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設計方式范文

時間:2023-07-11 17:50: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房屋設計方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房屋設計方式

篇1

【關鍵詞】綠色理念;房屋設計;應用

長期以來,我國房屋建筑在設計上存在眾多問題,如:傳統的房屋設計中僅僅是為了滿足居民居住的空間,而忽視了房屋建筑的成本、污染問題。盡管我國一直以來提倡節能減排,但在設計過程中,仍出現嚴重的污染問題,并且這些污染問題帶來不可挽回的影響。加上近年來,人們對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來愈高。因此,房屋在建設上不僅考慮空間問題,而且還應將綠色環保、節能納入到建設中。在此背景下,提出了綠色建筑理念在房屋設計中的應用,下面對其進行詳細探討:

1 綠色建筑概述

綠色建筑中的“綠色”與普通的綠色概念不一樣,它是一種抽象的概念,是指建筑在滿足居民需求的前提之下,對周圍環境、人體健康無害的建筑。在建筑設計過程中,最大限度節約資源,保護自然環境,為人們提供舒適、健康的居住空間。

綠色建筑與傳統建筑有著本質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綠色建筑注重節約環保。由于人民生活的不斷提高,環境污染也越來越嚴重,人們身體疾病數量日益增長,加上資源量逐漸減少。在此條件下,房屋設計中必須將節約環保放在首位,最大限度的節約資源,保護周圍環境,將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危害降到最小程度。其次,綠色建筑實現自然和諧。所謂自然和諧是指人們在設計、建造及居住過程中,對生活的周圍環境實現人、自然、社會的三者和諧,兼顧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及環境效益三部分,最終實現人類社會、經濟及自然的可持續發展。最后,綠色建筑注重健康舒適。傳統的房屋建設過程中,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大多缺乏綠色性,甚至還有些對人類身體有害的原材料,同時沒有根據當地的實際地形、氣候、人文等因素實現因地制宜,也就導致了人們在居住過程中的不舒適。而綠色建筑的基本要求就是健康舒適,為人們提供高質量的生活空間。

2 綠色建筑下房屋設計原則

隨著人們觀念的不斷提升,綠色建筑理念在我國建筑設計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已有很多建筑在設計中體現了綠色理念,符合當前人們及社會發展需求。當然,將綠色建筑應用到房屋設計中應堅持以下兩大原則:

2.1 堅持保護環境的原則

保護環境是綠色建筑的核心理念,房屋設計中更應該堅持保護環境。房屋設計人員在房屋建造之前,必須對建筑施工現場進行詳細、全面勘察,對勘察到的信息進行整合、分析,制定出詳細的保護環境方案,應從各個方面著手進行,如采用綠色材料、綠色結構、綠色外觀等,避免有害建筑的出現。同時將房屋設計及建筑過程中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在建筑內部裝設除污系統及除塵系統等,確保新鮮空氣的流通;在房屋施工過程中,可采取先進的降低噪音、空氣污染的措施,確保居民生活環境的舒適及健康。

2.2 堅持節約能源的原則

盡管我國實行計劃生育取得了較大成效,但是我國人口數量還在不斷增長,對能源需求日益加大,為此,為了實現節約能源的目的。在房屋建設時,應采用新型材料,建立新型節能體系,避免能源的浪費。另外一方面,熱能損耗是房屋設計中的主要問題,也是節約能源的重要內容。應對建筑內外的熱能進行嚴格控制,維持居民居住的良好生活環境。

3 綠色建筑在房屋設計中的應用

由于傳統的房屋設計過程中,大多忽視了質量、污染及成本問題,進而使得房屋設計完成后,存在質量安全、污染加重及成本提高等,三者是相互聯系的。一旦房屋設計存在質量問題,就會為以后的重建、維修增加了成本,還加重了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等。而環境污染,對人們的居住、工作帶來影響,甚至健康問題。房間的項目需要大量的資金,若不對其成本進行嚴格控制,則會使房屋建設項目的經濟出現虧損現象,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為此,鑒于以上種種問題,應將綠色建筑應用到房屋設計中,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3.1 房屋建筑設計中綠色建筑的應用

房屋在設計的初期應整體應用綠色建筑的理念,首先,對當地房屋建筑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人文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如:當地若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冬天寒冷,夏季炎熱,冬天室內溫度可設置在20℃,夏季25℃,其相對濕度冬季為(30~60)%,夏季(40~65)%,并根據建筑主體的高度,風向等,將其溫度、濕度進行適當設定。其次,房屋整體設計上應遵循綠色建筑。如:某房屋的布置較為緊湊,其停車庫應設計為完全開敞空間,一些設備用房則無需應用空調房間等。最后,房屋的墻面、結構、架空樓板等都應體現綠色建筑理念。如:根據綠色節能計算,建筑外墻采取何種材料,才能夠體現綠色理念。通過以上做法,在確保建筑設計質量的前提之下,對原本粗陋的設計工藝進行精確化,在預定的時期內完成房屋工作量。

3.2 房屋電氣設計中綠色建筑的應用

電氣作為房屋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若選擇好的電氣材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達到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作用。對于一般居民房屋而言,其照明光源則可采用緊湊型綠色節能熒光燈、金屬鹵化物燈(配照高效格柵燈具,燈具效率應大于60%。);若是商業房屋,則可采用T5直管形三基色熒光燈,對于有著特別要求的會議室、多功能廳則可設置少量的白熾燈;照明控制功能應分區、分組、時間控制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的控制方式,相應節省電能源;樓宇設備自控管理系統等應實行自動控制、自動調節及實時監測,進而實現最優運行;對于用戶變電所的變壓器則選用低噪音、高效率、低能耗及難燃的綠色節能型產品;對于較大空間的辦公場所則采用室外自然光,并對其進行人工調節。

3.3 房屋暖通設計中綠色建筑的應用

任何房屋設計中暖通的設計也較為重要,可采用較高性能系統的冷水機組、較高慢負荷效能比的變制冷劑量,對室外機、室內機進行嚴格配管,最終減少由于管長而造成的冷量衰減。另外,空調設備及通風設備選擇能量消耗低的設備,其通風系統單位的風量則選擇耗功率較小的。全空氣系統則應具備全新風運行能力,空氣低區的冷凍水供回水溫度則應(5~12)℃,相應節約了水泵輸送能耗。相應建立良好的樓宇自動系統的良好控制,進而使空調系統的綠色效能達到最大化。

3.4 房屋除污設計中綠色建筑的應用

在房屋建造設計中還應安裝除污系統,應根據居民所使用的具體情況,并且結合當地的污染問題等,配備專業的排污控制體系,進而確保新鮮空氣的流通及其污水的順利排放。若房屋用在工業生產中,則還需要設置專業的排煙裝置及給排水裝置,最終確保生產的順利進行,對水污染、空氣污染進行及時處理,避免造成嚴重的水及大氣污染。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房屋建筑中應用綠色建筑理念是當前較為重要的內容,其設計的多元化及地方化對房屋建筑的發展有著較大的影響。尤其在房屋設計中,其設計一直以來是整個房屋建筑過程的中心環節,應根據房屋建設的實際情況,相應制定合理的建造方案,將綠色建筑理念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蔣映華.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在房屋設計中的應用[J].建材與裝飾,2013(8).

篇2

【關鍵詞】房屋;建筑結構;優化技術

1結構設計優化的意義及要求

1.1結構設計優化的意義

(1)功能性

結構優化設計能夠根據工程的需求對結構造型、受力性能、結構材料等進行優化配置。比如選擇圓形、方形的結構進行方面平面設計能夠增加結構的受力性能。因此,工程結構的優化技術,是工程實現既經濟又安全,既美觀又實用的途徑。

(2)節約造價

合理的結構設計能夠根據建筑結構的空間和層面,增強結構的各種性能,結構設計受力性增加、抗震性增加不斷可以減少結構所需物料,還能減少基礎和裝修物料,達到統一協調的目的,實現了結構的經濟安全。

1.2房屋建筑結構設計的基本要求

(1)房屋舒適性要求

房屋建筑的設計和施工,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活需求,因此就必須要重視舒適性要求,比如室內的各部空間都應該靈活分布,要考慮到自然光源與人工光源的和諧統一,并且還要求充分考慮到用戶入住房屋后,對房屋可能會進行的改造行為,進行剪力墻結構設計時,剪力墻不必按開間布置,可以兩間合并布置為大開間剪力墻。

(2)房屋安全性與耐久性要求

房屋建筑的施工,大都具有其商品化的屬性,因此就應該努力考慮為用戶提供安全性與耐久性俱佳的產品,房屋作為一種消費品,與其它消費品最大的不同就應該是其優越的耐久性和安全性能,這也構成了房屋建筑結構設計與施工的最基本要求。在進行房屋建筑設計施工的材料選擇時,應該充分的考慮到建筑結構的穩固性與材料選用的合理性、安全性,應該達到優良的抗風性和抗震性,和使用周期內進行維護和維修的可能性與方便性。

(3)房屋經濟性要求

進行房屋建筑結構的設計時,要結合各種條件如房屋建設施工的位置、層級和結構特征等,充分考慮到建筑結構的安全性、舒適性和耐久性的基礎上,選用最為合理、能夠滿足經濟性要求的建筑結構。進行各個分部構件的設計也應該做到計算精細,在質量標準達到國家有關規范要求的前提下,將資金的投入降低到最優的程度。特別是當進行房屋建筑結構的基礎設計時,更加應該充分考慮到經濟化指標,因為房屋建筑結構的基礎設計的合理性,與房屋建筑的造價高低有著非常直接的關系。

