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面積測算方法范文
時間:2023-10-02 17:08: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土地面積測算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現將省人事廳《關于一九九七年度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提前或越級晉升工資檔次問題通知》(粵人薪[1998]1號)轉發給你們,請按照執行。
我市機關、事業單位1997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廣州市勞動模范”的工作人員,根據穗工[1995]173號文件規定提前或越級晉升工資檔次的,與本單位1997年度工作人員提前或越級晉升工資檔次同時辦理。其中,1996年、1997年連續兩年考核評定為優秀等次的,只能提前或越級晉升一個工資檔次。今后提前或越級晉升工資評定為優秀等次的考核年限重新計算。
工作人員提前或越級晉升工資檔次的,由單位填寫《廣州市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年提前或越級晉升工資審批表》(附后)一式三份,按隸屬關系由主管部門審核后,于1998年7月底前報同級政府人事部門。增資標準批復后,個人增資按干部管理權限審批。
各區縣房地局(土地局)、市局各有關業務處所:
為適應我市住房制度改革的需要,加快房改售房權屬審查、買賣過戶、登記發證工作的進度,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房屋權屬審查
售房單位所售房屋的產權,房地權屬管理部門按以下規定進行審查,經審查確認后,出具確權證明。確權證明要按統一格式(見附件)并加蓋主管部門公章。
(一)已取得房屋所有權證的房屋,凡與現狀相符未發生權屬糾紛的,不再進行產權確認。
(二)新建、翻建、擴建的房屋,提交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可以確認產權;1984年4月10日以前建設但手續不全的,單位出具書面具結后,可以確認產權。
(三)合建、聯建的房屋,有關各方提交計委立項批復、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及合建、聯建協議,可以分別確認產權。出地方在計委立項的,可以先確認其相應部分的產權;出資方應當以出資額為限,辦理交易手續后,可以確認其產權。
(四)集資建設的房屋,提交集資建房的批準文件、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集資建房協議書,可以確認產權。
本規定第(二)、(三)、(四)條在房屋產權審查確認時,申請人在1991年5月31日以前取得土地使用權,無權屬糾紛、又無法提交土地來源證明文件的,可以由申請人出具書面具結;1991年6月1日以后取得土地使用權的,應當提交土地來源證明文件。
(五)調撥及單位合并、分立沿用的房屋,應提交調撥或單位合并、分立的文件,可以確認產權;證件不全、確無權屬糾紛的,由申請人出具書面具結后,可以確認產權。
(六)交換的房屋,提交房屋產權交換協議,可以確認產權。
(七)企業改組、改制、重組發生產權轉移的房屋,提交企業改組、改制、重組的批準文件以及房屋產權移交文件,可以確認產權。
(八)1988年10月1日以前購買的商品房,提交買賣合同;1988年10月1日至1995年4月18日期間購買的商品房,提交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買賣合同、買賣契證;1995年4月18日以后購買的商品房,應提交商品房銷售許可證、買賣合同、買賣契證、竣工質量驗收證明,可以確認產權。
(九)1987年10月1日前購買的公有住房,提交買賣合同;1987年10月1日以后購買的公有住房,提交買賣合同、買賣契證,可以確認產權。
(十)有權屬糾紛的房屋,糾紛各方同意先向職工出售公有房屋再解決權屬糾紛并達成書面協議(包括售房價款的管理)的,有關各方提交協議后,由房地權屬管理部門書面向房改售房方案審批部門說明糾紛各方達成協議的有關情況,并附協議書。售房方案審批后,可以為購房人辦理買賣過戶、登記發證手續。
(十一)以上規定適用于國有土地上房屋所有權的確認。
