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研發產業分析范文

時間:2023-09-08 17:26: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藥研發產業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醫藥研發產業分析

篇1

一、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發展現狀

一是產業規模快速增長。威海市擁有醫藥企業93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5家,從業人員達2.7萬人,總資產達到337億元。2010年至2014年,醫藥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21.9%,高于工業增速10個百分點以上,行業發展呈現快速上升趨勢。

二是骨干企業膨脹發展。近年來,威海市醫藥產業培育了一大批龍頭骨干企業,2014年威高集團、迪沙藥業、達因制藥、鴻宇醫療、東寶制藥5家骨干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全市醫藥行業的74.2%。

三是產品結構明顯優化。全市規模以上醫藥工業企業均已通過GMP標準認證,其中,威高集團、迪沙藥業、達因制藥等7家企業率先通過新版GMP標準認證,擁有1個中國名牌和8個山東名牌。主要產品有化學原料藥及制劑、新型中成藥、醫療器械、生物藥物等10大系列2000多個品種規格,基本形成了以化學制藥為基礎,醫療器械為主導、中成藥為補充、海洋保健藥為后續的醫藥工業生產體系。

四是技術研發平臺逐步完善。全市醫藥工業現已建成2個國家級、2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個山東省院士工作站和1個醫用植入器械國家工程實驗室,企業的技術研發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威高集團在國內建立了9個研發中心及中試基地,重點研發生產高端醫療器械及生物藥品。鴻宇器械自主研發的微創顱腦引流系列產品已獲得3項國家專利,該技術填補了國內外腦顱出血急救方面的空白。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醫藥企業存在“小、散、亂”的現象。全市規模以上醫藥工業企業25家,其中過10億元的企業只有2家,占總數的8%。多數企業專業化程度不高,規模小、工藝落后、布局分散,企業集約化、規范化水平有待提高。

二是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目前國際上大型醫藥企業(輝瑞、諾華等)用于研發的投入占其銷售額的15%―20%,而威海醫藥企業平均投入僅為1%―3%;醫藥企業技術創新型人才嚴重缺乏,從而導致企業發展后勁不足。

三是產業集中度不高。目前,醫藥產業鏈配套率不足30%,產業集群內部大多數企業分散獨立,沒有建立起專業化分工與協作的聯合生產網絡。

四是融資難、招工難的現象普遍存在。中小微企業由于抵押物不足、信用等級不高等原因,融資難的現象比較普遍。企業生產一線工人中的65%來自外地,3―5年返鄉或離廠的約占50%。由于新建醫藥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生活設施配套不到位等問題,也增加了招工的難度。

二、發展形勢分析

(一)市場需求層面

未來5年,全球藥品市場將維持快速擴張態勢,預計市場規模年均增長8%。《全球藥物使用―2016 展望》指出,受新興醫藥市場銷量增加,以及發達國家藥物消費額提升的驅動,2016年全球年藥品消費支出將增至 1.2 萬億美元。威海市的一次性醫用注射器、輸液器的市場容量現已占到全國市場的20%以上,心臟支架占到全國市場的28%,兒童保健和治療藥品占據全國首位,醫藥企業應立足自身優勢,把握市場機遇,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二)政策因素層面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醫藥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醫療器械產業科技發展專項規劃2011―2015)》、《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等一系列的政策,自2014年7月生物藥品企業可執行3%的增值稅簡易征收稅率,2014年以后新購進的固定資產可縮短折舊年限或采取加速折舊的方法,顯著減輕稅負。今年2月,威海市和韓國仁川自由經濟區成為中韓自貿區地方經濟合作示范區,在貿易、投資、服務、產業合作方面,發揮兩地區位和經貿合作優勢;威海市委、市政府把醫藥工業作為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在財稅政策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扶持,這些政策都為威海醫藥產業發展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三)環境資源層面

威海市擁有千公里海岸線,約占全國海岸線的1/8,生態環境優良,氣候和環境宜人,飲用水源和海洋功能區水質全部達到國家標準,擁有海洋生物300多種,比較適合發展醫藥和醫療器械這類耗材少、耗能低、污染小、技術密集型的產業。

三、促進威海市醫藥產業集群發展的對策措施

(一)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按照威海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立足現有工業基礎,科學制定產業發展中長期戰略性規劃。一是培植醫藥和醫療器械兩大產業基地。依托迪沙藥業、達因制藥等骨干企業,大力發展化學原料藥及制劑、海洋生物及基因工程藥、現代中藥及天然藥三大類優勢產品,打造以化學制藥為基礎、中成藥為補充、海洋保健藥為后續的醫藥產業基地;依托威高集團、鴻宇醫療等骨干企業,重點發展高精尖診療設備、機電一體化醫療設備等產品,打造國內外重要的醫療器械產業基地。二是打造高端產業園區。以迪沙工業園、達因工業園、南海工業園三大醫藥工業園為載體,建設國際一流的生物醫藥產業專業園區,吸引更多的企業、技術、人才和資本流入園區,促進產業集聚,實現規模效應。

(二)立足創新驅動,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一是加強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引導和支持企業與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強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全力突破一批支撐醫藥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提升產業技術水平。二是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鼓勵企業引進高技術戰略投資者,采取股權轉讓、增資擴股等多種形式進行合資合作,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激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力爭到2016年全市醫藥產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5%以上。三是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著力完善“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積極推動科技成果孵化基地、中試基地建設,促進技術轉移和擴散。推進產業化示范工程,縮短成果轉化周期,加快產業化進程和推廣應用。

(三)推進戰略重組,培植骨干企業

一是推進戰略合作。依托威高集團、迪沙藥業等一批骨干企業,積極與國內外知名的大型先進醫藥企業、知名院校與科研機構合作,重點在高端醫療器械及配套、海洋生物醫藥研發及營銷服務網絡建設等領域,堅持引資金、引技術、引人才并重,品牌合作和產學研結合并舉,鼓勵和支持企業靠大聯強、嫁接聯姻,實現企業膨脹發展。二是推進大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威高工業園擴建項目、迪沙藥業高科技原料藥生產研發項目、山東中關村醫藥產業園等15個重點項目,項目完成后年新增銷售收入270億元,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四)依托產業招商,延伸產業鏈條

一是開展“獨立招商”。各市區要圍繞產業區域定位,瞄準國內外同行業領軍企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著力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高端項目。二是開展“定向招商”。圍繞醫藥產業集群發展和產業基地培育,針對產業鏈的高端和缺失環節,大力開展定向招商,做粗拉長產業鏈條。三是完善關聯配套。通過行政引路、招商引進、政策引導等舉措,推動上下游企業間的協作配套,為骨干企業膨脹發展提供鏈條支撐。

(五)突出重點,加大財稅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財稅政策。整合現有政策資源以及技術創新、節能減排等工業發展專項資金,大力支持醫藥產業發展,重點向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產業化示范工程等方面傾斜。認真落實增值稅轉型、所得稅減免、進口設備免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收優惠政策。二是金融政策。抓好銀企對接工作,開展科技支行試點,鼓勵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機構和民間融資服務公司為中小醫藥和醫療器械企業提供融資服務。三是土地政策。堅持盤活存量、用好增量,對于優先發展的醫藥產業項目,在確定土地出讓底價時,可按所在地工業用地等別的基準地價下限標準執行。

(六)建立完善服務機制,優化外部發展環境

篇2

在中國,沿海發達地區已經啟動了研發外包戰略。2005年,上海市分別成立了張江高科生物醫藥外包服務基地和浦東生物醫藥研發外包服務中心,重點培養生物醫藥研發外包服務的龍頭企業,爭取成為亞洲規模較大的研發外包服務中心,率先成為中國達到美國藥物實驗室管理GLP標準的外包服務機構。在中國,沿海發達地區已經啟動了研發外包戰略。2005年,上海市分別成立了張江高科生物醫藥外包服務基地和浦東生物醫藥研發外包服務中心,重點培養生物醫藥研發外包服務的龍頭企業,爭取成為亞洲規模較大的研發外包服務中心,率先成為中國達到美國藥物實驗室管理GLP標準的外包服務機構。

目前,歐美生物醫藥發達地區的研發外包業務正在迅速向亞洲、東歐等地區轉移。其中尤以化學制藥研發外包服務的轉移最為突出。據Kalorama信息公司的分析報告,2003年,全球制藥公司新藥研究工作的外部采辦業務價值高達20多億美元,業務的承包商主要是一些美國的專業技術公司。到2007年,這部分業務的價值預計將達到60億美元。在新藥開發的外部采辦業務中,大型制藥企業屬于最大的客戶,其占據的份額約為25%。這些大型制藥企業包括輝瑞、默克、諾華、百時美施貴寶和禮來,而這些大型制藥公司為了降低日益增長的新藥開發成本,均有意向低成本國家如印度和中國外包部分新藥開發工作。這對于中國來說無疑是一個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的新契機。

國際生物醫藥研發外包產業轉移對中國的啟示

中國在產品創新、市場規模、研發投入方面都落后于國際性制藥企業。

在產品創新上,全球上市的新藥中,中國參與原創型研究的微乎其微。在市場規模上,美國是最大的市場,2000年的銷售額為1600億美元,占全球市場的52%。其次是西歐與日本,2000年銷售額分別為730億美元和440億美元。巨大的市場份額為少數大企業控制,全球排名前100家企業控制著80%的市場份額;前25家企業控制了藥品市場的50%。我國1999年注冊資金500萬元以上的制藥企業有7,000家,但市場份額都很小,規模不足以在國際上競爭。在研發投入上,國際性的大制藥公司之所以能保持高達15%~20%的年增長率(如輝瑞),主要是由于不斷開發新藥并成功上市。為保持增長勢頭,公司不斷地投入大比例資金用于新藥開發。2000年,輝瑞在研發上花費了44億美元,占總產值(240億美元)的18%。默克(Merck)也投入了35億美元,占總產值(210億美元)的17%。相比之下,韓國的研發投入約為7%,而我國不到3%。跨國大制藥公司的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一般為1/4;而我國不到1/10。研發投入少,必然引起產出也少,久而久之就形成惡性循環,以致成為中國醫藥產業在發展中少有突破的原因之一。

從現實情況看,由于我國的大部分生物醫藥科技型企業屬于中小企業,其資源和研發資金都非常有限,不可能在產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上都具有核心專長。所以這部分企業需要認真分析自身的優勢和劣勢,結合外部環境的機會和威脅,找到公司與眾不同的資源,做到“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堅持專業化發展,強化核心所長,培育企業在國際研發外包產業方面的長期競爭優勢。

另一方面,新藥研發外包業務向中國轉移對產業發展、外資利用、國內制藥企業研發能力的提高及國際化道路具有莫大益處。從產業層面上看,全球新藥研發向中國轉移將促使市場和技術的成熟,加快新藥產業鏈的完善。從外資利用層面上看,全球新藥研發向中國轉移,不僅帶來先進的技術,而且可吸引外資,為生物醫藥產業乃至國民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從企業經營上看,可以通過合作,提高自身的研發能力,改變國內企業在研發上的薄弱環節,在合作中迎來“共贏”的局面。

