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的特點范文

時間:2023-09-20 17:54: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區域經濟的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區域經濟的特點

篇1

關鍵詞: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區域經濟增長 主要特點 趨勢

自“九五”計劃以來,我國對于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就投入了足夠的重視,先后制訂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西部大開發、促進中部崛起、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等系列的經濟發展戰略,對于促進我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發揮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近幾年國家更是加快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建設步伐,從中央到地方都達成了經濟協調發展的共識,部分地區還制定了區域規劃與發展戰略,促使我國區域經濟出現協調發展的趨勢。

一、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研究方法

(一)我國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理解。究其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具體含義,學術界至今仍沒有個統一的說法,這也是導致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方法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有些學者認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屬于區級經濟關系,而有些學者認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就是指區域內部環境、社會、人口、資源等子系統的協調。針對我國為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而制定的政策、發展戰略,不難看出國家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當作了國民經濟發展目標的部分,這些政策、戰略的提出都是為了解決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協調的問題。因此,對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評價就是對區域經濟能否實現協調發展進行分析。

(二)對區域經濟協調暗戰的定義和評價方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就是構建區域經濟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局面,使各個區域之間的經濟聯系逐漸密切,相互的依賴性增強,促進區域間的經濟差距逐步縮小。區域經濟差異、區域經濟增長、區域經濟聯系是評價區域經濟系統協調發展的主要標準,本文正是基于這三個標準建立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評價方法。

(三)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度的評價方法。對于區域經濟聯系狀態的計算和測量需要借助公式Moran's系數,本文收集了我國四大區域和31個省市區在2001年到201O年間的人均GDP、區域之前的空間相鄰權重矩陣等數據,并將其帶入Moran’s系數公式,判斷區域經濟聯系狀態主要依據Momn's系數的正負范圍,當Moran's系數處于正數范圍內時就表明區域之間的經濟增長是正相關的關系,即區域之間的經濟聯系比較密切。如果Moran's系數處于負數范圍內,就表示區域區域之間的經濟增長是負相關的關系,即區域之間經濟聯系相對較弱。利用區域經濟增長率變異系數可以算出區域經濟增長狀態,需要用到的數據是兩個區域的平均增長率和GDP增長率,算出的增長率變異系數越大就意味著區域經濟增長的相對差異越大,也就是說在兩個區域之間缺乏必要的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反之,如果得到的變異系數越小,就表示區域經濟增長差異越小,即兩個區域之間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較強。另外,通過區域經濟增長水平變異系數可以得出區域經濟差異狀態,在利用平均賦權法經得到的企業經濟差異值、區域經濟增長、區域經濟聯系結合成個可以反應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水平的有效綜合性質變,通過這樣系列的計算就可以測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度。

二、全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趨勢和特征

(一)全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水平總體顯著提高。2001年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度是0.1264,到2010年增長至1,增幅為691.2%,這表明我國區域經濟已朝著協調發展前進了大步,但是其中在2007年-2009年問,由于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度出現了下降,2007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度是0.8217,2008年是0.4191,2009年是0.2310,之后才開始出現回升,但是從整體上講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二)四大區域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趨勢和特征。我國東部地區2001年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度為0.2010間就達到了0.8257,其中雖然也因為經濟危機的沖擊發展度出現過下降,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水平總體上呈現上升的趨勢。中部地區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度穩重有降,但總體上也處于較高的發展水平。西部地區2001年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度是0.8520,2009年下降到0.2979,降幅為65%,其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水平出現了明顯的下降。同時期東北地區在2001年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度是0.4833,到2010年上升到1,增幅是106.9%,其發展軌跡是先下降后穩定再上升。

(三)我國省市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趨勢和特征。

篇2

一、應對全球化,中國從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置身事外”到“作用其中”

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發展的今天,一方面,對有限世界資源的全球配置和對世界統一大市場的追求不僅已成為全球化的目標,而且也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另一方面,由于現存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以及資源占有的不平等,使得各國在力圖抓住全球化機遇的同時,也在不同程度地感受著全球化帶來的各種矛盾和沖突。在此背景下,區域經濟一體化浪潮迅猛發展,世界主要經濟體都在加緊行動,構筑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地區依托,以期達到既能最大限度地獲取全球化過程中的好處,又能盡量規避全球化對本國帶來的傷害。因此,可以說,區域經濟一體化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現實選擇。

目前,中國幾乎全部參加了亞洲的40多個區域和次區域的合作機制,并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如此,中國還率先與東盟達成并積極籌建自由貿易區,第一個以非東盟成員國身份加入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首倡研究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和中亞自由貿易區。中國與東盟率先達成的共建自由貿易區協議更是對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起到了激活作用:美國、印度、俄羅斯、日本等大國隨后都加大了對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特別是建設自由貿易區的投入力度。鑒于已有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南非、智利、澳大利亞、新西蘭、海灣合作委員會、安第斯共同體等多個國家或集團希望與我國達成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建立自由貿易區,中國正本著由近及遠、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方針,與上述國家有選擇地展開雙邊自由貿易談判,盡快構筑起以自由貿易區為起點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網絡。

曾幾何時,中國對機制性較強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還持懷疑、謹慎乃至排斥的態度,對其重要性無從認識并“置身事外”,到現在積極參與、大力推進和“作用其中”,乃至在許多方面發揮著引領作用,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表明中國已經在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方面邁出了不小的一步。

二、積極投身世界經濟區域一體化浪潮是新世紀中國最現實的戰略選擇

1.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自己贏得一個良好的對外經貿環境之需

從理論上說,參與世界經濟區域一體化意味著一國對外貿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它在為成員國提供更高水平市場開放程度的同時,也要求成員國作出相應的讓渡。這就要求成員國必須進一步全方位開放市場,在較短的時間內對其他成員國實施比WTO貿易自由化承諾更優惠的政策,從而對成員國對外開放的范圍、領域和層次提出了更大、更廣和更高的要求,這不僅提升了其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的級別,而且也進一步拓寬了成員國在世界經濟舞臺上的發展空間,使之能夠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左右逢源。雖然中國“入世”已有三年,但是伴隨著經濟貿易規模及地位的快速上升,針對中國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也與日俱增,因此,借助于世界經濟區域一體化,改善中國的對外貿易環境就成為了當務之急。

2.樹立中國和平發展、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之需

中國已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經濟增長率最高國家的行列。據IMF最新公布的按購買力平價的計算結果,中國的經濟總量已占世界生產總值的12.6%,排在美國(21.1%)和歐盟(19.9%)之后、位列世界第三。作為世界特大的經濟體之一,中國在亞洲經濟中的火車頭作用已日益凸顯:中國經濟憑借其外部性,通過為亞洲發展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已經為周邊地區帶來了巨大好處。

目前,中國的進口量占亞洲進口總量的1/5。近年來,中國對亞洲國家和地區的直接投資也在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長。中國的發展無疑給世界特別是亞洲帶來了重要機遇。中國近年來不僅在對韓國、東盟國家和日本貿易中出現了可觀的逆差,而且還成為了美國、日本及韓國最大的商品進口國,成為這些國家出口增長的重要基礎。實際上,強勁的進口勢頭已經將中國推動成為其他經濟體“需求拉動”的主要因素,并對本地區各經濟體發揮著越來越顯著的有力支持作用。事實證明,中國在發展自己的同時,也充分利用其經濟發展的外部性,帶動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發展和對外貿易,使他國能夠分享自己的經濟增長成果,向世界展示了愿與他國一道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真正負責任的大國風采。

3.提高維護國家經濟安全能力之需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國的開放度與其經濟安全并非呈正相關的變化,往往是一國經濟越開放,其經濟安全系數卻也隨之變小。因此,經濟安全問題理應引起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的特別關注,區域經濟一體化因其能夠從地緣經濟學的角度為一國構筑起地區經濟安全,故理應成為中國經濟安全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于正在實現工業化的中國來說,石油安全在國家經濟安全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通過與世界石油富產國特別是我國周邊的產油國進行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強與周邊石油生產國的政府及石油大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建立彼此間穩定的協作關系和利益紐帶,達到擺脫過分依賴單一的石油供應、降低石油進口的脆弱性、獲得比較穩定的海外石油供給保障、提高中國的石油安全系數之目的。

4.提高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貫徹落實“走出去”戰略之需

所謂“走出去”戰略,又稱國際化經營戰略,是指中國企業從事對外直接投資,到海外投資建廠和投資開店。它越來越成為企業更好地利用國外資源,提升其競爭力,以及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增強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和后勁的重要手段。

事實上,近些年來,隨著“走出去”戰略的實施,越來越多有實力的中國企業已經走出國門,到境外投資辦廠,在世界范圍尋求資源的最佳配置。截至2004年5月底,中國已在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投資設立了7178家非金融類企業,協議投資總額為350億美元;累計在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定承包工程合同,涉及金額1200多億美元,完成營業額880多億美元;簽定勞務合作合同額近310億美元,完成營業額250多億美元,外派勞務280萬人次。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領域已從昔日的貿易、航運、餐飲等逐步拓展到生產加工、資源開發、工程承包、農業合作、研究開發等眾多領域;對外投資的方式也由早期的辦“窗口”發展到投資辦廠、帶動國產設備材料出口、跨國并購、 股權置換、境外上市、設立研發中心、創辦工業園等多種形式。

