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治理對策范文
時間:2023-07-25 17:19: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環境污染治理對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農村環境現狀
1.農村居民生產、生活以及工業垃圾對農村環境造成污染。近年來,由于農村人口不斷增加和農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生活垃圾大量增加。加之農民環境意識淡薄,垃圾沿河、路等隨處亂堆亂放的現象較為普遍。一些畜禽養殖戶普遍規模小,沒有相關配套污染處理設施,禽畜糞便的堆放也成為農村重要污染源之一。還有部分企業由于受利益驅動,擅自傾倒短期內難以降解的固體廢物,也是造成農村垃圾增多的重要因素。
2.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各鄉鎮政府把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實行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第三產業,招商引資等作為增加當地財政收入的良策。而在發展鄉鎮企業的同時,往往是靠山吃山,有煤挖煤、有石采石,興辦小高爐等,這些企業往往技術含量低,能耗高、污染重,不惜以犧牲環境代價獲取經濟利益。更有甚者個別鄉鎮領導不經考察,盲目引進一些淘汰落伍、能耗高、污染重的項目,甚至對一些企業實行重點保護。這些措施雖然在短期內見到了經濟效益,但由此帶來的污染也不容忽視,甚至釀成重大事故。2008年8月河南民權縣磷肥廠利用高砷硫鐵礦制酸嚴重污染大沙河水的特大污染事故就是一個例子。不僅污染沿河土地,對下游居民飲用水也是一個威脅。
3.農民盲目濫用農藥、化肥等生產物資造成環境二次污染。農民為提高農作物產量而過度使用化肥、農藥等,不僅造成資源浪費,給農民帶來經濟損失,而且導致環境污染。據最新統計,我國已成為世界上使用化肥、農藥數量最大的國家。化肥年使用量達40tkm2,遠遠超過發達國家為防止化肥對土壤和水體造成危害而設置的22.5tkm2的安全上限。而且,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農藥年使用量約130萬噸,只有約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進入了水體、土壤及農產品中,使全國9.3萬km2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脅到人群健康。
二、農村環境污染成因分析
1.環保意識淡薄農民環保意識淡薄是環境污染不斷加劇的思想根源。長期的傳統農業耕作方式,環保知識的缺乏,造成廣大農民環境保護意識比較差,認為環境污染與己無關。只顧眼前效益,不顧長遠利益,更不考慮生態環境,無節制地使用農藥、化肥等,重而加劇了農村環境污染惡化。
2.農村環境缺乏科學規劃和管理
在農村加快經濟發展和城市工業化向農村轉移的過程中,一些鄉鎮政府一味講發展,缺乏長遠的科學規劃。企業布局分散、生產和排污混亂無序,即使采取了治理措施,也沒有得到應有的效果。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化工、電鍍等污染企業分散在鄉鎮、村莊、居民集中區,盡管近年來監管力度不斷加大,“三廢”污染有所減緩,但由于沒有合理的規劃和有效的治理,污染問題仍很嚴重。加之農村生活廢水無序排放,各種垃圾隨意丟棄等都形成較大的環境安全隱患。
3.農村環保法律缺失
目前,國家有關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仍不健全,河南省尚沒有一部關于農村環境保護的地方法規或規章,關于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規定分散在其他多部法律文件之中。其中,相當一部分內容屬于原則性規定,概括性強,實踐中難以操作。如針對有關畜禽養殖污染和面源污染等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由于現行法律中的一些規定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強,給農村環保執法和環境問題的解決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三、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措施
1.加強環保法制宣傳,提高農民環保意識
環境保護重在全民參與,而在農村仍有相當一部分人對環境保護法知之甚少。各級政府要通過組織各種群眾喜聞樂見的科普宣傳和活動,廣泛宣傳環保法律知識,讓農民掌握基本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加強鄉鎮干部、鄉鎮企業負責人的環保教育,使鄉鎮領導干部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使鄉鎮企業負責人正確處理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系,明確責任,自覺減少、控制污染。
2.要堅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科學管理
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充分考慮農村當地的生產和生活,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嚴格按照生態功能區或環境要素,劃分生產和生活區,對不同區域實行相應的環境標準并嚴格監管。合理布局工業企業,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建設工業園區進行集中生產、集中治理。統籌建設工業廢水、生活廢水集中處理系統和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設施,保護農村飲用水質衛生安全和農村環境衛生。
篇2
0 引言
農村環境是農村居民生活和發展的基礎,但是,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農村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并且污染源比以前更為廣泛,污染速度已經成地毯式迅速起來,所以不得不對其進行研究治理方案。各種農村環境污染已經開始威脅農村居民的健康,甚至通過其他方式間接影響到城市居民的健康。更加應該引起重視的是人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還不夠強烈,應加強人民的環保意識,以次為主展開防污染,治理污染開展排污環保等一系列工作。
1 有關農村環境污染現狀
1.1 居民生活產生的污染加劇
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原本城市中的主要生活垃圾在農村中也大量出現[1]。如裝飾材料、廢舊電器等,農村垃圾回收體系不完備,使得垃圾不能全部分類回收。這些垃圾隨意堆放,通過雨水淋溶,使垃圾中含有的重金屬、有機物等進入環境中,造成環境污染。此外,農村環保投資較少,農村居民生活污水統一收集比較困難,加之經濟實惠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備短缺,使得大部分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直接造成了農村水環境的污染,污染物在水體及其他環境中的直接或間接轉換也造成了其他農村環境的污染。這些排放污水中所含的有毒有害物質嚴重影響附近居住人民的健康問題。另外,部分排放污水直接被農民用來澆灌蔬菜、瓜果、莊稼、這些農作物大量污染并直接損傷了居民的身體健康。但由于農村人民環保意識較為淡薄,這也是污染加劇的原因之一。
1.2 農業面源污染嚴重
為了提高農業產出,增大經濟效益,我國在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化肥、農家肥、農藥和農用塑料,導致我國農業面源污染越來越嚴重。化肥和農家肥的大量使用,使得很多污染物質(如有機類污染物質、含磷物質和含氮物質)隨地表徑流進入水域,造成水體污染;農藥的不合理使用,是造成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農藥施用后,部分被農作物吸收,其余部分通過各種途徑進入水體,土壤和空氣中,造成水體、土壤和空氣環境污染,另外,殘留在農作物中的農藥會直接影響到人類的健康;近年來,我國農用塑料使用量和覆蓋面積已居世界首位,農用塑料很難降解,農用塑料的大量使用嚴重影響土壤的通氣性能和水肥傳導能力,長期使用會造成糧食減產。農業面源污染嚴重,是造成我國農村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1.3 工業生產污染
隨著鄉鎮工業企業的快速發展,鄉鎮工業企業排放的污染物也越來越多。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使得農村環境質量日趨惡化。周邊居民健康受到嚴重威脅,短短幾年時間,可以從清澈見底的河水變成受納污水的惡臭水體,污染的速度可想而知。同時鄉鎮企業資源利用率低,污染治理能力相對較弱,污染物超標排放情況嚴重,也加劇了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因此,國家應在環保方面的宣傳要做到位,強調要更具體。
1.4 畜禽養殖的污染不可小視