2房屋建筑結構優化設計的階段

對房屋結構進行優化設計,是大量運用了科學知識,這能夠充分運用其資源成本,使得其結構既安全、美觀,又經濟實用。而且通過調查發現,經過優化設計的房屋結構其質量和成本都遠遠要優于其他沒有運用結構優化設計的。建筑設計師們在對房屋結構進行設計和優化時,一般會按照一定的步驟來進行。

2.1變量的選擇

通常情況下,對設計人員決定最終設計方案起到重要作用的參考數據,都可以作為變量供設計者進行選擇。如工程的目標參數包括房屋價格參數和預期產生的損失參數;工程的控制與約束參數包括表示房屋架構可靠性能的參數等。如果房屋建筑的設計者以變化幅度較小或考慮因素較少的參數作為設計的參考指標,那么相應的建筑結構設計、編程和計算有關的工作難度將會降低,設計者也可以更好地找到符合優化設計的參考數據。

2.2對相關函數的確定

設計者要根據事先設定的房屋橫截面尺寸和鋼筋尺寸面積的那一組函數,從眾多組相似的參考函數中進行合理科學的選取,并分析這組數據函數的相關各種性質,從而最大限度的降低房屋建造的成本費用。

2.3條件的衡量

處于對增強房屋結構穩定性和耐用性的考慮,房屋設計的約束指標應當包括房屋尺寸、架構穩定性、架構剛性、受力限度和變形限度、結構的可塑程度和結構的確定程度等。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中,設計者應當結合房屋建造工程的具體情況,對施工實際中的約束性條件和目標確定的約束性條件進行比較和分析,確保各種條件都符合相關的建筑規定要求,從而實現優化設計的目的。

2.4確定最佳方案

執行以上所述步驟,綜合考慮各個方面,不能為了降低投資而忽視設計優化的作用,正確處理經濟和技術的對立統一關系,設計過程中,不能過分強調節約,忽視技術問題,也不能過分強調技術,輕視經濟性的要求。因此,房屋建筑結構優化設計是一項比較復雜的綜合性決策問題,往往存在對立面,滿足經濟、適用、安全、美觀及便于施工等原則,這五個原則之間也互相矛盾,所以需要進行研究、探索,實現用最少的投資,獲得最大的效益目標,滿足設計要求。

3房屋建筑結構設計優化措施

3.1地基是建筑結構的基礎

對建筑物的穩定性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進行建筑結構的地基設計時,要因地制宜,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進行建筑結構地基的設計優化首先是要選擇合理的優化方案,如果是基礎較深,那么就需要對擬建工程施工現場的地質情況進行全面仔細的勘察,然后再綜合其他現場場地的各種因素進行基礎選型及埋深等設計。

3.2建筑底部剪力墻的設計優化

處于房屋建筑底部位置的框架剪力墻因為具有豎直方向抵抗側力部件的不連續性,所以就增加了受力出現不平衡狀況的因素。也就因此而增加了對建筑平面的要求。在設計中,應該盡最大可能將承重墻放置于框架梁之上,如果受到具體條件限制而只能放置于次梁時,就必須要將主梁與框架梁的鋼筋配置適度增大,使放置承重墻的樓板厚度增加。同時,在設計中需要樓板錯層時,必須要慎重,必須是在選用質量較輕的板層填充材料時才可以進行這樣的設計。

3.3砌體結構的設計優化

磚砌體在房屋建筑結構中主要擔負著抵抗側向位移和承重的作用,它的布置方式較為多變,但是在躍層結構或表現出過大的受力結構中卻并不適宜。通常應該對其進行以下方面的優化,優化平立面結構,保證建筑形體的規則性,抗側力構件平面布置宜規則對稱,側向剛度沿豎向宜均勻變化。縱向抗震墻體在建筑整體中,必須保證有三條以上,合理規劃門窗的開口規格,一般要將寬度控制在2m或2m以下,這樣的設計有利于增加建筑結構的穩固性。

3.4剪力墻的設計優化

對剪力墻進行優化設計,其中連梁是最為重要的環節。如果將連梁的剮度增加,就一會產生增加建筑結構地震作用的情況,同時也就造成了連梁與墻肢的內部受力分配大幅度增加,這樣就應該將此處構件的鋼筋配置適度增加,從而使建筑材料受到不必要的浪費。所以,在進行房屋建筑結構的設計時,不應該選擇將大剛度窗下墻當做連梁的設計。應該選擇的設計方式應該是把連梁設計成剛度與截面較小的弱連梁,并且在達到結構的剛度與變形程度要求的條件下,進行經濟與變形能力等多方面思考,對構件進行合理的布置。一般來說,剪力墻設計越多,建筑結構也就具有更大的抗側力,從而減少建筑結構的位移,卻導致了地震力的增大。基于以上的考慮,進行剪力墻的設計時必須要掌握對稱和分散與均勻的基本理念,以水平位移限度為準控制剪力墻的數目。

4結語

通過優化設計手段進一步加深對結構優化設計在工程造價控制中的重要性認識,創造合適的條件,確定合理的目標,采用科學的控制方法,各個方面達到最佳結合,降低工程的總造價,這不僅符合現今建筑商對于建筑結構效益的追求,也是市場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更是適應綠色環保的要求。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鋼筋混凝土建筑;設計問題;解決策略;研究

一、引言

當前,隨著建筑設計理論的不斷更迭發展,越來越多的新型建筑材料及設備開始廣泛應用于鋼筋混凝土房屋設計范疇,尤其是計算機技術在鋼混結構房屋設計中的應用,進一步促使了房屋結構、節點的設計更為科學精準,同時也為房屋功能性、實用性提供了客觀保障。所以如何在高技術水平更迭的當下,著重針對鋼筋混凝土房屋設計的需求,做好各個設計節點問題的關注把握,糅合前沿設計理念,強化應用科技元素貫穿設計全程,也是現代鋼混建筑設計中所應致力的根本所在。

二、鋼筋混凝土房屋設計原理釋意及重要性研究

現實中,鋼筋混凝土房屋的主要承重構件主要為混凝土及鋼筋原料,二者共同受力鋼筋具有著較為理想的抗拉性能,而混凝土則有著較高的抗壓性能,通過遵循相應規格配比,增強鋼筋混凝土房屋的樓板、梁柱、剪力墻等建筑節點承載能力,創造較好的力學作用,是一種具備時代意義的房屋結構設計形式。

但客觀層面來講,鋼混結構具有著較強的統一性與不可分割性,房屋一旦落成即不可逆,假若后期因諸類原因需要修改房屋節點,那么無疑存在著較大的修正難度。因此對于鋼筋混凝土房屋的建設之前,必須把所有疑難問題在前期設計環節即做出科學的處理解決,由此也即可知曉鋼筋混凝土房屋設計的重要性,必須謹慎全面重視。對此,下文中,筆者將針對鋼筋混凝土房屋設計所存在的相關問題及解決對策做出詳細探討。

三、鋼筋混凝土房屋設計問題與處理對策分析

(一)房屋基礎結構設計問題及處理方法

(1)房屋的地下室底板設計

當前,房屋使用者為利用有限的空間資源,進行鋼筋混凝土房屋設計時,常選擇加筑地下室擴充可用空間。但對設計有地下室的房屋而言,若設計中不考慮地下室樓板承載力,那么極可能導致房屋沉降與傾斜,產生安全隱患問題。譬如,地下室樓板設計承載力同實際承載力誤差高于20%,那么混凝土底板即會產生裂縫,影響最終使用。因而為規避地下室地板承載力不足所導致的沉降問題,設計人員實施設計時,著重于持力層同地下板之間規定布置褥墊實施施工,以此降低附加應力所導致的影響情況發生。

(2)房屋的外墻配筋設計

通常,鋼筋混凝土房屋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多會采用底部固結與頂部膠結計算模型或單向板的計算方式,設計中易于忽略鋼筋結構影響因素,譬如梁柱鋼筋籠及雙向板等方面,導致計算結果同現實情況存在較大誤差,難以有效保障外墻配筋比例的科學合理性。對此,筆者認為在外墻配筋計算方面,設計人員能夠先予以構建一套明確統一的配筋計算方法,通常考慮鋼筋結構影響因素后,在系統應用底部固結與頂部鉸接的計算模型或單向板計算方式,縮小設計計算結果與實際情況的誤差。

(3)房屋的獨立基礎設計

鋼筋混凝土房屋的獨立基礎多是天然地基椎體獨立基礎,有著相對明顯的基礎坡面,以往設計過程中,常出現的明顯問題即是以1:3比例作坡度規劃。但1:3的比例設計下,受基礎坡面坡度過大影響,施工人員實施混凝土搗實時,難度較大,施工設備很難上的去,僅能采取人工搗實從而帶來施工效率及搗實治療影響。為克服此類問題,設計人員設計中可采取兩類設計方法展開設計。其一,是依據1:1比例作坡度規劃,促使坡度盡可能平緩。其二,則是直接予以廢除椎體獨立地基的設計方法,而應用階梯性基礎設計方法,有效保證鋼混結構房屋獨立基礎的設計質量。

(二)房屋上部結構設計問題及處理方法

(1)房屋的挑梁設計

鋼筋混凝土房屋挑梁部分的設計問題,主要呈現在挑梁變形范疇,此類問題多因房屋結構受力不勻,易出現局部受力過大情況。為切實規避挑梁變形問題,設計人員能夠在挑梁端頭設計時增設構造柱結構,即是在挑梁附近增筑一條梁柱,把每層挑梁連接在一起,以構造柱將挑梁壓力分散至各層結構中,規避局部受力過大所致的上述問題。

