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模式的特征范文

時間:2023-08-31 17:04: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商業模式的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商業模式的特征

篇1

當前,互聯網加速向各行業進行滲透和融合,對制造業價值創造和價值獲取的商業邏輯帶來根本性影響,引發制

>> 互聯網下的傳統制造業 淺析傳統制造業與互聯網企業市場部門的差別 淺議互聯網思維下我國傳統制造業發展路徑 互聯網背景下的傳統制造業發展前景 互聯網+智能制造實現傳統制造業服務化轉型升級路徑研究 價值視角下互聯網企業商業模式創新路徑研究 當傳統制造遇見互聯網 傳統企業的互聯網思維 傳統企業的“互聯網+”轉型 互聯網時代的傳統企業 基于傳統生意的互聯網商業模式 傳統制造企業的新征程 互聯網+企業的商業模式 “互聯網+”理念下新疆制造業商業模式創新路徑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中小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研究 “互聯網+”制造與無錫路徑 互聯網思維:創新商業模式提升傳統企業競爭力 制造業的互聯網 互聯網改變傳統發行模式 互聯網企業微創新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萬達、順豐等傳統行業大佬互聯網轉型升級困難重重,互聯網獨角獸公司燒錢加快離泡沫破裂不遠財富中文網:《互聯網獨角獸公司燒錢加快離泡沫破裂不遠矣》,資料來源:http:///business/c/2016-01/24/content_254522.htm.等等。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和根基,我國是制造大國,但大量的傳統制造企業對“互聯網+”的反應遲緩,與打造基于互聯網的新型運營和管理模式的預期相距甚遠。這里面有心理上的因素(對互聯網置若罔聞等),更多的是認知和行動上的原因,包括對“互聯網+”新時代企業價值創造的新特點、新規律和新模式的認識和理解不充分,深陷于傳統模式的慣性而難以打破等等。因此,開展深入研究刻不容緩。

理論上講,現有關于“互聯網+”的文獻少、零碎而且集中于概念界定、思想闡述和典型案例佐證,理論研究才剛剛起步,“互聯網+”對傳統制造企業商業模式創新進而驅動轉型升級的作用機理尚未揭示清楚,也無法給出行之有效的“互聯網+”行動指南和管理策略。針對上述不足,本文運用商業模式理論和網絡經濟學,在學習借鑒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歸納總結“互聯網+”發展的新特征,剖析“互聯網+”對傳統制造企業商業模式產生的多重作用,識別制造企業實現“互聯網+”商業模式創新的主要路徑與方式,研究結論對于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二、新一代互聯網(“互聯網+”)發展的新特征

互聯網發展至今有二十多年的歷史,歷經曲折,發展日益完善,成為當前信息資源最為豐富、覆蓋面最為廣泛、應用功能最為強大、成本最為低廉的信息網絡。本質上講,互聯網是一種基于信息和通信技術突破的新型信息傳輸管道,是一種新的生產力工具,類似于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的蒸汽機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電力滕斌圣:《“互聯網+”到底連接什么》,資料來源:http://.cn/zl/management/20150522/073922241074.shtml.,能夠惠及各行各業,對現實世界帶來廣泛和深遠的影響,顯著提高生產、消費和供需對接的效率,增強全社會資源利用水平。

互聯網發展經歷不同的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和規律,也引發不同的經濟和社會影響。從驅動力、應用的覆蓋范圍、對傳統產業的影響等多視角來分析,互聯網發展歷史大致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代互聯網階段:早期計算機互聯網絡,其發展主要依靠技術創新,供給創造需求,建立起全新的互聯網信息網絡基礎設施,開辟出門戶、搜索、社交、游戲等新的產業,但互聯網產業鏈條較短,主要限于線上,參與者較少,對傳統產業和人們生活的沖擊較弱,大家對互聯網持懷疑和謹慎態度。第一代互聯網企業創造價值的核心邏輯是“流量變現”俞永福:《“互聯網+”的本質是重構供需》,載《 商周刊》,2015年第10期.,即通過免費或低成本提品服務來匯聚用戶訪問流量,然后導入廣告或第三方來獲得收入。

第二代互聯網階段:2012年后,互聯網進入萬物、移動互聯網絡的新時代,也被稱之為“互聯網+”時代?;ヂ摼W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對各行各業滲透和融合,互聯網產業鏈條拉長,從線上向線下延伸,參與者日益增多,新應用和新商業模式層出不窮,對傳統產業的重塑和升級產生深刻影響。企業創造價值的邏輯發生重要變化:一是“創新大魔方”,圍繞傳統產業中的用戶痛點,利用互聯網開發新應用或解決方案,重構供需關系,擴大需求和供給;二是“效率金箍棒”,利用互聯網大幅提高傳統產業鏈條的運行效率,降低成本。

隨著互聯網發展步入新時代,源動力出現升級換檔:從技術供給向技術應用轉變,從技術創新向商業模式創新升級,從新產業向傳統產業拓展。由此,互聯網的發展空間被無限放大。(第一代與第二代互聯網的區別詳見下表)

第一代互聯網第二代互聯網時期1993~2012年2013年至今總體性質計算機互聯的網絡萬物移動互聯的網絡互聯的本質人與人(通過計算機)的聯接物與物、人與物的聯接支撐技術TCP/IP、WWW技術、不對稱加密技術、SNS等RFID技術、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覆蓋的范圍計算機、固定化(基于固定的IP地址)終端多元化(手機、pad等)、移動化(基于變動的位置)發展驅動力技術創新,供給創造需求商業模式創新,應用引領需求互聯網產業鏈條鏈條較短,主要限于基礎設施及線上信息提供和交易環節鏈條拉長,從線上向線下延伸,從產業下游向上游拓展互聯網的參與方參與方少,主要是新的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商和服務商(硬件、軟件、通信等)和具有一定技術水平、愿意接受新事物的領先用戶參與方增加而且多樣化,包括各行各業的經濟主體和數以億計的普通網民互聯網對整體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打造出全新的互聯網產業并部分提高了傳統產業的運行效率對傳統產業進行全面、縱深的滲透與融合,擴大了需求和供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提升整體的生產力水平互聯網對傳統產業的影響對傳統產業的滲透和沖擊較少,充其量是傳統產業+互聯網,在保持\營和商業模式不變的情況下利用互聯網作為一個額外的信息、交流溝通、營銷和采購渠道互聯網對傳統產業大范圍、縱深入的滲透和融合,導致新商業模式層出不窮,產業的性質和結構發生根本性的變革創造出的新業態、新模式和新經濟增長點門戶、搜索、安全、交流、社交、電子商務、微博等傳統行業與互聯網結合的各種新應用和新解決方案,例如:研發眾包、網絡精準營銷、大規模個性化定制、P2P金融、全生命周期在線支持服務等等核心的價值創造邏輯流量變現:通過免費或低價提品和服務匯集網絡流量,然后將流量導入廣告或推薦給其他互補性產品和服務來變現開創藍海:圍繞用戶痛點開發應用,重構供需關系,創造顧客價值,開發增量市場,顛覆游戲規則價值的主要源泉“眼球經濟”:低成本地聚合較大規模的網絡用戶群和關注力,提高供需雙方達成交易的效率“創新大魔方”:通過互聯網調整產業供需鏈中的信息鏈接方式來重構供求關系,增加需求和供給,創造出新的增量市場,大幅提高產業資源的利用率和生產力水平“效率金箍棒”:通過優化信息流大幅提高產業供需鏈中工作流、物流和資金流的運行效率,降低運營和交易成本社會民眾對互聯網的態度“互聯網是冒險游戲”,對互聯網持懷疑、戒備和謹慎態度,甚至是置若罔聞和防范躲避認可、理性和積極,充分挖掘利用互聯網的潛力為己所用典型互聯網(“互聯網+”)企業案例BAT、Sina、Google、facebook、ebay、Amazon等

(一) 功能層面:不僅是“效率金箍棒”,更是“創新大魔方”

衡量一家企業或一項行動是否具有真正的“互聯網+”內涵,關鍵的標準是看功能和效果,評價原有的業務活動與互聯網結合之后是否產生了質變,是否創造出新的增量。在實體經濟領域,互聯網通過兩種不同的方式創造價值:(1)“效率金箍棒”,互聯網驅使商業世界變得日益扁平和緊密,企業能夠打破原有業務運營和管理中的種種約束,如信息不對稱、營業時空限制等,大幅提高運行效率,降低成本。這一功能被稱之為“+互聯網”,推動企業實現在線化(24小時全天候營業)、去中介化(供需雙方直接互動)和全球化(去地域化、一點接入、全球覆蓋)。但是,“效率金箍棒”是物理反應,提高效率,改善存量。(2)“創新大魔方”,原有業務與互聯網進行跨界融合,不只是提高效率,而是發生了質變,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和供需流程,重構了供需關系,產生了增量。供給端是“點石成金”,將原本閑散的資源集中起來實現碎片整合,充分利用;需求端則是“無中生有”,創造了原本不存在但是顧客重視的新消費場景俞永福:《“互聯網+”的本質是重構供需》,載《 商周刊》,2015年第10期.。“創新大魔方”是化學反應,重構供需,創造增量。兩者比較,“創新大魔方”相對于“效率金箍棒”而言更能體現“互聯網+”的本質和特征。

(二)結構層面:不僅是改善優化,更是顛覆重塑企業價值鏈

經典的戰略管理理論認為,工商企業的本質是活動的集合體,企業通過履行一組不同的活動或者以不同的方式履行相同的活動為目標顧客提供物有所值的產品與服務,價值鏈是企業創造價值和獲取利潤的載體。“互聯網+”加速和豐富了信息流動,對傳統的線性價值鏈中的各個環節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帶來了重大影響。因為活動環節的運作需要信息的描述和支撐,一旦活動環節數據化和互聯網化,信息就會映射到各個活動環節,建立在信息不對稱基礎上的傳統線性價值鏈就會坍塌,從而引發價值鏈的分解與重構,形成各式各樣的非線性、動態自適應的價值網絡羅珉、李亮宇:《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創新:價值創造的視角》,載《中國工業經濟》,2015年第1期,第 95-107頁.。

(三)文化層面:不是主導控制,而是連接分享

在工業經濟時代,企業通過勞動分工與協作,大規模、高效率地生產和銷售標準化的產品來創造價值。企業在經濟活動中扮演“中心”的角色,是指揮者和主導者,也是財富的主要獲得者。企業與顧客之間有著明顯的區隔,供需分離。顧客是產品的購買者和接受者,位于企業的價值創造活動之外,是價值的消費者和毀滅者Vargo S, Lusch R.,“Service dominant logic: Continuing the evolution”,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Vol.36,No.1,2008,pp.1-10.。為了更有效地創造價值,企業建立等級森嚴的金字塔管理層級,追求分工明確、穩定有序、運行高效。這是一種強調“分工、效率、控制、競爭”的工業文化。相反,在網絡經濟時代,市場“去中心化”,企業不再扮演主導的角色,參與經濟活動的每個主體都變成價值網絡中地位平等的一個節點。每個節點既是信息的傳播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打破了信息不對稱的壁壘,在跨界中完成有效的P2P連接;每個節點又既是資源的提供者,也是資源的整合者,跨界整合利用自身的資源以及其他參與者的資源來共創價值。價值網絡中跨界資源的整合為價值創造提供更大的空間。顧客不再是價值的毀滅者,而是價值的共創者。在價值網絡中,企業、顧客、供應商及其他合作伙伴相互連接、協同工作,共同創造和分享價值。這是一種強調“連接、分享、創新、合作”的互聯網文化段永朝:《互聯網思想十講》,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三、“互聯網+”對傳統制造企業商業模式的影響

商業模式是企業創造和獲取價值的業務邏輯和整體性的運營與財務架構Teece D. J.,“ Business models, business strategy and innovation”,Long Range PlanningNo.7,2010.Chesbrough H.,“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pportunities and barriers”,Long Range Planning, No.7,2010.,包括緊密聯系、相互增強的三大構成:顧客價值主張、業務活動系統和盈利方式,每個構成又包含不同的要素。顧客價值主張闡明企業服務的目標顧客、提供給顧客的利益集合以及承載利益的提供物品,回答“誰是企業的目標顧客,為目標顧客創造什么樣的利益,提供什么樣的產品和服務”的問題。業務活動系統包括企業內部的價值鏈結構、締結的外部伙伴網絡和關鍵資源能力,回答“企業如何創造和傳達價值給目標顧客,如何確保這一任務高效率地得以完成”的問題。盈利方式則描述企業如何獲取收入、降低成本和提高資產利用率,最大程度地獲取財務回報,回答“企業如何最大程度、持續性地獲取經濟回報”的問題。王翔:《新技術市場化商業模式設計:基于結構與情境視角》,d《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年第30期,第15頁。

在工業經濟時代,制造企業大多遵循“大規模生產”的價值邏輯:流水線批量生產標準化的產品、服務大眾顧客的主流需求、生產主導、產銷分離。但是,進入新的網絡經濟時代,這種傳統的商業模式不再有效、可靠。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加快了信息流動的速度,豐富了信息流動的方式,提高了信息流、工作流、物流和資金流的運行效率,打破了信息不對稱的壁壘,使得原本依托于信息不對稱而存在的線性、單向價值鏈出現崩塌和重塑。同時,商業數據的井噴式增長(如Zetta級數據的出現)和大數據分析技術的突飛猛進,制造企業能夠獲得更多的關于顧客、產品、運營、管理和員工的數據,創造價值的方式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徐習明等:《中國制造走向2025:構建以數據洞察為驅動的新價值網絡》,載《IBM商業價值研究院》,2016年。 ??傊盎ヂ摼W+”發展正促使傳統制造企業的價值創造和商業模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包括目標顧客、價值主張、伙伴關系網絡、收入來源等等。

