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業的起源范文

時間:2023-09-21 16:56: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畜牧業的起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畜牧業的起源

篇1

關鍵詞:草原畜牧業;生產力;生產關系;調整;變革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1-0095-03

草原畜牧業是以草原為生產基地,主要采取放牧方式飼養牲畜,以取得畜產品的畜牧業[1]?!皳嘘P史料,早在秦漢以前的若干個世紀里,先后有多個游牧民族長期活躍在內蒙古廣袤草原上從事游牧業……。直到20世紀40年代末,內蒙古草原畜牧業的基本模式就已經錘煉成型。1947年成立,暫且不論當時草原的具體所有制形式,就畜群品種、季節性草場選擇、放牧方式、游牧距離、冬季飼草儲備、棚圈和飲水設施建設、防災措施以及有牧民的生活方式等草原畜牧業的基本框架而言,都有了相對固定的形式,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特點?!盵2~4]

然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牧區開始實施草畜雙承包制度,這種“相對固定”的“基本框架”開始瓦解,內蒙古草原畜牧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之后的二十年期間,內蒙古草原畜牧業規模不斷膨脹,家畜頭數快速增長,追求數量成了各級政府及牧民指導畜牧業工作和生產的標尺。以典型草原畜牧業生產區—錫林郭勒盟為例,1984年牧業年度全盟家畜頭數為839.07萬頭(只),日歷年度為667.06萬頭(只),而到了1999年全盟牧業年度家畜頭數增加至1 923.44萬頭(只),日歷年度為1 187.61萬頭(只),一度涌現出很多養畜規模超過2 000頭(只)的牧業大戶。

1999—2001年連續三年的特大自然災害,以及近十年的全球氣候變化、政策變遷和經濟結構調整,使曾經一度“以頭數論英雄”的草原畜牧業逐步轉入“壓縮頭數增質增效”的另一個發展階段,到“十一五”末草原區域牲畜飼養規模幾乎回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的水平。然而,在過去三十余年草原畜牧業原有的草牧場、牲畜、牧民三者之間的動態平衡關系早被打亂,整個系統已失去了原有的穩定性,單純的“減畜”已不能突破其發展的困境。

一、不斷瓦解的內部體系

談及草原畜牧業,人們或與完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畜牧業,或與完全“靠天吃飯”的散放畜牧業聯想,但今日之內蒙古草原畜牧業早已不能游動放牧,也不是完全“靠天吃飯”了。如上文所述,草畜雙承包制度的實施基本宣告游牧畜牧業的結束,而近三十年的建設養畜也使得草原畜牧業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防災避災能力逐步增強;經營草原畜牧業的普通牧民已享有農村人或城鎮人擁有的現代化通訊、交通設備及服務、日常消費品以及現念。

然而,人們所向往的“天蒼蒼,野茫茫,風水草地見牛羊”的魅力草原也早已千瘡百孔。對草原地區而言,全球氣候變化和人為不合理利用所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草牧場的大面積嚴重退化,以及稀缺水資源的進一步短缺。國內外學者對草牧場退化原因各執一詞,智者見智仁者見仁,但就草牧場退化產生的影響而言,草原畜牧業和牧民是最直接、最嚴重的受害者。產草量下降、牧草品種減少、地表水斷流、地下水位下降,牧民只能通過系統外資源的輸入維持畜牧業生產,其結果是養畜成本的成倍增加。其中,不得不承認就局部地區而言,資源約束不一定是因為資源總量不足,而是因為資源利用方式不合理所致。就內蒙古草原資源而言,短缺和不均衡是其固有特點,而游牧經濟長期的分工協作機制決定牧民掌握的生產、經營和管理技術也不均勻,因此看似均等化的資源配置只能導致資源利用本身的不合理性,進而強化資源短缺程度。

與牧草資源和水資源同樣稀缺的是草原畜牧業勞動力資源。經營草原畜牧業需要知識、技術和能力,其中既包括傳統知識,也包括現代技術,既包括放牧技術、管理技術,也包括掌握市場信息的能力。然而,現代草原畜牧業經營當中,傳統知識的傳承和新技術的銜接出現“代溝”,掌握這些知識、技術,具備那些能力者卻越來越少。結果,通過牧民的管理技術和判斷能力實現草—畜、人—畜、人—草平衡時常常出現偏差。而草原畜牧業現有發展態勢決定該行業從業者人群處在逐漸收縮狀態,使草原畜牧業勞動力面臨數量和質量的雙重壓力,必然危及到草原畜牧業未來的發展思路和方向。

除了草原畜牧業的生產基地和生產者,它所經營的畜群品種和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通過長期適應過程,內蒙古草原畜牧業選育了“草原五畜”,并培育出很多優良地方品種及改良品種。這些家畜品種適應性強、耐粗放管理、易于飼養、體質健壯、抗災抗病能力強,又具有優良的生產性能。然而,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內蒙古草原畜牧業改良工作一度進入停止和無人管理狀態。進入新世紀后,隨著各種項目的實施,內蒙古牧區大量引入外來品種,試圖“調整牲畜結構、提質增效”。于是,外來品種與地方優良品種的較量成為焦點,從生產適應性、物種和文化價值角度考慮,地方品種更占優勢,但從社會資源擁有角度看外來品種則更勝一籌。

草原畜牧業原本是以草原生態、牲畜、牧民為基本要素的復合系統,三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經濟基礎體系、社會組織體系和技術體系。然而,通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現如今草、畜、人三者原有的生產性能和特點不同程度的喪失,三者之間的協調性基本瓦解。

二、日益惡化的外部環境

事物的發展離不開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特別是當事物本身特別脆弱時,外部環境的影響尤為重要。作為“靠天吃飯”的第一產業,草原畜牧業的發展離不開“天”,即草原生態環境本身。草原生態系統脆弱性增強已成事實,深究其原因既有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也有人類不合理行為的影響,而且后者往往成為前者的誘因。就導致草原生態系統脆弱性增強的責任主體而言,并不全是生活在草原區域的人們,更不是草原畜牧業本身和牧民個體,而是更廣泛區域、更多產業和群體的不合理行為。但草原畜牧業和牧民卻是最直接的風險承擔者,草牧場退化、自然災害多發、高溫、冰雹、暴雨等極端氣候事件增多、動植物資源匱乏、水資源枯竭……。

為了保護和恢復草原生態,增強系統本身的適應能力,中央及各級政府做出了積極探索。至于其生態效果如何,暫且不易評價,但就其對草原畜牧業產生的影響而言是值得商榷的。因為大多數生態項目重點放在壓縮放牧畜群規模,防控牲畜采食和踩踏,直至遷出牧民,其中草原畜牧業牲畜品種和畜群結構、經營管理及放牧方式、牧民生活方式都發生著不同程度的變化,一些地區草原畜牧業放牧空間將會進一步縮小,甚至有些地區的畜牧業已經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草原畜牧業。而隨著內蒙古農區、半農半牧區,以及郊區畜牧業的快速發展,草原畜牧業在規模、產能方面只占全區畜牧業的1/4~1/3,甚至更低,然而它卻占據著全區近60%的國土。顯然,在中國現行GDP評價體系尚未改變的情況下,草原畜牧業在全區畜牧業,乃至總體經濟布局中的重要性將日漸降低。

另外,畜產品市場環境是影響草原畜牧業發展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其中不乏有草原畜牧業自身的問題。由于草原畜牧業自身的品牌樹立、推廣和保護工作滯后,普通消費者很難辨別某種畜產品是否真正產自草原畜牧業,結果往往會出現“格雷欣法則(Gresham’s Law)”現象,甚至會出現“掛羊頭賣狗肉”之事。當草原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不斷被認可的今天,如果草原畜牧業所提供的產品與大宗畜產品之間沒有明顯的價格差異,其效益必然相對低下,草原畜牧業也不可能通過“科學養畜、少養精養”的途徑實現草原生態與草原畜牧業的雙贏目標。

三、組織和合作:草原畜牧業發展之方向

無可非議,作為時代產物草畜雙承包制度在改革當初極大地帶動了廣大牧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和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實現了全國畜牧業發展的一次大跨越。然而,作為農村革制度的延伸,草畜雙承包制度卻忽視了草原畜牧業生產的兩大特殊性,即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性(氣候(包括災害)、降水量、草牧場、地表水等自然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衡,以及勞動者所掌握的畜牧業經營管理能力和水平,以及放牧技術在個體之間的不均衡)和生產的互助協作性(以浩特、艾里作為自組織的互助體系)。于是,草畜雙承包制度的庇護下,草原資源利益相關者的盲目擴大再生產在所難免,甚至超越資源閾值,反而影響了草原畜牧業的持續發展。當人們意識到草畜雙承包制度下單戶經營模式的弊端時,制度本身已逐漸暴露出它與生產力發展要求之間的不適應性。

1.建立家庭牧場,允許一部分牧民“做強做大”。在廣大草原牧區,會經營畜牧業、善于管理草原、能抓住市場機會的牧民不在少數,他們是牧民中的精英,是組織與合作的實踐者。這部分人通過租賃草牧場、購買牲畜、雇傭勞動力、聯系市場等途徑使資源相對集中,已成為當地頗有影響的畜牧業經營能手、牧業大戶。顯然,草場承包制度改革之草牧場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以及生態移民、政策性禁牧等政策環境正在促使著這種模式的快速成型,有條件、有能力的牧民可在現有法律、法規、政策框架下,通過市場交易獲得更多的生產資源,進而建立家庭牧場,成為自成規模的畜牧業生產組織。

2.從家族內部至浩特,加強經驗管理,實現聯戶經營。越分越退化的草牧場、越來越高昂的生產成本,以及市場交易中的失利逐漸喚醒牧民,單戶經營、分散決策不能發揮草原畜牧業的優勢。聯戶經營可以通過畜牧業生產的統一組織、統一生產、統一銷售、統一決策,分工協作,分戶結算,可有效降低上述風險,提升畜牧業生產效益。在傳統草原畜牧業中,以浩特為單位的生產經營模式是聯戶經營模式中最典型、最成功模式之一。當然,時至今日牧民可根據自身條件,選擇父子聯戶、兄弟聯戶、鄰里聯戶、親朋聯戶,甚至浩特內部的、嘎查集體的聯戶等多種聯戶模式,不必受制某種或某幾種固定模式之限。

3.傳承互助協作傳統,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積極建立專業合作組織。草原畜牧業,無論是傳統畜牧業的“浩特—艾里”組織中,還是建國后的合作化、集體化時期,以及改革開放后的草畜雙承包時期,從不缺乏合作精神和實踐?!昂献骰?、集體化適合牧區特點。牧區合作化……總體上十分符合牧區牧民互相幫忙的文化傳統和相互協作的客觀需求??v觀合作化以來的牧區發展歷史,合作化集體化給牧區帶來的是:生產力的聚集,牧區經濟的穩步發展,集體經濟的逐步鞏固和壯大,牧民生活普遍的有所改善。它的不足主要是政社合一體制下行政領導對集體經濟干預過多、管得過死以及集體經濟自身管理不善,特別是財務管理一直比較混亂”。而今日,應以史為鑒,總結歷史經驗,吸取教訓的基礎上,積極建立牧民專業合作組織,開辟草原畜牧業的合作化道路。

然而,新生事物的發展往往是曲折的,即使是系統內部因子的改良也不例外。建立分工協作、互惠互利的社會組織管理和生產體系,不管是技術層面,還是心理層面都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或障礙。如建立家庭牧場過程中的草牧場流轉問題,雖說它是解決現有制度條件下草牧場合理分配的一種有效途徑,但租賃戶與出租戶之間的利益沖突較大,存在嚴重的外部性,使流轉草場得不到有效保護,甚至引發諸多不利于草牧場保護和草原畜牧業發展的事件;在建立專業合作組織發展中,有些合作組織是為爭取項目,或為完成任務,甚至有些合作組織是跟風而上,而后來因各種利益沖突卻不歡而散,扭曲了建立專業合作組織的初衷;而有的專業合作組織入社牧民的積極性較高,對合作組織的希望值也相對高,但由于一些外部因素影響,或自身條件限制,合作組織工作進度緩慢,甚至無所作為,從而嚴重挫傷了廣大牧民建立和加入專業合作組織的積極性。在心理上,實施草畜雙承包制度三十年之后,牧民已經習慣于單戶經營、個體生產,無論在社會管理,還是經濟生產,更傾向于追求短期效益和個體利益,卻逐步喪失對傳統知識的尊重、對組織的信任和對周圍的關注。

