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的分類范文
時間:2023-07-28 17:50: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自然災害的分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 河北省農業自然災害財政救助的問題與對策分析 城鄉統籌的河北省重大自然災害防御與補償機制設想 基于聚類分析法的遼寧省主體功能區劃分 基于因子―聚類分析的河北省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研究 氣溫升高與地膜覆蓋對河北省棉花熟區劃分的影響 基于聚類分析的礦業經濟區劃分研究 基于聚類分析對河北省各市三次產業就業人員差異化的研究 自然災害的能量 農業自然災害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基于動態面板的實證分析 基于聚類分析方法的人口區劃研究 江西省樟樹市主要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分析 園藝樹種的自然災害及其預防分析 自然災害救援物流系統的流動要素分析 匈奴政權興衰中的自然災害因素分析 分析大型自然災害的救災物資管理 自然災害的社會學分析綜述 基于主成分聚類分析的云南省干旱自然分區 不做自然災害的“幫兇” 煤礦生產的自然災害 果園自然災害的防御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10-12-08.
[5] 延平軍.災害地理學[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6] 西北師范大學地理系.中國自然地理圖集[M].中國地圖出版社,2007.
[7] 徐建華.計量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 張 超,楊秉賡.計量地理學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9] 高 ,蒙小亮,勞小青.基于聚類分析的海南島雷電災害易損度風險區劃[J].自然災害學報,2013,22(1):175-182.
[10] 王 芳,陳 浩,王 瑛,等.面向地震災害的河北省救災物資儲備庫選址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2013,22(2):29-35.
[11] 王汝正, 王正新.模糊聚類分析在區域自然災害區劃的應用――以四川省為例[J].災害學,1993,8(1):6-12.
篇2
關鍵字:災害;嚴重性;土木工程;作用
中圖分類號:S96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Abstract: disaster consist of natural and man-made, it has great harmfulness to human society, has a very serious impact on people'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the damage degree of disaster, it has exceeded the maximum human life can bear. This paper analyzed on the disaster and civil engineering i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in the rol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in China,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disaster; severity; civil engineering; effect
中圖分類號:K82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一、引言
最近幾年,全球范圍內產生的災害給予了人類深刻的警示和教訓。我國作為災害多發的國家,導致災害產生的因素包括人為和自然的。災害在人類生產活動中是無法避免的,不管是人為還是自然的災害都會導致人們經濟損失和身體傷害,在人口稠密地區,其破壞力就更為強大了,一旦產生災害,損失程度便會非常高。橋梁工程、房屋建筑等作為承載體,其在防災減災中占據著及其重要的地位,因而也就成了一門新興的學科。
二、災害的分類
(一)人為災害
在人為災害分類里面又包括如下三方面內容:工程經濟災害,比如工程建設中產生的爆炸、塌方 、有害物質失控等;生態災害,例如環境污染問題、人口壓力問題等;社會生活災害,比如戰爭、恐怖襲擊、瘟疫、交通事故等。上述災害全都屬于人為災害。
(二)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包括地貌災害、氣象災害、地質災害、天文災害、生物災害等,例如我們較為熟悉的火山噴發、泥石流、山體滑坡、水土流失、地震、洪澇、風災、干旱;隕石撞擊、有害動物造成的災害等天文災害,上述災害全都是自然災害,同時這些災害在我們生活中也較為常見。
三、分析災害的嚴重性
在進行災害分類時,我們可以得知,災害包括人為災害和自然災害兩種,因為災害造成的危害程度不同,也會對我們生活造成不同的影響。下面就災害嚴重性進行了簡要分析,從而讓我們能對災害影響有正確的認識。
(一)對人們生產生活發展產生影響
災害不僅會造成人們經濟的損失,同時還會對人們的正常生活產生影響。尤其是會對人們的生活秩序產生影響,某些嚴重自然災害會導致社會設施的嚴重摧毀,特別是某些基礎工程,不僅對人們生產生活產生了嚴重影響,同時還使得人們正常生活秩序被破壞。某些自然災害的產生,例如地震等會對土木工程設施、交通電力、工業、農業等產生嚴重的破壞,由此來看,自然災害對人們生活的不良影響是非常嚴重的。
(二)造成人們生產生活的損失
災害的產生必然會造成人們生產生活的損失,除開經濟損失,某些災害還會導致人員的傷亡,摧毀家園,使人們無家可歸,流離失所,這便是災害對人們生活產生的最為嚴重的影響。
四、在防災減災中土木工程的重要性
我國作為一個災害多發國,不管是地震災害,又或者是旱澇、臺風、干旱等一系列災害都會時常發生。面對突然而至的災害,土木工程在其中的作用便開始凸顯出來,針對自然災害多發這一狀況,必須采取各種防治措施,尤其是土木工程的建設,它是現如今我國進行自然災害防治最為重要的工具。土木工程建設在抵御各類自然災害中都起著異常重大的作用,具體表現如下。
(一)防護性
土木工程防護性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就橋梁抗震性角度而言,在對橋梁加以設計之時,需對橋梁抗彎連接予以加強,此種連接方式在進行側向力抵抗,尤其是在縱橋向反應上,可以產生超靜定潛力。在強震的作用下,假定柱底是彎曲固結的,那么在制定位置便會形成一個附加耗能位置,此種連接方式在縱向反應里面便會導致柱形成雙向彎曲,使得給定柱鋼筋含量和截面尺寸的縱向抗剪力增強。作為土木工程的一環,橋梁工程在遭遇地質災害致使,其抗震作用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而其中抗彎連接又是橋梁抗震極為重要的一環。
(二)超前性
超前性指的是在災害差生前建設土木工程,以橋梁工程為例,最近幾年橋梁事故層出不窮,針對如此狀況,加固橋梁便顯得尤為重要了,為使橋梁結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得到提升,需以混凝土耐久性作為基礎。在對混凝土加以施工之時,需在不同環境條件下,對最低強度等級、最小水泥用量、最大堿含量、最大水灰比等影響混凝土耐久性的配比數據進行分析,如此一來便能夠將橋梁加固工作做好。
(三)基礎性
土木工程在防災減災過程所建設的設施全都具備基礎性。土木建設在防災減災方面的作用很大,尤其是在基礎設施的建設。在土木工程的項目建設里,主線便是公路橋梁。針對不斷產生的自然災害進行分析便可得知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是非比尋常的。在災害產生之前,在災害頻發地區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很重要。尤其是公路橋梁建設,就某些偏遠地區來說,它們是防災減災過程中最為重要的設施,并且能確保在災害產生時能第一時間取得與外界的聯系。由此便可得知,基礎土木設施建設在防災減災中的重要性。
五、結束語
災害防治工作應當未雨綢繆,而在這個過程中土木工程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而提升,更應該對土木工程進行合理的使用和設計,進而最大程度的降低災害造成的損失,從而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有效促進作用,最終達到保障人民和國家生命財產安全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楊偉.災害的嚴重性及土木工程在防災減災中的重要性[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23).
