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故事范文

時間:2023-03-25 05:28: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哲學小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哲學小故事

篇1

人生,寫滿傷痛,只是快樂之人不為痛苦左右,幸福之心不被憂愁繞纏。我們可以多閱讀一些優秀的哲理故事。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人生哲理的故事,供大家參考。

人生哲理的故事1時間一分一秒流走,光陰易逝.流沙一滴一點滑過,轉眼成灰.照片一棱一角變黃,往日青春.舊物一片一面蒙灰,已過之年.時間,沙子,慢慢流走,慢慢吹散,在風中,慢慢走,抓不住,求不回,一朝一夕一點一滴,一時一分一走一飛.光陰,匆匆來了,又匆匆走了,留下的,只是點點白發,絲絲眷戀.成沙的光陰,細細的,來去匆匆,沒有給人留下任何機會.回顧往事,在時間中,你賦予了歡樂,我給予了悲傷,過去了,隨,友誼著沙,變成了心底的一片塵埃,這塵埃,卻蘊養了親情,友誼,才讓生命之花變成了七彩的,撲朔迷離,如陽光,如暴雨,還如同,整個世界。時間之沙,在時間沙漏里歲月輪回,讓生命之花蒙上迷霧,生如夏花,美麗,卻不永恒,它在時間中度過盛季,在時間中秋,變黃枯萎凋零,留下的,也許是傳說,也許是時間沙的收藏罷了.花,一朵又一朵,落,一次又一次,卻永遠不相同,無限不循環.這就是時間,如手中抓著的沙礫,你永遠無法永恒握住,只有的,看見粒粒隨風飄,也許有價值,也許,如那些已無用的"沙"一樣,浪費了,失去了,卻帶來了懊悔與悲傷······

時間,沙子,一個轉眼而去,一個隨風飄蕩,只在世界之巔,在時間沙漏里無盡的輪回著······

人生哲理的故事2一個人要像騎士一樣勇敢,像蜜蜂一樣勤勞,像老師一樣默默無聞,像太陽一樣無私為我們點亮光明。今天我讀了一本有關人生的書,它的名字是《人生哲理》。

在這本書當中,有許多故事,有虛構的故事,在幻想中編造卻又富有哲理,值得讓人回味。有真實的故事,在真實上面琴棋書畫,使故事更耐人尋味。我最喜歡的故事是《一條大魚》。

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孩子在和自己的家人親戚出海游玩時,看見了一條身上有五彩繽紛紋路的魚。當他指給大人們看的時候,卻沒有人看得見這條魚。這時有人想起了一個傳說,海中有一個怪物,除了他選中的人其他的人都無法看到他。而那個被他選中的人會因為他而死去,小孩聽后再也沒有去過海邊。終于有一天,小孩成了老人,而明天就是他活著的最后一天,過了明天他就會老死。在這一天,這個老人抱著心中的疑問來到了海邊,他坐上了小船來到了那只魚旁,問他:"你糾纏了我一輩子,你究竟想干什么?”那只魚說:“我想告訴你,海底的珠寶在哪里”老頭說:“沒用了,我就要死了。”第二天,人們發現他,死在了小船上。

這個故事對我有很大的感觸,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人像這個小孩一樣,知道了一件事的困難就放棄了目標,而這種困難又是出自別人之口,做萬事都要有分寸。這就是我學到,在一本書中能學到的東西很多,但是讀更多的書學到的東西就是原來的好幾倍。

人生哲理的故事3最愛孩子歡迎的經典故事,這本《哲理故事》精選了50個內容豐富,情節生動,畫面生動,富有哲理的故事。

我喜歡植物,也經常做植物試驗,我認為故事‘玫瑰花的朋友’中泥土充滿香氣是不現實的,我和爺爺在花盆中種過蘭花、茉莉、鼠尾草,熏衣草這些充滿香氣的植物,可我們在換土時,從未聞到過泥土里的花香。

‘沙漠中的梨’,使我更加堅定了愛好植物的信心,是植物.梨子帶給了沙漠中迷路人的勇氣和希望。

‘小和尚裝蘑菇’,小和尚聽老和尚的話,把蘑菇分別裝在了小袋中,才使蘑菇的的蟲子只壞了一小袋。這使我明白了爺爺在指導我做植物試驗時三次重復的重要性,不但增加了實驗的精確度,還增加了實驗的成功度。

讀了‘最好的果子’,我聯想到了愛好:書法、籃球、鋼琴、植物……如果讓我只能選擇一種愛好,我該選擇什么呢?

‘農民與莊稼’,我聯想到過去在種植鳳仙花中的失敗,我把鳳仙花的植株培養的過壯了,結果反而不開花了,爺爺說:“這是營養生長抑制了生殖生長。”

‘白牡丹’后,想起了我曾經找到了四葉草,可我沒有像書中植物學家去培養了四葉草。所以不能把幸運帶給大家。

最愛孩子歡迎的經典故事有十套,有‘榜樣故事’‘聰明故事’‘道理故事’‘美德故事’‘啟發故事’‘勤奮故事’‘溫馨故事’‘智謀故事’,本本精彩。快去讀讀吧!變得更聰明!

