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健康教育的內容范文

時間:2023-08-07 17:40: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村健康教育的內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村健康教育的內容

篇1

【關鍵詞】 健康教育;衛生資源;農村人口;學生保健服務

【中圖分類號】 R 179 G 4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7)04-0351-02

農村地區缺乏必要的疾病預防措施與健康教育[1]。農村小學作為農村兒童接受教育、發展技能的場所,一方面具有發展學生學習能力的職能,同時還應兼顧促進學生健康的功能。通過學校健康教育促使學生自覺養成健康意識與行為,把健康作為自身發展和生活的一部分[2]。當前農村健康教育存在的3個主要問題是農民保健意識差、健康投資意識薄弱、醫學知識沒有普及[3]。農村學校的有效健康教育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環節。為了解農村小學健康教育師資狀況及健康教育開展情況,以便有效配合農村小學基礎教育改革,筆者于2005年7-9月,對安徽省某縣32個鄉鎮小學共51所接受教學改革課程培訓的小學校長及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安徽省某縣32個鄉鎮所有參加培訓的小學校長及教師,共194名。共調查小學校長54名,其中男性50名,女性4名;30~40歲5名,40~50歲33名,50歲以上13名;中專學歷30名,大專學歷20名。調查小學教師140名,其中男性108名,女性32名;20~30歲10名,30~40歲16名,40~50歲46名,50歲以上62名;中專學歷占81.4%,大專學歷占14.3%。

1.2 方法 采用封閉與開放問題相結合的問卷,當場發放并逐項進行解釋,統一要求,讓每位調查者匿名獨立填寫,當場收回。問卷內容包括:調查對象的一般情況、健康知識、健康教育開展情況、健康教育培訓需求。其中健康教育知識水平測試,采用開放式提問方法,由參與人員如實填寫,由具有健康教育專業知識背景人員進行評分。共發問卷203份,回收194份,回收率為95.6%。

1.3 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1.0軟件包進行軟件統計處理和分析。

2 結果

2.1 健康教育資源及活動開展情況 農村小學健康教育專職教師以及專項資金嚴重不足,調查學校每學期健康教育開課

2.2 校長及教師健康教育基本知識水平 本次調查從健康教育基本內容、方法、評價3個方面對小學校長的健康教育意識進行考核,根據開放式回答進行評分,達到了解以及非常了解程度的校長

2.3 健康教育開展情況

2.3.1 健康行為教育情況 為考核教師日常教學活動中的健康行為教育情況,從刷牙正確方法、眼保健操的正確姿勢、正確“讀”“寫”“坐”的姿勢、吸煙危害、飲用生水的危害、飯前便后洗手的好處、甲型肝炎傳播途徑、碘缺乏疾病及預防措施、合理膳食的好處、食品衛生教育共10項健康教育工作內容方面進行考核。如果在教學中注意向學生傳授相關內容,則得1分,總分10分,調查教師平均得分為(8.4±1.6)分,中專與大專學歷教師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2 心理輔導情況 對農村小學學生心理輔導內容主要包括考試焦慮、學習困難、厭學、不良行為等,問卷提示小學教師對上述現象進行個別輔導均為80%以上;在開放式問題回答中,66%的被調查教師認為自己缺乏心理輔導相關的技能和專業知識,輔導方法單一,主要是個別談話,且不能堅持,缺乏學生家庭支持。

2.3.3 健康促進項目開展情況 農村小學健康促進項目開展較少,一些基本的低成本高潛在健康促進效果的項目如眼保健操、飲水供應等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能做到1日2次眼保健操的學校僅占37.0%;能對學生定期體檢的學校更少,為13.0%;有常規性的飲水供應設施的占42.6%;有個人健康檔案的學校占24.1%。

2.4 健康教育培訓需求 84.3%的教師認為自己需要進行健康教育培訓。認為最佳的健康教育培訓方式依次是短期脫產自學(38.6%)、培訓(37.1%)、刊授與函授(14.3%)、網絡學習(7.1%)、學歷教育(2.9%)。88.9%的小學校長認為學校需要對小學教師進行健康教育培訓,對于培訓方式的傾向依次是短期脫產培訓(59.3%)、自學(16.7%)、刊授與函授(13.0%)、網絡學習(1.9%)。

3 討論

農村小學的健康教育面臨著3個方面的沖突:一是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在時間、師資、資源上的競爭;二是農村總體環境對健康教育的忽視;三是農村小學師資力量薄弱。

3.1 農村小學健康教育的適宜模式 目前,我國小學健康教育主要有2種模式:一種是將健康教育作為一門課程單獨設置;另一種是將健康教育整合到小學思想品德與社會課、科學課、體育課等課程中[4]。在此次調查的農村小學中,均采用整合式模式,雖然這種模式容易受到學校應試教育的沖擊,但均認為適宜可行,關鍵在于如何保證健康教育質量。

3.2 樹立農村小學健康素養的教育目標 調查結果提示,小學教師在日常工作中是否開展相關的健康教育活動與自身掌握的健康教育知識有關聯,小學教師在健康飲食、傳染病、心理衛生等方面的得分較低,教師日常健康教育活動對甲型肝炎傳播、碘鹽的作用等信息傳遞較少,心理輔導方法單一等,說明教師的健康素養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健康教育的內容與質量。國外對健康素養與教育、健康之間的關系非常重視,但在我國還很少有研究,健康素養是理解健康文化的能力,這包括對科學健康概念的理解、對健康的社會影響的理解、對基本健康知識的掌握等具體內容,健康教育的目標就是幫助人們形成必要的健康素養[5]。調查結果提示40%的農村小學校長以及15%的教師達到大專文化程度,但健康素養與文化程度不能簡單替換,健康素養是在文化程度的基礎之上對健康、疾病、自我功效等信息的進一步整合與利用[6]。由于健康教育知識具有很強的專業性,一般意義上的知識水平并不能說明對該領域的了解程度。當前教育主管部門、農村小學領導、教師、學生家長等多層面的健康素養整體缺乏的現狀,也決定了農村小學的健康教育的發展需要一個漫長的理性發展過程,這涉及師范類院校學生健康教育質量、教育主管部門健康素養的提高、學校師資的健康教育常規化的職業培訓、學校與家庭的配合與互動等多個環節。

3.3 選擇優先的健康促進項目進入農村學校 農村學校的健康教育促進項目開展情況不容樂觀,除了常規性課間操,此次調查的其他項目在很多學校均沒有開展。針對農村具體情況,眼保健操、飲用水衛生等低成本的健康促進項目應該得到主管部門的優先考慮。與此同時,還應當結合當前人畜共患病、艾滋病等一些傳染病的疫情,有重點地在農村小學開展相關的健康促進活動。

3.4 健康教育的效果監測與合理考核 當前,國家要求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減少不必要的課程設置和考試負擔,但在農村小學,往往容易演變成“減副”,減少一些社會科學、自然常識等副課的設置,這種現狀也影響了健康教育的實際效果。世界衛生組織賦予健康新的概念是:“健康是人們實現充實人生的資源”[7],該概念更強調健康的基礎性功用,也更進一步說明健康素養與人文素養、數理素養同等重要,甚至相對于人一生的發展處于更基礎性地位。考慮到農村小學的實際情況,可以考慮在語文課程中增加與健康相關的課文,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同時,將學科教育與健康教育盡可能地結合起來。

篇2

[摘要] 目的 探討農村兒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教育的效果。方法 隨機抽取某農村小學6年級3個 班學生共150人,均為12歲,分為模式教育組、醫生教育組和空白對照組各50人,通過教育前后問卷調查口腔健康 知識知曉情況和口腔健康行為形成情況比較教育效果。結果 口腔健康知識知曉情況和口腔健康行為形成情況 在教育前3組差異無顯著性(F=1.03、1.54,P>0.05);教育前后比較,模式教育組和醫生教育組差異有顯著性 (t=9.38~24.14,P0.05);教育后,模式教育組 和醫生教育組與空白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F=116.56、40.78,q=10.12~19.41,P0.05)。結論 農村兒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教育可使這項工 作有效、經濟、廣泛、持久開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國農村兒童口腔衛生狀況.