篇3
1 引言
電力事故的發生不僅僅會對電力企業的發展造成威脅,同時也會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相應的消極影響。因此在我國電力企業的發展當中需要建立起自然災害預警,對自然災害進行管理和控制,同時建立起相應的應急管理機制,提高電力事故的預防效果,從而推動我國國民經濟建設。本文研究的自然災害是指一些不可控力導致的突發性自然災害,這種自然災害的破壞力較強,會對人們的生活以及生命造成相應的問些。而通過電力系統構建相應自然災害預警可以有效的降低自然災害對人們的財產和生命損失,同時也推動了我國電力行業預防管理機制的發展。
2 自然災害預警與應急管理機制的完善探析
自然災害預警是對自然災害發生之前的一些現象進行分析和整理,對自然災害的發生進行相應的預測和判斷,及時有效的降低自然災害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對人們的生命安全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而應急管理機制是指對電力事故進行的一系列預防和處理,預防電力事故發生,而當發生電力事故之后可以及時有序的進行相應的應急處理,降低電力事故的影響,對電力行業的發展起到相應的保護作用。有效的預防機制可以降低損失,同時也可以對安全隱患進行處理。
2.1 提高預防管理效果,完善應急管理效果
電力系統可以對自然災害進行相應的預警,而在對自然災害發生之前的現象進行自動化的分析和整理,提高自然災害預警效果,降低自然災害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電力系統對自然災害進行預警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電力系統可以對危險源進行預警,電力系統對危險源進行一系列的分析和評估之后,對危險源可能出現的相關隱患進行分析,結合相關地形等特點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從而對自然災害起到一定的預警作用。在對危險源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可以建立相應的危險預警等級機制,電力系統進行高度復雜化的分析和評估之后,對危險源可能出現的自然災害種類和規模進行分析,從而對不同類型和不同等級的自然災害進行預警,同時結合自然災害的等級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解決和完善措施,降低或預防自然災害發生產生的影響。電力系統對自然災害危險源的分析對自然災害預警機制的構建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該系統構建和完善的基礎。因此在進行自然災害預警機制的構建中,要充分發揮電力系統對自然災害預警的效果,加強危險源預警的范圍,提高預警分析的效果。
2.2 強化信息跟蹤和評價機制,提高應急預警的有效性
電力系統也需要建立起相應的信息跟蹤評價機制,對搜集的數據進行整體和局部的分析,同時結合電力企業的實際情況,對預警和應急管理體制進行完善。在進行信息搜集和分析中,電力系統應該提高系統分析的效果,提高結果預測的質量,從而提高整體預警和應急管理的質量。強化信息跟蹤和評價機制可以使預測的結果更加準確,同時結合相關客觀因素整合出相應的預防管理策略和應急處理方法,當發生自然災害或是電力事故時可以及時有效的進行處理和分析,從而提高整體管理的有效性。
2.3 建立有效的信息傳播機制,加大預警范圍
電力系統在對自然災害進行相應的預警之后,需要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傳播機制,將預警和預測的信息進行傳播,從而加大預警的范圍。在進行預警管理和應急管理中,將信息進行有效的傳播也可以降低損失,提高應急管理的效果。在完善應急管理機制的過程中,也需要結合可能發生的電力事故進行分析,建立相應的應急處理方法和應急通道,從而降低相應的損失,提高應急處理效果。在應急管理的過程中應該統一整體的管理,有效的進行指揮也可以提高應急管理效果。在對應急管理機制進行完善的過程中,也需要重視對可能出現的電力隱患進行處理,建立其相應的監管機制,從而有效預防電力事故的發生。
篇4
綜合歷史上各類自然災害的經驗教訓,自然災害對于移動通信網絡的影響,主要在通信網絡的基礎設施(機房,塔桅等)、傳輸網絡、電力供應等方面。
1.1機房對于移動通信網絡,機房包括核心網機房和基站機房。一般來說,核心網機房多分布于通信機樓內,設計標準較高,具有很高的應對防震防洪等災害的防護能力,而基站機房,由于分布范圍廣,數量眾多,相當一部分為租用民房,因此很難抵抗較大范圍的自然災害,如地震、洪水和泥石流都可能造成房屋的開裂甚至倒塌,直接導致機房內設備的退服。
1.2塔桅根據基站覆蓋范圍的不同,移動通信網絡的基站塔桅離地高度和種類差別都比較大,支撐桿、鐵塔、簡易拉線塔和通信桿等不同的建設方式,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也不同。
1.3傳輸網絡基站的配套傳輸是最容易受到災害影響的部分,基站的傳輸一般包括微波傳輸和光纜傳輸,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都會可能造成光纜的中斷,特別是大范圍的災害,會造成整個保護環路的中斷,導致全區的基站不能工作。因此在應對自然災害中,傳輸網絡的保障是工作的重心。
1.4電源配套在自然災害來臨是,電力網絡也是最容易受到沖擊的,電力電纜和傳輸光纜一樣都會在災害來臨是造成中斷,按照目前基站中配套設置情況,電池會在外電中斷時啟動工作,保證基站短時用電。根據上文的分析,表1總結了各類自然災害對無線基站配套設施的影響情況。
二、應對自然災害的無線基站建設方案
在大范圍的自然災害來臨時,保證通信的暢通可以及時的傳遞災害信息,并保障救援工作的迅速開展,最大限度的挽救受災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因此在建設通信網絡時,需要制定能夠應對自然災害的無線基站建設方案。
2.1部署策略在實際部署中,一般抗地震等大范圍災害的基站均選址在政府、學校、醫院等要害部門或者通信樞紐大樓,以在大災產生時保證救災指揮的正常開展。具體的抗災基站分類和部署策略如表2:
2.2建設方案1、抗震型基站:在地震災害發生時,房屋倒塌,電力,傳輸光纜的中斷是造成基站無法工作的主要原因,因此抗震型基站從以下幾方面建設:(1)機房:以自建/自有物業為主,根據地區的地震烈度等級分布情況,建設抗震等級大于8級地震的機房,并完成專業評估。(2)塔桅:以落地塔/通信桿為主,避免支撐桿和拉線塔等簡易塔桅。(3)傳輸:建設光纜雙路由,并建設衛星傳輸系統,保證在光纜被地震損壞時,基站和核心網機房之間的通信。核心網機房同時建設衛星通信系統,在干線光纜也損毀時,保證對外的通信。(4)電力配套:由于外電在地震中中斷的可能性也非常高,因此必須加大電池容量,建設超長電池供電時間。2、抗震型基站由于對于機房等的選擇要求非常高,因此建議在地震帶地區,一個縣區保證建設一個抗震型基站,保證整個區域不成為孤島。3、抗臺風型基站:在沿海地區,臺風會造成塔桅的折斷,從而造成基站不能正常工作,但是由于臺風已經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預防機制,目前已經不會造成大范圍的通信中斷。在基站建設時,重點考慮塔桅的抗風能力,注意塔桅的加固,并加大電池容量即可。4、抗洪型基站:洪水,泥石流災害也會造成大范圍的影響,因此類似于抗震型基站,需要在洪水/泥石流高發區域,保證要害地區建設一個基站保證對外的聯系。在機房站址選擇時,除了以自建/自有物業為主,完成專業承重評估以外,不能選擇低洼地區,或者低層樓房作為站址,避免洪水發生時,被洪水淹沒。而塔桅也盡量以樓面塔為主,避免洪水對塔桅的沖擊。傳輸和電源建設方案參見抗震型基站。5、抗冰雪型基站:在冰災中,對基站影響最大的是冰凌壓斷架空光纜或壓倒鐵塔,所以在容易發生冰雪災害的地區,需要考慮將光纜埋地,可采用抗冰雪鐵塔等新技術,避免冰雪造成的危害。
三、小結
篇5
關鍵詞:自然災害;經濟運行;分析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0)11-0015-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11.03
一、我國自然災害的主要特點
1.自然災害覆蓋面廣。突發性自然災害主要分為氣象災害、海洋災害、洪水災害、地質災害、地震災害、生物災害和森林災害等七大類。我國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氣象、地震、地質和海洋等自然災害嚴重的地區,所遭受多種多樣的自然災害幾乎囊括了世界自然災害的主要類型。洪水、旱災、地震和海洋災害發生的頻數最高,占全部自然災害的90%。
2.重大自然災害發生頻率高。我國自然災害發生頻率居于世界首位。21世紀以來,我國進入災害多發期,各類自然災害年發生頻率在時間序列上呈整體上升趨勢。自然災害對經濟造成嚴重破壞,對社會穩定產生了不利影響。
3.災害的破壞力和造成的損失巨大。近年來,自然災害的破壞力和影響范圍呈遞增態勢,災害損失程度不斷增大。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了69227人遇難、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達8451億元。2010年以來,我國爆發了多次自然災害。2010年年初新疆連續遭受9次大范圍寒潮冰雪天氣過程;西南五省區遭受秋冬春連旱;4月14日青海玉樹發生7.1級強烈地震;6月中下旬南方11個省份遭受洪澇災害;8月7日舟曲泥石流;7、8月我國大多省份出現洪澇災害。2010年上半年,全國受災人口2.5億人(次),死亡3514人,失蹤486人,緊急轉移安置人口644萬人(次);農作物受災面積2029.4萬公頃,絕收面積304.6萬公頃;倒塌房屋90.7萬間,損壞房屋301.4萬間;直接經濟損失2113.9億元①。