人生哲理的故事4記得四年級暑假里的一件事曾給我過一個啟示,使我永遠忘記不了那件事。

那年暑假,我經常去我們小區的花園中去玩。有一次,我在大樹旁休息時,我看到了腳下有一個個小沙堆,我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個個由螞蟻的辛勤勞動修建出的螞蟻洞。當我看見螞蟻們進進出出都是從這些洞中爬出爬進的。于是,我想做一個試驗,看看如果我把小沙堆填入洞中會怎么樣。我將沙子剛剛填入了螞蟻洞中,那些洞中螞蟻就開工了,他們用“雙手”將沙子一粒一粒地搬出蟻洞。我看它們很快就完成了工程。可是我想:雖然螞蟻螞蟻們這次會把沙子全搬完,可他們還會搬第二次、三次、四次……嗎?我帶著疑問又將沙子填入了蟻洞。之后我又看到螞蟻們在努力的奮斗著,重建著它們的家園。我反復重新填了幾次。可是螞蟻們仍然憑著自己的毅力、恒心重建了蟻洞。啊!它們真是一群有恒心、毅力的小生靈啊!它們的恒心與毅力鼓舞著它們干什么事只要沒干好,就決不罷休。我想:如果連著小小的螞蟻都有如此毅力與恒心。那我們人類不也應該有恒心與毅力嗎?

我們無論干什么事都要具有像螞蟻這樣的恒心與毅力。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大發明家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在發明電燈時,失敗了一千多次嗎?他失敗了那么多次,不還是靠著恒心與毅力撐了下來走向成功了嗎?讓我們想一想如果愛迪生半途而廢了,那他就不可能成功發明電燈,之前做的都是徒勞。我們只要干事有恒心、毅力,無論干什么事都能干好的。這就是我的啟示。

失敗乃是成功之母,有恒心、毅力就會成功。讓我們帶著恒心與毅力走向成功吧!

人生哲理的故事5在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事,這些時就像大海中的小魚在我面前游來游去。不過,有一件事使我記憶猶新。

就在我很小的時候,我要玩滑板,就一直逼著媽媽給我買滑板。媽媽才算同意了,隨后,便給我買了一款。他穿著一身紅色的大袍子,下面有兩個輪子,輪子還亮著五顏六色的的燈呢!我非常喜歡它。

篇2

1.利用古詩詞創設情景,感悟哲學

在哲學課堂教學中,利用古詩詞創設情景導入新課,憑借古詩詞特有的語言藝術,喧染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同時陶冶學生情操,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生活與哲學》第四課主要講唯物論中有關物質、運動、規律的知識。我受唐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意境的啟發,先用多媒體播放了一幅國畫,然后徐徐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學生可以形象而直觀的看到物(草)、人處于永不停息的變化之中,而且這種變化不是雜亂無章而是有規律的——“春風吹又生”。既講清了相關的哲學道理,又讓學生感受到了文學的美,以及對生活的頑強追求。

2.利用古詩詞突破重難點,如虎添翼

正如“擒賊先擒王,射人先射馬”一樣,要上好一堂課,也必須從突破重點、突破難點著手。哲學教學中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往往都是些知識性、理論性、抽象性很強的概念、觀點或原理,如果采用單純的說理,其效果顯然是不會理想的。所以筆者認為,借助古詩詞,適度選擇,合理解釋,精心設計和演示,教學的重點問題就容易說清楚,難點問題就容易突破,學生也容易記憶和理解,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授《事物是運動變化發展的》一課時,就可以引用下面的一首詩,宋朱熹《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組織學生集體朗誦后,筆者提問學生:這“半畝方塘”為什么這么清澈呢?生答:因為有這源頭活水不斷地補充進來,才使得它這么清澈。在筆者的提示下,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使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這種運動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一個人的學問也就會變成一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

3.組織討論,開展師生互動

矛盾,是整個辯證法中最難理解的部分之一,在以往的哲學教學中,學生往往不能很好的理解矛盾分析法,覺得在哲學中這是最抽象的,不可捉摸。此時教師可以利用古詩詞特有的文學魅力,在課堂熱烈而深刻的討論中,引領學生思路,幫助其理清邏輯,輕松快樂思考,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例如在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一課時,我首先用多媒體展示了兩首詩,宋代詩人王安石的《鐘山即事》——“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六朝王籍的《入若耶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讓大家對其中的“一鳥不鳴山更幽”和“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進行熱烈的討論,讓學生通過廣泛而深入的討論,感悟哪句詩更優美,為什么?最后一致得出結論:王籍的“蟬躁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比王安石的“一鳥不鳴山更幽”更好。因為唯其鳥鳴婉轉,方知人跡不至,才顯山更幽靜,以“蟬躁”襯托“林靜”,用“鳥鳴”顯現“山幽”。在此基礎上,提出一個問題:躁和靜、鳴和幽是什么關系?這種既對立又相互統一的關系,就是哲學上所講的“矛盾”。

