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學驗證方法范文

時間:2023-07-10 17:19: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統計學驗證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統計學驗證方法

篇1

【關鍵詞】 電針; 環跳穴; 炎性疼痛; 完全弗氏佐劑; 腳掌回縮潛伏期

【Abstract】 Objective:To introduce an experimental method that electroacupuncture (EA) alleviates inflammatory pain on Huantiao acupoints (GB30),and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exploring the mechanism of EA analgesic effect and treat chronic pain.Method:(1) After CFA (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 was subcutaneously injected into the left hind paw of male Sprague Dawley (SD) rats,the inflammatory pain model was successfully made.(2) The method of EA on GB30 acupoints was introduced.Result:After the injection of CFA,PWL markedly decreased,while that could be reversed by EA on GB30 acupoints.Conclusion:EA on GB30 acupoints can alleviate CFA-induced inflammatory pain.

【Key words】 Electricacupuncture; Huantiao acupoint; Inflammatory pain; 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 Paw withdrawal latency

慢性炎性痛是臨床最常見的疼痛類型之一,是一種由多種因素導致外周組織受損而引起的持續性的疼痛狀態。實驗室中常給動物皮下注射一些化學藥物,如formalin、完全弗氏佐劑(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角叉菜膠、蜂毒等建立炎性痛模型。CFA炎癥痛模型因其操作簡便、致炎迅速、炎癥局限、持續時間長而被廣泛應用于慢性炎性痛模型的制備[1]。CFA是一種油包水的乳濁液,能夠非常有效地誘導產生高滴度的抗體。它含有結核分枝桿菌的細胞壁成分,可加強對抗原的抗體反應。佐劑活性來自油滴中免疫原的持續釋放,并刺激局部產生免疫反應,注射入哺乳動物皮下之后,會產生炎癥和疼痛反應。在注射CFA后,動物局部會出現較長時間的紅、腫、熱、痛等炎癥反應以及對熱或機械刺激反應敏感的特征[2-3]。

針灸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古至今都是中醫治療多種疾病的重要手段,并在許多國家中廣為傳播,其中緩解疼痛就是針灸治療的主要應用之一[4]。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針刺療法被廣泛應用于臨床,20世紀60年代出現了針刺麻醉,很大地推動了針刺鎮痛的基礎與臨床研究[5]。大量實驗室研究和臨床實踐證實,針刺具有鎮痛、消炎、解痙、脫敏等作用[5],加之其操作簡便、經濟、無毒副作用,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電針治療是在傳統針刺治療的基礎上利用電針儀器輸出不同的脈沖電流,通過毫針作用于相關的經絡穴位而治療有關疾病的方法。電針刺激特定穴位可以緩解炎癥性疼痛[6-7],電針通過一定頻率、強度的電刺激模擬了傳統手針中捻、提等手法的作用,同樣起到了緩解治療疾病的作用。針刺或電針治療在臨床上已被廣為應用,但其作用機制仍有許多不明之處。

對特定穴位的針刺治療是一種有效的鎮痛方法,在臨床上常選用下肢足三里、環跳穴、陽陵泉、承山穴、委中穴、合陽穴等穴位作為刺激部位。實驗室研究中為了便于對清醒大鼠進行針刺操作,環跳穴(GB30)是一個可以被很好應用的穴位。刺激環跳穴不僅可以有效地緩解疼痛,而且還避免其他穴位上電針難固定、易脫落的缺點。環跳穴位于靠近髖關節(位于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骨裂孔連線的外1/3與中1/3交點處),可以有效地固定針灸針避免滑落,固定后大鼠可自由活動且不易咬到針和導線。本實驗室近期對電針刺激大鼠雙側環跳穴緩解CFA誘導的持續性炎性痛及痛情緒進行系列的研究,在此將本方法介紹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動物及分組 選取14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重量250~270 g,均由中國人民軍事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大鼠分籠飼養在動物房內,自由進食,室溫控制在(22±1)℃,12~12 hrs晝夜循環光照。正式實驗開始前3~5天大鼠先初步適應實驗室環境。將所有大鼠隨機分為兩組:足底皮下注射CFA+假電針組(CFA+sham EA)7只和足底皮下注射CFA+電針組(CFA+EA)7只。

1.2 試劑與藥品 注射用CFA為CFA原液和0.9%氯化鈉注射液1∶1混合液。

1.3 實驗儀器與設備 熱板測痛儀:深圳市瑞沃德生命科技有限公司,RWD Life Science Co.,Ltd. MODEL39。針灸針:北京中研太和醫藥有限公司,規格:0.30×25。電針儀:ELECTRO-STIMULATOR 4-C Acupuncture.Tens。

1.4 實驗設計 大鼠在實驗室適應2 d后,在腳掌注射CFA前1 d分別用熱板測痛儀檢測大鼠的腳掌回縮潛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第2天注射CFA后隨即對兩組大鼠分別給予EA/sham EA處理(整個過程約120 min,具體方法見后),電針結束休息30 min后再用熱板測痛儀檢測大鼠的PWL。比較EA/sham EA處理組大鼠的PWL,衡量大鼠的疼痛緩解與否。

1.5 實驗方法

1.5.1 大鼠足底注射CFA CFA原液用振蕩器混勻,將其與0.9%氯化鈉注射液1∶1配成混合液,再次用振蕩器混勻后抽取0.08 mL配制好的CFA液備用。足底注射藥物前,先輕柔地撫摸大鼠使其放松,用生理鹽水棉球清潔大鼠左側足底皮膚,然后一個實驗者控制住大鼠,另一個實驗者輕輕將抽取的0.08 ml CFA的針頭刺入大鼠左側足底皮下,針尖到達腳掌正中,左手固定住大鼠足部和針頭刺入點,右手將CFA緩慢推入,左手緊壓針眼處拔出針頭,右手輕柔的揉搓大鼠足底使CFA充分吸收,避免從針眼處流出。

1.5.2 測量大鼠的PWL 將大鼠放在罩有有機玻璃盒的熱板上適應30 min,隨后將大鼠取出。讓熱板自動加熱到50 ℃后保持溫度恒定。將大鼠再次放入罩有有機玻璃盒的熱板上,蓋上有機玻璃盒的蓋子,當大鼠舔或者抬起后肢時,停止計時,把大鼠取出。測量大鼠從放入熱板到后肢抬起的時間為PWL。正常情況下,PWL保持在10~15 s,如果動物沒有反應,在超過20 s后將大鼠取出,以避免大鼠組織損傷。每只動物測試3次,每隔15 min測量1次,求均值。

1.5.3 電針刺激大鼠雙側環跳穴 環跳穴(GB30)靠近髖關節,位于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骨裂孔連線的外1/3與中1/3交點處。給動物電針刺激前2~3天每天輕柔把持大鼠30 min使動物適應環境。在注射CFA后立即給予電針刺激。電針前用酒精棉球清潔大鼠皮膚,然后一個實驗者控制住大鼠,另一個實驗者輕輕將針灸針插入環跳穴,并用膠帶固定于大腿。通過導線將針灸針與電針儀相連。刺激參數:頻率10 Hz,電流3 mA,波寬0.1 ms。刺激時間為:電針刺激20 min,中間休息80 min,再給予電針刺激20 min,流程見圖1。刺激開始后大鼠的狀態為電針周圍肌肉的輕微震顫但不會引起大鼠狂躁、嘶叫等異常行為。假電針組(sham EA)只給予針刺操作不進行通電。

圖1 電針刺激及PWL檢測流程圖

1.6 統計學處理 使用GraphPad Prism 5 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作圖,計量資料用(x±s)表示,各組大鼠電針后PWL值進行t檢驗,以P

2 結果

大鼠足底皮下注射CFA+假電針組(CFA+sham EA),注射前后測量PWL值,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說明電針雙側環跳穴可以緩解CFA導致的大鼠熱痛行為。

3 討論

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自身的生存質量。疼痛成為繼呼吸、脈搏、血壓、體溫四大命體征之后的第五大生命體征,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8]。慢性疼痛嚴重影響軀體功能和社會功能,盡早控制疼痛可使人們回復正常的日常生活和社交。臨床上常采用一些方法去緩解慢性疼痛,如采用甾體類藥物注射、服用鎮痛藥物、局部封閉、手術等,這些方法一定程度上都會給患者造成較大的不良反應。電針刺激作為一種物理治療方法,具有耗材較小、操作簡便、療效較確定、副作用少等優點,在臨床上廣泛使用。科學研究中經常會采用電針緩解疼痛作為一種研究手段和方法,但是選取的部位以及電針參數的選擇方法各異,其作用機制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筆者結合實驗室的條件選擇了環跳穴,觀察到很好的鎮痛效果,且定位簡單,操作方便,詳細描述了具體的刺激參數以及操作手法。這為利用電針緩解疼痛展開深入研究提供了有一種簡便、易行的新選擇。

CFA在皮下注射后并不立即出現強烈的疼痛,在作用2 h后疼痛才達到較大峰值,并且可以持續幾天以上[1-2],因此我們選擇了在腳掌注射CFA后立即進行電針刺激。電針刺激的流程沒有選用單一的持續性刺激,實驗中發現,給予大鼠電針刺激20 min后休息80 min,然后再給予20 min的刺激,這樣產生的鎮痛效果更為有效[9]。120 min的電針流程恰好也是CFA產生疼痛作用達到峰值的作用時間。實驗結果也證實,給予環跳穴電針刺激可以較好地緩解CFA皮下注射產生的炎性痛反應。

電針刺激大鼠雙側環跳穴注意事項:(1)固定大鼠時應在牢固的基礎上確保大鼠處于比較自然的狀態,避免因固定過程粗暴操作導致大鼠產生應激反應或遭受其他傷害而導致實驗數據偏差;(2)針灸針應該選擇合適的型號,且為一次性使用,以免造成大鼠的感染;(3)為使針灸針更好固定,進針部位在大鼠大腿中下部,與大腿骨一定角度穿行股四頭肌,尖端達到環跳穴附近;(4)插入針灸針的過程應該準確且迅速,行針部位過淺于皮下,針刺效果不佳,針刺過深,易扎傷骨膜引起不必要的傷害刺激;(5)膠帶要牢固的固定電針,防止電針在實驗過程中脫落影響實驗效果;(6)電針過程中大鼠應處于清醒、放松狀態,根據大鼠的反應適度調整并固定刺激參數,以臀部及大腿肌肉輕微震顫,大鼠無不適反應為準;(7)同時做多只大鼠時應注意避免大鼠之間的情緒感染,給其中一只大鼠固定及插入電針時應將其與其他大鼠分開。

