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技體育的精髓范文
時間:2023-10-02 16:54: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競技體育的精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通訊作者:陽明芳
【摘要】 目的 總結經皮腎鏡鈥激光碎石術中關于并發癥寒戰的圍手術期護理體會。方法 將2010年3月~2011年3月在筆者所在醫院行經皮腎鏡鈥激光碎石術治療腎結石的80例患者隨機分為常規護理組與舒適護理組,比較寒戰發生率有無差異,總結護理體會。結果 經圍手術期舒適護理的患者,術中寒戰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患者。結論 舒適護理注重術前加強護理溝通及心理支持,術中熟練的護理配合及各種保暖措施,有效減少寒戰的發生,有利于經皮腎鏡鈥激光碎石術的順利開展。
【關鍵詞】 經皮腎鏡; 碎石術; 鈥激光; 寒戰; 護理
經皮腎鏡鈥激光碎石術是近年來治療腎結石及輸尿管上段結石的首選治療方法。由于其具有創傷小、定位準確、術中痛苦小、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點而得到廣泛應用[1],但術者操作不當或缺乏有效護理也容易發生各種并發癥,甚至導致嚴重后果。其中,寒戰為術中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由于結石易合并感染,灌注液壓力過大造成細菌或毒素進入血液,引起菌血癥或毒血癥,導致患者出現寒戰。筆者所在醫院自2010年3月以來引入了經皮腎鏡鈥激光碎石術術中舒適護理,取得了很好的療效,有效地減少了寒戰的發生率。現將有關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3月~2011年3月在筆者所在醫院行經皮腎鏡鈥激光碎石術治療腎結石的病例80例,采用完全隨機法將8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常規護理組與舒適護理組。納入標準:(1)患者均確診為腎結石,且既往無手術史。(2)均采取全麻或連續硬膜外麻醉。
1.2 手術方法 根據患者年齡或健康狀態選擇全麻或連續硬膜外麻醉。患者先取截石位。向患側插入輸尿管導管,在醫護人員協助下改為俯臥位。在超聲定位明確后,選第10~12肋間腋后線與肩胛旁線區域作為穿刺點,經皮穿刺至結石所在腎盂,置入斑馬導絲。在斑馬導絲引導下用筋膜擴張器從8號到16號依次擴張穿刺通道并放置合適鞘管。輸尿管鏡沿鞘管進入腎內結石部位,在高壓灌注泵的沖洗下,鈥激光進行碎石并同時清石。手術結束時常規留置腎造瘺管[2]。
表1 常規護理組與舒適護理組患者基本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處理,采用兩樣本率的卡方檢驗。以P
2 護理及體會
2.1 常規護理 手術室護士于手術前1 d訪視患者,查閱患者病歷,了解患者基本病情,并向其介紹手術前的有關注意事項。皮膚準備、備血、禁食,術前1 d晚行灌腸處理,22:00后禁食水,術前肌注鎮靜劑等。術中嚴密觀察患者神志、呼吸、脈搏、血壓、血氧及心電的變化,確保靜脈通道暢通。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并對癥處理或報告醫師,使手術得以安全順利進行。術后給予吸氧、抗感染、止血、營養支持等對癥治療。囑患者臥床休息2~5 d,無明顯出血即可下床活動。妥善固定腎造瘺管,定時擠壓引流管,防止引流管堵塞或引流液倒流。患者出院時,囑患者多飲水,不憋尿,遵醫囑定期復查等。
2.2 舒適護理
2.2.1 術前的舒適護理 由于患病原因,患者多有焦慮、恐懼等情緒,故術前訪視患者時,態度和藹可親,語言親切,加強針對性地心理指導,與患者建立良好護患關系。術前準確了解患者身體狀況及各項檢驗指標,了解有無特殊病史及麻醉手術史。責任護士與患者加強溝通,耐心為患者講解手術方法、優點及術中配合的注意事項,消除患者的緊張不安情緒,鼓勵患者積極配合,保證手術順利進行,減少并發癥,利于術后恢復。
2.2.2 術中的舒適護理 術中除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隨時觀察靜脈穿刺部位有無異常,重視患者的主訴,給予必要的安慰、保暖等措施。手術室溫度保持24 ℃~26 ℃[3],老年體弱者可加蓋保暖被。增加與患者的交談,使之精神放松。由于術中寒戰是由于由于結石合并感染、灌注液壓力高造成細菌或毒素進入血液,引起菌血癥或毒血癥而導致的。因此,術中應用抗生素,灌洗液壓力不要過大,注意出水通暢,定期取出腎鏡放水,以防止寒戰的發生。隨時注意更換灌注液,使術中灌注液溫度保持約26 ℃~30 ℃;患者身下放置變溫毯,溫度調至38 ℃~40 ℃;輸液輸血采用輸液加溫器,減少溫度過低對機體的刺激。一旦出現寒戰,可靜脈推注10~20 mg地塞米松。
2.2.3 術后的舒適護理 手術結束后,無菌溫鹽水擦凈患者皮膚上的血跡和消毒液,妥善固定腎造瘺管,告知患者手術已順利完成,感謝患者的配合。術后立即給患者吸氧、抗感染、止血、營養支持等對癥治療,指導患者去枕平臥6 h,注意保暖。做好基礎護理工作,增加患者舒適感,減輕患者疼痛。通氣后給予流質飲食,1~2 d后改為普食。鼓勵患者多飲湯水,多食新鮮富含粗纖維的蔬菜及水果。護理人員加強巡視,做好尿道口的護理及保持尿管引流通暢,經常擠壓引流管,預防碎石、凝血塊堵塞引流管,防止引流液倒流。詢問患者有無膀胱刺激癥狀及腰部脹痛,隨時觀察有無并發癥發生。積極向患者和家屬做好疾病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工作,取得配合。出院時囑患者生活規律、情緒穩定、勞逸結合。囑患者多飲水,不憋尿,養成定時排尿的習慣,以防尿液反流,引起尿路感染,囑患者遵醫囑定期復查。
2.3 護理體會 筆者認為,舒適護理可以降低經皮腎鏡鈥激光碎石術患者的應激反應,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和手術,更好地降低中介因素的影響,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舒適護理營造了良好的護患關系,保證了信息交流的及時性,減輕了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保證醫療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和滿意度。
開展舒適護理,要求護理人員平時應加強對疾病相關知識的學習,術前積極消除患者焦慮和疑惑,增強患者對手術的信心,鼓勵其積極配合手術。由于經皮腎鏡鈥激光碎石術特別,患者易出現各種意外情況且不易發現,護理人員觀察病人要頻繁且細心。參加手術配合的護士應經過專門培訓,熟悉各種儀器的使用,及時發現問題并報告醫師。經皮腎鏡鈥激光碎石術雖具有微創、定位準確、效果好等優點,但其并發癥不容忽視。術中注意加強保溫措施,積極應用抗生素,維持適當灌洗液壓力,保持出水通暢等,以有效防止寒戰的發生。除一般的術后護理外,對并發癥的觀察應特別注意,如發現問題,立即報告醫師并配合處理。
3 結果
40例常規護理組患者中,7例并發寒戰,寒戰發生率為17.5%;40例舒適護理組患者中,1例并發寒戰,寒戰發生率為2.5%。舒適護理組寒戰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P
表2 常規護理組與舒適護理組寒戰發生率比較(例)
4 討論
經皮腎鏡鈥激光碎石術以其微創、高效、安全等優點得到廣泛推廣,圍手術期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應重視醫護溝通,不斷總結護理經驗和教訓,積極開展舒適護理,提高護理質量,保證手術順利開展,減少手術并發癥。
舒適護理是一種整體的、個性化的、有效的護理模式,強調在圍手術期,使患者在生理、心理上達到最舒適的狀態[4]。在針對減少寒戰并發癥發生的舒適護理中,要求護理人員術前做好患者心理護理,消除患者焦慮情緒,促進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同時完善各項術前檢查、結石定位等,并積極開展術前抗感染治療;術中盡量減少碎石時間,維持出水通暢,降低腎盂內灌注壓力,減少灌注液的腎盂反流吸收;術后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及引流情況,保持引流管通暢,積極預防泌尿系感染,及時發現潛在并發癥并給予處理。
在本研究中,筆者在對常規護理過程的經驗及教訓總結的基礎上,開展更為系統、安全的舒適護理,獲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減少了手術過程中寒戰并發癥的發生。舒適護理有助于減少患者在經皮腎鏡鈥激光碎石術過程中的不適,幫助患者順利度過手術,減少手術并發癥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林英.經皮腎鏡鈥激光碎石術的護理體會.中國實用醫藥,2010,5(5):184-185.
[2] 鄒蓉.20例經皮腎鏡鈥激光碎石術圍手術期護理體會.安徽醫藥,2009,13(12):1590-1591.
[3] 李曉凌,吳花珍.經皮腎鏡鈥激光碎石術的護理配合.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0,19(4):497-498.