第三,網絡化合作。傳統制造企業價值創造不依賴于其他類型市場主體。企業負責生產,顧客負責消費,產銷分離,市場交易。網絡經濟時代,原有企業轉型為網絡型企業,其價值創造和獲取依賴于其他網絡成員的通力合作李海艦等:《從經營企業到經營社會:從經營社會的視角經營企業》,載《中國工業經濟》, 2008年第5期,第87-98頁.。企業、顧客、供應商、合作伙伴、員工等多主體通過互聯網直接地連接和交互,共同組成一個松散耦合的服務網絡或商業生態。每個成員整合自己的資源和其他網絡成員的資源協同工作,共同創造價值。這時,產銷分離變成產銷合一,市場交易變成多方交互;消費者可能變成生產者,生產者也可能變成消費者;員工可能變成合伙人,企業可能變成平臺提供商。

第四,從核心能力到動態能力。企業資源基礎觀認為,企業是資源的集合體。不同企業之間資源分布是異質性的。傳統制造企業開發和擁有一些核心、特異的資源和能力(具有VRIN屬性),將成為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例如專利、技術訣竅等等。但是,不管企業有多么強大,內部資源和能力都是有限的。而且,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核心能力很可能變成核心剛性。網絡經濟時代,市場需求日益多樣性、個性化而且變幻莫測,單靠企業自身的資源難以保證持續的競爭優勢?;ヂ摼W發展導致的信息加速流動使得企業的邊界打開并擴展,企業運籌帷幄的資源版圖也從單個企業拓展到更廣闊的價值網絡。為了持續創新來滿足不斷變化的顧客需求,企業需要動態地開發、整合和重構內外部資源與能力Teece D. J, et al.,“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28,2007, pp.1319-1350.。站到價值網絡的層面上,現代制造企業完全可以通過“成員組合和重新組合”的方式進行價值網絡中角色與關系的重塑,經由新的角色和新的協同關系來實現資源的重新配置,再創價值。動態能力成為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新來源。

(三)財務盈利方式

站在財務的視角,賺到錢能活下去的商業模式才是有生命力的許小年:《面對現實,回歸常識》,資料來源:http:///20151012/n423027654.shtml.。因此,成功的商業模式創新必須同時創造顧客價值和創造企業利潤。只有首先創造出顧客價值,企業盈利才有基礎,企業發展才有持續性。即使有些互聯網企業擁有強大的資本融通能力能夠在一段時間內通過補貼來獲取海量用戶和流量,如果找不到適當的盈利方式,則撐不長、活不久。

第一,“免費”方式或“多元化補貼收入”方式日益普遍?;ヂ摼W經濟時代,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向“免費(freemium)”模式?!懊釳”的本質不是說企業不收費,而是相反,企業的收費對象、收費標的、收費形式和定價單位變得日益多元化。制造企業可以銷售使用權、引入廣告或者第三方來獲得收入。企業可以根據產品的成本特性和不同客戶細分群體的需求差異來靈活地采用免費和收費的策略(例如線上免費線下收費),從而更自如地在吸引客戶和獲取經濟利益之間進行平衡孫虹、徐永華等:《智慧e時代的業務模式創新》,載《IBM商業價值研究院》,2010年.。通常情況下,企業將基礎產品服務免費提供給一個龐大的客戶細分群體,但是對高級或定制的產品服務溢價收費或者存在其他的客戶細分群體愿意付費進行交叉補貼。多元化的收入來源相較于單一的收入源,長期可持續的收入流相較于短期一次易的收入流,更能促進企業發展的穩健性和盈利水平的提高。

第二,成本結構大大降低?!盎ヂ摼W+”對傳統制造企業的線性價值鏈是一種革命性的重塑,催生出一個“去中心”和“去中介”的動態價值網絡,網絡中每個成員通過互聯網實現直接連接和雙向互動,大大降低信息不對稱性,大幅減少企業與網絡成員間的交易和協作成本Berman S. J.和Bell R:《數字化轉型:為數字化與物理化的融合制定新型業務模式》,載《IBM商業價值研究院》,2012年。。重要的是,企業使用互聯網打破傳統門店和分銷渠道的限制,建立起直接雙向溝通和互動渠道,一方面可以省去中間環節,節省中間成本;另一方面可以獲得實時的客戶信息,有利于獲得關于客戶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的洞察,從而實現精準營銷和定制生產,減少供需不匹配造成的各種浪費和成本。當企業的產品與服務適合數字化、標準化的程度較高時,互聯網化對企業的成本結構的影響將更為顯著,產品研發、設計、生產、分銷和服務的邊際成本將大大下降,甚至有些經濟活動的成本將接近于零。

第三,資產結構輕型化。傳統制造企業往往在廠房設備、分銷渠道等方面進行大量的專用性資產投入,而且主要是自我的資本投入,這樣的資產結構呈現出重型化、低流動性。互聯網經濟時代,企業轉變為網絡型企業。一方面,企業通過與網絡伙伴的高速連接和雙向互動,可以更加靈活、高效地整合外部資源為自身所使用,從而降低自身固定資產的投入,實現輕資產運作,用較小的資產投入支撐同等規模的業務運營;另一方面,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加速現金、存貨、應收賬款等流動資產周轉,在同樣的業務運營周期中利用較少的流動資產來產生出更多的收益。

四、傳統制造企業實現“互聯網+”商業模式創新的三種路徑

傳統制造企業推動互聯網與傳統業務融合,將引發商業模式的聚變創新,打破難以為繼的工業經濟時代的傳統邏輯,建立網絡經濟時代新的價值創造和獲取的運行機制。

綜合眾多現有理論研究成果和一些先行先試的做法與經驗,可以發現傳統制造企業“互聯網+”商業模式創新主要沿著兩個方向展開:一是顧客價值主張,制造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發展來提高產品服務的智能化水平,從而增強、擴展或者創造新的客戶價值主張;二是業務活動系統,制造企業利用互聯網來改進、重構甚至創造新的企業和行業價值鏈或價值網絡。兩個方向的發展最終向智能O2O平臺匯合,制造企業的價值內涵、價值創造的主體以及如何創造、送達和獲取價值的方式發生革命性的改變。

路徑二:活動網絡化,改造和重塑價值鏈

新一代互聯網技術正加速對傳統制造企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進行滲透和改造,不僅僅是對現有的活動增加一些新的互聯網手段,更重要的是會引發傳統工業化要素與互聯網新基因的重新組合,產生化學聚變反應。制造企業價值活動的數據化和互聯網化將催生各種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和新經濟增長點。

產出智能化商業模式創新路徑更多的是局限于產品結構層面的變革,對企業價值鏈及其組織方式的沖擊較小。站在顧客的立場上講,顧客真正需要的不是產品與服務本身,而是產品與服務能否完美地解決他們自身面對的問題或者幫助他們更高效、更便利、更低成本地完成他們希望完成的工作任務。因此,制造企業必須深入挖掘顧客自身的工作任務需求,對傳統的銷為主的單一產業價值鏈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增加新的活動、調整活動間的鏈接關系以及改變活動的治理方式,建立起全新的跨產業價值網絡和商業生態,來更系統地解決顧客問題。一個明顯的趨勢是: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從銷售產品向提供服務和解決方案轉型Vandermerwe S., Rada J., “Servitization of business: Adding value by adding services”,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Vol.6, No.4, 1988, pp.314-324.。羅爾斯羅伊斯飛機發動機公司開發“按時收費”的服務模式,愛立信和華為通訊超過50%的收入來自交鑰匙通訊解決方案、遠大空調提供“供熱供冷”服務等等,這些企業從產品主導的商業模式向服務主導的商業模式的轉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傳統制造企業可充分利用新一代互聯網技術推動物理化和虛擬化融合和跨界合作,將自己的硬件與軟件、內容和服務進行打包整合,并且跨邊界地連接和協調更多的合作伙伴及其活動,圍繞產品全生命周期為顧客提供多樣化、定制化的解決方案,包括產品運營維護服務、教育與培訓服務、客戶流程外包服務、咨詢服務、融資服務等等,給顧客創造更大價值,也同步提升企業自身的競爭力和盈利能力Velamuri V. K. et al., “Product service systems as a driver for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Vol.17, No. 1, 2013, pp.1-25.。傳統制造企業價值活動的數據化和互聯網化將導致線性、單向流動的單一產業價值鏈發生坍塌,逐步重構形成非線性、雙向互動的跨產業價值網絡。這往往意味企業的本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從原子型企業向網絡型企業轉變,制造企業的價值創造和獲取將更多地依賴于跨產業的價值網絡中其他成員的協同合作。對伙伴網絡的開發和管理成為互聯網經濟時代中制造企業成功的核心競爭力。

小米是利用互聯網跨界合作重塑手機價值鏈取得成功的現象級案例。小米的手機本質上與其他廠家并無本質上的區別,但是小米開創性地利用互聯網顛覆改變傳統手機行業的價值鏈,建立了全新的手機研發方式、銷售渠道和客戶關系管理丁辰靈:《產品、電商都要依托社群經濟 小米是最牛逼的例子》,資料來源:http:///u/dingchenling/201411211318660.shtml.。小米手機以“讓消費者發燒和尖叫”為導向對產品精雕細刻,基于極致的產品來創建米粉社群。同時,小米組織各種線上線下活動,在社群中聚合了大量的手機發燒友群體,并且促進企業與客戶以及客戶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持續地擴大社群并提高社群的粘性,建立起企業與客戶之間緊密的良好關系。米粉們通過這個實時交互的關系網絡源源不斷地給小米手機產品的迭代創新提供建議與反饋,同時也在不斷地幫助小米做口碑傳播?;陂_放的網絡社群,小米的MIUI手機操作系統開發和升級做到匯集眾智,同時有10萬人參與開發,每周能夠迭代一次。另外,小米完全繞開傳統的多級手機經銷渠道,建立手機互聯網直銷平臺,大幅降低企業前臺運營成本,渠道成本、庫存成本和廣告成本都接近于零。

路徑三:打造O2O供需平臺和大數據系統

一個O是線上(Online),線上是比特的虛擬世界;一個O是線下(Offline),線下是原子的物理世界。過去兩個世界是平行的,現在新一代互聯網技術成櫬蟯ㄎ錮硎瀾綰托檳饈瀾緄那帕海實現萬物互聯、無縫對接。由于移動比特比移動原子更快速、便捷和經濟,所以企業通過增強移動比特來輔助移動原子,可以優化或者變革移動原子的方向和方式,驅使原子世界中物理資源利用率和生產力發生革命性的提升JP葉開:《O2O實踐:互聯網+戰略落地的O2O方法》,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年。。O2O結合,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產品服務和價值鏈深度融合,聚變形成各式各樣的新商業模式,將展現強大的生命力。

在傳統產業中,實現物理資源的碎片整合和供需關系的重構是O2O結合創造價值的核心。傳統企業可以使用新一代互聯網技術將產業中分散的買方/賣方、信息、物品(產品、設備等)和活動環節虛擬化并連接起來,對這些未被充分利用的分散資源進行統一集中管理、統籌調配使用,包括車輛、加工設備、餐館桌位等,擴大了傳統產業的需求和供給,并提高供需匹配和市場交易的效率。一方面,供給側是將原本閑散的資源集中起來充分利用,從而創造出新的供給;另一方面,需求側是創造出原本不存在但顧客重視的新消費場景,充分釋放未被充分滿足的市場需求,最終創造新的增量市場,從而顛覆傳統行業的游戲規則。Uber是O2O平臺的典型案例,大大提高了物理資源的利用率。

O2O一旦結合,就會形成供需平臺。進一步,當平臺匯聚的碎片資源形成巨大的規模,平臺上各個節點以及節點之間相互鏈接不斷產生數據,可以積累起海量的大數據。此時,供需平臺就能升級為大數據系統,人們可以對大數據進行深入分析,獲得更加系統全面、新穎的數據洞察,從而更好地優化決策和行動,驅使系統整體的運作效率和使用效果不斷提升,創造出更大的商業價值。阿里巴巴能夠推出“螞蟻小貸”“外貿貸”等無抵押無擔保的金融貸款服務阿里研究院:《“互聯網+”研究報告》,杭州:阿里研究院,2015年。,是因為阿里巴巴平臺已經積累出客戶歷史交易的大數據。憑此,阿里巴巴可以判斷出客戶信用,辨別出哪些是好客戶、哪些是壞客戶,從而能有效控制貸款風險。同樣道理,京東商城利用平臺積累的大數據開展供應鏈金融(為供應商申請商業貸款提供信用擔保等)、消費金融(如京東“白條”“白拿”)等一系列金融服務京東金融:《京東金融推出企業理財服務,逐步完善公司金融服務布局》,資料來源:http://.cn/roll/2016-05-25/doc-ifxsqtya6056236.shtml.,顯著提升了用戶的消費能力和頻次,結合京東供應商及開放平臺商家的供貨能力,給京東商城營運規模的上升和運行效率的提高注入了強大的刺激。

總的來說,增強互聯網對傳統產業的滲透與融合,將線下的資源和活動與線上數據和連接進行有機結合,打造圍繞特定產業或者跨產業的供需平臺,并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升級其成為大數據系統,這種商業模式創新蘊含著廣闊的商業機會,并能夠釋放巨大的商業價值。