4.自然災害的地域分布呈不平衡性。我國自然災害的區域分布主要呈現東西分區,南北分帶,區內、帶內集中分布于生態環境脆弱帶的特點。受季風影響所造成降水條件變化而產生的災害(洪澇、暴雨等)主要分布于東部季風區。地震災害主要分布于新構造運動活躍的板塊縫合線附近及地質構造帶上,如東部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喜馬拉雅地震帶以及華北、西北和川西地震帶等。
二、自然災害產生巨大破壞的經濟根源
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和災害損失日益加重,這與自然地理環境變異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但其根源在于我國落后的經濟發展水平,與不適當的生活方式和難以持久的經濟發展模式密切相關。
1.龐大的人口基數。在全球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等重大問題中,人口膨脹居于首位,同時也是其它問題產生的病根。目前我國人口數量已超過13億,據對資源承載力的研究顯示,合理的人口承載數量應為9.5億人;按溫飽標準計算,理論最大承載人口為15~16億人②。由于人口數量多,人均資源數量相對較低,一些地方毀林開荒、圍湖造田、亂采濫挖、過度放牧,導致生態失衡、環境惡化。
2.掠奪型的增長方式。建國6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分別是1978年和1952年的93.4倍和559.1倍,但經濟高增長是建立在能源、資源大量消耗和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的基礎之上。湖泊對于泄洪有著重要作用,上世紀50年代以來,全國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面積縮小9570平方公里,蓄水量減少516億立方米③。粗放型增長模式加重了生態環境的負擔。
3.防災、減災能力相對較低。盡管我國經濟總量已居世界前列,但生產力水平較低,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落后,減災資金投入不足。長江中下游中小型水利工程大都建于50―70年代,規劃、設計和施工水平較低,工程運行時間較長,水利設施維護嚴重不足。2009年,全國水利基礎設施投資1427億元,占當年全社會固定投資0.63%④。西部地區經濟條件有限,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薄弱,汶川、玉樹地震之所以造成重大破壞,除了地震本身級別較高外,還與這些地區建筑設施抗震級別較低有關。
三、自然災害對經濟的影響分析
隨著人口迅速增加和地域上相對集中,財產密度增大和價值膨脹,自然災害損失直線上升,對經濟的影響日益加深。自然災害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直接損失、物價波動、外部失衡和貧困人口增加。
1.對局部影響嚴重,對宏觀經濟整體影響不大。重大自然災害的分析表明,自然災害很難對國民經濟構成根本性擾動。從國外的經驗看,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直接損失約1140億美元,占當年日本GDP的2.5%,15個月內日本制造業恢復到震前水平的98%,百貨商場和78%的小商鋪在18個月內恢復營業。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2008年汶川地震未對當年國內經濟產生太大影響[1]。2010年上半年,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113.9億元,占全國財政收入的4.88%,占同期GDP的1.22%①。自然災害對經濟的影響也有“積極”的一面,災害發生以后消費需求相應增長,有利于擴大投資、提振經濟。
2.短期內可能導致物價上漲,但出現持續通脹可能性不大。自然災害對經濟的影響最可能是導致通貨膨脹。從其影響途徑看,主要有三種:一是災后重建的債務負擔累積財政赤字財政施壓,中央銀行大量發行貨幣緩解財政危機貨幣供給超過需求通貨膨脹發生。二是災害導致社會產出減少(主要是糧食類)社會總供給小于總需求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發生。三是災害導致社會產出減少(主要是糧食類)影響通貨膨脹預期糧食價格上漲推高物價,通貨膨脹發生。
就第一種途徑而言,自然災害的直接損失全部由政府財政負擔。考慮到我國財政實力雄厚,自然災害尚不足以造成較大規模財政赤字,災后重建的債務處理不會影響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出現較大變化。
就第二種途徑而言,我國糧食已經連續6年豐收,糧食庫存充裕,目前國家、省、市、縣四級糧食儲備總數量大約在2500萬公斤,遠遠高于聯合國規定17%~18%的糧食庫銷比,現有儲備足以保證國家糧食安全。
最值得關注的是第三種途徑,即自然災害出現后可能產生糧食減產預期和通貨膨脹預期,反過來通脹預期又可能干預影響糧食價格走勢,甚至導致通脹。從歷史經驗來看,1998年我國長江、松花江等爆發洪水使人們產生通脹預期,下半年大米的價格較上半年上漲了16%。2010年小麥、玉米、大豆等農產品期貨受天氣因素影響大幅走高,從短期看通脹預期可能導致CPI出現上漲。隨著國內政策措施的實施,通脹預期會逐步消除,糧食價格持續上漲并引致通脹出現的可能性不大。
3.對進出口的影響微不足道。自然災害的爆發勢必導致受災地區產品出口下降,重建所需材料的進口增加,二者疊加影響可能造成外部失衡。從實際情況看,我國已成為世界貿易大國,國內供給能力非常強,一般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缺口可以在全國范圍內得到及時調劑,既不至于影響國內出口,更不可能危及國際收支平衡。
4.貧困人口短期內有所增加,長期因災致貧的不多見。從以往的經驗看,自然災害的影響具有不對稱性,收入水平較低人群受災害影響更容易陷入貧困。但每一次大的自然災害過后,政府部門必然組織大規模的捐助活動,支持災區恢復生產,重建家園,組織外出務工和入學培訓,有利于災區盡快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提高自我生存能力,避免因災致貧。我國的社會制度體現出極大的優越性。
四、政策建議
自然災害發生與經濟發展存在一定關系,自然災害影響會波及經濟平穩運行。如果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難以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應對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既要著眼當前,提高應急處理能力,又要立足長遠,研究制訂治本之策。
1.建立持續發展的方式,實現資源、環境和人口協調發展。一是在生態移民工程、扶貧工程、農田基礎設施、旅游資源開發、農村工業化中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考慮人口和資源的承載力,健全生態環境資源的產權制度,將人口和資源的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圍;二是形成科學合理的決策機制,擴大決策的民主參與性,加強生態環境資源民主監督,提高權力行使的透明度;三是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對破壞自然資源行為加大懲處力度,減少生產生活對自然資源的破壞,用法律法規制度來約束人們的經濟行為。
2.加大防災減災工作力度,減輕自然災害的破壞程度。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興修水利基礎設施,加大避災場所建設,提高居民住房抗震等級;二是充分運用現有的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等技術,提高對自然災害的監控、評估與預報水平,為防災抗災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三是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建立安全減災基金制度,完善全社會參與的防災減災投入體系。
3.健全災害應急處理體系建設,提升應對自然災害的救助能力。一是建立減災救災一體化指揮機構,統一配置各種救災力量和資源,發揮我國政治制度優勢,保證救災應急快速反應能力;二是完善物資儲備,強化技術支撐,有效控制災害事態、化解險情和降低損失;三是完善自然災害保險機制,擴大自然災害保險種類,及時足額補償災民損失,減輕國家和地方財政的負擔。
4.提升宏觀經濟調控能力,化解自然災害對經濟波動的影響。一是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門擬訂自然災害應急預案,結合災區的實際情況,適時出臺支持災區經濟恢復和發展的金融財政政策,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減息或稅收減免等;二是提高對物價的調控水平,健全各級糧食儲備體系,應對受災地區物價上漲,政府進行適當價格調控,管好通貨預期,避免物價大幅上漲;三是維護宏觀調控政策的穩定性,為保障災后重建和恢復生產,可對信貸政策做出結構性調整,整體上還是應保持穩定性和連續性,避免政策變化影響經濟平穩運行。
參考文獻:
[1]李宏,張向達.自然災害與國民財富損失研究[J].地方財政研究,2009(10).