[關鍵詞] 農村人口;兒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work mode on oral health education in children inhabiting in rural area.

Methods This study enrolled 150 children of 12 years old of grade 6, three classes, from a rural primary school, who were equally randomized to three groups as: mode education (ME) group, doctor-education (DG) group and blank-control (BC) group. The ef- 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was evaluated through a comparison of understanding of knowledge of oral health and formation of oral health behaviour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the education via a questionnaire. Results Before education,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in terms of awareness of oral health and oral health behaviour (F=1.03,1.54;P>0.05). A comparison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education, the difference of ME and DG group was significant (t=9.38-24.14,P0.05). After educati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E, DE and BC groups were signif- icant (F=116.56,40.78;q=10.12-19.41;P0.05). Conclusion The mode education for oral health enables this program to be developed effectively, eco- nomically, extensively, and enduringly, which will fundamentally change the appearance of dental hygiene of rural children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rural population; child; mouth; health education; work mode

由于我國農村人口眾多,經濟文化資源有限,長 期以來沒有規范有效的兒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 式,使口腔健康教育工作無法持續開展,造成農村兒 童口腔保健知識匱乏,口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針 對這一情況,本課題組總結多年農村兒童口腔健康 教育工作經驗并結合農村實際情況,研發了一套農 村兒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這套模式的特點就 是將一套成熟的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方法交由幼兒 園、學校老師,替代醫生完成口腔健康教育工作,使 這項工作可以科學、有效、長期、廣泛開展,逐漸形成 規范的教育模式。本研究對這套模式實際應用效果 進行科學評估,為其推廣應用提供實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某農村小學6年級3個班學生共150 人,均為12歲,分為模式教育組、醫生教育組和空白 對照組各50人。模式教育組教師參加過由當地教 體局組織專業醫生舉辦的農村兒童口腔健康教育工 作培訓.

1.2 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內容 本模式健康教育教材針對教育對象實際情況分 為3~5歲、6~11歲、12~18歲3種版本,分別制作 了教育幻燈、手冊、展板、教案等材料,本研究使用 12~18歲版本。其教育內容如下。①口腔生理知 識:牙齒的解剖構造、恒牙介紹、口腔健康標準;②口 腔疾病危害、治療知識:齲病、牙周病、牙列畸形的病 因、危害及治療知識;③口腔疾病預防知識:刷牙方 法,牙刷的選擇,含氟牙膏的使用,牙線的使用,窩溝 封閉,健康飲食及定期檢查牙齒等知識;④兒童前牙 外傷的緊急處理知識.

1.3 口腔健康教育問卷調查 根據調查口腔健康知識知曉情況和口腔健康行 為養成情況設計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口腔保健 知識、態度和行為,學生在接受口腔健康教育前1 d 和教育后3個月用相同調查問卷測試.

1.4 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0.0及PPMS 1.5[1]統計軟件對結 果進行統計處理.

2 結果

2.1 口腔健康知識知曉情況 在口腔健康教育前,3組學生口腔健康知識知 曉情況比較差異無顯著性(F=1.03,P>0.05)。教 育前后比較,模式教育組和醫生教育組差異有顯著 性(t=25.14、15.83,P0.05)。教育 后,模式教育組、醫生教育組與空白對照組比較差異 均有顯著意義(F=116.56,q=19.41、17.90,P< 0.001),而模式教育組與醫生教育組比較差異無顯 著性(q=1.51,P>0.05)。見表1.

2.2 口腔健康行為養成情況 在口腔健康教育前,3組學生口腔健康行為養 成情況差異無顯著性(F=1.54,P>0.05)。教育前 后比較,模式教育組和醫生教育組差異有顯著意義 (t=11.30、9.38,P0.05)。教育后,模 式教育組、醫生教育組與空白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 顯著性(F=40.78,q=11.94、10.12,P0.05)。見表1.

3 討

論 口腔健康教育作為健康教育的一個分支,是以 教育的手段向人們傳授口腔衛生保健知識與技術, 促使人們主動采取有益于口腔健康的行為,是實現 人人參與并享有口腔衛生保健的根本途徑,也是口 腔預防保健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2]。通過口腔健康 教育,增加了人們的口腔保健知識,同時口腔保健意 識也會相應提高。在本研究中,模式教育組和醫生 教育組在教育后無論是口腔健康知識知曉率還是口

表1 口腔健康知曉情況及健康行為形成情況比較 (n=50,-x±s) 組別時間知識知曉率(χ/%)行為形成正確率(χ/%) 空白對照組教育前23.25±16.94 19.25±16.60 教育后23.50±16.68 20.25±16.51 醫生教育組教育前25.25±16.27 18.25±14.77 教育后 73.75±24.12*# 52.25±24.83*# 模式教育組教育前20.50±16.51 14.50±10.81 教育后 78.00±17.96*# 58.00±24.71*#

與同組教育前比較,*t=9.38~24.14,P

腔保健行為養成率都比教育前有了顯著提高,證明 該模式可使口腔健康教育工作科學、有效的開展.

由于口腔健康教育是一項基本而持久的工作, 其內容豐富,手段多樣,可以在臨床、學校、社區等場 合,針對不同的對象,進行相應的健康教育[3]。與學 校融合的口腔健康教育可明顯提高學生的口腔保健 知識[4]。小學時期是口腔健康觀念與行為的養成 期,小學生接納新事物的能力較強,在學校中學到的 口腔保健知識和技能對于成年后的口腔健康有顯著 的意義[5]。本模式將口腔健康教育工作交由學校老 師完成,充分利用了學校的各項優勢,解決了農村醫 療保健資源不足的問題,使這項工作能持久廣泛地 開展.

本模式的研究突出針對我國農村現狀,由于我 國廣大農村教育資源不均衡,教育設施相對落后,所 以在模式研發過程中,不僅制作了多媒體教學系統, 也制作了簡易展板,使這項工作能在各種教育條件 下實施。本研究結果顯示,該模式的教育效果與專 業醫生所達到的效果無顯著性差異,這一結果為農 村兒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奠定了理論基礎.

2009年,我們在青島周邊農村實驗推廣這種模式, 通過當地教體局組織,對該區學校相關教師進行了 培訓,在后來的調查結果表明,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 果。下一步我們將繼續跟蹤觀察,以便更深入地研 究本模式教育的遠期效果.

