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學的分析方法范文

時間:2023-07-17 17:02: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統計學的分析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統計學的分析方法

篇1

Statistical and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es for

Network Analysis

2012,344p

Hardcover

ISBN9783527331833

M·德默等編

圖形結構被用于計算機可以識別的結構信息時,對圖形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就成為可能。生物信息學、分子與系統生物學、理論物理、計算機科學、化學、工程等多個領域都在利用這一特點充分發揮計算機在分析和統計方面的優勢。本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將諸如圖論、機器學習及統計數據分析之類的理論相互結合,形成一個新領域,以交叉學科的方式探索復雜網絡。基因組、蛋白質,信號以及代謝組學數據的大規模生成使得復雜網絡的構建成為可能,它為理解生理學以及病理學狀態的分子基礎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框架。網絡和基于網絡的方法用于生物學中以便表征基因組、遺傳機理以及蛋白質信號。疾病被看作關鍵細胞網絡的異常干擾。如今,在對諸如癌癥、糖尿病等的復雜疾病的干預中,就使用網絡理論來分析。

本書共有11章:1.重構及劃分生物網絡計算方法概論; 2.復雜網絡入門:度量、統計性質及模型; 3.進化中的生物網絡建模; 4.內含動力學的生物網絡的模塊性配置; 5.統計概算機對管理網絡大規模因果推理的影響; 6.加權頻譜分布:網絡結構分析的度量; 7.進化中的隨機二部圖的結構; 8.圖形內核; 9.用于早老性癡呆病的基于網絡的信息協同分析; 10.結構化數據中基于密度的集合枚舉; 11.采用加權圖形內核的下位詞析取。

本書第1主編是奧地利健康與生命大學生物信息學和轉化研究所所長,他在生物信息學、系統生物學和應用離散數學領域130篇。他是Wiley出版的《復雜疾病醫學生物統計學》《復雜網絡分析》和《微陣列數據分析》等書的合作編者。

本書可用作應用離散數學、生物信息學、模式識別、計算機科學專業跨學科研究生課程的補充讀物,對于這些領域的研究人員和專業人員,也是一本有價值的參考書。

胡光華,退休高工

(原中國科學院物理學研究所)

篇2

關鍵詞:機器學習;無師自通;未標記數據集;稀疏編碼;監督學習

中圖分類號:TP1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1)10-2335-04

The Core Algorithm of "Self-taught Learninig"

ZHOU Xin

(School of Information,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The trend of machine learning is to get easy-obtained、cheap data as sample data, and assist training data to do machinelearning. 'Self-taught Learning' is an improvement on transfer learning, it uses unlabeled data as sample data, and it does not assume the unlabeled data follows the same class labels or generative distribution as the labeled data, it uses sparse coding to construct higher-level features ,then uses classical supervised learning method such as SVM to do machine learning on the newly data. In this paper, I will introduce the basic principle of “Self-taught Learning”, andanalysethe core algorithm-sparse coding, finally give an example by an experiment.

Key words: machine learning; self-taught learning; unlabeled data set; sparse coding; supervised learning

“無師自通”學習方法是一種新的機器學習框架,它最早是由斯坦福大學的幾位研究人員在2007年的國際機器學習會議上提出的。它不同于傳統的監督學習、無監督學習和增強學習(或者稱為基于評價的學習),該方法通過從未標記數據樣本中學習到一個緊湊的、有效的表示,然后將學習到的特征表示方法應用到監督學習任務中。“無師自通”學習方法不僅利用到了標記數據,也用到了未標記數據,所以它既不是監督學習,也不是非監督學習,而是一種半監督學習。

“無師自通”學習方法為機器學習提供了多樣的選擇性,他對于標記樣本以及源領域與目標領域的限制較小,具有很強的可遷移性。我們可以運用它,從事信息處理中的分類任務。它不僅適用于文本信息的分類,也適用于對電影,錄音,圖象等其他非文本數據的分類。

1 基本框架

圖1為“無師自通”學習方法的基本框架。

2 核心算法-稀疏編碼

2.1 來源

稀疏編碼來源于神經網絡的研究,它是對只有一小部分神經元同時處于活躍狀態的多維數據的神經網絡的表示方法.生物學實驗表明,視皮層對外界刺激的處理采用神經稀疏表示原則。

稀疏編碼目前被假設為是一種對多維數據進行線性分解的表示方法。假設輸入數據X=(x1,x2,…,xn)T為n維隨機向量,用S=(s1,s2,…,sm)T表示線性轉換后的m維隨機向量,那么線性轉換矩陣為m×n維,記為M.線性轉換表達式為:S=MX.S為轉換后的稀疏分量,滿足稀疏分布的要求,且向量S盡可能地相互獨立.”稀疏性”是指隨機向量的大部分元素為0,僅有少數神經元是活動的.稀疏分布有較低的熵值.可以減少分量之間的相關性。

2.2 稀疏編碼在“無師自通”學習法中的應用

在“無師自通”學習方法中,我們使用稀疏編碼來求未標記數據集的基元和最優系數。

2.3 稀疏編碼的實現方案

對于未標記數據集{xu(1),…,xu(k)},其中的每一個xu(i)∈Rn,存在一個優化問題,即:

(1)

其中基元集合b可以是超完備的,即s>n,式(1)中的第一項為重構誤差,第二項為稀疏懲罰函數.雖然上述問題并不是凸優化問題,但當a為定值時,可轉換為一個關于b的帶二次約束的最小平方凸優化問題;當b為定值時,則是一個關于a的帶L1范數的最小平方凸優化問題。

原始的標記數據集,可表示為:

通過解以下優化問題:

(2)

求出標記數據集在這組基元集下的新的最優系數.此系數集將取代{xl(1),…,xl(m)},成為新的數據集,而原先的標記數據不變,這樣就構成了一個新的標記數據集,表示成為

2.4 用特征標記搜索算法解決L1規范化最小平方凸優化問題

為了方便表示,筆者把方程寫成如下的等價形式:

(3)

在式中, 為常量。特征標記搜索算法如下:

算法1 特征標記搜索算法

步驟1: 初始化x:= , θ:=,活動集合active set :={ },θi {-1,0,1}表示sign{xi}.

步驟2: 當x為0時,取

當x不為0時,僅當出現下列顯著性情況時,才把i加入活動集合:

當,則θi= -1, active set={i}∪active set;

當 ,則θi= 1, active set={i}∪active set.

步驟3(特征標記的步驟):

令為A的一個子矩陣,它只包含與已有的活動集合相關的向量。

令和分別為與活動集合相關的x和θ。

因此獲得了一個無約束的二次優化問題:

并解之得:

從到new,尋找每一個符號發生變更的點,更新到與之最近的點.

移除活動集合中的0系數的點,并更新θ:=sign(x).

步驟4 檢查優化條件:

a) 非零系數的優化條件:,

如果條件a)不滿足,轉到步驟3,否則檢查條件(b);

b) 0系數的優化條件:

如果條件b)不滿足,轉到步驟2,否則返回x為所求的解.

2.5 使用拉格朗日對偶法解出基元

當系數矩陣S固定時,可以求出B。該問題可以簡化為下列問題:

(4)

這是一個帶有二次約束的最小二乘問題.使用拉格朗日對偶法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有效方法.

首先,考慮拉格朗日函數:

(5)

在此式中, λj>0是一個對偶變量,以B為變量求拉格朗日函數的最小值,可以得到拉格朗日對偶

(6)

在式中, ∧=diag().D()的梯度和海色矩陣分別如下:

(7)

(8)

在式(7)中,ei∈Rn是第i個單位向量.通過最大化D(),可以求出最優化的基元矩陣為:

(9)

3 實驗

實驗在matlab7.0環境下進行。未標記數據集是很容易獲取的,筆者從網上下載了一副圖片作為樣本數據。

圖2 未標記數據

圖3 求解出基元

得出該圖的基元B。B是一個196*100的向量。未標記數據和標記數據的圖片大小都為140*140pixel,該算法講圖片從上到下、從左到右一共分割為100個14*14pixel的小方格,并分別進行計算。B有196列,是自上而下列出了每一個小方格的所有的像素。

圖4標記數據

以圖4作為標記數據,求出圖4在圖2的基元下的最優系數。

圖5 標記數據在未標記數據下的最優系數

通過該實驗,筆者得出了標記數據在未標記數據下的最優系數,將該系數與標記數據中的標記組合,就可以得到一個新的數據集,這也就是“無師自通”學習法得到的最終的數據集,運用經典的監督學習方法可以對該數據集進行機器學習。

4 小結

在本文中,分析了“無師自通”學習方法的核心算法。隨著機器學習的發展,越來越需要借助于大量的原始的、多種類的、廉價的數據,同時還需要開發最高效的算法,這代表了機器學習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Raina R, Battle A, Lee H, et al.Self-taught Learning: Transfer Learning from Unlabeled Data[C].Appearing in Proceedings of the 2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Corvallis, OR, 2007.

[2] 徐銳.數據挖掘中學習算法比較研究[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0(6).

[3] Kim S J, Koh K,Lustig M,et al.A method for large-scale l1-regularized least squares[J].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Topics in Signal Processing,2007,1(4):606-617.