篇2

1.強調教學案例的經典性,忽視學生案例分析能力的提升

學科基礎課教學中使用的教學案例或多或少受到使用的教材案例的影響,教材中的經典案例雖然影響大,但是往往背景復雜,編撰案例時前因后果的交代不是很清楚,不利于學生對實質性問題的把握。同時,忽視了案例在內容和作用上層層遞進,一方面案例教學在強化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理解方面做得不夠扎實,另一方面沒有將案例的作用導向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提高。其結果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能很好地調動起來,案例分析中學生的參與熱情不高,案例教學起不到應有的效果。

2.強調教學實驗的演示性、驗證性,忽視綜合性、設計性

在諸如會計學、統計學、財政與金融等學科基礎課中,往往安排有教學實驗課,但是這些教學實驗課主要是演示性、驗證性的,而不是綜合性、設計性的。演示性、驗證性實驗以直觀演示的形式,增進學生對相應知識點的認識,以驗證實驗結果、鞏固和加強有關知識內容、培養實驗操作能力;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涉及本課程的綜合知識或與本課程相關課程知識,在給定實驗目的、要求和實驗條件,由教師給定實驗目標,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并加以實現的實驗,旨在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強調教學實驗的演示性、驗證性,忽視綜合性、設計性,其結果是學生的潛能難以得到挖掘,學生只會停留在一般技能型人才的層面,不利于高級應用型管理人才的培養。

3.強調期末教學考核,忽視教學過程考核

學科基礎課現行的考核方式一般采用以“平時成績+期末考試成績”的方式來評定學生的綜合成績(諸如會計學、統計學、財政與金融等課程的實驗成績往往單獨計算)。一般平時成績只占總成績的20%,主要根據考勤、平時作業和課堂回答問題計算成績;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80%,計算依據是期末考試成績。這種考核方式的弊端在于忽視教學過程考核,其結果造成過程管理缺失,考試死記硬背;缺乏對知識的系統掌握、深入理解和綜合運用;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養成等問題。

二、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科基礎課教學改革的主要措施

安徽科技學院工商管理類專業團隊在多年教學實踐的基礎上,以落實學校2010版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案為契機,不斷探索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科基礎課教學中暴露出的問題的解決措施,現將主要工作總結如下:

1.以校本教材為抓手,在兼顧教學內容系統性的基礎上,突出針對性

組織本校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團隊優秀師資或聯合省內外同類院校編寫校本教材。截至目前,已編寫管理學、會計學、統計學、市場營銷學等教材。校本教材的編寫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理念,在把握學科基礎課教材內容科學性、系統性的基礎上,設計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內容,注重教材內容的可讀性,注重應用基礎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充分調動學生的潛能和創造性。同時,考慮到學校地方性的特點,注重引入本省企業經營管理的相關素材作為教學案例,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2.安排與啟發式、互動式教學方法相適應的教學內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目前情形下,我們不能減少思想政治類課程、語言類課程(一般為英語)、計算機工具類課程、數學類工具課程等四類課程的學分,也就意味著專業類課程的教學改革只能在有限學分的情況下進行。具體到學科專業類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方面,精練教學內容不僅可以滿足學科基礎課的系統性要求,而且可以擠出一定時間安排“以創新性的案例研究法為主,以情景模擬法、實踐性教學法等為輔”的教學方法相適應的教學內容,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了學生的積極思考,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也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水平。

3.提高教學案例的編選質量,注重互動式案例教學法的應用

在案例編選時,在案例的內容和作用上考慮理解性案例、對比性案例和綜合性案例的層層遞進,在案例的形式上考慮文字型案例、視頻型案例和情景型案例的有機組合。一方面可以在案例教學中強化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理解的反饋,另一方面將案例的作用導向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提高。通過互動式案例教學使學生全方位參與到案例教學中。

4.重視演示性、驗證性實驗的基礎地位,逐步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比例

在強調演示性、驗證性實驗項目基礎地位的同時,不能忽視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的開設。如在統計學實驗教學中,安排了“用Excel作統計分析圖形”“、用Excel計算描述統計量”、“用Ex-cel作數據透視表、模擬抽樣”“、用Excel求置信區間和進行假設檢驗”、“用Excel進行回歸分析”、“用Excel進行時間序列分析”等六個演示性、驗證性實驗項目和一個“綜合業務實驗”項目。通過演示性、驗證性實驗鞏固和加強了學生對統計學有關知識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培養了學生統計實驗操作能力;通過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培養了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統計學知識的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從而有力地助推了學生突破一般技能型人才這一基本層面,邁向高級應用型管理人才階段。

5.重視教學過程考核,全程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為了全面考核學生學科基礎課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學科基礎課知識的能力,根據學科基礎課課程特點我們對考試方法進行了改革,將期末考試成績在學生總成績比例由80%降低為50%,將原來單一的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20%,改為平時課堂案例討論和發言占20%,作業占20%,出勤占10%。這種改進后的考試方法的目的在于鼓勵學生間的相互競爭。通過綜合而定量地評價學生的成績,提高學生的參與學習的意識與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動手能力,奠定了學生后續專業類課程的學習能力,提高了學生在未來人才市場上較強競爭力的基礎。

三、結束語

篇3

一、統計學專業課程建設的再認識

“一般來說,專業課程建設的內容主要包括:明確并規范專業課程教學內容;探索本專業課程內容的發展規律,提出在前沿領域的科研成果;遵循正確的指導思想,科學地確定教學目的、教學的基本要求、教學實驗環節要求;積極開展教學研究,探索教學規律,改進教學方法和形式”。傳統的專業課程建設理念雖然也涉及對實驗教學環節的要求,但基本上流于形式。通常是買幾臺電腦裝幾個軟件,并沒有在教學過程發揮其應有的實質性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統計學專業各課程仍然是傳統教學模式下的“黑板粉筆型”;以教師為主導和中心,進行描述性教學;教師是主講者,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教材陳舊,教學內容完全由教師設計,教學效果主要取決于教師個人的組織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這種傳統教學模式的明顯缺陷就是缺乏對學生進行獨立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學生對統計學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分析方法沒有真正掌握,學習的目的僅僅是應付考試。

隨著大學生人數的增加和社會對統計專業人才培養要求的提高,加強統計學專業的實驗教學環節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這同時也是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根本途徑。因此,統計學專業的課程建設應該在傳統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加強實驗教學環節,大力推廣實驗教學,從而達到鞏固學生的統計理論基礎知識,培養其統計思維方式,提高其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綜合能力的教育教學目的。

二、實驗教學環節的再認識

隨著現代統計理論和方法的發展,數據的收集、整理、存儲、展示、挖掘,以及研究事物數量關系、趨勢和規律的分析理論和方法越來越豐富,操作性越來越強,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傳統的實驗教學活動,即利用統計分析軟件計算幾個統計指標,驗證幾個分析過程和數量模型的實驗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統計學專業的發展進程,同時亦不能滿足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綜合能力的需要了,必須從根本上重新認識實驗教學環節,重新設計其操作規范和流程。

對實驗教學環節的再認識,必須改變過去那種對實驗教學環節狹義的認識,即簡單地把統計學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從教室搬到實驗室去完成。從教學過程上看,在完成統計學專業各課程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后,大量統計方法和數量模型的掌握和運用必須通過實驗教學來實現。例如,模型參數估計、檢驗等過程的分析計算和大量樣本數據的處理只有在實驗室中才能完成,這是提高學生運用分析方法和數量模型解決數量分析能力所必需的,但也僅僅是實驗教學環節的一個組成部分。統計工作能力不僅僅表現為數量分析能力,更為重要的是數據的搜集、整理和加工的能力,這需要有較強的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分析能力。能夠敏銳的觀察到事物的細微變化,能夠清晰的分析事物的影響因素,從而能夠正確地設計指標體系來描述這些變化和因素,在此基礎上采集數據進行分析。這種能力是在實驗室中無法培養和訓練的,必須走出教室,走出實驗室到社會生產生活的實驗中才可獲得。因此,實驗教學環節應該包括兩個內容:首先是參與社會生產生活的實踐活動,其次是實驗室中數量分析能力的訓練。

三、實驗教學環節的設計原則

1.科學性原則

所設計的實驗教學環節要符合統計學專業的教學規律和特點。統計學專業的實驗教學環節不是學生的專業認識實習和畢業實習,是在教學過程中完成并與理論教學同步進行的。應該結合基礎理論的教學進程有針對性設計實驗教學環節,例如:在“統計學原理”這門課程中可以組織學生針對某一問題設計調查問卷進行統計調查,等等。

2.全面性原則

實驗教學環節要涵蓋全部教學內容與過程,既包括參與社會生產生活的實踐活動,同時也要包含在實驗室中的數量分析能力的訓練。

3.系統性原則

統計學專業課程的實驗教學環節不是孤立的,需要其他學科知識的支撐,所以必須加強與其他專業課程之間的聯系和銜接。

4.可行性原則

進行實驗教學的目的是改革傳統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手段,完善教學環節。同時把教師和學生從繁重枯燥的教與學的過程中解脫出來,提高學生對統計學科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使學生得到綜合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增加教師和學生的負擔。

5.前瞻性原則

實驗教學環節的內容要具有前瞻性,能夠反映出本專業的發展方向并隨著專業發展的變化及時進行修改調整。

四、實驗教學環節的內容

1.調查與數據搜集環節

“調查與數據搜集”是統計工作的基礎,也是對學生綜合能力要求較高的內容。一方面,根據課程的進度有計劃地組織學生系統開展問卷設計、社會調查、匯總調查表、歸納整理調查結果、撰寫調查報告,等等,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統計設計、資料收集、誤差控制、數據處理、分析報告撰寫等統計活動的理解,特別是對各種資料搜集方法與技巧的理解和掌握,可以鍛煉學生的統計調查應用能力、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計算機應用能力。另一方面,針對某宏觀范圍的現象,組織學生通過統計學年鑒、專業期刊等方式搜集次級資料,為數據分析能力的訓練積累資料。

