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綜述范文

時間:2023-08-09 17:41: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綜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思想政治教育綜述

篇1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理論綜述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11-0224-02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中無法回避的重要研究內容,對近年來有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進行及時整理,避免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的簡單疊加,克服該問題研究過程及內容的感性化傾向,是相當有必要的。其實自20世紀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起步以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問題研究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關注和探討。通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的粗略統計,從1989年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領域中直接指涉文化問題研究的論文有300多篇,專著、博士論文4部,有10多部專著進行了專節研究,這凸顯出這一研究問題的現實價值[1]。但是,面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問題的研究熱潮,我們更需要熱問題冷思考,一方面,要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問題研究的內涵和邏輯結構,另一方面,要對其研究的重點和盲點進行反思,這對于推動這一研究的系統化、科學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的總體審視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問題的研究由來已久,有的學者從文化底蘊探討思想政治教育,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根植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沃壤之中,并從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相互激蕩中獲得發展的文化動力[2]。有的學者從文化環境的角度去探討思想政治教育,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環境就是指圍繞并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思想的文化要素的總和。進而對其進行了系統分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環境的結構、特征、功能和運行等[3]。有的學者將思想政治教育放入整個文化系統進行思考,努力從文化建設與發展的大背景觀察思想政治教育[4]。有的學者是從文化整合功能視野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認為發揮文化整合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使命,也是促使社會文化體系關系和諧、增強和提升社會自身有序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并進而討論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整合功能的路徑選擇[5]。有的學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體系是一個由眾多衍生功能組成的復雜結構,精神文化功能是核心功能,物質文化是作用對象、外顯、載體和基礎,是思想政治教育引領精神文化,發揮文化建設功能的外顯和結果,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物質平臺[6]。有的學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引領功能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及其活動對一定時期、一定社會的文化的建構、塑造和導引的作用、影響、能力及其結果[7]。有的學者甚至提煉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的概念,認為所謂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文化品類所具有及發揮的作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人的本質與整體,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雙向互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主觀能動之力;它是教育者借助人性通悟而啟發受教育者對生活意義追問與反思所形成的精神生產之力;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文化場力對人們的影響而激發出來的意志創造之力[8]。還有的學者從社會主義和諧文化[9]、高校網絡文化視野[10]等角度去探討思想政治教育。

從以上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上述觀點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把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看做是兩個相對獨立但內容有所交叉的系統,進而討論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二者之間的關系,表現為或從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特定場景中去看文化,或從大文化的特定場景中去討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理論內容。這就忽視和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身的內涵和邏輯結構。而本文則試圖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身的邏輯內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的領域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問題研究的領域旨在回答研究對象及其研究范圍是什么。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概念為核心構成的一組概念體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性和專屬性。要想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首先必須先了解文化的內涵。我國學者占主導地位的觀念是將文化視為人類活動的結果和產物。我國學界的“文化”概念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廣義的文化觀將文化定義為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中義的文化觀是將文化定義為精神財富;狹義的文化觀將文化定義為意識形態。在這里,我只認為最可取的是廣義的文化觀。廣義的文化相對于“自然”而言,“文化”即“人化”,是人活動的成果及其活動的模式。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具體內容時,許多學者往往從某一種具體的文化形態進入這一領域,并研究其功能、特征及其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如思想政治教育與校園文化、網絡文化、文化安全的關系等。但如果僅僅局限于這種宏觀和表層的研究,將使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研究形式化和感性化,因此,需要從微觀上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問題研究進行理論建構。

所謂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指:人類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創造的文化,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規范、原則、思想政治教育意識、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和實施、思想政治教育運作的過程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有其自身的邏輯結構,主要包括三個層次:(1)思想政治教育具體內容的有形客觀存在,其表現為看得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則、原則以及技術層次等。這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中最表象的、為人感知的層次。這個層次即通常所講的“思想政治教育”。這第一個層次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精神或價值以及這種精神內涵得以表達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以及過程。(2)思想政治意識或者觀念形態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這第二個層次是第一個層次的萌芽及其觀念化。它承擔著雙重的任務:一是將社會總體文化精神轉換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一個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同時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又表現客觀形態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使客觀文化發揮社會功能,即它承擔著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體系中輸入和輸出的雙重功能。(3)運轉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叫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手、腳、牙齒及其活動方式,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實施、運轉方式。這個層次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中生存的方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對社會調整的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特點與功能

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特點與功能的理解和把握,可以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具體內容,推動本學科領域理論體系的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差異性和流變性。不同個體和社會群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和評價存在很大的差異,但是這種差異并非完全對立,而是異中有同。同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流變性也不是毫無連續性的變動著的,而是動中有靜,變中有不變,表現為文化發展的連續性。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與其他文化是相互滲透和影響的。道德觀念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也是不可分割的,道德觀極大地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觀念。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三大功能:認識功能、創造功能和踐行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功能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識認識、了解、評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人們認識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簡單的表象的過程,而是能動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以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為前提的,人們只能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結構中才能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

思想政治教育的創造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創制、完善、改變思想政治教育規范體系等的功能。創造功能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將社會需要轉化成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需要,并設計、選擇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調整方式,而后在社會實踐中創制新的規范或者改變舊有的規范,從而達到更新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目的;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學者們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研究過程中,可以提出新的調整方法和方案,或者是吸收外域先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精華并內化到現有的理論中去,從而達到本學科理論體系的再創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踐行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識指導人們實踐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并推動其實現的功能。當人們選擇某項與思想政治教育有關的行為的具體行為方式時,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知識及其評價便會參與決策的過程;當人們選擇某項目標時,思想政治教育意識便會做出相應的評價,從而決定取舍。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問題研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現代視角之一,是理論命題和實踐命題的統一。學界之所以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是希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能夠更好地指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更好地利用科學的方法來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這需要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內容及其邏輯結構的微觀把握,它需要在借鑒其他相關學科的基礎上,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進行理論建構和實踐探索。唯有如此,才能凸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問題研究的學科屬性和獨特性。

參考文獻:

[1] 周琪.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問題研究的再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8).

[2] 張耀燦,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9.

[3] 張耀燦,等.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7.

[4] 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視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 .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J].理論學刊,2007,(11).