[4] Trevor H, Robert T. Discriminant adaptive nearest neighbor classific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1996,18(6):607-615.

[5] Chris F, Tim H.Least angle regression and LASSO for large datasets[J].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Data Mining,2009,1(4):251-259.

[6] Shen Zhi-Yong,Sun Jun, Shen Yi-Dong.Collective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C].Proceedings-8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 ICDM, 2008:1019-1024.

篇3

關鍵詞:腹腔鏡手術;子宮肌瘤;垂體后葉素

生育年齡婦女子宮肌瘤的發生率為20%~50%,隨年齡增加呈上升趨勢 。保留子宮的肌瘤剔除術越來越受到女性青睞,而術中出血是腹腔鏡下肌壁間子宮肌瘤剔除術不能廣泛開展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用不同方法減少術中出血,結果顯著。

一、對象與方法

1.對象:鄭大一附院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因子宮肌瘤住院治療的患者,肌瘤位于肌壁間、無手術禁忌證、具有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LM)指征、直徑3cm以上肌瘤≤2個者,共136例,按住院先后分成3組,分別采用不同的術中止血方法,其中A組采用肌瘤蒂部套扎,B組于肌瘤周圍肌層注射用等量生理鹽水稀釋的20IU縮宮素并行肌瘤蒂部套扎,C組用肌瘤周圍肌層注射用20m1生理鹽水稀釋的12IU垂體后葉素和蒂部套扎方法。3組對象年齡和肌瘤一般情況無統計學差異。

2.手術方法:插管全麻,采用截石位放置舉宮器,腹部4個穿刺孔,第一穿刺孔位于臍輪上方,左下腹2個、右下腹1個操作孔。穿刺成功后,B、C 2組患者在肌瘤周圍肌層細針穿刺多點注射縮宮素或垂體后葉素,壓迫創面l一2 min后單極電鉤切開子宮肌層。待肌瘤大部分浮出切口表面以上時,3組用O號薇蕎線套扎肌瘤蒂部,套扎線上方雙極電凝止血后切下肌瘤。肌瘤剝出后0號薇蕎線連續全層縫合創面,遇位置深的肌壁間肌瘤,底部先間斷8字縫合一層。肌瘤通過組織粉碎機切碎取出。對于多發性子宮肌瘤,從大到小剔除一個縫合一個。術中5 min測1次血壓、脈搏,出現異常立即藥物控制。術畢子宮創面涂抹透明質酸鈉預防黏連,腹壁切口注射0.5%布比卡因鎮痛。

3.術后治療:絕大多數患者術后應用縮宮素20IU/d靜脈滴注2~3 d,預計術后出血風險較高者用米索前列醇200?g/3 h塞肛3次后轉為縮宮素靜脈滴注。術后預防性應用頭孢二代或喹諾酮類抗生素3 d。

4.觀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取引流瓶中液體量減去沖洗液體量差值。

5.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使用SPSS l0.0統計軟件包,差異統計學意義檢驗采用方差分析和t檢驗。

二、結果

手術時間、出血量等情況:3組比較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術后住院時間。3組手術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C組術中出血量和術后住院時間均少于其他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三、討論

自20世紀70年代后期,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開始推廣應用。大量研究表明,腹腔鏡手術較之開腹手術具有顯著的優點 。但是由于腹腔鏡下肌壁間肌瘤剝除較開腹手術操作困難,手術時間長、出血量多,因此一直存在爭議。由于靜脈應用止血藥和宮縮劑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電凝止血又可能導致子宮創口愈合不良,使得局部用藥成為最佳選擇。縮宮素對于妊娠子宮促進宮縮效力比較強,但對非妊娠子宮則效果不佳。垂體后葉素作用于子宮肌層via受體,引起子宮平滑肌的強烈收縮,生育期、妊娠期和絕經期婦女的子宮均表達此受體,對子宮有興奮作用 。我們采用0號薇蕎可吸收縫線腔外打活結后用送結器推入腹腔,方法簡單,成本低廉,與垂體后葉素聯合應用止血效果顯著,術后殘腔出血機會少。故我們認為垂體后葉素局部注射聯合肌瘤蒂部套扎方法是LM術中最簡便有效的輔助止血方法,值得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Verkauf BS.Myomectomy for fertility enhancement and preservation.Fertil,Steril,1992,58:1

[2] 陳樂,石少權,王峰. 垂體后葉素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中的應用[ J ]. 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2007, 21 (7) ; 402 - 493.

篇4

在21世紀,科技正處于快速發展時代,已經大量投入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現在人們必不可少的技術。信息網絡已經成為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發展的跳板,從而獲得更為先進的教學資源。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理會到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與興趣,進行現代化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從而使學生各個方面得到快速的提升。這已是成為21世紀教學模式的必然趨勢。

一、課程展開的意義

現代有許多年輕人看不懂技術類的說明書,從技術角度來看,有大部分人不懂如何使用日常中所使用的一些設備,從而跟不上時展的步伐。學生可以從技術課程學習到信息時代給人們經濟帶來的變化,感受生活中不同的職業技術,更好地了解社會適應性,提高對未來社會的主動適應性。

二、基本理念

培養學生技術是通用技術課程的核心價值,學生不僅從活動中學習技術,還要從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知識來綜合學習,讓學生可以更加完善技術,更理性、有遠見、負責地看待技術,加強技術課程實踐,培養學生的動手與動腦能力,開發內在潛力。

三、教學方法

以目前高中教學的狀況來看,教師在課堂上講課時間占據一半,身下的時間都是讓學生自己復習,然而學生將這些自主學習時間當做放松時間,利用這段時間在課堂吵鬧,造成課堂教學自由散漫無紀律,從而無法控制課堂的紀律。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教師缺乏對教學難度的控制,教學內容太難懂,讓學生失去了興趣。即便部分教師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采用多媒體模式,但是這種模式讓學生參與活動的機會比較少,很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通用技術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技術內容為載體,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為目標”,這是通用技術教育課程中的“魂”,教師應牢記這一點。

1. 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興趣產生動機,動機引發舉動。通用技術是一門注重實踐操作、發揮想象力的課程,強調學生的主動動手能力,重視教學內容與社會現實的聯系。

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的引導者,就要充分了解到學生的特點,創造“有趣”的心理教學環境,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讓學生有一種想親手操作、親歷情境、親身體驗的欲望。例如:在一次動手實踐?n程中,一班在動手活動之前,筆者進行了一些實例展示和相關解說,告訴他們這種方法有很多創造的可能,沒有固定的形式出現。結果,一班學生的作品多種多樣。二班在動手活動之前,筆者進行了實例展示,然后要他們手動制作。結果只是出現一樣的作品,單調無味。

2. 培養自學

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學習獲得知識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性,使學生由“學會”過渡到“會學”。做到自學能力需要具備以下條件:

(1)心理成熟達到一定的程度。學生升學高中后,學生成長會有一定成熟,并具有明顯的自控能力,對事物會有一個新的認知,在采取自我學習模式有很大的可塑性。

(2)具有學習的動機,想要在人群中獲得來自別人的認同以及穩固的地位。心理學家曾調查過,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來源于對“自我提高的內驅動力”,而不是好奇驅動。

(3)具有較好的學習計劃。學生制訂學習計劃可以有效地幫助自己更好地完成自學目標。制訂計劃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設立學習目標,管理規劃學習時間方便自學的內容;另一類是背誦記憶、記筆記、提煉提綱等。

例:甲和乙在同一個班級上學,甲在白天上學認真聽講,放學卻在玩;乙則不同,放完學之后把今天所學的知識復習一遍,并預習下節課內容,然后再去玩。考試結果出來,乙每次總高于甲的分數。甲的家長在暑假就請來教師培訓,但是教師培訓的內容與課堂上的內容有些差別,越學越累,反而拖累了其他課程,甚至使其對學習丟失了興趣。

篇5

[關鍵詞] 葛根芩連片;溶出度;相似因子;聚類分析

[收稿日期] 2014-07-18

[基金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1473362);北京中醫藥大學創新團隊發展計劃項目(2011-CXTD-13)

[通信作者] *董玲,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新劑型給藥系統研究,Tel:(010)64286245,E-mail:;*劉洋,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藥物代謝研究,Tel:(010)84738629,E-mail:

[作者簡介] 隗麗,碩士研究生,E-mail:

多成分多靶點的中藥特點已經成為學術界共識[1],中藥復方的作用與復方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和配比關系密切。而固體制劑中藥物發揮治療作用需要經過藥物溶出和吸收2個關鍵步驟。因此,在研制中藥復方釋藥系統中,使兩者處于良好的匹配狀態,才能確保中藥各組分不僅能吸收完全,而且可以確保中藥復方各組分按照比例吸收[2]。中藥生物藥劑學分類系統設立的主要目的是在藥物發現階段(discovery)對中藥多成分整體的生物藥劑學特征評價,并為下一步的藥物開發階段(development)提供劑型選擇支持和成藥性保障,主要利用溶解性和滲透性作為科學框架的分類依據。對已上市中成藥的評價,CMMBCS也能起到積極作用,此時更適合于采用溶出度評價方法,結合中藥多成分的特點,建立符合中藥特色的溶出評價體系。因此,本研究采用中醫經典《傷寒論》[3]中葛根芩連湯的現代制劑葛根芩連片,探索其多成分環境下的主要成分溶出規律及特點,重點考察可能影響成分吸收時序的多成分溶出同步性問題。