畜禽養殖業正在成為我國農村經濟中最活躍的增長點和主要的支柱產業,但是畜禽養殖業在帶來良好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問題[2]。農村畜禽養殖企業大多缺乏統一合理規劃,很多畜禽養殖場所布局不合理。首先,很多畜禽養殖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廢水中含有氮、磷以及一些微量元素,這些物質進入水體后會造成水體污染,影響水體的使用功能,產生黑臭水體,甚至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其次,畜禽養殖場所會產生氨氣、硫化氫和粉塵等,對周圍環境空氣質量造成影響,甚至影響周邊居民生活。再次,隨意排放的畜禽養殖廢物會超過土壤環境的承載能力,引起土壤環境的污染,土壤環境的破壞慢慢會造成糧食減產,污染的農田產出的農作物也會直接影響人體健康。另外,畜禽養殖飼料中含有抗生素和激素等,這些物質隨著畜禽養殖廢水和廢物的排放也進入到了環境中,長期積累也會造成水體、土壤和空氣的污染。畜禽養殖場所的不合理布局,使得農村很多地區人畜混居,農村環境衛生條件較差,同時,畜禽養殖場的病原微生物也會影響居民身體健康。因此,畜禽養殖的污染也不可小視。
2 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及其對策
2.1 完善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加大治理投資
政府方面應建立和完善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也應加大農村環境治理資金投入。農村環境治理需要相應的法律保障和制度供給[3]。要改善農村環境治理困難的現狀,就必須完善我國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優化各種環境管理制度。更要加大農村環境治理資金投入,通過多種方式多種渠道籌集資金,支持與鼓勵各種社會資金參與農村環境保護與治理,保障各項農村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的順利推進。
2.2 加大農村環境監管和監測力度
要建立多部門合作機制,加大對我國農村環境的監管力度。強化對農村工業項目的監督檢查,嚴防污染物超標排放;嚴格落實各項環保制度,對破壞農村環境的單位、行為人和事要加大處罰力度。農村環境質量的監測可以讓我們了解農村環境的污染情況,從而制定科學合理的治理方案,因此,我們要增加鄉鎮環保機構人員和設備的配備,加大農村環境質量的監測力度。一旦監管力度和懲處力度不夠就很容易松懈,從而縱容了一些環境質量監測人員的惰性,使得工作難以開展,寸步難行。所以,加大處罰力度,獎罰明確也起到重要作用。
2.3 培養污染治理人才,加強宣傳教育
人才是強國之本,農村環境治理同樣需要人才的參與。培養污染治理人才,有利于我們制定科學合理的農村環境治理方案,積極推進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工作。農村環境治理要以村為單元,以民眾為主體,這就要求政府要加強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使民眾樹立起環境保護意識、調動民眾的積極性,使民眾自覺參與農村環境治理工作。同時,也要加強基層領導干部環保培訓,使領導干部真正重視農村環境治理工作。
3 加強法律意識,認識環保的重要性
為何環境污染愈加嚴重,農村環境得不到妥善治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們的法律意識比較淡薄,環保意識不夠強,或者說了解甚少,缺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與責任。法律宣傳不到位,人們只有在身體出現嚴重問題時才稍微重視起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氣污染,甚至農作物的污染。導致很多地區出現地方病,地區癌癥患者增多,所以要從法律開始重視,宣傳要做到位,環保知識要普及到位,讓每一位居民從心中都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以身作則。這樣,才能有效的把環保工作做好。
篇3
一、農村水環境污染處理技術
(一)分散式和無動力處理技術
無動力處理技術是當前在農村水環境污染處理中比較常用的一類技術,它主要將厭氧處理作為核心,將生物濾池作為輔助,是一種綜合性的污水處理技術,該技術應用的一大典型特征就是不需要通過動力來進行驅動,而且也不會涉及到抽水泵等設備和裝置的使用,分散式處理技術通過把相應的污水處理設施埋藏在地下的適當位置,之后再利用分散式或者集中式的方法對污水進行處理,這樣既能實現土地資源的節約,同時還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處理效率,在埋設有污水處理設施的地表之上還能種植一些綠化植物,起到凈化環境的作用。
(二)土壤滲濾技術
土壤滲濾技術在水環境污染處理上主要是通過滲濾處理系統來達到治理目的的,土壤滲濾系統中主要包括慢速滲濾系統和快速滲濾系統兩個部分,其中,快速滲濾系統主要負責將污水引到具有較好的滲透性的地區,并在污水滲濾的整個過程,發揮出過濾、沉淀、氧化還原等作用,進而達到對污水的凈化。慢速滲濾系統則主要發揮出對污水處理流程進行簡化的作用。當前,土壤滲濾技術已經被大規模應用于污水治理中。要把該項技術應用于農村水環境污染治理中,就必須確保土壤的活性、通透性等達標,這樣才能確保處理效果。一般來說,當滲濾系統運行30天左右,應當對滲濾床進行適當調整和優化,這樣才能使其滲濾速度保持正常水平。
(三)穩定塘技術
當前,我國的水資源分布具有地區不均衡的特點,部分農村地區存在嚴重的干旱缺水問題,穩定塘技術的應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水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從而使水資源在干旱地區發揮出更大的作用。近幾年,我國提高了對該技術的重視度,有關部門也進一步加大了對該技術的研究力度,這就為穩定塘技術的推廣和普及奠定的基礎,將該技術和二級生物處理技術相比可以發現,高效藻類塘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其特殊的性質,對于土地面積廣闊但技術水平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來說,穩定塘技術具有更高的適用性,值得在農村水環境污染處理中得到大面積推廣和應用。
(四)人工濕地技術
人工濕地技術主要是利用自然濕地環境來發揮出清潔水體、減輕污染的作用,在進行污水處理的時候,它能和污水中的一些物質發生化學作用、物理作用,進而實現對水體的凈化,而且濕地本身就是自然環境中的一種具有獨特性的系統,其組成結構中主要涉及到微生物、動物和植物等,這些組成成分能利用吸附、過濾、吸收、分解等形式來凈化污染水體,最終取得最佳的凈化效果,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主要包括濕地系統和預處理系統兩個部分,其在金屬濃度、COD等的處理上能達到三級或二級處理水平。無數的處理實踐已經證明,當水體污染程度一般時,人工濕地技術對污水中BOD?5的處理效率能達到85%左右的水平,對磷等成分的處理甚至能達到90%以上。
(五)沼氣技術
該技術主要利用厭氧發酵的方式來對動物和人的排泄物進行處理,它不僅能起到凈化這些污染物質的作用,同時還能將其轉化為可被再次利用的沼氣,且發酵之后的沼渣等物質能被用作土地的肥料,將沼氣技術應用于農村水環境污染處理中,能將污水中的各種污染物有效去除,進而降低其對農村環境帶來的污染。
二、農村水環境污染治理對策
(一)控制好污染源頭
現階段,我國農村環境的整體質量并不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污水、垃圾等隨意排放的現象十分普遍,所以,要治理好農村水環境,最主要的就是要加強對污染源頭的控制,具體來說,應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第一,應進一步規范農村牲畜的養殖,建立專門的牲畜糞便處理設施,以免大量的牲畜排泄物進入到水體中,加劇農村水環境的污染。第二,應構建完善的垃圾收集系統,以免出現垃圾胡亂堆放的現象。第三,應設立專門的污水排放管道或溝渠,讓污水能有效集中到污水處理場所,以免其隨意排放到水中而對水體造成嚴重污染。
(二)選擇最為適宜的水環境污染治理技術和模式
由于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住戶較為分散,且經濟條件十分有限,必須在水環境污染治理上考慮到當地的居住特征以及所需花費的成本,盡量采用資金投入較低、容易管理的污水處理技術,可采取分散式和集中式處理相結合的治理模式,在污水排放量較大、污水濃度偏高的樓房區域,可采取動力集中式污水處理技術,以確保出水效果。在人口比較集中、污水濃度偏低的平房區域,可選用低成本的生態處理模式或者厭氧處理模式,包括土地滲透技術、氧化塘技術、人工濕地技術等。對于污水較為分散、很難匯集到一起的區域,可修建小規模的一體式污水處理設施,或者采用庭院獨立式的自然處理模式等。
(三)發展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的發展不但能改善農村周邊環境,同時還能在降低水污染方面發揮出一定的作用,所以,應在農村地區大力推行生態農業,在農業生產中盡量采用復合肥料,控制好氮肥的使用量,并在病蟲害的防治上盡量采用生物技術,避免高濃度化學藥品的使用,這樣就能有效減少污染現象的發生。
結語
總而言之,農村水環境污染處理技術主要包括分散式處理技術、土壤滲濾技術、穩定塘技術等,這些技術的應用對農村水環境的改善來說意義重大,在實際開展農村水污染治理工作的時候,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適當的污水處理技術,從源頭上控制污染,并大力提倡生態農業,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實現農村水環境的改善。
參考文獻
[1]袁寶成.農村水環境污染處理技術及治理對策[J].科技創新導報,2015,(36):166-167.
