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的作用范文

時間:2023-07-27 17:01: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健康教育的作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健康教育的作用

篇1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體育教學

Talking about sports and health education to promot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LI Jun

Abstract:The article analyzed what are the incentives that affected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how to alleviate the students'psychological pressure,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to adjust the measures to enhanc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Mental health;College students;Physical education

學校教育之目的是培養社會所需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高級人才。聯合國(WHO)認為:健康不單是沒有身體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況和社會適應能力。然而,社會的競爭壓力、就業壓力、科技發展對人才素質的提升,家長對子女的高期望值,在客觀上加大了學生的精神壓力和學習壓力。因此,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訓練,以提高學生的承受壓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是大學生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工作。

一、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誘因

除上述客觀因素之外,從學生來源上看,有來自貧困家庭,也有來自城鎮,或是獨生子女,他們所處的成長環境、家庭的社會背景不同,進入大學新的環境,心理的變化也不同。筆者擬從學習壓力的增大、人際關系的緊張、性心理不成熟、戀愛問題處理不當、就業壓力等方面來分析和探討心理問題的誘因。

1.特殊的群體

據不完全統計,獨生子女占每班人數78%,他們具有個性強,情緒、情感控制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依賴性較強等特征。在挫折和壓力面前,往往不能很好地適應和做出合理應對,容易產生消極情緒或形成人格障礙。會出現灰心喪氣、一蹶不振,以至精神崩潰,行為失常走向極端。

2.貧困學生

據調查,我院貧困學生約占每班人數的60%左右,32.6%的大學生進入大學面對陌生的環境常常感到人際交往困惑。特別是來自貧困地區的同學容易產生自卑,很易出現在日常人際交往中把自己封閉起來,變得越來越壓抑,不愿對人敞開心扉,卻又抱怨別人不能以我為中心招致別人的反感,內心異常孤獨,因人際關系問題而引起情緒波動的現象十分普遍。常常在生活中表現出焦慮、抑郁、恐懼、多疑、精神衰弱等不良癥狀,行為不自律、作息無常、吸煙酗酒、打架斗毆。

二、發揮體育健康教育之功能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

體育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也是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學校素質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在體育健康的教學中,通過寓教益樂的教學方式,能使學生在生理、心理兩方面同時得到健康的發展。就目前高校大學生所表現出來的種種不良心理現象,應發揮體育健康教育的優勢,在體育教學中結合大學生精力充沛、好學、善動、心里好奇等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鍛煉方式,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合理組織進行。體育健康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能讓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1.適當地參加體育鍛煉有益于大腦活動的調節

人的心理是對事物的感知、認識的表現,是對事物經歷感知認識在大腦中的再現。人在受到某種挫折時,在大腦會形成一個強刺激,從而引起一個興奮灶使人陷進痛苦和懊喪之中。如果這時去參與體育運動特別是(集體項目)就可以轉移大腦皮層的興奮中樞,運動中樞的興奮就會抑制痛苦中樞的興奮性,人的主要注意力轉移到身體的運動上來,而將煩惱拋之腦后,達到了注意力轉移的目的,有利于大腦活動的轉換和調節。

2.利用體育項目本身的特點,能改善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在學校日常生活中,比較孤僻,少言寡語的這部分學生,可以經常參與籃球、足球、排球及接力跑等集體項目的鍛煉。在對抗比賽中會逐步適應與同伴的交往。心理上膽怯、害怕、畏懼的同學,可多參加游泳、溜冰、單雙杠、跳馬等項目的運動,會使其變得勇敢無畏、戰勝困難、克服和消除靦腆、膽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礙。而參與乒乓球、網球、羽毛球、跳高、跳遠等項目,可以克服猶豫、徘徊、優柔寡斷的心理。愛急躁沖動的同學可以參加下棋,打太極拳等運動,增強控制能力。總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可使個性變得堅強、果斷,對每個人的身心有益無害。

3.充分發揮體育教師的主導作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傳授體育技能和鍛煉的方法,使學生建立終身鍛煉的理念,而且要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使師生之間的交往和交流較其他的教學過程更直接更容易相互了解。在體育教學特殊的室外環境,學生的情緒,大腦思維比較單一,大腦得以放松,同學之間相互交往的時間長、密度大,容易產生共同的體驗和感受。教師應抓住適當時機給予學生及時的鼓勵,可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由于體育運動以群體形式進行身體鍛煉,學生相互之間接觸合作,有利于調整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復雜關系;在身體練習的過程中,互相協作,互相學習有益于集體團隊意識的培養;學生通過體力上的努力,體會到來自教師的支持和信賴,同學的關心、支持、協作、尊重、理解和團結,獲得心理上的正確體驗。既鍛煉了自己,也了解了他人,融洽了同學之間的關系,從而促進了學生的心理健康。

譬如:在體育訓練的某些項目中,學生往往會產生懼怕的心理,教師可適當降低體育科目的訓練難度。如:降低跳高、跳馬、跳箱完成動作的高度,通過語言和手勢給予暗示調節,以消除和緩解學生過度的緊張、焦慮和畏難的不良心理,使之獲得戰勝自己的信心。培養其果敢、頑強的意志品質。恰當地利用教學技巧,如:點頭示意,大拇指示意給予表揚鼓勵;恰當的表情,正確的示范,合理的保護等暗示教學法,能促使學生克服心理障礙獲得成功的體驗。

4.積極地參與各項體育競賽活動有益于平衡心態,促進人際交流

每個人的心理變化,可以從情緒上來判斷。對于大學生群體,他們存在著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積極情緒,如:在他們的內心有強烈的“評判欲、表現欲”,渴望在眾人面前得到發揮和表現,這樣的情緒可上升成為營造和諧團體的積極因素,會增加學生的成就感。消極情緒,如:壓抑、悲觀、煩悶、情緒障礙、郁積和消極緊張。積極和消極兩種情緒通過體育競賽活動得到充分的發揮和表現;消極的情緒得到緩解、釋放、宣泄。要改變上述學生的心理變化,穩定情緒,只有通過體育競賽活動來調節。