四、調整和完善:草原畜牧業發展之需要

首先,作為內蒙古獨具特色的傳統產業,草原畜牧業的發展不僅牽涉到產業本身發展及從事該產業的廣大牧民增收致富的問題,也關系到草原牧區生態安全及民族文化的繼承與保護問題。因此,發展草原畜牧業必須遵循保護草原生態與發展草原畜牧業并重的原則。我們不能以保護草原生態的名義制約草原畜牧業的發展,同樣不能以發展草原畜牧業的名義破壞草原生態,而是通過草牧場與畜牧業之間的平衡關系,維持草原生態經濟系統的穩定?;仡檸浊甑牟菰竽翗I發展史,可以確定生態—生產—文化多贏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其次,應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等法律法規,依法保護當事人合法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第13條規定,“集體所有的草原或依法確定給集體經濟組織使用的國家所有的草原,可以由本集體經濟組織內的家庭或者聯戶承包經營。在草原承包經營期內,不得對承包經營者使用的草原進行調整;個別確需適當調整的,必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牧)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牧)民代表的同意,并報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級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批準。集體所有的草原或者依法確定給集體經濟組織使用的草原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的,必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牧)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牧)民代表的同意,并報鄉(鎮)人民政府批準”。法律是一切行為的準則,《草原法》、《基本草原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規定了草原承包使用者,乃至全社會公民、組織和政府部門應享有的權利和應承擔的責任義務,實踐中應依法行使,杜絕一切違法違規行為。然而現實中,往往本末倒置,不杜絕違法行為的發生,不追究破壞草原行為的違法性,卻討論如何使其危害降低至最小的問題。

此外,建立組織與合作機制既要有決心也要有耐心,必須遵循政策支持下的有序推進和牧民自愿下的循序漸進原則,要以提高牧民的認知程度為前提。同時要發展因地制宜的多種合作與組織模式,進行大膽的試點和示范,允許試點的失?。蛔⒅卣叩某掷m性,避免出現試點階段和推廣階段的扶持政策不一致,或扶持力度急劇下降等現象。

同時,相關部門要做好政策解讀、政策實施和政策評估工作,并建立問責制度。由于信息、語言等多重影響,牧民缺乏對現行政策的了解,甚至有些牧民根本不知道。所以,不管是關系到草原生態,畜牧業生產,還是牧民生活,任何政策措施必須做好政策解讀工作。實施政策、管理政策與出臺政策同樣重要。由于政策實施過程中存在很多變量,政策實施效果和設計效果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必須分清哪些是政策設計自身缺陷引起的,哪些是實施過程中發生的,哪些是政策以外的因素造成的。同時,要建立問責制度,如果政策效果不佳,或失敗,有必要追究相關方責任,包括政策制定者、實施方和接收方(牧民)。

參考文獻:

[1] 經濟大辭典·農業經濟卷[K].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40.

[2] 額爾敦布和,等.內蒙古草原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1.

[3] 敖仁其,額爾敦烏日圖.牧區制度與政策研究[M].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9.

[4] 文明.現階段草原畜牧業發展面臨問題的調查報告[J].北方經濟,2011,(4).

收稿日期:2013-09-09

篇2

【關鍵詞】污染源;畜牧業污染;危害;治理對策

畜牧業在實現快速發展的同時,其所帶來的污染問題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它不僅會給周圍環境造成極大的污染,同時還會對其它生物甚至是人類自身的生命與安全帶來極大的威脅。在對畜牧業污染進行深入分析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畜牧業污染的基本概念。

1.畜牧業污染概述

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將主要從畜牧業污染的概念和畜牧業污染產生的原因兩個方面進行論述。

1.1畜牧業污染的概念。所謂畜牧業污染就是指在畜禽飼養以及活體加工的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排泄物和廢棄物,這些排泄物和廢棄物會對人類、其他生物以及畜禽自身的生活環境所帶來的污染。

1.2畜牧業污染產生的原因。畜牧業污染產生的原因多種多樣,歸結起來主要有經營方式的轉變、肥料使用的轉變以及種養的分離等幾個方面。首先,經營方式的轉變;其次,肥料使用的轉變;最后,種養的分離?,F代畜牧業發展的一大趨勢就是其向城市周邊的轉移,這就導致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分離,畜禽的糞便無法得到及時的消納。

2.畜牧業污染的各類污染源及其造成的危害

造成畜牧業污染的污染源也是種類繁多,不過最主要的還是糞便污染、水質污染、病原微生物污染以及藥物殘留污染等幾個方面,這些污染源對畜牧業的發展也是帶來了非常大的危害與破壞,需要對其進行深入分析。

2.1糞便污染。這是所有污染源中對畜牧業造成最大污染的一種類型。這種污染在一些規模養殖場比較常見。據有關資料統計,畜禽的糞便和尿液中含有大量的氨氣、硫化氫以及硫醇等物質,不僅會造成空氣污染,對動物自身的呼吸道和嗅神經等帶來一定的損害,而且還會極大的危害人類的健康。除此之外,如果將這些含有有害物質的糞便播撒到田地中,又有可能對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帶來不利影響,從而使作物減產。

2.2水質污染。水質污染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比較常見的就是一些畜禽散養戶習慣將畜禽的糞便露天堆放,一旦下雨就會使其排入水中,從而造成水體污染。受到污染之后的水體中通常會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成分,不僅會給地表水帶來污染,甚至還會嚴重污染地下水的水質。除此之外,一些病死的畜禽尸體如果處理不當,同樣會給水體造成一定的污染。

2.3病原微生物污染。病原微生物污染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得到處理,很容易就造成畜禽之間疫病的傳播,甚至還會波及到人類,給其健康帶來極大的威脅。比如近幾年出現的比較典型的就是非典和禽流感了。這種污染主要是通過一些患病或者是隱性帶病的畜禽排出的寄生蟲卵等進行的。

2.4藥物殘留污染。藥物殘留污染給畜產品以及環境所帶來的污染是一種潛在的污染。畜產品中所殘留的藥物種類比較多,比如獸藥、醫藥、消毒藥以及農藥等,目前最常見的就是瘦肉精殘留了。這些藥物一般殘留時間都比較長,其所造成的污染也不易消除,在使用時,一定要考慮其殘留的因素。

3.應對畜牧業污染的對策

針對以上問題與現象,我們可以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建議和對策,以更好的治理畜牧業污染,提高我國畜產品水平,保護環境等。具體來講,我們可以在以后的實踐中,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努力:其一,加強有關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完善;其二,加強畜禽污染的環境監測;其三,建立人工生態型養殖場;其四,控制畜禽排泄物,大力發展沼氣;其五,嚴格控制藥物殘留。

3.1加強有關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完善。目前,我國也制訂了不少的關于畜牧業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規,但總體來看,有些定義界定比較模糊,而且存在很多很明顯的漏洞,這都給相關的管理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和困擾。所以,為了使畜牧業的發展有法可依,應該盡快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完善進程。

3.2加強畜禽污染的環境監測。要盡量吸取某些地區“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訓,加強對畜禽污染的環境監測力度,一旦發現污染超標,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以為畜牧業的持續生態發展提供可靠保障。目前有不少的畜牧業生產部門將其污染監測納入到環境管理工作當中來,積極開展對畜牧業污染現狀的調查,以更加科學地掌握畜牧業污染的情況,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3建立人工生態型養殖場。建立人工生態型養殖場應該是未來畜牧業發展的一大趨勢。其主要目標就是減少畜禽排泄物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以實現發展利用各種資源的良性循環。其主要的做法就是將農牧、果牧以及牧菜等多種生態養殖模式結合起來,加強對畜禽糞便的無害處理與綜合利用,走出一條既環保又可持續的良性發展道路。

3.4控制畜禽排泄物,大力發展沼氣。要想實現對畜禽廢棄物的有效處理,一個比較重要的方法就是大力發展沼氣。沼氣是一種清潔能源,主要是以人、動物的糞便以及植物的秸稈等為加工處理的對象,它不僅可以緩解部分地區能源緊張的局勢,還可以對畜禽的糞便加以綜合利用,有效減少污染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與意義,值得進行大規模推廣。

3.5嚴格控制藥物殘留。根據我國以及國際上有關管理的規定,對畜禽的用藥要進行嚴格的控制,限制對某些維生素等的濫用,以減少污染和保證畜產品的安全。除此之外,對病死畜禽的處理也是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必須加大對病死畜禽進行無害化處理的設備投入,嚴格規范對病死畜禽的無害化處理步驟,以更加徹底有效的減少畜牧業污染。

篇3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早期,采集、漁獵、畜牧是與原始農業相伴而存在的生產部門。雖然在采集、漁獵中萌生了原始農業,而原始農業又分化出畜牧業,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并沒有明顯的部門區別與區域分異,各生產形式之間相互補充、相互完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結構特征。例如在我國內蒙古東西部許多史前時期聚落遺址中都發現有代表畜牧文化的細石器與表現鮮明定居農業的陶器、石器共存的現象,其中內蒙古西部老虎山遺址出土的器物就是一則農牧共存的典型事例[1]。進入國家階段以后,這樣的事例也仍然存在,如夏商周三代時期華戎之間的地域分異仍然十分不清晰,許多中原民族往往在農業中雜以狩獵與畜牧。由于廣泛存在這樣的生產結構,以至于在中原文人撰寫的文獻中,也不過用西北多牧畜少農耕,中原多農耕少牧畜描述而已,你我之間還沒有明顯的界限。

萌生于原始農業的畜牧業,不但在地域上與農業相互交叉,而且由于早期的畜牧業是與原始農業相伴而生,因此并不具備遷移特征,屬于放養型畜牧業。隨著農業生產內部結構進一步分化,以遷移生活為代表的游牧業逐漸游離出來,形成獨立的生產部門。而依附于定居農業的放養型畜牧業繼續與農業生產保持著密切聯系,并以家庭舍養、近地放牧等不同形式持續發展到近現代。

游牧型畜牧業與放養型畜牧業存在許多差異,其中在以下幾方面尤為突出:1)規模:放養型畜牧業中牲畜的食物來源主要限于聚落周圍地帶,因此畜養規模有限,與農業生產之間的依存性很強。游牧型畜牧業中牲畜獲取食物的空間范圍很廣,完全脫離了農業聚落的束縛,畜養規模很大。2)區域:由于放養型畜牧業與農業生產之間的依存關系,其分布地區多與農業生產結合,出現在農耕區或半農半牧區。與放養型畜牧業分布地區不同,游牧型畜牧業則跳出農耕區的基本范圍,成為草原環境的產物,并在遷移中建立了更廣闊的生存空間。

在各類非農業生產類型中,游牧型畜牧業(簡稱游牧業)雖然起步較晚,但無論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還是在由人類活動而塑造的人文景觀中,都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許多學者就游牧業與騎馬民族的產生提出了多方面的見解,其中日本學者江上波夫認為騎馬民族的發生和發展,極大程度上決定于地理環境。尤其歐亞大陸中部的茫茫草原,既因干旱缺雨而無法進行農耕,又沒有大型食肉動物對草原牲畜造成威脅,是理想的牧場[2]。美國學者歐文·拉鐵摩爾(Owen Lattimore)則就中國歷史背景指出,草原游牧的產生與馬的應用關系密切[3]。乘馬可以使依草原而生存的牲畜與依牲畜而生存的社會密切聯系在一起,從而由部落發展成草原國家。那么除了草原環境與馬具之外,是否還有其它原因成為游牧業脫離農業而趨向草原的動力呢?離開中外史學界對于這一問題的解釋,我們將問題的視點放在環境上,并指出游牧業的產生與環境存在一定的互動關系。

2 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興起與氣候變遷

在廣義農業的范疇之內,游牧業出現最晚。就中國的歷史背景而論,對亞洲草原民族研究具有權威地位的拉鐵摩爾、江上波夫等外國學者認為,公元前4世紀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是中國北方草原地區游牧業與騎馬民族興起的標志[2~5]。對于這一觀點的理解應包含這樣的內涵,即胡服騎射是中原民族對抗草原騎兵的應對措施,因此這一時段不但標志著騎馬民族的成熟、強大,而且也顯示了真正以文化、生產手段與分布地域不同而區別出農耕與畜牧兩大區域的歷史進程。在此之前游牧生活已經在北方民族中存在很久了,只不過那時這些民族的空間發展還僅限于北方草原地帶,農牧民族雙方還沒有在空間上發生激烈沖突,以中原諸國為代表的農耕民族也用不著采取任何防御性的應對措施。

