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的發展現狀及發展前景范文
時間:2023-07-18 17:36: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業的發展現狀及發展前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農機專業合作社 新農村 農機 發展前景
[中圖分類號] F321.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7-0206-01
一、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概況
1.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現狀
截止2008年底,在我國農機專業合作社中已經有7860個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農機專業合作社成員達到293萬戶,共有約753.7萬戶從中受益,從業人員總計26.8萬人,在從業人員中,相關技術人員達到4.2萬人;采用農機專業合作社進行農田作業面積達到12000kh時,其中包括機播作業面積2571.3kh,機耕作業面積467.7kh,機收作業面積3364.7kh,機械植保面積836.7kh;其中服務所得總收入達到56.5億元,僅天劍作業收入就高達49.6萬元;同時,各類農機農具數量達到38.4萬臺,包括大中小型拖拉機共計13.2萬臺,水稻插秧機1.6萬臺,聯合收割機4.5萬臺,配套農具設備21.8萬臺,總資產超過2.6億元。此外,相較上年同期,農機專用合作社數量增長77.2%,服務總收入上漲60.6%,服務總面積增加67.3。
2.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特點
2.1組織形式的構成
我國農機專業合作社按照牽頭主體進行劃分,其組織形式主要可以分為四種:首先是能人帶頭型,主要是由某一地區的農機大戶、種糧大戶等農業帶頭人為主,由這些人牽頭開展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建設,其他農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自愿參與。當前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主要就是以這種模式進行的;其次是農機服務機構興辦型,由相關管理部門牽頭,進行資源優化和重組,在農村地區不斷擴大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規模;再則是村委會主辦、督辦型,村委會干部和村民有脫貧致富的決心,在村委會的帶動下利用村委會的資金來進行扶持,鼓勵村民加入農機專業合作社;最后是協會與龍頭企業帶動型,主要通過協會會員的模式來傳遞農機發展的優勢,進而促進農機專業合作社在協會會員中的影響,并以龍頭企業作為標桿,不斷擴大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規模,其中構成的會員主要由兩類,一類是農機手相互之間的合作,擴大農機合作社的影響力,使起規模不斷擴大,進而提升整體的市場競爭力;另一類是農機手與農民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努力實現農機與農民之間的對話,實現農業耕作的機械化,為農業自動化生產奠定良好的基礎。
2.2服務模式
在服務模式方面,可以將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服務模式分為四個部分:首先是“土地托管”模式,農戶以出租土地的方式將土地托管出去,合作社在一定時限內會對出租土地的農戶給予土地租賃金或現糧,農戶可以不用自己勞作即可獲得現金或口糧;其次是“一條龍服務”模式,主要是利用合作社的高度機械化,農戶支付給合作社一定數量的資金,這筆資金作為服務費來雇傭農機合作社來代替農戶完成農業作業,每季糧食收成全部歸農戶所有;再則是“菜單式農機服務”模式,農戶可以自行選擇所需要的機械化服務,繳納相應的費用后,農機承包者將會為農戶完成農戶指定的農機作業服務,這樣針對簡單的農活農戶可以自行解決,復雜勞動量大的農業作業則雇傭農機作業來完成;最后是“跨區作業”模式,跨區作業模式是現代農業開展的有效途徑,能夠提高農民農業作業的效率,同時跨區作業正在由單一的小麥機收向多種機收模式轉變,極大的提高了農業機械化的水平。
二、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功能與作用
農機專業合作社促進了農業現代化,利用機械來完成農民的田間作業,將農戶與農機聯系起來,完善了農村地區的土地承包機制,使農村地區的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具有鮮明的時代標簽。
1.促進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農業產能
農機專業合作社在資金方面相對充足,因而能夠購入普通農戶無法購買的大型機械設備,采用現代化、機械化的耕作以提高農田作業的效率,并且利用農機專業合作社來講土地資源、人力資源和技術資源進行整合,提高農業機械化的覆蓋率。黑龍江省采用大型拖拉機進行松土、翻土作業,極大的提高了土地翻松的效率,改善了農作物的種植質量,糧食單產提高20%左右。
2.加快農村勞動力資源重組,使農村經濟發展提速
農機專業合作社改變了人們傳統的作業方式,采用機械化作業解放了農村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使農村勞力能夠向其他行業分流,促進農村產業的多樣化,進而實現農村經濟的整體發展。農機專用合作社推出的“一條龍”式服務模式使更多的農村勞力可以外出務工,而不必過分擔心田間地頭的農事,實現“坐收漁利”。資料顯示,浙江省有85%的撂荒農田轉包給農機專業合作社。此外,合作社利用機械化實現大幅增產,一方面減少了土地生產性支出,另一方面也使農民在種植業方面的經濟效益成倍增長。
3.推動新技術的推廣和普及 為農民創收
農機專業合作社已經逐步實現產業化發展,農村農田作業效率與生產能力均得到大幅提升,依托于技術優勢使農民改變傳統的耕作習慣,順利實現“科技下鄉”工程,在原有農機工具的基礎上積極拓展,部分農機專業合作社不僅擁有標準的農機設備,同時還有高性能收獲機、深耕機、精密播種機、秸稈還田機、激光平地機等多種高技術農機。據了解,僅在山東、山西兩省的調查中,加入到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農戶與單獨使用農機的農戶在產量上增加20%-30%,純利潤提高3成以上。
4.保證安全生產,構建專業化管理平臺
在農業現代化水平較高的地區,人們對農機的使用量較大,因而需要注意農機的安全與維護等問題,在農村地區積極宣傳國家的農村政策,讓農民朋友掌握農機使用技巧,并定期進行專業化培訓;在農機的保養方面指派專人進行走訪,確保農機使用的安全性,并延長農機的使用壽命。
三、農機專業合作社服務的發展趨勢
在國家大力提倡建設新農村的政策下,農村勞動力結構發生了根本的改變,農機專業合作社是應農業現代化趨勢而生的,極大的解決了我國農村地區農業耕作的問題,因而必須要給予足夠的重視,促使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步入產業化、正規化。
1.實體化發展
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如果任其自由發展勢必要導致市場惡意競爭情況的發生,因而必須改變目前這種單一性的發展模式,利用實體經濟來促進農機合作社的發展。
2.專業化服務
農機專業合作社必須要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務,切實從農民的角度出發,為農民創造福利才能夠得到農民的認可,同時壯大自身實力,引進科技含量更高的機械化設備,繼續提高農業作業的效率,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努力構建新型的農業產業結構。
3.完善農機技術培訓機制
若要實現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推廣和普及,確保農戶掌握和了解農機的使用和維護技巧,就必須要開展相關的培訓,建立完善的培訓機制有助于農戶更好的操作農機,進而提高農機的使用效率。
4.精品工程的建設
目前,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比較混亂,各自為政的現象比較明顯,沒有比較權威的品牌,要通過國家的政策扶持來擴大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影響力,形成品牌化的發展道路,將其融入到市場經濟中進行市場化運作,多方融資來創建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品牌。
四、農機專業合作社未來的發展思路
農機專業合作社能夠有效提供農地作業效率,似乎連接農業快速步入機械化與現代化的重要紐帶,在前言科學技術的帶動下,農機專業合作社的作業任務量不斷提高,農業規模化與標準化生產在機械化的帶動下有條不紊的發展,使農地的出產率、農戶的作業效率和農村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得到大幅提升,是改變農村經濟生活水平落后局面的重要力量。
針對農村農機專業合作社未來的發展而言,其發展思路主要由以下四個部分組成。首先是注重規劃制定的科學性,結合當地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實際發展狀況,進行詳細的需求分析,確定農機的發展方向;其次在政策上要加大補貼力度,政府要在財政上進行統籌并劃撥資金用于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建設,不僅包括機械設備的引進,同時還包括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再則要強化針對農機知識的教育和培訓,通過各種方式來組織學習,從整體上提高合作社人員的綜合素質,使其更具活力;最后要注重農機專業合作社建設的標準化,不斷開拓和延伸服務領域,在內部形成明確的管理制度,使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更趨規范。
農機專業合作社作為新生事物近年來的發展速度的非常快,盡管仍然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但就其在農業經濟結構中的重要作用,必將會引起人們的重視,進而使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規模不斷擴大,并使管理日趨標準化,對其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要用科學的發展觀來對待,進而從根本上提升農村整體的經濟水平。
參考文獻
[1]鄒雷;荊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研究[M];長江大學;2013(05(01)
篇2
>> 我國產能過剩現狀及對策分析 高端國產奶粉如何突圍 國產汽車防腐現狀及對策 “奶粉進藥店”行動的開展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北京國內休閑旅游高端市場發展現狀及發展對策 體育中考現狀及對策分析 農村建筑現狀及對策分析 環境審計現狀及對策分析 種苗管理現狀及對策分析 酒店管理現狀及對策分析 我國產業機構調整現狀及對策研究 中國產業集群的發展現狀及對策 國產ERP軟件在外資企業中的應用現狀及發展對策探討 我國產品工業設計創新現狀及對策研究 基于技術輸送與合同類型的北京高端裝備制造業技術交易現狀及對策分析 我國產融結合的發展現狀及實證分析 我國產業投資基金發展現狀及障礙分析 國產動畫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研究 國產品牌奶粉目前出現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護患關系現狀分析現狀及護理對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10]和訊財經.洋奶粉何以偏愛“專供中國”[EB/OL]..
[11]新華網財經.國產嬰兒奶粉新推6款高端品中乳協稱不存“國家隊”[EB/OL]..
[14]劉玉良.炫耀性消費的微觀經濟學基礎分析[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1.
[15]李時華.炫耀性消費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理論分析框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6,(3):140.
[16]劉建湖,紫石.關于奢侈品經濟概念的研究[J].商業時代,2009,(24).
[17]張莉俠,俞美蓮.我國乳制品業的集中度、布局與績效分析[J].軟科學,22,(4):107-108.
[18]郭碧鑾.對中國乳業發展的分析-基于市場集中度的視角[J].臺灣農業探索,2009,(4):19-23.
[19]高太國.中國奶粉行業質量現狀及對策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2.
[20]湛文倩.我國乳制品企業的品牌國際化戰略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2.