4.設置“陷阱”,促進師生共鳴

古詩詞往往用樸實的字句揭示出深邃的哲理,使人增長智慧,通曉事理。講授唯物論中“意識活動的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時,必須講清作為人腦對客觀事物反映的意識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主動的、有選擇的,是一種主動創造的過程。正因為如此,不同的人觀察同一客觀對象可能產生不同的結果。這一知識點,在第六課“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中表述得十分清晰: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受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體系、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顯然這個“立場”的角度不是唯一的,所以當我運用了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即從觀察事物的角度來進行解釋時,班上立即有同學朗讀了李約的《觀祈雨》——“桑條無葉土生煙,蕭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耽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這是從不同的階級立場的角度來解釋。這種師生互動,學生主動鉆研的精神,正是新課程改革所要達到的效果之一。

篇3

關鍵詞:旅游教師;教學效能;高職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3-0-01

《2013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在充分肯定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成就的同時,也對教育質量的不斷下滑表示了擔憂。如何提高高職教育的質量,教師教學效能的提升是一個重要抓手。教學效能是教師在先進教育理念指導下,通過規劃教學環節,整合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營造學習環境,以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提升學習成效,創造高品質的教育質量。教師教學效能的發揮對學生學習成就、人格發展,甚至對學校、社會的健全發展,都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力。因此,本文以浙江省高職旅游教師為切入點,對其教學效能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以期能為高等職業學校教學效能的提升提供參考建議。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本研究以浙江省高職旅游教師為研究對象,利用電子郵件發送調研問卷。將全省分為浙北、浙東、浙東南、浙中、浙西南五個區域,按照各區域旅游教師的人數比例進行抽樣,總共發放問卷407份,回收有效問卷321份,有效回收率為 79%(見表1)

表1 樣本抽樣

注:浙北、浙東、浙東南、浙中和浙西南的劃分及其所包括的地市根據《浙江省旅游發展規劃(2008-2020)》而來。

(二)測量工具。1.高職旅游教師教學效能量表。參照彭玉珍(2001)編制的量表[1],進行語言表述修訂后,共有24題,分為學生參與效能、教學策略效能和班級經營效能三個分量表,每個分量表8題,采用五點李克特量表進行衡量,得分越高表示教學效能越好。Cronbach’s alpha值分別為0.89、0.92、0.83。教學效能總量表的Cronbach’s alpha值為0.91。2.影響高職旅游教師教學效能的因素。從相關文獻中剝離出高職旅游教師教學效能的影響因素,共有任教意愿、對旅游教學工作價值的評價、對旅游教學的興趣、與其他教師的互動、教學管理部門的配合、專業自主程度、收入待遇、旅游教師職業聲望等8個項目。

(三)研究方法。調研問卷回收后,將全部有效問卷資料整理編碼,輸入電腦,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資料分析。以平均值和標準差來了解浙江省高職旅游教師教學效能現狀,以次數分配和百分比來了解教師感知到的影響其教學效能的因素情形。

二、結果分析

(一)浙江高職旅游教師教學效能現狀分析

表2 浙江高職旅游教師教學效能現狀

從表2可知浙江高職旅游教師教學效能總量表的平均數為4.18,高于五點量表的中位數3.0,處于中上等水平。就浙江高職旅游教師教學效能各層面來看,在三個教學效能層面中,教學策略效能層面平均值最高,其次為學生參與效能層面,班級經營效能層面平均值最低,并且各個班級之間的經營效能差異較大。

(二)浙江高職旅游教師教學效能影響因素分析

表3 教師感知的教學效能影響因素排序

表3展示了浙江高職旅游教師感知到的影響其教學效能的因素,從中可以看出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教師專業自主的程度,占了60.5%;其次是教師對旅游教學的興趣,占43.2%;接下來是教師的任教意愿和收入待遇,二者分別占41.8%和41.5%。

三、結論與建議

通過對浙江高職旅游教師教學效能現況和影響因素的分析,本文得出結論如下:

第一,整體而言浙江高職旅游教師教學效能處于中上等水平。教學策略水平很高,但班級經營能力略顯不足。

第二,從教師的感知來看,影響高職旅游教師教學效能最主要的因素是專業自主程度、教學興趣、任教意愿和收入待遇。前三者是屬于教師精神追求層面、后一種是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基本物質保障,這表明對浙江高職旅游教師教學效能影響較大的是教師的精神追求和滿意,但是這種精神追求離不開物質保障的支持。

本文的研究結論建議高等職業學校要重視教師的專業自主程度。在調研訪談中我們也發現教師的專業自主程度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教師能否自由決定授課形式和教學策略;另一方面教師自己的專業方向與所任教課程之間的匹配程度。我們發現有許多高職旅游教師反映學校教務處或督導處對教師授課的形式多以“八股文”的形式將其固定,要求教師必須按照這一形式進行教學,否則在教學效果評定中則得分很低。這大大影響了高職旅游教師教學自主性的發揮。我們也發現了教師自己的專業方向與所任教課程之間的不匹配情況,比如訪談的一個旅游規劃方向的教師,其所教的課程卻是《前廳客房服務與管理》。這種不匹配的情況導致教師在任教時,必須服從于所開設的課程,考慮更多的是完成教學工作量。這也間接地影響了教師教學的興趣和任教意愿。本文建議學校教學管理部門應該充分重視教師教學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多主張“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鼓勵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學情狀況等合理的開展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彭玉珍.高職餐飲管理科教師專業于教師效能之研究-以臺灣北區為例[D].中國文化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