2.數據分析環節

“數據分析”是實驗教學體系的基礎環節。屬于驗證型實驗教學環節,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將對所學的分析方法和數量模型進行驗證,以達到熟練掌握所學知識、提高數據分析能力的目的,在此基礎上可以針對一部分能力較強,基礎較好的同學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進一步提高其綜合分析的能力。這個環節中需要有大量的數據資料支撐,這些數據資料一方面可以利用在“調查與數據搜集”中搜集得到的各種數據。但這些資料是有限的,其有效性也需要進一步驗證,因此為保障該環節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必須通過各種方式廣泛收集各種數據并建立起一個能與實際接近又適用于不同層次的專業數據庫。比如,模擬的各類金融數據,可以實時接收的股票市場信息的數據庫,等等。

3.統計軟件應用環節

統計軟件是統計學專業實驗教學體系的核心工具。數據分析過程大多數是通過統計軟件實現的。統計軟件的應用能力直接影響學生數據分析能力的高低,掌握統計軟件的應用是實驗教學環節必須達到的目標。在實驗教學體系中應該使學生對以下軟件有詳細的了解:Excel、SPSS、Statistic、EViews、SAS,等等。Excel在目前的日常報表工作中相當常見且較為普及,同時其描述統計的功能已完全具備,能滿足簡單的統計分析與處理,主要用于描述統計分析的課程實驗;SPSS是社會科學用的一個組合式統計軟件包。從其功能來看,包含了統計類課程的許多方法,例如,相關分析、方差分析、聚類分析、回歸分析,等等。但由于本軟件主要是針對社會科學而設計使用的,所以對不同類別的統計數據不一定能全部處理;Statistic有功能強大的數據管理系統,便于資料的再開發;EViews是當今世界上最流行的計量經濟學軟件之一;SAS是大型應用集成應用軟件,擁有眾多的功能模塊,可完成不同的任務,包含了廣泛的統計分析功能,同時具備了質量管理、運籌決策和計量經濟的時間序列模型等方面的專門分析計算功能。由于各種軟件模塊和特點、優勢不一樣,所以要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采用相應的軟件構建統計軟件應用環節,其中,Excel作為基本數據分析工具是必須包含在實驗教學環節中要求每一個學生都熟練掌握的,其他軟件則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相關課程的設置進行選擇,但統計學專業的學生則必須掌握SAS軟件的應用。

五、實驗教學環節中應注意的問題

首先,課程學時的限制。由于學時的壓縮,統計學專業的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環節必須協調好關系,不能顧此失彼。對于實踐性較強的實驗環節可以適當地拿到課外進行,從而作為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

其次,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實驗教學環節是在教師的組織下有計劃有目的的進行的,因此,要求教師本身必須精通從問卷設計、數據搜集到軟件應用全過程。

第三,加強教材建設,把實驗教學環節的內容充實到教材之中。

第四,加強實驗室建設,不能僅僅只有幾臺計算機,裝幾個統計軟件,而是要有充分的數據資源,并提高其利用效率。

篇4

武漢市中醫醫院風濕疼痛科,湖北武漢 430000

[摘要]目的 為了探究臨床有效治療骨質疏松癥疼痛的可靠方法。方法 選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期間該院收治的骨質疏松癥患者108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分別采用針灸治療和西醫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疼痛情況和治療有效情況。結果 ①實施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VAS評分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t=6.6393,P=0.0000);②比較兩組治療后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治療組顯著高于對照組(c2=7.0834,P=0.0078)。結論 采用針灸治療方法治療骨質疏松癥,可顯著緩解患者的疼痛,是臨床治療骨質疏松癥疼痛的理想選擇之一。

關鍵詞 針灸;骨質疏松;疼痛

[中圖分類號]R5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742(2015)03(c)-0075-02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Different Methods for Treating Osteoporosis Pain

FENG Yanbin

Rheumatic pain of Wuhan Ci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ubei 430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ive and reliable method for treating osteoporosis pain. Methods 108 cases of osteoporosis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0 December to 2013 December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y were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Pain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situa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①After the treatment, the VAS score level of the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6.6393 data p=0.0000);②After the treatment ,the clinical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c2=7.0834, P=0.0078).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by acupuncture treatment can significantly relieve the pain of the patients, is one of the ideal choice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pain.

[Key words]Acupuncture; Osteoporosis; Pain

臨床報道證實[1]:近年來,骨質疏松癥已經成為困擾老年人群晚年生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患者發病后以疼痛為主要臨床特征,不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可在一定程度上威脅其心理健康。基于此背景,為了探究臨床有效治療骨質疏松癥疼痛的可靠方法,以便為相關臨床研究實踐提供借鑒依據,該次研究選取了該院于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相關患者為例進行了如下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入選該次研究的病例資料均為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期間該院收治的骨質疏松癥患者,全部患者共計108例。108例入選該次研究病例的一般臨床基線資料如下:①性別情況:男性68例,女性40例;②年齡情況:

61~73歲,平均年齡(65.43±3.45)歲;③病程情況:4~10年,平均病程(7.64±2.34)年。采用隨機數字表進行隨機分組,分成了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54例。兩組患者一般臨床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治療方法

1.2.1 治療組的治療方法 該組患者均采用針灸治療[2]:①選取以下穴位為治療穴位:腰陽關、命門、大椎、腎俞、脾俞、腰部阿是穴、委中、大杼、大腸俞、秩邊。均采用用2寸毫針,經過酒精消毒后直刺1~1.5寸,得氣后連接D6805電針治療儀,用連續頻率進行刺激,以患者耐受的強度為宜,1次/d,每次時間保持在30 min。②選取以下穴位為治療穴位:關元,腎俞,足三里。用艾絨做成圓錐狀置于附子餅上進行隔物灸,每穴二柱,1次/d。

1.2.2 對照組的治療方法 該組患者均采用降鈣素50IU,肌肉注射,1周1次,聯合鈣爾奇D 1片,含碳酸鈣1.5 g,維生素D125IU,口服,1次/d[3]。

1.3 觀察指標

該次研究的觀察指標主要為兩組入選對象實施治療前后的VAS評分結果和實施治療后疼痛治療有效情況。

1.4 統計方法

該文研究以PEMS3.1 for Windows 軟件包為數據統計工具進行數據的統一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在處理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時,分別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并且認為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入選對象實施治療前后疼痛情況比較結果

實施治療前,兩組VAS評分水平差異相當,統計驗證結果顯示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0291,P=0.9768);實施治療后,兩組患者VAS評分水平均得到了不同程度改善,該組治療后均顯著低于治療前,統計驗證結果顯示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1.5178,P=0.0000;t=6.5891,P=0.0000);實施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VAS評分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統計驗證結果顯示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6.6393,P=0.0000)。具體數據比較結果詳見表1。

2.2 兩組入選對象實施治療后疼痛治療有效情況比較結果

治療組54例患者中,顯效34例,有效18例,無效2例,總有效52例,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30%;對照組54例患者中,顯效26例,有效17例,無效11例,總有效43例,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79.63%。比較兩組治療后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治療組顯著高于對照組,統計驗證結果顯示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c2=7.0834,P=0.0078)。具體數據比較結果詳見表2。

3 討論

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口壽命被大幅延長,而與此同時,全世界范圍內的人口老齡化趨勢也隨之增強[4]。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老年人群的常見病,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水平也呈現出了逐年緩慢升高的趨勢。我國相關研究的同類報道數據結果顯示[5]:我國老年人群規模占總人口數的比較已經超過了12%,而其中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水平也超過了23%。骨質疏松癥的主要特征為疼痛,一般疼痛位置主要集中在腰背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由此可見,臨床針對有效治療骨質疏松癥的相關研究具有重要的臨床實踐意義和研究價值[6]。

既往研究報道結果發現[7-8]:采用西醫治療的方案雖能取得一定的臨床整體治療效果,但是患者的疼痛緩解程度往往并不十分理想。而近年來有報道證實,采用中醫治療骨質疏松癥可取得一定的臨床比較優勢。

中醫理論對于骨質疏松癥的研究較早,將骨質疏松癥納入“骨痿”、“骨枯”、“骨痹”的范疇。在中醫理論中“腎主骨”,“脾胃為后天之本” [9]。因此,肌肉相關組織的豐滿強健和消瘦程度與脾之運化功能息息相關。按照中醫理論,治療骨質疏松癥的基本原則即“健脾和補腎”。按照現代中醫的臨床經驗分析:針灸具有調節內分泌系統、糾正激素紊亂狀態以及改善代謝等諸多功效。采用針灸的治療方法對骨質疏松癥的治療要遵循“辨證”和“辨病”的有效結合。按照“健脾和補腎”的治療原則從適當的穴位入手,可實現標本兼治[10]。

該研究中的數據比較結果顯示:采用針灸治療的患者,與傳統西醫治療的患者相比較,一方面是在VAS評分水平上得到了更加有效的改善,兩組患者治療后VAS評分結果分別為(2.78±1.23)分和(4.32±1.18)分,另外一方面是在疼痛治療有效率指標上,其指標水平更高(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疼痛治療有效率分別為96.30%和79.63%)。與文華[5]報道的疼痛治療有效率水平基本相符(95.80%)。

因此,綜合以上分析和闡述,該研究認為:在臨床針對骨質疏松癥患者實施治療的實踐過程中,采用針灸治療方法對于患者的疼痛緩解有效,是臨床治療骨質疏松癥疼痛的理想選擇之一。

[

參考文獻 ]

[1] 蒙家輝, 羅小珍, 羅盛華, 等. 針灸結合蠟療治療骨質疏松癥腰背痛的臨床療效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 2010,13(19):2155-2157.

[2] 謝鳳云, 段嵐, 謝小蘭. 生物全息針灸聯合生命力保養減輕骨質疏松癥疼痛[J].護理學雜志, 2010,25(14):71-72.

