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的經濟學分析范文
時間:2023-09-18 17:58: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數字經濟的經濟學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投資 圖書出版 國民經濟 企業化 市場化
自從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以來,中國政府對文化產業的重視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一個市場經濟視角上的空前高度。而傳統圖書出版業,更是面臨全面改制――由事業轉為企業,以釋放行業內本來應該更巨大的能量。作為不算新的新經濟增長點,出版行業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資本,隨著時代出版和出版傳媒兩支股票在證券市場上的起起落落,投行、游資等都開始關注這一行業,下面以圖書出版業為例,簡單介紹一下出版行業的現狀與前景。重點在于強調大家所不了解或者認識不全面的出版行業的特點。
一、圖書出版行業的制度與運作模式
出版基本分為圖書出版、期刊出版、報紙出版、電子音像出版幾個類別,其中圖書出版和電子音像出版的主體是出版社,期刊出版和報紙出版分別對應的是雜志社和報社。本文只涉及圖書出版。
圖書出版是指書籍、地圖、年畫、圖片、畫冊,和含有文字、圖畫內容的年歷、月歷、日歷以及由新聞出版總署認定的其他內容載體形式的編輯(包括組織、采錄、收集、整理、纂修、審定)、印刷、發行活動。或者說,是指依照國家有關法規設立的圖書出版法人實體的出版活動。 在我國,圖書出版是執行許可制度的。圖書由依法設立的圖書出版單位出版。設立圖書出版單位須經新聞出版總署批準,取得圖書出版許可證。
出于對輿論的管控需求,圖書出版行業仍然處于國家完全壟斷的階段。每個出版社必然對應一個黨政部門,所以每個出版社都受上級主管單位和新聞出版總署的雙重管理。重要的是,出版社的高層領導,往往需要通過上級單位的任命而產生,有的出版社甚至還需要向上級單位上繳部分利潤,即使兩者沒有任何業務上的關系。這幾項特點表明出版社大多是標準的事業單位,后面會提到出版社的轉企改革問題。
出版行業的利潤率較高。圖書出版的直接成本占碼洋(可以認為是單書定價或多書定價之和)的20%左右,而出版社向主(傳統新華書店)、二(民營書店、供銷商等非新華系統)渠道發貨大多是以5~6折結算,賬期一般是1年以上,根據銷量結算,大多數情況下,過了銷售周期但仍沒有賣出的圖書,將會被退回到出版社。這就是出版社的市場運作模式。出版社的另一項重要業務來自教材教輔。高校的教材有老師選定,更是一種市場行為。而小初高的教材教輔往往由各地教委指定或者學校選購,這就需要出版社直接和銷售終端建立聯系,目前各地教材教輔多被本地區的出版社壟斷,在同質化嚴重的教材競爭中,出版社與教委和學校關系的疏近決定了教材業務的好壞。值得注意的是,從總碼洋來衡量,教材教輔是圖書市場真正的主體。
二、出版行業與宏觀經濟的關系
圖書出版業是文化產業上的一個重要環節。作為第三產業,它將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一點。第三產業占整個經濟的比重是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依據。比重越高說明經濟越發達。這其實可以理解為社會越進步,人的價值和精神產品越得到認可,圖書出版業正處在這樣的位置。
人們往往認為出版行業可以逆勢而上。主流媒體與投資分析經常提到在經濟危機中出版行業能夠逆風上揚,所以得到政府的重視。事實上,出版行業是順周期行業,只不過他的運作模式決定它對危機的反映是略微滯后的,由于圖書的生產周期長,鋪貨速度緩慢、回款周期長等因素,我們看到的財務表格很難令我們判斷出行業的現狀,只能反映過去一段時間的表現。事實上,出版行業只是弱順周期行業。
對于目前出版系統及出版社利潤增長的波動,主要原因有兩各方面:一是市場化進程對行政壟斷地位的沖擊,這會帶來出版業超額利潤的降低。二是利潤從體制內流向體制外,特別是流向眾多的民營文化公司。民營資本大量涌入出版業從一個側面也說明出版市場有著可觀的利潤回報和發展空間,我們當然應該用積極的眼光來看待這一力量,但政府在引導民營資本進入出版市場的同時,應該加強監管和審查力度,肅清魚龍混雜的局面,凈化出版市場環境。三是大眾出版比重的上升會降低出版業總體利潤水平,國際出版業中大眾出版的利潤率是最低的。
另外需要強調的是,民營出版雖然勢頭很猛,但是由于天然的劣勢――沒有書號資源,當出版社改革完成后,新的企業制度將激發體系內的創造力與爆發力,民營出版如果沒有綁定固定的出版社,那時將舉步維艱。作為投行,一定要看清民營出版的先天不足,保持謹慎投資。
三、政府干預下的出版行業未來
原新聞出版總署規定,2010年一定完成所有出版社的企業化改革,過期未轉制的將不予注冊。在政府的干預下,出版社的未來可以簡單地用一句話概括――對內企業化,對外市場化。把握住這兩個核心,把出版社打造成現代企業,這是未來的路線。
近年來,隨著出版業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出版社逐步放開市場動作,進一步加大投入,積極的迎接競爭的步伐使的出版社經濟效益不斷改善。隨著外資和社會資本的大量進入,國有資本在行業中的主導地位將改變,一些國有出版單位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逐步被淘汰,另有一些國有單位則通過大規模的改革,通過產權多元化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與社會資本和外資的逐步融合。在未來幾年,圖書出版業將迎來一個重新洗牌的時期,舊的格局被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新一輪跑馬圈地、搶奪市場空間和先機將成為競爭的重點。
未來的圖書出版會走向哪里呢?
首先是資產整合。所謂跨資產整合,其實質是指出版企業通過資本方式將大股東(往往是各省級出版集團)內的其他非主營資產逐漸納入上市公司經營范圍內,形成多元化產業體系。地方出版集團擁有多種非出版類資產一直是出版企業的“中國特色”,如安徽出版集團旗下除了將出版主業完全注入上市公司之外,還擁有酒店資產(天鵝湖大酒店)、旅行社資產(安徽中國旅行社)、華文國際經貿、安徽醫藥集團、移動漫游、安徽市場報等,這些資產多數與出版主業直接相關性較弱,但是有很大的市場,是出版主業的上下游。
更讓資本市場心動的是“跨媒體整合”的概念。所謂跨媒體,指出版企業可以通過資本運作的方式,并購報紙、雜志以及網絡等新老媒體形式,改變單一的圖書生產盈利模式,增加廣告等收入,形成多媒體產業形態。事實上,國外許多傳媒巨頭都是延續著媒介多元化的路線發展和壯大的。因此有媒體評論人士認為,中國媒體產業要想打造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媒介集團,跨出媒介間的行業壁壘是最必要的一步。
拋開即將發生的新變化,傳統出版的未來增長點也有不少。義務教育教材是一個穩定的市場,職業教育及課外讀物圖書是不斷增長的市場。教育圖書市場可以說是個永久的大市場,經得起不斷深入開發,例如,與海內外專業大型教育和出版機構合作開發社會教育資源,研發職業教材市場;承擔農家書屋建設所用書的政府采購及教育館配圖書采購會促使圖書銷售收入增長,對業績增長貢獻都將很大。
四、結語
本文意在簡單介紹圖書出版行業的特點,希望在對這個行業投資時能夠掌握更關鍵的信息。圖書出版行業現在處于變革的時期,未來的不確定性進一步提升了它的投資價值。無論怎樣,幾個關鍵點是穩定不變的。
一是圖書出版行業是微弱、滯后的順周期行業。
二是出版行業作為第三產業,長期應是向好的。
三是出版社改革的核心是對內企業化,對外市場化,類似國企當年的改革,可以以史為鑒。
參考文獻:
[1](日)長岡義幸著,甄西譯,《出版大冒險:剖析日本13家出版社產生利潤的機制與結構》,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6月第1版
篇2
關鍵詞:數字化;藝術設計;攝影選修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2-0007-02
1.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攝影教育的概述
攝影與教育有一定的聯系,通過攝影可以讓人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讓人們可以通過鏡頭去感知世界。攝影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在教學中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精神素養。在2003年我國各高校才開始全面開設攝影課程,在師范類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中,攝影選修課程可以輔助學生更好地的掌握藝術設計知識,讓學生可以通過實踐提升自身的審美,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
雖然20世紀50年代我國的攝影課程才開設,但是從攝影課程的發展來看,我國已有較為完整的教學體系。各大院校開始把攝影課程作為選修課程或必修課程,用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數字化背景下藝術設計專業攝影選修課程的教學中,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學生認識到攝影選修課程的重要性,從而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
2.數字化背景下藝術設計專業攝影選修課程存在的問題
2.1 選課機制問題。有些師范類院校的選課機制雖然是采取學生自愿的原則,但是在實際選課中,由于學生喜歡的課程比較集中,導致一些課程爆滿而有些課程無人問津。當課程的人數達到上限時,就會有一些學生沒有辦法選上自己想要上的課程,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在選擇攝影選修課程時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學校的選課系統都是在校內的局域網,學生只能在機房或者寢室選課,限制了學生選課。
2.2 教材內容陳舊。在一些高校中,攝影選修課程的教材每年都是相同的,在攝影選修課程上有的甚至沒有涉及到數字化技術,導致教材內容比較陳舊、技術陳舊,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教師在選修課程上要學會更新內容。
2.3 課時安排不合理。在課時安排上,攝影課程作為選修課,每周上課的時間是有限的,合計的課時也比較少。所以,教師為了講解完攝影知識,就會壓縮教學計劃。在課程的安排上,就會采取跳躍或刪減的方式,導致學生不能夠完整的學習攝影知識,使整個教學成效不高。
2.4 教師與學生對專業攝影選修課程存在誤區。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培養,教師的培養目標很明確,就是為了讓學生可以掌握與本專業相對應的知識與技能,但是這樣的目標讓學生失去了接觸其他學科的機會。高校的攝影選修課程教師多是藝術類學生的專業攝影教師,面對x修課時認為來學習的學生不是本專業的學習,多是抱著好奇來的,導致教師在課堂中不會細致的講解專業的攝影知識,從觀念上就不重視攝影選修課程,導致課堂效率低下。學生和教師的想法不謀而合,進一步阻礙攝影選修課程的教學效果。
3.提高攝影選修課程教學質量的策略
3.1 加強攝影選修課程的宣傳,轉變師生思想誤區。為了幫助師范類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就需要加強對攝影選修課程的宣傳,轉變師生的思想誤區。讓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到攝影選修課程與藝術設計專業的關系,不再認為攝影選修課程是可有可無的。要讓教師認識到攝影選修課程的重要性,投入到攝影選修課程的工作中,培養出高素質的設計人才。讓教師和學生都能夠轉變對攝影選修課程的觀念,促進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培養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藝術修養,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
3.2 明確課程目標,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攝影課程是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它區別于一般的專業攝影教學,又區別于作為藝術素養選修課程的教學。在攝影選修課程教學中,需要把一些有關藝術設計的知識引入到教學中,就需要教師要明確課程的目標是為了設計出人們滿意的創意服務。與專業學習攝影不同,攝影選修課程是在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上開設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攝影各類知識的能力。而不是為了培養有專業技能的攝影師,教學的目的不是進行藝術創作,而是通過攝影技術的學習,讓學生能夠有目的在設計過程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一些素材。在實際設計中,攝影作品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以不同的設計圖形存在的。攝影作品多是設計者通過鏡頭捕捉到屬于自己的設計素材,通過作品選擇適合自己設計的內容,通過數字化的方式來展現自己的設計樣品。所以,攝影選修課程的學習是為了給藝術設計專業的實踐課程做鋪墊,讓學生可以通過教學學會對自己拍攝的作品進行取舍。師范類院校在開設藝術設計專業,多是把攝影作為選修課程。公共選修課程攝影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藝術設計專業開設攝影選修課程,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能夠讓學生通過信息化技術獲取素材,然后給設計工作提供服務。