(2)房屋的鋼筋保護層厚度設計

目前,鋼筋混凝土構件保護層厚度設計普遍存在取值過小問題,在舊版03G101標準圖集中規定:混凝土保護層應是從縱筋最外皮至混凝土邊緣的距離,而新版14G910標準圖集中則規定了混凝土保護層是自箍筋最外皮至混凝土邊緣的距離,因測量具置產生了較大的變化,所以保護層的實際數值也應作出對應的調整,鋼筋混凝土基礎宜設置混凝土墊層,基礎中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應從墊層頂面算起,且不應小于40mm,對梁類構件應為-7― +10mm;對板類構件應為-5― +8mm,其中合理誤差需控制于(1.00±0.85)之間,以此確保設計的精準度。

(3)房屋的梁柱強度設計

當前,多數設計人員設計鋼混結構房屋時多存在著“強柱強梁”問題,也即是立柱及橫梁的強度過大,造成房屋整體結構的硬性破壞。為降低此硬性破壞情況,設計人員應踐行“強柱弱梁”設計形式,即立柱強度系數略微高出橫梁強度系數,根本目的即避免梁柱同時倒塌,切實強化鋼混結構房屋抗震性能。

(4)房屋的剪力墻設計

目前,鋼筋混凝土房屋設計中剪力墻部分設計常見問題即單肢剛度偏大,且布置常不均勻,從而導致了梁板等構件設計層面的負面影響,剪力墻單肢剛度偏大產生的直接后果便是易出現應力破壞問題。基于此,設計人員實施第一級別剛度的剪力墻設計時,需要保證剪力墻單肢剛度處于4.5之上,同時總肢數需控制在5以上,遵循整體框架結構,合理予以設計剪力墻,切實保證剪力墻規劃布局的合理性。

四、結 語

綜述所述,伴隨當前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建筑使用功能也日益向著多元化發展,為以滿足越來越多城市主體人群的居住、商用需求,對鋼筋混凝土房屋實施設計的過程中,需著重關注地下室底板、外墻配筋、挑梁與墻體等各節點問題,做好設計處理應對,以此切實提高鋼筋混凝土房屋設計整體質量,有效延緩鋼筋混凝土房屋的后續使用性能及使用壽命。

【參考文獻】

[1] 樊文忠.淺議房屋設計安全度[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12).78.

[2] 周永剛.淺談房屋設計應注意的問題[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4,(13):695.

篇4

【關鍵詞】房屋建設工程;注漿技術;混凝土裂縫;注漿材料;混凝土表面

前言

現代化的房屋建設工程施工難度正隨著房屋結構和房屋功能的復雜變得越來越高,特別在墻體、地下室、梁柱、女兒墻、混凝土結合部常會因材料和工藝的問題出現裂縫,此外,在房屋門窗與墻面的接觸部位也常見滲漏的現象,這些裂縫和滲漏既影響了房屋建筑的質量,又影響了使用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甚至造成房屋結構和功能的改變,給人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不必要的危害和隱患。注漿技術是用壓力將由粘結性的凝膠注入松散的混凝土裂縫或縫隙中,在凝膠物硬化后提高混凝土性質,填充混凝土裂縫,進而達到修復混凝土裂縫、加強混凝土結構力學性能、防治滲漏的目的。注漿技術具有工藝簡單、對復雜環境適應性強、加固效果明顯和環保等優點,是房建工程中重要的施工技術。在房屋建設工程中更好地應用注漿技術應該根據施工的實際經驗和房屋工程特點,在掌握注漿技術和容易出現裂縫混凝土部位特點的基礎上,根據具體施工需要選擇好注漿材料,結合具體的房屋建設中出現裂縫的部位,做好注漿技術的應用,形成注漿技術施工的技術關鍵點,為高效處理房屋建設過程中出現的裂縫,提升房屋建設質量起到技術上的導引作用。

1注漿技術的特點

1.1注漿技術的易工性

注漿技術在房屋建筑施工方面具有工藝上和操作上的優勢,注漿技術可以廣泛應用于房屋建筑施工中出現的各種裂縫,有效防范各類滲漏;注漿技術具有工藝簡單、操作方便、設備輕巧等優點,極易在房屋建筑施工中推廣。

1.2注漿技術的適應性

注漿技術在防水方面有比較高的性能,對于房屋建筑中出現的蜂窩、孔洞和裂縫有比較好的適應性,注漿技術通過將注漿液注入混凝土裂縫中,完成對各類松散和薄弱部位的加強,是改善混凝土強度的有效措施和技術。

1.2注漿技術的性能

注漿技術的使用材料一般具有高強度、耐久性強和無污染等特點,可以在綜合提高混凝土薄弱部位性能的基礎上,提升房屋整體的綜合力學性能,并達到環保的效果。

2注漿材料的概述

2.1注漿材料選擇的要點

對于房屋建筑工程來說,選擇注漿材料應該著眼于如下幾點:一是,材料的物理性質必須優良,注漿材料必須選擇耐老化、填充性好、綜合力學能力強的原料。二是,材料的化學性質必須穩定,材料應具備較高的滲透能力,并且具有親水性、粘結性和擴散性,能與混凝土迅速凝結成穩固的整體。三是,材料的綜合性能應該保持,注漿施工應該選擇環保、易操作、價格適中的材料。

2.2注漿材料的組成

常見的注漿材料有:一是水泥,水泥是注漿施工中常常用的材料;二是,水玻璃漿液,注漿中加注水玻璃漿液用來改善水泥漿液的性能。三是,有機高分子材料,如紙漿廢液、脈醛樹脂-硫酸漿液和水溶性聚氨醋漿液等,為注漿提供重要的凝結原料。

3注漿技術在房屋建設工程施工中的應用

3.1處理房屋墻體、窗門裂縫中注漿技術的應用要點

處理墻體滲漏應該先鏟除薄弱層,做一道防水層或防水砂漿。但作為連通的墻體將會出現這邊治理那邊滲漏的局面。同樣窗臺漏水往往是在“認為”漏水的部位涂上一道封閉膠就可以解決問題。殊不知,窗、門—窗、門框—墻體是一個整體。當窗、門及其框不封閉,雨水沿框的固定螺絲孔、框的拼縫滲流到空心的窗、門框內,再向墻體滲漏;在北方門窗因低溫會有凝霜的現象,凝霜的冰水會沿裂縫想墻體和結合部位滲透,產生進一步的凍脹作用;墻體的滲漏的另一原因是外墻的飾面材料不能起到封閉作用,以飾面磚建筑物出現的滲漏為多。采用“穿衣”防水的辦法只能治標不治本,當材料老化滲漏又再出現,同時水被封閉在空心墻內(或灰砂磚體內),這些只能通過內墻蒸發,使墻體發霉,并導致寄生性微生物的寄居,在影響使用者健康的同時,還會造成墻體內暗埋電線管路的損壞,也會產生觸電和漏電等電力事故。采用注漿技術處理門窗周圍的裂縫應該以在門窗框的底部注漿,材料以水泥漿為主,注意對縫隙有效的封堵。在水泥注漿結束后,對施工部位再用高分子采集進行環氧封閉處理,加強其養護工作,尤其是做好處理部位的控水工作。

3.2處理房屋廚房、衛生間滲漏中注漿技術的應用要點

在現代的房屋設計中廚房、衛生間是用水的集中地方,一般都采用不同方式進行內防水處理。但是由于施工和材料等方面處理不當,會導致廚房和衛生間在施工和使用的過程中通常出現滲漏,主要是防水層失效,廚房、衛生間的用水沿磚和磚縫灰砂的毛細作用滲透至墻面冒汗、發潮。處理的方法是通過環氧注漿切斷滲水通道,控制水沿毛細孔擴散。即在砼地板與磚墻的磚縫開一小槽,沿磚縫布孔,孔距在20~30cm為宜,采用環氧砂漿嵌槽,埋管注入環氧漿,重復注漿至充填飽滿。處理方法簡單有效,如條件限制可在廚、衛間施工。即在瓷片的連接位上鉆孔、埋管、注漿后,采用同色水泥進行孔位表面修飾即可,省去鏟除批蕩層、涂防水膠、重新批蕩的工序,節省費用,縮短工時,效果明顯。

3.3處理女兒墻裂縫中注漿技術的應用要點

受溫度影響房屋主體與女兒墻的熱脹冷縮形變率與不一致時容易產生裂縫。處理應做好如下工作:在女兒墻與樓板接觸部位進行鉆孔、埋管注漿,注漿材料應選用拉、剪強度好,粘結力強的材料。

參考文獻:

[1]熊士斌.注漿技術在建筑施工中的應用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08(13).

[2]張日葵.淺析地下室混凝土開裂、滲漏的原因與防治[J].經營管理者.2009(14).

[3]萬發捷.分析房屋外墻滲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9(05).