此外,全球新藥研發外包產業向中國轉移,國內制藥企業可以借此契機加大國際化的力度,在全球醫藥產業價值鏈中謀取一席之地。

中國與印度在發展國際生物醫藥研發外包產業方面的差異分析

在亞洲發展國際生物醫藥研發外包產業方面,印度是中國主要的競爭對手。需要指出的是,在這方面,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已經在很多方面落后于印度。目前,印度正在效仿和翻板軟件業取得成功的經驗和方式,積極與國外制藥公司和生物公司進行合作研究,從事研發外包業務。

中國和印度之間的以下差距,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兩國在國際生物醫藥外包產業的地位和影響力。

1、國際競爭戰略上的差距

我國醫藥企業在原料藥上雖具有國際競爭能力,但在制劑產品上主要著眼于國內市場,多年來,我國西藥制劑出口一直徘徊在1億美元左右。而印度企業的國際競爭能力則明顯強于我國企業,它們不但原料藥具有相當的國際競爭力,制劑產品也是著眼于全球。

2、國際市場營銷運作能力的差距

由于我國企業開發國外市場的經驗不足,對目標市場的法律法規不甚了解,難以將制劑產品打入歐美發達國家市場。而印度企業則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策略,他們與目標市場的本土制藥企業合作,建立互利的伙伴關系。目前,多數想在國際市場上有所作為的印度企業,在開拓新市場時都倚重于當地公司的實力。FDA認證被認為是影響我國制劑產品出口美國的一大障礙,但印度制藥廠家則巧妙地克服了。

3、藥品創新能力和制劑技術水平的差距

我國企業雖在一些大宗原料藥的低成本生產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藥物制劑的生產技術水平和新藥開發能力則相對落后,部分原料藥和藥用輔料的質量不過關,產品質量難以達到歐美國家的技術要求。我國一個原料藥一般僅有2-3種制劑劑型,而國外一個原料藥平均有10種以上的制劑劑型。而且我國制劑的附加值低,按照國際慣例,醫藥產品的原料與制劑的比價差一般是1:10,印度為1:5.2,而我國一般為1:3。印度擁有大約200家國家級制藥公司,2.3萬家地區級的制藥公司,并具有雄厚的藥品研究開發基礎。除了政府設立的研究機構,還有大批私人性質的研究實驗室。某些制藥公司甚至擁有高質量的內部實驗設備,在研制新的藥物分子上頗有建樹。

4、人力資源上的差距

我國在國際化人才方面明顯遜色于印度。我國缺乏既懂技術和管理,又有良好外語基礎的復合型人才,這就阻礙了國內制藥企業走向世界。我國缺乏熟悉國際市場資本運作及法律法規的人才,也限制了國內企業在國外通過投資或并購直接設廠,而只能依靠傳統的出口貿易方式。

5、兩國醫藥政策的差距

在過去的10年里,印度政府大力扶持包括抗生素在內的原料藥生產,制定了若干促進制藥工業發展的政策,使印度能夠獲得生產所需的種種技術,并生產更多種類的產品。如對仿制藥的政策就非常寬松,能夠在美國FDA上市的藥品,在印度上市不需要再做臨床實驗,只要企業能夠做出和在美國上市的藥品同樣的產品(即經過印度藥政當局測試,兩種產品成分一致)就可以了。這樣的結果使印度的仿制藥品在美國產品上市后的9個月內就能夠上市。而我國還要做長達數年的實驗,既耗費企業大量的金錢,又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因此,在發展國際生物醫藥研發外包產業方面,我們亟需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加強。

1、需要進一步完善市場規則,以規范的市場來吸引國外公司的研發外包業務;

2、加強生物醫藥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建立和完善符合國際標準要求的硬件設施;

3、培養具有專業技能,受過專業訓練,人力成本低廉的新藥開發外包業務的執行者;

4、解除醫藥政策的過多束縛,使政策更符合實際操作,與國際接軌;

5、大力提倡不同地區、不同地域發展不同醫藥領域的業務,建立各地區之間的業務流。

上海張江發展國際生物醫藥研發外包產業的優勢分析

在新的機遇和挑戰面前,上海張江作為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區域規劃中的核心區,正面臨全國范圍內生物醫藥高新區逐漸興起及周邊地區生物醫藥產業崛起的壓力,需要突破傳統型的醫藥發展模式,在逐步培育自主研發能力的同時加快發展新藥研發外包產業,依托有利的區位優勢吸引國際醫藥企業的研發外包業務,迅速形成規模化,使新藥外包業務產業化、產業集群化,以期在中國大力發展研發外包產業的過程中發揮先導優勢。

綜合而言,上海張江大力發展國際生物醫藥研發外包產業的優勢在于:

1、基礎性研發機構的高度密集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上海新藥研究開發中心、上海南方模式動物研究中心等近二十家國家級和上海市重點研發中心入駐張江生物醫藥基地形成了基礎性、平臺型研發機構的高度密集,構成了新藥研發的依托主體,使得張江生物醫藥基地內的企業具備在國際市場競技的能力,構成了發展國際生物醫藥研發外包產業的基礎性平臺。

2、企業研發中心的不斷云集

隨著禮來中國研發中心、羅氏中國研發中心相繼落戶,張江在國內大型醫藥集團研發中心集聚的基礎上將不斷突現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的扎堆效應,這將成為張江發展生物醫藥研發外包產業的獨特競爭優勢。

3、新藥研發產業鏈的初步完善

目前張江已經初步建成生物醫藥創新鏈,集聚了國家新藥篩選中心、國家新藥安全評價中心、國家新藥測試中心等,隨著藥代平臺的建設,張江生物醫藥基地已經構建了從藥物發現、藥物開發到藥物生產的新藥研發產業鏈。因此,張江初步具了為新藥研發各個環節提供服務的能力。

4、專業人才教育培訓體系初步建成、國際人才交流平臺正在形成

上海中醫藥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以及多家企業研發中心的博士后流動站,構成了涵蓋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在內的完整的生物醫藥中、高級人才的教育、培訓體系。同時,一個跨國的,以海外留學生為重要目標的生物醫藥專業人才交流平臺正在逐步形成,張江將逐漸成為海外留學生歸國創業、擇業的熱土。高素質專業人才的聚集將為張江發展生物醫藥研發外包產業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5、公共專業服務體系的日趨完善

以公共技術平臺(包括生物醫藥共享儀器設備網絡和生物醫藥公共實驗室)和專業咨詢服務(知識產權和專利保護)為代表的張江生物醫藥公共專業服務體系的日趨完善,將為張江發展研發外包產業提供高質量的專業服務。

6、國內外專業交流平臺初步構建

篇3

一、我國醫藥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現狀及問題

醫藥制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個消費市場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醫藥制造業發展迅速,目前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原料藥生產出口穩居世界第一。2007-2017年,我國醫藥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從5967億元增長至28200億元,復合增長率達到16.8%,遠高于同期GDP增長率。不過,我國醫藥制造業創新能力弱、競爭能力不強等問題突出,產品仍“以仿為主”,創新藥欠缺,藥品質量和療效等都有待進一步提高。另外,隨著近幾年藥品“帶量采購”、“兩票制”等政策的實施,對藥企運營與成本控制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戰,再加上疫情沖擊,我國醫藥制造企業的收入和利潤收到較大影響,規模以上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近幾年一度出現下滑。在以上背景下,推動醫藥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是推進我國藥企向創新型技術型轉型升級、提升自身競爭力的有效手段。當前,我國醫藥制造企業數字化與智能化水平還有較大提升空間,據統計,我國有超過一半的醫藥制造企業處于單點信息化、數字化覆蓋狀態,系統間集成度較低;另外,仍有26%的醫藥制造企業處于數字化起步階段。具體而言,我國醫藥制造企業數字化、信息化主要存在如下問題:第一是新藥研發能力普遍偏低,研發階段信息化支撐手段缺乏。當前醫藥研發需要強大的平臺及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手段支撐,我國醫藥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仍處于傳統醫藥研發階段,缺乏信息化手段及數據的支撐,導致藥物研發耗時耗力,且成功率低。第二是醫藥生產階段信息化及自動化大部分處于單點覆蓋階段,未形成端到端集成。一方面部分生產環節還未實現自動化,這在中成藥制造企業中較為常見,如藥材預處理、藥物提取、環境控制等環節,仍需要大量人工參與。另一方面,醫藥企業信息化與自動化大部分互相分離,生產過程中的數據沒有得到實時收集以用于研發、生產過程的控制及管理。第三是企業營銷流通、產業鏈協同等環節信息化水平普遍偏低。我國醫藥制造企業對藥品營銷渠道管理、營銷數據的實時跟蹤及數據分析能力普遍不足。同時,當前藥企普遍缺乏互聯網營銷及用戶服務類平臺,基于線上的創新發展觀念薄弱。另外,醫藥制造企業利用信息化平臺打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實現上下游企業數據同步、資源及業務協同等方面還存在較大短板。

二、我國醫藥制造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推進創新發展建議

基于我國醫藥制造企業數字化、自動化現狀及問題,為推進我國醫藥制造企業運營升級、產品及服務模式創新,提升行業在國際的綜合競爭力,企業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一步提升研發、生產、營銷流通、用戶服務等環節智能化、數字化水平,同時推進企業各環節系統間集成及數據共享流通,最終實現智能化研發、智能化生產制造、智能化企業管理等全新生產運營模式的構建,具體建議如下。

(一)研發環節數字化

醫藥研發環節數字化是目前我國醫藥制造企業存在的最大短板,也是企業加強創新藥開發力度的關鍵一步。研發環節數字化建議從以下幾方面開展。一是企業內部要構建統一的研發基礎數據庫,如電子實驗記錄、儀器原始數據、化合物/生物樣品數據、生物活性數據庫等,實現研發過程中各類數據電子化、標準化,并實現基礎數據庫在企業內部的數據共享。二是完善企業級的研發信息管理系統實現研發流程集成。構建醫藥研發平臺,建立標準化的研發流程,基于研發平臺實現研發流程集成。基于研發平臺推進研發數據的整合和開發利用,實現對研發進程和研發質量的管理和控制,提高實驗效率,加快藥物研發進程。三是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輔助研發創新。醫藥制造企業應和專注于大數據、人工智能的信息技術服務企業開展廣泛合作,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在藥物研發、臨床試驗過程中的應用,以降低研發成本、縮短研發周期。例如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在藥物研發、臨床試驗等階段進行大批量文本分析及預測、虛擬藥物篩選、病例分析及臨床匹配、晶型預測、發掘藥物新適應癥等工作,以提高藥物研發效率。

