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圍手術期的護理范文
時間:2023-08-02 17:35: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骨科圍手術期的護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圍手術期患者;疼痛管理;優質護理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ursing methods of perioperative pain i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nurses to deal with the pain, so that patients receive timely analgesia care. Methods Select the appropriate pain assessment, management procedures, nursing intervention, personalized analgesia, health education,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Results The treatment method and the pain relieving effect of the patients were satisfactory, and the pain was relieved. Conclusion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positive pain management system,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patients' pai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leep, so that patients can recover at an early date, and provide quality care for patients.
Key words:Perioperative patients;Pain management;Quality nursing
疼痛是絕大多數骨科患者的共有首發癥狀。圍手術期疼痛是骨科醫護人員和患者必須面對的問題。因受疼痛的干擾常影響睡眠質量和康復效果,甚至出現康復僵硬、深靜脈血栓、肌肉萎縮等并發癥。目前疼痛已被認為是體溫、脈搏、呼吸、血壓4大生命體征之后的第5生命體征[1]作為骨科醫護人員,通過采取標準化、規范化的疼痛管理體系和護理干預措施,提高患者的手術質量,減輕疼痛。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3年1月~2015年2月收治骨科手術患者108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50例,年齡12~78歲,平均年齡54歲,股骨骨折52例,脛腓骨骨折21例,肱骨骨折16例,尺橈骨骨折12例,掌骨骨折5例,指骨骨折3例。
1.2規范化的疼痛管理
1.2.1選擇合適的疼痛評估 為了及時準確的了解患者的疼痛情況,護士要深入病房,采取NRS與VRS評分并結合Wong-Banker笑臉評分法相結合來評估疼痛程度,將結果及時反饋給醫生,醫生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制定有效的個體化鎮痛治療方案。
1.2.2專業化疼痛管理程序 護理工作采用三級管理機制,由責任護士和患者深入溝通,采集第一手資料,評估后由責任組長簽字、護士長把關、及時反饋給醫生,建立系統化、規范化的疼痛管理制度。
1.2.3實施護理干預 嚴格落實病房管理制度,保持病室整潔、安靜、舒適、溫濕度適宜,避免噪聲,夜間休息時開壁燈,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分散其注意力,配合物理治療等。
1.2.4注重個體化鎮痛,靈活用藥。根據病情及醫囑實施術前超前鎮痛,多模式鎮痛,個體化鎮痛,按時給藥而不是按需給藥,提高患者對手術質量的整體評價和術后康復質量。
1.2.5重視健康教育 科室在病區張貼宣教標識,在病房放宣傳資料,便于患者及時閱讀了解緩解疼痛的相關知識,定期舉辦專題講座,定時召開工休座談會,及時解答患者的疑問。
1.2.6有效的護患溝通與交流 建立良好護患關系,主動關心體貼患者,耐心傾聽患者的主訴,尊重其對疼痛的反應。講解疼痛相關知識,使患者掌握自控能力,并以同情安慰,鼓勵的語言與舉止支持患者,以此轉移疼痛[2]。引導患者正確看待所發生的事件和身體的感受,改變身體對疼痛的反應,產生疼痛被控制的感受。
2 結果
2.1患者疼痛明顯緩解,保證了患者正常睡眠與休息。
2.2功能鍛煉明顯增強,及時康復出院?;颊咝g后并發癥明顯減少,患者能在護士的指導下針對所患疾病積極配合醫護人員進行各項術后功能鍛煉,康復速度明顯增快,出院時間較以前平均提前2~3d。
2.3護患關系更加和諧,滿意度提高。患者對醫療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明顯提升,通過滿意度調查顯示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96%,贏得了患者對護士的尊重和對護理工作的理解支持。
3 討論
3.1減輕疼痛的意義 疼痛是絕大多數骨科疾病的首發和共有癥狀,圍手術期疼痛也是骨科醫護人員和患者必須面對的問題。因患者難以忍受疼痛,影響睡眠質量和康復效果,甚至出現關節僵硬、深靜脈血栓,肌肉萎縮等并發癥[3]。通過對疼痛的護理干預,推廣疼痛的規范化治療,提高患者的手術質量,減輕疼痛感,促進患者身體快速恢復,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
3.2疼痛評估注意事項 護士首先要對患者的疼痛實施評估,評估是規范性疼痛治療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護士長為總負責人,對人員結構,工作分工,人員職責、培訓、工作程序進行明確的規定[4]醫生針對患者的具體病情、疼痛程度制定鎮痛方案,護士遵醫囑及時給藥,定時巡視病房,密切觀察病情,準確記錄護理記錄,將患者的疼痛程度降到最低,以減少并發癥,促進術后早日康復。
4 小結
通過減輕疼痛的護理干預,為患者提供了優質的護理服務?;颊咛弁礈p輕,手術后功能鍛煉明顯加強,康復速度增快,住院時間縮短,出院時間提前,護患關系更加和諧,住院患者滿意度明顯提升。
參考文獻:
[1]Thomas T.edicton and assessment of the severity of ostoe-ratvive pain and of satisfaction with managemen[J].Pain,1998,75(2):177.
[2]沈梨芳,沈勤,李玲.開放護理實驗室對護理本科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研究[J].護理研究:上旬版,2011,5(12):1196-1200.
篇2
[關鍵詞] 應激反應;圍手術期;骨折手術;術前訪視
[中圖分類號] R472.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34-0119-03
The impact of preoperative nursing visiting care on patients with orthopedic surgery perioperative stress response
FENG Ling1 TAN Yingwei2
1.Operating Room,Hangzhou Iron and Steel Group Staff Hospital,Hangzhou 310022,China;2.Orthopedics Department,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nqiao Hospital, Chongqing 400037,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eoperative psychological stress of patients with undergoing orthopedic surgery and the impact of preoperative nursing visiting care on perioperative stress response.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enty cases of fractur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observation group 1 day before surgery by the operating room nurse,nursing visits,and compared blood pressure, heart rate and blood sugar changes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surgery and during surgery. Results One hundred and twenty cases of orthopedic patients before psychological stress,anxiety, somatization,fear,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 and depression-based. Preoperative two sets of positive items and factor sco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positive items and factor score lower number of positive item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somatization,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 depression, anxiety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Stress response; Perioperative; Fracture surgery; Preoperative visit
