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的研究結論范文

時間:2023-07-25 17:20: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環境污染的研究結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環境污染的研究結論

篇1

關鍵詞:出口貿易;環境污染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13)08-0055-03

1引言

多年以來,出口貿易一直是推動江蘇經濟快速發展的動力。江蘇的出口貿易總額逐年高速增長,對外貿易依存度顯著提高。其出口貿易總額從1990年的29.44億美元增長至2010年的2705.5億美元,平均年增長率近29.05%。在實現對外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江蘇省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著環境質量變化問題。工業廢氣排放量逐年上升,從1990年到2010年,廢氣排放總量從5047億m3上升到31212.9億m3。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也呈上升趨勢,從1990年的2234萬噸上升至2010年的9062萬噸。工業廢水排放量則變化不太顯著,廢水排放量基本保持在20億噸以上。經濟的增長往往會帶來環境的惡化,然而,經濟的增長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江蘇出口貿易與環境污染二者之間到底有怎樣的關系?如果出口貿易對環境污染有負面影響,那么出口貿易的產品結構是否會對環境污染也造成影響?這些都是本文將要探討的問題。

2文獻綜述

許多學者通過研究出口貿易對環境的影響,從而尋求解決出口貿易對環境污染問題的辦法。Copeland和Taylor實證認為貿易發展將會導致更多的污染排放。Grossman與Krueger(1991)最早將國際貿易的環境影響分解為規模效應、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三個方面,建立了貿易的環境效應分析的基本框架。Chichilnisky(1994)認為,在自然資源的產權界定和環境規制方面,南方國家比北方國家會更寬松,貿易自由化將導致南方國家更專業化于資源密集型產品,當產品規模擴大后,環境會進一步惡化。Esty和Geradin指出,經濟一體化會導致越來越多的環境避難所,這是因為某些國家實施的低環境標準和松弛的環境管制措施對該國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能起到推進作用。vanBeers和vandenBergh(1996)側重于從方法論角度評論貿易和環境外部性之間的相互關系;Antweiler等人(2001)運用回歸方法進行了貿易的環境效應分析。此外,Ederington和Minier(2003)以及Winters(2004)等學者都各自對貿易和環境問題做了進一步的研究。

近年來,我國學者也對貿易對環境的影響進行了實證研究。張梅認為經濟增長、自由貿易的進一步會擴大導致環境惡化。李慕菡等(2005)通過對相關產業進出口和污染情況的分析,得出了我國國際貿易中污染產品的環境轉移客觀存在的結論。葉繼革、余道先(2007)用統計性描述方法從更加微觀的層面上分析了具體行業出口量的擴大對環境污染的不利影響。黨玉婷、萬能(2007)等人對我國1994-2003年的對外貿易環境效應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現階段的進出口易從總體上惡化了我國的生態環境。但是,也有學者并不認同貿易增長對環境污染造成負面影響。李秀香等分析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出口增長與環境影響之間的關系,認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與出口增長沒有必然的正相關關系;張連眾等利用31個省市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截面數據進行回歸分析,表明貿易自由化有利于我國的環境保護。陳紅蕾、陳秋峰(2007)建立計量回歸模型,以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作為環境污染指標對我國貿易開放的環境效應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規模、結構和技術效應共同作用的結果可以減少污染排放量。

綜上所述,中外學者普遍認為出口貿易與環境污染之間存在聯系?;诖耍谝粋€相對具體的區域內,在相對穩定的經濟和政策條件下,研究出口貿易與環境污染的關系,更符合一個地區的實際情況,更有利于為一個地區的經濟良性發展提供可靠的依據。本文以江蘇省為例,選取了1990~2010年的相關數據,實證分析了江蘇省出口貿易及貿易結構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并得出若干有助于推進江蘇省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結論。

3實證分析

3.1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江蘇1990-2010年江蘇出口總額(其中包括2000-2010年初級產品、工業制成品出口額)、工業廢氣、工業廢水、固體廢棄物排放量等數據構建計量模型,借助Eviews6軟件,運用協整檢驗、格蘭杰因果檢驗等方法實證分析江蘇出口貿易與環境污染、貿易結構與環境污染之間關系。

3.2指標選擇

根據數據的可得性,本文選取“三廢”即工業廢氣排放量、工業固體廢氣排放物排放量、工業廢水排放量3個指標度量環境污染程度。出口總額作為出口貿易指標,并且為了進一步研究需要,選取初級產品出口額、工業制成品出口額作為指標分析產品貿易結構對環境的影響。

3.3數據采集

本文所選數據來源于江蘇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數據庫、江蘇省環境狀況公報等。具體如表1、表2所示。

從表中可以看出,一階差分以后的初級產品出口額及工業制成品出口額與環境污染存在相關關系,一階差分后,初級產品與環境污染存在負相關關系,工業制成品與環境污染存在正相關關系??梢哉J為貿易結構中,相較于初級產品,工業制成品的出口增加更能加劇了對環境的污染。

3.6格蘭杰因果檢驗

格蘭杰因果檢驗方法是分析時間序列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協整分析的結果反映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但是,這種關系是否構成因果需要進一步驗證。考慮到經濟中通常出現的時滯效應,在對時間序列進行因果關系檢驗時,本文將對滯后各期的X與Y1、Y2之間關系進行檢驗,其檢驗結果列入表7內。

表7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表

原假設滯后階數F值P值結論Y1不是X的Granger原因29.555410.0024不拒絕X不是Y1的Granger原因20.426470.6610拒絕Y2不是X的Granger原因34.604310.0254不拒絕X不是Y2的Granger原因30.683350.5805不拒絕Y3不是X的Granger原因22.306510.1362不拒絕X不是Y3的Granger原因22.361070.1307不拒絕檢驗結果顯示,在滯后二期的情況下,拒絕X不是Y1的Granger原因,即X是Y1的格蘭杰原因。其余情況下,均接受原假設。這就說明,江蘇出口總額的變化是導致是工業廢氣排放量變化的原因,而出口總額變化不會導致固體廢棄物排放量及工業廢水排放量的變化,究其原因,筆者猜測可能與所選分析數據較少,導致無法得出結論有關。

4結論

本文通過對江蘇省出口總額和工業廢氣、固體廢棄物、工業廢水排放指標分析,建立計量模型,進行協整分析與格蘭杰因果檢驗,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出口貿易的增長會加劇環境污染。以江蘇為例,隨著出口貿易的逐年增長,貿易規模的擴大,工業廢氣、固體廢棄物的排放也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江蘇省的環境污染有可能進一步惡化。因而,控制貿易的規模有利于改善環境質量。一味地擴大貿易規模,意味著擴大生產,增加污染,因此企業須制定全年生產計劃,不能因盲目追求利潤而擴大生產規模。同時,政府也應發揮作用,指導企業安排生產,不能只關注GDP數量而忽視GDP質量。

第二,出口貿易結構會對環境污染產生影響。由于在初步的回歸分析中,雖然擬合程度高,但是系數的斜率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隨后進行一階差分,重新回歸分析,得出結論。在出口產品貿易結構中,初級產品出口額及工業制成品出口額都與環境污染存在相關關系,但是初級產品與環境污染存在負相關關系,工業制成品與環境污染存在正相關關系。可以看出,我省出口產品貿易結構中,尤其是工業制成品更能影響我省環境質量。因此,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對于減輕我省環境污染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降低出口商品中高污染、高耗能和資源性商品的出口比例,加大高新技術產品、機電產品等附加值高,污染低的產品。積極促使生產高污染、高耗能產品的企業進行技術改革,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必要時,甚至可以關掉這些高污染企業。

第三,出口貿易是影響江蘇省環境污染的原因。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表明,出口總額的增長,出口貿易規模的擴大,會導致各類環境污染排放(諸如工業廢氣排放量)有上升趨勢,加重了我省的環境污染。因此,加快產業升級,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綠色經濟有利于改善環境。綠色經濟是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發展目標,以生態農業、循環工業和持續服務產業為基本內容的經濟結構、增長方式和社會形態。綠色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結構,通過發展綠色經濟,不僅能夠引導產業結構優勝劣汰,也能更好地提高自然環境的利用效率,有利于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朱紅根,卞琪捐,王玉霞.中國出口貿易與環境污染互動關系研究―基于廣義脈沖響應函數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8.

[2]葉繼革,余道先.我國出口貿易與環境污染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7.

[3]趙銀,李曉蕾.江蘇省環境污染與人均GDP出口貿易關系的實證研究[J].安徽農業科技,2008.

[4]傅京燕.貿易與環境問題的研究動態與評述[J].國際貿易問題,2005.