[6] 王革慧.試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J].理論導刊,2007,(5).

[7] 劉先進,李經綸.試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引領功能[J].求實,2007,(5).

[8] 李煥明.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5).

篇2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研究現狀

一、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內涵的研究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內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這幾種觀點。劉海春從需要論角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是反映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客體屬性滿足社會與人需要的一種關系范疇”[1](P.19)。沈曉梅從價值的角度對其進行定義:“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對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所起的作用,它通過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這兩個層面體現出來。”[2](P.77)李江凌將其歸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就是作為客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意義,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及其效果,能夠滿足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提出、倡導、組織和實施者的利益和需要的功能和效益,能夠促進主體所統治的社會發展的積極意義”[3](P.74)。武云虹、季澤軍從主客體關系角度出發認為:“從主客體關系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對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效用和意義,是其在其實踐活動中合乎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目的而呈現出的一種肯定的意義關系。只有在主體通過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實現了全面進步和全面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才能實現。”[4]雖然目前理論界對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含義的厘定有不同的標準,但是被認為最為權威的表述是項久雨對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概念的界定。他從哲學角度進行界定,“所謂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是人和社會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認識活動中建立起來的,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式和發展規律為尺度的一種客觀的主客體關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質是否與人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一致、相結合、相接近的關系。這種關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動和社會關系中合乎人的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的目的而呈現出的一種肯定的意義關系。”[5](P.46)目前理論界大都引用了這一提法。

二、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形態的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形態的劃分標準

從價值主體方面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主要區分為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從具體來看,按不同的標準,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1)按條件和依據分,從可能性和現實性的角度來看,有理想價值和現實價值。(2)從價值的功能來看,可以分為保證價值、導向價值、凝聚價值、激勵價值、調節價值、轉化價值;物質價值、精神價值、實踐價值;經濟、政治、文化、生態、時代價值功能。(3)從價值的性質來看,有正面價值和負面價值;可分為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4)按效果顯現來看,有直接價值和間接價值。(5)按評價分,有絕對價值和相對價值。目前,對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形態劃分的研究相對比較多,基本上囊括了所有的價值形態。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個人價值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個人價值,目前理論界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1)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根本就體現在人的價值上,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人的發展問題,它能滿足人全面發展的需要”[1](P.20)。(2)從人的社會化角度來看,“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一定的社會所承擔的,旨在促進個體實現社會化的一種教育活動”[8](P.50)。(3)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導向功能、保證功能、育人功能和開發功能”[9](P.130-134)。(4)從價值客體的角度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主要表現在個體思想和行為的導向、精神動力的激發、個體人格塑造、個體思想和行為規范四個方面”[9](P.174)。(5)從個體主體角度來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社會化方面的價值,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全面發展方面的價值,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解決人生課題方面的價值。”[8](P.50)總之從以上觀點我們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具有經濟價值、政治價值、文化價值、生態價值等社會價值,而且具有個體價值,即能夠滿足教育者的物質需要,實現教育者的精神提升,能夠幫助受教育者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使受教育者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政治品質和健全的個性心理。” [10]然而,長期以來,由于各種原因,思想政治教育在解決有關人的發展作用問題上一直沒有得到重視。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自身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作用逐漸得到顯現,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幫助實現個人價值方面的研究越來越多,但是目前的研究大多只是放在理論研究上,至于如何實施以及如何改變人們思想觀念中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偏見還是比較少。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

目前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價值的內容研究主要有以下兩種觀點:(1)“從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范圍來看,其社會價值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對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發生作用而呈現出來的政治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和生態價值。”[5](P.206-216)張耀燦、鄭永廷等根據時代的發展,補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還應該包括時代價值,主要體現在精神資源的開發價值、與時俱進的發展價值和和諧社會的構建價值”。[9](P.184-185)(2)從思想政治教育的階級本質和功能來看,“其價值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滿足處于一定社會歷史階段中占統治地位的社會集團的需要,能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進步,在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生態建設中具有積極的意義。”[2](P.77)目前我們所發現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主要是從以上觀點去考慮,即思想政治教育對社會發展所具有的作用和意義。

(四)思想政治教育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遵循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9](P.50)思想政治教育能促進人的社會化和全面發展,因此它具有個體價值。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又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能促進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態的發展,因此又具有社會價值。多數研究者都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體價值和社會價值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三、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實質

思想政治價值的實現,其實質是價值客體的主體化。項久雨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從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角度看,就是自身主體化的過程,哲學上稱為客體化過程,僅把價值的實現理解為客體對主體需要的滿足是表面的、膚淺的。其實,這并不是價值的真正實現,價值的真正實現是客體對主體產生實際的效應,即產生實際作用的影響。價值實現是客體作用于主體,對主體產生實際的效應,這個過程是主客體相互作用中的客體主體化過程。客體主體化正是價值實現的實質。”[5](P.187-188)李江凌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過程,實質是人的價值的實現過程,即經過教育者改造過的被教育者的價值的實現過程。這一過程,不同于物的價值的消費過程。物的價值的消費過程,就是物的原有價值的消失;而被教育者思想政治價值的消費,不僅他自己原有的價值不會消失,而且可以創造出更多更大的社會價值。”[3](P.74)以上觀點分別從不同的層面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實質做了相同的論述,代表了目前理論界大部分研究者的觀點。

(二)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途徑

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途徑有很多種,但是從人的發展需要角度來看,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價值課題只有滿足了人的需要才能實現它的價值。

李江凌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過程,是受教育者在所接受的政治思想的指導下,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現實地推動了社會發展的過程。受教育者由于接受了一定的政治思想,就會在這一政治思想的引導和指導下,在這一政治信念的激勵下,用自己的行動去履行自己的政治責任、去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時,以自己的行為維護著主體所倡導的政治思想、政治秩序和政權,推動著社會的發展。”[3](P.75)項久雨則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途徑有三種,一是根本途徑,二是基本途徑,三是具體途徑。實踐是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根本途徑,指出實踐是社會活動的基礎,是人在世界上的自我肯定。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基本途徑主要是灌輸途徑和接受途徑。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具體途徑包括四個方面:一是課堂教育。包括“兩課”教學、專業課滲透和人文選修課等渠道。二是管理教育。包括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行政管理、學習管理、生活管理以及社會成員的自我管理等。三是因特網教育。四是自我完善。包括自我認識、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修養、自我實現等。[5](P.272-282)以上幾種觀點中,項久雨的觀點比較全面、具體,現在理論界大都比較認同。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思想觀念越來越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方式也因該必須與時俱進,需求更多的實現途徑。

總之,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論研究現在還處在起步階段,有關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論研究的專著較少。由此可見,該領域的研究空間較這一問題的研究也有待進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參考文獻

[1]劉海春.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人本回歸[J].思想教育研究,2004,(4).