2.1 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人

見于文獻記載最早活動于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是匈奴人。戰國以前的文獻中也將其稱之為“鬼方”、“獫狁”等,戰國時期“匈奴”一詞開始反復在文獻中出現。大約從戰國初期這些活動在山陜、內蒙古一帶的非農業民族逐漸具備了騎馬民族的特征,不但有成群的牲畜,而且有極具戰斗力的騎兵部隊,屢屢對秦、趙等國構成軍事威脅,并以中原諸國北方勁敵的定位而見諸于史籍。伴隨游牧活動,整個民族具備典型的“行國”特征?!靶袊敝Q始見于《史記·大宛傳》,其中提到所謂的“行國”就是“隨畜遷移,與匈奴同俗”。這時匈奴已經成為人們理解中的典型“行國”。正像所有游牧民族一樣,匈奴人的馬背生涯擴大了他們的活動空間,不但帶領他們馳騁于歐亞大陸中部草原地帶的東西南北,而且這一騎馬民族自從公元前5世紀左右登上歷史舞臺后,在近10個世紀內影響著中國歷史,影響著中亞乃至于世界歷史。

2.2 氣候變遷導致畜牧業從農業中分離的考古依據

匈奴人如何驟然興起、如何發展成影響中國北方乃至于整個歐亞草原的“行國”,是研究中國北方游牧民族與游牧業的重要問題。在對文獻記載進行考辨的同時,考古發現為回答這一問題提供了大量的依據。

1974~1984年內蒙古文物考古隊在伊金霍洛旗納林塔鄉朱開溝村進行了近10年的發掘工作,其中取得的成就對于探討中國北方游牧民族起源的問題作出重要貢獻。朱開溝遺址的文化遺存共分五階段,表1歸納了這五階段文化遺存的年代、環境、文化以及經濟特征[6]。從中可以看出朱開溝遺址的文化時期內,這一地區環境與人類經濟活動方式的互動關系以及人類活動方式由農耕、狩獵、采集向畜牧業為主方向的漸進過程。

表1 朱開溝遺址經濟文化與環境特征表

Tab.1 The economy,culture and environment of Zhu Kai Gou site

階段

年代

環境

生產工具

豬:羊:牛

第一段 相當龍山文 木本花粉很少,主 石刀,石斧、石磨棒、

化早期

要為草本花粉,其 磨石、骨鏃、骨鑿、

1:0.45:0.36

中蒿、藜花粉占全 骨針。

部花粉的50%。

第二段 相當龍山文 木本花粉中出現了 石斧、石鑿、石刀、

化晚期

少量的胡桃和漆等 石鐮、石鏟、石杵、

闊葉林木,草本蒿 石紡輪、砍砸器、石

1:1.29:0.33

、藜花粉增多,約 矛形器、石鏃、角鋤、

占全部花粉的70%  骨刀、骨鏃、骨匕、

以上。

骨針管、骨針、陶墊。

第三段 相當夏早期 草本蒿、藜花粉繼 生產工具中石器、骨

續增多,約占全部 器、陶器與前段相差

1:1:0.27

花粉的90%以上?!?不大,惟出現了銅器,

且石器中細石器的比

重略有增加。

第四段 相當夏晚期 木本花粉中出現了 生產工具數量。種類、

耐寒的云杉、樺、 制法與前段無明顯區

1:1.15:1.15

榆等,以松、樺針 別,骨鏃、紡輪的數

闊混交林為主。

量較前段增加,銅器

仍為小件工具。

第五段 相當商二里 木本以松、杉針葉 石器中除細石器與石

崗文化階段 林為主,草本蒿、 斧、石刀,其它種類

藜花粉約占全部花 都有所減少。骨鏃的

1:1:1

粉的93%。

數量有明顯增加。銅

器中除小件工具外,

出現了銅短劍、銅戈、

銅刀、銅鏃、銅鍪、

銅護牌、銅項飾等大

型工具、兵器等。

植被類型是環境特征的標志性指示物,朱開溝遺址不同階段木本與蒿科、藜科等草本植物花粉比例的變化,顯示出遺址所在地區環境的基本面貌與變化特征。蒿科、藜科均屬于半干旱、干旱氣候條件下的草本植物,這類植物對旱生環境有較明顯的指示作用。雖然在整個朱開溝遺址文化的5個階段中,木本植物中針、闊樹種花粉比例的變化,反映了氣候存在冷暖、干濕波動的特征,但從整體看變干則是氣候變遷的基本趨勢。在朱開溝遺址第一段文化層中蒿、藜科植物花粉的比例僅占50%,以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類植物所占比重越來越大,由50%增至70%,至第五段已達到93%,成為占絕對優勢的植物。由于蒿科、藜科植物的旱生屬性,這類植物比例增加反映了環境逐漸向干旱方向發展的變化特征。對于全新世濕潤期以來內蒙古農牧交錯地帶具有明顯的干旱化趨向,地理學家從另一角度也給予了證明[7]。

早期人類活動與環境之間的依存關系十分密切,因此伴隨環境發生變化的同時,人類活動方式與生存手段也出現了相應的轉變。在朱開溝遺址第一段發掘的生產工具中既包含農業生產工具,也有用于射獵的工具,這些工具證明了人們在這一階段不但從事于原始農業種植,同時也將射獵作為輔佐農耕的重要謀生手段。在農耕與射獵兩種生存方式之外,遺址中出土的動物骨骼從另一個角度顯示了朱開溝時期的人們在從事農耕與射獵的同時,還存在放養業。如果對于朱開溝遺址五個階段的環境、工具以及豬、羊、牛骨骼數量的變化進行對比分析,就會發現遺址文化層從第一段到第五段隨著氣候干旱程度逐漸增加,羊、牛與豬之間的比例也有逐漸增加的趨勢。豬、羊、牛雖然都屬于人類馴化、飼養的動物,但由于動物之間生理特征的差異,一般將豬的飼養視為農業生產的標志,而羊與牛的飼養則成為畜牧業的象征。朱開溝遺址五個文化段中豬、羊,牛比例的變化,說明的正是農業與畜牧業比例的消長。第一段中豬所占比例超過羊、牛比例的總和,這一時期農業生產在各業中占有突出地位,此后各段中隨著氣候轉干,農業逐漸消退,而畜牧、射獵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的《朱開溝——青銅時代早期遺址發掘報告》中指出,當文化發展到第五段時,不但房址、墓葬數量明顯減少且分散,而且人們使用的工具中已經出現了大量青銅工具,這些青銅工具與后來在內蒙古其它地區發現的青銅器均帶有游牧經濟的文化特征。

朱開溝遺址的文化信息清楚地顯示了隨著氣候變干,草原邊緣民族一步步放棄農業生產,轉向畜牧業生產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沒有像拉鐵摩爾曾經指出的那樣,由于農業民族的強大,逼迫游牧民族從自然條件較好的農耕區退向草原,也不是源起于與農耕區對立的其它環境中,草原邊緣民族在由原始農業轉向放牧業幾乎沒有發生空間區域的位移,或許幾代前他們的祖先就從事著原始農耕業,到了后來他們卻漸漸放棄了農耕技藝,將謀生的方式變換為射獵、畜養,而導致所有這一切轉變都與氣候變化有關,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的互動關系。當然,促使畜牧業從原始農業中分離的環境背景,并不僅僅限于氣候變干一個環節。大量的研究明確指出距今3500多年前中國北方經歷過一次變干且變冷的過程,隨著氣候變冷、變干,溫性森林減少,草原擴大,那些原本在草原與農耕區的邊緣地帶生長的農作物,漸漸失去了生存條件,而面對環境變化牛、羊等牲畜卻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6]。生活在這里的草原邊緣民族失去了農業這一食物來源,自然而然將生存的依托轉向畜牧業,并在越來越多依靠畜牧業的同時,不斷積累動物馴養經驗,從牛、羊的畜養到馬的馴化,進而使馴養牲畜變得更加成熟、獨立。

2.3 游牧業產生

朱開溝遺址第五段發掘的青銅工具雖然帶有游牧經濟的文化特征,但若對遺址的全部信息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這時朱開溝人從事的仍屬于放養型的畜牧業,而不是游牧業。前文已經指出放養業與游牧業之間最大的不同在于放養業是在定居農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動物飼養過程,而游牧業則完全脫離了定居生活,隨陽而居,逐水草而遷。在整個朱開溝文化的發展階段中,盡管定居農業的比重越來越低,但定居生活在遺址中卻始終顯示出核心作用。定居生活與畜牧業相伴的現象維持很久,直至春秋時期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畜牧業中仍含有定居、半定居的經濟成分[10]。

在活動區域上游牧業與放牧業最大的不同在于空間的拓展,對于游牧業來講,決定其發展的關鍵因素不在于土地占有權,而更多地取決于遷移權,只有在隨陽而遷的遷移過程中,草原民族才能不斷獲得豐美的水草,發展壯大。因此馴化馬匹,發明控制牲畜行動、適應頻繁遷徙的用具是草原邊緣民族擺脫定居農業,邁向游牧生涯的關鍵。針對這一問題,中外學者就馬具出現與游牧業興起的因果關系早已形成共識。其中拉鐵摩爾在論證這一問題時,就注意到草原與農耕區的邊緣地帶存在既非完全農耕,也非絕對游牧的草原邊緣民族,隨著馬具的產生使這些民族脫離定居生活,放棄過渡文化最終成為真正的游牧人[11]。與這一觀點相應,由朱開溝階段代表的放養型畜牧業向游牧業轉型過程中,同樣離不開馬具、車具的應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內蒙古寧城南山根3號石槨墓及其它墓葬中發現了成套馬具,包括馬銜、鑣、鑾、鈴、節約、銅泡等,其中馬銜有兩種形式,一種比較罕見,兩端有齒狀倒刺;另一種為常見套環式。兩端有齒狀倒刺的馬銜外側有可以轉動的環,只要馬頭偏離方向,倒刺便刺入嘴中,任何野馬也會被馴服。南山根墓葬的年代相當于西周晚期、春秋早期,大約在公元前8世紀左右[12,13]。內蒙古考古隊在鄂爾多斯地區墓葬中也多次發現馬銜、節約、馬鑣、軸頭等馬具、車具,經研究證明,這些馬具、車具的所屬時代早于公元前6世紀[10]。有了馬具,有了騎馬術,才有了真正的騎馬民族。內蒙西杭錦旗桃紅巴拉遺址是一處時代相當于公元前665~590年的典型匈奴墓葬,墓內已沒有殉豬、殉雞以及任何表明從事農耕的遺留物,而是以數量可觀的殉馬、牛、羊的頭、蹄為主,顯然馬、牛、羊牲畜是當時主要的財富與生活來源[14]。如果說馬具的產生是草原民族脫離定居生活,走向游牧化的標志,那么至少早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二百多年前,以匈奴人為主的北方游牧民族已經形成。在以后的二百年中隨著匈奴等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成長壯大,逐漸與中原諸農業國構成文化、生產方式以及活動區域的分異,至公元前4世紀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正是在空間上明確這一區域分異的標志。

2.4 匈奴等北方草原民族的空間擴展

匈奴既是典型的北方草原民族,也是最早見于文獻的游牧民族之一。自70年代內蒙古文物工作隊在鄂爾多斯地區開展考古工作,相繼發現大量極具特點的青銅器,這些被稱為“鄂爾多斯式青銅器”的珍貴文物經考古學界研究,認為是以匈奴為主體的中國北方各民族共同創造的與游牧業伴生的文化。這批青銅器不但反映了匈奴人的游牧生活方式與文化內涵,而且也揭示了這一草原民族的起源歷程。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屬于起源于鄂爾多斯以及臨近地區的土著文化,其早期往往與商式銅器伴出,以后不斷向東、向北擴展。