篇2
關鍵詞:輸尿管下段結石;經輸尿管鏡氣壓彈道碎石;體外沖擊波碎石
臨床因體外沖擊波碎石技術具有無需麻醉和非侵入性操作等優點而使得其應用較為廣泛[1]。但對于體積較大和滯留時間長等輸尿管結石,采用體外沖擊波碎石治療后結石排凈率較低,且極易形成石街。近年來,隨著臨床腔內技術地快速發展,輸尿管鏡氣壓彈道碎石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然目前臨床治療輸尿管下段結石采用何種方法治療仍存在一定爭議。本次對我院所收治輸尿管下段結石患者分別采用輸尿管鏡氣壓彈道碎石與體外沖擊波碎石治療,比較與分析兩者治療優勢與安全性,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間78例輸尿管下段結石患者納入本次研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組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為39例。經靜脈尿路造影和B超等檢查,證實患者結石以下輸尿管通暢。觀察組:男23例,女16例;年齡23~67歲,平均為(52.5±1.0)歲;單側30例,雙側9例;結石直徑0.6~1.7cm,平均為(1.1±0.3)cm。對照組:男24例,女15例;年齡22~68歲,平均為(52.0±1.0)歲;單側27例,雙側12例;結石直徑0.5~1.8cm,平均為(1.2±0.4)cm。比較兩組患者結石直徑大小與位置及年齡等資料,P>0.05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體外沖擊波碎石治療;術前晚需口服20%甘露醇125~250ml以清潔腸道。術前常規肌肉注射杜冷丁100mg鎮痛[2]。儀器:國產HB-ESWL-VG型復式脈沖碎石機。患者處于俯臥位,結石定位于橢球體第二焦點上,電壓:5.5~8.2KV,沖擊次數:800~2500次。術后常規抗感染、解痙、止血等針對性治療。
觀察組:采用輸尿管鏡氣壓彈道碎石治療;采用硬脊膜外腔阻滯麻醉,處截石位。經患者尿道插入Wolf F8/9.8F輸尿管鏡進入其膀胱,并于電視監視下插入患者患側輸尿管腔內,待窺見結石后[3]。從輸尿管鏡工作通道放置直徑0.8~1.2mm氣壓彈道碎石子彈體。末端通過手柄進氣,并與空氣壓縮機相連接。在碎石時,子彈體遠端直抵結石,氣壓:1.7~2.2KPa,采用單個脈沖或連續脈沖式碎石,并見3~5mm大小結石鉗出[4]。術后常規抗感染、解痙、止血等針對性治療。
1.3觀察指標
觀察和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結石粉碎率和有效率及再次手術率、不良反應率。術后觀察患者排石和尿液情況,并采用B超等檢查是否再次需手術治療。
1.4療效評價
有效:治療后,患者于3個月內結石排凈、無效:治療后,患者3個月內結石未排凈,且體外沖擊波碎石轉為開放手術等治療。
1.5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8.0軟件統計與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
2結果
2.1治療效果
觀察組結石粉碎率和治療有效率分別為94.87%(37/39)、92.31%(36/39)與對照組87.18%(34/39)、84.62%(33/39)比較(P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不良反應
觀察組:腎絞痛1例、嘔吐和惡心1例;對照組:腎絞痛2例、嘔吐和惡心1例、血尿1例、發熱1例;觀察組不良反應率為5.13%(2/39)明顯低于對照組12.82%(5/39)(X2=10.11,P
3討論
臨床采用體外沖擊波碎石治療,患者無需麻醉和住院治療。且治療費用少,操作方便等,因此極易被患者所接受[5]。但其一次性碎石成功率和結石排凈有效率較低,同時患者再次手術率較高,且發生嘔吐和惡性及血尿等不良反應率較高。而經輸尿管鏡氣壓彈道碎石其可免除患者開放手術痛苦,且一次性碎石成功率和結石排凈有效率較高。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結石粉碎率和治療有效率分別為94.87%(37/39)、92.31%(36/39)與對照組87.18%(34/39)、84.62%(33/39)比較(P
臨床采用體外沖擊波碎石治療,因此結石難以有效準確定位,特別是肥胖患者。同時因腸腔內容物較多,進而影響沖擊能量,使得較硬結石難以粉碎;同時輸尿管病變而殺跌結石周圍空間較小,使得沖擊波空化作用降低,難以將有碎裂結石排出,最終降低患者結石排凈率。而采用經輸尿管鏡氣壓彈道碎石,其在電視監視下進行,進而可最大程度將結石粉碎到最小,有利于結石排出。此外,碎石時,其能量將轉換為無電能,不會產生熱能,進而對患者輸尿管黏膜只會產生短暫而輕微的損傷,尿路通暢,有利于石屑的排出。觀察組不良反應率為5.13%(2/39)明顯低于對照組12.82%(5/39)(P
參考文獻:
[1]張永.輸尿管鏡氣壓彈道碎石術在輸尿管下段結石的應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4,11(08):1084+1086.
[2]蔡暢青,范翰共,林悅.輸尿管鏡氣壓彈道碎石術的療效分析:附380例報告[J].中華腔鏡泌尿外科雜志(電子版),2011,5(04):304-306.
[3]向陽,肖迪,孫永昌等.輸尿管鏡氣壓彈道碎石術與體外沖擊波碎石術治療輸尿管結石的療效比較與選擇[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11,26(11):861-863.
篇3
【關鍵詞】 聚醚醚酮椎體間融合器;鈦質網籠;脊髓型頸椎病;前路減壓
脊髓型頸椎病是老年人脊柱損傷的最常見原因。老化過程導致頸椎退行性病變, 晚期將引起脊髓壓迫癥[1]。磁共振成像證實了該病癥的診斷, 顯示了由于骨質增生、椎間盤脫出、黃韌帶肥厚引起的椎管狹窄。通過使用聚醚醚酮(PEEK)椎體間融合器和鈦網, 設計出外科手術來使脊髓減壓和穩固脊柱。筆者應用PEEK和椎體間融合器和鈦網對脊髓型頸椎病行前路減壓植骨融合術的臨床效果及其安全性進行了對比觀察,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通過臨床和成像技術, 選擇21名被診斷為患有典型脊髓型頸椎病的患者, 隨機分為兩組。PEEK組:患者13例 (26 段數), 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齡21~81歲, 平均51歲;13名患者中, 7例單節段2(C2~C3), 1(C3~C4), 1(C4~C5), 1(C5~C6), 2(C6~C7);2例雙節段(C3~C5) & (C4~C6), 1例三節段(C4~C7), 3例四節段 (C3~C7)。鈦網組:患者8例(18段數), 均為男性;年齡從23~74歲, 平均57.5歲; 8名患者中, 6例單節段1(C3~C5), 2(C4~C6) & 3(C5~C7)和2例三節段(C4~C7)。
1. 2 方法 所有兩組患者在進行橫向頸椎X射線前后都測量了節段矢狀測角、頸椎曲度和融合段高度。
1. 2. 1 矢狀角在橫向頸椎X射線上進行計算, 從C1的上緣到C7頸椎椎體的下緣。
1. 2. 2 頸椎前凸 垂直線從C1的上緣到C7的下緣, 距離是從C4中點到其垂直線的距離。以cm為單位進行測量, 標準頸椎前凸是(1.18±0.5) cm。
1. 2. 3 頸椎融合段高度 從上部脊柱融合段頂端到下部融合段末端進行測量。垂直高度為融合段高度。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χ2檢驗處理。P
2 結果
兩組患者平均年齡連同節段頸椎矢狀測角、頸椎前凸和頸椎融合段高度一起測量, 差別進行了注明。見表 1。
2. 1 頸椎節段矢狀測角:PEEK組的頸椎曲度平均從40.22°上升到41.91°, 結果表明有66.67%患者曲率上升;而鈦網組中, 頸椎矢狀角平均從55.35°下降到42.80°, 結果顯示只有50%患者的曲率升高;兩組比較, PEEK組節段矢狀測角的提高比鈦網組中的成功率高16.67%(P
2. 2 頸椎前凸 PEEK組的平均頸椎前凸由0.99 cm下降到0.89 cm;鈦網組中, 由1.47 cm 下降到1.22 cm;但兩組下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 3 頸椎融合段高度 鈦網組顯示頸椎融合高度從6.57 cm (術前)下降至6.55 cm (術后), 66.67%患者的頸椎融合高度升高;PEEK組頸椎融合高度從6.85 cm下降至6.15 cm, 55.55%患者的頸椎融合高度升高;兩組比較, 鈦網組中的患者融合段高度比PEEK組成功率提高了11.12%(P
3 討論
由于PEEK和鈦網這兩種融合器具有較大優勢, 近來它們都被廣泛用于頸椎前路減壓術和椎體融合術中治療脊髓型頸椎病。一些優勢為:①兩種融合器都表現出較好的臨床與放射線效果[1-3]。②兩種融合器都有較高的骨融合率、即時剛性固定和骨愈合成功率[4, 5]。③它們能成功減壓, 并且只有極少的并發癥發生率。④患者只需在醫院中住院較短時間, 所以這兩種方法對于患者來說更加方便。
即使兩種融合器都有較好的臨床效果, 但手術仍更傾向于使用PEEK椎體間融合器, 而非鈦網[1]。PEEK椎體間融合器相對鈦網來說有更高的生物相容性, 它能用于多級別的前路減壓和融合術。即使在多級別手術中, PEEK椎體間融合器也在保持頸椎融合段高度和頸椎曲度上顯示出較好的結果, 所以它為多級別損傷的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療工具。因此, 它在多級別前路減壓和椎體融合術中經常得到使用[2]。鈦網在單級別損傷的患者中有好的療效, 它在單級別手術中表現出即時的剛性固定和骨的成功愈合[5]。本組資料顯示, 在鈦網組中, 鈦網只改善了50%患者的脊椎曲度, 平均頸椎矢狀角從55.35°下降至42.80°。同時, 在頸椎前凸損失的兩組間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 但鈦網組在維持融合段高度方面有微小的改善。
綜上所述, PEEK椎體間融合器在改善頸椎曲度和頸椎前凸方面優于鈦網, 然而鈦網在維持融合段高度上取得了積極效果。
參考文獻
[1] Niu CC, Liao JC, Chen WJ. et al, Outcomes of interbody fusion cages used in 1 and 2-levels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titanium cages versus polyetheretherketone (PEEK) cages. J Spinal Disord Tech, 2010,23(5):310-316.