1986年12月31日以前,全民所有制單位、城市集體所有制單位在農村集體土地上建設、購買、受贈等房屋產權的確認,凡符合國家土地管理局《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若干規定》并辦理相應手續、提交有效證明文件的,可以確認產權。
1987年1月1日以后,全民所有制單位、城市集體所有制單位在農村集體土地上建設、購買的房屋,提交依法補辦集體土地轉為國有土地手續的證明文件,以及房屋建設、買賣的證明文件,可以確認產權。
二、房屋面積測算
(一)房改售房方案經批準后,售房單位可以自行測算或委托專業測繪部門對所售房屋的面積進行測算。
(二)房改售房面積應當按照有關規定進行測算,并出具房改售房面積測算書面報告,報告內容應當包括:房屋面積測算方法,整幢樓房的建筑面積,各單元(套)建筑面積清單。采用實測方法的,應當按照市房地局市房政字〔1989〕第030號文規定進行,各單元(套)的建筑面積之和應當與減去應扣除公用部位建筑面積后的整幢樓房的面積相等;采用1.333系數測算的,應當按照市房改辦、市房地局京房管改字(1992)第480號文規定進行,各單元(套)的建筑面積之和應當與用該系數測算的整幢樓房的建筑面積相等。
多產權樓房中的各產權單位可以分別采用1.333系數單獨進行房屋面積測算,只提供所測算的各單元(套)的建筑面積清單。
(三)房改售房面積測算后,只須填寫北京市房屋登記表,不再繪制房地平面圖。
三、房屋買賣過戶
(一)辦理房改售房買賣過戶手續,售房單位須提交房改售房方案批復、北京市房屋登記表、房屋買賣合同、房屋所有權證,未取得房屋所有權證的,應當提交確權證明。
(二)交易管理部門辦理買賣過戶手續均以房屋買賣合同中的房價為準,在房屋買賣合同上加蓋房改售房鑒證章。
四、房屋登記發證
(一)售房單位辦理房屋買賣過戶手續后,須提交房改售房方案批復、北京市房屋登記表、經鑒證的房屋買賣合同、房屋所有權證,未取得房屋所有權證的,應當提交確權證明,到房地權屬登記部門申請登記。
(二)登記部門審查確認后,填制核發房屋所有權證。證中只須附北京市房屋登記表,不再附房地平面圖。
五、辦理時限
自售房單位按本規定提交全部證明文件之日起,各部門應當按以下規定時限辦結:
(一)交易部門:自收件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辦結買賣過戶手續。
(二)登記部門:自收件之日起30個工作日內向售房單位出具房屋確權證明;30個工作日內核發房屋所有權證。
六、其他事項
(一)房改售房應當由售房單位為購房人統一辦理房屋買賣過戶及登記手續。
(二)房改售房所需房屋所有權證,由市房地局加印公章及“成本價出售住宅”專用章或“標準價出售住宅”專用章后,由各區縣房地局領取使用。
(三)售房單位在房改售房后,批余部分應當按規定辦理變更登記。如果批余部分需繼續出售,登記部門應當在房屋所有權證或確權證明中注記已售出房屋情況。出具確權證明后,房屋全部售出的,不再向售房單位核發房屋所有權證。
(四)本通知中有關測量技術問題,由市房地局勘察測繪所解釋,其他問題由市房地局權屬管理處解釋。
附件:確權證明
確權證明
________市/區/縣房改辦:
座落于____區(縣)____號的房
屋________幢,建筑面積__平方米,
正在申請辦理房屋所有權登記,經審查房屋所有
權屬于______所有。請貴辦公室辦理該
單位房改售房方案審批的有關手續。
篇2
關鍵詞:測繪技術,拆遷,房屋
土地管理的三項重要基礎工作是:土地定位、土地定量、土地權屬確定。要科學管理土地,首先要做好土地管理的基礎工作。而準確地進行土地定位,按照一定的精度測算土地面積,都是基礎工作的核心,所以土地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基礎工作,均會直接或間接的應用到測繪技術。新發展起來的測繪技術有全站型電子速測技術、GPS技術以及遙感技術等;此外,還有各種理信息系統,如地籍管理信息系統、土地信息系統以及地理信息系統等。
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的核心內容,因為全面準確的土地信息是有效地進行土地管理的前提。土地基礎信息的獲取主要是通過地籍測量獲得的。
1測繪技術概述
1.1測量學
測量學是研究地球的形狀和大小以及確定地面點位置的科學。測量學的主要任務包括測定和測設兩部分。測定就是使用測量儀器和工具,將測區內的地物和地貌縮繪成地形圖。測設(也稱放樣、標定)就是把圖上設計好的建筑物和構筑物的位置標定到實地上去,以便于施工。