篇2

從國內學者的研究領域來看,彭水軍和包群(2006)運用VAR模型,考察了我國1985—2003年期間6類環境污染指標與人均GDP之間的長期動態影響特征,研究表明環境和收入的庫茨涅茨倒U型曲線關系是否存在與污染度量指標的選取有關。馬樹才、李國柱(2006)研究了中國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關系的庫茨涅茨倒U型曲線,結論表明我國的環境污染是不會隨經濟增長而自動改善的,界定產權并且通過一定的政策和激勵措施減少企業的單位產出的污染強度,才能阻止環境的進一步惡化;閆新華和趙國浩(2009)使用廣義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對山西1985~2006年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各指標間的動態影響關系進行了研究,表明確實存在著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的雙向作用機制,不過環境污染對經濟增長的反作用機制要弱許多。吳丹、吳仁海(2011)利用向量自回歸(VAR)模型對廣州-佛山-肇慶經濟圈各城市的環境污染指標和經濟增長指標進行分析,研究處于工業化后期的廣州、佛山市及工業化前期的肇慶市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的動態性,研究表明工業廢氣排放是“廣佛肇”經濟圈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賀彩霞、冉茂盛(2009)采用構建產出方程與污染方程的方法,考察了國內東、中、西三大地區的環境污染變量與人均收入之間的關系,表明了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的關系存在著顯著的區域差異。

二研究方法

向量自回歸(VAR)模型1980年西姆斯(C.A.Sims,1980)將向量自回歸(VAR)模型引入到經濟學中,VAR模型是基于數據統計性質建立的模型,常用于預測相互聯系的時間序列系統及分析隨機擾動對變量系統的動態沖擊,從而解釋各種經濟沖擊對經濟變量形成的影響。所以本文也主要基于VAR模型來考察環境污染和經濟增長之間的變化關系。

三實證結果及分析

1單位根檢驗VAR模型的有效性

取決于變量的穩定性,如果變量為平穩的時間序列,就可以直接構建無約束的VAR模型。本文使用ADF檢驗對變量lngdp、dlngdp、lngas、dlngas、lnso2、dln-so2、lnsoot、dlnsoot、lnwater、dlnwater進行了平穩性檢驗。通過檢驗得知lngdp、lngas、lnso2、lnsoot、lnwate一階差分之后都形成平穩序列,即服從一階單整過程I(1)。所以,對lngdp、lngas、lnso2、lnsoot、lnwate兩兩之間進行Johansen協整檢驗,判斷他們能否滿足協整條件。實驗發現他們之間并不存在協整關系,由于篇幅問題,這里不再詳述。因此,本文將使用無約束的VAR模型進行實證研究。

2VAR模型的穩定性

檢驗AR根估計方法是對VAR模型估計的結果進行平穩性檢驗,其基本原理是:如果被估計的VAR模型所有根的模的倒數小于1,即位于單位圓內,則VAR模型滿足平穩性條件;如果存在某些根的模的倒數大于1,即在單位圓外,則模型不穩定,某些結果將不是有效的。VAR模型的所有根模的倒數都位于單位圓內,說明被估計的VAR模型是滿足平穩性條件的,那么結果就是有效的。據此,在已經確定的VAR模型基礎之上,本文將對各個環境污染指標對經濟增長指標GDP產生的沖擊影響做進一步的分析,找出他們之間的變化關系。

3基于VAR模型的廣義脈沖響應分析

根據上文對VAR模型估計的基礎之上,使用廣義脈沖響應函數來分析陜西省經濟增長指標GDP分別對lngas、ln-so2、lnsoot、lnwate等環境污染指標的沖擊響應,以此來描繪和刻畫經濟增長與不同的環境污染之間的動態變化關系。本文選取了滯后期長度為20期的脈沖響應模型。在基期由于GDP的一個正向沖擊,工業廢氣、二氧化硫和工業廢水都呈現出明顯的“倒U型”的庫茨涅茨曲線,這就符合了已知的經濟發展理論:在經濟發展初期,環境污染加劇,而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人們的收入水平上升,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從而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工業廢氣在第3期達到最大,在第12期基本回歸初始位置;工業廢水在第2期上升到最大值,在第11期變化進本歸于零;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則相對滯后,第6期達到其最大值,直到第15期波動才逐漸歸于平靜,這說明二氧化硫受到經濟增長波動的影響持續時間較長,即就是說工業發展和經濟增長所產生的污染主要是以二氧化硫為主的。工業煙塵排放在第2期至第6期之間可以看出“倒U型”曲線的趨勢,但是這個走勢也并不是嚴格滿足倒U關系。工業廢氣和工業廢水在初期產生一個沖擊,GDP指數經過初始的沉降波動之后都在第3期達到其最大值,隨后波動不斷遞減,分別在第13期和第11期基本恢復原始位置;GDP對二氧化硫和工業煙塵的沖擊則更為敏感,直接上升達到最大值之后緩慢波動最終趨于平靜。以環境污染為代價可以在短期內增加GDP,促進經濟的增長,而在長期,這種影響逐漸削弱,最終并不會帶來人們所期待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但是廢物排放卻最終污染了環境,事后對生態環境的治理卻需要花費更大的成本,這種經濟發展的方式是不可持續的,人類的發展最終會受到環境的制約,所以如果想要尋找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必須是以環境保護為前提和基礎的,考慮到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的健康的發展方式。

四結論和政策建議

篇3

關鍵詞:城鎮化;環境污染;邊際;主成分;STIRPAT模型

中圖分類號:F299.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31-0096-03

引言

工業文明興起之時,人類便開始了從農村向城市化的發展。然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也會導致環境污染加重、資源使用超負荷、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等一系列負面影響。近幾年霧霾天氣影響的范圍與深度都在逐漸加大,甚至幾度成為年度關鍵詞,水資源污染、大氣污染、噪聲污染、生活垃圾污染愈演愈烈,所以城鎮化發展到底保持多快的速度才是合適的?城鎮化的發展會帶來經濟的增長,也會帶來各項污染指標的增長,無論從經濟學角度還是合理規模增長角度來看,一個地方的城鎮化總歸有邊際效應,一旦突破某項指標的臨界值,原住民的教育、醫療、資源、就業等都會攤薄,對于攤大餅式的發展,資源環境承受度很難在短期內支撐起來,甚至會超出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后續的治理問題又將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因此,本文的探索對制定協調城鎮化與環境之間關系的政策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一、變量與測度模型

城鎮化是一個農村化逐漸轉變為城市化、工業化,人口聚集化、規模化的過程。最直觀的結果就是城鎮人口增多,所以一般用城鎮化率來反映一個地區的城鎮化水平高低,即一個地區常住于城鎮的人口占該地區總人口的比例。

自然環境具有自凈能力,但是過多的人類活動參與,使得環境中有害物質增加到超過自然的自凈能力就會出現環境污染。環境污染包括大氣污染、土壤污染和水體污染,由于人類城市化過程中最主要的活動是日常生活以及工業生產,所以選取了人均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萬噸/萬人),人均生活污水COD排放量(噸/萬人),人均生活垃圾清運量(萬噸/萬人)等指標來評價城鎮化對環境的污染效應。

(一)數據來源

基于本文的研究目標和選取的變量,考慮數據的準確性以及獲取的可行性,從《安徽省統計年鑒》(2000―2015)中選取了城鎮化率和各指標相關數據,以及常住城鎮人口、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和安徽省的GDP數據。

(二)污染測度模型

1.邊際污染測度模型。城鎮化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常住于城市的人口比重越來越大、城市非農業產業的發展進步迅猛,包括服務業與工業,而基于我國的現狀,最主要的就是工業的迅速發展,所以將上述的幾項指標除以安徽省常住人口,每年各項指標較上年的增量除以當年的城鎮化率的增量,具體用以下的公式表示:

ΔQc=■

其中,Qi表示第i年安徽省城鎮環境污染物的人均排放量,Ci表示第i年安徽省城鎮化率,ΔQc為城鎮化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帶來的人均城鎮污染物增加量,此式將安徽省城鎮化率對環境污染的進行了量化表示,可以更直觀地看到城鎮化對于環境的影響。

2.綜合污染測度模型。綜合污染測度主要選用因子分析法

(1)利用SPSS20.0先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為消除各指標變量單位間的量綱影響)。

(2)利用最大方差法提取公共因子。如果各個變量在公共因子上的載荷相差不大,多為中等水平,則需要進行因子旋轉,一般采用最大方差法,也叫正交旋轉法。

(3)_定權重。

3.STRIPAT城鎮化回歸模型。STIRPAT全名為可拓展的隨機性的環境影響評估模型,最初由Dietz和Rose所提出,可利用其來來探討各因素(人口、財產、技術)對環境壓力的影響,具體模型如下:

It=aPtT1AtT2TtT3et

其中,It為環境污染指標,Pt表示為人口指標,At為富裕度指標,Tt代表技術水平,指標Ti,(i=1,2,3)稱為對應各因素的環境彈性系數,表示各因素每增長1%,環境污染增長Ti%,a為常數項,e為誤差項。為了探討城鎮化率對環境的影響,將城鎮化率(記為Zt)添加到公式中,并將上述非線性模型兩邊取對數轉化為線性模型,變換后的模型如下:

lnIt=lna+T1lnPt1+T2lnAt+T3lnTt+T4lnZt+tlne

其中,得到的污染綜合得分表征為環境污染指標,以及城鎮人口表示為人口指標,人均GDP表示為富裕度指標,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和內部支出情況表示為技術水平指標,利用Eviews帶入估算出各環境彈性系數,可以直觀看出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帶來的環境污染得分的百分比變化。