知-信-行理論認為,衛生保健知識和信息是建 立積極、正確的信念與態度,進而改變健康相關行為 的基礎,而信念和態度則是行為改變的動力[6]。農 村兒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已經被我國所重視,但是 這項工作要想達到理想的效果,創建一套行之有效 的工作模式尤為重要,我國現階段沒有這方面的報 道。本課題組通過農村兒童口腔健康教育模式的研 究,使這項工作有希望科學、有效、廣泛、持續開展,作為農村兒童口腔 疾病預防工作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將對我國農 村兒童口腔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周曉彬,紀新強,徐莉. PPMS 1.5統計軟件的功能及其應用 [J].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2009,45(1):91-93.

[2]馬濤.口腔預防保健[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3:13.

[3]王祥才,張展堂.山東省第二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學抽樣調查 [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6.

[4] CHAPMAN A, COPESTAKE S J, DUNCAN K. An oral health education programme based on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J].Int J Paediatr Dent,2006,16(1):40-44.

篇3

關鍵詞 中學生 心理健康 對策

一、當前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一)認識模糊、觀念落后、行動遲緩

農村中學生之所以游離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熱潮之外,主要緣于一些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模糊甚至是錯誤的認識。主要表現為:“應試教育”的觀念根深蒂固,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舉”;“教師中心”的觀念;學校應該是學生的樂園,學習應該是學生的需求、樂趣、享受。目前,在教育的指導思想上仍一味地追求高分,偏主科、設重點,使教師、家長、學生都背上沉重的包袱,而心理負擔最大的還是學生,違背心理規律教育手段,加重了學生的思想負擔和學習壓力,使他們更加喪失學習的興趣,造成心理上各種矛盾的激化和混亂,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從而影響學習。壓抑著學生個性的張揚;不能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雷聲大、雨點小。

(二)社會家庭學生自身的因素

1.社會因素;學生求知欲強,思想活躍,對新生事物敏感,又敢于幻想和冒險。但是一些消極思想和生活方式,加上不良宣傳的誤導,同樣沖擊著身心還很幼稚的學生,影響著他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干擾他們的正確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2.家庭因素;放縱、溺愛的家庭,導致自私、任性、粗暴、孤傲、異常心理等,殘缺家庭日益增多,對學生造成的心理創傷也是不可低估的。父母離異、家庭不和而放棄了對子女的教育,使子女產生委屈,抱怨仇恨等情緒,造成自卑、孤僻、偏執、逆反等病態心理。走向極端的家庭和不利的家庭因素,使學生心理素質不健康。3.自身因素;學生特別是青春期非常注意外表形象。個頭高低,長相好壞是造成他們自傲、自卑、多疑等不良心理的重要因素。性心理的發育成熟,使他們的注意力更多地轉向異性,出現幼稚和盲目的早戀意識,學習和升學的競爭,人際關系的緊張所造成的心理壓力都容易導致焦慮、悲觀、抑郁、冷漠、孤僻、恐懼、偏執等異常心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從教人員必須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對專業知識和實際能力達不到要求的,絕不能隨意安排做專職心理咨詢教師。”但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從教人員絕大多數是由非專業人員兼任,來源十分復雜,而且很不穩定。這些人的共同點是缺乏系統的專業培訓,沒有持證上崗。以這樣的師資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后果是令人難以想象的。

二、在農村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一)全面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學生心理健康維護;這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的教育內容,具體包括:①智能訓練,針對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等設計不同的訓練活動。②學習心理指導。即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③情感教育。

教會學生把握和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學會控制、調節宣泄自己的消極情感,進行相關的訓練和自我表達、放松訓練。④人際關系指導。圍繞親子、師生、同伴三大人際關系,指導學生正確認識關系學的本質,并學會處理人際關系活動中各種問題的技巧和原則。⑤健全人格的培養,即關于個體面對社會生存壓力應具備的健康人格品質。⑥自我心理休養指導。通過訓練和指導幫助學生科學地認識自己,并在自身的發展變化中,始終做到能較好地悅納自己。

(二)準確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人心理發展的規律而提出的。因此,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應遵循一定的原則。1.科學性原則;心理品質教育必須堅持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科學化。在教學中,教師要有高度負責的敬業精神,令人信服的科學依據,同時耐心正確地回答學生的各種問題,擯棄那種自以為是、主管武斷的做法。 2.現實性原則;由于目前大多數學校缺乏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因此要根據本校實際,教師實際的教育能力,學生發展水平和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3.個別教育與集體教育相結合原則;學校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的正面教育,同時注意針對個別學生的心理問題開展個別談心,個別輔導。4.活動性原則;根據實踐性、應用性的需求,在確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中,應創造性地設計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如角色扮演、繪畫、想象、辯論、演講表演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在參與中、在親身體驗中獲取成長與發展。

(三)從實際出發,確定農村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和內容

在國家頒布統一的實施綱要前,各校要借鑒發達地區中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和內容體系,根據所在學校和學生的具體實際,確定切實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和內容,提高農村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四)轉變教育觀念,增強心理健康教育意識

篇4

[關鍵詞] 社區;農村老年保健;健康講座

[中圖分類號] R19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0)02(b)-141-02

社區老年保健是社區衛生服務公共衛生工作之一,轄區內老年人所占比例一般約10%[1],因此做好社區老年人保健工作,便是社區醫務工作者一項重要工作之一。而社區老年保健工作中,健康教育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措施。健康教育是公民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社會發展和醫學進步的必然產物,社區開展健康講座是社區衛生服務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之一[2]。針對不同群體在轄區內開展有關疾病知識的健康教育講座是社區公共衛生工作的一項主要內容[3],也受到了患者及群眾的歡迎。為了解健康教育講座的質量,了解農村老年人對健康教育講座的滿意情況,筆者對參加我中心2008年6月~2009年6月轄區內農村老年保健講座的村民進行了調查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08年6月~2009年6月參加我中心舉行的“農村老年人保健系列健康講座”活動的轄區內村民256名,其中,女性村民146人,年齡48~75歲,平均(59.2±19.2)歲,以老年居多;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12人,中學文化78人,小學文化56人;所有女性中患有慢性病者105人。男性村民110人,年齡55~ 80歲,平均(63.4±16.5)歲,以老年居多;男性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23人,中學文化38人,小學文化41人;所有男性中患有慢性病者72人。

1.2 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除一般情況外,問卷主要包括以下內容:①希望獲得的保健知識;②社區開展老年保健健康講座的有效性;③以往獲得老年保健健康教育的途徑;④對老年保健講座滿意度的評價;⑤講座對哪些方面最有實用性和指導意義。問卷不記名,主要有單選及多選題。經專家評定后確定。

參加健康教育講座的授課者全部為我中心全科醫師,從事臨床工作10年以上,具有大專或以上的學歷,臨床和教學經驗豐富。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Excel 2000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 11.0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

2 結果

2.1 問卷調查內容

以高血壓、糖尿病、骨關節疾病等慢性病的防治與保健,老年人的飲食、運動及睡眠等方面,老年人娛樂活動的選擇為主要課題。共發放問卷256份,回收256份,有效問卷246份,有效率為96.0%。