1.2地籍控制測量
地籍控制測量是根據界址點和地籍圖的精度要求,視測區范圍的大小、測區內現存控制點數量和等級等情況,按測量的基本原則和精度要求進行技術設計、選點、埋石、野外觀測、數據處理等測量工作。地籍控制測量必須遵循從整體到局部,由高級到低級分級控制的原則。
1.3土地面積的量算
地籍測量中的土地面積量算,一般是一種多層次的水平面積測算。例如一個行政管轄區的總面積、各宗地面積、各種利用分類面積等。摸清土地家底,搞清各類用地比例,都需要進行土地面積量算。通過土地面積量算工作所得到的面積數據是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合理分配土地、收取土地費的依據;此外,該數據還為制定國民經濟計劃、農業區劃、土地利用規劃等提供數據基礎。因此,土地面積量算是地籍測量中一項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工作內容,其技術和方法也比較復雜。
2房屋拆遷的概念
房屋拆遷是指因國家建設、城市改造等需要,經政府有關主管部門批準,由建設單位對規劃范圍內的現有建設用地上的房屋及其附屬物進行拆遷,并對房屋的所有者或使用者進行遷移安置并視情況給予一定補償的活動。廣義的房屋拆遷包括城市房屋拆遷和農村房屋拆遷,狹義的專指在國有土地上進行的城市房屋拆遷,我們所研究的房屋拆遷程序主要是針對城市房屋拆遷而言的。城市房屋拆遷所指的房屋應當是位于城市規劃區內的國有土地上的房屋。首先,該房屋應當位于城市規劃區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以下簡稱《城市規劃法》)第三條規定,城市與鄉村相對而言,是指國家按行政建制設立的直轄市、市、鎮;城市規劃區,是指城市市區、近郊區以及城市行政區域內因城市建設和發展需要實行規劃控制的區域。城市規劃的具體范圍,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編制的城市總體規劃中規定。其次,該房屋還應該坐落在城市規劃區內的國有土地上。城市房屋拆遷所指的城市房屋主要是國有土地上的房屋,原則上不包括城市規劃區內集體所有土地上的房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八條規定,我國土地的所有權分為兩種:一是國家所有,二是集體所有。其中,城市市區的土地屬于全民所有即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法律規定屬于國家所有的以外,屬于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山,屬于集體所有。
3房屋拆遷中測繪技術的應用
3.1房屋拆遷中面積測算
城市房屋拆遷補償是一項比較復雜、政策性強的工作,必須做到公平、公正,而拆遷房屋面積測算是這項工作的重要環節。拆遷房屋測量是依據國家和地方相關政策,或拆遷人與被拆遷人之間的補償協議對建筑進行測算,測繪單位提供公正、準確、可靠的房屋拆遷面積測算成果,并為測繪產品承擔責任。目前,全國還沒有統一的有關房屋拆遷面積測算標準,大多依據現行國家標準《房產測量規范》GB/T17986―2000,這本規范比較適用于城市、建制鎮的建成區和建成區以外的工礦企事業單位的房產測量,但對于像形狀不規則、結構不規范的自建、私人房屋等類似房屋的面積測算,不完全適用,可操作性也就相對較差。鑒于現行國家標準《房產測量規范》GB/T17986-2000權威性和房屋拆遷測量的現狀,現行國家標準《房產測量規范》GB/T17986-2000仍然是房屋拆遷測量的主要依據的標準。
房屋拆遷面積量處與一般測量工作一樣,也有整體與局部、控制與碎部之分,所以其量算的總原則也是符合從整體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則,即通常是以圖幅理論面積為基本控制,按圖幅分級量算,依面積大小的比例平差。
拆遷房屋面積測算的難點在于如何確定面積全算范圍、面積半算范圍和不算面積范圍,這不是一個單純的測量問題,而是一個政策問題,或者是拆遷人與被拆遷人之間的合法約定問題。因此,只有在一定的政策框架下拆遷人與被拆遷人就面積測算方法達成一致,測算的結果才被雙方接受。拆遷過程可能是一個討價還價過程,為了保證測繪成果質量,避免重復勞動,提高效率,測量單位必須規范測繪行為,盡可能地提交比較全面地反映房屋的區位、現狀、用途和各功能區面積的測繪成果。
