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供水一體化解決方案范文

時間:2023-09-27 18:18: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鄉供水一體化解決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城鄉供水一體化解決方案

篇1

[關鍵詞]縣域;統籌城鄉;示范樣本

[DOI]10.13939/ki.zgsc.2016.51.231

嘉善縣地處江、浙、滬兩省一市交匯處,區域面積506平方公里,轄6鎮3街道,104個行政村和47個社區,戶籍人口38萬,外來人口約32萬。近年來,該縣按照“四化同步”發展要求,牢牢把握建設“縣域科學發展示范點”契機,以打造“統籌城鄉先行區”為總體目標,全力提升統籌城鄉發展水平。在近期公布的浙江省城鄉統籌發展綜合評價報告中,嘉善位列全省第七,構建形成了體制基本接軌、產業相互融合、社會協調發展、差距明顯縮小的城鄉發展新格局,城鄉全面融合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1 嘉善縣統籌城鄉發展的基礎和優勢

1.1 良好均衡的經濟發展基礎,為深入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創造了扎實的實踐條件

嘉善是國務院批準的首批沿海開放縣、浙江省首批經濟擴權縣之一。2014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402.4億元,戶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96914元;全縣財政總收入60.0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收入4312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48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721∶1。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嘉善已經實現了從農業縣到工業縣、從資源小縣到經濟強縣的歷史性跨越。經濟的快速發展、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為統籌城鄉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2 是優越獨特的區位地形地貌,為深入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創造了扎實的自然條件

嘉善地處長三角中心,距離上海、杭州、蘇州、寧波四大城市都只有1小時車程,滬杭鐵路、滬杭客運專線、杭州灣跨海大橋以及滬杭、乍嘉蘇等高速公路貫穿全境,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形成了融入上海的半小時經濟圈、生活圈和工作圈。全縣境內一馬平川,屬于典型江南水鄉,南北最長不到30公里,東西最長不足28公里,獨特的區位地形為統籌城鄉發展創造了良好的自然發展條件。

1.3 是縣域科學發展示范點的建設,為深入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創造了寶貴的歷史機遇

2008年,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嘉善縣有幸成為同志的聯系點和浙江省委的試點縣,提出了建設“縣域科學發展示范點”的初步設想,并設計了“打造四個地”的實踐載體,其中有一個地就是要“打造城鄉一體發展先行之地”。2013年2月,示范點建設方案正式獲批,在示范點建設方案中將統籌城鄉先行區列為示范點“三區一園”發展定位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了要為全國縣域統籌城鄉發展做出示范的要求,這為全縣深入推進統籌城鄉發展帶來寶貴的歷史機遇。

2 嘉善縣統籌城鄉發展總體發展情況

近年來,嘉善縣按照省、市關于城鄉統籌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部署要求,結合本縣實際,突出做好“科學謀劃、產業增收、硬件提升、資源均衡、紅利共享、社會穩定”這六項工作。

2.1 突出規劃引領,科學謀劃統籌發展總體思路

按照“城鄉建設,規劃先行”原則,著眼縣域發展全局,有序開展城鄉規劃編制,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區為核心、新市鎮為主體、城鄉一體新社區為基礎的縣域城鄉發展布局體系。一是抓好總體規劃編制。2004年,嘉善縣出臺了《嘉善縣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編制完成城鄉空間布局、經濟發展、交通建設、社會保障、生態保護、社會事業發展一體化等6個專項規劃。2007年,《嘉善縣域總體規劃》經省政府批準正式實施,打破了城鄉界限,實現縣域整體規劃。二是抓好專項規劃編制。嘉善共有農戶8萬多戶,原分布在1669個自然村。為推進農房改造集聚和集約節約用地,嘉善縣編制了《嘉善縣域村莊布點規劃》,形成了“9+66+144+18”村莊布局框架;在具體規劃時,注重保留一批具有歷史文化底蘊、旅游開發價值、江南水鄉韻味和現代農業特色的村莊,充分彰顯傳統地域特色。三是抓好鎮村區劃調整。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要求,對鎮村行政區劃進行過兩次調整,將行政村由原160個調整為104個村和14個農村社區,11個鎮調整為6鎮3街道,通過區劃調整,促進資源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為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注入活力。

2.2 突出融合發展,推動統籌城鄉發展產業增收

城鄉產業發展是統籌城鄉發展的物質基礎。近年來,嘉善縣堅持走“開放興縣、創業富縣、創新強縣”的發展路子,狠抓城鄉三次產業的融合發展。一是提升“精品農業”效益。把農業“兩區”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平臺,初步形成了具有嘉善特色的“五色”產業帶(即金色糧食、綠色蔬菜、白色食用菌、藍色水產、彩色花卉),其中冬春大棚面積5.5萬畝,連續16年居全省首位;食用菌種植面積4500萬平方尺,居全省第一,先后榮獲“中國蘑菇之鄉”“中國鮮切花之鄉”“浙江黃桃之鄉”等稱號。二是大力發展第二、三產業。把發展第二、三產業作為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重要方面,深入推進招商引資“一號工程”,著力發展區域特色經濟。目前,全縣已擁有兩個“國家級”產業大平臺,鎮(街道)也都建有工業功能區,形成了像姚莊光伏、西塘紐扣、陶莊廢鋼鐵交易等地方特色產業,有力保障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三產上已形成現代服務業、古鎮游、溫泉游、生態旅游等特色經濟。據統計,全縣有近80%的農村勞動力從事第二、三產業生產,約有95%的農村常住戶以經營或務工獲得收入。