The Analysis on how Natural Disasters impact on Macroeconomic
XIAO Yi,SHI Hai-feng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Haikou Central Sub-Branch,Haikou 570105,China)
篇6
摘 要:本文對因災導致的人口遷移做了簡要的介紹,主要從自然災害和環境災害兩個因子分析了國內外學者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最后總結認為目前國內外研究都缺乏較為量化的研究成果,國內外學者在相應的問題上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議,仍然缺少一整套相對成熟的災害移民理論體系來應對還未出現的災害現象,這應當是今后學術界未來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關鍵詞:自然災害,環境災害,人口遷移,環境移民,災害移民
引言
自上世紀60年以來,人類在災害預測和減災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災害給人類帶來的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卻與日俱增。由于人口的急劇增加和大量人口居住在邊緣或危險地帶,愈來愈多的人們將面臨各種災害的威脅。為此,許多人不得不逃離家園,輾轉遷移,成為災害移民。
研究災害與人口遷移的相關問題,或研究災害移民問題,對于探討如何減輕災害損失、改善人居環境、協調人地關系有重要意義。
1. 關于災害的研究
郭躍(2008)認為自然災害是自然與社會相互作用的產物, 它具有自然和社會的雙重屬性。從社會屬性上看, 災害是一個社會性事件, 是人的生存能力所不能承受的自然或社會變故, 是一種建立在自然現象基礎之上的社會歷史現象。
尚志海(2009)認為包含有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兩部分致災因子共同作用而成的災害稱為環境災害。按照發生機制分類。把環境災害分為突發型、遲緩型和過度3類。認為環境災害是一種新的人為災害,從成因上可將環境災害劃分為環境污染引起的災害和生態環境破壞引起的災害兩個類型。
2. 因自然災害的人口遷移
陳勇(2009)認為自然災害并不是簡單的自然事件或過程,而是人地關系不協調在人類社會的反映;人口遷移是人類面臨自然災害而進行的一種適應性反應。我們對國內外存在的理論模型以及國內目前的研究熱點進行了綜述。
2.1對災害移民的相關理論分析
國內外在災害移民理論方面存在以下這幾個理論模型:
2.1.1“價值預期”模型
“價值預期”模型主要思想是:個人和家庭的遷移動因是基于某種目標的價值函數,而這種目標會伴隨著遷移行為的發生而可能實現。“價值預期”模型的構成要素是目標及其期望值,包括財富、地位和歸屬等,同時也包括舒適的居住環境和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居住氛圍。
2.1.2環境經濟理論
新古典微觀經濟學強調人力資本和預期經濟收益在遷移決策中的作用。認為遷移是一種投資行為,是對人力資本的投資。當遷移后的預期收益大于遷移成本時,人們會做出遷移決定。
2.1.3 風險感知理論
所謂“風險感知”(或稱“風險認知”),就是人們對風險的特征和嚴重性進行的主觀判斷,或個體對存在于外界各種風險的感受和認識。人們在遭遇災害時是否會做出遷移決策,在很大程度上與其對災害的風險感知有關。
2.2汶川地震后重建、災害移民的安置與權益保障
目前國內在自然災害所導致的人口遷移方面關注最多的就是汶川地震,其中對災后重建、災害移民的安置等方面研究較為深刻和豐富。
沈茂英(2009),劉家強(2008)等對災后受災人口進行了研究認為:要做好地震災害人口遷移工作,必須有科學的遷移規劃,而做好遷移規劃的前提,是我們對該區域的現有人口容量和適度人口容量有較為全面的認識和較為科學的測算。
3. 因環境災害的人口遷移
有關環境移民和環境難民的許多問題,盡管在學術界和政界討論已久,但至今尚未達成共識。同時,我國對環境移民問題研究較少,在某些問題的認識上和西方學術界并不完全一致[5]。
陳勇(2009)考慮到環境移民發生的誘導因素、規模和特點,綜合各種分類方案,將環境移民分為環境災害移民、環境退化移民和環境征用移民三大類。
颶風、暴雨和洪水經常會破壞房屋、村莊、農場和當地商業,對居民影響較大。但因其突發和短暫的特點, 國際上一般認為其影響往往是短期的和區域性的, 在導致長期和長距離的人口遷移方面的作用有限。漸進性的氣候變化表現在其早期和中期階段時常常導致暫時性的遷移,漸進性氣候變化導致的人口遷移大部分是在國內遷移。
4. 總結
國內外對于因災而產生的人口遷移問題的研究都是剛剛起步,相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歷史資料的一些整理和理論性的探究上,比如對于一些相關名詞的分類方面等。另外,國內外學者在相應的問題上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議,仍然缺少一整套相對成熟的災害移民理論體系來應對還未出現的災害現象,這應當是今后學術界未來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作者單位:四川大學)
參考文獻:
[1] Classifying Human Migrations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Change[J].
[2] Environmental Refugees[J].
[3] Mig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Hazards[J].
[4] 陳勇. 對西方環境移民研究中幾個基本問題的認識[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9(05).
[5] 陳勇. 對災害與移民問題的初步探討[J]. 災害學, 2009(02).
[6] 余慶年, 施國慶. 環境、氣候變化和人口遷移[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07).
[7] 郭劍平, 施國慶. 環境難民還是環境移民――國內外環境移民稱謂和定義研究綜述[J]. 南京社會科學, 2010(11).
[8] 朱冬亞. 環境移民及其對策[J]. 環境科學與技術, 2005(02).
[9] 氣候變化對人口遷移的影響[J].
[10] 朱杰. 人口遷移理論綜述及研究進展[J]. 江蘇城市規劃, 2008(07).
[11] 尚志海, 劉希林. 試論環境災害的基本概念與主要類型[J]. 災害學, 2009(03).
篇7
關鍵詞: 農業自然災害;“三角”模型;通貨膨脹
中圖分類號:F82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3-7217(2012)02-0002-06
一、引 言
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水災和旱災等農業自然災害尤為突出。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每年因農業自然災害造成的物資損失呈現整體上升趨勢。2011年,農業自然災害形勢依然不容樂觀:農作物受災面積3247.1萬公頃,其中絕收289.2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3096.4億元,農業自然災害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農業平穩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業自然災害的頻發對我國農業生產、農民增收乃至居民消費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譚本艷等(2009)通過對CPI分類指數分析,研究結果表明食品既是我國CPI波動的短期驅動力,也是CPI波動的長期驅動力[1],由此,無論從供給面還是從需求面看,農業自然災害都會通過引發食品價格變動進而引發CPI的變動。
自然災害對經濟造成的沖擊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自然災害造成社會資本存量受損,引起社會總體消費和投資下降,進而造成產出水平下降;二是自然災害造成的產出下降,通過需求沖擊和供給沖擊影響物價水平。現有的文獻主要集中在自然災害對產出影響方面:從短期、中期和長期的產出影響來分析自然災害的宏觀經濟影響。短期和中期主要考察自然災害對產出造成的正、負效應[2-7],長期主要考察自然災害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8-11]。然而,自然災害對物價水平影響方面的研究較為缺乏,已有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論分析層面,實證分析層面相對較少。Pantin(1997)構建了自然災害影響經濟的11個指標,通過對比自然災害發生前后三年的數據,發現災前平均通脹率為8%,災后通脹率在6.5%~9%之間波動,自然災害影響物價水平變動方向并不明確[12] 。Rasmussen(2004)從長期影響考察了自然災害對通貨膨脹的影響,他認為災害重建的努力會擠出有效投資,推高利率并減少投資,有可能引發通貨膨脹[13]。Popp(2006)在分析自然災害對經濟的長期影響時,將通貨膨脹的產生歸結為債務負擔和市場投機[14]。 Baum(2011)運用AD-AS模型分析了自然災害對通貨膨脹的影響,他們假定自然災害在短期內不影響總需求,然而潛在產出因資本存量受損而下降,自然災害會帶來臨時性通脹壓力[15],美國2008年的卡特琳娜颶風和2010年昆士蘭洪水造成的食物和農產品價格上漲驗證了他們的推斷。
上述的文獻更多將自然災害視為供給沖擊,結論偏向于自然災害會推高物價水平,然而,自然災害并不單純表現為供給沖擊,也會帶來需求沖擊,物價水平變動的方向取決于自然災害引發的需求沖擊和供給沖擊兩者的力量對比。因此,從理論層面上我們很難得出自然災害對通貨膨脹的具體影響。本文嘗試在傳統理論的基礎上就農業自然災害對通貨膨脹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力圖弄清農業自然災害同通貨膨脹之間的數量關系。
二、農業自然災害影響通貨膨脹的理論基礎