3.2房屋拆遷測量方法
房屋拆遷涉及利益關系復雜,測量內容相對于竣工測量也比較繁雜,不僅要測量永久性建筑,甚至可能測量臨時性或層高小于2.2m的建筑。拆遷房屋大都年代比較久,或是比較破舊、不規則,人員流動頻繁,權屬關系單憑測量人員是很難搞清楚的。必須要通過轄區政府層面調查清楚。因此,在房屋拆遷工作中,一般來說,測量機構依據相關政策、法規側重于房屋結構、用途、面積等項目的調查、測算,并建立實地房屋與測量成果的一一對應關系,確保測繪成果的公正、準確、可靠。拆遷測量一般應按以下步驟進行:(1)拆遷測量前應先收集拆遷主管部門提供的拆遷范圍,確定測區范圍。(2)收集測區基本地形圖作為房屋拆遷平面位置圖,根據原圖上建筑物分布情況和復雜程度,選擇房屋拆遷測量的方法和進行作業分工。(3)實地對照每棟建筑物,對于拆遷平面圖位置中房屋變更較小的,用鋼尺定點測量法進行修測;變更較大的,應先補測圖根控制點,后測房屋平面。(4)在房屋拆遷位置平面圖上,對每棟房屋進行編號,并進行實地噴號,以便對照、查閱和數據匯總。(5)實地對每棟房屋拍攝全景照片,以反映建筑物現狀、層數及結構特征。(6)丈量房屋各邊邊長,測量層高,記錄門牌號、房(層)號和建筑結構,測量附屬物相關數據。數字取至厘米。(7)外業繪制房屋分層測量草圖,草圖選擇合適的概略比例尺,使其內容清晰易讀。圖形復雜處可繪制局部放大圖。遇有地下室、復式房、夾層等應另行繪制草圖。(8)內業對當日采集的外業圖形數據在計算機上進行繪圖、編輯和檢查,形成圖形文件;當日工作結束后,應檢查錄入圖形數據是否齊全和正確,以備次日外業復核。(9)內業對編輯、檢查、修改后的房屋分層圖在計算機上逐層取閉合線,計算各層不同結構建筑面積,累加得整棟房屋建筑面積。以此方法測算出各棟房屋建筑面積。
參考文獻
[1]秦長利主編. 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測量[M].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7.
[2]王宏著. 中國城市房屋拆遷程序研究[M]. 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8.
篇3
關鍵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主要功能分區 土地評價 結構調整
引言
都勻市位于貴州省南部地區,總面積2274.00平方千米。山地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80.00%以上。在山地、丘陵之間有眾多小盆壩和河谷槽地。平均海拔938.00米,最高點海拔1961.00米,最低點海拔540.00米。屬中低山山原地貌。氣候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70℃。
1、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城鎮工礦功能分區存在的問題
①《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的歷史機遇,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特別是在建的貴廣高速的鐵路、貴廣高速公路、廈蓉高速公路、黔桂復線、已建成的貴新高等級公路等國家西北、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完善,西電東送等工程的相繼建成,其土地利用結構已發生了巨大影響,用地結構正在趨于合理。
②由于歷史上該城市就是屬少數民族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經濟落后、基礎設施薄弱、但同時,對當地的自然資源的保護從另一方面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對于利用地方優勢特色產業、利用當地天然氣候等自然資源,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調整產業結構,科學合理利用土地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③億元GDP指標遠低于全省及至全國水平,第一產業水平低,經濟總量偏小,外向度低,又缺少足量規模企業拉動,中心城市的聚集力和輻射功能未能充爭發揮,廢棄獨立工礦用地未得到有效利用,城鎮人均占地41.27平方米/人,又遠低于建設部制定的標準中等城市人均標準90-105平方米/人,農村居民點用地有較大浪費(人均占地132.12平方米/人高于《貴州省村鎮規劃標準》規定的最高上限79.60平方米/人),