骨折創傷和手術都是造成骨科手術患者機體應激反應的原因,患者在圍手術期存在心理和生理的應激反應。心理應激反應可能導致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從而影響機體生理機制,應激性高血壓、高血糖等癥狀都被認為與手術風險、術后恢復及并發癥的發生密切相關[1,2]。手術順利進行需要保證患者生命體征的平穩正常,血壓和心率是重要的手術監測指標,對應激反應敏感,血糖也是應激反應敏感生化指標之一,與胰島素、胰高血糖素、皮質醇等應激相關激素分泌有關[3]。本研究對2012年5月~2013年2月術前護理訪視效果進行觀察,探討術前護理訪視減輕骨科手術患者圍手術期應激反應的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2年5月~2013年2月在我院實施骨科手術的患者120例,男68例,女52例,年齡18~87歲,平均(33.47±10.62)歲,入院至手術時間2~9 d,均為骨折擇期手術,麻醉方式均為全身麻醉,排除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及肺、肝、腎疾??;顱腦外傷或顱骨骨折;精神疾病史;意識障礙。上肢骨折32例,下肢骨折53例,脊柱骨折25例,盆骨折4例,其他骨折6例。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麻醉方式、骨折類型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 心理應激調查
所有患者術前1天上午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進行心理狀態評估[4],SCL-90包括90個項目,每個項目采用5級評分,2~5分項目的數量為陽性項目數,分為9個分量表,以分別了解患者狀態特點。軀體化量表總分48分,界值為24分;強迫癥狀量表總分40分,界值為20分;人際關系敏感量表總分36分,界值為18分;抑郁量表總分52分,界值為26分;焦慮量表總分40分,界值為20分;敵對量表總分24分,界值為12分;恐懼量表總分28分,界值為14分;偏執量表總分24分,界值為12分;精神病性量表總分40分,界值為20分,大于界值視為癥狀明顯。SCL-90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一種精神障礙和心理疾病評估量表,本研究在前期對骨科手術患者采用SCL-90進行預調查,半信度分析結果顯示,SCL-90的信度為0.9124,說明其適合評估骨科手術患者心理狀態。SCL-90為自評量表,術前對患者進行使用說明后,讓患者執行填寫,30 min后收回。術后第2天再次采用SCL-90進行評價。
1.3 術前護理訪視
觀察組常規護理并采用術前護理訪視,由手術室護士在手術前1天下午到病房進行訪視:①訪視之前手術室護士應充分學習患者病歷,了解患者臨床資料、骨折類型、手術時間、麻醉方式、手術方式;②進入病房后進行自我介紹,以提問的方式確定患者信息,語言和行為應盡量溫和、輕柔,介紹麻醉方式、手術方式、手術過程、預計手術時間、手術室的環境及術前準備,本組均為全身麻醉的患者,因而在告知注意事項基礎上強調全身麻醉的優勢及手術室完善的準備,制作簡易手術流程圖進行講解,使患者了解將要進行的手術及其準備過程和注意事項,增強對醫務人員及手術的信心,減輕患者對于手術痛苦及風險的恐懼,對年輕且身體狀況良好的患者可以輕松的方式鼓勵其面對手術,對身體狀況較差的患者可以強調醫務人員對手術的信心和充分的準備;③回答患者疑問,對沉默但心理狀態欠佳的患者,主動詢問患者的擔憂,給予心理疏導;④教給患者一些放松的方法,如冥想、深呼吸、聽舒緩音樂、漸進式肌肉放松等。訪視時間約20~30 min。對照組常規護理。
1.4 觀察指標
入院期間基礎血壓、心率、血糖及進入手術室后(T1)、手術開始時(T2)、手術20 min(T3)、麻醉蘇醒時(T4)的血壓、心率、血糖。基礎值為手術前兩天病歷記錄數值,血壓、心率根據心電監護儀數據記錄,血糖采用便攜式血糖儀采集手指末梢血糖。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不同時間段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骨科患者圍術期心理狀態
發放120份量表,回收120份,回收率100%。120例患者術前SCL-90各因子得分大于界值分別為軀體化39例(32.5%)、強迫癥狀24例(20.0%)、人際關系2例(1.67)、抑郁22例(18.33%)、焦慮76例(63.33%)、敵對13例(10.83%)、恐懼32例(26.67%)、偏執11例(9.67%)、精神病性0例,骨科患者術前心理應激以焦慮、軀體化、恐懼、強迫癥狀和抑郁為主。術前兩組陽性項目數及各因子得分無顯著差異,術后兩組陽性項目數和各因子得分回落,觀察組陽性項目數、軀體化、強迫癥狀、抑郁、焦慮得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
2.2 兩組患者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兩組術前血壓、心率、血糖基礎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1期兩組血壓、心率、血糖均呈現上升,T1~T4兩組均存在波動(P
3 討論
應激反應是人體應對強烈外界刺激時的一種急性反應,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興奮促使促腎上腺素皮質激素、糖皮質激素分泌增加,出現血壓升高、心率加快、血糖升高、精神亢奮等表現[5,6]。骨折患者創傷發生后機體已經處于應激狀態,術前主要表現為心理應激反應,由于骨折疼痛、手術和麻醉的風險、預后的不確定性、經濟負擔、家庭及社會壓力等因素共同作用,導致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心理應激反應與生理應激反應存在反饋效應,因此,對心理應激反應的干預可能有助于降低生理應激的程度,穩定手術的各項生命體征。SCL-90是一種信度和實用性較強的心理健康評估量表,在心理門診及各科室的心理狀態評價中廣泛應用,操作簡單易于患者接受[7]。本研究在120例骨科手術患者術前1天進行SCL-90自評,回收率100%,對9個因子的分布特征進行分析,結果顯示,焦慮、軀體化、恐懼、強迫癥狀和抑郁是骨科手術患者術前主要的心理應激狀態,表明骨科患者術前心理應激呈現多種表現,其中以焦慮最為常見,護理工作中應重視對焦慮的心理干預。
術前護理訪視是手術室護士和患者面對面交流的方式,以往患者更多是被動地接受安排,且對自己將要進行的手術無法詳細了解,可能存在對手術信心不足,進而導致焦慮、恐懼等負性情緒,進而可能表現為軀體化的感覺異常[8,9]。因此,術前護理訪視能讓患者更多地了解整個手術準備、進行及結束的過程,并獲得心理護理,減少不確定性,增加患者對手術和醫療人員的信心。實施過程分為前期準備,掌握患者具體情況,讓患者在與護士交流時感受到專業和專注,是增強患者信心的過程;介紹手術相關情況是主要內容,應以簡單易懂的形式,我科采用配合簡易流程圖的講解方式,讓患者對整個過程有直觀的感受;交流需要掌握技巧,針對患者不同年齡、性別、性格特點和心理特點激發其自信,以正確的心態面對手術;同時可以給患者一些自我心理調整的小技巧,在感到緊張時應用促使情緒平靜。
進入手術室是患者麻醉前清醒狀態下心理應激和生理應激的疊加,影響麻醉的進行,手術開始后則主要是生理指標的改變,保持生命體征各項指標平穩是手術和麻醉的關鍵[10]。本研究結果顯示,T1時觀察組和對照組血壓、心率和血糖均顯著升高,而觀察組各指標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進入手術室后患者應激狀態明顯加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興奮程度升高,體內激素調節障礙[11],觀察組應激反應程度較對照組低,可能由于患者術前心理疏導和自我心理調整減輕了心理應激反應。手術進行過程中,觀察組各指標平穩下降,而對照組波動明顯,術中血壓、心率和血糖偏高,表明對照組術中應激狀態持續并存在手術開始后加劇的情況。而兩組術前一般資料及心理狀態均無顯著差異,提示術前護理訪視對患者進入手術室后的應激狀態有顯著的減輕作用,減少了由于心理應激導致的生理指標波動與手術應激疊加作用。術后第2天再次評估患者心理狀態,結果顯示,兩組各因子評分均回落,觀察組的軀體化、強迫癥狀、抑郁、焦慮回落較對照組顯著,兩組的恐懼評分均降低且無顯著差異,表明手術是主要的恐懼源,術后則恐懼感和疾病消除,提示術前護理方式對術前心理狀態的干預有助于術后心理狀態的恢復,減少不良情緒對康復的影響。
綜上所述,骨科手術患者術前心理應激反應明顯,以焦慮癥狀為主,應積極給予心理干預,術前護理訪視能有效降低患者心理應激反應對血壓、心率及血糖波動的影響,有利于保證手術順利進行和術后心理狀態恢復。
[參考文獻]
[1] 潘興壽,李天資,梁燁,等. 甲狀腺腺瘤患者手術應激與高血壓胰島素抵抗和脂聯素的關聯性[J]. 中國急救醫學,2012,32(1):4-6.
[2] 程倩倩,楊錦月. 顱腦損傷后應激性高血糖與預后的關系[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2):10-11.
[3] 魏劍芬,王穎,吳乃君,等. 糖尿病微血管病變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氧化應激反應的相關性[J]. 中國綜合臨床,2012,28(2):176-179.
[4] 何濤,曹力,阿德力,等. 全膝關節置換術前心理狀態與術后早期膝關節功能的相關性研究[J]. 中華骨科雜志,2012,32(2):145-150.
[5] 呂少誠,史憲杰,王宏光,等. 腹腔鏡與開腹胰體尾切除術對機體應激反應的影響[J]. 中華臨床醫師雜志,2012,6(15):4268-4271。
[6] 黃麗霞,徐淑穩,張紅真,等. 心理狀態及應激對產婦選擇不同分娩方式的影響[J]. 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0,31(4):406-408.
[7] 趙逢玲,馮艷秋,趙曰云,等. 麻醉前集中護理管理模式對擇期手術患者應激的影響[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10):1165-1168.
[8] 關紅麗,謝少清. 手術患者術前訪視的研究進展[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17):2100-2103.
[9] 李楊,魏珉. 慢性病患兒父母應激源、應對方式、心理狀態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5):501-507.
[10] 毛桂琴,魯華榮,李亭.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老年患者采用兩種不同麻醉方式的應激反應及血流動力學特征分析[J]. 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2,35(20):15-18.