二、安徽省邊際環境污染效應實證分析

(一)污染測度

1.邊際污染測度

首先,所獲取的指標數據(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生活污水COD排放量、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總量,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煙塵排放量,工業粉塵排放量,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生活垃圾清運量)除以各年安徽省的常住人口總數,獲得各指標數據的人均數,然后根據以上部分所述的邊際污染指數計算方法,得到的結論如下:2000―2014年,安徽省的城鎮化率每年每提高1個百分點,各項環境污染指標都受到相應的影響。其中,除了人均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增加量出現了明顯的減少,人均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增加量總體有少量的減少趨勢,剩下的各指標增加量總體上都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這說明這幾年一直強調的節能減排政策,以及對生活污水的技術處理有了顯著的效果。而人均城鎮生活污水量排放量的增加量逐年增加的趨勢最明顯,人均工業廢氣排放量與人均工業粉塵排放量的增加量。其次,這與近幾年來安徽省的空氣質量下降、大氣污染嚴重息息相關。人均固體廢棄物增加量不減的趨勢也是導致環境污染的一大因素――有害物質通過地表、水資源對人們的生活以及環境造成惡劣的負面影響。

2.綜合污染指數測度

(1)利用SPSS 20.0,將人均數據進行標準化,首先進行數據檢驗,看看本次的樣本數據是否適合進行因子分析。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KMO檢驗用于檢驗變量間的偏相關系數是否過小。KMO值越接近于1,表示變量的共同因素越多,變量間的凈相關系數越低,越適合做因子分析。由分析結果可知,KMO的值為0.769,說明該樣本總體的變量較適宜進行因子分析。

(2)根據上部分的說明,將9個指標的數據進行降維處理,得到的變量方差解釋結果(如表2所示)。

按照系統默認的提取方法,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由表2可得,提取了3個主成分,主成分1提取了總方差66.824%,主成分2提取了總方差的14.2%,主成分2提取了總方差13.102%,累計解釋了總體方差的94.126%,即所有指標的94.126%可以由這3個主成分表示。

(3)采用正交旋轉法進行因子旋轉,對原始載荷矩陣進行調整簡化。

(4)根據成分得分系數矩陣以及公式計算綜合得分,將得分進行排名(見下頁表3)。

根據在綜合得分的排名可看出,2011年之前的得分都為負數,之后便開始一直出現正數。且總體而言,2000―2014年安徽省的環境污染得分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這與上一部分的邊際污染結果一致。所以可以得出安徽省近幾年來的環境污染情況越來越嚴重。

3.城鎮化與環境污染的效應關系

注意到環境污染綜合得分有些為負值,由于取對數時變量不能為負值,所以首先參照張樂勤、張勇在《城鎮化演進邊際污染效應及其庫茲涅茨曲線探析:基于安徽省的實證》中的處理方法,將綜合污染得分按照下式進行百分比的轉變:

可以計算得出,安徽省的環境污染從2004年的最低46.37到2011年的60.66,七年時間增加將近15分,平均每年增加2分多,但是2011年后的污染的增勢有所緩解,基本維持在60.6,處于較穩定的狀態。對數線性回歸結果(如下頁表4所示)。

P值都大于0.05,接受殘差為白噪聲序列的原假設,所以可以認為回歸模型是平穩的,較好地模擬了幾個變量之間的關系。

另得到R2為0.9343,說明在線性回歸模型中,環境增長率總離差中,由這4個離差解釋的部分占93.43%,模型擬合的較好。DW值為2.0659,說明不存在自相關性。

得到關系式為:lnIt=-10.69277+1.16225lnAt-1.0121741lnTt+

1.351754lnPt+3.165704lnZt

所以由上式可以知道,2000―2014年安徽省的人均富裕度、技術進步、城鎮人口以及城鎮化率4個因素對環境污染都會有影響。根據模擬得知,當安徽省的人均GDP、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城鎮人口和城鎮化率每增加1%,環境綜合污染得分分別增加1.16225%、-1.012174%、1.357154%和3.165704%。所以,城鎮化率的提高對于環境的影響力度大于其他幾個影響因素,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是造成安徽省近幾年的環境污染不可忽略的原因。

(二)結論

本文通過對安徽省2000―2014年相關數據的分析,得到以下幾點結論:第一,經過對安徽省城鎮化的邊際污染指數分析得出,2000―2014年,城鎮化率每年每提高1個百分點,各項環境污染指標都受到相應的影響的結論。第二,經過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了3個公共因子,這3個公共因子對環境污染的貢獻率分別為0.608541、0.118874、0.097573。所以,第一公共因子對環境的污染力度明顯高于其他公共因子。對于減少環境的污染,要著重從第一公共因子中的那幾個指標入手。第三,建立STIRPAT模型,結合本文的探討目標,強調當安徽省的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c,環境綜合污染得分將提高3.165704的百分點,是城鎮化率增長的3倍之多,且城鎮化率的提高對于環境的影響力度要大于其他幾個影響因素,所以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是造成安徽省近幾年環境污染的最主要的原因。

三、建議

根據本文的結論,對于從哪些方面、怎樣適當發展城鎮化以減少對環境的惡化提出以下幾點建議:第一,城鎮化過程中伴隨著各項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所以不能一味追求城鎮化率數字上的進步,繼續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在考慮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的基礎上,尋求一個人與自然、人與生態協同共存的平衡點,做到在最大速度發展城鎮化的同時使環境能夠自我調節、自我消化。第二,城鎮化過程中二氧化硫以及污水中的COD排放量得到了一定的控制,所以我們要繼續保持以及更進一步的貫徹落實節能減排、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政策,繼續加強對廢水、廢氣的處理以及排放,從源頭上做到城鎮化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第三,城鎮化過程中帶來的工業化程度加大是引起環境污染的一大重要因素,所以在城鎮化進程中要深化產業結構改革,盡量發展廢氣、廢水、固體廢棄物產生少的行業,逐漸減少工業企業的比重,加大服務業的比重,這樣就可以發展與環境健康發展的城鎮化產業結構。第四,建立生態工業園區,在發展工業的同時利用生態進行循環發展,綠色發展,協調發展。且各生態工業園區要結合實踐,聯系自身的特點進行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協調統一、合理運轉、機制透明的工業園區生態化改造監管機制。充分發揮工業園區生態改造監管機制在工業生態園區實際建設中的指導監督作用,否則一切都是空談于紙。

參考文獻:

[1] 張樂勤,張勇.城鎮化演進邊際污染效應及其庫茲涅茨曲線探析:基于安徽省的實證[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15,(1):33-38.

[2] 王立猛,何康林.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中國環境壓力的時間差異――以1952―2003年能源消費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

2006,(6):862-869.

[3] 聶國卿,尹向飛,鄧柏盛.基于STIRPAT模型的環境壓力影響因素及其演進分析――以湖南省為例[J].系統工程,2012,(5):

篇4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 內生增長 環境污染 資源稀缺

一、引言

一直以來,早期的主流經濟學家普遍認為,擁有并充分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是經濟發展的優勢,并未十分關注資源與環境問題,各國經濟增長往往伴隨著環境的污染和資源的破壞。近來,這一問題日益突出,全球的資源環境正呈透支之勢,全球資源供給能力的減少,連同資源需求的增長在加速進行,于是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問題引起了人們的重視。著名經濟學家托達羅甚至在其1994年的發展經濟學教科書中指出,“在過去的40年中,經濟學家們已經日益認識到環境問題對發展努力成功的重要性……在環境上獲得可持續增長與我們對經濟發展的定義成為同一語了。”

根據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1987年發表的《我們共同的未來》中的定義,可持續發展就是指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自身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沙掷m發展要求既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Solow。等人指出,可持續發展并非意味著要把各種資源存量保持在初始狀況。例如,如果美國沒有用耕地代替森林,美國可能現在還是一片原始森林,不可能有今天這么發達和富裕。由此看來,可持續發展意味著用一種資源合理代替另一種資源,比如用肥沃的耕地來代替原始森林。因此,可持續發展依然需要權衡各種資源,這一問題可以放在增長理論框架下分析。

二、分析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增長理論框架

Ramsay(1928)模型提供了現代增長經濟學的基本方法,其跨期效用最大化就是要權衡當代人和后代人之間的利益,如果引入資源耗竭約束和環境污染約束,該模型就是分析可持續發展問題一個不錯的框架。事實上,利用增長理論框架分析可持續發展并不是一個新課題。早在20世紀70年代,當梅多斯等人提出轟動一時的增長的極限論時,著名環境經濟學家Dasgupta and Heal(1974)就運用新古典增長理論分析了不可再生資源的最優開采路徑,并得出了較為樂觀的結論。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以Romer(1986)知識外溢模型和Lucas(1988)人力資本外部性模型為代表,經濟學家們開始放松新古典增長理論的一個關鍵性假定――資本邊際報酬遞減,有的對新古典增長模型框架進行了修正和發展,有的則完全放棄了新古典模型的基本假定,構建了以技術進步內生化為特征的新經濟增長理論,也被稱為內生增長理論。90年代以后,通過引入技術創新,新增長理論奠定了技術進步的微觀基礎,從而進一步完善了通過分析技術進步抵消資本邊際收益遞減傾向對經濟持續增長問題的解釋。

20世紀末,資源稀缺和環境退化問題日益嚴重,引起了人們對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關注。傳統的新古典增長理論分析可持續發展問題時顯得蒼白無力,而新興的內生增長理論卻在日臻成熟,它給人們分析可持續發展問題帶來了一種新思路,于是人們的思想便轉移到了用內生增長理論分析可持續發展問題上。在內生增長理論框架下分析可持續發展問題,就是在人與環境自然和諧共處的目標前提下,在考慮了環境污染和資源稀缺后,研究可持續發展能否維持和如何維持,解決稀缺資源在各種用途之間的配置。這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并構建了“內生型經濟增長模型”框架。這些研究一般都將環境資源作為一種資本引入生產函數,在對均衡經濟增長路徑求解的基礎上擴展模型,并據以得出相應的經濟含義。