[2] Song KJ, Choi BW, Kim GH, et al. Usefulness of polyethere-therketone (PEEK) cage with plate augmentation for anterior arthrodesis in traumatic cervical spine injury. Spine J, 2010, 10(1): 50-57.
[3] Lemecke J, Al-Zain F, Meier U, et al. Polyetheretherketone (PEEK) spacers for anterior cervical fusion: A retrospective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clinical trial. Open Orthop J, 2011,5:348-353.
篇4
(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生存
地理生態被破壞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很多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但是,我國人口基數巨大,想要短時間內的實現城鎮化是不可能的,農村人口仍舊還會占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城鎮化進程中高速公路、鐵路的建設使原本聯系密切的村落被隔開,政府規劃失控等城市空間布局不規則,許多文化賴以生存的地理生態環境被分割開來,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需要多個村落或者集體之間緊密聯系,共同支撐,地理生態上的分割意味著傳統文化的發展失去了空間,現代通信科技并不能促進傳統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因此,城鎮化導致地理生態格局的改變,也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生存環境。
(二)外來文化的沖擊當今社會上
很少能看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人們喜愛的是籃球、足球、跆拳道等國外的體育競技項目,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他們所喜歡的體育項目都很少會是太極拳等傳統體育活動,隨處可見的籃球場、足球場、跆拳道興趣班讓中國本土的民族體育顯得十分冷清,武術館、象棋館基本上已經銷聲匿跡了。日常生活中只有一些老人會打太極拳健身,而傳統武術、摔跤、龍獅等項目則只會出現在一些民族節日的表演中,表演者也都是一些業余團隊,他們的演出極具功利性,根本沒有領悟這些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精髓。現代競技體育不斷發展,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造成巨大的沖擊,人們從事的體育項目,大多是出于功利、名譽,就算體育表演也充斥著商業化的氣息,沒有從根本上繼承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內涵和精髓,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得不到弘揚與發展。
(三)學校教育落后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
是傳統體育走向規范化、普及化和科學化的必經之路。但是目前我國大多數學校的體育教學缺乏自己的特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都是從蘇聯時期引進過來的,不管是大學體育教育,還是中小學體育,其教學內容主要是西方的現代體育項目,很少涉及到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傳授。改革開放以后,國家教育改革使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有了起色,但是還是缺少理論指導,相對于現代競技體育項目,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依舊十分緩慢。為了促進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國家教育改革中將民族體育教學納入到學校學科建設中來,經過多年的發展,民族傳統體育學不僅在科研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而且民族傳統體育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也得到了完善。在學校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被廣泛的引入進來,極大的豐富了學校的體育教學的內容。但是,相對其他學科建設,民族傳統體育不能嚴格的按照學科建設的標準進行建設,民族傳統體育學也只是初步建立了應有的門類和框架,并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基礎和獨立的學科結構,研究方法不明確。此外,外國的體育文化流入對傳統體育教學造成沖擊,像韓國的跆拳道,已經成為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熱門體育項目。
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
(一)正視發展困境
認知傳承的意義在城鎮化的進程中,我國許多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開始走向消亡,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正面臨著嚴重的危機和發展困境。在功利思想盛行的今天,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或多或少的帶有功利性,這使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傳承中變了味,許多傳統文化的功能完全消退。而我們強調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不僅僅是指其內容上的保存,更注重的是其蘊含的精神的延續。因此,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中,我們要正視現在的困境,認清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本質意義,端正態度,傳承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精髓。
(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創新傳統文化發展途徑對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不僅僅是保護,更重要的是創新。為了更好的傳承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就必須加快文化體制的改革與創新。首先,應該加強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其次,要結合現代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利用國內國際市場來傳承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實現民族體育項目“走出去”和“引進來”,吸引外國人學習民族體育項目,借助外國的成功經驗,保護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最后,創新體育管理制度,由以前的行政手段向借助市場、法律、經濟等多種手段的管理制度轉變,切實提高體育文化的管理水平,發展傳統體育文化精髓。
(三)重視學校教育
在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中的作用很多現代競技體育項目都是通過學校傳承發展而來,學校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走向規范化、科學化和普及化的中介。對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將其納入到學校的教學過程中。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使教材具有民族性的特點,這是對學校體育教學的一個補充。重視理論基礎的完善,切實促進民族傳統體育學科的建設。
三、結束語
篇5
【論文內容摘要】本文通過對競技健美操教學概念的理解,研究這一項運動的技術特征的獨特性,充分的了解競技體育的魅力所在。除此之外還對競技健美操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初步的剖析,并提出了解決的設想,從這個過程中不僅了解競技健美操的特征,而且能夠關注競技健美操的發展,使競技健美操成為很多人熱愛的項目,促進這項競技體育運動的發展以致今后的繁榮。
競技健美操作為一種競技性的運動的同時,還是一門藝術,融合了音樂、表演和文化等多種因素,在鍛煉身體的同時,還能夠愉悅身心,使之具有了很強了娛樂休閑性,以致在國際社會上倍受青睞。因此要對競技健美操教學進行深入的研究,不僅能夠了解內容,而且要從中找到這項運動在技術上的特殊性,了解它的發展,明確它的未來。
一、競技健美操在內容上的突破
競技健美操是一項外來的體育運動項目,我國在引進競技體操運動進行指導教學已經有近20年的時間了。在這個時間段中,學者專家對競技健美操進行了研究,但是一直處在初級階段,整體的水平尚未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依舊是按照老套的方式進行單純的競技健美操要在音樂的配合下進行,隨著競技健美操項目在國際上開展了日益激烈的競爭,對競技健美操的評價也不僅僅是技能的高低,而是綜合素質的評價,包括體能、美感、技巧等的綜合素質的考核,競技健美操運動員在健美操的比賽過程中,應該保持充足的激情、情緒熱情奔放、動作準確到位、還要保持旺盛的體力和充沛的精神,運動員的這種比賽能力,要求把運動員的體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進行系統的整合,因此對競技健美操的研究不能僅僅的局限于技能的訓練,而是要進行深入的剖析,了解這一體育運動項目的內涵和精髓,首先要明確競技健美操的內容,它融合了現代的芭蕾、爵士、街舞等多種舞蹈表演技法,依據人身體的柔韌度、身體結構、體能特征等,編排一系列的舞蹈動作,適當的調節舞蹈的難度和連貫性,以促進人的身體機能的完善,加強耐力訓練,從而展現人的形體美、健康美,可以說這是一門藝術,它融合了音樂、舞蹈、文化、服裝搭配等多種知識,在競技健美操編導以及表演上又涵蓋了運動心理學、生理學、營養學等學科知識,是一項綜合性的體育運動項目,在競技健美操中要充分尊重和維護競技健美操運動技術特征的獨特性。
二、競技健美操運動技術特征的表現