篇3
【關鍵詞】 優質護理; 糖尿病; 健康教育
【Abstract】 Objective: To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quality of nursing care and the traditional nursing for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perioperative blood glucose control and operation period of wound healing, nursing the people-oriented, and create a warm nursing cultu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service. To achieve Three Satisfaction-patient satisfaction, social satisfaction, satisfaction of government. Method: From 2012 May to 2014 May i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56 diabetic patients undergoing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operation treatment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used traditional nursing, research group with high quality nursing care. Compared two groups with operation during perioperative period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operation, the blood glucose level (including 2 h blood glucose and fasting after meals), urine, urine ketone body, there was no hypoglycemia, 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s, time of anti inflammation and wound healing. Result: By comparing to controlling blood sugar of preoperation and postoperation, the study group had obviously fewer day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postoperative would healing had fewer day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nurse on duty system, comprehensive, high quality nursing care can reduce hospitalization time, reduce or avoid complications, relieve patients with confusion, improve patient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Nursing care; Diabetes; Health educ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 Yangmei Group The Third Hospital, Yangquan 045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01.033
“優質護理服務”是指以患者為中心,強化基礎護理,全面落實護理責任制,深化護理專業內涵,整體提升護理服務水平[1]。“以病人為中心”是指在思想觀念和醫療行為上,處處為患者著想,一切活動都要把患者放在首位;緊緊圍繞患者的需求,提高服務質量,控制服務成本,制定方便措施,簡化工作流程,為患者提供“優質、高效、低耗、滿意、放心”的醫療服務[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22例需要接受骨科手術的糖尿病患者為對照組,男16例,女6例,年齡52~73歲,平均65歲,髖關節置換術6例,單膝關節置換術4例,雙膝關節置換術6例,股骨干骨折4例,脛腓骨骨折2例。2013年6月開展優質護理后至2014年5月收治的34例需要接受骨科手術的糖尿病患者為研究組采用優質護理。男25例,女9例,年齡62~81歲,平均71歲,髖關節置換術12例,單膝關節置換術6例,雙膝關節置換術8例,股骨干骨折4例,脛腓骨骨折4例。
1.2 護理干預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3],很多護士為一個患者服務,打針是治療班的護士來做,洗頭是護理班的護士來做,飲食只要告訴患者,什么東西不能吃,什么東西可以吃就可以了。研究組行優質護理干預,“護士管床制+小組責任制+床邊工作制+床邊記錄制”的工作模式[4]。從以下幾方面來闡述。
1.2.1 責任制整體護理 讓護士“管”患者,由責任護士為患者提供連續、全程的護理服務,例如一個入院的患者,從入院到出院都有一個責任護士“管”著。因為長期以來護士總是站在醫生的后面,做的工作就是執行“醫囑”,而且也沒有專門“點對點”管理患者的所有事情。所以,這往往導致護士不能地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也不能正確地評估患者的情況。施行責任制護理后,責任護士就能將患者從他入院那一刻起的整個身體健康程度做出正確的評估,如血糖、血壓、血脂的數值、有無心臟病、高血壓、腦卒中及其他并發癥的情況等等,做出相應的護理診斷、護理計劃、實施、評價[5]。
1.2.2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責任護士面帶微笑、起立迎接新患者,給患者和家屬留下良好第一印象。備好床單元。護送至床前,妥善安置,并通知醫生。完成入院體重、生命體征的收集。主動進行自我介紹,入院告知:向患者或家屬介紹管床醫生和護士、病區護士長,介紹病區環境、呼叫鈴的使用、作息時間及有關管理規定等。通知輔助護士送第一壺開水到床前。了解患者的主訴、癥狀、自理能力、心理狀況。如急診入院,根據需要準備好心電監護儀、吸氧裝置等。鼓勵患者和家屬表達自己的需要和顧忌,建立信賴關系,減輕患者住院的陌生感或孤獨感[6]。
1.2.3 晨間護理 責任護士為患者整理床單元,協助患者洗臉,刷牙,更換干凈舒適的衣服。為患者制定食譜,協助患者進食。增進與患者的交流[7],如用親切的語氣詢問患者昨晚睡眠情況等等,可以捕捉到患者表達不出的病情動態。
1.2.4 治療護理 打針、輸液,服口服藥物等這一系列工作,都由責任護士一人完成。術前需要泵入胰島素的患者,胰島素的入量,血糖的監測,責任護士必須了如指掌。根據患者血糖的情況隨時調整胰島素的用量。查看化驗單并及時與醫生交流,第一時間為患者制定護理計劃并實施。注射胰島素劑量和時間要準確(飯前半小時),經常更換注射部位,以防出現組織硬結,局部消毒應嚴格,以防感染。注意有無胰島素或口服藥物過量的不良反應。如患者出現低血糖,應立即口服糖類食物,重者,應靜脈推注50%葡萄糖30~40 mL。
1.2.5 飲食護理 糖尿病飲食治療是糖尿病的一項最重要的基本措施,無論糖尿病控制情況如何,無論使用何種藥物治療,均應長期堅持飲食控制[8]。飲食護理嚴格控制其飲食標準,熟練掌握糖尿病飲食計算方法。在控制每日總熱量標準的前提下,增加高纖維素、低脂肪飲食,每餐少食,每日多餐。指導患者自覺遵守飲食規定。責任護士根據患者的身高、體重、日常運動量來計算每日所需總熱量。飲食種類要充分考慮到蛋白質、脂肪、糖類分配情況,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食譜[9]。
1.2.6 運動指導 適當的運動有利于增加胰島素敏感,有利于控制血糖、改善脂類代謝,有利于調整體重、增加體能,更可以使身心愉悅[10],責任護士為患者制定符合患者病情的運動計劃并協助患者進行力所能及的運動。
1.2.7 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糖尿病一旦發生,幾乎伴隨終生,長期服藥給患者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特別是由于擔心并發癥的發生,大多數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情緒低落,戰勝病魔的信心喪失。針對這種情況,患者一旦確診,應安慰同情,同時宣傳糖尿病發病、預防、治療的有關知識,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糖尿病本身已經使患者抑郁、焦慮,再加上手術的恐懼為患者帶來的負面情緒,使得患者產生焦慮等悲觀情緒[11]。責任護士要根據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狀態予以相應的心理疏導,任何疾病都有發生、發展、控制與轉歸的過程,糖尿病只要進行合理的的飲食、適當而安全的運動、藥物的配合等治療,會有一個正常人的生活。此外,還應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有關糖尿病知識指導,并教會患者自測血糖、尿糖的操作方法,隨時了解病情的發展情況,以達到控制的目的。
1.2.8 血糖監測 責任護士教育指導患者在口服藥物或應用胰島素同時,積極配合血糖監測,如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睡前血糖。并及時記錄結果,以及與記錄相關的事項,根據記錄情況及時與醫生聯系,調整用藥情況,使病情得到控制。并定期監測糖化血紅蛋白、血脂、肝功、體重、尿常規等,以預防各種并發癥的發生[12]。
1.2.9 術前護理 責任護士要給予患者心理支持,評估手術知識,適當講解手術配合及術后注意事項[13]。做好術前指導如,深呼吸、有效咳嗽、拍背、訓練床上大小便等,特別是要講解術前控制血糖的重要性。高血糖為患者帶來的危害等。使患者對疾病和手術有一定了解及心理準備,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1.2.10 術后護理 準備好麻醉床,遵醫囑予心電監護、氧氣吸入,做好各種管道標識并妥善固定各管道,保證管道在位通暢,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并做好記錄,如有異常,及時匯報醫生,術后的患者更需要護理人員的關心、幫助與照顧。為患者營造干凈整潔舒適的病房環境,加強生命體征的監測。護理人員積極鼓勵患者,做各項處置時多與患者交流,使其能較好的配合,增強其自信心,讓患者感受到醫護愛心、耐心和責任心,使其深刻體會到優質化護理服務給他們帶去的溫馨[14]。
1.2.11 出院護理 針對患者病情及恢復情況進行出院指導(辦理出院結賬手續、術后注意事項、帶藥指導、飲食及功能鍛煉,術后換藥、拆線時間,發放愛心聯系卡)。給患者填寫滿意度調查表并聽取患者住院期間的意見和建議,協助辦理出院手續,護送患者至院門口,做好出院登記。對患者床單元進行終末消毒。
1.3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 13.0統計軟件包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 字2檢驗比較,P
2 結果
兩組術前血糖均控制在(7.1±2.6)mmol/L,術后均控制在(8.6±2.5)mmol/L。研究組術前與術后控制血糖的天數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術后切口愈合的天數也比對照組提早,患者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2011年初,國家衛生部召開的2011年全國醫療管理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今年全國所有三級醫院都要推行優質護理服務。至此,“優質護理服務”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新的一輪護理“革命”[15]。優質護理最終的目標是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醫護人員不厭其煩地講解藥物的作用,進行心理疏導,護士長和責任護士親自給他喂藥,逐漸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護士長每天都要帶領護士們到病房與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病情,噓寒問暖。期間沒有人抱怨、大家不厭其煩的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真正做到視患者如親人,為患者排憂解難。
本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患者經過責任護士系統、全面、優質的護理服務能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輕或避免并發癥發生,解除患者的困惑,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過去臨床護理工作的重心是以醫囑為中心完成醫療和治療相關的任務,護士工作狀態較為被動,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較薄弱。沒能體現“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基礎護理質量有所滑坡。而優質護理的開展不僅要滿足患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患者住院期間的安全舒適,保證患者各項診療措施確實、有效地落實,還要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提高護士對護理工作的認可度,用優質護理的質量來提升患者與社會的滿意度[16]。
開展優質護理至今,我們真正領會到以人為本的護理文化實質。深刻領會到這一特色護理活動,是貫徹以人為本護理的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楊輝,趙秀蘭.“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內涵之芻議[J].護理研究,2011,23(7C):1954-1955.
[2]丁炎明.護士對生活護理認識現狀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5,12(2):120-122.
[3]郭燕紅.護理的專業價值[J].護理管理雜志,2004,23(1):26-28.
[4]肖玉華.推行優質護理服務的工作模式與策略[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1,34(9):182-183.
[5]劉玉瑩,陳興華,張亞卓.優化醫院文化環境深化護理服務內涵[J].護理管理雜志,2003,24(1):23.
[6]劉玉馥.護理工作融入人文關懷的思路探討[J].護理雜志,2003,15(7):117-118.
[7]宋春燕.專職護理教師走向臨床的設想[J].護理研究,2002,14(9):549-550.
[8]諶貽璞.糖尿病腎病如何實施低蛋白飲食治療[J].中國醫藥導刊,2003,7(3):167-169.
[9]陶建勛,米緒華,樊均明.低蛋白質飲食對2型糖尿病早期腎病的影響[J].西南軍醫,2008,14(1):21-23.
[10]朱艷秋,李靜.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內容及研究進展[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5):34-36.
[11]葛燕燕.護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伴抑郁焦慮病人糖代謝及情緒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2,6(28):963-964.
[12]劉天紆.糖尿病足的預防與健康教育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4):305-307.
[13]盧才義,李懷斌.臨床心血管操作技術[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1:280-296.
[14]楊玉紅,楊春花.情志護理與疾病康復[J].現代護理,2009,26(4):81-84.