五、結論與啟示

當前,互聯網發展步入一個全新的“互聯網+”時代,由最初的計算機互聯的網絡轉向萬物互聯、移動互聯、高速互聯的網絡。互聯網在支撐技術、發展驅動力、產業鏈條、參與主體等等方面都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互聯網正加速對傳統各行各業進行滲透與融合,從而對傳統企業如何創造價值和獲取價值的基本邏輯引發顯著的變革。“互聯網+”技術發展的新特征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功能層面,“互聯網+”創造價值不僅是“效率金箍棒”,而且是“創新大魔方”;二是結構層面,“互聯網+”不僅是改善優化,更是重塑顛覆價值鏈;三是文化層面,“互聯網+”的文化基因不是主導控制,而是連接分享。

“互聯網+”新時代,傳統制造企業的商業模式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將打破工業經濟時代的傳統邏輯:標準化產品的大規模生產和銷售、服務大眾顧客的主流需求、流水線生產、產銷分離、廠商主導。一個適應網絡經濟時代的全新商業模式正加速形成:一是顧客價值主張方面,制造企業從關注市場長尾頭部的主流顧客群轉向發掘市場長尾末端的邊緣顧客群,從關注交換價值轉向注重使用價值以及顧客感知,從產品向服務和解決方案轉變;二是業務活動系統方面,制造企業日益強調顧客參與和體驗、去中介化、網絡協作和動態能力開發;三是財務盈利方式上,制造企業日益推崇免費方式和多元化收入來源、顯著降低甚至母本上消除成本以及資產結構輕型化。

“互聯網+”新時代,傳統制造企業開展商業模式創新主要有三種路徑:一是產出智能化,增強、拓展和創新顧客價值主張;二是活動網絡化,改進、重構甚至創造新的企業和行業價值鏈或跨產業的價值網絡;三是打造供需O2O平臺和大數據系統。制造企業應當針對自身的業務特點和組織特征來設計符合企業自身情況的創新路徑,并且在執行過程中不斷調整。

總之,“互聯網+”對宏觀經濟社會發展和微觀企業經營管理造成諸多影響,近年來涌現出許多新現象和新問題?,F有文獻較少、零碎而且集中于概念界定、思想闡述和典型案例佐證,研究才剛剛起步。本文對“互聯網+”發展的新特征、“互聯網+”對傳統制造企業商業模式造成的多重影響、制造企業如何開展“互聯網+”商業模式創新等新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解釋,對推動我國“互聯網+”行動和貫徹執行《中國制造2025》戰略具有重要的理論和應用價值?;凇盎ヂ摼W+”的工商管理理論研究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未來發展空間巨大,今后將進一步深入探討“互聯網+”新時代產生的企業管理新理念(如分享經濟、跨界融合)、新戰略或模式(如服務型制造、云服務模式等)、新機理(如服務網絡價值共創機制等)和新手段(如大數據營銷、智能工廠等),并且努力推動理論研究從概念的邏輯推演階段朝著大樣本數據實證分析的科學方向加快發展,從而更好地為中國制造企業轉型升級提供理論支撐。

參考文獻:

[1]阿里研究院. “互聯網+“研究報告 [R]. 杭州:阿里研究院,2015年3月.

[2]財富中文網. 互聯網獨角獸公司燒錢加快離泡沫破裂不遠矣 [EB/OL]. (2016-01-24)http:///business/c/2016-01/24/content_254522.htm.

[3]丁辰靈. 產品、電商都要依托社群經濟 小米是最牛逼的例子[EB/OL]. (2014-11-21)http:///u/dingchenling/201411211318660.shtml.

[4]段永朝. 互聯網思想十講[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10月.

[5] 京東金融. 京東金融推出企業理財服務,逐步完善公司金融服務布局 [EB/OL]. (2016-05-05) http://.cn/roll/2016-05-25/doc-ifxsqtya6056236.shtml.

[6]克里斯?安德森. 長尾理論[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12月.

[7] 李雷,簡兆權,張魯艷.服務主導邏輯產生原因、核心觀點探析與未來研究展望[J]. 外國經濟與管理,2013,35(4):2-12.

[8] 李海艦等. 從經營企業到經營社會:從經營社會的視角經營企業[J]. 中國工業經濟, 2008, (5): 87-98.

[9] 劉林青,雷昊,譚力文.從商品主導邏輯到服務主導邏輯:以蘋果公司為例[J]. 中國工業經濟,2010,(9):57-66.

[10]羅珉,李亮宇. 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創新:價值創造的視角 [J]. 中國工業經濟,2015,(1): 95-107.

[11]邁克爾?波特, 詹姆斯?賀普曼. 物聯網時代來臨!公司必須做出的十大戰略選擇[J]. 哈佛商業評論,2014, (10).

[12]邁克爾?波特, 詹姆斯?賀普曼. 物聯網時代企業競爭戰略[J]. 哈佛商業評論,2014, (11).

[13]孫虹,徐永華等. 智慧e時代的業務模式創新[R]. IBM商業價值研究院,2010年.

篇2

關鍵詞 新創企業 商業模式 企業家精神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84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Successful Business Model or Entrepreneurial Play?

LI Jin[1], DONG Yinhong[2]

Abstract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reasons for the success in the end is a novel trait or business model entrepreneurs, has always been controversial. Firstly, entrepreneurial spirit and content of the business model, and then by analyzing the case of sea fishing, noted the business model determines the way of corporate earnings, and because the business model decided to constantly updated technology, so to some extent, the success of the business model the success of the new venture. Finally,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the paper pointed out that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college students to play entrepreneurial spirit.

Key words new ventures; business model; entrepreneurial spirit

1 企業家精神與商業模式

古典經濟學家薩伊指出,企業家才能是最重要的一種生產要素,正是這種要素把生產者、消費者和產品有機的聯系在一起,從而產生經濟和社會效益。這一提法也是對亞當斯密關于勞動、土地、資本三種生產要素決定論的重要補充。企業家精神是企業能力的內在驅動力和外在表現。斯蒂文森(Stevenson)強調企業家精神是一種管理方式,是一種追求機會的特質。從行為上講,企業家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中需要承擔戰略制定、授信承諾、資源配置、溝通與激勵等功能。企業家精神并不是作為一種身份的固有特征,也不是具有一定管理職能的特征,而是擔負著對稀缺資源如資金、人力等方面進行合理化配置的作用,其最終的目的是讓企業長期經營達到一定的效果。熊彼特在研究創新形態時指出,創新精神是企業家精神的最本質內涵,是企業家區別于其他盈利組織行為人的特征。正是這種創新精神不斷驅使著企業家提出新的想法,并基于這些新的想法對資源進行創造性的配置。從企業資源基礎論的角度來看,企業家精神是一種稀缺資源,這種資源有助于組織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尋求市場機會、合理利用資源、創造消費者價值得到創新租金,最終達到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改進。

商業模式是一個企業關于生產流程、經營方式、營銷手段的統稱,是企業利用自身資源選擇經營范圍、組織生產或服務、甄別用戶的全過程,是企業組織內部運營結構和外部要素相關聯的統稱。商業模式包含的實際內容與傳統的運營管理模式與戰略管理理論不同,有其更加廣泛的內涵。商業模式的結構組成正是戰略管理理論中有關戰略結構的內容,而商業模式的創新則是一種戰略變革。在互聯網時代,商業模式創新更能得到創新租金,具體體現在縮減成本、擴大消費群、變革營銷模式上。傳統的制造業和服務業,企業的主要贏利點在于為用戶提供溢價產品或服務。但是,在人工成本不斷攀升、同類產品競爭加劇等不利因素下,企業利潤下滑至平均利潤率水平,造成整個行業的畸形發展。然而,在互聯網+時代,擁有潛在用戶,就是一種稀缺資源,就能帶來企業的聚積發展。騰訊公司的用戶上億,但是真正產生經濟交換的用戶可能不到10%,就是這種用戶接觸平臺的模式支撐了騰訊的快速發展。

2 商業模式決定了企業的盈利模式:以海底撈為例

自由競爭市場理論告訴我們,在完全同質化的市場中,每個企業都收獲著非常低的利潤率,只要這個行業和產品利潤率達到一定程度,多數企業都會涌進來平攤這些利潤。所以,在那些比較傳統的行業里,新創企業的能力幾乎完全相同,激烈的競爭使得所有企業都在極為相似而且較低的盈利水平勉強生存。同質化的生產流程、經營方式和營銷手段在競爭市場下無法長期生存,只有創新的商業模式才能在競爭中獲得核心競爭力。這其實說明商業模式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新創企業能否盈利。

近年來的商業實踐也說明了這一道理。例如,“海底撈”是最近非常有名的一個餐飲企業。這家從四川簡陽靠賣麻辣燙起家的火鍋店用15年的時間發展成為銷售額達到近3億人民幣,近50家分店,晚餐平均翻臺3-5次(一般行業的2倍),平均等待時間為2個小時。這在餐飲行業尤其是火鍋界是非常罕見的現象。不少學者為了探究其中的原因,跑到海底撈去實習、學習。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海底撈的“變態服務”成就了他的業績表現。海底撈給等待的客人擦皮鞋、美甲,給長發客人提供發圈、眼鏡布,在海底撈等待區等待的時候,熱心的服務人員會送上水果以及豆漿、檸檬水等飲料。此外,還提醒顧客在此打牌下棋和免費IPAD上網沖浪。正是這種服務,使得顧客愿意在海底撈等待消費。

表面上看,是服務帶來了海底撈的盈利。但是問題是,表象的服務形式可以被其他公司復制,為什么其他的餐飲企業沒有出現這種情況?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海底撈的商業模式。海底撈的經營模式進行了三次成功剝離。(1)把后臺能干的工作從前臺剝離;(2)把機器能干的工作從人身上剝離;(3)把公司能干的事情從員工身上剝離。這三個剝離優化了餐飲行業的成本結構和服務效率。對于餐飲行業來說,產生價值的地方在營業面積而不是廚房,在一定的空間下,廚房面積相對越小,那么產生的利潤就越大。海底撈為了提升利潤率,將后臺的工作從前臺剝離,讓海底撈的廚房面積變成營業面積,讓員工從菜品的清洗與分揀中解脫出來專心服務,這樣做的效果就是成本減少,并且讓服務更加專業化。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到,海底撈通過三個剝離的商業模式帶來了利潤率的提升,將這些利潤的增量部分反饋給顧客和員工,讓員工、顧客、企業形成了一個良好的互動才是最本質的原因。

所以說,商業模式決定了一個企業的盈利模式。一個新創企業在資金缺乏、行業經驗不足的情況下如果不僅僅是想獲得平均利潤的話,必須要創新自己的商業模式才有可能生存下去。

3 企業家精神應該包含商業模式選擇的能力

傳統的企業家精神具有宗教色彩。具有企業家精神的那部分人被認為是帶著罪惡來到這個世界,他們必須用一種虔誠的心態來贖罪,以便將來能夠和上帝進行交流。贖罪的心態和行為就是企業家精神。所以這種認識下的企業家精神包含著冒險、執著、追求極致的特征。在這些特征的指引下,企業家獵尋市場機會,并整合有利資源,目的就是要給消費者提供超額價值,而這部分的超額價值就是所謂的創新租金。這種特征,在從苦日子中走出來的中國60后、70后企業家身上非常明顯,但是顯然不能很好的解釋大學生創業活動。80后、90后的新生代,沒有遭受饑餓、窮困,所以很難有那種為了吃飯所展現出來的創業欲望,相反,更多的是一種成就動機在驅動著他們的行為。

創新租金的獲取是資源配置達到pareto改進的有力佐證。只有利用適合行業和企業發展的商業模式才能使各種生產要素轉化為獲利的產品或服務。對于一個新創企業來說,其創始人的特征不可避免的在這個企業打上烙印,越是新銳行業的創始人,這種特征就越明顯。熊彼特認為,企業家要想獲得高于平均利潤率水平,必須對企業的經營行為實施破壞性創新。企業家在經濟活動中通過創新活動獲取利潤。這種經濟活動在技術擴散的情況下還能獲得超額利潤,其本身就說明了商業模式的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不需要更新技術,只需要用不同的形式組織生產和服務,在有效控制成本的同時,很難短期內被競爭對手所效仿。新生代大學生成長于信息時代,對信息的抽取和利用有著獨特的觀察,對互聯網時代的不對稱需求非常敏感,所以極易識別創業機會。這種創業機會本身很多就包含著非傳統意義下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的價值只有當企業家通過組織資源才能以產品或服務的方式將其轉化為利潤,得到體現。企業家由于自身成長的環境不同,面對的資源稟賦客觀條件不同,所以在創業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行為特征和意識特點是不同的。這就是企業家本身的異質性。這些異質性的特點構成了企業家精神的異質性,因為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本身就具有載體不可分離性。異質性的企業家精神必然帶來商業模式的異質性,從而推動了企業的發展。

變革商業模式是非常困難的,初創企業家在進行市場探索、經營、研發的過程中,通過轉換經營模式等方式獲得 “熊彼特租金”。大學生由于掌握了相應的技術和知識,更容易和互聯網時代進行結合,選擇合適的商業模式,所以也將會比一般創業者更容易成功。

4 結論與啟發

綜上所述,新創企業的商業模式決定了它的盈利模式,也就決定了該企業能否在競爭中取得競爭優勢。只有企業家精神的內涵和行業規律相吻合,才能取得初創企業異質性的創新。商業模式創新與企業家精神相互嵌套的深層次原因在于,一種嶄新的商業模式不可能脫離企業家及其企業家行為而存在,是創新模式與資源整合的載體,通過它,企業家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新生代大學生面對的市場經濟條件更加開放,也更具有不確定性,只有通過對商業模式的不斷改變,才能適應行業的變化要求,才能從非理性、不確定性的經濟環境中走出困境。

參考文獻

[1] 彼特?F?波特.創新與創業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2] 黃謙明.論商業模式創新與企業家精神――基于資源基礎觀的分析框架.改革與戰略,2009.8.