無疑,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實施可以優化中國企業開展跨國經營的環境,使我國企業在“走出去”時得到制度保障,從而加快我國 “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步伐,進一步提高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成功機率。

5.實現祖國統一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需

完成祖國統一,是我們黨在新世紀的三大任務之一,更是戰略性的決策。實踐證明,建立由中國內地、中國臺灣、香港、澳門等一國四方組成的自由貿易區的客觀條件已經成熟。90年代中后期以來,港澳臺已經成為大陸的最重要貿易伙伴,內地與港澳臺的貨物與服務貿易額已經占其對外貿易額的首位;港澳臺已經成為內地最重要的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地,對內地經濟增長及國際競爭力的提高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四地已經實現了事實上的經貿一體化格局。

由兩岸四方自發形成的經濟融合正在呼喚兩岸高層次的制度安排,以為其持續的深化發展提供保障。因此,順應經濟發展規律,推動四地經濟走向更深入的一體化,作出適當的制度安排,建立自由貿易區成為了當務之急。這是現階段進一步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與人員往來,實現直接“三通”,創造一個穩定發展的兩岸關系,以“一國兩制”方式推進兩岸和平統一進程,完成中華民族統一大業的最佳選擇。

三、當前中國參與世界經濟區域一體化的特點與問題

1. 立足周邊、地緣性強。

目前與中國已經達成自由貿易協定的經濟體都在我們的周邊,相互之間具有強烈的地緣優勢,且香港、澳門和東盟國家在我國出口市場結構中占到了近25%,與它們率先達成并落實自由貿易協定,完全符合區域經濟一體化重力模型的要求。然而,鑒于由種種因素,現階段東亞經濟一體化步履緩慢,所以我們也需要突破地緣限制,將參與本地區與其他地區的經濟一體化并列起來,選擇理想的貿易伙伴,盡快達成自由貿易協定,博取最大的貿易利益。

2. 起步晚,總體水平低。

從目前有中國參與的自由貿易協定,如CEPA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來看,其核心內容都是貿易優惠安排,其實施時間也只有短短的一年,且實施內容的涵蓋面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實施內容僅限于“早期收獲”產品);與歐盟等歷經數十年、一體化水平較高的組織相比,我們的自由貿易區尚屬于較為初級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起步階段。

3. 起點高,涵蓋范圍廣,難度大。

上述有中國參與的貿易自由化內容不僅包括了傳統的貨物貿易,而且也包括了服務貿易。在內地與香港、與澳門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中,也涉及到電子商務、商品檢驗檢疫與質量認證、中醫藥產業合作等傳統區域經濟一體化協議中的鮮見領域。此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還確立了雙方的優先和重點合作領域,范圍遠遠超出了傳統意義上以減稅為主的自由貿易區。這種以貿易為先導的寬領域、縱深化、全面推進的一體化模式,加大了自由貿易區的建設難度。

4. 啟動速度快,發展勢頭猛。

無論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還是內地與香港、內地與澳門之間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的進展步伐都很快。就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而言,從2000年雙方的可行性研究到2001年確定將用10年的時間建成,再到2002年《框架協議》的簽署,2003年10月及2004年1月中國與泰國率先廢除了188種果蔬產品的關稅、與除菲律賓以外的東盟成員間落實包括600種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在內的“早期收獲”計劃,2004年10月簽署《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貨物貿易協議》和《中國―東盟爭端解決機制協議》,并于2005年1月起全面啟動自由貿易區,發展勢頭比較猛。同時,為讓成員在短時間內享受到貿易自由化所帶來的實惠和好處,從而調動其推進自由貿易區進程的積極性,上述一體化大都選取了走階段性的發展道路,采取“速成式”策略,以獲得示范效應。

5. 靈活度高,具有一定的彈性。

在自由貿易區的談判中,考慮到成員國參差不齊的發展水平,故存在著更多的妥協條款和更大的靈活性,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還允許有特別的例外條款。例如,在“早期收獲”方案中,菲律賓就以擔心對其農業部門產生破壞作用為由沒有參加;而在已經達成的《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貨物貿易協議》里,也將減稅產品區分為“常規貿易產品”、“敏感性產品”和“高敏感性產品”等三大類:前者將從2005年7月1日開始被成員國大幅削減進口關稅,直至2010年全部取消;中者將從2012年起逐步地被削減關稅――當年將降稅20%,直到2018年減至0―5%之間;對于后者(主要是大米、糖、植物油、汽車及某些石化產品等)將繼續置于關稅的保護之下,但到2015年其關稅水平最高不能超過目前的50%。

6. 邊談判、邊建設的“干中學”方式。

由于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時間不長,對國際貿易規則尚處在學習、適應的過程中,對于類似自由貿易區這樣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應如何建立、建立時應注意什么、運行中可能會遇到怎樣的情況等操作與技術設置方式方面的問題尚缺乏實踐經驗,而我國參與的自由貿易區啟動步伐卻很快,這就迫使我們要邊干邊學,努力適應區域經濟一體化帶給我們的新規則要求。

7. 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已經成為與我國進行自由貿易談判的前提條件。

截至目前已有新西蘭、南非、巴西、東盟10國、澳大利亞、巴西、阿根廷、智利和秘魯等36個國家相繼承認了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鑒于“完全的市場經濟地位”對于中國減少來自貿易伙伴的不公平待遇、改善其出口商品國際環境的重要意義,故目前有中國參與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大都以“承認我市場經濟地位”作為談判的先決條件。例如,已經啟動的中國首個雙邊自由貿易區的談判對象――新西蘭就是西方第一個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國家;而對于當前正在磋商中的中國與澳大利亞雙邊自由貿易談判,中方也已經明確表示,應在澳方正式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之后才能正式開始。然而,我們也要看到,占中國進出口總額45%的前三大貿易伙伴歐盟、美國和日本尚無一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在對中國發起貿易救濟措施調查位居前十位的經濟體中,絕大多數尚未認可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而根據世界區域一體化經濟學理論,它們中的相當一部分是我們未來應該積極爭取的談判對象,如何防止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認可”演變成為自由貿易談判時的障礙,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篇3

【摘要】 目的 分析西安地區宮頸組織中HPV的流行狀況和感染亞型分布,分析其與宮頸病變的關系,以期為西安地區宮頸癌致癌機制及HPV疫苗研制起到推動作用。方法 收集2007年10月-2009年9月間在本院進行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測和組織病理學檢查的150例標本(包括炎癥50例,CINⅠ39例,CINⅡ35例,CINⅢ 20例,宮頸鱗癌6例),進行HPV分型分析。結果 共檢測出16種HPV亞型,其中包括 11 種高危型 HPV(16,18,31,33,35,39,52,58,59,66,68型), 3 種低危型(6、11和42型)以及2種中國人常見亞型(53型和66型)。高危型中HPV-16 型是最常見的,累計檢出35例(其中單一感染17例,混合感染18例),占感染病例的37.6%(35/93);其次是HPV- 39型,累計檢出18例(其中單一感染11例,混合感染7例),占感染病例的19.4%(18/93),而且6例宮頸癌中有2例都有HPV-39感染;HPV-58型居第三位,累計檢出8例(其中單一感染4例,混合感染4例),占感染病例的8.6%(8/93);而在其他國家和地區中常見的HPV-18型僅在1例混合感染中存在。低危型HPV感染率最高的亞型分別是HPV-6和HPV- 11型。不同類型的宮頸組織中HPV感染亞型并未見明顯差異。結論 西安地區HPV流行亞型明顯不同于其他地區,通常認為流行于非洲的HPV-39在西安占到第二位。不同病理類型的宮頸組織中,高危型HPV的分布無明顯差別。明確一個地區宮頸HPV流行亞型分布,可為區域特異性HPV疫苗的研制提供依據。

【關鍵詞】 宮頸癌;人瘤病毒;亞型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revailing status,genotype distribution of HPV infe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cervix lesions,which will produce an active effect on the mechanism and HPV vaccine research of uterine cervix cancer.Methods 150 cytology specimen of uterine cervix were collected for HPV typing.Among the 150 cases,50 cases were inflammation,39 were CINⅠ,35 were CINⅡ,20 were CIN Ⅲ and 6 were squamous carcinoma of the cervix.Results 16 HPV subtype were detected,including 11 hish risk type(16,18,31,33,35,39,52,58,59,66,68),3 low risk type(6,11 and 42) and 2 Chinese common type(53 and 66).HPV-16 was the most frequent high risk subtype,total 35 cases were detected HPV-16 infection(17 were single infection and 18 were mixed infection),which account 37.6% for infected cases;the next is HPV-39, total 35 cases were detected HPV-16 infection(11 were single infection and 7 were mixed infection),which account 19.4% for infected cases, moreover,2 of 6 squamous carcinoma of the cervix were HPV-39 infection. The third was HPV-58,total 8 cases were detected HPV-58 infection(4 were single infection and 4 were mixed infection),which account 8.6% for infected cases;but the HPV-18,which is common at other country or region,was only detected in one mixed infection.Infection rates of HPV-6 and HPV-11 were the most frequent two low risk types.There was no obviously different HPV types among different cytology specimen of uterine cervix.Conclusion HPV subtype distribution is obviouely different to other area.HPV-39,which is considered prevailing in Afric,is the second common subtype in Xi'an. Different cytology specimen of uterine cervix weren't found different high risk HPV subtypes distribution. Identifying the HPV prevailing ststus can provide clinical basis for regiospecificity HPV vaccine research.

