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的治療方法范文
時間:2023-09-21 16:58: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醫學的治療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許多患者誤認為,只要患上了高血壓就必須吃降壓藥。其實降壓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合理的飲食,適當的運動等,特別是藥膳,都能有效地降低血壓。
芹菜有旱芹、水芹兩種,性味辛甘而涼,能夠清肝明目,清熱利濕。用于防治高血壓,常以旱芹為好??蛇x擇芹菜半斤,洗凈,切成小段,榨汁,紗布濾出汁液,再加入等量蜂蜜,混合均勻,每次40毫升,每日飲用3次。常吃芹菜,對身體健康有諸多益處。因為,芹菜不僅能夠降血壓,還有降血脂、通便、利尿的作用。對于老年人尿路感染、視物昏花、頭痛、失眠等都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天麻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性味甘微濕,具有平肝息風、通絡止痛的功效,可以有效緩解各種肢體麻木、頭痛頭暈等癥,是中醫治療高血壓的常用藥,常用來配置高血壓藥膳。
天麻母雞湯是適合體質虛弱的高血壓患者進補的一道藥膳。主要原料為老母雞一只、天麻50克、鉤藤30克。將雞洗凈,剔除內臟;天麻和鉤藤分別用紗布包裹,放入雞腹內,酌加生姜、大棗、大茴香等調料,以及食鹽少許。用文火燜燉2小時左右,挑出藥渣,喝湯吃雞肉。一日3次,佐餐用,3天服完。
高血壓伴有易怒、失眠多夢的患者,可以用天麻15克、粳米100克、雞肉25克、胡蘿卜50克,同入鍋內,小火煮成稠粥,每日一次,午飯或者晚飯時食用。
治療高血壓的另一個簡便有效的方法是點揉太沖穴(足背大拇指關節上2寸處)?!饵S帝內經》說:“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高血壓可引起中風和眩暈,因而應該從肝論治。太沖穴是肝經的原穴(起始穴),經常按揉有疏解平肝的作用,特別是對于一生氣、一發火,血壓就升高的人,有一定的療效。點揉時可用食指或中指,從太沖穴揉到行間(穴位,在太沖穴前方2寸處),一天2-3次,每次5分鐘,做到持之以恒。
篇2
據國內外調查研究表明,發達國家的糖尿患者群約有30%~50%合并高血壓,我國糖尿患者群高血壓的患病率為55.4%。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患者與一般人群相比,心血管病的相對死亡率增加2.5~7.2倍。由于高血壓可以在糖尿病發病之前、之時或之后出現,兩者之間存在著共同的發病基礎及相似的發病機制。因此,積極干預和治療糖尿病合并高血壓,對預防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預防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和提高生存質量、延長患者壽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關于病因病機
糖尿病合并高血壓屬于中醫“眩暈”、“消渴”范疇,其臨床主要表現為眩暈、頭痛、心煩易怒、耳鳴耳聾、失眠多夢等?!峨s病源流犀濁· 三消源流》已認識到消渴病“有眼澀而昏者”,引發眩暈諸病證。一般認為,消渴病的基本病理是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其本在腎。近年來,隨著對消渴病機研究的深入,一些學者提出了消渴病的發展過程可分為3個階段,即:①病變早期,陰津虧耗,燥熱偏盛;②病程遷延,氣陰兩傷,脈絡瘀阻;③病變后期,陰損及陽,陰陽俱虛。消渴的病機演化、病理趨勢是由輕漸重,陰損及陽,變證百出。消渴病合并高血壓即是在這種病理過程中形成的。
1.1 陰虛陽亢
消渴病變早期,陰津虧耗,燥熱偏盛。燥熱損傷陰津,腎為人體之元陰,陰津虧耗,首先損及腎陰,腎陰不足,水不涵木,終致肝腎陰虛,陰不潛陽,陰虛于下而陽亢于上,腦本為清凈之府,風陽上擾于腦則頭痛、眩暈。因此,肝腎陰虛既是消渴的本質,也是高血壓的前提。此外,腎主骨,主生髓,腦為髓之海,肝腎陰虛則髓海不足,而發為眩暈,如《靈樞·海論》謂:“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p>
1.2 氣陰兩傷,脈絡瘀阻
隨著病程遷延,燥熱傷陰耗氣而致氣陰兩虛;同時,臟腑功能失調,津液代謝障礙。氣虛無力行血,氣血運行受阻,痰濁瘀血內生,全身脈絡瘀阻,相應的臟腑器官失去氣血的濡養而發生諸多并發癥。氣虛清陽不升,清陽不能上布,清竅失養,則致頭暈目眩,即《靈樞·口問》謂:“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p>
1.3 陰損及陽,陰陽俱虛
人之陰陽互根,互相依存。消渴病之本在于陰虛,若病程遷延日久,陰損及陽,或因治療失當,過用苦寒傷陽之品,終致陰陽俱虛。由于陽不化氣,寒濕內盛,痰濁中阻,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則眩暈的病情隨之加重。
總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中醫基本病機特點是本虛標實,本虛以陰虛為主,兼氣虛、陽虛,標實則為風陽上亢,痰瘀內阻,與肝、脾、腎三臟有密切關系。
2 治療方法
采用中醫辨證治療糖尿病合并高血壓,不僅可使臨床癥狀得到顯著改善,同時還可調節人體內環境,保護胰島β細胞,并減少西藥的用量,減輕西藥的不良反應。因此,從中醫及中西醫結合的角度研究本病,立足于中醫辨證論治,將糖尿病的基本病理與高血壓的主要病機融合為一體進行辨證論治,可以發揮中醫中藥的相對優勢,提高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臨床療效,補充西醫學治療的不足。對于本病的治療,大多數醫家均強調針對本病辨證論治,以及盡早治療防止傳變。魯氏[1]認為,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總的治則為養陰,即立足于解決消渴基本病理來解決高血壓的治療,基礎方為生地黃、玄參、西洋參、枸杞子。陰虛陽亢型選加鉤藤、天麻、夏枯草、川牛膝、決明子、生白芍、生龍骨、生牡蠣等。氣陰兩虛型選加黃精、山藥、蒼術、天花粉、天冬、黃芪、羅布麻等;氣陰虛血虛型選加黨參、當歸、川芎、丹參、益母草、白術:在陰陽虛痰濕血瘀型選加巴戟天、杜仲、羊藿、補骨脂、澤瀉、車前子、葶藶子、姜竹茹等。李氏[2]認為,治療糖尿病并發高血壓可分別用育陰潛陽法、運脾泄濁法、濟陰助陽法、補虛活血法4種方法辨證論治。育陰潛陽法適用于肝腎陰虛,水不涵木,肝體失濡,肝陽偏盛,虛陽上亢者,方選杞菊地黃湯合加減復脈湯化裁;運脾泄濁法用于脾虛運遲、痰濁中阻證,方選半夏白術天麻湯合二陳湯加減;濟陰助陽法適用于陰損及陽、陰陽兩虛證,方選自擬濟陰助陽鎮逆湯加減;補虛活血法用于氣陰兩虛、瘀血阻絡證,方選補陽還五湯合生脈散加減。倪氏[3]認為,臨床辨證論治需辨別肝陰不足、肝陽上亢;心肝陰虛、心火偏亢;肝腎陰虛、相火偏亢;陰損及陽、陰陽兩虛之不同,應靈活選方辨證用藥。
參考文獻
[1] 魯萬強.談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治療[J].河南中醫藥學刊,1998,(13):
5-6.
[2] 張長順.李則藩辨治糖尿病并發高血壓四法[J].吉林中醫藥,2000,(5):546.