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鄂爾多斯青銅器分布范圍很廣,并在不同時期形成各自的分布中心。其中:相當于商代晚期的多分布于鄂爾多斯、山西呂梁地區以及陜西北部。相當于西周至春秋時期的相繼在鄂爾多斯,北京昌平、延慶,河北平泉,內蒙古赤峰、寧城等地發現,并在外貝加爾出土了相似的器物。相當于春秋末至戰國時期的主要發現于內蒙古西部、陜西北部、寧夏固原和河北北部。其中仍以鄂爾多斯地區發現為最多,向北在蒙古以及西伯利亞也有類似發現。相當于兩漢時期的除鄂爾多斯外,蒙古境內諾顏烏拉、海爾罕山、色楞布貝勒赫、呼尼河等地以及俄羅斯境內葉尼塞河左岸、科伊巴爾草原都有一定數量器物發現[10]。

上述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分布中心的變化,既證明了朱開溝所在地——鄂爾多斯地區與匈奴等游牧民族的淵源關系,也清楚地顯示了匈奴人的空間發展歷程與氣候變遷的對應變化。在匈奴歷史早期,即相當于商代晚期至春秋時期,具有游牧文化特征的民族從主要分布于鄂爾多斯以及山陜等地開始向塞外延伸,這一點可以從鄂爾多斯式青銅器的分布區多與夏家店上層文化區吻合得到證實。這一時期以黃河流域為核心的農耕區尚處于島狀分布狀態,農耕區之間還存有大片未開發地帶,這里或保持著原始自然風貌,或成為非農耕民族的活動區域,這一切都為鄂爾多斯式青銅器穿插式出現在山陜一帶構成了背景條件。大約距今3500多年前中國北方氣候開始轉冷,氣候變遷不但促進畜牧業進一步從農業中分化出來,而且也使塞外遼河流域具有農耕文化特征的夏家店下層文化轉向含有畜牧業生產方式的夏家店上層文化,與此同時以鄂爾多斯式青銅器為標志的草原民族也進入了遼河流域以及毗鄰地區。當歷史進入戰國時期,隨著以匈奴為主的北方草原民族逐漸強大,農耕民族與草原民族之間的對立日趨明顯,農耕民族在作出“胡服騎射”的應對性措施的同時,也在雙方的交接地帶修筑了防御性工程——長城,在長城的制約下匈奴等游牧民族南下活動受到限制,故這一時期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多呈現沿長城一線分布的特征。秦至兩漢是匈奴人壯大的時期,這時匈奴人不但建立了王庭,而且依憑馬上優勢將自己的勢力從漠南伸向漠北,直抵西伯利亞的曠野之中。

2.5 中國北方畜牧業與歐亞草原文化的同步性

畜牧業的產生地不僅限于中國北方草原,整個歐亞草原現已發現多種典型畜牧文化類型。這些畜牧文化雖然顯示了各自區域性的文化特征,但在發生時間上卻表現出極大的同步性。與朱開溝文化晚期、夏家店上層文化時代相近,歐亞草原除長城沿線及以北地區的鄂爾多斯青銅器外,黑海北岸的斯基泰文化、咸海沿岸、謝米列奇耶和天山地區的薩基文化、葉尼塞河中游米奴辛斯克盆地的塔加爾文化、圖瓦的烏尤克文化、阿爾泰的巴澤雷克文化、蒙古西部的烏蘭固文化、蒙古東部和外貝加爾的石板墓文化等都是典型的畜牧文化。這些典型的畜牧文化幾乎出現在同一時期,從歐亞草原的中部一直延伸到中國長城沿線,構成世界上連續性最長的文化景觀。能夠在如此廣大的范圍內,驅動歐亞草原上不同地帶的人們同時脫離定居農業生活,走向草原與畜群相伴,其促動因素不應僅來自于人類活動本身,全球變化是其最主要的驅動力。目前已有的科學研究成果證明,全新世溫暖期結束之后,氣候轉冷、轉干的地區不僅限于中國北方,在氣候變遷的共同背景下,歐亞草原不同地區的人們作出了共同的選擇,放棄原始農業,融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15]。

3 結語

畜牧業作為人類的生產方式之一,它的起源不但取決于人類生產自身的發展,而且深受環境變化的影響[16]。距今3500多年前隨著氣候變冷、變干,萌生于農業生產內部的放養業逐漸脫離農業生產,形成獨立的生產部門——游牧業。游牧業一旦興起之后,就在中國人文地理區域分異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并與包括漁獵、采集、放養型畜牧業等非農耕生產部門并存,構成北方草原與森林草原地帶的基本文化景觀。

參考文獻

[1]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岱??脊拧匣⑸轿幕z址發掘報告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360~377.

[2]?。廴眨萁喜ǚ?騎馬民族國家.張承志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3~6.

[3] Owen Lattimore.Inner Asian Frontiers of China.New York: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tety,

[4] Carl Sauer.Agricultural Origins and Dispersals.New York: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iety,

[5]?。鄯ǎ堇諆取じ耵斎?草原帝國.藍琪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44~48.

[6] 文物考古所.朱開溝——青銅時代早期遺址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278~295.

[7] 史培軍,王靜愛,等.內蒙古農牧交錯地帶環境考古研究.內蒙古文物考古,1993,(1-2):168~171.

[8] 史培軍.地理環境演變研究的理論與實踐——鄂爾多斯地區晚第四紀以來地理環境演變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91.118~123.

[9] 張丕遠主編.中國歷史氣候變遷.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24~27.

[10] 田廣金,郭素新.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227~305.

[11] Owen Lattimore.Inner Asian Frontiers of China.New York: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iety.

[12]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寧城南山根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5,(1):117~140.

[13] 翟德芳.試論夏家店上層文化的青銅器.見: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內蒙古文物考古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出版社,1994.296~316.

[14l 田廣金.桃紅巴拉的匈奴墓.考古學報,1976,(1):131~143.

[15] 烏恩.歐亞大陸草原早期游牧文化的幾點思考.考古學報,2002,(4):437~470.

篇4

根據我國農業畜牧業的現有基礎以及對動物生物技術的實際需求,國家應該集中各種力量,著重對生物技術開展基礎性的研究,加大技術的投資力度,對一些利潤高的技術產品進行重點投資,根據我國農業動物生物技術的現有基礎和社會發展變化的主要形勢,預計農業生物技術將在以下幾個領域取得長足發展。

1.分子生物學技術

由于農業養殖日益呈現出規?;c集約化較高的特征,再加上人們對短期經濟效益的集中追求,所以我國傳統的畜禽品種資源將會遭遇越來越嚴重的破壞,其群體數量將日益降低,品種資源的破壞形勢會日益加深,根據這種現實情況,未來農業動物生物技術將在以下分子生物領域進行發展:對我國固定的優良品種或基因進行挖掘與定位;為畜禽的遺傳多樣性進行保護的分子監測技術;我國固有畜禽品種的起源與進化的比較基因組學研究;保存動物遺傳資源的生物技術研究。

2.分子育種技術

我國農業中的畜禽育種工作經過長時間的發展,逐漸由追求數量轉向追求質量,育種方法也逐漸由數量遺傳法轉向分子育種與常規育種相結合的方法,所以分子育種技術的改進將是未來階段我國農業動物生物技術的一個主攻方向,分子育種技術的研究將集中在標記輔助育種技術、數量性狀主基因的檢測和定位技術、動物功能和抗病基因的診斷技術以及試劑盒的研究,通過這些方面的技術研究提高動物產品的質量,實現其最大效益。

3.分子診斷技術

畜禽疫病是對我國畜牧業生產以及產品安全造成主要影響的關鍵因素,畜禽疾病的危害嚴重、流行面廣,潛在危險性較大,一旦發生就會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利用免疫學、現代分子生物學以及病毒學的相關技術,對我國畜禽的重要疫病進行分子生物學研究是是農業動物生物技術的主要發展趨勢之一,主要包括:重要畜禽疫病的分子診斷、監測、重要畜禽疫病病原的大分子結構與功能研究以及試劑盒的研發。

4.轉基因動物技術轉基因動物是一種將胚胎工程與分子生物學有機結合而研究出來的一種基因工程動物,這種技術是克隆技術的突破性進展,影響動物發育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能夠促進遺傳學與發育生物學以及相關學科的發展,是加快動物育種進程、提高育種效率,為瀕危動物提供生存方式的有效方法。

二、結語

篇5

關鍵詞 職業 萌芽 產生 發展

職業是社會分工的產物,社會分工又起源于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需要??梢?,職業自其產生之日起,就必然打上了時代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深深烙印。換言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不斷地改變社會分工體系,社會分工體系的變化又直接促使職業的分化與演變。

可以說,生產力發展水平是職業應有的主題。如果說整個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人類思想發展史的話,那么整個人類的職業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生產力發展史。生產力水平每向前發展一步,職業就必然體現它并日趨豐富。隨著社會科技及生產力水平的進步與發展,如今的職業,已經涵蓋了所有社會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并隨著社會發展,舊的職業不斷消失,新的職業不斷產生,并且新舊職業更替的速度愈益加快。

基于職業與社會生產力及科技發展水平之間的天然聯系,依據不同時代社會生產力及科技發展水平的不同,我們試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探析職業的產生及職業在我國的發展歷程。

一、職業的萌芽

職業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原始社會是一個沒有私有財產、沒有階級、沒有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的社會。它可以分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兩個階段;先后經歷了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在舊石器時代,一般來說,人們的勞動分工是:成年男子打獵、捕魚以及制作勞動工具和武器;婦女則主要從事采集果實、縫制衣物和看管小孩等活動;老人指導并制造工具;兒童協助婦女勞動。這種按性別和年齡的分工,是純粹自然的分工,因此稱為自然分工,還不能稱這些活動為職業。

到了新石器時代,原始人類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逐漸掌握了某些自然規律。如在長期的采集活動中,通過觀察,逐漸掌握了植物性能和生長規律,并掌握了植物的栽培技術,出現了原始農業;而狩獵經濟的結果,又使人類掌握了牲畜飼養的奧秘,最早是在中石器時代,人類就開始馴養犬,但是一直到新石器時代,人類才開始馴養捕捉到的動物,從而產生了原始畜牧業。由于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出現,使人類打破了單純依靠天然物維持生活的局面,開創了經濟生活的新領域。到了父系氏族公社階段,生產力進一步發展,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的生產水平比以往時期有所提高。

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是人類自學會用火以來又一次最偉大的經濟革命,它標志著人類從蒙昧時代轉入野蠻時代。恩格斯指出:“蒙昧時代是以采集現成的天然產物主的時期;人類的制造品主要用作這種采集的輔助工具。野蠻時代是學會靠人類的活動來增加天然產物生產的方法的時代”。野蠻時代也是人類有社會分工的肇始,也是職業的孕育與產生開端。

二、職業的產生

職業的產生要追溯到原始社會末期,到了原始社會末期,古代人類開始了三次社會大分工。

第一次人類社會的大分工產生于畜牧業和農業的分離。由于氣候條件、地理環境等各種因素,生活在各個不同地區的人類,其經濟生活的內容也因地而異。大體來說,在我國原始社會末期,古代黃河流域的氏族部落形成了以原始農業為主的綜合經濟,邊遠草原地區的氏族部落形成了以畜牧業為主的經濟,南方長江下游地區的一些氏族部落雖然也經營農業,但漁獵所占比重也較大。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也有了較大的發展,這時需要有人專門從事農業,有人專門從事畜牧業,漸漸出現了農業和畜牧業的分工。

手工業作為一個獨立的生產部門,脫離了農業或畜牧業,這是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我國的考古發現,原始社會末期的社會生產部門已有許多門類,除了農業和畜牧業以外,原始手工業已有了長足的發展,如制陶、玉石加工、紡織、皮毛加工、冶煉、建筑、釀酒等等。可以推測,這些手工業的出現也是基于農業和畜牧業發展的基礎上的,由于生產力的發展,促成了剩余糧食的出現,于是需要加工和貯存這類糧食,由此而產生了制陶業;而從事畜牧業生產的部落,皮毛加工業也應運而生了。隨著生產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所提供的產品逐漸增多,這支新興的手工業者隊伍也逐步得到了充實和獨立,勞動人手增多了,技術水平也提高了。

第三次社會大分工要歸因于勞動產品的剩余,商品生產與貿易的出現。勞動產品的剩余促成了商業的產生,在生產力水平及其有限的時候,人們從事生產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自給自足,滿足自身生活的需要。但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了剩余產品的出現,于是以交換為直接目的的生產――商品生產就應運而生了。緊隨著商品生產而來的是貿易的出現,而隨著商品生產和貿易的發展,一些人在貿易的過程中,逐漸脫離的生產隊伍,專門以商品的交換為職業。至此,發生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商人階層的出現。由此,社會首次出現了一個不以生產為生存手段,而是以產品交換作為自己謀生手段的特殊集團。