2、城鎮工礦功能區各種分析方法評價
1)、根據原建設部對城市用地的分類進行歸類,具體詳見原建設部頒布的《城市用地分類和代號》。
2)、特爾菲法和層次因子分析法
①特爾菲法
應用特爾菲法分配權重值的步驟是。
(1) 設計意見征詢表
(2) 選擇專家并請他們填寫問卷表格
(3) 整理和反饋專家意見
(4) 不斷整理和反饋專家意見
②層次因子分析法
影響城鎮工礦用地的因素主要包括社會經濟因素、自然因素和特殊因素。根據分析確定城鎮工礦用地的指導性影響因素體系如下:
③資料的收集
1)、土地利用效益資料
2)、地租、地價資料
3)、影響城鎮工礦的因素資料
4)、其他資料
④指標的計算
1)、單元土地質量指數計算
根據土地功能分區內單元總分值進行級差收益測算時,單元土地質量指數按下式計算:
Xin = fi/ n(23)
式中:Xin :某單元土地質量指數
fi :某單元總分值
n :土地功能分區數
2)、行業或類別資本效益折算系數的計算
分別以商業、居住、工業中某種行業或類別的資本為標準,按下式計算各行業或類別的資本效益折算系數:
Kci = Crm/Cr(24)
式中:Kci :某用地類型中的某行業或類別資本效益折算系數
Crm :該用地類型中某一行業或類別全市平均資金利潤率
Cr :該用地類型中標準行業或類別全市平均資金利潤率
3)、 規模資本效益折算系數的計算
分別以商業、居住、工業中當地行業最佳企業規模或技術水平下的資本為標準,按下式計算規模資本效益折算系數:
Kcs = Crn/Cmax(25)
式中:Kcs :某一行業或類別某一規模下的資本效益折算系數
Crn :該行業或類別某一規模下的全市平均資金利潤率
Cmax :該行業或類別最佳規模下的全市平均資金利潤率
4)、 企業標準資本額的計算:
企業標準資本額按下式計算:
Cs =Ce×Kci ×Kcs(26)
式中:Cs:企業標準資本額
Ce :企業實際使用的資本額
Kci 、Kcs同前
5)、 合理工資量的計算
按當地各行業不同技術水平下勞動力的定員標準,用下式計算合理的工資支出標準:
Lcs = Lce ×LPs/LPe(27)
式中:Lcs :某企業在標準定員情況下應支出的工資額
Lce :該企業實際支出的工資額
LPs :某一技術水平下同等規模的企業應有勞動力標準數量
LPe :企業實際占有的勞動力數量
6)、企業效益資料的整理
將收集到的企業效益資料,按標準化公式計算整理,并將結果填入本附錄相應表格。
⑤ 指標選擇與樣點數據歸類
1)、 土地收益測算指標的選擇
土地收益主要是對級差收益的測算。級差收益測算選擇的指標主要有單位土地面積的凈收益、單位土地面積標準資金占有量、單位土地面積合理工資占有量、企業所在土地的功能分區或單元總分值。
2)、樣本數據歸類
以土地功能分區為單位,分別以不同土地利用類型進行數據歸類,對商業用地可繼續劃分金融保險業、辦公服務類、綜合商廈類、小商店與居民服務類等行業,進行資料歸類。
3)、 樣本數據檢驗
數據檢驗以土地功能分區或均質區域為單位,分土地利用類型進行抽樣樣本的總體和方差檢驗。
用卡方檢驗法、秩和檢驗法分別對已知數據總體分布類型和未知數據分布類型的樣本進行總體一致性檢驗。
用 t 檢驗法和均值方差法分別對樣本總體為正態和非正態分布的進行異常值剔除。
當檢驗后的數據不能滿足模型建立的需要時,應增加抽樣數據,按以上方式重新進行數據歸類。
(2)級差收益測算模型選擇方法
根據數據資料,用以下方法進行模型選擇:
將樣本數據依次代入可能的數學模型中,得到不同樣本的回歸模型,同時對各樣本模型進行經濟、統計和計量檢驗,按檢驗結果,選定測算模型。
⑥系數估計
1)因素系數數值的可靠性檢驗
(1) 經濟意義檢驗
一般從符號和值域兩個方面檢驗。符號檢驗主要是根據模型中變量設計所要達到的條件進行檢驗;值域檢驗是根據現實經濟條件加以具體限定。
(2) 統計檢驗
通過回歸系數的統計顯著性檢驗,判斷因素在在總體上對凈收益的影響程度。
通過模型的擬合優度檢驗,判斷建立的模型與樣點數據的擬合程度。
(3) 計量經濟檢驗
通過異方差性檢驗和多重共線性檢驗,判斷統計檢驗的有效性。
某一級地租的平均值按下式計算:
⑦用以上兩種分析方法進行相互印證,并進行合理調整
⑧計算分值