篇3
【關鍵詞】通用航空,現狀,發展前景
前言:通用航空水平直接發映出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人們生活質量以及國家的科學技術水平,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我國通用航空較之以往,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同國外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的通用航空水平仍然比較低,因此,要對我國通用航空發展現狀進行詳細的分析,并對我國通用航空的發展前景進行預測,從而為我國通用航空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1、通用航空的概述及綜合效益
1.1通用航空的概述。通用航空是指除軍事航空和商業航空外,對社會開放的民用航空,通用航空涉及到航空服務保障、金融保險、航空制造等多個領域,在農業、工業、建筑行業、畜牧業等都有廣泛的應用。通用航空具有機動靈活、快捷高效等特點,能在自然災害、戰爭等其實,為人們提供及時的救援,同時通用航空還能為社會公共服務提供有利的支撐,因此,大力發展通用航空事業對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2通用航空的綜合效益。通用航空具有很高的綜合效益,據統計,在農業作業中,利用通用航空飛行作業能在短短幾分鐘之內就完成大面積農業噴灑作業,其噴灑效果和效率都遠遠高于人工作。以造價為75萬元的小型私人飛機為例,按每年飛行時間為100個小時計算,其維護費用為6-7萬元,同時還需要3-4個飛行員,如果全國擁有1萬架這類小飛機,就能創造75億元購買費用,并且還能創造6-7億元維護費用,還能為社會提供3-4萬個工作崗位,由此可見,通用航空事業具有極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另外,通用航空事業的社會效益不僅僅局限于提供社會工作崗位,通過通用航空事業,能極大的提高我國航空工業發展水平,為我國運輸航空水平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礎。
2、通用航空的發展現狀
美國是當前世界上通用航空發展最快的國家,到目前為止,共有20多萬架,這些通用飛機每年可飛行2770.5萬個小時,同時美國還為這些通用飛機設置有20500多個機場,據不完全統計,美國的通用飛機每年能為美國創造1500億美元的經濟價值,同時還能為社會公眾提供約130萬個就業機會。同美國相比較,我國的通用航空事業發展十分緩慢,據統計,在2011年底,我國通用航空飛機僅為1154架,供通用航空飛機使用的機場僅為70多個,通用飛機的年飛行時間僅為50.27萬個小時,同時在通用航空的基礎設施方面,我國幾乎處于空白狀態,而美國的通用航空設施則十分完善,由此可見,我國的通用航空發展還比較落后,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3、通用航空的發展前景
3.1市場發展趨勢。目前,我國通用航空與國外發達國家的通用航空發展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要借鑒國外航空發展成功經驗,來促進我國通用航空的發展。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持續提升,我國通用航空將會有更加良好的發展市場環境,據我國民航部門預測,在未來的5年里,我國通用航空飛機將會增加到1-1.2萬架,供通用飛機使用的機場將會達到1000多個,創造的價值達到1500億人民幣,同時通用航空的發展,還會帶動通信、電子、制造工業等相關產業的飛速發展。隨著《關于深化我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見》的頒布,我國通用航空領域獲得良好的發展機遇,并推行先行試點的發展策略,同時預計在今年將會完成低空低于設備、空域劃分、空管標準體系等基本工作,逐步開放低空空域。
3.2技術發展趨勢。在通用航空技術方面,美國代表著世界上最先進的通用航空技術,首先在航空導航方面,美國的通用航空導航采用星基和陸基相互結合的方式,航空飛機上配備多種無線電導航設備,然后利用無相信標導航臺、甚高頻全向信標導航臺、測距地面臺、儀表著陸地面臺等對航空飛機進行導航,從而實現對通用航空飛機的實施導航。在監視方面,美國通用航空飛機采用ADS-B技術,并結合1090ES數據鏈和UAT數據鏈進行協同監視,實現對通用航空飛機的動態監控。在管理方面,美國構建有一套完善的通用航空交通管理體制,美國的機場能為通用飛機提供飛行計劃服務、氣象服務等多種飛行服務。而我國在這些方面還比較落后,因此,要積極的借鑒美國的通用航空的發展技術經驗,大力發展我國的通用航空技術,從而為我國通用航空事業的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3.3通用航空娛樂消費發展趨勢。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消費結構也發生了極大的改變,人們逐漸將消費重心轉移到娛樂方面,尤其是在城市中,人們在娛樂消費方面,得到極大的提升、通用航空娛樂消費是一種享受型消費,近幾年,人們對通用航空娛樂消費的熱情越來越高,同時人們學習私人飛行駕照的熱情也越來越高,在今后幾年內,我國的通用航空娛樂消費發展趨勢將會越來越好。
3.4航空制造業發展。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持續提升,我國工業逐漸由輕工業轉向重工業,并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而重工業的快速發展,就為我國航空制造業的飛速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由于大型飛機市場被一些發達國家壟斷,因此,我國航空制造業將發展重心放在通用航空方面,這就極大的促進了我國通用航空事業的發展。
4、總結
通用航空的全面發展對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有很大的影響,目前,我國在通用航空發展方面還比較落后,因此,要抓住當前的發展機遇,積極的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通用航空發展經驗,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通用航空發展策略,穩扎穩打,樹立良好的戰略眼光,從而為我國通用航空事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康永,周建民.通用航空發展現狀、趨勢和對策分析[J].現代導航,2012,(05):360-364.
篇4
關鍵詞 木薯產業;發展現狀;廣西貴港
中圖分類號 F32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0-0382-02
貴港市地處廣西東南部,是一個具有2 000多年悠久歷史的農業大市。近幾年來,貴港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審時度勢,借助我國東部產業轉移戰略性調整的機遇,提出了“發展靠經濟,經濟靠工業,工業靠項目,項目靠招商,招商靠環境,環境靠作風”的“六靠”工作思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木薯為加工原料的廣西金源生物化工實業有限公司和廣西金茂生物化工有限公司落戶貴港市后,給全市木薯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種植木薯已經成為全市農民增收的新亮點。為了解掌握貴港市木薯產業發展的現狀,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一次木薯種植和加工情況的調研,以保進木薯產業發展。
1 貴港市木薯產業的發展現狀
1.1 木薯種植基本情況
1.1.1 木薯種植分布廣泛。全市73個鄉鎮均有種植木薯,但生產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旱地面積較大的鄉鎮和山區鄉鎮。從縣(市、區)種植面積來看,全市木薯種植面積85%以上分布在桂平市和平南縣,港北區、港南區、覃塘區3個區只占15%左右。
1.1.2 木薯種植以間套種為主。2011年全市木薯種植面積2.98萬hm2,其中間套種面積2.49萬hm2,占總面積的83.56%,多與花生、黃豆、西瓜等矮桿作物間套種。
1.1.3 木薯種植品種。南洋紅:主要分布在港北區、港南區和覃塘區,占3個區總面積的90.2%;GR911、華南205、華南5號和新選048:主要分布在桂平市和平南縣,占2個縣市總面積的92.5%。
1.1.4 木薯種植對農民增收發揮著重要作用。按2011年市場價,如木薯與花生或玉米進行套種,純收入達2.76萬~3.21萬元/hm2;如純種植木薯,純收入也達2.34萬元/hm2,種植效益顯著。
1.1.5 木薯種植面積逐年增加。2009年全市木薯種植面積達到2.23萬hm2,2010年為2.57萬hm2,2011年達到2.98萬hm2。
1.2 木薯加工企業發展情況
據調查,目前全市擁有木薯加工企業7家,年加工能力106萬t(鮮木薯,下同),實現銷售收入逾40億元,財政稅收逾2億元。其中,港北區1家,以加工木薯淀粉為主,年加工能力10萬t;覃塘區2家,以加工木薯淀粉為主,年加工能力6萬t;桂平市3家,以廣西金源生物化工實業有限公司為主,主要生產酒精、生物質原料、清潔能源等生物能源產品,年加工能力60萬t;平南縣1家,廣西金茂生物化工有限公司,主要生產乙醇、乙酸乙酯等化工產品,年加工能力30萬t。
2 貴港市木薯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是農民種植木薯的商品化意識不強。大部分農戶只是把木薯間套種在花生、黃豆等作物中,作為應付晚造干旱和避免土地閑置拋荒的農事行為,并且疏于管理,導致木薯產量低,品質差,只有少數的專業戶把木薯作為商品來經營。木薯種植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未形成[1]。二是木薯種植科學的管理技術服務不到位,木薯產量偏低。調查中發現,同一地域不同種植農戶種植同一品種的產量相差較遠,高產的達45.0 t/hm2,低產的只有16.5 t/hm2,主要是由于技術管理差異造成。三是政府目前還沒有出臺指導全局性的木薯產業發展規劃方案,相關的發展木薯的政策和措施尚未健全。
3 對貴港市木薯產業發展的思考
3.1 貴港市做大做強木薯產業的條件已經成熟
3.1.1 發展木薯產業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木薯是貴港市的優勢大宗農作物,長期以來未得到有效的開發利用,經濟效益不明顯,通過發展木薯產業,充分發揮了全市的農業資源優勢,發展生物能源產業,可大大推動農村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目前面臨的“三農”難題、城鄉差異過大等一些主要問題,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開辟了新途徑,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2]。
3.1.2 木薯產業具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木薯是酒精、淀粉等化工產品的重要原料。一方面,酒精作為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被廣泛用于醫藥、制酒、農藥與有關化學產品生產、燃料等領域。尤其是近年來,酒精已成為汽油中的添加原料(含量10%的酒精—汽油混合燃料已在國際上推廣應用),以酒精代替汽油是大勢所趨。因此,木薯被譽為“地面石油”,木薯作為一種比較適合的能源作物,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3]。另一方面,淀粉經深加工后生成的變性淀粉品種多達數百種,應用領域更多地超過30個,世界需求量供不應求。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每年需要進口300萬t木薯干(相當于種植26.67萬~40.00萬hm2,產鮮木薯900萬t),廣西是我國種植木薯最大的省份,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全國的70%以上。據有關專家預測,廣西潛在木薯發展面積在100萬hm2以上。可見,木薯產業發展的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3.1.3 貴港市具備發展木薯產業的有利條件。一是貴港市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木薯屬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貴港市位于廣西東南部,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年均氣溫25 ℃,年均降雨量1 140 mm,年均光照1 700 h,無霜期355 d,非常適宜木薯的生長。二是木薯種植還有較大的發展潛力。當地的木薯種植已有一定的基礎。木薯是貴港市傳統的經濟作物,農民已掌握和積累比較豐富的種植技術和經驗,思想上容易接受,有利于木薯種植的推廣發展。木薯是一種邊緣作物,可以通過新開墾一些低坡度的荒山地擴大種植面積;木薯可以和花生、豆類、西瓜、甜瓜等矮桿作物實行間套種,達到雙豐收。三是木薯加工龍頭企業已具規模。目前,貴港市已有規模以上木薯加工企業2家:廣西金源生物化工責任有限公司,固定資產投資達5億元,2005年6月投產以來,目前年加工鮮木薯60萬t;廣西金茂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固定資產投資達2.5億元,2008年5月投產以來,目前年加工鮮木薯30萬t,是木薯生產的強有力保證。四是便利的交通條件。貴港市地處廣西東南部,位于南寧、柳州、北海、梧州4個市的幾何中心,擁有中國西部地區最大的內河港口(貴港港),黎湛鐵路、南廣高速鐵路、南梧高速公路、324和209國道以及西江貫穿全境,是華南地區水陸聯運的交通樞杻,大西南地區出海最便捷的通道之一,2 000 t船舶可直通粵、港、澳。隨著北部灣經濟開發區項目和廣西西江億噸黃金水道項目的實施,貴港市將成為連接中國東西部經濟區域的橋梁。 箍烤茫每抗ひ擔ひ悼肯钅浚钅靠空猩蹋猩炭炕肪常肪晨孔鞣紜鋇摹傲俊憊ぷ魎悸罰喲笳猩桃柿Χ齲閱臼砦庸ぴ系墓鬮鶻鷦瓷锘な狄滌邢薰競凸鬮鶻鵜锘び邢薰韭浠Ч蟾凼瀉螅心臼聿檔姆⒄棺⑷肓誦碌幕盍Γ種材臼硪丫晌信┟裨鍪盞男鋁戀恪N私庹莆展蟾凼心臼聿搗⒄溝南腫矗諶蟹段誑掛淮文臼碇種埠圖庸で榭齙牡餮校員=臼聿搗⒄埂br>
1 貴港市木薯產業的發展現狀
1.1 木薯種植基本情況
1.1.1 木薯種植分布廣泛。全市73個鄉鎮均有種植木薯,但生產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旱地面積較大的鄉鎮和山區鄉鎮。從縣(市、區)種植面積來看,全市木薯種植面積85%以上分布在桂平市和平南縣,港北區、港南區、覃塘區3個區只占15%左右。
1.1.2 木薯種植以間套種為主。2011年全市木薯種植面積2.98萬hm2,其中間套種面積2.49萬hm2,占總面積的83.56%,多與花生、黃豆、西瓜等矮桿作物間套種。
1.1.3 木薯種植品種。南洋紅:主要分布在港北區、港南區和覃塘區,占3個區總面積的90.2%;GR911、華南205、華南5號和新選048:主要分布在桂平市和平南縣,占2個縣市總面積的92.5%。