1 材料

1.1 儀器

Waters液相色譜系統(600四元泵,美國Waters公司),2487雙波長紫外檢測器,Empower2工作站;電子分析天平(BT-25S,北京賽多利斯儀器有限公司);pH酸度計(FE20,梅特勒-托利多儀器上海有限公司);智能溶出儀(ZRS-8G,天津天大天發有限責任公司)。

1.2 藥物

葛根素對照品(批號110752-200912),黃芩苷對照品(批號110715-201117),鹽酸小檗堿對照品(批號110713-200911)均購買于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葛根芩連片(陜西利君現代中藥有限公司,批號110201005,規格0.3 g)。

1.3 試劑

甲醇(色譜級)購買于Fisher公司(美國);娃哈哈純凈水購買于娃哈哈集團公司(中國杭州)。三乙胺、鹽酸、磷酸二氫鉀、磷酸氫二鉀、氫氧化鈉、一水枸櫞酸、磷酸氫二鈉等試劑(均購自北京化工廠)都為分析純。

2 方法

2.1 溶液制備

2.1.1 對照溶液配置 取裝量差異項下的片劑,除去包衣,研細,精密稱取適量(約相當于1片的平均質量),加適量甲醇使溶解,加溶出介質制成每1 mL中約含0.6 mg藥物的溶液,作為對照溶液。

2.1.2 溶出介質配制 pH 1.0鹽酸溶液配制:量取鹽酸溶液9 mL,加水稀釋至1 000 mL,即得;pH 4.0緩沖液配制:取一水枸櫞酸12.90 g,取磷酸氫二鈉27.25 g,加水1 000 mL溶解,即得;pH 6.8緩沖液配制:取磷酸二氫鉀1.70 g和磷酸氫二鉀1.78 g,加水溶解稀釋至1 000 mL,即得;pH 7.4緩沖液配制:取磷酸二氫鉀6.81 g,加0.1 mol?L-1氫氧化鈉溶液395 mL稀釋至1 000 mL,即得。

2.2 溶出度試驗條件

采用《中國藥典》2010年版溶出方法及模擬人體消化道體內環境的5種溶劑分別測定。具體操作如下:取本品,照溶出度測定法(藥典2010年版二部附錄XC)[4],方法為槳法,轉速為100 r?min-1;溶出介質為模擬人體生理環境的5種pH溶液;取樣20 mL,并及時補液,取出的溶液置于蒸發皿中揮干,再用1 mL純凈水溶解,過0.45 μm微孔濾膜,即得供試樣品;取樣時間為5,10,15,30,45,60 min。

2.3 溶出度測定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根據相關參考文獻[5],色譜條件為:Thermo Scientific,Hypersil C18色譜柱(4.6 mm × 250 mm,5 μm);流速1.0 mL?min-1;檢測波長270 nm;柱溫室溫;進樣量10 μL;流動相:流動相A為緩沖溶液(1%三乙胺,1%乙酸,用磷酸調pH到3.0),B為甲醇,梯度洗脫程序為:0~12 min,24%B;12~13 min,24%~28%B;13~19 min,28%B;19~20 min,28%~33.8%B;20~37.5 min,33.8%B;37.5~38.5 min,33.8%~41%B;38.5~60 min,41%~75%B。

2.3.1 轉速的選擇 采用藥典2010年版二部附錄XC第二法裝置,以900 mL水為溶劑,測定前對儀器裝置進行必要的調試,使槳葉底部距溶出杯的內底部(25±2) mm。分別量取經脫氣處理的去離子水,置各溶出杯內,待溶出介質溫度恒定在(37±0.5) ℃后,將供試品投入溶出杯中,轉速選擇100,75,50 r?min-1試驗,于5,10,15,30,45,60 min時取樣測定溶出量(多成分累積溶出度加和),見表1。從結果可知,確定本品溶出度測定轉速為100 r?min-1。

表1 不同轉速時供試品的平均溶出度

Table 1 The average dissolution of samples at different speed

t/min

平均溶出度/%

100 r?min-175 r?min-150 r?min-1

55.84.05.4

1014.97.09.6

1529.510.413.5

3059.227.915.9

4593.038.131.2

60105.765.740.2

2.3.2 溶液穩定性考察 將葛根芩連片于5種不同的pH溶出介質中進行溶出度測定,依法操作,將供試品溶液分別于不同時間點測定供試品9個主要成分的峰面積,并以葛根素保留時間計算各個峰的相對保留時間,葛根芩連片中主要成分在2 h之內穩定性良好(RSD<5%),穩定性實驗數據見表2。

表2 不同介質中各峰的峰面積RSD

Table 2 The RSD of every peak area in different dissolution media

峰號相對保留時間

各峰的峰面積RSD/%

pH

1.0pH

4.0pH

6.8H2OpH

7.4

峰10.730.90.7 0.3 1.3 0.3

峰2(葛根素)1.002.50.2 1.2 0.3 2.1

峰31.071.40.9 2.3 1.8 1.2

峰41.162.33.9 1.81.9 4.1

峰51.312.20.9 2.6 1.5 2.6

峰6(小檗堿)1.732.40.4 7.8 1.5 0.3

峰72.2510.32.8 3.2 2.4 1.7

峰8(黃芩苷)3.210.14.5 1.8 6.6 1.8

峰93.234.84.71.0 4.0 1.0

3 結果

3.1 溶出曲線的測定結果

取本品制劑,在上述5種溶出介質中進行溶出曲線測定,以取樣時間為橫坐標,以溶出度為縱坐標,繪制溶出曲線圖,見圖1。

A. pH 1.0;B. pH 4.0;C. pH 6.8;D. H2O;E. pH 7.4(圖2同)。

圖1 復方葛根芩連片9種成分在5種不同pH溶出介質中的溶出曲線

Fig.1 The dissolution curves of nine components from Gengen Qinlian tablets in five different pH dissolution media

3.2 溶出數據分析

3.2.1 采用非模型依賴法-相似因子法(f2)分析 相似因子f2的數學表達式為:

f2=50×log1+1/n∑nt=1Rt-Tt2-0.5×100

其中Rt和Tt分別為參比藥物和試驗藥物在時間t時的溶出度,n為測定時間點總數。一般認為f2在50~100,可認定兩者的釋放行為相似。本實驗將不同溶出介質中2號峰(葛根素)的溶出曲線作為參比對照曲線,相同溶出介質中其他峰的溶出曲線和參比對照曲線進行比較,以考查葛根芩連片中的9種成分在溶出介質中釋放特性。復方葛根芩連片中主要成分與2號參比峰(葛根素)相比,計算f2結果見表3。

3.2.2 復方葛根芩連片劑中9種成分溶出行為聚類分析 采用聚類分析方法對復方葛根芩連片中9種成分于不同溶出介質中的溶出曲線進行聚類分析,即將每個測定條件下的9種成分溶出曲線看成是5維空間上的9個點,以2號峰(葛根素)為參比峰,采用層次聚類法對上述不同溶出介質中各個峰的溶出行為進行分類,見圖2。

3.2.3 體外溶出結果小結 采用上述2種方法對溶出曲線相似性進行評價,可以看出:根據相似因子計算結果表明,4號峰所代表的成分的體外溶出行為與2號參比峰(葛根素)的溶出行為最接近,在4

表3 與2號參比峰(葛根素)相比f2計算結果

Table 3 The results of calculation of f2 compared with peak 2 (puerarin)

峰號

f2因子

pH 1.0pH 4.0pH 6.8H2OpH 7.4

峰17664794952

峰2(葛根素)-----

峰36577615781

峰45492889088

峰57676787879

峰6(小檗堿)6572757454

峰74963484331

峰8(黃芩苷)6965704345

峰96755586048

種溶出介質中兩者的f2值均大于80,僅在pH 1.0的鹽酸溶液中二者相似性略低。7號峰所代表的成分的體外溶出行為與2號參比峰(葛根素)的溶出行為相差最遠,在4種溶出介質中兩者的f2值均小于50,僅在pH 4.0磷酸鹽溶液中二者溶出行為表現為相似。3號峰、5號峰所代表的成分和6號峰(小檗堿)在5種溶出介質中的溶出行為與2號參比峰(葛根素)的溶出行為相似性良好。

根據聚類分析結果表明,在pH 1.0溶出介質中1號峰所代表的成分溶出行為與2號參比峰(葛根素)最為接近,4號峰所代表的成分溶出行為與2號參比峰(葛根素)相差最遠;在pH 4.0溶出介質中4

圖2 5種不同pH介質中9種成分樹狀圖

Fig.2 The tree diagrams of nine components from Gengen Qinlian tablets in five different pH dissolution media