測算各自然單元各影響因素分值,分值的計算方法可采用德爾菲法或層次因子分析法定量測算的方法進行。各自然單元影響因素綜合分值計算,即在計算出各自然單元各影響因素的分值后,按照下列公式計算各自然單元影響因素綜合分值:
⑨ 測算各自然單元的影響因素綜合分值
影響因素綜合分值的計算,可采用專家打分的方法和因素分值定量測算的方法。
采用因素分值定量測算法,可按照評分估價法中的因素分值計算方法進行評價測算。
⑩各評估單元的各影響因素的分值確定后,按照下述公式計算各評估單元的影響因素綜合分值:
最后,根據上述得到的自然單元影響因素綜合分值,采用總分數軸確定法、總分頻率曲線法等劃分各因素功能影響分區。
3)、GIS分析
疊置空間分析,分為自然因素(成本指數、土地利用系數、地質環境條件)、社會因素(歷史形成原因、人口因素、技術水平、規劃指標和政策影響因素)、經濟因素(投入產出比例、投入強度)等屬性數據層。根據空間分析進行最終的綜合功能分區的劃分。
4)、定性分析
對評價的結果要進行進一步對不能確定的,要進行實證分析,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功能分區。
5)、評價結果
①都勻市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需對土地利用的使用強度特別是人均指標進行調整,合理分配;
②都勻市已受到不合理建設項目,特別是礦產資源開發的影響和不合理的城鎮工礦用地使用造成的了土地資源的一定破壞;
③需通過進一步的調整,確定商業、居住、工業等區域的科學合理劃分。達到“天地人”的和諧的統一與社會經濟持久穩定的發展。
3、結論與建議
1)、城鎮工礦功能分區根據當地自然、社會和經濟因素,確定多因素影響指標,建立分區評價模型,運用GIS技術進行分析評價。
2)、對評價的成果,進行定性分析相結合,與實際不相吻合的情況,應進行分析,找到原因,調整功能分區。
3)、此次評價是在現勢情況下的評價成果,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其具體情況也會發生變化,需要進行適當的修改調整,規劃在一定時期內是相對穩定的,長期而言是動態變化的。
4)、功能區的劃分是與歷史分不開的,而且受到歷史的影響比較大,只有在特定的時期特定政策也即人為因素的影響下,有時甚至將會起決定性、不可逆轉的影響,在此限制條件下,進行布局調整以達到把不合理性減小到最小程度。
5)可以自然形成的街坊為個分塊進行統計分析,然后歸并相似的街坊,比較大的街坊應以能區分其明顯功能的界線進行再次劃分。
6)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關規劃,特別是城市規劃的調整,對其功能區的劃分也會發生變化。
7)可根據當地的實際需要對有關功能分區細分進一步評價。
參考文獻:
1、《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研究》 張薇(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8.06)
2、《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內涵及其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謝敏等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2006.11)
3、《基于3S技術的縣級土地利用數據庫建設》 張婧等 (國土資源科技管理 2008.08)
4、《區域土地利用集約發展的階段性分析》 湯懷志等(資源與產業 2007.12)
5、《土地利用集約度的測度方法》李秀彬等 (地理科學進展 2008.11)
6、《土地利用對生態環境脆弱性的影響評價》 王瑞燕等 (農業工程學報2008.12)
篇4
關鍵詞:地籍測量;現代測繪;數字化測圖
中圖分類號:P271文獻標識碼: A
1、數字化地籍測量
1.1 數字測圖特點
數字化測圖在多媒體數字自動測圖過程中,數據以電子數據格式根據需要處理成圖,在全過程中保證數據準確性、實時性,最大限度保留測量精度。它具有很高自動化程度,野外作業體力勞動強度小,獲得到數據自動存輸在儀器中,數據自動傳輸到計算機中,進行成圖
編輯,大大縮短野外作業工作時間,提高勞動效率。數字信息通過硬盤、光盤、計算機文件等形式存儲、傳遞信息方便,能通過網絡傳輸。在數據存儲、傳遞優勢也無與倫比,有利于成果更新數字化測圖成果以點定位信息和繪圖信息存人計算機,進而保證地圖可靠性和實時性。