農業自然災害發生以后,微觀經濟主體將遭受自然災害引致的供給沖擊和需求沖擊,引發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相對變動,進而推動物價水平的持續波動。就供給方面而言,農業自然災害傾向于推高物價水平:農戶物資資本受損(農田、耕地受災),糧食產量下降,推高糧食價格;糧食產量的下降和糧價上漲會增加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成本,推高農副產品的價格。就需求方面而言,農業自然災害在幾個方面表現出抑制物價:(1)糧食產量是農戶創收的必備條件,糧食產量的下降減少了農戶的收入,農戶因此改變自己的收入分配決策,減少消費和農業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需求;(2)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成本上升,推高農副產品的價格,相應地會減少企業產品的銷售,進而減少其收入,從而抑制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3)當農業自然災害的規模、強度、持續時間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其影響必然會從農業部門向非農業部門傳導,家庭和企業的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受到抑制。下面借鑒鄭超愚(2004)[18]的總需求、總供給動態調整模型,加入農業自然災害所引起的需求沖擊和供給沖擊因素,
并假定價格調整是瓦爾拉斯均衡的,則有:
S(P/PE,Yd-Dshock)-D(M/P)=Dshock-Sshock (1)
假定原有Yd和Ys是均衡的,并且不隨時間變化;價格預期是適應性的;貨幣供給在短期內不變。對式(1)左右兩邊進行時間求導,可以求得價格的動態調整過程,如式(2)所示。根據價格與總供給和總需求的數量關系,可知式(2)的分母為正。
dPdt=dDshockdt-dSshockdtS(P/PE)1PE+
S(Yd-Dshock)(Yd-Dshock)P+D(M/P)MP2(2)
由式(2)可知,物價變動主要由價格預期、需求沖擊和供給沖擊等因素決定。由于農業自然災害引起的供給沖擊為負,而需求沖擊難以確定,需分三種情況來說明:(1)當需求沖擊為正時(dDshock/dt>0),由于供給沖擊為負(dSshock/dt<0,即有dDshock/dt-dSshock/dt>0,表現為物價上漲;(2)當需求沖擊為負時(dDshock/dt<0),如果需求沖擊的下降幅度大于供給的下降幅度,即有dDshock/dt-dSshock/dt<0,表現為物價下降;(3)當需求沖擊為負時(dDshock/dt<0),如果需求沖擊的下降幅度小于供給沖擊的下降幅度,即有dDshock/dt-dSshock/dt>0,表現為物價上漲。根據適應性預期理論,價格預期可以由上期價格替代,表現為價格慣性;而需求沖擊和供給沖擊都是由自然災害等外部因素引發。Gordon(1996)提出了三角菲利普斯曲線,認為影響通貨膨脹的因素可以歸結為需求拉動、成本推動和通脹慣性三類[17];由以上的理論分析,農業自然災害和通貨膨脹率、社會總需求以及社會總供給這三者密切聯系,本文將采用Gordon提出的“三角”模型,即一種菲利普斯曲線的擴展模型,以研究農業自然災害對我國通貨膨脹的影響。
πt=C+a(L)πt-1+b(L)Dt+c(L)zt+et (3)
其中,因變量πt是指通貨膨脹率,C表示常數項;通貨膨脹率的滯后項πt-1表示通貨膨脹慣性;Dt指超額需求;zt表示外部沖擊(需求沖擊和供給沖擊);et為誤差項;a(L)、b(L)、c(L)分別表示各變量的滯后系數。
三、變量選取、數據說明和模型設定
(一)變量選取和數據說明
采用定基CPIt來代表通貨膨脹,并用定基CPIt的滯后一期代表通貨膨脹慣性。根據Gordon的“三角模型”,式(3)中的變量Dt可以用產出比率的對數Rt=ln(Yt/YtN)代替(YtN為潛在產出),并將Rt-1作為前定變量①。由于潛在產出不可直接觀測,不能采用常規的估計方法,一般解決的辦法有兩種:趨勢分解法(通過線性時間趨勢、HP濾波將產出分解為長期趨勢和周期性成分)、結構分解法(通過向量回歸、卡尼曼濾波將產出分解為結構效應和周期效應)。借鑒Ravn & Uhlig(2002)[18]所采用的HP濾波法來估計31個省的產出缺口,平滑參數取6.25,并將農業自然災害作為外部沖擊變量zt引入模型。由于我國統計數據的可得性限制,考慮到不能收集到我國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的相關數據,因而只能選取間接衡量自然災害沖擊的變量。根據國家統計局對農業成災面積AANDt的相關解釋:成災面積是指在遭受自然災害的受災面積中,農作物實際收獲量較常年產量減少3成以上的播種面積,成災面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自然災害的強度以及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基于以上的考慮,選用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的成災面積來衡量農業自然災害的強度,用變量SIZEt=ln(AANDt)來表示。
選用的數據為1997~2010年我國(除港、澳、臺)31個省市自治區的年度面板數據,所有數據均來源于1997~2011年中國統計年鑒和各地區統計年鑒。CPI作了定基化處理(1997年為100)。
(二)模型設定
由于我國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明顯,為了能夠更好地估計自然災害對我國通貨膨脹的影響,本文按照國家統計局的劃分標準將我國(除港、澳、臺)分為東、中、西三個區域②。依照Gordon提出的“三角模型”,建立涵蓋全國、東部、中部和西部的動態面板模型如下:
CPIi,t=α+β1CPIi,t-1+β2Ri,t+
β3Ri,t-1+β4SIZEi,t+vi+ui,t (4)
其中,i=0,1,2,3,分別表示全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t=1,2,3,…,T表示樣本年度;νi表示截面個體差異;μi,t為隨機擾動項。
對式(4)動態面板數據模型估計的困難之處在于:方程的右邊包含有因變量的滯后值,導致解釋變量和隨機擾動項相關,而且式(4)本身存在橫截面相依性。如果直接運用傳統處理面板數據的固定效應或是隨機效應方法,會導致參數估計的非一致性,產生動態面板偏差,影響模型估計的準確性和適用性。Blundell & Bond(1998)則將差分GMM與水平GMM合并,將差分方程與水平方程作為一個整體系統進行GMM估計,這種改進的估計方法稱為系統廣義矩估計(System GMM)[19]。考慮到系統廣義矩估計是一種更有效的估計,將采用系統廣義矩估計對動態面板模型進行估計[20]。
在系統廣義矩估計中,方程(4)經過一階差分并結合水平方程進行變換:
ΔCPIi,t=(β1-1)CPIi,t-1+β2Ri,t+
β3Ri,t-1+β4SIZEi,t+vi+ui,t (5)
在此基礎上選取合適的工具變量并產生矩條件方程。在式(6)中,需滿足:β1≠1;當t<s時,解釋變量Ri,t、SIZEi,t和隨機擾動項ui,s是無關的;隨機擾動項ui,s不存在自相關;E(CPIi,1,εi,t)=0(t=2,3,…,T),E(ΔCPIi,2,εi,3)=0。在此基礎上設定矩條件為:
E(CPIi,t-sΔεi,t)=0(s≥2;t=3,…,T)
E(Xi,t-sΔεi,t)=0(s≥2;t=3,…,T)
E(ΔCPIi,t-1εi,t)=0(t=4,5,…,T)(6)
其中,εi,t=ui,t+vi,Xi,t=[Ri,t,SIZEi,t]。設Zi為所選取的工具變量矩陣。
通過GMM估計,可以得到估計參數:
α^GMM=∑Ni=1ΔCPI'i,-1ΔX'iZi?
WN∑Ni=1Z'iΔCPItΔXi-1?
∑Ni=1ΔCPI'i,-1ΔX'iZiWN∑Ni=1Z'iΔCPIi(7)
四、實證結果及分析
(一)實證結果
動態面板數據估計的前提是數據要具有平穩性,否則會出現估計的“偽回歸”問題。因此,在對模型進行估計之前,首先對模型進行面板單位根檢驗。為了保證檢驗結論的可靠性,選用了四種單位根檢驗方法:LLC檢驗、IPS檢驗、Hadri的最大似然檢驗以及Breitung檢驗。LLC檢驗、IPS檢驗和Breitung檢驗的原假設是“存在單位根,變量是不平穩”,Hadri檢驗的原假設是“不存在單位根,變量是平穩的”。從表1的檢驗結果可以看出,所有的變量至少在兩種檢驗之下通過平穩性檢驗,這說明面板數據具有平穩性,模型估計的結果不存在偽回歸問題。
表2列出了系統GMM估計的結果。無論是全國、東部、中部還是西部,Wald檢驗值在5%的顯著水平下均拒絕了“方程擬合度較差”的原假設,表明方程擬合較好。其次,Sargan檢驗是判斷方程所選的工具變量是否有效的一個重要檢驗,原假設是“方程所選工具變量是有效的”,從表2中所反映的結果看,Sargan檢驗的P值都大于0.05,四個方程在5%的顯著水平下接受了原假設,表明所選的工具變量是有效的。另外,AR檢驗的原假設是“擾動項無自相關”,表2中的AR(2)的P值均大于0.05,在5%的顯著水平下接受原假設,表明所選的系統GMM估計方法是適用的。另外,全國、東部、中部和西部的通貨膨脹慣性(CPIt-1)和超額需求(Rt)系數均在1%的顯著水平下拒絕“系數為零”的原假設,表明通貨膨脹慣性、超額需求對當期通貨膨脹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而農業自然災害(SIZEt)系數只有全國和中部地區通過了t檢驗,東部和西部地區均沒有通過t檢驗,這表明全國和中部地區的農業自然災害對通貨膨脹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二)實證分析
在通貨膨脹慣性方面,全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均表明通貨膨脹慣性對當期通貨膨脹產生較大的正向推動作用,上一期通貨膨脹每上升1%會推動當期通貨膨脹上漲大約1%,這跟傳統的通貨膨脹預期理論相符,說明穩定通貨膨脹預期對于穩定通貨膨脹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是貨幣當局在進行貨幣調控時總是強調穩定通脹預期的原因所在。在超額需求方面,全國、東部、中部和西部的數據都反映了超額需求和通貨膨脹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在全國范圍內,當期的超額需求每增加1%會推動當期通貨膨脹上漲0.04%,這表明超額需求因素并不是推動我國通貨膨脹上漲的最主要因素,原因可能是我國家庭最大的消費支出是住房支出,而住房價格并沒有包含在CPI當中,因此,超額需求難以推動通脹的上漲。
在農業自然災害方面,各地區的通貨膨脹對農業自然災害的反應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性,主要是由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所致。在東部和西部地區,農業自然災害對通貨膨脹沒有產生顯著影響,而在全國和中部地區表現較為顯著。就全國或中部地區而言,農業自然災害在當期就會對通貨膨脹產生影響,原因是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且主要集中在第二和第三產業,受農業自然災害的影響相對較小,而中部地區是我國糧食的主產區,在我國農業現代化程度不高的現實情況下,農業仍易遭受自然災害的影響,因而參數估計較顯著。西部地區一方面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物價傳導效率較低;另一方面糧食生產在農業中的占比相對中部地區較低,受農業自然災害的影響相對較小,因而參數估計不顯著。