篇4
關鍵字:室內環境;污染物;控制;治理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生活品質和生活環境的要求也不斷增加。目前許多家庭都會對住宅進行精心的裝飾裝修,然而人們在享受優美生活環境的同時也在不斷遭受空氣中有害物質的侵擾。值得我們慶幸的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室內空氣質量問題,政府相關部門也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來控制室內環境污染。
室內環境中對人體健康有危害的物質有多種,裝飾裝修造成的大體有苯、TVOC、氨、甲醛、放射性和氡氣,這些有害物質對人體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這些有害物質只要是來源于裝飾或裝修材料,那我們要想對這些有害物質進行預防,從源頭上控制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室內環境污染源種類
1、甲醛
甲醛是國際上公認的潛在致癌物, 在室內釋放期長達3~15a, 特別是在裝修一兩年內, 可引起室內超標。當室內空氣中含量為0.1mg/m3時就有異味和不適感;0.5mg/m3時可刺激眼睛引起流淚;0.6mg/m3時引起咽喉不適或頭痛;濃度再高可引起惡心、嘔吐、咳嗽、胸悶、氣喘甚至肺氣腫;當室內空氣中達到30mg/m3可當時導致死亡。它刺激眼睛和呼吸道黏膜,最終導致免疫功能異常, 肝損傷、 肺損傷及神經中樞系統受到影響、而且還能使胎兒畸形。 據流行病學調查,長期接觸甲醛的人,可引起鼻腔、口腔、鼻咽、咽喉、皮膚和消化道的癌癥。
2、氡
氡(radon)是自然界唯一的天然放射性無色、無味惰性氣體。氡氣在水泥、沙石、磚塊中形成后,一部分會跑到空氣中來,會被人體吸入體內,在體內形成照射。氡的12射線會致癌,WHO認定的19種致癌因素中,氡為其中之一,僅次于吸煙。規范中規定,I類民用建筑室內限值定為200Bq/m3,II類民用建筑工程室內限值是400Bq/m3。
氡的分布很廣,它存在于家家戶戶的房間里。據檢測,美國幾乎十五分之一的家庭氡含量較高。調查結果表明,室內氡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從房基土壤中析出的氡。在地層深處含有鈾、鐳、釷的土壤、巖石中,可以發現高含量的氡。這些氡可以通過地層斷裂帶,進入土壤和大氣層。
(2)從建筑材料中析出的氡。1982年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的報告中指出,建筑材料是室內氡的最主要來源。如花崗巖、磚沙、水泥及石膏之類,特別是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天然石材,易釋放出氡。
(3)從戶外空氣中進入室內的氡。在室外空氣中,氡被稀釋到很低的含量,幾乎對人體不構成威脅。可是一旦進入室內,就會在室內大量的積聚。
(4)從供水及用于取暖和廚房設備的天然氣中釋放出的氡。只有水和天然氣的含量比較高時才會有危害。
3、總揮發性有機物(TVOC)
揮發性有機物(VOC)是指飽和蒸氣壓>70.91Pa或沸點9℃的有機化合物,如芳香烴、脂肪烴、鹵代烴和含氧烴等。TVOC是一種人體神經對非特異性刺激的一種量化指標。從廣義上說,室內任何液體或固體在常溫常壓下自然揮發出來的有機化合物都屬于TVOC,TVOC在室內空氣中作為異類污染物,是極其復雜的,而且新的種類不斷被合成出來。TVOC中除醛類以外,常見的還有苯、甲苯、二甲苯、三氯乙烯、三氯甲烷、萘、二異氰酸酯等,主要都來源于各種涂料、粘合劑及各種人造材料等。
我國《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 中規定室內空氣中TVOC濃度限值I類民用建筑工程為0.5mg/m3,I類民用建筑工程為0.6mg/m3。
室內空氣中TVOC含量的大小與以下四個因素有關:室內溫度、室內相對濕度、室內材料的裝載度、室內換氣次數(即室內空氣流量)。在高溫、高濕、負壓和高負載條件下會加劇TVOC散發的力度。
二、針對TVOC普遍檢測方法
1、原理
用Tenax―TA吸附管采集一定體積的空氣樣品,空氣中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保留在吸附管中,通過熱解析裝置加熱吸附管得到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解吸氣體,將其注入氣相色譜儀,進行色譜分析,以保留時間定性,峰面積定量。
2、儀器及設備
(1)采樣器―流量穩定,流量范圍0.1~0.5I /min;
(2)熱解析裝置―― 蘭化所熱解析爐TJ一618;
(3)氣相色譜儀――Agilent 6820帶氫火焰離子化檢測器;
(4)毛細管柱―― 蘭化所1urn×0.32mm×50m石英柱,內涂覆二甲基聚硅氧烷,柱操作條件為程序升溫5O℃~25O℃,初始溫度為5O℃,保持10min,升溫速率5℃/rain至250oC,保持2min;
(5)Tenax―TA吸附管――內裝200mg粒徑為0.18~O.25mmTenax-TA吸附劑的玻璃管;
(6)標準品――苯、甲苯、對(間)二甲苯、鄰二甲苯、苯乙烯、乙苯、乙酸丁酯、十一烷標準溶液。
3、測試方法
在采樣地點打開吸附管,與空氣采樣器人氣口垂直連接,調節流量0.1~0.41/rain的范圍。用皂膜流量計校準,采集1~5L氣體,記錄采樣時間、流量、大氣壓、溫度,做好標記,盡快分析。用熱解吸氣相色譜儀分析0.05、0.1、0.5、1.0、2.0mg/mI 一系列的標準溶液,以各組分的含量(ug)為橫坐標,峰面積為縱坐標,分別計算回歸方程。對樣品吸附管,以標準系列相同的分析方法分析。
三、熱解吸直接進樣氣相色譜法的改進
1、儀器設備的改進
針對上述方法多次經人工測量不精確的問題,在經過選取幾家國內知名的色譜儀廠家的儀器做了大量的試驗之后,對原有的氣相色譜儀和熱解吸儀進行設備改造。選取上海科創的HL800型二次熱解吸儀和GC900氣相色譜儀,其直接進樣系統,采用吸附管不移動,移動的是熱解吸裝置,即把吸附管固定在一個通往色譜儀氣化室的管路上,解吸時迅速將熱解吸裝置上推套住吸附管,以六通閥控制解吸樣品的氣流方向,最后載氣將吸附管中解吸出來的氣體樣品直接送進氣相色譜儀的毛細柱進行分析,避免手工進樣方式產生的樣品流失而導致常常檢測不到污染物、譜圖峰值很小的情況,使檢測的準確度得到很大提高。而且樣品沒有被稀釋,檢測的靈敏度就比手工迸樣方法提高了百倍。
2、檢測方法的優化
采用分離性能較好的SE一30 50nHnx0.53mm×(1~5)um大口徑毛細柱,用不分流進樣。由于這種方式進樣保證所有的樣品都進入了毛細柱,非常適用于痕量分析及復雜組分的分析,經上百次的試驗證明其有很好的定量精度和準確度。在試驗中還總結出:由于沒有分流系統,進樣后沒有對氣化室進行大量載氣吹掃,為減少初始譜帶的擴展,載氣一般應采用10~25mL/min的高流速:大口徑毛細柱不可插入氣化室太深,避免柱頭與氣化室形成的死角成為分析時鬼峰的根源。
四、室內環境治理方法
1、加強通風換氣。
當通過檢測發現室內空氣污染嚴重時,應采用通風換氣的措施來降低室內空氣污染。用室外的新鮮空氣來稀釋空氣污染物,既方便,又經濟開窗通風可以保持室內良好的空氣質量,是改善室內空氣質量的關鍵。大量的檢測表明:開窗通風可以使室內的大量污染物迅速下降。
試驗表明室內環境中的有害物質釋放周期相對較長,其釋放量和時間呈拋物線狀,新房裝修結束后不要急于入住,經過一段時間的通風換氣也有利于室內有害物的排放。
2、吸附法
活性炭是常用的物理吸附材料。由于其具有空隙率高,比表面面積大、吸附性能好、吸附氣體種類多和疏水性的優點,因此廣泛用于空氣凈化領域。研究表明活性炭在祛除碳氫化合物(苯)、多種醛、有機酸、二氧化氮、氡方面具有很明顯地效果。但活性炭使用時間一長,吸附能力會減弱,因此需要定期更換活性炭,或高溫烘烤后可再重復使用,因此活性碳還具有可重復利用的特點。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民間有一種利用柚子皮吸附的方法吸附原理類似于活性活性碳,雖然其吸附能力遠低于活性碳,但是也能吸附室內環境中的有害物質。