2.3 突出硬件完善,夯實統籌城鄉基礎保障

近年來,以改善城鄉居民生產生活環境為目標,不斷加大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城鄉交通縱深推進。以創建全國縣域智慧交通示范縣為契機,打造“e路暢優” 城鄉交通服務品牌,從城鄉路網建設、公交一體化、道路管護、物流發展四項工作入手,形成了以規劃為龍頭、項目為載體、政策為導向、體制為保障的統籌城鄉交通發展“嘉善經驗”,實現了各鎮10分鐘上高速、各鎮20分鐘到縣城和村域之間40分鐘互通的“102040”交通圈。二是水利建設拓展強化。嘉善是全國農田水利建設先進縣,連續四年被評為全國小農水重點縣考核優秀。近年來,全縣圍繞構建六大水利體系,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水環境治理等工作,扎實推進二輪圩區整治工程、全國小農水及中小河流治理兩個重點縣項目建設。近三年來,累計完成二輪圩區整治面積19.7萬畝,疏浚整治河道449公里,城鄉水環境治理效果明顯。三是城鄉供水優質提升。自2006年起,嘉善縣啟動了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并列入政府頭號實施工程,總投資約8.55億元,到2009年年底全面建成,在全省h一級率先實現了城鄉居民“同源同質同網同價”供水。目前,投資1.5億元的飲用水源地保護工程深入推進,源水水質得到全面提升。四是文教衛設施提升到位。全面完成校安工程建設任務,全縣所有義務教育學校均達到省級標準化建設水平。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項教育裝備經費,其中的80%用于農村學校。完成鎮(街道)衛生院改造、實現村村(社區)都有衛生服務站,啟動新一輪社區衛生服務站規范化達標建設,努力提升“20分鐘醫療圈”服務水平。

2.4 突出資源均衡,拓展統籌城鄉發展服務深度

按照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要求,大力發展均衡普惠的社會事業,努力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城鄉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一是搭建就業創業服務平臺。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創業的政策意見,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實行免費就業培訓。2007年起,每年發放2000張“農村勞動力培訓券”。全縣充分就業村(社區)達100%,順利通過省級創業型城市驗收。大云鎮家村勞務專業合作社等12家合作社注冊成立并實質性運作,大云鎮返鄉就業創業大學生楊珍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就業創業優秀個人”。二是推動農村文化事業發展。以“十萬農民種文化”活動為載體,加快鄉鎮文化綜合站建設,已創建特級站一個,一級站六個,實現鄉鎮圖書分館和村農家書屋全覆蓋。持續開展文明創建活動,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以縣帶鎮打造鄉村藝術團建設嘉善模式”向全省推廣,嘉善田歌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三是加快城鄉教育一體化。大力推進教育資源均衡工程,基本實現基礎教育城鄉一體化。2010年10月啟動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流動國家級試點,推動師資力量城鄉均等化。三年來,全縣參加流動教師已達573人次,流動比例達33.9%,其中137名城鎮骨干教師流入農村學校,實現了義務教育學校名師全覆蓋,并順利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國家級評估。教師流動試點得到劉延東同志充分肯定,2013年出臺加強教師流動工作后續管理意見,建立后續管理“五大平臺”,教育部專門召開新聞通氣會向全國推廣嘉善經驗。

2.5 突出紅利共享,強化統籌城鄉發展社會保障

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城鄉居民合作醫療和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目前兩項制度已實現縣域全覆蓋。扎實推進“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90%以上的低收入農戶家庭人均純收入超過4600元,并對兩萬多名70周歲以上的高齡老人每月發放養老基本生活補助。完善被征地農民養老生活補助制度,近年來以每年不低于10%的增幅調整養老金標準。新型城鄉合作醫療籌資標準提高至740元(其中政府投入490元),全縣共有24.3萬名城鄉居民參加合作醫療,城鄉居民參保率達99.51%,縣內住院報銷比例達75.29%,鎮(街道)衛生院門診補償比例提高到40%,住院最高補償15萬元。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醫療和住房等專項救助為輔助、其他救濟和社會幫扶為補充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建立。強化“平安嘉善”建設,連續9年創建成為“浙江省平安縣”。在浙江省率先建立第一家新居民管理機構――“新嘉善人”管委會,嘉善服務流動人口新模式入選浙江省改革開放30年典型事例100例,為統籌城鄉發展創造了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2.6 突出社會穩定,探索統籌城鄉管理模式