(二)生產環節數字化

醫藥生產環節應重點推進生產過程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加強各環節智能化系統的整合,逐步形成貫穿整個生產過程的智能化、自動化控制體系。由于化藥、生物藥、中藥生產數字化基礎存在較大差異,建議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具體方案。具體建議如下。一是中小企業首先提升藥品生產關鍵環節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推進智能裝備、智能傳感器等智能設備的普及,加強提取、濃縮、醇化、干燥、滅菌等關鍵環節自動化控制系統的部署,逐步實現各個環節工藝參數和質量控制參數(如溫度、流量、壓力、液位、質量、濃度等)的自動采集、監測、分析、集中顯示、報警和控制,簡化生產流程,減少人工干預。二是逐步形成貫穿全生產過程的智能化控制體系。在關鍵環節自動化系統部署基礎上,推進各環節自動化控制系統的整合,形成貫穿整個生產過程的智能化、自動化控制體系,強化生產制造各類參數數據匯聚與分析,實現信息和數據的快速、合理、準確傳遞與共享,全面提高生產制造過程信息化管理能力。三是完善企業生產類信息化系統建設及綜合集成。完善生產執行(MES)、環境監測、藥品質量監管、倉儲管理等生產信息化系統建設,實現生產自動化、智能化設備數據、物料、能耗等數據接入到生產信息化系統中,實現數據的實時監測及分析應用。推進生產信息化系統間集成及數據共享流通,形成集管控、優化、調度、執行和經營于一體的生產新模式。

(三)營銷流通及用戶服務環節數字化

營銷流通及用戶服務環節數字化是傳統醫藥制造企業較為欠缺環節,隨著“互聯網+”在醫藥及醫療領域的滲透,營銷流通及用戶服務環節數字化成為醫藥企業進行精準營銷、開展服務化轉型的關鍵。具體建議如下。一是搭建精準營銷平臺。醫藥制造企業應聯合醫藥流通企業打造面向基層醫療市場的數字化精準營銷平臺,重點探索醫藥產品精準營銷方式,提高資源投放有效性。一方面基于精準營銷平臺整合下游終端客戶資源,匯聚營銷數據和客戶數據,掌握藥品流向動態,對渠道終端(如醫院、藥店等)營銷數據進行實時動態管理以輔助差異化營銷科學決策制定、渠道優化、終端覆蓋等。另一方面基于新媒體環境,通過大數據分析手段分析醫生社交網絡、閱讀量和轉發量、醫學信息瀏覽記錄等線上數據,挖掘醫生使用偏好,實現有的放矢、精準營銷。二是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的醫藥新零售、健康服務平臺。醫藥制造企業應探索建設B2B、B2C電子商務平臺或與大型醫藥電商平臺進行合作,實現營銷渠道下沉,推進線下線上全面融合。另外,有實力的醫藥制造企業可探索建設企業數字化服務平臺,并和線下醫院、體檢中心、理療中心、藥店等實體機構進行密切合作,將數字化服務平臺向線下機構及個人用戶延伸,基于平臺開展藥事個性化遠程咨詢、療效數字化評估、遠程審方、健康監測、健康管理等。同時基于平臺沉淀消費者疾病譜變化、健康需求和消費習慣等數據信息,開展C2M反向定制化研發生產。另外,醫藥制造企業應積極與數字化診療平臺、互聯網醫院等平臺類企業合作,聯合推出慢病管理、術后跟蹤等服務,包括在線診斷、藥品購買配送、用藥跟蹤等,形成“醫+藥”閉環,延伸大健康服務半徑,創新開展營銷模式。

(四)企業運營管理數字化

企業運營管理數字化是醫藥制造企業實現內部運營升級的重要手段,通常包括企業人財物的數字化綜合管理、企業數據匯聚及綜合分析、企業智能決策等。具體建議如下。一是推進企業運營管理數字化升級。針對中小企業,建議通過實地部署或采購SaaS服務等方式,推廣辦公自動化、企業資源管理、客戶關系管理、供應鏈管理等運營管理類信息系統的使用,加強企業管理精準管控能力。對于有實力的大型企業,建議推進運營管理類系統與藥品研發、生產制造、營銷流通、用戶服務等環節信息化系統的整合,實現研發、生產、營銷、用戶服務、企業運營管理相關流程及數據的融合貫通。二是提升企業大數據創新應用水平。建議有實力的醫藥制造企業打造企業數據,盤活企業全量數據,實現企業各環節數據的匯聚整合、提純加工、數據分析、數據應用服務等,形成基于大數據分析與反饋的工藝優化、流程優化、設備維護與事故風險預警、精準營銷及用戶服務能力,實現企業生產與運營管理的智能決策和深度優化。三是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信息化協同。加強醫藥制造企業與上下游產業鏈企業的協作,通過系統整合、流程打通等推進上下游企業生產要素互通共享,逐步實現產業鏈互聯、平臺協同、要素融通,推動產業鏈企業生產和服務資源優化配置。

三、推進醫藥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政策建議

篇4

一、生物產業發展現狀

(一)基本情況。據初步統計,2009年全省醫藥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70.90億元,同比增長11.39%;完成工業增加值64.32億元,同比增長12.42%;主營業務收入達226.83億元,同比增長21.76%;實現利潤總額29.25億元,同比增長27.99%;實現利稅總額45.07億元,同比增長23.64%。目前,全省醫藥工業已形成以哈藥集團為龍頭、以哈爾濱開發區醫藥工業園和利民開發區醫藥科技園為側翼,葵花、完達山、烏蘇里江、珍寶島、仁皇、多多、友搏、黑寶等企業共同發展的格局。

(二)發展優勢。一是產品優勢。哈藥集團制藥總廠生產的30多種原料藥和18種劑型的產品,具備年產6100噸抗生素原料及中間體、30億支粉針劑的生產能力。氨芐鈉、頭孢噻肟鈉原粉、頭孢唑林鈉原粉以及頭孢唑林鈉粉針的產量和市場份額均居全國第一位。哈藥、三精、哈藥六廠及世一堂4個中國馳名商標的品牌總評估價值已超過267億元。二是產業優勢。全省擁有哈爾濱醫藥工業園、哈爾濱利民醫藥科技園、牡丹江愛民北藥科技園三個省級醫藥園區。2008年,入區企業已達80家,園區總年收入40.95億元、利稅8.59億元。三是資源優勢。全省中藥材資源豐富、蘊藏量大,分布的中藥材有856種,總蘊藏量27億公斤,按照目前的市場價格計算,這些藥材資源的價值約為65億元。全省已建立了6個品種的野生藥材資源保護區36處,保護面積5.9萬畝,被列為全國十大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之一。四是研發優勢。全省醫藥行業擁有專利品種57個、國內獨家品種51個、中藥保護品種39個、中藥保密品種2個;國家級新藥1445個;實施新藥研發項目154個,已獲得臨床批件66項,在研項目88項。九五以來,醫藥企業獲得各級各類科技成果獎167項。

二、生物產業發展需解決的問題

一是創新能力不高的問題。目前,一些關鍵性產業技術、產品制備工藝長期沒有突破,制約了醫藥產業向高技術、高附加值領域拓展,更阻礙了向下游深加工領域延伸。產品更新換代緩慢,絕大部分產品處于底端領域,靠巨額廣告投資、大量人力做市場、低價競銷維持生存,缺少發展后勁。藥物創制研發平臺由于沒有專項資金的支撐,尚未形成系統、有效的體系,直接導致黑龍江省新藥創制進展緩慢。二是科技投入偏低的問題。2008年有35%的醫藥企業有研究開發經費投入,但投入的經費總額僅為1.74億元,企業技術研發投入明顯不足,全省R&D投入不足銷售額的1%,與國際、國內實力較強的企業投入比例達15-18%相比,反差太大,造成企業缺乏高級技術人才、自主創新能力弱,創新成果產業化能力不足。這是黑龍江省醫藥產業在全國位次逐年下滑的直接原因。三是結構不盡合理的問題。企業結構不合理,雖然全面實施GMP、GSP認證,但規模小、集中度低、效益差的問題依然存在;企業、地區間發展不平衡,銷售收入第一位的哈藥集團與第二位葵花藥業相差100多億元;在黑龍江省擁有的7713個藥品批準文號中,只有149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新藥開發檔次不高,多為改劑型范疇,仿制品種占據主流。

三、專利在生物醫藥產業價值鏈中的地位及影響

生物醫藥產業價值鏈包括上游的基礎研究和下游的應用研究,以專利為主的知識產權處于生物醫藥產業價值鏈競爭的上游。劍橋大學的泰勒和西爾伯.特遜的研究結果表明,專利在醫藥工業中會影響到64%的研究開發支出。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曼斯菲爾德經研究分析得出結論:如果沒有專利保護,60%的新藥就不會被發明出來。在整個生物醫藥產業價值鏈的價值增值過程中,知識產權產品和利潤呈“U”型,是“微笑曲線”的二端。知識產權保護向產業價值鏈兩端——上游的知識創新和下游消費階段不斷延伸,產生出許多新的增值(下轉第74頁)(上接第71頁)環節。從專利福利角度分析,生物藥品專利保護與新藥研發之間存在著很大的矛盾,過度利用專利保護制度,也會削弱技術創新的動力。因此,需要建立適當的專利保護體系激勵技術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同時又促進知識的積累,合理、有效地利用技術創新的資源,使產業價值鏈的可持續發展和利益最大化。

四、生物醫藥產業專利發展的對策

(一)實施生物醫藥產業知識產權專項工程。制定《“十二五”黑龍江生物醫藥產業專利發展規劃》,明確未來5年黑龍江省生物醫藥產業重點發展領域、專利群布局、研發方向,形成獨具特色的黑龍江省生物醫藥產業專利網;利用各種宣傳手段,深化生物醫藥產業知識產權宣傳工作,提高專利維權的社會影響力;將全省主要從事生物技術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利項目資助資金由50萬元增至150萬元,使資助方式由重點資助專利項目向重點建設生物技術專利服務平臺轉變,提高資金的輻射面和使用率。

(二)實施專利支持服務體系建設工程。建設“黑龍江省生物醫藥產業專利情報服務中心”,搭建專業化專利情報服務平臺,協助政府和企業預知研發目標可能存在的知識產權風險,及早采取措施、調整研發策略、避免未來受到他人專利制約;了解相關產業和技術領域的整體技術水平和發展趨勢,幫助企業有效借鑒他人技術、及時調整研發方向、提高創新起點,為項目成果真正具備創新性和技術先進性,成功獲得知識產權保護創造條件;依托哈藥醫藥工業園區和利民醫藥園區的知識產權服務平臺,提升企業知識產權專利創造能力;推進專利管理進入科技計劃項目的申報、結題、驗收全過程,提高科技成果的專利產出率。

(三)實施生物醫藥知識產權聯盟工程。聯合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一起結成知識產權聯盟,配合政府做好專利技術信息服務和咨詢工作,跟蹤收集專利技術信息,并以技術信息服務為手段,間接引導、協調各企業的研究開發和生產,盡量避免低水平重復和惡性競爭;組成專利維權聯盟,協調促成行業內的合作研究。從而實現技術共享、信息共享、整合各方資源,形成優勢互補,共同研發和共享專利。

篇5

關鍵詞:云南;醫藥制造業;三階段DEA模型;創新效率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10―0011―04