篇5
關鍵詞農業生產;水環境污染;現狀;治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X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03-0293-02
徐州市是農業大市,近年來由于農業生產活動的廣泛性和普遍性,加上農業生產污染涉及范圍廣、隨機性大、隱蔽性強、不易監測、難以量化、控制難度大,因此農業生產污染已成為目前影響徐州市農村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污染源,其發展趨勢令人擔憂。現就近年來徐州市農業生產污染現狀和成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1徐州市農業生產對水環境污染的現狀
1.1化肥的使用狀況及對水環境的污染
化肥對農作物增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至于農業生產已經對化肥產生了很強的依賴性,表現為化肥用量居高不下。根據2002―2006年徐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期間全年農用化肥施用量見表1。
由表1可知,徐州市2002年至2006年末實有耕地面積逐年減少,而化肥施用量(折純)卻逐年增加,年平均增加值為1.77萬t。調查數據顯示,徐州市年平均單位耕地面積氮肥、磷肥、鉀肥、復合肥用量分別達到319.0、104.8、41.9、89.9 kg/hm2。徐州市施用化肥氮、磷、鉀的平均比例為1.00∶0.33∶0.13,全世界施用化肥氮、磷、鉀的平均比例為1.00∶0.46∶0.36。由此可見,徐州市生產中的化肥使用比例失衡,氮肥用量過高,磷肥不足,鉀肥偏低。化肥在使用過程中浪費十分嚴重,我國氮肥利用率僅為30%~35%,磷肥利用率僅為10%~20%,鉀肥利用率僅為35%~50%[1],未被利用的化肥養分通過徑流的淋溶、反硝化、吸附和侵蝕等方式進入水環境,造成地表水體的富營養化和土壤養分失衡。
1.2農藥的使用狀況及對水環境的污染
近幾年,徐州市農藥用量基本穩定,略有下降,但仍然偏高。統計顯示,徐州市年平均單位耕地面積農藥用量為34.2 kg/hm2,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據調查,噴施的粉劑農藥僅有10%左右附著在植物體上;液體農藥也僅有20%左右附著在植物體上;1%~4%接觸到目標害蟲,其余40%~60%降落到地面,5%~30%的藥劑飄浮于空中[2]。由于農藥沒有得到合理使用,大部分被浪費,而這部分農藥通過各種渠道流入水體,致使水體各種污染物質含量超標,水質惡化。從農藥種類結構看,徐州市常用的農藥主要是有機磷、氨基甲酸酯、擬除蟲菊酯等化學農藥,占總量的80%左右,其中高毒、高殘留農藥約占25%。生物農藥僅占10%~20%。由于農藥施用量大、毒性高、影響廣、持續時間長,加重了農業生態環境污染,使之陷入惡性循環。
1.3畜禽養殖狀況及對水環境的污染
近年來,徐州市畜禽養殖業發展迅速。根據2002―2006年徐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徐州市牲畜養殖情況見表2。
目前,徐州市畜禽養殖業由農民個體家庭飼養逐步走向集約化、工廠化養殖,而且越來越集中在城市周圍。由于飼養方式、養殖規模和分布區域發生了巨大變化,畜禽糞便產生量大,而大多未經處理,畜禽養殖業的環境污染總量、污染程度和分布區域也隨之變化。從養殖場產生的大量有機污染物和氮、磷等,每天隨沖洗的污水流入河道、湖泊,造成生態環境污染。
1.4農膜的使用及對水環境的污染
農膜使用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先進技術,采用地膜覆蓋作物可使農作物增產17%左右。隨著大棚蔬菜的推廣種植,徐州市農膜的使用量逐年增加,但90%以上使用的是不可降解地膜,地膜的回收率極低,不足30%。農膜屬高分子有機化學聚合物,在土壤中不易降解,而且降解之后產生有害物質,逐年積累,污染土壤生態環境,還可以通過各種渠道流入水體,造成水體污染[3]。
1.5農作物秸稈對水環境的污染
徐州是農業大市,全市秸稈資源豐富,每年產生的作物秸稈量達500萬t以上,但焚燒和廢棄率高,其中水稻、小麥收獲季節秸稈焚燒尤為嚴重。大量的秸稈被焚燒或拋棄于河溝渠中,不但浪費了大量寶貴的資源,而且污染了水源和空氣,同時給泄洪、交通、航運帶來安全隱患。
2農業生產對水環境污染的治理對策
2.1完善農業環保法規體系,嚴格執法
我國現有法規對農用化學品污染防治作了一系列規定。今后,應繼續加強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和措施的制定和完善,增強可操作性;加大執法力度,積極開展農業污染事故的技術咨詢和仲裁,完善農業污染事故報告制度,加強對農業建設項目的環境管理。
2.2加強對現代農業科技的研究與推廣,減少農業生產污染
化肥、農藥、農膜等現代農業科技帶來的農業生產污染,很大程度上是不科學、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因此,徐州市有關農業和環保科技部門有責任指導農民科學、合理使用現代農業技術,把農業環境面源污染降到最小限度。根據土壤條件、作物種類,推廣應用平衡施肥技術,提倡使用有機肥、復合肥,既能滿足作物對養分的需求,又起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效果。積極推廣新型、高效、低毒、低殘留、易降解、無公害農藥,加強生物防治,實行綜合病蟲害管理計劃(IPM)[4],改善農藥的施用效率,提高農民對農業污染危害的認識。利用天然產物和農副產品的秸稈類纖維生產農用薄膜,部分取代農用塑料,是一種根治殘膜污染的有效途徑。針對畜禽生產由分散經營向規模化發展的特點,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城鎮化建設要求,按生態農業發展的要求,進行統一規劃,統一布局。大力推廣畜禽養殖場清潔生產技術,通過采用科學合理的飼料配方、先進的清糞工藝和飼養管理技術,大幅度降低污染物產生量。
2.3優化農田投入結構,推廣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
優化農田投入結構,推廣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是實現農業由投入依賴型增長向結構優化型增長轉變、資源耗費型增長向資源節約型增長轉變、由數量型增長向質量效益型增長轉變的重要措施,可以將環境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是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切入點和有效途徑。
2.4建立健全農業環境污染監測體系,加強農業環境保護工作
農業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滯后效應長,治理難度大,影響持久。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農業環境動態監測體系,逐步推行農業環境例行監測制度和農業環境質量定期公告制度,對農業生態環境狀況進行及時的預測、預報和評價。
2.5加大宣傳和投資力度
一方面,要把防治農業生產污染工作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高度來認識,形成全社會關心和支持農業環境保護工作的氛圍;另一方面,增加投資力度,要通過政府投資,引導和鼓勵廣大農民、企業家把更多的資金用到消除農業生產污染、改善農業生產環境、提高農產品質量上來,以有限的資金投入,獲取更大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3參考文獻
[1] 王美玲.蚌埠市農業面源環境污染現狀及對策[J].治淮,2007(9):12-13.