號峰所代表的成分溶出行為與2號參比峰(葛根素)最為接近,9號峰所代表的成分溶出行為與2號參比峰(葛根素)相差最遠;在pH 6.8溶出介質4號峰所代表的成分溶出行為與2號參比峰(葛根素)最為接近,7號峰所代表的成分溶出行為與2號參比峰(葛根素)相差最遠;在水介質中4號峰所代表的成分溶出行為與2號參比峰(葛根素)最為接近,7號峰和9號峰所代表的成分溶出行為與2號參比峰(葛根素)相差最遠;在pH 7.4溶出介質中3號峰和4號峰所代表的成分溶出行為與2號參比峰(葛根素)最為接近,1號峰和7號峰所代表的成分溶出行為與2號參比峰(葛根素)相差最遠。

以上的分析結果表明,盡管2種分析和評價方法不同,分析結果略有差異,但分析和評價的結論基本一致。

4 討論

本實驗選擇了pH 1.0,4.0,6.8,水和pH 7.4共5種溶液作為溶出介質,分別模擬復方葛根芩連片在胃液和不同腸段腸液中的溶出。以葛根芩連方中9種主要成分的溶出作為研究對象,考查其在不同溶出介質中溶出規律及特點,根據體外溶出能更好地預測其在體內不同吸收部位的吸收情況[6-7]。

本研究表明,復方葛根芩連方中9種主要成分在溶出介質的溶出不完全具有同步性,峰7和峰8(黃芩苷)所代表的成分與2號參比峰(葛根素)溶出同步性相差較遠,峰3,4,5,和6(小檗堿)所代表的成分與2號參比峰(葛根素)具有完全的溶出同步性,峰1和峰9與2號參比峰(葛根素)也具有較一致的溶出同步性。這種溶出同步性表明,這幾種成分在任意時刻的釋放至溶出介質中各組分比例保持不變,并且這種比例的恒定與幾種成分在復方葛根芩連中配比一致,這種同步釋放正是體現出了中藥配伍的特點。

模擬生物介質的溶出度方法在建立體外溶出和體內吸收相關性方面至關重要[8],并且通過藥物制劑體外溶出曲線計算溶出指數[9],這也是生物藥劑學分類標準的補充,因此溶出度研究也是課題組建立CMMBCS的重要研究內容。課題組在CMMBCS的研究過程中,對中藥的溶出度評價方法按照由簡至繁的過程不斷推進,從單味藥材散劑[10]深入到本研究的復方中藥片劑,從單一成分溶出度評價深入到本研究的多成分溶出度評價,并重點關注可能引起吸收時序差異的溶出同步性問題。本研究建立的葛根芩連片中9種主要成分的體外溶出曲線測定方法,雖不能做到每種成分的明確定性,但卻探索到了一條繞開對照品種類瓶頸限制而進行生物藥劑學相關研究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杜冠華,王月華,張冉,等.多成分多靶點是對中藥作用機制的表面認識[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09,11(4):480.

[2] 商洪才,高秀梅,離利平,等.丹參三七組方配比優選及信息綜合評價[J].藥品評價,2005,2(3):209.

[3] 金慧,王彥,閻超.葛根芩連湯入血成分的歸屬[J].中國中藥雜志,2008,33(22):2687.

[4] 中國藥典. 一部[S].2010: 265.

[5] Chen L, Liu J. Fingerprint comparison between Gegen Qinlian preparations of three different pharmaceutical forms including decoction, dispensing granule and pill[J]. Chromatographia, 2009,69(1):123.

[6] Brater D C. Clinical pharmacology of loop diuretics[J]. Drugs, 1991,41(S3):S14.

[7] Shilliday I R, Allison M E. Intraplatelet calcium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renal failure before and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loop diuretics[J]. 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001,16(3):552.

[8] Fang Jiang B, Robertson Vivian K, Rawat Archana, et a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biorelevant dissolution method using USP apparatus 4 in early phase formulation development[J]. Mol Pharm, 2010,7(5):1466.

[9] Papadopoulou V, Valsami G, Dokoumetzidis A, et al.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s for new molecular entities (BCS-NMEs) and marketed drugs (BCS-MD):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examples[J]. Int J Pharm, 2008,361(1/2):70.

[10] 劉洋,呂貝然,趙保勝,等.川芎散劑體外溶出特征研究[J].中國中醫信息雜志, 2014,21(2):88.

Application of multicomponent dissolution evaluation method of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 Gegen Qinlian tablets

WEI Li1, WANG Guo-peng2, DONG Ling1*, TANG Ming-min1, ZHANG Lei1, ZHU Mei-ling1, LIU Yang1*

(1.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102, China;

2. Zhongcai Health (Beijing) Biologic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Beijing 100055, 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is a paticular embodiment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based on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MMBCS), focusing on assessment of synchronization issues of dissolution that may affect the timing of the multicomponent absorption. The accumulative dissolution percentages of nine components in Gengen Qinlian tablets in different dissolution solvents and times were determined by HPLC. The dissolution curve was drew and its similarity was evaluated by similarity factors (f2) and cluster method. Results in this experiment showed that the components that peak 7 and peak 8 (baicalin) represented had poor similarity with the reference peak 2 (puerarin). Their similarity factors were both 43 in water dissolution media and 31 and 45 in pH 7.4 dissolution media, respectively. Components that peaks represented had better similarity with the reference peak 2 (puerarin) in other medium.It illustrated that components that peak 3,4,5,6 (berberine) represented had fully synchronous dissolution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reference peak 2 (puerarin), components peak 1 and 9 represented had nearly fully synchronous dissolution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reference peak 2 (puerarin), while components that peak 7 and 8 (baicalin) represented had no synchronous dissolution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reference peak 2 (puerarin).

篇6

「內容提要隨著經濟的發展,現代科學中各門學科之間有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相互揉合之綜合化趨勢。犯罪統計學就是順應這一潮流,從犯罪學和統計學中分化出來,又滲透融合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就建立和發展我國犯罪統計學作了一些初步的研究。

「關鍵詞建立/犯罪統計學/思考

一、我國犯罪統計學的發展動因與價值判斷

犯罪統計學的建立與發展,既是犯罪學研究深化、統計理論發展內在規律和歷史邏輯的必然結果,也是當今市場經濟發展現實,社會綜合治理的客觀要求。同時犯罪學和統計學的快速發展又為犯罪統計學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礎支持,其理論動因、現實動因和技術動因可以歸納如下:

1.理論動因

犯罪統計學作為統計學的分支或統計科學的一種形式,其形成首先得益于統計理論不斷深化,統計方法不斷豐富的有力推動,其中中外許多統計學卓有成效的創造性研究,對統計科學體系的不斷完善,從封閉型到開放型,從純理論向應用性轉變有重要意義。

2.現實動因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化,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由許多復雜因素相互作用而引發的犯罪問題也日益增長,統計學作為通過偶然現象數量分析、探索必然性數量特征的方法論科學,可以為社會綜合治理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這就推動了犯罪統計學的形成與發展,從而也開辟了對犯罪現象進行科學考察的一種新途徑。

3.技術動因

隨著信息技術和計算技術的快速發展并向統計學領域的滲透,信息等相關產業與統計事業的融合,不僅為統計資料的搜集與匯總提供了極大方便,而且縮短了統計產品開發的時間,擴大了統計服務的空間,提高了統計研究的效率,也客觀地推動了犯罪統計學的形成與發展。

建立和發展我國犯罪統計學的理論價值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有利于推動我國統計理論從單一的經濟型研究向社會與經濟復合型發展;二是有利于推動和完善我國統計學科的建設。

二、建立犯罪統計學的基本原則

建立我國犯罪統計學應遵循以下兩方面的原則:

1.客觀性原則

要從世界范圍的角度出發,結合我國社會經濟的實際,用宏觀的、廣闊的視野,了解和掌握犯罪問題歷史特征、現實表現和未來的變化趨勢,以我國統計的現狀出發,確立我國犯罪統計學的道路和發展的目標。

2.現實性原則

只有真正了解中國社會實踐,才會創立一門符合我國經濟發展需要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犯罪統計學。現實性原則是“國情論”在犯罪統計學研究方法中的具體表現,所以,開創犯罪統計學研究,必須立足于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緊密聯系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兩大主體,從我國統計的具體實踐出發,以統計管理體制為核心,輔之以其他問題的研究。

三、犯罪統計學的性質、對象的科學界定

筆者認為犯罪統計學是從犯罪學和統計學中分化出來,又滲透融合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既有犯罪學的特點,又有統計學的特點,但從根本上談,它還是統計學的一個新分支,是實質科學與方論的交叉和揉合。因此,犯罪統計學就是研究犯罪現象數量特征的一門方法論科學,其特點可以概括為綜合性、社會性和具體性:

1.綜合性

犯罪統計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科學,它涉及到統計基本理論與方法,犯罪學的思維理論和研究方法,還涉及到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等,可以說,犯罪統計學的研究對象是一個由理論與實踐,方法與原則等組成的全方位的綜合體。

2.社會性

犯罪統計學的研究對象是客體,而從事犯罪統計研究的人是主體,人有其社會組織、社會活動,從主體到客體之間必須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和社會條件約束,再加上犯罪科學本身就是一門社會科學,所以犯罪統計學的社會性特點非常明顯。