[15]謝靈敏,黃春芬.優質護理服務在醫院中的推廣與應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2,19(9):918-919.
篇4
【關鍵詞】無痛治療 護理應用 效果觀察
1 無痛治療護理的目標 無痛治療護理的目標就是通過無痛治療護理中疼痛管理小組與患者及其家屬共同配合,通過對手術患者疼痛的評估,選擇合理的鎮痛的模式并配以適當的鎮痛藥物,從而減輕手術患者的疼痛,做好骨科圍手術期患者的疼痛管理工作,并通過而圍手術期無痛護理模式,全面提高患者對手術的滿意度。由于手術患者疼痛的大大減輕,促進患者提早積極參與到身體功能恢復鍛煉之中。同時通過無痛治療護理,也進一步加強醫院的人文關懷,體現人性化服務理念。 2無痛治療護理方法
無痛治療模式下護理,護理的具體方法如下。 2.1 疼痛評估
對患者的圍手術期疼痛評估必須在已入院即開始,同時評估是全面的、連續性的、動態的過程,這其中包括對患者一般情況的評估、身體神經、肌肉、骨骼等各大系統癥狀體征的評估和手術等??魄闆r評估,疼痛評估的內容包括患者疼痛程度、疼痛對患者產生的影響、對止痛藥的需求、對疼痛危害的認識及當前采取的止痛措施等。 具體操作是在患者入院后1 小時即開始首次全面評估,評估內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況,大系統癥狀、??魄闆r等。隨后的評估在每日8時進行日常疼痛評估。當患者手術完成,藥性失效后,再根據麻醉方式的不同再進行全面評估。實施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以及蛛網膜下腔麻醉、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患者需要評估8次,每隔1小時進行1次。疼痛的評估定量測評表主要有數字評價量表(NRS)、語言評價量表(VDS)、視覺模糊評分(VAS)、面部疼痛表情量表(FPS-R)、主訴疼痛分級法(VRS)及五指評價法等。數字等級評定量表,是用0-10這10個數字,表示疼痛的強度等級,即“0”表示無痛,“10”表示最劇烈疼痛。而面部表情疼痛量表主要是針對4歲以下幼兒、老年人、文化程度較低的患者的疼痛強度的測評。對于不能交流的患者,則根據觀察患者表情和軀體姿勢、肢體緊張程度及手術大小來確定疼痛水平。
由于疼痛是患者的主觀感受,使用圍手術期疼痛因個人感受不同,會有較大的差別,而且不同患者在對疼痛的表述也不盡相同,因此在疼痛評估前必須加強對患者疼痛感受的表述宣教,只有讓患者準確評估自身疼痛水平,才能得到客觀準確的疼痛評估。如果在數字等級評定量表中,患者的疼痛評估超過5分,就應及時報告醫生,通過醫生的醫囑給予適量的止痛劑或止痛藥,通常在靜脈或肌內注射止痛劑后半小時,或者口服止痛藥后1 小時后,再進行評估1次,并在數字評價量表(NRS)上作好記錄。接著每隔2小時對手術后患者評估1次,當疼痛評估數字等級小于3分時為止。
2.2 無痛治療護理
在對患者進行無痛治療中,首先要在病房室內營造安靜整潔的環境,以利于減輕患者心理壓力,骨科患者一般在手術后會有一定程度的解脫感,但疼痛和肢體固定支架等造成的不舒適,會使患者產生一系列焦慮情緒。此時,護理人員傾聽患者的傾訴并表露同情心,勸導語言要柔和,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并加強對患者進行疼痛知識的宣教,從而消除患者害怕鎮痛藥物成癮的顧慮,保證治療的有效性,同時在疼痛管理過程中引導患者和家屬進行配合。在無痛治療護理中,護理人員應積極與患者家屬溝通,取得家屬的配合,并及時給患者進行能量的補充,一般情況下全麻及硬膜外麻醉可在術后6小時,患者已清醒,無明顯的惡心、嘔吐等不適癥狀,可開始進流質飲食,然后慢慢過渡到半流質飲食或普食,臂叢麻醉可在術后4小時進食。
護理人員要加強巡視,如果發現患者不當、固定過緊、角度異常、傷肢位置不適合等情況,及時進行調整,以免加重患者的疼痛,并適當配以冷敷、熱敷、按摩等的物理治療,減輕患者疼痛。在對患者疼痛精確評估的基礎上,對疼痛的治療過程中,要實現因人而異針對不同患者的病情,采取多模式個體鎮痛,按時給藥。
3 效果觀察
3.1 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痛苦
無痛治療骨科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促使醫生、護士對疼痛管理的意識有了新的認識,進一步增強無痛觀察、全程無痛、超前鎮痛、安全鎮痛等新理念,通過對患者進行疼痛管理,在疼痛管理小組和家屬的配合下,將鎮痛藥物藥物和止痛方法組合的治療方法,有效處理患者因疼痛而造成的的不良反應,將一方面將患者的疼痛降低到最小,另一方面使患者提前參與到了身體的恢復之中。 3.2 減少了患者對疼痛的恐懼
無痛治療骨科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使患者對手術治療疼痛的恐懼感大大減少,由于疼痛是個人感受,來著外界對于手術疼痛的描述會大大增加患者自身對疼痛的恐懼,通過無痛治療在同病房內,消除了患者之間對于疼痛恐懼的“傳播”,原來由于對疼痛恐懼的患者有的不敢接受甚至放棄手術治療,但在在無痛病房的開展,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增強了患者對手術治療的信心。
3.3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國際醫學界認為疼痛的潛在危險要遠高于一個疾病,長時間而且持續的疼痛能夠引發一系列的不良反應,而這一切都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疼痛對身心造成的一系列不利影響可以通過合理、有效的鎮痛來消除或者減輕,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3.4 促進患者主動參加康復訓練
無痛治療骨科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使患者疼痛大大減輕,患者對治療更有了信心,從而促使患者產生了積極恢復健康的愿望,也使其更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能在無痛或者微痛的情況下早期積極主動進行康復功能訓練,促進肢體功能早日康復。
篇5
【摘要】為了提高患兒圃手術期護理質量。保障患兒安全,注重細節護理,規范小兒骨科患者圍手術期護理流程,制訂細節護理六步法,運用于圍手術期護理中。共完成小兒骨科手術2600例。得到手術惠兒和家長積極配合,無一例差錯事故,無投訴糾紛發生。以人為本,用愛心、細心護理手術忘兒,可以提高圍手術期護理質量。
【關鍵詞】手術室護理; 兒童; 醫院;骨科
我院是以骨科為主的綜合醫院,建有獨立的,小兒骨科病房,每年門急診接待大量小兒骨科患者。為提高護理質量,建立和諧護患關系。我們將細節護理六步法應用于小兒骨科手術患者,2008年1-11月完成2600例小兒骨科手術,做到了無投訴、無糾紛、“零缺陷”護理,取得滿意效果。
1細節護理六步法的具體實施
1.1通過撫摸和贊揚建立情感手術室護士接診患兒時。充分運用肢體動作和語言與患者建立情感。對躺在手術推車上的患兒,撫摸其頭頂,幫助整理其手術帽,并用鼓勵的話語,如“勇敢”“漂亮‘’”聽話“等,夸獎患兒。對抱在家長懷中的嬰幼兒。觸摸其臉頰,語氣柔和,接過患兒抱在懷中。對于非常不合作的患兒。為了避免長時間啼哭造成膈肌痙攣。允許家長陪伴,由護士和麻醉醫生合作為患兒注射氯胺酮。待其意識朦朧后接人手術間。為保持呼吸道通暢,此類患兒頸下墊一卷枕,保持頭部后仰。
1.2確認手術部位手術患兒因緊張恐懼。很難適應陌生環境,往往無法正確回答問題,安全確認非常重要。手術患兒由手術醫生在患肢遠端用記號筆畫圈標記。手術室護理員到病房接患兒時,與病房護士、患兒家長共同核對。確認標記完好后推到手術室。護士在手術室門口迎接患兒時。再次與家長核對標記。進入手術間,巡回護士與麻醉醫師核對標記后開始麻醉。最后,手術醫師與巡回護士再次核對,再開始手術。
1.3保持體溫手術開始前。手術間溫度調至25℃,手術開始后用保溫毯給患兒保暖,再將手術問溫度下調至22—23℃,使術者也感覺舒適。手術結束后給患兒加蓋棉被或被單保暖,送至恢復室。
1. 4確保靜脈穿刺成功率評估穿刺部位血管充盈度,有穿刺困難時請高年資護士為患兒進行靜脈穿刺,穿刺部位可選擇手背、頭靜脈、肘正中靜脈、頸外靜脈。穿刺針選用一次性套管針,與輸液管路通過三通連接,穿刺部位用消毒棉片覆蓋。用“優拓”膠布固定,避免揭開膠布時損傷皮膚。管路連接處均用膠布牢固固定。如果嬰幼兒留置針位于關節處??捎糜布埡凶鳛橹Ь吖潭āT诹糁冕樄潭z布上注明穿刺日期和時間。以便病房護士按時拔除。
1.5正確使用約束帶由于患兒自控能力有限,易發生躁動,護士在床旁保護。
術前用約束帶約束患兒軀干,兩端固定于床兩側。防止墜床。
麻醉完成、擺放適宜后。固定其他肢體,防止患兒因躁動而污染無菌區。將約束帶呈“馬鞍扣”狀套在其肢體遠端的關節處。末端固定在床邊,約束帶不要過緊牽拉。在手術允許的條件下,上肢肘部可自然彎曲,處于舒適功能位。
1.6保護皮膚兒童皮膚細嫩。護理不當容易發生皮膚壓紅、局部出現水皰或破損。進行皮膚消毒時,消毒部位下鋪無菌單,消毒結束后將其撤掉,保證肢體下的床單干燥:不要在同一部位反復涂抹碘酒。酒精脫碘要徹底。使用小兒專用氣囊止血帶時。
用柔軟棉質石膏襯做止血帶防護襯墊,做到一人一巾。襯墊寬度為止血帶的3倍。襯墊套在患者近端根部。止血帶纏繞于襯墊中間1/3位置。然后將兩端的襯墊翻折包裹止血帶。既保護皮膚,也可防止止血帶充氣后松脫。止血帶壓力為200—250mmHg,持續時間不超過1h.