由于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的發展,客觀上導致了人類社會三次社會化的大分工。而正是這些分工,導致了不同的人群專門從事不同的社會活動,而且從事不同的社會活動要求專門的知識、經驗、技術、能力等。也就是說,此時的分工不同于以往那種出于生存本能的自然分工,這種社會分工是建立在人類的社會需要基礎上,帶有一定的社會性目的(為了求得生存或更好的發展)和社會規定(必須完成一定的任務和具有專門的知識或能力),而這些都是職業的基本內涵。也就是說,經歷了原始社會末期的三次社會大分工,真正意義上的職業產生了。

三、職業的發展

到了奴隸社會,社會生產力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社會分工日益深化和細化,職業隨之日益增多。隨著冶煉技術的發明,大型水利工程的實施和醫術的發展,社會上出現了不少專門的生產領域,它們涉及運輸和生產工具、兵器、樂器、容器、玉器、皮革、染色、建筑等30項生產部門,并隨之而形成了以掌握上述領域的生產技術為謀生手段的專職人員隊伍?!肮ツ局て撸ソ鹬ち?,攻皮之工五,設色之工四,刮摩之工三,博填之工二”,這些工種就是著名的史志典籍《周禮?考工記》所作的記載。當時,幾乎每個生產部門都有具體的分工,如車輛的制作有專門造輪子和“輪人”,專門制車廂的“輿人”和專門制車轅的“b人”。

此后,經秦漢、隋唐至宋元時期,火藥和兵器制造得到加強,航海和造船業別開生面,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相繼問世,紡織技術更加完善,醫藥醫術則因醫理、解剖、針炙外科等的發展而形成不同的流派。這些生產領域吸引了大批工匠藝人成為職業匠人。而不同的領域則形成了不同的職業類別。歷代王朝大都設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對國家百官、百工實施分類管理,具有職業類別的性質。及至明清時代,棉紡織業、礦冶業、陶瓷業、造船、制糖、榨油、制茶、印刷等生產技術在原有基礎上穩中創新,并因此而加強了對百工的劃分與管理。以官營手工業為例,它分別是由朝廷的工部、戶部、地方官府以及內府各監司管理,其中工部和內府各監司是手工業的主要管理機關。諸司下設有各行各業的手工工廠,工匠齊備,分工細密。例如,明初最大的龍江船廠就有船木作、作、銅作、鑄作、油畫作、等數十種分工。在整個古代社會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生產領域大為拓寬,社會分工日趨細化,專業工匠隊伍不斷擴大,不同生產領域設置的各類工種崗位,反映了我國當時職業類別的面貌,形成了以行業或專業生產領域為分界的自然劃分。

以后,中國經濟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此后,在傳統農業、手工業和科學技術的基礎上,新型經濟部門陸續建立,大量新產品相繼問世,這些都是促使我國的職業領域發生巨變,新的社會分工和職業生產者不斷出現。例如,隨著工廠、礦山、鐵路的興建,職業勞動者的隊伍迅速擴大,形成了不同職業類別的職業大軍,特別是工種的細化有了新的發展。如在興旺的鹽業,每個鹽井都有四井、司牛、司篾、司梆、司漕、司澗、司鍋、司火,司飯、司草,又有醫工、井工、鐵匠、木匠等職。其時,不少行業的工匠人數,已是明代的數倍乃至數十倍,上千及至數千工匠的大廠已不是少數。

在我國近代史上,隨著生產工藝的革新細化,形成了數量龐大的專職技術人員。技術人員和工人的分工,標志著我國職業又有了新的發展與變遷。清光緒年間,直隸工藝總局率先開始了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為了培養既能“精通理法”,又能“發明工業”的教師和工師,該局開辦了直隸高等工業學堂,一方面以重金聘請外籍專家任教,一方面派專員出國進行工藝考察。學堂教育內容分為化學、機器、化學制造、圖繪等專科,每科設7~10門課程。專業技術人員的出現,為國家增添了新的重要職業。當時,國家工匠藝人職業已非古代“百工”一詞所能概括。在各專業生產領域,都形成了幾種以致數十種工種職業。

1999年,我國頒布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大典》依據工作的同一性原則,將我國職業歸為8個大類,66個中類,413個小類,1838個細類(職業)。而且,隨著科技發展水平及經濟社會水平的不斷進步,每年都會新增許多新的職業。勞動部聯合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和國家統計局等管理部門根據職業設置的標準,及時頒布實行新的職業。我國自2004年第三季度首次頒行新的職業以來,勞動部在每個季度都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頒行一些新的職業,我國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后,于2004年產生的第一批新的職業標準是汽車模型工、形象設計師、呼叫服務員、汽車加氣站操作工、首飾設計制作員、水產養殖質量管理員、水生哺乳動物馴養師、牛肉分級員、鎖具修理工等九個職業。

顯然,到了現代社會,職業門類已經覆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和層面,并且從業要求呈現出不斷提高,專業化趨勢不斷強化的發展趨勢。職業的形成與發展過程表明,它具有隨時代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而加快,隨生產部門的增多而增多的特點??茖W技術日益進步,社會分工日益細化,新興職業不斷涌現,職業不僅越來越多,并且呈現出職業更替的高頻率趨勢。據1980年出版的《美國百科全書》報道,美國已有2.5萬種職業。美國勞工部預測,20歲的青年人今后一生中,職業更換可達6~7次。

參考文獻:

[1]李智舜.中華經濟五千年[M].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2]馮桂林.我國職業分類發展史[J].職業技能開發與鑒定,1997(2).

[3]曾令萍.國際和世界主要國家與地區職業分類概況[J].職業雜志,2001(1).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版):23.

基金項目:

篇6

摘 要 本文以蒙古族土爾扈特部落為研究對象,主要探討土爾扈特部落從已找到記載的7世紀開始到14世紀之間的這段時間中,生產力、生產方式、生活環境、等要素對民族傳統體育形成與發展的作用。通過對土爾扈特人幾次大的遷徙,將7至14世紀分為四個研究階段,較為細致的分析土爾扈特人傳統體育項目的形成與發展。

關鍵詞 土爾扈特 傳統體育 研究

新疆作為多民族的聚居地,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快速增長,社會文化事業的發展突飛猛進。尤其近年來,國內學者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關注與研究日漸增多,促使新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研究吸引了許多研究工作者的關注。國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研究多圍繞單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對比,以及傳統體育項目傳承為著眼點展開相關研究。對單一民族中的分支,即部落傳統體育研究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本文予以單一民族部落為著眼點,論述該部落民族傳統體育的起源、形成與發展。

土爾扈特部落是衛拉特蒙古的一支,他們自古就生息在我國北部、西部的森林和草原,是一個勤勞、勇敢,有著光榮歷史的部落。如今國內的土爾扈特人大部分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他們是和鄂爾勒克所領牧民的后代。主要居住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其余人口分散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專區和塔城專區等地。

一、傳統體育娛樂項目的起源說

傳統體育娛樂項目,是一種以消遣休閑、調劑身心為主要目的,又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活動。它是人類在具備起碼的物質生存條件的基礎上,為滿足精神的需求而進行的文化創造。從簡單易行、隨意性較強的游戲,到技藝精巧、有嚴格規則的競技;從因時因地、自由靈便的戲耍,到配合歲時節令的社火表演,都屬于體育娛樂游戲的范疇。這些活動,可使勞作后的人們得到休息,助益于個人的體能、心理情緒、創造力和道德感。

關于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學術界一般有四種起源說:一是起源于宗教、二是起源于巫術、三是起源于勞動、四是起源于兵事。任何民族傳統體育活動追究其根源基本上都是從以上四點發展而來。因此本研究通過以上四點,結合史料記載做以分析。

二、土爾扈特部落的形成

據《蒙古秘史》記載:土爾扈特人早期生活在額爾古納河兩岸的原始叢林里,主要生產方式為狩獵、漁業和采集。這一時期的土爾扈特人從人種、語言上劃分于東蒙古系統,與鮮卑、契丹相近,尚未成為后來意義上的蒙古人。隨著元朝蒙古騎兵不斷擴張,版圖日益擴大,土爾扈特人的祖先被成吉思汗的長子術赤所征服,從那以后才逐步融入蒙古族。

從額爾古納河兩岸的森林中出來以后,土爾扈特人游牧于肯特山和杭愛山之間廣袤的草原上,公元十一世紀遷牧于葉尼塞河上游一帶,后又定居在額爾齊斯河和伊犁河流域。從時間上看,土爾扈特人是生活在葉尼塞河上游一帶時被術赤在十三世紀初兼并,從地理位置上看,當時土爾扈特人活動的范圍,與當時成吉思汗政權范圍很接近。

三、土爾扈特傳統體育的形成與發展

(一)傳統體育的孕育期(公元7世紀)

《舊唐書》有關于“蒙兀室韋”的記載,“蒙兀室韋”是后來蒙古族的祖先,法國學者佩利奧推測,“蒙兀室韋”和“鮮卑”是同詞異議。土爾扈特人的祖先與蒙古人的祖先當時住在同一片區域,同為蒙古人種的兩個部落應該是由同一部落分裂開來的,擁有著相同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有著類似的文化構成。后來土爾扈特人的遷移也有可能不是單一部落的遷移,而是同蒙兀室韋一起遷移或是先后陸續遷移至草原地區。由此得出,在森林里生活的土爾扈特部與蒙兀室韋都以狩獵和漁業為基本的生產方式。

在這段時間里,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在森林里獨自生活的人,隨時都有受到森林中野獸猛禽的侵襲和騷擾的可能,甚至丟了性命。不論從自我保護的角度還是并獲取食物繁衍后代的角度來看,人們必須結合成群,形成大大小小的部落。土爾扈特部落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形成了。狩獵是最早出現的人類生產活動之一,土爾扈特人的祖先在參與狩獵活動中從投擲石塊、利器,逐漸發展到弓箭的使用,這是人類發展的必然經歷。據《蒙古秘史》記載:“林中百姓的狩獵在他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符拉基米爾佐夫說:“森林居民主要從事狩獵,但也沒有放棄漁撈,他們住在用白樺樹皮和其它木料搭成的簡便棚子里……‘森林居民’馴養野生動物,特別是西伯利亞鹿和小鹿,吃他們的肉和乳,雖然他們在森林游動時用西伯利亞的鹿來馱載日用器具,但他們也知道使用馬,馬似乎曾被森林居民用于狩獵,而酋長、富裕者和貴族更可能是使用馬的……”。

從這些記載中可以得出:一、由于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低下,居住在森林中的土爾扈特居民尚未掌握更多的生產技術,所以弓箭對于土爾扈特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二、馬的數量也較少,在當時還沒有被當作一種普遍的生產工具,而只是被部落的首領、富裕者和貴族使用,與馬有關的體育活動在這個時期并沒有形成。而隨著弓箭作為狩獵生產的工具被廣泛使用,射箭活動開始在森林部落中開展起來,成為土爾扈特部落最古老的運動項目。

(二)傳統體育的萌芽期(8世紀到10世紀)

從簡單狩獵行為到家畜的飼養行為,是人類社會進化史的必然過渡。公元八世紀,由于土爾扈特部落人口的增長,生產力的提高,家畜飼養方面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此時的土爾扈特人意識到有限的叢林資源已經不能滿足部族的發展,需要更多的資源來供養日益增長的人口和初具規模家畜。于是他們走出了叢林,離開了額爾古納河,向西遷徙進入了肯特山和杭愛山之間廣袤的草原上。此時唐朝已經完成統一,唐朝在蒙古各部落中設燕然都護府、瀚海都護府,土爾扈特部落和其他蒙古族部落一樣,受唐朝管轄。進入草原,土爾扈特人由狩獵、采集、漁獵生活改變為草原的畜牧生活,使得土爾扈特部落生產力有了很大的進步。

這一時期的土爾扈特人因為生活環境的改變,生產方式也由狩獵、采集等手段轉為畜牧,生產力得到大幅提升。以部落為單位的土爾扈特人開始了以家庭為單位的新生活,駕馭馬匹成為了每個家庭成員必備的技能。這就為以后馬上運動的興盛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三)傳統體育形成期(10世紀到12世紀末)