篇3
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范圍內對傳統醫學的需要和中醫發展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中醫學發展的基礎之一是中醫事業的參與者能正確理解中醫的理論和方法。這不僅涉及當前的專業工作者,還包括:潛在的和將來的學習、研究者;服務的對象;對中醫進行管理的公務員和其他可以影響中醫發展的人群等。彌補現代人群對中國傳統知識的薄弱需要巨大的經濟、時間成本,因此,在傳統基礎上構建符合現代人習慣的科學體系有利于中醫事業的發展。
1傳統中醫學的科學性及其理論基礎
1.1傳統中醫學是有限條件下發展起來的科學體系 西風東漸以來,對傳統中醫科學性的懷疑一直存在,也存在著科學標準不適于中醫藥評價的論點。1888年,達爾文給科學下過一個定義:“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做出結論?!薄掇o?!?999年版認為:科學是“運用范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的規律的知識體系”。簡言之,科學就是發現事實并研究其規律。傳統中醫理論以人體、環境等客觀事實及其相互規律為研究對象。臟象、經絡、病因、證和中藥學等是對客觀事實的發現、總結;陰陽的對立、互根,五行的生克制化,辨證施治,方劑的君臣佐使,中藥的七情等是對客觀事實間規律的研究;司外揣內、四診合參是依據可辨識的客觀現象,探究當時不可見的生理、病理變化規律。盡管形成、發展過程中解剖學、微生物學等基礎科學還處于萌芽甚至空白階段,但傳統中醫學以客觀事物及其關系為研究對象的科學性無可置疑。
1.2必須堅持的傳統中醫學科學理論基礎
1.2.1依據獨特標準的分類學 分類學是按一定的特征將對象人為地劃分為不同類別,是現代科學的重要基礎之一。基于長期的觀察和臨床實踐,傳統中醫學提出了對客觀事物獨特的分類標準,并以比喻、指代等古漢語常用表達方式予以命名。例如:陰陽、五行學說是按人為標準,對整體事物中相對區分又相互影響部分進行的分類學研究,由簡單的兩類到比較復雜的五類,是對事物由整體到結構的研究。張景岳說:“陰由者,一分為二也”,說明了其分類的實質。
1.2.2以客觀實踐為基礎對事物間相互關系規律的闡述 傳統中醫學建立了獨特的分類學以后,通過大量實踐總結了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成為中醫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比如在臟腑分類的基礎上研究了臟腑間關系,并以此指導對疾病的診療,取得了確切、獨特的效果。
1.2.3分階段、多靶點的治療模式 辨證施治是中醫學診治疾病的核心方法。機體狀況處于動態變化之中,根據病程的演變以一定的頻率進行觀察,調整治療方案,即進行分階段治療。另一方面,傳統中醫學建立的“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等治療模式,是當相互聯系的兩個部分中的一個發生病變時,通過影響另一個的對靶點方式來調整病變部分的功能狀態。
2現代中醫學的理論構建
2.1以現代語言闡述中醫理論基礎 傳統中醫學以古漢語為表述方式,具有言簡意賅、形象生動的特點。由于文化環境的變遷,現代漢語中文字的含 義發生了許多變化,容易出現郢書燕悅式的曲解、誤解。另一方面,文字常常影響到人們的思維習慣,獨特的理論體系是現代中醫學的基礎,但語言表達方式并不是表現獨立性的標準。過于強調表達方式的“原汁原味”易于造成舍本逐末。如將“陰陽學說”改稱“α-β學說”似乎可以增強其科學性的感覺。不同表達方式本質上的一致性和現代人對其理解的差異性都是顯而易見的。
傳統中醫學中還存在著經絡這樣尚不能用實驗來證實其本質的基礎理論。同樣尚不能用實驗直接驗證的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卻成為現代經典力學基本定律,而根本不存在的“經濟人”概念則是西方古典經濟學的基礎理論之一。這說明符合當代人思維習慣的語言表達方式更能強化人們對科學理論的理解。如將經絡初步地解釋為“人體內相互影響的組織、器官之間的連線”有可能提高人們對這一理論的認知度(“連線”這個詞語就比較符合現代人“既非物質性存在,又能顯示各點之間相互聯系客觀存在”的思維習慣〉。以現代漢語表達方式闡述的中醫理論和進而形成的現代中醫學體系,將更易于被當代人接受和應用,降低人們的學習成本,為中醫事業的持續發展奠定重要的基礎條件。
2.2保持傳統中醫學分類標準的情況下,將基礎科學研究成果納入現代中醫學的疾病分類體系,提高診斷水平 傳統中醫學以臨床表現和病理生理變化為研究對象,形成了自身的病、證分類體系,具有指導疾病診治的獨特優勢。源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四診合參”和《靈樞·外揣》的“司外揣內”是中醫診斷的基本原則。在有限條件下,傳統中醫學將醫師可以運用的診斷手段和可以觀察的對象進行了充分的研究,其根本目的是收集全面的信息,探求機體的內在變化?,F代中醫學的發展應充分理解和堅持這一根本目的。
當代基礎學科的發展使醫學收集人體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對疾病演變的規律有了更多的了解?,F代中醫學不必將基礎科學的成就視作其他學科的專利、自身的禁地,而應充分利用一切科學成果,特別是吸收西醫學診斷疾病的成果,以達到收集全面信息,探求內在變化的目的。
中、西醫診斷疾病時面對的對象是唯一的,方法和結果則是橫看成嶺側成峰?,F代中醫學體系的構建,可在保持傳統疾病分類的基礎上,將西醫診斷作為細分診斷,納人自身的疾病分類體系,成為中醫診斷的組成部分之一,即不再采用目前常用的單獨中醫診斷或中西醫診斷并列,而是將西醫診斷納人入中醫疾病的診斷分類體系,如診斷為“眩暈(高血壓)”或“眩暈(內耳眩暈癥)”。其中的“眩暈”為一級診斷,高血壓、內耳眩暈癥等為二級診斷。納入西醫學診斷可使中醫學取得明顯優勢:①適應現代人的習慣。現代人群接受西醫服務的仍然占有較大比例,對于西醫的診斷方法、結果更為熟悉,易于理解和接受。②因條件限制,傳統中醫診斷方法對某些病、證內在病變的認識存在不足,如癥狀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吸收西醫診斷體系后則可以充分運用現代方法,大大提高現代中醫學的診斷水平,避免臨床的失誤,使患者獲得有效治療。③保持中醫自身的疾病分類體系,促進中醫診斷水平的提高。由于將西醫診斷作為二級診斷,既充實了中醫診斷體系,又能保持中醫理論的完整性、獨特性。另一方面,作為一級診斷下的不同疾病,其病因、病機到診治方法、演變規律都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可根據不同的細分疾病,開展深入、細致的辨證研究,掌握不同疾病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制定更具有針對性的診治方案。例如,不僅僅對“眩暈”進行辨證施治研究,而且根據診斷結果分別研究“眩暈(高血壓)”或“眩暈(內耳眩暈癥)”的病因、病機、發生和發展規律,加以辨證,其結果必將提高中醫診斷水平。
2.3將現代治療手段納入中醫學的治療理論體系,在中醫學基礎理論的指導下,根據臨床效果,確定各種治療方法的適應證 傳統中醫學不缺乏治療方法的創新,新的方藥不斷出現。其原則都是在基礎理論指導下,運用新的手段提高治療效果?,F代中醫學可在分析現代治療手段后將其納入自身的治療理論體系。比如:輸血、維生素K等止血藥物、手術結扎、縫合斷裂的血管可以納人“血虛則補,血脫則固,出血則止”的治療體系之中,而纖溶酶等溶栓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則符合“血瘀則行”的治療原則。另一方面,納入新的治療手段后,有利于進一步研究、掌握方藥等傳統手段和現代治療方法,服務對象身心狀況的演變規律,特別是對預后的判斷,確定各種治療方法的適應證和不同病證的診治方案。
篇4
醫學模式的轉變、康復醫學的興起及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及重新認識,為針灸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發展平臺。但是目前國內針灸臨床的領域呈現出逐漸萎縮的趨勢,大多數針灸科室的病種較為單一,主要局限于中風后偏癱、面神經炎及頸肩腰腿痛等,針灸的很多優勢沒能充分發揮。本文簡述康復與針灸的相關性。
1 康復的概念
從歷史文獻來看,中醫學最早使用了“康復”一詞。據《爾雅·釋詁》:“康,安也”;《爾雅·釋言》:“復,返也”。即康復為恢復平安或健康。古代醫籍中的“康復”的含義主要有以下幾種[1]。(1)指疾病的治愈和恢復。如《續名醫類案·帶下》載:“毛達可婦人罹患帶下病,如法調理,康復如?!薄#?)指精神情志的康復。(3)指正氣的復原。進入80年代,現代康復醫學理論和康復治療技術大量引入中國,以及現代康復醫學學科在我國確立,康復的內涵也發生了變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委員會于1981年對康復定義進行修訂的解釋:“康復是指一切有關的措施,以減輕致殘因素或條件造成的影響,并使殘疾者能重新回到社會中去?!惫δ苁强祻偷牧⒆泓c,康復的對象主要是殘疾者,以及慢性病、老年病等有各種功能障礙者。
2 康復醫學與中醫康復學
現代康復醫學學科于20世紀80年代在我國逐步確立。康復醫學是促進病、傷、殘者康復的醫學,研究有關功能障礙的預防、評定和處理(治療、訓練)等問題,與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共同構成了完整的現代醫學體系。隨著現代康復觀念及康復醫學的引入,中醫開始系統發掘、整理和研究中國傳統的康復醫學理論、技術和治療方法,出現了中醫康復學這一概念,并逐漸形成了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中醫康復學是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研究康復醫學理論、醫療方法及其運用的一門學科。具體地說,它是一門以中醫理論基礎為指導,運用調攝情志、娛樂、傳統體育、沐浴、飲食、針灸推拿、藥物等多種方法,針對病殘、傷殘諸證、老年病證、惡性腫瘤及熱病瘥后諸證等的病理特點,進行辨證康復的綜合應用學科。與中醫養生學和中醫臨床學構成了完整的中醫體系。