學院、系、班級組織體育比賽時,學生是否上場比賽,重要在于“參與”符合體育的精神,比賽的公平競爭,優勝劣汰,比賽過程的跌宕,使他們壓抑的評判欲、表現欲得以釋放。觀看運動員精湛的技藝,頑強的精神,能讓學生積存的失落、悲觀、煩悶的內心重新得到前進的光明。可以從勝利中體會到成功的價值,也從失敗中得到人生的經驗,樹立必勝的信心,讓人獲得實現自我的真諦。通過比賽可以給以郁積,消極情緒提供一個發泄口,人們的內心的挫折在比賽或觀看比賽的過程中得到轉移。消除情緒障礙,緩解和治療某些心理疾病,培養學生敢于面對現實,永遠爭勝的良好心理素質。觀看的同學會在吶喊助威中釋放,宣泄不良的郁悶,更加團結,更愛集體的榮譽,與同學矛盾得到化解,和諧的相處。

三、建議

1.健康教育是體育教師的責任,更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職責

體育教師除了在授課時,正確的講解、示范、糾正錯誤動作的同時,可以利用各種比賽來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對體育運動的情趣,合作意識以及集體的榮譽感之外,還要讓每位體育教師認識到“體育與健康”深一層的涵義。要認識到身、心健康是緊密聯系的,只教會學生鍛煉身體的方法還不夠,應結合體育運動的特點,給學生心理衛生教育,使學生在進行體育運動時身心受益,做身心全面發展的合格大學生。因此建議學校除了對醫務人員,專職輔導員進行心理衛生知識的教育,還必須重視體育教師的心理衛生知識的培訓和繼續教育,掌握更多的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識、技巧和方法。

針對體育競賽與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學校要精心地策劃和組織體育競賽,形成特色和傳統的體育文化,并及時配合賽前的動員,組織觀看。賽后進行總結和舉辦講座,以及開展體育文化周等。

2.構建符合大學生身心發展需要的健康教育機構是當務之急。

建立健全學校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機構,成立“學生健康教育領導小組”。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問卷調查,分析研究學生心理健康的內因和外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如聘請資深的心理健康專家進行專題講座、心理衛生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利用班級墻報、校刊、廣播等來提高學生心理保健意識和知識,教會學生心理健康的自我調節。

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體育活動。充分發揮體育在健身、健心、逸樂和文化的傳遞、開心體育、逸樂體育,組織內容多形式各異的體育活動,如,校、系、班級之間球類比賽、拔河比賽、踢毽比賽、跳繩、環校長跑等集體活動,充實大學生的業余生活,陶冶學生情操,增強團隊意識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針對學生心理障礙的變化過程和大學生心理狀況,應不失時機地在新生入學教育中進行心理衛生的教育。幫助學生逐步認識他們將會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可能產生的心理困惑,使他們有接受現實和幻想的心理準備,充分認識現實與理想的差異帶來的矛盾。讓學生學會了解和掌握,“心理變化的特點和規律”,“科學的用腦”,“應急與健康”,“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減緩心理壓力,釋放心理能量,自我心理保健科學知識和鍛煉方法。

針對大學生年輕好動,精力充沛的特點。學校應重視體育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解除心理障礙,促進人際關系和諧發展起的不可忽視的作用。故此建議,保障體育器械設備,添置有特色娛樂性,趣味性濃的項目,如毽球、高蹺、雙人和多人合力踏板等,讓學生在娛樂中鍛煉身心,使我們培養的大學生身體、心理健全,成為國家需要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小艷.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華北科技學院學報,2004,(3).

篇2

【關鍵詞】 孕期健康教育;出生缺陷;孕期保健;醫學檢查;優生優育

孕期健康檢查即常說的產檢,主要是詢問病史、常規體檢、輔助檢查,產前檢查,并進行必要健康知識教育。目的是為了檢查是否存在傳染疾病,減少新生兒先天缺陷,降低新生兒死亡率,實現優生優育。因此,產檢對孕婦很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孕期健康教育干預對優生優育的影響。詳細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我院產科門診部在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間共接收了120名孕產檢查婦女和預備分娩產婦,按照產檢順序將以上人員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60人,對照組年齡分布為21-35歲,平均年齡為(25.4±3.8)歲,給予常規干預;試驗組年齡分布為20-36歲,平均年齡為(24.8±3.2)歲,給予聯合健康教育。

1.2 方法 我院設置了孕婦學校,并配備了具有高度責任心,專業技術過硬,且語言溝通能力較強的醫務人員為咨詢醫師,負責對早孕婦女進行專業的健康咨詢指導[1]。并按照《母嬰保健服務專項技術標準》,安排了宣教室,并組建了相關配套設施,如DVD視頻播放器,將孕期健康教育知識印成圖畫,貼于墻面和宣傳欄。

我院針對所有的門診產檢婦女均建立了詳細的手冊。主要的產檢項目包括:尋問病史、常規體檢、輔助檢查、產前檢查、健康知識教育、嬰兒先天缺陷三級預防、唐氏綜合癥篩檢等。此外還包括對于可能發生的影響優生優育的可控因素進行適當的孕期干預。

1.2.1 按政府要求開展免費產檢宣傳,可通過傳媒、宣傳畫等方式進行孕期保健知識宣傳,提高群眾對產檢的認識。也可以開設孕產期教育培訓課程,聘請專家對孕婦進行有關優生優育的健康知識教育[2]。引導大家樹立健康、文明、科學的理念和生活方式。要使受教者深刻認識到產檢的重要性。

1.2.2 充分發揮我院健康教育活動中心的資源優勢,定期組織健康知識講座,包括如何預防出生兒缺陷、孕期及孕中檢查、保健、防治傳染疾病知識、醫學檢查的作用與意義等。

2 結果

2.1 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新生兒出生缺陷率有較為明顯的下降(P<0.05),具體數據,見表1。

2.2 我院自開展免費產檢以及孕期健康教育干預工作以來,非常重視優生優育相關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并取得了顯著效果,使得很多孕期夫婦提高了孕期健康意識,并掌握了一些健康保健知識。以下為孕期健康教育學習前后答卷正確率比較分析,P<0.05,見表2。