3.3 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現代數碼技術。在教學過程中,要學會結合現代數碼技術。攝影對于拍攝者的技術要求,體現了學生的藝術素養。以前的攝影課程多是用膠卷相機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人們開始利用單反相機電腦后期處理的方法。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攝影課程也在變化,變為了拍攝和處理兩個階段。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在獲取素材多是為了給設計多增加靈感,這就需要對素材進行后期處理。在后期處理中計算機技術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學生在上攝影選修課程時要有一定的PHO-TOSHOP基礎,在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學生處理攝影圖片的能力。在攝影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傳統攝影教學與現代攝影教學的關系,學會把二者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可以掌握一些有關攝影的原理知識。在數字化背景下,就需要教師把最新的技術引入到教學中。信息化技術給攝影選修課程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讓教師可以更好地整合教學資源,實現資源的有效共享,提高整個課程的教學質量。對于藝術設計專業學生來說,不僅要會拍照片,還要會處理照片。所以,就需要學生在選修課上認真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滿足后期處理的需求。
3.4 教學過程注重技術與藝術的統一。攝影選修課程在藝術設計專業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要想拍攝出好的作品,就需要學生學會拍攝技巧,把現代技術與藝術角度相結合排出具有藝術美感的作品。與專業藝術攝影不同,在藝術設計專業中選修攝影課程是為了把物象的覺化表現。在課堂教學內容中,要求教師把一些技術性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可以通過變焦、調節感光度等拍攝出好的作品。讓學生可以在實踐中檢驗自己學習的拍攝課程,通過鏡頭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拍攝的素材要與設計者的創意相結合,這就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學生把拍攝的素材進行后期處理,把其與創作聯系起來,創作出具有藝術感的作品。
3.5 把課時與課外時間相結合。攝影選修課程的課時是有限的,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較重的任務。有很多學生沒有接觸過這一學科,所以就要求教師要有效利用學生的課外時間。讓學生可以在課后多加練習,充分實踐教師講授的內容。教師在課堂上多把時間用來講解攝影知識的原理,而缺少實踐的演示。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學會讓學生在課后時間拍攝作品,解決拍攝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可以對學生的作品進行點評,讓學生可以充分了解自身的能力。讓學生可以理論聯系實際,達到真正的實踐。充分利用業余時間,自己選擇適合的時機去練習。教師可以多鼓勵學生參加攝影展,在實踐和比賽中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拍攝技巧,促進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設計出更好的作品。
4.結語
綜上所述,數字化背景下師范類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攝影選修課程,要學會與時俱進,增加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把當前先進的數字技術引入到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攝影水平,培養出藝術設計專業綜合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 明蘭,廖建軍. 數字化時代視野下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 藝術與設計(理論),2013,Z1:150-152.
[2] 韓露楓. 論現代高職院校攝影選修課程改革的路徑選擇和制度依靠[J].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06:33+35.
篇3
關鍵詞:陳皮;半夏;頸動脈硬化;血管細胞黏附分子-1;基質金屬蛋白酶-9;兔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1.013
中圖分類號:R28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3)11-0034-03
頸動脈硬化是全身性動脈硬化的一部分,其病因尚未完全闡明。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其主要危險因素有年齡、性別、吸煙、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癥等。目前學者普遍認為頸動脈硬化是由于致傷因素和血管反應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的結果[1]。頸動脈硬化的形成悄無聲息,但它是引起腦梗死的重要危險因素。嚴重頸動脈硬化者即使在藥物的干預下,腦卒中的發生率仍為15%~20%[2]。頸動脈硬化形成過程中,血管細胞黏附分子-1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0801481,81102624);北京市科技新星項目(2008A090);北京市中醫藥科技項目(JJ2009-037)
通訊作者:黃小波,E-mail:
(VCAM-1)介導的炎癥反應和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對動脈硬化斑塊的穩定等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3-4]。本課題組前期研究中發現化痰法能有效抑制動脈硬化[5],但由于中藥復方對治療動脈粥樣硬化具有多途徑、多靶點的特點。因此,我們將通過動物實驗,進一步研究化痰法中常用對藥陳皮半夏合用是否能通過干預VCAM-1和MMP-9的途徑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
1 材料與方法
1.1 動物
雄性新西蘭白兔,體質量2000~2200 g,購自北京開源兔業養殖場,合格證號:SCXK(京)2006-0005。
1.2 藥物
陳皮、半夏按照1∶1配伍,蒸餾水泡2 h,常法煎煮2次,每次40 min,濾出,60 ℃恒溫箱內24 h,水浴蒸發濃縮至100%,4 ℃儲存備用。
1.3 分組與給藥
新西蘭白兔造模前以基礎飼料適應性喂養1周,在穩定其血脂水平和代謝狀況后,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正常組、模型組及中藥大、中、小劑量組,每組5只。正常組給予基礎飼料喂飼,其余各組給予高脂飼料喂飼(2%膽固醇+2%豬油+96%基礎飼料)。除正常組外,動物在喂飼1周后實施頸動脈內膜空氣干燥術,術后中藥大、中、小劑量組家兔按10、8、6 mL/kg劑量予陳皮半夏煎劑灌胃,每日1次,連續4周。所有動物均單籠喂飼,飲水不限,每日每只進食150 g飼料。
1.4 頸總動脈內膜空氣干燥術
10%水合氯醛(劑量為5 mL/kg)灌腸后,頸部脫毛消毒;頸部正中縱行切口,鈍性分離,暴露兩側頸總動脈,分離右側頸總動脈,長度約2 cm;用動脈夾臨時夾閉右側頸總動脈近心端和遠心端后用皮試針頭于近心端夾閉外近刺入管腔,再在遠心端刺破頸總動脈;將抽有生理鹽水的注射器連接于皮試針頭,用生理鹽水灌洗血管腔,然后將醫用氮氣連接于皮試針頭向夾閉段的頸總動脈行空氣干燥術,以120 mL/min進行干燥,時間10 min;干燥術后拔出皮試針頭,松開動脈夾,恢復右側頸總動脈的血流,用棉簽輕壓傷口,待完全止血后去掉棉簽,輕壓2 min;待頸總動脈完全止血且血流通暢后用慶大霉素局部抗感染,并縫合皮膚。
1.5 HE染色觀察頸動脈病理改變
干預4周后處死家兔,截取右側頸動脈遠端1 cm,中性緩沖福爾馬林(pH 7.4)固定24 h后脫水,石蠟包埋固定,4 ?m厚連續切片,60~62 ℃烘箱(DHG-9140A型電熱恒溫箱)烤片2 h后行HE染色。每個標本隨機選取3張切片,觀察病理改變。
1.6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每個標本隨機取5張石蠟切片,應用免疫組化SABC法(免疫組化PV 9000試劑盒均購自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參照試劑盒說明書操作。陽性著色為內皮表面棕褐色反應產物沉積,呈胞漿染色,一抗分別為1∶200鼠抗兔VCAM-1多克隆抗體和1∶200鼠抗兔MMP-9多克隆抗體(購自Cell Signaling公司),以PBS代替一抗作空白對照組。每張切片隨機選取3個視野(×400),計算機圖像掃描定量分析平均光密度(OD)值。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實驗結果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P
2 結果
2.1 頸動脈HE染色結果
正常組頸動脈血管內膜完整,中膜為梭形平滑肌細胞。模型組有粥樣斑塊形成,內膜明顯增厚,內膜下有大量泡沫細胞堆積;中藥組內膜輕度增生,內膜下僅有少量的泡沫細胞形成,程度輕于模型組。表明頸動脈粥樣硬化模型制作成功,陳皮半夏合用對頸動脈粥樣硬化具有一定的干預作用。
2.2 頸動脈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結果
正常組血管壁有少量VCAM-1和MMP-9陽性表達細胞。模型組血管壁泡沫細胞、平滑肌細胞和內皮細胞的胞漿中有VCAM-1和MMP-9強陽性表達,顯著高于對照組(P
3 討論
VCAM-1屬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是內皮細胞活化的標志之一。在中性粒細胞遷移和內皮細胞黏附導致動脈硬化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6]。當病變局部的細胞因子釋放時,血管內皮細胞被激活,并表達VCAM-1,可以促進和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MMPs是鋅依賴性蛋白水解酶,是體內的重要金屬酶之一。它是造成冠脈斑塊破裂的主要內在因素。MMP-9是MMPs中分子量最大的一種,它主要由炎性細胞合成分泌,其過度表達在血管重構中起了重要作用,可導致斑塊破裂。因此VCAM-l和MMP-9與動脈硬化的發生、發展有著重要關聯。
實驗中發現,受損動脈的VCAM-1和MMP-9表達明顯增加,說明它們參與了血管損傷過程,是頸動脈硬化的重要信號通路。陳皮半夏對藥合用可以有效抑制頸動脈硬化過程中VCAM-1和MMP-9的表達,表明此對藥可能通過抑制血管的炎性反應和穩定斑塊等途徑以達到治療動脈硬化的目的。
中醫經典文獻中并無“動脈粥樣硬化”的記載,但依據其典型的臨床表現,該病應屬于“眩暈”、“頭痛”等范疇,認為系水谷精微由清化濁,變生痰濁,邪留血脈之中,凝聚成塊,如《醫學正傳》云:“津液稠黏,為痰為飲,積久滲入脈中,血為之濁。”另一方面,痰借血體,血借痰凝,相互博結,凝于血脈,日久膠結不解,如《血證論》云:“血積既久,亦能化為痰水。”因此,痰濁內阻是動脈粥樣硬化疾病形成的一個重要病理基礎和致病因素[7]。因此,臨床上將化痰法在動脈硬化治療中加以運用,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而復方作為中藥臨床用藥的主要形式,雖然體現了中醫藥“辨證施治”的治療思想和原則,但是關于中藥復方作用的物質基礎研究則比較困難。對藥作為處方配伍應用中相對固定的成對出現的藥物,是中藥復方的最簡單、最基本的形式,其既具有復方的特性,又具有單味中藥成分相對簡單便于研究的特點,體現著中藥方劑適證化裁、靈活加減的應用特點。陳皮半夏作為臨床常用的化痰對藥,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臨床應用非常廣泛。現有研究表明,半夏和陳皮的主要成分分別是β-谷甾醇和陳皮苷,而這兩者均能抑制黃嘌呤氧化酶/次黃嘌呤體系中產生的超氧陰離子,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在一定濃度范圍內隨著藥物濃度的增大而增強,且β谷甾醇和陳皮苷具有明顯的協同作用[8]。由于β谷甾醇和陳皮苷都是良好的抗氧化劑,且能較好地清除自由基,而自由基可以介導JNK磷酸化,并與衰老、動脈粥樣硬化和炎性反應等有關;而且β-谷甾醇和陳皮苷均有較好的抗炎性反應作用[9-10]。
本實驗中根據陳皮和半夏的臨床日用量,以等效劑量為標準作為中劑量,以2倍等比級數分別確定為大、小劑量。實驗結果表明,隨著藥物劑量的增加,陳皮半夏對VCAM-1和MMP-9的抑制逐漸增強,說明藥效呈劑量依賴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半夏有一定的毒性,臨床上常使用法半夏,經過炮制后毒性較小,但過量服用也可能對口腔、喉頭、消化道黏膜產生強烈刺激。因此,在追求提高臨床療效的同時,需要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通過合理配伍和炮制應用,降低中藥的不良反應。
總體看來,陳皮半夏對藥可能是通過抑制血管炎性反應、穩定斑塊等多種渠道而發揮作用。針對陳皮半夏這種經典的對藥開展研究必然對深入探討復方作用機制具有重要的意義,并可為復方配伍的原理、作用的物質基礎和科學內涵的闡明提供一個切入點。
參考文獻:
[1] Markus HS, Labrum R, Bevan S, et al. Genetic and acquired inflammatory conditions are synergistically associated with early carotid atherosclerosis[J]. Stroke,2006,37(9):2253-2259.