篇5

關鍵詞:房屋 建筑裝飾 設計 生態理念

中圖分類號:TQ174.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建筑裝飾設計在古代建筑中就有所體現,比如說我國的雕刻,西方的繪畫,都是典型的建筑裝飾設計。建筑其本身的設計往往會受到當地文化、風俗、經濟、歷史、地、氣候、信仰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建筑設計具備著時空與地域性的差異。比如說,中西方的建筑設計有著明顯的差異,主要是因為中西方文化、信仰的差異;我國南北建筑有著明顯的差異,主要是因為氣候、地形、歷史等原因造成的;古代與現代建筑存在著顛覆性的差異,主要是源于技術、人文等原因。

1建筑裝飾設計存在的問題

1.1 選用裝飾材料不合理

設計時只是片面的追求裝飾的美觀性,選用裝飾材料時只看外表而忽略了對其安全性、適用性、環保性、衛生性以及防火性能的檢驗,所選用的很多諸如復合地板、墻體涂料和墻紙等裝飾材料都會散發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存有一定的安全問題,還有很多亮麗的裝飾材料屬于易燃品,防火性能不合格,是很嚴重的火災隱患,很多的建筑大火都是由于裝飾材料接觸火源而引發的。此外,很多建筑設計是各種材料的簡單堆砌,相互之間并沒有很合理的過度和銜接,整體效果并不理想。

1.4 過度的求新、求變

有時為了體現建筑裝飾的個性和時尚,就在裝飾設計過程中不斷的嘗試新思路、新改變,但卻忽視里建筑裝飾的功能要求,沒有目的的在室內設計很多似是而非的隔斷墻、主題墻等,地板和天花板得裝飾也是各種裝飾層不斷,再加上社會風氣的推動,最后弄得整個建筑裝飾實用性不足,只是一些新內容、新外觀的簡單疊合。

1.3盲目追求奢華,投入過大

受到外來新思想、新理念的影響,建筑裝飾設計也在蓬勃的發展,隨著人們經濟收入的增加,對于建筑裝飾的投入也日趨上漲,對建筑裝飾的外觀以及質量也就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很多設計師盲目的效仿我國古代裝飾風格或者西方歐美的風格,為了使建筑效果顯得“富麗堂皇”、“檔次高級”,但是自身的設計能力又欠缺,就在設計中使用了很多光鮮亮麗的裝飾材料,其結果就是既浪費了經濟投入,又沒有達到想要的效果,裝飾看起來很俗氣,沒有內涵。

1.4 一味跟風模仿,缺乏個性

由于缺乏創新能力和從眾心理嚴重,建筑裝飾設計跟風現象也很常見,人云亦云,裝飾風格一味的模仿別人比較成功的案例,或者家庭和公共建筑的裝飾設計的像賓館酒店一樣。很多人對建筑裝飾設計缺乏個性,不講究文化品位以及內涵特點,把其他建筑效果較好的裝飾直接照搬使用,忽略了地方的或者民族的特色,盲目的“攀比”,“跟風”,失去了大方高雅的氣韻以及溫馨舒適的風格。

2 提升裝飾設計的措施

以上我們分析了在建筑裝飾設計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很多誤區和相應的原因,為了保證建筑裝飾業得穩定健康的發展,真正能為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發揮應有的作用,我們可以從注重人才培養、提高裝飾設計水平,加強普及教育、提高百姓審美意識,開拓創新、保持民族特色,規范建筑裝飾市場管理、完善規范等多個角度出發采取合理有效的處理辦法。

2.1 注重人才培養,提高設計水平

建筑裝飾專業由于起步較晚,重視程度不夠,在我國的教育系統中還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裝飾設計整體水平較低,其中家居裝飾設計方面的人才尤其缺少。應該加大力度發展建筑裝飾高等教育以及社會相關從業人員的再培訓工作,培養一大批專業知識鞏固、創新能力卓越并具備一定的管理知識的高素質人才,壯大建筑裝飾設計隊伍。另外,企業和高校可以不定期的組織人員到國外進行相關專業知識和經驗的交流學習,培養過程中加強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結合,提供較多的實習與競賽機會,不斷提高設計人員的專業水平和藝術修養。

2.2 加強普及教育,提高審美能力

僅僅是提高了建筑裝飾從業人員的設計水平和文化素養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目前的建筑裝飾設計過程還有很大一部分是業主直接參與甚至是起決策作用的,很多情況下,優秀的設計方案就是因為不符合業主個人的鑒賞情趣,不能滿足業主對于裝飾效果的個人愛好而導致擱淺。因此,應該加強對普通民眾在建筑裝飾方面一些基礎淺顯知識的普及教育,提高其審美能力,使裝飾設計人員和業主能夠無障礙的溝通交流。

2.3 開拓創新,保持民族特色

只有創新才是保證建筑裝飾業不斷前進的動力,裝飾設計時不能盲目的抄襲和追求,更不能因為一些商業化地設計而迷失自我的個性,失去設計的靈魂,對于已有的建筑裝飾,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合理有力的借鑒其優點來完善自己的設計風格,還要從我國的民族特色角度出發,運用先進的設計理念,因地制宜,保持裝飾設計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設計師要特別注重材料的合理運用,既經濟環保,又能體現自己的設計風格。

2.4 規范管理,完善法規

規范化的市場管理是建筑裝飾行業的強力后盾,應當積極的采取措施來不斷的規范我國建筑裝飾市場的管理機制,防止惡意競爭的出現,提高裝飾設計和施工的質量保障能力,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充分發揮相關部門的監管職能。此外,還要不斷的將建筑裝飾的法規以及規范進行不斷的完善和修改,為建筑裝飾設計提供可靠的依據。

2.5裝飾的材料

在建筑裝飾中,建筑材料的應用方法往往會直接影響其效果。是反映材料的本來特性還是改變其視覺特性都在裝飾過程中予以表現。對材料的應用還要視其自身的特性,人們對其價值的習慣評價,來具體而恰當地對其進行組織。任何一種物質材料都有自身的物理及視覺特性,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肌理效果,在掌握材料自身特性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發揮它的裝飾性。如現代建筑中常為表現工業化時代而善用光亮材料,如玻璃幕墻或大量金屬飾材,這很容易讓人由材料的挺括、光亮而感到時代的高速度與機械化。在表現田園、鄉土氣息的建筑中就喜用木材、毛石等柔軟、粗糙的材料,讓人們的感性回歸原始,追尋人情味。

3.生態理念在建筑裝飾設計中的應用

3.1建筑裝飾設計要以人為本,注重人體感覺

人能感覺冷、熱、干、濕等,建筑設計裝飾應該充分研究當地氣候、地域性以及人體對當地氣候的適應性。要保持室內通風,提高空氣質量。同時,室內設計要充分考慮朝向,將廚房、臥室、客房等盡可能安排到陽光充足且日照時間最長的方向。其次,室內的溫度及濕度應該最大程度上適應人體的需要。與此同時,應該保持良好的照明環境,采用綠色照明,當自然光線不適宜時,要選擇最佳朝向并采用“綠色照明”。照明可以根據個人生活行為、個人喜好、室內空間用途來進行設計。

3.2建筑裝飾設計要尊重當地環境的自然屬性

從建筑當地出發,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地材料進行設計,采用天然建筑材料及營造方法。多用可再生能源,在最大程度內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避免使用高耗能、高破壞、產生廢物及放射性的建筑材料。例如經過加工的木材框架,摻加了水泥的石塊,有草皮的屋頂;尊重當地的地方性文化,重視地域性理論,對于其地方場所的特色文化脈絡要努力延續。

3.3建筑裝飾設計要充分考慮生態、經濟、社會、文化的相互關系

整體環境具有不可分割性,建筑的總體布局應體現出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可采用平衡設計來展現一種和諧的建筑藝術。從生物建筑角度,人類身體的健康和生態效益是相互影響的,我們應該尊重自然,實現自然環境與建筑環境的有機結合,最后實現自然、社會、經濟的綜合效益。

3.4新技術應用

建筑裝飾設計應通過技術來解決生態方面的一些問題,可以適當引入新技術進行設計;同時,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建筑的功能要求,采用最合適的技術。由于生態建筑理論是從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概念出發,要求各種建筑構造體系所使用的各種建筑材料的生產、運輸、加工過程所消耗的資源、能源和排放的CO2和其他污染物達到最低,對環境的破壞最小,這對于裝飾裝修材料的生產企業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企業在其生產活動中除考慮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外,還要充分考慮環境效益。

4 結束語

建筑裝飾的效果,是通過建筑室內外固定的表面裝飾和可以移動的布置,與空間視覺共同創造的一種整體效果我們在進行設計時要將建筑要素與生態理念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環境和經濟共同發展,使建筑在直接的環境中創造出科學、美觀、舒適、實用和具有個性化的藝術效果。

參考文獻

1.王鐵.建筑設計與環境[M].安徽美術出版社,2001.