[2] 李輝,姚麗萍.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濟寧段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及控制對策[J].山東水利,2007(10):35-37.
[3] 朱國亮,梁強.農用膜引發白色污染亟須建立回收體系[J].農村經濟與科技:農業產業化,2010(7):49.
[4] 黃雪萍.農業面源污染原因分析及控制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06,12(5):45-46.
篇6
【關鍵詞】環境污染;存在問題;管理對策
現如今,隨著人類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給環境保護造成了不小的負荷,同時,環境保護的形式也越來越嚴峻,環境污染的處理類型主要包括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工程、廢水處理、滲濾液處理、垃圾處理廠四大類,此四大類需通過不同方式來處理處置。本文從專業技術方面著手,深入探究環境污染防治設施在實際運行中暴露的缺陷和要采取的監管對策。
1.環境污染防治設施運行中暴露的問題
1.1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工程的問題
我國由于人口眾多、經濟社會的高速增長而帶來的固體廢棄物污染是值得關注的。我國每年所排放固體廢棄物的再生資源利用率明顯落后于世界發達國家;固體廢棄物自身本來產生量就大、堆積而成的數量相當驚人;這類污染物在處理處置方面均受到一定的限制,并未走向產業化和資源化的進程,從根源層面沒能有效地遏制廢棄物的肆意排放,尤其是在回收循環利用方面尚且有很長一段道路要走。
1.2廢水處理工程運行中的問題
隨著工農業生產的進步和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廢水排放量居高不下,在面對廢水污染嚴重的現實狀況時,在防治設施方面創新力度不夠大,最為典型的是在廢水處理模型、廢水處理過程中的控管設置、廢水在線處理的流程與監測設備和廢水處置后的凈化工藝等方面研究不多、專業領域內的技術較為遲滯,這往往使得廢水處理流于形式、“治標不治本”,沒有形成遏抑廢水排放的強勁合力。技術方面的不成熟、研發力度不大也是亟待解決的缺陷性問題。
1.3滲濾液處理中的問題
滲濾液是一種濃度高的有機廢水,而且其成分轉化速率相當快,用單一化的方式很難實現將垃圾滲濾液良好處置的效果,這也成為環境污染防治中的一大技術性難題。除此之外,滲濾液的回收利用技術不完備,尚且不能實現滲濾液的“零排放”,滲濾液在處置中需投入較大數量的開支,技術工藝不夠靈活和兼容。
滲濾液處理技術是發達國家普遍運用的一種環境污染防治手段,這個技術成果能促使蒸發尾氣消耗殆盡,也會合乎標準排放,然而卻要耗用大批量的燃料,需在實踐中不斷加以改進,以免在設備運行中造成對環境的破壞。
1.4垃圾處理廠運行中的問題
毋庸置疑,目前垃圾處置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焚燒、填埋和堆肥三種,然而,垃圾處理廠在實際運行中并未顧及到后期對環境帶來的損壞,填埋這種方法嚴重危害大氣環境和公眾身體健康,不過尚未被叫停;在用堆肥處置垃圾時,占據的土地比較多,設施也顯得老套一些。
2.環境污染防治設施的監督管理對策
2.1加強科技攻關,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改進固體廢棄物處置模式
針對固體廢棄物污染的防治在實際運行時遇到的技術性難題,我國需大膽嘗試和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做法,結合目前現狀,加大固體污染物的立法力度,改進落后的廢物處置模式,創新前沿的、利用再生能力強的、循環程度高的、對環境危害小的新工藝流程,推行綜合管理,以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加強監督管理的實效性和延續性;促使廢棄物變廢為寶,特別要加強分類回收利用,推進經濟方面的可行度。
2.2注重廢水處理技術的革新,摒除落后技術對設施運行的不利影響
我國的廢水處理絕不能停留于“初級階段”,而應在技術上大膽突破,才會有所建樹。有鑒于此,環境污染防治部門要投入一定的資金參與技術研發,制定并出臺新的廢水處理技術政策,對于一些廢水處理器械和設備必須定期改進工藝和操作規程。在處理生活廢水和工業廢水等方面,需研制地埋式生活廢水處置設施、壓濾機以及氣浮機,推動廢水集約化、循環化、有序化和綜合化應用,提高廢水回收和再利用的進程。
2.3創新滲濾液處理工藝以及技術手段
垃圾滲濾液往往水量變化較大,其處理方法必須實現同步改進,有采用生化方法去除COD,努力實現國家規定的排放規范指標;采用物化方法去除滲濾液的重金屬、COD,目前物化方法主要用于預處理或與其他方式結合運用;根據滲濾液成分繁雜的現狀看,可選用膜生物組合這樣一類處置方式,規避相應的處理缺陷。
2.4選取最經濟、對環境污染代價最小的垃圾處理工藝
針對現有的垃圾處置可選取最實用、最環保的策略,在垃圾處理過程中不斷注入技術力量,依托于創新驅動垃圾處理走向集約化和規范化軌道。在監管的同時遇有對環境嚴重損壞的環節,需立馬停止相應的項目。
3.總結
我們可以看到我國環境污染的防治處置工作需從根本著手,從各個方面統籌兼顧,加強技術革新,改革落后的、不適合于環保新趨勢的污染防治設備,重視在實踐中解決運行中的不足與缺點,將環境保護落到實處,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向盛斌.環境管制過程中的管制者與被管制者行為分析[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7(09).
[2]劉云興,王曉東,段穎.電子廢物對環境的污染及管理[J].北方環境,2012(04).