[2] Andaluz N, Zuccarello M. Place of drug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carotid stenosis[J]. CNS Drugs,2005,19(7):597-622.
[3] Tuttolomondo A, Di Raimondo D, Pecoraro R, et al. Atherosclerosis as an inflammatory disease[J]. Curr Pharm Des, 2012,18(28):4266-4288..
[4] Shon SM, Park JH, Nahrendorf M, et al. Exercise attenuates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activity in preexisting atherosclerotic plaque[J]. Atherosclerosis,2011,216(1):67-73.
[5] Huang X, Wang F, Chen W, et al. Dao-Tan decoction inhibits tumor necrosis factor-α-induced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expression by blocking JNK and p38 signaling pathways in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J]. Pharm Biol,2012,50(9):1111-1117.
[6] Shimizu N, Suzuki H, Wakabayashi K, et al. Expression of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and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in the pig coronary artery injury model:comparison of plain old balloon angioplasty and stent implantation[J]. J Cardiol,2004,43(3):131-139.
[7] 陳文強,李宗信,黃小波,等.影響腦動脈硬化患者痰證的多因素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6,26(12):1618-1619.
[8] 劉慧瓊,郭書好,沈英森,等.半夏中β谷甾醇的抗氧化作用研究[J].廣東藥學院學報,2004,19(3):281-283.
[9] Gupta P, Balwani S, Kumar S, et al. Beta-sitosterol among other secondary metabolites of Piper galeatum shows inhibition of TNFalpha-induced cell adhesion molecule expression on human endothelial cells[J]. Biochimie,2010,92(9):1213-1221.
篇4
曼昆將這本書寫得很淺顯,就像他自己說的,是為初學者而寫的。所以很多概念會反反復復,不厭其煩的說。書的整體結構非常科學與完善。每一章一般的結構是:引文 +主要內容+新聞摘錄 +即問即答+內容提要 +關鍵概念 +復習題 +問題與應用。由淺入深,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讓學為用服務,解決生活中的經濟學問題成為可能。曼昆還喜歡引用簡單的圖表,雖然只有簡單的直線和斜線,但對于有簡單數學知識的人來說可以比較形象的說明理論。
文章從經濟學的十大原則入手:1、人們面臨權衡取舍。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東西。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式。7、政府有時候可以改善市場的結果。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于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9、當政府發行過多貨幣時,物價會上升。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和失業率的短期權衡關系。從而指出經濟的一切原理或推演均源于此。而就結構來看,前面七大原理闡述了人們如何做出選擇,以及人們之間如何相互貿易。像這樣研究家庭和企業如何做出決策,以及他們如何在市場上相互交易的領域叫微觀經濟學。而接下來的三大原理描述了整個經濟運行的輪廓。當然,在這些概念中,我們也得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經濟學分析結論,例如由于糧價的低彈性,科技進步帶來的農業發展往往卻犧牲了農民的利益;又比如,無論商品稅收是向消費者還是向生產者征收,其最終成本的轉嫁結果是一樣的等等。
然而,《經濟學原理》最大的特色莫過于對人的解讀。在分析經濟時,首先要研究人,人的位置被放在主導地位,這也是本書的亮點。人的習俗、習慣和民族心理都是影響經濟的重要因素。地域的不同,經濟不同;施行經濟政策時,需要因地制宜。書中談到教育,談到工業對工人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指導的意義。比如,勞動時間過長,工人工資過低,他就無法給下一代更好的教育,他自身對政治權利和文化藝術的無知,又影響后代的茁壯成長。陷入窮困的循環,而少有才俊之士的出現。這就要求政府,施行良好的福利政策,給工人更多的自由時間,讓他們對自身技能和社會生活更多的追求。
書中另一個特點就是所舉的例子很好懂,一個例子可以貫穿整章,甚至幾個章節,將相關的概念都用這個例子引出。讓讀者的感覺就是似乎將自己想象成例子中的主人,幫他分析各種經濟問題,當然問題層出不窮,所涉及的范圍也是越來越復雜。在作者的指引下,我們每解決一個問題,都會遇到許多經濟學概念,分析的過程也就明白了這些概念,在得到結果時也會有驚喜,原來自己也可以解決經濟學問題。而當整個過程結束,在你回想時,又會贊美這迷人的經濟學分析方法。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曼昆不愧為最年輕的哈佛終身教授。
經濟學是一門通用學科,大到國計民生,小到居家過日子,都有著實際的指導意義。治大國若烹小鮮是經濟學很好的詮釋。
讀者點評
1、曼昆的經濟學原理通俗易懂,沒有那么高深的數學內容,很適合大眾去看看。對于喜歡經濟學的人,或者想了解基本經濟狀況但是沒有強大的數學背景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值得讀的。此外,這本書還有比較多的現實中的案例,幫助你理解。我建議先通讀一遍,然后再細讀。這樣就能把自己的思路變得清晰。
――我的無聲戰爭
2、讀完曼昆的書再來看國內的一些所謂的經濟學家就覺得并不是神壇人物。關鍵在于自己能否通過學習和聯系來加深自己對于經濟的認知。十大原理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也讓我明白了生活中許多有趣的現象。本書通俗易懂,適合任何人來閱讀!