2.徐占發.裝飾裝修施工[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3.吳驥良.建筑裝飾設計[M].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篇6

關鍵詞:房屋工程;施工組織;設計;管理;方法

中圖分類號:TU8文獻標識碼:A

房屋工程是興建房屋的勘察、規劃、設計、施工和設備調試等工作的總稱,其最終目的是為人類生產與生活提供適宜的場所。房屋分類按使用性質分為:住宅、公共建筑(會堂、體育館等)、賓館、商場類建筑、文教衛生建筑(學校、醫院等)、交通用的車站、候機樓、電信樓等、各類工農業建筑等。由此可見,房屋工程建設在人們生活與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也是國民經濟增長的基礎。下面,我們將分別從房屋工程施工的質量、安全、進度、環保等方面入手,探尋房屋工程的施工組織設計方法。

一、施工質量管理

施工質量管理是整個房屋工程施工過程中的管理重點,也是施工能夠順利進行的保障。因此,在房屋工程施工過程中,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來對施工質量進行控制:

1、事前控制階段

事前控制是在施工活動開始之前的質量控制,起著基礎奠定的作用。因此,在施工之前應建立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并詳細對施工現場的各種管理規范與標準進行制定,并對施工過程中涉及到的施工工藝和技術進行嚴格的規定,對施工中的材料與機械設備進行質量檢查,并及時進行技術交底和圖紙會審等工作,并且根據工程的特點來確定施工流程、工藝與方法。

2、事中控制階段

事中控制階段是對施工過程中的各種行為進行質量控制,對整個工程的施工質量有著決定作用。在施工中的質量控制階段,應盡可能的對各道工序中所涉及到的各種因素都進行嚴格的控制,并且及時按照施工方案對其中的施工質量細節進行校正與處理,及時對出現的質量問題進行發現與解決,防止質量問題的擴大影響施工的進行。

3、事后控制階段

事后控制階段主要是對施工過程中的產品質量進行驗收與審核,將其與建筑行業內規定的質量標準進行比對,對完成的房屋工程進行竣工驗收。在這個階段,除了對其質量進行檢查以外,還應對施工過程的各種技術資料進行整理與歸檔,并妥善保存,以便后期維修中作為參考資料。施工資料也可以為施工單位日后的其他工程項目提供資料支持,以促進施工質量管理方法的更新與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施工安全管理

1、落實施工人員責任

對于房屋工程施工的安全組織管理,首先要將施工責任落實到個人,確定施工現場的工地負責人為安全生產第一責任者,并根據施工的具體情況來設置專門的安全機構與安全組織管理人員。應在施工前建立以工地負責人為主的,以施工人員、安全管理員、班組長等為成員的安全生產管理小組,并形成安全管理網絡。建立由工地領導參加的包括施工人員、安全管理員在內的輪流值班制度,監督施工現場及班組安全制度的貫徹執行,并做好安全值日記錄[1]。除此之外,還要建立健全各種安全生產責任制度、安全技術交底制度、安全宣傳教育、安全檢查制度、安全設施驗收及事故報告等管理制度。

2、對分包工程進行統一管理

對于一些分包工程或多單位聯合施工工程,總包單位要對其進行統一領導與管理,并由總包單位對分包單位進行施工現場安全設施的統籌管理與協調,并監督現場人員的安全行為與材料、設備的使用安全情況。分包單位應按照總包單位有關安全生產的原則,確定分包單位的安全責任人,負責分包單位的安全管理,服從總包單位的監督。

三、施工進度管理

施工進度管理應貫穿在房屋工程施工中的方方面面,應對其進行動態的、全方位的管理與監督。因此,在施工的過程中,應加強對施工進度的統籌管理,才能夠保證房屋工程的順利進行。

首先,要根據施工的總體進度制定施工季度計劃、月計劃和周計劃,并且在施工的過程中按照施工的總體進度進行進度的實時監控,確保每個階段施工進度能夠按照計劃完成,以確保整體計劃的完成。

其次,為了防止施工中各種控制點的變更導致的進度變化問題,應對施工進度進行統籌安排與調整,并實施動態管理,盡可能使施工能夠提前完成。同時,應加強對施工圖紙的會審,提前將有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探討,一旦確定就按照標準進行實施,減少施工過程中出現的設計變更對施工進度的影響。

最后,應加強先進技術在施工進度管理中的應用。在高新技術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很多程序應用在施工管理的過程中,給施工進度管理方法帶來了新的變革。因此,施工單位可以應用先進的施工進度管理軟件,對房屋工程中的施工情況進行動態管理,并通過先進的手段實現對施工進度的統籌控制,以使施工能夠按照既定的計劃完成。

四、施工環保管理

在房屋工程的施工過程中,應遵循綠色施工指南、建設單位的招標文件中有關綠色環保的要求以及GB/T24001 標準的要求,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最大限度的減少施工過程中給環境帶來的污染,降低能源與資源的損耗,使房屋工程符合綠色、環保、節能的標準。在施工的過程中,應主要注意施工的現場衛生和施工文明建設[2]。

1、施工現場的衛生與文明舉措

施工單位應重視施工現場的衛生與文明。對于施工現場的各種廢料、廢水等,應盡可能避免排放到施工場所之外,對于工程中損壞的建筑與設備應及時進行維修,并保證外觀的美觀和整潔。在施工的場外不能擺放建筑材料和施工機具,并保持周圍五十米之內整齊、衛生。對于施工人員所常用的職工宿舍、職工食堂等,應做到通風、明亮、潔凈,并且教育職工要保持個人衛生與環境衛生,為文明生產奠定基礎。

2、施工現場的環保措施

對于施工中的各種材料,應按照材料的種類、用途分類進行堆放,并擺放整齊,做好防風、防曬、防雨的措施。一些建筑原材料在運輸的過程中要防止意外灑落,并且盡可能降低材料剩余數量,并對廢棄的材料進行科學、綠色的處理。建筑過程中產生的垃圾要及時進行處理,不得任意拋棄、丟棄[3]。對于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水要及時進行沉淀,處理過后的水才能夠排放到城市排水設施和河流中。施工過程中也會產生嚴重的噪音污染,給周圍環境帶來嚴重的威脅。因此,在施工的過程中應防止發出噪音,施工人員不能大聲嬉鬧、打架,材料的運輸與拿放要盡可能輕,保證施工現場的噪音在六十分貝以內。牽扯到產生強噪聲的成品、半成品加工、制作等,應盡量放在車間完成,減少因施工現場加工制作生產的噪聲。

五、結語

上文中,我們從施工質量、施工安全、施工進度、施工環保的角度對房屋工程中的施工組織設計方法進行了分析與探索,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出,房屋工程的施工管理對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有著重要影響,因此,我們應積極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施工管理方法,加強施工中各個環節的組織管理,以促進房屋工程施工的飛速發展,并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飛速增長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陳思遠. 淺議土木工程的施工組織設計[J]. 科技致富向導.2011.23:78+31.

篇7

關鍵詞:房屋建筑;結構設計;基礎設計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the new building more and more, house prices rising unemployment, people for housing demand is also pretty strong. But, housing construction is a complex project, especially in people for housing demand is higher and higher today, housing construction design is to measure quality of building a big factor, and the foundation design as housing construction in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he fundamental part, its importance is self-evident. The author in this industry for nearly 10 years,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of the basic design much research,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ir own experiences, from the foundation of the housing construction form, the foundation design principle,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of the basic design is discussed, and the design basis for house aims to improve the play a positive role

Keywords: housing construction; Structure design; Foundation design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引言

隨著新建筑越來越多,房價節節攀升,高房價是人們對于房屋建筑的了解遠遠高于以往,人們對于房屋的需求也是益發的強烈。房屋建筑是一項復雜的工程,特別是在人們對于房屋建筑要求越來越高的今天,房屋建筑的設計更是衡量房屋質量的一大因素,雖然房屋建筑結構設計一直都在不斷地發展,新的技術應用越來越多,但基礎設計作為房屋建筑結構設計中根本的一部分,其重要性卻是一直不變的。

1、房屋建筑中基礎設計的選取原則

房屋結構設計主要是指房屋基礎結構和上部結構。由于房屋結構受到的重力恒載以及豎向靜力等力的作用,其上部結構主要為其在這種受力狀態下保證結構的穩定性。房屋的靜態荷載一般呈垂直傳遞,地震作用是恰恰和靜載作用相反。為了適應到結構中上部和下部的地基條件,選擇基礎結構異常關鍵。

建筑結構設計是一個全面和系統的工作,我們在設計過程中,以確保遵循四個基本原則:“整體上抓大放下、設置多道防線、剛柔相濟協調、打通重要關節”。在此基礎上做好反饋工作,對建筑的具體情形具體分析,不斷提高設計水平,這有這樣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

現在房屋建筑中基礎設計的選取方法主要是考慮地基、基礎、上部結構之間的作用力,以之作為依據選取合適的基礎設計。但是,這種方法也有弊端,主要是由于很多情況下并不是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的決定,而是基于一些假設,這就不可避免的帶來了誤差,

針對大部分設計,常規設計還是主要的設計方法,其主要理論依據是經典結構力學與彈性力學,這種設計優點是簡單方便,能滿足大部分要求,但是對于對地基沉降敏感的結構卻不適應。

2、房屋建筑常用的幾種基礎形式

(1)墻下條形基礎

常見的是混凝土剛性基礎,它的作用是承受抗壓強度、抗拉、抗剪強度,但是效果不理想。一般來說這種基礎適合建設5層以下的建筑。它的優點是價格低,方便,可因地制宜的改造整體的剛度。此外,較好的墻下條形基礎還有鋼筋混凝土柔性基礎,它能夠很好的解決上部結構荷載較大,地基承載力又較低,且地基又不很均勻的問題,在6層以上的建筑中這種基礎使用較多。

(2)獨立基礎

獨立基礎可分為剛性獨立基礎和柔性獨立基礎,他們在柱下基礎中使用較多,基礎的斷面有方形和矩形,主要依據是不同的柱荷載偏心距。當有比較大的柱距時,獨立基礎相較于其他基礎明顯性價比更高。在多層建筑的上部結構作為框架體系的時候,如選擇獨立基礎比較合適。此外,獨立基礎較普遍的應用在民用建筑的中柱,目前看來效果是不錯的。

(3)柱下條形基礎及十字交叉基礎

在柱荷載或者地基條件惡劣而不能采獨立基礎的時候,柱下條形基礎是相對不錯的選擇。它的剛度較大,能夠調整沉降的均勻度,不過柱間距較大時這種設計則不可以采用,因此,采用這種設計要在柱間距不能過大的前提下。十字交叉基礎比較適合地基的承載力比較小但柱荷載卻比較大的時候,它能夠較好的完成目標。不過雖然它的空間剛性較大但不能隨意的使用。