2.2 參加講座希望獲得的老年保健知識

88.2%和84.9%的調查對象參加講座最希望獲得的知識是老年慢性病預防和飲食保健。見表1。

表1 希望獲得的保健知識的統計

2.3 開展護理健康講座的有效性

83.3%的調查對象認為開展老年保健健康講座很有必要。見表2。

表2 社區開展老年保健健康講座的有效性

2.4 以往獲得老年保健健康教育的途徑

以往人們對老年保健知識的了解來源于社區內墻報、宣傳冊的占50.4%,來源于報刊雜志的占27.6%。見表3。

表3 以往獲得老年保健健康教育的途徑

2.5 對老年保健講座滿意度的評價

認為老年保健健康講座內容的通俗、易懂性很好者占26.5%,較好者占66.7%。見表4。

表4 對老年保健講座滿意度的評價

2.6 講座對哪些方面最有實用性和指導意義

有76.8%的老年人認為慢性病的防治和保健的知識最有實用性,87.0%的老年人認為在老年人的飲食、運動和睡眠方面具有指導意義。見表5。

表5 講座的實用性和指導意義

3 討論

3.1 農村老年人對老年保健方面的健康教育需求

農村老年人對老年保健方面的健康教育需求非常迫切。農村老年人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主動接受科學知識的意識和能力缺乏,長期固守的陳舊理念,因此在社區開展注重對疾病預防和保健知識的宣教非常有必要和指導意義。本次調查發現,參加講座最希望獲得的知識是老年慢性病預防和飲食保健,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變化,疾病譜發生很大轉變,即從急性傳染性疾病轉變為慢性病[3]。而多數慢性病目前只能控制,無法治愈,患者迫切希望能夠通過健康教育,學到保持健康和預防疾病的知識。因此,健康教育講座應滿足人們的需求,特別是低文化水平的農村老年人,為他們多提供各類常見疾病的預防保健知識,以促進老年人的身體健康。

3.2 講座應注重飲食宣教

飲食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問題,合理飲食在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中列第一位[4]。調查中84.9%的老年人想得到更多的飲食保健知識,說明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飲食健康也更加重視。因此,應加強這方面的宣教,使農村老年人掌握各類疾病的飲食與營養,以滿足他們對健康的渴望與需求。

3.3 講座改變了人們對社區工作的態度

通過定期舉辦健康教育講座,使人們認識到社區醫護人員不僅僅是看病治療,還包括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等“六位一體”工作。醫護人員不僅是疾病治療者,同樣也能成為健康的教育者、管理者和研究者,從而提高了群眾對社區工作人員的認同和信任,增強了醫護人員工作的責任感和信心,更有利于社區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3.4 要大力發展社區健康教育

隨著社區衛生服務的大力發展,社區已成為推行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重要場所。結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任務,對社區居民、患者及其家屬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是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防治疾病、提高醫療質量的重要手段,也是現代醫學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調查發現,83.3%的調查對象都認為社區健康講座內容設計合理、實用、值得信賴,在提高村民健康意識、健康知識水平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社區的健康教育,是通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全科醫生和社區護士以健康為中心,以人為中心,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基礎,為改善社區全體村(居)民的健康相關行為所進行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健康活動,把醫學保健知識、意識和能力教給社區居民,從而不斷提高社區村(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從而采取健康行為,促進自身健康,最終達到預防疾病和降低發病率、死亡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周俊,王紅紅,喻俊,等.農村老年人健康狀況及衛生保健需求調查[J].護理管理雜志,2008,8(3):10-12.

[2]孟祥臻,翟慶峰,劉曉冬,等.農村老年人健康知識知曉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8,28(10):793-795.

[3]鄭小芬,鄭文嫻,魯娟,等.農村老年人骨質疏松保健知識調查及健康教育效果[J].中國基層醫藥,2007,14(12):90.

篇5

一、農村小學當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在農村小學,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在農村小學不受重視。有很多教師都認為,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自己分內的事,做與不做,只是學校政教處、班主任或心理輔導員的事,可以說從學校層面上沒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

(二)在農村小學,缺乏專業化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

農村小學面對學生的一線德育工作者,從政教處的領導到班主任或心理輔導員,在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知識及運用技能方面均缺乏應有的素養。對學生心理輔導,應采取什么樣的方式,有的教師甚至在理論上還很模糊,在實際教育中,就顯得很隨意,不僅沒有引導好學生心理健康成長,還在不知不覺中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三)在農村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心理問題突出

小學高年級學生,他們正處在長知識、長身體的關鍵時期,同時這一時期也是人生可塑性的最強時期,面臨著獨立與依賴、理想與現實、成就動機與接受挫折能力、渴望交往與心理閉鎖的種種矛盾。

二、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對策

(一)農村小學要充分認識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教學中一項新的課程,它是黨和政府對當前教育提出的一項戰略性任務,也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重大決策,對于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提升全民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二)農村小學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學科教育的過程中進行滲透

心理健康教育是整個教育的基礎,也是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是當前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農村小學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學科教育的過程中進行滲透,有明確目的地培養農村小學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并能正確地認識自我,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遇到生活與學習中的任何壓力和挫折,能以積極的心態坦然面對,從而全面提升自己在各學科學習中的成績。

(三)農村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全方位入手

在農村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在課堂上講解理論、傳授知識之外,更應注重課堂外的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影響。心理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進行。

筆者通過近幾年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與研究,認為對農村小學全方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要搭建學校與家長溝通的平臺。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品行端正的家長的影響下,孩子也將會品行端正,受益終身;相反,家長如果為人粗暴、自私自利等,對孩子的品行必然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學校應與家長緊密結合,面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應加強溝通,互相交換意見,做到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共同培養孩子朝著健康成長的方向發展。

2.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

境。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導要因人而異,面對不同的學生中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生活與學習方式,應作出不同的教育策略。總的來說,首先應加強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可通過情境模擬、談話咨詢、小組交流等方式;其次應充分發揮榜樣的示范性作用,可通過開展專題講座,進行個案分析等形式在無聲無息中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最后應注重在實踐中去完善學生的人格,可通過帶領學生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去深入社會,參與社會實踐。

3.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

境。盡量在農村社會環境里消除不正之風和消極影響,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社會的少數陰暗面和社會轉型時期暫時出現的一些問題,同時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篇6

[摘要] 目的 探討農村兒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教育的效果。方法 隨機抽取某農村小學6年級3個 班學生共150人,均為12歲,分為模式教育組、醫生教育組和空白對照組各50人,通過教育前后問卷調查口腔健康 知識知曉情況和口腔健康行為形成情況比較教育效果。結果 口腔健康知識知曉情況和口腔健康行為形成情況 在教育前3組差異無顯著性(f=1.03、1.54,p>0.05);教育前后比較,模式教育組和醫生教育組差異有顯著性 (t=9.38~24.14,p<0.001),空白對照組調查前后差異無顯著性(t=0.07、0.38,p>0.05);教育后,模式教育組 和醫生教育組與空白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f=116.56、40.78,q=10.12~19.41,p<0.001),而模式教育組 與醫生教育組差異無顯著性(q=1.51、1.82,p>0.05)。結論 農村兒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教育可使這項工 作有效、經濟、廣泛、持久開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國農村兒童口腔衛生狀況.