Aghion和Howitt(1998)結合關于可持續發展與經濟增長問題的相關研究,闡述了在內生增長理論框架下討論可持續發展的思路。他們首先引入了環境質量指標變量E(E小于0),并將E看作一種會因環境污染而耗竭、但又具有再生產能力的資本品,于是人們的福利便取決于消費和總的環境質量指標,進而取決于環境污染和資源可再生性,相應地瞬時效用函數為u(c,E)。以P表示污染流,它是產出水平Y和污染強度Z的增函數,即P(Y,z)。以θ表示最大的可再生速度,顯然θ大于0。因此,環境質量跨期動態微分方程為:

E=-P(Y,z)-θE(1)

假設環境質量具有一個上限值和一個下限值,因此對于所有時間t,最優增長路徑必須滿足約束條件:

Emin≤E(t)≤0(2)

此外,除了資源的可再生速度,不可再生資源的存量S也會影響可持續發展,S不能為負值,且其變化率是資源開采流量R的負數。這時,影響產出的因素除了資本K和中間產品生產力B,還包括資源開采流量R和污染強度z,即總產出函數為

Y=F(K,B,Rz)

這一產出函數可以采取多種具體函數形式。現在,尋找考慮了環境資源因素的最優增長路徑,就是在一系列約束條件下求解目標函數

(3)

這些約束條件包括有形資本、智力資本、環境質量和自然資源的初始條件,決定這些狀態變量變化率的運動法則,K、B、S的非負約束,以及前面談到的約束條件(2)。不難得到這一最大化問題的漢密爾頓函數:

(4)

這里,控制變量是消費、研究、污染強度和資源開采。這個漢密爾頓函數和以往傳統增長方程沒有太大不同,惟一的區別在于這里是一個“綠色的”國民生產凈值,考慮到了環境特點、環境損耗和自然資源存量。因此,最優增長路徑就是,通過對與環境、污染和自然資源開采有關的成本與收益賦予價格,來在當代人福利與未來人福利之間進行平衡。這樣,增長能否持續的問題,就轉化成了是否存在國民生產凈值最優增長路徑的問題。

三、環境污染、資源稀缺與可持續發展

在內生增長理論框架下分析可持續發展,一般是從環境污染和資源稀缺兩個方面展開的。近來,將內生增長

模型和環境問題結合起來所做的研究不少,多是在內生增長框架下探討包含污染積累及其負效用的短期和長期含義。Stokey (1998)率先進行了關于環境污染與可持續經濟增長的研究,構建了在內生增長理論下分析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一個基本框架。她引入了污染強度Z,作為代表性消費者的控制變量之一,利用內生增長的簡單AK模型來分析了環境污染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并在長期增長將停滯、跨期替代彈性小于1的情況下,得出了倒U型的環境Kuznets曲線。Aghion and Howitt (1998) 對Stokey的AK模型的假設稍作改動,正如前面所述,他們給環境質量設定了一個下限值,低于該下限值環境質量將不可逆和累積惡化,并具有非常高的成本。在這一假設下,如果資本無限制地增長,污染強度Z在長期內會漸漸趨近于零,這時消費的增長率將下降到小于零。這就是說,不斷提高清潔技術來避免環境災難的成本,會使得資本的社會邊際產出減少到能夠維持增長的值之下,因此增長在長期內是不可持續的。但是,如果換一種生產函數,即像熊彼特模型那樣區分有形資本和智力資本,則可以得到相反的結論。智力資本即知識生產,是由清潔技術生產的,污染并不能使其社會邊際產出減少,如果這種更“綠色”的智力資本的積累速度,快于有形資本的積累速度,這樣它就能抵消由于降低污染強度帶來的社會資本邊際產出的減少,于是可持續發展便得到了保證。沿襲這種思路,Grimaud(1999)在分散經濟的熊彼特模型中考察了污染排放許可對平衡增長路徑的影響。此外,Withagen和Vellinga(2001)通過三個與環境問題有關的內生增長模型,發現環境污染、自然資源稀缺等新元素會影響長期增長率。后來,Grimaud又進一步細化Stokey和Aghion的基本模型,還用“創造性破壞”的概念分析了平衡增長路徑上的不可再生資源的最優開采速度(Grimaud and Rouge 2003)。

內生增長理論因受到生態問題的驅動,主要是關注環境污染問題,多數文獻都忽視了自然資源對增長的貢獻或創新在克服資源稀缺中所起到的作用。雖然有些經濟學家們也在研究資源稀缺問題,但他們主要是在假定外生技術進步的新古典框架下進行的。事實上,除了污染問題外,資源稀缺作為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另一個方面,也同樣可以用內生增長理論框架來分析。早在19世紀70年代,環境經濟學家Dasgupta and Heal(1974)、Stiglitz(1974)就曾將自然資源作為一種生產投入討論了自然資源稀缺問題,然而他們的討論運用的是新古典外生模型而不是內生技術變遷,得出的是增長可持續的樂觀結論。內生型創新在緩和資源稀缺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關于內生型創新與資源稀缺關系的研究才剛剛起步。近來,一些非經濟學領域的調查已經提出了創新與資源可獲得性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例如,Homer-Dixon(1995)認為,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創新與資源稀缺存在一種雙方面的關系,一方面創新能夠緩解資源稀缺,另一方面資源稀缺可能會限制創新能力,特別是在一些低收入國家。同時,經濟學領域關于創新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的近期討論,更是加強了這些關于長期經濟增長潛在因素的跨國跨地區調查的經驗結論。這些經驗研究從窮國缺乏能夠促進增長的穩定經濟政策和制度的角度,解釋了為什么窮國沒能趕上富國的問題。然而,Barbier認為,窮國的制度和政策失敗雖然很關鍵但還不足以說明這個問題,傳統分析忽略了一個同樣重要的方面,那就是窮國對自然資源稟賦的結構性依賴,它是窮國增長的一個重要桎梏。窮國為了設法解決資源稀缺問題,可能會選擇一條本質上“不可持續”的長期增長路徑,而不是能確?!翱沙掷m”的長期增長路徑。后來,他接著分析了資源稀缺對創新供給的這種約束,認為在一些關鍵假設下內生增長可以克服資源稀缺問題(Barbier 1999)。

四、結束語

可持續發展和經濟增長的關系一直是經濟學探討的一個主題,關于經濟增長與可持續性不能共存的爭論很多。這些討論表明,當不考慮環境問題時,人口增長率和外生技術進步率決定著長期經濟增長率。但如果引入環境問題,如環境污染,它們似乎對增長率沒有什么影響,只產生水平效應。因此,從長期來看,穩定狀態水平會低于沒有引入環境因素的初始水平。顯然,如果再考慮資源耗竭問題,增長率就可能又會發生變化。因此,創新不過是可持續的經濟增長的一個必要而非充分條件,將環境污染問題和資源稀缺性質引入最優增長理論才能更好地對經濟增長問題做出解釋。本文給出了在內生增長理論框架下分析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基本框架,但關于什么樣的政策才能真正實現最優的可持續增長路徑還有待進一步的分析。這些政策的具體制定和實施還涉及到制度體系問題,構建和實施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的新制度還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深遠話題。

【參考文獻】

[1] Aghion , Philippe and Peter Howitt , 1998 ,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 MIT Press.

[2] Dasgupta , Partha and Geoffery Heal , 1974 ,"The Optimal Depletion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 41,3-28

[3] Edward B. Barbier,1999,"Endogenous Growth and Natural Resource Scarcity,"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Jul 1999,14,1,51-74

[4] Grimaud , Andre , 1999 ,"Pollution Permits and Sustainable Growth in a Schumpeterian Mode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 38(3) , 249-266

[6]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世界知識出版社,1989年。

篇5

關鍵詞:環境監測;環境污染;應用

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的基礎性工作,是環境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隨著新環保法的實施和環境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加之政府和公眾對環保的要求越來越高,環境監測任務的數量和難度都不斷增加。目前我國的環境監測系統由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省環境監測中心(一級站)、省轄市環境監測中心站(二級站)和縣(區)級環境監測站(三級站)組成。基層站承擔著轄區內的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督性監測、應急監測、執法監測、減排監測、重大環境專項調查與監測及其他環境管理服務的各項臨時性監測任務等,其作用不言而喻。為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有必要對基層環境監測站的工作現狀進行思考和探討。隨著2013年6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了《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3〕15號),降低了污染環境犯罪的入罪門檻,進一步細化了對污染環境犯罪實施刑罰懲處的有關規定,為從嚴打擊環境污染犯罪提供了法理依據。經過兩年多的工作實踐,極大地震懾了環境污染犯罪分子。但在執行過程中,由于環境監測數據證據資料的不完整、不規范等原因,造成基層環保部門在處理環境污染犯罪案件時撤訴和敗訴的事件屢屢發生。筆者作為一名基層環保工作者,也曾參與和了解到一些環境污染犯罪案件的情況,在基層每年約二十起的 “十五小(土)”企業環境污染犯罪案件只能立案一二起,造成基層環保部門在環境污染犯罪執法成效上不顯著?,F結合基層實際,對環境監測數據在環境污染犯罪案件應用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