1研究背景

醫藥制造業是典型的高技術產業,我國醫藥制造業近十年來始終保持著約20%的增長,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經濟的增長極,其創新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產業創新能力與創新效率一直是一個核心關注的議題。建立醫藥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因子分析法來分析創新能力對于認識醫藥制造業的創新綜合水平是一項基本工作,但是醫藥制造業要增強創新能力,除了加大研發投入外,提高研發資源的配置效率顯得尤為重要。產業創新效率是能力的核心要素,只有效率高,創新能力才會持續發展。學者利用SFA函數(隨機前沿函數)或者DEA(數據包絡分析)工具的研究發現,中國醫藥制造業創新效率雖然在穩步上升,但是創新效率整體偏低,而且上述文獻幾乎一致發現中國區域醫藥制造業的創新效率發展差異較大,尤其是西部地區的醫藥制造業的創新效率普遍低下。

影響醫藥制造業創新效率的因素有企業規模、市場結構、技術改造經費和研發效率等創新內部因素和產業規模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等創新的外部因素,也有市場容量、創新獨占性、技術知識累積性和社會動力等產業外部影響因素。目前政府科研投入經費使用效率低下是個不爭的事實,在DEA有效的情況下,孫虹(2012)利用超效率模型對有效省區進行了再排序,但是,對于效率低下的單元,尤其是西部地區,醫藥制造業創新效率低下究竟是產業創新內部還是外部因素還是環境變量干擾,卻一直沒有學者進行深入研究,因此,如何區分出影響因素是一個關鍵問題。

云南是西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較好的省區之一,該省醫藥產業具有資源優勢,據云南省統計,云南中藥材種植面積已達170萬畝,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是云南乃至西部地區所面臨的共同問題。為了避免資源初加工直接輸出的“拉美陷阱”,引入和發展資源依賴性高的高技術產業是知識經濟背景下云南乃至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必爭的戰略高地。作為高技術產業的代表,云南的醫藥制造業已經具備了良好的基礎。“十一五”期間,有3個品種4個基地通過了國家GAP認證、3個品種獲得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但是,發展效率和創新效率依然是困擾地方產業發展的問題。學者在云南醫藥制造業的效率分析方面的研究,結論和觀點是存在差異的,雖然鄒鮮紅,羅承友(2010)基于Malmquist指數認為云南的醫藥產業的發展是有效的,茅寧瑩,張帥英,褚淑貞(2012)也發現大多數年份的DEA有效,但也有一些學者的研究中國區域層面的數據揭示云南的創新能力和效率低下。專門針對云南省醫藥制造業創新問題的研究目前很少,僅張步振等(2011)對云南省醫藥產業的現狀與問題進行了梳理,依據經驗提出提高創新能力的措施,對云南醫藥制造業的創新效率并沒有進行深入分析,因此系統揭示創新效率低下并相應制定走出困境的途徑是急需要解決的實踐問題。

由于目前創新績效的研究學者多采用DEA、SFA、HMB、Malmquist指數等工具。這些工具要么沒有考慮到各個評價單元的環境因素的影響,要么沒有考慮到評價的隨機因素的影響,因此得到的效率的值并不準確,因此本文采用三階段的DEA方法,剝離環境與隨機因素的影響,利用調整以后的投入衡量云南省醫藥制造業的創新績效,為云南提高高技術產業績效提供分析工具,并提出對策建議。

2研究方法與模型

2.1模型與方法

1978年美國著名運籌學家A.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三人共同提出數據包絡分析DEA方法后,在測度效率方面取得了廣泛的應用,但是,經典的DEA方法并沒有考慮環境因素的影響。此后,Fare等(1998)曾提出解決環境問題的一階段DEA方法,其思想是將環境因素視為投入和產出變量帶入經典DEA模型。顯然,這一處理方式將環境因素等同于系統的投入產出并不合適。另一種處理方法是Coelli(1998)提出的兩階段的DEA-Tobit方法,第一階段采用傳統的DEA方法得到效率值,第二階段以此效率值為因變量,環境因素為自變量分析各種環境因素對于效率的影響。但是這種方法并沒有剝離出環境因素和隨機因素的影響,也沒有改變傳統DEA得到的效率值水平。Fried等(2002)在此基礎上對傳統的DEA方法作了改進,提出DEA法由三個基本步驟組成即三階段DEA。該方法的第一階段是利用經典DEA方法計算決策單元的效率值;第二階段利用隨機前沿模型(SFA)方法,考慮環境因素、管理無效率和隨機誤差的影響對于第一階段得到的投入的松弛變量的影響,進而對投入量進行調整,使各個單元處于相同的環境和相同的運氣。第三階段將調整后的投入量重新代入經典DEA模型核算效率,由于該效率有效剝離了環境因素和隨機誤差的影響,更能反映決策單元的實際效率水平。具體如下:

第一階段:DEA模型。

本階段采用傳統的DEA中考慮規模因素的BCC模型,得到投入導向的的效率值(考慮產出水平不變下,投入縮減的最大比例),分為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的值,且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對于每一個決策單元DMUj都有m項輸入Xj=(x1j,x2j,…xmj),s項輸出Yj=(y1j,y2j,…ysj),那么第j個DMU的BCC效率評價模型為:

minθ

nj=1λjXj≤θX0

nj=1λjYj≥Y0

nj=1λj=1

λj≥0,j=1,2,…,n

.

第二階段:利用SFA方法對第一階段的投入量進行調整。

首先利用第一階段的結果求出投入的松弛變量(包括徑向松弛變量與非徑向松弛變量)。

即Sij=xij-xijθ,(i=1,2,…,m,j=1,2,…,n)。其中xij表示第j個單元的第i種投入的實際值,xijθ表示第j家企業的第i種投入的最佳投入值,θ為效率值。然后以各個投入指標的松弛變量為被解釋變量,以環境因素為解釋變量得到SFA模型:

Sij=f(zj;βj)+vij+uij,i=1,2,…,m,j=,1,2,…,n

其中Sij表示第j個決策單元的第i中投入的松弛變量;zj=(z1j,z2j,…,zkj)為k個可觀測的環境變量;βj為對應的參數;f(zj;βj)表示環境變量對松弛變量的影響函數,一般取線性形式:f(zj;βj)=zjβj。vij+uij為混合誤差,一般可假設

vij~N(0,σ2vi)反應隨即因素的影響,uij≥0反應管理無效率部分,一般可假設uij服從截斷型正態分布,即:uij~N+(μ,σ2ui)。γ=σ2uiσ2ui+σ2vi,γ趨向于1說明無效率決策單元主導因素為管理無效率,趨于0說明隨機因素占主導地位。

隨后對決策單元的各項投入進行調整,使所有的決策單元處于相同的環境,相同的機會,進而更好考慮效率問題。首先需要從SFA回歸模型的誤差中將隨機因素分離出來,采用Jondrow等(1982)提出的方法,首先得到uij的條件估計量:

E^(uij/εi)=λσ1+λ2?

[(εiλσ)

Φ(εiλσ)

+

εiλσ],i=1,2,…,m.j=1,…,n

其中εi=uij+vij,λ=σuσv,

σ2=σ2u+σ2v(?)和Φ(?)分別為標準正態分布的密度函數和分布函數。

從而得到隨機因素的條件估計:E^(vij/εi)=Sij-zjβj-E^(uij/εi)。

然后以原投入項為基準按下式對決策單元的投入要素進行調整。

XAij=Xij+[maxj(zjβ^j)-zjβ^j]+

[maxj(v^ij)-v^ij]

上式右邊第一個中括號的調整使所有決策單元都處于共同的運營環境,而且因為用的是最大的預測值進行調整,因此調整到了最差的環境。第二個中括號的調整使所有的決策單元都處于共同的自然狀態,以上調整使每個決策單元面對相同的經營環境和經營運氣,即剝離了外部環境因素和隨機擾動的影響。

第三階段:對調整后的投入變量再進行DEA分析。

第三步將第二階段得出的調整后的投入值與原始產出值再次代入DEA模型,此時得到的效率值即為消除了環境和隨機誤差影響后的效率值。

2.2變量與數據說明

本文研究采用投入-產出的過程模型研究云南省醫藥制造的技術創新效率。變量的選擇方面,DEA模型的投入方面考慮人力和財力,選用研發人員全時當量(人年)和研發費用投入(萬元)(采用研發經費內部支出與新產品開發費用的加總)。產出方面考慮了科技成果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情況,采用專利申請數和新產品銷售收入。環境變量的選取方面,因為產業的創新績效受到國際環境、資本規模和產業專業化地位等的影響,本文考慮出口對于創新的刺激作用、產業的平均規模、產業專業化的地位的影響,結合以往的研究經驗、數據的可得性、模型的可靠性,經過比較分別選用了新產品出口部分占全部新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ps(%)、單個企業平均的投資額pt(萬元)、區位商lq(lq=云南省醫藥制造總產值/云南省GDP全國醫藥產業總產值/全國GDP)三個指標作為環境因素考慮其對于投入冗余的影響。

研究采用的數據主要來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年鑒》,選取了云南省醫藥制造業2000年―2011年12年的數據,為了使數據具有可比性本文對所有貨幣計量的數據全部折算為以2005年為基期。

3實證研究

3.1第一階段:傳統的DEA

采用投入導向的BCC模型,利用DEAP2.1軟件,分別得到綜合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及規模收益狀態,具體見表1。

由上表可見綜合效率值平均為0.683,純技術效率稍高平均為0.844,規模效率的平均值為0.807。可見沒有調整的情況下,純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對綜合效率的影響力近似,規模效率的影響更強一點,而且也可以看到云南省醫藥制造業的純技術效率十二年中有一半處在純技術效率最優的狀態,但這種效率的差別可能來自于環境影響、隨機因素的影響、管理無效率的影響,因此為了更準確地比較衡量各年的效率的情況,接下來采用類似SFA的方法剝離各年的環境差別與運氣差別造成的效率的影響。

3.2第二階段:構建類似于SFA方法

首先利用第一階段的結果得到兩種投入的冗余(徑向松弛與非經向松弛的總和)為因變量分別與新產品出口部分占全部新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ps、單個企業平均的投資額pt、區位商lq這些環境變量利用STATA做SFA模型,得到回歸結果見表2。

由上面兩個回歸結果可以得到γ趨向0,即隨機誤差解釋了大部分的變動。同時得到三種環境變量對松弛變量的影響,因為松弛量反應的是實際投入的冗余,因此若系數為負值,反應的是減少這種冗余,即提高效率,反之則是降低效率。從上面的回歸結果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區位商(lq)對于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的冗余影響為正的,即產業集聚反而增加了研發人員全時當量投入的浪費,這說明以產值衡量的云南省的專業化程度落后于創新程度,造成了冗余現象,也可以看做是云南省創新效率轉化為經濟效率的能力落后導致的結果。對于研發費用的影響為負相關,雖然不顯著但是可以考慮方向的問題,即集聚會減少研發費用的冗余,產業專業化程度的增加會提高研發資金的使用效率。

(2)新產品出口部分占全部新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ps)對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的冗余、研發費用的冗余均為顯著負相關,即說明出口需求的刺激提高了云南醫藥制造業的創新績效,可以解釋為面臨更大的市場,更強的競爭,提高了企業的創新的動力同時在與國外的市場交易的過程中也為企業提供了好的學習創新的機會,即創新的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3)因為數據的可得性,本文選用單位企業的平均投資額(pt)這一變量衡量企業的規模情況,一般認為規模越大會帶來規模效益,而且大的企業也更有創新的能力,進而更可能具有高的創新效率。根據上面的回歸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考慮方向性的影響,與兩種投入的冗余均為負相關,其中對于研發人員全市當量的冗余的影響不顯著。