篇4

[關鍵詞] 水膠體;兒童血液病;氧氣管道;皮膚損傷

[中圖分類號] R7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5(b)-019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hydrocolloid dressing to prevent skin injury on fixing oxygen tube in children patient with hematological disease. Methods 80 childre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disease provided with oxygen inhalation therapy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July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4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egular fixed measure,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the hydrocolloid dressing to protect the skin and then fixed with tape.The incidence rate of skin injury in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skin injur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2.5%,which was lower than 32.5%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 Hydrocolloid;Children with hematological disease;Oxygen tube;Skin injury

在兒童血液病患者的治療中會常規應用化療藥物,其用藥后毒副作用強,對心肺功能隨時會產生影響,因此在治療過程中經常會應用管道進行氧氣吸入治療。由于患兒年齡普遍較小,對吸氧管的固定不配合,臨床通常會選擇膠布將吸氧管固定在臉頰處以防管道脫落,但傳統膠布粘著力強,直接粘貼皮膚易造成過敏或皮膚表面損傷。水膠體敷料具有保護皮膚的作用,使用安全、簡便。本研究選取本院的兒童血液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固定吸氧管時采用水膠體敷料進行護理,觀察其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7月在本院血液科行吸氧治療的80例兒童血液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齡2.0~7.5歲,平均(4.16±2.28)歲,其中2.0~5.0歲18例,5.0~7.5歲22例;白血病19例,淋巴瘤21例;吸氧時間:2~3 d 26例,3~5 d 14例。實驗組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齡2.0~7.0歲,平均(4.16±2.26)歲,其中2.0~5.0歲16例,5.0~7.5歲24例;白血病22例,淋巴瘤18例;吸氧時間:2~3 d 29例,3~5 d 10例。兩組均遵醫囑進行氧氣吸入治療以改善缺氧癥狀。兩組的原發病、性別、年齡、吸氧管粘貼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遵循醫囑在進行吸氧治療時,直接使用膠布將吸氧管粘貼在皮膚上,脫管后及時重新粘貼,直至遵循醫囑停止氧氣吸入治療時停用。實驗組遵循醫囑在進行吸氧治療時,先在需要固定吸氧管的位置粘貼水膠體敷料[3M親水性敷料(人工皮),臺灣明尼蘇達礦業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31206]以保護局部皮膚,面積可略大于膠布粘貼范圍,約1 cm×2 cm,然后將吸氧管用膠布固定在水膠體敷料上。每3~5天更換1次水膠體敷料,直至遵循醫囑停止氧氣吸入時停用水膠體敷料。

1.3 觀察指標

固定吸氧管后3~5 d內對兩組臉頰的局部皮膚損傷情況進行動態觀察并記錄。

1.4 皮膚損傷判斷標準

根據傷口損傷的深度,可將傷口分為以下4期。①Ⅰ期:皮膚完整,血管受損,出現指壓不變白的紅斑;②Ⅱ期:為表皮性損傷,損傷僅累及皮膚表皮層,未超過真皮層,表現為表皮剝脫或有水泡;③Ⅲ期:為真皮性損傷,損傷較深,達真皮層甚至皮下組織;④Ⅳ期:為全層性損傷,損傷深達筋膜、肌腱或肌層,常伴隨血管、神經甚至骨骼的斷裂。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皮膚損傷發生率的比較

實驗組的皮膚損傷發生率為2.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皮膚損傷發生后的處理效果

對照組中,13例于吸氧治療第2~3天內發生不同程度的皮膚損傷,其中10例于第2天出現指壓不變白的紅斑,保持局部清潔干燥8~12 h后消失;3例于第3天出現局部皮膚表皮剝脫,2例外涂莫匹羅星后3~5 d后愈合,1例使用水膠體敷料保護創面,3 d后愈合。實驗組中,1例于吸氧治療后第3天發生皮膚損傷,水膠體敷料下皮膚出現指壓不變白的紅斑,保持局部清潔干燥5 h后消失。

3 討論

鼻導管吸氧是兒童血液病常見的無痛操作,可以改善患者因缺氧而引起的不適感,提高患者的血氧飽和度,改善缺氧癥狀,保護心肺功能。兒童血液病患者年齡小,好動或不配合時常需要用膠布將吸氧管固定在臉頰處,由于化療藥物及激素藥物的應用,使得患者皮膚角質層變薄,血管通透性增強[1-2],再加上膠布的不透氣性和粘合性容易造成局部皮膚損傷。本研究為避免在操作中出現其他因素而干擾實驗結果,在實驗前已經規定了固定吸氧管過程中膠布的粘貼部位、粘貼范圍及摘取膠布的手法,均由經驗豐富的責任護士操作,粘貼部位為鼻翼兩側外開一指,膠布使用面積約為1 cm×2 cm,摘取時用棉簽蘸取生理鹽水輕擦、輕撕。統一規范操作后,對照組的皮膚損傷發生率仍較高,為32.5%。