(一)競技健美操的健身性。競技健美操的動作要求剛勁有力、靈活迅速,這就需要身體的肌肉纖維能夠及時的配合運動的節奏,以表現競技健美操的力度和美感。在整個運動的過程中,整個身體的代謝活動主要是依靠無氧代謝,通過這種代謝方式達到健身的目的。一直堅持競技健美操運動的人,身體各方面的技能都要比沒有經過鍛煉的人健康,心肌會增厚,心臟的容量能夠變大,血管壁的彈性也會隨之增強,心博有力,身體的柔韌度和彈跳性都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身體的供氧也會變得很充足。其次堅持競技健美操鍛煉的人體型也會比較的完美,競技健美操對體型姿勢的要求比較高,在運動的過程中,可以舒展身體的各個部分,身形會變得挺拔,骨骼堅硬粗壯,能夠調節肌肉的分布,體型隨之變得勻稱,在彌補身體缺陷的同時,還能夠潛意識里增加人的自信心,增強人的氣質。再次,長期堅持競技健美操鍛煉的人,能夠舒緩長期積攢的工作壓力,我們都知道,現代社會的是一個競爭的社會,人們在工作或者是學習生活中都處在一個有壓力的環境之中,每天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難免會造成一種亞健康的狀態,而這項體育運動可以幫助人們舒緩緊張的神經細胞,防止一些職業病等的產生,可見競技健美操運動對于一個人的身心健康是很有幫助的,是現代人必不可少的運動方式。
(二)競技健美操體現出的合作特征。在日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每個人難免會遇到難題,這就需要合作的精神,這種合作的精神在競技健美操這一項運動中表現的尤為突出,競技健美操是一項集體的運動,需要考驗整體的配合能力,競技健美操有單人的表演,但是大部分是需要團隊合作的,例如托舉、轉身、變換隊形等動作環節,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節奏和模式去表揚的話,動作就難以統一,美感得不到保證,有時候可能因為一個人的失誤造成生命的損失,因此要很注重整體的表現效果,各位運動員在活動的過程中必須加強配合,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夠加強了解,增強默契度,一個眼神或者是一個手勢都能夠幫助一個動作的完成,只有配合得當,才能夠有一個很好的成績,總之一個團隊想要取得好的成績,必須加強默契度的培養,增強團隊意識,注重團體成員的合作。
(三)競技體健美操有很強的美學特征。競技健美操很大的程度上是考驗一個運動員的身體協調能力,身體的各個部分能夠跟得上節奏,身體的動作要協調優美,在每個運動中都能夠展現出健康、優雅、美麗和健康的特征,這同時也是人們長期追求的一個目標。首先是身體節奏感,在這個節奏感的支配下整個身體隨著節奏的變化呈現出豐富的變化,身體各部分的屈伸和上下的起伏都可以呈現出美感,這一節律感是競技健美操運動的突出特征所在。它的美感特征還表現在強勁的力度,動是生命的本質的特征,只有動起來才能夠體現生命的活力和精神,競技健美操的動作是這項體育運動最精華的部分,它本身是以力度為主的運動表現形式,它表現出來的力量、活力、沖進和力度等都是美感所在,機械不呆板,而且趨向于更真實的生命力,競技健美操的舞蹈的美感還在于抒情成分較少,而是更多的關注歡快有力的節奏感。
(四)競技健美操的技術特征。競技健美操的技術特征是區別于其他運動的本質特征,是這項運動的魅力所在,掌握好了競技健美操的技術特征才能夠把這項運動的精髓發揮出來。競技健美操運動技術特征主要表現動作緩沖、重心移動、姿勢控制、平衡感等多方面。具體的說在運動過程中要時刻保持節奏感,通過身體各個關節有配合的運動,在動作的舒展過程中,使動作與音樂相結合,其次要使身體姿勢保持在最佳的狀態,這是保證人體對地面的反作用力順暢傳遞至頭頂引起身體重心節律性彈動技術特征的必要條件。
三、競技健美操的研究現狀
競技健美操在中國發展的時間不是很長,普及的程度不是很高,但是在我國的競技健美操的理論研究中也出現了一些成果,一些研究性的著作在近些年不斷的出現,在其中對體能研究作出了明確的解釋,指出了競技健美操中的體能訓練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體能訓練,而是一種充滿潛力的運動,在這個過程中,要能夠承受高負荷、大工作難度,從而激發出潛能。也要看出在對競技健美操運動技術的研究中還存在和大的問題,尚未形成一整套的理論,比較的分散不系統,沒有經過對這項運動的深入調查,而是根據一些人的口述或者是對其他國家的理論的綜合得出了一些結論,沒有針對性,也就難以突我國競技健美操的個性化特征。存在的局限性還表現在對體能研究不夠深入,目前我國對競技健美操的研究集中在了動作和美感上,也就不能夠依據運動員的體能特征進行科學的規劃,缺乏對體能素質上的科學研究,眾所周知,有的運動員體能很好,而有的運動員體能相對較差,把不同的運動員放在一起進行訓練就難免出現不協調的局面。另外我國的競技健美操的訓練依舊是偏重于外在的東西,卻忽略了運動員潛意識能力的激發,沒有能夠激發出頑強拼搏的意志。再次在資金的控制上,我國對于競技健美操的支持還不夠充足,這也是影響我國競技健美操的一大瓶頸。
四、加強競技健美操的發展
(一)要加強競技健美操的基本功的訓練。基本功的訓練是基礎,沒有合格的基本功就沒有高水平的競技健美操的成績。競技健美操屬于一種有美感的體育運動項目,既然是體育項目就必須有體能作為支撐,能夠保證有足夠的體能完成一整套的動作,這就需要對體能的鍛煉和挖掘,這是完善基本功的第一步,是能夠保持競技健美操活力的關鍵。其次在進行動作表現時要有一定的文化修養作為補充,一個競技健美操的表演者必須有能力理解和掌握專業文化知識,了解一個動作是為了表現什么而編排的,能夠理解運動表現出的美感,能夠理解競技健美操的魅力所在。否則就難以獲得良好的素質和能力,在藝術表現的時候表現出來的只是沒有靈魂的動作,顯得死板不生動,缺乏了競技健美操運動本身具有的生命力。由此可見,建立科學系統的競技健美操的訓練是很有必要的,這是提高我國競技健美操整體水平的一個重要的方法,可以解決現在競技健美操中的某些弊端。
(二)競技健美操運動要加強市場經濟的聯系。加強對競技健美操的改革步伐,把競技健美操納入市場經濟之中,能夠接受市場化的挑戰,時刻保持危機感和緊迫感。在整個的改革過程中,政府為了鼓勵競技健美操的發展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法規,改革原來過分集中的體育政策,不再是只政府的管理,而是以政府管理為主,依靠市場的宏觀調控,也明確的提出要把競技體育的發展與國際體育發展的商業化和市場化相結合,把競技體育的發展和普及納入國家宏觀調控的范圍,下放權力才能夠搞活競技健美操的發展,依靠市場的管理可以打破經費短缺和活力不足等問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使健美操的發展呈現出新的契機,依靠市場的需求制定發展的策略,能夠吸收資金,保證資金的來源,才能夠維持競技健美操的持續發展,發揮自身所具有的創收的優勢,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
(三)加強競技健美操的科研力度,培養高水平的教練。眾所周知,理論先行才能使事情的發展有方向,才不至于盲目。為了促進競技健美操的發展必須要有強大的科研水平作支撐,并配以高水平的教練。科研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可以包括經濟健美操的發展變化、現狀對策、特征研究、影響因素以及對社會個人的意義等多方面,科研的研究能夠為了引導并且促進經濟健美操的發展。在理論的指導下,要開展競技健美操的訓練,與之相適應的必須是一個高水平教練員的團隊,從教育方面說,有能力的學校可以開辦競技健美操這一專業,在職業技術培訓和大學院校中開始注重培養教練人才,推進健美操協會實體化和職業化的進程,國家也要給予資金的支持,注重對教練員進行選拔和考核。
參考文獻
[1]胡佳哲.健美操運動員的供能特點及訓練[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1995,3.
篇6
論文摘要: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綜合分析法,從文化學、傳播學、民俗學視角對2010年廣州亞運與嶺南休閑體育文化融合傳播作出相應探討與分析,了解歷屆亞運會主題口號時舉辦城市文化傳播的影響,思考201。年廣州亞運理念:“激情盛會,和諧亞洲”,它將充分體現競技體育與休閑體育文化完美結合,創建以休閑體育為核心的東方體育文化理念,打造廣州亞運休閑體育盛會,將東道主嶺南休閑體育文化傳播亞洲,走向世界。
1.2010年廣州亞運理念與休閑體育文化的聯袂
1. 1廣州亞運理念充分把握時代主題—“和諧時代”、“休閑時代”
廣州亞運理念:“激情盛會,和諧亞洲”把握了時代主題,又體現了亞運會的宗旨和舉辦城市的熱情,同時表達了亞洲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如1951年的印度新德里舉辦的第一屆亞運會,用的是“紅色太陽”的口號,是當時亞洲追求初升之日的發展愿望。廣州亞運必然受到嶺南文化的熏陶,而且廣州是一個非常包容的城市,熱情洋溢地迎接來自亞洲各地的朋友來參加2010年亞運會,讓參加亞運會的亞洲同胞感受到廣州亞運會的激情,讓亞洲人民從激情亞運中融合休閑體育思想,創造和諧亞洲。對剛結束不久的北京奧運,我國贏得金牌第一的東道主榮譽,對于亞運這應該不是我們的目標,我們應該突出激情亞運、和諧亞運、休閑亞運,打造我們亞洲休閑體育文化理念,傳播休閑體育文化。
1. 2廣州亞運新增項目富有休閑文化特征
廣州亞運會是亞運歷史上設項最多、規模最大的一屆亞洲盛會。在42個大項中,既有28個奧運會比賽項目,也有14個非奧項目,新增項目為體育舞蹈、龍舟、輪滑、圍棋、象棋、板球等6個項目,其中3個項目屬于中國的,都是屬于休閑體育項目類,龍舟進入亞運會,展示了“粵人喜水善舟”的嶺南休閑體育文化特色,而且在廣州亞運會官方網站主頁面版頭設計起伏的線條及龍舟圖案,融人了龍舟這一本土元素,充分體現了本屆亞運會朝休閑盛會方向發展。廣州亞運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在嶺南文化的陪襯下盡顯東方特色,追求“天人合一”,淡化競技,實現“人與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將廣州亞運會打造成為休閑體育盛會,樹立亞運以休閑體育文化為核心的理念。
1. 3廣州亞運與東方體育文化之說
先從亞運會的淵源說起,在20世紀初葉,受西方體育文化輸人的影響,部分東方國家開始發展起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開始有了區域性的體育國際交流,進而開始醞釀東方體育文化的整合,之后便出現了亞運會,從此我們的東方體育文化被競技體育文化代替。1913年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第一屆東方奧林匹克運動會是亞運會的雛形,菲律賓、泰國、臺灣、日本、馬來西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參加了這次運動會。最初,每兩年舉辦一屆,到1934年為止,共舉辦了十屆,后被稱為遠東運動會。1840年,爆發,西方體育文化曾搭乘在殖民化的軋道機上,把東方各國的原體育文化推擠到邊緣,幾于湮沒。然而,在當今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西方體育文化又如同割草機一樣把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修剪得整整齊齊,各種民族體育文化作為弱勢文化,在“弱肉強食”的規律面前,變得如此蒼白,各種民族體育文化與奧林匹克之間形成了一種絕對不對稱的文化關系。因此,我們應該發起東方體育文化,確立東方體育文化哲學思想,以中國儒家思想中的仁愛、和諧等觀念為主導思想,廣泛結合亞洲各國的民族體育文化精髓,打破亞運會過去的精英型的選拔式,應該是聯歡盛會,是健康、健身的休閑體育盛會,打造東方休閑體育文化理念的亞洲運會。所以,借廣州亞運是傳播東方體育文化的最佳機遇。
2 2010年廣州亞運與嶺南休閑體育文化融合傳播分析