3.具體性

犯罪統計學雖然內容龐博,但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即在具體的時間、地點和社會環境下,研究不同時期、不同空間的犯罪活動規律和方法。而形式主義的、抽象的思維,對研究犯罪統計學都是無益的。直接照搬和套用的方法也只會把犯罪統計學引向歧途。

四、犯罪統計學的理論體系構架

犯罪統計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其理論體系的框架應該包括四部分:

1.犯罪統計資料的搜集與整理

要對犯罪現象進行定量分析,其首要工作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方法,系統地向客觀實際采集第一手的原始資料,并在此基礎上對原始資料進行科學的審核、分組、匯總等,為進一步對資料加工分析提供條理化的、綜合化的資料。客觀地說如果沒有對犯罪資料搜集與整理這一途徑,就無法考察和認識犯罪現象規模、結構,區分犯罪現象的各種差別、特點及原因。

2.犯罪現象量的集中趨勢分析

犯罪現象從總體上看其分布是有規律的,運用均值和變異指標等方法,可以尋求犯罪現象量的集中趨勢,也就是說這些方法可以將個別犯罪現象的量抽象為一般的量,然后依據一般的量探究異常復雜多變的犯罪現象量的規律性。只有發現犯罪現象的一般性和代表性特征,才能為社會的綜合治理提供最基本、最一般的信息和咨詢意見。

3.犯罪現象動態發展軌跡的數量

描述

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三維時間有密切聯系,現在是過去的沉淀,而未來又是現在的科學延伸,運用時間序列統計分析方法可以求解犯罪現象的季節變動、循環變動等規律,可以全面地描述犯罪現象發展的全貌與動態軌跡,并以此來分析和預測犯罪現象的未來變化,為社會預防犯罪提供真實可靠的數量依據。

4.犯罪現象與其他現象量的相互關系分析

篇7

(1)所謂的統計學就是用來收集和分析信息和數據的一門科學藝術,它通常是通過對差別的個性進行深入探究,然后找出這些差異之間的一般規律,因此它通常被稱為是將科學和藝術緊密聯系起來的一架橋梁。統計學一般是利用概率論來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將所要觀察系統的數據全部收集起來,在通過科學系統的方法對數據進行量化的分析和整理,然后在通過所總結出來的信息進行科學的推斷和預測,這樣就可以為相關的決策提供較為完備和科學的參考依據。首先,統計學是進行數據研究的一門科學,這里的數據并非是指數學中存在的數據,也不是具有抽象性的數和形,而是指那些實際存在的數據、測量的數據、實驗得出的數據。其次,統計學的研究方法通常是歸納推理的方法,而不是用演繹的方式。之所以采取的是歸納推理的方法而非演繹推理的方式,主要是因為通過演繹推理所得出的結論通常在前提中蘊含,這就會造成在推理的過程中不會對現有的前提進行突破,更不用說會出現較大的創新了。而歸納推理一般是通過從個別到一般,從抽樣樣本到整體的獨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最后,統計學的研究并非是明確的,而是具有不確定性,正是基于它的不確定性,才促使統計學在研究的過程中通常會出現新的思想和理論。

(2)目前,統計學在各個學科中已經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統計學是一門科學系統的研究方法。每一種科學都是對客觀事物潛在的規律進行研究的,規律需要在反復的實驗中不斷地重復出現才得以確立,這些規律通常都會重復出現,而那些不會重復出現的事物就不能作為科學研究的對象,比如說四季都在運轉,不停的更替,這樣才能在不斷的重復中研究出變化的規律。統計學就是對不斷變化的事物進行潛在規律研究的一門科學。所以,統計學是其他學科得以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缺乏了統計學的科學研究是不能成功的,是缺乏新意的。其二,統計學是管理工作的最佳工具。正如同政治家離開了統計無法科學地施政一樣,企業家一旦脫離了統計,那么他的決策就會存在著不合理性。每一項工作在進行管理之前都需要對整體有一個深入的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掌握全局。所以,學好統計學就能夠更好地開展任意的工作。

2財經類專業中統計學的改革發展與現況

我國的統計學相對于國外來說起步較晚,但是也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尤其對于財經類的專業來說,統計學的定位和專業知識體系的改革和創新都要和其專業的主要學科協調和統一,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二者的和諧發展。因此,財經類專業統計學的改革應該建立在對統計學的具體應用的分析基礎上,比如可以對統計學理論在社會經濟中的有效運用進行實證分析。這是對統計學改革必須要堅持的一個基本原則,只要明確了統計學的發展方向和目標,才能更好地實現對統計學的改革,不斷地對統計學進行完善。根據上述的結論,財經類專業的統計學改革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2.1財經類專業統計學的課程體系改革

根據相關教育學理論的規定,高等院校的專業教育的知識體系是通過它的課程設計來進行體現的。所以,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財經類專業統計學在進行課程改革和設置的時候要嚴格貫徹以下指導思想:首先,要注意將理論和實際的管理進行有效的結合,比如可以將統計學的理論和經濟管理的實踐活動進行有效的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統計學;其次,要根據專業的主要應用領域和層次來安排統計學的課程,不僅要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同時還要強化技能性和操作性課程的比重;最后,要建立具有“參與型”的專業意識課程,并且打造相應的課程平臺,這樣就可以在實際的教學中實現統計學由“主導型”的課程體系逐步地向“參與型”的課程體系過渡。第一,要設置相應的通識教育課程。設置這一課程的主要目的在于,為培養統計學專業性的“參與型”人才打造基礎平臺。比如設置哲學課程,就可以為財經類專業的學生提供一種更為開闊和新穎的思維和研究方式;而開設數學、英語這些課程則主要是為了對學生以前學過的知識和方法進行鞏固,另外,它還可以成為學習專業課程的一種工具;設置這些通識課程就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統計學的學習。第二,設置科學合理的經濟管理理論課程。由于財經類專業的學生將來所要面對的工作環境和研究領域主要是經濟建設,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培養出“參與型”的人才。所以作為統計學人才,他們不單單要掌握一定的經濟管理方法,同時還需要有“參與型”的意識,在實踐中獲得更多的經驗。由于經濟管理理論的課程是非常復雜的,所以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和統計學相關的理論,在課程設置的時候就要有目的地選擇那些和統計學關系最為密切的并且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的學科,來設置經濟管理理論課程。第三,設置最佳的統計學專業課程。統計學作為一門研究型極強的科學方法,在對其進行課程設置的時候要從多方面進行綜合的考慮,保證統計學的課程設計實現最佳的學習效果。在設置的時候要對以下方面進行綜合的考慮:(1)選擇最佳的統計方法論基礎課程,以滿足學生學習統計學的基本知識需求;(2)要設置相關的社會經濟統計學基本理論,可以有效地實現對統計學知識的延伸;(3)選擇出那些具有遠大發展空間的行業的統計方法理論課程,幫學生通過實例來更好地學習統計學,并掌握一定的分析能力;(4)與宏觀經濟統計核算相關的課程。設置以上課程是由淺到深的漸進模式,不僅有效地將統計學的知識體系進行點與面的有效結合,同時也是對統計學“參與型”課程意識的重要體現。這樣的課程設置,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掌握統計學。第四,注重技能性和操作性課程的設置。財經類專業的統計學在注重統計學理論學習的同時,還需要加強落實操性課程的設置,實現學與練的最完美的結合。技能性和操作性課程作為統計學課程最完備的補充,它的主要目的是對學生進行與統計學相關的實踐或者操作性訓練,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所學的統計學知識。同時,還可以借助相關的統計軟件或者多媒體等對學生的技能性進行綜合的訓練,幫助學生練就熟練的技能。

2.2財經類專業統計學教材的改革

課程建設的核心部分就是教材建設,教材在統計學的學習和改革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理念的深入開展以及教學大綱的不斷修改,財經類專業統計學的教材也隨著不斷進行更新。統計學的內容會隨著經濟的發展變化而變化,它的內容會根據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最新的、最先進的研究成果來進行更新或者完善。與傳統的統計學教材相比,目前的統計學教材具有以下顯著特點:首先,教材的內容更為明確地突出大統計學的思維,并且徹底地與社會經濟統計學的知識框架相脫離,這樣就不用再受傳統思維和知識框架的束縛,能夠更好地對社會經濟統計和數理統計這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協調;其次,將統計學研究的最新理論成果及時地補充進教材中,及時地對教材的知識進行更新和完善,并且對統計學的基本范疇進行了嚴格的規定,將那些沒有實用價值的、一些標志性的概念全數刪去,更加強調了變量這一概念。與此同時,教材還對統計學所要研究的目標、統計學與其他學科課程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科學系統的論述,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更加一目了然地對統計學的理論知識進行了解和掌握。最后,在統計學教材中加入了多種統計分析方法和對各種統計學分析方法原理的討論,這樣有助于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另外,在統計學教材中還突出了對統計學基本思想的分析和探究,幫助學生更好地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將學與練進行完美的結合。