2.3 經過多年研究證實,諸多因素都會影響優生優育,包括物理方面、化學方面、生物方面、遺傳因素以及不良接觸等。此外,孕婦的年齡及身體狀況、家居環境、早期用藥情況、孕期并發癥等也會對新生兒產生影響。經過孕期健康知識教育后,青年夫婦應改變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良因素,戒煙、戒酒、注意性生活衛生等,有其他疾病應及早治療,并保持心身健康。

3 討論

孕期開展優生優育健康教育能夠增強年輕夫婦對孕期健康的意識,也是預防新生兒出生缺陷的最佳時期和有效途徑。系統、完整的產檢包括尋問病史、常規體檢、輔助檢查、定期產檢、孕期健康知識教育。目前婦幼保健部門出臺的出生缺陷三級預防主要是指:孕期防范、孕中保健、產前診斷、以及新生兒疾病篩與合理干預。我院自開展免費產檢以來,門診產檢率有了明顯增高,絕大多數的孕婦都自覺咨詢優生優育的健康知識,重視度很高,對有效的預防出生缺陷具有重要作用。

通過積極的健康教育干預使得年輕夫婦的孕期保健意識有了大幅提高,能自覺地接受健康知識教育,掌握了許多優生優育知識,從而能夠有效地降低新生兒缺陷率和死亡率。通過對參加孕期健康教育調查結果數據顯示,健康教育干預使得年輕夫婦認識到不良生活習慣、環境污染、傳染疾病以及遺傳因素等都可能導致出生缺陷,從而使他們能夠自覺地改變不良習慣,加強了孕期保健。同時也認識到,懷孕期間要避免接觸農藥、化工原料、工業毒物、寵物以及致畸藥物,合理地安排飲食,適當體育鍛煉,增強體制。定期到醫院做產前檢查,通過科學的孕期健康教育及合理干預,實現優生優育。

參考文獻

[1] 朱蘭芳.孕期保健干預對新生兒健康狀況的影響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1,(27):93-94.

篇3

目的探討健康教育對酒精致精神障礙患者治療依從性及復發的作用。方法選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于我院治療的酒精致精神障礙患者70例,根據抽簽的方法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5例。對照組患者僅采用常規醫療干預,觀察組患者在其基礎上實施健康教育。比較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治療依從性、復況以及生活滿意度。結果干預前,兩組患者SAS、SDS評分結果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優于對照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生活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酒精致精神障礙患者采用健康教育干預,可改善其心理狀態,提高其治療依從性,降低復發率,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

健康教育;酒精致精神障礙;治療依從性;復發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飲酒人數呈逐年增加趨勢[1]。酒精屬于一種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的精神活性物質,一次性大量飲用可產生急性神經精神癥狀,因此不宜長時間飲用。目前,伴隨著生活上、工作中以及情感上的壓力增加,酗酒的現象日益普遍,導致酒精中毒出現精神障礙的患者越來越多[2]。長期飲用酒精易出現依賴性,引發戒斷綜合征以及精神病性癥狀,甚至可能對神經系統產生不可逆轉的損害[3]。當前,酒精致精神障礙的發病率日益增長,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均具有嚴重危害[4]。本次研究中,為改善酒精致精神障礙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在常規醫療干預的基礎上,對部分患者加用了健康教育進行干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于我院治療的酒精致精神障礙患者70例,均為男性,通過抽簽的方法將所有患者簡單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5例。本次研究已經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觀察組患者年齡22~67歲,平均(45.67±6.86)歲;飲酒史10~30年;平均病程(23.46±5.74)年;初中文化及以下10例,中專及高中14例,大學及以上11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2~65歲,平均(45.11±6.21)歲;飲酒史10~32年;平均病程(23.85±6.21)年;初中文化及以下9例,中專及高中16例,大學及以上10例。兩組患者年齡、飲酒史以及文化水平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醫療干預方案,如常規心理護理、對癥治療等。向患者簡單講解酒精過度飲用的后果,并將治療的必要性告知患者[5]。觀察組在常規醫療干預的基礎上,給予患者健康教育干預。主要由專科知識以及臨床經驗豐富的醫師以及責任護士組建健康教育小組,小組成員對患者進行一對一的服務[6]。首先將患者的文化水平以及家庭背景等進行了解和掌握,并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內容應由淺至深,盡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使患者充分明白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意義[7]。開展健康教育護理,2次/月,20~40min/次,共干預6個月。健康教育主要內容如下。①講解酗酒的危害性,告知患者喝酒過度,且不經過消化,可被其胃、十二指腸充分吸收,并迅速進入血液中并在全身分布。酒精會與腦卵磷脂相結合,并長期存在于腦組織內(1個月左右),對腦組織產生嚴重的毒副作用。不僅如此,長時間酗酒對消化系統的損害同樣較大,極易引發胃炎、肝硬化等并發癥,導致神經系統損害,引發神經炎以及癲癇等疾病,對人體傷害巨大。身體機能受到損害,導致工作能力下降,不僅對自身的健康影響較大,同樣會增加家庭、社會的經濟壓力[8]。②向患者詳細講解酒精所致精神障礙的基本知識(定義、病因、臨床表現、治療方案宣教藥物的作用、目的不良反應及防治措施),講解時語言應堅定,通過專業的精神使患者信服,并提高其自我管理、約束的意識。可通過發放健康知識手冊、宣傳報道以及復讀等方式,使患者認識到酒精中毒對個人、家庭乃至社會的危害,提高內心的悔意。③飲食、睡眠指導,囑咐患者禁煙、濃酒、咖啡等刺激類飲品,盡量避免出入酒環境。睡前可喝一杯熱牛奶,以促進睡眠。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并積極參加文體活動。醫院可為患者開展健康知識講座,詳細介紹戒酒成功的典型病例。并通過觀看健康教育音像片等方式,使患者加強對飲酒的認識。④加強與患者交流,積極詢問患者的感受,掌握其內心活動。對于存在壓抑、焦慮以及抑郁等不良情緒的患者,應實施針對性的心理護理以及情緒疏導,使患者不良心理情緒得到緩解,提高其治療依從性。出院后,對患者進行定期隨訪,叮囑其避免參加朋友聚餐等活動,鼓勵其多進行戶外有氧運動,增強身體免疫力和抵抗力,避免復發。