2. 1傳播嶺南休閑體育文化,塑造廣東體育文化形象
嶺南休閑體育文化是在嶺南文化背景下孕育而生,是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而獨秀一枝,成為東方體育文化的代表之一,經歷了中西體育文化的沖突與融合,經過了歷史的驗證。嶺南休閑體育文化不是一個單體,而是一個集合體,嶺南休閑體育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文化傳播。嶺南休閑體育文化傳播是指嶺南休閑體育文化特質在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社會群體和個體之間的傳遞。嶺南休閑體育文化傳播歷史悠久,而且有一段發展變遷過程,其傳播與發展,互為表里,相互促進,相互發展。嶺南休閑體育文化傳播既是一種通過嶺南休閑體育文化塑造廣東各地區體育文化形象的過程,也是一種通過多種傳播渠道認知嶺南休閑體育文化的過程,還是一種通過對嶺南休閑體育文化的解讀了解廣東兼容博大精神的過程。
2. 2嶺南休閑體育文化傳播的核心內容—“武”、“獅”
武術和南獅是嶺南休閑體育文化的主體部分,也是在海內海傳播最為廣泛的嶺南文化特色。嶺南自古有獅武合一的傳統理念,其中南獅是一門集南拳、跳躍、鑼鼓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打造了嶺南休閑體育特色,成為嶺南傳統休閑體育文化的精髓。隨著嶺南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健身與娛樂意識加強,每逢佳節,舞獅與武術成為慶典的主要亮點節目。此外,在公園常見踢毽球、打太極拳、羽毛球等,成為全民健身休閑體育項目的主體部分。
2. 3嶺南休閑體育文化傳播體現亞運主題思想
體育大國進軍體育強國,必須擁有我們自己的體育思想,那就是休閑體育文化思想,符合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核心—“中和”、“不爭”,建立我們東方體育思想,與強烈的西方體育形成沖突,讓我們中國為亞洲體育作出重要貢獻,感動亞洲;將“休閑”思想灌人亞洲人民的腦海中,將我們中國休閑體育文化傳播亞洲,風行世界。
3融合傳播對策
3. 1成立亞洲休閑體育文化傳播中心,建立研究機構
借助廣州亞運契機和廣州獨特的經濟和文化優勢,加強與亞洲地區的休閑體育文化交流,這是打造東方體育文化的完美時刻,應該抓住機遇成立亞洲休閑體育文化傳播中心,建立研究機構,加快亞洲體育文化發展,實現亞洲體育文化大融合,打造亞洲的體育文化理念。充分發揮廣州亞運的機遇,迎合周邊國家的體育文化思想,如印度的瑜伽,中國的傳統體育養生,太極拳等休閑文化,舉辦每年的亞洲休閑體育大會。
3. 2充分利用大眾媒體,提高媒體對嶺南休閑體育文化的傳播意識
大眾傳媒是“專業化的媒介組織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和產業化手段,以社會上一般大眾為對象而進行的大規模的信息生產和傳播活動。”那么,對大眾傳媒進行引導,提高他們對嶺南休閑體育文化的認識和了解,這樣更有利于發揮他們的才智,打造更好的傳播理念和手段,使傳播效果更明顯。如鳳凰衛視成為本屆亞運會的媒體合作伙伴,它將把廣州亞運會“激情”、“和諧”理念傳遞給全球華人,傳遞到全世界。
3. 3加強志愿者對嶺南休閑體育文化的了解和認識
對“2010年廣州運會”的嶺南休閑體育文化傳播,具有很大挑戰性,也具有特殊性,是在國內進行的嶺南休閑體育文化國際傳播的一次非常好的機遇。正是這個特殊性,使嶺南休閑體育具備了良好的傳播環境。為此,加強亞運會志愿者培訓,訓練一批精通嶺南體育休閑體育文化和了解嶺南休閑體育文化的高素質人才充當志愿者,為傳播嶺南休閑體育文化服務,使亞運期間的嶺南休閑體育文化傳播做到面面俱到,把每一個海外受眾作為傳播對象,只有這樣才能根據受眾的群體進行分層,按不同國家或不同語言進行分群傳播,讓志愿者熟悉每一個國家的傳播狀況。尤其部分海外人士對以嶺南武術為代表的南拳有一定的了解,可以根據其了解程度進行傳播。
3. 4亞運期間舉辦亞洲休閑體育文化節,傳播嶺南休閑體育文化
亞運會是我們東方的大盛會,是傳播東方體育文化的大好時機,所以籌劃亞洲體育文化節,以聯歡形式灌輸東方體育文化精髓,打造我們東方體育運動會的品牌,建立我們自己的亞運會理念—“健康體育,綠色體育,和諧體育”,貫穿休閑體育文化為中心,傳播亞洲休閑體育文化,打造嶺南休閑體育文化特色。
3. 5讓廣州亞運與旅游相結合,使國外友人零距離接觸嶺南體育文化
亞運服務部聯合嶺南地區旅游公司,組織運動員暢游嶺南武術之鄉,走進黃飛鴻的故鄉,欣賞嶺南武術與南獅表演,親身體驗武林傳奇故事,此外還有佛山順德的李小龍樂園,梅州的足球之鄉,開辟一條亞運休閑體育文化旅游專線,打造亞運旅游品牌,吸引國外友人,使其零距離接觸嶺南體育文化,讓其感受嶺南休閑體育帶來的樂趣。
篇7
關鍵詞:普通高校 體育教學 競技教育
一、我國普通高校體育與競技教育的分與合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觀念有了很大的變化,競技教育的作用變得越來越尷尬。一方面,我國競技體育水平不斷提高,國際地位受到世人矚目,尤其是成功舉辦第29屆北京夏季奧運會并獲得金牌榜首位,無不使每一位國人驕傲、自豪;另一方面,人們對競技體育的政治作用變得越來越理智,民眾更多地希望從中得到“實惠”。在教育領域,學生體質健康成為被關注的重點。但令人遺憾的是,競技教育在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變成眾矢之的,似乎提到“競技”二字就成為破壞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興趣、過度開發個人潛能的代名詞,對普通大學生尤其是沒有運動天賦者而言,如何帶有歧視,而對其正面作用的提及變得慎之又慎。
誠然,由于我國的特殊發展歷史,對體育的內涵賦予了更多的責任與使命。在我國建國之初到上世紀80年代,由于受當時國情和前蘇聯體育思想的影響,曾一度把競技教育當成體育,而不關心學生體質和健康水平,要求全部按照既定的模式達標,忽略個體差異,這顯然有失偏頗。但現在達標標準細化,是否就意味著學生體質能得到很好的個性發展呢?是否就意味著有更多的學生熱衷于參加體育鍛煉呢?據我國1985年到2005年對全國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調查顯示①:大學生耐力素質、肺活量下降幅度較大,上下肢、腰腹肌力量下降幅度明顯,體重超標者增加。另據調查顯示:“大學生經過了12年的中小學教育后,競只有22.93%的大學生獲得了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有66%的學生每天鍛煉時間不足1小時,其中,24.8%的學生每天基本不鍛煉”。這說明,雖然是一刀切的達標標準,但有其存在的價值,至少在參與體育鍛煉之初對學生有一定的引導和強制作用,很多學生迫于達標的壓力必須參與體育鍛煉。我們知道,在參加體育鍛煉的最初,對于沒有鍛煉習慣的人生理反應會較為強烈,如果是僅僅涉及耐力和心肺功能的鍛煉,又有枯燥和單調之感。普通高校大學生由于缺乏鍛煉實踐,在對未來身體反應不確定的情況下,需要用毅力來克服惰性和畏難情緒,只有把積極參加鍛煉并爭取達標作為唯一途徑。這就要求“達標”內容和標準的制定要符合現代大學生身心特點,體現漸進式的興趣引導特征,要突破以往機械的模式,以達到激勵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
二、競技教育對大學生終身體育觀的促進與發展
隨著現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閑暇時間的增多,人們對健康標準的要求也發生了變化,從終身教育派生出來的終身體育思想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來的,并逐漸成為世界各國研究的熱點。培養大學生的終身體育觀,就是培養大學生學會運用科學有效的健身方法終身參與體育鍛煉,以保持身心的健康水平。競技體育倡導的“更快、更高、更強”不僅僅是針對比賽成績,更主要的是通過競技教育完善人格,保持對事物的敏銳觀察,對未來充滿信心,與世界共同進步發展。通過參與競技的過程加強體育鍛煉,提高科學鍛煉能力,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形成自我鍛煉習慣。競技教育是外化的競爭教育,“在競爭中,青年勇于向強者、權威和極限挑戰,不斷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有所發展、有所創新、有所前進。”如今我國與世界交流增多,共同繁榮發展預示著競爭也日益激烈,大學生未來具備的競爭實力需要多方面教育和培養,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終身體育是世界倡導的體育新境界,是培養人的長遠目標,我國終身體育必須結合年齡段特征,拋棄傳統思想教育中的過分“謙虛”,用競技教育提升大學生的自立、自強、自信。
三、對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開展競技教育改革的思考
大學生正是青春年少、活力進發、激情飛揚的年齡段,也是精力過剩階段,這一時期的人興趣愛好非常廣泛,但又欠缺分辨和自控能力。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增強競技教育,在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營造競技教育氛圍,引導大學生進行科學鍛煉,養成鍛煉習慣,培養參加比賽的興趣,勢必對大學生的競爭意識、團結協作和堅韌不拔等精神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1 提高體育教師教研能力。體育教學中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競技教育要求教師深刻領悟競技體育的魅力,熱愛體育教學并進行相關領域的研究。大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單一的結果論不
能滿足他們對體育現象的認知,需要教師不僅具備一定運動技術水準,還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從運動生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角度,用他們容易理解的語言去解釋現象、闡明道理,體現體育學科的科學性。在當今普通高校體育教學環境下,體育教師在競技教育方面的教學研究是提升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
2 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競技教育思想。行為改變的前提是思想觀念的改變,大學生對競技教育的認識差異較大,容易被競技比賽的表面現象誤導。體育教學對大學生觀念的轉變起主要的教化作用,教師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要引導大學生正確地認識競技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因為,只有正確的競技教育思想的形成,大學生才能對科學鍛煉、參與比賽形成主動意識,才能對競爭意識、團結協作和堅韌不拔等精神的培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優化體育教學中的競技教育內容。體育教學中競技教育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比賽,針對大學生的實際能力安排與設計的教學內容,對吸引大學生注意力、培養他們的體育興趣會起到關鍵作用,而“達標”標準只是其中的階段目標,是過程。因此對競技教育內容的選擇、設計,應使每一位大學生都有參與感、責任感、榮譽感,通過比賽,感受成功與失敗,使其身心得到錘煉,使其能夠深刻地領悟到競技教育的精髓,從而主動參加體育比賽、主動接受競技教育。