2.3建設統計學試題庫

隨著統計學課程和教材的不斷改革和完善,部分高校在完成以上兩個環節的同時,還創新性地建設了統計學的試題庫,并且積極地將這一板塊進行補充和完善,使試題庫建設取到了顯著的成就,這樣就可以為有效開展“考教分離”這一環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目前,我國高校的統計學試題庫建設主要有兩種:其一就是一種可以根據試題庫內的試題進行隨機的自由組合生成試卷的方式,這套試題里基本上包含有單項、多項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簡答題、論述題和計算題等多種類型的題型,并且所生成的試卷會覆蓋統計學所學的全部知識,不會出現內容的重復或者遺漏。這類試題庫主要是用來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學習成果的,一般用于期末考試等。其二就是試題庫的試卷都是已經生成的成套試題,這一類的題型基本上是以考察學生的分析和應用能力為主,比如這類試題都會設置一些有針對性的開放試題,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回答,注重對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的考察。另外,財經類專業的統計學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經常地開展一些與統計學相關的科學研究,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對統計學知識進行深入的探究和學習,為學生以后進行深一步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3結語

篇8

隨著國家創新體系的建立,統計創新工程已經提上議事日程,統計創新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統計實踐的創新;二是統計教育的創新。創新的基礎在于教育,沒有統計教育的創新,就談不上統計實踐的創新。準確把握統計學的發展方向與發展形勢,培養適應新世紀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是統計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問題,本文從統計學的基本發展趨勢談一談統計教育急需改革的幾個方面。

一、統計學的基本發展趨勢

縱觀統計學的發展狀況,與整個科學的發展趨勢相似,統計學也在走與其他科學結合交融的發展道路。歸納起來,有兩個基本結合趨勢。

(一)統計學與實質性學科結合的趨勢

統計學是一門通用方法論的科學,是一種定量認識問題的工具。但作為一種工具,它必須有其用武之地。否則,統計方法就成為無源之水,無用之器。統計方法只有與具體的實質性學科相結合,才能夠發揮出其強大的數量分析功效。并且,從統計方法的形成歷史看,現代統計方法基本上來自于一些實質性學科的研究活動,例如,最小平方法與正態分布理論源于天文觀察誤差分析,相關與回歸源于生物學研究,主成分分析與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學與心理學的研究。抽樣調查方法源于政府統計調查資料的搜集。歷史上一些著名的統計學家同時也是生物學家或經濟學家等。同時,有不少生物學家、天文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人口學家、教育學家等都在從事統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他們在應用過程中對統計方法進行創新與改進。另外,從學科體系看,統計學與實質性學科之間的關系絕對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將實質性學科看作是縱向的學科,那么統計學就是一門橫向的學科,統計方法與相應的實質性學科相結合,才產生了相應的統計學分支,如統計學與經濟學相結合產生了經濟統計,與教育學相結合產生了教育統計,與生物學相結合產生了生物統計等,而這些分支學科都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是統計學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應實質性學科的分支,所以經濟統計學、經濟計量學不僅屬于統計學,同時屬于經濟學,生物統計學不僅是統計學的分支,也是生物學的分支等。這些分支學科的存在主要不是為了發展統計方法,而是為了解決實質性學科研究中的有關定量分析問題,統計方法是在這一應用過程中得以完善與發展的。因此,統計學與各門實質性學科的緊密結合,不僅是歷史的傳統更是統計學發展的必然模式。實質性學科為統計學的應用提供了基地,為統計學的發展提供了契機。21世紀的統計學依然會采取這種發展模式,且更加注重應用研究。

這個趨勢說明:統計方法的學習必須與具體的實質性學科知識學習相結合。必須以實質性學科為依據,因此,財經類統計專業的學生必須學好有關經濟類與管理類的課程,只有這樣,所學的統計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統計的工具屬性才能夠得以充分體現。

(二)統計學與計算機科學結合的趨勢

縱觀統計數據處理手段發展歷史,經歷了手工、機械、機電、電子等數個階段,數據處理手段的每一次飛躍,都給統計實踐帶來革命性的發展。上個世紀40年代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誕生,給統計學方法的廣泛應用創造了條件。20年展起來的多元統計方法雖然對于處理多變量的種類數據問題具有很大的優越性,但由于計算工作量大,使得這些有效的統計分析方法一開始并沒有能夠在實踐中很好推廣開來。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誕生與發展,使得復雜的數據處理工作變得非常容易,那些計算繁雜的統計方法的推廣與應用,由于相應統計軟件的開發與商品化而變得更加方便與迅速,非統計專業的理論工作者可以直接憑借商品化統計分析軟件來處理各類現實問題的多變量數據分析,而無需對有關統計方法的復雜理論背景進行研究。計算機運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規模統計調查數據的處理更加準確、充分與快捷。目前企業經營管理中建立的決策支持系統(DSS)更加離不開統計模型。最近國外興起的數據挖掘(Datamining,又譯“數據掏金”)技術更是計算機專家與統計學家共同關注的領域。隨著計算機應用的越來越廣泛,每年都要積累大量的數據,大量信息在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信息過量,難以消化;信息真假,難以辨識;信息安全,難以保證;信息形式不一致,難以統一處理;于是人們開始提出一個新的口號“要學會拋棄信息”。人們考慮“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沒,而是從中及時發現有用的知識,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對這一挑戰,數據挖掘和知識發現(DMKD)技術應運而生,并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數據挖掘就是從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聲的、模糊的、隨機的實際應用數據中,提取隱含在其中的、人們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潛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識的過程。數據挖掘是一門交叉學科,它把人們對數據的應用從低層的簡單查詢,提升到從數據中挖掘知識,提供決策支持。在這種需求牽引下,匯聚了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數據庫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統計、可視化技術、并行計算等方面的學者和工程技術人員,投身到數據挖掘這一新興的研究領域,形成新的技術熱點。雖然統計學家與計算機專家關心Datamining的視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說,Datamining與DSS一樣,使得統計方法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因此,統計學越來越離不開計算機技術,而計算機技術應用的深入,也同樣離不開統計方法的發展與完善。這個趨勢說明:充分利用現代計算技術,通過計算機軟件將統計方法中復雜難懂的計算過程屏障起來,讓用戶直接看到統計輸出結果與有關解釋,從而使統計方法的普及變得非常容易。所以,對于財經類統計專業的學生來說,一方面要學好統計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學會利用商品化統計軟件包解決實踐中的統計數量分析問題,學好計算機信息系統開發的基本思想與基本程序設計,能夠將具體單位的統計模型通過編程來實現,以建立起統計決策支持系統。

所以統計與實質性學科相結合,與計算機、與信息相結合,這是發展的趨勢。了解這一點,再來看我們目前教育中的問題就更加明顯了,所以一些課程要改革,教學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談一談統計教育需要改革的幾個方面。

二、統計教育的改革

(一)統計專業課程建設問題

專業建設考慮的是應當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和怎樣培養這樣的人才。專業建設的核心問題是課程設置和規范課程內容。課程設置主導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統計理論人才應當設置較多的數學課程,目的是讓學生能對各種統計方法有較深刻的理性認識;培養應用統計人才應當設置較多的相關應用領域的專業課程,目的是讓學生如何能將統計方法正確地運用到相關領域。例如培養從事經濟管理的統計人才,在課程設置上至少應當包括四方面的知識:(1)經濟理論課程,讓學生了解經濟活動的主要進程和基本規律;(2)研究社會經濟問題主要統計方法,包括常用的統計數據搜集方法,統計數據處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適用電腦技術,讓學生初步掌握運用電腦進行統計數據處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技能;(4)有關統計理論和統計實踐中的前沿性問題,目的不在于要學生真正掌握這些問題,而是讓學生了解統計理論和統計實踐的前沿發展動態,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

統計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中,有兩個焦點問題:一是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統計學的興趣;二是應用什么教學手段來達到較好的統計教學效果等。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手段,更新教學方法,促使教育技術、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有機結合。

1.改灌輸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特別注重教育多樣化和多層次性,不僅讓學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數據的技術,還要教學生讀懂數字背后的事實。學會按照具體與抽象、動態與靜態、個體與總體、絕對與相對、一般與特殊、演繹與歸納等不同的思維方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注重利用一題多解與一題多變,開拓學生的發散思維。

2.改單向接受式的教學為雙向互動式教學,以案例分析與情景教學開啟學生的思維閘門,使學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識,發揮其獨立思考與創造才能,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3.構建以課堂、實驗室和社會實踐多元化的立體教育教學體系。在傳授和學習已經形成的知識的同時,加強實踐能力鍛煉,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只有將統計學的方法結合實際進行應用,找到應用的結合點,才能使統計學獲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統計學與計算機教學相結合

教材要與統計軟件的應用相結合。現在許多教材都是內容與軟件分家,現在計算機已非常普及,無論是高校、高職和中專,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會用統計軟件分析數據,不管哪一個層次,都已說不過去。統計學是一門應用的方法型學科,統計學應從數據技巧教學轉向數據分析的訓練。統計學與計算機教學有機地合為一體,讓學生掌握一些常用統計軟件的使用。除了要培養學生搜集數據、分析數據的能力外,還要培養學生處理大量數據的能力,即數據挖掘的能力。