在遼代,即公元十世紀至十二世紀初,土爾扈特人祖先的畜牧經濟發展迅速,擁有的馬匹和牲畜不計其數。十二世紀中葉,金取代遼對土爾扈特及蒙古族部落的統治,土爾扈特部落屬金政權東北討伐使管轄,這時他們已經學會了選育牲畜的良種,來促進生產的進步。他們已經有了手工業制造皮革、氈毯、弓弦、箭鏃之類的基礎,又出現了鍛冶業和木制業,專業的手工匠已從牧民中分工出來,擔任制造幌車、帳幕、家具、槍矛、刀劍和胄甲等器具。這從側面反映了由于資源的搶奪,軍事活動的增加,土爾扈特人不得不提升軍事裝備,開展軍事訓練。為了不失去資源、不因被俘虜作為奴隸,一定的軍事訓練是必要的。槍矛、刀劍的產生不僅代表了生產力的提升,還說明了此時軍事體育已經在部落中展開。

這一時期土爾扈特部落馴養馬種數量有所增加,生產力的提高為土爾扈特部傳統體育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必要條件。據記載,到元代的時候,部落馴養的馬種主要有蒙古馬、伊犁馬、頓河馬、奧洛夫馬四種。馬作為生產生活中的重要工具,成了土爾扈特人的親密伙伴。由騎馬衍生出來的體育娛樂活動逐漸成為土爾扈特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除了馬上運動之外,一些其他與畜牧生產直接相關的體育活動項目也逐漸形成。比如賽牧羊狗、賽獵鷹等。這些傳統體育活動由于對畜牧業生產有益處,所以深得人心,得到了大力提倡。歷代土爾扈特汗王,在傳統體育項目的比賽中都設立了獎勵制度。比如賽馬活動中,如有一百匹馬以上參賽,評出二十五名優勝者,第一名獎品在元朝時期,可獎九峰駱駝、九十九只羊、十九匹馬、二十九頭牛。賽獵鷹中的優勝者,能獎勵二十只羊、五匹馬、兩峰駱駝。如果哪位在比賽中得了冠軍和獎品,每個冠軍所在的旗和蘇木的人都感到無比光榮,冠軍的獎品往往要分給親人甚至眾人。獎勵制度的實行也大大促進了傳統體育活動的開展。

(四)傳統體育發展期(公元13世紀初到14世紀末)

十三世紀初,土爾扈特人對成吉思汗的長子術赤帶領的部隊擊敗,臣服與成吉思汗政權。之后,土爾扈特部落逐步遷徙至八河流域(即葉尼塞河上游的闊闊沐漣河、溫沐漣河、哈剌兀孫河、散必敦河、兀黑里沐漣河、阿合兒沐漣河、主兒扯沐漣河、察罕沐漣河流域)駐牧。這個時候,土爾扈特人開始以春夏秋冬四季轉場的方式定牧。從游牧轉變為定牧是土爾扈特人民畜牧業經濟生產的一大進步,使畜牧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這一時期的土爾扈特人已經熟練掌握了馴馬和騎射等生存要領。由于起初人口較少,游牧的生活方式使得人口較為分散,相互交流學習的機會較少,在騎、射、摔上均沒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定牧后,相對的人口集中,大家在放牧、狩獵之余可以相互請教,相互學習,為各項技藝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據史料記載,十三世紀之前,土爾扈特人曾信仰過原始宗教,即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后來又信仰過景教、祆教、道教、伊斯蘭教和薩滿教。現在土爾扈特人信仰的黃帽佛教是大乘佛教即喇嘛教的教派之一,佛教在十三世紀后才傳入土爾扈特部。由于教派的不同,土爾扈特人又先后信仰了紅帽喇嘛和黃帽喇嘛。

早期的原始宗教自然崇拜促使了巫術的產生。巫術是宗教的早期表現形式之一,土爾扈特人早期信仰的景教、祆教、薩滿教都屬于原始巫教,都是對自然敬畏的表現。由于社會階級的產生,統治階級為鞏固統治的需要,使得土爾扈特人從原始自然的崇拜,轉向對神權的崇拜。對原始巫教的信仰,使得土爾扈特先民都一直恪守著“娛己娛神”的膜拜心理和風俗, 每逢祭祀過后, 都要進行歌舞相對、跑馬摔跤等文體活動, 借此取悅各方神靈。這就成為了體育娛樂活動的形成與發展的因素之一,從起初的“娛神”到后來“娛己”,不僅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色,也滿足了精神生活需要。

從上述記載于分析當中可以看出,土爾扈特傳統體育的形成與發展都與同時代的生產力、生活環境、宗教活動等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也正是這些因素的變遷促使土爾扈特傳統體育活動逐步形成并得到一定的發展。從一個部落傳統體育的形成發展來看,任何一個民族或是族群體育文化的形成都與該民族或是族群的歷史文化演變息息相關。因此,透過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可以讓大家清楚的了解到在一定的環境中,一個民族、一個部落在一個時代的歷史發展。

參考文獻

[1] 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12.

[2] 王國元,孫劍.土爾扈特體育研究[J].體育學刊.2007.5.

[3] 新疆科學院宗教研究所.新疆宗教研究資料[M].1986.10.

篇7

一 大型露天煤礦區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原則

1 符合旅游的美學原則

游玩觀光是所有旅游活動的最基本目的,露天煤礦礦區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形式,也必須滿足美學原則。旅游者出門旅游,主要是陶冶性情,獲得心情的放松和美的享受,大型露天礦區生態旅游區應該交通便利,為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玩、購物、娛樂的基礎設施。在進行礦區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工業景觀的開發設計時,必須聘請專業的旅游專家一起規劃設計,以符合旅游的美學原則。

2 符合生態原則

在開發大型露天煤礦礦區生態旅游時,設計者除了要考慮旅游地的美學原則,還應該思考如何反應生態這一主題。露天采煤會對礦區的土地和環境都會帶來一定的破壞,如改變地形、土壤、水文等,這樣就會破壞景觀的視覺美感。露天煤礦礦區在進行大規模的采煤生產的同時,還要利用生態學原理進行生態重建,修復自然,重新塑造生態景觀,比如:在洗礦廠區修建循環蓄水池,在排土場區種植綠色草坪并進行畜牧業養殖、在礦區主干道和綜合樓等進行綠化工程、植樹造林等。對于礦區旅游,生態旅游的生態主題包括礦區的生態環境、生態重建使用的科學技術、生態工程、生態美學等。

3 差異性規則

近年來,旅游業作為朝陽產業蓬勃發展,最根本原因是旅游地的生態環境、資源和旅游者居住地環境有很大的差異,同理,露天煤礦礦區生態旅游要吸引更多的游客,它就必須具有自身的獨特之處。在進行礦區的生態旅游開發時,要學習借鑒國內外比較成功的露天煤礦旅游區,同時還要因地制宜,結合礦山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揮地域優勢,以礦區的生態資源為主體,進行旅游項目的包裝。

二 大型露天煤礦區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分析

1 煤礦區內廢水的循環使用

煤炭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水,直接排放既浪費水資源又污染環境。對大型露天煤礦進行生態旅游項目開發時,必須要堅持清潔生產,重視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保護。在進行礦區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時,洗煤廠區的用水采用全閉路循環,生活廢水處理達到國家水質標準后再排放,如果礦區位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區,還可以在礦區內建設一個人工蓄水池,在池中建造一些人造假山,在礦區形成一道亮麗的水域景觀。

2 煤礦區的原生境資源和重建生境資源的開發

礦山工業旅游是一個逐漸被社會接受的新興旅游形式,這在西方國家已成為礦山建設的成功典范。但我國礦山體驗旅游開發一直處于落后狀態,理論研究不多,發表的相關文獻資料也較少。煤礦區旅游是指在持續進行煤炭開采活動的地區,或曾經進行煤炭開采活動而已停采的地區,充分利用富有特色的煤礦區景觀、地質景觀、人文景觀,以獨特的開采、加工、運輸生產環節為主題,為游客提供體驗舞臺,使游客獲得知識教育體驗、審美獵奇體驗和置身移情體驗等的旅游活動。在我國,大多數露天煤礦礦區位于農業和畜牧業的過渡地帶,礦區均屬于黃土緩坡丘陵地區,這是在我國其他旅游地沒有的自然原生景觀。在排土場的地表,采用鋪覆工藝可以形成適合植物生長的環境,并且鋪覆方式不同就可以生成不同的生態環境,種植不同的植被,增加礦區的視覺美感。

大型排土場是露天礦山獨特的人造景觀(相對高度差為100到150米),被稱為人造丘陵。在開發生態旅游項目時,可以引進排土場植被工藝,根據不同的地形環境種植不同種類的植物;把喬木、灌木、草坪在同一生態系統中進行交替種植或者在同一時空進行共生配置;在生態系統重建早期種植固氮植物改善土壤肥力;把單一植被系統的脆弱性和和多樣化程度高的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進行對比;合理設計,大力植樹造林,把礦區建設成為綠樹成蔭、花團錦簇的花園式礦山;在礦山的植被林中采取噴灌或滴灌工程,節約水資源,降低樹木澆灌成本,改善綠化條件和礦區氣候。在排土場的坡面還可以種植一些從外地引進的植物,甚至可以引進魚鱗坑等生物護坡工程,以增加露天礦區的生態多樣性,增加旅游的項目,使大型露天煤礦區生態旅游更具有競爭力。

被采煤活動破壞的生態系統經過人為的精心設計和重建,煥然一新,變成一片片草原牧場、樹林、農田,既具有觀賞性又兼有經濟實用性。旅游者來到露天礦區,一方面可以了解露天采煤的先進工藝,同時也可以學習生態學原理知識,欣賞到美麗的農業、畜牧業、林業景觀。

三 煤礦區的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要與工業旅游資源的開發相融合

在大型露天煤礦礦區中,除了生態旅游資源,還有很多意義重大的工業旅游資源。煤礦企業旅游最初起源于工業旅游,以煤礦生產為依托,以生產工藝和流程、生產生活設施、工業企業的外觀等為對象,使旅游者獲得知識、美感。大型的露天煤礦具有的工業旅游資源有大型露天采礦場、煤炭的洗選加工區、煤炭的傳輸系統、綜合辦公樓、居民樓、工業廣場等。

篇8

幾千年來,通過釀酒技術的日趨完善和成熟,以及改朝換代酒政和酒令的不斷變化,酒文化不斷從物質層面輻射到精神層面,進而形成了相對獨立、蘊涵豐富、完整而系統的酒文化體系。從形形的飲酒器皿到文人騷客的書畫詞曲,以及關于酒的典籍掌故等一系列事物中反映出中國酒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地大物博,少數民族眾多。當酒文化與少數民族的風俗禮儀相結合時便演變出五彩紛呈的民族酒俗。在西北遼闊的高原上,土族和藏族等少數民族在與這片神奇的高原融合的過程中演化出了獨特的飲食文化和飲酒風俗。大自然的嚴寒殘酷,昆侖山的巍峨蒼茫賦予了高原人民淳樸自然、熱情豪放的性格。西北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這片神奇的高原上,有回、漢、撒拉、蒙古、土、藏等多個民族。他們休戚與共,共同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孕育出獨具西北魅力的文化。在西北眾多民族中,最具獨特的為土族和藏族,西北的這片土地因為他們而大放異彩。土族廣泛分布在青海、甘肅、四川等地區。長期以來,他們獨特的文化藝術為這片高原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而關于土族的了解,很多人則知之甚少,而他們的民族文化卻讓人癡迷。他們將瓦藍色的青稞釀成了甘甜的青稞美酒,而美酒給予了他們勇敢和智慧。七彩的花袖,旋轉的輪子秋,熱情的安召舞,表達著土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憧憬。青?;ブ@片美麗的土地因為土族人民的智慧而大放異彩,也因青稞酒的美名而聲名遠揚。關于土族的起源,在青?;ブ磷逯?,廣泛流傳著祖先成吉思汗屬將格日利特(格熱臺)率部留駐今青?;ブh一帶,以后與當地霍爾人通婚,逐漸繁衍而成土族的傳說。漢文史籍也有成吉思汗所部蒙古軍曾來西寧一帶的記載。據研究,土族傳說中的霍爾人很可能就是吐谷渾人,這與民和縣境內的土族人自稱“土昆”(音吐渾)相合。趨于統一的認識是:以歷史上的吐谷渾人為主體,在以后吸收了部分羌、藏、蒙古、漢等民族成分形成發展而來。土族早期從事畜牧業生產,這和土族來自游牧的霍爾人和蒙古人有關。后來轉到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業。至少在明初,土族人民已知農耕,農作物品種主要有小麥、青稞、土豆等。