水膠體敷料富含水量,低敏,是由親水性顆粒和疏水性聚合物組成的一種具有清創、保濕、鎮痛效果的透明傷口敷料[3]。其作用機制是閉合敷料形成低氧環境,促進血液循環,抑制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抑制炎性細胞浸潤和血小板黏附,從而減輕對血管內膜的損傷,預防炎性反應。多項研究[4-5]結果顯示,水凝膠敷料對于靜脈炎有積極的治療和預防效果[6-7],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小靜脈穿刺和套管針所致的靜脈炎護理中。

本研究中,實驗組出現1例Ⅰ期皮膚損傷,具體表現為出現指壓不變白的紅斑,未伴隨疼痛感。對照組出現10例Ⅰ期皮膚損傷,具體表現為出現指壓不變白的紅斑,伴輕微疼痛感;3例出現Ⅱ期皮膚損傷,具體表現為皮膚局部表皮剝脫,伴較強疼痛感。

兒童血液病患者在進行氧氣吸入治療時由于患兒活動或不配合,常使用普通膠布固定吸氧管。在治療結束后摘除膠布時盡管采取動作輕柔、固定皮膚等措施[8-11],但由于血液病患者特殊用藥后皮膚角質層變薄及毛細血管脆弱易引起皮膚損傷,進而可能引發皮膚感染,所以Ⅰ期、Ⅱ期皮膚損傷時需積極處理以防合并感染[12-13]。本研究中,對照組10例發生Ⅰ期皮膚損傷,3例發生Ⅱ期皮膚損傷,增加了患者額外的痛苦和心理負擔。在傳統的預防感染過程中,護士需要使用莫匹羅星外涂,3次/d,額外增加了勞動量。與常規固定吸氧管方法相比,采用水膠體敷料進行局部皮膚保護的方法簡便,經濟實用。水膠體輔料一般可使用3~5 d,通常吸氧治療期間只需更換1次[14-15]即可達到預防皮膚損傷發生的目的,易被護患雙方接受。在臨床實際應用中,對照組發生皮膚損傷后,會因為局部疼痛、瘙癢不適感出現抓撓,進而不配合涂抹藥物,再加上患兒活潑好動易將藥物涂抹到其他部位而使藥物不能很好地作用于破損部位。水膠體敷料具有保護傷口并促進愈合的特點[16-17],將其粘貼于皮膚受損部位,既可以減輕疼痛感,又可以很好地保護局部皮膚,促進愈合。

綜上所述,水膠體敷料能有效預防兒童血液病患者吸氧管固定時產生的皮膚損傷,減輕患者痛苦,保證治療的順利進行,且水膠體敷料應用簡單,安全,有效,無副作用,還可以促進已發生損傷的皮膚愈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詹秀蘭,黎中良,曾雪玲.傷口護理新進展[J].護理學雜志,2007,22(4):74-76.

[2] 吳小玲,宋志芳,萬群芳,等.水膠體敷料治療壓瘡的療效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06,21(5):466-467.

[3] 李委.水膠體敷料預防血液病患兒留置中心靜脈導管機械性靜脈炎的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3):3349-3352.

[4] 周徐慧,周加倩.水膠體敷料改善經鼻氣管插管鼻部壓瘡的應用[J].中華老年口腔醫學雜志,2015,13(4):212-214,252.

[5] 楊衛云,吉玉娟,李揚.水膠體敷料在小兒靜脈留置針輸液滲漏中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30):114-115.

[6] Roberts KT,Robinson KM,Stewart C,et al.An integrated mental health clinical rotation[J].J Nurs Educ,2009,48(8):454-459.

[7] Tjale AA,Bruce J.A concept analysis of holistic nursing care in paediatric nutsing[J].Curationis,2007,30(4):45-52.

[8] Baker J,Ajani JA.Proactive nurse management guidelines for managing intensive chemotherapy regimens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gastric cancer[J].Eur J Oncol Nurs,2008,12(3):227-232.

[9] 李鳳英,曲靖,林瓊芬.水膠體敷料治療化學性靜脈炎的療效[J].包頭醫學,2013,37(1):46-48.

[10] 邵悅萍,陳文英,戴云珍.壓瘡預防及護理單研制和臨床使用[J].護理研究,2005,19(9):831-832.

[11] 姜香云,馬文元.透明潰瘍貼預防骶尾褥瘡的療效觀察 [J].浙江醫學,2007,29(10):1104.

[12] 曾麗姣.壓瘡防治方法討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6):66-67.

[13] 寇靜.水膠體敷料在壓瘡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3):213-214.

[14] 王曉珍,賈穎必,張小鷗.水膠體敷料在預防嬰幼兒直型留置針壓瘡中的效果觀察[J].現代實用醫學,2014, 26(9):1185-1187.

[15] 徐健,冀愛萍.濕性理論在治療壓瘡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0,24(3):716-717.

[16] 仲崇曉,姜秀琴.水膠體透明貼在老年患者一期壓瘡治療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16):42-43.