(4)鋼筋混凝土筏片基礎

鋼筋混凝土筏片基礎適用于基礎之間的空隙較小并且基礎的底面積出現重疊的情況。在有地下室的結構中,筏片基礎作為地板結構應用較多。此外,根據荷載的大小可以選擇合適的筏片基礎。筏片基礎的優點是整體的剛度較大,可調整整體沉降的均勻度。不過鋼筋混凝土筏片基礎也不是萬能的,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實施。

(5)樁基礎

承載力高、沉降量小是樁基礎的優點。在地基變形和強度方面都無法滿足要求時可采用樁基礎的深基礎。樁基礎適應于以下情形:建筑物的上部結構荷載較大,而地基上部負載能力小,下部有可作為樁端持力層的堅實土層時;天然地基上的淺基礎沉降量過大,即使進行地基處理也不能滿足建筑物要求時;對較為重要的建筑物,雖然地基承載力尚好,但由于對控制沉降有較高要求,不允許有過大沉降,也可考慮采用;對土層不很厚,土質又較差,如做條形基礎,土方量較大,可考慮采用鉆孔,灌注短樁。

3、房屋建筑結構設計中的基礎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1)繪制結構平面圖

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抗震設防烈度,如果符合抗震措施的要求,則能夠省略建模的過程,否則,必須要有建模過程。此外,在這個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局部和整體受壓的情形。

篇8

[關鍵詞]建筑物防雷設施裝置間距跨步電壓埋地深度接地電阻

一、前言

在建筑物防雷設計中,設計人員對

一、二級防雷建筑物的防雷設計比較重視,疏漏差錯很少,但對大量的三級防雷建筑物的防雷設計卻常有忽視。由于設計質量管理規定:對于一般工程的電氣設計允許可以不要計算書,因此許多設計人員對三級防雷建筑物的防雷設計,不再進行設計計算,僅憑經驗而設計。對于防雷設施的是否設置及防雷設施的各種安全間距未進行計算、驗算,因此造成大量的三級防雷的建筑物的防雷設計、施工存在較大的的盲目性,使有些工程提高了防雷級別,增加了工程造價,而有些工程卻未按規范設計、施工,造成漏錯,帶來很大隱患和不應有的損失。

二、建筑物防雷規范的概述及比較

現今建筑物防雷標準有1993年8月1日起實施的《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JGJ/T16-92推薦性行業標準,1994年11月1日起實施的《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94強制性國家標準。GB50057-94使建筑物的防雷設計、施工逐步與國際電工委員會IEC防雷標準接軌,設計施工更加規范化、標準化。

GB50057-94將民用建筑分為兩類,而JCJ/T16-92將民用建筑防雷設計分為三級,分得更加具體、細致、避免造成使某些民用建筑物失去應有的安全,而有些建筑物可能出現不必要的浪費。為更好的掌握IEC、GB50057-94、JCJ/T16-92三者的實質,特擇其主要條款列于表1。且后面的分析、計算均引自JCJ/T16-92中的規定。

三、預計的年雷擊次數確定設置防雷設施

除少量的

一、二級防雷建筑物外,數量眾多的還是三級防雷及等級以外的建筑物防雷,而對此類建筑物大多設計人員不計算年預計雷擊次數N,使許多不需設計防雷的建筑物而設計了防雷措施,設計保守,浪費了人、材、物。現計算舉例說明:

例1:在地勢平坦的住宅小區內部設計一棟住宅樓:6層高層數不含地下室,地下室高2.2m,三個單元,其中:長L=60m,寬W=13m,高H=20m,當地年平均雷暴日Td=33.2d/a,由于住宅樓處在小區內部,則校正系數K=1。

據JCJ/T16-92中公式D·2-1、D·2-2、D·2-3、D·2-4得:與建筑物截收相同雷擊次數的等效面積km2:Ae=L·W+2L+WH200-H+πH200-H×10-6=60×13+2(60+13)20(200-20)+3.14×20(200-20)×10-6=0.02084km2

建筑物所處當地的雷擊大地的年平均密度:

Ng=0.024Td1.3=0.024×33.21.3=2.28次/km2·a

建筑物年預計雷擊次數:

N=KNgAe=1×2.28×0.02084=0.0475次/a

據JCJ/T16-92第12.3.1條,只有在N≥0.05GB50057-94中:N≥0.06才設置三級防雷,而本例中:N=0.0475<0.05,且該住宅樓在住宅樓群中不是最高的也不在樓群邊緣,故該住宅樓不需做防雷設施。

根據以上計算步驟,現以L=60m,W=13m,分別以H=7m、10m、15m、20m四種不同的高度,K值分別取1,1.5,1.7,2,Ng=2.28km2·a進行計算N值,計算結果見表2。

從表2中的數據可知,在本區內:①當K=1時,舉例中的建筑物均N<0.05,不需設置防雷設施。②當K=1.5時,即建筑物在河邊、湖邊、山坡下或山地中土壤電阻率較小處、地下水露頭處、土山頂部、山谷風口等處的或特別潮濕的建筑物,在高度達15m或以上者,必須設置三級防雷措施。③當K=1.7時,即金屬的磚木結構的建筑物,高度達7m及以上者,必須設置三級防雷措施。④當K=2時,即建筑物位于曠野孤立的位置,高度達7m兩層以上者,均設置三級防雷措施。

可見,有的建筑物在20m的高度,卻不需設置防雷措施,而有的建筑物高度在7m,就必須設置三級防雷措施。關鍵因素在于建筑所處的地理位置、環境、土質和雷電活動情況所決定。

同時在峻工的工程中,我們也看到,例1中的民用建筑物,有許多類似的工程不該設置防雷卻按三級防雷設計施工了,施工后的防雷接地裝置如圖1所示。

其中8組引下線均利用結構中的構造柱的412主筋,水平環路接地體埋深1m,距樓外墻1m。以上鋼材均為鍍鋅件,則共需鍍鋅鋼材0.192t,人工費2950元,定額預算工程直接費約0.75萬元。類似這種三級防雷以外的住宅樓、辦公樓及其他民用建筑,在我們地區1998年約竣工600~800棟,僅增設的防雷設施其工程直接費約為450~600萬元。以此類推,在全省、全國因提高防雷等級而提高工程造價浪費的數字是巨大的。因此,設計人員對民用建筑物的防雷設計必須對建筑物年預計雷擊次數進行計算,根據計算結果,結合具體條件,確定是否設置防雷設施。轉

四、防雷設施與人、金屬管道等的安全距離

1.雷電流反擊電壓與引下線間距的關系

當建筑物遭受雷擊時,雷擊電流通過敷設在樓頂的避雷網,經接地引下線至接地裝置流入地下,在接地裝置上升高的電位等于電流與電阻的乘積,在接地引下線上某點離地面的高度為h的對地電位則為

Uo=UR+UL=IkRq+L1

式中Ik—雷電流幅值kA

Rq—防雷裝置的接地電阻Ω

L—避雷引下線上某點離地面的高度的為h到接地裝置的電感μH

雷電流的波頭陡度kA/μH

1式中右邊第一項UR即IkRq為電位的電阻分量,第二項UL即為電位的電感分量,據GB50057-94有關規定,三類級防雷建筑物中,可取雷電流Ik=100kA,波頭形狀為斜角形,波頭長度為10μs,則雷電流波頭陡度==10kA/μs,取引下線單位長度電感Lo=1.4μH/m,則由1式可得出

Uo=100Rq+1.4×h×10=100Rq+14hkV2

根據2式,在不同的接地電阻Rq及高度h時,可求出相應的Uo值,但引下線數量不同,則Uo的數值有較大差異。下面以例1中引下線分別為4、8根假定每根引下線均流過相同幅度的雷擊電流,且忽略雷電流在水平避雷上的電阻及電感壓降,計算出的UR/UL值列于表3。

由表3中可知,接地電阻Rq即使為零,在不同高度的接地引下線由于電感產生的電位電感分量也是相當高的,同樣會產生反擊閃絡。

2.引下線與人體之間的安全間距

雷擊電流流過引下線及接地體上產生的雷擊電壓,其電阻分量存在于雷電波的持續時間數十μs內,而電感分量只存在于波頭時間5μs內,因此兩者對空氣絕緣作用有所不同,可取空氣擊穿強度:電感UL=700kV/m,電阻ER=500kV/m。混凝土墻的擊穿強度等于空氣擊穿強度,磚墻的擊穿強度為空氣擊穿強度的一半。

據表3計算的數據,下面計算引下線與人體之間的安全距離。因每組引下線利用構造柱中的412鋼筋,可以認為引下線與人體、金屬管道、金屬物體之間為空氣間隔,且認為引下線與空氣之間間隔層為抹灰層,可忽略不計。

1當引下線為4組時,人站在一層,h1=3m,Rq=30Ω,則URI=750kVUL1=10.5kV人體與引下線之間安全距離L安全1>

方可產生的反擊。人站在5層,h2=15m,Rq=30Ω,則:UR2=750kVU12=52.5kV則安全距離L安全2>

1.575m<1.83m。在上述兩個房間內,保持如此的距離是很難做到的,因此存在很危險的雷電壓反擊。

(2)當引下線為8組時,當站在一層房間內,h1=3m,Rq=30Ω,則UL1=5.25kVUR1=3.75kV則安全間距L安全1>

0.757m。人站在5層時,h2=15m則UL2=26.25kVUR2=375kV則安全間距L安全2>

可見,引下線數量增加一倍,安全間距則減小一半。因此設置了防雷設施后,應嚴格按照規范設置引下線的數量及間距。同時建議可縮短規范內規定的引下線間距,多設一定數量的引下線,可減少雷電壓反擊現象。這樣處理,對增加工程造價微乎其微。