1.1 數字化地籍測量
數字地籍測量在測區內部不受圖幅限制,作業組以河流、道路等現狀地物自然劃分,也可按街道或街坊來劃分。當測區整體控制網建立后,在測區內任何位置進行實地測量和分組作業,成效顯著,細度精確,降低常規測量過程中一些普遍問題。數字地籍測量可不按照固
定比例大小來儲存地籍圖,而以數字形式儲存數字比例地籍圖。媒體提供數字地圖以記載數據形式傳送、處理和資源共享,通過自動提取兩點距離、點位坐標、方位以及地塊面積等;可供地理信息系統建庫使用,數字地籍測量準確保證精度而且提供多媒體數字化信息,達到
多媒體信息系統需要。
數字化地籍測量一種自動化管理模式,主要從各城市構建數據庫和相關地籍管理系統中獲取所需要表冊和宗地圖件等信息資料,并進行相應地籍測量工作。其內容主要有:測量地籍圖根、繪制基礎圖和宗地圖、土地權屬問題以及土地面積測量等。其以數字測繪技術為基
礎,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通過外接輸人和輸出以及其他一些設備,對實際土地進行測量,采集有效信息,加以整理以達到所需要求。從某種意義上講,數字化測圖技術在地籍測量中,一個綜合作業過程,有賴于計算機也其發展必然趨勢。此外,需要注意,數字化測圖技術
優勢在于其不但能夠完成地籍測量工作,還能夠將測出數據信息收集到相關數據庫,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現代化地籍測量發展。
2、數字化地籍測量應用分析
2.1 數字化測圖方法
目前數字成圖方法主要有三種:原圖數字化、航測數字成圖、地面數字測圖。原圖數字化將原有圖件進行矢量化處理,使圖形數據變成矢量數據,通過各種編輯,獲得數字化地籍圖一種方法;或者將原有圖紙通過掃描儀掃描,通過一些矢量化軟件,將由掃描得到柵格數
據轉化為矢量數據,然后通過編輯處理,進而得到數字化地籍圖方法。航測數字成圖將航攝像片通過解析測圖儀,獲得地面立體模型,采集地面模型數據,從而得到數字化地籍圖一種方法。這些方法主要作業過程均需要三個步驟:數據采集、數據處理與編輯以及成果圖件數據輸出。這三種方法適用情況和作業方法各異,應根據具體情況區別對待。在沒有符合要求大比例尺地形圖地區,可直接采用地面數字測圖方法,即內外業一體化數字成圖。
2.2 在地籍測量中作業流程
目前應用數字法進行地籍測量前,應做好以下準備工作:根據城鎮地籍調查范圍,劃分好區、街道街坊;進行地籍權屬調查,實地標出每宗地界址點位置;布設控制網;劃分每個作業小組測區范圍。
1)控制測量。地籍控制測量為地籍界址點測量和日常地籍測量服務,它具有傳遞點位坐標及限制測量誤差傳播和積累作用。在地籍測量工作中,為限制測量誤差積累,保證必要測量精度,使各街區測繪地籍圖能夠拼接成一個整體,就必須首先在全調查范圍內選定一些控制點,構成一定幾何圖形,用精密測量儀器和精確測算方法,在統一坐標系統中,確定它們平面位置和高程,再以這些控制點為基礎測算其他界址點點坐標。通常采用GPS 衛星定位技術建立控制網。
2)界址點測量。地籍界址點測量采用GPS(RTK)、全站儀配合草圖方式測圖,關鍵部分繪制在草圖上。草圖清晰、明對內業工作至關重要,草圖繪制比例尺不宜過小,地物之間相對關系大體能夠得到體現。
3)數據傳輸。野外數據采集后,用專用電纜將外業采集數據傳輸到計算機。一般每天野外作業后都要及時進行數據傳輸,以避免數據丟失。數據處理。首先進行數據預處理,即對外業采集數據各種可能錯誤檢查修改和將野外采集數據格式轉換成圖形編輯系統要
求格式。接著對外業數據進行圖形生成,建立圖形文件等操作,再進行等高線數據處理,即生成三角網數字高程模型(DTM)、自動勾繪等高線等。
4)地籍圖編輯。對照宗地關系圖與宗地草圖,根據分幅地籍圖坐標范圍,選定該幅圖所波及作業分區數據文件,由測點平面坐標和地塊描述信息自動生成平面圖。地籍圖生成后,在輸出前利用制圖軟件圖形編輯功能進行圖形編輯處理。圖形編輯處理后,要對其進行全面檢查,查看否有漏測及處理不當地方,并加以修改,消除一些地物、地貌矛盾,進行文字注記說明及地形符號填充,進行圖廓整飾等。也可對圖形地物、地貌進行增加或刪除、修改。
5)生成地籍要素,注記相關地籍要素內容,打印初步地籍圖。進行外業巡查,根據初步地籍圖利用鋼尺對測量精度進行審核,這一步質量控制關鍵所在。匯總量算面積,按照從整體到局部,層層控制,分級量算,塊塊檢核,按面積平差原則進行面積量算、面積平差、面積匯總等工作。生成圖表,在檢核無誤情況下利用制圖軟件功能生成地籍圖、宗地圖、界址點成果表、宗地面積繪總表、土地面積分類表等圖表文件。