1.1.4 木薯種植對農民增收發揮著重要作用。按2011年市場價,如木薯與花生或玉米進行套種,純收入達2.76萬~3.21萬元/hm2;如純種植木薯,純收入也達2.34萬元/hm2,種植效益顯著。
1.1.5 木薯種植面積逐年增加。2009年全市木薯種植面積達到2.23萬hm2,2010年為2.57萬hm2,2011年達到2.98萬hm2。
1.2 木薯加工企業發展情況
據調查,目前全市擁有木薯加工企業7家,年加工能力106萬t(鮮木薯,下同),實現銷售收入逾40億元,財政稅收逾2億元。其中,港北區1家,以加工木薯淀粉為主,年加工能力10萬t;覃塘區2家,以加工木薯淀粉為主,年加工能力6萬t;桂平市3家,以廣西金源生物化工實業有限公司為主,主要生產酒精、生物質原料、清潔能源等生物能源產品,年加工能力60萬t;平南縣1家,廣西金茂生物化工有限公司,主要生產乙醇、乙酸乙酯等化工產品,年加工能力30萬t。
2 貴港市木薯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是農民種植木薯的商品化意識不強。大部分農戶只是把木薯間套種在花生、黃豆等作物中,作為應付晚造干旱和避免土地閑置拋荒的農事行為,并且疏于管理,導致木薯產量低,品質差,只有少數的專業戶把木薯作為商品來經營。木薯種植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未形成[1]。二是木薯種植科學的管理技術服務不到位,木薯產量偏低。調查中發現,同一地域不同種植農戶種植同一品種的產量相差較遠,高產的達45.0 t/hm2,低產的只有16.5 t/hm2,主要是由于技術管理差異造成。三是政府目前還沒有出臺指導全局性的木薯產業發展規劃方案,相關的發展木薯的政策和措施尚未健全。
3 對貴港市木薯產業發展的思考
3.1 貴港市做大做強木薯產業的條件已經成熟
3.1.1 發展木薯產業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木薯是貴港市的優勢大宗農作物,長期以來未得到有效的開發利用,經濟效益不明顯,通過發展木薯產業,充分發揮了全市的農業資源優勢,發展生物能源產業,可大大推動農村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目前面臨的“三農”難題、城鄉差異過大等一些主要問題,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開辟了新途徑,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2]。
3.1.2 木薯產業具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木薯是酒精、淀粉等化工產品的重要原料。一方面,酒精作為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被廣泛用于醫藥、制酒、農藥與有關化學產品生產、燃料等領域。尤其是近年來,酒精已成為汽油中的添加原料(含量10%的酒精—汽油混合燃料已在國際上推廣應用),以酒精代替汽油是大勢所趨。因此,木薯被譽為“地面石油”,木薯作為一種比較適合的能源作物,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3]。另一方面,淀粉經深加工后生成的變性淀粉品種多達數百種,應用領域更多地超過30個,世界需求量供不應求。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每年需要進口300萬t木薯干(相當于種植26.67萬~40.00萬hm2,產鮮木薯900萬t),廣西是我國種植木薯最大的省份,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全國的70%以上。據有關專家預測,廣西潛在木薯發展面積在100萬hm2以上。可見,木薯產業發展的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3.1.3 貴港市具備發展木薯產業的有利條件。一是貴港市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木薯屬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貴港市位于廣西東南部,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年均氣溫25 ℃,年均降雨量1 140 mm,年均光照1 700 h,無霜期355 d,非常適宜木薯的生長。二是木薯種植還有較大的發展潛力。當地的木薯種植已有一定的基礎。木薯是貴港市傳統的經濟作物,農民已掌握和積累比較豐富的種植技術和經驗,思想上容易接受,有利于木薯種植的推廣發展。木薯是一種邊緣作物,可以通過新開墾一些低坡度的荒山地擴大種植面積;木薯可以和花生、豆類、西瓜、甜瓜等矮桿作物實行間套種,達到雙豐收。三是木薯加工龍頭企業已具規模。目前,貴港市已有規模以上木薯加工企業2家:廣西金源生物化工責任有限公司,固定資產投資達5億元,2005年6月投產以來,目前年加工鮮木薯60萬t;廣西金茂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固定資產投資達2.5億元,2008年5月投產以來,目前年加工鮮木薯30萬t,是木薯生產的強有力保證。四是便利的交通條件。貴港市地處廣西東南部,位于南寧、柳州、北海、梧州4個市的幾何中心,擁有中國西部地區最大的內河港口(貴港港),黎湛鐵路、南廣高速鐵路、南梧高速公路、324和209國道以及西江貫穿全境,是華南地區水陸聯運的交通樞杻,大西南地區出海最便捷的通道之一,2 000 t船舶可直通粵、港、澳。隨著北部灣經濟開發區項目和廣西西江億噸黃金水道項目的實施,貴港市將成為連接中國東西部經濟區域的橋梁。
存入我的閱覽室
3.2 政府加強宏觀指導和管理是貴港市木薯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
3.2.1 做好科學規劃,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統籌全市經濟發展全局,制訂貴港市木薯產業戰略性發展規劃,全面指導全市木薯產業的健康發展。在木薯種植發展布局方面:根據貴港市木薯生產現狀及資源分布情況,把桂平市、平南縣作為主產區,政府通過引導、扶持和政策傾斜等措施,把桂平市和平南縣打造成貴港市木薯生產基地,把港南區、覃塘區港北區作為次產區;在加工企業布局方面:以桂平市、平南縣金源酒精實業有限公司和金茂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為龍頭,以生產灑精、生物質原料、清潔能源等生物能源,創建具有國際知名度的生物能源生產基地,滿足環保能源和巨大市場需求;港南區、覃塘區、港北區以貴港西江淀粉為龍頭,通過政府扶持、企業集團合作、股分改造等方式進行企業的規模擴大和生產技術創新,或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一家現代化規模淀粉加工企業,目標定位向淀粉、變性淀粉、淀粉糖等深加工產品發展。
3.2.2 建立木薯良種良法種植技術推廣示范基地。一是從木薯品種上不斷引進和培育能適應貴港市種植條件、高產、高粉、抗蟲抗病特性的早、中、晚熟木薯新品種;二是推廣木薯規范化種植,實行間作套種花生、豆類、西瓜、甜瓜等矮桿作物,既促進木薯生長,又達到一地多收的效果,增加薯農收入[4]。通過木薯良種良法的科學栽培,提高基地種植效益,利用示范樣板,帶動面上群眾種植優質、高效木薯品種,擴大種植面積,逐步建立和發展以木薯加工企業為龍頭的“公司+基地+農戶”產業化生產模式。
3.2.3 切實協調好企業和薯農之間的關系。一是協調木薯加工企業為木薯種植戶提供便利服務,在木薯主產區完善好薯區的種植、交通等基礎設施,方便木薯生產;二是協調企業對木薯種植大戶提供資金上的扶持,支持薯農實行規模化種植[5-6];三是協調企業做好木薯收購和木薯款的兌現工作,防止在收購木薯上出現故意坑農現象,以免挫傷農民種植木薯的積極性。
3.2.4 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適時引導農民做好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合理流轉,推進木薯連片種植,規模化經營。
4 參考文獻
[1] 宋吉軒,丁海兵,黃團,等.貴州省木薯產業概況及前景展望[J].廣東農業科學,2011,38(24):155-156.
[2] 戴聲佩,劉恩平.湖南省木薯產業發展研究[J].熱帶農業科學,2011,31(12):71-74.
[3] 何禮新,黃周勇,陳金洪.廣西隆安縣木薯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廣西農學報,2011,26(5):89-91.
[4] 梁露鋒,玉瓊廣,劉潔.木薯產業發展動態及前景展望[J].淀粉與淀粉糖,2011(4):6-9.
[5] 伍薇,柯佑鵬.中國木薯產業發展現狀及前景展望[J].中國熱帶農業,2011(3):6-9.
[6] 黃周勇,何禮新,鄧平宋,等.隆安縣木薯產業現狀及發展措施[J].中國園藝文摘,2011,27(3):36-37,71.
3.2 政府加強宏觀指導和管理是貴港市木薯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
3.2.1 做好科學規劃,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統籌全市經濟發展全局,制訂貴港市木薯產業戰略性發展規劃,全面指導全市木薯產業的健康發展。在木薯種植發展布局方面:根據貴港市木薯生產現狀及資源分布情況,把桂平市、平南縣作為主產區,政府通過引導、扶持和政策傾斜等措施,把桂平市和平南縣打造成貴港市木薯生產基地,把港南區、覃塘區港北區作為次產區;在加工企業布局方面:以桂平市、平南縣金源酒精實業有限公司和金茂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為龍頭,以生產灑精、生物質原料、清潔能源等生物能源,創建具有國際知名度的生物能源生產基地,滿足環保能源和巨大市場需求;港南區、覃塘區、港北區以貴港西江淀粉為龍頭,通過政府扶持、企業集團合作、股分改造等方式進行企業的規模擴大和生產技術創新,或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一家現代化規模淀粉加工企業,目標定位向淀粉、變性淀粉、淀粉糖等深加工產品發展。
3.2.2 建立木薯良種良法種植技術推廣示范基地。一是從木薯品種上不斷引進和培育能適應貴港市種植條件、高產、高粉、抗蟲抗病特性的早、中、晚熟木薯新品種;二是推廣木薯規范化種植,實行間作套種花生、豆類、西瓜、甜瓜等矮桿作物,既促進木薯生長,又達到一地多收的效果,增加薯農收入[4]。通過木薯良種良法的科學栽培,提高基地種植效益,利用示范樣板,帶動面上群眾種植優質、高效木薯品種,擴大種植面積,逐步建立和發展以木薯加工企業為龍頭的“公司+基地+農戶”產業化生產模式。
3.2.3 切實協調好企業和薯農之間的關系。一是協調木薯加工企業為木薯種植戶提供便利服務,在木薯主產區完善好薯區的種植、交通等基礎設施,方便木薯生產;二是協調企業對木薯種植大戶提供資金上的扶持,支持薯農實行規模化種植[5-6];三是協調企業做好木薯收購和木薯款的兌現工作,防止在收購木薯上出現故意坑農現象,以免挫傷農民種植木薯的積極性。
3.2.4 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適時引導農民做好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合理流轉,推進木薯連片種植,規模化經營。
4 參考文獻
[1] 宋吉軒,丁海兵,黃團,等.貴州省木薯產業概況及前景展望[J].廣東農業科學,2011,38(24):155-156.
[2] 戴聲佩,劉恩平.湖南省木薯產業發展研究[J].熱帶農業科學,2011,31(12):71-74.
[3] 何禮新,黃周勇,陳金洪.廣西隆安縣木薯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廣西農學報,2011,26(5):89-91.
[4] 梁露鋒,玉瓊廣,劉潔.木薯產業發展動態及前景展望[J].淀粉與淀粉糖,2011(4):6-9.
[5] 伍薇,柯佑鵬.中國木薯產業發展現狀及前景展望[J].中國熱帶農業,2011(3):6-9.
[6] 黃周勇,何禮新,鄧平宋,等.隆安縣木薯產業現狀及發展措施[J].中國園藝文摘,2011,27(3):36-37,71.
存入我的閱覽室
3.2 政府加強宏觀指導和管理是貴港市木薯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
3.2.1 做好科學規劃,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統籌全市經濟發展全局,制訂貴港市木薯產業戰略性發展規劃,全面指導全市木薯產業的健康發展。在木薯種植發展布局方面:根據貴港市木薯生產現狀及資源分布情況,把桂平市、平南縣作為主產區,政府通過引導、扶持和政策傾斜等措施,把桂平市和平南縣打造成貴港市木薯生產基地,把港南區、覃塘區港北區作為次產區;在加工企業布局方面:以桂平市、平南縣金源酒精實業有限公司和金茂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為龍頭,以生產灑精、生物質原料、清潔能源等生物能源,創建具有國際知名度的生物能源生產基地,滿足環保能源和巨大市場需求;港南區、覃塘區、港北區以貴港西江淀粉為龍頭,通過政府扶持、企業集團合作、股分改造等方式進行企業的規模擴大和生產技術創新,或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一家現代化規模淀粉加工企業,目標定位向淀粉、變性淀粉、淀粉糖等深加工產品發展。
3.2.2 建立木薯良種良法種植技術推廣示范基地。一是從木薯品種上不斷引進和培育能適應貴港市種植條件、高產、高粉、抗蟲抗病特性的早、中、晚熟木薯新品種;二是推廣木薯規范化種植,實行間作套種花生、豆類、西瓜、甜瓜等矮桿作物,既促進木薯生長,又達到一地多收的效果,增加薯農收入[4]。通過木薯良種良法的科學栽培,提高基地種植效益,利用示范樣板,帶動面上群眾種植優質、高效木薯品種,擴大種植面積,逐步建立和發展以木薯加工企業為龍頭的“公司+基地+農戶”產業化生產模式。
3.2.3 切實協調好企業和薯農之間的關系。一是協調木薯加工企業為木薯種植戶提供便利服務,在木薯主產區完善好薯區的種植、交通等基礎設施,方便木薯生產;二是協調企業對木薯種植大戶提供資金上的扶持,支持薯農實行規模化種植[5-6];三是協調企業做好木薯收購和木薯款的兌現工作,防止在收購木薯上出現故意坑農現象,以免挫傷農民種植木薯的積極性。
3.2.4 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適時引導農民做好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合理流轉,推進木薯連片種植,規模化經營。
4 參考文獻
[1] 宋吉軒,丁海兵,黃團,等.貴州省木薯產業概況及前景展望[J].廣東農業科學,2011,38(24):155-156.
[2] 戴聲佩,劉恩平.湖南省木薯產業發展研究[J].熱帶農業科學,2011,31(12):71-74.
[3] 何禮新,黃周勇,陳金洪.廣西隆安縣木薯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廣西農學報,2011,26(5):89-91.
[4] 梁露鋒,玉瓊廣,劉潔.木薯產業發展動態及前景展望[J].淀粉與淀粉糖,2011(4):6-9.