一、存在的問題

現如今,我國的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環境問題成為了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根據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環境保護問題變得尤為重要,而進行環境保護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要進行環境監測。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為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可靠的依據,加強環境監測與環境保護工作之間的聯系,對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必須要做好環境監測工作,環境監測數據作為懲處環境污染犯罪的重要證據,在辦理環境污染案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由于基層環境監測部門涉及人員素質、監測設備配置、管理能力、實驗室環境條件,以及與公安部門協作不力等因素,造成了所提供的環境監測數據存在不完整、不規范和不準確等情況,導致有一些環境污染犯罪案件撤案或敗訴,給環保工作造成了不良的影響。結合基層工作實際,筆者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環保、公安部門業務對接不夠。環保部門和公安部門對案件的偵辦要求不同,沒有及時進行業務融合與關系協調,對現場樣品的采集、運輸、保存、分析及處置沒有詳細的規定,是否需要提供環境監測關鍵過程的影像資料,造成所提交的監測證據資料不完整。

(二)監測分析原始記錄表格不統一。環保部門省、市、縣所用監測分析原始記錄、報告等表格不統一,造成填寫不規范,形式不符合要求,監測數據認定困難,難以作為有效證據使用。

(三)監測分析質量管理措施不夠?;鶎迎h境監測站自身技術力量薄弱,配置資金匱乏,再加上管理能力不足,出現監測數據質控措施不夠,造成數據缺乏準確性和權威性。

二、意見與建議

(一)建立健全環保、公安聯合辦理環境污染違法案件工作機制。公安、環保部門進行辦案機制的融合,聯合出臺辦案流程、所提供資料清單及有關技術要求,對樣品的采集、運輸、分析和處置是否提供錄像資料,分析數據報告的結論作出明確的規定等。

(二)統一規范監測分析原始記錄表格。環保系統所使用的監測分析原始記錄表格要進行統一,及時進行更新,并加強對技術人員的培訓,避免認定中出現形式上的錯誤。

(三)加強環境污染事件監測的質量管理力度。基層環境監測機構要抽調本單位的業務技術骨干,成立環境污染事件監測審核領導小組,專門負責對環境污染犯罪案件中h境監測數據進行全面的審核,從采樣、運輸、保存、分析到質控和報告,進行全面客觀公正的審核,最終做出全面、準確的結論。

三、結語

總而言之,存在于環境中的重污染所帶來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而且可以在水體、生物中累積,嚴重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而且其對于環境污染的不可逆轉性也嚴重威脅著我們的生活質量。對此,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對于環境污染的監測工作,對研究理論和監測技術等進行創新,逐步形成一套可靠的監測體系,及時了解環境中的污染元素含量,為環境污染的防治工作提供參考。在基層環境監測工作中引入綜合效益評審的理念和手段,提高基層環境監測中心(站)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唐萍.環境監測技術應用探究[J].環球人文地理,2016(18).

[2]陳芳.淺析環境監測[J].自然科學:文摘版, 2016(2):00154-00154。

[3]胡爽.淺談環境監測分析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6(5):92-92.

篇6

關鍵詞: 環境污染; 環境庫茲涅茨曲線; 評價; 對策; 戰略環評

中圖分類號: X19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2)01-0037-02

1引言

1.1環境庫茲涅茨曲線介紹

庫茲涅茨曲線是經濟學家庫茲涅茨于20世紀50年代用來分析人均收入水平與分配公平程度之間關系的一種學說。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可以這樣定義: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初期成長階段,由于人口增長較快、工業生產技術相對落后和資源浪費嚴重,造成了環境污染的不斷加?。浑S著經濟的發展,以科技進步為主導的產業發展對經濟的貢獻作用越來越突出,人們控制環境污染的意識和能力亦逐漸增強,污染物排放趨勢逐步趨緩,環境質量得以改善[1]。

1.2寶雞市區域特色和研究意義

寶雞市地處陜西省關中西部,工業體系以機械裝配業為骨干。

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寶雞市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環保工作壓力越來越大,本文對寶雞市經濟發展和環境問題利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模型,研究EKC曲線的變化趨勢,并通過進一步的模型優化,制定了有針對性的措施,這對協調寶雞市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有實現意義。

2 寶雞市EKC模型分析

2.1指標選取

為保障數據準確性,以寶雞市統計局和寶雞市環保局提供的數據為來源,選取人均GDP(元/人)作為寶雞市經濟發展指標,以工業廢水排放量(萬噸)、工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噸)、工業氨氮排放量(噸)、工業廢氣排放量(萬標立方米)、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噸)、工業煙塵排放量(噸)和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噸)(2001~2009)作為污染物排放指標。為了消除了通貨膨脹的影響,以2005年不變價計算人均GDP實際數。

2.2回歸模擬

(1)函數選擇

參考以往研究成果,選取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模型常用的三種函數對數據進行模擬,因此最終使用三次函數模擬所有的數據序列:y=a0+a1x+a2x2+a3x3+ζ,其中y為環境質量指標,x表示人均收入,ζ為誤差項。

(2)模型構建

用SPSS軟件對模型擬合及顯著性檢驗,結果如表1。除工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以外,其余函數均有顯著的相關性,說明本次建立的函數模型是基本符合要求的,寶雞市的各污染物指標與人均GDP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

(3)EKC曲線特征

以2001~2009年的人均GDP為自變量,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工業氨氮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量、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工業煙塵排放量、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為因變量,繪制出散點圖,并進行擬合(圖1~圖7)。

(4)模擬結果

寶雞市2001年~2009年之間的EKC曲線呈現出三種形式,即正“U”型、倒“U”型和正“N”型,并且通過結果可以初步判斷寶雞市2001年~2009年的環境治理效果,表2為環境污染指標的EKC曲線形狀及環境治理效果的初步評價。

2.3綜合污染指標EKC判斷

為了對寶雞市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水平之間的關系有一個綜合的認識以及整體趨勢判斷,將以上7個環境污染指標通過變換轉化為一個綜合指標,再與經濟發展指標進行擬合判斷,本文使用層次分析法都實現這種轉換。按照收集的調查表,整理出比較判斷矩陣,并進行排序計算,使用EXCEL軟件編輯公式,進行一致性檢驗,得到各環境指標對綜合指標所占的權重系數。通過問卷和計算,得到總排序一致性比率CR=0.0517

對人均GDP和7個指標0-1之間的標準化,得到2001~2009年寶雞市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水平的量化值,并根據層次分析法得到的權重計算環境綜合指標的量化值。

同樣使用三次函數模擬數據序列,得到函數y=0.6402x3-1.2904x2+1.187x+0.0975,顯著性檢驗結果如表4。

環境污染綜合指標在與人均GDP的三次函數擬合模型中,R2=0.8595,由圖可知,曲線呈倒“U”型的左半部分。曲線在2001年~2006年之間呈較快的增長趨勢,2006年~2008年增長趨勢有所放緩,2009年又出現較大上升。寶雞市的環境綜合指標EKC曲線的趨勢未來幾年仍然可能出現增長,如不采取積極措施,環境質量有惡化趨勢。

3 結論與對策

1990-2009寶雞市的產業結構變化如圖。

3.1結論

(1)寶雞市2001年~2009年之間的EKC曲線呈現了三種形式,即正“U”型、倒“U”型和正“N”型,環境污染綜合指標在與人均GDP的三次函數擬合模型中,曲線呈倒“U”型的左半部分。

(2)我國環境污染水平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拐點的人均GDP范圍為15000元~59000元(2005年可比價),寶雞市在2009年人均GDP為19149元,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倒“U”型拐點仍然沒有出現。

(3)寶雞市的經濟結構改變和環境質量需求對于改善環境質量已經發揮了一定作用,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仍然處于上升階段,還需要在減排市場機制、環??萍妓?、環境政策規制等方面投入更多的工作以改善環境,促使拐點的到來。

3.2對策建議

(1)加快推出全地區戰略環評,通過對重點區域產業布局的研究,對政策法規和規劃中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進行分析預測和科學評價,從宏觀決策和整體規劃上考慮環境與資源因素,并采取預防措施從源頭上控制環境污染,遏制當前環境破壞態勢。

(2)加大科研投入,促進清潔生產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減少污染物排放,尤其是減少水環境污染物和固體廢物的排放。加強生態工業園區建設,開展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和園區循環經濟試點。在工業區企業間、企業與社會間形成一定的產業鏈,如在工業生產中推廣“煤電焦化冶金建材”的循環產業。通過典型示范促進產業的發展,加強節能節水和資源綜合利用,推進資源循環利用。

(3)繼續加大對環境治理的投入力度,在“十二五”期間的環保投入不低于3%,以促使曲線拐點的提前到來。通過申請新農村建設項目,在重點鎮、工業園區建設污水處理站和垃圾處理場,探索增加環保投入渠道,引入多種合作經營模式,促成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投入體系;完善環境保護資金使用制度,強化預算管理,提高公共資金的使用效率和公平性。

(4)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認真履行監督管理職能。強化對已關停取締的“十五小”、“新五小”企業的監管;加快實施污染源在線監控、執法監督、監督性監測、信息傳輸與統計、環境質量監測能力建設,強化對減排企業的監管;嚴抓環評審批,在戰略、規劃、項目上嚴把經濟準入關,全面實施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建立排污許可證制度,重點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污染源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三同時”的執法監督。

參考文獻:

[1] Grossman G,Kreuger A.Ee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eonomies,1995,110(2):353-377.