盡管中醫康復學與現代康復醫學有著不同的理論基礎和康復治療技術,但二者都是以人的功能為研究對象,以改善功能障礙,促進病、傷、殘者回歸社會為最終目標。
3 從康復的角度看針灸的發展
針灸是中醫學中獨具特色的一門治療和養生保健方法,是中醫康復技術的重要構成部分。隨著針灸在海外的推廣應用,針灸的療效已經得到現代醫學的肯定,現代康復醫學已將針灸推拿等中醫治療方法納入到康復治療技術中。
隨著社會經濟及醫學的迅猛發展,人們更加關注生存質量,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還有精神上及社會層面的生活質量。健康的內涵不斷擴大,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定義為:健康不僅是疾病或虛弱的消除,而是身體、精神和社會生活的完美狀態。這一定義體現了醫療思維模式的轉變,從以前的醫療二維思維模式:治病-救命,發展到三維模式:治病-救命-功能,強調了功能。康復觀念及康復醫學的出現正體現了這一醫療思維模式的轉變,康復醫學是旨在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醫學,始終以人的功能為研究主線,無論是身體的,還是精神和社會生活層面的,都是康復的研究對象。作為康復治療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針灸在改善人體功能上有著很大的優勢。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針灸的適應證多數是功能性的,大量的臨床實驗及報道已經表明其改善功能性病變優于并多于器質性病變。針灸減肥、針灸治療神經官能癥、針灸戒毒、針灸緩解精神緊張等已得到廣泛的臨床證實,針灸在海外的迅速發展正說明了這一點。
筆者認為要改善目前國內針灸所處的尷尬現狀,我們不妨解放思想,從康復的角度、從功能的角度看針灸的發展前景,針灸不僅是獨具特色的祖國傳統治療方法之一,更是改善身體及社會、心理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的康復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給針灸注入新的活力,推動針灸的發展,擴大其臨床應用領域,使其更好地適應醫療市場的發展趨勢。
篇5
“循證醫學”從文字的表述上可以認為指的是“以證據為基礎的醫學”。圍繞著什么是“證據”?如何獲取“證據”?如何利用“證據”?“證據”的價值是什么?這是循證醫學討論的焦點。
(1)循證醫學強調臨床醫學的實踐和診療、醫護決策必須建立在醫生個人的優良臨床知識、經驗、技能與從系統研究中獲取的最佳的臨床證據的完善結合基礎上[3]。從系統研究中所獲取的證據,也稱之為“外部證據”(Externalevidence)。個體的診療知識、經驗與技能來源于醫學教育和醫學實踐,同時必須在不斷地學習和利用外部證據時得到充實與更新。從這一角度看,實施循證醫學是醫護人員終身自我學習的過程。為了改善對病人的診療結果,兩者缺一不可。不從系統研究中獲取最佳外部證據,診療水平無法提高,舊的、無用甚至有害的診療方法無以摒棄,新的、有益的診療方法無以應用;沒有以個人的診療知識、經驗為基礎,易為外部證據所左右,因為即使是最佳的外部證據,也不一定適合某一具體病人。循證醫學是“科學治病”(臨床決策科學化)的醫療模式。
(2)系統研究包括基礎醫學研究,但更主要指的是臨床上有關疾病診斷、治療、預后、康復、預防措施以及衛生資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循證醫學強調應用臨床流行病學方法開展上述的研究,以使研究結論建立在具有充分說服力的證據基礎上,從而使研究成果具有可應用價值。對于防治措施的效果的評價,從隨機對照臨床試驗中所獲取的證據被認為其真實性和可靠性最強,而來自應用Meta分析對多個隨機對照試驗的綜合結論對比于單個的隨機對照試驗具有更強的說服力。下述關于證據的真實性級別的評定在國際普遍被采納*。證據級別的評定(其真實性依次減弱):Ⅰ級,證據來源于所有相關的隨機對照試驗的系統綜述。Ⅱ級,證據來源中至少有一個試驗應用了正確的隨機對照設計。Ⅲ_1級,證據來源于設計良好的對照試驗,但未用隨機方法。Ⅲ_2級,證據來源于設計良好的隊列研究或病例—對照研究,尤以多個中心或多研究組的為佳。Ⅲ_3級,證據來源于多個時間序列,或有干預或無干預措施;無對照組但效果顯著的試驗亦包括在此級中(如1940年青霉素治療的結果)。Ⅳ級,有威望的專家基于臨床經驗的描述性研究或專家委員會報告的意見。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臨床研究課題都必須是應用隨機對照試驗,應針對不同的研究目的選擇合適的、可應用的設計。例如,評價診斷方法的價值,通常應用的是橫斷面研究(Cross_sectionalstudy)。
(3)臨床流行病學強調臨床研究以人的整體作為對象,而不是人體的局部,更不是動物[1]?;谶@一觀點,循證醫學認為從臨床試驗中獲取的證據必須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應將病死率、致殘率、生存期以及心腦血管系統的重要臨件如急性心肌梗塞、腦卒中、猝死、心衰加重等作為主要的結局指標(Primaryoutcome),并十分重視對病人主觀感受、功能狀態、生存質量(Qualityoflife)和衛生經濟分析(Economicanalysis)的評價,而單純的生物學指標包括實驗室理化檢測和體征發現諸如血脂、血糖、血壓升高等被視為次要指標(Secondaryoutcome)或替代指標(Surrogateoutcome)。次要指標只有在被證實與真正重要臨床結局具有相關性、并確定是由于治療所帶來的結果時才具有意義[1,5,6]。實踐循證醫學和臨床流行病學這一理論,對推動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的建立具有積極的意義。
(4)循證醫學強調診療效果(Effective-ness)和效益(Efficiency)的統一。循證醫學的創始人英國流行病學家ArchieCochrane正是因其1972年發表論著“療效與效益:健康服務中的隨機反映”[4]而聞名的。自該文首次提出關于在健康服務中如何才能達到既有效果、又有效益的命題以來,對臨床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持久的、廣泛的革命性影響[7~10]。Cochrane在該文及隨后的著作中,強調隨機對照試驗的重要性,提倡開展進行系統性綜述(Systematicreview),指出系統性綜述在臨床研究結論和衛生健康服務的結果這兩者間的連接中所占有的關鍵作用。1987年,也就是Cochrane去世的前1年,他提到有關孕婦和新生兒的醫療保健的隨機對照試驗系統性綜述是“在隨機試驗研究的歷史上和衛生健康服務評估中一個真正的里程碑”,并且建議其他專業也應遵照這樣的做法[1]。Cochrane主張,這些有用的資源應該合理地被應用于衛生健康的服務中,擔心這些資源不能為那些需要用它來進行決策的人們所利用,并猛烈抨擊質量低劣的研究和過時的研究對健康服務決策帶來的危害。20世紀80年代以后,Cochrane的主張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并推動著世界范圍內臨床醫學的許多重大變革,多中心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得到普遍重視。國際性的醫學文獻系統性分析合作網絡已經形成[9,10,12];不少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的防治方法得到重新評價,建立在循證醫學基礎之上的新的研究結論正在被應用于臨床實踐,改善了患病人群的預后[13~15]。獲取最佳的外部證據,并與個人診療經驗相結合,其最終目的在于合理地利用衛生資源,改善病人的診療結果,取得療效與效益的統一。
2循證醫學與臨床流行病學的關系
循證醫學與臨床流行病學是關系十分密切的姊妹學科。臨床流行病學一詞的提出始于20世紀30年代,至80年代初期,臨床流行病學發展為臨床醫學的基礎學科。臨床流行病學方法確立了以群體為研究對象的原則,以期全面、準確、系統地獲取臨床研究中的信息,并應用概率論和嚴格的邏輯推斷,以定量與定性相結合推導研究結論,使研究結論建立在嚴謹的科學基礎之上。臨床流行病學強調在回答臨床問題的科學研究中,應用嚴謹的科研設計、合理解釋研究結論,應用最佳證據指導臨床決策,同時也十分重視臨床醫師對醫學文獻的批評性鑒定(Criticalappraisal)能力的培養。這些原則與方法都為循證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我們在談及循證醫學的時候,往往無法離開臨床流行病學。循證醫學與臨床流行病學的關系可用圖1表示。3中醫藥學臨床研究的基本特點眾所周知,中醫藥學具有悠久的歷史,其防病治病方法和理論在長期的臨床實踐和研究中得到了不斷的發展。筆者認為,中醫藥臨床研究的基本特點似可從下述幾方面加以概括:
(1)在臨床實踐中提出并檢驗假說是中醫藥學臨床研究的重要模式。對于假說的檢驗,以至于理論的產生、方法的形成都主要通過在人體身上的醫療實踐而完成。因此,臨床實踐在整個中醫藥學理論體系和治療方法的構建和發展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這一點與西醫學從動物實驗—臨床研究的過程有著顯著的差異。直接的臨床研究結論避免了結論外推過程中從動物到人的種屬差異,但同時由于研究因素不似實驗研究中易于控制而可能增加人為的誤差,也由于醫學倫理的原因,有些從臨床觀察中提出的假說無法通過臨床研究加以驗證。由于臨床研究的復雜性,科學的研究方法對中醫學的臨床研究和中醫的學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中醫藥的臨床研究以疾病防治與養生保健的方法、理論為重要內容?!氨孀C論治”集中體現了中醫藥學對人體生理、病理規律的認識和臨床治療水平,是有別于現代醫學診療體系的一大特色和優勢。“辨證”是論治的前提。“證候”是疾病(泛指非健康,不是單指西醫學中的“疾病”單元)過程中某一階段(時點)機體對內外致病因素作出的綜合反映,在宏觀上表現為特定的癥狀、體征(舌象、脈象等)的有機組合,是從整體觀出發對疾病內在變化的概括。抓住“證候”這一關鍵環節開展臨床研究,有可能帶動臨床其他領域的進展,并推動中醫藥學術的發展。然而,由于證候的判斷(辨證)乃以癥狀、舌象、脈象等一系列軟指標或定性指標為依據,并很大程度上還有賴研究者的個人經驗。因此,證候研究的客觀性成了亟待解決的難題。這一難題的解決仍有待于科學方法學的應用。
(3)中醫藥臨床實踐,歷來重視人的稟賦、體質、心理活動(七情)以及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對健康與疾病的影響。中醫臨床不僅是以“病”為研究對象,更重要的是以患病的“人”作為對象,這就決定了“個體化治療”成為中醫學的重要醫療模式,同時也決定了中醫對人的健康與疾病的認識規律,臨床治療學(例如,多種治療方法的綜合,復方的應用)等具有多維的性質和豐富的內容。因而對于人體的健康與疾病的衡量、治療反應的評價上不應僅限定于生物學發病機理微觀指標的改變,更應重視其自身整體功能的調節及對于環境(自然、社會)的適應能力。這些方面,反映了中醫藥臨床研究的難度與復雜性;另一方面,也向現有的臨床科研方法學帶來了新的挑戰。
(4)中醫藥學的傳統研究方法對中醫藥理論體系和診療體系的形成和發展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傳統的研究方法內容極其豐富,既有哲學方法,如歸納、演繹、推理判斷、概念化等,也有一般的科學方法,如觀察法、比較法、類比法、分類法、調查法、試錯法等,也有自身獨特方法。其中的許多方法也是現代科學方法論的雛形或者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正是中醫學獨具特色的思維模式和研究方法相結合的過程。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由于長期的封建統治,束縛了生產力和科學技術,許多已經萌芽或初步形成的方法沒有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總的來說,中醫藥傳統科研方法著重于宏觀性、整體性和直觀性,因而形成了宏觀描述較多而精確量化較少、綜合推理較多而具體分析較少、直觀觀察較多而實驗研究較少的特點。“三多”是其優勢;而“三少”卻是劣勢,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醫藥學的發展。正確地應用現代科研方法學,合理地繼承中醫學傳統研究方法,促進兩者的有機結合,將對發揮中醫藥學的固有優勢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4循證醫學與中醫藥學
循證醫學和中醫學分別形成、發展于不同年代,并且有各自不同的哲學基礎、思維方式和方法。它們之間是否互相沖突?抑或互有聯系,或可相互為用和結合?循證醫學的方法能否應用于中醫學臨床實踐和科學研究?這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4.1循證醫學與中醫藥學的若干共同特點
從上述關于循征醫學基本特點和中醫藥學臨床研究基本特點的討論,我們不難看出,這兩門學科有著許多共同點,可能也應該可以互用。有學者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循證醫學無任何新意可言。雖然這個術語在20世紀90年代已經成為熱門話題,但新東西僅僅是收集資料的標準、分析資料的工具以及資料得以使用的社會背景[7]。事實上,人類社會自從有醫療實踐以來,就一直在尋找有關證據以揭示疾病與健康的規律,尋找和發現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中醫藥學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十分重視在獲取臨床證據的基礎上,運用中醫藥理論進行思辨。中醫學關于證候的理論和實踐就是明證?!白C”是“證據”、“證明”,“候”是外觀、是表現。從四診獲取信息、證據,進而進行辨證、施治。中醫學還十分重視醫學文獻的收集與整理,并強調歷代醫著在理論、實踐上的指導意義。這和循證醫學強調從醫學研究文獻所獲取的系統信息指導臨床決策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循證醫學著重從人體對于干預措施的整體反應去選擇臨床試驗的結局指標,和中醫學關于人體生命活動的整體觀,其思辨方式則幾乎是一致的。中醫藥學的發展、循證醫學的興起,其目的同樣在于提高診療水平、改善人群的健康狀況。我們沒有理由認為兩門學科之間無法互相滲透。有學者認為,循征醫學和傳統醫學并不是相互對抗的術語[16]。事實上,國內外應用臨床流行病學、循征醫學的方法開展傳統醫學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的進展,在提示和證明包括中醫藥、針灸在內的傳統治療方法的有效性方面做了極有意義的工作[17~21]。
4.2循證醫學方法在中醫藥臨床研究中的應用
總的來說,循證醫學方法可廣泛地應用于中醫藥臨床研究的各個領域。從推動中醫藥學術發展的關鍵環節看,下述有關領域的研究,循證醫學方法的應用顯得特別重要。
4.2.1中醫藥治療性研究文獻系統性分析(Systematicreview)醫學文獻的系統性分析是醫學科研的基礎性工作,對指導臨床醫學的治療決策也具有重大的意義。自1992年英國Cochrane合作研究中心成立以來,國際上對臨床醫學文獻的系統性分析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形成了國際性的合作研究網絡。在我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及衛生部的支持下,華西醫科大學已加入該合作網絡。我國中醫藥臨床醫學研究文獻的系統性分析工作可以說還處于初始狀態。醫學文獻的系統性分析不同于傳統的描述性綜述(Traditionalnarrativereview)。它是應用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方法對某一課題或項目所有的研究論文進行全面、系統的質量評估的定性分析,同時對符合條件的研究論文加以綜合,進行定量的Meta分析(Meta_Analysis),以較全面準確地掌握該項研究的現狀,研究結論的真實性程度及其可應用性,為臨床決策或者為未來的研究決策提供依據。傳統的文獻綜述是一種敘述性綜述(Narrativereview)。其最基本的弱點在于沒有規定系統的方法以獲取原始數據或綜合其發現,而是憑綜述者的主觀判斷。這樣,綜述文章的質量和結論就無法得到恰切的評價;另一方面綜述者沒有通過定量方法來綜合數據,當發現相同幾個研究具有不同的結果時,綜述者往往主觀加以選擇或摒棄、或無所適從[22]。應用臨床流行病學、循證醫學方法進行中醫藥治療性研究文獻的系統性分析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工作,至少將在下述幾方面發揮其重要作用:①全面了解中醫藥臨床科研方法學的應用狀況、存在問題,對研究質量的總體水平作出評估;②對中醫藥或中西醫結合治療疾病的有效性作出較客觀的評估以指導臨床治療決策,也可為患者、衛生管理部門、醫療保險部門及藥品研制者提供有用的信息;③對未來的臨床研究決策提供建設性意見;④為進一步開展中醫藥臨床研究在方法學上提出指導性意見;⑤由于合理的治療決策及研究決策的推行,將極大地提高對衛生資源利用的合理性,提高衛生經濟效益;⑥由于文獻系統分析法是國際醫學界公認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將有利于與國際學術界進行交流,促進中醫藥走向世界。有關系統性分析、Meta分析的具體方法與評價在此不作贅述。
4.2.2探討建立具有相對“黃金標準”的證候專家量表,推動證候的標準化和客觀化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療學的核心,是中醫學有別于西醫學的特色和優勢。隨著歷史的發展,中醫學的辨證體系也在不斷發展和完善,對指導臨床實踐和治療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辨證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應用一定標準對于疾病或亞健康狀態的思辨、分析、度量和歸類的過程。從真正的科學意義上說,作為度量客觀事物的標準,必需具備準確性和可靠性的特點。然而,由于學科的特點和歷史的原因,中醫學的證候標準在上述的兩個特性上仍有相當的距離。50年代以來,我國衛生管理部門、中醫藥界在證候的標準化、規范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由于這一工作的難度和研究方法學上的不盡成熟,還有許多問題尚待解決,有必要在原有基礎上,選擇若干中醫學的“基礎證候”或“基本證候”,在廣泛分析文獻的基礎上,通過設立問卷,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專家咨詢(“老手法”)。并經過嚴格的數理統計分析,從效度(Validi-ty)、信度(Reliability)和反應度(Respon-siveness)加以評價[23~25],將有可能建立具有相對“黃金標準”的證候專家量表。證候的標準化和客觀化不僅對于指導臨床治療、提高臨床療效有重要意義,同時,有助于國際醫學界認識中醫學證候的客觀存在,對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也有重要的作用。