1.3觀察指標

觀察酒精致精神障礙患者的心理狀態評分、治療依從性、復況(兩組患者均隨訪1年,觀察其復況)以及生活滿意度。根據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標準,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價,總分均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根據自制的依從性調查表,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內容主要包括是否準確服藥、定時復診、定期進行血常規、心電圖、肝功能等檢查、自覺參加社會功能鍛煉等。其中完全依從表示患者可完全做到以上指標;部分依從表示患者需在家屬的監督下、說服下完成以上指標;不依從表示自行停藥、減藥以及抗拒治療和復診。采用自制的生活滿意度調查表,在患者清醒的情況下對其進行問卷調查,分值為0~100分,其中分數>80分為非常滿意;70~80分為比較滿意;<70分為不滿意。生活滿意度=(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理狀態的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SAS、SDS評分結果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復發率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優于對照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2.3兩組患者生活滿意度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生活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3討論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工作上、生活中的壓力不斷增大,大部分人選擇飲酒進行解壓[9]。飲酒人數的增加使得酒精致精神障礙患者也逐年增加,給患者自身健康產生嚴重危害,同時也給家庭乃至社會帶來一定的負擔。因此,積極治療酒精值致精神障礙對患者的身體、社會功能均顯得至關重要[10]。但大部分酒精致精神障礙患者在治療期間配合度較低,甚至對醫護人員存在敵視、憤恨心理,治療依從性較差[11]。患者的復飲率較高,主要原因包括停止飲酒后的戒斷癥狀、飲酒環境等。故此,如何提高此類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減少復飲情況已經成為相關學者普遍關注的話題[12-13]。健康教育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以及有系統的社會活動以及教育活動,健康教育實施過程中遵循個性化原則、分段漸進的原則,將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貫穿全程[14-15]。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教育計劃,教育內容由淺至深、由易至難,循序漸進,使患者樹立治療的信心[16-17]。對酒精致精神障礙患者進行疾病相關知識的教育,可加深其對自身所患疾病的認識,提高治療依從性[18]。本次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明顯優于對照組,提示通過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可改變其對酒精的看法,產生改變不良行為(飲酒/酗酒)的愿望和動機,提高治療依從性,進而約束自己,減少復況。本次研究結果同樣顯示,觀察組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后,SAS、SDS評分均較護理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生活滿意度高于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以上結果可進一步提示,健康教育對酒精致精神障礙患者的意義重大,不僅可提高其治療依從性,同時可改善其不良心理狀態,提升對生活工作的滿意度,減少復吸的可能,降低復發率。綜上所述,健康教育對促進酒精致精神障礙患者戒酒、提高其治療依從性、防止復發具有明顯作用,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常淑珍.126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礙相關臨床特點分析[J].當代醫學,2014,20(6):88-89.

[2]胡春梅.老年性精神障礙患者個體化健康管理探討[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4,33(8):884-886.

[3]章珠妃,洪彩平,陳春珍.團隊家訪服務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中的作用分析[J].福建醫藥雜志,2015,37(1):134-135.

[4]喻美紅.健康教育干預酒精所致精神障礙患者17例護理體會[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4,31(5):552.

[5]劉梅.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礙患者健康教育路徑的實施效果[J].當代醫學,2015,21(1):105-106.

[6]曹晨.健康教育在乙醇所致精神障礙治療中的作用[J].吉林醫學,2015,36(15):3445.

[7]孫宗梅.戒酒互助小組對酒精致精神障礙患者康復期的效果評價[J].臨床護理雜志,2016,15(2):45-47.

[8]李紅.酒精致精神障礙的護理對策[J].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16,23(2):56-57.

[9]王海溶.166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礙患者分段護理的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22):96-98.

[10]高俊.酒精中毒致精神障礙患者腦內神經遞質功能研究[J].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2015,42(5):439-442.

[11]張璣,徐亞輝,王崇,等.氨磺必利治療酒精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的療效及對生活質量的改善作用[J].中國臨床研究,2016,29(3):308-311.

[12]李娜.酒精所致精神障礙患者護理干預的研究現狀[J].引文版:醫藥衛生,2015,1(9):251.

[13]秦媛.淺談酒精所致精神障礙的護理體會[J].內蒙古中醫藥,2014,33(13):174.

[14]磨麗莉,周芳珍.支持性心理護理對酒精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社會功能康復的影響[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10):1386-1388.

[15]鄭美琴.酒精致精神障礙患者的安全護理管理[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23(23):139-140.

[16]徐裕,曾德志,胡偉明,等.氨磺必利治療對酒精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實用預防醫學,2015,22(5):579-581.

[17]張建東,郭連峰,李寧,等.酒精依賴患者血尿酸水平及其與精神障礙、認知功能的關系[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5,12(22):3321-3322.

篇4

【關鍵詞】健康教育;預防學生齲齒;近視;作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于2017年01月~2017年12月期間來本校進行體檢的120例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并設為參照組(未接受健康教育),選取2018年01月~2018年12月期間來本校進行體檢的12例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并設為研究組(接受健康教育),參照組有男66例、女54例,年齡為7~18歲,平均年齡為(14.41±1.18)歲;小學生45例、初中生42例、高中生33例。研究組有男64例、女56例,年齡為7~18歲,平均年齡為(14.33±1.15)歲;小學生4例、初中生44例、高中生33例。本文研究目的已告知本校醫學倫理委員會并已通過其同意研究批準。將兩組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學歷)比較后發現(P0.05)。

1.2方法

參照組學生未接受健康教育,研究組學生接受本校開設的健康教育:具體如下:

1.2.1教育時間

在學生進行散瞳剪影及口腔檢查后,每月進行以此視力檢測及口腔檢查,每月視根據學生的實際視力情況及口腔情況對健康教育計劃進行調整后再教育。

1.2.2教育內容

因學生發生近視及齲齒與其衛生環境、遺傳因素、微量元素缺乏等有關,故而在進行散瞳剪影及口腔檢查后可與學生及其家長以討論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具體相關情況,如:學生的飲食、生活作息、眼保健操、看書習慣、刷牙習慣等情況及還有家族近親近視情況,就學習生活中易引起學生發生近視及齲齒的高危因素進行分析,提出針對的解決措施,為學生制定專門的個性化健康教育方案。向學生及其家長詳細說明近視及齲齒的發生機制、防治方法及對人體的不良反應,重點強調糾正學生不良飲食生活習慣的重要性,要求家長配合監督。

1.2.3教育方式

以互動、相互探討一對一的交流方式對學生健康教育;印刷口腔、視力的相關健康教育宣傳資料,發放給學生及其家長;,在學校開設口腔和視力健康教育宣傳欄,每月對學生開展舉辦一次宣傳口腔和視力口腔和視力防治健康教育知識的重要意義。

1.2.4教育預防措施

①鼓勵學生多參加戶外運動或經常遠眺開闊視野;②多進行眼保健操,建議每看書兩小時就閉目讓眼部放松一下,勞逸結合;③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確保每日飲食均衡營養充足,早晚刷牙,不要過多使用含糖量高及辛辣的食物,多食用高纖維的食物;④少看一些圖像不清的書籍,建議不要在過線過強或過暗的地方看書或者看電子產品,閱讀時要保持與書籍或者手機有一尺以上的距離為佳;⑤注意用眼衛生和口腔衛生,不要隨意用手揉眼睛或是不刷牙;⑥要定期取醫院進行口腔和視力檢查。

1.3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學生的齲齒及近視發生情況。將兩組學生出現的齲齒及近視例數進行統計記錄后再后進行比較。

1.4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的分析處理均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采用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行X2檢驗;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若檢驗結果為P0.05,則說明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比兩組學生的齲齒患病情況

參照組學生的齲齒患病率(20.83%)明顯高于研究組(5.00%)(P0.05)。

2.2對比兩組學生的近視發生情況

參照組學生的近視發生率為22.50%,研究組學生的近視發生率為4.17%,前者明顯高于后者(P0.05)。

篇5

關鍵詞:  糖尿病足  健康教育  臨床護理

    我院內分泌科于2008年4月實施系統化健康教育以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及自護能力,從而降低了因糖尿病足再住院率及截趾(肢)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及分組  選擇2007年4月—2010年4月于我院內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足患者40名,隨機分組為對照組20例和干預組20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6例,年齡42—78歲,平均年齡60歲,病變發生于足趾25例,足跟3例,足背5例,內外踝關節處5例,小腿部位2例;誘發因素16例是外傷所致,18例走路摩擦所致,6例燙傷感染所致。經回顧性分析,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比較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資料顯示,兩組患者均給予了常規疾病治療護理以及一般糖尿病知識教育,而干預組在此基礎上加強了患者心理因素、飲食知識、足部護理、創面護理等方面知識教育。

    1.2.1 心理因素干預  糖尿病發病及血糖變化與心理和社會因素密切相關。加強醫護人員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專家與病人之間的交流,建立良好的醫護、患關系。減輕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

    1.2.2 飲食干預  飲食療法是治療糖尿病的基本方法之一。首先向患者說明飲食護理的重要性,把控制飲食建立在患者自覺的基礎上。根據理想體重、年齡及活動量教會患者計算每日膳食熱量,食入標準及熱量與食品交換分的換算。食用含豐富微量元素、維生素C、β-胡蘿卜素的蔬菜,限食含膽固醇高的內臟,利于防止動脈硬化保護心血管功能,血糖控制穩定在正常或接近正常后每日可食用水果總計200克,但要去掉主食25克,保證豐富的維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纖維[1]。嚴格限制高糖分飲食的攝入,限煙戒酒。糖尿病足部壞死的患者,因感染消耗大,應適當增加熱量10%-20%[2]。

    1.2.3 足部護理知識

    1.2.3.1 教會患者與其家屬觀察皮膚表象,每日檢查足部是否有皮膚破裂、水皰、小傷口、雞眼或腳癬等,足趾間有無紅腫、皮溫是否過冷或過熱,足趾間有無變形,足背動脈搏動是否正常,傷口滲出情況等,及時發現及時治療。

 1.2.3.2 由于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改變,皮膚微循環障礙使皮膚屏障防御能力下降,容易發生感染。教育患者日常需養成每天洗足的良好習慣,加強局部皮膚護理。

    1.2.3.3 指導或協助患者從足趾尖開始向上到膝關節按摩,加強對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等穴位的按摩;每日適當作小腿和足部運動30-60min,以促進足部血液循環。經常變換,抬高下肢,促進靜脈回流,增加運動供血。

    1.2.3.4 教育糖尿病患者掌握正確修剪趾甲的方法。

    1.2.3.5 運用保護性鞋子、襪子的實物作教具,教患者選擇舒適、清潔、干燥、干凈的鞋襪。

    1.2.4 創面護理  

篇6

2004年1月~2005年1月我院內科共收住糖尿病人63例。我們對63例糖尿病患者進行了程序化健康教育,其中男48例,女15例,年齡36~72歲,平均為45±5歲。平均空腹血糖9.56±3.08mmol/L,餐后2小時血糖為11.02±2.92mmol/L。合并冠心病13例,合并腦血管病11例,同時合并心腦血管疾病者36例,糖尿病足9例。每位病人入院后,我們都對患者進行糖尿病健康教育。

方法:①評估:管床護士全面收集患者的資料,認真進行護理體檢,并確立護理診斷。②制訂健康教育計劃:根據對患者個體的評估和確立的護理診斷,制定適合患者的健康教育計劃。③實施:信任是健康教育的基礎,教育者首先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然后根據評估情況因人施教。④評價:評價貫穿于教育過程的始終,通過教育―評價―反饋―再教育的過程,不斷評估教育策略,教育內容是否適合教育對象,以便隨時修訂教育計劃,評價健康教育效果不僅要對護理人員的工作進行評價,更重要的是對患者得到的實際效果評價。出院前一天教育者再進行全面評估,并制訂出切實可行的出院指導。