堅持“寓管理于服務”的理念,找準基層社會管理創新的方向和重點,保障社會和諧穩定,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搭建便民服務機構。目前,嘉善縣村村建起了便民服務中心,將涉及群眾密切相關的80多項審批和服務事項整合納入,推行“一站式”服務,推行實施“三個辦”服務模式,村里能辦的“直接辦”,不能辦能幫助辦的“辦”,不能幫助辦的積極指導“協助辦”,實現“村民不出村、便能辦成事”。二是推行網格化管理機制。全縣共劃分823個網格,組建服務團隊1791支,落實服務人員12512人,確保每一片土地都有人精細管理,每一戶人家都有人貼心服務。大力推行村級“民情晴雨表”,在每個網格內設立民情觀測點。推行基層“民情工作室”,調處糾紛,傳遞信息,反映民聲。全縣已建立民情工作室111個,聘請民情聯絡員1357名。推行領導干部“夜訪接待日”“民情走訪日”等活動,建立鎮村干部“五聯”“五承辦”、駐夜值班等制度,踐行了“用腳步丈量民情、用跑步辦理民事”。三是加快城鄉防控一體化。統籌城鄉防控資源,優化勤務運行模式,對城鄉社區警務科學規劃布局,建成城區警務站13個、農村警務室24個,實現了小集鎮、新社區和重點村的“全覆蓋”。建立城鄉、區域、所隊、人機聯防協作機制,整合群防群治力量。深化“矛盾減少在源頭,糾紛發現在苗頭,小事解決在村頭,大事控制在鎮頭”的“四頭工作法”,全縣已組建185支1500多名的民間和諧員隊伍,建立8家個人調解室,村級矛盾糾紛的70%由民間和諧員發現,30%由民間和諧員化解。

3 新時期深化統籌城鄉改革發展的啟示

從嘉善縣的經驗來看,統籌城鄉必須以加快城鎮化為抓手,以提升農村社會民生為落腳,協同推進城鄉空間布局、基礎設施、經濟發展、公共服務、社會治理“五個一體化”發展,全面推進城鄉融合協調發展。具體來說,要推進三大轉變。

3.1 從夯實新型城鎮化發展基礎入手,著力將城鄉基礎建設從基本健全向完善提升轉變

統籌規劃縣域全域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產業發展和轉型,有效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切實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為城鄉居民共享現代文明奠定基礎。一是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圍繞創建省級美麗鄉村先進縣工作,在面上全面提升,在線上精心打造,在點上體現特色。二是全面推進精品農業建設。圍繞促轉型、提品質、強服務的工作思路,精心打造嘉善“精品農業”工作品牌。三是有序推進農房改造集聚。圍繞集約節地、資金平衡等關鍵環節,全力做好農房改造集聚建設地塊規劃功能調整、農房改造集聚建設項目推進等工作。

3.2 從提升新型城鎮化發展品質出發,著力將城鄉公共服務從制度覆蓋向普惠均等轉變

建立城鄉一體的公共資源共享機制,提升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一是強化政策導向,提高城鄉公共保障水平,全面建立覆蓋所有城鄉居民、分類分享、制度貫通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各類社會保險制度的相互銜接并軌。二是強化機制建設,加快城鄉公共事業建設。加快城鄉公共文體服務一體化,建立健全覆蓋縣鎮村三級公共文體建設機制。構建城鄉一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鞏固擴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流動國家級教育改革”試點成果。三是強化服務品質,推進城鄉公共資源共享。圍繞夯實基礎、優化配置、強化保障的工作目標,形成功能完善、層次分明、相互促進的城鄉一體化公共設施建設。

3.3 從破解新型城鎮化發展瓶頸切入,著力將城鄉配套改革從試點探索向面上拓展轉變

圍繞城鄉統籌這一發展目標,統籌聯動、突出重點、積極探索、示范推行,創新統籌城鄉發展各項體制機制,不斷深化農村各項改革。進一步延伸改革半徑,從試點試行到擴面提質入手,將各項改革措施在縣域內全部覆蓋,重點研究農村產權全流轉可行性、全流轉和全抵押風險防范體系設計、農村產權交易平臺推進體系建設、農村產權確權過程中歷史遺留問題穩妥解決方案等,力爭在關鍵環節上實現重點突破。開展改革項目實績評估,分析產生影響和成效,提出可復制、可示范的制度、經驗,提煉出示范模型。對形成的亮點進行有效培育,不斷擴大改革的影響力。對改革過程出現的問題和突破及時梳理經驗、完善政策、深化提升。

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面對新形勢、新任務,縣一級必須以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為驅動,著力破解城鄉發展中的共性難題,努力爭取最大的改革紅利、w制紅利和制度紅利,不斷推動縣域經濟社會科學發展。

參考文獻:

[1]符靜.嘉興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兩連冠”[N].嘉興日報,2016-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