[Key words] uterine cervix cancer;human papilloma virus;subtype

宮頸癌是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居全球惡性腫瘤第二位,僅次于乳腺癌。相對于其他腫瘤,宮頸癌是病因相對明確的少數惡性腫瘤之一。高危型人瘤病毒的持續感染是宮頸癌發生的必要條件。至今已經分離鑒定出超過200種HPV病毒的亞型,其中有20多種可感染生殖道上皮。文獻報道HPV-16型和18型是最常見的,其與70%的浸潤性宮頸癌有關。目前HPV疫苗研究多是針對HPV-16和18型,對其他型別的感染并不具有保護性。而不同國家和地區HPV的流行亞型存在地域性差異。本研究分析了西安地區宮頸組織中HPV的流行狀況和感染亞型分布,分析其與宮頸病變的關系,以其為西安乃至西部地區宮頸癌致癌機制及HPV疫苗研制起到推動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收集2007年10月-2009年9月間在本院進行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測和組織病理學檢查的病例,共150例。年齡18~62歲,中位年齡34歲。所有病例都來自西安或其周邊地區。按照2003年WHO《女性生殖器官和乳腺腫瘤的病理學和遺傳學》診斷標準,炎癥50例,CINⅠ39例,CINⅡ35例,CINⅢ 20例,宮頸鱗癌6例。宮頸液基細胞學診斷采用TBS(The Bethesda System)報告系統。細胞學診斷分為WNL 20例,ASCUS 70例,LSIL 34例,HSIL 22例,宮頸鱗癌4例。

1.2 主要試劑和儀器 超薄TM液基細胞學制片系統;HPV核酸擴增分型檢測系統,包括DNA提取試劑盒、PCR擴增試劑盒及雜交試劑盒和醫用核酸分子快速雜交儀由凱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ABI2720普通擴增儀由美國ABI公司生產。

1.3 方法

1.3.1 標本取樣步驟和要求 取宮頸脫落細胞標本,先用棉拭子將陰道或宮頸口過多的分泌物輕輕擦拭干凈,再用宮頸刷緊貼宮頸口稍用力順時針旋轉5圈,然后放入有專用細胞保存液的試管中;對于組織標本,采用無菌手術剪取,同樣裝入專用保存液;以上標本均于4℃保存,1周內測定。

1.3.2 HPV的分型檢測 嚴格按照凱普HPV分型檢測試劑盒要求進行操作,在凱普醫用核酸分子快速雜交儀中完成低密度基因芯片膜雜交。共能檢測以下21型,包括13種高危亞型: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5種低危亞型:HPV6、11、42、43、44;3種中國人群常見亞型:HPV53、66、CP8304。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錄入計算機,采用SPSS12 0統計軟件,進行列聯表(R×C)資料分析及多元logitic回歸分析。

2 結果

2.1 組織病理學診斷結果與液基細胞學診斷結果比較 見表1。表1 組織病理學診斷結果與液基細胞學注:WNL(正常范圍);ASCUS(意義不明的不典型鱗狀上皮細胞);LSIL(低度鱗狀上皮細胞病變);HSIL(高度鱗狀上皮細胞病變);SCC (鱗狀細胞癌)

2.2 HPV感染的基因型構成 150例患者標本的基因分型結果,見表2。共檢測出16種HPV亞型,其中包括 11 種高危型 HPV(16、18、31、33、35、39、52、58、59、66、68), 3 種低危型(6型、11型和42型)以及2種中國人常見亞型(53型和66型)。HPV- 16型累計檢出35例(其中單一感染17例,混合感染18例),占感染病例的37.6%(35/93);HPV- 6型累計檢出24例(其中單一感染15例,混合感染9例),占感染病例的25.8%(24/93);HPV- 39型累計檢出18例(其中單一感染11例,混合感染7例),占感染病例的19.4%(18/93);HPV- 58型累計檢出8例(其中單一感染4例,混合感染4例),占感染病例的8.6%(8/93)。高危型中HPV- 16 型是最常見的,其次是HPV- 39型,HPV-58型居第三位,而HPV-18型僅在1例混合感染中存在。低危型HPV感染率最高的亞型分別是HPV-6和HPV- 11型。表2 HPV感染的基因型構成 (n=93)

2.3 不同類型宮頸組織的 HPV 感染率 150 例宮頸標本中, 共檢測到 93 例 HPV 感染, 陽性率62.0%。6 例宮頸鱗癌全部有高危型HPV 感染, 所感染的基因型包括HPV-16、39、58及混合感染。高級別病變(CINⅡ-CINⅢ)中未見低危型HPV單純感染。不同組織病理學類型的宮頸組織中HPV型別未見明顯差異。感染率見表3。表3 不同類型宮頸組織HPV感染率HPV陽性例數 HPV陰性例數 陽性率(%)

3 討論

高危型HPV持續感染是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發生發展的必要條件,據Munoz[1]等和Einstein[2]等報道,HPV基因型分布有地區差異,與宮頸癌相關的型別也不盡相同。在國際癌癥研究協會(IARC)的最新研究中,15種最常見的亞型分別為 (按遞減順序排列)16、18、45、31、33、52、58、35、59、56、39、 51、73 、68和66。除16亞型外,18亞型感染比例最高;居第3位的在非洲、南亞、歐洲、北美是45亞型,而在美國中南部則為31亞型;居第4位的在非洲北部是33和31,非洲南部則是33/58和56,美國中南部是45和33,南亞是52和58,歐洲和北美是31和56/68 亞型。日本52型居第2位,韓國33和58型分別居第2、3 位。

目前國內HPV感染的流行病學研究較少,而宮頸癌 HPV感染型別有著很大的區域性,中國地域寬廣,人口眾多,HPV 基因型分布復雜。深圳地區主要流行的HPV亞型為HPV-16(44.3%)、HPV-58(16.4%)及HPV-52(13.4%)[3]。HPV-16、58、18、31亞型是湘南地區浸潤性宮頸癌最常見的感染類型[4]。延邊地區宮頸病變組織中HPV感染類型主要有HPV-16、18、33、45、52型等[5]。

本文的資料則表明,在西安地區高危型HPV感染中,HPV-16型也是最常見的,但第2位卻與其他地區不同,為HPV-39型,HPV-58型居第3位,而HPV-18型僅在1例混合感染中存在。這更進一步說明HPV分布的地域差異。

目前HPV疫苗用于預防和治療HPV感染已成為研究的熱點。現已上市的HPV預防疫苗具有“型特異性”,僅對預防HPV-16和18型2種高危型的HPV感染有效。而不同HPV亞型對不同種族人群致癌性的強弱也明顯不同[6,7]。明確一個地區 HPV流行的主要型別,對于評估患者預后,指導臨床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還可以為科研人員研制有針對性的基因疫苗提供可靠依據。

高危型HPV基因型的持續感染是宮頸癌形成的先決條件,但是,目前HPV持續感染的標準還很模糊。從時間上來說不同學者的研究有不同的時間定義,從3個月到2年不等。從感染的HPV基因型上來說,有學者認為不同時間相同HPV基因亞型的感染才可以定義為持續感染。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不同時間即使不同的高危型HPV基因亞型的感染也應當看作持續感染。由于90%HPV感染都可以在6個月內被自身免疫機制所清除,檢測患者感染的HPV基因亞型可以監測患者攜帶病毒的時間和患者機體清除病毒情況,對病毒持續感染有一定的提示價值。

參考文獻

1 Munoz N, Bosch Fx, Sanjose S, et al. Epidemiologic classification of human papilomavirus types associated with cervical. cancer. N Engl J Med, 2003, 348(6): 518- 527.

2 Einstein MH, Goldberg GL. Human papillonmvirus and cervical neoplasia. Cancer Invest, 2002, 20(7- 8): 1080- 1085.

3 韓定英,吳潔,姜碧卿,等.深圳市羅湖區1420例婦女生殖道人瘤病毒篩查結果分析. 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8,22(2):42-43.

4 陳建輝,東.湘南地區浸潤性宮頸癌 HPV基因分型的研究.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9,12(12):1852-1854.

5 姜宏宇,張美花,韓艷,等. 韓國與中國延邊地區宮頸病變組織中人瘤病毒感染類型比較.吉林大學學報,2009,35(4):746-750.