一些手術需在牽引床上完成。擺放時將患兒抬起后再移動,禁止拖拉,以免損傷皮膚。注意患兒會的保護,用松軟棉墊包裹會陰柱。尤其在牽引復位時,保護患兒會不受擠壓。在使用石膏外制動時,為保護患兒皮膚,石膏內襯要使用棉質石膏襯及石膏棉花。患兒行軀干“髖人字”石膏固定時,在腹部、髂部內墊棉墊。
2體會小兒骨科手術面對的患兒年齡從1個半月到15歲不等。面對不同年齡和個性的患兒。如何保障手術安全,獲得患兒和家屬的積極配合,是圍手術期護理的重要問題。我院手術室應用細節護理六步法。明顯提高了護理質量。通過微笑、撫摸和親切的語言與患兒建立情感醫學教育|網整理搜集。在與患兒交流時,增加交流時間,不急于進行操作。不強迫,減輕了患兒的緊張和恐懼。在得到信任后患兒能夠主動配合護理操作。
對于沒有明顯肢體外觀異常,如先天性髖脫位等患兒,手術前的核對尤其重要,在病房由手術醫生做好手術部位標記,手術前多個環節進行核對,有效保障了患兒安全。患兒圍術期輾轉多處。如病房、手術室、恢復室,所攜帶的病歷、手術資料、用藥、用血等物品易出現遺忘丟失,我們使用“手術患者手術物品攜帶登記表”保證了交接完整、準確。
2008年l—11月我院手術室完成了2600例小兒骨科手術,未發生接錯患兒、用錯藥、開錯刀現象。無皮膚壓紅、術后低體溫、肢體活動受限現象,無留置針脫落、神經損傷現象。無皮膚破損、電灼傷現象。通過細節護理,可以保障患兒手術安全,提高圍手術期護理質量。
篇6
關鍵詞:骨科大手術;深靜脈血栓;早期臨床護理;干預;靜脈損傷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526(2012)08-0195-01
人工髖關節置換、髖關節周圍骨折手術、人工膝關節置換等骨科大手術后,容易使得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更有甚者可造成肺栓塞,從而導致患者死亡。深靜脈血栓形成屬靜脈回流障礙性疾病,主要是指血液在深靜脈內不正常地凝結,輕者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慢性深靜脈功能不全,重者則導致靜脈壞疽。隨著臨床普遍應用人工關節置換術及不斷提高的生活質量追求,深靜脈血栓形成已經嚴重危害了患者的機體。探討骨科大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早期臨床護理干預,為今后的骨科大手術后患者臨床護理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我院自2008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骨科大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23例,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0例,年齡為38~79歲,平均年齡為50.2歲。深靜脈血栓形成部位為右下肢的11例,為左下肢的12例。分型:4例周圍型、15例混合型、4例中央型。23例患者均在12h~48d內發生,其平均發生時間為15.3d。主要臨床表現為局部疼痛、一側肢體突然腫脹,對所有患者均行靜脈造影或超聲波檢查確診。
1.2早期護理干預:對所有患者給予早期循證護理措施,根據相關文獻資料,制定循證護理方案,其重點內容是骨科大手術前護理、心理護理、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護理。
1.2.1術前護理:首先給予患者心理護理,對所有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讓患者及其家屬充分了解手術目的,對患者給予及時的心理支持,盡量減輕患者恐懼、不安等負面心理;其次給予患者膳食平衡,指導患者選擇清淡飲食,選擇富含維生素的蔬菜和水果;然后給予及時補液,囑咐患者多飲水,保證患者足夠液體的補充,每天保持1500ml以上的飲水量,這樣可以稀釋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促進血液循環;最后做好輸血準備,在骨科大手術中,常常會使得失血較多,在對患者進行手術之前,應當做好輸血的準備,從而保證術中及時用血。
1.2.2術后護理:①病情觀察,在骨科大手術后早期即可出現深靜脈血栓形成,如果臨床上發現患者一側肢體突然腫脹、局部疼痛、有沉重感等癥狀,臨床護理人員應立即報告醫生,以幫助醫生作出早期診斷;②功能鍛煉,骨科大手術后患者的早期功能鍛煉非常重要,其鍛煉時間可從患者麻醉清醒開始,主要進行下肢肌肉、足踝被動、主動活動等長收縮鍛煉,每天鍛煉4次,每次鍛煉20min左右。如果患者年齡比較大,則要幫助其叩背、翻身,降低血液黏稠度、促進血液循環和排痰、減少血栓形成;③飲食指導,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囑咐患者多飲水,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攝入,防止便秘;④皮膚護理,每日對患者的皮膚狀況進行評估,預防壓瘡,觀察有無腫、紅、痛等表現,且詳細記錄;⑤抗凝藥物的觀察和護理,密切觀察用藥過程中有無皮膚黏膜出血、痰液及糞便是否帶血、肉眼血尿、穿刺針孔是否滲血等。對血小板、凝血酶原、出凝血時間等進行定期復查。引流保持通暢,術后24~48h的引流管放置,對引流液的性質和量進行仔細觀察,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時向醫生報告以便進行處理;⑥出院指導,骨科大手術后患者一般均有較長時間的臥床,特別是老年患者,其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緩慢,容易導致深靜脈血栓形成。護理過程中應鼓勵患者多活動,指導患者及其家屬對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相關知識進行了解,在患者出現癥狀的時候應及時就診,以便給予相應的治療措施。
2結果
骨科大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經過早期臨床循證護理干預,均痊愈出院,取得了較好的臨床護理效果。
3討論
骨科大手術可造成靜脈血流緩慢、靜脈損傷、高凝狀態等,深靜脈血栓形成在骨科大手術后早期即可出現。深靜脈血栓形成是骨科常見并發癥之一,其治愈困難,患者痛苦大,更可產生肺栓塞等嚴重后果[1]。根據臨床體征和癥狀,隨著骨科手術的發展,深靜脈血栓形成結合靜脈造影及彩色多普勒超聲即可準確診斷。但是,深靜脈血栓形成臨床癥狀隱匿,進展緩慢,臨床表現不具有特異性,因此比較難實現早期發現,在臨床護理過程中一定要有預防意識,積極采取有效的早期干預,才能取得較好的護理效果。
隨著醫學水平的不斷發展,以及臨床應用中的不斷探索,大多數醫護人員已經認識到深靜脈血栓形成護理中預防優于治療,而預防過程中又往往僅重視術后預防,而忽略了術前預防,所以臨床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仍然比較高[2]。通過對骨科大手術后患者給予早期護理干預,能夠減少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同時還提高了患者的健康自護能力,增強了患者配合治療的主觀能動性[3]。在患者入院的第一時間,就要建立循證護理方案,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功能鍛煉的認識,以及醫護人員對功能鍛煉的認識,促進了護患、醫患之間的有效溝通,使得患者及其家屬對護理和治療的依從性得到提高[4]。只要能夠有效預防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就能夠減少患者的病痛,還能夠為社會和患者節約后續治療費用[5]。
通過本組研究,骨科大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早期臨床護理干預,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通過骨科大手術圍術期采用科學的循證方法進行早期護理干預,實現了有效預防骨科大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的目的,為廣大患者病痛的減輕提供了幫助,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是有效預防骨科大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方法,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李梅,陳秀花,劉冬梅.循證護理在骨科大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12):104~105
[2]廖淑梅.孫瑛.髖關節置換患者圍手術期功能鍛煉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J].西南國防醫藥.2009,19(9):930~931
[3]袁訓芝,吳新民,袁家穎.壓力梯度長襪和間歇充氣裝置預防惡性腫瘤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J].中華麻醉學雜志.2009,12(02):1003~1004
篇7
關鍵詞:個案護理管理模式;骨科;護理人員;綜合護理能力;護理質量;護理滿意度;