[3] 梁鑫, 王鴻度. 中醫中藥及針灸對調節骨質疏松癥局部因子和基因的影響機制的實驗研究進展[J]. 瀘州醫學院學報, 2013(5):551-554.

[4] 歐陽鋼, 王東巖, 徐小梅. 針灸配合藥物治療男性骨質疏松癥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 2011,31(1):23-25.

[5] 文華. 探究針灸結合蠟療對骨質疏松癥腰背痛的治療效果[J].健康必讀, 2013,12(7中旬刊):88-89.

[6] 李國瑛, 唐慧, 童琴. 針灸加桂枝茯苓湯加味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臨床觀察[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 2012,18(2):168-170.

[7] 張雪英, 麥合木提·阿木提, 謝川. 新疆女性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針灸辨證治療[J].新疆中醫藥, 2012,30(5):24-26.

[8] 陳愛萍, 肖林, 王嫻默, 等. 臭氧注射聯合中藥針灸治療骨質疏松致脊椎壓縮性骨折臨床研究[J].中醫學報, 2013,28(8):1131-1132.

[9] 康軼鑫, 王道全, 劉忠厚. 針灸治療骨質疏松癥的實驗研究進展[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 2011,17(1):73-79.

篇5

[關鍵詞]書法景觀;限制;休閑限制階層模型;協商過程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2)07—0028—07

引言

書法景觀是由成批書法作品在特定地理空間范圍內集體展現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外部視覺特征和特殊地方感的場所環境。作為人地關系中重要的地理環境元素,書法景觀的體驗和欣賞將直接影響人類的環境感知、場所行為模式以及地方感形成等方面。旅游場所中的書法景觀體驗將會影響旅游的參與、動機、需求或滿意等等方面。然而,書法景觀作為書法——“中國文化核心之核心”的客觀存在和具有明確物質載體的文化景觀類型,在旅游活動中往往由于一些限制性因素被旅游者忽視,不被旅游者加以環境的使用(如活動的參與),導致不能顯著提升旅游者場所感知、參與或滿意度等,最終成為旅游場所的“擺設”。

“限制”的概念廣泛運用于休閑領域已近40年,西方休閑限制的研究大致經歷了形成期、試驗期、假設驅動期和理論驅動期4個階段。早期學者關注休閑限制的定義,而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研究者們拓展了休閑限制因素的類別研究。克勞福德和戈比(Crawford&Godbey)將休閑限制分為3種類型:個體限制因素、人際限制因素以及結構限制因素。克勞福德等又以三類休閑限制類型為基礎,提出了休閑限制階層模型。休閑限制階層模型認為,個體是以階層方式逐一面對不同類型的限制,并進行協商,進而影響對于活動的參與。

雖然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旅行阻礙就已經被提出,但是直到最近,休閑限制理論才被引入旅游研究中。研究者針對大自然旅游、博物館旅游、節事旅游、體育旅游、郵輪旅游等多種旅游形式進行了旅游限制因素研究。對于不同的游客特殊細分市場如老年人、學生、殘疾人等,研究者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人口統計學特征對旅游限制的影響也有所探討。雖然休閑限制理論極大地拓展了旅游限制的研究,但是該理論在旅游研究中的應用還存在以下問題:①特定的旅游活動形式下的旅游限制因素和結構不同于休閑活動背景下的休閑限制因素和結構;②旅游活動中的旅游限制因素并不是同質的,不同的活動下旅游限制因素不同。

本研究通過文獻梳理的方法,綜合休閑和旅游研究中限制因素的概念框架,結合書法景觀體驗場景進行整合修正,形成書法景觀體驗的限制因素量表。使用該量表進行調查,驗證書法景觀體驗中是否存在限制階層模型以及限制協商過程,對人口統計學特征對書法景觀體驗限制的影響進行探討。研究對于休閑限制階層模型在旅游中的應用場景有所拓展。針對書法景觀這一特殊的旅游體驗對象的限制因素探討將有助于對不同活動場景下的旅游限制因素的研究。

1 研究路線與方法

1.1書法景觀體驗限制定義

本研究根據休閑限制定義以及其在旅游中的定義拓展和修正定義書法景觀體驗的限制因素:書法景觀體驗的限制因素是抑制人們欣賞書法景觀,忽略書法景觀存在,導致不能或者不能持續進行書法景觀體驗、參與書法景觀體驗活動,進而產生旅游體驗質量問題的一切因素。

1.2量表設計

本研究根據丘吉爾(Churchill)提出的測量量表設計規范進行書法景觀體驗限制的量表設計,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結合書法景觀體驗的自身特征,設計了一套含14個測度項目的量表。通過專家小組會議討論以及網絡預調研的結果,刪除了其中3項相關性不強、選擇頻率較低的測度項目,最后形成一套11個測度項目的書法景觀體驗量表。

1.3驗證性因子分析

為驗證書法景觀體驗的限制階層模型,分析書法景觀體驗中的限制是否存在三因子維度,本研究采用了驗證性因子分析。驗證性因子分析可以檢驗觀察變量與潛變量之間的假設關系,可以說是結構方程模型當中最基礎的測量部分。它不但是結構方程模型中其他后續高等統計檢驗的基礎,更可以獨立應用在信度的考驗和理論有效性的確認上。在旅游研究中,驗證性因子分析經常作為結構方程模型分析前的一個前置步驟或基礎框架。

此外,本研究還將采用雷默爾等(Raymore,etal.)提出的系列方法(含中位數分割,同步性z檢驗以及元模型)探討書法景觀體驗限制的協商過程,采用多元方差分析研究人口社會學特征對書法景觀體驗限制的影響。

2 實證研究區域與數據

2.1研究區域

大雁塔北廣場位于始建于公元589年的大雁塔腳下,是目前全國乃至亞洲最大的噴泉廣場和最大的水景廣場。廣場以大雁塔為中心軸三等分,中央為主景水道,左右兩側分置“唐詩園林區”、“法相花壇區”、“禪修林樹區”等景觀,廣場南端設置“水景落瀑”、“主題水景”、“觀景平臺”等景觀。大雁塔北廣場作為通過書法景觀來增強休閑內容和活動的輔助主題休閑廣場,通過大量的地面表現(地景浮雕)、雕塑表現(大唐精英雕塑)、小品表現(水景雕塑小品)等書法景觀形式展示中國書法藝術,供游人參觀欣賞,寓教于樂。對大雁塔北廣場中書法景觀這一特殊的文化景觀的展現形式已引起了當地書法家的關注,游客書法景觀體驗的研究對未來文化景觀規劃有重要價值。

2.2數據獲取與調查樣本分析

2.2.1問卷設計與調查

本研究的調查問卷主要包括書法景觀體驗的限制因素測量量表、旅游者書法欣賞偏好、參與及滿意度測量量表、旅游者人口學特征及出游特征等內容。書法景觀體驗的限制因素測量量表采用5分制李克特量表,1表示非常不同意(滿意),2表示不同意(滿意),3表示一般,4表示同意(滿意),5表示非常同意(滿意)。調查小組一行14人于2010年8月11-13日及16-20日在大雁塔北廣場對游客展開隨機抽樣問卷調查及訪談,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589份,整理后獲得有效問卷486份,回收率及有效率分別為98%和83%。

2.2.2樣本描述統計

從表1的樣本統計結果可知,被訪者以中青年人為主,學生、技32/1人和專業技術人員居多,學歷層次和收入水平較高;絕大多數被訪者是第一次來到大雁塔北廣場;而從距離上一次拿毛筆寫字的時間來看,58.7%的被訪者上一次拿毛筆為一年前或者從未寫過,說明對書法的了解和掌握水平并不高。

3 結果分析

3.1書法景觀體驗限制階層模型的驗證性因子分析

3.1.1數據檢驗

對調查所得的數據進行初步整理和檢查,對于異常數據進行必要的核實、校正和剔除,而對缺少的數據則采用樣本均值進行替代處理。對于由11個限制性因素項組成的量表進行問卷效度分析和信度閾值0.5,說明模型中的觀察變量對于潛在變量的平均解釋能力一般。各潛變量之間的路徑系數均是顯著的,取值介于0.35~0.69。實證結果支持理論假設,說明書法景觀體驗的限制階層模型得到了較好的驗證。此外,潛變量之間的路徑系數反映潛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結構因素與人際因素的路徑系數大于人際因素與個人因素的路徑系數,而后者又大于結構因素與個人因素的路徑系數,這反映了限制階層模型中各層級間可能存在的“限制因素協商”。

3.2“協商過程”驗證

為探討個人因素,人際因素和結構因素之間是否存在“協商”過程,可以采用雷默爾等的研究方法:①計算三種因素的平均得分,該得分分別由三種因素的各個體觀察變量得分做算術平均。②采用中位數分割手段將三類因素均劃分為低與高兩類,由此劃分出8組,任何一個受訪者都只可能屬于這8組中的一組。第一組:低(個人因素),低(人際因素),低(結構因素);第二組:低,高,低;第三組:低,低,高;第四組:低,高,高;第五組:高,低,低;第六組:高,高,低;第七組:高,低,高;第八組:高,高,高。利用同步性z檢驗對樣本分布進行檢驗,結果顯示除第四組與第五組差異不明顯外,其他組差異顯著,顯示分布并不遵循概率分布,而是存在關系或層級。③用元模型來研究“協商過程”,即從一個層級的限制因素到更高一級的限制性因素。假設存在這類“協商過程”,則存在四種限制條件群體,即個體因素高感知群體,人際因素高感知群體,結構因素高感知群體及全因素低感知群體。

個體因素高感知群體由第五、第六、第七、第八4組組成,本研究中的觀測樣本數為195。人際因素高感知群體(n=112)由第二、第四組組成。結構因素高感知群體(n=50)為第三組。全要素低感知群體(n=129)則為第一組(表3)。在一般情況下,按照協商過程產生的金字塔型階層理論,4個群體的大小關系應當是個人因素高感知群體>人際因素高感知群體>結構因素高感知群體>全因素低感知群體。從4個群體的觀測樣本個數來看,個人因素高感知群體>人際因素高感知群體>結構因素高感知群體是符合金字塔形規律的,但是全因素低感知群體觀測樣本個體數目較大,這是由于本研究的對象是已經參與到旅游活動和書法景觀體驗的游客,所以全因素低感知群體比其他3個群體大是合理的。比較結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協商過程”的存在,證實了限制階層模型在書法景觀體驗中是適用的,說明個體克服個體限制因素后才會逐步轉向人際限制因素與結構限制因素。