4.2.3中醫藥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直至目前為止,隨機對照臨床試驗仍然為醫學界所公認是對干預措施有效性評價提供最有力支持強度的研究方法。應用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對中醫藥有效性進行評價,也具有同樣的價值。近年來,隨著臨床流行病學/DME方法在中醫系統的引入,國家《新藥審批辦法》的公布與實施,中醫藥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逐步得到重視,試驗設計水平在不斷提高。然而其應用范圍仍相當有限,方法學上也存在諸多問題,加之中醫藥治療特點給研究帶來的難度,以至不少中醫藥療效評定未能得到廣泛的認可,阻礙了中醫藥走向世界。中醫藥的臨床試驗應遵循隨機、對照、重復、盲法的一般原則,同時必須結合中醫藥的理論與臨床特點,進行專業設計,尤其是對重大疾病的辨證論治綜合治療方案的有效性評價,對進一步揭示中醫藥的辨證論治規律將具有重要的價值。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對研究結論的真實性具有無可置疑的價值,將使中醫藥有效性的評價建立在牢固的科學基礎上,并加速中醫藥走向世界的進程。
篇6
腫瘤是一種細胞的異常增生,腫瘤細胞來自正常細胞,但又不同于正常細胞,兩者在結構、功能和代謝等方面均有明顯的區別。惡性腫瘤現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嚴重疾病,也是醫學界研究的重要課題。我國目前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防治結合、基礎與臨床結合、中西醫結合的腫瘤防治研究體系。筆者現僅以系統觀的認識思路對腫瘤的中西醫結合治療作一探討。
1 目前腫瘤治療存在的問題
1.1 片面追求腫瘤灶的治療,較少從整體考慮療效把體內腫瘤細胞的消除情況當做療效好壞的客觀指標,而沒有考慮到患者體質能否承受治療的實際情況。其實,有效的治療并不需要腫瘤的完全消退及癌細胞的全部殺滅,機體對癌癥的反應性是最重要的,它決定著宿主的最后命運。
1.2 治療缺乏合理性和計劃性
目前,腫瘤的臨床治療主要還是以近期療效為評價終點的短期行為。由于多數腫瘤治療方法的損傷較大,治療引起的并發癥較多,所以,并非所有的治療都能獲得預期的近期療效。對于多數手術不能治愈的患者,行大劑量化、放療后并沒有明顯改善預后,強化治療的速決戰不僅增加嚴重并發癥的危險性,也沒有留給患者機體恢復的機會,對某些發展相對緩慢的腫瘤,強化治療方案的實施還有悖于腫瘤發展規律和治療原則,使后續治療的機會大大減少,甚至降為零。
1.3 綜合治療方法缺乏理論支持
綜合治療缺乏合理的內涵。惡性腫瘤的綜合治療理論上應根據腫瘤原發部位、性質、分化程度和全身情況等合理、有計劃地綜合選用各種治療方法,如手術、放療、化療、免疫治療、導向治療、局部理化治療、中藥治療、支持治療等,只有這樣才可能有效提高治愈率,提高中晚期腫瘤患者的療效。但當前的綜合治療遠不能令人滿意,各學科的本位主義嚴重,缺乏正常的交流與協作。在為腫瘤患者尋求切實可行的治療策略時,既缺乏整體觀念,也缺少全科知識,結果只能把幾種治療手段盲目地加在一起,因此,腫瘤患者得到的只是形式上的綜合治療,而實際上并沒有得到正確而全面的治療[1]。
1.4 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重視不夠
因不適當的治療而使患者生活質量嚴重受損甚至提前死亡的例子很多。國內腫瘤的治療迄今仍然是以公式化的經驗治療為主,缺乏個體化的合理治療。因此,只重視治療強度,忽視腫瘤患者對治療的敏感性,是腫瘤臨床治療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
1.5 對中醫藥重視不夠
中醫藥治療腫瘤有其獨到之處。研究表明,中醫藥能有效預防腫瘤的術后復發、轉移[2];對腫瘤病灶有緩解和穩定作用,對臨床癥狀有明顯的改善效果,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3]。但不少人習慣認為,中醫藥在腫瘤治療中的作用僅是在西醫沒有辦法時采取的一種輔助措施。這種認識上的不足,導致目前對中醫藥的重視不夠、認識不夠、應用不夠。
1.6 中醫治療腫瘤的缺陷
《靈樞》指出:“是故虛之中人也……傳舍于伏沖之脈……傳舍于胃腸之外,募原之間。留著于脈,留而不去,息而成積?!睆娬{了正氣在腫瘤發病學中的主導地位。歷代醫家對腫瘤轉移的病機認識主要包括正氣內虛、伏邪未盡、血瘀痰凝等方面?,F代中醫學者結合西醫研究成果,對腫瘤轉移的病因病機有了更完善的認識。腫瘤患者的虛證常涉及多個方面,但重點是脾腎二臟不足,邪實盡管持續存在,甚或增強,但本虛已不能耐受攻伐,單用攻伐,癌細胞更易增殖、轉移。因傳統中醫藥基本上是一種經驗性知識體系,有時由于缺乏實驗的檢驗,故存在著一些似是而非的結論或經驗[4]。另外,中醫藥借助現代醫學也會出現新的問題,如目前主要限于運用現代醫學手段檢測中藥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高表達的腫瘤細胞的調節作用,而缺乏對相應中醫理論的探討[5]。
轉貼于 2 中西醫結合在腫瘤防治中應該大有作為
2.1 加強中醫對惡性腫瘤基礎知識的研究
就腫瘤的治療而言,西醫注重的是局部治療,而中醫更加重視整體調節,兩者結合,取長補短,會進一步提高腫瘤的治療效果。這點已為大量臨床實踐所證實。中西醫結合也體現了我國的衛生政策,是我國在疾病防治領域的特色和優勢。中醫學雖有許多關于惡性腫瘤的描述,但畢竟從未有過完整的腫瘤學概念。因此,若要將行之有效的中醫治療手段更好地用于惡性腫瘤的防治,首先必須從中醫學本身的理論出發,系統深入地觀察和認識腫瘤的發生發展規律;按照中醫理論對腫瘤發生發展的特點有非常清楚的認識,才會使中西醫在技術方法上的結合更趨完善,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2.2 加強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療效的系統化判定,研究合理化、規范化的方案
惡性腫瘤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既包括西醫的綜合治療,也包括中醫的綜合治療。前者如手術切除、放療、化療、生物治療等,后者包括中藥的內服、外敷、靜脈點滴、局部注射等。中西醫結合治療并不僅僅是西藥加中藥或某種西醫手段加某種中醫手段的一起治療,而是要結合中醫和西醫對惡性腫瘤的基本認識以及各種腫瘤本身的生物學特性、體質強弱等,進行辨證施治,制定一個合理的、有計劃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但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對許多惡性腫瘤都無統一的治療方案,致使臨床上無據可依;且各地方治療方案不盡相同,治療方案中的經驗成分很大,勢必影響我國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惡性腫瘤的整體效果。因此,制定規范的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方案勢在必行。
2.3 加強中西醫結合防治腫瘤術后復發、轉移的研究
惡性腫瘤術后的復發、轉移,是迄今腫瘤防治工作面臨的難題。目前,國內外許多學者雖然試圖采用介入手法進行防治,但療效不滿意。而中醫藥最大的特點就是扶正祛邪,或者說是祛邪不傷正。對于根治性切除的實體瘤患者,理論上說其體內殘留的癌細胞短期內在數量上不會太多。如何利用中藥來清除體內少量的癌細胞而又不損傷機體的正氣(各臟器和組織的正常功能),從而達到預防復發、轉移的目的,是十分值得研究的。在許多惡性腫瘤的根治性手術后如何減少復發和轉移的研究領域,中醫與西醫都有優勢,但最重要的是,能把二者的基礎理論更好地結合,使二者的臨床優勢更好地互補,從而制定出更為有效的方案。
3 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是系統觀的最好體現
腫瘤治療已逐漸進入中西醫綜合治療時代。從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成功經驗中可以看到,中醫學的整體觀念能有效指導臨床,關鍵是我們要在頭腦中真正建立起這種整體思維。如果在臨證中真正能始終不離整體觀念,自然就會發現當前病患所需的治療原則。中醫學的整體觀就是系統觀的屬性之一,科學已開始邁向系統時代,系統理論將成為指導我們實踐的理論基礎。許多科學家指出,科學正從分子時代走向系統時代,系統觀和系統方法正在成為主導現代科學的思路,中醫學的臨床思維正符合這一發展趨勢,發掘和發展中醫學的系統方法是中醫現代化的必由之路[6]。系統觀正成為認識現代科學的新思路,中醫學應加以發揚光大,要利用現代科學方法,真正做到中西醫結合,找到治療腫瘤的根本方法。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2] 沈曄華,宋明志,黃雯霞.中西醫結合治療71例乳腺癌術后患者的療效分析[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3,1(1):30.
[3] 李佩文,畢國文,劉寶寬,等.參芪扶正注射液配合化療治療惡性腫瘤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藥雜志,2000,25(2):115-117.
[4] 闕華發,陳紅風,徐杰男,等.生命質量與中醫藥治療惡性腫瘤臨床療效評價標準探討[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5,4(7):254.
[5] 鄭 展,徐振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及其信號轉導通路與中西藥腫瘤靶向治療[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5,4(7):320.