    [關鍵詞] 農村人口;兒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work mode on oral health education in children inhabiting in rural area.

    methods this study enrolled 150 children of 12 years old of grade 6, three classes, from a rural primary school, who were equally randomized to three groups as: mode education (me) group, doctor-education (dg) group and blank-control (bc) group. the ef- 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was evaluated through a comparison of understanding of knowledge of oral health and formation of oral health behaviour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the education via a questionnaire. results before education,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in terms of awareness of oral health and oral health behaviour (f=1.03,1.54;p>0.05). a comparison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education, the difference of me and dg group was significant (t=9.38-24.14,p<0.001), while that of bc group, not significant (t=0.07,0.38;p>0.05). after educati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e, de and bc groups were signif- icant (f=116.56,40.78;q=10.12-19.41;p<0.01), b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e and de groups were not significant (q= 1.51,1.82;p>0.05). conclusion the mode education for oral health enables this program to be developed effectively, eco- nomically, extensively, and enduringly, which will fundamentally change the appearance of dental hygiene of rural children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rural population; child; mouth; health education; work mode

由于我國農村人口眾多,經濟文化資源有限,長 期以來沒有規范有效的兒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 式,使口腔健康教育工作無法持續開展,造成農村兒 童口腔保健知識匱乏,口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針 對這一情況,本課題組總結多年農村兒童口腔健康 教育工作經驗并結合農村實際情況,研發了一套農 村兒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這套模式的特點就 是將一套成熟的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方法交由幼兒 園、學校老師,替代醫生完成口腔健康教育工作,使 這項工作可以科學、有效、長期、廣泛開展,逐漸形成 規范的教育模式。本研究對這套模式實際應用效果 進行科學評估,為其推廣應用提供實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某農村小學6年級3個班學生共150 人,均為12歲,分為模式教育組、醫生教育組和空白 對照組各50人。模式教育組教師參加過由當地教 體局組織專業醫生舉辦的農村兒童口腔健康教育工 作培訓.

    1.2 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內容 本模式健康教育教材針對教育對象實際情況分 為3~5歲、6~11歲、12~18歲3種版本,分別制作 了教育幻燈、手冊、展板、教案等材料,本研究使用 12~18歲版本。其教育內容如下。①口腔生理知 識:牙齒的解剖構造、恒牙介紹、口腔健康標準;②口 腔疾病危害、治療知識:齲病、牙周病、牙列畸形的病 因、危害及治療知識;③口腔疾病預防知識:刷牙方 法,牙刷的選擇,含氟牙膏的使用,牙線的使用,窩溝 封閉,健康飲食及定期檢查牙齒等知識;④兒童前牙 外傷的緊急處理知識.

    1.3 口腔健康教育問卷調查 根據調查口腔健康知識知曉情況和口腔健康行 為養成情況設計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口腔保健 知識、態度和行為,學生在接受口腔健康教育前1 d 和教育后3個月用相同調查問卷測試.

    1.4 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0.0及ppms 1.5[1]統計軟件對結 果進行統計處理.

    2 結果

2.1 口腔健康知識知曉情況 在口腔健康教育前,3組學生口腔健康知識知 曉情況比較差異無顯著性(f=1.03,p>0.05)。教 育前后比較,模式教育組和醫生教育組差異有顯著 性(t=25.14、15.83,p<0.001),而空白對照組調 查前后差異無顯著意義(t=0.07,p>0.05)。教育 后,模式教育組、醫生教育組與空白對照組比較差異 均有顯著意義(f=116.56,q=19.41、17.90,p< 0.001),而模式教育組與醫生教育組比較差異無顯 著性(q=1.51,p>0.05)。見表1.

    2.2 口腔健康行為養成情況 在口腔健康教育前,3組學生口腔健康行為養 成情況差異無顯著性(f=1.54,p>0.05)。教育前 后比較,模式教育組和醫生教育組差異有顯著意義 (t=11.30、9.38,p<0.001),而空白對照組調查前 后差異無顯著性(t=0.38,p>0.05)。教育后,模 式教育組、醫生教育組與空白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 顯著性(f=40.78,q=11.94、10.12,p<0.001),而 模式教育組與醫生教育組差異無顯著性(q=1.82, p>0.05)。見表1.

    3 討

論 口腔健康教育作為健康教育的一個分支,是以 教育的手段向人們傳授口腔衛生保健知識與技術, 促使人們主動采取有益于口腔健康的行為,是實現 人人參與并享有口腔衛生保健的根本途徑,也是口 腔預防保健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2]。通過口腔健康 教育,增加了人們的口腔保健知識,同時口腔保健意 識也會相應提高。在本研究中,模式教育組和醫生 教育組在教育后無論是口腔健康知識知曉率還是口

表1 口腔健康知曉情況及健康行為形成情況比較 (n=50,-x±s) 組別時間知識知曉率(χ/%)行為形成正確率(χ/%) 空白對照組教育前23.25±16.94 19.25±16.60 教育后23.50±16.68 20.25±16.51 醫生教育組教育前25.25±16.27 18.25±14.77 教育后 73.75±24.12*# 52.25±24.83*# 模式教育組教育前20.50±16.51 14.50±10.81 教育后 78.00±17.96*# 58.00±24.71*#

與同組教育前比較,*t=9.38~24.14,p<0.001;與對照組教 育后比較,f=116.56、40.78,#q=10.12~19.41,p<0.001.

    腔保健行為養成率都比教育前有了顯著提高,證明 該模式可使口腔健康教育工作科學、有效的開展.

    由于口腔健康教育是一項基本而持久的工作, 其內容豐富,手段多樣,可以在臨床、學校、社區等場 合,針對不同的對象,進行相應的健康教育[3]。與學 校融合的口腔健康教育可明顯提高學生的口腔保健 知識[4]。小學時期是口腔健康觀念與行為的養成 期,小學生接納新事物的能力較強,在學校中學到的 口腔保健知識和技能對于成年后的口腔健康有顯著 的意義[5]。本模式將口腔健康教育工作交由學校老 師完成,充分利用了學校的各項優勢,解決了農村醫 療保健資源不足的問題,使這項工作能持久廣泛地 開展.

    本模式的研究突出針對我國農村現狀,由于我 國廣大農村教育資源不均衡,教育設施相對落后,所 以在模式研發過程中,不僅制作了多媒體教學系統, 也制作了簡易展板,使這項工作能在各種教育條件 下實施。本研究結果顯示,該模式的教育效果與專 業醫生所達到的效果無顯著性差異,這一結果為農 村兒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奠定了理論基礎.

    2009年,我們在青島周邊農村實驗推廣這種模式, 通過當地教體局組織,對該區學校相關教師進行了 培訓,在后來的調查結果表明,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 果。下一步我們將繼續跟蹤觀察,以便更深入地研 究本模式教育的遠期效果.