[2] 胡盛強.商業模式的結構探索與創新研究[D].東南大學,2007.

[3] 周方.POTON連鎖經營商業模式創新研究[D].蘭州大學,2009.

[4] 王基深.ABC公司商業模式變革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9.

[5] 王小華.透視中國鋁業――從財務報表到商業模式創新[D].廈門大學,2008.

[6] 王偉毅,李乾文.創業視角下的商業模式研究[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5.27(11):32-39.

[7] 趙安琦.中國食品工業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動因與路徑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0.

[8] 楊其靜.企業家的企業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9] 薛紅志,張玉利.公司創業研究評述――國外創業研究新進展[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3.25(11):7-11.

篇3

[關鍵詞]數字出版 商業模式 創新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3) 02-0085-04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迅猛發展,在線閱讀、手持終端閱讀、手機閱讀漸次普及,數字出版產品的市場需求越來越旺盛,數字閱讀逐漸成為人們獲取文化知識的重要方式,一個龐大的新興數字出版消費市場正在形成。數字出版不僅豐富了出版物的內容和形式,而且顛覆了傳統出版物的生產方式和消費理念,數字出版產業呈現強勁的上升勢頭,并逐漸成長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當前,我國數字出版產業還處在起步階段,產業鏈和商業盈利模式都處在探索過程中。數字出版企業面對極為復雜的商業環境和個性化的客戶需求,相互間的競爭也更為激烈。在我國文化體制改革推進的關鍵時期,出版企業如何構建適合自身的數字出版商業模式并對其運作機制進行創新,已經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

1 數字出版及商業模式的內涵

數字出版是指利用數字技術進行內容編輯加工,并通過網絡傳播數字內容產品的一種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為內容生產數字化、管理過程數字化、產品形態數字化和傳播渠道網絡化。目前數字出版產品形態主要包括電子圖書、數字報紙、數字期刊、網絡原創文學、網絡教育出版物、網絡地圖、數字音樂、網絡動漫、網絡游戲、數據庫出版物、手機出版物(彩信、彩鈴、手機報紙、手機期刊、手機小說、手機游戲)等。

商業模式是一個組織在明確外部假設條件、內部資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組織本身、顧客、價值鏈伙伴、員工、股東或利益相關者來獲取超額利潤的一種戰略創新意圖和可實現的結構體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商業模式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含義:一是組織的商業模式是在經營環境的延續性,市場和需求屬性在某個時期的相對穩定條件下合理存在的;二是商業模式是一種結構或體系,包括組織內部結構和組織與合作伙伴、客戶、外部環境等要素的關系結構,這些結構的各組成部分相互作用形成了模式的各種運動;三是商業模式本身就是一種戰略創新或變革,是使組織能夠獲得長期競爭優勢的制度安排[1]。

2 我國數字出版企業商業模式運作特征分析

我國數字出版企業的商業模式運作具有如下特征。

2.1 產品創新速度快,商業運作模式不成熟

作為剛剛興起的產業,數字出版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給成長中的數字出版企業帶來嚴峻的競爭環境和生存壓力。以高科技和時尚為主要特征的數字出版產品表現出創新速度快、相關消費觀念和客戶市場極具不確定性、商業運作模式不成熟等特征,數字產品從設計理念構思到產品進入市場、成長、成熟、衰退的生命周期也非常短。同時,我國數字出版產業涉及眾多不同的產品及其細分市場,不同企業由于不同的創新能力其產品處于不同的生命周期。一些產品(如科技文獻、電子論文庫)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積累已經進入成熟期;另一些產品(例如移動閱讀、移動下載的出版物)處于高速成長期;還有一些新形態產品(如利用云計算的數字內容產品)則還處于市場導入期。因此,如何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對相關企業進行協調和資源整合,以提高產品的創新速度,是數字出版企業構建商業運作模式必須考慮的。

2.2 協調和整合是進行商業運作的主要手段

數字出版企業是數字內容的提供商。優秀的數字內容必須經過加工整合部門、網絡平臺運營商、軟件閱讀器企業、智能終端設備生產企業等多個環節的運作才能到達終端消費者手里。顧客所需產品的附加值不僅由數字出版企業本身的精耕細作所創造,產業鏈上的其他相關企業也為終端產品的價值創造作出貢獻。從這個意義上看,要實現客戶的終端數字產品需求,數字出版企業要實現自身的商業利潤,就必須加大縱向產業鏈上各企業之間的協調與合作,同時要進行與產業鏈相關的橫向資源、技術、標準、制度和政策的整合。因此,協調和整合是數字出版企業進行商業運作的主要手段。

2.3 知識產權保護是進行良好商業運作的關鍵

由于數字產品的復制成本低、傳播速度快,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數字版權保護技術和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數字出版企業的合法權益就會被侵犯,各種盜版產品就會充溢整個市場。因此,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能促進數字出版產業利潤的合理分配,是促進我國數字出版企業進行良好商業運作的關鍵。

2.4 數字出版企業商業運作的利潤分配特征:微笑曲線

產業鏈中利益分配的“微笑曲線”是指制造業產業鏈中左端的知識產權開發企業和右端的品牌銷售企業創造了主要價值,而弧底部分的成品裝配和以低端產品為主的企業則“流汗多、拿錢少”的價值創造和利潤分配格局。事實上,在所有能明顯區分出核心企業和相關配套企業的產業中,都可能出現這種“微笑曲線”,數字出版產業鏈中的利益分配也是如此。由于數字出版大量利用通訊和網絡技術,通訊設備企業、網絡運營商在商業運作中往往占據產業鏈利益的制高點,傳統出版企業作為內容提供商常處于不利地位(即微笑曲線的底端)。這在手機閱讀的發展合作過程中已現端倪。因此,數字出版企業在商業運作中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注重產品的價值創造,以形成合理的利潤分配模式。、

2.5 商業模式運作的開放性和動態性

與制造業產業集群的相對封閉性不同,數字出版產業涉及內容提供商、設備制造商、網絡運營商、軟件開發企業和服務提供商等多個行業,參與的企業多,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產業中的企業動態重組和進入退出非常頻繁。因此,數字出版產業沒有標準化的商業運作模式,基于創新的多樣模式不斷涌現,表現出更加開放和動態的特征。

3 我國數字出版企業商業模式比較及其創新動力

3.1 商業模式比較

出版企業主導的商業運作模式,母體是傳統出版企業。出版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根據發展需要將傳統紙質產品開發成數字產品,成為數字內容提供商;同時出版企業也進行產品內容方面的創新和用戶培訓。在這一模式中,出版企業起主導作用,通過聯合相關的數字軟件開發企業、終端設備提供商和渠道運營商等企業,進行相關資源的整合和制度安排,實現產品的價值增值。如,2001年上海世紀出版集團與上海新匯光盤(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聯和投資有限公司三方入股,創建易文網從事數字出版業務。該網定位以內容創新和提供為主,努力主導和整合數字出版產業鏈,并先后攜手深信服科技公司、用友軟件、北大方正等企業解決電子書制作閱讀、下載等技術問題,開發出具有自主版權的電子書閱讀器,推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

數字終端設備商主導的商業運作模式,主導者是數字終端設備商。數字終端設備商通過自主創新研發數字產品終端設備,并主動尋求數字內容提供商、數字軟件開發企業、渠道運營商等企業的支持,把終端設備推向消費市場。如,國內最大的電子書生產商漢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積極啟動向上、下游拓展的步伐,目前已有數百家出版社成為漢王書城的合作伙伴,力圖實現內容提供商、漢王平臺、讀者消費一體化的商業運作模式。

數字產品軟件開發企業主導的商業運作模式,主導者是數字產品軟件開發企業。數字產品軟件開發企業自主研發優秀的數字產品閱讀軟件,然后通過市場推廣與上游出版企業、數字終端設備商、戰略投資者等結成戰略聯盟,形成以軟件開發企業為核心的商業運作模式。如方正、世紀超星等就是我國最早一批從事數字出版的軟件企業。它們通過自主研發優秀的閱讀軟件,整合產業鏈中的上下游企業,形成典型的以數字產品軟件開發企業為核心的商業運作模式。

以網絡平臺運營為驅動的商業運作模式,以數字出版產品網絡平臺運營商為核心。網絡平臺運營商擁有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營銷推廣能力,它們向上游集成個體作家、傳統出版企業、網絡內容資源提供商,向下游整合終端設備生產商、閱讀軟件開發商等企業,為消費者提供優秀的數字出版產品和服務。如,盛大網絡旗下的盛大文學首先通過資本整合收購了起點中文、榕樹下、紅袖添香等多家原創文學網站,然后通過數字版權貿易、數字版權衍生品生產和營銷,聯合相關動漫、影視制作企業,打造了一個以文學為核心,整合影視、版權、無線通訊運營商等多方資源的數字出版商業運作模式。

3.2 創新動力分析

以下將從四個視角分析我國數字出版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動力。

技術推動視角。商業模式這一概念是伴隨著新興的互聯網經濟而出現的。早期研究者認為,以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是商業模式創新的主要動力。Kodama(2004)[2]、Yovanof和Hazapis(2008)[3]等學者的研究也表明,在更廣泛的IT領域,產業模塊化和產業融合等技術變化推動了美國、歐洲國家和日本相關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這有助于企業在更大程度上獲得技術創新帶來利潤;技術對商業模式創新的推動也在多個領域得到研究證實。在數字出版產業發展過程中,涌現了許多創新的數字終端設備、數字軟件產品以及各種以新媒體為核心的數字運營平臺,這些技術領域的創新在促進數字出版產業融合和消費者需求升級的同時,也推動數字出版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

需求拉動視角。隨著商業模式創新研究從網絡經濟拓展到更多領域,人們發現有些商業模式創新并不是由技術推動的,而是通過提供能滿足客戶需求的新產品或新服務形成。德勤咨詢公司(Deloitte Consulting,2002)[4]在對15家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進行研究后發現,推動商業模式創新的主要動力并不是通常認為的技術、法規和政策等因素,而是企業提供能夠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或服務?;谛枨罄瓌右暯堑纳虡I模式創新就是強調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根據顧客對產品的偏好定制產品。如,消費者對移動互聯網、移動商務、在線電子閱讀、網絡文獻下載等需求的增長,直接拉動了如蘋果、漢王、盛大等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

外部競爭視角。競爭激烈的外部環境會導致企業面臨許多經營壓力,迫使企業尋求創新機會以超越競爭對手,因此也是逼迫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重要驅動因素。IBM(2006)對世界范圍內765名首席執行官(CEO)或公司高管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大約其中40%擔心競爭對手的商業模式創新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行業前景,因此,他們希望自己的公司能夠參與和掌控這種創新。在目前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單個企業往往很難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改變整個行業,因此傾向于建立戰略聯盟,通過商業模式創新整合合作伙伴的資源,形成整體的競爭優勢。對于數字出版企業來說,競爭更顯激烈,迫使企業必須創新商業運作模式建立競爭優勢。如,數字出版企業之間戰略伙伴關系建立、數字出版非核心業務外包等都是為適應外部競爭需要而建立的商業運作模式。

企業高管視角。商業模式創新涉及企業經營的方方面面,但企業高管是影響和決定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重要推動力量。Linder和Cant Rell(2000)[5]對70名企業高管的訪談和對二手資料的整理表明,企業高管是推動商業模式創新的主要動力,接受調查的高管把他們30%左右的創新努力放在商業模式創新上。因此,企業高管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影響著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數字出版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也是如此。

4 商業模式創新途徑

4.1 構建數字出版產業鏈,打造合適的企業盈利模式

當今,從參與數字出版的主體來看,主要包括傳統報社、雜志社、出版社、通信網絡運營機構、軟件開發企業、終端設備制造商等企業。在經歷了數字出版技術的發展和激烈的市場競爭后,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目前主要呈現數字技術不斷創新、產業融合不斷深化、數字出版形式多樣化等特征。接下來必須構建高效的數字出版產業鏈,通過商業模式創新明晰利益分配機制,以實現共贏局面。

目前,我國數字出版的主要盈利模式有:“內容商+渠道終端”盈利模式、“運營商+內容商”盈利模式、“產業一體化”盈利模式和“作者+渠道終端”等。這些盈利模式決定企業在產業鏈中的地位和利潤分配機制。數字出版企業進行商業模式創新,就必須根據自身的實力和優勢尋找合適的戰略合作伙伴,優勢互補,進行產業鏈的資源整合,因此打造“內容+平臺+終端”一體化的產業鏈運作模式是數字出版未來商業模式創新的重要方向。

4.2 以顧客需求為導向實現顧客價值的商業模式創新

良好的商業運作模式應該關注顧客的消費需求,為顧客提供更多的價值。從發達國家數字出版企業發展的經驗來看,優秀的商業運作模式都是不斷挖掘顧客的真實需求,為顧客提供高附加值,從而贏得競爭優勢。如,亞馬遜商業運作模式的本質就是打造服務大眾消費者的數字出版內容平臺,為顧客提供便利、快捷的服務;谷歌的商業運作模式就是向整個網絡開放圖書搜索資源,并建立一個可以與其他網絡服務互通的系統,以滿足顧客搜索網絡資源的需求。

從我國數字出版企業的發展趨勢來看,傳統的出版業務正受到新興數字出版業務的沖擊,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不斷挖掘和發現消費者需求,為顧客學習、閱讀、娛樂等提供便利的數字產品和服務方式。這是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