篇5

讀《哲學家.螞蟻和赫兒墨斯》有感

這是一則小的故事,讀后不禁啞然失笑,故事是這樣說的:一個哲學家發現一條遇難的船,船上的人都已已經死了。他用那顆哲學家的“聰明”的大腦去判斷原因,于是他大罵上天不公平,就因為一個犯罪的人在船上,就讓許多無辜的人一起送了命。

他正說著,忽然發現自己被一大群螞蟻包圍了。原來他當時正站在一個螞蟻窩邊。有一只螞蟻爬到他身上咬了他一口,他一腳把許多螞蟻都踩死了。這時赫耳墨斯出現了,他用魔杖指著這個哲學家說:“你不是要批判上天不公平嗎?可是你自己也是用同樣的態度去傷害生靈呀?”

這個哲學家在批評別人的同時,自己也犯了同樣的錯誤,用同樣的手段去傷害其他一些弱小的生靈。這則小故事諷刺那寫些說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的人。告訴我們不要只去看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自己的短處,只看到自己長處的人。對于相對我們而言的一些小的生靈,我們要學會保護它們,不要藐視它們,它們與我們一樣同樣是生命。保護比我們弱小的生命,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篇6

書中第一個哲理小故事《信心創造奇跡》就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信心對于人的重要性。這個故事說宋朝戰爭時,一隊將士陷入困境,后來將軍一個小小的動作,卻使士兵信心大增,戰勝強大的敵人,突出了重圍。其實這個動作,大家都很熟悉,就是猜銅板,正面會贏,反正會輸,結果,將軍手中的銅板正反兩面都是正面的圖案,擲出去的結果,只能是正面。這個看似游戲的舉措,卻使士兵們相信,自己一定會贏,最后士氣大增,取得了勝利。我想,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應該有這樣的自信,不管遇到怎樣的困難,都要堅持自己的理想信念,以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作為自己人生的坐標,朝著既定的方向,一直前行,直到取得令自己滿意的成績。

整本書中,令我感觸最深的還是大哲學家蘇格家底教育學生的一件趣事。開學第一天,蘇格拉底就讓本文每個學生做同樣的一件事,每天甩胳膊300下。這么簡單的事,當時同學們都不以為然,然而一個月過去了,有90的同學堅持下來了;兩個月過去后,只有80的同學堅持著;一年過去后,只有一個同學堅持了。這個學生最后成為了古希臘另一位大哲學家,他就是柏拉圖。故事雖然只有短短的200多字,但卻寓意深刻,我看完這個故事后,也不禁自問,如果讓我每天甩300下胳膊,我能堅持多久?

書中精彩的故事讓人回味無窮,書后精選的哲理名言,更讓人百讀不厭,“人生的價值,并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應知學問難,在乎點滴勤。”“人既盡其才,則百事俱舉;百事舉矣,則富強不足謀也。”------這些經典的哲理名言,如今已成為我工作、學習、生活的座右銘。在這些哲理面前,我將過往生活的點點滴滴在腦海中回放,覺得自己所缺乏的就是書中所說的文秘雜燴網哲理的深度以及知識的廣度。

放下書,開始遐想自己的未來,要步入完美的人生,要使學習更加深入,生活更有意義,工作更有成效,應該怎么做?想想自己的實際情況,再翻翻書中的哲理小故事,我為自己制定了幾條人生準則:

一、樹立自信。科學家愛迪生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書中也以各種故事展示,自信是獨立個性的一個重要成分,是人們從事任何事業的最可靠的資本,自信能排除各種障礙,克服種種困難,使事業獲得完美的成功。重新審視自己,我挖掘著自己身的優點,當然也看到了不足,但在這其中,我把握著尺度,揚長避短,遇到難事,迎難而上,因為自信是成功最重要的前提。

二、持之以恒。龜兔賽跑的故事告訴我們,競賽的勝利者之所以是烏龜而不是兔子,這與兔子在競爭中缺乏堅持不懈的精神是分不開的。巨大的成功靠的不是力量而是韌性,競爭常常是持久力的比賽。這使我堅信要造就完美人生,就要持之以恒,當然在生活中,要持之以恒的事有許多,每天堅持看一份報、翻一本書、了解一檔新聞,這將成為我一直堅持的選擇。

三、關注細節。細節時時處處都存在,但就是看我們能不能看到,能不能捕獲,細節可以幫助我們改變觀念,創新工作方法,樹立正確的目標。生活中,我將做一個有心人,關注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改變工作方法,更新工作方式;關注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使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使自己的人格魅力不斷顯現。

篇7

一、以哲學故事來結合教學,提高學生的理解程度,激起學生對政治的學習積極性

高中政治教學中哲學部分是學生理解和消化起來有點難度的知識點,因為比較抽象,學起來也比較乏味,因此將每個知識點都結合一個小故事來說明,能提高學生對政治學習的熱情。

一棵經歷了風吹雨打,甚至閃電襲擊的大樹,仍然能旺盛的生長,但是卻被一群蟲蟻經過不斷的啃食而死,這個小故事就體現了唯物辯證主義的質與量的變化。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就是蟲蟻的日復一日的啃食,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也就是大樹最終死亡了。事實上類似于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等成語都可以通過這一哲學觀點來解釋。再比如,我們在成功之前必然會遭遇很多的挫折,這也是屬于唯物辯證法中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要堅信前途是光明的,很多人都選擇了在最艱苦的時候放棄,其實最艱苦的時候也就是最接近目標的時候。教師對每個哲學知識點都通過一兩個小故事來解說,既能讓學生明白其中的原理,也能減少知識點的乏味性,增加學習樂趣。