    知-信-行理論認為,衛生保健知識和信息是建 立積極、正確的信念與態度,進而改變健康相關行為 的基礎,而信念和態度則是行為改變的動力[6]。農 村兒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已經被我國所重視,但是 這項工作要想達到理想的效果,創建一套行之有效 的工作模式尤為重要,我國現階段沒有這方面的報 道。本課題組通過農村兒童口腔健康教育模式的研 究,使這項工作有希望科學、有效、廣泛、持續開展,作為農村兒童口腔 疾病預防工作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將對我國農 村兒童口腔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周曉彬,紀新強,徐莉. ppms 1.5統計軟件的功能及其應用 [j].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2009,45(1):91-93.

    [2]馬濤.口腔預防保健[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3:13.

    [3]王祥才,張展堂.山東省第二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學抽樣調查 [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6.

    [4] chapman a, copestake s j, duncan k. an oral health education programme based on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j].int j paediatr dent,2006,16(1):40-44.

篇7

關鍵詞 農民 健康教育 護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75

資料與方法

2007年1~10月在我院內科住院的農村患者180例,其中男106例,女74例,均為漢族,我們設計了“患者健康教育調查、評價表”,對護士進行培訓后,在患者入院時,采取護士、患者、患者家屬三方面在場,護士按問卷內容逐一詢問,患者口答,患者家屬核實或解答并且代簽記錄,其調查評價內容及結果見表1。

結 果

對180例農村患者出院前進行評價,所有的患者都接受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主要項目經過統計分析,對樹立戰勝疾病信心率,對疾病防治知識基本掌握率明顯升高,說明經過健康教育后,患者掌握疾病防治知識,配合治療方面與治療前相比較有顯著提高,增強了戰勝疾病的信心,提示我們實施的健康教育收到較好的效果。

雖然患者在生活習俗方面改善率有所提高,但與治療前沒有顯著差異。由于經濟因素的制約,部分患者病情稍穩定就不得不離開醫院,僅靠住院期間進行健康教育,出院后的遵醫行為,良好習慣的養成等問題,有侍于解決。隨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建設步伐加快,依靠合作醫療網絡優勢,使貧窮落后地區的人民有條件防治疾病和堅持治療。

對 策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為實施健康教育奠定基礎。盡管有部分患者認為健康教育沒有必要,有的持否定態度,但我們經過主動與患者及家人交談,通過示范和現場指導,給予語言、實物等方式教育,耐心解答患者最關心的問題,讓患者放心,同時幫助患者了解他們對自己的健康負有責任,尊重與理解患者,掌握交流技巧,對文盲、年紀較大、接受能力差者,著重對其家屬進行教育,同時也融洽了護患關系。

患者之間要建立友情,按習慣相同病種的患者安排在同一病室,但來自農村的患者往往有自卑心理,怕城里人看不起,而采取自我封閉態度,護士要主動自我介紹。并介紹同室病友支持,減少陌生感,鼓勵患者之間相互交流,介紹經驗,介紹自己的病史,病情以及治療的經過,從而取長補短,通過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和增強自信心,有重要作用。

護士要提高對患者進行教育的意識,農村病人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其日常與外界溝通信息缺乏,不懂防病知識,也不懂精神因素、飲食與疾病的關系,不重視自己的病情,認為是小病,挺挺就過去了,不必花冤枉錢,治療配合欠積極,因此對他們實施健康教育尤為重要。護士要學會教育患者的方法,了解患者想什么需要什么,認識到開展教育是護士的重要職責,要一視同仁,不要認為患者難教就放棄。

篇8

【摘要】通過對本地區城市、農村社區居民健康問題及其相關行為因素調查分析,發現農村社區居民明顯存在一些健康問題。我院欲聯合地區疾病控制中心對我區農村社區居民開展健康教育,為此,擬訂出科學合理的健康教育計劃,建立了一套積極有效的健康教育機構并采取科學可行性的健康教育措施。欲運用教與學的理論增進人們的健康知識,提高人群自我保健意識,使其自覺自愿采取健康的生活行為,有效利用現有保健資源,達到改善健康的目的。

【關鍵詞】農村社區;健康教育

健康是每一個公民的權利,全民整體的健康是一個國家富強的基石,一個人的健康與其行為生活方式、環境及如何利用衛生保健資源是緊密相關的,而如何建立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如何改善生活環境、利用衛生保健資源,這就需要進行健康教育。

1 開展我區農村社區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1 現狀:貴州省銅仁地區是一個窮地區,總人口374.44萬人,居住著漢、苗、土家、侗、仡老等28個民族,少數民族256.12萬人,占總人口的68.4%,農業人口338.4萬人,占總人口的90.4%。

由于我區農村面積廣、比例大,與城市居民相比廣大人口仍存在著許多不良衛生行為和生活方式,如家庭合用牙刷、毛巾及吸煙、過量飲酒、喝生水、喜食動物油、高鹽飲食、不合理使用碘鹽造成碘的丟失等,使一些疾病在當地常年發生;另外農藥、化肥使用不當或疏于防范導致農藥、化肥中毒;田間作業時缺乏保護意識和防護措施使稻田皮炎時常發生。

1.2 要改變上述現象,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光靠某個人或各級醫院是難以達到的,應采取相應措施,發動群眾,使人們自覺自愿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消除和降低疾病的危險因素,達到促進健康,預防疾病,加速康復,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2 城鄉居民健康問題及相關行為因素調查分析

為了解教育對象衛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本底情況,找出存在的問題及其產生原因,筆者對該地區城鄉居民進行了健康問題及其相關行為因素調查和比較。

2.1 調查對象的確定:農村社區:采用多級抽樣方法從5個縣抽取10個鄉的10個村村民作為調查對象。共發出調查表2000張,收回1952張,其中1912張有效。城市社區:采用整群抽樣方法從銅仁城區10個居委會管轄片區抽取5個片區居民作為調查對象。共發出調查表2000張,收回1970張,其中1958張有效。

2.2 調查結果:歷時1年完成了銅仁城、鄉居民基本衛生水平及衛生保健相關知識的調查及比較,結果見表1、表2、表3。

此外對農村居民的另兩項調查結果如下:①最近3年稻田皮炎發病率:15.2%。②動植物油食用情況:調查人數1912人,食用油以動物油為主(全年食用的動物油占4/5)人數1341人,食用油以植物油為主(全年食用的植物油占4/5)人數371人,動植物油食用人數比例3.61∶1。

以上結果表明研究對象存在一些健康問題:人群衛生保健知識掌握不夠,戒煙支持率低等,相比之下農村社區人群更為突出,更需及時開展健康教育加以干預。

3 開展我區農村社區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3.1 制訂了科學合理的健康教育計劃:它是以正確保健理論為指導,體現正確的教育原則和方法,反映了教育對象的需要和利益價值體系。

3.2 建立了一套積極有效的健康教育機構:首先,開發領導層,取得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其次,有完善的三級保健網可供利用,其中以愛德村醫為骨干(我校曾辦過愛德村醫培訓班三屆,每年屆100人,共300人),他們分布在我區的各個鄉村,是對社區人群直接進行健康教育的中堅力量。

3.3 采取科學可行的措施:先組織愛德村醫進行有計劃、有目的地培訓,讓他們成為健康教育的直接實施者。通過講座、報告、座談、問答、報刊、宣傳冊子、圖畫、照片、示范表演、錄象、投影、展覽、游園會等多種教育方法進行健康教育。以這種形式培養典型,以點帶面的方式完成健康教育工作。