篇7

關鍵詞:環境收益;空間外溢;節能環保支出;空間計量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73

1引言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成為制約一個國家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成為了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國民生產總值不斷提高,工業化、城鎮化進程進一步推進,國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但是,中國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背后,環境污染問題不容忽視。雖然近幾年我國在環境保護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2007年將環境保護支出列入政府公共財政預算、新《預算法》、“水十條”、開征水資源稅、限制水權交易等,但情況仍不容樂觀。據2015年環境公報顯示,我國空氣污染程度仍較高,部分省市霧霾頻發,2015年中國338個城市中,只有73個城市達標,超標城市占78.4%。在水環境方面,部分水體污染問題仍十分突出,城市黑臭水體大量存在,全國地表水Ⅰ類水質斷面比例不斷下降。日前在京公布的《2016年聯合國世界水發展報告》中指出,水污染、水資源短缺將成為制約經濟增長和就業的重要因素。因此,@就要求中國在經濟結構轉型、發展低碳經濟、追求綠色GDP的過程當中,進一步增加政府環境保護支出,提高節能環保支出在公共財政預算安排中的地位。但目前,財政節能環保支出與現階段環境保護需求之間的差距還很大。地方政府節能環保支出存在較大的外溢性,即地方政府環境保護支出并不僅僅帶來本地區的環境改善,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相鄰地區的環境污染程度,省域間環境污染空間效應影響是客觀存在的。而且目前對于節能環保支出外溢性進行研究的相關文獻很少,現有關于環境收益外溢的論述也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鮮有學者對其進行實證分析。因此研究環境收益外溢性對地方公共財政節能環保支出政策的影響,對于建立完善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環保支出轉移支付制度和財政補貼政策,提高地方政府的節能環保投入積極性和資金使用效率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2研究方法與數據

2.1計量方法

本文采用空間經濟計量中的空間滯后模型(SLAG),即

Y=ρ(I TWN)Y+βX+ε(1)

其中,Y表示因變量,X為外生解釋變量矩陣,反映地區的其他社會經濟特征的變量集;β為待估回歸系數,ε為誤差項。ρ是空間滯后變量WY的系數,刻畫地區間的相互作用;i和t分別為截面維度和時間維度,IN為T維單位時間矩陣,WN為n×n的空間權重矩陣(n為地區數)。

根據上述理論闡述與相關研究,本文具體的模型如下:

Eit=ρ∑j≠iWijEit+βXit+λZit+εit(2)

其中,i,j=1,…,30,j≠i,εij~iid(0,σ2),Eit表示省份i在t時期的環境污染程度,Wij為空間權重矩陣,通過對各省份進行權重賦值加總形成。Xij為省份i在t時期的解釋變量,Zij為控制變量。

空間權重矩陣體現了地區之間的空間因素影響。本文根據“相鄰”函數對各省權重進行賦值,即如果區域i和區域j有共同的邊界,則Wij為1,否則為0,且主對角線上元素W11=W22=…Wnn=0,即相同區域的距離為0。實踐中,還要對Wij進行“行標準化”,以保證每行元素之和為1。

被解釋變量Eit是環境污染程度,本文選取環境污染指標――水環境衡量。當前環境污染主要來自于工業生產,而且由于統計年鑒中水環境統計口徑的變化,本文選取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工業廢水排放總量作為環境變量。針對解釋變量,采用公共財政節能環保支出作為衡量指標,即控制變量Zij。為了使模型更加可靠,本文引入其他一些控制變量,即其他可能也會對環境污染程度產生影響的因素。在此,本文將一組與各省市經濟發展水平有關聯的因素歸結為控制變量,包括當地經濟水平(用地區GDP衡量,表示為Gdp),產業結構(用第二產業生產總值占GDP的比重衡量,表示為Priind)。

2.2數據來源

根據本文研究內容以及上述指標體系,選擇除海南省之外的大陸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為研究對象。因為海南省處于“孤島”狀態,與其他區域均不相鄰,其在空間權重矩陣中權重賦值均為0,所以將海南省排除在外。財政部2006年《關于引發政府收支分類改革方案的通知》的改革方案指出將環境保護支出列入政府收支分類體系,因此,2007年政府預算首次出現環境保護類支出。所以,本文選取了2007年至2014年的數據。各年數據均由《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公報》中相關數據處理得到。

3實證檢驗與結果分析

3.1描述性統計結果

從表1中可以看出,工業廢水排放量均值從2007年的82017.77萬噸至2014年的68180.3萬噸,減少16.87%,且八年工業廢水排放量總體上呈下降趨勢,這說明從全國范圍來看,環境污染程度總體來說有所下降。除2010年外,工業廢水排放量標準差也逐年減少,各地區環境污染程度差異在縮小,各地區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模仿現象。對于解釋變量節能環保支出,2007年首次將環保支出列入政府預算,節能環保支出水平較低。2008年較2007年增長87倍,這可能是由于2008年我國舉辦北京奧運會,政策性因素影響較大,2009年后保持較平穩的增長態勢。而解釋變量標準差逐年增加,各地環保支出水平差異逐年增大??刂谱兞恐械貐^生產總值均值逐年增長、標準差逐年增大。在各地區發展水平總體向好的同時,各地區之間日益擴大的經濟水平差異不容忽視。

3.2估計結果和分析

3.2.1空間滯后模型估計結果和分析

表2中模型1至模型8分別報告的是2007年至2014年環境污染和節能環保支出的空間滯后模型的估計結果模型。檢驗結果表明:空間回歸系數的估計值2007年至2009年均在5%的水平上顯著,2010年至2014年各年均在10%水平上顯著,表明環境污染受相鄰地區的影響非常明顯,具有顯著的溢出效應,各地區之間環境污染具有地理空間依賴性。而且對于空間自回歸系數的似然比檢驗與拉格朗日檢驗也得到同樣的結果。莫蘭指數,各年至少在10%的顯著水平上顯著,也說明有顯著的聚類和空間正相關的可能性,且這種可能性大于或等于90%。

具體來看,除2009年外,其他年份空間滯后模型中節能環保支出的系數均為負數,這與多數人的想法相符,即政府環保支出增加會使地方環境污染問題有所改善,然而各年系數值相差很大,系數絕對值最大可達414.66,最小值僅有5.10,極差非常大,說明各年環境政策所帶來的效果存在極大的差異。對于控制變量,地區生產總值、第二產業比重的系數均為正數,表明控制變量各自的增長,均會造成環境污染程度的加深。縱向比較,地區生產總值的系數在逐年變小,說明地區生產總值對環境污染帶來的負效應在減弱。而控制變量第二產業比重的系數呈倒U型分布,在2010年達最大值。這說明第二產業比重對環境的負效應先不斷加重,2010年之后負效應逐年減弱。

3.2.2極大最小二乘回歸結果和分析

表3為環境污染關于節能環保支出、GDP、第二產業比重的最小二乘回歸估計結果,除模型2和模型3外其他模型均顯著。同空間計量結果相似,只有模型3節能環保支出系數為正值,其他均為負值,說明環保支出起到減少環境污染的作用。比較表3和表2節能環保支出系數大小,可以看出,表3中模型1、模型4-8的節能環保支出系檔木對值均明顯小于表2,在不考慮空間關系的情況下,各省節能環保支出對本省的環境污染的治理作用效果更顯著。因此綜合表2和表3的數據,可以得到各省節能環保支出不僅僅對各省環境污染起到了治理作用,同時,對于相鄰省份也有一定的環境治理效果,而且外溢性十分明顯。

4結論與建議

本文運用中國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2007-2014年的工業廢水排放量和公共財政節能環保支出、地區生產總值、第二產業比重等相關數據,對環境污染排放和公共財政節能環保支出建立了空間滯后模型。利用Stata軟件操作得到上述結果。綜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到,環境污染空間外溢性與地方政府節能環保支出有密切的關系:(1)公共財政節能環保支出在各省作用效果有很大差異。(2)環境污染、環保支出均具有很強的空間外溢性,這使各省環保投入收益不能全部歸于本轄區。(3)由于環境收益的外溢性,各省在制定節能環保支出預算時存在一定的模仿行為。

根據以上結論,本文提出的主要建議包括:(1)建立完善綠色財政支出體系,增加節能環保支出,逐漸提高節能環保支出在公共財政支出、公共財政預算中的比重。節能環保支出增長的速度可以參照第二產業產值占GDP比重的增長速度。(2)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逐步探索一套利益補償機制,實現“誰破壞,誰受罰”、“誰投入,誰受益”,從而提高各地政府環境治理的積極性。(3)建立和完善地方節能環保支出撥款機制中績效考核體系,如引入“以獎代補”等,強調資金使用效率,將環境污染治理結果與財政預算資金給付相掛鉤,逐步遏制各省環保投入政策中的“搭便車”行為。

參考文獻

[1]劉小勇.鄰里競爭、財政分權與地方政府財政支出偏向[J].經濟經緯,2016,(2):137143.

[2]楊繼生,徐娟.環境收益分配的不公平性及其轉移機制[J].經濟研究,2016,(1):155167.

[3]席鵬輝,梁若冰.空氣污染對地方環保投入的影響――基于多斷點回歸分析[J].統計研究,2015,(9):7683.

[4]潘孝珍,龐鳳喜.中國地方政府間的企業所得稅競爭研究[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5,(5):8897.