篇4

高等教育必須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必須為區域經濟建設服務,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共識。近年來,寧波市高等職業教育因其直接培養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對區域經濟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而越來越為政府所重視,各高職院校辦學思想也應體現經濟發展規律,尤其在特色建設過程中,更要符合經濟學的一些重要原理,其中區域經濟理論對高職院校建設,最具借鑒價值。因此,深刻分析區域經濟環境,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斷調整優化專業設置,加快應用型人才培養,對于寧波市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區域經濟的特點

生產資源是有限的,但有限的資源在區域內進行優化組合,可以獲得盡可能多的產出。經濟的區域化,是經濟發展的趨勢,也是資源優化配置的結果。我國經濟正逐步向區域化發展,現已初見端倪。對于沿海地區來說,經濟區域化已經是最重要的發展現實[1]。區域經濟理論也已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經濟學基礎。區域經濟的特點如下:

1.區位性。由于某一區域在空間位置、自然資源、文化特征和政治組織方面存在相對獨特性,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必然形成與之適應的產業結構、經濟種類和生產方式,具有一定的區位特點。因此,區域經濟特征主要表現在區位差異和區位優勢上。

2.非均衡性。由于同一區域內的資源條件并不均勻,因此,區域經濟的重要基礎是區域內統一市場背景下,分布的非均衡性,具體表現為城市和農村的二元經濟結構。區域經濟的非均衡性,使得同一區域內城市和農村形成了不同的產業布局、經濟結構以及文化特征。

3.競爭性。區域經濟的區位性和非均衡性,使得整個區域的統一市場在一個相對獨立的環境中通過競爭配置有限的發展資源。在這種態勢下,城市內外各種資源的交換十分頻繁,各種經濟體為了求得生存,不可能再保持自然發展的狀態,全部投入到了競爭中去。人力資源的流動是其中最為重要的表征之一。

二、高等職業教育的區域特性

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為高等職業教育提供更多的投入,尤其是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主體多元化更促使多渠道投入高等職業教育成為可能,但與此同時,區域經濟同樣也可以制約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 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僅決定了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結構,也決定了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規模、發展速度及層次結構。因此,在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都必然會體現明顯的區域特性。

1.高等職業教育的區位特性。首先,區域高職教育不論其包括的空間范圍大小,都可以按產業、行業進行分解。這樣,區域高職教育不僅反映了區域勞動力構成結構,也側面反映了區域的產業及技術結構。其次,經濟區域與行政區劃基本吻合,且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生產力系統,地區之間具有獨立性,區域高職教育是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和規劃培養人才的。因而,屬于同一經濟區域內的區域高職教育在目標、層次、類型、運行等方面也具獨立性。最后,區域職業教育可根據區域經濟的區位性特點,通過整體規劃,建立目標明確、組織規范、分工科學、資源共享的教育體系。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門應有所作為[2]。

2.區域高等職業教育的多元化特性。由于區域經濟的非均衡性特征,區域高職教育在整體布局的同時,應堅持因地制宜,根據區域內不同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需要,多元化發展職業教育。各高職院校應遵循區域經濟的非均衡性特點,把握自身的發展定位,在辦學體制、專業建設、培養模式等方面,形成特色、避免重復建設,求得可持續發展。

3.區域高等職業教育的競爭特性。由于區域內辦學資源的有限性,各高職院校之間的競爭不可避免,其生源大戰、就業大戰,就是最明顯的表征。在整體規劃的基礎上,高職院校只有充分利用區域經濟的非均衡性,大力建設特色專業,加強特色建設,形成辦學品牌,才能在市場化的辦學競爭中取得競爭優勢。

三、寧波市區域經濟環境的特點

寧波的區域經濟發展迅猛,城市綜合競爭力已躋身全國十強。從宏觀經濟狀況來看,寧波市三大產業比為3:53:44,縣域經濟與城區經濟之比為5:5,屬于區域經濟發展比較成熟的地區??傮w說來,寧波市區域經濟環境有如下特點:

1.產業結構變化

隨著科技在生產過程中的大量應用,寧波市的產業結構不僅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而且表現為第一、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更頻繁地表現為第二、第三產業間的轉移,產業結構的變化帶來的是區域社會對于人才需求的變化。

2.產業集群趨勢

寧波的產業組織呈現集群發展的趨勢。據對寧波市33個制造行業1999年――2004年產業集聚度指數的統計,其中20個行業的集聚度指數有所增長,13個行業的集聚度指數有所下降,除煙草制品業之外的15個行業呈現出集聚現象。目前寧波市重點產業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生物醫藥、紡織服裝、機電模具、IT產業、旅游會展、文化服務、港口物流、經管經貿、金融保險等10大產業。與產業集群發展相匹配的是寧波企業的塊狀分布。根據2006年底的統計數據,全市有塊狀經濟145塊,年產值786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60%以上。單體規模超10億元的有6塊,超5億元的有10多塊,超1億元的有90多塊。全市塊狀經濟從業人員40萬人,占全市農村勞動力總數的16%[3]。塊狀經濟的發展,對于推進區域工業化、城鎮化建設,培育專業市場,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種塊狀分布,集聚發展的特點,使寧波全面形成了區域性規模企業群體、區域性生產基地、區域性規模品牌效應、區域性規模市場體系,產生立極強的區域競爭力。

3.體制多元混合

寧波區域經濟是以混合經濟作為主體,民營、集體、國有和外資互融模式的經濟體制。至2002年底,國有、集體企業改制面已達到98.9%。寧波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始終堅持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共生共融的開放的混合經濟模式,始終堅持國家、集體、個私和外資四種經濟成分“四輪驅動”、共同發展,使寧波的區域經濟發展成顯出活力。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市場競爭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目前,寧波個私、民營以及其他類型的經濟實體近30萬家,數量和產值均占全市的90%以上[4]。這種混合模式被稱為“寧波模式”。

四、寧波市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聯動發展的策略

2000 年以來,寧波市高等職業教育開始超常規發展,辦學規模逐年擴大,專業基本覆蓋了農林牧漁類、交通運輸類、生化與藥品類、資源開發與測繪類、材料與能源類、土建類、制造類、電子信息類、環保氣象與安全類、輕紡食品類、財經類、醫藥衛生類、旅游類、文化教育類、藝術設計傳媒類與公安類等16個大類。因此,寧波市各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必須符合區域經濟發展的適用性,在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策略選擇上必須要充分考慮到區域經濟的發展情況。

1.根據寧波市區域產業發展的趨勢,增強專業與產業結構之間的適應性

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決定了人力資源的流動方向: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從生產部門轉到非生產部門;從工業轉到服務業,從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到知識密集型產業。這種產業間社會勞動力的大幅度轉移,對寧波市勞動力格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寧波市高職院校應及時適應區域經濟產業格局的變化,適時調整專業結構,增強專業與產業結構之間的適應性。

2.根據寧波區域產業集群的特征,系統規劃高職院校簇群式專業發展

所謂簇群式的職業教育專業發展道路,就是根據區域經濟和產業的特點,建設與集群經濟相對應的具有一定聚集作用的專業群[5]。這樣的專業群,以重點專業為核心,根據集群產業所集納的整個產業鏈,貫穿相關專業,形成簇群式專業鏈,從而體現出集聚效應與擴散效應,使專業能夠以重點產業為核心,以點帶塊,以塊聯片,發揮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寧波市區域經濟的一個鮮明特色是產業的集聚性強,產業的高集聚性要求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既要符合區域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更要在總體的專業結構上形成具有鮮明的產業特色,打造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并具有區域經濟特點的專業群。

3.根據寧波區域經濟體制多元混合的特點,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徑

寧波市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和專業建設必須走校企合作之路,全面建立校企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充分發揮合作企業在專業申報、課程設置、專業師資培養、實習實訓中的作用,鼓勵學校興辦實業、產教結合,為實習實訓創造條件。實施措施可以包括:高職院校成立有企業專家參與的專業指導委員會,在企業專家的指導下進行專業設置,確定課程體系,制定教學計劃,確保培養出合格的技術人才;在教學管理中,聘請企業專業人員和管理人員作為該專業的兼職教師,參與專業的管理和運行;在教學設備方面,企業要為學校提供專業實習基地和實驗實習設備等??紤]到目前寧波區域經濟體制多元混合的特點,與高職院校合作的企業應考慮到那些具有一定實力并在行業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民營企業,充分發揮區域內所有企業在推進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積極性,進一步加強和密切高職院校和社會、企業的聯系,拓寬畢業生的就業渠道。

篇5

一、職業教育與經濟的關系

當今世界,競爭激烈,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實質上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而綜合國力的競爭,科技是關鍵,教育是基礎,人才是核心。因此,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和教育的競爭。國家興盛,人才為本;人才培養,教育為本。教育與人才培養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藍圖的關鍵所在,也是通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和關鍵所在。也正是因為如此,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必須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職業教育作為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同樣應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途中擔負起其神圣的歷史使命。

眾所周知,職業教育是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和培訓人的職業能力的教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但需要高級科學技術專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萬受過良好職業技術教育的中、初級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技工和其他受過良好職業培訓的城鄉勞動者。這就決定了職業教育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職業教育是各類教育中與經濟聯系最緊密、最直接的教育,因此要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加快技能人才培養,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其關鍵就在于要正確處理好職業教育與經濟之間的關系。職業教育與經濟是何關系,它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處于什么樣的位置,怎樣才能充分發揮職業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以取得最大的教育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將直接關系到職業教育的前途和命運。2004年6月,教育部等7部委在江蘇南京召開了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國務委員陳至立在會上強調,對發展職業教育的認識要有新高度,工作要上新水平,努力開拓新局面。在談到發展職業教育認識要有新高度時則指出,抓職業教育就是抓經濟工作,在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推進城鎮化進程中,職業教育大有可為;解決“三農”問題,推進農業現代化,呼喚職業教育大發展;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強產業競爭力,必須以職業教育為基礎;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必須依靠職業教育……。這給我們進一步正確認識職業教育與經濟的關系指明了方向。因此,要正確處理好職業教育與經濟的關系,真正落實職業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必須從全局出發,大局著眼,把職業教育的發展放到經濟社會這個整體中考慮,確立抓職業教育就是抓經濟,抓經濟必須抓職業教育的意識。無論是從構建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體系,還是從培養、造就數以億計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方面看,都要求我們應該將職業教育與經濟建設密切聯系起來,提高職業教育與經濟建設的融合度,與之形成一個緊密的統一體,才能促進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也只有這樣,職業教育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寬。