(四)教學與實際的數據分析相結合

統計的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課本上,案例教學與情景教學應成為統計課程的重要內容。統計教學和教材增加統計實際案例,通過計算機對大量實際數據進行處理,可以在試驗室進行,亦可在課堂上進行討論,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統計思想和方法,而且鍛煉和培養了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篇9

生物統計學是生物學學科不同專業學生都應該掌握的一門重要的工具課,是許多高等院校生物學、農學、醫學等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它是現代生物學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是培養學生科學研究和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重要課程,也是生物學等工作者必備的基礎,同時該課程又是其他專業課程的重要基礎。因此該課程在生物學、農學、林學、醫學、食品、環保等專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2]。生物統計學需以生物材料進行研究,但通常所涉及的材料數量較大,很難也沒有必要全部參加試驗,必須通過科學的方法抽取有代表性的試驗個體進行試驗,以獲得相關的數據,實現由樣本推斷總體的重要功能。因此生物統計學與試驗設計緊密聯系,主要講授數據資料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數據資料的統計分析方法和手段以及在概率論的基礎上對統計結果做出科學的推斷,從而幫助我們認識研究對象的現象和本質[13]。因此,生物統計學已成為生物科技工作者必備的基礎,也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以及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當代大學生系統的能力培養和全面的素質教育的具體體現。

二、生物統計學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生物統計學教材方面。教材是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的知識載體,也是教學最基本的工具,它不僅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依據,而且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資料,選擇適合教師和學生的生物統計學教材,能夠保證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而且還能提高教學質量,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14,15]。目前,國內所出版的生物統計學教材種類較多,各大高校由于教師和學生的情況不同,在教材方面的選擇和使用也不一樣。盡管如此,目前國內所出版的生物統計學教材主要包括兩大類。第一大類完全是傳統生物統計學的知識和內容,不涉及統計軟件的介紹和使用,這一大類教材包含兩小類,一類主要側重理論教學,過分強調課程體系的完整性和理論講授,注重公式的推導而忽視了實際應用例題的講解。這類教材忽略了對大學生統計思維和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因此有一定的缺陷。另一類是目前各大高校使用較多的生物統計學教材,該類教材雖然也存在一些必要的公式推導,但更側重于統計學理論與實際結合,清楚介紹每一個統計原理理論后,再通過具體實例分析和鞏固統計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實際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類教材比較適合現在生物科學等本科專業的使用。但這類生物統計學教材由于不涉及統計軟件的內容,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果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未涉及一些統計軟件的介紹和使用,那么即使學生完全掌握了相關的統計原理和方法,學生在復雜的試驗設計及龐大的數據面前可能也會束手無策,即使會計算,在復雜及龐大的數據計算中也可能會算錯,因此可能會得出相反的結論。第二大類統計教材完全是統計軟件的介紹和使用,如Excel軟件、SAS統計軟件、SPSS統計軟件、DPS統計軟件、R統計軟件等的介紹和使用。生物科學、技術等飛速發展的今天,這類統計軟件發揮了很大的優勢,給科技工作者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這類教材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它只注重統計過程的運算和統計,沒有統計原理的介紹,因此對沒有相關統計學知識或統計學基礎較差的學生或老師來說,即使按照教材上的步驟計算出相應的結果,但也不知道具體的含義,也不知道怎么分析。因此這類教材不適合大學本科生的教學。另外,這兩大類教材要么只注重數理統計方法的講授,要么只重視統計軟件的使用,而忽視了統計學中的數理統計分析方法是建立在正確的試驗設計以及所獲數據資料準確的基礎上才能發揮正確的作用,這是這兩大類生物統計學教材共同存在的不足之處。因此,目前市場上還未見有統計學理論與實際結合,試驗設計與統計原理相結合,統計軟件與統計學原理相結合的較為完善的生物統計學教材。筆者認為這類生物統計學教材是當前生物科學專業、生物技術專業、生物工程專業、農學專業、醫學專業、食品專業等本科專業較為適合的教材。

2.生物統計學與高等數學方面。①生物統計學與高等數學開課時間上的不一致性。國內許多高等學校生物科學等本科專業的培養方案中都把高等數學課程作為一門必修的基礎課,學生通過對該門課程的學習,系統獲得函數、極限、連續、導數、微積分及常微分方程等基礎知識,它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提供必不可少的數學基礎知識及常用的數學方法。而且,通過各個知識點的學習,逐步培養學生具有較為熟練的基本運算能力和自學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高等數學課程是學習生物統計學的關鍵,生物統計學中的許多原理和方法都需要高等數學中相應的知識作為基礎。②生物統計學與高等數學教學上的脫節性。高等數學課程作為生物科學本科專業一門必修的基礎課,各高校均認識到它在生物科學本科專業中的重要性。但長期以來,高等數學和生物統計學均作為兩名獨立的課程開設,一般情況下,高等數學課程由數學專業教師講授,由于數學專業的教師沒有生物學專業的相關知識,不清楚生物統計學課程的知識體系,只注重數學知識的推導、講授。因此所講授的知識內容之間通常存在許多不銜之處,形成了不利于生物統計學課程教學的知識的斷層。同樣,這也是生物統計學中教師難教,學生難學、難懂、難用的原因之一。

3.生物統計學教師知識結構和科研能力方面。常言道,學生需要一滴水,教師至少要有一桶水。生物統計學的教學,相對于其他課程而言,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不僅要求教師要有一定的數學知識,較為淵博的統計學知識,還要求教師要有較強的科研能力。教師只有具備一定的數學知識和淵博的統計學知識,才能很好把握生物統計學相關原理、理論、統計分析方法等。具備較強的科研能力,才能很好將生物統計學相關原理、理論、統計分析方法與實際相結合,才能很好地進行案例教學。4.考試制度方面。考試制度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考試是教學質量評價的一項重要指標,它既是對教師教學質量的反映,也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驗。考試制度是否合理

,決定著教學質量的好壞以及學生學習積極性是否能得到最大限度地調動[16]。但是現階段我國許多高校的考試制度較為死板,缺乏合理性和靈活性。如在學期期末考試中規定一定數量的題型,當然,這種考試制度對于規范考試是必須的,但是應該根據具體課程而定,而不能一概而論。就生物統計學課程而言,如果規定一定數量的考試題型(比如四種題型),那么教師只能根據考試規定勉為其難考慮四種題型。比如說名詞解釋、填空、問答、計算這四種題型。很明顯,這種考試方式只是較為死板的考試,不能真證體現生物統計學課程的本質,不能很好考察學生對生物統計學原理的掌握及運用。

三、生物統計學教學策略

針對目前生物統計學存在的問題,筆者根據自己近十年的生物統計學教學實踐,就如何提高生物統計學的課堂教學效果,提出如下建議。

1.選擇合適的教材并優化教學內容。教材是教學最基本的工具,選擇適合的生物統計學教材,能夠保證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并能提高教學質量。針對目前市場上的不同種類教材,結合學生的實際,選擇統計學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試驗設計與統計原理相結合,統計軟件與統計學原理相結合的生物統計學教材進行教學較為合適。據筆者過去的教學實踐,該課程授課內容不宜過多和過深,授課內容過多學生精力會分散,分不清重點,而過深則影響學生的接受效果[17]。因此應根據學生實際優化教學內容,堅持以試驗研究實例為線索,以科學的試驗研究方法為主線,理論原理和實際例子相結合,從試驗研究的選題和設計、試驗方案的制定和實施、試驗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到試驗數據的統計分析,最后做出科學的推斷等,盡可能把抽象的統計學概念和原理轉變為具體的實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課程內容[7]。很好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統計學課程的興趣,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2.處理好高等數學和生物統計學的關系。高等數學作為生物科學本科專業的基礎課,是學習生物統計學的關鍵。一方面,高等數學一般在第一學年開設,因此生物統計學安排在第二學年開設為宜,這樣能避免高等數學和生物統計學課程開設在時間上形成的斷層,有利于學生對生物統計學的學習。另一方面,高等數學和生物統計學不應分別讓不同專業的教師講授,而均應由生物學專業教師講授,因為生物學專業的教師清楚生物統計學課程的知識體系,在講授高等數學時,能夠根據生物統計學的相關原理和內容,優化高等數學的教學內容,有側重點進行知識的講授。從而能避免生物統計學與高等數學教學在知識上的脫節性,也有利于學生對生物統計學的學習。

3.提高自身知識結構和科研能力,注重案例教學。生物統計學教材大多理論性強,內容枯燥,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感。照本宣科的傳統授課方法,更會使學生失去興趣,對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十分不利。在現代教學中,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在教學過程中起到關鍵的作用,教師知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18]。因此教師應不斷加強對生物統計學基本原理、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學習與實踐。另外,教師還應不斷加強自身的科研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將自己的科研工作或生產實踐案例貫穿到教學中,以自身科研實例輔助教學,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統計學思維以及對統計學的實際應用能力。