其中,青稞作為青藏高原獨有的農作物賦予青藏高原上的少數民族獨特的飲食風俗和習慣。麥思如、雜面搓魚兒這些獨具特色的美食都是以青稞為原料。而關于青稞在青藏高原的種植歷史可以考證為:在距今35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昌果溝遺址內發現的青稞炭化粒,說明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雅魯藏布江流域中部已經形成了與長江、黃河流域遙相呼應的以青稞為主要栽培作物的農業。隨著時代的進步,中原文化的傳播,以青稞為原料的釀酒業在青海河湟谷地逐步發展起來。據史書考證,青海有4000年的釀酒歷史?!肚嗪Mㄊ贰酚涊d:“青海早在卡約文化和齊家文化時期就有陶制酒器。”而在青海湟水河畔出土的漢代灰陶瓷釀酒器也證明早在漢代,青海河湟地區的釀酒技術已臻于成熟。公元1264年,青海的釀酒業進一步發展,土族先民一直都有釀造青稞酒待客的習俗。他們將青稞煮熟作為原料,用當地草藥拌和做曲子燒出一種白酒,稱為酩餾酒。青稞和青稞酒豐富了土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當青稞酒與土族文化相遇時便迸發出獨特的酒文化。人們在與大自然的斗爭和磨合中總是伴隨著對自然的敬重和崇拜。從赤山黑水間長途遷徙跋涉而來的土族先民逐漸從游牧生活轉變為從事農業生產,他們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收獲了青稞,并用土法工藝釀造出了清香甘美的青稞美酒。為了感謝上天對土族人民的恩賜,土族人民賦予青稞和青稞酒神話般的色彩。

從西王母身邊的大青鳥噙食飛過,播下五彩的青稞拯救苦難中的百姓,到八仙之一的鐵拐李感謝老嫗施茶之恩,將瑤池盛宴中帶來的美酒倒入威遠古井,井水便可釀造青稞美酒等神話故事,無不反映出土族人民對青稞和青稞酒特殊的感情。青稞和青稞酒在土族人民的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土族眾多的祭祀禮儀中,都有用銀碗向天和神敬奉青稞酒的禮儀。在土族納頓節的表演和慶祝中,先以舞蹈形式表現的啞舞劇《莊稼其》反映父親向兒子傳授農業生產技術的情形,表演生動、細膩,滑稽逗人。接著往往表演三國故事《三將》和《五將》等,最后為表現土族祖先從事畜牧業生產時期的生產生活、再現土族先民與大自然頑強斗爭精神的面具舞———《殺虎將》。在祭祀中,最為重要的是向神敬獻青稞酒,表示對神的敬意,青稞酒取青稞之精華,人們認為酒是人和神溝通以及自身溝通靈魂的最好介質,通過酒,人們向神示以最崇高的敬意,而神的旨意也通過一滴滴撒向天宇的青稞酒和五彩的風馬傳遞到人間。在神秘的青藏高原,每逢納頓節和其他重大的祭祀節日,都會看到人神共飲的壯觀畫面,在祭祀活動結束后,人們載歌載舞,不停地用大海碗向對方敬酒,以此助興,人們在舞蹈中陶醉了,喜慶和歡樂的一浪高過一浪。所有對美好生活的祝愿、豐收后的喜悅在一杯杯清澈甘甜的青稞酒中得到傳遞。青稞酒在土族人民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不僅體現在祭祀慶?;顒又?,更體現在他們生活的藝術中。“敬你一碗青稞酒,遠方的好朋友,一泓泓清醇的海子喲,映醉了你雙眸;敬你一碗青稞酒,遠方的好朋友,一簾簾甜美的瀑布喲,飲醉了你的歌喉……”在青海悠揚的民歌“花兒”中不乏與青稞酒有關的曲調,如果說“花兒”是盛開在高原人民心中的一朵奇葩,那么青稞酒就是滋潤這朵奇葩的雨露。不管是酒醉時的即興傳唱,還是“花兒”會的擂臺比賽,青稞酒與“花兒”總是形影不離,“花兒”唱出了土族人民的靈動婉約,而青稞酒則喝出了土族人民的熱情與豪放。“杯小乾坤大,壺中日月長”,無論怎樣,土族人民的生活都要直接或間接地與酒搭上關系。這種關系的物化還在于酒趣。酒趣富于酒令之中,酒令則純是以文化入酒的,是酒文化中的文化精粹。

土族人喝酒時喜歡行酒令,無論是婚喪嫁娶還是遠方客人到訪,主人都會端出大碗的青稞酒,主人和客人圍坐一起,開始行酒令,從客人進門時的下馬三杯酒到桌上的行酒令的大碗酒,都表達出主人對客人的尊敬。酒場合中的酒令以曲調的形式唱出,酒令中最多的就是祝福的詞語。如四季發財、六連高升、八福長壽等,在一首首酒令、一杯杯美酒中,土族人民互相表達著對對方美好生活的祝愿。在酒令中有的則蘊含著七竅探梅、七賢鬧竹林、八仙過海等精彩的歷史典故,有趣的酒令不僅體現出土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也將他們對中華古文化的良好傳承體現得淋漓盡致。酒陪伴著中華民族一路傳承至今,也隨著人們生活的變化而富有了新的特色,無論怎么變化,中華酒文化都是那樣的博大精深。酒豐富和滋潤了人們的生活,更成為藝術和文化發展的活力和源泉。在西北這片神奇的高原上,從遠古時期傳承而來的青稞美酒如同日夜滋養這片高原的雪域圣水一樣讓這片高原散發著獨特的人文氣息和藝術魅力。高原人民在旋轉飛舞的安召舞里領略著生活的真諦;在一聲聲響徹天宇的天籟之音中,找尋著真實的自己;在一杯杯美酒的陪伴里,感悟著高原造物者的神奇,領悟著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酒的釀造過程是一種美的享受。春天撒下青稞的種子,在不經意的等待里破土而出,長出稚嫩的身體,又一陣陣谷雨的滋潤下,終于迎來了那個讓人看到希望的盛夏。只輕輕的一個轉身,聞到了秋的氣息,是十月厚重的霜給了收獲的訊息,于是成捆成捆的青稞收入人們的懷抱。在顆顆細粒入倉的夜晚,在凝視的目光里,青稞酒以最美的姿態向我們陳述了她放肆的美麗。可以聞到的是酒的醇香,看到的是高原酒文化的源遠流長,可以感受到的是漫天雪花里我們心中的那片暖陽。青稞以其頑強生命力昭示著高原人民的頑強與自信,而青稞酒以獨有的甘甜和醇厚象征著高原人民的淳樸和厚重。#p#分頁標題#e#

本文作者:王莉

篇9

2009年10月1 8日,來自海內外的10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古城西安,參加在此召開的第三屆渭河論壇。會上,專家學者就渭河的水環境問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陜西當地政府推動多年的渭河流域綜合治理明顯的加快了進程,給已百病纏身的渭河帶來了新的希望。

在中國的內陸腹地,有這樣一條河流,它不算長,全長僅818公里,流域總面積也只有13.48萬平方公里,但它卻密切地關聯著整個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史,它就是流淌了千年的渭河。

渭河的流量不大,不能托浮客船貨輪。而且每到洪水期就稠似泥漿,但它卻養育了從古至今隴地和關中的蕓蕓眾生,而且最終孕育出厚重而璀璨的華夏文明。

作為黃河的第一大支流,渭河發源于甘肅省渭源縣西南的鳥鼠山,經隴西、甘谷、天水,到寶雞進入陜西關中平原,于潼關港口鎮注入黃河,地跨關隴,是陜、甘兩省最為富庶的地區,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之地,是中國古代文明和政治中心。

孕育關中文化

如果從傳說中的朝代算起至清代,整個中國古代史中,僅在地處渭河流域的西安、咸陽兩市建都的朝代就占了13個。在我國的六大古都中,西安的建都時間最長,先后歷時達1100多年,連同羅馬、開羅、雅典被稱為世界四大古都。因此,以西安為代表的渭河流域也就當之無愧地成為歷史上最悠久、最輝煌的京畿之地。

史料記載,自西周王朝最初建都西岐(岐山縣)以來,中國的歷史就和渭河流域這片古老的土地密不可分了。隨后,周文王遷都于西安渭河支流的灃河西岸稱豐京,而其子周武王滅紂后則建都于灃河東岸稱鎬京。

秦國則起源于秦贏,建邑于秦(今甘肅天水市清水縣秦亭),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建立了第一個封建王朝,也定都在渭河流域的成陽。秦人崛起,起源于天水,逐漸東進,最終定都于咸陽,但均未離開渭河流域。

隨后的西漢跨過渭河定都于長安。西漢在漢武帝時代,國力強盛,不但在政治軍事上強大,而且經濟發達,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說:“關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p>

此后,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長時間戰亂后,隋唐兩代也建都于長安,放棄了西漢長安故城,把都城建在了灞河和灃河之間的平原上,真正實現了“八水繞長安”的勝景。而由盛唐所創造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至今也讓人向往。

不僅如此,作為最早被開發的地區,以關中地區為代表的渭河流域也是中國農牧業的發祥之地。

史料記載,周的始祖后稷是陜西武功(古稱邰)人,為姜所生,發明種植,教民稼穡,被舜帝封為農官。而后來的周部落首領公劉由邰遷豳(今彬縣),經過十三代的慘淡經營,至古公直父(即周太王),豳地的農業已有很高的水平。

豳地發達的農業和繁榮的經濟也使得狄人(居住在甘肅的少數游牧民族)垂涎三尺,經常用兵,侵擾豳地。于是,“古公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詩經?大雅?綿》)。就是率領臣民由彬縣遷到渭北岐山下的周原,在周原劃定疆界,整治土地,開導溝洫,發展灌溉,把涇河農業返傳到渭河流域的關中平原。

此后,古公直父傳位兒子季歷,季歷傳位兒子姬昌(周文王),由岐山遷都于豐京,姬昌傳位于姬發(周武王),武王消滅商紂,建立西周王朝,定都鎬京,武王把涇渭農業技術傳播全國。所以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之中說:“公劉適豳,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豐,武王治鎬,故其民猶有先王之遺風,好稼穡,殖五谷?!?/p>

事實上,古代畜牧業的發展尤為帝王所重視,而在飼養的豬羊牛馬中則以牛馬最為重要,牛主要是耕地,馬是騎兵作戰、戰車駕馭、耕作運輸、信息傳遞、帝王游樂的主要工具,據史料記載,周穆王愛八駿、唐太宗雕六駿、伯樂相馬的故事就發生在關中之地。與此同時,秦人的興起也是以養馬起家。而西漢時張騫出使西域,引回良種汗血馬、烏孫馬等,到景帝時,則有馬苑36處,養馬30萬匹。而盛唐官馬更是多達70萬匹。

另外,張騫所引種的苜蓿也是首先在關中試種,然后推廣到全國,也促進了渭河流域畜牧業的發展,培育出秦川牛、關中驢等優良品種,進而推廣到全國各地。

古代國際商貿中心

史料記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都咸陽,遷徙天下12萬戶富家于咸陽,使得這里迅速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商貿城市。

從《李斯諫逐客書》和《呂氏春秋》記載中,可以看出咸陽商貿發達之景象,有昆山(新疆和田)之玉,隨和(湖州)之寶(和氏璧)、西蜀(四川)的丹青(顏料)、阿縞(山東東阿)之衣(絲織品)、北方之駿馬、太阿之劍、江南之金錫、洞庭湖之鱒魚、云夢澤之水芹、東海之海魚等等。包括糧食蔬菜、農副水產、豬羊牛馬、金銀銅錫、玉器明珠、車馬兵器、皮貨絲綢、樂器古玩等一應俱全,所謂“農而會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可見當時的商業和手工業的繁榮與昌盛。

隨后的劉邦則建都長安,其城制規模更為宏大。而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后,則正式開辟了絲綢之路,連通歐亞,把中國的絲綢、漆器、鐵器、金銀以及冶鐵、煉銅、制絲、打井等技術傳播到西方。又把西方的葡萄、石榴、胡桃、苜蓿、胡豆、胡瓜等引進中國內地,西方的商人把大象、獅子、孔雀、犀角、寶石、香料販賣或進貢到長安,使漢長安城成為歐亞國際商貿中心。