篇7
1概述
1.1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分類在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中,需要按照“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資質許可管理辦法”的規定,使城市的所有人員,都自覺的把各級環境污染治理設施按照規定分類放置,如可以按照生活污水、工業廢水、除塵脫硫、工業廢氣、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除外)和不同的生活垃圾等不同的類別[2],進行分類處理,這樣就可以使在城市生產生活中的大氣、水、固體廢棄物等污染治理上發揮作用。使它們不能成為污染源,而成為城市的資源。
1.2環境污染治理技術的發展由于中國的環保工作起步較晚,環境污染問題還是近30年的重要工作,雖然也投入了很大力量,有了一些管理模式,但各類環境污染治理設施發展還不成熟,尤其是中國在城市環境污染治理中,在一些高新技術和企業產品更新換代的能力上,都存在著很大的發展優勢。對于這些都是當前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的中心任務。例如,在城市污水治理方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的生活污水處理設備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在這些城市污水處理中,大多采取的模式是集污水處理工藝為一體,然后再選擇利用其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對這些城市污水進行處理,就可以使這種生活污水處理設備得到廣泛的應用,這種設備可以在城市環境污水處理中,廣泛應用于污水量較大的需要,尤其是對于那些還沒有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地區和小區建筑物,非常實用的利用這種設備,來解決污水的處理問題;還有一些城市有一些分散的人群聚居地,在這些城市的居民聚居區,他們也會產生污水,也需要處理污水。雖然在工業廢水處理上,隨著高科技時代的到來,城市環境的污水處理產品的質量水平得到較大的提高,這些成果的來源主要是中國的廢水處理工藝得到發展,這使中國的工業廢水處理設施中,經常使用工藝新型的各種設備,尤其是這些設備在中國已經都能生產。這使中國在建污水處理廠,幾乎可以全部采用國產設備,這對于污水處理具有很大優勢[3]。在固體廢棄物的治理方面,在中國的不同區域采取不同的手段,關于工業固體廢物處理方式,一般都采取衛生填埋法、焚燒法等不同的方式,也有將這些廢棄物堆置于郊區,然后在上面覆土,再利用土地進行綠化,這樣不僅可以處理廢棄物,而且可以增置城市新的景點。但對于這些生活垃圾來講,中國處理方式仍存在許多不足,在目前,仍然是利用填埋、堆肥與焚燒三種方式來處理固體污染物[4]。
2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現狀
2.1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模式就全國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而言,中國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的工作模式,基本上還沒有走出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模式。這種模式在中國主要有兩種:其中一種,是城市污染企業需要建設污染防治措施,這種措施是一種可以處理污染物處理設備,它可以來處置企業在生產系統中產生的污染物,也有些單位運行本單位的環境治理設施,這樣也可以解決環境保護工作,也就是企業自己負責城市環境的運營管理;另一種城市環境污染治理的管理模式,是利用公共性的措施來治理污染的防治措施[5],這是一種需要依靠政府籌資,來建設城市環境管理系統,用這種方法來統籌解決城市環境的污染治理。關于將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實施進入市場化模式,就是要將城市環境污染治理,實施專業的、具備污染治理運營資質的企業,就需要進行統一的運營管理,能夠更好的實現環境污染治理設施的正常運轉,也能夠更好的使污染物達標排放,提升城市環境的污染治理力度,并且有利于培育社會化,時至今日,這種城市環境污染治理的管理模式,已經在中國的廣州、深圳、東莞等經濟較發達的地區[6]得到較好的發展,其他的一些城市中,這種模式只是在外資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較多的地區有較好的實施,顯然,對中國來講,要實施這種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模式,還需要做較大的努力。
2.2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資質認定情況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資質認定有了較大發展,從1999年計算,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頒布《環境保護設施運營資質認可管理辦法(試行)》,到2004年,中國施行《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資質許可管理辦法》,這些政策已經在全國各地的城市環境污染治理中,已經建立起一大部分城市環境污染治理的運營機構。目前,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資質證書,在中國有效期內的持證單位約2100家。幾年來,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專業化、社會化、市場化運營在中國,尤其是江蘇、上海、山東、廣東等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得到了較快發展,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這主要表現在: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穩定性有了大幅提高,大大提高了達標排放率;加快了工業污染集中處理(解決了中小企業的污染治理問題)、城市污水、生活垃圾等集中處理工程領域設施運營的市場化步伐;充分發揮集約化優勢,規模化運營,降低了企業污染治理成本;培育了環保設施運營管理服務業的發展,提高了運營人員水平。
2.3現行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管理存在的問題目前,從中國城市環境的污染治理的發展情況看,城市環境污染治理的專業運營企業,大部分集中在上海、廣州、深圳等經濟較發達的城市[7],在這些城市中也得到較好的應用,但在中國還有許多地區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管理還比較薄弱,亟待快步趕上去,才能夠實現環境保護的目標。
2.3.1傳統的“兩種模式”的問題在中國城市環境的污染治理過程中,長期應用“兩種模式”,來實施城市環境污染治理的模式,都會在資金的使用上帶來困難,對于這些困難,無論是排污單位建設污染防治措施,還是利用公共性措施來解決城市環境污染的防治措施,都需要投入較大的資金,因此,對于污染防治設施運行的費用是較大的,這無論是對企業還是對政府來講,壓力都是很大的;同時還有在技術上、管理人員急需的困難,目前,在一些城市,環境管理工作人員不是專業性的工作人員,就容易出現他們的技術水平良莠不齊,很難使他們在工作中,達到環保設施的正常運轉。再加上中國城市環境污染治理長期以來,沿襲使用的“兩種模式”,這些問題都使城市的污染防治運行難以與企業運行模式統一起來,這里主要存在著效益問題,對這種設施運行管理的單位或個人來說,如果在城市環境污染治理不進行成本效益核算,就會使城市環境污染治理工作,沒有明顯的經濟效益,有些還可能出現虧損,城市的環境污染治理就很難見到實效,必須提高企業的積極性,才能保障城市污染防治設施的正常運行。
2.3.2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能力薄弱問題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能力,以南京的環境污染治理為例,2012年南京在繼續推進“雨污分流”、“一河一湖”水環境綜合整治的基礎上,按照“一河一策、因地制宜”的原則,對城市部分黑臭河道開展新技術治理。采取生物、物理、化學等方法集成的治理技術,啟動實施內秦淮河北段、十字河等13條黑臭河道的治理,取得初步成效。但要把黑臭河道徹底治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請,因此,南京市在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能力中已經得到發展,但在具備運營資質的單位中,還沒有從事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實踐的證書和經驗,不僅如此,還有一些企業在運營類別上只是臨時資質證書,顯然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能力薄弱問題不容忽視。
2.3.3中國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亟待提高中國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市場化起步較晚,在眾多排污企業中,只有少數企業把環境污染治理設施交給專業公司運營的企業。例如,2012年南京太湖流域的高淳、漂水兩縣全年關停污染企業41家,完成循環經濟試點企業13家。但從全市來看,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亟待提高。
3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應采取的對策
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市場化,就可以解決“兩種模式”弊端,在一些企業中,在觀念上還沒有認可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的意義,這就使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市場化進程緩慢,就難以形成城市環境治污的優勢,這就不利于城市環境治污與社會管理的發展。
3.1環境污染治理要加強法制建設目前,中國開展了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工作,這種工作的開展,可以引導和推進環保服務的市場化,也可以對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起到促進作用,在城市環境治污中,對運營單位實行城市環境治理與社會治理污染問題,這樣就會對排污企業的環保工作產生動力,就會鼓勵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市場化發展。因此,在城市環境治污中,就需要加強法律層面的作用,尤其應加強對城市環境治污的立法調研,才能在城市環境的污染中,盡快建立具體和專門的法律制度,才能夠利用法制的優勢,來嚴格制定城市環保污染治理與社會的管理,才能為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市場化提供法律保障。
3.2環境污染治理要建立激勵政策在現行的政策體系中,扶持和鼓勵環保與社會管理發展的政策還不完善,因此,應該在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上為企業提供優惠政策,加大企業的治污能力,就會提高城市環境治污企業的積極性,就會使城市環境污染與社會管理服務盡快實現市場化。就可以使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得到良好的發揮,可以在經濟上發揮規范城市環境污染的治污市場,才會使政府和治污行業制定合理的運營服務費用,通過治污企業形成競爭性的定價機制;才能使治污企業在稅收上得到優勢,就會有利于使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單位獲得減免稅制度。