4.3 以產品創新為核心的商業模式創新

我國數字出版企業是在國內外技術快速發展的激烈競爭的環境中誕生和成長的,要取得競爭優勢核心在于產品創新。數字出版產品的創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加強內容創新,這是數字出版創新的根本,包括文學作品、網游、動漫和時尚文化娛樂等方面的原始內容創新;二是數字出版軟件技術創新,就是相關企業通過開發通用、方便的軟件為顧客提供附加值;三是終端設備技術的創新,目前終端設備的主流還是國外設備,如蘋果的iPad、亞馬遜的Kindle,而我國終端設備的市場占有份額依然很低,競爭力不強,因此加強終端設備的技術創新迫在眉睫;四是加快傳播技術的研發和創新,數字出版產業鏈要整合相關網絡和通信技術,以三網融合為契機建立先進、高效的傳播方式。

4.4 完善數字出版流程和標準,構建高效的數字出版商業平臺

數字出版產業的最大特征在于縱向整合趨勢不斷強化,企業間的邊界逐漸模糊。目前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的行業標準滯后,信息數據交換格式、出版物閱讀格式、數字出版防偽保密格式等都沒有形成標準,導致企業運作效率低下。如,新華書店和大型物流企業的管理信息系統在交換信息時,最大的問題就是標準接口不統一、編碼不一致、數據得不到及時處理。因此,要提高我國數字出版企業的運作效率,就必須完善商業鏈中的出版流程和行業標準,構建內容創建、應用集成、銷售管理、客戶下載的統一平臺,讓出版內容提供商、軟件開發商、終端設備商、銷售企業等相關企業的系統都能夠進行統一的集成管理,為整個產業鏈中數據的整合提供標準、統一的平臺。

4.5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公平有序的商業競爭

目前,我國數字出版的版權保護和盜版問題嚴重,主要表現為電子閱讀的收費下載模式不規范、版權保護體制不健全等問題沒有得到徹底遏制。這嚴重損害了產業鏈上各企業的利益,也影響了數字出版企業進行商業模式創新的動力。我國一些數字出版企業已經意識到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出現了一些數字版權保護軟件和技術,如方正自主研發的數字版權保護技術能精確統計下載銷售的電子書數量,保護作者、出版社、網上書店、圖書館、讀者的共同利益。今后,只有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才能促進數字出版產業鏈利潤的合理分配,促進公平有序的商業競爭,從而促進我國數字出版企業進行商業模式創新。

注 釋

[1]羅珉,曾濤,周思偉.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基于租金理論的解釋[J].中國工業經濟,2005(7):73-81

[2]王鑫鑫,王宗軍.國外商業模式創新研究綜述[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9(12):33-38

[3]冉繼軍.我國數字出版業的現狀與前景[J].出版廣角,2010(8):64-65

[4]周利榮.我國數字出版產業鏈整合模式分析[J].數字出版,2010(10):39-42

[5]李苓,彭麗.中國數字出版改革與產業“鏈化”的運作[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10):197-200

[6]鐘健華,王亞非,劉成勇.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轉型的共同思考[J].中國編輯,2010(6):55-58

[7]Miles, R E ,Miles ,G,and Snow. Collaborative ent repreneurship:A business model for continuous innovation[J].1Organizational Dynamics ,2006,35(1):1-11

篇4

【關鍵詞】互聯網商業模式;能力分享;價值網絡

一、企業價值鏈的變化

價值鏈專注于競爭,而價值網絡強調以能力要素為基礎的價值創造。移動互聯網、云計算、電子商務的發展為價值鏈的變化提供了有利條件,而環境和客戶需求的變化要求企業價值鏈不得不進行重構。變化的結果帶來了價值鏈的解構與價值網絡的建立。企業價值網絡使客戶價值納入到網絡成員的價值鏈當中,就形成了價值網絡。它打破了傳統價值鏈的線性流程,使價值鏈各環節以及各主體以整體價值最優為原則進行合作、分享、互動,在關注自身價值的同時,更加關注價值網絡中各節的聯系。加快資源與能力在網絡主體之間的相互流動,最終有益于產業鏈的價值創造。企業價值鏈的變化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價值鏈的中心發生了變化―突出客戶的中心地位,而逐漸弱化傳統價值鏈中的主導企業的作用。在企業價值網絡中,主導中心的概念和作用都在淡化,更強調以產業鏈或者企業價值網絡的形式,最大程度地挖掘、滿足客戶需求,以實現整體的價值最大化,該特征尤其是在移動互聯網產業價值鏈中表現明顯,而這一變化將深刻地影響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中各運營主體之間的關系,以及商業模式具體如何構建。

從產業價值鏈的演變可以看出,企業與企業的價值關系逐漸突破了以前的單向鏈式關系,逐步建立了基于產業鏈的企業價值網絡。要想企業持續發展,必須突出企業間合作、分享、共贏的關系;對于實現共贏,價值網絡成員之間的知識、資源、能力共享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

二、企業價值鏈中的能力分享

企業之間合作與能力共享是現在企業的必然選擇。能力分享與能力流的實現途徑有多種,合作形式為最普遍的載體,客戶需求是推動其發展的源泉。在價值鏈中,能力流的方向由客戶需求決定,為各主體取得價值增值是能力流存在的必要條件。

能力流與能力分享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賴。能力是基礎, 在企業合作過程中伴隨著能力流的活動,通過能力流的交互,企業實現能力分享就形成能力流,能力流被吸收、轉化并形成價值增值就有可能進一步促進產業鏈上各主體的能力分享活動。能力流中既包括與能力分享有關的企業資源和企業知識,還包括企業從事活動過程中所依附的相關制度、機制和流程內容以及關鍵能力,所以說能力流是能力分享的一種形式。

企業能否在合作中獲取對自身有用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受企業自身以及企業合作的對象、商業模式等因素的影響,而成員間在能力分享上的開放性,價值鏈成員之間的信任性、先期合作關系、溝通渠道的豐富程度因素將影響企業能力分享的作用和效果。

能力共享的主體要關注“新水桶”效應。能力共享的模式中,企業拿最長的木板也就是關鍵能力加入合作,實現合作共贏的前提下,從而獲得自身的更大價值。

三、基于能力分享的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

企業客戶環境和產業環境與商業模式有對應關系。其中,客戶環境的核心是客戶價值;而無論競爭思維還是合作思維模式下,競爭環境與伙伴環境是商業模式的兩個依存條件。業務模式、盈利模式和管控模式既是企業商業模式的核心內容,也是商業價值的反映,更是移動互聯網能力分享商業模式構建的最終載體。

構建商業模式就能從一定程度上運作產業價值鏈,眾多參與主體之間價值關系的構建與維持也將開始運動,這些關系正式商業模式梳理下的各種關系。

從商業模式試題構成中談能力共享,也就是談市場能力、技術能力和組織能力分享對商業模式的三大實體所起的作用。業務模式中的能力分享是整個商業模式能力共享的關鍵。這個要從三個層面講:首先,在產品生產環節上能力共享。其次,市場營銷與客戶服務環節一差異與差距為能力分享重點。再次,以合作方式實現盈利模式的能力分享。如果不以各主體收入差異為能力分享的基礎,就無法實現多方價值最大化,導致盈利模式滯后,業務模式難以為繼。

管控模式在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中起到對業務模式、盈利模式進行協調、支撐和管理等作用。產業價值鏈不同參與主體在管控模式上能力分享主要應關注這幾個方面: 要重點在對市場反應機制方面進行能力分享,同時結合在售后服務流程和保障機制和在企業的價值關系網絡、公司治理能力方面的能力共享。

價值鏈與商業模式有其共同點,他們都以產品為載體。不同的是,價值鏈是一個隱性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從上游到下游不斷進行著價值創造,但商業模式圍繞客戶價值,進行產品的定價與銷售,最終通過資金流的分配實現。二者關注的重點和解決的問題也有所差異。而產業價值鏈站位更高,能決定或影響商業模式的形態。

還應該注意的是,消費者需求、用戶消費行為、決策購買行為都會多商業模式有影響,這里就不在贅述了。

這些互聯網應用產品的典型特征使得價值鏈的上下游,產品生產制造的各個環節聯系緊密。通過上文一個好的產品找到一個有效的商業模式。所以通過本文分析業務模式、盈利模式、管控模式等實體構成可能的能力共享方式以及移動互聯網產業價值鏈,就能對價值鏈中各主體積極參與發揮和利用關鍵資源進行能力分享提供有益提示,為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與持續發展盡綿薄之力。

篇5

[關鍵詞] 商業模式;構成要素;框架

一、引言

對商業模式的研究熱潮始于20世紀末期的互聯網創業潮?;ヂ摼W興起之后,涌現出許多新的公司經營模式,同時網絡經濟條件下,出現了各種不同的業務流程、不同的收入模式、不同的信息流通方式,迫使企業重新考慮競爭優勢的來源、結構以及過程,這使商業模式受到了從業者和投資家的廣泛關注。

人們認識到,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企業必須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和成功的商業模式,并隨著企業內部和外部條件的不斷變化而變化,才能獲取持續的競爭力,從而保證自己的生存和發展。許多知名的商業雜志和管理期刊,已經廣泛使用商業模式這個詞語,來陳述成功企業的經營典范。盡管“商業模式”被廣泛提及,它卻缺乏一個明確公認的概念體系。業內人士對于他們所說的商業模式到底是什么含義以及商業模式的構成要素等關鍵性的概念問題,并沒有一個統一清晰的認識,商業模式似乎什么都是、無所不包,這使人們對商業模式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一些混亂,從而削弱了其對企業經營的指導意義。

本文擬通過對商業模式基本概念等相關文獻的考察,對商業模式的定義和構成要素等關鍵問題進行綜述,并在此基礎上,對這些基本概念進行簡要分析。

二、商業模式的定義

商業模式從全新的角度來考察企業,是一個正在形成和發展中的新的理論和操作體系,因此在相關的文獻中,研究者們提出了多種商業模式的定義。根據研究者們定義角度和出發點的不同,筆者將其概括為三大類:財務角度的定義、系統角度的定義和戰略角度的定義。

1.財務角度的定義

Hawkins (2001)將商業模式描述為企業與其向市場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之間的商業關系,認為商業模式界定了一種可行的成本/收入結構,使公司可以憑借自身的收入生存。與此類似,Elliot (2002)的定義同樣關注了商業關系和成本/收入流,認為商業模式明確了商業投資中不同的參與者之間的關系,參與者各自的利益、成本狀況以及收入流。

Rappa (2001) 則將商業模式定義為公司通過創造收入而維持自身生存的商業方式,認為商業模式表明了公司如何通過明確自己在價值鏈中的位置賺錢。我國著名經濟學家樊綱也認為“賺錢了才是商業模式”。

2.系統角度的定義

Paul Timmers(1998)將商業模式看作是由產品、服務和信息構成的有機系統,并對商業模式做出了如下定義:“一個產品、服務和信息流的框架”,其中包括“對商業活動及其作用的描述”、“對不同商業參與者潛在利益的描述”、“對收入來源的描述”等多個方面的內容。

Amit和Zott (2001)則進一步以網絡為中心對商業模式進行研究。他們將商業模式描述為:為了開拓商業機會而設計的交易活動各組成部分的組合方式。在他們的框架中,詳細描述了通過公司、供應商、渠道和顧客的網絡協作來實現交易的方式。為了定義商業模式,Tapscott和 Ticoll (2000)還提出了B-Webs的概念。B-Webs是指基于網絡的商業,代表了一種供應商,渠道,商業服務的提供方,設備供應商,以及顧客都以網絡作為主要的溝通和交易手段的獨特的系統。

3.戰略角度的定義

Magretta (2002)認為商業模式是“解釋企業如何運作的故事”,將商業模式定義為“一個企業對如何通過創造價值,為客戶和維持企業正常運轉的所有參與者服務的一系列設想”。她認為對商業模式的理解應包括對參與者及其角色的識別,對價值的認識,以及對市場運作和市場關系的把握。Magretta將商業模式創新與價值鏈理論相結合,認為新的商業模式都是對現有價值鏈的調整,即對價值鏈中的兩類基本活動(一類是與制造有關的商業活動,另一類是與銷售有關的商業活動)的創新。此外她還進一步區分了商業模式和戰略的概念,指出商業模式描述的是公司的各個部分如何作為一個體系相互協調,而戰略描述的是影響績效的關鍵要素。

清華大學雷家肅教授也從戰略角度給出了定義,他認為企業的商業模式是“一個企業如何利用自身資源,在一個特定的包含了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商業流程中,將最終的商品和服務提供給客戶,并收回投資、獲取利潤的解決方案。企業把上述一系列管理理念、方式和方法,反復運用,進行集成與整合,從而形成的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和操作系統”。

4.總結

從以上定義不難看出,現有商業模式概念研究中存在的分歧主要源于研究者的研究對象和研究目的的差異,前兩種角度的商業模式定義都是突出強調了商業模式的部分特征,而戰略角度的觀點則比較全面地提出了商業模式的內涵。綜上所述,本文對第三種觀點的定義進行整合,提出如下商業模式定義:

商品社會里的任何一個商業組織,都有其特定的商業活動業務流程,這一業務流程匯集了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最終將增值的商品和服務傳遞到客戶,并產生每個組織所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收益。這一與每個商業組織相聯系的業務流程和其核心環節的抽象,就是它的商業模式。

三、商業模式的構成要素

與對商業模式定義的研究類似,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探討了商業模式的構成要素,并取得了在深淺程度和嚴密度上差異較大的研究結果,提出了多種商業模式構成框架。根據各構成框架的出發點和研究重點不同,本文從整體上將這些構成框架概括為3類:一類以價值創造為研究重點,一類以網絡為中心,另一類則以市場為出發點。