盛唐時代的長安城更是宏大,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也是當時的商貿中心,據《舊唐書?韋堅傳》記載,唐玄宗曾在廣運潭舉辦了一次盛大的商品博覽會,共有二三百只船只參加,各類貨物琳瑯滿目,應有盡有:廣陵郡船上裝得是所產的錦、鏡、銅器、海味產品;丹陽郡裝得是京口的綾緞;晉陵郡裝得是綾繡,會稽郡裝得是銅器、吳綾、絳紗,南海郡裝得是玳瑁、珍珠、象牙、沉香,豫章郡裝得是名瓷、酒器;宣城郡裝得是紙張、毛筆、黃連、空青石,始安郡裝得是蕉葛、翡翠、蛇膽等等,足見長安貨物交易之盛況。

篇10

農業的出現,是人類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也是區分新、舊石器時代的重要標志之一,它為人類社會從蒙昧、野蠻邁向文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般說來,農業革命主要包括栽培作物的產生和馴化動物的起源。系統探索家畜的起源,對于了解家畜發展史、揭示家畜對人類生活方式的影響至關重要。

眾所周知,家豬SusScrofaDomesticus緣自野豬的馴化。目前,野豬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的南部,即分布于歐洲、北非和亞洲中部天山山脈的歐洲野豬,分布于中國大陸、臺灣、爪哇、蘇門答臘和新幾內亞的亞洲野豬。相比之下,家豬的分布范圍要大得多,幾乎遍及全世界,其品種也千差萬別、多種多樣。家豬與野豬在形態和習性上的差別明顯,家豬的下頜骨、頭骨和淚骨較短,犬齒退化,鼻部上移,顏面凹陷,面部加寬,后軀加長,體重增大,體幅變寬,胃腸發達,腹圍增大。它們一般白天活動,黑夜休息,性情也頗為溫順。人們不禁要問,兇猛的野豬是如何馴化為形態、習性迥然不同的家豬呢?家豬起源于何時、何地?系單一起源,抑或多個起源呢?諸如此類,皆為學術界長期關注的問題。多年來,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孜孜以求地探索家豬的起源與馴化,業已取得頗為豐碩的成果,然而,諸如馴化之初,鑒別家豬和野豬等關鍵問題,至今仍茫然無緒。本文在評述前人工作的基礎上,著重探討上述關鍵問題,嘗試提出新的思路,希望能有助于研究的深入。

動物考古學的證據

考古學誕生以來,發掘成果日新月異、層出不窮,為探索家畜起源提供了頗為翔實的實物資料。當前,探索家畜起源主要借助于動物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一般說來,判斷考古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是否為家畜,主要依據以下三個原則:1、基于骨骼形態學的判斷,即通過觀察和測量,比較骨骼、牙齒的尺寸、形狀等特征信息,以區分家養動物和野生動物。2、考古遺址中某些動物經過了古代人類有意識的處理,可認為屬于家養動物。3、把動物的年齡結構及骨骼形態上的反?,F象與考古學分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進行判斷。

據報道,世界上最早的家豬發現于安那托利亞東南部的Cayonu遺址土耳其之亞洲部分,其年代約距今9000年。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家豬,一般認為是距今約8000年的河北省武安縣磁山遺址。這一認識的根據如下:即1、該遺址窖穴中發現有完整豬骨,在其上面堆積著小米;2、絕大多數豬的年齡介于1-2歲間;3、豬上下臼齒的測量數據,與新石器后期遺址出土豬的數據相近;4、穩定碳同位素的分析表明,豬以C4類植物為主要食物,表明與飼養相關。

關于新石器時代家豬飼養的前提條件,袁靖先生認為有以下三條:1、傳統狩獵獲得的肉食已顯不足,需要尋求新的肉食資源;2、居住環境周圍存在著一定量的野豬,容易獲得馴化對象;3、農產品有了一定的剩余,為家豬飼養提供了足夠的飼料。由此可見,出土了許多豬骨的廣西甑皮巖遺址距今約10000年,因不滿足上述條件,故不能認為是家豬的發源地。與此同時,有關專家正在積極探討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約9000年的出土豬骨,不久應有明確結論。

分子生物學的證據

借助分子生物學方法,是研究家豬起源的另一重要途徑。分子生物學理論指出,長期的進化道路上,生物的DNA分子既保持著基本穩定的遺傳,又容忍偶然變異的產生。顯然,DNA分子的遺傳穩定性,保證了親代與子代之間的遺傳連續性;而DNA的變異,又使得子代與親代出現差異,導致了物種的進化。研究表明:突變導致的DNA中核苷酸序列的改變,與時間的累積成正比,即時間越長,DNA中核苷酸序列的改變越大。這種變化的速率是恒定的,兩種生物分離的時間越長,其分子的差異則越大,這就是所謂的“分子鐘”(molecularclock。這樣,若探明現存物種DNA的核苷酸序列,便可望估計它們共同祖先的分離時間,即其物種的起源。由于動物體內的線粒體DNAmitochondrialDNA,簡寫為mtDNA具有母系遺傳、變異速率快、拷貝數目多的特點,故常將其作為研究物種系統進化的首選。

Watanabe等首先利用限制性片斷長度多態性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簡稱RFLP分析了家豬包括亞洲豬和歐洲豬、日本野豬的mtDNA限制性酶切圖譜,結果發現亞洲豬和歐洲豬存在著很大的遺傳差異,表明兩者應有獨立的起源。Huang等對29個中國地方豬種、1個歐洲豬種以及野豬的mtDNA也進行了RFLP分析,除證實了Watanabe的研究成果之外,還發現中國野豬與中國家豬更為接近,暗示著中國地方豬可能只有一個單一起源。Giuffra等測定了來自歐洲和亞洲野豬、家豬中mtDNA細胞色素b的全編碼序列、mtDNA控制區的440堿基序列和三個核基因堿基序列,經系統發育分析后發現,一些家豬的mtDNA序列與歐洲野豬密切相關,而另外一些則與亞洲野豬密切相關,表明家豬應分別緣自歐洲和亞洲野豬的馴化。之后,蔣思文等對中國9個品種的140頭豬的線粒體控制區440bp和細胞色素b基因798bp的作了系統發育分析,而Kijas等對中國梅山豬、瑞典長白豬以及兩個歐洲野豬的mtDNA作了近全序列分析,其結果均證實了歐洲家豬和亞洲家豬分別起源于亞洲野豬和歐洲野豬,即現代家豬有著兩個母系起源。

此外,各學者還利用“分子鐘”理論估算了家豬的起源時間。Huang等首先根據哺乳類動物mtDNA每百萬年2%的進化速率,估算出歐洲家豬和中國家豬可能在280000年前來自同一祖先。Giuffra等則認為兩者分離的時間大約為500000年前。Jiang等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中國地方豬種和歐洲野豬的mtDNA序列變異發生在413000-875000年前,亞洲野豬的變異發生在7000-15600年以前,即亞洲家豬的馴化發生在7000-15600年前。Kijas等估計亞洲家豬與歐洲家豬的分離時間為90000年前。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利用分子生物學推斷出家豬的起源時間絕大多數遠早于考古實物資料,其原因尚需進一步研究。需要指出的是,各項研究估算家豬起源時間的顯著差異,與分子標記及核苷酸序列的不同選擇密切相關。

中國國土遼闊,養豬歷史悠久,各地氣候和自然環境差異很大,形成了眾多的種。研究指出,若按自然地理環境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以及外形、生態特點來考慮,中國家豬可以分為:華北型、華南型、華中型、江海型、西南型和高原型等六大類型。至于中國家豬的起源問題,蘭宏等利用RFLP技術,分析了我國西南地區家豬和野豬的mtDNA,發現西南地區的家豬與當地野豬極為相近。而常青等對華東地區家豬和野豬的隨機擴增多態DNARandomAmplifiedPolymophismDNA,簡稱RAPD作了分析,結果表明:長江下游江蘇地區家豬的品種或類群內,變異幅度相對較小,群體的遺傳趨異程度處于較低水平;而華東地區的家豬和野豬可能起源于一個共同的祖先。之后,Huang等和Jiang等的研究成果,均證實種的遺傳資源缺乏,其暗示著中國家豬的單一起源,而各地豬種的不同表型應為人工長期選擇的結果。

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iseChainReaction,簡稱PCR技術的出現和成熟,使人們可望通過古代豬骨DNA的分析,更直接地探索家豬的起源與進化。2002年,Watanobe等根據mtDNA控制區域的核苷酸序列分析,復原了日本沖繩島考古遺址出土豬骨的DNA,并對其與現代野豬、琉球群島、日本島、亞洲大陸等地家豬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他們指出,古代豬系東亞家豬血統,與琉球群島的本地野豬相關;清水貝丘(shellmidden)遺址彌生-和平時代,Yayoi-HeianPeriod出土的豬,出現一個獨特核苷酸的插入現象,表明其與琉球群島的現代野豬有所不同,反映了在彌生-和平時代早期或更早一些時候,亞洲大陸的家豬已被引入到沖繩島。綜上所述,不難預見,隨著分子生物學理論和技術的不斷成熟,利用古代DNA技術,探索家畜起源及發展的工作必將日益增多。

存在問題

無疑,家豬起源的研究業已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新的問題也不斷出現,需要進一步思考和探索。眾所周知,野豬經馴化演變為家豬,其過程極其緩慢。而在馴化初期,家豬和野豬間,形態上幾乎沒有差別,甚至完全沒有差別。欲鑒別這一時期的家豬和野豬,主要依賴于形態學研究的動物考古學顯得無能為力。即便利用古代DNA技術,原則上也同樣難顯其能。這一點是最令人困惑的。此外,就目前而言,分子生物學的工作還主要集中在mtDNA方面。而mtDNA是一個單位點的分子標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難以揭示父系血統對后代基因的作用和影響。實際上,已有不少學者對此提出了質疑。

思考

袁靖先生認為,人類獲取肉食的模式,按時間先后可分為三種,即依賴型、初級開發型和開發型。早期,漁獵是肉食的主要來源,肉食的豐富程度與獲取的難易,完全受環境資源的制約,這種獲取肉食的模式稱為依賴型。之后,除漁獵外,人們學會了某些動物的馴化,開拓了獲取肉食的新資源。此時,肉食資源還主要以漁獵為主,原始畜牧業仍然居于輔助地位。這種模式被稱為初級開發型。隨著畜牧業的發展,漁獵的比例逐漸下降,人們的肉食來源發生了質的飛躍,即肉類的大部分來源于某種馴化家畜,周圍環境野生動物已下降成為肉食的次要來源,人們將這種模式稱為開發型。顯而易見,家豬的起源應當發生在初級開發型階段,即馴化的開始階段。

Price認為,所謂馴化,就是經過不同世代的變異積累和環境誘發產生的發育變異之后,一大群動物逐步適應人類需求和封閉環境的過程。Bruford等的馴化定義為:改變動物或植物的遺傳特征,使之更符合人類需求的過程。Diamond則認為,野生動物的馴化,需要滿足以下條件:1、固定的食物來源;2、生長相當迅速;3、在封閉環境中繁殖;4、性格柔順;5、不易驚慌等。以上學者的意見,可將家畜的馴化條件歸納如下:1、動物在人類的干預下經過世代的積累;2、動物與人類的關系極為密切,其食物主要來自人類的供給。顯然,如何采用科學方法判斷這兩個條件是否形成,當是探索家畜起源的關鍵所在。具體說來,有如下四種方法:

1、食性分析。相對而言,家豬的棲息環境較為狹窄,其食物的來源也十分穩定,并與飼養者的食物基本一致。因此,若以考古遺址出土豬骨為對象,分析它們的穩定同位素C、N和微量元素,了解它們的食性及其變化,并與先民們的食譜相比較,探討兩者之間的關系,可為家豬的起源提供重要的信息。

2、古代DNA研究。馴化初期,交通極為不便,文化交流頗為困難,豬只能近交繁殖。這樣,利用RAPD、微衛星等多位點分子標記,可望捋清古代豬個體間的親緣關系,進而探明它們的世代和譜系關系。無疑,若發現有三代關系,即可推斷豬已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