教育形式:①主管護士主要采用一對一的個案教育形式,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教育。②定期采用講課的方式進行教育。③定期組織看有關糖尿病知識的電視錄象。④給患者提供有關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小冊子及有關書籍。⑤定期舉行糖尿病患者聯誼會,采取有獎知識搶答,對患者進行糖尿病知識提問,并給予獎勵。

教育內容:①患者及家屬進行糖尿病有關知識的宣教,使患者保持生活規律,保證睡眠,戒煙酒,家屬關心體貼患者,給予最好的家庭支持。②強調飲食治療在控制病情、防治并發癥中具有重要作用,幫助患者掌握飲食治療的要求和具體措施,并囑家屬嚴格監督。③讓患者掌握體育鍛煉的具體方法及注意事項。④教會患者注射胰島素的正確方法及低血糖反應的判斷和應對措施,掌握口服降糖藥的作用和不良反應。⑤要求患者定期復查,以了解病情變化和調整用藥劑量。⑥指導患者掌握血糖、尿糖的測定技術,以便進行自我監測。⑦加強自我保護,注意清潔衛生,防止皮膚損傷,預防感冒及其他感染,尤其做好足部護理。⑧告知患者外出時隨身攜帶糖尿病標識卡,以便發生緊急情況能及時處理。⑨告知患者情緒、精神壓力對疾病的影響,指導患者正確處理疾病所致的生活壓力,保持情緒穩定。

評定方法:①對在院者進行知識水平測試,采用自行設計的試題進行問答,包括糖尿病的基本知識、飲食原則、糖尿病監測、糖尿病的運動以及并發癥的防治。②對出院者定期隨訪。發現城鎮患者90%以上的對所教育知識都已掌握,并按要求做到。農村患者由于經濟、文化條件所限,大部分都未按要求做。

篇7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6月~2019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例。其中,對照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61~82歲,平均(67.8±3.8)歲;觀察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60~83歲,平均(68.1±3.7)歲。此次研究已經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且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且已簽字認可;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措施:向患者介紹疾病基本信息,根據患者病情制定治療方案。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主要內容包括:(1)心理護理。由于冠心病的康復需要經歷漫長的時間,受病痛、經濟壓力大和病情恢復不理想等因素的影響,患者極易產生不良情緒,因此需要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相應的心理護理干預,通過主動溝通、詢問等方式對患者的心理狀況及病情進行了解,再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展開心理疏導工作,讓患者保持積極的心態面對護理和治療,提升患者對于疾病治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護理人員需主熱情向患者普及醫學相關知識,使患者對冠心病形成正確的認知;護理期間對患者提出的疑問耐心解答,幫助患者構建康復信心,使之護理配合度進一步提高。(2)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具體內容主要為與冠心病心絞痛有關的基礎知識,如冠心病心絞痛的危險因素、防治措施等;并由專門的醫護人員對觀察組患者提供延伸護理,延伸護理的內容包括收集患者基本信息,為患者定制與其病情相應的護理方案并根據護理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及時調整,隨時準備接受患者的咨詢,對患者進行定期隨訪,指導其自主進行家庭護理,監督患者定期復查等。

1.3療效判定標準

借助SAS、SDS(焦慮、抑郁自評量表)[2]來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評估,量表得分越低代表患者的心理狀況越佳。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護理前,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分別為(58.4±6.4)、(61.4±6.7),(54.4±6.4)、(58.5±5.2),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分別為(49.7±4.8)、(32.4±3.6),(45.5±4.1)、(27.5±3.4),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篇8

【關鍵詞】健康教育;醫院感染;臨床護理;應用;效果

醫院是患者及其家屬密集的場所,也是最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場所。即使現代化程度再高的醫院,醫院感染仍然會在患者中發生。危及患者及其家屬的身體健康。近年來,我國醫院廣泛應用抗生素,種類多、數量大、頻率大,因此,醫院感染中出現的菌株大多具有多藥耐藥性,耐藥菌株種類和數量的不斷增加,增加醫院感染治療難度。醫院感染雖然不能消滅,但是可以有效的進行預防和控制。因此給予患者院內外強化健康教育,以期能夠更好的預防醫院感染。

1、資料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 2014年7月到2015年7月在xxx醫院xxx科住院患者162例,其中男67例,女63例,年齡27-67歲。納入病例按隨機數字表方法隨機分為實驗組[81例,平均年齡47±15歲],觀察組[81例,平均年齡48±13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所患疾病、病程方面無統計學意義(P>0.05)。入選標準:注意選取對象的文化程度,最低標準能熟練的讀寫、表達自己的訴求。方案獲得XXX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全過程跟蹤。

1.2 研究方法

在征求患者或家屬同意的基礎上,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其中實驗組以患者為中心,以滿足患者的身心需要、恢復健康為目的的整體化標準化護理,患者的入院即建立個人隨訪檔案。從入院評估到康復出院以及在出院后的第一周,第三周,第六周等都按照優質護理服務的規范進行隨訪,健康教育伴隨全過程。對照組實施功能制的護理,按照傳統的健康宣教方式進行健康教育,同樣對患者進行出院隨訪。

1.3 健康教育的效果考評

比較兩組患者的健康教育知曉率以及對護士的工作的滿意度,具體的調查方法是填寫由護理科制定的表格,患者必須獨立完成。醫護人員不得對患者進行干擾。

2、結果

2.1 兩組患者健康教育知識掌握情況的比較,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實驗組的患者的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的提升情況明顯大于對照組的情況,在健康教育前,兩組患者的健康教育前后知識掌握情況無差異,但是在健康教育后,實驗組的患者總體對于健康教育的認知度更高,可以體現出健康教育新方法的優勢。

2.2 兩組患者的好轉時間比較,見表2

從表2中很明顯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的結論,實驗組的平均住院時間更為短暫,而好轉率卻是更高,這就可以得出采取了更為好的健康教育的方法可以有效地縮短治病的時間,還可以更好地提高好轉的效果,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健康教育在臨床中的重要性。