1.以價值創造為研究重點的商業模式框架

Chesbrough和Rosenbloom(2000)從商業模式是企業為了從技術中獲取價值而建立的合理收益架構的認識出發,認為是商業模式概念與錢德勒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安索夫等的戰略管理、波特的競爭戰略等理論一脈相承,因為這些理論關注的焦點都是如何將企業的經營機會及威脅聯系起來,從而極大限度地獲取技術提供的價值。他們通過案例研究說明企業通常傾向于對適合其商業模式的技術進行投資,而對于不適合其商業模式的技術則不會投資。這是因為商業模式決定了以多大的成本、從何處取得收益,所以需要在一定的商業模式框架下對技術投資進行評價。因此,他們將商業模式視為“技術開發和價值創造之間的協調和轉換機制”,并通過界定商業模式的6項主要功能來揭示商業模式組成要素,認為商業模式應該具備如下的6項功能:(1)明確價值理念;(2)識別細分市場;(3)界定公司內部價值鏈結構;(4)定義成本結構和潛在收益;(5)描述公司在價值網絡中的位置;(6)明確陳述競爭戰略。

Afuah和Tucci (2003) 的研究同樣是以價值為中心,并考慮參與者的價值創造。他們認為,商業模式應該回答一系列的問題:向顧客提供什么樣的價值,向哪些顧客提供價值,怎樣為所提供的價值定價,由誰收費,在提供價值時采用什么樣的戰略,怎樣提供價值,以及怎樣通過提供價值維持競爭優勢。他們所描述的商業模式包括如下組成部分:顧客價值,范圍,定價,收入來源,相關活動,執行,能力,持續性。 Mahadevan (2000)也曾指出,商業模式包括3個關鍵的組成部分:一是價值,識別業務伙伴和買主的價值主張;二是收入,商業模式中需要包括用以確保產生收入的規劃;三是后勤,致力于與公司的供應鏈設計相關的多方面事項。

2.以網絡為中心的商業模式框架

Papakiriakopoulos和Poulymenakou(2001)提出了一種以網絡為中心、關注參與者和關系的商業模式框架。他們認為商業模式包括4個主要的組成部分:協調事項 —— 定義對各種活動的相互依賴的管理;整合競爭——描述與其他公司的關系;顧客價值 ——使公司的商業模式與市場和顧客的需要相聯系;核心能力—— 面對市場機遇公司如何利用資源。

Alt和Zimmermann (2001)將使命、過程、法律因素和技術也納入了商業模式框架,提出了6種一般性因素。使命 對于愿景、戰略目標、價值主張以及基本產品或服務特征的深入理解;結構 決定了不同參與者的角色和對產業、顧客和產品的關注;過程 提供對于使命和結構的更具體的觀點,揭示價值創造過程的元素;收入;法律因素影響商業模式和總體愿景的所有方面;技術 技術是基于IT技術的商業模式的驅動力和限定條件,技術的變化影響著商業模式的設計。

3.以市場為基點的商業模式框架

Hamel (2000) 認為商業模式是一個實際應用中的商業概念,并定義了商業模式的4個主要組成部分,包括核心戰略,戰略資源,價值網絡,客戶界面。這一概念提供了一種對公司全貌的描述。

Linder和Cantrell (2000)提出了一種描述商業模式的全面的方法。他們認為商業模式包括以下多個組成部分:定價模式,收入模式,渠道模式,商業過程模式,網絡商業模式,組織模式和價值主張。他們指出,許多人在談論商業模式的時候,實際上僅是商業模式的一部分。類似地,Petrovic和Kittl(2001)將商業模式劃分為7種子模式,包括價值模式,資源模式,產品模式,客戶關系模式,收入模式,資本模式,市場模式。這些子模式及其相互關系描述了商業系統在實際過程中的創造價值的邏輯。

4.總結

不難看出,前兩類對商業模式構成框架的研究拘泥于商業模式的部分性質,得到的研究成果難免有些片面。相比而言,第三類商業模式框架比較全面地概括了商業模式的構成要素,提出了清晰明確的商業模式架構。

可見,商業模式是由多個相互依存、互為補充的元素所組成的整體結構。企業正是依靠這樣的整體性結構來實現盈利的。商業模式的內容十分廣泛,凡是與企業活動有關的內容,幾乎都可以納入商業模式范圍 。

四、結束語

篇6

根據當前各大國際組織對物聯網的理解及其行業應用現況,可以定義為:物聯網是通過智能感知識別(RFID以及未來可能的射頻識別技術)、通信網絡(電信網、互聯網、廣電網)以及智能運算平臺(云計算)的相關技術設備,將區域內所有物體連入到統一的全球網絡,使其進行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和價值流的傳遞,共享和存儲相關數據,進而對網絡每一個節點進行智能感知識別、定位、監測、管理和操控。物聯網非為單純的物物相連,完全是面向應用的,包括行業應用、公共領域的應用、家庭的應用。因此,物聯網更多表現為區域性、行業性、領域性特征。

2 商業模式的定義及系統體系

業界對商業模式的研究百花齊放,分為盈利模式、價值派和體系派。結合一些領域的核心觀點以及理論進展,可以認為:商業模式是在一定的外部政策、技術、市場需求下,在行業不同發展周期體現出的類似于生態系統的體系,涵蓋系統中各主體定位及其自身價值活動,各主體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之間傳遞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和價值流這“四流”的狀況。

商業模式系統主要由三大要素組成:

2.1 外部環境

這主要指商業模式在橫向角度呈現的特征,是維持其生存和發展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

(1)政策管制:包括商業模式所在的區域政治環境,相關的政策法規和監管措施,市場競爭體系和格局,企業生存空間,自由度和開放性等內容。

(2)技術創新:包括相關技術發展歷史、現狀和趨勢,核心應用技術內容,輔助技術內容,技術創新的促進和阻礙因素等。

(3)產業需求:包括行業整體資源、產品特點,用戶群體分類和主要特征,消費習慣特征,需求發展歷史、現狀和趨勢,主要和潛在目標客戶,產業推動力等。

2.2 內部系統

這是商業模式的核心內容,主要體現在系統內部節點分布、自身運轉以及交互機制等。主要包括:

(1)靜態節點:包括商業模式包含的企業或者個體類型,各自特點,分布位置,整體價值鏈等。

(2)自身運轉:主要包括個體自身的戰略定位,核心競爭力,經營范圍運營機制,實現模式,成本定價機制,營銷模式,盈利模式,收入分配模式和關聯活動等。

(3)交互機制:主要包括個體間的競合博弈關系,價值流、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流動作用形式等。

2.3 協同發展

這主要體現在系統的內外互動和縱向層面的產業周期發展上。主要包括:

(1)系統內外部互動:外部環境對系統的影響機制和效果,內部系統對于外部環境的適應等。

(2)產業周期發展:整體系統演化動力,內部系統演化模式,持久性,產業發展周期等內容。

商業模式的體系可以通過圖1來體現。

3 物聯網商業模式的主體性特征

物聯網作為互聯網、通信網、傳感器等一系列新技術融合形成的產業類型,在繼承通信網和互聯網行業的部分特征的同時,通過信息的深度獲取和應用擴展了應用渠道。網絡作為信息承載和傳遞的基礎,在物聯網發展各階段都會起到重要作用,而網絡所有者的運營商,自然也應承起產業發展的核心角色。

網絡是物聯網的重要組成環節,只有電信運營商才能做到全方位覆蓋,因此是推動物聯網應用的主導。它們扮演的不僅僅是“管道商”,還是“信息提供商”。運營商要根據行業發展特點,以自身網絡有效整合系統其他個體和相關服務體系,有效傳遞相關信息和資金,最終實現對市場需求的價值覆蓋,使商業模式系統健康運行。

隨著三網融合進程的加快,網絡融合趨勢不可逆轉,物聯網的網絡平臺很有能與廣電網絡和互聯網融合,可能會出現其它負責網絡的運營商,甚至可能會有獨立的物聯網運營商出現。

除了網絡運營商,物聯網商業模式系統的其它重要個體還應包括系統內部的傳感設備制造商、硬件制造商、軟件制造商、系統集成商、服務提供商、內容提供商、廣告商、用戶、物體,系統外部環境的政府等公共事業機構、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科研機構,各類主體將借助其核心競爭力發揮不同作用,通過多種競爭合作關系推動商業模式系統的進化,保持系統活力。

4 電信運營商主體的物聯網商業模式分析

根據上述商業模式概念所囊括的市場體系,可以設計出以運營商為主體的物聯網商業模式。具體形式如圖2所示。

4.1 外部環境

(1)對業務發展的有效把握,以及相關企業的優惠和管制。主要指國家有關部門對物聯網發展階段以及可能開展業務的有效定位和把握,再據此完成的行業優惠和管制政策。

(2)物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網絡環境的改善。傳感器、技術標準、芯片、中間件、無線網絡和云計算等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決定了這一商業模式的階段分割,而不同種類的網絡發展和融合是業務推廣的重要標尺。

(3)物聯網應用的不斷發掘和市場推廣。不同階段物聯網的可能應用點需要系統個體進行發掘,同時需要通過合理的市場推廣,替代和改進之。物聯網發展初期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各類投資方也是重要的驅動主體。

4.2 內部系統

(1)企業戰略定位。運營商是整個商業模式系統的核心,設備制造商為底層,硬件和軟件制造商為中層,系統集成商為中高層,服務提供商和內容提供商為高層。但中高層的個體也都有面向用戶的界面,可以參與到整個生態系統的競爭中來。

(2)個體特點。除了設備制造商,其它個體都承擔了一定的復合型角色,除了自身的強項之外,面對市場也都能體現出各自的優勢來。內容提供商是系統的主要寄生者,對于平臺有絕對性的依賴。系統集成商是系統的次級核心,是提升效率的重要節點。

(3)核心競爭力。個體的核心競爭力與其負責的功能緊密結合,但都還有附帶的競爭力因素交叉從而形成競爭,網絡關系體現得較為明顯。

(4)價值鏈模式。該類商業模式的價值鏈模式主要為物體――設備制造商――硬件/軟件制造商――系統集成商――運營商――服務提供商――用戶。體現出的是一種信息感知、識別、收集、匯總、轉換和發送的過程。但由于每個個體存在著多種價值作用和增值潛力點,因此體現出比較明顯的價值網模型形式。

(5)競合關系。合作競爭是最主要的競合模式,除了設備制造商,不同層次的個體之間都存在著競爭和合作的雙重關系,系統活力較強,個體之間的集成趨勢明顯,而內容提供商則集中體現出寄生模式的特點。

(6)經營模式。運營商和服務提供商是主要的服務銷售商,硬件制造商是終端經營者,軟件制造商可以提供平臺上附加的應用,用戶的費用流向這幾方,除了各自獨立產品外,主要由運營商負責收入分配。

(7)成本與盈利。制造商的成本體現為人力成本、材料成本和知識成本:運營商的成本為集成產品成本、網絡維護成本和服務成本:服務提供商主要為服務成本,內容提供商為信息制造成本;系統集成商為功能集成成本。主要盈利來源是終端購買和服務付費,服務付費以功能費和信息費為主要類型,應用的單獨收費為特 色模式,運營商、服務提供商,內容提供商,軟件制造商和硬件制造商均能體現出一定的廣告平臺效應。

(8)收入分配模式。此類商業模式為非對稱信息下的收入分配模式,運營商是系統的的主導,在承擔主要風險的情況下,通過上述收入分配模型的條件進行收入分配??傮w看來,運營商占到初次收入份額的70%左右,服務提供商份額一般為20%,內容提供商為1 O%,運營商此后對于盈利進行二次分配。

(9)營銷模式。此類商業模式的營銷活動主要是運營商總體負責捆綁產品的B2B營銷,主要面對企業用戶,廣告平臺效應有一定體現。案例營銷是易被接受的模式。

(10)“四流”模式

物流模式中,主要的流動者是具有信息感知、識別和傳輸的功能模塊的硬件安裝和集成。

資金流模式中,主要是用戶的購買和付費資金,其中付費資金存在著多次分配,同時也會有廣告和投資等第三方資金的涌入。

信息流模式中,主要是感知到的物體狀態信息在不同個體之間的轉換、傳輸和發送過程,信息的源頭除了物體,也可以來自內容提供商。

價值流模式中,價值的產生主要是由各類制造商的技術、設備和應用、運營商的網絡環境、用戶基礎、終端覆蓋,服務提供商的服務能力、內容提供商的附加內容提供和系統集成商的集成能力形成的資源互補。由于合作競爭是此商業模式的主流形式,競爭所體現的信息交換以及個體之間為贏得競爭而展開的自身素質提升,都是價值產生的主要源泉。價值傳播的多向性使用戶有一定的選擇空間,對其也有明確的評估標準,各方的共贏體現在對需求的合理把握和自身的準確認知,并最終體現在各自的經營模式和收入分配上。同時,由于寄生關系的存在,資源交換成為另一種價值產生的源泉,平臺資源交換到內容提供商后,可以發揮出更大的效應。

4.3 協同發展

(1)外在影響。外在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政策的引領和導向作用。技術進步帶來的功能提升與拓展,可以擴展應用行業范圍,激發更多市場需求,同時吸引更多外來投資。

(2)內部適應

對政策的有效解讀和利用使企業少走彎路。對技術進步進行有效挖掘和利用,拓展應用模式,開拓更多增量市場,并通過第三方資金迅速擴大企業規模,提升競爭力。

以運營商為主體的物聯網商業模式是行業的主流應用模式,其中運營商是核心,是技術進步的主要接收和應用者,同時也需要集成軟硬件,并針對市場提供服務。該類模式的合作競爭現象比較普遍,系統效率可以達到最大值,其他個體對運營商業務的所謂競爭和替代,也是一種提升服務能力、通過價值交換提高附加值的手段。