[5] 伍薇,柯佑鵬.中國木薯產業發展現狀及前景展望[J].中國熱帶農業,2011(3):6-9.
[6] 黃周勇,何禮新,鄧平宋,等.隆安縣木薯產業現狀及發展措施[J].中國園藝文摘,2011,27(3):36-37,71. 源和巨大市場需求;港南區、覃塘區、港北區以貴港西江淀粉為龍頭,通過政府扶持、企業集團合作、股分改造等方式進行企業的規模擴大和生產技術創新,或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一家現代化規模淀粉加工企業,目標定位向淀粉、變性淀粉、淀粉糖等深加工產品發展。
3.2.2 建立木薯良種良法種植技術推廣示范基地。一是從木薯品種上不斷引進和培育能適應貴港市種植條件、高產、高粉、抗蟲抗病特性的早、中、晚熟木薯新品種;二是推廣木薯規范化種植,實行間作套種花生、豆類、西瓜、甜瓜等矮桿作物,既促進木薯生長,又達到一地多收的效果,增加薯農收入[4]。通過木薯良種良法的科學栽培,提高基地種植效益,利用示范樣板,帶動面上群眾種植優質、高效木薯品種,擴大種植面積,逐步建立和發展以木薯加工企業為龍頭的“公司+基地+農戶”產業化生產模式。
3.2.3 切實協調好企業和薯農之間的關系。一是協調木薯加工企業為木薯種植戶提供便利服務,在木薯主產區完善好薯區的種植、交通等基礎設施,方便木薯生產;二是協調企業對木薯種植大戶提供資金上的扶持,支持薯農實行規模化種植[5-6];三是協調企業做好木薯收購和木薯款的兌現工作,防止在收購木薯上出現故意坑農現象,以免挫傷農民種植木薯的積極性。
3.2.4 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適時引導農民做好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合理流轉,推進木薯連片種植,規模化經營。
4 參考文獻
[1] 宋吉軒,丁海兵,黃團,等.貴州省木薯產業概況及前景展望[J].廣東農業科學,2011,38(24):155-156.
[2] 戴聲佩,劉恩平.湖南省木薯產業發展研究[J].熱帶農業科學,2011,31(12):71-74.
[3] 何禮新,黃周勇,陳金洪.廣西隆安縣木薯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廣西農學報,2011,26(5):89-91.
[4] 梁露鋒,玉瓊廣,劉潔.木薯產業發展動態及前景展望[J].淀粉與淀粉糖,2011(4):6-9.
[5] 伍薇,柯佑鵬.中國木薯產業發展現狀及前景展望[J].中國熱帶農業,2011(3):6-9.
篇5
關鍵詞 蔗糖產業;發展歷史;背景;影響;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S56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5-0317-04
Research Summary of Sucrose Industry Development
LI Zi-wei 1 LI Yong-qin 2 YANG Xin-kai 3
(1 Dehong Prefectur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 in Yunnan Province,Mangshi Yunnan 678400; 2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3 Dehong Prefecture Forestry Bureau)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sucrose industry related literature,research contents of scholars were summarized.The history and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sucrose industry and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direction were summarized,the influence of weather on sucrose indust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were analyzed,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ucrose industry were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sucrose industry;development history;background;influence;problems;countermeasures
據李楊瑞主編的《現代甘蔗學》[1]一書中可知,我國甘蔗栽培在漢代以前就已經推廣至今湖南、湖北地區,說明我國蔗糖產業的發展歷史悠久。國內各行各業的學者通過不同的研究方法、內容對蔗糖產業進行了不同研究。通過閱讀有關蔗糖產業的文獻,依據學者們的研究內容,對蔗糖產業發展的歷史、蔗糖產業發展的理論背景、新技術發展方向、天氣對蔗糖產業的影響、發展產業鏈的問題和蔗糖產業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進行綜述。
1 蔗糖產業發展的歷史
厲益在其碩士論文《1602―174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蔗糖貿易研究》[2]一文中探討了荷蘭東印度公司蔗糖貿易興起的原因、經營的蔗糖種類、蔗糖貿易的方式和利潤及蔗糖貿易對荷蘭、荷蘭東印度公司、臺灣、巴達維亞和歐洲及亞洲社會生活所產生的影響;周正慶在其發表的文章《明清時期我國蔗糖外銷的流向》[3]中,研究明末開始我國蔗糖產業對世界糖業市場的作用,分析表明我國從明末開始蔗糖業已經成為世界糖業市場上的一個重要支柱;同時周正慶又在其發表的文章《16世紀中至17世紀初我國蔗糖業生產技術的發展及其影響》[4]中表明:明嘉靖年間白糖的發明給封建社會的經濟發展與民眾的社會生活帶來了較為深遠的影響;林詩維在《近代西爪哇華人蔗糖業探源――兼論福建蔗糖業對巴達維亞蔗糖業的影響》[5]一文中,研究表明在17―18世紀,大量具有蔗糖業經驗的福建人移居西爪哇地區為當地帶來了甘蔗的種植技術和優良品種,而且帶來了傳統的制糖方法;李啟斌、李啟明在《云南蔗糖產業組織變遷的經濟學分析》[6]中回顧變遷的路徑、歸納變遷的特點與影響因素之后,運用產業組織理論、SCP范式與博弈分析的方法對云南蔗糖產業組織變遷進行了深入的解釋、檢驗與分析;唐咸明在其文章《近代兩廣蔗糖業和城鎮經濟網絡互動探析》[7]中表明由于歷史和地域的關系,廣東的蔗糖業和城鎮經濟網絡都比廣西發達,并且形成了對廣西的強力輻射作用;美國科學家EGGLESTON G,LEGENDRE B,TEW T [8]研究不同品種在同樣的凍害處理下,對其加工指標的變化研究。
2 蔗糖產業發展的理論背景
鄧軍、蔡曉琳、付思明等在《中國蔗糖產業布局及發展對策》[9]一文中系統的介紹了我國蔗糖產業通過調整結構,優化布局,形成了桂中南、滇西南、粵西瓊北的優勢區域,促進了蔗糖產業快速發展;郭祀遠、蔡妙顏在其發表的文章《蔗糖的地位不可取代――論食糖與化學合成甜味劑的消費特性》[10]中分析我國甜味劑的消費現狀,并指出蔗糖在我國甜味劑中的地位不可取代;盧慶南、梁賢、陸宇明等共同發表的文章《論廣西蔗糖產業經濟及其發展戰略》[11]一文從經濟學角度提出了蔗糖產業經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張華在其博士論文《我國蔗糖業競爭力分析和可持續發展研究》[12]中認為中國加入WTO以后對中國的蔗糖產業發展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是一把雙刃劍,同時認為國內主張“國際糖價低迷時,可以用進口蔗糖來代替國內蔗糖生產”的觀點是錯誤的。分析表明糖精的存在對我國蔗糖產業的發展存在很大的障礙,提出了需要通過宏觀控制糖精的生產,促進我國蔗糖產業持續健康的發展;朱鑫榕、王亞星發表的《蔗糖國際貿易價格對中國甘蔗產業的影響研究》[13]一文中,通過分析國內與國際蔗糖價格的變化,進一步探討了蔗糖價格扭曲的現狀與原因;任春峰在《廣西蔗糖產業組織化發展模式分析》[14]一文中對現存的幾種蔗糖產業組織模式進行了探討研究;朱朝枝、陳如凱、張 華等共同發表的文章《中國蔗糖產業政策構建的基本內容》[15]中利用我國蔗糖產業的相關背景進行分析,提出了中國蔗糖產業政策構建的總體思路和基本內容;梁戈夫、劉炫、楊 亢等發表的文章《蔗糖產業價值鏈分析及創新價值導向研究》[16]中引入了價值鏈的分析方法,并對蔗糖產業進行了分析;韋異、粟暉、張英等在《蔗糖的衍生化加工》[17]一文中綜合論述了蔗糖的衍生化加工的歷史和今后的發展方向,同時重點指出以蔗糖為原料的工業產品以及高甜度、低熱量的甜味劑是今后的研究開發方向;凌伶在其發表的文章《崇左市蔗糖生產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對策》[18]中對崇左市蔗糖產業發展現狀進行研究分析;蔣健行在其發表的《蔗糖業對廣西經濟促進作用及發展對策研究》[19]一文中運用經濟學原理分析廣西蔗糖業的現狀,探討蔗糖業對廣西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李必慶在《廣西蔗糖產業發展的哲學思考》[20]一文中,運用哲學觀點依據廣西蔗糖產業的發展具體情況,論述蔗糖業在推動廣西經濟發展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及蔗糖產業發展的辨證思考,提出加快廣西蔗糖產業科學發展的一些建議;郭祀遠、李琳、蔡妙顏等在《蔗糖的使用特性與糖業的發展》[21]中重點分析了世界蔗糖的產銷現狀和我國制糖工業的發展前景;南非學者ZHOU M對傳統的甘蔗育種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并對新的育種方法進行了設想[22]。
3 新技術發展方向
賈冰在其碩士論文《廣西蔗糖業技術創新中專利戰略研究》[23]認為廣西開展蔗糖業技術創新中的專利戰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樣邱永健在他的碩士論文《廣西支柱產業技術創新問題與對策――廣西蔗糖業技術創新分析》[24]中,從技術創新的角度出發側重研究廣西蔗糖業振興之路;秦菊霞在其碩士論文《蔗糖及甘蔗糖蜜發酵生產L-乳酸的研究》[25]中對現有菌株進行紫外誘變,選育出適合蔗糖和甘蔗糖蜜發酵生產L-乳酸的菌株;保國裕、藍艷華共同發表的文章《甘蔗的生物煉制―蔗糖業生物工程的新技術和新產品》[26]中從提高甘蔗資源生產高附加值產品和治理糖廠廢液、廢氣資源化利用、減少污染出發,介紹生物工程的新技術可生產的產品如蔗多酚、活性蛋白肽、β-葡聚糖、右旋糖苷等并介紹酒精蒸餾廢液培養固氮菌及低壓回收CO2的利用;藍艷華、保國裕又共同在發表的文章《蔗糖產品多樣化探討》[27]中介紹近幾年國內外蔗糖品種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探討適合我國開發生產的蔗糖新品種,實現蔗糖產品多樣化,以滿足國內食糖消費需求;保國裕在其《蔗糖生產甘露醇等若干水解氫化產品》[28]一文中介紹如何利用蔗糖生產甘露醇等若干水解氫化產品;李恬、周星、徐 進等在共同發表的文章《以蔗糖為底物雙酶法合成直鏈糊精》[29]中介紹了如何選用蔗糖磷酸化酶和葡聚糖磷酸化酶合成直鏈糊精,并對工藝條件進行優化;倪軍明、李軍平發表的文章《蔗糖深加工技術研究進展與發展前景》[30]重點闡述了目前蔗糖工業存在的問題,介紹了近幾年來蔗糖深加工的新技術、新方法,闡明了蔗糖深加工技術的發展方向與前景;米慧芝、楊登峰、關 妮等在發表的文章《高濃度蔗糖酒精發酵的初步研究》[31]中,重點介紹了我國對于研究高濃度蔗糖酒精發酵的歷程;許樹寧、方鋒學、唐仕云在文章《同施肥量對甘蔗產量和蔗糖分的影響》[32]中介紹了不同施肥量對蔗糖分的影響;邱華、齊暑、華勁在文章《蔗糖酯的合成研究進展》[33]中綜述了蔗糖酯的合成方法及工藝的研究進展,還對蔗糖酯粗品的純化工藝進行了介紹;齊兵建在《蔗糖酯的生產與應用進展》[34]一文中對蔗糖酯國內外的生產現狀及其在工業上的應用進行了綜述;范家恒、吳文劍、周文英在《蔗糖制果糖及葡萄糖的工藝探索》[35]一文中介紹了蔗糖酶水解蔗糖制造果糖及葡萄糖的方法;覃家法、黃寶中在《金融危機下的廣西蔗糖業發展狀況及對策探討》[36]一文中提出面對當前經濟形勢,建議促進產品和產業結構升級、擴大產業鏈、加快資金鏈建設、發展現代物流供應鏈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對策以加速廣西蔗糖業的發展;意大利科學家ARATO E,BOSIO B,PAOLO C,et al[37]通過多年研究電化學器,開發了蔗渣反應裝置MCFC用于發電;我國臺灣學者利用低溫轉化技術(LTC)[38]可用濾泥等副產品生產油、活氣碳和不凝氣。
4 天氣對蔗糖產業的影響