4.加強試驗設計的教學和實踐。試驗設計又稱為實驗設計,它以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原理和方法為理論基礎,科學地、經濟地設計研究方案的一項技術。一個良好的試驗設計,可以用最少的實驗次數,得到足夠的實驗數據,從而能減少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6]。由于生物統計學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且涉及大量的數學公式、抽象的概念和復雜的內容。因此在生物統計學的教學中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加強學生對生物統計學原理、知識的理解和綜合運用,強化學生綜合試驗設計的鍛煉及其應用。提高學生利用統計原理、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生物統計學教學中,一方面,教師應該有淵博的統計學知識及其豐富的科研經歷,另一方面,應讓學生走出教室,加強實踐,使學生不但能夠掌握統計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而且可以解決一些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真正達到生物統計學教學的目的。

篇10

《衛生統計學》是使用數理統計原理和方法以及概率論收集―整理―分析醫學資料的一門學科,它的特點是應用性廣、實用性強。隨著醫學研究的發展,為了滿足醫學研究的需要,在目前的醫學院校中,醫學統計學成為了一門必修課。但是因為這門課程涉及到了抽象的概念、復雜的數學公式,對于醫學生來說學習起來的困難性比較高。所以,探討《衛生統計學》教學模式的改革對《衛生統計學》有效教學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意義。

1 《衛生統計學》的課程特點

《衛生統計學》是利用統計學的原理對人群健康問題進行解決的一門應用性的學科。《衛生統計學》的課程特點就是概念抽象、理論深奧、數據枯燥。在學習的過程中又和《醫學統計學》有所不同,學習的重點不是公式的推導和證明;同時,又不同于醫學學科的學習,學習的重點也不在于記憶和背誦,而是需要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深入的理解,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實踐,所以《衛生統計學》又具有了邏輯性強、實踐性強的特點[1]。

2 《衛生統計學》的教學現狀

2.1 定位不明確

《衛生統計學》在教學的過程中經常出現和《醫學統計學》交叉的現象。《衛生統計學》以統計學的原理和方法為基礎,將其運用在公共衛生領域,比較側重公共衛生學的社會性;《醫學統計學》側重的是醫學的生物性。所以兩者之間具有很大的區別。但是,目前在醫學院校的教學中,兩者的區別并不是很大。《衛生統計學》和《醫學統計學》的區分不明主要體現在教學安排、課程設置、教材編寫等方面,比如,有的醫學院校為《衛生統計學》專設了教學部門,但是這個部門開展的工作卻是編寫醫學統計學的教材,進行醫學統計學的教學;甚至有的醫學院校雖然設立了《衛生統計學》的碩士點,卻進行的是醫學統計學的考試。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兩者也經常被混為一談。這樣的情況給《衛生統計學》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2]。

2.2 教學重點不合理

第一,《衛生統計學》的教學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統計學基礎,其中涉及到的知識是數據資料描述、統計和分析,推斷統計分析,相關回歸分析,調查設計等;另一方面是專業知識,其中涉及到的內容是橫斷面研究資料統計分析,病例對照研究分析、隊列研究的分析和設計、生存分析、壽命表和Meta分析。目前,在很多醫學院校的教學中,教學的重點依然集中在基礎知識的學習方面,對于專業性知識部分涉及的內容非常少,甚至衛生統計調查方法、衛生統計制度等很多內容都沒有在現行的《衛生統計學》中涉及。這種情況給《衛生統計學》課程的普及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第二,《衛生統計學》在教學過程中,醫學院校的教學重點普遍是基本原理的介紹和具體公式的推導,沒有完善的培養學生統計思維的內容。統計思維對于《衛生統計學》的學習來說非常重要,它是一種透過數據就能對現象進行分析和判斷的方法。在《衛生統計學》的教學中,忽視了對統計思維的培養,對《衛生統計學》教學的發展會產生非常不利的作用。

2.3 缺乏電腦實驗課程

《衛生統計學》課程的應用性很強,為了保證課堂效果,在講授理論的同時,還要和電腦實驗相結合,通過具體軟件將抽象性比較強的統計學概念轉變為直觀的數據結果或者是形象生動的圖形,可以在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目前在大部分的醫學院校中,因為資金和課時的問題,還沒有開設電腦實驗課程,影響了《衛生統計學》的教學效果[3]。

2.4 教學形式過于單一

目前,在大多數的醫學院校中,在教學形式方面存在的問題就是過于強調單一統計方法的學習,過于強調理論知識的學習。缺乏《衛生統計學》知識的實踐應用,導致學生在遇到統計學問題的時候,不能運用統計學的相關知識對其進行解決,影響了《衛生統計學》的教學效果。

3 《衛生統計學》的教學模式

為了改變上述問題,就需要對《衛生統計學》的教學模式進行探討。在《衛生統計學》的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通過多媒體教學、案例分析教學、小組交流互動式教學、基于問題教學法等方法來改善《衛生統計學》的教學效果。

3.1 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指的是在《衛生統計學》的課堂教學中引入案例,通過案例為學生設計某種情境,引導學生調動自己的理論知識對實際問題進行解決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的特點是:注重實踐,具有很強的能動性、創造性、仿真性,能夠很好的將啟發式教學、民主式教學和參與式教學融為一體。案例教學法的優點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實現《衛生統計學》的教學目的[4]。案例教學法的應用流程如下。

第一,準備教學案例。在課程開始之前,要嚴格執行集體備課制度,以教學大綱為基礎,結合具體的教材內容,融合相關的科研成果和工作實踐,根據以上內容精心選取案例,對案例進行實際的分析,保證案例符合教學設計,符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保證選擇的案例在學生可以接受的范圍內。

第二,運用案例進行教學。運用案例進行教學,需要按照以下的流程來進行:案例介紹―提出問題―學生討論―教師評價和分析―問題解決的實際應用方法。具體的應用步驟如下:首先,在課程開始時教師引入案例,通過案例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對案例所反映的知識有一個明確的了解;然后,在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之后,教師要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討論的方式可以是小組討論,也可以是集體辯論,還可以是個人發言;最后,教師針對學生的討論進行客觀的點評,對討論過程中的錯誤點和錯誤原因進行分析,然后對討論過程中不準確、不完整的方面給予指正。

3.2 基于問題教學法

基于問題教學法(PBL)的應用核心是“問題”,應用流程是:提出問題―收集資料―建立假設―論證假設―總結。這種教學法實施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捕捉、整合、判斷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質疑能力[5]。基于問題教學法的具體應用流程如下:

第一,理論的講授。應用基于問題法進行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將教學的內容和各個章節的內容相結合,然后結合案例教學法,通過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入案例,從而引出問題,然后將處理問題的統計方法和統計思路運用到教學的過程中。

第二,問題的確定。在理論講授完成之后,授課老師根據授課的內容,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或者在文獻中曾經出現的統計問題,來確定學生的具體問題,在確定問題的過程中還要對學生的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進行明確。

第三,討論學習。教師在提出問題之后,要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然后由學習小組來收集解決問題需要用到的資料,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習小組可以針對文獻中的不足之處和教師或者同學進行交流分析,或者還可以對如何實現課堂效果的改進進行討論,對討論的結果進行總結匯報。

第四,總結評定。教師針對學生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并給出具體的建議,同時要對各個小組的討論報告進行總結歸納,然后對學生的成績進行評定。評定的方式可以有三種,分別是:學生互相評價、小組自我評價和教師評價。

通過基于問題教學法的實施,可以通過問題的設置來引導學生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在收集資料和小組合作的過程中豐富自己的知識系統,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和團隊合作的能力。

3.3 實驗教學法

實驗教學法就是在《衛生統計學》的理論教學中,運用計算機的相關軟件來訓練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目前,很多醫學院校的《衛生統計學》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相關的計算和檢驗問題時,大都是通過計算器來完成的。計算器在《衛生統計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不僅增加了計算量,導致計算過程繁瑣,而且還會浪費大量的課程時間,導致在《衛生統計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主動性難以得到發揮[6]。實驗教學法的應用因為涉及到配套設施的購買問題和相關課時的安排問題,所以要循序漸進的來實現。

首先,實驗教學的應用可以從預防醫學專業開始,在進行實驗課的教學過程中,針對其部分內容可以使用實驗教學的方法來進行教學。比如在學習方差分析的時候,因為這部分內容涉及的公式比較多,計算過程比較復雜,如果應用計算器進行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在計算方面會浪費過多的時間。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進電腦教學,將方差分析時需要的數據,比如:SS處理、SS總、SS區組、SS誤差等,通過幻燈片對學生進行講授,讓學生以這些數據為基礎對其進行方差分析。通過這樣的方式,《衛生統計學》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節約部分實驗課課時,并且在教學的過程中還可以向學生介紹相關軟件的操作和使用,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3.4 搭建非實時課堂學習平臺

因為《衛生統計學》的內容非常抽象、實踐性非常強,通過上述方法進行教學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因為教學課時有限,僅僅通過課堂教學時間,學生很難取得很好的學習效果。在這樣的情況下,搭建非實時課堂學習平臺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學生在實時課堂中可以對課程的難點、重點進行學習,在非實時課堂平臺中,通過網上課程輔導、網上討論、課件練習、網上作業、資料查找、網上論文指導、期末復習等環節,可以很好的實現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可以靈活學生的學習時間,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衛生統計學》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