近年來骨科手術患者及創傷患者數量逐年增多,導致骨科護理人員工作量及工作壓力顯著增加[1]。有限的護理資源及繁重的護理工作量使骨科護理風險顯著增加,并影響骨科護理服務質量[2]。有研究指出提高骨科護士綜合護理能力將有助于改善骨科護理服務質量,提高患者護理服務質量,確?;颊呱踩玔3]。個案管理屬于多方合作模式,通過多種交流選擇符合患者個人化情況的醫療服務,從而確?;颊攉@得優質護理服務,是醫院進行科學管理及監控的有效手段[4]。因此,本研究將探討個案護理管理模式在骨科護理質量中的應用,旨在為骨科臨床護理管理提供指導,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院骨科有2個病區,2名護士長,其中副主任護師2人,主管護師4人,護師16人,護士6人,學歷:本科25人,大專3人,護士年齡21~46歲,平均年齡(28.95±3.21)歲,工作年限1~28年,平均工作年限(6.10±0.52)年。所有護士均自愿參與本次培訓,同時排除外出學習、休病假或休產假的護士。分別于個案護理管理模式實施前(2017年1月—2017年12月)及實施后(2018年1月—2018年12月)各隨機選取骨科患者126例,實施前:男71例,女55例;年齡23~77歲,平均(38.62±4.21)歲;疾病類型:上肢骨折20例、下肢骨折100例、脊柱骨折6例;實施后:男77例,女49例;年齡24~78歲,平均(38.83±4.42)歲;疾病類型:上肢骨折18例、下肢骨折104例、脊柱骨折4例,實施前后患者臨床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未實施個案護理管理前對骨科患者行常規性護理管理,包括術前協助患者做好相關體征檢查,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術后密切留意患者生命體征,并做好相關護理工作。2018年1月—2018年12月對本院骨科患者實施個案護理管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 成立個案管理小組
小組成員包括骨科主治醫師1名,骨科護士長1名,主管護士2名,骨科責任護士2名。小組負責對骨科其他護士進行系統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各類型骨科手術適應征、手術介紹、圍手術期護理、主要并發癥預防及處理、各類骨科患者個案管理方法、與患者溝通技巧、術后隨訪知識等。
1.2.2 個案管理方法
①入院時:由個案管理小組對患者及家屬進行隨訪,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手術內容、目的、意義,并向患者及其家屬發放各類骨科手術圍手術期健康指南,并對患者及其家屬講解指南相關內容。根據患者骨科手術類型,向患者講解術后功能鍛煉注意事項,并向患者講解及示范功能鍛煉相關內容。②術前1 d: 個案管理小組組織同一手術類型的患者觀看手術視頻,并向患者講解手術成功病例,提高患者對骨科手術的認識,增強患者手術治療信心及配合度。同時指導患者在床上進行大小便鍛煉,掌握患者術前康復訓練情況,并與主治醫生做好溝通。③術后1~3 d: 由個案護理管理小組對患者進行訪視,了解患者術后基礎護理落實情況及引流管引流情況。由個案護理管理小組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 VAS)評估患者術后疼痛情況,對于VAS評分<5分的患者指導其聆聽音樂減輕疼痛感;對于VAS評分5~7分的患者給予穴位貼敷、中醫定向透藥治療,每1~2小時巡視一次;對于VAS評分>7分的患者在遵醫囑情況下給予阿片類藥物行鎮痛治療,同時對患者加強巡視,每0.5~1 h巡視1次,嚴密觀察用藥后的療效及不良反應,同時了解患者護理需求并做好護理指導。④術后4~7d: 由個案護理管理小組根據患者康復情況及生命體征,指導患者開展功能鍛煉,功能鍛煉期間應全程陪同指導。⑤出院隨訪指導:出院時由個案護理管理小組根據患者手術類型,指導患者掃描二維碼加入相應的“骨科康復指導”微信群中,個案護理管理小組每天通過微信群向患者推送骨科手術相關康復信息,并利用微信群指導患者合理飲食、正確開展功能鍛煉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項,同時鼓勵患者利用微信群進行居家康復心得經驗交流,提高患者出院后功能鍛煉信心。
1.3 觀察指標
(1)患者預后:記錄兩組VAS評分、平均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VAS采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進行評價,量表總分0~1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疼痛感越明顯。(2)護理質量:采用科室自擬的《骨科護理質量考核問卷》進行評定,問卷包括健康教育、基礎護理、護理文書、護理安全、危重護理、環境護理等方面評分,每方面評分采用百分制,分值越高提示護理水平越高。(3)護理滿意度:采用本院自擬的《外科手術患者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評價,問卷包括護理服務態度、基礎護理、危急重癥護理、并發癥預防、住院環境等條目,每個條目采用1~5級評分,總評分5~25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實施前后骨科患者預后情況比較,見表1。
2.2 實施前后骨科護理服務質量評分比較,見表2。
2.3 實施前后患者對骨科護理服務滿意度比較,見表3。
3 討論
3.1 個案護理管理模式密切關注患者的健康教育
骨科患者病情復雜多樣,導致護理難度較大,對護理質量要求較高,提高骨科護理服務質量將有助于降低患者圍手術期并發癥,促進患者術后康復。但護理質量水平高低不僅與護理人員素質有關,還與護理管理方法有關[5]。個案護理管理方案通過成立個案管理小組指導責任護士有目的開展護理工作,從而提高護理服務及護理服務滿意度[6]。本研究對骨科患者實施個案護理管理,結果顯示實施后骨科患者術后VAS評分低于實施前,平均住院時間短于實施前,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實施前,表明個案護理管理模式能有效降低骨科患者術后并發癥,改善患者預后。考慮可能由于個案護理管理模式密切關注患者術前健康教育,通過評估、跟進、督促健康教育落實,確保患者圍手術期能獲得有效的護理指導,從而提高了患者護理服務質量,有利于患者術后快速康復[7]。另外,個案護理管理小組在術后1~3 d對患者應用VAS評分表對患者術后疼痛感進行評價,通過評價了解患者術后疼痛狀況,并給予患者對癥治療,從而有效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感,有利于患者術后康復。此外,個案護理管理小組通過微信對患者進行隨訪,使患者出院后仍獲得有效的健康指導,從而有利于患者院外康復。
3.2 個案護理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骨科護理服務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后骨科在健康教育、基礎護理、護理文書、護理安全、危重護理、環境護理等方面評分高于實施前,表明個案護理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骨科術后護理服務質量??紤]可能由于個案護理管理模式能為患者提供專業護理、信息支持、院外隨訪支持等,從而提高了患者對護理服務的認識[8]。此外,個案護理管理模式通過溝通、協調、教育及提供資源,使患者在復雜治療中獲得整體性及連續性的護理服務,滿足患者個體化需求,使護理工作更具個體化及成效,從而提高了患者護理服務質量,有利于患者術后康復[9,10]。本研究中實施個案護理后,骨科患者對護理服務態度、基礎護理、危急重癥護理、并發癥預防、住院環境等方面滿意度評分及總評分高于實施前,進一步表明個案護理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骨科護理服務質量,促進患者術后康復,進而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本研究與韓苗等[11]人的研究結果可以相互印證,即個案護理查房能提高護理質量管理,有效地緩解了患者術后疼痛,減少患者臥床時間,減短患者平均住院日,減輕患者住院費用,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有效促進了患者快速康復,提高了患者滿意度。
綜上所述,個案護理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骨科護理服務質量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靳倩,趙平.護理安全管理在骨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9 ,4(05):163,168.
[2]萬毅超,黃春霞 預防管理對策在骨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 2019,26(13):225-227.
[3]徐玲君疼痛護理管理在骨科急診創傷患者護理中的應那[J].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9,19(05):845-847.
[4]楊麗紅.個體化護理干預在骨科手術病人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研究, 2017,31(34):4446-4448.
[5]張麗麗柔性管理在骨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探究[J]中國傷殘醫學, 2018,26(18):61-62.
[6]李姣,易春芬,秦世菊.魚骨圖分析聯合精益管理在提升骨科護理質量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8,24(24):121-123.
[7]王艷艷, 魏源個體化護理對比常規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世界臨床醫學, 2017.11(17):188-189.
[8]徐霞,劉娜,李秀珍個體化護理干預對頸椎骨折伴高位截癱患者壓瘡預防管理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 2017,32(08):752-753.
[9]王間萍個體化舒適護理在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 2016,22(24):83-84.