3.3第三階段:調整后的投入變量的DEA分析

本階段用第二階段得到的調整后的投入量與產出變量采用DEA的BCC模型分析得到如下結果,見表3:

由以上結果可知,調整后純技術效率全部變成1,達到了最優的狀態;綜合技術效率的平均值較調整前有所提高;規模效率的平均值較調整前有所下降。即排除了各個年份的環境因素與隨機因素的影響,各個年份都達到了純技術效率前沿,說明云南省醫藥制造業技術效率無效的原因主要是由規模效率無效決定的,要提高綜合效率只有通過提高規模效率來獲得,而規模效率反映的是在最優規模生產的能力,即是否在最節省成本的情況下進行生產經營,這就要求云南省醫藥制造業要選擇合適的生產規模,提高規模效率進而提高綜合技術效率。從得到的調整后的規模收益狀態可以看出有一半的年份處于規模效率遞增的狀態,這也與醫藥制造業作為一個高投入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對于規模的要求相符。

4結論與政策建議

(1)規模效率是云南省提高醫藥制造業創新效率的關鍵。

傳統的DEA顯示,云南省醫藥制造業大多數年份創新效率無論是純技術效率還是規模效率都處于無效狀況,剝離了環境因素和隨機誤差的調整后的DEA分析,純技術效率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全部變為1,達到了最優的狀態。說明調整前的較低的純技術效率是由于環境因素和隨機誤差影響,同時也說明了做這樣的調整對于反映效率的實際情況是有意義的,進而得出綜合效率無效完全來自規模無效。而且第二階段分析中,單位企業的平均投資額(pt)對于冗余值都是負相關的,說明了大的規模投入對于創新效率的影響,因此云南省醫藥制造業要注重發揮規模效益,使生產處在最優的規模,提高創新的能力,進而提高創新效率。云南省應重視市場創新主體企業的創新動力,做大做強醫藥制造企業,支持企業擴大規模,為研發創新提供有力資源投入并迅速實現新產品的市場價值。

(2)動態響應環境變化能力是提高產業創新效率重要方面。

由于環境等隨機因素嚴重影響創新效率,尤其是純技術效率,而且由第二階段的分析得到,由新產品出口部分占全部新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ps)反映的產業外向性對于創新效率有促進的作用,區位商(lq)對于研發費用的影響為負相關,雖然不顯著但是可以考慮方向的問題,即專業化程度提高會減少研發費用的冗余,而對于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的冗余影響為正的,即產業集聚反而增加了研發人員全時當量投入的浪費,說明云南省醫藥制造業的創新效率尚未有力轉化為經濟價值,因此要加強技術轉化力度,提升整個產業產值及其在全國的專業化地位。綜合考慮,云南省的醫藥制造業需要積極響應動態環境變化,進一步加強開放的步伐,關注出口以及與國際的合作交流,提高專業化水平,并實現創新的價值實現,以提高醫藥制造業的創新效率。

參考文獻

[1]鄒鮮紅,黃建柏.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國醫藥制造業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研究[J].系統工程,2009,27(12):6772.

[2]張瑩,陳玉文.我國28個省市區醫藥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J].中國藥房,2013,(17):15391543.

[3]白雪潔,楊穎.我國醫藥制造業創新效率的區域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基于隨機前沿分析法的實證研究[C].中國工業經濟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長沙:2012,(10).

[4]張永慶,劉清華,徐炎.中國醫藥制造業研發效率及影響因素[J].中國科技論壇,2011,(1):7074.

[5]謝小燕,褚淑貞.我國醫藥制造業技術創新效率研究[C].2012年中國藥學會藥事管理專業委員會年會暨“十二五”醫藥科學發展學術研討會,北京:2012,(11).

[6]李曉梅,王偉光,考燕鳴.東北地區醫藥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實證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9,(11):3942.

[7]曹陽,項瑩,茅寧瑩.基于DEAMalmquist模型的我國醫藥制造業技術創新效率研究[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4(1):3339.

[8]孫虹.我國醫藥制造業技術創新相對效率研究[J].科技和產業,2012,12(3):4651.

[9]張林,高安剛.基于DEA的欠發達地區創新績效研究―以西南三省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0):7679.

[10]鄒鮮紅,羅承友.基于Malmquist指數評價我國醫藥制造業技術創新效率[J].中國藥房,2010,21(37):34573460.

篇6

云南醫藥產業科技競爭力的環境條件建設

1、強化創新意識

云南醫藥產業科技競爭力的提高,需要良好的社會創新文化的支持,要強化全社會的創新意識,形成鼓勵創新的良好社會環境。通過有重點有選擇地引進世界先進醫藥技術和強化自主開發,獲得有市場競爭力的創新產品,推進企業技術創新體系的形成,通過對國外醫藥企業的深入認識和研究,以及與我省實際的結合,實現企業的制度創新,建立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與此同時,我省醫藥企業還應充分利用在國內的市場優勢與資源優勢,在能力允許范圍內注重與產業化創新能力較強的國內外醫藥企業的合作甚至是兼并,不斷增強自身的科技競爭實力。

2、增強服務觀念

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云南醫藥產業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經濟技術競爭。在知識經濟時代,服務已經被作為一種產業名詞而倍受矚目,因此,我省醫藥企業應建立直接面對客戶的支撐服務體系。企業為了能及時準確地了解市場等各方面的信息,可以采取建立信息服務中心、增設售后服務網點或利用互聯網,建立企業網站的方式,為廣大的消費者甚至是醫藥企業自身提供最為快捷、最為方便的信息服務,使企業了解市場、了解消費者,提高企業的運營水平和效率,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支撐服務體系。

3、重視研發基礎設施建設

建立健全醫藥創新資源共享機制和研發基礎條件支撐體系,是全國提高云南醫藥產業科技競爭力的重要基礎。要采取有力措施,整合云南省醫藥產業現有研發基礎條件資源,加大研發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力度,為全面提高云南省醫藥產業科技競爭力提供布局合理、功能齊全、體系完備、開放共享的科研和產品開發基礎平臺,促進云南醫藥科技創新成果的產生和轉移,同時為加快醫藥科技人才的培養提供條件。結合云南藥用生物資源開發的需要,組建一系列規范的中藥研究開發中心,如中藥材種植研究指導中心、中藥新藥研究開發中心、中藥標準化研究中心、中藥工程技術及制劑中心、中藥科技信息中心等,形成開放高效的醫藥科技創新基礎平臺,為全面提高云南醫藥產業科技競爭力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4、更新思想觀念

人力資源是現代企業的戰略性資源,隨著云南醫藥產業的發展,企業需要不斷有新的產品構想、新的經營理念、新的管理模式等產生,對人力資源的要求不斷提高。因此,我省醫藥產業要按照引進、培養與國際化相結合的原則,充分利用國內外研發機構和教育資源,通過吸引高層次人才、強化在職培訓制度等措施,構建一流的人才資源體系,為企業提供優秀的企業家、管理者、技術人才和大量高素質的產業工人。

云南醫藥產業科技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1、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工作力度

圍繞云南醫藥產業發展和重大研發項目的實施,積極培養和引進一批醫藥領域學術和技術帶頭人、高級生產管理和經營人才。把人才作為培育醫藥支柱產業的第一資源給予高度重視,要像尋求資本、技術、資源一樣,抓住各種生產要素全球化流動的機遇,積極引進我省醫藥產業發展急需的各類人才。要改變用人上的傳統觀念,建立新型的用人機制,對各類人才“不求所有,只求所用”,通過在國內外創建醫藥研發基地、聯合辦學、合作研究等形式,積極開展智力引進工作。積極利用國內外醫藥教育資源,培養我省急需的新藥開發與中藥現代化人才。支持醫藥科研、生產和經營骨干的繼續教育工作,鼓勵有關人員赴國內重點院校或出國學習先進的醫藥開發、生產和營銷經驗,培養高層次研發、生產和經營人才,為全面提高我省醫藥產業科技競爭力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2、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形成既有政府撥款、又有企業自籌資金,既有國內金融貸款、又有國外金融投入,既有無償使用的經費、又有有償使用資金,全社會的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融資體系。政府投資的強度需要提高,主要支持新藥研發活動、科研基礎建設(重點實驗室建設、科研中心建設、基地建設等)和成果轉化的啟動資金。大力發展風險投資業,通過國內高新技術投資公司,籌集新藥開發風險資本,積極吸引國際風險資本投資于我省醫藥產品的研發。繼續支持有條件的生物醫藥高新技術企業公開上市發行股票,募集企業發展資金,支持企業的醫藥新產品開發工作。引導醫藥企業加強與國外大企業、大集團和商業銀行的聯系,做好招商引資工作,通過積極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引進資金、先進技術和現代化的管理經驗,促進云南醫藥產業科技競爭力的迅速提高。

3、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工作

進一步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為增強云南醫藥科技的原始創新能力和提高云南醫藥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服務,要加強中藥新藥知識產權保護的研究和實施,普及中藥知識產權的有關知識,提高中藥行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在進行中藥國際合作和開拓國際市場中,科研機構和企業要學會運用知識產權法規和國際專利制度來保護中藥技術和產品的合法權益。善于利用專利、商標和商業秘密等價值手段,維護中藥的合法權益;并主動利用在國外獲取專利、商標、版權等最新信息和動向,最大限度地擴大申請國外專利、商標和版權等,為樹立國際名牌產品和商標創造條件;熟悉和掌握出口國的藥品管理法、專利法、版權法、商標制度和國際規則的最新信息,切實有效地保護我省出口到世界各地的專利技術和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爭取優勢、保持優勢和發展優勢,為讓更多的云南醫藥產品走向國際市場提供良好基礎。

篇7

1 國內外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概況

1.1 國外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概況

據IMS health報告,2007年全球藥品市場再創歷史新高,達到7120億美元,市值較過去5年增加1780億美元;雖然銷售額逐年增長,但從2000-2007年的總體趨勢看,增速卻在逐年減緩,2007年降至最低(6.4%)。 其中3個領域表現引人注目:一是生物技術藥品的需求預計增長強勁,增長幅度達到13%~14%;二是仿制藥增長幅度達到13%~14%;三是專科藥品增長幅度將達到10%~11%。在全球藥品市場中,美國、歐洲、日本三大藥品市場的份額超過了80%,跨國公司主導了世界專利藥市場。

美國藥品研究與制造商協會(the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and Manufacturers of America)2008年報告數據稱,2007年美國研究開發費占銷售收入的16.4%,協會成員研究開發費達到445億美元,總的研究開發費為588億美元。由于研究開發費用越來越高,發現新的藥物單體化合物的速度減緩,2007年全球批準上市的新分子實體(New Molec-ular Entity,NME)13個,新生物藥品(New Biologic)6個,比2006年數量顯著下降。為了削減研發開支,許多跨國制藥公司開始剝離研發中的非核心部分,把越來越多的研發工作外包給印度和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因人才密集、成本低廉,已成為外企首選地之一。