――小諾
3、這本書的分析思路十分明晰,對于自由市場的福利分析、政府干預、賣者的市場該機構和消費者行為的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的分析真讓人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原來是這個道理,原來是這樣的分析思路!走過這一步,更加感覺讀書如學走路,看高級前還是先把初級讀物消化好。
――Infinite719
4、曼昆的這套書,前后看過很多遍了。很深入淺出。哈佛商學院的必用教科書,也是北美很多商學院的教科書。其出色在,用非常生活化的語言闡述了同類語言用晦澀語言闡述的同樣課題。此外,細膩地結構了宏觀和微觀領域,讓我們可以更加透徹、入微地了解經濟的各個領域,也有了更好的宏觀把握的基礎。
――roze
5、幾乎是一口氣讀完這本微觀經濟學,可以說這本書層層深入 講述了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深入淺出,讓我不知不覺被吸引,從到手到讀完 幾乎每天都要翻上一翻,即使之前在讀最喜歡的IT 書籍的時候 也不曾這樣。這本書讓我了解到了許多身邊一直在進行卻未關注和總結過的東西,難得好書,翻譯也不錯。
――天之熾
6、這是一本所有人都應該去讀的書,也是一本值得所有人去讀的書,更是一本大家都能讀懂的書。作為業余人士,第一次有這樣一本專業著作能讓我不借助任何參考資料或者工具書而讀懂,甚至開始喜歡上經濟學。它不是一本多么深奧,或者有多大成就的理論著作,但絕對可以稱之為經典,因為,它把看似深奧難以理解的經濟學推向最普通的大眾讀者。
――原來是顆豆
同類書籍簡介
《價值投資,從看懂財報開始》
作者:孫旭東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內容簡介:本書的主要目標是幫助投資者弄清楚如何活用財務指標和怎樣看透會計數字。作者根據大量真實的上市公司公開財報數據,詳細講解了盈利能力、凈資產收益率、營業利潤率、償債能力、毛利率、利息保障倍數等財務指標的計算、應用和分析重點。書中還結合具體例子,示范了如何客觀看待各類會計數字,做出恰當的投資決策。
《約翰?博格傳》
作者:李易斯?布雷厄姆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內容簡介:誰是約翰?博格?他被《財富》雜志評為與沃倫?巴菲特、格雷厄姆、喬治?索羅斯齊名的 20世紀四位投資巨人之一。他是世界第一大基金管理公司先鋒集團的創始人與董事長,這家基金公司旗下管理著超過 9500萬美元的資金。他是指數基金的締造者,正是他所創造的指數基金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投資時代。在這些光環之下的約翰?博格還有著另一面,他在 1991年的年收入僅為260萬美元,甚至不能與主動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相提并論,人們稱他為“基金行業的圣徒”。
《魯莽瀕危》
作者:格萊金?摩根森 /約書亞?羅斯納出版社: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內容簡介:《紐約時報》財經記者格萊金?摩根森和從事金融顧問工作的約書亞?羅斯納,憑借多年的經濟金融行業工作經驗和閱歷,以 2008年開始的這場史無前例的金融危機為描寫對象,以房利美公司作為一個敘述主體,對整個金融危機的潛在根源和變化過程做了全面的梳理,而且還有兩個特別突出的特點,一是它逐步指出了那些因為魯莽行事加劇經濟危機的管理者們的失誤;二是它將此前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關鍵事件聯系起來,全方位探析導致經濟危機的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系。
《避開股市的地雷》
作者:張化橋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內容簡介:最近一兩年,股市風雨飄搖,評論員、分析師和投資者不斷驚呼:“超跌了,見底了!”可是股票繼續下跌,不少股民暗自垂淚,究竟如何避開股市的地雷?張化橋繼續敢言作風,在新作中大膽揭示各類投資陷阱。他認為,股市遍布的三種地雷,分別由上市公司、政府和股民埋下:上市公司做假賬,報喜不報憂;政府或縱容,或給予企業單次的補貼優惠等等,都埋下了陷阱。而股民過分自信、不做足功課、投機取巧,也無異于自設陷阱,最后必誤踩地雷,遍體鱗傷。作者憑借十多年在股市的經驗,在本書中詳細分析如何識別及避開這三種地雷。
《這次不一樣,八百年金融危機史》
作者:卡門 M. 萊因哈特 / 肯尼斯 S. 羅格夫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內容簡介:用定量的語言講述了以各種面目出現的金融危機的歷史。想傳遞的基本信息很簡單:我們曾經經歷過。無論最近的金融狂熱或金融危機看起來多么與眾不同,都與其他國家或過去時期所經歷的危機存在極多共同之處。有了何其相似和不乏先例這種認識,就使得我們朝著完善全球金融體系邁進了重要的一步,使我們能夠降低未來危機的風險,也能更好地在危機來臨之際妥善應對災難。
篇5
1976年弗里德曼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時,記者問他誰是本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弗里德曼不假思索地答道:“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一個從不隱瞞自己觀點的學者,在事業的峰巔向學術對手致以崇高的敬意。這敬意并非佯作大度,與謙虛和禮貌也沒有任何關系,弗里德曼對凱恩斯經濟學的批判是眾所周知的。正是這一批判將經濟學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毫不夸張地說,沒有凱恩斯就沒有弗里德曼。
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橫掃西方世界,主流的古典經濟學一籌莫展,它既無法解釋蕭條的產生,也不能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議。凱恩斯大膽拋棄了傳統的經濟學分析方法,不再固守完美競爭的市場,不再視價格為具有充分彈性的供需平衡器,在價格剛性的假設下,導出了長期蕭條的可能性,并提議政府增加開支以補充私人部門的需求不足,從而賦予政府前所未有的經濟功能。
凱恩斯簡單假設了價格和工資剛性,但未給出剛性的微觀理論解釋,這一缺陷由后來的新凱恩斯主義者部分彌補。凱恩斯學派另一更關鍵也更致命的假設,是“無所不能與仁慈的”或“聰明且意愿良好”的政府。這里“意愿良好”的含義,是政府最大化社會福利。令人詫異的是,迄今沒有幾個凱恩斯主義者對此基本假設作過認真和系統的說明。
弗里德曼不得不肩負起這一任務。政府真的比市場聰明嗎?以引發凱恩斯革命的大蕭條為例,弗里德曼用數字和事實揭示了那場災難實際上源于“政府失靈”,而不是“市場失靈”。1929年紐約股市崩盤,美聯儲未能及時向金融系統注入資金,反而收緊銀根,致使商業銀行在基本面尚屬健康的情況下,因頭寸短缺無法周轉而破產。銀行系統的癱瘓令經濟陷入混亂,釀成長達十年的蕭條。
在弗里德曼與施瓦茨的里程碑式著作《美國貨幣史》中,兩人以大量數據說明,截至上世紀60年代,美聯儲的貨幣政策非但沒有穩定經濟的運行,反而直接造成了經濟的周期波動。政府能否先知先覺,在恰當的時點上,以恰到好處的政策力度調節經濟,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都沒有保證。如果政府不比市場聰明,為什么要讓政府調節經濟呢?
至于“意愿良好”的政府,更是凱恩斯主義者為了搭建理論體系的方便,信手拈來的一塊積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諾斯指出,近代史上,英國首先實現經濟發展的飛躍,完善的產權保護為重要的原因;但這并非出于英王政府的良好意愿,而是憲法與議會對國王形成了有效制衡。相比之下,享有絕對王權的法國和西班牙政府,恣意侵犯民眾產權,阻礙了市場的發展,使兩國經濟長期落后于英國。
即使到了現代,世界上也鮮有“意愿良好”的政府。格林斯潘在他的新書中就認為,小布什發動伊拉克戰爭是為了石油,布什家族和副總統切尼都與得克薩斯石油財團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老布什也曾抱怨過這位美聯儲前主席,沒有在1992年大選前放松銀根,創造更多就業以爭取選票,害得他輸給了克林頓。若非法律和制度保證了美聯儲的獨立性,貨幣政策就可能淪為總統牟取政治利益的工具。
如果政府也是理性經濟人,有其自身的利益追求,“聰明且意愿良好”的假設便失去意義,公共政策的設計與執行就不可能像凱恩斯主義者設想的那樣簡單:經濟蕭條時增加政府開支和放松銀根,過熱時削減開支和提高利率。現實中永遠是花錢容易緊縮難,對選票的考慮時常壓倒一切,調節經濟的需要反而淪為制定政策的次要因素。歐洲的福利國家就在這種政策和選票的博弈中膨脹,今天已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監管的實踐也說明“意愿良好”這一假設的虛幻性。政府干預自然壟斷,原本應促進競爭,降低價格,保護消費者利益,結果卻是行政壟斷代替自然壟斷,公眾繼續承受高價之苦。又如政府出面規范市場,原本目的是降低交易成本,結果演變為部門利益的擴張,行政審批代替了法制規范,交易成本不降反升。
施萊弗等經濟學家證明,當政府也是理性經濟人同時又缺乏有效的公眾監督時,政府干預的成本有可能超過“市場失效”所帶來的損失。這一結論的政策含義不言而喻,與其行政壟斷,還不如自然壟斷;與其政府規范,還不如市場自律;與其政府干預,還不如放任自流。轉了一圈,又回到市場,回到斯密關于政府職能的定義,政府的作用不在市場之內,而在市場之外界定和保護私人產權。
篇6
關鍵詞:經濟學數學模型應用
在經濟決策科學化、定量化呼聲日漸高漲的今天,數學經濟建模更是無處不在。如生產廠家可根據客戶提出的產品數量、質量、交貨期、交貨方式、交貨地點等要求,根據快速報價系統(根據廠家各種資源、產品工藝流程、生產成本及客戶需求等數據進行數學經濟建模)與客戶進行商業談判。
一、數學經濟模型及其重要性
數學經濟模型可以按變量的性質分成兩類,即概率型和確定型。概率型的模型處理具有隨機性情況的模型,確定型的模型則能基于一定的假設和法則,精確地對一種特定情況的結果做出判斷。由于數學分支很多,加之相互交叉滲透,又派生出許多分支,所以一個給定的經濟問題有時能用一種以上的數學方法去對它進行描述和解釋。具體建立什么類型的模型,既要視問題而定,又要因人而異。要看自己比較熟悉精通哪門學科,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
數學并不能直接處理經濟領域的客觀情況。為了能用數學解決經濟領域中的問題,就必須建立數學模型。數學建模是為了解決經濟領域中的問題而作的一個抽象的、簡化的結構的數學刻劃。或者說,數學經濟建模就是為了經濟目的,用字母、數字及其他數學符號建立起來的等式或不等式以及圖表、圖象、框圖等描述客觀事物的特征及其內在聯系的數學結構的刻劃。而現代世界發展史證實其經濟發展速度與數學經濟建模的密切關系。數學經濟建模促進經濟學的發展;帶來了現實的生產效率。在經濟決策科學化、定量化呼聲日漸高漲的今天,數學經濟建模更是無處不在。如生產廠家可根據客戶提出的產品數量、質量、交貨期、交貨方式、交貨地點等要求,根據快速報價系統與客戶進行商業談判。
二、構建經濟數學模型的一般步驟
1.了解熟悉實際問題,以及與問題有關的背景知識。2.通過假設把所要研究的實際問題簡化、抽象,明確模型中諸多的影響因素,用數量和參數來表示這些因素。運用數學知識和技巧來描述問題中變量參數之問的關系。一般情況下用數學表達式來表示,構架出一個初步的數學模型。然后,再通過不斷地調整假設使建立的模型盡可能地接近實際,從而得到比較滿意的結論。3.使用已知數據,觀測數據或者實際問題的有關背景知識對所建模型中的參數給出估計值。4.運行所得到的模型。把模型的結果與實際觀測進行分析比較。如果模型結果與實際情況基本一致,表明模型是符合實際問題的。我們可以將它用于對實際問題進一步的分析或者預測;如果模型的結果與實際觀測不一致,不能將所得的模型應用于所研究的實際問題。此時需要回頭檢查模型的組建是否有問題。問題的假使是否恰當,是否忽略了不應該忽略的因素或者還保留著不應該保留的因素。并對模型進行必要的調整修正。重復前面的建模過程,直到建立出一個經檢驗符合實際問題的模型為止。一個較好的數學模型是從實際中得來,又能夠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的。
三、應用實例
商品提價問題的數學模型:
1.問題
商場經營者即要考慮商品的銷售額、銷售量。同時也要考慮如何在短期內獲得最大利潤。這個問題與商場經營的商品的定價有直接關系。定價低、銷售量大、但利潤小;定價高、利潤大但銷售量減少。下面研究在銷售總收入有限制的情況下.商品的最高定價問題。
2.實例分析
某商場銷售某種商品單價25元。每年可銷售3萬件。設該商品每件提價1元。銷售量減少0.1萬件。要使總銷售收入不少于75萬元。求該商品的最高提價。
解:設最高提價為X元。提價后的商品單價為(25+x)元
提價后的銷售量為(30000-1000X/1)件
則(25+x)(30000-1000X/1)≥750000