值得特別關注的是,農業自然災害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并不是正向的,農業自然災害會對通貨膨脹率產生下行壓力。全國和中部地區的數據顯示,農業自然災害和通貨膨脹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就全國而言,農業自然災害強度每增加1%會推動當期通貨膨脹下降大約0.11%;就中部地區而言,農業自然災害強度每增加1%會推動當期通貨膨脹下降大約0.71%。這證實了自然災害影響物價變動的第二種情況,即自然災害造成的需求沖擊為負時,如果需求沖擊的下降幅度大于供給的下降幅度,物價將趨于下降,這說明我國自然災害造成的需求面負面沖擊大于供給面負向沖擊。之所以如此可能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國消費結構所致。我國城鎮家庭消費結構中住房消費占據很大的比重,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對非住房商品的需求,農業自然災害等外部沖擊造成的收入減少更容易表現為需求的下降;另外,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中耐用消費品占較大的比重,而這些商品需求彈性較大,農業自然災害造成的收入下降會引起農村居民消費更大幅度地下降。二是農民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業,農業自然災害造成當期糧食產量下降,從而降低農民收入,并從需求上抑制農民的消費和投資行為,而糧食價格更多由糧食收購和儲備體系決定,當期糧食產量下降不一定會對國家整體的糧食儲備造成較大沖擊,進而引發糧食價格的上漲。三是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農村居民收入當中用于消費的部分受到了抑制。當出現農業自然災害沖擊引發糧食生產波動時,農民的收入將變得更加不確定,農村居民的消費和投資需求更容易受到負面的影響。
五、結論
以上將農業自然災害變量引入“三角”模型中,首次嘗試運用動態面板模型實證分析農業自然災害對我國通貨膨脹的影響。為了區分我國區域發展的差異性,分別對全國、東部、中部和西部進行實證。結果表明:在通貨膨脹的影響因素中,通貨膨脹慣性對當期通貨膨脹有顯著的正向推動作用,上期通貨膨脹每上漲1%會推動當期通貨膨脹上漲大約1%;超額需求雖然對當期通貨膨脹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但影響程度小于通貨膨脹慣性,當期超額需求每增加1%會推動當期通貨膨脹上漲0.04%;東部和西部地區的農業自然災害對該地區的通貨膨脹影響不顯著,全國和東部地區的農業自然災害對該地區的通貨膨脹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就全國和中部地區而言,農業自然災害對當期通貨膨脹有顯著的負向沖擊,表現為農業自然災害強度每增加1%,當期通貨膨脹分別下降0.11%和0.71%,農業自然災害會降低當期的通貨膨脹水平;若單獨考慮外部沖擊因素,農業自然災害引發的通脹變動表現為負,但是綜合考慮通貨膨脹慣性、產出缺口和外部沖擊三大因素的共同影響,通貨膨脹變動表現為正。傳統觀點傾向于認為農業自然災害引發通貨膨脹正向變動,在于僅考慮了三大因素的綜合影響。本文從綜合影響中分離出了農業自然災害這一個外部沖擊因素,得出的結論不同于傳統觀點。
由此可見,相比起供給面的緊縮作用,農業自然災害對我國需求面的緊縮作用更大,表現為農業自然災害降低當期的通貨膨脹水平。因此,政府部門應高度重視農業自然災害造成的負面影響,充分重視突發性沖擊對消費需求的抑制作用。首先,應根據各地區農業生產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尤其是中部地區的產糧大省,政府要加大對農業抗災的投入,減少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其次,要加大應對農業自然災害風險的補貼力度,財政部應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增加對農民的轉移支付,保障農戶收入的穩定性;再次,建立自然災害救濟和保險機制,當農業自然災害發生后,政府和社會提供多方面的救濟,保險公司為農民提供自然災害保險。最后,要不斷調整和優化各地區的農業結構,改變農村居民收入過多依賴農業,尤其是糧食作物的局面,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注釋:
①Gordon(1996)在“三角”模型中,將超額需求滯后一期Dt-1和通貨膨脹滯后一期πt作為前定變量,考慮到πt-1在動態面板中已作為工具變量,不宜在動態模型中再將此變量作為前定變量,因此,本文的動態面板模型僅將Rt-1作為前定變量。
②東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廣西和海南,共12個地區;中部包括: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共9個地區;西部包括: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共10個地區。
參考文獻:
[1]譚本艷,柳劍平.我國CPI波動的長期驅動力與短期驅動力[J].統計研究,2009,(1):50-55.
[2]Benson, C. and Clay, E.Dominica.Natural disaster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 small island state[R].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Working Paper Series No.2, 2001.
[3]Crowards, T.Comparative vulnerability to natural disasters in the caribbean[R].Charleston, South Carolina, Caribbean Development Bank,2000.
[4]Charveriat, C. Natural disasters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an overview of risk[R]. IDB Working Paper No. 434, 2000.
[5]Mechler, R. Natural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and financing disaster loss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R]. Karlsruhe, Verlag für Versicherung swissens chaft, 2004.
[6]Hochrainer, S. Macroeconomic risk management against natural disasters[M]. Wiesbaden, German University Press, 2006: 24-45.
[7]Noy, I. The macro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disaster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9,(88): 221-231.
[8]Albala-Bertrand, J. M.The unlikeliness of an economic catastrophe:localization & globalization[R].QMULDE Working Papers 576,2006.
[9]Skidmore, M. and H. Toya. Do natural disasters promote long-run growth?[J]. Journal of Economic Inquiry, 2002, 40(4) :664-87.
[10]Caselli, F. and Malhotra, P. Natural disasters and growth: from thought experiment to natural experimen[R]. Washington DC , IMF, 2004.
[11]Chi-Kyu Kim. The effects of natural disasters on long-run economic growth[J].The Michigan Journal of Business,2011,4(1):11-49.
[12]Pantin, D.A. Alternative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indic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 (SIDS)[R].Report for the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Unit, 1997.
[13]Rasmussen,T. Macro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the caribbean[R]. IMF Working Paper 04/224, 2004.
[14]Aaron Popp.The effects of natural disasters on long-run growth[R].Major Themes in Economics, 2006, (8): 61-82.
[15]Baum, C.Natural disasters in japan threaten to release global inflation genie out of rubble[EB/OL].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Retrieve from , March 25, 2011.
[16]鄭超愚.中國總供給總需求模型的動態調整[J].金融研究,2004,(3):90-98.
[17]Robert J.Gordon. The Time-varying NAIRU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economic policy[R].NBER Working Paper No.5735,1996.
[18]Ravn, Morten,O. and Harald Uhlig. On adjusting the hodrick-prescott Filter for the frequency of observation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2, 84(2):371-376.
[19]Blundell, R., and S. Bond. Initial conditions and moment restrictions in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8,(87): 115-143.