篇7
【關鍵詞】 中醫急診學; 急診思維; 急救
急診學是運用醫學理論和現代科學手段研究急危重癥的發生、發展變化規律和診療技術及救護措施的一門學科。急救意識的強弱和急救能力的高低是醫務人員、醫療機構乃至某個地區醫療水平的重要體現和標志,一段時間內中醫在社會上的形象是“慢郎中”, 許多人認為中醫大夫只能治療慢性病, 不能治療急癥、危重癥,這是由于種種歷史原因, 限制了中醫急救治療的發展, 釀成了這種令人擔憂的局面。從臨床教學角度看,作為培養中醫人才主體的中醫本科專業學生臨床急診思維、急危重癥搶救能力、中西醫救治能力普遍不足[1],畢業后不能很快適應臨床的需要。如何培養學生的臨床急診思維和急救能力是每個中醫臨床教學工作者面臨的嚴峻課題,筆者就幾年來在中醫急診教學中所作的探討及體會分述如下。
1 熟知祖國醫學急診的發展概況及現狀,更新急診觀念
作為中醫專業的學生必須了解祖國醫學在幾千年來治療急癥的歷史和為人類健康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在課堂上老師要重點介紹具有較大影響的歷史人物歷史著作及其影響,如:戰國時期《靈樞·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夕發旦死,旦發夕死”,“厥心痛,痛入以錐刺其心”這些都近似現代心肌梗塞、心絞痛的表現;東漢名醫華佗發明“麻沸散”廣泛應用于外科麻醉,堪為世界外科手術搶救急腹癥的先聲;晉代葛洪的《肘后備急方》的影響,以及金元四大家、明清醫家對中醫急診學發展的貢獻。而《靈樞·四時氣》記載的近似現代的“腹腔穿刺術”、 《中藏經》記載的世界醫學史上最早的口對口人工呼吸法、《金匱要略》記載的近似現代的“胸外心臟按壓術”、《外臺秘要》和《備急千金 要方》記載的導尿術、宋金時代《圣濟總錄》記載的鼻飼術、明代《種杏仙方》記載的吸痰法[2],都足以說明祖國醫學有多種的甚至是世界最早的急診搶救手段。尤其20世紀中葉至今中醫急診的研究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如:中藥對流行性乙型腦炎的治療、對流行性出血熱的治療都取得了顯著的療效,近年來各種攻關協作組的建立中藥對心腦血管治療的療效得到肯定,特別是流行性傳染病sars、h1n1的治療都取得了獨特的臨床療效,這些成績都是值得我們為之自豪和驕傲的。教學過程中還要必須向學生講明隨著現代科技和現代醫學發展,中醫學的生存和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因此作為中醫專業的學生必須要更新急診觀念,強化急診意識,為培養急診思維、急救能力作準備。
2 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貫徹“急”的意識
急診患者病情急、來勢兇險、傳變迅速,稍有不慎即可造成嚴重后果,危及生命,要時刻記住“急救為先” 的原則,教學過程中必須讓學生樹立“時間就是生命”的急診理念,急救的過程就是和死神賽跑的過程,比如對于“卒死”的搶救,必須在30秒內判斷患者是否有生命體征,然后果斷的進行心肺復蘇,因為本病的搶救黃金時間就是4~6 min,超過這個時間就會出現不可逆的腦死亡。
3 以急診“思維方式”為中心, 訓練培養學生的診斷及鑒別診斷能力
針對急診患者個體差異大、疾病癥狀往往暴露不充分、臨床診斷時間緊、資料收集可能不完整的情況,引導學生運用綜合的邏輯思維和辨證思維能力,在短時間內, 診斷及鑒別診斷從而進行有效的搶救。比如對于“神昏”的病人的急救,首先讓學生判斷出患者的意識障礙是“嗜睡、昏睡、淺昏迷、深昏迷”哪個階段,同時根據患者的病史、癥狀、體征來判斷是中風病(腦出血、腦梗塞)的昏迷、還是消渴病(低血糖、酮癥酸中毒)的昏迷,是癲癇持續狀態引起的昏迷,還是有機磷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的昏迷等等,通過“神昏”一個中醫病癥把引起昏迷各個系統疾病的表現和體征都能系統復習歸納,隨著這種臨床急診思維方式的不斷培養,學生診斷及鑒別診斷能力也不斷加強。
4 培養中西醫結合的急診思維方式
急診工作的首要原則是如何用最快最有效的方法解除患者病痛,搶救垂危生命,而不能因為強求中醫治療卻背離醫學倫理道德,目前階段中醫急診仍以中西醫結合急診學為主要方向,教材中以中醫辨證救治為主體突出虛實辨證及急診必備中成藥的應用,但對西醫急救知識的敘述明顯不足,為了培養學生的臨床應急救治能力,在教學內容上我們根據中醫本科專業特點加強了中西醫結合急診的內容的講述,在中西醫結合的整體框架下既突出中醫急癥的基本理論與辨證救治又強調現代醫學的診斷與急救,將辨病與辨證結合起來。 所謂“辨病”應該包括辨中醫學的病與明確現代醫學的診斷兩個層次,所謂“辨證” 包括中醫學的三因制宜四診合參等與現代醫學的個體化治療相結合[3],因此培養學生要把中醫的急救理論和技術融入現代急救體系中,在實際工作中樹立“辨病與辨證結合、中西醫優勢互補”的中西醫結合思維方式,比如對“卒心痛”的講授,引起心前區或胸骨后疼痛的可以是“心絞痛”或“心肌梗塞”,也可以是“肋間神經痛”、“肋軟骨炎”、還可以是“帶狀皰疹”;而“卒心痛”的表現可以是心前區或胸骨后疼痛,也可以是“胃痛”,也可以是“頭痛”,還可以是“牙痛”,臨床必須明確診斷;在搶救重癥“中風”昏迷的患者時西藥“甘露醇”的降顱壓的作用優于中藥,而中藥“安宮牛黃丸”開竅醒神的作用則優于西藥,把兩種藥同時應用于同一患者時,既讓學生看到了中藥“安宮牛黃丸”開竅醒神的很好的臨床療效,又體現了中西結合的治療方法。所以培養中西醫結合的急診思維方式是培養臨床急診觀念的重要方面。
5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中醫藥診治體系有深厚的歷史沉淀,是我們必須重視學習的,但由于人們過于強調繼承,習慣于從故紙堆里去找證據,長此以往,導致中醫急癥理論一直沒有重大突破。作為一門實踐醫學,中醫必然要解決不斷出現的新問題,在實踐中不斷找出新的治療方法與手段;因此在培養中西醫結合的急診思維的基礎上,要加強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求學生牢固地掌握中醫的望聞問切、辨證論治、理法方藥,還要求其必須掌握現代醫學的視觸叩聽、藥理藥效、理化檢查,作為中醫專業的學生要充分掌握利用現代先進的醫學技術,不斷豐富自己內涵,掌握現代急救技術,創新中醫急救手段,為將來服務臨床做準備。
總之,在現代急診醫學日新月異的今天, 通過中醫急診醫學的臨床教學培養中醫急診人才是中醫急診今后生存發展的關鍵環節,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學生急診觀念、急診思維、創新意識的培養,為使之進一步掌握急救技術、提高急救能力成為合格的中醫臨床急診人才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 雁,李 鵬,王 新,等.中醫急診學臨床教學探新[j].醫學綜述,2008,14(10):1580.