1.2 國內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概況

近年來我國生物經濟產業快速發展,從國家到地方各級政府不斷加大力度支持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在國家產業政策(如“863”高技術計劃)、《生物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的大力支持下,我國已逐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生物醫藥產業鏈和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國內醫藥經濟在繼續保持高速發展的同時加大了科研開發力度。2007年,受我國宏觀經濟快速發展及各項有利于醫藥經濟發展的政策因素影響,國內醫藥經濟繼續保持在高位運行,工、商盈利能力和終端用藥水平顯著提高,醫藥工業研究開發投入經費是2006年的10倍以上,達到了54.65億元,占利潤總額的9%(表1)。

全國主要醫藥商品進出口額持續增長,化學原料藥及制藥中間體的貿易順差保持強勁勢頭,達到3.6億美元,同比增長28.57%;醫療器械貿易順差為0.6億美元,同比增長20%,西成藥國內需求旺盛,貿易逆差進一步擴大,進口增幅高于出口32個百分點。

2 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分析

2007年,上海生物產業基地正式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成為國家級生物產業基地,這標志著上海生物產業已納入國際生物產業發展總體戰略布局。上海已經成為四大國家生物醫藥產業規模基地之一,是國內生物醫藥領域研發機構最集中、創新實力最強的基地之一。

2.1 總體發展概況

生物醫藥制造業是上海重點發展的行業之一,生產穩步增長,核心產品正在形成,產業體系日益完善,外商及港澳臺投資經濟占據主導地位,生物醫藥產銷快速增長,研發外包發展迅速,呈現產業集聚化發展態勢。

醫藥產業穩步發展。2007年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開發經費投入達到5.47億元,同比增長53.65%,遠遠高于全國增長水平(23.13%);經濟總量位居全國同行業第6位,產銷率達94.9%,接近全國平均水平(94.5%);企業虧損面為21.75%,比2006年增加1.4個百分點,高出全國平均虧損面0.92個百分點(見表2)。

工業企業規模與2006年基本相同,以小型企業為主。2007年上海醫藥工業企業數量、資產總額均位居全國第5位,占全國比例5%以上(見表3)。

工業制造企業中化學制藥占據主導地位。化學制藥是上海生物醫藥行業的支柱行業,在生物醫藥產業中占據主導地位。從行業資產分布看,化學制藥業的資產占到49%,約是其它各子行業的總量。

核心產品正在形成。上海已培育了一批療效獨特、自主創新的拳頭產品。如上藥集團的“頭孢曲松鈉”、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水痘疫苗”、海尼藥業的“氨氯地平”、現代制藥的“阿奇霉素”、和黃制藥的“麝香保心丸”等產品的年銷售額均超過1億元。2007年上藥集團的“頭孢曲松鈉”銷售額超過5億元,上海生物醫藥企業正在形成有自主品牌的核心產品。

2.2 上海醫藥的經濟地位

醫藥工業穩步增長,在全國經濟地位徘徊在第6~7位。2007年醫藥工業總產值為340.03億元,居全國第6位;銷售產值322.8億元,位居全國第6位;累計實現利潤總額30.82億元,居全國第7位,同比增長29.50%。

醫藥商業在全國處領先地位。2007年醫藥商業銷售總額為476.18億元,居全國第2位;商品銷售收入凈額為446.48億元,居全國第1位;累計實現利潤總額8.69億元,居全國第2位,同比增長27.42%。

2.3 各子行業工業經濟運行

經濟比重:化學制藥是醫藥行業的經濟支柱。各子行業中,化學制藥在醫藥工業的經濟運行中發揮主導作用,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6%。化學工業中,制劑的工業總產值比重高達43%。

經濟增長情況:化學制藥工業中,制劑產值高居榜首,中藥飲片增幅強勁。制劑的工業總產值為141.84億元,位居第1位;而中藥飲片產值增幅最為強勁,高達832.4%。

經濟類型:國有經濟企業數量下降明顯。在各種經濟類型企業中,外商及港澳臺投資經濟企業由2006年的109家增加到117家(增長了7.33%),其他經濟屬性企業由67家增加到87家(增長了29.85%),而國有企業則從2006年的24家減少到21家(下降12.5%)。

股份制經濟和外商及港澳臺投資經濟占據主導地位。在331家企業中,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有117家,股份制企業84家,股份制經濟和外商及港澳臺投資經濟占60%以上。

2.4 上海醫藥產品終端市場情況

以上海地區樣本醫院(樣本醫院為83家,包括三級醫院27家,二級醫院42家,一級醫院14家)購藥統計數據為研究對象,分析上海醫藥產品的市場情況。

市場份額:表4數據顯示,市場份額較低。從2007年上海地區樣本醫院的品種、企業和市場份額中可以看出,上海產品的品種數增長率遠遠滯后于樣本醫院產品的增長率,所占份額較低,上海產品在未來發展中將面臨嚴峻考驗。

2007年樣本醫院用藥中,上海產品有612個,占全部用藥的31.29%。上海產品企業數為113個,占全部企業的6.85%,從中可看出,雖然企業生產的品種數多,但沒有優勢、重點品種。而由用藥金額所占份額14.21%可見,上海產品市場占有率不大,市場地位不容樂觀。

產品競爭力:合資產品總體競爭力優勢明顯。從2007年上海地區樣本醫院的品種、企業和市場份額中可以看出,平均增長率為2.99%,高于上海產品平均增長率(1.65%)。

2007年上海地區樣本醫院中,合資企業數量占上海企業數的12.39%,其產品占上海產品的21.24%,而市場份額卻高達46%。可見合資企業產品規模較大,產品集中度高。

競爭地位:樣本醫院金額領先前50位品種中,上海產品占有率有所下降。2007年樣本醫院用藥金額前50位品種中,上海產品的品種、金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分別下降9.38%和4.67%。

2007年樣本醫院用藥領先品種中,上海產品雖然份額過半,但品種數量有所減少,金額也隨之下降,上海企業對金額領先的熱點、重點品種關注度不夠。

2.5 科研狀況

科研投入與產出:醫藥工業研發投入增加,但在上海6個重點工業行業中生物醫藥制造業的科研投入依然較少。2007年,上海從事藥品研究機構、研發公司、高等院校、醫療機構單位超過400家,醫藥工業研究開發經費達到5.47億元,同比增長53.65%,但生物醫藥制造業科研投入依然不足。上海6個重點工業行業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開發項目與技術開發經費支出情況顯示,上海生物醫藥制造業投入的項目最少,經費支出相應最少,分別為1052個和14.10億元。

藥品研發速度較慢。上海新藥和仿制藥注冊位居全國第12位。2007年,國家加大了藥品注冊審批監管力度,頒布實施新的《藥品注冊管理辦法》,對提高新藥門檻,鼓勵創新藥物的開發,減少低水平重復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2007年,上海僅獲得23個新藥和仿制藥注冊批件,其中新藥注冊批件數7件(5個化學藥,2個生物制品),占全國新藥注冊批件數的4.4%;仿制藥注冊批件16件,占全國仿制藥品注冊批件數的2.3%。

醫療器械注冊秩序明顯改善。2007年下半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開展了醫療器械專項整治工作,對部分高風險醫療器械產品的注冊申報資料組織了核查試點,對部分重點監管企業的質量管理體系進行了專項檢查,了《體外診斷試劑注冊管理辦法(試行)》、《體外診斷試劑生產實施細則(試行)》等配套文件,規范了體外診斷試劑的注冊管理工作,醫療器械注冊、生產秩序有了明顯改善。2007年上海完成I、Ⅱ類醫療器械注冊880件。

藥包材批準數量快速增長。從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基礎數據庫檢索結果顯示,2007年上海獲得批準的藥包材由2006年的8個增加到32個,增長300%,從構成來看,主要是口服固體藥用瓶,其次是藥用封口墊片。

創新能力:創新能力顯著提高。2007年授權的上海生物醫藥發明專利達到444件,比2006年(438件)略有增長,其中A61K類授權的發明專利為167件(增長16%),c07類115件,C12類129件。

在A61K中,中藥專利授權量占A61K半數以上,達到51%;其次是化學藥,達到38%;生物藥占11%。

從專利權人分布情況看,高校是申請專利的主要力量,占A61K類授權專利的40%;其次是企業、個人和科研機構,分別占23%、20%和17%。

科技進步:科技進步取得可喜成績,企業創新能力正在提高。2007年度國家科技獎勵獲獎總數中,上海占了15.4%,創歷年來上海獲獎比例最高紀錄,共獲9項國家自然科學獎、4項國家技術發明獎、39項國家科技進步獎。其中生物醫藥領域獲得4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占全部獎項的30%,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占全部獎項的25%,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3 浦東新區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狀況

3.1 企業數量增長及分布情況

企業總體數量增長率呈顯著下降態勢。截至2007年年底,浦東新區共有生物醫藥企業357家,比上年增加7.21%,其中化學制藥企業87家,中藥制藥企業14家,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制造企業50家,生物制藥企業138家(占38.66%),企業總體數量增長率呈顯著下降態勢。

生物制藥企業數量持續增加,民營企業數量增加較快。近5年來,浦東新區生物醫藥子產業中,生物制藥企業數量持續增加,年均增長36.2%,占生物醫藥企業總數的比例從2003年的24.69%上升到2007年的38.66%;外資和民營企業數量增加較快,年均分別增長30.42%和26.05%。

3.2 企業規模

總規模呈擴大趨勢,企業仍然偏小。2007年末,浦東新區生物醫藥企業的實收資本、固定資產原值、總資產均有顯著的增加,顯示浦東新區生物醫藥產業近些年來總體規模呈擴大趨勢。

但企業上述指標的平均數與2004年相比不僅沒有增加,反而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這一變化主要與新增加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原有企業的規模增長速度不快有較大關系。

利潤總額快速增長,工業產值、銷售產值增幅回落。2007年,浦東新區生物醫藥產業穩步增長,利潤總額快速增長,但工業產值、銷售產值增幅比2006年顯著回落。

自2003年以來,浦東生物醫藥工業總產值占上海市生物醫藥工業總產值的比例呈現緩緩下降態勢。2007年,浦東生物醫藥工業總產值占上海市生物醫藥工業總產值的比例為33.35%,與上年相比繼續下滑。張江高科技園區生物醫藥企業共完成工業總產值73.42億元,占浦東新區生物醫藥產值的58.18%,比2006年提高7.71個百分點。

3.3 研發投入與產出

投人增加,成果顯著。近年來浦東生物醫藥企業研發投入不斷增加,2003年以來年均增長39.35%。2007年,357家生物醫藥企業的研發投入共計6.03億元,占銷售總額的比例為5.06%。但生物醫藥企業的平均研發投入僅為168.91萬元,投入的絕對數還比較小,但與2003年的98.95萬元相比有較大幅度的增加。