二、以幽默生動的語言和有趣的圖畫來活躍課堂氣氛

幽默、生動的語言在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中都能取得不錯的課堂效果,通過多媒體技術展示有趣的圖片也是增加課堂趣味性的有效選擇之一。

教師可以通過幽默的語言、形象的肢體動作將故事展現給學生,幫助學生明白其中的緣由。比如有一天小馬要到河的對岸去,可是不知道水的深淺,這時它就找來了長頸鹿,教師就可以模仿長頸鹿很不在乎、并不屑地說:“哈哈,太淺了,只到我的小腿。”小馬又找來了小狗,教師又模仿小狗氣喘吁吁的語氣說:“不行啊,太深了,都到我脖子了!”但是小馬過去的時候發現水只到自己的大腿,跟他們說的都不一樣。這個故事就說明了高中政治學科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知識點,經過這一幽默的表演,學生積極性提高了,從而課堂效率也就提升了。

另外,政治課本中有很多有趣的圖片,教師可以將其進行充分的利用來提高學習興趣。如在教學《樹立創新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一課時,可以通過多媒體觀看插圖來引出本堂課的主要內容。比如有個老婆婆在種雞蛋,旁邊的旁白是“種瓜得瓜,種豆的豆,種雞蛋得雞蛋”,學生們看見這幅畫會認為這個老婆婆肯定是種不出雞蛋的,原因在于雞蛋不是種出來的。學生看圖片只能看到表面的現象,教師就可以再一次通過圖片來剖析其深層次的含義,那就是打破常規思維不一定就是創新,創新的基礎是建立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以科學為理論的,不然是得不到想要的結果的。這種教學方式也能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印象的。

三、以話題討論的方式來增加教學的趣味性

討論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也能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問題,話題討論也被作為趣味性教學的有效途徑。

篇8

終于,風放棄了。然后太陽從云后走出來,對老人露出了燦爛的微笑。不久,老人開始擦汗,然后脫掉大衣。太陽對風說:“你看,還是溫和與友善,比憤怒和暴力有威力。太陽了解風并且認識到自己可以完成,而風正相反,盲目的采取行動沒有考慮自己和太陽的能力最終敗給太陽。

唯有在與別人的比較中才能夠充分認識自己,離開了生活中的對手和交際對象就失去了衡量自己的尺子和照鑒自己的鏡子。工作中如果終日獨來獨往,孤僻冷漠,缺乏與同事朋友的交往,那他對自己的認知就缺乏了“參照系”,就發現不了別人身上好或不好的東西,也就更無法調整和改進自己了。

說一個有點冷幽默的故事,一天,有一位哲學家乘船去對岸。在船上的時候,哲學家與漁夫展開了對話。哲學家問漁夫:“您懂哲學嗎?”“不懂。”“那您可就失去了50%的生命啊!”哲學家又問:“那您懂數學嗎?”“也不懂。”“唉,那您這就失去了80%的生命。”這時,漁夫問哲學家:“先生,您會游泳嗎?“不會。”漁夫順著風浪把小船掀翻,兩人落到水里,漁夫得意地說:“您即將失去100%的生命哦!”

篇9

哲學原理理論性強,內容抽象而晦澀難懂。如果教師只是單純的根據書本照本宣科,學生很難真正理解哲學知識。久而久之,學生從聽不懂到不想聽,哲學教學事倍功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學生學習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要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就要把哲學課講得生動、有趣而形象,使學生感同身受,激發其內在情感,加深印象,引發思維。適當引用趣例教學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趣例”可以是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成語故事、生活中的小故事,也可以是哲理詩詞,名人名言等。精選一些寓言故事、成語典故、生活故事與教材內容相結合,或者是引用一些名人名言、廣泛流傳的詩歌辭賦引申出哲學原理,既可以將枯燥的問題趣味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復雜的問題簡明化,深刻的問題通俗化,又可以使學生在輕松而又緊湊,情趣盎然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增強能力、提高覺悟。

例如在講哲學的基本問題這一課時,我列舉了很多哲理名言,如:戰國末期思想家荀子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南朝齊梁時哲學家范縝說: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南宋哲學家朱熹說:理在先,氣在后。法國哲學家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英國哲學家貝克萊說:物是觀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當我一一闡述了這些哲學家的名言之后,學生們恍然大悟,這些名人名言都是圍繞一個主題:思維和存在到底誰決定誰,貫穿于哲學發展始終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