該類商業模式可以覆蓋物聯網所有可能的業務和行業模式,從當前商用情況看,智能電網、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環保監控、數字醫療等行業可以作為首要的行業突破口。運營商的主體性體現于通過與傳感器和傳感網的對接,實現對感知信息的獲取、轉換和傳遞,并通過合作開發的多類移動終端對所需信息進行接收和分析處理。運營商在利用自身網絡的同時,也需要與其他個體合作,提供一套覆蓋信息感知、傳遞、接收、分析乃至未來進行控制的系統解決方案,以覆蓋各行業對物聯網應用的全方位需求。

5 電信運營商主體的物聯網商業模式策略

物聯網應用廣泛,潛在市場巨大,同一時段多行業推廣成本較高,收益體現較慢,運營商需要在技術、服務、商業模式等方面加大創新力度,找出適合的業務進行推廣,實現關鍵性的物聯網應用,拓展可以迅速形成規模的行業和市場。

運營商需重點關注幾個維度:一,是否更加了解用戶需求,應用是否更加接近用戶:二,是否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資源,體現資源優勢;三,是否可以滿足用戶不斷增長的需求:四,是否在提升公司價值和品牌形象的同時,實現社會效益和民生效益。

并應在以下幾方面完善商業模式的系統推進:

(1)大力發展移動通信網絡。首先應通過資費模式創新和終端的低價推廣來降低使用門檻,促使更多物聯網應用加入到網絡中:根據物聯網的稀疏數據、群組接收和高安全要求等特點,進行相關的網絡優化。

(2)積極建立合作共贏關系。物聯網商業模式系統龐大,個體數量多,關系復雜,運營商與多個主體存在競爭關系。應在保證自身效益的同時,通過合理的盈利模式和收入分配機制,開放和創新商業模式,與各方積極建設合作關系,實現整體共贏。

(3)著力推進先導應用。電信運營商應選擇具有重大經濟社會效益和示范效應、技術產業帶動作用強、關聯性高的重點領域開展物聯網先導應用示范,推動商業模式和體制機制的創新突破。這些領域包括智能電網、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環境監控、公共安全、數字醫療、智能家居等。

(4)促進終端融合。運營商要同硬件制造商和傳感器商進行合作,推進已有移動終端對于物聯網功能模塊的有效集成,以行業應用帶動終端研發和銷售,并通過不同類型網絡融合的方式,擴大終端應用范圍,加快其市場推廣。

(5)建立運營支撐平臺。運營商應該在自身網絡基礎上,搭建一個集成系統各個體核心競爭力的競爭平臺,通過信息的全方位處理和相關輔助功能的實現,提升物聯網運營的專業性,并通過對平臺不斷升級改造,完善服務質量,提升用戶體驗,提高效率的同時也體現綠色環保。

物聯網的發展,尤其在技術、產品、服務體系和用戶發掘等方向,促使電信運營商從原有的信息傳輸和信息服務、以用戶為主體,開始轉向信息感知、信息轉換傳輸和服務、以物體和用戶為雙向主體的模式,也迎來應用領域、用戶規模、戰略地位、資源利用、設計創新和企業價值提升等多方面機遇。

篇7

這不禁讓人好奇,返利網站究竟是怎樣的商業模式呢,能得此殊榮?

返利網站的商業模式

其實,早在2000年的時候,返利這種模式就已在國外出現,一些較大的網站,如Fatwallet、Ebates已經運營得爐火純青。2003年,這一模式被國人熟知與運用,易購、51返利等網站隨之興起,這個領域在經過了近幾年的耕作后,2009年,騰訊與網易兩頭巨鱷突然闖入,自此,購物網站開始被更多的人關注。

簡單說來,返利網站的商業模式就是通過采用購物返現金的形式聚集大量網購會員,會員通過返利網站去各大網上商城購物,購物完成后,商城會支付給返利網站一定比例的銷售傭金,返利網再把傭金的絕大部分返還給會員,這就是返利網站的商業模式。仔細分析,發現返利網站的商業模式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三方共贏”的聯盟特點。返利網站的商業模式顯然滲透著聯盟的元素,是商家和消費者的聯盟,返利網站通過聚集大量的商家和消費者,然后利用數量優勢,在給客戶帶去實惠和便利的同時,為合作電商帶來大批優質網購客戶、海量訂單和高重復購買率,使得客戶和商家都獲得了利益,同時,網站能成為重要的流量窗口,因此可以說是“三方共贏”。

二是形成“客戶黏性”。返利網站的“返利模式”具有一定的“黏性”特征,一般情況下,返利網站均規定是只有現金累計達到一定數量時才能提現,因為消費者即便在完成購物之后,仍需要再次登陸網站甚至進行購買,這樣就形成了消費黏性。盡管返利網站返利金額多少不一,但對于消費者,特別是女性消費者,還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

三是風險分散。亞馬遜、卓越在國內做的營銷投放一直很少,但他們一直有在返利網上做投放。業內人士預計,即使未來成熟的B2C減少營銷投放預算時,返利網也會是其必然考慮的渠道之一。因為這是“一個成本低、效果穩定”的渠道。有數據顯示,返利網目前的客戶轉化率為25%,這是國內普通網站的20倍以上。

由此可見,返利網獲得商業模式創新大獎可謂是實至名歸。

但是,脫離了商業模式的本質,返利網站便是脫韁之馬,紛紛跌入懸崖。

返利網站的未來

重回到商業模式上,返利網站三方共贏的商業模式依賴于商家和客戶的集聚,以及真實的消費行為。隨著消費者的成熟,以及對網絡購物體的認可和習慣,同時,B2C的蓬勃發展也使得各類商品都有了專業的網站銷售,人們的可選擇性越來越大。面臨這樣的市場狀況,人們開始疲憊于尋找更加實惠的可信任的網購網站,而返利網站商業模式具有解決此難題的先天優勢,從此角度出發,返利網站的未來依然值得期待。

而從返利網站商業模式的客戶黏性和分散風險的特征來看,其客戶黏性的大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懷疑,而能否和客戶形成穩定的關系,又直接影響到電商是否將其作為營銷投放渠道,而在返利網站的多米諾骨牌倒下的今年,其負面影響更是會直接影響到電商投放的選擇。

篇8

一、商業模式創新

(一)商業模式創新是一種新型創新形態

商業模式是人們用來描述互聯網時代新商業現象的,但并不僅僅局限于互聯網產業領域。商業模式創新是有別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工藝創新或組織創新等的一種新的創新類型。20世紀90年代中期,全球互聯網在商業的普及應用,改變了基本的商業競爭環境和規則,一批基于互聯網的企業應運而生,與此同時對大量傳統企業也產生深遠影響。人們關注商業模式創新的歷史很短,只有十幾年,但商業模式創新已經引起廣泛的重視。1998年后,美國甚至開始對商業模式創新授予專利。在我國有的地區,如杭州,商業模式創新企業已可以被評為高科技企業,并享受相應的優惠政策。

(二)商業模式創新的特點

商業模式,指企業價值創造的基本邏輯,即企業在一定的價值鏈或價值網絡中如何向客戶提品和服務、并獲取利潤的,通俗的說就是企業如何賺錢的。它包括產品、目標客戶、客戶關系、渠道、收益方式、企業內部價值鏈、成本、核心能力和合作網絡等9個要素。商業模式創新是指,企業價值創造提供基本邏輯的創新變化,它既可能包括多個商業模式構成要素的變化,也可能包括要素間關系或者動力機制的變化。相對于傳統的技術、產品或工藝等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有幾個特點:

一是商業模式創新更多注重和涉及企業經濟方面的因素,即使涉及技術,也多是和技術的經濟因素,技術所蘊涵的經濟價值及經濟可行性有關,而不是純粹技術特性。

二是商業模式創新更為系統和根本,它常常不是單一要素的變化,而是涉及商業模式多個要素同時發生的大變化,常需要對組織結構做出較大的戰略調整,是一種集成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往往伴隨技術突破、產品或工藝的創新。反之,則未必。

三是雖然商業模式創新也常帶來內部效率提高、成本降低,但它更注重為客戶所創造價值的增加,視角更為外向和開放,常給企業帶來更大的競爭優勢。

二、商業模式創新的作用

(一)有助于出口導向型企業轉型

商業環境變動、技術突破及法律環境變化等,常給現有的產業和企業帶來嚴峻的挑戰,商業模式創新有利于應對不利產業環境的變化。如我國大量出口導向型企業,由于處于國際產業鏈的低成本制造環節,以國外為主要市場,簡單接受訂單,完成代工,缺乏自己的銷售渠道、產品品牌和研發設計能力,在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的國外需求減少,訂單下降的情況下,其傳統商業模式賴以成功的環境已經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原有商業模式出現嚴重問題。那些在國內還是有市場的,包括我國東部或南部的服裝、玩具等企業,可以通過商業模式創新,將其目標客戶市場由國外轉向國內,通過加強研發力量打造自己的品牌,并通過構建國內銷售網絡等,完成由出口導向向服務國內市場的成功轉型。

(二)有助于技術產業化形成新的生產力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與發明新技術同樣重要的是將其產業化實現潛在的經濟價值。而將技術推向市場是要借助一定的商業模式來實現的。商業模式創新有助于技術的產業化。在許多領域,我國有技術優勢,但卻無法成功將其產業化。如我國當前的移動寬帶ICT產業,去年剛完成3G的發牌,而日本近幾年即將開始4G技術的商業化應用。2001年,無線環境技術已經在我國“863”計劃中立項,目的是取得與后3G有關的一系列核心專利。目前,我國在技術方面并不落后,但如何把新技術產業化,把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形成優勢產業卻是我國移動寬帶ICT產業發展需要破解的關鍵問題。產業發展并形成競爭力,技術進步是重要和必要的條件,但僅有技術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合適的商業模式。日本的DoCoMo公司在1998年率先成功推出i―mode移動互聯網服務,不是因為它有領先的技術,而是因為它成功的商業模式創新。因此,商業模式創新也會有助于我國的企業將技術產業化,實現其潛在的價值,形成新的生產力和產業增長點。

(三)有助于已有產業中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

企業可以通過商業模式創新降低成本或風險,充分發揮核心能力,更快利用成長機會、或變的更為靈活等等。如沃爾瑪最初的商業模式創新,其核心特征是面向其他大型零售商所忽視的小鎮,以連鎖折扣店模式起家。鄉村消費者可以在本地以低廉價格享受像遙遠城市一樣的商品。相比它的競爭者,即傳統的小鎮商人其價格和產品質量的競爭優勢是非常明顯的。沃爾瑪隨著所屬商店數量增加、地域擴展而不斷發展壯大,利用不斷擴大的規模優勢,爭取到更低廉的進貨價格。對高科技物流系統的投資,使沃爾瑪有效率很高的配送系統,降低了作業成本,以比競爭對手更低廉的成本運送貨物。低成本為其低價格提供了基礎。正是因為通過對門店的簡單復制,幫助企業實現低成本、大規模的快速擴張,實現規模經濟等,以沃爾瑪為代表的連鎖經營被認為是20世紀的一場革命,并成為一種普遍有競爭力的商業模式形態。在日益開放的背景下,我國企業面臨越來越多的同際競爭。商業模式創新也可以從多方面、更大程度上增強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鞏同原有市場,并拓展新的市場。

(四)有助于成功創業及企業家經濟的構建

無論是社會經濟還是技術,總是處于不斷發展變化當中,美國次債危機的爆發帶來挑戰的同時,也還有大量機遇。如專業科技服務和健康服務是美國的第三和第四大服務業,在GDP中比重分別高達7%和6.8%。在這兩個領域,我國大量社會需求遠未得到滿足,有很多機遇。創新是企業家職能,無論在區域范圍,還是國家范圍,如果有企業家在積極活動,就可以將變化或危機轉變為開創新企業和服務的機會,也可利用機遇創造并提供新的就業機會。因此,一個有利于產生企業家并有大量企業家活動的經濟體,就可以稱為企業家經濟。企業家經濟可以為產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競爭力和高收入來源。他們可以通過商業模式創新,把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如推出新產品、開辟新市場、找到新的供應來源等。這應是保持增長動力最為基礎和根本的途徑。但創業是高風險的,即便獲得風險投資的項目,其中,也只有約1/10是比較成功的,不成功的原因大多是因為沒有合適的商業模式。

三、推動我國商業模式創新的幾點建議

(一)提高對商業模式創新的正確認識

我國企業界雖然也進行廣泛的探索與實踐,并取得積極的成效,但相對于商業模式創新領先的美國等,我國的企業實踐還是相對滯后的,實踐的落后又與認識不到位有關。商業模式創新作為一種新的創新類型,其重要性已經不在技術創新之下。

商業模式創新在我國商業界早已是個流行詞匯,但還有許多人對其含義理解片面或有偏差,它常被當做萬能標簽用。這與我國學術研究及宣介滯后有關。因此,我國企業、學界、政府有關部門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對商業模式創新重要性及內涵等的正確認識,并支持和加強對商業模式創新的研究,特別是深入結合具體產業的研究。

篇9

關鍵詞 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創新 創新途徑

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曾說:“當今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是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彪S著科技和新興產業的迅速發展,學習、應用商業模式已成了一種風尚。

商業模式創新途徑是商業模式創新的核心內容。對于企業來說,用何種方法、何種途徑、經過什么過程,進行哪些方面的創新以達到商業模式的創新,是重中之重。

一、商業模式創新途經的研究

商業模式創新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所以商業模式創新途徑會因創新者視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研究者們從以下不同的角度來研究了商業模式創新。

(一)過程視角的商業模式創新研究

Osterwalder (2004)認為,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分三個步驟:一是對商業模式進行顯化;二是對商業模式進行深入分析;三是對商業創意進行整合。