2007年獲得新藥證書1項,進入臨床研究階段9項。自主研制的4個人源化單克隆抗體新藥通過了上海市組織

的項目驗收。這4個抗體類新藥分別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乳腺癌、銀屑病和器官移植排斥反應,其中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人源化抗體新藥(益賽普)已經上市銷售;治療乳腺癌、銀屑病的兩個抗體新藥已完成臨床研究,進入申報新藥證書階段;治療器官移植排斥反應的抗體藥物獲準進入臨床研究。

形成張江生命科學產業集群。共有350多家企業、研發機構分布在生物技術和化學制藥研發和制造、醫療器械、現代中藥領域,初步形成由六大模塊組成的產業集群,包括研究開發、生產制造、孵化創業、教育培訓、研發外包、風險投資,園區內有20多家國家和市級研發機構、20多家國內外制藥公司研發中心、40多家生產企業、250多家創業企業和60多家研發外包企業等。

外包服務(CRO)高速發展。2007年,浦東生物醫藥研發外包服務高速發展,對新區15家生物醫藥服務外包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全年研發外包服務產值共計達到8.66億元。已出現藥明康德、開拓者化學、睿星基因、桑迪亞、睿智化學等在國際上有一定聲譽的研發外包企業。其中,藥明康德、睿智化學等企業成為新藥研發外包“領頭羊”,已經步入了銷售收入逐年翻番的高速成長期。

業務急劇擴張,吸引大量國內外投資者。上海科技投資公司、新加坡星展銀行和香港思格資本集團建立科星創業投資基金,基金規模達5000萬美元。IDG聯合國內、美國和日本的3家風投機構,一并向桑迪亞醫藥技術有限公司投入數千萬美元;上海浦東生物產業風險投資引導資金順利完成首個投資項目――凱賽生物(Cathay Industrial Biotech Ltd)的運作。

2007年,羅氏藥品開發中國中心、科文思(上海)中心實驗室、阿斯利康中國創新中心落戶浦東,禮來公司與和記黃埔醫藥(上海)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會給浦東生物醫藥產業帶來新的活力與巨大的創新力,使其研發水平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4 小結

上海生物醫藥產業持續發展,2007年工業總產值達到340.03億元,同比增長15.21%,比上海GDP的增長幅度(13.3%)高出近2個百分點,但上海生物醫藥GDP貢獻率較小、生產總值只占上海GDP的2.8%,經濟總量在全國仍然徘徊在第6~第7位。上海生物醫藥產業集中度較低,以中小企業為主;新藥研發投入在上海6個重點行業中依然最低,新藥上市速度遠低于其他發達城市,企業創新能力不強,缺乏產學研聯動。藥品終端市場合資產品占45%以上,上海產品占有率有下降趨勢。

浦東顯現出生物醫藥產業集群,以生物制藥企業(機構)為主,研發外包服務(CRO)高速發展,浦東生物醫藥工業總產值達到126.19億元,占上海生物醫藥產值30%以上,但2007年浦東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利潤總額快速增長,工業產值、銷售產值增幅出現回落。

篇8

關鍵詞:醫藥制造業;國際競爭力;鉆石模型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028

1 引言

當前我國醫藥制造業發展速度較快,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不斷攀升,逐漸成為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在我國醫藥制造業快速發展的背后,我國醫藥制造業產業國際競爭力與全球市場上醫藥產業發達國家之間差距巨大。

2 文獻綜述

國外關于對于醫藥制造業的研究主要針對研發新藥、知識產權等領域。Jorg C?Mahilich和Tonmads Roediger-Schluga(2003)通過研究醫藥產業R&D投入,發現R&D投入強度決定著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大小。Daron Acemogl、Joshua Linn(2004)從規模效應角度出發研究醫藥制造業的發展現狀,提出醫藥制造業企業的創新能力對產業國際競爭力有一定影響。

我國醫藥制造業產業競爭力研究主要集中于產業國際競爭力,其中大多使用指標綜合評價法、主成分分析法、DEA法。穆榮平、吳灼亮(2005)立足于我國醫藥制造業現狀,綜合評價分析醫藥制造業后發現影響我國醫藥制造業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是產業規模不大,由此提出了促進我國醫藥制造業產業國際競爭力提高的六個重點問題。韓娟(2008)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確定我國醫藥制造業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大小。張海燕(2014)根據我國醫藥制造業現狀科學地選取評價指標,運用主成分分析法評價我過醫藥產業國際競爭力與他國的差距。

綜上所述,雖然國內外關于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研究成果數量豐富,但有關醫藥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方面的研究不多,尤其是對中國與醫藥制造業發達國家的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深度比較分析較為稀缺。基于此,本文對我國醫藥制造業的產業國際競爭力與英、美、德、日進行比較分析,并采用鉆石模型對我國醫藥制造業的主要影響因素進行研究。

3 我國醫藥制造業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

依據科學性、數據的可得性原則,本文選取國際市場占有率(IMS)、貿易競爭力指數(TC指數)、相對貿易優勢指數(RTA指數)四個指標分析我國醫藥制造業產業國際競爭力,本文以UN comtrade的數據為基礎,將當前世界市場上醫藥制造業較為發達的英、美、德、日與我國進行比較研究。

3.1 國際市場占有率

國際市場占有率(IMS)①是指一個國家的出口總額占世界出口總額的比重,可用來反映一國某產業國際競爭力的變化,如果比重提高則說明該國的該產業的出口競爭力增強。IMS與產業國際競爭力呈正向關系。

由表1可知,德國醫藥制造業IMS最高,美國次之,表明兩國醫藥制造業產業國際競爭力強勁;英國雖與德、美相差甚遠,但與我國相比產業競爭力優勢明顯;日本則低于中國。2000-2015年期間,唯有德國的國際市場份額處于擴大狀態。中國雖略有下降,但與英、美的大幅度下降相比屬于小幅度波動。因而表1的數據表明我國醫藥制造業的產業國際競爭力在全球市場上尚不具備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3.2 貿易競爭力指數(TC指數)

貿易競爭力指數(TC指數)②,是指一國進出口貿易的差額在其進出口貿易總額中所占比重。由于TC指數剔除了通貨膨脹、匯率變動等變量影響,因而不同國家不同時期之間可比。

通過對表2進行分析可知,就TC指數而言,德、英的國際競爭力優勢最明顯,中、美居中,日本則處于明顯弱勢。我國自2000年以來總體上處于下跌狀態,TC指數自2012年開始由正轉負,因而我國醫藥制造業并不具備比較優勢。表2中除德國的TC指數有所提高外,其余四國均處于下滑趨勢,可見與德國相比,其余四國的醫藥制造業并不具備國際競爭優勢。

3.3 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CA指數)

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CA指數)③是指一國某產品出口占該國出口總值的份額與世界該類產品出口占世界總出口份額的比例。RCA指數反映該國這一產品在該國出口格局中的地位,從而根據比值的大小確定這一產品在際貿易中的競爭優勢。

表3數據顯示,2000-2015年英、德呈現出增長趨勢;美國則持續小幅度波動,且2000年與2015年持平;中、日則處于遞減趨勢,且日本的下降幅度略大于我國。以2015年為例,英、德RCA指數在1.25-2.5范圍內,表明兩國醫藥制造業在全球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優勢;而我國則為0.19,說明我國醫藥制造業的產業國際競爭力與英、美、德相比并不具備競爭力優勢,且與三國差距較大。

3.4 相對貿易優勢指數(RTA指數)

相對貿易優勢指數(簡稱RTA指數)④體現醫藥制造業出口與世界平均出口水平的相對優勢,相較于其他指標能更準確地評價產業國際競爭力。

從表4數據來看,RTA數值均為負,可見五國的醫藥制造業產業國際競爭力均處于下降狀態。由于日本從2000年開始持續處于負值,可見該國的醫藥制造業并不具備國際競爭力。而原本競爭力優勢最明顯的美、德的競爭優勢也逐步削弱。我國從2012年降為負數,可見我國醫藥制造業在國際市場上比較優勢逐漸弱化。

4 我國醫藥制造業產業國際競爭力的主要影響因素分析

本文以鉆石模型為理論基礎,從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產業相關與支持性產業、企業行為及政府行為來分析我國醫藥制造業產業國際競爭力的主要影響因素。

4.1 生產要素

高技術產業必然帶有高投入的特征,醫藥制造業作為高技術產業大軍中的一員,大量的R&D投入是必然的。我國醫藥制造業大多為仿制藥而非原研藥,究其原因為R&D投入不足。2015年美國輝瑞醫藥公司的R&D投入為76.9億美元,占其銷售收入的157%,而我國藥企僅為4%-5%。我國醫藥制造業的研發強度遠遠低于醫藥制造業發達國家。而作為技術密集型產業之一的醫藥制造業,研發能力、研發投入極為重要,我國醫藥制造業要在全球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增強R&D投入必不可缺。

4.2 需求條件

1978年至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醫藥制造業的需求也不斷上升,醫藥制造業發展迅速,是我國醫藥市場發展最輝煌的30年,旺盛的國內市場需求刺激著我國醫藥產業發展。我國醫藥制造業的發展主要依靠內需。隨著我國老齡化問題的不斷加深,人們對醫藥制造業的需求將會持續U大,醫藥制造業也將面臨新的發展機遇。

4.3 相關產業與支持性產業

相關產業與支持性產業的發展程度將會對產業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強弱產生重要影響。相關產業與支持性產業之間相互配合、協同發展的主要形式是產業集群。產業集群可以促進集群范圍內企業之間的交流,擴大知識溢出效應范圍,減低交易成本,有利于產業發展。醫藥制造業R&D投入成本高、長久的研發周期與較高的投資風險,都需要產業集群范圍內相關產業與支持性產業的配合,從而降低風險,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

4.4 企業行為

2015年我國醫藥制造業CR4、CR8分別為9.3%、10.8%,根據貝恩分類法,屬于原子型。我國的醫藥制造業市場集中度偏低,醫藥制造業市場企業兼并行為頻發。我國醫藥制造業的市場集中度相對較低,為了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醫藥制造業企業之間的并購重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是必需的。

4.5 政府行為

由于無法對政府行為的影響進行量化分析,因而鉆石模型中政府行為屬于可變因素。我國政府“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基金,這為醫藥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政府的支持對于醫藥制造業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而言尤為重要。

5 結論

本文從市場能力角度構建了我國醫藥制造業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采用IMS、TC指數、RCA指數、RTA指數對我國醫藥制造業產業國際競爭力測算分析,并與英、美、德、日進行比較研究。研究表明2000-2015年期間我國醫藥制造業發展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尚不具備比較優勢,在與英、美、德、日四國的醫藥制造業產業競爭力比較中,我國僅略強于日本。文章最后基于鉆石模型的理論基礎分析了我國醫藥制造業的主要影響因素,為我國醫藥制造業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實施角度。

注:①IMS = XijXig,其中。

②TC指數=,其中:Xij為j國i產品的出口,Mij為j國i產品的進口,Xij|Mj為j國凈出口, Xij+Mij為j國i產品的進出口總額。-1

③RCA指數=XijXjXigXg,Xij表示j國家i產品的出口額,Xj表示j國家總出口額,Xig表示i產品全球出口額,Xg表示世界所有產品總出口額。RCA指數越大,則說明該產業國際競爭力越具有競爭優勢。

④RTA指數=RCA指數-MijMjMigMg,Mij表示j國家i產品的進口額,Mj表示j國家總進口額,Mig表示i產品全球進口額,Mg表示世界所有產品總進口額。RTA指數正值表示某種商品相對于另一國具有相對優勢,負值則表示不具有優勢。

參考文獻

[1]張彬.美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2,(4):81-91.