3.3環境污染治理要采取雙贏機制環境污染治理要采取雙贏機制,應加強組織機構建設和科學技術的創新投入,才能提高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的能力。使城市環境治污的市場空間得到擴展,才能使城市環境治理采用雙贏機制,使其得到健康發展,城市環境污染治理,需要平衡雙方的利益,才能使城市環境治污企業在優化管理、節約成本、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得到較大的空間,既有利于用戶,又發展了自己。才會使城市環境治污企業的運營市場,得到認可,才可以實現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與排污企業的雙贏局面。
4結語
篇8
關鍵詞:低碳經濟;環境污染;經濟學;污染治理
1 引言
生態環境的好壞與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程度密切相關,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和工農業的逐步實現現代化,環境保護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生態環境也逐步惡化,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
國內外已有學者對環境污染與治理問題在理論上進行了積極探索與研究,對環境污染問題的治理起到了有益的幫助。但部分研究未能緊密結合當前低碳經濟的發展趨勢,因而其應用價值較為有限。本文吸收國內外最新的低碳經濟思想,運用數量經濟學方法對環境污染與治理問題進行研究,并對經濟發展和環境污染和治理問題進行定量分析。
2 低碳經濟背景下的環境污染問題
低碳經濟是一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點的發展模式,是以應對氣候變化、保障能源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有機結合為目的的規制世界發展格局的新規則。當今世界,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趨勢。
近年來,我國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部署,不斷加大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的工作力度,制定了促進節能減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積極進展,為進一步做好節能減排工作,發展低碳經濟,推動持續發展,加強環境保護,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未來幾十年,世界能源資源需求和生態環境壓力將大幅上升,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與地球有限承載能力的矛盾將日益尖銳。全球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迫切需要我們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我國經濟發展后勁和國際競爭力,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下大氣力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因此,發展低碳經濟、轉變發展方式是我國的必然出路。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危機的根本出路。
3 環境污染與治理的的數量分析
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環境污染和治理問題,并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環境污染與保護問題顯得愈發迫切。因此,本文選取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次數、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和國內生產總值三個指標,從《中國統計年鑒》查得各指標2000-2009年度相應數據,并對我國環境污染和治理水平和經濟發展程度進行回歸分析。
為方便分析,分別記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次數指標為X1,環境污染治理投資指標為X2,國內生產總值指標為X3;lnX1,lnX2,lnX3分別為其自然對數形式。
3.1 環境污染與治理水平對經濟發展程度的影響
為定量研究環境污染對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以及環境污染治理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本文以國內生產總值為因變量,其余變量為自變量,進行如下回歸分析,可以構建環境污染與治理水平對經濟發展程度的影響的回歸分析模型(1):
lnX3=8.43-0.16lnX1+0.62lnX2 (1)
t=(3.85)(12.09)
R2=0.997,DW=2.04。
經過檢驗,可知模型(1)可以通過計量經濟學檢驗,符合回歸分析假設條件。結果表明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次數和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兩個指標,均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產生影響,且環境污染和破壞事故發生次數對經濟發展產生阻礙作用,而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則對經濟發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當環境污染和破壞事故發生次數每增加1個百分點時,則GDP增長量則會降低0.16個百分點。當環境污染治理投資每提高1個百分點時,GDP增長量則會提高062個百分點。
盡管環境污染破壞事故與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都會直接影響到經濟社會發展,但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促進作用要遠遠超過污染破壞事故的負面作用。因此,我國應該在降低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發生的同時,也要大力加強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投資,維護和諧、健康、穩定的生態環境,保證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2 經濟社會發展對環境污染與保護的影響
環境污染和破壞事故顯然會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不利影響,但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式和水平也直接關系到生態環境的質量。同時,對環境破壞事故等生態環境污染行為治理措施,也與生態環境的好壞息息相關。因此,本文將對經濟發展程度和環境污染治理投資水平,對環境污染程度構建回歸分析模型進行數量研究,可以構建經濟發展與污染治理水平對生態環境污染影響程度的回歸分析模型(2):
經過檢驗,可知模型(2)可以通過計量經濟學檢驗,符
合回歸分析假設條件。結果表明,GDP和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均對環境污染和破壞事故的發生水平產生影響。但環境污染治理投資會降低環境污染破壞事故發生程度,減少環
境污染與破壞事故次數;而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次數則會伴隨GDP的增長而不斷提高,即經濟社會發展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引發環境污染和破壞事故。當環境污染治理投資每提高1個百分點時,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次數就會相應減少2.26個百分點。當GDP每提高1個百分點時,則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次數就會相應增加4.24個百分點。
盡管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污染治理投資水平都直接關系到生態環境的好壞,但環境污染事故發生次數則會由于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程度的提高而相應降低,也會由于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而持續惡化,并且經濟社會發展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要遠超過污染治理投資的正面作用。因此,我國不僅應當繼續加大對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的投資,同時也應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低碳經濟發展道路,降低經濟社會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4 對策建議
4.1 發揮公眾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
公眾在環境和資源管理中的缺位,是當前中國環境管理體系中的最大缺陷。只有公眾真正關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才能更好的參與環境污染和治理,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要全面強化環境法律監督,重視普通公眾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建議、提案、議案的辦理工作,自覺接受監督,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4.2 媒體加大低碳宣傳倡導公眾低碳生活
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是公眾了解當前社會形勢接收社會信息的重要媒介,在引導公眾低碳經濟模式下合理的消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背景下,公眾對媒體的依賴越來越明顯,廣告宣傳也因此在人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對人們的學習型消費造成巨大的影響,從而指導消費者進行低碳消費。
4.3 政府自身低碳化運作發揮新型污染監管職能
在發展低碳經濟社會中,政府自身也要進行低碳化運作,政府行政活動的過程本身也是碳排放的過程,在建立低碳社會的過程中,政府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積極行使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監管職能,將低碳的理念貫穿于各種行政行為,行政立法、行政決策與行政決定等都要符合低碳發展戰略的要求。
4.4 企業進行低碳設計提供低碳產品和服務
企業承擔著社會生產的重大責任,企業實現低碳生產,在生產過程中必須使用污染處理系統,減少“三廢”的排放,通過設備更新和技術進步減少能源消耗尤其是碳化能源的消耗,積極開發和探索可替代、可回收的材料。環保型企業要研究低碳生產工藝,進行技術革新,從而實現生產領域的低碳化、生態化。
參考文獻
[1]袁男優.低碳經濟的概念內涵[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10,(2).
[2]李洪琪,徐志強,廉潔.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J].內蒙古環境保護,2006,(2).
[3]王忠民.中國現行排污權交易存實現困境易引發環境問題[N].經濟日報,2010,(3):16.
[4]李奎.環境污染問題博弈分析[D].鄭州大學,2008,(6).
[5]杜麗巖.試論低碳消費模式的構建[J].商業時代,2011,(3).