[5]張可,汪東芳.經濟集聚與環境污染的交互影響及空間溢出[J].中國工業經濟,2014,(6):7082.

[6]李勝蘭,初善冰,申晨.地方政府競爭、環境規制與區域生態效率[J].世界經濟,2014,(4):88110.

[7]劉潔,李文.中國環境污染與地方政府稅收競爭――基于空間面板數據模型的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4):8188.

[8]丁志國,趙宣凱,趙晶.直接影響與空間溢出效應:我國城市化進程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路徑識別[J].數量經濟技術與經濟研究,2011,(9):118130.

[9]尹恒,徐琰超.地市級地區間基本建設支出的相互影響[J].經濟研究,2011,(7):5564.

[10]王亞菲.公共財政投入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分析[J].財政研究,2011,(2):3842.

[11]張晏,夏紀軍,張文瑾.自上而下的標尺競爭與中國省級政府公共支出溢出效應差異[J].浙江社會科學,2010,(12):2026,74,125.

[12]張征宇,朱平芳.地方環境支出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10,(5):8294.

[13]房巧玲,劉長翠,肖振東.環境保護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審計研究,2010,(3):2227.

[14]王立平,管杰,張繼東.中國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基于空間動態面板數據模型的實證分析[J].地理科學,2010,(6):818825.

篇8

關鍵詞:稀土資源;外部成本

一、引言

我國自成立以來就一直以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為主,產業結構不合理成為影響產業進一步發展的巨大瓶頸,也使得我國人口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高耗能與資源枯竭之間的矛盾;高污染與有限的環境承載力之間的矛盾;巨大的人口壓力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

稀土生產由于其所使用的原材料和輔助材料不同,所采用的生產工藝也不相同。本文主要分析以輕稀土為原料的碳酸稀土生產過程中的環境外部成本。這種工藝對環境產生的有害污染物主要有氟化硅、二氧化硫、煙塵、工業廢水、固體廢棄物等,其中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主要造成溫室效應,而二氧化硅對環境的危害較小,在核算環境外部成本時不予考慮。

本文將稀土資源產生的環境外部性進行定量化分析,針對稀土資源在開采和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環境成本展開研究,該研究結果將為政府制定相關的產業發展政策提供良好依據。

二、評價方法

本文將國際上對環境外部成本評估的方法作了整合,并確定稀土資源環境外部成本的核算方法:以污染物的環境價值為基礎,以排污收費作為污染物的環境價值,并根據排污收費對環境治理費用的補償度作調整,以此確定環境外部成本。

三、實證分析

本文參考相關文獻的研究,對“三廢”環境價值的核算,根據補償因子來調整排污費標準,以此作為污染物環境價值。調整公式為

Vei=Ppi/α(1)

其中Vei為第種污染物環境價值,單位為元/噸;Ppi為第i種污染物排污收費標準,單位為元/噸;α為調整因子。

稀土利用過程中所產生的環境污染物主要包括氟化物、二氧化硫、煙塵、工業廢水和廢渣。

本文將根據公式(1)計算各項環境污染物的環境價值。

(一)二氧化硫

首先確定二氧化硫的排污收費標準。國內學者一般取6000元/噸作為二氧化硫的環境價值,但考慮到人類對環境污染的重視程度, 本文選取6400元/噸作為其環境價值,即取6.4元/千克作為其環境價值。

(二)氟化物

鑒于此類污染物沒有直接的市場排污交易價格,本文無法利用排污收費來確定其環境價值。參照李虹、董亮的處理方法,得到該污染物的環境價值為228.6元/噸,約為0.23元/千克。

(三)煙塵

根據國家工業煙塵排放標準,得到煙塵的環境價值為16元/噸,即0.016元/千克。

(四)固體廢棄物

固體廢棄物主要是工業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工業固體廢物的排污征收標準為25元/噸,即其環境價值為0.125元/千克;危險廢物的排污征收標準為1000元/噸,即環境價值為5元/千克。

(五)化學需氧量

化學需氧量的排污收費標準為1400元/噸,即其環境價值為7元/千克。其他污染物同氟化物的計算方法。根據排污征收管理辦法,對氨氮和總磷暫不收費。由此本文計算得出氟化物(液)和鉛的環境價值。

氟化物(液):根據污水綜合排放一級標準,得到氟化物的環境價值為70元/千克。鉛的環境價值為700元/千克。通過各項污染物的環境價值,根據稀土企業污染物排放情況計算單位稀土冶煉的環境外部成本,計算公式為

C=∑ni=1Vei×Qi(2)

其中C表示廢水和廢氣的環境成本(元);Vei為第i項污染物的環境價值(單位元/千克);n為污染物總數;Qi表示第i項污染物的排放量(千克)。污染物排放量Qi在此利用產排污系數來確定。根據數據來源,確定污染物的排放系數為污染物的實際排放量,根據《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業污染源產排污系數手冊》公布的排污系數,按照公式(2)計算得C=7072.16,即稀土資源的環境成本。換句話說,1噸稀土污染物減排所獲得的收益為7072.16元。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稀土資源的環境外部性主要表現為“三廢”產生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及污染物處理費用,但排污收費標準并不等同于環境價值標準,單純以排污收費標準來衡量環境成本必然會造成環境成本的低估。本文所用的方法較大程度上考慮到了排污收費對環境破壞的補償度,但是用環境價值評估的方法來核算稀土的環境外部成本只是一種理論上的成本,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還有很大的局限性,其結論的說服力和準確性有待于進一步研究,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二)建議

本文已經估算出稀土的環境外部成本為7072.16元/噸,即減少一噸污染物的排放所帶來的收益為7072.16元/噸。稀土的定價方式并未充分考慮到其環境外部成本,企業所繳納的環境稅費也不足以補償環境外部成本。因此,將外部成本內部化是完善稀土定價方式的一個重要舉措,具體方法如下。

1. 提高環境稅費標準,完善稀土資源有償使用制度。通過完善稅收制度,提高企業的供給成本,讓其為環境污染付出一定的成本,迫使其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

2. 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綠色產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環境成本內部化是一些高污染企業的比較優勢,而污染物排放較少的企業具有明顯優勢,企業應該抓住這個機遇,提企業自身競爭力。

3. 發展循環經濟,廢棄物回收利用。從外部性理論來講環境成本是一種成本,但是相反,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看,可以將其轉化為收益。

參考文獻:

[1]李虹,董亮.發展綠色就業提升產業生態效率――基于風電產業發展的實證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1).

[2]曾先峰,李國平,汪海洲.基于完全成本的碳酸稀土理論價格研究――兼論中國稀土資源定價機制改革[J].財經研究,2012(09).

篇9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經濟增長;環境污染;博弈

中圖分類號:X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05-000-01

一、引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持續發展,爆發了不少的環境問題,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關系已然成為學者們的研究熱點。近年來,經濟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如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能保護環境,減少環境污染甚至是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對環境質量有改善作用,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們面臨的一項重要問題。

目前,國內外許多學者都對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進行了詳細的研究。1991年Grossman和Krueger第一次對收入與環境污染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他們的研究結果是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呈倒U型特征,即經濟發展的初期,環境污染的程度比較低,當經濟快速增長時,則環境不斷惡化,而經濟達到較高水平時,環境污染逐漸減緩,甚至出現好轉。[1] 1993年,PaJlayotou正式提出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EKC)這一概念,之后眾多學者對EKC曲線進行了研究,對特定的國家或者地區運用面板數據等進行研究來探究經濟增長與環境問題是否存在倒U型的曲線關系。

中國學者趙細康等(2005)研究指出,EKC曲線這種倒U型關系在中國并不存在,其研究發現環境污染物的排放量并不是隨著經濟的增長出現先增加而后減少的趨勢,反而是隨著經濟總量的不斷增加,環境污染物也在不斷增加,是一種正相關關系。[2]許廣月(2011)選取CO2排放量作為環境污染指標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在我國東、中部地區存在著人均CO2與經濟增長的倒U型關系,但在我國的西部地區確不存在環境庫茲涅茲曲線呈現的關系。[3]

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之間關系之所以會呈現出不同的曲線形狀以及不同的拐點,是因為學者們選取的研究對象不同,選用數據的時間跨度不同,以及代表環境質量與經濟發展的指標不一,因此結論不同。本文在借鑒學者們研究結果與研究思路基礎上,以西部地區的數據論述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二、我國西部地區環境問題與經濟增長的現狀分析

本文用人均實際GDP來衡量經濟的增長,用指標人均工業廢水排放量、人均SO2排放量、人均粉塵排放量、人均煙塵排放量作為環境問題方面的指標。本文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與《中國環境年鑒》。

1.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經濟實力有大幅的提高,在統計的1995-2010年的十多年時間中,區域經濟的發展呈現出巨大的活力,西部地區名義GDP由1995年的10588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81408億元,增長了6.69倍,年均增長15.69%,;人均GDP同樣增長了六倍多,從1995年的3127元/人增長到2010年的22570元/人。

2.西部地區環境指標現狀分析

西部地區的人均工業廢水排放量從1996年以后變化比較平穩,1995年最高為24.23噸/人,到2010年為14.04噸/人。1995年到2000年間,西部地區人均工業廢水排放量先降低后增加,呈現出正U型。2001年到2010年,西部地區人均工業廢水量維持在一個較穩定的水平。