4 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加強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持續性的工作,是體育教學的有力補充。而競技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它的內容符合大學生年齡的身心特點。因此,在大學生的主要活動區域,要加強對競技教育的宣傳,并形成一個良好的氛圍,要使他們通過競技教育提升個人綜合素質,也為終身體育觀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礎。
競技教育對培養普通高校大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團結協作和堅韌不拔的精神,以及養成體育鍛煉習慣、學會科學鍛煉,并最終形成終身體育觀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存在弱化和排斥競技教育的現象,競技教育對錘煉大學生身心作用沒有得到應有重視。而導致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包括人們對競技教育的誤解、應試教育的導向和儒家傳統觀念的束縛等因素。因此要發揮競技教育在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有效作用,除體育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教研能力外,還要從提高教研能力、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競技教育思想、優化競技教育內容、結合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等方面人手,激發大學生主動參加體育比賽的興趣,并從中獲得教育。
注釋:
①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2005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②陳琦.從終身體育思想審視我國學校體育的改革與發展[d].北京體育大學博士論文,2002.
③趙秀紅,苗艷麗.為何66%學生鍛煉不足[n].中國教育報.2006--2--9.
④盧元鎮.奧林匹克運動與當代高等教育[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2,22(4):1--5.
參考文獻:
[1]毛振明,賴天德等.再說中國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7.
[2]洪暉,劉煒浩.我國高校學生體質下降原因探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0,(9):113--116.
篇8
摘要本文通過對高等體育院校的辦學特性、學術性、競技性以及教學、訓練、科研三結合幾方面的闡述,就如何處理好高等體育院校辦學中學術性與競技性的關系,為高等體育院校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高等體育院校學術性競技性教學、訓練、科研三結合可持續發展
高等體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1952年我國高等體育院校創建至今,已走過了近半個世紀的里程,現已形成以15所體育院校(其中一所為國家體育總局直屬)及體育學院和118所普通高等學校體育院系在內的較為完整的體系,為社會培養了大量高級的體育專門人才,為我國的體育事業和高等體育教育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通過第一次大整合,推行大學強強聯手,專業調整,隸屬條塊疏通,綜合功能增加,規模效益提高,辦學資源共享,大學校區相對集中等舉措,我國高等院校進一步顯示新的活力,逐步加快步伐與國際接軌。
隨著與各個學科的不斷交叉、融合、發展,當代體育派生出了許多新興的相關邊緣學科的科學理論體系,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育學科體系,并逐漸向不同學利自身項群的體育學科的理論與實踐發展。這極大促進了體育專業人才培養體系進一步創新拓展、充實發展,各單科性體育專業學科院校在本體范疇內,逐步走體育領域的多專業、綜合化發展道路,其定位與專業及學科課程設置由單一性、粗放性向多元性、融合性發展,以培養出符合新世紀社會需要的各類體育專業人才,適應和彌補自身的先天不足。如何根據高等體育院校辦學特性,認識和處理好競技性與學術性的關系,使體育院校適應21世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走“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已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一、高等體育院校辦學特性
辦學特性是學校的性質和屬性,是學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指在一定的歷史傳統和社會文化背景影響下,形成的一所(類)大學比較固定、比較顯著的性質。辦學特性凸現的是一個(類)大學與別的大學的根本區別,這種區別是在長期辦學過程中積累形成的。
辦學特性表現在觀念層面是大學的辦學思想、辦學理念以及學校在辦學理念的指引下長期形成的以校風、學風為主要形式表現出來的大學精神;表現在操作層面就是學校與外部環境相結合而形成的宏觀的辦學體制、辦學模式,也有高校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中觀的學科、專業布局特色,還可指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形成的微觀的人才培養目標、規格、模式、培養方式以及高校在科學研究中形成的科學研究范式。對辦學特性的把握,可以從三個維度去認識。一是獨特性,一類(所)高校的辦學特性首先是要有鮮明的個性,亦即人無我有,唯我獨有。從哲學的意義上講,特性是指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共性寓于個性之中。二是穩定性和持久性。辦學特性的形成是在大學長期歷史積淀的基礎上形成的,能成為辦學特性者必能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考驗,并被社會所廣泛認可。三是發展性。辦學特性不僅是對過去歷史的總結,同時也要著眼于未來學校的發展前景和規劃,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和外部辦學環境的改變,辦學特性也會隨之不斷豐富和發展,與時俱進地可持續發展。
按照認識辦學特性的基本方法,確定高等體育院校辦學特性,要遵循三條原則:應該反映高等學校的共性;應該反映體育的個性;應該是二者精髓的凝練,使之有機統一,形成高等體育院校辦學特性。三個應該的綜合,即高等體育院校辦學特性是學術性和競技性的統一。學術性和競技性的關系是認識高等體育院校辦學特性的一對范疇。范疇不僅其內容是高等體育院校辦學客觀現實真實關系的反映,而且這種反映還具有歷史的辯證的性質。
二、競技性與學術性關系的認識和處理
(一)競技性
競技性是體育的基本屬性,高等體育院校是行業性較強的學校,因為它突出了體育的特性。以競技性作為體育的特性,既尊重了體育發展的歷史,又彰顯了現代體育發展的要求,體現了歷史與現實的有機結合。首先,從體育的歷史看,競技一直是體育的重要內容和表現形式;再從體育的發展看,競技性反映了現代體育發展的要求和趨勢;然后,從體育的幾個特性之間的關系看,競技性是體育的核心表現。
(二)學術性
學術性是大學最基本的特性,是大學自治的基礎,是大學產生和維系大學生存的重要依據,是推動大學發展和改革的內在邏輯力量,也可能是大學聞名于世的根本原因。教學和科研是大學學術性的具體表現,訓練則是體育競技性的具體反映。
(三)競技性與學術性的融合
教學、訓練、科研三者的有機結合,融合了學術性與競技性,是高等體育院校辦學特性的表現,更是高等體育院校的綜合優勢所在。教學、訓練、科研結合其自身歷史性特點,同時也必須兼顧考慮該時代的經濟、政治、文化、教育、體育等基本國情,也就決定了教學、訓練、科研結合具有綜合性的特點。
(四)競技性和學術性關系的處理
大學的學術性是維系大學存在和發展的基本依據,突出體育的競技性是高等體育院校區別于其他各類大學的根本點。高等體育院校沒有學術性和沒有競技性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甚至是體育大學。既要保持大學的學術性,又要突出體育的競技性,這高等體育院校的發展始終面臨著雙重要求,也成了高等體育院校發展中一個矛盾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需要通過三方面來解決,一是學校是否具備大學的特性;二是學校是否有體育的特性;三是兩個特性能否在辦學過程中有機的統一,形成高等體育院校的辦學特色和優勢,培養出各種層次、各種規格的體育人才多方面的需求。
三、高等體育院校的可持續發展
由于高等體育院校的辦學思想沒能緊跟時代的發展,沒能及時采取可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措施,導致學科建設、專業設置、教學質量、師資隊伍、生源質量、就業市場等產生了諸多問題,嚴重阻礙了其可持續發展。
對我國體育院系來說,加強學科建設、努力擴大師資隊伍、科研隊伍和學科建設。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增加投入,加強體育師資隊伍、科研隊伍和學科建設。營造寬松的環境,加強師資培訓,提高整體素質。加強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力度,引進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通過學術帶頭人的帶動作用,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的促進作用,營造良好的體育學術氛圍:引進非體育專業人才,請進國內外專家,派出人員到國內外進修以打破學科壁壘等。培養師資隊伍、科研隊伍,優化人才結構,加強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建設。按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要求,修訂教學計劃,改革課程設置及其內容,改革教學方法,重新設計對學生的評價指標體系。課程設置要注意將體育領域內新成果、新特點、新趨勢及時增加進去。鼓勵學生參加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支持學生參與各類社團活動,發展個人的興趣愛好。
因此,高等體育院校的發展從始至終,都貫穿著學術性和競技性關系的處理問題。這是高等體育院校在不斷解決其與社會發展的矛盾過程中,所碰到的種種矛盾的集中表現。解決好學術性與競技性的辯證統一,就是把握了高等體育院校辦學特性。處理好學術性與競技性的關系,是把握高等體育院校的根本問題。既要尋找學術性與競技性統一的平衡點,又要讓學術性與競技性之間保持適度的張力。
參考文獻:
[1]陸遵義等.高等師范院校體育院系聯合辦學模式探索[J].體育科學.2000.20.