譚宗琨、歐釗榮、何燕在《廣西蔗糖發展主要氣象災害分析及蔗糖產業優化布局的研究》[39]中分析制約廣西蔗糖發展的主要氣象災害的時空分布規律;譚宗琨、何燕、黃中艷共同在《云南氣候對甘蔗產量和蔗糖分的影響分析》[40]中分析云南各地甘蔗產量、榨季糖分含量與溫度、降雨、日照等氣侯要素的關系。何燕、譚宗琨、丁美花在《制約廣西甘蔗產量及蔗糖分含量的關鍵氣象條件研究》[41]一文中研究廣西各地甘蔗產量、榨季糖分含量與溫度、降雨、日照、相對濕度等氣象要素的關系;何鵬、吳初梅、符永興等在《欽州市蔗糖生產與氣象條件關系的初步分析》[42]中對廣西欽州市多年原料蔗產量、榨季糖分含量與氣象條件關系進行相關分析;何燕、譚宗琨、丁美花等在《2008年罕見低溫凍害對廣西甘蔗及蔗糖業的影響》[43]一文中分析2008年廣西出現罕見低溫凍害天氣的特征、成因及其對廣西甘蔗及蔗糖生產造成的具體影響;譚宗琨、歐釗榮、何燕在《全球蔗糖主產國甘蔗產量與氣象條件關系的初步研究》[44]的研究為國內開展全球蔗糖產量監測預測服務奠定理論基礎;符合、吳全衍、譚宗琨在《蔗糖生產最佳榨期和高糖期的預報》[45]中比較系統地研究了蔗糖生產最佳榨期和高糖期預報的理論依據和預報方法;澳大利亞學者INMAN-BAMBER N G,LAKSHMANAN P,PARK S[46]研究了不同的水環境下甘蔗的性狀。
5 產業鏈的發展情況
林濤、梁賢、劉德源等在《廣西節約循環型蔗糖業產業發展研究》[47]中析了廣西發展節約循環型蔗糖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楊懷珍、董歡歡、熊煒在《蔗糖業供應鏈風險因素的識別與評價》[48]中根據蔗糖業供應鏈的特點,提出了影響蔗糖業供應鏈的風險因素;任廷凱在其碩士論文《蔗糖工廠的發展現狀與設計研究》[49]中研究如何創造適應我國南方新時期新形勢下的現代蔗糖工廠;秀英在文章《泛北部灣蔗糖產業產銷聯盟建構探析:廣西視角》[50]中提到可實現廣西與泛北國家甘蔗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融入世界蔗糖業市場,提高區域蔗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陳耀豐在《湛江地區蔗糖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51]一文中提出湛江蔗糖產業需要整合聚集甘蔗資源,延長甘蔗產業鏈,釋放農業金融特別是農業貸款的作用;屈志光、陳光炬、王秋躍在《綠色產業鏈視角下的蔗糖產業發展探析》[52]中提出構建甘蔗制糖綠色產業鏈的建議;黃可人、王華在《基于產業鏈整合的廣西蔗糖產業發展研究》[53]一文中提出通過產業鏈中的主導企業引領產業鏈條有效整合來提升蔗糖產業的綜合實力和產業競爭力,推動蔗糖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倪軍明、李軍平在《蔗糖深加工技術研究進展與發展前景》[54]中介紹了近幾年來蔗糖深加工的新技術、新方法,闡明蔗糖深加工技術的發展方向與前景;劉極健在《蔗糖的深加工》[55]中介紹了幾種蔗糖深加工產品的生產方法及用途;倪軍明、李軍平在《蔗糖深加工技術研究進展與發展前景》[56]中介紹了近年來蔗糖深加工的新技術、新方法,闡明了蔗糖深加工技術的發展方向與前景。
6 蔗糖產業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
魯強在《臨滄市蔗糖業發展研究》[57]中寫到臨滄市蔗糖業的內外部環境日趨嚴峻;李楊瑞、毛昌祥、唐其展在《“2008―2009亞洲國家蔗糖產量降低的原因及應對措施”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58]中探討了全球、特別是亞洲蔗糖產量降低的原因;薛亮、聶新鵬、王晉臣在《規模化發展―廣西蔗糖業生產的必由之路》[59]中提到廣西蔗糖業要發展規模化存在的問題;萬崇興、韋日成、萬語在《崇左市蔗糖產業“4331”發展戰略研究》[60]中系統研究了廣西崇左市糖業的現狀和問題,提出了發展思路和對策;粟增富、楊樺、梁海珍在《廣西蔗糖產業集群效應分析》[61]一文中審視廣西蔗糖產業大而不強的原因;李海明、吳松海、林一心在《淺析甘蔗蔗糖分下降的原因》[62]中簡述了蔗糖分下降的原因;江永、沈力、胡朝暉等在《廣東原料甘蔗質量管理的問題及對策》[63]指出了廣東原料甘蔗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任春峰在《制約廣西蔗糖產業發展的瓶頸分析》[64]中從技術、市場和政策3個層面分析了制約廣西蔗糖產業發展的瓶頸;非洲學者RCRONJ? C P,MTYMON A,JONES P,et al一直對導致甘蔗大面積黃葉的病原體進行分析[65]。張躍彬在《中國蔗糖產業化發展現狀與分析》[66]一文中,提出我國蔗糖產業化發展要重點建立健全5個機制;李楊瑞在《對加入WTO后廣西蔗糖業發展的幾點意見》[67]中討論了要對優勢蔗糖產區給予重點扶持;鄧軍、張躍彬在文章《云南省蔗糖產業布局現狀與分析》[68]中提出了云南省蔗糖產業布局的保障措施;賀貴柏在《廣西蔗糖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現狀》[69]中系統地提出了廣西蔗糖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6項對策措施;陸耀邦、梁自力在文章《對發展廣西蔗糖業的一點思考》[70]中提出要建立蔗糖業風險預測機制、調減甘蔗面積、延長制糖企業產業鏈等6點建議;農日東、林素娟在《做強做優廣西蔗糖業的主要思路及保障措施》[71]對如何做大做強廣西蔗糖業提出了對策;張逸庭、楊逢樂、楊 馗等在《蔗糖廠“三廢”資源化治理工程實踐》[72]中建議將污染物全部轉化為可就地使用的微生物肥。
7 結語
在了解以上學者對國內外蔗糖產業研究的基礎上,綜合運用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理論分析研究蔗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分析這些問題所發生的原因,同時可以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議。
8 參考文獻
[1] 李楊瑞.現代甘蔗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
[2] 厲益.1602―174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蔗糖貿易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1.
[3] 周正慶.明清時期我國蔗糖外銷的流向[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0(2):129-132.
[4] 周正慶.16世紀中至17世紀初我國蔗糖業生產技術的發展及其影響[J].中國農史,2005,24(1):45-52.
[5] 林詩維.近代西爪哇華人蔗糖業探源――兼論福建蔗糖業對巴達維亞蔗糖業的影響[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4):192-198.
[6] 李啟斌,李啟明.云南蔗糖產業組織變遷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6(6):156-160.
[7] 唐咸明.近代兩廣蔗糖業和城鎮經濟網絡互動探析[J].社會科學家,2009(4):144-146.
[8] EGGLESTON G,LEGENDRE B,TEW T.Indicators of freeze-damaged sugarcane varieties which can predict processing problems[J].Food Chemistry,2003,87(1):119-133.
[9] 鄧軍,蔡曉琳,付思明,等.中國蔗糖產業布局及發展對策[J].甘蔗糖業,2011(1):57-60.
[10] 郭祀遠,蔡妙顏.蔗糖的地位不可取代――論食糖與化學合成甜味劑的消費特性[J].甘蔗糖業,2000(3):48-53.
[11] 盧慶南,梁賢,陸宇明,等.論廣西蔗糖產業經濟及其發展戰略[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99-102.
[12] 張華.我國蔗糖業競爭力分析和可持續發展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03.
[13] 朱鑫榕,王亞星.蔗糖國際貿易價格對中國甘蔗產業的影響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1(7):23-24.
[14] 任春峰.廣西蔗糖產業組織化發展模式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7(3):24.
[15] 朱朝枝,陳如凱,張華,等.中國蔗糖產業政策構建的基本內容[J].發展研究,2007(8):54-56.
[16] 梁戈夫,劉炫,楊亢,等.蔗糖產業價值鏈分析及創新價值導向研究[J].廣西蔗糖,2010(2):19-23.
[17] 韋異,粟暉,張英,等.蔗糖的衍生化加工[J].化學世界,2011(11):563-566.
[18] 凌伶.崇左市蔗糖生產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對策[J].技術與市場,2012(3):93-94.
[19] 蔣健行.蔗糖業對廣西經濟促進作用及發展對策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1(7):102-103.
[20] 李必慶.廣西蔗糖產業發展的哲學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07(4):142-144.
[21] 郭祀遠,李琳,蔡妙顏,等.蔗糖的使用特性與糖業的發展[J].中國甜菜糖業,1998(6):27-30.
[22] ZHOU M.Conventional Sugarcane Breeding in South Africa:Progress and Future Prospects[J].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2013,4(2):189-197.
[23] 賈冰.廣西蔗糖業技術創新中專利戰略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08.
[24] 邱永健.廣西支柱產業技術創新問題與對策[D].南寧:廣西大學,2011.
[25] 秦菊霞.蔗糖及甘蔗糖蜜發酵生產L-乳酸的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08.
[26] 保國裕,藍艷華.甘蔗的生物煉制――蔗糖業生物工程的新技術和新產品[J].甘蔗糖業,2011(6):57-66.
[27] 藍艷華,保國裕.蔗糖產品多樣化探討[J].甘蔗糖業,2012(6):56-60.
[28] 保國裕.蔗糖生產甘露醇等若干水解氫化產品[J].甘蔗糖業,1998(5):44-48.
[29] 李恬,周星,徐進,等.以蔗糖為底物雙酶法合成直鏈糊精[J].食品與發酵工業,2012(10):14.
[30] 倪軍明,李軍平.蔗糖深加工技術研究進展與發展前景[J].甘蔗糖業,2005(1):33-38.
[31] 米慧芝,楊登峰,關妮,等.高濃度蔗糖酒精發酵的初步研究[J].中國釀造,2011(2):46-48.
[32] 許樹寧,方鋒學,唐仕云,等.不同施肥量對甘蔗產量和蔗糖分的影響[J].中國糖料,2012,19(1):9-10.
[33] 邱華,齊暑華,王勁.蔗糖酯的合成研究進展[J].高分子通報,2007(10):47-51.
[34] 齊兵建.蔗糖酯的生產與應用進展[J].食品科技,2004(6):49-52.
[35] 范家恒,吳文劍,周文英.蔗糖制果糖及葡萄糖的工藝探索[J].甘蔗糖業,2007(1):34-40.
[36] 覃家法,黃寶中.金融危機下的廣西蔗糖業發展狀況及對策探討[J].廣西蔗糖,2010(1):42-47.
[37] ARATO E,BOSIO B,PAOLO C,et al.Preliminary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limit performance of molten carbonate fuel cells[J].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01(102):74-81.
[38] TSAI W T,CHEN H P,LAI C W,et al.Preparation of adsorbents from sugarcane manufacturing by-product filter-mud by thermal activation[J].Journal of Analytical and Applied Pyrolysis,2003(70):399-411.
[39] 譚宗琨,歐釗榮,何燕.廣西蔗糖發展主要氣象災害分析及蔗糖產業優化布局的研究[J].甘蔗糖業,2006(1):17-21.
[40] 譚宗琨,何燕,黃中艷,等.云南氣候對甘蔗產量和蔗糖分的影響分析[J].甘蔗糖業,2008(1):15-21.
[41] 何燕,譚宗琨,丁美花,等.制約廣西甘蔗產量及蔗糖分含量的關鍵氣象條件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8):3181-3184.
[42] 何鵬,吳初梅,符永興,等.欽州市蔗糖生產與氣象條件關系的初步分析[J].氣象研究與應用,2007(4):31-33.
[43] 何燕,譚宗琨,丁美花,等.2008年罕見低溫凍害對廣西甘蔗及蔗糖業的影響[J].災害學,2009(1):68-72.
[44] 譚宗琨,歐釗榮,何燕.全球蔗糖主產國甘蔗產量與氣象條件關系的初步研究[J].中國農業氣象,2007(1):71-75.
[45] 符合,吳全衍,譚宗琨.蔗糖生產最佳榨期和高糖期的預報[J].氣象,1995(11):113-114.