二、區域職教共同體是新經濟條件下區域職教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組織創新

教育單位作為社會的一種專司教育職能的專門機構,其職能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按一定社會的需要和要求培養和造就一定規格的勞動者和接班人,從而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服務;二是教育過程本身以及教育實現的結果使受教育者獲得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知識、技能和能力,并得到一種需要的滿足和人生的享受。從上述意義出發,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社會目的性職能和個體目的性職能。在現實社會中,各級各類教育單位(主要是指學校)在上述兩個共同職能的前提下無疑有著各自具體的相對獨特的職能。從這一概念分類來看,職業教育的功能主要是社會目的。然而問題是:(1)職業教育不能也無法無視教育的個體。(2)職業教育的社會目的由于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要求往往不可能達到相當的吻合,因而其社會目的也就往往難以現實化、徹底化和終極化。由此,在當代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們對教育的要求不斷提升的條件下,既有的職業教育單位(即各級各類有明顯專業取向的職業學校)難以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生發展的需要,因而在現實的

職業教育領域,一種由數個職業學校聯結而成的超學校教育組織形態也因此悄然出現。從國際教育視野范圍來看,類似的教育組織形態早已存在。這種由數個相對獨立而完整的教育單位組合而成的教育功能性組織機構就是所謂的教育共同體。

在教育社會學中,教育共同體的概念主要地是使用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完整的教育組織體系內部一些教育主體在教育活動中的組合。如學生的組合、教師的組合、教師與學生的組合,還有教師與教育管理人員、教輔人員和學生的組合。我們認為系統內部的概念是完全可以借用在同質系統構成的較大的系統中,這時教育共同體就可以用來指整個相對獨立而完整的教育部門、機構、單位的組合。本文所述的區域職教共同體就是指職業教育領域中的這種教育共同體,指的是某一經濟區域中的這種教育共同體。

區域職教共同體的建立不但在理論上符合教育的基本原理和符合教育理論的基本邏輯,在實踐上也是符合教育的現實運行和發展的。它的出現,是在當前的經濟條件下,區域職教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發揮職業教育功能和作用的需要。

三、區域職教共同體與區域經濟的關系

教育是經濟社會運行、發展的基礎,同時經濟社會的發展又影響促進著教育的運行和發展,這在區域職教共同體與區域經濟的關系中表現得尤為直接和明顯,也尤為現實和具體。職業教育的特點,從其出發點和目的來講,都是直接地具體地指向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在當代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是區域職業教育最現實的明確的任務,因而區域職教共同體與區域經濟的關系可從兩者固有的內在聯系和關系的特點上得以體現。

從區域職教共同體與區域經濟的內在聯系方面看,由于區域職業教育總是根據區域經濟的特點、現狀和發展趨勢來設置的(這不僅包括各種不同專業特點的學校的設置,而且還包括各學校專業的設置,甚至課程的設置),因此可以這么說,區域的職業教育只有這么做,也應當這么做,才有生存、發展的良好條件和空間。這尤其是在基于義務教育基礎上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開始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的今天,更是如此。一個極其重要的現實問題,即學生的畢業和就業問題,正是這種直接的密切相互制約關系的一個明證。特別是在地方經濟和地方塊狀經濟相對發展和明顯的地區,這種區域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的相對依賴關系,表現得更為明顯。在有些地方,職業教育幾乎就是按照所謂的“訂單式”方式來設置和安排的,這種模式在當前以及今后相當一段時期內可以認為是區域職業教育良性運行和穩妥發展的一個現實范式。實際上,在許多地方尤其是在區域非國有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職業教育幾乎自始至終與區域經濟的運行發展一體地聯系在一起。企業辦學校,行業辦學校自不用說,即使是獨立的職業教育,其專業的設置、課程的設置、師資的來源、師資隊伍的結構、教學的途徑和方式、教學的實踐環節以及教學見習、畢業實習直至學生的畢業考核、畢業分配也往往與具體的企業相聯系、相掛鉤。因此我們可以認為這是區域職業教育運行和發展的一個具體規律性的特征,兩者之間確有“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之內涵。

當然,與區域職業教育相對直接和具體地依附于區域經濟的同時,區域經濟也現實地直接地以區域職業教育為一定的基礎。這不僅表現在其后續人才的培養、儲備上,既有人才的培訓、提高上,還表現在企業與區域經濟的運行和發展上,創造力與競爭力的提升上,信息的獲取、整理和應用上,甚至表現在區域經濟的格局、品質和品位上,區域經濟的開發程度、文明程度和文化內涵上。

作為區域職業教育功能和效能的組合體,區域職教共同體與區域經濟的關系正是從上述兩個方面表現出來的,而且由于區域職教共同體的組織特點、智能特點、機制特點、運作特點等,使得區域職教共同體與區域經濟的關系,更具有社會性、全面性、直接性和效能性。

社會性:主要是指區域職教共同體較之單個的區域職業教育機構有著明顯的社會組織上的特征,即它是以一種具有明顯社會化特征的社會組織形式參與經濟社會的運行與發展過程之中的。

全面性:區域職教共同體是由區域內眾多的職業教育機構組成的,因而它不再是單一的專業或相對具有明顯特征的專業系統來與區域經濟社會發生聯系,而是以各種專業的整體組成來與區域的經濟社會發生聯系,因而具有全面性。

直接性:區域職教共同體從其職能上看,除了協調各職業教育機構統籌各職業教育單位的資源以外,還能整合各職業教育機構的需要,代表各職業教育機構直接與區域經濟社會溝通,起著一種直接的中介作用。

效能性:區域的各職業技術教育機構,由于其畢竟是教育機構,因此其主要效能還是培養人,通過培養人為區域經濟社會運行和發展服務,因而它的效能最直接和現實地落實在人才的培養上。而區域職教共同體它本身是一個專司教學職能的機構,它的效能可以超越這一點,在關聯區域經濟社會的運行和發展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當然,區域職教共同體與區域經濟這種社會性、全面性、直接性和效能性的關系,需要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才能逐步形成、鞏固和持續發展。

區域職教共同體與區域經濟關系的形成有著十分現實和具體的客觀基礎,即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才,離不開知識的支撐和創造力的激勵,同時教育的發展也必須以經濟社會的發展為基礎,因而區域職教共同體與區域經濟關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內在必然性。

區域職教共同體與區域經濟關系的鞏固從現實的角度來看,需要雙方在上述客觀的基礎上,不斷地積極互動才能實現。這種互動不僅僅表現在頻率上、距離上、幅度上,還表現在關聯的深度上。

篇6

關鍵詞:區域經濟;創意產業;互動發展

引言

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以后,特別是近幾年間,創意產業的發展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重視。但是由于其發展時間較短,因此在具體的發展當中還存在一定的不足與缺陷,這就很難充分的發揮出其在推動經濟增長方面的作用,特別是在拉動區域經濟發展方面的優勢很難得到充分的發揮。在區域經濟與創意產業的互動發展當中,兩者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影響,但是如果不加以引導,這種影響很有可能向著不好的方向發展。因此,必須要加強對于創意產業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之間的關系探究,從而更好的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引導,更好的發揮出創意產業在推動區域經濟增長方面的作用,為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創意產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創意產業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十分緊密的聯系,通過創意產業的發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在調整產業結構以及經濟增長方式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來看,創意產業的發展,最為明顯的作用就在于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過新的增長點來實現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創意產業的發展當中,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增強產業效益的多元化,從而在增強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促進精神生活水平的提升。其次,創意產業的發展能夠促進區域經濟的創新能力提升,為區域經濟的增長提供多方面的發展途徑,從而保證區域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最后,創意產業的發展,能夠為區域經濟內的科技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創意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各種高新技術的應用,通過發展創意產業能夠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從而為當地科技水平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區域經濟發展對創意產業的作用

在現代經濟的發展要求之下,區域經濟的發展不能再簡單的依靠傳統行業的支撐,必須要注重高新技術產業以及創業產業的發展,及時的調整產業結構能夠更為有效的推動本地區的經濟發展。特別是近幾年來,區域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呈現出了一種新的特點,對于產業創新的重視程度不斷的提升,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推動的創意產業的發展。除此之外,我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每一個區域內都有屬于自己的文化特點以及文化資源,這就為創意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能夠更加有效的推動創意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在近幾年間,國家對于創新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地方政府也出臺了許多的措施來推動本地區的創新能力提升,這就在很大程度上為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創意產業的發展也就迎來了新的機遇。

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創意產業作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現代經濟發展當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文化創意產業作為創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文化創意產業拉動區域經濟增長

作為一個幅員遼闊的文明古國,文化資源十分豐富,這就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區域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能夠充分的利用文化創意產業的拉動作用,更好的推動自身的經濟發展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特別是對于文化旅游產業而言,既能夠對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還能夠實現綠色增長,保證區域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作為創意文化產業的重要體現,人造文化景點能夠更好的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橫店影視城、涿州影視城以及中山影視城等等,這些都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體現,在拉動區域經濟增長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應該注意的是,在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同時,要注重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從而避免由于過度開發而對當地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保證區域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促進區域經濟結構調整