[2]戴曉敏等.論21世紀的高等體育教育[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1.27.
[3]孫明治等.我國高等體育院校辦學現狀及發展趨勢的思考[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2.
[4]楊貴仁,季克義.當前我國體育教育現狀與發展趨勢綜合報告[R].教育部體衛藝司文件報告.2002.
[5]陳鈞,孫明治.我國高等體育院校辦學模式和專業設置現狀對策研究[J].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學報.2002.1.
[6]史康成.2001年全國體育發展戰略研討會發言摘編[J].體育科學.2001.21.
篇9
關鍵詞 “體教結合” 高水平 運動隊 構建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5.11.064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Sports" and College High
Level Sports Teams Construction
ZHAO Junping
(Yunnan North Teaching Field Sports Training Base, Kunming, Yunnan 650000)
Abstract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Sports" is a fusion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athletes and the growth of the whole process, university training high-level sports team is th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Sports" in a class of optimal means. Training college sports teams have internal and sports organizations pointed out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Sports" and college sports teams to build with some differences. Teach how to make perfect binding, it is to cultivate economic sports reserve personnel, improve the level of competitive sports should first explore the issue.
Key words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Sports"; high level; sports team; construction
隨著政治、經濟制度革命的持續深入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為化解競技體育人才培養中的矛盾和沖突,我國提出了“體教結合”的策略。它包含:讓一部分一線運動隊進入高校;一部分二線運動隊下放到中學;高校自主培養高水平運動隊等等。總而言之,讓學校在“體教結合”的策略下培養競技體育的棟梁之才;同時,我國參考西方體育發達國度的模式,探尋體育與教育的完美融合、并督促社會辦對競技體育培養領域出謀劃策。而制定由高校培養高水平運動隊的競技體育人才培養計劃是大勢所趨,也讓我國競技體育的人才儲備計劃得以實現。
1 高校“體教結合”的狀況和發展的限制元素解析
“體教結合”在多年的探尋未果后,高校教育系統還并未構建成功培育高水平運動隊的體制。在奧運會、全國運動會、大學生運動會等大規模運動會上,參加比賽的選手依然在體育系統中產生,選拔運動員、舉辦比賽依然是體育機構一手舉辦。而大學中的運動員,大多數競技水準還偏低,抑或是從專業省運動隊優勝劣汰的。一部分榮獲奧林匹克冠軍抑或世錦賽冠軍的運動隊,也僅是在專業運動隊獲得優秀成績后才走進高校開始學習的,有一部分還只是在學校中掛名,而日常的生活、訓練都在專業運動隊中,使其對高校課程的學習成為泡影。也就是說,高校還并未能為競技體育培養更為全面的高素質人才,僅能規劃一些儲備人才的出路。筆者經過總結和分析,認為其限制元素如下:
1.1 學習和訓練的沖突
高校培養高水平運動隊的首要目標是培育高質素、高水準的競技儲備人才,這需要學習和訓練兩手抓,并完成學練結合的目標。但是截止到目前,還沒有較為妥善的方案予以解決。
目前高校高水準運動隊人員大部分是從專業省運動隊、青少年體育學校中優勝劣汰下來的運動員;其文化素養差、學習成績不理想,在進入高校以后為了能夠拿到畢業證,就必須花時間、花精力學習文化課。這樣,就會對其系統訓練產生較大的影響;最后致使運動競技水準始終無法提升,無法達成為國家輸送棟梁之才的目標;而在短時間內將學訓完美融合可謂困難重重。
1.2 訓賽沖突
競賽能夠提升訓練水準,它是競技體育的有機構成元素,是呈現以及考查運動訓練效果的主要渠道和方法。當前,我國體育機構手握各類競賽資源,參與這部分競賽需要到體育機構注冊。因為體育機構訂立的注冊體制,讓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無法以學校為名進行注冊,這樣,造成了大量競賽契機的流失,嚴重時還致使許多學生流失。例如:全國聞名的教練于芬的清華大學跳水隊因為缺少參與大賽的契機,致使隊內運動員開始大規模流失。
中國的高校高水準的比賽契機很難獲得,除開4年一次的我國大運會以及各省市的大運會以外,還有一部分小規模的單項錦標賽和省內的小型競賽;競賽機會少,致使大部分項目的運動隊遭遇只有訓練缺乏競賽的困境,讓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無法讓競賽帶動訓練水準的提升。
2高校“體教結合”與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策略
2.1 高水平運動隊應轉變為培養競技人才的主要渠道
“體教結合”將滿足運動隊的需要,推動人的全方位發展;高校培養高水平運動隊,讓“體教結合”成為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助推器,它是體教機構廣大教育工作者達成的一類共識,是由“重運動訓練,輕專業課學習”的培育模式向“體教結合,全方位發展”的模式過渡,讓身處學習時段的運動員在保證專業課學習的同時,熱情參與運動訓練以及競賽,同時提升文化知識水準以及運動能力,為每一位運動員的全方位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近些年以來,中國部分區域以及學校競技體育的儲備人才培育已經向“體教結合”模式靠攏。例如:某市堅持將一些項目二線運動隊編排到學習環境以及條件優越的中學,保障中學生業余訓練;某市大學堅持“訓練、學習、科學研發”三位一體的培育模式,為我國培育出兼具碩士、博士、本科學位的各類體育棟梁之才。“體教結合”將體育體系與教育體系兩個層面的優勢相融合,進而達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人才共育、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2.2 “體教結合”應達成競技體育可持續、健康發展的主要保障
“體教結合”,其本質是通過普通高校來培育競技性人才,在保障青少年完成義務教育的同時,對擁有運動專長的棟梁之長進行培育和訓練,促成其全方位發展,從而向社會輸送更多、更優秀的復合型人才。
“體教結合”不但是全方位發展并培養競技儲備棟梁之才的重要方略,而且也是高水平競技棟梁之才成長的最優模式。根據調查數據表明:當前,中國各類各級學校117萬所,在校生3.18億人次,而中國普高的在校生多達1214萬人,學校手握生源資源、教育資源以及科學研究資源。從小學到大學學業完結,這一階段是運動員進行訓練并到達競技巔峰狀態的最為關鍵的階段。例如:在世界大運會上奪得金牌的“眼睛俠”胡凱,就是“體教結合”模式培養出來的出類拔萃的人才。所以,“體教結合”是推動競技體育可持續、健康發展的主要保障。
2.3 糅雜東西方文化
民族傳統是中國體育的養分,中國體育文化需要以人文本,以強健體魄為訴求和初衷,全部運動項目都是為了強健國人體質、健全國人心理,與西方體育競技項目相比,是更為尊重人的個性的。當前,許多西方體育項目開始融合到我國體育教學中,在世界一體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東西方文化開始擦出火花并發生了化學反應,怎樣化解沖突,觸類旁通,都是體育老師覺得頭疼又不得不解決的問題。
然而,印度瑜伽以及日本柔道、相撲等它類國度的傳統體育項目由于沒有受到西方文化的左右,揚棄了一部分與時展相關聯的內容,讓傳統體育得以順利開展,并傳承了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精華。
伴隨西方體育項目的滲透,一部分新式的體育項目開始在中國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學生對傳統民族文化的興趣以及探索欲望,民族體育運動已經開始被學生認知和接受。因此,高等院校應強化民族體育項目的引起,強化教學手段,讓學生在腦海里對民族傳統文化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西方體育與東方體育的雙向影響下,繼承和發揚我國的文化精粹;并且理解和包容他國的文化。這樣,體育競技學識的傳播勢必將成為燎原之勢。
2.4 采用多元化的手段教學
采用多元化的手段開展體育運動,并積極推動其發展,為了推動體育運動在高等院校的學習,讓學生的體育活動異彩紛呈,光是以來體育課程教學顯然不能達到既定的目標,而課外活動的開展(舉辦競賽等等)將豐富學生的學識、拓寬學生的眼界;另外,還應成立體育學習團隊,通過有規律、有標準的教學和引導,抓住學生的眼球,為學生創造優良的體育學習氛圍和場所,對推動民族體育進步有著極大的助益;學生還應舉辦各類體育項目的競賽以及演出,來增強傳統體育項目的融合度,讓學生不但能在運動過程中鍛煉技術、強健體魄,更可以在溝通中汲取精髓,共謀發展、共求進步。
2.5 強化場地器材研發和改造
中國的民族體育運動類別多、分布廣,牽涉的文化眾多,對場地和設備的需要并不一致,并且對學生的滿足程度也不一而足。而社會實際需要程度較低,致使有關設備的生產能力不強,運動設備稀缺。這在某種程度上讓高等院校體育的教學受到牽制和約束。要讓體育項目順利開展并且有相當數量的受眾,就應對場地和設備進行改造,使其迎合當代規模生產和學校體育教學的需求。另外,運動場所以及設備應定期更新,滿足學生對體育運動的需求,激發其學習體育項目的興趣。
3 結束語
在中國踐行“舉國體制”的形勢下,由高校培養高水平運動隊,實現“體教結合”的目標,不但突破了傳統培養模式的桎梏,也是對培育模式的一類探尋,并且它體現了培養工作的初衷。伴隨中國社會的進步,全面重新認識“體教結合”新模式、新方法,與時俱進,才能成功。
參考文獻
[1] 王旭東.對中學“體教結合”試辦二線運動隊的研究――以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手球隊為例[J].科教導刊-電子版(上旬),2014(6):96-96.