[46] INMAN-BAMBER N G,LAKSHMANAN P,PARK S.Sugarcane for water-limited environments:Theoretical assessment of suitable traits [J].Field Crops Research,2012(134):95-104.
[47] 林濤,梁賢,劉德源,等.廣西節約循環型蔗糖業產業發展研究[J].西南農業學報,2008(2):523-527.
[48] 楊懷珍,董歡歡,熊煒.蔗糖業供應鏈風險因素的識別與評價[J].科技管理研究,2012(5):73-76.
[49] 任廷凱.蔗糖工廠的發展現狀與設計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1.
[50] 秀英.泛北部灣蔗糖產業產銷聯盟建構探析:廣西視角[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13-17.
[51] 陳耀豐.湛江地區蔗糖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J].廣東農業科學,2010(7):407-409.
[52] 屈志光,陳光炬,王秋躍.綠色產業鏈視角下的蔗糖產業發展探析[J].西南林學院學報,2008(4):115-117.
[53] 黃可人,王華.基于產業鏈整合的廣西蔗糖產業發展研究[J].沿海企業與科技,2012(7):57-60.
[54] 倪軍明,李軍平.蔗糖深加工技術研究進展與發展前景[J].中國食品添加劑,2005(2):60-63.
[55] 劉極健.蔗糖的深加工[J].化工時刊,1999(10):6-10.
[56] 倪軍明,李軍平.蔗糖深加工技術研究進展與發展前景[J].現代食品科技,2005(2):190-192.
[57] 魯強.臨滄市蔗糖業發展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5.
[58] 李楊瑞,毛昌祥,唐其展.“2008―2009亞洲國家蔗糖產量降低的原因及應對措施”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廣西農業科學,2010(1):80-84.
[59] 薛亮,聶新鵬,王晉臣.規模化發展――廣西蔗糖業生產的必由之路[J].農業經濟問題,2004(4):40-43.
[60] 萬崇興,韋日成,萬語.崇左市蔗糖產業“4331”發展戰略研究[J].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2011(4):80-86.
[61] 粟增富,楊樺,梁海珍.廣西蔗糖產業集群效應分析[J].生產力研究,2009(24):185-187.
[62] 李海明,吳松海,林一心.淺析甘蔗蔗糖分下降的原因[J].甘蔗糖業,2004(4):25-27.
[63] 江永,沈力,胡朝暉,等.廣東原料甘蔗質量管理的問題及對策[J].甘蔗糖業,2008(4):50-54.
[64] 任春峰.制約廣西蔗糖產業發展的瓶頸分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S1):100-102.
[65] RCRONJ? C P,MTYMON A,JONES P,et al.Association of a phytoplasma with a yellow leaf syndrome of sugarcane in Africa[J].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2008,133(2):177-186.
[66] 張躍彬.中國蔗糖產業化發展現狀與分析[J].甘蔗糖業,2004(5):49-53.
[67] 李楊瑞.對加入WTO后廣西蔗糖業發展的幾點意見[J].廣西農業科學,2003(1):1-4.
[68] 鄧軍,張躍彬.云南省蔗糖產業布局現狀與分析[J].中國糖料,2010(3):72-74.
[69] 賀貴柏.廣西蔗糖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措施探討[J].甘蔗糖業,2012(6):48-52.
[70] 陸耀邦,梁自力.對發展廣西蔗糖業的一點思考[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3(6):30-33.
篇6
關鍵詞: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篩選;綜合評價;生育期;塊莖性狀;產量
中圖分類號:S532;S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24-6364-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4.012
馬鈴薯 (Solanum tuberosum)是世界上僅次于小麥、 水稻、 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糧食作物[1],是重要的糧食、蔬菜、飼料和工業原料兼用作物[2],被譽為21世紀十大熱門營養健康食品之一和最有發展前景的經濟作物之一[3],為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做出了重要貢獻[4]。2006年出臺了《農業部關于加快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意見》,2008年又進一步把馬鈴薯納入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5],2015年馬鈴薯主糧化的提出是農業部為增加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措施,改善消費者膳食結構,優化調整種植業布局而提出的重大戰略,是馬鈴薯由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的戰略轉變[6,7]。
馬鈴薯作為遼寧省主要經濟作物,在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8],但單產水平和商品率都不高,主要原因是品種比較單一、優良品種推陳出新緩慢、推廣力度不足,針對其發展現狀,主要是加強對馬鈴薯品種的篩選,優良品種是實現馬鈴薯產業發展的基礎[9],品種的穩定性和適應性是評價品種推廣價值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10],能夠篩選出一批高產、優質、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的馬鈴薯優良品種,并集成配套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進行示范,對農業生產發展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特引進中薯系列和克新系列共計13個品種進行品種比較試驗,通過比較其形態、產量和品質特性,篩選出適合遼寧地區種植的馬鈴薯優良品種。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中薯系列分別為:中薯1號、中薯2號、中薯7號、中薯13號、中薯17號,克新系列分別為:克新4號、克新13號、克新18號、克新19號、克新21號、克新22號、克新23號和克新25號,以早大白為對照(CK)。
1.2 試驗地點
遼寧省本溪市馬鈴薯研究所試驗基地。
1.3 試驗方法
采用隨機區組設計,14個處理,5行區,行長5.0 m,行寬0.6 m,每行24株。4月19日播種,成熟后收獲。栽培管理同常規大田馬鈴薯栽培操作。生育期間觀察各品種的生育時期,收獲時測產并對性狀進行觀察記錄。
1.4 調查項目
全生育期、生育時期、塊莖形狀、產量及產量構成因子。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育期
如表1所示,不同品種其生育期不同。早大白和克新4號全生育期在80 d以內,屬于早熟品種,可以在二季作地區種植;中薯1號、中薯2號、中薯7號、中薯13號、克新13號、克新21號、克新22號、克新23號、克新25號全生育期在90 d以內,屬于中早熟品種,可以考慮在一季作或二季作地區種植。中薯17號、克新18號、克新19號全生育期在90 d以上,可以考慮在一季作地區種植。
2.2 產量
由表2可見,將不同品種小區產量進行比較,克新23號產量最高,折合667 m2產量3 063.1 kg,較對照早大白增產60%以上;克新18號、克新19號和中薯13號相比對照早大白也增產50%以上,表現優秀;克新21號和克新4號與對照相比減產幅度較大,減產超過30%;其中克新4號減產最多,達到37.8%。
2.3 塊莖性狀及主要產量因子
表3和表4塊莖性狀和主要產量因子的統計表明,克新25號、克新23號粉皮白肉,芽眼淺;克新22號、克新19號白皮白肉,芽眼中等;克新4號、克新13號淡黃皮淡黃肉,芽眼中等;中薯17號、中薯13號芽眼都較淺,黃色肉;中薯1號、中薯7號薯形圓形,芽眼中等。中薯13號和克新23號單株薯重最高,有利于高產;克新25號、克新23號、中薯17號、中薯7號和中薯1號商品薯率較高,高于對照早大白;克新13號、克新22號、克新4號商品薯率明顯低于對照早大白。
3 小結與討論
克新23號、克新22號、克新18號、克新19號、中薯13號和中薯17號在產量方面表現突出,較對照早大白增產30%以上;其中中薯13號、克新22號、克新23號生育期在90 d以內,為中早熟品種,每667 m2產量分別為2 995.7、2 583.2、3 063.1 kg,較對照增產57.37%、35.70%、60.90%,比較適合在二季作地區種植推廣;克新18號、克新19號和中薯17號生育期在90 d以上,為中晚熟品種,每667 m2產量分別為2 922.9、2 871.0、2 505.5 kg,分別較對照增產53.54%、50.81%、31.61%,適合在一季作地區推廣種植;克新21號、中薯1號、中薯7號產量較低,不適宜大面積推廣種植。
參考文獻:
[1] 孫慧生.馬鈴薯育種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7-8.
[2] 呂世安.中國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0(4):29-34.
[3] 周 蓓.馬鈴薯研究現狀與產業發展對策[J].上海農業學報,2008, 24(3):89-92.
[4] 危朝安.在全國馬鈴薯產業發展經驗交流會上的講話[J].中國馬鈴薯,2007,21(6):321-325.
[5] 孫東升,劉合光.我國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及前景展望[J].農業展望,2009(3):25-28.
[6] 余欣榮.以科技創新引領馬鈴薯主糧化發展[J].農村工作通訊,2015(2):8-10.
[7] 毛緒強,劉月姣.新戰略研討:馬鈴薯主糧化[J].農產品市場周刊,2015(2):5.
[8] 董福玲,王建中.遼寧省馬鈴薯種薯生產供應現狀與對策[J].中國馬鈴薯,2008,22(6):378-379.
篇7
關鍵詞 魔芋產業;發展優勢;問題;對策;云南云縣;涌寶鎮
中圖分類號 S632;F3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2-0309-01
魔芋是云縣涌寶鎮的重要產業,按照建立“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思路,積極探索“核桃+魔芋=萬元山”的高原特色產業發展新路子,對促進當地經濟水平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1 生產優勢
涌寶鎮地勢南北狹長,東南兩邊較高,中部較低。氣候條件優越,土地資源豐富,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 800 m以上,年平均氣溫14~16 ℃,全年≥10 ℃以上活動積溫4 000~5 250 ℃,無霜期275~305 d,年降雨量1 200~1 500 mm。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為魔芋的生長創造了良好條件。
2 發展前景
2.1 供求關系
由于受種芋繁殖系數低、用種量大和近年來自然災害頻繁、病害發生嚴重以及種植區域狹窄等因素的制約,加之原料緊缺,加工企業收購大規格種芋加工形成了種芋短缺的惡性循環,故魔芋初級產品(商品芋)在當前及今后5年左右的時間或更長時間內,仍然處于賣方市場的地位,簡單講就是生產出來的產品供不應求,處于需求大于供給狀態。
2.2 國內市場
魔芋在我國國內市場發展很快。據統計,國內現有的魔芋食品行業,年需魔芋精粉5 000余t。隨著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食品的保健和營養功能,魔芋制品的需求會逐漸增加。魔芋除了可以作為食品行業的原材料,在化工、醫藥等領域也有廣泛應用,尤其是其作為生產生物全降解薄膜的原料,對消除白色污染、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由于魔芋用途廣,近年來國內外市場需要量大增。
2.3 國際市場
從現有的銷售市場來看,國際市場主要有以下幾個:一是日本市場。日本傳統飲食中魔芋制品較多,但受其國內自然和耕地條件的限制,其國內魔芋產量不穩定,需從我國進口魔芋精粉。目前,日本市場魔芋精粉價格3萬美元/t左右,為我國魔芋精粉價格的8倍左右。我國魔芋精粉與日本國內市場相比,具有較大的價格優勢,有利于進入日本市場。二是韓國及東南亞市場。韓國及東南亞與我國飲食習慣相似,對魔芋的消費量較大,目前每年從我國進口大量魔芋精粉。三是歐美市場。歐美市場傳統飲食中沒有食用魔芋的習慣,但是受健康飲食風潮的影響,對魔芋的減肥保健功能非常重視。因此,可以預見,歐洲魔芋市場的需求量將會大幅度增加。從上述三大市場的分析可以看出,魔芋產品的世界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3 發展現狀
涌寶鎮魔芋種植歷史悠久,分布范圍較廣,涉及全鎮20個村。過去農戶以房前屋后零星種植為主,種植模式以“魔芋―糧食、魔芋―林業”間作套種為主。近年來,隨著國內外魔芋產品需求劇增,價格持續上漲。鎮黨委、政府充分認識抓好魔芋生產對培育特色產業、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意義,以現有林下資源和林下生態環境為依托,充分挖掘林下發展空間,創新發展林下經濟,以核桃、玉米等進行林下套種。在人力、資金投入和措施落實等方面加大力度,使得魔芋生態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并取得了明顯成效。核桃林下套種魔芋平均單產22.5 t/hm2,平均產值12.42萬元/hm2,有力地促進了農村農業經濟的發展。當地群眾在核桃林下套種魔芋獲得了較好的收益,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到2015年全鎮種植面積達726.7 hm2,涌寶鎮也成了遠近聞名的“魔芋之鄉”。
4 存在的問題
4.1 魔芋生產的科技含量不高
當前魔芋育種技術發展相對滯后,缺少優質、高抗、廣適性品種,種植過程中多采用地方品種,品質差且退化嚴重。尤其是農戶在種植過程中多采用自繁自種,造成種芋退化,病害加重。雖然組培和快繁能解決種芋退化的問題,但因技術含量較高農民很難掌握,成為制約涌寶鎮魔芋產業發展的一個瓶頸[1]。
4.2 魔芋病害突出
受多年種植及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當前魔芋病害突出,沒有有效的緩解辦法,尤其是魔芋土傳病害沒有根治的辦法,如軟腐病、白絹病等[2]。
5 對策
5.1 做好魔芋產業發展規劃
認真制定涌寶鎮魔芋產業發展規劃,明確產業布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增加科技含量,選育高產、優質、抗病的魔芋新品種,進一步加強以現有林下資源和林下生態環境為依托,充分挖掘林下發展空間,創新發展林下經濟,以核桃、玉米等進行林下套種的種植模式的探索。
5.2 加大資金和科技投入
建立扶持魔芋產業發展的專項基金,鼓勵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和產業化,以規劃為依據、項目為平臺、企業為載體,統籌協調有關部門加大對魔芋產業的資金支持[3]。強化科技支撐,做實“三層”技術服務,為“核桃+魔芋”產業提供技術保障。與相關科研單位簽訂技術合作協議,由對方負責全程提供種植區域地塊規劃、外調種芋的選擇調供、示范樣板建設、種植管護、病蟲害防治等各環節的技術指導和培訓服務。
5.3 鼓勵支持當地強化招商引資,培育“三型”企業
引進魔芋精深加工企業到縣城附近投資建廠進行魔芋精深加工,鼓勵種植大戶投資建廠。通過統籌規劃和政策引導,推動種植企業與加工企業聯合,形成企業協作配套關系。實現優勢互補,構建生產、加工、營銷一條龍的產業格局,加快魔芋產業化發展進程[4]。
6 參考文獻
[1] 何家慶.論我國魔芋資源產業化與可持續發展[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1):5-9.