篇8
下肢深靜脈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靜脈內不正常地聚集和凝結。是骨科的常見并發癥,防治不得當可以發生嚴重的后遺癥,如肢體壞死、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甚至猝死。絕大多數DVT可以預防,發病后只要做到早期發現,規范化治療多數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1]。
2 流行病學
我國目前尚無完整的關于DVT的流行病學數據。呂厚山[2]報道人工關節置換術后DVT發生率達47.1%,翟振國[3]報道為30%-50%。這與歐美國家的報道相似,在美國,無預防措施的重大骨科手術(人工髖、膝關節置換術、髖部周圍手術等)DVT發生率為32%~88% [4、5]。我們臨床上之所以沒有見到這么高比例的DVT患者,是因為其中大部分為沒有癥狀的患者。根據美國OlmstedCounty,Minnesota的數據顯示[6],美國每年有癥狀的DVT發生率為145/100,000,肺栓塞為66/100,000,深靜脈血栓引起肺栓塞而死亡的人數每年約20萬,因DVT而喪失的勞動力每年約200萬,這充分說明,DVT的發病以及其造成的損失已達到了驚人的程度[7]。
3 DVT形成的原因和危險因素
早在1884年,Virchow就描述了DVT形成的病理學三要素:血管內膜損傷,血液滯緩和血液高凝[8],至今受到人們的普遍公認。骨科患者涉及創傷、手術、制動及長期臥床等多種因素,與這三要素密切相關。由于下肢靜脈血流慢于上肢,一般DVT以下肢多見。且以左下肢多見,這主要是因為左髂總靜脈匯入下腔靜脈幾乎成直角,跨腰骶生理突起被壓向前方,另又被右髂總動脈壓向后方,導致左側下肢靜脈前后受壓后,血液回流慢于右側[9]。
3.1 血管內膜損傷
血管內膜損傷后,膜下膠原蛋白暴露,可發揮強烈的促凝作用,促進血小板在的內皮下膠原處黏附、聚集,導致血液凝固,血栓形成。對于骨科患者,有很多因素導致血管內膜的損傷。①創傷:骨科患者多數因車禍、重物砸傷或墜落等引起,這些高能量損傷將直接導致血管的挫傷,撕裂甚至離斷。②手術:手術對于患者來說本身也是一種創傷,手術中由于骨折復位,軟組織的牽拉,以及傷口過長時間的暴露均有可能損傷血管。③藥物:骨科創傷患者受傷后大多數軟組織腫脹,需甘露醇、七葉皂甙消腫活血,這些藥物本身對血管內膜有一定程度的損傷[10]。④靜脈操作:有部分患者需長期輸液、反復穿刺以及靜脈插管,這些操作直接導致血管內膜損傷。
3.2 血流滯緩
正常血流中由于血液成份比重的不同,紅細胞和白細胞在血流的中軸流動構成軸流,其外是血小板,最外是一層血漿帶構成邊流。當血流減慢時血小板可進入邊流,增加了血小板與內膜的接觸機會和粘附于內膜的可能性。由于血流減慢,被激活的凝血因子和凝血酶在局部易達到凝血所需的濃度,導致血栓形成[11]。骨科患者骨折后由于手術、麻醉和鎮靜、肌松藥物的應用,使肌肉暫時喪失了“肌泵”的收縮功能,加上患肢長時間處于制動,靜脈回流減少、流速減慢,促進DVT了形成。
3.3 血液高凝
血液高凝是指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或纖維蛋白溶解系統的活性降低,血液較之正常狀態下更容易凝聚。此狀態常見于一些遺傳病,如第V因子和凝血酶原的基因突變等。骨科患者在嚴重創傷、大手術后或術后失血較多的情況下,血液濃縮,血中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及其它凝血因子(Ⅻ、Ⅶ)的含量增多,其粘性增加,易于發生粘集形成血栓。另外,骨科患者為防止創傷出血而應用的凝血類藥物,也會促進血液的高凝狀態。
3.4 危險因素
除了以上的DVT三要素外,還有很多危險因素會促進DVT的發生。如患者伴有慢性心肺疾病,惡性腫瘤,嚴重感染,糖尿病、靜脈曲張、小腿潰瘍、既往血栓病史等,DVT的危險性會更大[12]。高齡(>50歲)、肥胖、吸煙、妊娠和口服避孕藥與DVT的形成也有著密切關系[13]。長途旅行也是DVT形成的危險因素,據報道乘坐汽車、火車、飛機持續時間超過5小時以上者,靜脈血栓形成機率增加5倍左右[14]。
4 圍手術期DVT的預防、治療和護理
骨科患者在圍手術期間由于創傷、手術和術后的長期制動等多種綜合因素,導致了圍手術期DVT的高發生率。如術前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和相應的治療護理,DVT的發生率將明顯降低[15]。李進[16]報道了126例骨科大手術后的DVT發生率為37.3%,其中未采取預防措施的DVT發生率為66.67%,采取預防措施后DVT發生率為15.28%。
4.1 術前DVT的預防和護理
需行骨科大手術的患者如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和髖部周圍骨折手術,其DVT的發生率較高[17]。術前可以針對已經明確的危險因素進行有計劃和針對性的術前教育。讓患者大體上了解DVT的形成因素,預防方法,DVT發生后的癥狀,以及相應的治療方法等。這種術前指導既能讓患者對DVT有足夠的認識,同時能減輕心理負擔,還能激發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積極配合治療。其次,還要教育患者注意生活上的一些DVT危險因素,如戒煙、戒酒,飲食上以低脂食品為主,多食維生素較高、高纖維素的新鮮蔬菜和水果,保持大、小便通暢等。
4.2 術中DVT的預防
手術中應避免粗暴操作,提高手術技巧,盡量縮短手術時間,避免止血帶使用時間過長。術中徹底止血,保護手術野中的血管,避免血管內膜破壞后血栓形成。術中如失血過多,應給予輸血和補足液體。對于DVT高?;颊?盡量采用硬膜外麻醉[5]。
4.3 術后DVT的預防和護理
4.3.1 觀察早期DVT癥狀
如患者主訴有下肢沉重、腫脹、關節屈伸時肌肉不適,則需警惕DVT的發生。術后巡視病人時要注意患肢皮膚顏色、皮溫、周徑,淺靜脈是否怒張、肢體與正常側相比是否明顯增粗。如果發生以上這些情況,及時通知主管醫師。如果患者突然出現胸痛、呼吸困難、咳嗽、咯血等癥狀,動脈血氧分壓下降,應考慮肺栓塞,應立即進行搶救并通知值班醫生。
4.3.2 藥物預防
預防DVT的抗凝藥物有阿司匹林、潘生丁、華法令、二氫麥角胺等口服藥和肝素、右旋糖苷,復方丹參液等注射液。此類抗凝藥物存在著出血的副作用,臨床上要注意觀察患者是否有黑便,牙齦出血等癥狀。患者應用肝素時,還要注意定期監測凝血酶原時間。
4.3.3 物理預防
4.3.3.1 術后和功能鍛煉
術后患者抬高雙下肢20°~30°,上半身抬高15°,膝關節屈曲15°,這樣的可以使髂靜脈松弛,并有利于靜脈回流。鼓勵患者在床上盡早主動屈伸踝、膝和髖關節,利用肌肉的收縮作用擠壓血管,促進靜脈血液流動。如患者主動活動困難,可以由護士或家屬進行由跟腱起至下而上的肌肉擠壓運動,對小腿三頭肌,股四頭肌和大腿后側肌群按摩,加速血液回流。
4.3.3.2 機械預防
目前有很多機械預防方法,包括小腿充氣壓力泵,關節持續被動活動儀器,分級壓力長統襪,彈力繃帶等,這些機械方式均能起到預防DVT形成的作用[1、18]。
4.3.4 其它注意事項
術后患者往往需靜脈輸液或穿刺,盡可能避免在患肢的同一靜脈上反復多次穿刺,特別是大隱靜脈。避免長時間靜脈輸液,連續輸液盡量不超過48小時[18、19]。輸注刺激性較強的藥物時速度緩慢和充分稀釋。
4.4 DVT形成后的治療和護理
如懷疑患者DVT形成,在患者生命體征平穩的情況下,應盡快進行影像學檢查以確定血栓的部位,大小。根據血栓情況評估其可能產生的危害,并制定治療方案。
DVT形成后的主要治療是抗凝,一旦客觀檢測確定診斷,應立即開始抗凝治療。治療分為藥物治療、溶栓治療和手術治療。藥物治療以抗血小板藥和抗凝藥為主,在藥物治療期間最主要的仍是觀察患者是否有出血征象,如患者傷口的滲出量,外傷或手術區域有無血腫形成,患者有無貧血等。
溶栓治療可以迅速溶解血栓,促進受阻血管再通,不損害靜脈瓣膜結構,因而成為DVT的常規治療方法。常用的溶栓藥物有尿激酶、鏈激酶、重組鏈激酶、纖維蛋白溶解酶、抗栓酶等。其中尿激酶是最常使用的溶栓劑。由于出血危險較大,骨科手術術后的病人應避免使用溶栓藥。
手術治療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解決取出血栓,通暢靜脈。但由于取血栓手術本身對血管會造成一定適度的損傷,故手術治療僅針對于巨大髂股靜脈血栓導致肢體壞疽危險的患者,或存在藥物抗凝或溶栓治療禁忌的患者。對于一般的下肢血栓,外科治療常植入靜脈濾器即可。
5 出院后的指導
DVT形成后,需要長期的抗凝過程,首次發生的患者至少治療6~12個月,對復發的患者建議無限期抗凝[20]。且DVT易導致下肢靜脈曲張,小腿皮膚靜脈潰瘍等后遺癥,如不及時防治可導致嚴重后果,所以,要高度重視病人的出院后指導。一般在不影響骨科疾病恢復的情況下,囑患者進行積極主動的功能鍛練,注意飲食結構;避免便秘,咳嗽等,這些會增加腹壓影響下肢靜脈回流;按時服用抗凝藥物,定期復診。
6 小結
DVT在骨科患者中的發生率較高,如沒有得到及時診治,將產生嚴重的后果。所以,在臨床上,我們診治和護理上要注意仔細觀察、早期預防,及時治療,整體護理。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加強相應的護理措施,以避免手術并發癥和有效的恢復肢體功能,減輕疼痛,提高病人的生命質量,使病人盡快恢復健康。
參考文獻
[1] 白金廣、劉素萍.創傷或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11例分析.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836-837.