(25+x)(30-x)≥750[摘要]本文從數學與經濟學的關系出發,介紹了數學經濟模型及其重要性,討論了經濟數學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驟,分析了數學在經濟學中應用的局限性,這對在研充經濟學時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即提價最高不能超過5元。
四、數學在經濟學中應用的局限性
經濟學不是數學,重要的是經濟思想。數學只是一種分析工具數學作為工具和方法必須在經濟理論的合理框架中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作用,而不能將之替代經濟學,在經濟思想和理論的研究過程中,如果本末倒置,過度地依靠數學,不加限制地“數學化很可能經濟學的本質,以至損害經濟思想,甚至會導致我們走入幻想,誤入歧途。因為:
1.經濟學不是數學概念和模型的簡單匯集。不是去開拓數學前沿而是借助它來分析、解析經濟現象,數學只是一種應用工具。經濟學作為社會科學的分支學科,它是人類活動中有關經濟現象和經濟行為的理論。而人類活動受道德的、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制度諸因素的影響,不可能像自然界一樣是完全可以通過數學公式推導出來。把經濟學變為系列抽象假定、復雜公式的科學。實際上忽視了經濟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的特性,失去經濟學作為社會科學的人文性和真正的科學性。
2.經濟理論的發展要從自身獨有的研究視角出發,去研究、分析現實經濟活動內在的本質和規律。經濟學中運用的任何數學方法,離不開一定的假設條件,它不是無條件地適用于任何場所,而是有條件適用于特定的領域在實際生活中社會的歷史的心理的等非制度因素很可能被忽視而漏掉。這將會導致理論指導現實的失敗。
3.數學計量分析方法只是執行經濟理論方法的工具之一,而不是惟一的工具。經濟學過分對數學的依賴會導致經濟研究的資源誤置和經濟研究向度的單一化,從而不利于經濟學的發展。
4.數學經濟建模應用非常廣泛,為決策者提供參考依據并對許多部門的具體工作進行指導,如節省開支,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等。尤其是對未來可以預測和估計,對促進科學技術和經濟的蓬勃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目前尚沒有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建模方法和技巧。這既是我們今后應該努力發展的方向,又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我們要以自己的辛勤勞動,多實踐、多體會,使數學經濟建模為我國經濟騰飛作出應有的貢獻。
篇7
(一)信息經濟學產生的時代背景
信息經濟學是對經濟活動中信息因素及其影響進行經濟分析的經濟學,也是對信息及其技術與產業所改變的經濟進行研究的經濟學。它的產生與其他經濟學一樣有特定的時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令人矚目的信息革命開辟了信息時代。信息時代的來臨,是信息技術巨大發展及其對生產力產生革命性影響的必然結果。信息經濟學正是信息時代的產物。它所處的時代具有下述主要特征:
1.信息、知識、智力日益成為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2.信息技術、信息產業、信息經濟日益成為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因素。
3.信息勞動者、腦力勞動者、知識分子的作用日益增大。
4.社會經濟生活分散化、多樣化、小規模化、非群體化的趨勢日益加強。
(二)信息經濟學發展的歷史過程
信息經濟學的歷史不算長,從它在20世紀60年代初正式被提出算起,至今只有40年左右的時間,還不到整個經濟學發展歷史的1/6。
信息經濟學有它的“史前”期。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奈特(F.H.Knight),就已把信息與市場競爭、企業利潤的不確定性、風險聯系起來,認識到企業為了獲取完備的信息必須進行投入的重要性。他在1921年出版的《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一書中,發現了“信息是一種主要的商品”,并注意到各種組織都參與信息活動且有大量投資用于信息活動。
但是,信息經濟學一詞的提出則是在同一世紀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1959年美國經濟學家馬爾薩克(J.Marschak)發表《信息經濟學評論》一文,討論了信息的獲得使概率的后驗條件分布與先驗的分布有差別的問題。以后他又研究了最優信息系統的評價和選擇問題。(注:研究這一問題的還有日本學者宮譯。)另一位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勒(G.J.Stigler)(注:他是1982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被譽為信息經濟學的創始人。)于1961年在《政治經濟學雜志》上發表題為《信息經濟學》的著名論文,研究了信息的成本和價值,以及信息對價格、工資和其他生產要素的影響。他提出信息搜尋理論,后來還在1977年指明,應當用不完全信息假設來替代有完全信息的假設,以修正傳統的市場理論和一般均衡理論。
差不多在同一個時候,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馬克盧普(F.Machlup)把知識生產的理論研究與其統計調查結合起來,于1962年出版了一本專著《美國的知識生產和分配》。該書于1966年被譯成俄文,1967年出了第3版,1968年又被譯成日文,至70年代還先后被譯成法、德、意以及西班牙語。(注:該書在我國也即將被譯成中文出版。)書內提出知識產業與知識職業問題,并對1958年美國知識產業的生產進行了統計測定。(注:據他測算,1958年美國知識產業的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9%,在知識產業部門工作的就業人數約占全部就業人數的31%。)在美國國內對該書的引用與評論延續了10多年,甚至有學者認為知識產業的發展將會改變傳統的經濟及其經濟學。1980年至1983年,馬克盧普又擴展上述專著,并對美國知識產業的統計測定進行更新,陸續發表《知識:它的生產、分配和經濟意義》多卷本著作,其中第一卷為《知識與知識生產》。
從60年代初信息經濟學出現起,到80年代初,信息經濟學被公認止,這是信息經濟學的發展時期。無論是對信息的經濟學分析或對經濟理論中信息的分析,還是對信息經濟的研究,在這一時期都有長足的發展。
就前一方面的分析而言,不少經濟學家在考察作為經濟行為變量的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完備性以及需要支付成本等因素的同時,進一步分析了信息的非對稱性對市場運行的影響,導出了種種理論。如阿克洛夫(G.Akerlof)(注:阿克洛夫同斯彭斯、施蒂格利茲一起因研究信息不對稱理論榮獲2001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在1970年提出的“檸檬”(即二手貨)理論、斯彭斯(M.Spence)在1973年提出的“信號”理論、赫什雷佛(J.Hirshleifer)在1971年提出的“信息市場”理論、格羅斯曼(S.J.Grossman)和施蒂格利茲(J.E.Stigliz)在1976-1980年提出和補充的市場信息效率與市場效率的“悖論”等等。其中,阿羅(K.J.Arrow)(注:1972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維克里(W.Vickrey)和莫里斯(J.Mirrlees)(注:兩人因從事非對稱信息條件下的激勵理論研究而同獲1996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對信息經濟理論的貢獻也很突出。阿羅把信息同經濟行為、經濟分析、風險轉移聯系起來,對信息的特性、成本以及信息在經濟中的影響等問題作了開拓性研究,并于1984年出版了《信息經濟學》論文集。[1]維克里在所得稅和投標、喊價的研究中解決了在信息分布不對稱條件下使掌握較多信息者有效地運用其信息以獲取利益并優化資源配置的問題,莫里斯則在維克里研究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了委托人和人之間關系的激勵機制設計理論。
就后一方面即信息經濟的研究而言,波拉特(M.V.Porat)在馬克盧普對知識產業研究的基礎上于1977年完成了《信息經濟》(The Information Economy)9卷本內部報告。其中第一卷是他的基本觀點和主要方法的總結。他把產業分成農業、工業、服務業、信息業,把信息部門分為第一信息部門(向市場提供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的企業所組成的部門)、第二信息部門(政府和企業的內部提供信息服務的活動所組成的部門),通過產出與就業兩個方面,運用投入產出技術,對1967年美國的信息經濟的規模和結構作了詳盡的統計測算和數量分析。(注:據他測算,1967年美國信息產業的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6%,在信息部門工作的就業人數約占就業人數的45%,而該部門勞動者的收入則占全國勞動者總收入的55%。)這種方法不僅引起美國商務部的重視,而且于1981年被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所采納,用來測算其成員國的信息經濟的發展程度。霍肯(P.Hawken)在1983年出版的《下一代經濟》一書中對企業生產的產品和提供的服務所含的信息成分與物質成分的比重即“信息與物質比”作了探索性研究,他認為企業的信息經濟就是其產品的“信息與物質比”高的經濟。除美國學者外,日本學者梅棹忠夫、增田米二等人也研究了信息產業、信息經濟問題。增田米二還認為信息經濟學就是研究信息產業及其發展規律的,它是超出傳統經濟學范圍的新經濟學。[2]
盡管上述時期不同經濟學家的著述從不同角度研究信息經濟學的不同問題,對信息經濟學的理解和表述也很不一致,但信息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經濟學科的地位終于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得到了公認。例如,1976年美國經濟學會在經濟學分類中正式列出信息經濟學,1979年首次召開了國際信息經濟學學術會議,1983年《信息經濟學和政策》(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國際性學術雜志創刊。與此同時,還出現了一批信息經濟學教材,如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蘭伯頓(D.M.Lamberton)于1984年出版的《信息經濟學的出現》、《信息經濟學與組織》等,系統地介紹信息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過程。
到了80年代中期,隨著世界新技術革命尤其是信息技術革命的興起以及它的影響的擴大,信息經濟學開始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傳播。我國學術界對信息經濟學的研究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的。
進入90年代以后,在世界范圍市場經濟發展的推動下,在全球信息化浪潮風起云涌的形勢中,信息經濟學又有了新發展。這主要表現在: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如生產力要素理論、邊際效益遞減理論、規模經濟理論、企業治理理論、經濟周期性理論等等,不斷受到信息經濟學研究的進一步審視,并得以修正和完善;有關信息基礎設施經濟問題的研究,國際信息貿易與其相關的投資、金融等問題的研究,以及電子商務、數字經濟、網絡經濟、知識經濟等問題的研究急劇增長,并使信息經濟學的結構,即理論信息經濟學與應用信息經濟學的比重、微觀信息經濟學與宏觀信息經濟學的比重,發生了應用的、宏觀的信息經濟學份額迅速擴大的重大變化。
(三)信息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
我國對信息經濟學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與國外相比大約晚了20多年。最早是從新技術革命浪潮中研究信息與經濟信息等問題起步的。1986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七五”重點科研項目安排了《經濟信息合理組織及其效益問題研究》,同時國家經濟信息系統“七五”科技攻關項目中也安排了《信息經濟學及其軟件系統》的課題。這兩個課題都取得了相應的研究成果。[3,4,5]1987年和1988年先后召開了“全國經濟信息理論研討會”、“全國信息經濟理論研討會”,為中國信息經濟學會的成立打下了思想基礎和進行了組織準備。1989年8月8日,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在北京宣告成立,同時舉行了全國信息經濟學學術研討會。