3、討論

要開展優質護理服務,首先要從提高護士的自身水平出發。要改變護士對健康教育的認識,強化她們的角色意識,提高專業技術水平和文化素養,提高溝通和交流的能力。同時還要加強護理人員的培訓,責任護士參加醫生的查房應該結合健康教育的方法,避免醫護雙方對患者的病情解釋不一致導致患者的不信任,從而引起糾紛。健康教育貫徹病人自發病,到治療,到好轉,到痊愈等方方面面。在整個健康教育過程中,醫護人員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始終保持通暢。醫患之間和諧的醫患關系有助于醫護工作對的開展和護理工作的進行。并有助于患者的復健。

4、結論

健康教育對于控制和預防醫院感染有著直接的影響。在臨床實踐中,不但需要全體醫護人員熟練掌握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基礎知識和技能,養成嚴格的無菌觀念。還要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必要的醫院感染知識的傳授。對患者實行院內外健康教育能夠有效的降低患者的醫院感染率,有助于提高療效。 健康教育工作不僅可以促進治療和護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復,還可以加強醫患之間的溝通,密切醫患之間的關系,提高患者以及家屬對臨床工作的滿意度,避免產生醫患之間的糾紛,提高護理的質量。同時,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同時還能提高醫護人員自身的護理知識,強化自身的只是結構,所以作為新時代的護理人員,我們有必要把健康教育之一我國新興的產物做到最好,為病患服務。

【參考資料】

[1]李靜.臨床護理健康教育中的問題分析與對策[J].臨床合

理用藥雜志,2011,04:2.

[2]劉書玲.健康教育在骨科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

藥物應用,2011,05:205-206.

篇9

【關鍵詞】體制改革;人文關懷;健康教育;整體化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1-0257-02

隨著衛生系統體制的改革和人事制度的改革,醫學護理模式也隨之發生了轉變,過去以疾病為中心的模式轉變為病人為中心的醫學護理模式。健康教育便是連接衛生知識和健康行為的一座橋梁,一個平臺,是一項低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也是推進人人保健的核心策略,我院近幾年開展整體化護理以來,健康教育發揮了積極重要的作用,護士在健康教育中是主要的執行者,規章制度的主要落實者,是健康教育廣泛普及的推動者,滿足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和需求,受到普遍的歡迎和好評,體現了護理隊伍在人類健康領域的重要作用。那么我們就要正確認識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內容,以及護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如何發揮健康教育,正確認識健康的行為,讓健康教育踏踏實實在整體化護理中發揮它應有的重要地位。

首先,健康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它是隨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和諧發展,人類對健康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提高,世界衛生組織目前對健康的定義的“三維觀”是一個質的飛躍。不但沒有軀體疾病,還要有很強的心理以及參與社會適應能力,這三者均處在良好狀態,要求每個人不僅對個人健康負有責任,同時也應對社會健康承擔義務,如減少吸煙,酗酒,保護環境,大氣,海洋不受污染,協助社會克服危害健康的行為和因素,我們對健康內涵的全面理解,有助于指導和促進健康教育的實踐活動,教育是一個終生的概念,每時每刻都接受著來自不同方面的文化沖擊以及教育理念,哪怕只是微小的一點知識,也要接受極其嚴格的系統學習和教育,我們既要接受教育,也要承擔教育別人的責任。二十一世紀對護理工作者提出了更大的挑戰,護士不僅只是稱職的操作者,而且要成為稱職的教育者,使患者及家屬不僅獲得身心的康復適應社會,還要獲得知識的積累,所以護士必須是科學,系統的健康教育,才能完成患者的整體化護理,由此可見,健康教育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理解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社會和教育活動,促使人們自覺地采納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核心是教育人們樹立健康意識,促使人們改變不健康的行為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行為生活方式,并降低或消除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通過健康教育能幫助人們了解哪些行為是影響健康的,并能自覺地選擇有益于健康的行為生活方式,它的實質是一種干預行為,它向人們提供改變行為和生活方式,所必須的知識,技術,服務,使人們遇到問題時有能力做出選擇,提高生活質量。采納健康行為,預防非正常死亡,疾病和殘疾的發生,改善人際關系增強人們的自我保健能力,使其破除迷信摒棄陋習,不吸煙,不酗酒,改變不良飲食習慣 ,清淡飲食,低脂低鹽,適當鍛煉身體,接受科學的醫療保健,心胸寬大,學會分解社會壓力,按醫囑服藥,不濫用抗生素,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倡導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同時我們一定要重視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人的一種心理功能狀態,人們所具備的全部心理潛能都得到充分返還的理想狀態,處于這種狀態下的人無論從事何種活動,都能達到比較理想水平,同時自身的發展也能達到比較充分的程度,個體適應和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征,具有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于積極狀態并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其實是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適應社會和社會同步。

我院在健康教育方面采取以下措施,對每一位患者進行入院評估,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患者進行評估:一般資料、護理體檢、生活狀態、其它。一般資料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民族、婚姻、職業、文化程度、入院方式、過敏史。護理體檢包括意識狀態、、皮膚狀況、語言溝通、肢體活動、視力、聽力、吞咽、口腔黏膜、引流管。生活狀態包括飲食、排便、排尿、吸煙、飲酒、生活自理能力、慢性病、疼痛評估、疼痛程度、情緒、家庭支持。其它如跌倒,墜床高危患者,壓瘡高危患者。然后我們再制定詳細的健康教育宣傳單,或是健康教育手冊,健康教育手冊是發放給病人的,比較人性化,針對單個病種進行宣教用藥、預防、飲食、鍛煉、定期檢查等等,健康教育宣傳單是跟隨護理病歷的,一般包括入院第一天的宣教,入院第二天的宣教,出院前一天的宣教,辦理出院手續等等,入院第一天的宣教包括向患者介紹科主任,護士長,責任護士,介紹病情,告知相關檢查地點,特殊檢查的注意事項腹部B超,腹部CT,需要空腹。婦科B超,泌尿B超需要憋尿,胃鏡,C14需要空腹,下消化道X光,遵醫囑,排空腸道或給予灌腸。無論是何種報銷方式一定要在規定的時間里辦理。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間不得外出,遵守科室的規定,規章制度。在入院的第二天再次介紹病情,進行心理疏導,講解目前的治療情況,特殊檢查的目的以及注意事項,住院費用的使用情況,以及報銷情況,在出院的前一天要告知患者遵醫囑按時服藥,避免隨意停藥或加減服藥量,避免發生病情變化,生活要有規律,保持心情舒暢,合理飲食,避免暴飲暴食,養成良好的飲食規律,根據病情以及自身的情況適當鍛煉,建議出院按規定的時間復查,在辦理出院手續時一定要帶全手續,復印病歷,發放聯系卡。促使醫,護,患,家屬在我們的健康教育互動起來,使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篇10