3.3人口統計學特征影響的多元方差分析

采用多元方差分析進行人口統計學特征(性別、年齡、民族、受教育水平、月收入等)對個人因素、人際因素以及結構因素的影響進行分析,模型結果僅保留0.05水平下的影響顯著因素。根據限制性因素類別建立獨立的3個多元方差分析模型。為保證結果的解釋有效合理,多元方差分析模型采用非飽和模型,影響因素包括納入分析的所有人口統計學特征的所有主效應和所有變量之間的二元交互效應。

個人因素的多元方差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在0.05水平下顯著影響個人因素的變量包括年齡、月收入、年齡與民族的交互作用,年齡與月收入的交互作用,民族與受教育水平的交互作用,民族與月收入的交互作用。

從人際因素的多元方差分析(非飽和模型)結果(如表5所示)來看,在95%置信區間下顯著影響人際因素的有年齡與受教育水平的交互作用,性別與年齡的交互作用。單個變量的主效應影響均不顯著。

最后,結構因素的多元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所選取的人口社會學變量的主效應及所有的二元交互效應對于結構因素影響均不顯著。

個人因素、人際因素和結構因素三種限制性因素的多元方差分析結果顯示:①人口經濟學特征對于個人因素影響明顯。年齡因素說明不同的個體生命周期階段,個體因素存在差異;月收入水平也對個體因素產生影響;不同年齡民族、月收入的差異以及不同民族受教育水平、月收入的差異都會影響到個人因素。②人口統計學特征對人際因素影響相對于對個人因素來說減弱,僅有年齡與受教育水平的交互作用,性別與年齡的交互作用產生影響。③人口統計學特征對結構因素影響不顯著。4結論與討論

本文引入休閑限制理論,通過實證研究對書法景觀體驗中的限制因素的類別、結構以及協商過程進行了分析,同時還分析了人口社會學特征對書法景觀體驗限制的影響。

(1)本文針對書法景觀體驗中阻礙性因素,借鑒休閑限制概念定義了“書法景觀體驗限制”,并借鑒休閑限制測度量表以及該量表在旅游研究中的應用實例,結合書法景觀這一特殊的文化景觀類型體驗時的限制因素,構建了書法景觀體驗背景下的限制測度量表。經實證研究,該量表雖需改進,但已具備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2)研究通過驗證性因子分析探討了書法景觀體驗背景下的限制三因子結構和限制階層模型。結果發現,書法景觀體驗限制存在個人限制因素、人際限制因素與結構限制因素的三因子結構,因子之間也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并呈現相鄰相關性強、遠離相關性弱的現象。由于實證研究的調查對象是正在進行參與活動的人群,全要素低感知群體會較大,其他三類群體包含的個體數呈現了良好的大小關系。研究雖然證實了在書法景觀體驗這一特殊的旅游場景中存在限制階層結構與限制協商過程,但是書法景觀的體驗限制因素并不等同于以往研究中的限制因素,書法景觀的體驗限制因素更加側重于地方景觀的感知以及中國藝術的審美。

篇6

方法:本組抽取我院于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鼻咽癌患者11例,均采用調強放療治療。治療前進行CBCT掃描驗證,并將影像資料與CT定位圖像行重合對比分析。

結果:本組11例患者治療期間共取得88組正側位圖像,左右、頭腳、前后三個擺放的誤差率分別為5.68%、4.55%、7.95%,無顯著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通過CBCT掃描驗證能夠了解到患者的調強放療期間的誤差,對提高臨床治療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鼻咽癌 調強放療 CBCT 擺位誤差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005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3-0003-02

鼻咽癌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該部位的重要器官非常多,治療期間若未正確進行擺放,易對臨床治療造成影響。傳統的臨床治療以常規放療為主,但是在治療期間,患者往往會并發多種并發癥,增加患者的臨床不適感。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調強放射治療逐漸廣泛的應用于鼻咽癌患者的臨床治療中。該治療技術不僅能夠保證腫瘤部位得到高精度的劑量照射,還能減少對腫瘤周圍器官、組織的影響,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是,強調放射治療對患者的具有較高的要求。對此,我院主要采用對患者的進行CBCT掃描驗證,達到減少擺放誤差的目的。筆者對醫院近幾年收治的鼻咽癌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得出如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抽取我院于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鼻咽癌患者11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7,年齡為32歲至69歲,平均年齡為(51.07±2.11)歲。本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調強放射治療,每周治療5次,連續治療2個月(8周)。

1.2 一般方法。輔助患者取仰臥位,采用固定面罩對患者頭部進行固定,采用CT觀察患者鼻咽腔,確定中心位置。采用CT掃描時,可將等中心位置作為正側標志,行CT掃描時,應先調整層厚,并確定掃描范圍(即眉弓-鎖骨),對影像資料中的靶區、正常器官進行勾勒區分,明確病灶區域。調強放射治療前先進行CBCT掃描驗證,并記錄下各方向的偏差值。當偏差≤3毫米時,可對患者實施治療。當偏差>3毫米時,應對患者的進行調整,若進行調整后,偏差值未得到改善,則需要重新進行CT掃描。

患者在調強放射治療期間,每周對患者進行一次CBCT掃描驗證,根據掃描圖像進行對比研究:即將掃描圖像與CT定位圖像進行對比研究,觀察其各個方向上的偏差。

1.3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資料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表示,P

2 結果

本組11例患者進行調強放療期間,共取得88組正側位圖像,經分析,最大誤差范圍為(0.4±4.4)毫米。根據表1中相關數據觀察患者的擺位誤差(>3毫米),其中88組左右圖像中,5例出現誤差,誤差率為5.68%;88組頭腳圖像中,4例出現誤差,誤差率為4.55%;88組前后圖像中,7例出現誤差,誤差率為7.95%,三組數據無顯著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腦膜瘤磁共振波譜特點。很多學者認為,人體神經元標志物是NAA,在腦損害的情況下,NAA的濃度會呈現降低的現象。腦膜瘤屬于腦外腫瘤,不存在神經元,所以不會產生NAA峰。相關臨床研究結果表明,腦膜瘤MRS產生NAA峰,通常會位于患者腫瘤周邊區域,其原因可能是腫瘤對正常腦組織形成侵犯,或者腫瘤邊緣體素容積效應。一些學者研究結果顯示腦膜瘤磁共振波譜特征是Cr下降、NAA缺失,同時Cho水平上升比較明顯。一般情況下,在氫質子波譜上,Ala在1.48ppm的位置,呈現倒置雙峰性。

到目前為止,氫質子MRS是唯一的用于研究生化變化與活體組織代謝、無損傷性和定量分析化合物的方法,因為受外界條件的制約,MRS通常對磁共振設備具有比較高的要求,一般會超過1.5T,其精確性具有很大差異,氫質子MRS可以用于對組織代謝情況進行了解,能夠將其作為MRI關鍵性補充。常規MRI和MRS有效結合一方面能夠明確診斷,另一方面對有效鑒別腫瘤良惡性也非常有利,同時還可以對腦膜瘤評價預后與治療效果進行檢測。

研究表明,1H-MRS能夠提供有效的代謝與組織生化信息,可以為鑒別與診斷腦膜瘤提供可靠依據。

參考文獻

[1] 張冬,王文獻,舒通勝.氫質子磁共振波譜對腦膜瘤的診斷價值[J].腫瘤防治研究,2008,35(10):152-153

篇7

【關鍵詞】 調強放療; 替吉奧; 食管癌

中圖分類號 R7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9-0004-03

Clinical Analysis of Elderly Esophageal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and Tegafur Gimeracil Oteracil Potassium Capsule/WANG Wu-long,WANG Chun-lei,YU Bai-qing,et al.//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5,13(9):4-6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analysis of elderly esophageal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 and Tegafur Gimeracil Oteracil Potassium Capsule.Method:53 elderly esophageal cancer patients from October 2011 to October 2013 were selected.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modalities,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synchronous chemotherap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synchronous chemotherap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IMRT and Tegafur Gimeracil Oteracil Potassium Capsule,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IMRT.Result:The side effects of the synchronous chemotherap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but the difference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P>0.05);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synchronous chemotherapy group was 84.00%,the control group was 57.14%,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33),the median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of the synchronous chemotherap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10.84 months and 9.36 months,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44),the survival rate in one year of the synchronous chemotherap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88.0% and 85.7%,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75).Conclusion:Effectiveness of elderly esophageal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IMRT and Tegafur Gimeracil Oteracil Potassium Capsule is definite.