在90年代,中國信息經濟學會領導了一系列全國性學術活動,對信息經濟學各領域的有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討,其主題就有信息系統建設的經濟問題[6]、信息產業發展問題、信息市場培育與管理問題、信息資源管理與開發問題、信息革命對經濟與管理的影響問題、信息經濟及其管理問題、網絡經濟及其對經濟理論的影響問題,以及信息經濟與知識經濟、信息管理與知識管理的關系問題等等。中國信息經濟學會還組織了國外的學術交流活動,如1992年中國信息經濟學代表團赴美國考察訪問,同美國從事信息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學者取得了聯系,為后續的合作創造了條件[7]。
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團結了一批有志于研究信息經濟學的專家學者,包括在高等院校講授信息經濟學的老師和學習信息經濟學的學生,推動了許多高等院校信息經濟、信息管理的院系建設,促進了各種信息經濟學著作與教材的寫作和出版。1996年在中國的應用經濟學的專業目錄中單獨列示和介紹了“信息經濟學”這一學科。[8]
近五、六年來,信息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有三個特點:第一,從信息系統經濟問題的研究擴展到信息網絡經濟問題的研究;第二,從應用信息經濟學的研究擴展到理論信息經濟學的研究;第三,從單一的信息產業和信息市場的研究擴展到全方位的多樣化的信息經濟問題的研究。
二 信息經濟學的內容
從信息經濟學發展歷史出發,結合全球信息化和各國經濟發展的實踐,進行“實證分析”,來確定信息經濟學實踐研究的具體內容,把它加以歸納和系統化,這比脫離歷史與現實,從事“規范研究”,抽象地議論信息經濟學應該包括哪些內容,要更為科學和更貼近生活。當然,信息經濟學的發展史還會延續下去,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信息經濟學的內容也將隨之擴展和細化。但迄今為止,信息經濟學的框架完全可由以下三大方面的內容來構筑(注:本文未涉及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問題,這不僅是因為在這個問題上眾說紛云,而且還由于現代科學發展已使學科的劃分較難用特定的研究對象作標準,邊緣的、交叉的、綜合性的學科之興起,導致不同學科同時研究相同的對象,只是所用的研究方法各異而已。)
(一)信息的經濟研究
1.信息的費用與效用問題
信息與勞動力、勞動工具、勞動對象一樣,可以作為生產要素投入于生產過程。信息又與勞動產品或服務一樣,可以作為產出,滿足生產消費或生活消費的需要。信息還可以成為商品,但它是一種特殊商品。與一般商品不同,信息是不可分割的和可以重復使用的。作為商品的信息有使用價值、價值、成本、價格。但信息商品的供求有其固有的特點,供給不僅決定于生產,還與傳播有關,需求在滿足過程中會誘發新的需求。同時信息商品的成本往往不以該商品的使用程度為轉移,而信息商品的價格也有特殊的形成規律,它的高低不僅受成本的影響,而且還與信息商品的效用大小相關。總之,信息商品不同于物質商品的特性,是信息經濟學首先要研究的問題。
2.信息資源的分配與管理問題
信息是寶貴的資源,被稱為軟資源,其作用在于改進管理和決策,使物質和能量之類的硬資源得以更有效的利用。信息資源有狹義與廣義之分,前者只是信息本身的集合,后者還擴展到與信息相聯系的人財物等資源要素。社會越發展,越需要對信息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配和科學的管理。在分配中,要做到在恰當的時候向恰當的對象提供恰當的信息。在管理中,要處理好集中與分散、節約與效率的關系,達到信息共享、支持決策的目的。
3.信息系統或信息網絡的經濟評價問題
信息系統、信息網絡都是信息資源的組織形式,其建設與運行需要昂貴的經費支持,同時卻可取得很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它們所產生的間接效益往往遠大于直接效益。以盡可能少的費用建立和完善效益盡可能好的信息系統或信息網絡,是必須貫徹執行的重要原則。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用于信息系統、信息網絡的資金等投入日益增加,為使這種投入發揮更大的作用,亟需研究對信息系統、信息網絡進行費用與效益分析的評價方法和方法論問題。從生產的觀點看,信息系統、信息網絡能提供信息產品或服務,而從基本建設的觀點看,信息系統、信息網絡也是一種特殊的信息產品。這就決定了信息系統、信息網絡的經濟評價遠比一般的信息產品的費用效益分析復雜得多,且有質的差別。
篇8
眾說紛紜,企業文化是什么
在了解中國特色企業文化戰略之前,我們要對企業文化的概念做一次厘清。企業是企業文化的物質載體,在企業文化戰略的實操中,恰恰這一最簡單的概念往往是我們最容易忽視,但又是這一基本概念的重新拿起來審視,我們會得到更為深刻的如何將企業文化持續固化進行、如何運用更為適合的研究方法進行企業文化創新的思考。盡管不同學科的對待企業以及企業文化的視角遠不相同,但正如我們在企業文化實操中所一直強調的辨證觀點一樣,不能簡單對某一研究方向進行非此即彼的褒揚或否定,只有從不同學科的研究角度來看企業文化,才能豐富我們對于企業文化的系統思考。而在本節中,我們立足于從目前影響中國企業最多的經濟學與未來將更大影響中國企業的管理學的對于企業的視角比對來深入看待企業文化。
從經濟學角度
盡管經濟學對于企業存在的經濟理性闡釋受到了管理學者的質疑甚至批判,但效用最大化、交易成本分析、有限理性等經濟學對于企業的假設仍然深刻地影響著企業管理思想,并且運用經濟學的思維模式以及博弈論的方法來分析管理現象是應當予以吸收的。
·利潤最大化將使企業文化處于無盡的物質痛苦之中
經濟理性即“最大化行為”一直是新古典經濟學最核心概念。“在新古典經濟學的版圖中,競爭是充分的,信息是完備的,交易是無摩擦的,企業是抽象化從而非人化的生產函數,所有要素作為自變量被投入這個函數,可以期待的是價格引導下的收益最大化,是各種要素貢獻此消彼長后的邊際相等。”這是企業存在價值的最基礎假設,引出了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標指向。企業是否應當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論題在近年隨著企業文化的研究深入而成為一個核心論點,但存在于企業投資者或者管理者決策判斷深層仍然以此為主。我們認為單純從經濟學角度來考慮企業文化的理論基礎,很容易將企業文化視同為減少交易成本的附件工具,而忽略了文化本身精神至上的應有之義。
經濟學對于中國社會發展的深刻影響是無庸置疑的,它主張最大合理化的配置資源,以期獲得最大的投入產出比,這是沖破計劃經濟的關鍵性指導思想,因而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開路先鋒。但經濟學內在的缺陷在于其基本假設建立在資源稀缺,因而人們的物質欲望也是無限的基礎上,但物質的追求并不僅僅是人類的福音,更是人類的痛苦。這就將使問題回到物質與精神這一對哲學上的根本矛盾上來。西方社會呼吁精神回歸的吶喊,中國社會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的失衡,中國企業核心理念的混亂,無不在告戒我們,企業領導者必須澄清企業終極存在的價值這樣的基本命題,否則,極易片面地自覺不自覺地運用經濟學的觀點來主導企業管理,那將使企業文化缺乏終極的價值基礎,最后淪落為物質的奴隸而非精神的上帝。
·經濟理性思維模式將企業文化拉回到物質與精神的平衡木上
但上述的觀點并不妨礙我們采用經濟學的理性思維方式來分析管理現象。正如張維迎教授所說的:第一點,經濟學分析總是從個人出發,換句話說,“經濟學總是個人主義”。經濟學確是這樣的,經濟學對任何問題的分析包括組織行為的分析都是建立在個人行為的分析的基礎上,即由個人到組織。這一點與社會學不一樣,社會學一般是從組織到個人,首先在組織規則下研究社會個人行為。第二點,經濟學研究人們的理性選擇,它假定每個人都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至于最大化結果是什么要根據他的偏好和約束而定。這種偏好不僅僅是利己主義也可能包括利他主義,例如你高興我就高興,最大化你的偏好就是最大化我的偏好(有東西寧可讓你吃而不是我自己吃,母親都有這種特點,孩子高興所以母親高興)。另一方面,任何偏好最大化都是要滿足一定條件的。這種約束條件可能是技術決定的,例如在某種情況下,你一天的飯量總是有限的,工作時間也是有限的;也可能是制度決定的,我們后面將更多的談到這種制度的約束。第三點,均衡分析是重要的經濟學分析方法。經濟學分析某個人時,最后要落實到某種穩定的狀態,這種狀態可能是某個個人所無法改變的,我們稱之為均衡。
在我們的每一個企業文化管理咨詢項目的前期談判中,每一次都必須經歷一番極具經濟學色彩觀點的質疑,比如高層領導關注的是企業文化與經營績效之間的關系,企業文化的投入能夠為企業帶來多少收益?中層干部關注的是企業文化的重塑能夠為他們帶來多少空間與待遇的提升?而基層員工判斷企業文化效果的標準則更為直接地體現在是否能夠提升他們的薪水。
我們講吸取經濟學的思維方法并非簡單地使用算術的加減乘除或者投資收益率的計算,這樣的分析企業文化的方法難以得出直接的結論,即使得出了結論也難以具有廣泛的普適意義;對于中國企業文化實踐更重要的是理性的思考模式,這能夠為偏重感性思維的企業文化建設帶來新的契機、新的生命力。
從制度經濟學角度
比如西蒙的組織是有限理性的令人滿意的解的理論。其認為組織存在的理由是因為有限理性的經濟化,從而必然出現組織。組織的實質是因為“同樣可能的選擇、同樣的價值觀和同樣的知識”,換句話說,“同樣可能的選擇、同樣的價值觀和同樣的知識”也劃定了組織的邊界。比如使用博弈論的納什均衡、承諾博弈、信息等等概念來分析文化的定義(其認為文化是一組人群行為規范的穩定預期以及共同信念。)以及信任的現象。比如非正式的內在制度與正式的內在制度的分析。又比如產權制度與企業文化之間的關系等等。
又比如經濟學家哈特(O·Hart)、格羅斯曼(S·Grossman)與莫內(J·Moore)等人與近10年來提出并發展起來的“不完全合約”(Incomplete Contracts)理論方法在西方經濟學界愈來愈引人注目。盡管合約是不完全的,但簽約者們可能不能說清楚但卻可以共同預期到他們間的關系。這就直接引出了隱性合約概念。典型的隱性合約就是人們常說的“企業文化”——他表現為一系列價值觀、思維方式及應如何進行工作之信念的共享。“企業文化”是隱性合約的集中表現。這說明了為什么改變企業文化會是相當棘手的事:因為改變企業文化意味著打破舊的合約并以新合約取而代之,而隱性合約并不明確議定其中的隱性原則使得這種改變困難重重。這也解釋了當前我國正在進行的資產重組與企業兼并過程中的合作障礙現象。由于隱性合約不可能通過法律來實施。它沒有文本,事實上根本沒有任何字面性的合約規定條款。因此,隱性合約必須依賴于實施機制,它必然是納什均衡。
從管理學角度
管理是一種行為,企業管理的主體組織是企業。企業是管理行為一個載體,從管理學的角度看企業,本質上是群體圍繞目標而進行協作。或者進一步說管理學更多地是把企業看成是人的集合體。這樣的視角與經濟學的視角是不同的,它更強調從哲學的意義上考慮管理的高度。
人的行為終究是要歸結到人存在的意義上來的。可能讀者捫心自問這樣簡單的問題:我為了什么而活在世上,我應該怎么活著才有價值,我活著的目標是什么?都會覺得需要不斷去澄清。既然企業是人的集合體,那么企業的存在也同樣面臨這樣的發問。
因為對于企業是什么的問題沒有問答,我們就沒有根據來判斷企業為了什么目標、什么樣的結果對于企業經營更有實際的意義,所以我們才有關于使命、遠景的闡述。繼而我們所闡述的價值觀是為達到使命與遠景的生存方式,從這個層面出發的問題又與個體的人對于“怎么樣活著更有意義”的認知卻有相同之處。
1956年德魯克寫出《管理的實踐》的時候,標志了管理學作為一門學科的產生。我們知道古典的管理理論之所以稱為理論,而不稱為學科,是因為德魯克站在前人的高度,并且結合社會學、心理學、哲學、經濟學、歷史學、倫理等多門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已有的研究成功,系統地闡述了管理這個復雜的實務。
德魯克把管理這個復雜的利用其他原有科學比如心理學、經濟學、哲學等多門社會科學很難解釋與闡述的實務從已有的學科中剝離出來創立管理學,是想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詮釋已存在的社會現象,是想把組織中已存在的紛繁的具體工作解析得更加清楚,但是剝離并不是原有的目的,管理學仍然交融了原有社會科學的元素,所以研究管理實務時也就不能僅從德魯克創立的管理學中尋找答案。
篇9
摘 要 近年來,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生面臨的就業歧視問題也越發普遍。本文綜述了大學生就業歧視問題的現狀,并針對現存的就業歧視現象,從經濟學、法學和社會學三個方面進行了原因探析和綜述,最后從法學、高校教育體制、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提出了解決大學生就業歧視的對策。
