拿療法的護理講述,可以以實際操作訓練為契機,有效實現與臨床實習的接軌。
2.4 創新考評模式
中醫護理學考核仍采用傳統的考察辦法,不能夠與中職院校培養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好、技能型的護理人才目標相符合,因此應該創新課程考核模式[2]。可以將課堂表現、出勤情況、作業質量、操作與創新成果等平時成績作為課程考核的一部分,納入學生期末總成績,同時加大實際操作技能的測量力度,增加其在課程成績中的比重,使得考核多樣化,培養學生創新力的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動力。
3 結語
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中醫護理教學中長期存在的難點及問題,同時針對相關問題,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提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以期能夠有效提高中醫護理教學的質量,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際技能操作能力,也為后續教學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語文教學; 課堂教學; 望聞問切;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實施12年來,廣大語文教師將新課程理念帶進課堂,在實踐語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然而,語文新課改中也有很多不協調的音符,如重“形式”輕“實質”;重“新潮”輕“重點”;重“多媒體課件”輕“傳統教育方法”;師生對話“過頻”;評價語言“過甜”;“探究”過多;合作“形式化”等,這就象人的身心健康出現陰陽失調、氣血虛弱等諸多問題。教學如中醫診治,一通則百通,氣通則人順。據此,筆者結合新課程教學實踐,探索實踐了語文教學的“望聞問切”法。
一.“望”――察言觀色,洞察學生表達欲望
所謂“望”,即是通過觀察把握學生學習的動機。“望”是教師的一項基本教學技能,教師要通過察言觀色,洞察學生的心態,充分發揮教學機智,按照預設的或是新生成的問題情景,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和對象。教師要學會“望”,以有效組織教學,使各教學環節流暢自然。筆者就提問的時機總結了如下要點:①自信舉手、目光炯炯、面向老師,啟示回答問題學生己胸有成竹,可以提問。②自信微笑、裝作走神、以求發言,啟示問題答案學生完全掌握,應該提問。③舉手又止、左顧右盼、無法專注,啟示對回答學生沒把握,不宜提問。④擦手翻眼、愁云滿面、眼光迷離,啟示倉促應戰,找尋答案,不應提問。
二.“聞”――組織引導,營造寬松學習氛圍
所謂“聞”,即是通過耳聞目睹營造和諧平等、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學習氛圍是指圍繞目標展開教學活動而形成的占優勢的心理狀態。教育家洛克曾說:“教導兒童的技巧,是把兒童應做的成一種游戲。”為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學習,教師要給學生學習技能的指導,讓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學會相互幫助和配合。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指導激勵學生
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互動中,教師要細心傾聽、盡心欣賞學生發言,遇到學生難以解答時,要耐心引導、分層啟發;當學生的回答與預設不一致時,要盡量吸取其合理內容,及時修正教學程序。教師發表見解時,不以權壓人,而要以理服人。要給膽子小、缺乏自信的學生以鍛煉機會,作為激勵者,教師要點燃學生能動的火花,讓學生敢說、能說;面對好勝強勢的學生,應正確引導、曉之以理,并以合作取勝的典型案例教育之,力求在交流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
在學習《黔之驢》時,開始學生都很拘謹,在新課導入時,筆者適時將原來預設的圖片導入改成讓學生回憶柳宗元的《江雪》,通過朗誦,感悟作者的語言功底,并為新課作好情感鋪墊。這樣既打開了學生的話匣,又活躍了氣氛,使教學順利展開。
2.組織管理學生
在開展合作學習時,教師要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組織好學習小組,引導學生圍繞教學目標、緊扣學習內容進行探究。教師要參與學生討論,了解交流情況,及時點撥調控,防止流于形式。此外,教師還要做好管理工作,絕不能放手不管。如適時調整組員角色;根據學習進程,靈活調整教學環節,做到既按預設組織教學,又按生成靈活機動,既保持課堂氣氛活躍,又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筆者積極實踐開展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例如,在學習“動物世界”單元時,組織討論人與動物間的關系;在學習“人物精粹”單元時,以學生的不同習作來探討刻畫人物的方法,從而開拓學生思路;筆者也參與討論,和學生交流自己的觀點,并對討論中的閃光點給予表揚和肯定,努力營造師生平等、教學相長的課堂氛圍。
三.“問”――精心構思,提高課堂提問藝術