【Key words】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Tegafur Gimeracil Oteracil Potassium Capsule; Esophageal cancer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aotou Medical College,Baotou 01403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09.002

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是我國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伴隨著人口老齡化,其在高齡人群中的發病率也逐年提高。而高齡老年患者的一般狀況往往不適宜手術治療,且大多數患者的治療意愿相對保守,所以目前針對這樣的患者多采用以放療為主同步化療增敏的手段。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調強放射治療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此類病患中。本文旨在觀察調強放射治療同步替吉奧治療高齡食管癌患者的療效,為高齡食管癌的綜合治療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門診和住院治療的高齡食管癌患者53例,所有患者均經病理證實。根據治療模式不同將患者分為同步組(調強放射治療同步替吉奧組,25例)和對照組(單純調強放射治療組,28例)。同步組男21例,女4例;年齡65~79歲,中位年齡69歲;ECOG評分1~3分;鱗癌22例,腺癌3例;病變部位:胸段22例,頸段3例;腫瘤最長徑:1.0~6.3 cm,中位值3.5 cm;TNM分期:Ⅱ期12例,Ⅲ期13例。對照組男23例,女5例;年齡65~82歲,中位年齡68歲;ECOG評分1~3分;鱗癌24例,腺癌4例;病變部位:胸段25例,頸段3例;腫瘤最長徑:1.5~6.1 cm,中位值3.3 cm;TNM分期:Ⅱ期16例,Ⅲ期1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變情況、分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同步組采用調強放射治療同步替吉奧治療,對照組采用單純調強放射治療。

1.2.1 調強放射治療方法 在NeuViz Dual螺旋CT模擬定位機診斷床上放置體部定位板,胸段食管癌患者脫去上衣后仰臥其上,雙手交叉置于頭頂(頸段食管癌患者脫去上衣后仰臥其上,雙手置于身體兩側)。采用熱塑膜固定,確定體表標記點。在患者平靜呼吸狀態下用高壓注射器靜脈注射50~100 ml碘伏醇后直接行增強掃描,掃描范圍包括下咽、食管和全胃,掃描層厚為

5.0 mm。掃描后CT圖像經由網絡傳至飛利浦Pinnacle3計劃系統中。勾畫靶區(靶區包括原發腫瘤病灶和淋巴引流區)和危及器官,采用5f-IMRT技術設計物理計劃,評價DVH符合要求(Dmax脊髓≤45 Gy,Dmax胃≤52 Gy,Dmax小腸≤45 Gy,V20肝臟≤20%)后使用德國PTW驗證系統進行調強計劃劑量驗證,驗證結果滿意即通過計劃。經EPID位置驗證無誤后,使用瑞典醫科達Precise直線加速器為患者進行調強放射治療。放療限定:6MV-X/

90%~95%PTV/DT 56~66 Gy,分割劑量:2 Gy,1次/d,每周5次。

1.2.2 同步化療方法 放療第1天即開始同步口服替吉奧膠囊(江蘇恒瑞公司生產),早晚餐后分別服用40 mg,直至放療最后一天。

1.3 副反應觀察及療效評價指標

觀察對照組和同步組患者治療期間副反應的發生情況,期間給予胃復安、磷酸鋁凝膠等藥物口服以減輕患者胃腸道反應,必要時給予七葉皂甙鈉注射液靜滴以減輕局部水腫,如患者出現血液學毒性反應需給予對癥處理;記錄兩組患者治療結束后1個月時臨床癥狀以及頸胸部CT圖像掃描結果依據RECIST標準進行實體瘤療效;記錄兩組患者12個月隨訪期內的中位無進展生存期和1年總生存率。

1.4 隨訪

全部病例均需隨訪12個月或截止于患者死亡之日,從治療結束后開始計算隨訪時間、中位無進展生存期和生存率。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隨訪情況

53例全部隨訪,其中46例隨訪達到12個月,7例因患者死亡隨訪未達12個月。

2.2 副反應

同步組較對照組的副反應略高,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兩組均未出現Ⅱ級以上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食管氣管瘺、消化道穿孔以及大出血等嚴重副反應。

2.3 近期療效

兩組患者吞咽困難、咽食疼痛及胸部不適等臨床癥狀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頸胸部CT圖像掃描后依據RECIST標準進行實體瘤療效評價顯示,同步組和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分別達到84.00%和57.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33),見表2。

2.4 生存情況

隨訪截止到2014年11月。同步組和對照組患者12個月隨訪期內的中位無進展生存期分別為10.84個月和9.36個月,差異統計學意義(P=0.044),見圖1;同步組和對照組患者1年生存率分別為88.0%和85.7%,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75),見圖2。

3 討論

食管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之一,大部分患者明確診斷時已屬中晚期,同期放化療是無法手術或為了保護器官功能而拒絕手術患者的標準治療方案[1]。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態勢正在加劇,老年食管癌患者不斷增加,老年患者在身體機能、耐受力、免疫狀態上常低于年輕患者,且常合并內科基礎疾病,不能接受手術和耐受高強度的同步化療方案,但目前關于老年食管癌患者放化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尚未充分報道,治療方案及預后評價尚不統一[2-4]。

隨著技術的進步,調強放射治療已經取代傳統的三維適形放射治療成為應用最為普遍的放射治療技術。所謂調強放射治療是一種全新的三維適形放療技術,它融合了三維治療計劃系統和精確適形治療,利用物理補償器、多葉光柵等工具,調節射線的強度,相對于三維適形放療和普通放療技術,調強放療能夠使高劑量分布與腫瘤的形狀一致,既最大限度地保護正常器官,又提高了腫瘤靶區的劑量,顯著地改善了放療療效[5]。替吉奧作為5-氟尿嘧啶的衍生藥物,抗癌活性更強,同時藥物中的吉美嘧啶成分能夠阻滯氟尿嘧啶活化物的降解,抗癌作用強,同時藥物中奧替拉西鉀能夠對胃腸黏膜形成良好保護,對消化道刺激較小,安全性高[6]。替吉奧用藥途徑簡單,患者依從性好,因而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食管癌的治療。替吉奧與放療同步的聯合應用既可做到局部控制和全身治療相結合,又可作為放療增敏劑提高食管癌的放療效果。

RTOG完成的一項多中心隨機臨床研究,直接比較了同期放化療與單一根治性放療的療效,結果顯示,與單一根治性放療比較,聯合放化療可顯著延長患者的中位生存期(14個月、9.3個月);聯合放化療患者和單一根治性放療患者的5年總生存率分別為27%和0;接受同期放化療患者的腫瘤局部復發率和遠處轉移率均有所下降[7-9]。目前,同期放化療在歐美已成為無法手術的局限性食管癌的標準治療模式。食管癌NCCN指南將同期化放療作為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根治性治療方法。同期化放療在提高療效的同時,也增加了許多毒副反應[10-11]。對于機體能力已經下降的高齡食管癌患者,如何保證最大限度地提高療效又盡可能少地發生副反應,是腫瘤學醫生無法回避和亟需解決的問題。本研究中未出現嚴重的副反應,同步組較對照組患者的副反應略高,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同步組和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分別達到84.00%和57.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同步組和對照組患者12個月隨訪期內的中位無進展生存期分別為10.84個月和9.36個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同步組和對照組患者1年生存率分別為88.0%和85.7%,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果證實:調強放射治療同步替吉奧治療高齡食管癌患者耐受性良好,可顯著提高療效。

因本研究開展時間短,隨訪時間僅為12個月,尚無法體現調強放射治療同步替吉奧治療高齡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獲益,且樣本量小,亦不能分層進行多因素分析以進一步了解該綜合治療方法具體的適應證與禁忌證,期待后期的總結能為今后的治療提供一些幫助。總之,本研究結果表明,食管癌對放化療敏感,雖然食管癌發病率比較高,但有關高齡食管癌患者治療的研究大多數都是小樣本數據,需要進一步的臨床研究來證實調強放射治療同步替吉奧治療高齡食管癌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Takeuchi S,Ohtsu A,Doi T,et al.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definitive chemoradiotherapy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ncer[J].Am J Clin Oncol,2007,30(6):607-611.

[2]王玉祥,祝淑釵,蘇景偉,等.老年人食管癌三維適形放射治療療效分析[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2,29(2):131-134.

[3]孔潔,李曉寧,韓春,等.792例食管癌三維技術放療的療效分析[J].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12,21(5):421-424.

[4]楊成梁,李煒,翟沖亞,等.圖像引導調強放療聯合替吉奧治療老年食管癌臨床研究[J].河南醫學研究,2014,23(3):17-20.

[5] Petera J,Kasaovu L,Paluska P,et al.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subhepatic carcinomas[J].Hepatogastroenterology,2011,58(3):331-335.

[6]張蕾.替吉奧聯合順鉑與氟尿嘧啶聯合順鉑治療晚期胃癌療效比較[J].中國實用醫刊,2014,41(14):106-107.

[7] Cooper J S, Uuo M D, Herskovie A,et al.C'hemoradiotherapy of locally advanced esophageal cancer:long term follow-up of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RTOG 85-01)[J].JAMA,1999,281(17):1623-1627.

[8]馬勝祿,陳利輝,劉向軍,等.周劑量紫杉醇同步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療治療93例食管癌的臨床研究[J].河北醫學,2011,17(6):714-717.

[9]李金瑞,徐世杰.適形放療同步化療治療食管癌的近期療效觀察[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0,17(11):861-865.

[10]張永喜,劉淑媛,李君艷,等.老年食管癌替吉奧同期放療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2,19(9):686-688.

篇8

關鍵詞:小兒過敏性鼻炎;麻芪細蟬湯;治療效果

伴隨近些年來空氣污染的加劇,造成了呼吸系統疾病發生率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其中小兒過敏性鼻炎是一種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具有反復發作性和突發性,主要臨床表現為打噴嚏、鼻癢、流清涕等,對小兒的健康有極大的影響[1]。從中醫上講,小兒過敏性鼻炎屬于"傷風鼻塞"范疇,相比于成人,小兒治療更加容易,必須給予有效的治療方法,降低其復發率[2]。而在臨床上采用西醫常規治療雖然治療效果可以,但是容易復發,因此,治療效果并不理想。我院在臨床實踐中發現麻芪細蟬湯治療效果較為理想,為進一步探究其臨床治療效果,本研究選擇我院收治的66例小兒過敏性鼻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將研究過程和結果作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在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小兒過敏性鼻炎患者66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33例為1組,其中對照組由20例男性患兒和13例女性患兒組成,年齡為3~13歲,平均年齡為(9.2±2.1)歲,病程為3個月~4年,平均病程為(1.1±0.5)年,其中有4例伴有支氣管哮喘,1例伴有細支氣管炎;實驗組由18例男性患兒和15例女性患兒組成,年齡為4~12歲,平均年齡為(8.9±21.8)歲,病程為5個月~3年,平均病程為(1.0±0.9)年。其中有5例伴有支氣管哮喘,1例伴有細支氣管炎,將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用統計學軟件進行驗證,結果顯示P>0.05,不存在統計學意義,差異并不明顯,研究中對比數據可比性較強,此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丙酸倍氯米松鼻噴霧劑進行治療,2次/d,早晚進行噴鼻,氯雷他定進行口服,5mg/次,1次/d,治療時間為期1個月。