篇8
在現代醫學背景下,人們比較重視西醫,我國中醫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所以我們要促進中醫的研究,對其進行傳承與發展。本文分析了我國古代及現代中醫外科學的發展史。
【關鍵詞】
中醫外科學;發展史;研究
0 引言
中醫外科學是組成中醫學的重要部分,內容非常豐富,古代也有很多作品,根據官方統計,我國古代的外科學著作大約共有447部,這些作品中影響最大的共有26部,比如《外科心法》、《外科真詮》、《外科正宗》、《劉涓子鬼遺方》等。
1 我國古代中醫外科學的發展
根據甲骨文的記載,在我國夏商時代已經有外科病癥的記載,并且不同的病癥之間有區分,如疾自、疾身、疾耳、疾足等。在《周禮?天官》有瘍醫、疾醫、獸醫、食醫的劃分。在我國醫學史和世界醫學史上關于醫學分科最早的記載就是《周禮》中的分科記載?!段迨》健肥窃?973年出土的,其中記載了創傷、感染、痔漏、凍傷、皮膚疾病等很多外科疾病,《云夢秦簡》是在1975年出土的,其中記載了從戰國晚期到秦代對疬疾也就是現代麻風病的認識。
《內經》在我國戰國時期所著,它記載了很多外科學的理論知識,奠定了外科學的理論基礎?!鹅`樞?癰疽》中最早提出了采用截趾術治療脫疽,其中并記載了遍布全身各部位的癰疽瘡癤。漢代出現了名醫華佗,他在我國歷史上式非常有名的外科學家,他在進行剖腹術及死骨剔除術時用麻沸散進行麻醉。《金匱要略》由張仲景所著,其中記載了治療寒疝、浸瘡等的藥方,比如現在外科急腹癥的常用藥方如大黃牡丹皮湯烏梅丸等都是出于此書。晉末時期外科專著的《劉涓子鬼遺方》,其中記載了采用水銀膏治療皮膚疾病?!吨夂髠浼狈健酚筛鸷樗渲杏涊d了狗腦敷治瘋狗咬傷、海藻治療癭病。
隋唐年間的《諸病源候論》由巢元方所著,其中第一次提出了人體的皮膚病與過敏體質相關?!肚Ы鸱健繁环Q為是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它是孫思邈的著作,總結了唐代以前的醫學發展成果,對后世中醫的發展影響很大,書中還記載了臟器療法和飲食療法等治療方法。還記載了用蔥管導尿的方法。宋代的醫學著作《太平圣惠方》及《圣濟總錄》中提出了判斷病癥轉歸及預后可以以“五善七惡”的變化及臟腑功能的關系為依據。
到了明清時代,我國的中醫已經發展成熟,到了鼎盛時期,出現了很多中醫著作和學術流派。薛己的醫學觀念是“治病必求其本”,他的中醫著作有《外科樞要》、《外科發揮》、、《外科心法》、《疬瘍機要》、《正體類要》等,并通過這些著作詳細闡述了外科臨床的整體觀念。汪機的中醫著作《外科理例》,他主張“治外必本諸內”的醫學觀念。薛己、汪機和薛己的這些著作中也貫穿了金元醫家李東垣、劉河間等人治療外科病的思想,這些中醫外科病的治療思想對中醫外科學的發展具有很深的影響。其中對中醫外科學的發展影響最大的是《外科正宗》,他由陳實功所著,后世稱“正宗派”。《外科正宗》中對各種病和治療方法的記載十分詳細,條理也十分清楚,這部中醫著作以陳氏40年的臨床實踐經驗為基礎,總結了當時的外科學術,為外科學術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陳氏善于用腐蝕藥和刀針進行手術,提倡把化膿的傷口切開,并且切口一定要足夠大,位置宜下,如果腐肉不掉就把它切除,肉芽太長就將它剪掉;對脫疽的手術,主張先在患趾上方“拈線纏扎”,然后用“利刀順節取患指(趾)”;并首先記載了糖尿病性脫疽“得于消渴病,發于足趾者,名曰脫疽”。凌云鵬認為陳氏的外科學術觀點在明清時代獨樹一幟,重視開刀等外治,而不是以前盛行的內治,陳實功是繼華佗之后的第二個主張外治的外科學家?!锻饪普凇返膶W術思想在清代十分受推崇,當時十分盛行,并且當有醫者學習外科時,先要閱讀此書,當作入門。由于正宗派理論知識十分深厚,并且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和自己的經驗,并對其進行創新,所以,它成為了中醫外科學的核心學派。
《外科全生集》是王洪緒的著作,他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外科學家,并且在中醫上有獨特的見解,此書中記載了其祖父的中醫秘方和他自己多年行醫的臨床經驗,創立以陰陽為主的辨證論治法則,形成了“全生派”,該學派將外科疾病根據臨床表現劃分成陰類和陽類,并對外科陰證的研究十分有深度。
高錦庭開創了“心得派”,他的代表著作為《瘍科心得集》,在外科領域中引用了溫病學說,促進了外科學術的長遠發展。他借鑒溫病三焦學說,將瘡瘍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別以火郁與氣郁、風熱與風溫、濕火與濕熱作為辨證論治的準則。他在治療疽毒內陷、火毒熾盛型瘡瘍時應用溫病衛氣營血學說,提倡采用安宮牛黃丸、犀角地黃湯、至寶丹等治療疽毒內陷,至今用藥仍然具有指導意義。他在書中闡述的腦疽、發背的“三陷逆證”十分詳細,并十分重視病癥的鑒別診斷。在正宗派的基礎之上發展形成了“心得派”“全生派”,并對“正宗派”起到了補充的作用。除了上述的中醫學家和著作之外,明清時期還有一些其他的著名外科學家和論著,比如《霉瘡秘錄》是由陳司成所著的我國第一部梅毒專著?!独鞸駢文》由吳師機所著專門敘述藥物的外治法,對清末以前的外治諸法進行了匯總。
2 我國現代中醫外科學的發展史
自從建國以來,我國的中醫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取得了很多研究結果。并且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很多現代科技技術和中醫相互結合,應用到中醫的治療領域中。比如,中醫中藥在治療燒傷中的應用,提高了我國燒傷的治療水平,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將中醫中藥應用在周圍血管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療效。在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時以活血化瘀為基本準則,這種治療方法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并在治療過程中采用中藥制成藥劑并結合中醫的針灸和麻醉等治療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療效果,減少了高位截肢的發生,并降低了該病的復發率。除了上述的方面,中醫在治療痔瘺疾病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高位肛瘺的治療難點已經由切開掛線法成功解決,這已經成為國內肛腸學家治療該病的主要方法,并且此方法在國際上都非常著名。
3 結束語
我國的中醫文化匯集了古代醫者的智慧,我們要對其好好珍藏,并將其發揚光大。在現代醫學背景下,要好好研究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汲取中醫和西醫的優勢,在全世界范圍內擴大我國中醫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裘沛然.中國醫籍大辭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2. 996-1049.
[2]郭修田.痔臨床治療進展[J].中國肛腸病雜志, 2004,24(9): 34-36.
[3] 顧宏平,唐漢鈞.論唐漢鈞教授治療慢性皮膚潰瘍的經驗[J].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 2004, 4(17): 2230-2232.
篇9
【摘要】作為兩種不同的理論體系,自古以來,中醫與西醫就各有長短,難以包容。本文以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以自然科學發展規律為依據,以新的教學理念為契機,在總結中西醫結合的發展歷程中,探討新的西醫院校中醫教學改革的方式,提出改革意見:明確中醫教學的目的、改革教學方法與模式、教材編寫與教學安排、以促進中醫學教學的改革。
【關鍵詞】西醫院校;中醫教學;教學改革
自16世紀中葉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以來,就有了中醫與西醫的矛盾。作為兩種不同的理論體系,他們各有短長,難以相互包容,共同發展。中醫界不少前輩的融會貫通,改進、科學化,現代化等理論方法,均未解決這一矛盾。解放后,我黨以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以自然科學發展規律為依據,提出了中西醫結合創立新醫藥學派的方針,提倡中西醫結合,促進了中西醫學兩大體系相互滲透和吸收,促進了中醫學的發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中西醫學畢竟是兩種不同的醫學理論體系,其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淵源,思辯與實踐方式,哲學依據,發展模式均不相同,西醫院校學生在接受了大量現代醫學教育以后,再接受中醫學教育,其學習態度、認同程度、思維方式等均明顯影響中醫學教學效果。如何適應時代與社會的變化與發展,探討新時期中醫學的教學改革已勢在必行[1]。為此,我們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1明確中醫學教學的目的
高等西醫院校的中醫學教學目的已爭論多年,但一直未完全明確。[2]目前西醫院校的中醫教學任務重,教學時數少,講解快,學生理解難,中西醫結合貫通差,最終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在短短50學時左右的時間內,要從陰陽五行,臟腑經絡,辯證論治到中藥方劑,一字不漏地講解,要求學生學習掌握,確實很困難,即使勉強死記硬背下來以應付考試,之后也都全忘了,別說運用和發展,這樣就毫無效果可言。因此,應該明確我們的教學要達到什么目標水平?我們教學培養的目的是什么?與高等中醫藥院校不同,它不是培養中醫藥專門人才,而是讓西醫院校學生在學習現代醫學的同時,了解祖國醫學的淵源、歷史傳統與成績,熟悉祖國醫學的特點,基本理論,發展狀況以及目前中西醫結合成就,為今后從事醫學事業打下基礎。因此重在了解,要求學生熟悉簡單的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診病治療方法,了解中藥的作用及組方原則和常見病的中醫治療,將學生引入中醫學的門檻。并結合目前中西醫結合的成就作一些啟發式講授,適當作兩種理論的對照講解,提出目前尚未解決的問題,以提起學生的興趣。目的明確了才能據此安排教學大綱,編寫實用教材,合理安排教學課時和見習實習時數,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2改革教學方法與模式
幾十年來,西醫院校的中醫學教學一直沿用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的模式。從概論、陰陽五行、臟腑 辯證到治則治法、中藥方劑等,引經據典,以經解經,一字不漏地全部講授,內容多,要求多,而學時少,學生學習困難,很難消化掌握,教學效果差。為此,應根據社會發展和教學目的,結合實際情況,徹底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對其進行改革。要根據教學目的制訂明確的教學改革目標,確定改革的步驟和方法,分步實施,并進行必要的試點,以期取得成功。具體改革方法:
2.1上好第一課堂。中醫學第一堂課是講中醫學緒論,也就是介紹中醫學的發展歷史,中醫學的基本觀點。以往認為緒論中要求掌握的知識少,故不太重視,只作簡單介紹。實際上,上好第一堂課十分關鍵。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在第一堂課上能激發同學的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在以后的教學中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應安排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充分準備,在第一堂課上就抓住同學們的心,將他們引入中醫學的殿堂。
2.2以系統器官為綱目,以中醫臟腑學說為核心,對中醫學相應的基礎理論、診斷、方劑中藥、辯證和治法進行一站式教學。以前中醫教學中將藏象、辯證、治法、方藥等分別講授,各章節之間相互獨立,基礎知識與臨床診斷、治療相分離,學生難以融會貫通。
實際上,中醫學的藏象、辯證、治療、方藥是緊密聯系的。辯證是在對臟腑生理功能,病理表現的充分認識上作出的,而治法是以辯證為基礎,同時指導方藥的擬定。因此以臟腑為綱,即以肝、心、脾、肺、腎五臟為中心,分別講解其生理、病理、臨床癥候及辨證方法,并講授該臟腑最常見的一兩個疾病,介紹治法,方藥,可使學生融會貫通,既掌握中醫的基礎知識,又運用于臨床實踐,還可以舉一反三。例如講解脾胃,從脾主運化水谷和水液、主升清、主統血,胃主受納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為和的生理功能能到脾胃升降失常而出現脾胃氣血陰陽失調,諸如脾氣虛損,脾陽虛損,水濕中阻,脾胃濕熱,中焦實熱,腑氣不通等病變,結合臨床實際著重講解中焦實熱,即陰陽腑實證的病理機制,病情演變,可能的轉歸和預后,以及以大承氣湯為代表的通里攻下藥“急下存陰”的治療原則與方法,再在臨床見習和實習時結合急性胰腺炎的臨床表現予以講解,使學生對該系統主要疾病的生理病理和臨床表現,治療與轉歸有一個較為系統全面的了解與掌握。以此類推,讓學生逐步適應,自己去認識辯證方法的全過程,從而掌握中醫理、法、方、藥的具體運用,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2.3中西醫結合。以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和成就為主,既以中醫學為基礎,又以現代醫學為說理工具,同時用中醫整體觀和方法論來闡述,使學生容易理解。[3]首先講述中醫學的歷史淵源和成績,中醫基礎理論,簡要介紹中藥方劑和常見病的辯證論治方法,在此基礎上著重向學生介紹目前中西醫結合基礎研究的成就和進展以及還有待解決的問題,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如在全國取得了較好成績的針刺針麻技術研究,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上海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關于腎本質的研究,初步闡明了腎陰虛和腎陽虛本質上與機體皮質醇量的高低相關,為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找到了一種可靠的方法和途徑;青蒿素的研究開發成功,不僅是中藥開發的突破和新途徑,也是我國第一個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藥物,為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有關中醫血淤與現代醫學循環和微循環障礙關系的研究;證本質的研究,舌診的研究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還存在許多問題,如中藥的有效成分提取及其療效與西藥的關系和差別;中藥復方的作用機制;尤其是國家攀登計劃中的經絡實質研究,至今仍無明顯進展,都需要我們投身其中,為實現中醫現代化作出應有的貢獻。這樣既有生動具體的成績和實例,也有懸而未決的問題,可以極大地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 積極認真學習。
2.4結合實際,以事實為依據。結合我國和我科的臨床實際情況,介紹目前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較好療效的疾病。例如介紹我科中西醫結合急性胰腺炎,使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降低到10%以內,比單純西醫治療或外科手術治療效果更佳,且目前全國急性胰泉炎的治療大多數都用中西醫結合方法;不全性腸梗阻的中西醫結合保守治療,效果確切;腦卒中及其后遺癥的中醫針灸治療;康復科的中醫理療按摩等都有很好的療效。安排臨床見習,使學生看到確切的療效。通過這些成就與事實的介紹,使學生有中醫能治病,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真實體驗,有助于學生正確認識中醫,認真學習中醫,并可能投身于中西醫結合事業。
3教材編寫于教學安排
為了達到徹底改革的目的,就有必要據此編寫新的教學大綱和教材。大綱應該簡潔明晰,緊緊圍繞教學目的;教材應該簡明扼要,條理清晰;既要有中醫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講解與介紹,又有中西醫結合研究的成就和相應的新理論與觀點方法,同時毫不忌諱的提出當前存在的問題以供探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4]因此,在教學時數安排上,應多講中西醫結合的成就,少講經典中醫理論;多講臨床實際能解決的問題,少講懸而神秘的空洞理論;多結合臨床實踐,結合病人講中醫理論,少課堂講授,少給學生講“天書”;進一步加強臨床見習和實習的帶教工作,在實際運用中講理論。同時應針對不同專業編寫教材。例如:針對預防專業,著重介紹中醫未病先防的思想和中醫養生學;針對婦幼專業,重點講授中醫婦科學和兒課學。
總之,為適應時展的要求,為搞好中醫學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應總結經驗,借鑒他人的成就,大膽改革,銳意進取,以促進我校中醫學教學的改革。
參考文獻
[1]鄭蘭英.21世紀高等中醫教育改革的困惑及其癥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1999;4:28
[2]喇萬英,蔣炳武.略論西醫院校中醫學課程的教學改革[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1997;4:21
篇10
我認為所謂“中醫”是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醫療實踐活動,而從事這個過程的人員才是中醫人,可見基礎理論的重要性。目前社會上部分機構和個人,為了某些目的,打著中醫的招牌,掩人耳目,缺乏系統的、正確的中醫理論的依據,參與醫療和科研活動,這類單位和個人其實不是中醫,只是“偽中醫”。
中醫的理論是不是“嚴重落后的”?“是偽科學”?“要求廢除中醫”?那如何評價中醫理論是所謂的“超前的”還是“落后的”?個人認為必須要以歷史發展的觀點來評價,“物質決定意識”這是更古不變的哲學真理,世界上應該不存在超時代的東西,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人類對事物的認識一定會進一步加深。
《辭?!穼茖W的注釋是“運用范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按研究對象的不同,可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故科學存在相對性,科學的基本特征是可以重復的,可以用數字語言來表達,而中醫學是介于社會科學、思維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更多的傾向于自然科學的,絕對不是“偽科學”!
2中醫需要與時俱進
近期經??梢月牭揭环N聲音“中醫不行”“取締中醫……”這種現象值得深思,目前中醫在醫療服務中所占的比例,從古代的主體到現代的20%左右,其服務功能明顯下降。我國目前中醫、中西醫結合、西醫三種醫療體制并存,但多數領域的醫療水平(包括疾病的防治能力,國民體質及平均壽命等)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似的且只采用西醫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沒有優勢。
究其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的進步,中醫的一部分功能已經被現代醫學所替代,另一方面是“偽中醫”在作梗。負責任的說,中醫是有療效的,只是隨著時空的變化,很多老的內容不適應了,與現代醫學的發展比較相對落后了,目前的中醫學理論大多是幾千年、幾百年前的,中醫理論萌芽、發展、成熟的存在環境與今天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具體表現為四個方面:(1)對象改變。古代中國人平均壽命50歲左右,農業社會中生存,農耕體力活動為主,生活節奏慢,飲食結構簡單、自然,生活相對規律,僅以中醫作為單一治療方法;現代中國人平均壽命達到70~80歲,工業社會、信息社會中生存,工作強度大,生活節奏快,壓力大、飲食結構復雜,生活缺乏規律者較多,以西醫作為主要的治療方法。(2)藥材改變。古代的中藥絕大多數為野外自然生長,污染少;現在中藥人工培育為多,很多遭到工業污染,許多藥材已經無條件使用(例如:虎骨、犀角等)。(3)疾病譜改變。古代中醫面對的患者各種疾病均可見,“傷寒”、“溫病”多見;現在面對的患者以代謝病、慢性病、老年病多見。(4)需求改變。古代的求醫者多有“聽天由命”的想法,信息來源單一,信賴醫生,現在的多數患者,不單單治療疾病,對預防保健、改善生活質量有較高要求,信息來源廣泛,醫生信賴度相對降低,循證醫學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既然中醫的生存環境變了,中醫不變怎么能適應!
3中醫需要創新
學科的靈魂是理論,沒有理論的創新,學科的生命力也就會終止,中醫理論必須創新。其實古時的中醫醫家就有人提出“古方不能盡后人之病,后人不得盡泥古人之法”的道理,“變則通,通則久”中醫的現狀已經到了非變不可的境地。不然他的服務功能只會越來越低,最終被時代進步的大潮淹沒。
中醫要改變一定要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币獎撔陆^對不應該以再去發掘“土中之物”、“復古遵經”為主線條,應該吸收借鑒人類社會一切先進的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創新者需要耐下心來,注重積累,頂住壓力,一步一個腳印,不斷前進,保留中醫的精華,放棄糟粕,從疾病的“證”、“證候”特征、演變規律、影響因素、干預作用……等著手,在繼承的基礎上努力創新中醫理論,指導現實中醫實踐,著手于提高總體醫療療效的高度,放棄中醫、西醫的門戶之見并從目前的中西醫嵌合發展到真正的中西醫結合或者融合在一起的工作,使中醫成為一門全新的醫學,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