[2]沈曉梅.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回歸[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05,(10).

[3]李江凌.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創造和實現[J].求實,2006,(3).

[4]武云虹,季澤軍.對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再認識[J].中國校外教育雜志,2008 .

[5]項久雨.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6]張耀燦,陳萬柏主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項久雨.思想政治教育當前價值的三個維度[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9).

[8]劉建軍.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個人價值[J].教學與研究,2001,(8).

篇3

【關鍵詞】微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文獻;綜述

一、微博思想政治研究的主要方面

微博相關理論研究者的研究方面各有所側重,但都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微博的傳播與發展、 微博的使用現狀、微博的特征等。如趙聰銳的 《微博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谷松的 《談利用 “微博” 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務》,侯小杏、張茂偉的 《微博在教學應用中的傳播模式研究》,范蕓蕓、畢瑩的《為大學生思政教育圍上一條溫暖“圍脖”――淺談微博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等論文中都對這一內容展開了論述。微博以其內容豐富、操作性強、 更新快等難以比擬的優勢很快被眾人所接受,僅新浪微博而言,“到 2012 年, 微博用戶有望達到 1.2 億”,無論是對于傳統媒體還是對于創造及使用主體而言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二、利用微博做好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微博對大學生思政教育具有兩面性

微博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來說,既有機遇也有挑戰,就這一觀點而言,學者幾乎都認可這一觀點。“微博作為網絡媒體的新寵,為大學生提供便捷交流平臺的同時,也給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一些新的機遇和挑戰。” 如藏鵬、崔可偉在 《微博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初探》 一文中就對微博帶來的雙重影響做了分析。他認為,微博成為當代大學生獲取正能量的又一重要途徑,為師生交流溝通搭建一個嶄新的平臺,從而有利于營造寓教于樂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圍。 但與此同時,微博中的信息具有復雜性,會影響到大學生正確的三觀; 部分微博中的內容侵犯別人的隱私, 對傳統道德提出挑戰; 部分大學生過度沉溺微博, 出現人際交往異化的問題;在微博和現實中,部分大學生出現人格分裂問題。劉春雁在《大學生微博使用狀況的調查與思考》 中也強調,一方面 “微博的豐富多樣性有利于大學生開闊思維,微博的互動性和平等性有利于大學生交流思想、 緩解壓力”,但另一方面 “微博的包容性與開放性在思想上容易對大學生造成負面影響;微博使用的方便性和隱蔽性容易削弱學生的自控能力;微博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在意識上容易使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正如山東大學的孫宜山在《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應用研究》中說到“同時還應注意到微博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帶來的系列挑戰:文本碎片化、信息泛濫所帶來的垃圾信息和虛假信息使認知和思想 產生偏差等。因此,理性對待微博,揚其長避其短,將微博作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就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進行的嘗試。”

(二)利用微博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時期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深刻認識和把握微博的特點與規律, 深刻認識大學生的思想發展規律, 并把二者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發揮微博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疏通和輿論引導功能, 進一步拓展和增強大學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廣度、 深度、維度和接受度”。絕大多數學者都特別強調指出,“要用辯證發展的視角看待大學生群體使用微博現象”,在利用微博為現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務的過程中, 既要重視教育外化的作用, 更加要突出大學生內化與內省的作用,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趙聰銳強調,現代高等學校教育要從三個方面著手,一要充分利用微博,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二要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構建綠色微博;三要提高大學生使用微博過程中的媒介素養。范蕓蕓、畢瑩在 《為大學生思政教育圍上一條溫暖 “圍脖 ” ―淺談微博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也認為“首先,要從思想和觀念上正視這一問題;其次,要用好新媒體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三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 增強媒介理性。”

(三)建立校園微博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務

要逐步建立校園微博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務,有部分學者也提出了這一論點,但較少有人對此作出專門的研究與論述。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呂本富曾表示:高校開微博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微博是高校對外宣傳的重要窗口,開通微博可以塑造高校勇于接受新生事物自信開放的形象;二高校微博是高校最快的信息通報平臺,為公眾近距離了解高校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國內高校開通微博的主要時間段集中在 2010 年 10 月至 2011 年 1 月。最早開通新浪微博的‘211’高校是華中科技大學 (2009年11月24日)”,“截至 2011 年 2 月底,全國已有 100多所大學在新浪開設了官方微博 (校級),其中‘211’高校超過 80所”。谷松在 《談利用 “微博” 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務》中提出,可以“通過創立學生手機報等形式,由校團委組織編發微博信息,設立如校園焦點、就業創業、時事點評、智慧講堂、青年先鋒、社團動態等欄目,面向廣大學生及時傳遞校園最新動態,加強思想引導”,在 “重要節日、重大活動和敏感時期,編發專題微博,加強思想引導、組織主題討論、倡導主題活動”,從而幫助廣大學生提高思想政治理論素養,自覺營造良好校園氛圍。

總之,這一課題的研究在理論上有利于拓展獨立學院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領域,豐富與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學學科理論體系,在實踐上有助于指導微博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此可見,微博與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多角度、高難度、意義大、影響深的科學研究課題,對于這一問題的研究亟待拓展和深化。

作者簡介:李淑敏,性別:女,籍貫:山西呂梁,出生日期:1991年5月17日,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單位:山西財經大學學院,專業:法學碩士2014級碩士研究生。

篇4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社會 個人

1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概念界定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從不同學科、不同角度理解,就會有不同視角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對諸如政治學、社會學、管理學、教育學等不同的學科視角進行解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現實定位也必然存在分歧。有學者從政治學的角度認為促進政治認同是現階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有學者從社會學的角度把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看成是促進個體社會化或社會整合;有學者從教育學或德育學的角度把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看成是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等。