在傳統經濟發展當中,工業以及制造業所占的比重較大,對于環境的破壞也十分嚴重。而在新時期中,對于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越來越高,區域經濟在發展當中,對于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創意產業的發展,能夠在節能環保的基礎上,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能夠有效的促進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創意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能夠與信息技術以及網絡技術相結合通過提升產業科技的技術含量,更好的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對于創意產業的發展來看,不僅能夠推動高新產業的發展,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傳統產業的附加值,從而更好的推動傳統制造業的產業升級。因此,創意產業的發展,不僅能夠推動區域經濟量上的增長,還能夠有效的促進其質的提升,從而保證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能夠得到有效的調整,更好的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三)文化創意產業對經濟的集聚效應

就我國目前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來看,大多是以創意產業園的形式存在,這就能夠實現有效的經濟集聚效應,從而將有限的人力與財力集中起來,更好的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就拿上海為例,在經濟金融危機的時間中,傳統行業以及金融業在保持經濟增長方面很難發揮出有效的作用,而文化創意產業在這一階段當中充分的發揮出了自身的集聚效應,為區域城市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極大程度上的保持了該地區的經濟發展。特別是在一些文化創意產業比較發達的地區,產業園區的作用得到了有效的發揮,這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區域經濟的繁榮與發展,這也為其他地區的創意產業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參考。因此在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過程中,應該充分的發揮出其中的經濟集聚效應,更好的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可靠的支持。

結語

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以后,特別是近幾年間,創意產業的發展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重視。但是由于其發展時間較短,因此在具體的發展當中還存在一定的不足與缺陷,這就很難充分的發揮出其在推動經濟增長方面的作用,特別是在拉動區域經濟發展方面的優勢很難得到充分的發揮。因此,必須要加強創意產業與區域經濟增長互動發展的研究工作,從而理清兩者之間的關系,更好的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充足的動力。(作者單位:安徽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 韓順法;文化創意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實證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年

[2] 任志君.張家界市旅游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研究[D];吉首大學;2014年

[3] 張煒,姚海棠.文化創意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基于省域尺度數據[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02期

[4] 吳威.創意產業與區域經濟增長互動發展研究[D].吉林大學 2014年

[5] 王正.創意產業發展與區域經濟轉型的互動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 2012年

篇7

1.1 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簡述、特點

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特點包括整體性: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個體系,是完整的,子系統的不協調會限制整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整體系統也要控制子系統,實現共同的目標;公平性:只有做到公平,當代人才能獲得和后代人同樣的發展機會;動態性:整個體系當中的子系統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所以要注意子系統的協調;效率性:因為效率是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如果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把效率性作為重要特征;可控性:在整個體系的運作當中,如果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都會對整個體系造成影響,這就需要調控來保證整個體系的順利進行;地域性:區域發展并不平衡,所以,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突出地域特點。

1.2 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在整個世界范圍之內,不恰當的消費模式所導致的貧困加劇、環境惡化以及各個國家之間的發展失去平衡是地球人所面臨的嚴重的問題。所以,我們需要建立合理的生產模式,做到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要轉變經濟增長的方式。很多發達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模式就是高消耗,高消費,然后造成高污染。這種方式是靠對資源的大量消耗來加快經濟的增長,靠高消費生活資料來帶動經濟的增長。這種模式影響了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如果按照這種模式發展 下去,機會出現資源危機以及環境危機。所以,我們首先要解決這種模式,把經濟增長的方式從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經濟增長模式,這是區域經濟想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其次,要保持企業各個環節的可持續發展。企業要生產,要流通,要使消費者消費,這是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只要在社會當中生存,就需要消耗各種資源。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要求生產、流通和消費都要可持續發展,要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形成生態環境和生產的良性循環。

最后,要保護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想可持續利用,就需要人們充分并且有效使用自然資源,不應該過度的索取和對自然資源浪費。環境的污染是因為人們的知識水平有限,技術條件有限,廢物不能被循環利用,這極大的造成了資源的浪費。所以,要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這樣才能促進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 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要做到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應該綜合考慮生態因素和社會因素,要做到以下幾點:

2.1 人口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人口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必須要做到控制人口的數量,提高人口的質量,實現區域人口的再生產的可持續性。要在特定的時期內,制定符合區域實際情況的具體人口政策,使勞動力的再生產符合經濟發展需求,保持人口的規模適度。提高人口的素質,可以通過對教育進行投資來提高人口的教育程度,發展文化建設,提高區域人口的可持續發展的意識。通過公共的政策來促進區域人口的整體文化水平的提高,使收入結構合理化,實現區域人口的可持續發展。

2.2 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要求區域在經濟發展中實施環境保護戰略,盡量協調好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雙贏的戰略目標。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保護戰略首先要求人類活動與自然關系的協調。尤其要注意區域在開發開放中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開發利用程度不要超過環境容量和生態環境承載力。其次,區域對自然環境的開發利用必須順應其發展規律,維持自然界固有的發展趨勢和發展潛能,使自然環境的潛力與優勢得到發揮,取得最佳經濟效益。第三,對于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較嚴重的區域,必須采取適當的措施進行人工干預,使其恢復環境的自平衡能力。同時,對自然環境與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客觀上要有一定的經濟前提,不僅要遵循生態平衡規律,也要遵循社會經濟規律,避免盲目開發給環境帶來負面效應。

2.3 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對策

要實施節約型戰略,對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實施有效的保護策略,改變傳統的高消耗的生產方式,保持自然資源的供給能力。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主張的是不浪費和集約型的方針。要簡歷資源的價值體系,引導自然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消費市場的市場經濟模式,促使企業獲得最大利潤;優化資源的配置,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通過政府的調控來明確資源的使用權,規范自然自然的使用活動,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可持續發展。

2.4 科技的可持續發展對策

科教興國戰略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駐澳策略,應該把高科技以及技術研究結合起來,加速科技的進步,提高科技的貢獻率。要堅持教育為本,大力發展教育,提高國名的整體教育水平,提高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2.5 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策

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把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生態效益作為中心,把高產和高校作為發展的目標和內在的動力,逐漸由傳統的粗放型經濟轉變為集約型經濟模式,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轉變。

我國在新世紀的發展中面臨嚴重的資源短缺的瓶頸制約和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從整個經濟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協調不同區域的經濟活動,保護自然資源和改善生態環境,因而統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實現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組. 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2003).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142-151.

篇8

【關鍵詞】縣域經濟;區域經濟理論;發展戰略

縣域經濟的發展對一個省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具有十分重大的影響。通過對一些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研究發現:縣域經濟的快速、持續、健康的發展是發達地區經濟的一個充滿活力的增長點。我國國民生產總值(GNP)的50%以上,全國人口的80%以上都處于縣域經濟的系統中。因此,國民經濟的發展不僅要依靠城市經濟,更要依靠縣域經濟的發展。深入地研究縣域經濟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對于指導和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縣域經濟的定義及特點

縣域經濟是以縣為行政區劃的區域內的所有經濟類型。到目前為止,縣域經濟還沒有一個固定和統一的界定,但是目前學者對縣域經濟的內涵歸納起來主要有四種論述:一是縣域經濟是在一個縣級行政區域內各類經濟活動的總稱,強調的是復合性;二是縣域經濟是一種行政區劃的區域經濟,強調的是區劃性;三是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范圍內的經濟主體為管理對象,以發展本地經濟為宗旨的經濟,強調的是縣域經濟的特色性;四是縣域經濟是一個具有區域性、層次性、開放性特點的經濟系統,是一個功能相對完備和健全的經濟單元,強調縣域經濟的系統性。李小三把縣域經濟定義為:“以縣為行政區劃的這一區域內的經濟,它是一個具有區域性、層次性、網絡性、開放性等特點的經濟系統,是一個功能相對完備和健全的經濟系統單元。具體地說,縣域經濟是以我國的行政縣為區域范圍,以一級獨立財政為標志,以縣城鎮、鄉、村各層次的經濟元素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為基本結構,通過雙向反饋的人力流、資金流、物質流、信息流而顯示出整體功能的經濟系統?!?/p>

總而言之,縣域經濟是以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發展本地經濟為宗旨,具有地域特色和完備功能的區域經濟,它具有農村性、地域性、層次性、綜合性和不平衡性等特點。縣域經濟擁有多元化的經濟結構、立體型的產業結構、梯度式的空間布局結構。縣域經濟是區域經濟的一種類型,是指一定范圍的地表空間中的經濟區域。國外對縣域經濟的研究主要是對區域經濟的理論研究。

二、區域經濟理論來源

區域經濟理論在淵源上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創立的區位理論。德國經濟學家杜能(Tunen,1826)從區域地租出發探討地價差異引起的農業分帶現象,創立了農業區位論,奠定了區域經濟理論的學科基礎。20世紀初,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德國經濟學家韋伯(Weber,1909)提出了工業區位論。30年代初,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塔勒(Christaller,1933)根據村落和市場區位,提出中心地理論。之后,另一德國經濟學家勒什(Losch,1940)利用克里斯塔勒的理論框架,把中心地理論發展成為產業的市場區位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薩繆爾森(Samuelson,1952)的市場在空間上呈離散分布的空間市場均衡模式與柏克曼(Beckman,1968)的連續流模式從處于一定地域空間中的生產和消費活動出發,為空間經濟理論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而艾薩爾德(Isard,1956,1975)把古典區位論動態化、綜合化,根據區域經濟和社會綜合發展要求,把研究重點由部門的區位決策轉向區域綜合分析,建立區域的總體空間模型,研究了區域總體均衡及各種要素對區域總體均衡的影響。