1995年到2010年間,西部地區的人均SO2排放量也比較高,每年人均排放量超過了16.2千克,整體趨勢呈現為先下降,再上升,然后繼續下降的趨勢,而且從2010年之后處于逐步的下降趨勢, 2002年之后人均二氧化硫的排放出現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趨勢,拐點于2006年出現。

十多年間,西部地區的工業區人均煙塵排放量也比較高,每年的人均排放量為7.33千克,看其發展趨勢,1998年之前是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1998年以后,總體呈現的是先下降后上升,然后再下降的趨勢,第二次的峰值于2005年出現, 2010年的排放量明顯遠遠低于期初1995年的排放水平。

1995―2010年間,工業粉塵人均年排放量為6.4千克,其變化趨勢呈現為先下降再上升,再下降,表現為倒N型,而后再上升,再下降,峰值出現在1998年,從2005年開始,人均排放量呈逐漸下降趨勢,從其2005年之后,這5年是一種好的發展趨勢,在經濟增長的同時環境保護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我國的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雖然帶動了西部經濟的迅猛發展,但同時也出現了很多資源與環境問題,這些問題是西部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嚴重制約。從上述統計分析發現,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大部分均是呈現倒N型的關系,這與許廣月的研究結論相符,在西部地區并不存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所呈現出的關系,然而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的這種關系為政府、企業等實施環境保護提出了很大的難題。

三、兼顧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途徑

為了發揮政府統籌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作用,政府要完善對企業的約束機制,為了阻止企業污染環境,政府必須建立對企業的有效約束機制,政府要完善排污權制度,確定合理的排污總量指標,建立污染權市場;西部地區要實現經濟增長與環保雙贏,要制定適度而嚴格的環保措施;政府還要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策支持導向,企業生產時對環境的破壞很嚴重,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粗放的經濟增長的方式。因此保護環境,就需改變我們的經濟增長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質量、低效益、低產出”方式[4]。改變經濟增長中資源消耗率高、污染嚴重的問題,使經濟增長走上節約型經濟之路、環境得到改善,政府需制定政策來引導企業。

參考文獻:

[1]Grossman G, Krueger.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C].National Bureau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914, NBER, Cambridge MA. 1991.

[2]趙細康,李建民,王金營,周春旗.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及在中國的檢驗[J].南開經濟研究,2005(3):48-54.

篇10

1 環境污染事件統計指標

本文通過對于遴選的自1952年至2010年的國內近700件環境污染的事件進行分析,研究環境污染事件發生表現出來的規律。

統計指標:事件發生的日期、事件發生地區、事件的類型、事件涉及的污染物狀態、事件涉及的行業等幾個方面。

2 環境污染事件的統計與分析

2.1 環境污染事件的時間分析

本次統計的污染事件發生日期自1952年起至2010年,在此時間段中統計到的事件年度分布如圖1所示。

從圖1中可以看出,環境污染事件的發生總趨勢為波動上升。在80年代左右污染事件的發生次數出現了明顯的上升趨勢,這與我國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速度迅速增加,工業多樣化的發展趨勢是相一致的。在80年代左右,我國的經濟開始全面復蘇,人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但在企業發展的同時,環境保護問題卻被忽視,排放單位向環境中排放大量的廢水、廢氣、廢渣,導致環境污染事件迅速增加。2005年左右,環境污染事件到了高發期,污染事件的影響范圍也最深遠。2005年11月13日發生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因其特殊性、問題的嚴重性、產生的巨大影響以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重大變化而載入中國和世界環境保護史冊。雖然近年來了我國環境保護工作得到了空前的加強,但由于我國特殊的經濟發展模式埋下了大量的環境安全隱患,使得環境污染事件居高不下,2008年污染事件高發再次出現。

圖1 自1952年至2010年環境污染事件發生次數統計

2.2 環境污染事件的原因分析

本文將污染事件的起因分為:泄漏、爆炸、直接排放或傾倒等10類(參見圖2),在近700件環境污染事件案例中,主要的事件原因有泄漏、爆炸以及直接排放或傾倒,3者共占到了所有事件原因的91.7%,其中因泄漏而造成的環境污染事件占到了全部事件案例的49%。本文中泄漏主要包括生產過程中引起的泄漏和車輛運輸過程中發生的泄漏,生產過程中導致的泄漏大都是由于設備陳舊引起的,如2006年1月10日早晨,東陽市陳敏化工有限公司氯磺酸儲槽(約貯存有4噸氯磺酸)因槽口部位腐蝕發生泄漏,導致周邊工廠及附近村莊受到污染;2004年4月16日,位于重慶市江北區腹心地帶的天原化工總廠由于氯氣罐及相關設備陳舊和工人違規操作相繼引發氯氣泄漏和爆炸事件,導致9人失蹤死亡,3人受傷,15萬人進行轉移,造成了嚴重影響。車輛運輸過程中的泄漏主要是由于車輛側翻造成的,如2006年4月4日10時40分,一輛運載硝基苯化學危險品的槽罐車途徑徐州市三環西路廢黃河橋附近時,因避讓前方汽車發生側翻,所運硝基苯泄漏,并揮發到空氣中造成嚴重污染。

A:泄漏;B:爆炸;C:直接排放或傾倒;D:燃燒;E:其他;F:未知;G:無明確表現形式;H:火災;I:輻射作用;J:自然原因。

圖2 環境污染事件的起因分析

從圖2還可看出,由于爆炸而造成的環境污染事件也較多,在159起因爆炸而造成的環境污染事件中,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因爆炸燃燒而形成的具有污染性的廢氣,因此在對企業的爆炸事故進行處理時,應注意盡可能減少會產生污染物質的可燃物的燃燒,防止因爆炸而產生污染事件。另外爆炸也可間接造成重大污染事件,如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直接原因是硝基苯精制崗位操作人員違反操作規程,雖然爆炸沒有直接造成特別重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然而爆炸事故造成大量硝基苯流入松花江水體,卻引發了一次巨大的跨流域、跨國界的水污染事件,沿江群眾的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威脅,導致爆炸直接引起的安全事故演變成為了重大環境污染事件。

2.3 環境污染事件的地區分析

從圖3中可以看出,在所有的環境污染事件案例中,排在前五位的省份分別為江蘇、山東、廣東、湖南和遼寧,而江蘇、山東、廣東以及遼寧等國內生產總值(GDP)排名均在前十名之內,表現出了污染事件的多發省份主要分布在經濟相對較為發達的地區。而對于寧夏、新疆以及內蒙古等省份由于工業在經濟總體中所占比重相對于東部地區為少,因此環境污染事件相對較少,

圖3 環境污染事件發生地區分析

2.4 環境污染事件涉及的污染物狀態統計分析

從圖4中可以看出,統計范圍環境污染事件涉及的污染物的狀態以液態居多,液態污染物造成的污染事件占62%,氣態與固廢污染物的比例分別為29%和6%,這與液態污染物相對于氣態以及固態污染物而言更容易集中,更容易對環境和人體造成危害的特性有關。因此在日常的環保工作中應對于液態的污染物加強管理,以防造成重大的環境污染事件。

圖4 環境污染事件中污染物狀態分析

2.5 行業的統計分析

從對環境污染事件發生的主要行業的統計分析中可以看出,化工及其相關行業發生環境污染事件的比例較大,同時運輸業緊隨其后。我國當前化工行業生產規模大,生產工藝復雜,生產中涉及的危險化學品種類很多,存在較多的環境風險源;一部分化工企業中相應的環境安全意識較差,沒有足夠的應對環境事件的技術和人員;另外化工企業布局不合理,諸多因素造成了化工行業成為了環境污染事件多發的行業。隨著經濟的發展,物流需求的增加,運載化學品的車船數量隨之發展迅速。事故數量增加的原因是我國部分道路情況不佳,各種貨運車船超載情況嚴重,同時我國當前貨運行業從業人員素質不高、裝卸人員責任心不強以及押車人員失職等,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就會對環境產生影響進而造成環境污染。

A:化學原料及化學制作品制造業;B:道路運輸業;C:水上運輸業;D:冶煉業;E:采礦業;F: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

圖5 環境污染事件所涉及的行業分析

2.6 環境污染事件各指標綜合分析

圖6中列出了主要涉及的行業和污染物狀態以及事件類型。從圖6中可以看出在所統計的案例中,化工相關行業的環境污染事件中以液態污染物污染為主,在事件類型上則表現出了泄漏、爆炸和直接排放或傾倒,這也從一方面體現了化工行業污染物和污染事件類型的多樣化。而對于道路運輸業而言,其主要污染物的形態也是以液態為主,但事故類型則泄漏所占比例較大,爆炸以及排放所占比例相對較小,這也說明了目前我國道路運輸行業中涉及液體運輸的各種罐車出現事故,導致環境污染的現象還是較常見的。

圖6 環境污染事件所涉及的行業、事件類型以及污染物狀態之間的統計分析

3 結論及建議

通過對近700件環境污染事件進行統計分析,結論及建議如下:

(1)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環境污染事件的發生頻率也隨之增加,而且污染事件的類型也呈現出多樣化的態勢。在空間分布上,經濟發達地區的污染事件出現次數較多,總體表現出了東部多西部少的情況。建議各地區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正確認識環境保護問題,充分認識目前我國已進入以保護環境優化經濟增長的新階段。各地區應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加快技術革新,制定合理的地區經濟發展模式,不能以犧牲環境換取GDP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