目前學界比較認同張耀燦的界定。他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即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預期的結果,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個核心問題,是指“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在教育對象的思想和行為以及社會生活的有關方面所要達到的一種未來狀態”。[1]

2 當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現狀

筆者對當前學界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觀點進行歸納,主要有以下幾種:

張耀燦,曹清燕認為長久以來,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長期在一種單一的政治性、工具性的話語色彩的陰影下,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了政治的奴仆和經濟的婢女,失去了其存在的最初意義。他們認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借助人學理論。提出在人學的視閾中,從實踐主體理解,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在社會中的一種必要的存在方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目的是促進人在社會中的生存和發展;最高目的是促進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現實目的是促進和諧的社會主體的生成。這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基礎、最本質的愿望和要求,體現了一定社會發展的目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2]

楊生平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質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決定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其政治性。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質就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具有政治意識性和政治意志性。據此,他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這是社會對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造就的社會個體的總體設想。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確定需要依據人的人的人的主體性原則;人的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統一的原則;灌輸社會規范與培養能力和個性有機結合的原則;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社會批判性原則。[3]

閆艷,王秀閣通過對社會本位和個人本位這兩種互競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觀進行分析對比,發現這兩種目的觀都存在著不足與缺陷。因此,他提出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觀,即人與社會的共贏。他認為不管是只強調社會本位還是只強調個人本位,都是沒有真正理解個人與社會及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真正關系。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不僅要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而且還要促進個人的和諧發展。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應由突出社會需要轉而兼顧人自身的需要,由單一的社會取向向兼顧社會與個人轉變,其旨趣是促進人與社會的“共贏”。此外,他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指向是幸福生活。[4]

通過以上各位學者的觀點可以看出,楊生平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取向在于促進社會發展;張耀燦和曹清燕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取向在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閆艷,王秀閣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取向在于實現人與社會的共贏。由此,我們應該看到,近幾年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取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角度:社會發展和個體發展角度。

3 結論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近七年來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研究還是取得了突破,有了一些研究成果。目前學界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價值等研究中對個體的強調,思想政治教育人學等研究取向的出現,以及對人的主體性的充分關注等,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進行了更為恰當的定位。這使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從傳統的政黨本位、政權本位、社會本位向兼顧以人為本的發展、從群體本位向兼顧個體本位的發展。無論是從人學、管理學、教育學等各種學科視角來研究,其最終都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都是為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和諧。這些研究成果對于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理論建構和實踐都起到了重要指導意義。

但客觀分析,綜合到目前為止所有研究成果,可以發現仍有以下幾點不足:

1.研究成果欠缺集成。迄今為止,關于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研究,目前學界成果研究的并不多,特別是專門性的著作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似乎并沒有得到人們足夠多的重視,人們或者把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當做不言自明的,或者鑒于這一問題的復雜性蜻蜓點水,甚至望而卻步。即使是為數不多的研究成果也主要散見于部分學術期刊和一些專著的部分章節中,這表明該研究還不夠系統,尚沒有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專著,欠缺成系統的“集成型”的研究成果。

2.相關研究有待深入。(1)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與目標界定不清。這樣就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層層展開和具體落實。(2)重視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構成要素中政治要素、思想要素和道德要素的研究,而同樣作為要素的法紀要素和心理要素尚未引起學者們的足夠重視。(3)作為一門應用性強的學科,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探究多停留在于理論層面,應用于實踐中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參考文獻】

[1] 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3.

[2] 張耀燦,曹清燕.論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定位――基于人學的視角[J].江漢論壇,2008.1:35-38.

篇5

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經過數千年的歷史積淀,其中的哲學思想、科學精神、人文內涵已經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在黨的十報告中,同志提出了培養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奮斗目標。這一目標為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化內涵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從傳統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結合的途徑與原則、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運用三個方面進行研究與梳理。

關鍵詞: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做出的《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

學習、了解中華民族特定的價值系統、思維方式、社會心理以及審美情趣等,是培養一個人民族情感、國家觀念、社會意識的重要手段。通過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利用中國古代思想資源來解釋和論證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利用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概念的界定: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提出有一個歷史過程,對其含義也有不同的理解。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使用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 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間, 最近一個時期, 思想政治工作減弱了, 出現了一些偏向,“思想政治工作,”各個部門都要負責任。

目前學者基本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

(二)關于傳統文化的內涵

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大多數研究者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看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溫美琳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

李菁則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為了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根據歷史所提供的條件,創建、改造、傳承下來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

根據文獻分析,大多數研究者從自己的角度對“傳統文化”做出了不同的理解,同時對傳統文化理解的側重點也有差別。

二、傳統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源出現代, 雖然古代沒有思想政治教育學這一學科, 但也有對人們思想形成規律和思想教育規律的探討, 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目標、內容、原則、方法、措施等思想政治教育學的重要問題。因此,中國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經驗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對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均有借鑒意義。

(一)宏觀上系統整理

沈壯海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視野》中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論和具體實踐作了深刻的文化解讀,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理論建設具有理論意義。

顧友仁的《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一書則以“透視傳統文化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變遷為目的”對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進行了獨具特色的研究。

這一系列著作都給我們宏觀理解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與實踐指導。

(二)微觀上重點分析

有學者嘗試著從傳統文化中選取一個主要流派或某一主要流派的某些代表人物,重點闡述其思想道德理論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價值。

早期研究最具代表的是鄧球柏教授的《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分別總結了《大學》《中庸》《論語》等八部經典論著以及董仲舒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在書中既探討各思想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 又探討各家思想可用于當代世界觀、人生觀、歷史觀教育的資源。

當前學術界的研究多集中于儒家及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或觀點。

三、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結合的途徑與原則

(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結合的途徑

討論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結合的途徑,是很多學者研究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王東莉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必須植根于中國民族文化精神的土壤中,對民族文化傳統進行創造性的價值吸收和開發利用,進行重新開掘、認識和評價,不斷豐富、發展和充實,創造性地轉化中國文化傳統,使之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結合的原則

某些研究者在吸取傳統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同時,也嘗試從不同視野總結現代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運用傳統文化的原則。

初文杰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積淀,難免會帶有歷史的烙印,具有一定時代局限性。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傳統文化有合理和積極的一面,但也有不合理和消極的內容。