3.引下線與室內金屬管道、金屬物體的距離

1當防雷接地裝置未與金屬管道的埋地部分連接時,按例一中數據:樓頂的引下線高度h=Lx=20m,Rq=30Ω時,據JCJ/T16-92第12.5.7條規定,Lx<5Rq=5×30=150m,則

Sal≥0.2KcRi+0.1Lx

式中Kc—分流系數,因多根引下線,取0.44

Ri—防雷接地裝置的沖擊電阻,因是環路接地體,Ri=Rq=30Ω

Sal—引下線與金屬物體之間的安全距離/m

Sal≥0.2×0.44×30+0.1×20=2.816m。

2當防雷接地體與金屬管道的埋地部分連接時,按式12.3.6-3,Sa2≥0.075KcLx=0.075×0.44×20=0.66

由以上計算的Sal≥2.816m,Sa2≥0.66m,在實際施工時,均很難保證以上距離,因為金屬管道靠墻0.1m左右安裝,又由于Sa2≤Sal,因此可將防雷接地裝置與金屬管道的埋地部分連接起來,同時,在樓層內應將引下線與金屬管道物體連接起來,防止雷電反擊。

4.引下線接地裝置與地下多種金屬管道及其它接地裝置的距離Sed

據JCJ/T16-92第12.5.7條及公式12.3.6-4:Sed≥0.3KcRi=0.3×0.4×30=3.96m,而在實際施工中,地下水暖管道交錯縱橫,先于防雷及電氣接地裝置施工,等施工后者時,已經很難保證Sed≥3.96m了,也難于保證不應小于2m的規定,因此可將防雷接地裝置與各種接地裝置共用,即實行一棟建筑一個接地體。將接地裝置與地下進出建筑物的各種金屬管道連接起來,實行總等電位聯結。轉綜上所述,在實行一棟建筑一個總帶電位聯結、一個共用接地體的措施后,在樓頂部應將避雷帶針與伸出屋面的金屬管道金屬物體連接起來,在每層內的建筑物內應實行輔助等電位聯結,即引下線在經過各個樓層時,將它與該樓層內的鋼筋、金屬構架全部聯結起來,于是不論引下線的電位升到多高,同樓層建筑物內的所有金屬物包括地面內鋼筋、金屬管道、電氣設備的安全接地都同時升到相同電位,方可消除雷電壓反擊。

五、跨步電壓與接地裝置埋地深度

跨步電壓是指人的兩腳接觸地面間兩點的電位差,一般取人的跨距0.8m內的電位差。跨步電壓的大小與接地體埋地深度、土壤電阻率、雷電位幅值等諸多因素。當接地體為水平接地帶時,3式中ρ—土壤電阻率/Ω.m

L—水平接地體長度m

Ik—雷電流幅值kA

K—接地裝置埋深關系系數,見表4

Ukmax—跨步電壓最大值kV

按例一中的接地裝置計算,接地體長度L=146m,取Ik=150k,土質為砂粘土,ρ=300Ω.m,則按埋深深度0.3m,0.5m,0.8m,1m時相應的K值取2.2,1.46,0.97.0.78。按3式計算:

其Ukmax值分別為107.97,71.66,47.61,38.28/kV。

世界各國根據發生的人身沖擊觸電事故分析,認為相當于雷電流持續時間內人體能承受的跨步電壓為90~110kV。從計算結果可知,該工程的防雷接地體埋深0.8m時,跨步電壓已在安全范圍內。JCJ/T16-92第12.9.4規定接地體埋設深度不宜小于0.6m,第12.9.7條規定:防擊雷的人工接接地體距建筑物入口處及人行道不應小于3m,當小于3m時,接地體局部埋深不應小于1m,或水平接地體局部包以絕緣物。包以絕緣物易增大其接地電阻,因此還是以埋深大于1m時為好。這樣處理,只增加少量工程造價,卻將接地裝置處理得更加安全可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若采用基礎和圈梁內鋼筋作為環形接地體,但由于三級防雷的建筑物大多為毛石基礎,毛石基礎上的圈梁埋地一般為0.3m左右,較淺根本達不到防止危險的跨步電壓需將接地裝置埋深1m的要求,因此不宜采用圈梁做為環形接地體指三級防雷建筑物。

六、區別工頻、沖擊接地電阻

工頻、沖擊接地電阻兩者的區別及關系,許多施工技術人員不能區別與明晰,使部分工程的防雷裝置接地電阻已達到設計值,而仍然盲目采用降阻措施,增加了工程造價。

工頻接地電阻是按通過接地體流入地中工頻電流求得的電阻。可以認為是接地體20m以內土壤的流散電阻,距接地體20m以外的大地是電氣上的零電位點。用接地電阻測量儀測量的電阻,即為工頻接地電阻。

自表4中可知,當接地體為環繞建筑物的環路接地體與敷設于陶粘土、沼澤地、黑土、砂質粘土等電阻率ρ≤100Ω的土壤內的接地體,其工頻接地電阻與沖擊電阻相等。但當敷設于砂、砂礫、礫石、碎石、多巖山地的環境時,其工頻接地電阻是沖擊接地電阻的2~3倍。因此如在上所述地面內敷設接地體時,如用接地電阻儀測出的工頻接地電阻,只要不超過設計要求的沖擊接地電阻值的2~3倍,即可為符合設計要求,不需再采取降阻措施。如不分析接地裝置敷設地點的土質、接地環境條件,發現接地電阻儀搖測值大于設計要求值,就盲目再增加人工接地體或采用降阻劑來追求達到設計值,必須造成人力、物力浪費,提高了工程造價,而這一現象卻有普遍性。新晨:

篇9

關鍵字:房屋建設;屋頂施工;施工技術

中圖分類號:TU23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屋頂是建筑物最上層起覆蓋作用的維護構件。其作用是抵抗雨、雪和日曬等自然因素的侵擾,保證人們工作和生活不受影響。在整個房屋構造中,屋頂是主要部分之一,也是房屋施工工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屋頂施工技術的應用是否得當直接影響到房屋質量的優劣。

1、屋頂的類型和組成

1.1 屋頂的類型

屋頂的類型有很多,但一般根據屋面坡度的不同而進行劃分,一般可以分為平屋頂、坡屋頂和其他形式的屋頂三種。平屋頂即坡度在2%~5%的屋頂。平屋頂的坡度,可以用后置材料找出,也可以用屋面承重結構形成。用材料形成時,通常叫“材料找坡”。用承重結構形成時,通常叫“結構找坡”。坡屋頂即坡度在10%~100%的屋頂。坡頂屋的坡度一般由屋架構成。其中:金屬皮屋面的坡度一般為10%~20%,波形瓦屋頂的坡度一般為20%~40%,各種瓦屋面的坡度則一般在40%以上。而其他形式的屋頂一般類型比較多,常見的有網架、懸索、殼體、折板等。

1.2 屋頂的組成

屋頂的組成主要有兩個部分。一是屋頂承重結構,包括屋架等部分。而平頂屋的承重結構,一般包括鋼筋混凝土屋面板、加氣混凝土屋面板等。二是屋面部分,平屋頂的屋面部分,由防水層、保溫層、鋼筋混凝土層和防水砂漿面層等構成,而坡屋頂的屋面部分則包括瓦掛、瓦條、油氈等組成。

2、平屋頂的施工技術

2.1 平屋頂的材料選擇

首先,承重層應當主要采用鋼筋混凝土板,可以使用現澆的,也可以使用預制的。其次,保溫層的材料選擇可以根據度日數法和體型系數法來決定。再次,防水層的材料一般采用以下幾種:第一,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包括合成橡膠類(如三元乙丙橡膠防水卷材)、合成樹脂類(如聚氯乙烯防水卷材)、橡塑共混類(如綠化聚乙烯橡膠共混卷材)。第二,高聚物改性瀝青防水卷材,包括SBS 彈性防水卷材等。其厚度則根據級別不同而定,如I、II 級防水屋面,復合使用,應大于3。第三,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常用的有聚氨酯防水涂料、水乳型丙烯酸酯防水涂料等,其厚度一般為2。第四,找平層和找坡層材料的選擇。找平層一般采用20厚1∶3 水泥砂漿抹平。而找坡層則通常采用水泥、沙子、焦渣混合,其體積比為1∶1∶6,或者水泥、粉煤灰、浮石的重量比為1∶0.2∶3.5的混合物。而且,找坡層必須震動搗實,把表面抹光,最薄處的厚度要大于30。

2.2 平屋頂檐部的施工技術

首先,是女兒墻的構造。這又分為上人和不上人兩種。上人的平屋頂一般要做女兒墻,以用于保護人員的安全,其高度一般要大于1300。即使是不上人的平屋頂也應該做女兒墻,這樣既可以起到裝飾的作用,又可以固定油氈,其高度則一般控制在800以上。其次,在女兒墻厚度的選擇上,可以與下部墻身相同,不過必須要大于240。在高度上,當女兒墻的高度根據設計需要高出抗震設計的規定時,可以采取加錨固定的措施,將下部的構造柱上伸到女兒墻壓頂,以形成錨固柱,其最大間距一般控制在3900左右。當女兒墻建造的材料是灰砂磚、粉煤灰磚等材料或者加氣混凝土時,應當在其頂部做壓頂。而且壓頂的寬度應該超出墻厚,在每一側的厚度選擇上,應當控制在60%左右,同時還要注意做成內低外高,傾向平頂內部的結構。