[2] 李興祥,周D.湖北省魔芋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湖北農業科學,2005(2):10-12.
篇8
【關鍵詞】山西俱樂部瑜伽課程
近些年來,山西省長治市的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漸得以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體育鍛煉,瑜伽已經作為一種健身方式,以其獨特的魅力受到越來越多健身人士的青睞.如今愈來愈多的健身俱樂部將瑜伽引入健身課程中,成為健身會員們喜愛的課程之一。它通過一系列的姿勢運用和技巧以達到身體、心靈與精神和諧統一的運動方式,包括調身的法、調心的冥想法、調息的呼吸法等,進而改善人們生理、情感、精神和心理等方面的能力,以達至身心的合一。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長治市的健身俱樂部為調查據點,對長治市的15所俱樂部開設的瑜伽課作為研究對象,對其瑜伽課的開展現狀及其他相關情況展開調查分析和研究。
1.2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實地訪談法、數理統計法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瑜伽的起源與特征
2.1.1瑜伽的歷史起源
瑜伽被人們稱為“世界的瑰寶”,起源于印度距今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古印度的修行者在自然環境中修煉時,無意中發現動、植物天生具備睡眠、保持清醒、放松或治療的方法,患病時不經治療而痊愈。于是古印度修行者觀察、模仿并親自體驗動物的姿勢,創造出一系列有益身心的鍛煉系統,也就是瑜伽的法。這些經歷了五千多年的錘煉,變成了如今的瑜伽,并讓世世代代的人們從中獲益。
2.1.2瑜伽的發展現狀
瑜伽發展到了今天,已經從印度傳至亞太、歐美、非洲等大陸,因為它對人體生理的保健、心理的減壓等明顯的作用而備受世界推崇。同時也逐漸演變出了更多方式的瑜伽分支,比如高溫瑜伽、熱瑜伽、養生瑜伽、哈他瑜伽,以及瑜伽管理科學等等。不可否認,悠久的瑜伽將會更加受到各界人士的喜愛。
據相關研究報道得知,瑜伽在我國還主要盛行在稍微發達的城市健身房或專門的瑜伽健身會所,參與的群體多為上班族,但總體而言,瑜伽鍛煉的參與形式多數在城市健身俱樂部中開展進行。作者以山西省長治市的健身俱樂部為研究據點,調查的15所健身俱樂部都將瑜伽操該課程定位為本俱樂部的重點課程,由此得知,瑜伽在俱樂部比較受大眾歡迎。
2.1.3瑜伽的特點及健身價值
瑜伽作為一種古老的能量知識修煉途徑,并非只是當下時行的健身運動而已。瑜伽能加速新陳代謝,從內及外調理養顏、去除體內廢物,進行形體修復;瑜伽能增強肌體彈性和身體力量,促使四肢均衡發展,使你變得更具開朗、富有活力;同時,長期練習瑜伽還能預防和治療各種疾病,比如消化系統紊亂、脫發、失眠、痛經、肩痛、背痛、頸痛、頭痛、關節痛等都有顯著療效;此外,瑜伽還能促進內分泌平衡,改善血液環境,內在充滿能量。
3.建議
3.1長治市部分健身俱樂部需要看準瑜伽市場的發展前景,科學地組織瑜伽課程,滿足鍛煉者的鍛煉動機和要求,采用多渠道、多元性的手段加大和提高宣傳力度,提高普通人群對瑜伽的正確認識,正確引導學員,升華瑜伽鍛煉者的鍛煉理念,讓更多的人們了解瑜伽,尤其是男性鍛煉者參與到瑜伽鍛煉中來[9]。
3.2瑜伽教練員在選擇教學內容時候,可適當地增加一些難度,在保證多數鍛煉者較好的鍛煉效果的同時,鼓勵和激發有能力的鍛煉者嘗試難度動作,以繼續保持鍛煉者的練習熱情。
3.3完善瑜伽場館的硬件配備和設施,瑜伽鍛煉場館要完善和提高與健身房接待能力相應的檔次,增加男、女更衣室、淋浴室和衛生間的數量。更衣室配備更衣柜、掛衣鉤、衣架、鞋架和長凳。淋浴室各間互相隔離,配冷熱雙水噴頭、浴簾。衛生間配隔離式抽水馬桶、洗盥臺、大鏡及固定式吹風機等。健身房內設飲水機處,配套設施墻面、地面均滿鋪瓷u或大理石,有防滑設施。其它材料的選擇和裝修,應與健身房的設備設施相一致。裝修材料要無公害、無污染室內主色調一般選擇較明快的顏色,如淺綠色、乳白色或淡黃色。地面要選擇防滑材料,最好鋪實心木地板或地毯。全面為學員服務,并為之提供最滿意的環境,以人為本,真正地服務大眾[10]。
【參考文獻】
[1]姚杰,程璐,對南京、蘇州兩市健身俱樂部開設瑜伽課程的調研分析,科技信息,2008,27,P507-508.
[2]笪楊華,淺談瑜伽操的歷史起源及發展現狀,體育世界,學術,2010.2,P102-103
[3]廣凡,淺談烏魯木齊市跆拳道俱樂部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內江科技,2011.2,P172.
[4]王麗,李海,影響襄樊市健身俱樂部瑜伽課程的內部因素[J],科教之窗,2005,39(4):115-116
[5]許迎偉,瑜伽操引入課堂的可能性分析 [J]. 體育世界,學術,2010.2,P62-63
[6]陳曉霞,張志華,有氧健身操(舞)社會現狀的探討[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P120-123.
篇9
關鍵詞 蔬菜產業;現狀;對策;河南省
中圖分類號 S63;F326.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01-0345-02
Development S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Vegetable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
WANG Zhi-yong
(Institute of Horticulture,He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Zhengzhou Henan 450002)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vegetable industry was analyzed,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 from the aspects of improv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vegetables,speeding up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etc.,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vegetabl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
Key words vegetables industry;status;countermeasures;Henan Province
河南省勞動力及土地資源比較豐富,氣候溫和,蔬菜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該省蔬菜產值在種植業中位居第2位,僅次于糧食,是實現農民增收和消化安置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重要方式[1-2]。在目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很難有其他新的產業能夠替代蔬菜產業[3-4]。面對全國蔬菜發展的新趨勢和蔬菜“大生產、大市場、大流通”的新格局,要保證河南省蔬菜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必須正確分析蔬菜產業現狀,充分挖掘蔬菜產業在結構調整、農民增收方面的巨大潛力[5-6]。
1 河南省蔬菜產業發展現狀
1.1 品種品質結構不斷優化
20世紀90年代以前,河南省蔬菜的供應具有總量不足、淡旺季明顯、花色品種少等特點,冬春季節蔬菜的供應主要是蘿卜、大白菜,秋季蔬菜供應的種類與數量也較少。自1993年河南省政府制定溫棚農業發展方案以來,全省反季節蔬菜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同時,全省蔬菜科技工作者大力引進和推廣國內外名優蔬菜品種,包括從南方引進的絲瓜、苦瓜、芥藍以及春白蘿卜、春胡蘿卜、夏白菜、春白菜等反季節蔬菜品種,從國外引進的荷蘭豆、水果黃瓜、彩色椒、西蘭花、生菜、櫻桃番茄等蔬菜品種,大大豐富了河南省的蔬菜花色。目前,河南省蔬菜國內外品種兼有,種植的蔬菜品種南北齊備,大路菜、精細菜及保健菜互相搭配,反季節及常規蔬菜品種進行互補,花色繁多,種類齊全,極大地豐富了廣大居民的餐桌蔬菜膳食種類,已徹底轉變蔬菜生產品種單一的局面。同時,明顯縮小蔬菜市場供應淡旺季的差距,大大提高蔬菜的周年均衡供應能力。
1.2 種植面積和產量穩步增長
20世紀80年代初,河南省蔬菜種植總面積僅20萬hm2,總產量逾500萬t。1995年,全省蔬菜播種面積60.74萬hm2,總產量1 660.8萬t,人均蔬菜占有量為180 kg。自“九五”以來,河南省蔬菜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蔬菜種植總面積連續突破66.67萬hm2和133.33萬hm2,產量連續增加至3 000萬、4 000萬、5 000萬、6 000萬t。2010年河南省蔬菜總播種面積為169.2萬hm2,總產量達到6 624.3萬t,蔬菜種植總面積和總產量在全國的排名中分別位于第2、第3位,位居河南省主要農產品產量的第1位,人均蔬菜占有量達到635 kg,與1995年相比,增長幅度分別達到178%、275%和253%,設施蔬菜生產總面積達到38萬hm2,折合設施面積26.67萬hm2,其中塑料大棚面積11.33萬hm2、日光溫室面積3.33萬hm2、中小拱棚面積12萬hm2。溫棚蔬菜的總產量2 000萬t,極大地緩解了河南省冬春蔬菜供應緊缺等問題。
1.3 質量安全水平顯著提升
近年來,河南省的蔬菜及其他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得到穩步提升,未出現大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2010年在農業部的例行監測中,鄭州市的蔬菜合格率達99.8%,連續5次超過95%,居全國第1位,全省平均蔬菜監測合格率達到97.7%。進一步完善農業標準化管理制度,制定并下發《河南省農產品生產記錄管理辦法》《河南省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認定管理辦法》,有效地促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的規范化、制度化。目前,全省共有10個部、省級蔬菜安全檢測中心,18個市級蔬菜安全檢測中心,130個縣級質檢站,215個生產基地檢測室和農產品批發市場。省市縣各級均加強對批發市場和生產基地的檢測力度,明顯增加檢測的品種和頻次,進一步提升檢測能力和水平。積極鞏固市級,擴展縣級,不斷完善準入制度,擴大準入品種。
1.4 規模化生產水平不斷提高
為了進一步擴大蔬菜生產的規模效益,河南省各地按照規模化、區域化及專業化的發展要求,努力發展規模經營,對其積極引導,合理規劃。2010年,全省有46個縣(市、區)的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33萬hm2,在全省縣(市、區)總數中所占的比例達到近29%;總產量為4070.11萬t,在全省蔬菜總產量中占65.3%;播種面積為112.636萬hm2,在全省蔬菜總播種面積中所占的比例為66.7%;商丘、南陽、信陽、開封、周口、駐馬店等6個市的蔬菜種植規模超過10萬hm2的生產總面積達108.83萬hm2,在全省蔬菜種植總面積中所占的比例達到64.5%;產量3 801.95萬t,在全省蔬菜總產量中所占的比例為61.0%。
1.5 帶動農民增收作用增強
2010年河南省蔬菜的總種植面積169.2萬hm2,在全省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中所占的比例達到17.4%,在農作物總播種面積中所占的比例達到11.5%,蔬菜產值為700億元,在整個農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例約為33.3%,在糧食作物總產值中所占的比例超過75.0%。設施蔬菜的效益一般可達7.5萬~15.0萬元/hm2,高效益者甚至超過45萬元/hm2,是一般大田作物收益的16~21倍;露地蔬菜的收益一般在1.5萬~3.0萬元/hm2,是一般大田作物收益的2~3倍。2010年河南省蔬菜純收入約500億元,對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貢獻額約為700元,占當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5 524元的13%。