篇9
[關鍵字]城市環境 環境污染 污染防治
[中圖分類號] X5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3-183-1
0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城市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城市人口急劇增加,2011年12月,中國社會藍皮書,我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將首次超過50%,標志著我國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急劇增加的城市人口以及不斷加快的城市化建設對我國脆弱的生態環境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1 城市環境污染現狀
目前我國城市固體廢棄物堆放量已高達70多億噸,侵占土地約6億平方米。118個大中城市中,有115個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約占40%,全國城市污水處理率只有34.3%。在全國重點監測的338個城市中,63.5%的城市達不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近期多個城市的霧霾天氣持續數日,PM2.5嚴重超標。同時,噪音污染也已經成為了影響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環境問題。
2 對城市環境污染問題的防控建議
城市環境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氣污染、噪音污染以及其他污染等等。治理環境污染必須先從源頭進行控制,減少污染物排放量,運用全過程控制原則對污染治理進行全過程監管,降低治污成本,提高環境效益。
2.1 城市水污染治理措施
城市污水包括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生活污水氮、硫、磷含量較高,還含有微量重金屬、多種微生物;工業廢水是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往往成分都較為復雜,危害程度也更大。
(1)從源頭嚴格控制污水廢水排放量,一方面對于生活污水排放應予以重視并加強治理力度,積極營造節約用水、重復利用的良好氛圍;另一方面對于工業廢水,應該嚴格貫徹相應的排放指標,逐步淘汰生產工藝落后、高用水、高能耗、高污染企業,鼓勵和扶持那些能循環利用水資源、具有污水自清潔能力的企業。同時做好對污水排放的監測工作。
(2)做到統籌兼顧,在城市規劃過程中就必須在對水資源現狀以及城市經濟發展做出準確的調查和分析的基礎上,對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進行科學籌劃,這有利于城市的健康發展并有效保護環境。在完善城市水污染控制基礎設施的同時加強對污水處理新技術的研究與創新。
(3)完善水資源保護的法律體系和道德體系,用立法的形式對水污染排放進行嚴格監控,對違反有關法律法規的企業要加大處罰力度;將水資源保護上升為道德層次,有利于提高居民資源保護的意識,更好的推動水污染防控工作。
2.2 城市大氣污染治理措施
我國城市的大氣污染仍為煤煙型為主,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煙塵。近年來,細顆粒物即PM2.5污染問題也越發嚴重。大氣污染物來源較多,第一個主要原因是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高污染、高耗能企業粗放式的污染排放;另一個是由于經濟的發展,汽車保有量不斷增加,城市機動車尾氣污染也越來越突出。其他的一些原因包括市政建設產生的粉塵、生活排放、垃圾野外焚燒以及不良的氣象條件會加重污染等。
(1)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能源結構,積極發展清潔能源,創新生產技術,淘汰“三高”企業。
(2)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在逐步提高并嚴格執行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同時,鼓勵開發和使用其他清潔、可再生燃料。
(3)科學合理的進行城市規劃,工業選址應遠離生活區并處于城市主導風向的下風向,保證空氣流通,有助于廢棄的擴散和稀釋。
(4)推進城市綠化建設,提高生態環境質量,重點培植一些能夠吸附污染物并凈化空氣的植物。
2.3 城市噪音污染治理措施
噪音會干擾人們的學習、工作和休息,極大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城市噪音污染來源主要有:交通噪音,道路區與居民區間隔過近,某些重型車輛、摩托車、農用車的行駛噪聲是小轎車的數倍;道路交通組織不合理,機動車不能正常通行造成不必要的噪音;工業噪音,包括空氣動力性噪聲(鼓風機、燃氣輪機、高爐等)、機械噪聲(球磨機、破碎機、電鋸等)和電磁噪聲(電動機、發電機、變壓器等);建筑施工噪音,挖掘機、打樁機等等;社會生活噪音,主要指街道和建筑物內部各種生活設施、人群活動產生的聲音。
(1)是完善相關的噪聲治理的法律法規體系,制定合理的噪音污染標準,擴大標準的覆蓋范圍。
(2)提升噪音污染治理水平,當前噪音治理水平遠遠不及噪音污染程度,必須采取切實綜合的舉措,增強噪音治理成果,同時增加噪音治理手段,提高公眾參與度。
(3)提高執法人員的職業素質,提升相關人員的執法能力,提高執法效率。
2.4 其他污染治理措施
隨著城市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速度的加快,日益增長的建筑垃圾造成的污染也極為嚴重。建筑垃圾會占用大量土地,影響空氣質量,對水域造成污染,破壞市容,惡化生態環境衛生,有很大的安全隱患。對建筑垃圾的處理措施主要有:
(1)做好建筑的設計和規劃,減少建筑原料的使用,提高建筑結構的耐久性,使用生產垃圾少、能再生的環保建材。
(2)在施工階段加強施工監管,提高原料使用率,減少垃圾的產生。對于建筑垃圾中可以再利用的部分應充分回收,同時加強技術研發,增加回收利用途徑。
(3)完善建筑垃圾治理的法律法規體系。
3 結語
每一個環境污染實例,都是大自然對人類敲響的一聲警鐘。從政府部門到個人都必須增強環保意識,認識到環境治理的必要性與緊迫性,積極推進落實科學發展觀,使人類社會能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愛明.城市區域大氣顆粒物的污染特征研究[J].安全與環境工程,2009(1):15-19.
[2]平措.我國城市大氣污染現狀及綜合防治對策[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6,31(1):29-31.
篇10
關鍵詞:工業企業;環境污染;管理
我國正處于統籌城鄉發展的關鍵時期,工業化建設與城鎮化建設帶動了工業企業的發展,但是曾經也嚴重破壞了環境,排放的大量廢水、廢氣造成了環境污染,不僅大大降低了我國的空氣質量,也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工業企業領導沒有對環境污染管理引起重視,一味地關注經濟效益與對環境問題不管不問的工作作風,為后期的環境管理埋下了嚴重的隱患。因受資金的限制,部分工業企業即使認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也無法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保護環境。工業企業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對環境管理也造成了一些問題。粗放型道路必然導致公司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資源,形成了經濟上和資源上的浪費。如果不能挖掘和發揮出能源的最大價值,會導致企業在生產的過程中排放出更多的污染物,從而影響到工業企業周圍的環境與居民的身體健康。因此,應把握好工業企業所面臨的一切環境問題,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強化工業企業環境污染管理。
1建立健全c企業發展相協調的環境制度
1.1完善環境標準及監督體系
應充分吸取國外環境標準體系研究的先進經驗,在結合我國工業企業環境污染及其污染治理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完善以工業企業經濟建設為導向的環境標準體系,并將環境污染治理納入到環境標準體系內容中,促使我國環境標準體系與國外環境標準體系實現無縫接軌。應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好環境污染的重點行業,為其建立污染物排放標準,分類別、分程度根據環境污染將行業進行排名,從行業特點出發制定針對性強的排放標準,并實施與行業生產活動相結合的環境污染治理制度,在強化行業生產管理的同時,積極采取措施提高一切資源、能源的可利用率與再使用率,力爭在生產活動中就消除污染。再者,完善國家環境標準后,應建立健全地方環境治理的輿論監督機制,強化對各工業企業生產活動的監督。
1.2強化環境立法
環境污染治理離不開法律的控制、規范和引導作用,應在工業企業經濟建設的同時建立環境保護法制經濟,強化環境立法。應將環境保護制度從經驗性立法中解脫出來,積極實施導向性立法,深入研究和歸納工業企業現有的環境污染防治與保護經驗,并重點分析和預測對一些尚不成熟的環境保護措施或制度,制定出引導性強的環境保護法律。以市場經濟發展進程為基礎強化工業企業環境法律體系的單項法,增強環境保護基本內容的具體性、實效性與適用性,全面推動以權利經濟為核心的市場經濟和以污染治理為基礎的環境保護共同發展。
2開通“綠色渠道”、實施綠色化管理
2.1立足于行業特點構建綠色企業文化
充分挖掘和發揮企業管理者的領導作用,提升工業企業高層決策者環境污染治理與環境保護的認識,準確把握經濟發展給環境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捋清環境問題與企業發展之間的關系,立足于行業特點構建綠色企業文化。其一,順應全球性綠色潮流,積極開展活動增強工業企業內的環境意識,引導每個人樹立環境責任感,在工業企業內掀起環境保護的模范行動,以環境保護與生態和諧發展為基礎樹立全新的企業價值觀,并借助管理權威增強員工對環境污染治理與環境保護觀念的認同感,提高企業的形象。其二,結合企業發展需要建立必要的規章制度,以企業道德規范為導向,以條文的形式,規范和約束工業企業全體員工的行為,引導他們節約并合理利用資源,提升環境保護工作的積極性,為企業樹立綠色形象提供途徑。其三,積極開展環保活動,強化工業企業全體員工的環保意識,把握好環境問題給企業所帶來的一切機遇與挑戰,在處理好環境問題與企業發展關系的基礎上,將環保工作更好地融入到企業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
2.2開通“綠色渠道”積極推行清潔生產與總量控制
工業企業生產流程和工藝十分復雜,需要的資源也特別多,因此應開通“綠色渠道”,以節約資源為主,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實施總量控制。在促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共同發揮作用時,有效地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建立嚴格規范的環境標準,并動員社會全員參與環境污染治理與環境保護工作中來,增強社會團體、公眾的環境意識,強化消費領域的環保工作,在工業企業生產全過程中采用環境污染預防與控制相結合的方式,真正保護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