又如,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這一原理的闡述中,《趙人留貓》、《養雞人與傳教士》等故事讓學生掌握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我們在看事情的時候一定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將利益最大化,才能在其中抓住那個平衡點。再如:將全班同學分成兩組,分別說出符合、違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古語、俗語、成語、寓言故事等等,輪流競答。學生興趣濃厚,在上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回答踴躍。符合的有:對癥下藥、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獨具匠心、見機行事、量入為出……違背的有:張冠李戴、生搬硬套、東施效顰、照搬照抄、邯鄲學步……最后教師總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活的靈魂的原因,要從兩方面進行掌握:一是科學地認識事物的基礎,二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教學實踐證明,在哲學教學中恰當地運用趣例教學,能有效地激勵和鼓舞學生學習哲學課的積極性,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抽象的哲學概念和觀點,促使學生開動腦筋,并從中領悟人生的哲理,舉一反三。當然,教師在運用趣例的時候要避免喧賓奪主,引用過量,免得學生只注重有趣的事例而忽視了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學生的積極參與是有效教學的關鍵

在哲學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將哲學理論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在情景模仿中進行自主性思維,在具體的情境中滲透深奧的哲學理論,將哲學理論學習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例如,在上課時,我請學生分析: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說過:“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他的學生克拉底魯認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學生一開始覺得迷惑,有的學生甚至伸出了自己的腳來模仿試驗,通過細細體會及分析討論,他們不難得出結論:前者正確,它說明物質是運動的。后者錯誤,它否認了事物的相對靜止,將會導致不可知論。再如:講實踐的特點這課時,請學生分析:讀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大家都深為愚公的精神所感動,但同時也有人認為,愚公畢竟還是“愚”,為什么一定要用鐵鍬挖,用肩挑,而不用炸藥炸,用車裝呢?問題一提出,班級就開始沸騰了,學生七嘴八舌的否定了案例中有人認為的觀點,因為答案很明顯,實踐具有客觀性,實踐的主體、手段都是客觀的,人的體力特別是智力的發展,實踐手段的制造和使用,都是由客觀歷史條件決定的;人的認識是無限的,具有能動性,但受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隨歷史變化而變化。

直接參與課堂教學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教師也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走到學生中間,主動營造輕松的討論環境和氛圍,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其獨立思考,解釋討論,開拓學生的視野,克服學習上的依賴心理。同時,教師也要置身于案例討論的全過程,既要對勤于思考,善于提問的學生給予肯定和稱贊,也要對分析判斷有誤的學生給予正確的引導和鼓勵。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開發學生的辯證思維,全面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多媒體的運用是有效教學的重要輔助

哲學課程知識點多,信息量大,再加上各種趣例的引用以及案例的展示,只是依靠傳統的教學手段是不可能獲得完美效果的,所以,多媒體教學的運用尤其重要。多媒體教學集聲音、圖片、視頻、動畫、文字等于一體,具有許多對于教育、教學過程來說是特別寶貴的特性與功能,這些特性與功能是其他媒體,例如幻燈、投影、電影、錄音、錄像、電視等所不具備或是不完全具備的。多媒體教學圖文并茂、操作簡便、交互性好、信息量大、直觀性強,有效地彌補傳統教學手段的不足。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寬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而教師看著課件,使教學更加方便,節省了自己講述及板書的時間,多媒體上的內容又相當于一個教學提綱,教師也不需要在課后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要把需要講授的內容記憶下來。

畫龍點睛的課堂小結是有效教學的重要環節

課堂教學中,只有做到善始善終,才能算是一堂好課。

篇10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成功在于堅持》。

首先我想與大家分享一個有趣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古希臘。開學第一天,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對學生說:“今天咱們只學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做的事。每人把胳膊盡量往前甩。”說著,蘇格拉底示范了一遍,“從今天開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嗎?”學生們都笑了,這么簡單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問學生們:“每天甩300下,哪些同學堅持了?”有90%的同學驕傲地舉起了手。又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又問,這回堅持下來的學生只剩下八成。一年后,蘇格拉底再一次問大家:“請告訴我,最簡單的甩手運動,還有哪幾位同學堅持了?”這時,整個教室里,只有一人舉起了手。這個學生就是后來成為古希臘另一位大哲學家的柏拉圖。這個小故事所蘊含的深刻含意是顯而易見的。

法國偉大的思想家布封曾經說過:“天才就是長期的堅持不懈。”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也曾說:“做學問,做研究工作,必須持之以恒。”的確,我們干什么事,要取得成功,堅持不懈的毅力和持之以恒是必不可少的。古今中外,有多少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只說說同學們非常熟悉和崇拜的跨欄英雄飛人劉翔吧。劉翔八歲進入體育運動生涯,開始練跳高,后來轉入跨欄項目。在十幾年的刻苦訓練中,每天面對的就是奔跑、起跳、跨越;跨越、奔跑、起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對于熱愛音樂、電腦的十幾歲的少年劉翔來說,是何等的枯燥、乏味!但是,劉翔堅持下來了,十幾年如一日的刻苦訓練,成就了劉翔,雅典奧運會上,一個令西方世界驚詫不已的東方神話橫空出世,劉翔帶給全中國人民的是何等的榮耀和自豪。我想他也給我們每個人注入了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那就是明確目標,堅持不懈,終能成功!世間最容易的事是堅持,最難的事也是堅持。說它容易,是因為只要愿意做,人人能做到,說它難,是因為真正能做到的,終究只是少數人。

成功在于堅持,這是一個并不神秘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