實驗組則采用麻芪細蟬湯進行治療,其處方為:黃芪15g、炙麻黃3g、蟬衣6g、北細辛1g、辛夷6g、藿香8g、蛇床子6g、蒼耳子6g、白芷6g,首次煎熬,用16ml清水進行浸透,取60ml,二次煎熬要加入100ml水,再取藥劑60ml,兩次藥劑混合平均分為2劑,上下午各為1劑,采用溫服的方式[3]。治療時間為期1個月。并對兩組患者進行1年的隨訪,觀察其復況。

1.3療效判定標準[4] 當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且鼻粘膜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細胞也消失,經過1年的隨訪,沒有復發的情況視為治愈;當患者的臨床癥狀在1個月內消失,鼻粘膜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細胞也消失,經過1年的隨訪發現再發癥狀減輕明顯,并經過相應治療癥狀消失視為顯效;在治療中癥狀改善明顯,經過1年的隨訪結果癥狀期在8個月以上視為有效;當患者的臨床癥狀沒有變化,或者存在并發癥,經過1年的隨訪癥狀期大于4個月視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痊愈率、顯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統計學處理方法 研究中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的對比數據均用統計學軟件SPSS21.0進行整理和分析,存在統計學意義用P

2 結果

經過1年的隨訪,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實驗組患者中達到治愈的例數為17例,顯效的例數為10例,有效的例數為5例,無效的例數為1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而對照組患者中達到治愈的例數為8例,顯效的例數為6例,有效的例數為4例,無效的例數為15例,治療總有效率為54.55%,將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用統計學軟件進行驗證,結果P

3 討論

過敏性鼻炎是一種變態反應,當患者與過敏原接觸時,鼻部會發生過敏現象,其臨床癥狀為鼻塞、鼻癢、打噴嚏、流清涕等,其具有反復發作性,對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在其臨床治療中,常規西醫治療比較常見,一般為局部應用激素、脫敏療法等,雖然其臨床癥狀可以很快地被控制,但是卻有較大的不良反應,而且很容易復發,無法進行徹底治愈。小兒與成人相比治療更加容易,給予有效的治療方法,降低其復發率,促進其痊愈是臨床治療的關鍵,小兒過敏性鼻炎屬于"傷風鼻塞"范疇,本研究給予患兒麻芪細蟬湯進行治療,其中主藥為麻黃和黃芪,其中麻黃具有驅邪外出、疏風散寒的功效,而黃芪則具有益氣固表的功效,阻礙被邪侵入,添加辛夷、北細辛、蒼耳子、白芷可促進鼻竅通暢,而蟬衣均有疏風宣肺的功效,蛇床子及藿香,可祛濕解表,此藥方的總體功效為通竅固表、疏風散寒[5]。在西醫看來,麻黃可將鼻部毛細血管進行收縮,將鼻部充血卡他性炎癥減少,而黃芪的作用為對免疫功能抗過敏有調節功能,白芷、細辛、蒼耳子及辛夷則可將由于毛細血管滲出造成的鼻粘膜血管收縮現象減少,而蟬衣具有抗過敏的作用[6]。本研究為探究在小兒過敏性鼻炎治療中采用麻芪細蟬湯的臨床效果,選擇我院在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小兒過敏性鼻炎患者66例作為研究對象,從研究結果中顯示: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6.67%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54.55%,差異經統計學軟件檢驗,結果顯示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將麻芪細蟬湯對小兒過敏性鼻炎進行治療有顯著的效果,有利于治療效果的提升,值得在臨床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李萌,魏肖云,汪受傳,等.小兒過敏性鼻炎中醫藥辨治研究進展[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7(3):353-355.

[2]李瑞,張茂,黃舒,等.穴位敷貼配合中藥治療小兒過敏性鼻炎60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3,22(4):636-637.

[3]魏瑋,劉大波,黃振云,等.生理性海水洗鼻治療小兒過敏性鼻炎的效果觀察[J].護理研究,2014(36):4542-4543.

篇9

【關鍵詞】小梁切除 激光冷凝術 絲裂霉素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指虹膜和小梁表面有新生的纖維血管膜,導致周邊虹膜前粘連,阻礙房水排出引起的青光眼。本病極頑固,新生血管容易破裂,反復發生前房出血,用一般的抗青光眼藥物及濾過性手術往往無效,本院采用復合式小梁切除術進行治療,取得一定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我院自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53例(53眼),男35例(35眼),女18例(18眼),年齡32~73歲,其中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23例,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15例,高血壓眼底出血11例,外傷性病變4例;單純虹膜表面布滿新生血管25例,瞳孔邊緣新生血管、虹膜表面少量新生血管28例;無光感13眼,光感40眼;眼前手動15眼;53例均伴不同程度眼脹痛,術前平均眼壓(35.24±3.68)mm Hg。

1.2治療方法 行復合式小梁切除術,術前應用降眼壓藥物充分降低眼壓,以雙路球后注射麻醉,作以角膜緣為基底舌形結膜瓣(11-1點),分離結膜下筋膜組織,先應用激光冷凝術燒灼暴露部分虹膜上的新生血管,以角膜為基底的板層鞏膜瓣,兩瓣下置 0.4g/L絲裂霉素C(MMC)棉片5min后用生理鹽水徹底沖洗結膜囊,再作以角膜緣為基底的三角形鞏膜瓣,基底5mm,厚約1/3-1/2鞏膜厚度,用刀片分離至角膜透明區約1mm,穿刺入前房,緩緩放出房水,作虹膜周邊切除,同時切除2mm×3mm包括小梁在內的角鞏膜組織,然后復平鞏膜瓣后尖端間斷縫合一針,最后結膜切口兩側原位間斷縫合,術畢結膜下注射慶大霉素2萬u,地塞米松2.5mg,涂四環素可的松眼膏,紗布覆蓋雙眼。術后1周內眼壓的密切觀察,注意觀察眼壓的波動,觀察角膜的變化,若出現一過性眼壓升高,應加用甘露醇等降眼壓藥對癥處理,否則易引起角膜大泡,淺前房,前房出血等并發癥。由于視網膜冷凝范圍廣泛,術后有眼球萎縮的可能,應加強隨訪,作好心理準備。

1.3療效判定標準 術后用或不用降眼壓藥物眼壓控制在6~21mmHg者為成功,術后眼壓>21mmHg應用降眼壓藥物不能使眼壓下降者為失敗。術后門診隨訪6~15個月。

1.4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處理采用t檢驗。

2 結果

2.1治療效果 對所有患者隨訪3~18個月,2眼失敗,有效率96.2%,術前眼壓:(35.24±3.68)mm Hg,術后眼壓在(11.17±5.25)mm Hg,手術前后眼壓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2.2病發癥 術后3眼發生前房出血,占總數的5.66%,經止血治療痊愈。

3 討論

正常狀況和疾病狀況下都會發生新生血管,前者的血管形成是被機體權衡和控制的,而后者則是無規律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臨床治療相當棘手[1-2],常繼發于某些引起視網膜缺氧的疾病,如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視網膜靜脈周圍炎、惡性黑色素瘤、視網膜母細胞瘤、視網膜脫離和顱動脈炎等,尤以前兩種病比較多見。臨床特點是在原發性眼病基礎上虹膜出現新生血管,疾病前期由于纖維血管膜封閉了房水外流通道,后期纖維血管膜收縮牽拉,使房角關閉,引起眼壓升高和劇烈疼痛。

常規濾過性手術效果不佳,常常失敗,現在的行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是術前激光冷凝術將新生血管退化,術中聯合應用絲裂霉素再行小梁切除,臨床驗證可有效提高手術成功率。本研究結果得出,53眼患者經手術治療,2眼失敗,有效率達96.2%,手術前后眼壓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絲裂霉素C能有效地抑制成纖維細胞的增生,用于聯合治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療效已得到臨床驗證,但術中新生血管易出血,從而導致大量纖維蛋白釋放而阻塞濾過口,影響手術成功率,我們在小梁切除術前采用激光冷凝術對虹膜表面新生血管進行燒灼,使血管閉塞萎縮,經臨床驗證可明顯減少術中出血,避免術后纖維膜阻塞濾過口[3]。

綜上所述,復合式小梁切除治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能有效保持濾過道通暢,促使新生血管消退,減少了前房出血,進而避免了積血阻塞濾過口,促進了功能性濾過泡的形成,較好地控制眼壓,保留有用視功能,提高手術成功率,是一種臨床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參 考 文 獻

[1]李裕欽,薛雨順,車選義,等,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術治療,眼科新進展,2005,25(4):358-377.

篇10

[關鍵詞] 艾葉;揮發油;提取工藝;正交試驗法

[中圖分類號] R28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12(b)-0066-04

艾葉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évl.et Vant.)的干燥葉,全國各地區均產,資源豐富。現代研究顯示,其主要含有揮發油、甾萜類、黃酮類、香豆素類、多糖及一些小分子成分等[1-3],其中揮發油、黃酮類為主要有效成分[4-6]。艾葉是我國歷史悠久且臨床常用的中藥材[7],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降濕殺蟲等[8]功效,現代實驗表明其具有增強免疫抗感染、平喘鎮咳、護肝利膽、止血與抗凝血及抗自由基等作用[9-11],揮發油是艾葉的主要藥效成分群之一,提取方法和工藝是揮發油質量和藥理活性的保證,對于艾葉資源的開發利用也具有重要意義。本課題組前期研究發現艾葉揮發油具有抗乙肝病毒作用,并對其化學成分進行了分析[12],為將其研制成抗乙肝病毒新藥,研究揮發油的提取工藝。水蒸氣蒸餾法適合工業生產推廣,環保、經濟。本文以正交試驗法[13-14]對艾葉揮發油水蒸氣蒸餾法提取工藝進行優化,可提高揮發油的收率和質量,降低成本,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藥材

艾葉產地河南省駐馬店,由河南省中醫學院藥學院生藥學科董誠明教授鑒定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évl.et Vant.)的干燥葉。使用時粉碎使通過二號至三號篩,混合均勻。

1.1.2 儀器及試劑

揮發油提取器(相對密度小于1型);KDM-4型電子可調自動恒溫儀(山東菏澤市儀器制刷廠制造);電子天平AR1530(梅特勒-托利多儀器上海有限公司制造);蒸餾水(自制)。