所謂“問”,即是通過設計問題情景,運用提問藝術來實現有效教學。傳統課堂倡導“以教促學”,把提問視為激發興趣、啟發引導思維、調動積極性的手段,關注通過課堂提問更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調節進程,使教學沿著預設進行。而新課改倡導“以學促教”,教師不僅要達成教學目標,更要關心學生的學,關注課堂的生成,讓每個學生在問題解決中都有所得。教學并不只是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建構知識,實現知識遷移,學會學習才是讓學生終身享受的本領。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可從下面幾方面著手。
1.調控提問難度
維果茨基關于認知水平三層次說告訴我們,提問不宜停留在“已知區”與“未知區”,即不能太易或太難。教師要善于尋找學生“已知區”與“最近發展區”的結合點,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鞏固和發展,使認知結構的“最近發展區”化歸為“已知區”。
筆者在設計《古代寓言二則》的提問時,考慮讓學生采用已有帶動未知的學習方法,在總結部分設計了三個問題:①兩則寓言講了什么道理?②以前學過什么寓言?談談讀后收獲。③通過這些寓言,說說這種文體的特點。這既讓學生總結了本課內容,又對不熟悉的寓言文體有了深刻認識。
2.調控提問頻度
頻繁提問曾被理解為是討論式課堂,貌似加強了師生互動。其實不然,提問過多不僅費時,增加回答的盲目性,而且弱化重點,固化難點,教學目標難實現。筆者認為,提問的次數要適量,提問要根據教學重難點,設計兼具質量和效率的問題,避免繁瑣直白,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探索新知的能力。
3.調控提問時間
提問無效或低效,或是因問題太難缺少梯度,學生無法回答,或是因思考時間不足,學生倉促回答。因而,有效提問應分層設計不同梯度的問題,提問后應給學生留足思考時間,以提高回答的準確性。筆者認為,提問后至少應等待5秒。如所提問題是開放性的,則應等待10秒以上。
四.“切”――及時反饋,以評價促進學生發展
所謂“切”,即是通過把脈反饋對學生的學習及時進行評價。反饋評價是改進教師教、促進學生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課堂教學中的評價反饋,可從以下幾方面來綜合考慮、靈活運用。
1.評價方式的多樣性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評價可視評價內容采取多種方式。如基礎知識的評價,可采用實作評價方式,即課前預習完成學案,小組檢查作業等方式;聽說能力評價,可采用過程性評價,課上進行范讀、分角色朗讀,就學生表現及時評價;提問的評價可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總結性評價。針對課堂新生成問題的解決又可采取生成性評價。
2.評價標準的分層性
不同層次的學生因其基礎、個性不同,問題解決的質量也不同,只要學生學習態度認真,盡了努力,在原有基礎上有所進步,就應給予肯定。所以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應分層進行個性化的評價,以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同時,針對不同評價內容,應分層制訂評價細目,力求客觀、公正。
3.評價時機的靈活性
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改善教學過程,提高教和學的有效性。課堂教學有較強的時效性,所以評價應根據教學進程靈活掌握,及時反饋,及時調控,改進教學,使教學活動始終指向教學目標。
4.評價主體的多元性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評價主體應包括學生自評、互評、小組和教師評價等。要讓學生自己分析和評定獲得答案、思考問題的過程。在回答問題時,讓學生對不同回答做適當點評,既可調動課堂氣氛,又有利于培養質疑精神。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可在組員自評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互評,曾聽過一堂小說《窗》的公開課。學生對不靠窗病人的表現有不同評價,有人說他雖有善的一面,但心中沒有悔悟,病友之死正是他心中所盼,太可惡了!有人說他只是該出手時沒行動,未觸犯法律,完全沒有私心的人是沒有的。教師此時沒有急于評點,而是讓其他學生對兩種見解說說看法。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對本文的主題有了多角度、更深刻的理解。最后老師的評價鞭辟入里,學生印象深刻。
語文課堂教學的“望聞問切”法是語文新課程個性化教學理念的體現,是對教師教學素養的促進。雖然在實踐中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但只要方向明確,目標清晰,不斷反思總結,相信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將會有一個新的飛躍!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李如密.教學藝術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