早期的區域均衡增長模型忽略了規模效應和技術進步因素,認為只要存在完全競爭的市場,資本和勞動的雙向運動最終將導致區域差異縮小,但事實上市場力量的作用通常趨向增加而不是減少區域差異。

法國經濟學家佩魯(perroux,1945)首次提出增長極概念,其出發點是抽象的經濟空間,以部門分工所決定的產業聯系為主要內容??姞栠_爾(Myadal,1957)提出,經濟發展過程在空間上并不是同時產生和均勻擴散的,而是從一些條件較好的地區開始,一旦這些區域由于初始優勢而比其他區域超前發展,這些區域就能通過累積因果過程不斷積累有利因素,從而進一步強化和加劇區域間的不平衡。赫希曼(Hirschman,1958)提出了“發展是一連串不均衡的鎖鏈”的命題,指出“發展確實是按照主導部門帶動其他部門增長,由一個行業引發另一個行業增長的方式進行的?!备ダ锏侣‵riedman)考慮到區際不平衡較長期的演變趨勢,將經濟系統空間結構劃分為中心和兩部分,二者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二元空間結構。中心區發展條件較優越,而區發展條件較差,經濟發展必然伴隨著各生產要素從區向中心區的凈轉移。弗農(Vernon)等人把生命循環論引用到區域經濟學中,認為區域經濟的發展盛衰主要取決于該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劣及轉移,而產業結構的優劣又取決于主導專業化部門在工業生命周期中所處的階段。與梯度轉移理論相類似的是日本學者提出的雁行模式,他們將日本、亞洲四小龍、東盟、中國等國家列為不同的發展梯度,并冠之以第一、二、三、四批大雁等。

由于生產要素和商品不完全流動性、經濟活動不完全可分性的存在,使得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兩個假設之間的矛盾無法解決。隨著外部性、規模經濟等概念的引入,也隨著建模技術的升級,一些原先被忽略的因素可以重新納入到模型中,區域經濟的研究逐漸轉向新經濟地理理論。新經濟地理學力圖把“空間”因素引入對區際貿易的分析,通過把運輸成本作為“空間”因素納入區際貿易模型,用以解釋貿易量隨距離的增加而迅速減少,價格、要素報酬和行業生產率在不同區域間差異等區際貿易問題??唆敻衤↘rugman)認為國家之間的貿易代表了這些國家根據規模收益遞增原理而發展專業化的結果。生產技術變化,可以改變生產要素的需求結構和收益格局,從而影響相似要素條件下的貿易。最后,不完全競爭和收益遞增的存在,為國家和區域采取戰略性貿易政策創造競爭優勢提供了可能。新經濟地理理論則正是充分考慮到這些因素,將運輸成本納入到其理論分析框架,把因運輸成本的減少而引起的聚集經濟、外部性、規模經濟等要素放在了企業區位選擇、區域經濟增長及其收斂與發散性等問題上。

三、區域經濟與縣域經濟的不同之處

區域經濟具有自然融合的經濟的含義,它界限比較模糊,往往是跨行政區的自然經濟區,經濟功能的發揮主要是通過經濟發展的內在客觀聯系;而中國國內行政區域間行政主導因素比較強,縣域經濟包含有濃厚的行政區劃色彩,界限比較清楚,經濟功能的發揮往往通過行政手段和政策功能作用,并且是在歷史傳承的基礎上有序地展開。

國內學者對縣域經濟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主要從三個方面探討縣域經濟問題。凌耀初從改造傳統農業、發展中小工商業、加快縣域經濟城鎮化的角度探討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王青云總結了我國比較成功的七種縣域經濟發展模式(蘇南模式、溫州模式、濟源模式、晉城模式、義烏模式和農安模式);王強通過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產業結構、外貿發展、文化教育等25個指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黑龍江縣域經濟發展狀況做了系統的綜合評價。根據湖北省各縣的資源稟賦、開發狀況和環境條件差異,選取了十個指標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對縣域和農村的經濟發展狀況進行實證研究。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隊和寧縣社會科學院也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探討對縣域經濟的綜合評價。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 建構主義;區域經濟學;研究生;實踐培養;創新途徑

近年來,我國針對不同區域確定不同的經濟發展戰略,一方面促進了部分區域的迅速發展,另一方面也產生了諸多的問題,這種現實的需求使得區域經濟學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對區域經濟學研究生的培養也更加急迫。同時,由于區域經濟學有著較強的實用性,使研究生的實踐教學貫穿于研究生學習的始終,實踐教學不僅讓學生認知區域經濟的發展的現狀,還能夠提升學生真正鉆研并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傊跇嫿ㄖ髁x的區域經濟學實踐教學的研究,對研究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區域經濟學研究生實踐培養的必要性

1、區域經濟學學科的獨特性

區域經濟學是經濟學中的一個更加精細化的學科,有著其自身的、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獨特性,它主要是通過運用經濟學的相關理論知識來研究我國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狀況,包括某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存在問題、未來空間及組織間的聯系等等,它是綜合性和應用性都很強的學科,同時也有著不同區域的異質性分析的特點。

(1)學科的綜合性。區域經濟學的綜合性主要體現在研究對象的綜合性,區域經濟的形成是與其他因素相互聯系的。區域經濟學主要是研究某一區域經濟發展狀況的一般規律的學科,在現實研究中都是存在著特定的區域或者說是空間作為其研究的對象的,而該區域產生的所有涉及經濟的現象都是要綜合宏觀經濟、宏觀社會環境和微觀經濟學、城市經濟學以及地理、人口等知識進行研究的,這些宏觀和微觀的因素都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有著不同的影響,也體現出了區域經濟學的學科綜合性的特點。

(2)較強的應用性。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很多的經濟問題,不同區域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這種經濟環境下,特別需要區域經濟學從理論和實踐上來對當前經濟問題給予回答。作為應用經濟學的一個范疇,區域經濟學有著其特殊的應用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為不同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提供理論基礎和方法指導,同時參與經濟政策的制定討論中,并在政策參與的過程中不斷拓寬自己;二是通過國際化的視野,從全球化的視角來審視中國區域經濟的發展問題,并提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政策。

(3)研究的區域異質性。區域經濟學是以區域經濟的發展狀況作為研究對象的,因此該學科的研究就有著區域的異質性。由于區域間存在著先天自然資源、后天社會政策等的差異,不同區域之間就表現出很大的異質性,正是由于這個立足點使得區域經濟學的研究有著很大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域的研究有著不同的特點。

2、研究生實踐培養的必要性

正是區域經濟學學科的這些獨特性對區域經濟學的教學提出了內在的要求。也正是該學科的應用性、綜合性以及區域的異質性,要求教學的過程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注重理論的實用性或者說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同時,隨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高校研究生的規模也在持續的增長,但由于長期以來我國區域經濟學的研究生以培養學術型的人才為目的,嚴重忽視了人才的應用性,導致研究生缺乏實踐能力而不能真正為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凡此種種都表明了區域經濟學研究生時間培養的必要性。

對區域經濟學研究生的實踐培養應該貫穿于研究生培養的整個過程,從中真正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的人才。首先,實踐培養能夠使研究生更加系統和具體地掌握區域經濟學的基本學科理論以及分析方法。傳統教學中枯燥無味的課堂教學,使學生缺乏了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學科理論知識也僅僅是停留在表面并不能真正地應用與實際生活中,實踐教學的培養不僅增加學生主體性還能使之更好地理解理論并掌握理論的應用技術。其次,實踐培養有利于研究生真正深入區域經濟發展中以探索其規律并掌握科學的實踐方法,最重要的是能夠真正發揮學科的價值提供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一門學科的價值往往是在于對人們或者說對社會有著怎么的作用,將區域經濟學的知識應用于實踐,并提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策略才是價值的真正體現。最后,研究生實踐培養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問題解決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刻苦鉆研的動手能力等??傊?,區域經濟學研究生的實踐培養有著其重要的意義,構建適合該學科研究生的教學培養機制是必不可少的。

二、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

建構主義是從心理學的理論出發,通過對學生學習心理的深入研究形成的一種具有很強教學實用性的理論成果,它也被稱為“當代教育心理學的一場革命”。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建構主義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視,人們也越來越真正地將理論用于現實的教學活動中,對我國教育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

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是對傳統教學的一種革新,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將學生作為認知的主體,同時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只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建構主義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其共性則是在教學環節中都包含有情境創設和協作學習,并在此基礎上由學習者自身最終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建構主義環境下的教學設計與傳統教學模式有著很大的不同,開始建立一種能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相適應的全新的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體系。[1]

三、區域經濟學研究生實踐培養的創新之路

針對當前社會對區域經濟學研究生應用型人才的急迫需求以及該學科研究生教學培養中存在的重理論輕實踐等的問題,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來從研究生實踐培養的教學方式、教學設施以及實踐研究等方面進行教學的創新。