[20]白仲林,張曉峒.面板數據的計量經濟分析[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65-69.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Natural Disasters on Inflation: Based on Dynamic Panel Model
TANG Wen-jin,XU Gui-hua,XU Xiao-wei
(Finance Shool,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Hubei 430073,China)
篇8
關鍵詞:防災減災 建議措施
中圖分類號:TU352文獻標識碼: A
基本概況:合肥市安徽省省會,位于中國中部(北緯32°、東經117°),長江淮河之間、巢湖之濱,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貿中心,也是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市轄瑤海、廬陽、蜀山、包河4區和肥東、肥西、長豐3縣,全市行政轄區總面積為7029.48平方公里,合肥地處中緯度地帶,屬于暖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帶氣候類型,冷暖空氣活動頻繁,常導致天氣時晴時雨,乍暖乍寒,復雜多變。全市常住人口460萬人,201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2100億元,財政收入達到260億元,經過不懈奮斗,合肥市基本建設成經濟更加發達、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生態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2010年我國就先后發生旱澇災害、特大地震、流域性洪水、局部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面對這些災害,不由讓人再次深思。中國自然災害的多發性與嚴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環境決定的,并與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密切相關。七十年代中期唐山大地震后,加強了地震災害監測、預防的組織領導。八十年代以來注重了建立健全有關防災減災的法律、規劃及對自然災害管理工作。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我市已初步建立了防御各種自然災害的工作體系,制定了“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防救結合”等一系列方針政策。但是森林減少與土地資源的過度開墾是加重水土流失及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災害,加速河道、湖泊的淤積和導致調蓄洪水的能力降低以及洪旱災害頻繁發生的主要原因。地下水資源的過量開采,導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標準降低、內澇加重等一系列問題。
二、存在問題
災害高風險區人口、資產密度的提高,是災害損失增加的重要原因。然而,災害高風險區的開發在中國是不可回避的。中國地勢西高東低,降雨時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范圍的洪、澇、旱災害;中國位于環太平洋與歐亞兩大地震帶之間,地殼活動劇烈,是世界上大陸地震最多和地質災害嚴重的地區;中國約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數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農業產值分布在氣象災害、海洋災害、洪水災害和地震災害都十分嚴重的沿海及東部平原丘陵地區,所以災害的損失程度較大;中國具有多種病、蟲、鼠、草害滋生和繁殖的條件,隨著近期氣候溫暖化與環境污染加重,生物災害亦相當嚴重。另外,近代大規模的開發活動,更加重了各種災害的風險度。過去我國體制中國家政府部門中直接面對有關防災減災的部門不少,比如民政部有減災委員會,水利部有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地震局有相關防災減災機構,國土部又負責山洪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防治,農林部門負責各自范圍內自然災害防治,一旦發生重大自然災害,各個部門各自為政,各發各的文件,各統計各的數據,各組織各的行業開展工作,于是乎基層政府應接不暇。比如這次地震,各個部門為了顯示自己所做了很多工作,很重要,先后派出多路工作組下基層,基層的政府群眾除了要組織搶險,還要應付許許多多的上級領導,可謂苦不堪言。這些在現實中存在的體制不暢、政出多門的現狀,已經到了不能不改革的地步。按照一個部門負責一件事情的原則,有利于全面開展防災減災工作,有利于各專項經費的直接下達,避免多渠道、多環節、多層次的弊端,有利于建立綜合、專業性防災減災預備隊伍,有利于突發特大災害后第一時間依靠龐大的國家機器(軍隊)投入搶治,有利于專業性人員的培養,總之,我們認為成立國家級專業防災抗災減災委員會,是進一步進行機構改革和精兵簡政、全面行使政府職能和建設服務性政府的大勢所趨。
三、建議與措施
一要建立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自然災害綜合防治體系,綜合運用工程技術與法律、行政、經濟、管理、教育等手段,提高減災能力,為社會安定與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
二要加強災害科學的研究,提高對各種自然災害孕育、發生、發展、演變及時空分布規律的認識,促進現代化技術在防災體系建設中的應用,因地制宜實施減災對策和協調災害對發展的約束;
三要在重大災害發生的情況下,努力減輕自然災害的損失,防止災情擴展,避免因不合理的開發行為導致的災難性后果,保護有限而脆弱的生存條件,增強全社會承受自然災害的能力;
四是災害管理是市政府、有關單位與社會集團為防災、減災所進行的一系列立法、規劃、組織、協調、干預和工程技術活動的總和,貫穿防災活動的全過程,是社會減災行動系統的中樞。政府部門臨時性協調機構下設常務性行政辦事機構、可以依托的災害信息管理機構和從事宏觀災害管理研究的專家組織,對負責統籌規劃大江大河防洪安全建設與流域綜合治理的流域管理機構,以立法的形式明確其管理權限和保障這些權力實施的各種措施,加強中央政府對流域管理機構的支持和管理上的直接參與,協調解決流域治理中地方行政區域間的沖突,健全政府管理部門的執法和監督職能;制定提高行政領導災害管理水平的培訓計劃,形成制度,長期實施,健全災害調查、評估與統計的組織管理體系;
五是防災減災體系是人類社會為了消除或減輕自然災害對生命財產的威脅,增強抗御、承受災害的能力,災后盡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而建立的災害管理、防御、救援等組織體系與防災工程、技術設施體系,包括災害研究、監測、災害信息處理、災害預報、預警、防災、抗災、救災、災后援建等系統,是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所必不可少的安全保障體系。
思考:整合全市各部門有關防災抗災減災的下屬機構,成立市政府防災減災委員會,由市委書記任政委,市長任委員會主任具體負責全市各類自然災害的防治和統一協調救災事務,委員會下設防汛抗旱中心、地質災害防治中心、地震災害中心、異常天氣中心、農林災害防治中心、災害統計辦公室、軍隊協調辦公室、綜合辦公室、財務、人事、科教、后勤等部門,同時要結合"防災減災日"等節日組織專題宣傳,采取公眾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宣傳形式,廣泛深入開展防災減災避災知識宣傳。增強社會公眾特別是農村群眾的防災減災知識,提高社會公眾的防災避險、應急自救、抗災減損的能力。
篇9
關鍵詞 地理教學 災害教育 自然災害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1-0035-02
98年長江洪災、08年南方冰凍災害、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一次次重大的自然災害、一段段痛苦的回憶。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一次次重特大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也不斷上升。這些災害讓我們教育工作者深深地感到:對付自然災害,要以預防為主,如何預防自然災害,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環。教育理應包括災害教育,不包括災害教育的教育無疑是教育災難。“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國際行動綱領的要求采取適當措施使公眾進一步認識減災的重要性,并通過教育、訓練和其他辦法,加強社區的備災能力。教育可以讓人們獲得更充分的防災減災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提高防災減災的意識。借助教育這一手段,可以向廣大民眾傳播災害知識,如災害前兆、災害過程、災害機理、災害預防、減災防災措施、災害后果等相關方面的內容,提高他們對災害的認識,從而提高其應對災害的心理素質和能力。一次重大災害造成的損失不僅取決于災害自身的破壞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受災地域群體的承災能力、抗災強度和救災力度。
地理是一門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基礎學科,中學地理教學能夠擔負起防災減災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通過教育,可以向廣大中學生傳播災害知識,如災害前兆、災害過程、災害機理、災害預防、減災防災措施、災害后果等相關方面的內容,提高他們對災害的認識,獲得更充分的防災減災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增強防災減災的意識和能力。因此,地理學科必須承擔災害教育的神圣使命。
一、中學地理教學是學生獲取自然災害知識的首要途徑
從中學地理教材結構看,它從人類和地理環境的關系著眼,給予學生有關的地理環境的基礎知識,進而使學生認識如何利用環境、改造環境和保護環境,趨利避害,使地理環境向著更有利于人類生產和生活的方面發展。從課程內容看,前四章宇宙環境、大氣環境、海洋環境和陸地環境,分別涉及到自然災害中的天文災害、氣象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等有關內容;第五章到第八章,從人類利用資源和環境創造物質財富著眼,著重講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其中涉及社會災害較多,如環境污染、交通事故等。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具體分析,可幫助學生獲得有關災害的基本知識,進一步了解如何采取相應措施進行防災減災;或者鼓勵學生試探性提出具體防災減災策略,化害為利,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可以達到對學生進行防災減災教育的目的。