[2]張海燕.中國醫藥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4.

[3]楊秀云,郭永.基于鉆石模型的我國從創意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J].當代經濟科學,2010,32(1):90-97.

篇9

北部灣經濟區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創新發展主要存在以三種模式:采用政府主導發展模式。基于政府的戰略規劃定位,目前北部灣經濟區將生物醫藥確定為重點發展的高新產業之一,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導模式。政府扮演的規劃角色對集群的規模發展能起到有力推動,從長遠發展來看,但不利于集群向市場導向發展。因此,建議在集群今后的發展中適當轉變政府角色,向自下而上的政府主導模式靠近。采用資源稟賦和特色培育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北部灣經濟區擁有豐富的中草藥、海洋生物等資源,從產業鏈上保證了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原材料供應,采用該發展模式能對拉長集群區域內產業鏈有積極效果。創新資源推動發展模式。北部灣經濟區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可以利用大學、科研院所、龍頭企業集聚和技術創新速度快的優勢,采用創新源推動模式進行集群發展。

2.北部灣經濟區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產業鏈分析

醫藥行業產業鏈的基本環節是:原料藥采購—生產—包裝—流通—銷售。按專業分工,可將北部灣經濟區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劃分為四個主導產業,即以木薯、甘蔗深加工為主的生物技術產業,以生物農藥研發與制造為主的化工生物技術產業,以提供各種生物技術咨詢與服務的生物技術產業,和以中藥為原材料進行研發與生產的醫藥產業,如圖2所示。

3.北部灣經濟區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創新能力現狀的分析

北部灣經濟區生物醫藥企業集群創新能力呈現出個別突出、但總體實力較弱的趨勢。除少數企業的生物技術已達國內先進水平、甚至在國際上享有聲譽,大部分生物醫藥企業研發機構不健全,企業投入不足,現有的高校、科研機構參與企業創新創業活動少。目前,隨著生物產業孵化園、生物技術與亞熱帶生物資源利用成果產業化基地、生物工程中心及部分企業的技術工程中心建立和發揮作用,將大大推動生物醫藥集群創新能力的提升。

3.1創新意識和導向處于中等水平

北部灣經濟區生物醫藥集群區域內的企業對自身所在區域有著較多的創業、創新的動機和意愿,能夠熟悉的了解行業內的技術競爭環境和本企業和其他企業之間存在的技術差距,實現通過與區域內同行業之間的合作、非同行企業的合作、本地大學科研機構的合作和外地大學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來提高企業自身的創新意識,從而提高企業本身的創新能力。但是,由于北部灣經濟區生物醫藥企集群區域內企業的規模較小,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缺乏對醫藥創新技術的敏感度,使得集群內企業所具有的核心技術在國內外同行業中處于落后的地位。總體而言,集群內企業的創新意識和導向處于中等水平,如表1所示。

3.2創新資源比較貧乏

盡管地方政府對促成當地企業集群的順利發展起著重要的宏觀調控作用,但是企業仍需要重視企業自身的研究開發基礎設施的建設,擁有企業的專職研發機構和實驗室技術中心。目前北部灣經濟區生物醫藥集群創新資源都比較貧乏,特別是對財務資源和人才資源方面的投入,如表2所示。整體上來說,企業基本上都有將企業4%以上的銷售收入作為企業的研發投入,但是極少數的企業能夠真正做到實現對企業研究開發基礎設施的建設。參與企業創新技術的研究和開發過程中,企業熟練技術工人的投入強度較大,其中5年以上工齡技術工人占企業技術工人總人數的20%以上,企業還會通過與企業外部專家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來實現創新能力的提升。但是集群企業的人才機構不合理,低層次、低學歷的勞動人員和管理人員較多,高學歷、高層技術人員和管理人才相對缺乏,因而企業需要實施人才工程,引進人才,培養人才,調整人才供需結構。

3.3合作創新網絡已初具規模

北部灣經濟區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區的合作創新網絡特點主要表現為產學研的技術合作與聯合投資,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網絡規模,如表3所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①產業集群的技術信息交流有一定的優勢。一方面,有實力的生物醫藥企業與科研機構間存在積極的技術信息交流。另一方面,北部灣經濟區管委會等政府機構積極推動企業間的技術信息交流,拓展各園區的技術創新平臺,通過加大科技管理經費投入和創造條件以多種形式吸引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社會各種科技資源到園區參與企業科技創新,提高科技成果研發轉化效果。②產業集群內有專業機構平臺為之服務。目前,北部灣經濟區擁有2個自治區級技術中心和1個市級技術中心;一個生物產業孵化園以及一個正在建設的廣西第一家生物工程中心,建立了生物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生物技術與亞熱帶生物資源利用成果產業基地。③產業集群內企業以參與外地培訓和交流活動居多,自主舉辦技術信息交流活動少,造成了集群內企業之間缺乏廣泛的技術信息交流和企業對合作創新參與程度低,這主要是受合作網絡基礎條件制約,自主舉辦技術信息交流活動所需經費開支大。

3.4創新活動能力較強

北部灣經濟區生物醫藥產業集群企業有著較強的研究開發能力,能夠開展并實施新研究開發項目,申請企業的發明專利和取得國家級科研成果,并能夠將這些專利和科研成果進行商業化,用到企業的產品開發中去。但是,由于同時缺乏與高校、科研機構等的充分合作和缺乏成熟的投資市場和暢通的融資渠道,仍有一部分生物醫藥產業集群企業因為資本、人才的限制,只能安于傳統的生存發展方式,無法進行創新產品的開發和商業化應用,如表4所示。

3.5創新績效總體水平不高

篇10

關鍵詞:量化分析 北京市 高新技術

一、北京高新技術產業選擇的基本原則

在世界產業發展呈現新趨勢和北京邁向后工業化階段的背景下,北京高新技術產業選擇應堅持以下主要原則:

一是應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新的主導產業,把北京建成國家創新中心的戰略目標。二是要符合世界產業發展生態化趨勢,大力發展綠色、循環、低碳產業。三是要符合后工業化階段大都市產業結構服務化趨勢要求,大力發展現代服務產業,與周邊城市形成合理的產業分工。四是要選擇具有資源稟賦優勢、競爭優勢和發展潛力的產業,大力發展最能發揮北京比較優勢的產業。五是要大力發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低消耗、零污染、勞動密集型的都市型產業,培育并形成若干稅收、就業貢獻率大的新支柱產業。

二、北京高新技術產業選擇的量化分析

本文運用產業規模、水平、潛力、貢獻、影響力等五個量化指標對北京高新技術進行橫向比較和縱向分析,以確定北京具有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門類,為政府進行高新技術的產業選擇和制定產業政策提供決策依據。

(一)北京研發產業的量化分析

北京研發產業在全國具有絕對優勢。從區位商來看,平均達4.6,這說明北京研發產業在全國具有非常顯著的優勢。從研發經費支出來看,2010年的全國研發經費支出7062.6億元中,北京支出額為821.8億元,占全國的研發經費支出的11.64%。從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來看,北京市的2010年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為5.82%,全國最高,遠遠高于全國的1.76%,是位列全國第二位的上海的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的2倍多。從產值規模和技術市場交易量來看,北京在全國處于絕對領先地位、國際化程度很高。北京市研發產業的產值規模全國最大,技術市場的交易量最大,2009年北京技術成交額為1236.23億元,占全國比例為40.68%。北京市向全國其它省市輸出技術498.18億元,從其它省市吸納的技術365.7億元,技術輸出要遠遠多于對技術吸納。從產值增長速度來看,近5年以來研發產業產值增長速度都在10%以上,年均增長速度達39.8%,這說明北京研發產業非常具有潛力。從稅收彈性來看,近5年來稅收彈性均高于1,平均達3.14,這說明發展研發產業非常有利于稅收。從就業彈性來看,近5年來就業彈性平均達1.374,這說明發展研發產業也有利于就業。從對GDP貢獻率、稅收貢獻率、就業貢獻率來看,近5年來研發產業對GDP貢獻率平均為8.6%,對稅收貢獻率平均為11.6%,對就業貢獻率平均為18.2%。以上這些都說明北京研發產業具有實力(體現在區位商、產值規模和技術市場交易量上),也有潛力(體現在研發經費支出、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和產值增長速度上),還有魅力(體現在其對GDP貢獻率、稅收貢獻率、就業貢獻率上),還有利于稅收和就業(體現在稅收彈性和就業彈性上),因而應繼續大力發展。

(二)北京生物醫藥的量化分析

2010年北京市生物醫藥產業實現銷售收入559.5億元,其中生物醫藥制造業實現銷售收入483.5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118.6億元,在全市36個工業領域中居第5位。同時,北京市還成功實現“北京生物醫藥創新孵化基地”、“北京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兩個基地重大項目落地。從產值規模來看,以2009年的數據為例,北京生物制藥產業產值為313.08億元,而全國生物制藥產業產值為9443.3億元,北京生物制藥產業產值僅占全國的3.3%,總量明顯不足。從經濟與社會效果來看,“十一五”時期北京生物醫藥產業經濟效益優勢明顯,醫藥流通銷售利潤率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2倍。而作為全國重要的生物和醫藥研發中心及原始創新基地,每年全國有近1/10的新藥在京產生。從區位商來看,平均為0.912,這說明北京生物制藥產業在全國優勢不明顯。從產值增長速度來看,近5年以來生物制藥產業產值增長速度都在10%以上,年均增長速度達23.4%,這說明北京生物制藥產業非常具有潛力。從稅收彈性來看,近5年來稅收彈性均高于1,平均達1.852,這說明發展生物制藥產業非常有利于稅收。從就業彈性來看,近5年來就業彈性平均為0.584,這說明發展生物制藥產業對就業有貢獻,但貢獻不大。從對GDP貢獻率、稅收貢獻率、就業貢獻率來看,近5年來生物制藥產業對GDP貢獻率平均為1.6%,對稅收貢獻率平均為1.8%,對就業貢獻率平均為1.4%。以上這些都說明生物制藥產業實力不足(體現在產值規模、區位商及其對GDP貢獻率、稅收貢獻率、就業貢獻率上),但其具有潛力(體現在經濟社會效果和產值增長速度上),利于稅收和就業(體現在稅收彈性和就業彈性上),因此應做大規模,繼續大力發展。

(三)北京新能源產業的量化分析

“十一五”以來,北京市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開發利用總量已由2005年的60萬噸標準煤增長到2009年的188.3萬噸標準煤,年均增長近37%。同時,可再生能源占全市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明顯提高,2010年達到3.2%,比“十五”末提高2.3個百分點。未來一段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也是首都全面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向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目標邁進、加快構建清潔高效低碳現代能源體系的重要時期。依靠科技創新、加快推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應對氣候變化、保障能源安全、促進經濟發展轉型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