雖然一些學者已經在這方面有所思考,但研究成果還相對較少,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四、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運用

(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全面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四個方面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內在關系。有學者認為,特別是中國化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相通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對中國古代和諧文化、“大同”思想、民本思想等的繼承與發展;民族精神是中國優秀文化的直接成果,時代精神是中華優秀民族精神的延續;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傳統榮辱觀的繼承和發展。

(二)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錢穆先生在《文化與教育》中說:“人才之培養,系唯大學教育之責”。作為文化教育的重要陣地,高校不容推卸地肩負著保護國家的文化安全、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和維護民族文化血脈傳承的重要使命。

曲江濱、張薇在《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與應用》中指出,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是弘揚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優良傳統的需要;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傳統文化的力量;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要求加強傳統文化的作用。

可見,研究者已經從不同角度就傳統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作出了比較深入的概括,這為我們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知識借鑒。

(作者單位:天津海運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 (俄)列寧.列寧全集(第3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99

[2] .著作選讀(下冊)[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781.

[3] 陳萬柏. 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4] 溫美琳.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J].法制與社會, 2010(34).

篇6

摘要:信息時代之下的思想政

>> 互聯網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探析 “互聯網+”模式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 互聯網背景下軍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 互聯網思維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的啟示 互聯網思維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探析 基于互聯網思維視角淺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 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研究 依托移動互聯網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研究 “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創新國外研究綜述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 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探討 互聯網下事業單位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模式之建立 基于移動互聯網面向“90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究 互聯網+模式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探究 “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模式的實踐路徑研究 “互聯網+”時代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 互聯網視閾下青年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 基于互聯網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機制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江芳俊.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三明學院學報,2014(5):9192.

[3]騰訊研究院.關于以“互聯網+”為驅動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建議[EB/OL].(20151210)[20160831]..

[4]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機與“互聯網+”課堂――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新思維、新路徑[J].遠程教育雜志,2015(4):16.

[5]劉云生.論“互聯網+”下的教育大變革[J].教育發展研究,2015(20):11.

[6]洪志雄.互聯網的“再中心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青年與社會,2014(17):161.

[7]鄒瑞睿.多元社會思潮對大學生文化自覺的影響及對策探析[J].思想研究,2016(5):149150.

[8]黃冬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絡培育模式新探――基于網絡實踐活動進程視角[J].重慶郵電大W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6366.

[9]吳朝文,任思奇.新媒體背景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灌輸”面臨的機遇、挑戰和對策[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7782.

[10]張國啟,孫祿.論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互聯網思維[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6):108.

[11]繆宏兵.互聯網思維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網絡平臺建設[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10):52.

[12]程玉蓮.“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設計探究[J].新疆社科論壇,2015(6):44.

[13]陳德璽.“新常態”下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辨證思考[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6(3):7782.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Model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I Longbiao

(School of Airport Engineering and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Civil Aviation Flight University of China, Guanghan 618307, China)

Abstract:

The “Internet+” model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information era. In terms of opportunities and the challenges, the “Internet+” model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the benefici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ternet+” model and ideological & political education brings completely new ideas and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but does not change of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ust face the development and explore the highly integrated model with the Internetthe “Internet+” model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fore, by applying the “Internet+” model, a multidimensional innovation of the philosophy, methodology and field and a multidimensional harmonization of nature, tool, reality and virtual are expected in the are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imes and realize the great historical mission of this education.

篇7

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范式并不是某個人的或者會某個集體所明確的行為規范,它于相對應的科學領域研究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步成型并得到認可,它是一種學術研究領域在對應時期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的綜述,是對于該項學術研究的所具有特征的重要標志。對于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相關工作的教育者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范式是其在平常的教學工作與相關研究過程中所需要共同遵守的規范。擁有與時代相適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范式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這項工作而言極為重要。

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范式的確立,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而言有著積極的意義,它在標志這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了一項常規的科學的同時,相應的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這項研究起到促進作用。但是當社會進步發展,很多社會現狀也與當初有著很大的區別,將過去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范式套用于今自然會有很多地方產生偏差。

(一)育功能的偏離。在過去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中,過于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作用,在部分的高校之中將思想政治教育轉化成了對于學生的政治教育,這無疑使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錯誤解讀。思想政治教育擁有其豐富的元素。其中不僅僅是政治教育,同時也包含了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指導和法制觀念培養等。僅僅是作為政治教育的存在無疑導致了對于其他方面教育的忽視。這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所需要達成的目標無疑使相左的。

(二)對于學生群體所起作用的忽視。在過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一直并不重視作為受教育者的學生群體的主觀意識。在傳統的教育中,教師是整個教育過程的唯一主體,而學生這一受教育者則被忽視,在教育的模式上則是采取的單向的灌輸觀念。這種單方面的灌輸式教育對于學生的積極性無疑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同時也會進一步的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所起的作用。

(三)教育模式的落后。在過去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范式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才去的是生硬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的個體細節不予考慮,強硬的將思想理念灌輸于所有的學生。這種無視學生個體之間差異的教學模式,終究會由于受到個體之間巨大差異的影響而難以達到思想政治教育所預期的效果,可謂是說事倍功半。

(四)研究的對象的單一化。在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研究的對象往往僅僅局限于單一的對象,并在莫種意義上忽略了對于其他方面的研究。以個體素質與整體素質為例,當前的思想政治理論研究更加注重于個體的特定素質,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忽視了對于整體的素質發展提升的研究。這樣一種定域式研究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整體發展有著不利的影響。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新范式形成的工作必須盡快的實施。

二、我們所追求的是怎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新范式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范式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尋求一種新范式,以適應社會時代的變化已成為必然,但是我們需要怎樣一種新范式,怎樣的新范式才能滿足需求?