二、可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防災避災的意識和技能
在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安縣桑棗中學師生震后1分36秒成功疏散,無一傷亡。談及成功經驗,就源于這個學校每個學期都組織一次全校的緊急疏散演習。學生是易受災的人群,他們年齡較小,防災避災的知識和經驗缺乏。而且,當災害發生時,學生多在教室內上課,極易造成群體性的受災。課程標準提出要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就是說,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同時,從自然災害角度說,在地理教學中既要介紹各種自然災害的分布、成因、危害,更要將防災減災的各種方法、措施、原則介紹給學生,加強學生在災害發生后的自救和互救能力,以最科學的方法提高學生在突發性的災害中抗災救災和生存的能力。當然,要做好災害教育工作絕非易事,它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地理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對于中學生的災害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書本知識,還要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實踐過程中掌握防災減災知識。像學校可以設立專門的地理知識學習交流平臺,成立地理興趣小組,通過黑板報形式宣傳防災減災知識,組織學生外出調查實踐,除了課堂教學外,要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外實踐活動,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災害教育能促進中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觀
篇10
關鍵詞:霾 人為災害 自然災害
“霾”一詞,古語有之,《詩經?國風?邶風?終風》里最早出現“終風且霾”一句,《說文解字》中將“霾”解釋為“雨土”,意為夾雜大量塵土的大風天氣,類似如今的沙塵暴。古代的“霾”主要是由于開墾荒地、刀耕火種的農業文明或者火山噴發等自然災害形成,在現代文明中,受到工業革命引發的大氣環境污染的影響,“霾”的成分和成因發生質變,開始對人類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古代的“霾”是一種自然災害,如今的“霾”是何種性質,對此,社會各界爭議不斷。
一、霾的性質爭議
到目前為止,關于霾的性質問題,主要形成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以民政部、國家減災辦等部門為首,認為霾屬于自然災害。2014年初,民政部、國家減災委員會辦公室會同其他15部門對2013年全國自然災害情況進行了會商分析,并對2013年全國自然災害的特點進行歸納,其中‘中東部地區霾嚴重’被列為特點之一。以外,彭珂珊也持相同觀點,彭認為廢氣污染包括霾屬于環境污染災害,而環境污染災害屬于自然災害的一類。
第二種觀點認為霾屬于人為災害,楊繼東按照成因將環境災害分為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認為“人為災害是由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災害與生存破壞災害,并將水氣環境污染災害包括霾歸為人為災害”,持類似觀點的學者還有張茂樹等,張將人為災害系統劃分為隨機災害子系統、次生災害子系統、潛在災害子系統,認為次生災害是指人類在改造社會的過程中所造成“不易被人們所察覺、所重視、所接受的超越地區、超越洲際的”公害,其中次生災害子系統下可列入霾等災害。
第三種觀點以梁恒田、尚志海等人為代表,將霾等環境污染與環境災害區別研究,認為只有當霾等環境污染日積月累,質變后才形成環境災害。梁強調人為因素對環境災害的形成有推動作用,但否認環境污染與環境災害的包含關系。尚則認為“環境污染和環境問題不同于環境災害,環境污染是環境問題中的一種,但它們不是環境災害的一種”。
本文認為,第一種和第三種觀點值得商榷,第一種觀點忽略了人為因素對霾形成的重要影響,而第三種觀點未清楚說明環境災害的具體類型以及環境污染轉變為環境災害的臨界值,難以自圓其說。本文贊成第二種觀點,認為霾屬于人為災害。
二、霾的性質厘定
“根據孕災環境進行分類,環境災害只包括自然災害與人為災害兩種”。由于人為災害是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區分自然災害與人為災害的關鍵點在于人為因素是否是主導因素,“自然災害是由自然事件或力量為主因造成的生命傷亡和人類社會財產損失的事件”,相應的,人為災害則是人為因素占主導地位造成的生命傷亡和人類社會財產損失的事件,按照人為因素可介入的階段劃分,具體包括災害成因是人力主導,以及災害發生前可預測、災害發生時可防御、災害發生后可治理四個特點。據此,霾具備上述四個特點。
(一)不當的人為活動是霾形成的主因
霾的形成主要有兩方面因素,一是大氣中細顆粒物的高密度出現,現代氣象學界定霾(也稱“灰霾”)是“大量極細微的干塵粒等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于10km,使遠處光亮物體微帶黃、紅色,黑暗物體微帶藍色的空氣普遍渾濁現象”,這種干塵粒也稱細顆粒物,俗稱PM2.5,其“主要來源于工業污染源、移動污染源、生活污染源、農業污染源、各種施工工地、各種粉狀物料貯存場等”,具體包括工業燃煤、冶煉石油、汽車尾氣排放、燃燒秸稈、烹飪油煙等人為活動。
二是大氣逆溫層的出現,“在逆溫層中,較暖而輕的空氣位于較冷而重的空氣上而形成一種極其穩定的空氣層,嚴重地阻礙著空氣的對流運動”,大氣逆溫層不利于細顆粒物的稀釋、擴散。有多種因素都可能加速大氣逆溫層的形成,霧就是其中常見的一種,氣象學界認為“霧是由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氣溶膠系統,是近地面層空氣中水汽凝結(或凝華)的產物。”霧本身只是一種自然天氣,但當大氣中的微小水滴密度過高時,空氣流通性減弱,凈化細顆粒物等污染物變得困難。此外,微小水滴容易吸附大氣中細顆粒物等污染物形成霾。可以說,霧促使霾的形成,是霾的間接成因之一。故一般社會公眾所說的“霧霾”并非霧與霾的簡單混合,而是灰霾或者霧強化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濕度的霾。兩者主要通過空氣相對濕度區分,前者的空氣相對濕度小于80%,后者的空氣濕度處于80%―90%之間。
根據上述分析,自然條件下形成的逆溫層屬自然因素,細顆粒物污染則屬人為因素。可以認為,沒有人類活動造成細顆粒物的高密度分布,即便有逆溫層的出現,也不會形成霾。所以,“特殊的氣象條件只是外因,而其內因則是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我國城市秋冬季節的霾絕不是單純的自然天氣現象,而是嚴重的空氣污染的集中爆發。
(二)霾可被預測
通過未來的氣溫、降水、寒暖潮等狀況以及PM2.5濃度檢測,可以預知霾的嚴重情況,今年兩會期間,江蘇環保廳長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今年年底前全省可實現像天氣預報一樣預報霾天氣,其中南京有望在青奧會前做到”,這進一步表明依靠現有的科學技術水平,霾可以被預測。
(三)霾可被防御
根據霾的預測、檢測結果,將霾分成數個等級,針對不同等級制定不同預警方案,以盡量減少霾對人體造成的傷害。“2014年3月11日,江蘇省政府辦公廳正式下發了《江蘇省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新規定了“藍、黃、橙、紅”四級預警,13個省轄市的應急預案細則將在3月底前全部修訂完畢并對外公布”,此前北京市已率先出臺應急預案,各地應急預案的出臺標志著霾防御工作將更加科學、合理、及時、有效。
(四)霾可被治理
根據前文已知,自然災害是由于人類不可控的自然事件或力量導致的,如地震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現象,火山爆發是地殼下運動的巖漿從地殼薄弱地段噴發而出形成的現象等,人類只能盡量減輕這類自然災害的危害。但是,霾的爆發主要由工、農業生產、家庭生活等人為活動導致,可以通過法律、政策等手段進行調控,減少細顆粒物污染以避免其發生。歷史上著名的“霧都”倫敦,曾在19世紀中期遭遇嚴重的霾,嘗到苦果的倫敦人出臺《空氣清潔法案》,并采取控制燃煤、汽車限排等強力措施,不斷加強綠化、保護生態,“到了1975年,倫敦的霧日已由每年上百天減少到15天,1980年則進一步降到5天”。倫敦的治霾之路足以說明霾并非“銅墻鐵壁”不可攻破。2014年4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修訂草案通過,霾治理首次進入中央立法,標志著環境污染防治開啟新的篇章。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關于霾的性質問題,筆者呼吁國家盡快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加以明確,有利于在今后的霾治理工作中對癥下藥,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國家減災網.民政部國家減災辦2013年全國自然災害基本情況.,發表日期2014-01-15/引用日期:2014-03-0116:08:02.
[2]彭珂珊.我國主要自然災害的類型及特點分析[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00(3).
[3]楊繼東.環境災害的特點、成因類型及減災政策[J].山東環境,1995(3).
[4]張茂樹.淺論人為災害[J].災害學,1995(1).
[5]梁恒田.環境災害與可持續發展[J].江蘇環境科技,2001(4).
[6]尚志海,劉希林.試論環境災害的基本概念與主要類型[J].災害學,2009(3).
[7]黃崇福.自然災害基本定義的探討[J].自然災害學報,2009(5).
[8]張愛群,蔡青,張金月,郭月虹,劉林,郭秀蓮,謝貴仲,張春波,閻顯榮《北京地區霧霾趨勢及趨勢》[A].第27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氣候環境變化與人體健康分會場論文集,2010年.
[9]楊小陽,白志鵬.霧霆天氣的成因及其法律層面應對狀況與操作層面政策建議[J].中國能源,2013(4).
[10]王潤清.霧霾天氣氣象學定義及預防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2(7).
[11]潘本鋒,汪巍,李亮,李健軍,王瑞斌.我國大中型城市秋冬季節霧霾天氣污染特征與成因分析[J].環境與持續發展,2013(1).
[12]林海.倫敦,告別霧都之名[J].檢察風云,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