1、互動中的案例教學和研究型教學方法的運用

建構主義的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是不可或缺的?;咏虒W改變了傳統的單向傳輸的教學模式轉變為師生間、學生間的雙向互動學習,也充分體現了研究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那么在區域經濟學的研究生教學中可采用兩種獨特的教學方法,它們都具有很強的實用性。一是案例教學,在案例教學中需要注意兩點,首先是案例選擇的現實有效性。案例最好是典型的、綜合性的、現實的,案例應該能夠與現實生活中的熱點相關,是研究生關注的問題,可以是經濟新聞、區域經濟變動報告等,案例可以是國內本土的,也可以是國際的;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二是研究型教學。通過提供研究生專題研究的機會,通過項目的設計到實施、分析等系列的研究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問題的能力。

2、實踐基地及基礎配套設施的完善

實踐基地及基礎設施的完善是保證發揮研究生實踐的基礎條件,更是培養研究生實踐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徑。首先,要想轉變教學的方式,利用案例進行教學就要改善基礎設施,如多媒體設備、校園網等設施,通過多媒體的教學更能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并可通過網絡有效地關注區域經濟發展的熱點及動態,能有效地利用網絡是研究生進行實踐研究的必要條件。其次是建立校外等實習基地、實踐研究基地等。學??赏ㄟ^與企業或者政府部門的合作來為研究生的實習提供機會,通過真正的了解企業發展歷程更能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有個清晰的掌握,甚至可以根據微小的經濟變化來預測全國的經濟趨勢。

3、“教―學―研”有效互動的結合

要想真正保證區域經濟學研究生的實踐培養模式的有效運轉,就必須走“教――學―研”三者的結合之路。換句話說就是教學與科研的結合、教與學的結合、實踐與理論的結合,這是一種有效的互動型的教學系統。[2]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將自身擁有的豐厚的理論知識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現實相結合,通過指導學生實踐性的科研調查,提升理論水平并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策建議。而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也能夠親身調研,掌握更深層的理論知識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動態,形成自我的理論體系。

【參考文獻】

[1] 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7(5)74.

篇10

一、經管類高職教育專業設置存在問題

1.經管類設置理念滯后,不能夠適應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經管類高職教育專業設置屬于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它不僅包括高職教育專業的調整與完善,還包括相應的評估、論證、審批、監控等一系列系統而復雜的課程開發和實施。從目前一些地方高職教育現狀來看,專業建設的質量與水平都很難適應區域經濟的發展步伐。不僅高職教育教育思想比較落后,專業設置的理念也跟不上社會經濟的發展步伐。專業培養目標趨同、扎堆開設投入少的專業等諸多問題,不僅嚴重制約著高職教育的就業率,同時,也不利于區域經濟對于應用型管理人才的需求。更跟不上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區域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產業結構的變化必然導致對于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變化。然而,一些高職教育在課程設置過程中忽視區域經濟的“需求導向”,不能夠以經濟建設為參照物設置專業,專業建設與區域產業進行對接茫然無序,不僅跟不上區域經濟產業結構變化的需求,而且還習慣于扎堆開設投入少的專業,這些專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實用性,但是,在學用一致率、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卻很難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對于實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經管類高職教育要在專業設置上尋求解決人力資源“供大于求”的策略,專業設置要與區域經濟和產業結構需求保持一致。以有效解決技術結構層次低、培養的學生不能服務區域市場的問題。

2.經管類設置同質化現象嚴重,專業特色不鮮明一些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只考慮招生市場需求。具有人才市場的職業性特征,卻忽略了區域經濟的就業市場需求,忽略了社會需求的針對性,因此,導致我國多數高等職業院校經管類設置同質化現象嚴重,沒有以市場為導向設置專業,專業結構失衡,專業設置過分追求功利性,迎合一些人追求未來就業舒適性的心理,導致雖然是一些“熱門”專業,但是,卻由于低水平重復建設,造成管理人才供需失衡,人才培養不能夠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專業設置同質化,一定程度上造成一方面社會急需一些高技能實用型人才,產生一些“人才稀缺”現象,另一方面,一些高職學生畢業即失業,高職教育失業率的提升。這種“人才失業”尷尬的局面,把區域經濟發展與經管類高職教育管理人才培養割裂開來。另外,一些高職教育在專業設置上,忽視專業銜接以及受教育者的個人發展需求。雖然一些高職院校也在進行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質量,樹立終身教育的培養目標。但是,在專業設置上,卻是雜亂無章、事與愿違,不僅沒有統一的專業設置標準,同時,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還沒有統一的專業名稱,導致一些高職教育專業培養目標不明確,專業設置產生交叉,限制了學生的學習發展的空間,影響了學生進入對口專業學習。也阻礙了一些專業的發展速度,不僅影響了教育資源,還造成了人才無序浪費。還有,一些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上,產業化特色不夠鮮明。一些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上,不僅不考慮辦學條件以及生源的狀況,還不考慮學生的職業需求,既不能立足于自身辦學條件設置切實可行的專業發展規劃,同時,也不能夠立足于區域經濟主導產業發展趨勢進行專業的開設,為了好招生、好分配,迎合學生和家長的就業心理,一些高職院校頻繁替換專業,這不僅造成專業設置周期過短,而且還導致沒有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造成教育資源嚴重浪費。專業設置產業化特色缺失,不僅不利于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更影響到了高職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的能力。

二、經管類高職教育專業設置發展趨勢

1.經管類高職教育適應區域經濟的契合點職業教育是一種專業教育,因此,“適應性”是高職教育適應區域經濟的最佳契合點,也是高職教育專業建設一個重要的屬性。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縱深發展,經管類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更應該彰顯“區域性”的地方特色。自高職教育產生之日開始,我國高職教育就是源自于區域經濟的發展需求,隨著區域經濟發展而發展??梢哉f,高職教育肩負著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服務第一線、服務社會的重要使命,在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方面,高職教育立足于本區域,具有非常獨特的作用。也就是說,高職教育專業建設、技術服務具有定向性質,在服務方向上,高職教育具有更強的區域性和適應性。目前,在區域經濟發展下,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正逐步從疏離走向緊密,一方面,高職教育培養出來的高素質應用型技術人才,可以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做貢獻,另一方面,區域經濟發展還可以幫助和支持高職院校的物力和財力,推動高職教育健康發展。因此,高職教育專業設置不僅影響著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更是謀求自身發展,滿足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的一個關鍵所在。高職院校只有找到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平臺,才能夠體現人才培養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才能促進高職教育良性發展。

2.經管類設置發展趨勢高職教育專業設置發展趨勢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專業寬化趨勢;二是專業綜合化趨勢;三是專業實體化趨勢;四是專業行業協會化趨勢。當前,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化,職業崗位的內涵和外延都和以往有著很大的不同,專業覆蓋崗位群集,區域人才市場需要更多復合型人才,同時,也加速了應用型人才的流動。專業寬化,為學生就業后繼續學習,發揮更大的潛能奠定基礎。專業綜合化趨勢是高職教育專業設置必然趨勢,同時,也是體現專業內涵跨學科體系,培養一專多能、精一兼數、多工序輪換的需求?,F代化高技術企業,多機床操作、多儀表看管等已經成為運轉現場的一大特點,因此,專業綜合化趨勢是從不同角度共同考慮的必然結果。所謂專業實體化,主要指高職教育專業設置不僅要考慮為社會培養更多實用型職業技術人才,還要考慮其專業可以為生產經營與咨詢服務,成為綜合實體,為區域經濟生產、科研、技術服務。因此,經管類高職教育在專業設置與建設中,不僅要利用自身條件積極開展科技開發,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還要依靠專業師資和設施設備等,為經濟社會更好地服務,以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目前,我國一些高職院校已經開始呈現上述發展態勢。專業實體化,不僅增強了自我發展能力,還擴大了專業服務功能。在專業設置和建設中,專業行業協會化趨勢,是高職教育主動與行業企業聯系,重視行業協會,在行業協會發揮作用,共同建立技能認證體系,制定行業技能標準的重要標志。專業行業協會化趨勢,也是高職教育專業改革值得注意的趨勢。

三、區域經濟發展下經管類高職教育專業設置

經管類高職教育要與社會接軌,就一定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緊緊貼近區域經濟發展需要,重視專業設置。使專業設置體現“區域性”特點,專業設置要與區域經濟發展架構相匹配。高職教育專業設置一定要解決好兩個問題,一個是適應性,一個是針對性,要建立一種主動適應區域產業的要求,根據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優先發展學生愿意學、相對就業前景好的專業。同時,還要考慮到人才培養的周期性,建立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調整體系,使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相匹配。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不少老專業將不斷淘汰,新的職業需求需要職業教育不斷突破己有的經驗和模式,強化專業評估,改變封閉、單一的評估模式,完善專業設置評審程序,建立與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相一致的就業預警機制,逐漸淘汰、合并對學生就業前景暗淡、人才需求日趨飽和、不符合當前經濟需要的專業,同時,重點扶持那些學生就業前景優良,發展空間巨大、與區域產業發展相契合的新興產業專業,以增強專業適應性和發展性。另外,區域經濟發展下高職教育專業設置還要不斷深化專業內涵建設,提升專業質量,彰顯專業特色,推進特色課程,精品課程建設,深化專業建設的內涵。同時,大力推進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學內容的時效性,深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為學生服務社會、提高實踐能力搭建平臺,加強與行業企業合作,提高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對接度,不斷推進專業教學改革,促進高職教育有序健康發展。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