健康教育是各科護理的一個重要環節,尤其對腎功能衰竭終末期患者更為重要。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由保守療法向穩定的持續性透析過度的一段時期,稱為誘導期,這一階段的透析叫誘導期透析。是在患者能夠耐受的情況下,進行小劑量、短時間、多次數透析,大多數患者能夠在2周內完成。由于患者剛接受透析治療,缺乏血液透析知識,血液透析對機體內外環境的改變,使患者的機體和心理都發生很大的變化。因此在此時對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本文對2013年我院收治的42例誘導期血液透析患者實施健康教育,效果滿意。現總結匯報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選取我院2013年透析誘導期患者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齡26―83歲。血管通路為頸靜脈、股靜脈留置導管。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21例,對照組21例。2組治療方法相同。對照組僅給于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系統化健康教育。2組病人的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比較2組患者對病情的認知程度、情緒、血管通路的保護程度、體重的控制情況和飲食的合理性。采用自行設計的一般情況調查表,對42例患者透析3周后進行調查,并根據醫護人員的評價建議綜合評分(%)

2 健康教育

2.1 健康教育的方式

根據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的不同,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因人施教,在保健科的協助下制作一些圖文并茂,內容豐富的畫板,健康教育小冊子等進行血液透析知識的宣傳;鼓勵患者之間、家屬之間進行交流;請接受治療時間長、效果好的患者幫助介紹接受血液透析的體會和經驗。通過這些方法使患者對疾病的發展和透析的知識有基本的認識,對各種并發癥的發生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2.2 健康教育的內容

透析基本知識介紹。通過圖像、文字等形式介紹透析的原理、流程,透析中的注意事項,透析中可能出現的身體不適和并發癥,如疲勞、低血壓、惡心、嘔吐、肌肉痙攣等,以及出現的問題和我們的處理方法等。充分利用患者在凈化室透析的時間,每次選擇1-2個主題進行宣教。

心理疏導。透析前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及血液透析原理、操作方法、預后等方面缺乏了解,容易產生恐懼、悲觀、焦慮甚至絕望的心理,用透析來延續生命,是每個患者都難以接受的,首先要認識透析對家庭、事業、人生等多方面的影響;這就意味著病人要放棄或部分放棄原有的社會行為模式,無法與已形成的原有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及情感追求相適應。對患者不同心理狀態進行個案分析,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鼓勵患者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耐心傾聽患者的傾訴,對患者提出的問題及時提供相關信息。充分利用患者的家庭支持系統,讓患者及家屬共同參與透析方式和方案的選擇,因家庭成員的情感支持與有效幫助,能使患者自覺采取積極措施配合治療。透析過程中要嚴格遵守各項操作規程和無菌技術,以精湛的專業技術和良好的醫療作風,提高患者的信任度和安全感。給患者提供環境支持,增加患者的舒適度,將其痛苦程度降到最低。

飲食指導。血液透析誘導期患者由長期的低蛋白以飲食改為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低鹽、低鉀、低磷飲食,要調整飲食習慣,收集并觀察患者的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根據病人經濟情況和營養狀況進行不斷調整。讓患者及家屬認識到營養狀況與維持生命、提高生活質量的密切關系。在合理限制與增加營養的協調統一。

血管通路的自我護理。建立和維持一條有效的血管通路是進行血液透析的先決條件。絕大多數患者透析后離開醫院,所以患者自我保護血管通路非常重要。根據患者血管通路的類型,指導患者在透析后如何止血,日常生活中如何自我保護和監測。對于中心靜脈置管的患者的護理,無菌技術尤為重要,教會患者如何防止傷口感染和導管滑脫,如保持置管位置清潔干燥,睡眠時臥于健側,穿脫衣服時避免動作幅度過大防止將導管帶出。臨時性靜脈穿刺者,透析結束后注意壓迫止血的位置和時間,避免局部血腫。要教育患者盡早進行動靜脈內漏手術,建立一條良好的永久性的血管通路,保證今后規律性透析能夠順利進行,減輕反復穿刺的痛苦。同時保護好一側上肢的靜脈,避免靜脈抽血、輸液,為建立動靜脈內漏做好準備。對于早期內漏指導患者有計劃地做功能鍛煉和自我檢測內漏的通暢情況,指導患者不要在有內漏的肢體上測血壓、抽血、輸液等,避免受壓和負重,保證內漏盡早成熟。

體重的管理。向患者及家屬介紹關于“干體重”的有關知識,并了解其意義,控制好病人進食、進水量,使體重在2次透析期間的增加不超過原體重的3%。誘導期透析患者還沒有摸索出自己能耐受的最大脫水量,醫護人員要加強對患者體重的控制,糾正患者飲食習慣,如不要過多食用太咸和過多添加調味料的食物,少吃含水多的稀飯、面條,不要飲用濃茶和咖啡。在水中加入檸檬片做成冰塊,含在口中有較好的止渴效果。家庭要備血壓計、體重計隨時了解自己的血壓及體重,預防鈉水潴留引起的高血壓、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腫等。“干體重”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醫護人員要根據患者的營養情況、病情變化經常給予調整。

生活指導。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和意愿,鼓勵患者適當增加活動。幫助患者制定作息時間表,身體運動計劃。如室內行走,室外散步,打太極拳,適當的娛樂活動,做家務等,以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增加食欲,增強機體免疫力,使患者盡早恢復體力,盡快回歸社會。

3 結果

兩組中實施健康教育觀察組的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情緒穩定配合治療,血管通路保護、體重的控制、合理飲食明顯優于常規護理對照組的患者,附表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