(一)更具思考意識。在當今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研究中,學術思維的缺失極大的阻礙著該項學術研究的正常發展。在現有的范式中思想政治教育逐漸的脫離了社會現實,喪失了對于學術成果的質疑能力。僅僅是停留于對于過去研究成果的不斷重復,并不能推動學術研究的進步。因而我們更應改主張學術思維,對問題以學術的角度,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事實進行分析;以學者的角度去思索正式教育的相關問題;以不斷創新的理念去,探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發展趨勢。只有如此才能夠達成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現實的統一。

(二)注重“問題意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新范式應該注重對于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能夠對發現新的問題,抓準問題關鍵,并迅速處理問題。在對于已有問題的探討以及新問題的研究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才能夠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三)放眼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新范式需要又有開闊的眼光,擁有世界性。在當今社會整個世界之間的聯系變得更為緊密,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應當能夠擁有普遍性,要能夠在復雜多變的世界環境中準確的把握中國的特殊定位,以此來確認其發展方向。同時必須意識到思想文化的融合是一種大勢所趨,必須在成人這種趨勢的同時明確中國核心的價值體系,以此作為思想融合構成中的重心。

篇8

【關鍵詞】新形勢 高職 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與創新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070-01 

我國高職教育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教學目標主要是為社會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技能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應隨之改變,以此來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1]。目前,高職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一些困難,只有不斷地改革和創新才有出路。 

1.新形勢下傳統思想教育模式的癥結 

1.1 課程體系急需突破 

高職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一直沒有自己的特色,使用固定的版本教材,內容不能結合當前的新形勢進行積極的改進,以教師的課堂講授為主要形式,沒有具體的考評方案,考評結果也沒有實際意義。課外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不多,形式單一,基本上還是出了問題進行批評,談談心,在改革上動靜不大,處于穩妥保守的狀態。 

1.2 教育形式需要變革 

當前高職教育采取了校企合作辦學等形式,學生要用大部分時間參加實踐活動,不斷地來往于學校和企業之間,大部分時間在校外頂崗學習和作業,頻繁地接觸社會復雜的環境,給他們不成熟的心理帶來影響。而我們的思想教育模式沒有根據形勢的變化進行改進,導致學生的實踐技能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質下降了,甚至產生一些嚴重思想意識問題。 

1.3 教學操作頻遇難題 

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落后帶來操作上的困難,尋找在新形勢下的最佳結合點成為了關鍵。企業的確需要具有高素質的職業人才,這不僅需要學生懂理論、會操作,對思想政治品質的要求同樣很高,而且有著特定的需求。比如財務專業就要求堅持職業操守、遵紀守法、市場營銷專業要求吃苦耐勞、熱情服務等等。在教學操作中如何去做才能適應企業的需要,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難以推行,新的模式沒有建立,使一些學生在真實的生產、銷售過程中已經表現出政治素質不高的問題。 

1.4 職業生涯教育滯后 

高職畢業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著很大的關系,具有較高的政治覺悟和價值觀,對其職業的選擇和愛崗敬業緊密相連。職業生涯教育模式的滯后,使就職上的政治導向模糊不清,這是一個較為嚴重的問題。高職生如果單純地定位于掌握一定專業知識的“學科式”人才,而缺乏必要的敬業精神和創新的勇氣,沒有較高的心理素質,眼高手低,就無法適應企業崗位環境的需要,與企業對人才的思想政治需求脫節[2]。 

2.新形勢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革創新研究 

2.1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拓展空間 

高職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改變單一的課堂教育模式,要結合社會和企業培養實用性人才的要求,隨著教學場地的變化而轉移。在考核上要采取多渠道、多途徑,把實踐效果作為考核的主要指標。引導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職業道德的新取向,把工作做到宿舍、基地、工廠、市場,打破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慣性思維,使思想政治教育視野加開闊,更有針對性和靈活性,由封閉走向開放。 

2.2 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要求新求異 

高職學生對于外來思潮的影響缺乏足夠的分辨力,缺乏對于未來職業生涯的規劃,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性較差。所以,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要改進和創新。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從職業導向入手,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3]。比如根據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遇到的不同問題進行分類指導,采取跟班考察、單兵教練、現場教授、模擬場景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由理論灌輸型向職業素質型的轉變。通過這些新穎的教育形式,培養學生愛崗敬業、忠于職守、樂于奉獻的職業道德精神。 

2.3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結合專業 

新的教育模式要使學生能夠接受,樂于接受,就要緊密結合學生的專業來進行,不能脫離實際的紙上談兵。比如市場營銷專業,就要結合營銷理論、方式、技巧講解工作中要遵循的政治標準、職業道德、價值取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避免金錢至上、唯利是圖的不正確思想意識的形成;機械制造、設備維護等專業,就要多講國家建設的需要和市場經濟的需求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樹立起吃苦耐勞、不怕困難、勇于奉獻的正確職業觀。使單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為全面,與職業崗位的結合更為緊密,效果更為扎實。 

2.4 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要突出政治 

談到突出政治似乎有些老調,實際上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視了這一教育的本質,教育模式的創新不能離開這個根本。在當前電子互聯網盛行的時代,教育手段多種多樣,教育陣地時時存在。要調動各種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利用豐富多彩的形式和手段,多吸收社會和企業的老一輩優秀職業人才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來,以他們的政治追求和輝煌業績進行現身說法,進行崗位職業素質教育、企業文化熏陶,形成全社會都來關心和參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圍,幫助學生向職業人的角色轉換,為社會輸送具有較高政治覺悟和實踐技能的新一代職業人才。 

綜述,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可有可無,而是非常重要。高職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有著自己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必須要改革和創新,以此來適應社會和企業對于職業人才政治素質的要求,使他們真正擔負起國家經濟建設的大任,成為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一代職業新人。 

參考文獻: 

[1]鄭敏.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研究[J].和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08):186-187. 

[2]姚薇.新形勢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改革的路徑探析[J].才智,2013(16). 

[3]何宇媚.在新形勢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的研究[J].綜合素質,2013(06):88-90. 