關鍵詞 大學生 就業歧視 成因 對策
高校擴招后,大學生的數量迅速增加。勞動力買方市場的形成使用人單住對大學畢業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大學生遭受的就業歧視也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大學生就業中的歧視現象其表現是多種方式的,或輕或重,或明或暗,但它直接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現實問題,進而會威脅到社會的和諧和安定。
一、大學生就業歧視問題的現狀和原因分析
據統計,我國大學生遭受的就業歧視主要包括性別歧視,戶籍歧視,院校歧視,身體歧視,經驗歧視,血緣歧視和關系歧視等。其中,最為普遍的是性別歧視、戶籍歧視和院校歧視。目前,我國學術界對于大學生就業歧視問題的研究現狀大多還局限于初步的描述性的分析,其中在經濟學方面的研究較多,主要集中于大學生性別歧視的經濟學分析,其次是法學方面和社會學方面。
對于造成我國大學生就業歧視問題的原因,以下將從經濟學、法學和社會學三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大學生就業歧視問題原因的經濟學分析
許多學者從經濟學角度對大學生就業歧視問題進行分析后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學畢業生數量大幅度增長,大大超過了每年增加的就業崗位數量。由于用人單位是“買方市場”,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歧視現象。
1.買方市場格局是就業歧視的重要原因
吳秀霞(2006)用市場經濟的觀點對就業歧視問題分析認為:(1)從供求機制看,畢業生供給與市場需求嚴重失衡形成“買方”市場格局;據教育部統計數字顯示:200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ll7萬人,2002年145萬人,2003年2l2萬人,2004年280萬人,2005年338萬人,2006年413萬人。在短短的五年中總量由100多萬人迅速增長到400多萬人,年均增長60萬人。但年均增長的就業崗位遠遠沒有那么多。(2)從價格機制看,供求雙方的期望價格不對接造成就業市場上的價格扭曲;當供不應求時,價格大于價值;當供大于求時,價格小于價值。(3)從競爭機制看,高等教育尚未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優勝劣汰競爭運行機制。
但也有學者認為,大學畢業生并不是真正的供大于求。吳新慧(2004)在供求不平衡的研究中增加了供求地域不平衡和供求專業不平衡兩個方面的分析:(1)大量畢業生集中于東南沿海城市就業,1999年,北京大學有80%的畢業研究生就業主要集中于京、深、粵、蘇、滬、浙這六個省市,2002年廣東高校畢業生近9萬人,其中98%要求在本省就業,同時還有外省高校的畢業生大量涌入,2001年廣東接收的畢業生中有40%來自外省高校;另一方面,畢業生返回邊遠地區就業率越來越低(畢業研究生更少),這種流動趨向,使用人單位在招聘中選擇的余地更大,出現歧視現象在所難免。(2)目前不同專業間的社會需求冷熱差距相當大,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農學、林學、歷史學等長線專業畢業生就業較困難,而電子、通訊和信息類等代表高科技時展需要的專業社會需求量則越來越大。但是,由于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缺乏面向市場靈活辦學的機制,專業設置的不準確性和不適應性導致了“高等教育的無效供給”和“過度教育現象”,嚴重降低了高校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一方面,是市場對人才需求是短線專業高,長線專業低,一些短線專業的供需比可達1:20,而有些長線專業的需求則幾乎為零。另一方面,則是高校專業調整不及時,長線專業過多,學生所學專業結構與社會需求結構錯位,畢業生沒有市場。專業設置和市場需求的脫節很大程度上強化了用人單位的強勢地位,為其歧視行為提供了資本。
2.性別歧視的原因分析
胡安榮(2004)從貝克爾歧視理論出發,揭示出其理論基礎――身心不悅的實質是厭惡成本,解釋了其理論困境,并運用到大學生就業市場上,闡明用人單位拒絕女大學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規避成本的理性選擇。
劉秀蘭(2006)從市場外部性理論分析了女大學生就業歧視問題。一般情況下,女性承擔著生兒育女和操持家務等責任,這些都屬于非市場勞動,而市場只對那些進入市場并可進行交換的勞動予以認可,任何市場主體都不愿意為女性非市場勞動支付成本。
葉文振(2003)等對廈門大學本科畢業生的就業調查顯示:源于女性生理特征的高勞動成本是用人單位歧視女大學畢業生的主要原因,對女大學畢業生的統計性成見及“重男輕女”的傳統性別觀念是女生就業歧視的第二位原因。
3.其他歧視問題原因的經濟學分析
目前我國學者對于其他歧視原因的經濟學分析還比較有限。張本飛(2006)就學歷歧視和院校歧視進行了經濟分析,得出這兩種歧視行為是一種符合“經濟人”假設的理。在信息不對稱的勞動力市場上,由于用人單位無法在雇傭勞動力之前辨別勞動力的生產率的大小。用人單位將文憑視為應聘方向雇傭方傳遞的一種代表其生產率大小的市場信號,因而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必然會出現文憑歧視和院校歧視的行為。
(二)大學生就業歧視問題原因的法學分析
我國現有法律法規建設的滯后性、不完善、操作性不強是造成就業歧視問題的重要原因。此外,一些地區采取地方保護主義,制定了一些性歧視性的就業政策。缺乏反就業歧視的執法機構也是歧視產生的原因之一。
1.我國現有法律法規對就業歧視僅有原則性規定,操作性不強
雖然我國現行法律對反對就業歧視作了規定,但規定過于原則,缺乏具體可操作性,如我國《勞動法》第一章“總則”第3條規定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第二章第12條規定了“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不同而受歧視”等,但從我國上述法律規定來看,內容已經明顯滯后于當今現實,且缺乏有效的保障機制。例如,對就業中大量存在的性別歧視等行為,沒有明確的對應性懲罰措施,而僅靠宣言式的原則性規定無法解決實際問題。《勞動法》第95條規定“用人單位違反本法對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的保護規定,侵害其合法權益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處以罰款;對女職工或者未成年工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但是,這條規定并不能直接適用于對女職工在雇傭、解雇、培訓、升遷等方面進行的性別歧視行為,也不能成為女職工獲得相應保護的直接依據。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我國《勞動法》是側重調整已經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規范,對于尚處于求職階段的勞動者與正在招聘的用人單位之間的關系幾乎沒有規范。比如,《勞動法》規定了用人單位對員工的培訓義務,但是有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員工時竟然要求求職者必須具有工作經驗,實際上是在逃避法律規定的培訓義務。但是因為勞動關系尚未產生,求職者無法依據《勞動法》提起勞動爭議仲裁,因此,許多應屆畢業大學生因為沒有工作經驗而被用人單位拒絕時只能無可奈何。
2.法律法規不完善,很多歧視問題沒有納入法律保護范圍,無法可依
婁耀雄(2004)通過法理分析認為,雖然我國有提倡男女就業機會平等的法律規范,但沒有關于學歷歧視、血型歧視、年齡歧視等方面的法律規范。葉榮貴(2006)也指出我國長期以來對就業歧視問題并不十分重視,故在就業歧視方面的法律法規相當不足。現行的相關規定大多是宣示性地禁止就業歧視、男女同工不同酬、身份歧視以及殘疾人就業歧視的規定,至于其他的就業歧視類型以及相關問題少有規范。在這種情況下,就業歧視難免不發生。
3.缺乏維權機構和法律援助中心
從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反就業歧視的經驗來看,這些國家的主要做法,一是加強對用人單位用人自的法律控制。如美國民權法案、《公平就業機會法》;英國《反性別歧視法》等。這些法律的宗旨都是為了保障求職者能夠獲得平等的就業機會。二是建立相應的機構從組織上保障勞動者就業平等權等方面合法權益的實現。比如在美國,根據1964年民權法案設立了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該委員會成立以來在消除就業歧視,促進就業平等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平均每年處理超過70萬件就業歧視控訴案件。英、美國家平等就業委員會這類機構的主要功能是:對就業歧視做出認定;對就業歧視申訴案件進行調查、協商、調解;研究公平就業政策并對其提出建議;提供有關就業歧視的咨詢服務等。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們不但立法不完善,還缺乏相應的機構來保證公民的平等就業權。
(三)大學生就業歧視問題原因的社會學分析
1.社會認知、偏見、經驗造成女大學生就業性別歧視
吳新慧(2004)認為政治、經濟、文化、認知等多方面的原因綜合作用導致了當前勞動力市場的大量歧視行為。政治上,表現為政府制度的不合理和不完善;從認知上看,“社會刻板印象”、“暈輪效應”都是導致歧視的原因。政府行為和社會輿論的影響、我國人才市場的不規范、不完善都是導致就業歧視的原因。
潘錦棠(2004)在北京女大學生供求意向調查分析中指出,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總體評價還是基本滿意的。但是相比較,用人單位更喜歡男生。原因是用人單位根據以往的經驗認為男性的工作效率高于女性。
2.勞動力市場的制度性壁壘
戶籍制度造成了勞動力市場的制度性壁壘,戶籍制度造成的居民身份等級制度不僅體現在城鄉之間,而且也體現在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大城市與小城市之間的不同。因為戶籍還意味許多與之相關聯的社會福利和權益,例如就業、醫療、住房、物價補貼,乃至受教育權等等。一些地方政府通過戶籍制度阻礙勞動力的正常流動。這樣人為抬高勞動力異地就業的門檻,使很多非本地生源的大學畢業生受到歧視。
一些地區的歧視性政策以合法的形式的出現,加速了城鄉壁壘和行業性壟斷的形成。某些行業的行政性壟斷人為地限制了這些行業的發展,勞動者不能公平地進入這些行業進行競爭,而該行業也不能提供更多的創業機會和就業機會。
此外,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完善也是造成大學生就業歧視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中西部地區的社會保障體系遠遠不如東部沿海地區,所以大多數畢業生都想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就業。出現供求地域的不平衡,客觀上為用人單位的就業歧視提供了條件。
二、解決大學生就業歧視問題的對策
(1)完善反就業歧視的法律法規,規范用人單位用人自。立法能夠有效制止就業中的壟斷行為和地方保護主義,維護就業競爭的公平性,消除人才市場上因無法可依而造成的混亂現象,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同時,應設立相應的穩定的維權機構和法律援助中心,對就業歧視做出認定,處理就業歧視申訴案件,并提供相關維權服務。
(2)改革高校教育體制,專業設置合理化。高校應切實地加強調研工作,以市場為導向開發新專業,停辦一些對于市場需求不景氣的專業。此外,高校的擴招規模應與社會的承受能力相適應。
(3)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人才供求地域合理化。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逐步建立覆蓋整個勞動力市場的社會保障制度,同時,在考慮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的前提下,減輕各行業、各部門、各地區在社會保障水平上存在的過大差異,將社會保障納入統一的管理體系。
(4)消除影響平等就業的制度性壁壘。目前,中國城鄉流動最為突出的制度障礙依然是戶籍制度。戶籍制度不能根本改變,戶籍歧視也就不會消除。
(5)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能夠在在相當程度上抑制畢業生就業中不公正現象的滋生和蔓延。
參考文獻:
[1]吳秀霞.用市場經濟的觀點解讀大學生就業歧視問題.中國大學生就業.2006.14.