4 擬進行的健康教育實施措施

4.1 確立健康教育主題和對象

4.1.1 主題:分析教育對象存在或潛有的健康問題及其相關行為因素,針對性地開展健康教育。

4.1.2 對象:銅仁地區農村社區居民。

4.2 制訂實施健康教育計劃

4.2.1 確定目的:通過健康教育,使教育對象改變不良生活行為、生活方式,改善環境,控制和減少農村社區常見的傳染病、地方病、食物中毒、農藥中毒等疾病的發生。

4.2.2 制訂社區健康教育的培訓方案

4.2.2.1 制訂培訓任務,擬出培訓項目,由我校課題組人員到各縣組織愛德醫進行培訓。選擇那些危害性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允許、干預后效果顯著的健康問題,確定為健康教育的項目以使健康教育有針對性,解決“作什么”和“為什么要這樣做”的問題。

4.2.2.2 將編寫的健康教育教材發給愛德村醫并授以方法,讓他們針對不同教育對象以適當方式進行健康教育。例如:為確保群眾積極參與,每一措施的實施應有鼓勵措施:獎品、紀念品等。

4.2.2.3 由我校課題組人員對健康教育工作作階段性效果評價,對工作不合格、效果不滿意者,責令重復操作,合格后再支付報酬。

4.3 健康教育效果評價

4.3.1 評價形式:即時評價:要求教育者在進行健康教育時,通過教育對象的不同形式反饋,如面部表情、提問等,作效果評價并對教育方式及方法及時作出修改。

4.3.2 評價指標:在對健康教育效果評價時將用的指標有:①反映被教育者知識水平的指標;如保健知識及格率、保健知識達標率。②反映被教育者對社保態度的指標:如戒煙的支持率、保健活動的參與率等。③反映被教育衛生行為形成情況的指標:如不良行為轉變率、成功戒煙率等。④反映教育深度的指標:如健康覆蓋率。

5 討論

通過對銅仁地區城市、農村社區居民健康問題及其相關行為因素調查發現城市社區居民由于文化素質普遍高于農村社區,所以各類衛生行為指標顯著優于農村社區,而農村社區居民則明顯存在一些健康問題:人群衛生保健知識掌握不夠,及格率僅為35%;戒煙支持率低,如不及時進行健康教育,難以控制吸煙趨勢;多數家庭合用臉盆、毛巾,這不利于接觸性傳染性疾病的預防;多數人不正確使用碘鹽,使食鹽中的碘在烹調過程中丟失,達不到預防碘缺乏性疾病的目的;絕大部分人習慣喝生水,易引發介水傳染病的傳播;人群缺乏稻田皮炎預防知識;人群動物油食用比例過高。

健康教育的實質就是一種干預措施,是運用教與學的理論增進人們的健康知識,提高自我保健意識,使人們自覺自愿采取健康的生活行為,有效利用現有保健資源,達到改善健康的目的。

欲通過實施健康教育控制疾病以降低醫療費用,與臨床醫療措施相比其投入小、收效大,在目前城鄉經濟發展不均衡的條件下,能更有效地預防疾病的發生,提高居民健康水健康教育這一社會衛生措施能建立人群正確的健康觀念,形成良好的生活行為和習慣,從而創新控制疾病的技術。

【參考文獻】

[1] 貴州省衛生廳科教處、貴州省中等衛生教育研究委員會編.預防醫學.貴州民族出版社,1996:11.

篇9

為全面實施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大力普及健康素養知識,提高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積極推進市“行動”示范鎮、健康促進學校、健康促進示范企業創建,啟動“健康村”試點建設。根據市政府有關健康教育的要求,結合我鎮的實際,提出如下工作意見:

一、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增強做好健康工作的責任感

開展健康教育,是農村衛生工作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也是建設衛生先進鎮、村的重要內容。開展健康教育活動,有利于幫助廣大人民群眾增強自我衛生保健意識,克服不良衛生習慣,提高健康水平。因此,各級領導要高度重視,進一步增強抓好健康教育的責任感,確保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實處。

二、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組織網絡

為使健康教育工作有組織、有領導、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健康教育領導小組負責日常工作,各村、各單位都要成立相應的組織,明確專兼職教員,制訂健教計劃,開展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活動。

三、大力普及健康素養知識,提高居民健康素養水平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專欄、巡講等傳播手段做好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的普及宣傳活動,《省城鄉居民健康素養指導手冊》、《省居民健康讀本》入戶達到80%,在形式上要從傳統的傳播轉向重視行為改變。建立健康素養監測網絡,按照省方案要求,5月份起,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居民及農民健康素養干預工作,使全鎮居民健康素養監測工作制度化、經常化,動態掌握我鎮居民健康素養水平。

四、積極推進“行動”示范鄉鎮建設

1、今年我鎮將按照農村基本公共衛生項目健康教育要求和市“行動”示范鎮標準,廣泛開展農村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力爭我鎮能完成“行動”示范鎮的創建工作。

2、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作用。鎮衛生院和村中心衛生室是健康教育的重要陣地,也是健康教育的指導中心,鎮村衛生機構及企事業單位要開設健康教育宣傳專欄,其內容根據不同季節和衛生保健工作重點,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有關內容每月更換一次。全年至少完成主要衛生宣傳活動10次以上,有活動方案、照片、總結。開展3類以上目標人群重點衛生防病知識的宣傳和知曉率調查,知識知曉率達到75%。有方案、調查報告、活動記錄、成績記錄、總結等資料。

3、中小學的健康教育,關系到造就一大批新世紀合格人才的大問題。根據國家教委、衛生部門頒發的《學校衛生工作條例》的規定,中小學健康教育開課率應達100%,全鎮各中、小學應將健康教育工作列入校教育和教學的重要內容,真正做到“五有”,即:有課本、有課時、有師資、有備課筆記、有考核記載,確保每兩周一課時,全學年安排18課時,學校不得以各種擠占健康教育課,初中生物課,早上晨會課都不能替代健康教育課。

4、做好手足口病、H7N9禽流感等傳染病、重大疾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5、加強公共場所宣傳。有關公共場所及企事業單位要有醒目的健康教育宣傳牌和禁煙制度和禁止隨地吐痰等警示,車站、農貿市場、商場、影劇院、機關、學校、醫院等要率先搞好健康教育宣傳。

五、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

1、落實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相關要求,向居民提供健康宣傳信息和健康咨詢服務。鎮村都要設置健康教育專欄,每月更換一次內容;組織健康素養講師團,以“全國億萬農民健康促進行動”和“相約健康社區行”平臺深入城鄉開展健康講座。鎮衛生院每年開展健康素養知識與技能講座不少于12次,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不少于6次;健康知識資料入戶每年不少于4次,每次入戶率達100%。有講師團成立文件、講座通知、簽到、課件、照片等資料,專欄內容有照片,按照要求做好臺帳記錄。