篇9

關鍵詞:都市型農業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價值目標;實現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1-0239-02

一、前言

當代青年研究生需要系統的理論教育、更需要用發展著的來武裝自己的頭腦,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和作用首當其沖。研究生等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的寶貴人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如何,關系到能否培養出大批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可靠的實踐者、接班人,關系到黨的事業能否后繼有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能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能否早日到來。從這個方面來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覺悟與素質,促進研究生多方位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這是其他任何課程無法取而代之的。

(一)國外研究綜述

思想政治教育在各國教育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是世界各國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國外一些國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說是無名有實,并不像中國一樣,有一個統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稱。但是,盡管他們沒有統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稱,但卻十分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盡管并沒有明確設置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學科與課程,但卻把思想政治教育以不同方式與手段滲透進其他學科之中。許多國家都以不同的名稱比如價值觀教育、公民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等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成效顯著,對提高公民素質,維護社會體制,促進社會和諧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經過戰爭洗禮的德國,吸取歷史教訓,摒棄“霸權主義”思想,尤其重視培養孩子的“善良教育”,愛護小動物,同情、幫助弱者是德國人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的重要內容。在中小學校園里,若出現欺負弱小等品行不端的學生,經校方教育仍不思悔改者,會被開除,由專門部門給予管教。

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的俄羅斯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注重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個性化、人文化思想,使之意識到對家庭、社會和國家的責任;尊重他人的權利和自由;遵守憲法和法律,在人與人之間,在各國人民之間,以及不同的民族、宗教和社會群體之間能互相理解與合作。

新加坡向來以國民道德素質高而聞名世界,尤其是重視對學生世界觀、價值觀的培養研究。其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重在培養服務于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學生,幫助學生培養社會責任感和樹立國家意識,培養學生的“新加坡人”意識;幫助學生解決實際生活中因倫理道德而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培養研究生競爭與合作、創新與開拓的優秀品質,以適應新加坡教育國際化和發展國際化的需要。

在當代各國中,最重視學校道德教育的就是日本。一位經濟學家這樣評價道德危機:道德貧困、經濟富裕,這是最嚴重的危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關系國家與民族命運的關鍵,道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21世紀的日本經濟的高度繁榮與高速發展,也間接證明了德育投資,德育人才的培養對于日本經濟的繁榮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國內研究綜述

郭峰(2014)在《農林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例》一文中根據既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以及農業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進行界定,對農業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歷程進行考察梳理。謝典(2012)在《農業院校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問題研究》一文中從學校管理體制、教學方法等方面分析了農業院校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并從培養理想信念、創新教育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對策。朱威(2012)在《農業院校研究生職業價值觀研究――以華中農業大學為例》一文中則結合華中農業大學的實際情況對研究生的職業選擇價值觀進行深刻分析,指出研究生的職業選擇價值觀普遍存在著過于理想化和功利化的趨勢,急于尋求自身價值,高估自身價值,而社會的使命感不強,為國家、為人民貢獻力量的意識不強,偏離了培養的初衷,作者從社會、學校、家庭和研究生自身四個層面分別剖析了成因并提出了相應對策。

二、都市型農業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價值目標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肩負著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歷史重任。而作為掌握更高知識水平和具有更高知識素養的研究生在這一重大而又艱巨的使命前更加責無旁貸。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重大轉型歷史期,學生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更是急需得到提高,而研究生政治理論課,無疑是提高學生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的主渠道。

(二)國家意識樹立的重要途徑

在我國高校的普遍開設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性質所決定的,是執政黨的指導思想和執政理念在高校的傳播和貫徹。經過幾十年的理論探索和歷史經驗證明,執政黨的指導思想和執政理念對于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高揚著的旗幟,把學生僅僅圍繞在這面偉大的旗幟下,樹立學生國家意識,“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三)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基地

大學生的政治素質的提高是一項系統工程,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正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政治素質的提高中起著基礎的作用,它是大學生、研究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基地。首先,感悟的啟迪。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品德修養、社會閱歷去啟迪學生的人生。從一個嬰孩呱呱落地到長成為有思想、有道德、有理想、有目標的優秀青年,思想教育是基礎,是基石。一個優秀人才的培養更是離不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其次是信念的確立。當今社會,充斥著太多的負面事件,恐怖襲擊、工程倒塌、食品安全…面對如此復雜的社會,激情、蓬勃的大學生在進入社會前急需確立正確、積極的理想信念,才能更好的服務于國家和社會。

三、都市型農業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價值目標的實現途徑

(一)豐富教學內容

從調查問卷的結果看來,關于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46%的同學認為課程豐富多彩,很感興趣;30%的同學認為理論知識過多,不貼近實際生活,枯燥無味;14%的同學認為未能與時俱進;只有2%的同學認為內容太深奧,難以理解,8%的同學沒有選擇。可見,北京農學院的研究生更關注的是教學內容與時俱進的時效性,社會熱點問題或者貼近實際的問題更能吸引大家。相反,枯燥而深奧的理論知識一直是大家對于思想政治課最頭疼的部分,但這恰是思想政治課的基礎,因此如果老師能將理論知識和社會熱點問題,實際生活相結合進行講解,相信會得到很好的效果。

(二)完善教學方法

教學是為教師與學生互動搭建的平臺,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情感的交流,融洽的師生關系必然會在課堂教學中帶來良好的效果。教師不僅要通過人格魅力去吸引學生,先進的教學方法、合理的課堂安排手段以及教師風趣淵博的知識語言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教學方式可以多幾樣新鮮花樣,例如學生共同觀看當前熱點問題相關視頻和評論,觀看以后各抒己見。當然針對農業院校研究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更應改革教學手段與方法,增強課堂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實踐教育方法是對研究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研究生通過參加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能夠了解了國情、社情、民情,還能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奉獻精神等高尚人格、鍛煉了毅力,在當前新形勢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重視實踐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

(三)改進考核方法

大學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力量,是國家長治久安、民族復興的實踐者,而研究生更是在兼具大學生重任的基礎之上的各專業、各領域高層次創新的高精尖人才。高層次人才意味著必須具備較強的應變能力、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更需要較高的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和政治素質以滿足和適應社會的需求與發展,促進人才的不斷完善。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要對學生傳授科學理論,弘揚科學精神,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特別是要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自我發展能力和創新能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考核應著重考核研究生分析思考問題的廣度和深度,引導學生站在多重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這一問題,考核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知識能力更應該結合研究生的現實思想政治表現和日常行為表現,不應該僅僅依靠一場卷面考試來判定。

四、結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進性和與時俱進性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一脈相承的。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思想道德領域的多元化傾向難免會對青年學生造成一些不良影響。為了能夠培養出這樣一批全方位,多層次發展的拔尖人才,都市型農業院校必須重視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結合教育中出現的問題,找出它的癥結所在,制定合理有效的對策,調動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豐富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方法,改善考核方法等,有計劃的、有目的、分步驟、分階段的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培養。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制約因素;基本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03-0266-02