[2] 翟豐,張艷平.從“體教結合”到“體教融合”――體育發展方式轉變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39(10):54-56.
篇10
摘 要 在臺山僑鄉九人制排球運動的發展進程中,所形成的傳統性、教育性、區域性和兼容性的特點,折射出特有的文化風格及獨特的核心價值。
關鍵詞 體育文化 臺山僑鄉 排球運動
具有近百年悠久歷史的臺山排球運動,在其漫長的發展進程中,不僅以自身燦爛文明推動著當地的社會進步,而且以勤勞、勇敢和智慧促成了豐富多彩的頗具特色的傳統體育活動,并在傳承和普及中使之成為當地民俗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
一、臺山僑鄉九人制排球運動特點
(一)頗具特色的傳統性
臺山排球有著近百年的悠久歷史,它傳統性最顯著的特征:其一,排球運動得到大眾認知和接受。排球運動從傳入至今一直受到大眾的關注和喜愛,也就是說,無論在傳入時的三兩人的傳、墊、頂、碰等戲耍方式,或是現代排球競技,大家在知識和技能上都有所了解;其二,排球運動是健身及娛樂的主要手段。據資料證明,自排球運動傳入臺山之后,排球活動是臺山人體育健身的首選,每次體育活動都少不了排球這項內容并以其為中心,這是無人質疑的客觀事實。因此,臺山人對排球情有獨鐘,得到人們的認可與共識,排球活動作為獨特文化融入其中,年復一年得到傳承和發展成為臺山當地人的風俗習慣。
(二)身體厲行的教育性
臺山排球運動在歷史的長河中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在代代相傳并有獨特的教育性手段,其主要表現在:身體教育是在人們參與中直接獲取;在群眾性活動上集體主隊精神才得到升華;在競技對抗性比賽中拼搏精神得到磨練與提高。具體來說,身體教育主要體現在,在排球鍛煉中的潛移默化,也就是說,通過參加排球運動鍛煉、通過參與談論相關排球理論及技能等,其實也就是受教育而得到提高的過程,總而言之,人們是在親歷親為中感受到最直接的深刻教育。
(三)彰顯風范的區域性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們在同一個區域、同一片藍天、同一自然環境中有著許多相近的生活習慣和愛好,那么這種習慣和愛好經過長期積淀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個性。其中,排球運動遍及臺山城鄉,深扎在眾人心里,而且在這區域內將這項運動開展得如此廣泛和頗具較強的生命力,這是彰顯臺山人獨特個性的一項體育運動和體育文化,同時被世人所公認的客觀事實。
二、臺山僑鄉九人制排球運動核心價值
(一)臺山僑鄉九人制排球運動是我國排球運動的“活化石”
眾所周知,臺山九人制排球運動是承接十二人制和六人制排球承前啟后不可缺失作用的重要階段,臺山九人制排球作為體育文化的組成部分并與民俗緊密相連,而被民俗活動吸納成為民俗文化的新載體。從而使其成為體育學界研究與探討體育文化發展的“活化石”,因此,其文化價值是其他活動不能替代與相提并論的。
(二)臺山僑鄉九人制排球體現了我國傳統體育的崇尚文化精髓
臺山僑鄉九人制排球運動是我國排球生生不息,催人奮進不竭動力,它具有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基本特質并成為當今傳統體育文化精髓,著重表現在:
第一,體育理念的統一性。這里所指的體育理念,就是排球健身,增強體質,這與大眾體育理念是高度的統一的,臺山僑鄉九人制排球運動本身帶有濃郁的地方特性,在開展活動中給人們傳遞體育健身和運動健康理念。
第二,社會次序建設上和諧意愿。社會安定與社會和諧是國富民強推進國家向前邁進的必然要求,臺山人在開展九人制排球運動中能將這項運動深入人心,從中綻放出獨特魅力并吸引更多的民眾投身到該運動中來,這是凝聚人心的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事情。
第三,人際交往與倫理相處的自身要求。人們在同一社會勞動與生活免不了與親人相處和朋友交流。實踐證明,人們只有在相處和交流中思維才能開闊、思想得已進步、情感得到加深。多年來,臺山人就是借助開劈排球活動這一平臺,在大力推進排球運動的發展的同時,有效地促進和諧的構建和社會環境的優化,使得人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煥發出積極向上的活力和激情。
(三)臺山僑鄉九人制排球運動是我國排球運動的基本源泉
1.排球運動的搖籃
據資料顯示,排球運動自1905年傳入臺山至今一直深深扎根于這沃土中,歷經近百年風雨歷程,有興旺也有低潮,但排球運動仍伴隨人們同行并見證著不同時期經濟發展和城市變化,可以說,臺山排球發展至今從來沒有動搖過,同時也沒有消失過,相反,臺山排球運動的存在影響著周邊地區乃至全國,為我國排球運動輸送了大批人才,為發展我國體育事業培養許多業務骨干,正如上個世紀人們所公認的那樣“中國排球半臺山”,這是臺山排球對我國體育事業的最大貢獻。
2.技術靈活與多變的基本特征
眾所周知,臺山九人排球的核心技術是上手雙手傳球為主,從人體生理特點來講,手上的靈巧能力和多變能力優于身體其它部位,因此,臺山九人排球靈活與多變是自身的基本特征和靈魂。這種技術風格的影響力,在特定的時期里對周邊城鎮乃至國內其他省市是有一定的影響的,而對當今我國排球運動發展和形成我國排球靈、巧、快、變等技術風格來講,同樣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和一定的現實意義。
3.排球文化底蘊深厚
文化底蘊的定義在業內專家中是有多種解釋,其核心含義是反映一種文化在社會氛圍下對不同的人群的影響。臺山九人排球恰恰是在特定地區的人群中產生、傳播及發展,對人們的交流、學習與研究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正如我們舉辦傳統體育文化節,舉辦一次大型的九人制排球賽事,在活動中給人們傳遞傳統體育文化方面的知識和信息,將多年積墊下來的九人排球理念和排球技能一代代的傳承。
三、建議
(一)注重保護與繼承
九人制排球是廣東臺山地區特有的傳統體育文化產物,要使它得到重視和保護,當務之急就必須做好歷史文獻的收集、整理、歸納及研究,將其在理念、技能上用科學方法加以總結,從而形成自身獨特理論體系,以便得到世人的公認。
(二)注重與當地民俗結合
要使九人制排球代代相傳,具有生命力就必須與當地民俗有機結合,同時將排球文化滲透到基層、深入到民間,作為當地民俗的一個不可分割部分參與到節假日及民俗文化活動中去,從而體現其真正意義和價值。
(三)注重與現代體育互補
不能將九人制排球當作“過時”產物來看待,應該將其與現代排球相提并論,在現實生活中發揮作用。我們認為,九人制排球側重于大眾體育、全民健身、民間活動多些;而現代排球側重于競技體育、奧運爭光多些吧了。由此可見,傳統與現代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
基金項目: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學科共建項目,批準號(GD13XTY09)。
參考文獻:
[1] 陳子銳,宋晴.文化視野下嶺南地區九人制排球運動的調查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9(5).
[2] 郭鴻.論民族傳統體育的特點和文化價值[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05).
[3] 何稀翎,宋晴,招樂輝.臺山9人制排球發展現狀的調查研究[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07.26(2).
[4] 張勇.大眾文化視野下氣排球運動文化的特征與社會功能[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