2、鎮衛生院對各村健康教育專欄設置及內容更新情況、健康教育資料入戶情況進行跟蹤評估,每季度抽查2個村,有評估記錄。

六、加強資料收集,做好健教臺帳

篇10

基金項目:全球抗艾滋病、結核病和瘧疾基金第三輪中國艾滋病項目(項目編號:CHN-304-G03-H)。

作者簡介:汪婷梅(1969-),女,湖北大冶,主管護師,大專學歷,現主要從事艾滋病防治工作。

【摘要】目的:為獲得農村居民的艾滋病相關知識、態度變化狀況,反映項目工作進展和效果,為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評價提供相關信息和依據。方法:04-08年利用項目資金支持,在全市廣泛開展大眾人群艾滋病健康教育宣傳,于05、06、07、08年底,連續4年對全市農村居民隨機整群抽樣,使用統一問卷分別調查400-500人,根據調查結果對比進行效果評價。 結果:艾滋病知識知曉率逐年顯著提高,08年達79.39%,其中15-24歲居民知識知曉率逐年提高,4年知曉率情況分別為13.16%、15.63%、70.11%、69.77%;25-49歲居民知識知曉率逐年提高,4年知曉率情況分別為25.43%、29.18%、66.67%、81.60%。農村居民過去一個月看到、讀到或聽說過艾滋病預防信息的比例逐年顯著提高,08年達到95.44%。結論:提高了農村居民艾滋病知識知曉率,改變了對艾滋病的態度。

【關鍵詞】農村居民;艾滋病;健康教育

大冶市是艾滋病的重災區,于2003年6月被列入全國艾滋病綜合防治示范區,2004年9月又被納入中國第三輪全球基金艾滋病項目執行縣。大冶市92%以上的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在農村,因此提高農村居民艾滋病知識知曉率,消除歧視是防艾工作重點,也是項目目標要求。以項目為依托,通過電視媒體、宣傳牌、宣傳欄宣傳標語,配合大量傳播材料的發放,多部門共同參與等方式,開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現將05年至08年農村居民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分析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大冶市11個鄉鎮、兩個街道辦事處15-49歲普通農村居民1742人。

1.2 內容與方法:內容包括農村居民社會、人口學基本特征,他們對艾滋病基本知識的了解掌握程度及他們對艾滋病的態度,并了解他們從社會獲取艾滋病知識的渠道及對社會的需求情況。方法:2005年至2008年,連續4年,每年12月,對全市所有農村居民進行整群抽樣調查。以自然村/居委會作為初級抽樣單位,全市365個村和31個社區共396個社區及自然村構成抽樣框架,隨機抽取8個自然村或社區,每個自然村或社區調查60人左右,每年無重復。問卷由統一培訓的性病艾滋病防治所專業工作人員面對面、一問一答式調查獲得。數據采用EpiData3.0數據庫雙錄入,并通過一致性檢驗,利用SPSS16.0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農村居民人口學基本特征:2005-2008年分別對426、442、413、461名農村居民進行了調查,其中年齡最小15歲、最大49.11歲,平均年齡在33歲左右;已婚占84.85%,未婚占14.01%,其它占1.14%;男女之比為1∶1。四年比較,農村居民人口特征如年齡、性別、婚姻等情況沒有明顯變化。

2.2 農村居民艾滋病知識知曉率變化情況:4年專題調查數據統計分析表明,除輸入帶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會得艾滋病,回答正確率一直較高(原因是本地最初感染者均系血液傳播),無明顯差異性,其它知識問題回答情況有顯著性差異,知曉率呈現逐年提高。蚊子叮咬會傳播艾滋病病毒嗎?回答正確率只有87.85%外,其它知識問題正確率均達95%以上。(見表1)

2.3 農村居民艾滋病健康教育指標變化情況:4年專題調查數據統計分析表明,農村居民過去一個月看到、讀到或聽說過艾滋病預防信息的比例逐年顯著提高,08年達到95.44%;艾滋病知識知曉率(即①-⑤5個問題回答全部正確率)逐年顯著提高,08年達79.39%,其中15-24歲居民知識知曉率逐年提高,4年知曉率情況分別為13.16%、15.63%、70.11%、69.77%;25-49歲居民知識知曉率逐年提高,4年知曉率情況分別為25.43%、29.18%、66.67%、81.60%。結果顯示,15-24歲居民知曉率明顯低于25-49歲居民知識知曉率。(見表2)

2.4 農村居民對艾滋病的態度變化情況:如果你的熟人(如鄰居、親戚、朋友或同學等)感染了HIV病毒,會繼續與她/他交往嗎?回答會與不會或不知道,4年數據有顯著性差異(χ2 =1.52P

2.5 農村居民獲得艾滋病信息的主要來源變化情況:農村居民獲得艾滋病信息的主要來源第一是電視,達84%以上,4年調查情況無明顯改變,其次05、06年是報刊書籍、醫生、朋友等,而07、08年改變為宣傳欄廣告欄、報刊書籍、免費宣傳材料等。(見表3)

3 討論

3.1 以項目為依托,通過電視媒體、宣傳牌、宣傳欄宣傳標語,配合大量傳播材料的發放,多部門共同參與等方式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宣傳模式取得顯著效果4年調查結果表明,農村居民艾滋病知識知曉率由05年的23.24%上升到08年79.39%,已超過2010年農村居民達到75%以上的目標[1],相關知曉率高于國內其它短期干預效果[2-3]。農村居民艾滋病健康教育指標均達到了示范區和全球基金艾滋病項目的目標要求。

3.2 農村居民對艾滋病的態度顯著改變:從4年調查結果來看,愿意與艾滋病人正常交往的比例從05年的53.05%,上升到08年的87.42%。表明大部份農村居民已無恐艾情緒,歧視現象極大降低,有效改善了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生活生存環境。

3.3 宣教活動的多層次、多形式、持續性,是艾滋病健康教育取得顯著效果的保證:調查結果顯示,電視宣傳是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要宣傳陣地,是農村居民普遍最容易接受、最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是農村居民獲得艾滋病知識的主要渠道。因此電視媒體要進一步加強艾滋病公益廣告的宣傳,確保按一定比例播出[1]。制作大型廣告牌、每村6條標語,大大提高了農村居民獲得艾滋病信息的渠道。傳播材料進村入戶,宣傳冊子人手一冊,宣傳年畫張貼等是對足不出戶的農村婦女進行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發揮村干部、村醫在村民中的地位與影響力,進行言傳身教,對許多文化素質低的村民來說是一個至關重要接受信息的渠道,同時在村委會與村衛生室建立宣傳欄,起到持續宣傳作用。除衛生部門外,多部門合作是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如婦聯、共青團面對面活動,農業部門勞動力轉移培訓,計生部門育齡婦女中開展宣傳活動,民政局在婚姻登記處開展宣傳活動,基督教協會在基督教徒中開展宣傳培訓活動等,多種形式的活動相結合,信息反復傳遞,信息傳遞的持續性,極大地提高了農村居民艾滋病知識知曉率。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相結合的綜合健康教育模式[3]加上持續5年的堅持宣傳,保證了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

3.4 關注校外青少年:值得注意的是,15-24歲農村居民艾滋病知識知曉率明顯低于25-49歲居民,兩者知曉率分別為69.77%和81.60%。而青少年更是艾滋病干預的重點人群,因此要注重對校外青少年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中國遏制與防治艾滋病行動計劃(2006-2010年)[Z].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