1.2 方法

1.2.1 艾葉揮發油的提取方法

參照《中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附錄 ⅩD 揮發油測定法(甲法)[15]。取粉碎的艾葉約100.00 g,精密稱定,加蒸餾水適量,浸泡,加熱提取,收集揮發油,計算揮發油得率,密封,冷藏保存。艾葉揮發油得率計算公式:揮發油得率(%)=A/B×100%。

1.2.2 單因素試驗

分別考察料液比、浸泡時間和提取時間對艾葉揮發油得率的影響。

1.2.2.1 料液比的影響 取粉碎的艾葉約100 g,精密稱定,加蒸餾水,料液比(W/V)分別為:1∶8、1∶10、1∶12、1∶14、1∶16,浸泡2 h,提取3 h,各條件分別平行3次,考察不同的料液比下艾葉揮發油的得率。

1.2.2.2 浸泡時間的影響 取粉碎的艾葉約100 g,精密稱定,加蒸餾水,料液比(W/V)1∶12,浸泡時間分別取:0、1、2、4、6 h,提取3 h,各條件分別平行3次,考察不同的浸泡時間下艾葉揮發油的得率。

1.2.2.3 提取時間的影響 取粉碎的艾葉約100 g,精密稱定,加蒸餾水,料液比(W/V)1∶12,浸泡2 h,提取時間分別為:1、2、3、4、5 h,各條件分別平行3次,考察不同的提取時間時下葉揮發油的得率。

1.2.3 正交試驗及最優提取條件的驗證

1.2.3.1 因素水平設計 由單因素試驗結果選擇考察因素為提取時間(A)、料液比(B)和浸泡時間(C),各因素分別設3個水平,考察指標為揮發油得率,設計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試驗。見表1。

1.2.3.2 正交試驗設計 取粉碎的艾葉約100 g,精密稱定,按表2設計的L9(34)正交表進行試驗。

1.2.3.3 最優工藝條件驗證試驗 以優選出的提取條件進行試驗,重復3次,以RSD值小于5%為必要條件,確定優化條件下艾葉揮發油的得率。

1.2.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5.0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16-17],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進行數據比較,采用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單因素試驗結果與分析

2.1.1 料液比的影響

料液比(W/V)分別為:1∶8、1∶10、1∶12、1∶14、1∶16時,對應的揮發油得率依次為:(0.350±0.017)%、(0.424±0.013)%、(0.421±0.016)%、(0.414±0.021)%、(0.408±0.014)%,二者關系見圖1。

由圖1試驗結果看出:在浸泡2 h、提取時間為3 h的提取條件下,料液比各水平間的揮發油得率由高到低依次為:1∶10>1∶12>1∶14>1∶16>1∶8。料液比為1∶10時得率最高,為(0.424±0.013)%,與料液比1∶8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而與1∶12、1∶14、1∶16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即料液比為1∶10、1∶12、1∶14、1∶16對揮發油的得率并無太大影響,但由于料液比在1∶10、1∶12時揮發油得率較高,且綜合考慮工業生產成本,選擇正交試驗中料液比的各水平為1∶10、1∶12、1∶14。

2.1.2浸泡時間的影響

浸泡時間分別為:0、1、2、4、6 h,對應的揮發油得率依次為:(0.343±0.021)%、(0.378±0.014)%、(0.425±0.013)%、(0.417±0.012)%、(0.365±0.022)%,二者關系見圖2。

由圖2試驗結果看出:料液比1∶12、提取時間為3 h的提取條件下,依艾葉揮發油得率高至低順序的浸泡時間為:2 h>4 h>1 h>6 h>0 h。艾葉經浸泡后提取較不浸泡揮發油得率提高。其中浸泡2 h的得率最高,為(0.425±0.013)%,約高于不浸泡時得率的23.91%,與浸泡4 h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浸泡時間超過4 h后,揮發油得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浸泡1、2、4 h揮發油得率較高。因此,在正交試驗中浸泡時間水平選擇為1、2、4 h。

2.1.3 提取時間的影響

提取時間分別為1、2、3、4、5 h,對應的揮發油得率依次為:(0.312±0.012)%、(0.365±0.019)%、(0.412±0.014)%、(0.418±0.014)%、(0.420±0.016)%,二者關系見圖3。

由圖3試驗結果看出:在料液比1∶12、浸泡時間為2 h的條件下,提取時間各水平間的揮發油得率由高到低依次為:5 h>4 h>3 h>2 h>1 h。揮發油得率隨著提取時間的增加而增加,提取時間由1 h增至3 h時,得率由(0.312±0.012)%增至(0.412±0.014)%,增加約32.05%,且3、4、5 h得率顯著增加,與2 h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3 h后得率間的增加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5 h比3 h僅增加約1.94%,綜合考慮成本,正交試驗中提取時間選擇1、2、3 h三個水平。

2.2 正交試驗結果與分析

2.2.1 正交試驗

正交試驗結果見表3,利用正交試驗軟件對表3中的數據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見表4。

由表3得知,RA=0.096、RB=0.007、RC=0.021各因素主次順序為A>C>B,即直觀分析:A是最重要因素,對結果影響最大,其次是C,B是最次要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對艾葉揮發油得率的影響,A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B和C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兩者結果一致,提取時間是艾葉揮發油得率的主要影響因素。

根據揮發油提取條件的優選原則,由表3可知:kA3>kA2>kA1,kB1>kB3>kB2,kC3>kC2>kC1確定艾葉揮發油的最優提取工藝為A3B1C3,即料液比選擇1∶10,浸泡4 h,提取3 h。

2.2.2 驗證試驗

由表5結果顯示,在優選的提取條件下,艾葉揮發油平均得率為0.416%,RSD=2.64%(n=3),實驗重復性好,結果可靠。

3 討論

通過單因素試驗考察并選擇正交試驗各因素水平,用正交試驗對艾葉揮發油水蒸氣蒸餾法提取工藝進行了優選,對優選出的最佳工藝條件進行了驗證,證明重復性好,方法可行,結果可靠。

揮發油常見的提取方法有水蒸氣蒸餾法、微波法、溶劑回流法、超臨界流體萃取法等,其中水蒸氣蒸餾法是分析植物中揮發性成分的傳統提取技術,操作簡便、效率較高,適合工業生產推廣,環保、經濟[18-19]。

以水蒸氣蒸餾法提取艾葉揮發油時,揮發油由水介質慢慢浸出,隨水蒸氣蒸出,因此應適當選擇艾葉與水的比例。水量少時,水散作用進行不徹底,艾葉不能被充分浸泡,蒸氣量生成的就少,得油率將受到影響,試驗中當料液比為1∶8時,上述原因使得揮發油得率不高;料液比為1∶10、1∶12、1∶14、1∶16時,揮發油得率較高,分析原因可能是水量增大,水與揮發油兩者的接觸界面濃度差增大,更利于揮發油的擴散和溶解,從而使傳質速率得到提高;若加水量過多,會增加耗能,從而使工業生產成本增加,因此試驗中料液比的水平為1∶10、1∶12、1∶14。

艾葉揮發油得率隨提取時間的增加而增加,3 h前揮發油得率增加明顯,3 h后得率增加緩慢,與艾葉揮發油不斷蒸出后含量的減少有關。

艾葉是我國傳統中藥,揮發油是其諸多藥理活性的主要有效成分群,艾葉揮發油質量的穩定是其藥理活性的保證,因此其提取工藝的研究具有應用價值[20-21],尤其水蒸氣蒸餾法提取,環保、經濟,適合推廣。

[參考文獻]

[1] 宋川.艾葉生藥及其化學成分研究[D].昆明:云南中醫學院,2013.

[2] 段蓉.艾葉化學成分的提取、分離與含量測定研究[D].天津:天津中醫藥大學,2011.

[3] 吉雙,張予川,刁云鵬,等.艾葉的化學成分[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09,26(8):617-619.

[4] 劉先華,周安,劉碧山,等.艾葉揮發油體內外抑菌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6,13(8):25-26.

[5] 侯迎迎.艾葉乙酸乙酯部位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及成分分析[D].鄭州:鄭州大學,2013.

[6] 程慧.艾葉中黃酮類化合物研究進展[J].光明中醫,2014,29(9):2015-2016.

[7]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S].一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83.

[8] 梅全喜,高玉橋.艾葉化學及藥理研究進展[J].中成藥,2006,28(7):1030-1032.

[9] 張袁森,張琳,倪娜,等.艾葉的體外凝血作用實驗研究[J].天津中醫藥,2010,27(2):156-157.

[10] 費新應,余珊珊,韋媛,等.蘄艾提取液抑制免疫性肝損傷大鼠肝纖維化作用的觀察[J].實用肝臟病雜志,2009,12(1):11-13.

[11] 周英棟,費新應.艾葉的藥理作用研究[J].湖北中醫雜志,2010,32(11):75.

[12] 趙志鴻,黃勇勇,張小俊,等.河南駐馬店產艾葉揮發油的GC-MS分析[J].鄭州大學學報:理學版,2013,45(2):80-84.

[13] 劉瑞江,張業旺,聞崇煒.正交試驗設計和分析方法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9):52-55.

[14] 姜麗紅,田汝芳,馬宏偉,等.正交試驗優選藏茵香揮發油的提取與包合工藝[J].中藥工藝與制劑,2014,25(23):2139-2140.

[15]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S].一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附錄63.

[16] 方積乾.生物醫學研究的統計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41-553.

[17] 李艷玲,范艷花,陶偌偈.SPSS16.0軟件在化學正交試驗中的應用[J].化學教學,2011,6(1):17-19.

[18] 溫悅.揮發油提取方法研究概況[J].中國藥業,2010,19(12):84-85.

[19] 張麗珍,詹曉如,胡奕勤,等.四味清口含片中揮發油的微波-超聲輔助協同提取工藝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35):27-30.

[20] 張小俊,趙志鴻,張壯麗,等.艾葉頂空萃取的揮發油指紋圖譜[J].中成藥,2014,36(6):1222-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