[2]吳新慧.當前大學生就業歧視原因淺析.青年探索.2004.3.
[3]胡安榮.企業拒絕女大學生的經濟學分析――貝克爾歧視理論的拓展和運用.市場經濟研究.2004.4.
[4]劉秀蘭,周未來.女大學生就業中的性別歧視――以經濟學為分析視角.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9.
[5]葉文振,劉建華等.女大學生的“同民同工”――2002年大學本科畢業生就業調查的啟示.女性與就業.2003.1.
[6]張本飛.當前大學生就業歧視的經濟分析.西北人口.2006.4.
[7]婁耀雄.我國就業歧視的法理分析及對策.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7(第6卷第3期).
篇10
除了上課,BBS和貼吧讓在線教育形成互動;
不局限于教授所講的內容,在線教育還能把相關知識聯系起來,形成發散式學習;
在線教育不斷壯大、發展,Coursera()被稱為在線大學,它不但免費同步提供70多所頂尖大學的374門課(這些數字還在不斷增加中);還建立線上自習室,學完學分后頒發Coursera學位證;最近,Coursera還著手打造圖書館……
Coursera的課程都是免費的,去哈佛、斯坦福等頂尖大學求學還有什么意義?這觸動了我的好奇心,便在Coursera上選了曾在杜克大學上過的《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教授還是我在課堂上見到過、課后建立了師生友誼的Dan Ariely教授。畢業后近兩年,我在香港工作一年和在大陸創業一年后,對經濟有了新感觸,也想重溫曾學過的經濟學原理。在線學完這門課,我為Coursera讓知識“無價”(免費、低門檻)而贊嘆不已,同時思考:未來大學文憑的含金量是什么?
細細品味后不難發現它應該是――人脈和創造力。
知識不再是競爭力
《行為經濟學》這門課,Dan Ariely教授在杜克大學大禮堂和Coursera上所傳授的知識點差不多。也就是說知識真的免費了,同時也漸漸失去了競爭力。想象三五年后的Coursera,那時,它會免費提供更多的課程,會計、房地產中介、金融管理、咖啡等無所不包。這些技術層面的問題,只要上Coursera或類似的網絡公開課平臺,就能學到相關知識。比如,我想開咖啡店,卻是門外漢。沒關系,點擊Coursera注冊后,選修課程《咖啡經營》、《咖啡制造》、《咖啡營銷》等。免費學完這些課(當然,要證書的話可能需要付費的),我對開咖啡店的流程有了大致了解,然后就是發揮想象力,創辦有創意的咖啡店。不難看出,Coursera使得獲得知識的門檻越來越低,讓人們騰出時間和精力去創造。
創造,是當下時代的一個關鍵詞。
從經濟學的角度思考,人類社會發展經歷了4個階段,每一個階段對人的需求也不一樣,其中包括了對知識的獲取。
在Agricultural Economy(農業經濟,或Primary Economy),自然是人類最大的資源,種田、狩獵等都是向自然索取,人類需要去了解自然,獲取農歷等相關知識。歐洲的工業革命推動人類進入Manufacturing Economy(制造經濟,或Secondary Economy)時代,原本沒有價值的礦物,被用來生產機器后價值化了。這時,人類需要技術,比如,了解怎樣操作模具做玩具。互聯網把人類帶進Information Economy(信息經濟,或Tertiary Economy),有價值的事物慢慢變得摸不著了,一份分析市場、具備數據的報告變得有價值了。這時,人類要具備批判性思維、邏輯思維,社會的發展需要有創新能力的人。在美國,硅谷的迅速發展帶動了整個美國的信息經濟發展,相比之下,中國正經歷著從制造經濟向信息經濟的轉型中。
而美國,正在向Conceptual Economy(概念經濟)轉型。在信息經濟時代,外在的社會數據化、虛擬化。比如,咨詢公司分析社會的某一現象,以報告的形式售賣。在概念經濟中,想法、創新成了主導。時下,3D打印(3D Printing)越來越受人崇拜,有人甚至把它作為信息經濟和概念經濟的分水嶺。為什么?有人提出質疑:3D打印出來的實物的實用性并不高。其實,3D打印的出現表明――概念為王。在3D打印出現之前,制作杯子的最大障礙不在于設計自己想象中的杯子,而在于不會操作模具,制作不出杯子。隨著3D打印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只要人能想出概念,3D就能把概念變成產品。到那時,想法、概念才是最有價值的。
想法、概念都是建立在知識基礎之上的,Coursera使得我們更易搭建這個基礎,每一個國家或地區都能從中或多或少獲益,讓各自的發展快速積累知識,從而,人類有更多時間、精力和資金用于創造、想象。
文憑代表什么?
學會了創辦咖啡廳的相關知識,第一筆創業啟動資金從何而來?
知識是不可能把這筆錢送到創業者手中的,這得靠人脈,說服他人籌集這筆錢;
要開一家頗具競爭力的咖啡廳,除了掌握知識外,還得具備創造力。
在美國,大學生把大學看成平臺,如何利用平臺所提供的資源非常重要。這些資源包括學術資源,要認真聽課;教授和學生兩類群體資源,除了聽課還要結識教授,學會跟同學們打交道,搭建人脈;大學口碑資源,比如,哈佛、斯坦福的大學生到校外,能更易做項目,因為大學的頭銜能提高其學生的可信度。Coursera在線教育免費提供知識,即學術資源,而教授、學生群體資源,以及大學口碑資源是Coursera無法替代的。在未來,這些資源將最終決定大學生的競爭力,善于挖掘這些資源的人,能不斷積累人脈,鍛煉創造力,在大學4年中有所成就。
在杜克大學的《行為經濟學》課上,我們二三百人坐在禮堂里聽教授講課,都聽得很投入。一旦有不明白的知識點,我們會立刻舉手提問。而在Coursera上,成千上萬的選課者無法讓教授暫停授課,能做的是在forum(討論區)留言提問。這顯然達不到即時效果,也無法改變教授的授課思路。上課提問除了能弄清楚知識點外,還能讓課堂上其他人知道你的存在和所關注的事情。這一點很重要,因為了解了彼此關注的事情后,我們可以在馬路上、餐廳里聊天,問:“教授講的知識點我有新想法,你感不感興趣一起做?”這種社交成本很低,因為作為大學生對方只會考慮:我有沒有時間加入?畢業后,在公司遇到這類事會想:對方有什么目的?這會不會影響我的職業升遷?在Coursera上,選課者也能在線認識志同道合的人,卻無法與對方即時討論;而且受到地域限制,很難一起做項目,更不用說與陌生人打交道,彼此間建立信任的成本很高。
在大學建立人脈,這是Coursera很難替代的,尤其是世界頂尖大學,它們的學生都是社會未來的精英,教授們是社會的智囊。此外,創業、創造也不再依賴個人英雄主義,而是靠團隊,有了人脈,才能組建團隊。在同一所大學,建立人脈的可能性更大。但是,不要為了認識人而認識人,要真心交朋友,真正關心別人。純粹的功利人脈建立心態很容易被對方識破,因為,以后的社會越來越以人為本,這樣才能結交朋友,建立人脈。
Coursera免費傳授技能,卻無法教授創新。同樣,大學也教不了創新,卻提供了低成本的嘗試平臺。
創新是創造力的一部分,本身是教不了的,它是通過不斷嘗試才能培養起來的能力。在Coursera上聽課的人分兩大類:大學生和上班族。對于上班族而言,我很難想象:學到新知識后會馬上與同事或朋友嘗試。這種可能性很低,因為彼此都有工作,要承擔工作、家庭等責任。念大學就不一樣了,我們有很多時間,可以不停地嘗試。上班后,彼此間的人際關系更復雜了,也使得共同嘗試新事物變得困難了。大學就不一樣,人際關系相對單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