2.3 平屋頂的排水施工技術

必須在施工中采用相應的技術以達到屋頂迅速排水的目的。首先,在施工中為保證屋頂雨水的排放,一般朝兩個方向施工。一是實現無組織排水,即讓雨水從檐口自由往下落。這種技術比較簡單,不過在施工中必須考慮雨水下落造成的墻面和門窗污染的問題,一般只在檐口高度在5 以下的房屋建筑中。二是實現有組織的外排水,即在屋頂施工中設置排水口、集水斗、雨水管,使雨水按預先的設計從排水口到集水斗,最后通過在房屋外墻的排水管排出。而雨水管從房屋內排出的方式,稱為有組織的內排水。一般在高層房屋中使用。

3、坡屋頂的施工技術

3.1 坡屋頂的構造

坡屋頂的構造包括兩部分,一是承重結構部分,包括人字木屋架、三角木屋架、鋼木組合屋架、鋼筋混凝土組合屋架硬山承重體系,二是由瓦掛、瓦條、油氈層構成的屋面部分。

3.2 坡屋頂屋面的施工技術

首先,木屋架的布置。木屋架的布置應該與房屋的開間、平面布局相適應,間距要控制在3~4之間,如果房屋有走廊,則要盡量利用走廊做中間支點。為保證木屋架在安裝和使用過程中有較好的穩定性,必要時可以設置剪刀撐,其跨度一般控制在8~12之間,設置一道垂直支撐。當跨度大于12時,應當設置兩道支撐。

其次,屋面的構造。在木屋架上常做瓦層面,其構造依次為:在檁條上鋪設望板,在望板上鋪放油氈、固定順水壓氈條、固定掛瓦條,把瓦放在最外層。檁條一般用三角形木塊固定,其位置要放在屋架的節點上,使其受力合理,其截面通常采用50×70~80×140。在檁條上可以直接釘屋面板,也可以垂直于檁條鋪放緣子。屋面板即望板,通常要用15~20厚的木板直接釘在檁條上,其接頭應該在檁條上,不能懸空。屋面板的接頭要錯開布置,避免集中于一根檁條上。同時為了保證屋面板的結合嚴密,可以采用企口縫。

3.3 坡屋頂的天溝及屋面泛水施工技術

當兩個破屋面交接時就出現天溝內。這里雨水集中,必須在施工中做好排水的設施。一般是沿天溝兩側釘三角木條,在木條上放26號鐵皮V型天溝,深度要大于150mm。在屋面與墻身交接處應作泛水。具體做法是把油氈沿墻上卷,卷起部分高出屋面高度應大于200mm 左右,油氈要釘在木條上,木條再釘在預埋的木磚上。木條以上部分墻體可以做滴水。在屋面與墻交接處要用C15豆石混凝土找出斜坡,壓實,抹光。

4、結論

總之,房屋施工建設中的屋頂施工是房屋建設施工中的重點,也是難點之一,做好房屋的屋頂施工,才能保證房屋的質量。因此在房屋施工中,必須利用合理科學的屋頂施工技術進行施工,從技術上保證屋頂的施工質量。

參考文獻

[1] 梅月植,孫成,米晉生.監理工程師工作指南[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篇10

【關鍵詞】建筑結構;設計優化;房屋結構;應用

隨著近年來社會的迅速發展,土地制度也在不斷健全與完善,伴隨著土地資源需求量的增多,為緩解土地資源緊張的局勢,其土地價格也在迅速上漲。此種資源背景不僅給房產開發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同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建筑成本的控制。當前,人們對房屋建筑設計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建筑產品的質量成為了大多數社會群體廣泛關注的問題。房屋結構設計的主要設計理念是在保障房屋實用性、安全性、經濟、美觀的前提下,來達到空間的最優配置,實現資源的最佳利用。以下主要介紹建筑結構優化設計的方法及其在房屋結構設計中的應用。

1建筑結構設計優化在房屋結構設計中的具體應用方法

一個集功能與審美一體化的成功建筑必須是將結構設計與外觀設計相結合的產物。其中建筑結構設計則是設計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建筑結構優化設計主要包括房屋的基礎結構的優化設計、房屋頂蓋系統的優化系統、房屋周圍護欄方面的方案優化設計及其他結構細節部分的優化設計。在對房屋結構進行優化設計時,首先需要從房屋建筑的實際情況出發,從整體效應方面去考慮,在確保設計滿足功能性要求后,對平面布置的規模進行設置,將建筑質量中心與其剛度之間的差距縮小,均衡力度的承載方向。以下主要簡單地介紹建筑結構設計優化的模型及其具體的優化計算方案。

1.1設計模型

建筑結構優化設計的模型建設主要是將影響結構最優設計的具體參數發掘出來,并將相關變量的參數提煉出來,建立出初步設計的函數模型。并將其通過合理性的計算方案,規劃出最佳的設計方案。建筑結構優化設計的模型建立第一步,首先需要選擇選擇影響整體設計的主要因素作為設計變量,將影響并不大的變量作為預定參數,從整體上減少設計程序的工作冗余。其次,將預定參數中建筑切面的尺寸及涉及到其截面積的相關數據函數表示出來,以控制總費用成本為目的。

1.2優化計算方案

建筑結構優化方法主要是一種根植于可靠度的房屋結構設計方案。其中變量較多,各類數據比較復雜。一般而言,在規劃計算方案時常習慣將限制性的問題轉化為無限定性的問題。在房屋結構設計中的優化計算方案一般可以采取拉氏乘子法、Powell算法等。

2建筑結構設計優化方法在房屋結構設計中的實際應用

將建筑結構優化設計方法應用于房屋結構設計中,不僅能夠降低工程投入成本,同樣可以做到使房屋結構設計達到最優配置,體現巨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應。通常來說,建筑結構設計優化方法一般應用于房屋結構設計的前期設計環節、結構內部抗震設計、舊房屋的整體改造等方面。

2.1前期設計環節

房屋結構的前期設計環節是影響房屋經濟性設計的重要方面,它會對項目的總投資資金造成影響。當前,在房屋設計方面存在的普遍的問題便是在前期環節并沒有將建筑結構優化設計的方法應用其中,在設計前期并沒有考慮到結構設計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甚至部分情況下,會對房屋結構設計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必須在前期設計環節將建筑結構優化設計方法應用其中,選擇較為合理、可行的結構形式,策劃合理的設計方案,在設計初始時期保障設計的合理性,為整體設計創造較好的開端。

2.2抗震概念設計

在房屋結構設計中,建筑結構設計優化方法主要應用于無具體數據參數指標的抗震設計情況。將抗震設防烈度作為設計案例,正是由于其發生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實際計算情況通常會與預定設計情況產生差異,因此需要采取結構優化設計中的概念設計方案。將以往的數據作為輔助考察依據,在具體設計過程中,將建筑結構優化設計方法靈活運用于設計中,以期達到最佳設計值。另外,在保障宏觀設計滿足要求的同時還需要注重結構細節的設計。將房屋結構設計細節中現澆板的選用作為具體設計要求,若其異形板在拐角末端較易產生斷裂情況,設計時則需要考慮鋼筋選擇的范圍,在投入成本相當的情況下,選用極限拉力較強、能夠滿足塑性要求的鋼筋材料。若現行規劃的現澆板所選用的材質是在受力方面有較強功能的,此時為保障塑性要求,則可選擇冷軋帶肋式的鋼筋材料。保障在內部結構設計時,現澆板外部里面的配置鋼筋材料能夠滿足結構優化的具體條件,不僅能夠為建筑安全設計提供保障,同樣也可以達到經濟性控制的目的。

2.3房屋基礎地基優化設計

房屋地基作為其結構設計的關鍵,為達到優化設計的目的,首先需要確保其地基結構設計的最優規劃。隨著建筑行業的飛速發展,房屋地基設計也正根據其建筑成品的功能、具體形態不同,其對地基的具體標準要求也存在著強弱差異,基于房屋基礎地基設計更需要從其實際情況出發,設定好地基實際勘測計劃,在結構優化設計時,秉承節省工程造價的原則,若地基設計主要以地樁為基礎,則需要根據實際受力情況,對不同材質的地樁進行考察,選擇最佳的設計方案。

2.4選擇節能指標較高的結構設計類型

將建筑結構設計方案應用于房屋結構設計中主要是為了在降低工程造價的基礎上,提升房屋建成后的整體效益。因此,需要選擇節能指標較高的結構設計類型。常規設計中主要有三種房屋結構形式,分別為短肢剪力墻結構、框架結構及框架與剪力墻融合的結構模型。第一種結構設計的抗震性能較高,且并不需要較多材料的選用,第二中結構設計由于其柱截面較大會影響房屋內部家具的布置,而第三種結構綜合適應能力較強,抗震效果好,且抗測力效果較為明顯。三種結構類型均有其自身存在的優缺點,在選擇最優設計方案時同時需要從房屋實際需求出發,將造價與后期效益均納入考慮的范疇,據實際情況選擇最佳設計方案。

結束語

總之,將建筑結構優化方法應用于房屋結構設計中,主要是為了達到降低工程總造價、提高建筑結構的經濟性的目的。在房屋結構設計中,選擇最為合理、科學的建筑材料,在前期設計、概念設計、下部地基基礎設計中應用最優設計方法,不僅能夠使建筑物實現審美價值與功能性的統一,同時能夠從整體上節省房屋工程建造成本,實現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較好地迎合了當前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鄭智,樂肖軍.結構設計優化設計技術與其在房屋結構設計中的應用[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02).

[2]孫有果.結構設計優化技術在房屋結構設計中的具體應用探討[J].科技致富導向,2011(08).

[3]曲浩.淺談結構設計優化設計技術與其在房屋結構設計中的應用[J].科技與企業,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