[2] 呂厚山、徐斌.人工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華骨科雜志.1999.19:155.
[3] 翟振國、王辰.手術后靜脈血栓栓塞癥的防治.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4.24:186-188.
[4]HardwickME.ColwellCWJr.AdvancesinDVTprophylaxisandmanagementinmajororthopaedicsurgery.SurgTechnolInt. 2004.12:265-8.
[5]AnayaDA.NathensAB.Thrombosisandcoagulation:deepveinthrombosisandpulmonaryembolismprophylaxis.SurgClinNorthAm. 2005.85:1163-77.ix-x.
[6]HainesST.Venousthromboembolism:pathophysiologyandclinicalpresentation.AmJHealthSystPharm. 2003.60:S3-5.
[7] 蔡莉莉、徐燕.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和護理進展.護理雜志.2003.20:93-94.
[8]CarrollP.Deepvenousthrombosis:implicationsfororthopaedicnursing.OrthopNurs.1993.12:33-42.
[9]LudwigB、HanT、AmundsonD.PostthromboticsyndromecomplicatingacaseofMay-Thurnersyndromedespiteendovasculartherapy:casereportandreview.Chest.2006.129:1382-6.
[10]ZakariaelR,HuntCM,LiN,etal.Disparityinosmolarity-inducedvascularreactivity.JAmSocNephrol.2005.16:2931-40.
[11]VerhammeP,HoylaertsMF.Thepivotalroleoftheendotheliuminhaemostasisandthrombosis.ActaClinBelg.2006.61:213-9.
[12] 程凌燕、耿莉華.骨科圍手術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及護理進展.護理研究.2004.18:2086-2088.
[13] 侯黎升、崔洪鵬.骨科患者靜脈血栓疾病的預防.臨床骨科雜志.2007.10:183-185.
[14] 王琳.旅行可加重深靜脈血栓.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9.18:484.
[15]ElmanEE,KahnSR.Thepost-thromboticsyndromeafterupperextremitydeepvenousthrombosisinadults:asystematicreview.ThrombRes.2006.117:609-14.
[16] 李進.骨科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分析.現代醫藥衛生.2007.23:521-522.
[17] 邱貴興、戴戎、楊慶銘、裴福興.預防骨科大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專家建議.中國臨床醫生.2006.34:27.
[18] 郭銀彩、于文利、王小霞.下肢骨骨折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和預防性護理對策.河南外科學雜志.2006.12:98.
篇9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8-0339-01
骨科高齡手術患者抵抗力低下,重要器官功能代償能力逐漸減弱,可能會合并高血壓、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老年癡呆癥等基本疾病[1],嚴重影響患者預后情況。因此,必須加強患者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才能確保較高的手術成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為了分析骨科高齡患者圍手術期護理效果,在2012年01月到2014年01月期間,本院對收治的骨科高齡患者分為兩組,分別采取常規護理與護理干預,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01月到2014年01月本院收治的168例骨科高齡患者臨床資料,按照不同的護理方法,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每組例數均為84。干預組中男患者32例,女患者52例,年齡在61~10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2.33±4.11) 歲。對照組中男患者34例,女患者50例,年齡在62~10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 72. 33±4.45)歲。所有高齡患者中,膝關節置換患者52例、髖關節置換患者44例、股骨頭頸骨折患者36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3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干預組實施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如下。
1.2.1 術前心理輔導
大部分高齡患者合并高血壓、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老年癡呆癥等基本疾病(老年癡呆癥等疾病,其記憶力不斷衰退,難免存在瞻忘情況)。因此,護理人員術前必須綜合評估患者全身狀況,以有效控制基礎疾病。護理人員在加強與患者溝通的同時,可鼓勵患者家屬給予患者更多的鼓勵與關愛,減少不良刺激因素的影響,使患者早日回歸社會。
1.2.2 術前鍛煉
骨科患者需要長期臥床,需要承受術后疼痛,難免出現肌肉萎縮現象。因此,護理人員在術前必須指導患者加強下肢肌肉鍛煉,以改善關節功能。并指導患者使用助行架、拐杖等支具,以縮短術后下床活動時間。
1.2.3 術后生命體征觀察
由于高齡患者反應能力差,容易發生休克而被忽視。因此,護理人員必須嚴格判斷患者生命體征、血液流動力學的改變,以掌握患者的病情變化。同時,加強喂養管理,指導患者做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少食刺激性食物,避免出現誤吸、窒息現象,充分保證患者生命安全。
1.2.4 并發癥預防護理
①壓瘡預防。保持衣物、皮膚的清潔干燥,每2小時改變1次,也可使用減壓器具,如水墊、泡沫敷貼、?喱墊等,增強患者舒適程度。②切口感染護理。護理中嚴格留意患者切口是否出現紅腫灼熱感,并及時報告醫生處理。同時,防止切口敷料出現污染滲液,及時更換切口敷料。③下肢深靜脈血栓護理。為了促進血液循環,可指導患者進行踝關節、足趾屈伸及股四頭肌靜止性伸縮運動,且嚴格觀察下肢血運,。④胃腸道護理。術后給予患者進食清淡、易消化、少產氣的新鮮飲食,以避免出現腹脹營養不良便秘等不適,或者給予患者實施摩腹部開塞露灌腸等護理措施,以促進患者病情恢復。
1.2.5術后功能訓練
為了提高患肢肌力,減少切口粘連,促進切口愈合,充分改善患者關節功能。護理人員應該為患者制定完善的康復鍛煉計劃,包括:關節伸屈踝泵運動、股四頭肌收縮、直腿抬高、彎腿等,遵循循環漸進的原則,積極完成術后功能訓練,爭取下床活動。
1.3 統計學處理
資料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取X2檢驗,P
2 結果
2.1對比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干預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22.274;P
篇10
關鍵詞:綜合護理;骨折;疼痛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on postoperative pain of fracture.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in our department from June 2014 to 2016 years 4 months from 100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fractures in patients with, treated with different surgical methods, and in the peri operative period by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routine nursing, compare the pain to improve. Results After 1 days, 3 days and 1 weeks after operation, the VAS scores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routine nursing group (P
Key words:Comprehensive nursing; Fracture;Pain
S著我國人群生活節奏的加快,骨折發病率逐年上升。不同類型的骨折對患者而言均是巨大的創傷,如今手術治療成為大部分骨折的首選治療措施。骨折患者術后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疼痛。如何對其進行恰當護理是骨科護理的重點,也符合無痛病房建設理念。綜合護理干預是從生理-心理-社會三方面對患者進行干預的護理方法[1]。本文選取100例骨折患者,圍手術期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和常規護理,比較其術后疼痛的緩解程度,為臨床提供指導。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6年4月100例骨折患者,其中男57例,女43例,年齡29~76歲,平均(57.6±2.3)歲。骨折類型:上肢骨折23例,下肢骨折22例,肩部骨折26例,髖部骨折29例。術前均經X線片及CT確診,均行手術治療。同時排除有肝腎功能不全等不能耐受手術者及不能配合研究者。本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簽訂醫患知情同意書。兩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檢驗,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護理干預措施 對照組行住院常規骨科二級護理,對照組進行綜合性護理干預。對相應骨折患者采用不同的護理方法,即個體化護理。同時配合上級醫生對患者出現疼痛的原因進行處理。根據年齡、病種、文化程度對其進行詳細講解,引導患者緩解焦慮情緒,樹立治療信心。指導患者預防相關并發癥。指導患者早期下地不負重活動,防褥護理,練習深呼吸,預防肺炎等。
1.3疼痛評價 采用VAS評分法評價疼痛程度[2],總分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重,
1.4統計學分析 所得數據均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用(%)表示,以χ2檢驗,P
2 結果
2.1 手術前后兩組VAS評分比較 綜合護理組術后1 d、3 d及1w VAS評分均低于常規護理組(P
2.2兩組術后下地時間及疼痛消失時間比較 綜合護理組疼痛消失時間、首次下地時間短于于常規護理組(P
3 討論
上下肢骨折是最常見的運動系統創傷。術后護理效果的優劣將直接關系到患者康復的速度以及出院滿意度。綜合護理模式強調從心理-生理-社會三個方面對患者予以干預首先幫助新入院患者適應治療環境、樹立治療信心,進而減輕焦慮及抑郁情緒;術前向患者詳細講解手術及術后可能發生的并發癥,術后進行人文關懷式護理,抑制患者交感神經興奮性,穩定患者情緒;針對性格內向、文化程度較低的患者予以陪艙護理,并進行親切指導和耐心答疑,有益于獲取患者信任感并建立良好護患關系,使患者感受人文關懷,獲得心理支持,最終緩解緊張、焦慮等消極情緒[3-4]。
本研究結果提示,綜合護理組術后1 d、3 d及1w VAS評分均低于常規護理組(P
參考文獻:
[1]楊金星,楊欣建,李旭春,等.超前鎮痛在骨科術后疼痛治療中的應用[J].國際骨科學雜志,2011,32(3):201.
[2]丁少波,王群,羅超,等.無脊髓損傷胸腰椎骨折221例療效分析.中國骨與關節損傷志,2010,25(11):1001-1002.
[3]于長水,楊衛良.經傷椎椎弓根螺釘置入內固定治療胸腰椎骨折.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14(48):9065-9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