Shelton等(2005) 把商業模式的創新闡述為一個從創意開始,以獲取價值為結束的過程,包括:創新觀點的產生、原型、試驗、觀點選擇以及獲取價值。這個過程是一個管理過程,需要與之對應的工具、系統化的管理、戰略思考與企業高層的領導。

過程視角的商業模式創新從整體過程的角度來研究商業模式如何創新,對企業有很好的指導意義,但是已有的研究要么是定性的、思辨性的或總結性的。

(二)系統視角的商業模式創新研究

作為全球商業模式創新與設計研究的領先學者,Amit和Zott (2009)認為商業模式這個活動系統的設計者需要考慮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設計組成因素;另一方面是設計主題,這部分描述了商業模式活動系統價值創造的源泉。

Sven C Voelpelete通過分析商業模式的關鍵因素,提出了一個交互動態的商業模式再造的系統框架。從商業生態系統角度,考慮持續變化的環境因素,幫助企業保持并提高適應性和競爭力。

李東(2008)對33 家國內外的典型企業進行了深入的個案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歸納出廣闊草原型、帶狀森林型、山丘森林型和簇狀叢林型等四種商業生態系統類型。

從國內外的整理的研究來看,從系統視角研究商業模式創新的文獻還較為少見,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化。

(三)價值鏈視角的商業模式創新研究

進入新世紀,Timmers的價值鏈創新思路被大量應用,產生了許多研究成果。Gordijn ( 2001)基于價值鏈創新和商業網創新等理論方法,在e-value參考模型中把創新因素定義為價值活動、價值端口和價值界面三個元素,認為某種商業模式的創新分析可以從這些價值元素的解構著手。

Magretta(2002)認為,新的商業模式就是隱藏在所有商業活動下一般價值鏈上的變量,得出結論:一個新的商業模式起始于一項流程的創新。

國內學者高闖和關鑫(2006)運用價值鏈創新理論對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實現方式進行了解釋,認為企業商業模式是通過對企業全部價值活動進行優化選擇,并對某些核心價值活動進行創新,然后再重新排列、優化整合而成的 [6]。

價值鏈視角的研究較為新穎和獨特,且對企業來說更為實用,但研究者并未提出價值鏈視角商業模式創新的具體實施方法,這是后續研究需要解決的問題。

(四)戰略視角的商業模式創新研究

早在2000年,Wolfle將戰略管理中的SWOT分析方法引入商業模式創新研究,作為分析外部環境和組織現狀的工具,認為商業模式對于企業與戰略有著類似的功能。

Mitchell 等( 2003)認為那些最成功的公司就是那些能夠將持續、有效的戰略和強有力的商業模式創新結合在一起作為發展基礎的公司,并根據商業模式創新程度的不同將商業模式創新分為商業模式提高和替代。

Markides 等學者(2004)認為,同一公司針對同一市場可以同時應用兩種不同的商業模式,稱為雙商業模式,并列舉了以此獲得成功的公司,包括新加坡航空公司、IBM 等。

戰略視角的研究者們有的提出了商業模式創新的戰略類型,有的提出戰略規劃步驟,但是沒有說明怎么具體實施這些步驟,有待進一步研究。

總體來看,國內外學者們研究的視角也越來越多樣化,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不同視角的研究還相對較少。

二、未來研究展望

商業模式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已經引起了研究者們的廣泛關注,但關于商業模式創新研究更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筆者認為今后可在以下幾方面深化相關研究:

1、注重系統視角和價值鏈視角的研究,將會對企業具有更好的指導意義。

2、注重商業模式創新具體的實施步驟和具體方法的研究?,F有商業模式創新途徑研究大部分都是總體意義上概括,商業模式創新的具體方法卻很少,缺乏可操作性。

3、注重創新方法的實用性的研究。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論框架或方法探討層面上,缺乏實踐應用方面的論證研究。

參考文獻:

[1]歐陽峰,趙紅丹.商業模式創新研究的演化路徑與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10(12):12-16.

篇10

2015年3月5日,“互聯網+”作為一個新的名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而依靠“互聯網+”思路進行經營的互聯網企業早已融入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正在顯著改變著我國的經濟發展格局:互聯網+集市有了“淘寶”,互聯網+銀行有了“支付寶”,互聯網+紅娘則有了“世紀佳緣”……這些活生生的例子反映了“互聯網+”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日新月異變化,體現了“互聯網+”在當今時代的重大經濟價值?;ヂ摼W改變了傳統經濟的許多天然壁壘和約束,消除了時間限制,縮短了空間距離,大量新穎的商業模式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給企業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

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互聯網技術和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商業模式這一術語受到商界的空前關注。然而直到2000年以后,商業模式才引起理論界重視(Zott et al.,2011)。Amit和Zott(2001)認為,商業模式描繪了企業的交易內容、結構和治理的設計,它幫助電子商務企業開發商業機會以創造價值;Chesbrough和Rosenbloom(2002)將商業模式描繪為一種技術商業化的理論框架;Richardson(2008)將商業模式定義為企業戰略的概念性與構造性執行??梢钥闯?,由于研究領域和理論視角的多樣化,商業模式研究并沒有形成被廣泛認可的學術交流語言和主流研究范式(Zott & Amit,2013),已有的商業模式研究呈現出零散化特征(Klang et al.,2014;Spieth et al.,2014)。

21世紀以來,作為一種新的創新形態,商業模式創新也開始受到戰略、創業、創新等領域學者的關注,已經成為了商業模式研究的一個核心問題。彼得?德魯克曾指出,當今企業的競爭,不是產品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的競爭。Chesbrough(2010)也認為,企業通過商業模式創新創造的價值并不低于技術創新所能創造的價值??紤]到商業模式創新對當今企業發展的重要意義,諸多學者從不同理論視角出發來探討商業模式創新的影響因素,即驅動力研究(例如,McGrath,2010)。然而,目前在驅動力方面的研究卻呈現出碎片化、個性化的特點,尤其是互聯網企業商業模式創新類型多樣,來自于不同技術支撐、不同行業的創新特點各不相同,研究學者對該類企業商業模式創新驅動力的研究仍十分有限。因此,在當前“互聯網+”背景之下,以互聯網企業為研究對象系統分析該類企業進行商業模式創新的重要驅動力則十分必要且重要。 二、 互聯網企業商業模式創新驅動力

自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普及以來,來自互聯網行業的商業模式創新層出不窮。成立于2010年4月的小米公司,以其獨特的商業模式迅速成為了手機行業中的佼佼者。而這種商業模式所展現出的顛覆性與可持續性也深深影響了手機行業的傳統商業邏輯。小米公司創始人雷軍曾說,小米公司是在用互聯網思維做手機,小米公司的商業模式是互聯網商業模式;2011年初,騰訊公司推出“微信”,這樣一款支持快速發送文字、照片、支持多人語音對講的手機聊天軟件,贏得了5.49億多用戶的青睞(截止2015年3月)。“微信”的出現,使傳統運營商的短信、彩信等業務利潤直線下滑,它動搖了傳統運營商的根基,使其不得不尋求新的利潤來源;2013年6月,阿里巴巴集團推出了“余額寶”產品,截止2015年12月,余額寶用戶數已突破2.6億,余額寶規模已經突破6 207億元人民幣,據數據供應商Upper統計,這一規模已經讓余額寶躍升為全球第四大貨幣市場基金。余額寶的出現使銀行的借貸成本迅速飆升,銀行業面臨嚴峻挑戰。這些實踐領域的互聯網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實例,進一步引發了學術界對該類企業商業模式創新驅動力的研究。

1. 外在驅動力。互聯網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外在驅動力主要源于環境的動態性,具體可從機會的推動和競爭的逼迫兩個視角進行分析(Aspara et al.,2011;Ghezzi et al.,2015)。

在機會推動的視角下,商業模式創新在機會的推動下形成,并與創業、反復的試錯過程以及探索性活動密切相關(Chesbrough,2010),其驅動力主要來自新技術(Yovanof & Hazapis,2008;Wilemstein,Valk & Meeus,2007)、新市場需求(Aspara et al.,2010)、政策導向、新企業合作伙伴的推動(Gerasymenko et al.,2015):

(1)技術推動:由于商業模式與網絡經濟的興起相伴而生,因此諸多早期學者例如Timmers(1998),Amit和Zott(2001)認為以網絡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推動了商業模式創新的發展;隨后Kodama(2004),Yovanof和Hazapis(2008)也表明在IT領域,美國、歐洲和日本相關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受到了產業模塊化等技術變化的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幫助企業更大程度的獲得了技術變化所帶來的收益;Willemstein,Valk和Meeus(2007)也證實了生物制藥企業內部技術的提升是推動其商業模式創新的動力之一。在以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為基礎的信息經濟時代,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已成為推動商業模式創新的重要力量。技術創新孕育了新的技術,在新技術產業化、市場化的基礎上,新的商業模式得以形成。技術創新所帶來的諸多價值規律的顛覆性變化為商業模式提供了肥沃發展的土壤,提高了商業模式創新的效率。例如,基于自動完成文本框、翻譯、提供方向和交通等十大搜索技術創新,谷歌創造了以“免費”吸引“消費”的商業模式創新神話,在技術創新的推動下該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層出不窮,體現了技術對于該類互聯網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重要驅動作用。

(2)需求拉動:隨著商業模式創新實踐的不斷發展,學者逐漸認識到有些互聯網企業商業商業創新的成功并非依靠先進的技術,而是在對顧客需求的充分了解和滿足的基礎上實現了商業模式創新的成功。于是有學者開始從市場需求拉動的角度探討商業模式創新驅動力這一問題。學者Tse(2012)認為,商業模式創新并非源于技術發明本身,而是源于對顧客需求的洞察、對價值主張的重新定義,并認為商業模式創新是一種商業創新,顧客價值主張是它的源頭和出發點;Aspara等(2010)指出,商業模式創新是由主動性市場導向即通過發掘顧客潛在需求來吸引新顧客、創建新市場所驅動的;Lindgardt(2009)研究發現,在網絡經濟下,對于那些處在經濟倒退環境下的企業來說,商業模式創新的重點就在于迎合消費者需求;黃飛(2013)則指出互聯網消費環境下,企業有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空間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來自消費者需求的影響對企業商業模式創新至關重要。Facebook以社會關系網絡平臺為基礎,以參與社交的消費者需求為立足點,開發出了吸引和留住客戶的廣告營銷商業模式,在互聯網企業中獨樹一幟;在對讀者實際需求的了解和把握基礎上,Amazon利用Kindle將電子書出版業進行整合,很大程度上壓縮了傳統出版業繁瑣的流程,減少了對各類資源的占用,創造了網絡書店商業模式創新的成功。

(3)競爭逼迫: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危急的經營壓力也迫使互聯網企業進行商業模式創新。競爭逼迫視角認為商業模式創新主要來源于競爭環境的動態性,其驅動力主要來自新進入者的威脅、生產成本的提高,甚至是替代者的出現(Demil & Lecocq,2010)。曾萍和宋軼波(2014)認為企業的競爭已由原先基于產品、技術和品牌的競爭轉向了商業模式的競爭。Venkatraman和Henderson(2008)在深入研究壓力促進商業模式創新的作用方式基礎上,發現技術、經營方式的變化會給企業帶來壓力,當壓力積累到一定程度,或者達到臨界點時,就會使企業產生商業模式創新的需要;Sosna(2010)研究波特的五力模型,認為企業外部競爭力發生變化會導致現有的商業模式失去動力而要進行改革。在如今的互聯網經濟時代,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張敬來和孟憲忠(2009)基于本土的B2C電子商務模式創新的研究,認為制度環境差異、消費需求的變化、市場競爭加劇是推動我國本土B2C電子商務企業模式創新的主要參考因素。以互聯網電商平臺為例,淘寶、京東、1號店依靠互聯網提供各種商品;世紀佳緣、有緣網依靠互聯網提供相親服務……可以看出,在不同行業提供相似產品或服務的企業數不勝數,企業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如何在眾多生產同質性產品或服務的企業中脫穎而出則成為了企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競爭逼迫下,在確保生存和進一步發展的迫切要求下,商業模式創新則提供了一條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

除以上技術、需求和競爭的影響外,互聯網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也受到政府政策等因素的驅動。例如,在“互聯網+”背景下,互聯網金融企業在政策的支持與引導下,開創了P2P的互聯網金融商業模式創新,將互聯網、金融和新三板這三個當下最火熱的板塊結合,為投資者帶來穩健的投資回報。

2. 內在驅動力。企業進行商業模式創新的內在驅動力則主要包括個人和組織兩方面。在個人層面,企業高管對商業模式創新的理解,特別是所具備的企業家精神對商業模式創新的實施具有重要作用(Khanagha et al.,2014);在組織層面,企業內在的運用、重構資源、開展探索性學習與利用性學習而進行的組織學習能力對商業模式創新尤為重要(Andries et al.,2013)。

(1)企業家精神:商業模式創新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企業家卓越領導和創新精神的推動。Linder和Cantrell(2000)的研究成果表明,企業高管在推動商業模式創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參與調查的大多數高管將更多創新精力放在了商業模式創新而不是傳統創新上;在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2005年所的一項調查中,參與調查的一半高管認為商業模式創新要比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創新重要的多;黃謙明(2009)基于資源基礎觀,指出企業的競爭優勢來源于對資源的整合,而企業家作為資源的整合者,基于對資源的創造性配置來改進商業模式。在企業實踐領域,當談到阿里巴巴、騰訊、樂視等這些成功的互聯網企業,人們便會不自覺的想到馬云、馬化騰、賈躍亭……可以看出,企業家所具備的創新精神有助于商業機會、資源價值的識別,企業家勇于變革、迎接挑戰、樂于合作的精神推動著商業模式的創新,為成功實施創新、成就事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