1.6 市場體系建設日益完善
“八五”以來,河南省各地積極開展了流通領域的建設與改革,在加強生產基地建設的同時,利用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如地方政府和企業自籌、中央和省貼息貸款等,對集貿市場、批發市場和零售網點進行大力新建、擴建及改造。目前,每個省轄市均建設大型蔬菜批發交易市場1~2個,部分重點縣還建立了一定規模的產地批發市場。截至2010年底,河南省有104個農產品批發市場年交易額超過1億元,其中被農業部列為定點蔬菜批發市場的有13個。如豫、皖、蘇、魯4個省交界處最大的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商丘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是全國農業批發行業中的10強市場,設有12個交易區,分別為糧油、蔬菜、水產、肉食、副食及物流配送等。又如淅川香花辣椒批發市場,已成為招引超過20個省(市、區)130個縣及擁有常年客戶150個、帶動周邊縣市生產規模近6.67萬hm2的經營集散地,旺季日客流量可超過1.5萬人。再如中牟大蒜批發市場及安陽豫北蔬菜批發市場,前者的收購及銷售網絡在全國各地均有輻射,產品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如美、日、中東、韓、西歐等,大蒜的日銷售超過1 000 t,年成交量超過30萬t,交易額3.5億元;后者開通了全國蔬菜信息國際互聯網,每天定時將全國“菜籃子”信息向廣大菜農和市場商戶。同時,全省各地積極探索新型的流通方式,如連鎖超市、配送中心、直供直銷等。目前,河南省正在逐步形成少環節、多功能、多渠道、高效率的流通網絡。
1.7 蔬菜科技發展步伐加快
一是加強對蔬菜栽培新技術的應用,有效地提升傳統的栽培技術,在河南省蔬菜現代化生產水平的提高等方面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二是蔬菜新品種培育得到突破,韭菜、西瓜、大白菜、馬鈴薯及辣椒等育種技術在國內位于先進水平。近年來河南省已有50余個西瓜品種通過審定。三是現代生物技術在蔬菜科研方面取得較大的進展,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的大白菜小孢子在全國的育種技術處于領先水平,目前馬鈴薯脫毒快繁技術已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
1.8 出口數量有所增加
河南省蔬菜出口品種主要包括脫水蒜片、蔥粉、脫水胡蘿卜、鹽水蘆筍、大蒜、干紅辣椒、大蒜粒、黃花菜等,主要向美國、日本、韓國和東南亞等國出口。“十一五”以來,河南省蔬菜產品的出口量逐年穩定增長,出口創匯企業得到穩步發展。2010年,全省蔬菜出口額4.28億美元,比2000年的1 656萬美元增加了4億美元以上,增長25倍,占全省外貿出口總額105億美元的4%。
2 發展對策
2.1 提高蔬菜產業競爭力
目前,河南省蔬菜產業的發展面臨許多新的機遇和挑戰,發展蔬菜產業化可將分散經營的菜農有效地聯合起來,將蔬菜加工、生產及銷售等環節進行連接,以促進蔬菜產業組織化的有效提高。按照國際上的標準規則和其他省份的先進經驗,在蔬菜加工、生產及銷售的全過程中全面地引入蔬菜產品的安全規則及質量標準,創出品牌,全面增強河南省蔬菜產業在國內和國際上的競爭力。
2.2 加快農業結構調整
蔬菜產銷較發達地區的實踐證明,在蔬菜的品質結構及品種的優化中,蔬菜產業化發展的優勢越來越明顯,帶動了蔬菜的區域化布局和規模化生產[7-8]。調整農業結構,應以市場為導向,有效地解決分散的農戶進入市場、適應市場等問題,是調整河南省農業結構的難點,也是成敗的關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骨干力量,具備開拓市場的能力,可帶動結構調整。
2.3 增加農民收入
蔬菜產業化經營的發展,可以有效地對蔬菜產業的鏈條進行延長[9]。蔬菜產業化經營組織通過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聯結機制,對蔬菜進行精深加工,增加其附加值,以顯著提高蔬菜的整體效益。同時,參與產業化經營的農民不僅可以從種植生產中獲得收益,分享流通及加工等環節的利潤,還可增加其就業機會。
2.4 提升蔬菜科研創新能力
利用科研創新選育的新品種及配套栽培和良種繁育技術,可以大幅提高單產和品質,為農業結構調整、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提供技術支持,為蔬菜生產及加工業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10]。促進科研單位與企業的合作,進一步發揮科研成果對蔬菜生產發展的支撐作用,加快產業化發展,提高產業競爭力,促進社會經濟健康發展。
3 參考文獻
[1] 陳彥峰,蘇鶴,李淑珍.河南省蔬菜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建議[J].河南農業,2008(13):23.
[2] 文廣軒.河南省蔬菜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河南科技,2004(10):35.
[3] 魏仲生.河南蔬菜產業亟待做優做強[J].農村工作通訊,2004(7):43.
[4] 姚秋菊,張曉偉,魏國強.河南省無公害蔬菜產業現狀和發展對策[J].中國瓜菜,2005(16):32.
[5] 甘元海.興山縣城郊蔬菜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18):377-378.
[6] 鄭文華,陳曉.面向市場推進蔬菜科技產業化[J].河南農業科學,2000(4):33-34.
[7] 山麗杰,吳林海.我國蔬菜產業存在的問題與發展機遇[J].安徽農業科學,2008(19):8347-8349.
[8] 吳玉峰,時飚,其日格,等.包頭市蔬菜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9(5):12-14.
篇10
關鍵詞 粘玉米;產業現狀;發展措施;黑龍岡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2-0305-02
青岡縣地處松嫩平原腹地,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縣之一,現有耕地面積17.2萬hm2,其中玉米播種面積15.3萬hm2左右,占整個耕地面積的90%左右。隨著省、市種植業結構調整的要求,青岡縣也逐步調優糧、經、飼比例,未來5年該縣經濟作物面積將調整到耕地面積的2成左右。粘玉米作為經濟作物的一種,栽培面積也會呈逐年上升趨勢。2015年該縣落實粘玉米播種面積1 633 hm2。粘玉米種植方式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模式和企業流轉土地集約化模式為主,呈現出集中連片規模化發展的態勢。
1 青岡縣粘玉米產業發展現狀
青岡縣粘玉米的發展從20個世紀90年代初起步。開始是部分農戶種植,面積較小。種植粘玉米多為農民自己食用,商品量很少,幾乎是自給自足。進入21世紀以來,青岡縣先后引進3個粘玉米加工企業和1個粘玉米種植合作社。在這3個企業和種植合作社的引領下,青岡縣的粘玉米面積逐年攀升,由最初的零星種植,發展到集中連片。近3年的種植面積都保持在1 333 hm2以上,粘玉米產業每年創造總產值6 000萬元以上,純效益都在2 000萬元以上,同時可帶動當地農民就業500余人。
2 發展措施
各級政府在粘玉米生產上給予政策扶持,采取市場引導、科技宣傳等形式引導該項產業的發展。
2.1 強化領導責任,抓好落實工作
為保障粘玉米產業的有序發展,生產上采用標準化栽培技術,縣、鄉2級分別成立了領導小組和技術指導小組。領導小組負責基地面積落實、地塊落實、農戶落實、資金和物資的落實,技術指導小組負責制定技術方案、技術培訓、技術咨詢、技術指導。
2.2 強化科技意識,抓好宣傳工作
為了提高廣大干部群眾對粘玉米標準化栽培技術的認識,使廣大農民了解并應用這項技術,縣鄉采用了多種形式進行了廣泛宣傳。一是通過縣電視臺和鄉鎮插轉臺進行宣傳。二是通過科普培訓,由農技人員講解粘玉米標準化栽培技術的具體措施,讓種植戶熟練該項種植技術。三是利用農村大集的有利機會,發宣傳單和技術資料,讓更多的農民了解、掌握這項技術。
2.3 合理布局,集中連片發展
青岡縣采取區域化布局,合作社經營或企業基地集約經營,使粘玉米成村、成方、成片、成區發展。該縣重點打造了民政鎮光榮村、禎祥鎮禎祥村、中和鎮三排五、永豐鎮友愛村、德勝鄉等5個大園區粘玉米生產基地建設。
2.4 企業拉動,全方位開拓市場
為保障玉米產業有個良好的運轉,除應加強品牌建設外,企業還積極開拓各類市場,節約成本,減少貯藏時間和流通環節,采取“互聯網+”等多元化銷售渠道,使粘玉米種植戶實現最大的收益,加工企業有更佳的經濟效益。
2.5 技術支持
在粘玉米標準化栽培技術上技術指導小組負責制定種植方案、技術指導、技術培訓。標準化栽培能夠對粘玉米的生產過程進行控制,減少農藥殘留,控制生產成本,是粘玉米高質、高產的保證。
2.5.1 品種選擇。在粘玉米種植過程中,根據市場需求及青岡縣的地理氣候條件特征,為農戶推薦選擇熟期早、口感細膩、棒形短粗、商品性好的品種,如京科糯、墾粘5號等,以保證粘玉米生產的品質。
2.5.2 選地整地。粘玉米要求種植在灌溉方便、地勢平坦、肥力中等的地塊。為了保持粘玉米的粘度及外觀,粘玉米必須與其他種類玉米隔離種植[1]。一般空間隔離不能少于300 m,障礙隔離要大于150 m。時間隔離是播種期與其他玉米相差30 d。
2.5.3 合理施肥與灌水。一般底肥施用腐熟后的農家肥30 t/hm2。結合整地一次性深施底肥二銨450 kg/hm2、硫酸鉀150 kg/hm2、硫酸鋅22.5 kg/hm2。第1次追肥在玉米七至九葉期進行,施尿素225 kg/hm2。第2次追肥施用的時間為拔節期,追施尿素450 kg/hm2。
2.5.4 精細播種,保證全苗。播種前要浸種催芽,催芽適宜溫度25 ℃,待種子露白后直播[2]。待5 cm地溫穩定通過8 ℃即可播種,一般為4月25日至5月5日。
2.5.5 中耕管理。播種后出苗前噴施50%乙草胺乳油1 125~1 500 mL/hm2,噴液量為450 kg/hm2左右。如果下茬還種植玉米,在澆埯水時加入莠去津15 kg/hm2,以達到滅草的目的;苗期要確保苗全、苗壯、苗勻;粘玉米易發生分蘗,發現分叉應及時去掉,以免影響接穗及穗的商品性。遇異常年景,易出現多穗,最好只留上面1~2個穗[3-4]。銷售青穗的最好留上面1個穗,節位以6~8葉為好,以促使棒大,籽粒飽滿好賣;玉米螟防治的效果直接影響鮮食玉米的商品性,可采用綠色綜合防控措施,放赤眼蜂卡30張/hm2防治玉米螟,分2次防治,第1次在粘玉米植株60%達到心葉末期(即大喇叭口期)時,間隔7 d后放第2次。當玉米長到大喇叭口期,幼蟲1~2齡及時噴Bt乳劑防治,用Bt乳劑750~1 500 g/hm2,對水600~1 200 kg/hm2,均勻噴灑。在雌穗花絲吐齊時,可人工輔助授粉。
2.5.6 適時采收。要根據市場及粘玉米的生長狀況及時采收粘玉米,一般粘玉米的采收時間為乳熟末期。采收時間過早或過晚都會影響粘玉米的實用性和商品性[5-8]。
3 參考文獻
[1] 彭澤斌,田志國.我國糯玉米產業現狀與發展戰略[J].玉米科學,2004(3):116-118.
[2] 馮巍.面向21世紀發展我國玉米產業[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1(4):32-37.
[3] 趙久然,滕海濤,張麗萍,等.國內外甜玉米產業現狀及發展前景[J].玉米科學,2003(F07):98-100.
[4] 路立平,趙化春,趙娜,等.世界玉米產業現狀及發展前景[J].玉米科學,2006(5):149-151.
[5] 潘偉明.糯玉米生產現狀及其產品開發進展[J].廣東農業科學,2010(6):155-157.
[6] 陳靜,顏偉.鮮食糯玉米優質高效生產技術[J].江蘇農業科學,2003(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