高校是人才走向社會的最后一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給社會輸送的人才素質的高低,所以我們要及時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處,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設性意見,保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的意義

黃彥華學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即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通過一定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對受教育者實施有關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的教育所取得的實際效果。筆者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可以簡單地理解為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所取得的實際效果。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1.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是常論常需的話題

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效用,歷代的思想家曾有過不同角度的生動揭示。眾多的華夏先哲將教化視為個體獲得社會性的必由之路,“性非教化不成”,同時又視教化為立政之本,“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民間也將個體德性的好壞看成是個體以后是否會有成就以及成就大小的重要尺度。以上種種觀念盡管由于過分夸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而陷入唯心主義的泥潭,但是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人們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不僅古代社會如此,現代社會也一樣,人們孜孜不倦的探討著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路徑與方法。由此可見,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是一個常談常新、常論常需的話題。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是現實需求的凸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是富有成效的,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歷程并非沒有曲折與缺陷。現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延續了原來注重道德教化與理論學習的風格,把思想政治教育當做智育來進行,用單一的手段灌輸枯燥而遠離現實生活的“知識”,并用考試成績來衡量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高低。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來說過于抽象,不能切實幫助學生了解、分析、解決現實問題,因而不受學生的歡迎。現代社會中大學生違法犯罪事件層出不窮,按理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是擔負著育人作用的,面對如此尷尬的教育局面,面對如此緊迫的社會問題,講究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勢在必行。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是其自身研究現狀的呼喚

我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現在:首先,視角單一。研究者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一個宏觀的層面上,對于特定的研究領域和群體研究較少,且不夠深刻,尤其是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研究,不僅量少,且質量低下。其次,經驗描述性。大多數人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沒有深刻的思考與調查,只是單純的查看別人的論文與書籍,導致調查研究多是經驗性的描述。最后,實踐性差。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多數在尋找問題、陳述問題,但對于解決問題的方法及可行性的研究較為粗略,甚至一筆帶過,沒有起到指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作用。

二、制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因素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單一

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以知識為中心、以理論課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單純的課堂知識傳授成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內容決定形式,特定的內容只有在特定的形式下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由于教育形式的單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被削弱了。另外,教師的講授完全依照教材,就教材講教材,教學方法簡單套用知識教育的方法,整堂課學生的思維受限于教師所教的范圍,找不到發問的切入點,提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教學模式無法深入學生的內心,更無法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外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嚴重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學生、社會生活脫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學生、社會生活脫節,缺乏針對性。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滯后性,二是超前性。就滯后性而言,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社會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出現了許多新問題、新情況,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得不到及時的更新,無法解決學生的思想實際,既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更難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就超前性而言,當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味用抽象、概括在現階段還暫時無法實現的理論要求學生,忽視了學生自身的需要,學生不但難以接受,反而會引起反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只有符合學生的需要、社會的需要,才能夠使教育具有針對性,學生才會認真去聽、去思考,才會引起共鳴并迸發出智慧的火花,也才能達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目的。

3.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脫節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下,教學都是強調功利性和階段性的,工作在第一線的老師們更多地關注短期和階段性的任務和目標,而沒有從教育教學的系統性、連續性方面進行考慮和研究。中學老師更多地注重學習成績和升學率,忽視了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大學老師則在自己頭腦中對學生既定的思想政治水平上進行教育,從而導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兩個階段銜接上的脫節。有些內容被遺漏了,有些內容則被反復的提出來,甚至沒有梯度,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教育內容不均衡的現象,嚴重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現代教學設備的盲目運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化的教學設備被引入了課堂。例如多媒體,它本來應該被當做教學的輔助手段,幫助老師將抽象的理論生動形象地展現給學生,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擴充課堂的信息量,豐富教學素材,緩解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多課時少的矛盾。但是有些教師卻不是充分利用它使課堂更高效,而是過分依賴它。有些教師放棄了傳統的講授,過分依賴課件,忽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由于多媒體課件具有高度程式化的特點,過分依賴課件致使一些教師無法根據課堂上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課堂氛圍及時采用相應的教學策略,嚴重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基本路徑

1.調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機制

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一方面可以檢驗思想政治教育實施的效果,另一方面能夠引導學校的教學行為和教學方向。為了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調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機制是必需的。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標準過于單一、片面。首先,分數可以作為評價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手段,但絕不是唯一的評價標準。其次,對學生的評價必須由注重知識的掌握轉向注重應用知識的能力,由主要依靠考試轉向依賴多種考查方式,由只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轉向關注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再次,全方位評價學生。從多個方面綜合地評價學生,諸如思想品德、科學文化、勞動技能、心理素質等。只有評價機制發生改變,才能有力的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2.鼓勵教法和學法方式的創新

要想窮盡所有的知識、直面所有的問題是不可能的,教師只有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分析問題的方法,并將其傳授給學生,才能使學生真正受益,學生才能從根本上分析、解決一些問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大力提倡教學方式和學習方法的創新。在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到討論中,允許多元的觀點甚至是對立的觀點存在,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活躍其思維,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無形中培養學生的成就感、自信心,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3.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素質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在教學中發揮著主導作用,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到其在教學中主導作用的發揮。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諸多問題,如課堂教學教條化、現代技術設備使用呆板化等,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受到限制,嚴重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這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質是分不開的。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質勢在必行。只有提高了教師的專業素養,課堂的教學內容才會鮮活起來、科學起來,只有提高了教師技能,現代教學設備才能真正走進課堂,走進學生心中。

4.注意高中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銜接

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脫節,使教學內容不論是在廣度還是深度上都受到了影響,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為此,我們必須注意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銜接。第一,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對高中思想政治課內容進行調查、研究,了解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這就為之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開展奠定了重要基礎。第二,科學設置層次化的教學目標,服務教學銜接,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實現高中與高校之間的有效過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基礎,也是其靈魂。領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的意義,找準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因素,是制定科學對策的前提與基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任重而道遠,吾輩必將盡己所能。

參考文獻:

[1]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2]翁愛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中常見的問題與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2).

[3]胡洪彬.近年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綜述[J].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