6)地籍信息系統建立,進行圖表一致性、勘丈邊長與反算邊長一致性檢核,經檢核無誤或對檢核問題修改后,建立初始地籍調查數據庫文件,再進行人庫前數據檢查,如無錯誤則人庫,即建立地籍信息系統。在地籍測量工作中采用數字化測繪技術,提高數字化測圖技術和效率,保證成圖精度,滿足小城鎮建設需求,為后續規劃和調整工作提供基礎資料,取得較好經濟和社會效益
結語:
地籍測量把土地信息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為地籍管理部門土地管理部門提供數據與圖形依據,數字化測圖技術作為一種新型測繪技術,在地籍測量得到大力推廣,運用也越來越多,從而又促進地籍測量技術進一步發展。目前各種高新技術層出不窮,尤其計算機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推廣,測量技術也不斷的發展,它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也給測繪行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參考文獻:
[1] 林娟.農村地籍測量方法調查研究:以新疆疏勒縣洋大曼鄉為例[J]. 安徽農業科學,2011(29).
[2]宋傳良.地籍測量中數字化測圖特點及應用[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
篇5
關鍵詞:城市化水平;測算;比較
中圖分類號:F29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685(2013)02-0065-06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經濟高速增長,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城市化水平穩步提高。2010年,中國人均GDP已經超過4 000美元,根據國際經驗,人均GDP達到3 000美元是城市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臨界點,也是城市與區域發展的關鍵時期。那么,中國的城市化水平究竟到了什么程度?未來該如何發展?本文采用幾種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化水平測算方法,對中國各省市自治區的城市化水平進行測算,并將幾種方法進行比較,以期能為合理評價一個地區的城市化水平提供借鑒。
一、城市化的含義
城市化或城鎮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標志。由于城市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演變過程,不同的學科領域都對其進行了研究,各學科從自身研究領域出發,對城市化的理解也有所不同。經濟學對城市化的研究主要是從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變化等方面進行的,認為城市化就是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農業向非農業轉移的過程;社會學以社群網(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網)的密度、深度和廣度作為研究城市化的對象,強調農村社會生活方式向城市社會生活方式的轉變;地理學強調城市化對農村和城市之間的經濟、社會、人文等關系變化的影響,認為城市是人類各種活動的中樞,城市化是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引起的農業人口向城市人口、農村居民點結構向城鎮居民點結構轉化的過程,特別強調從地域空間的角度出發來思考城市化,一方面強調城市數量的擴張,另一方面強調已有城市地域的擴大。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城市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演變過程,它涉及人口、經濟、社會、城域空間、居住環境等眾多要素的變化。城市化既是生產要素集聚的過程,也是社會文化擴散的過程,是規模和質量上的集聚與擴散,使社會經濟結構、城鄉空間布局、居民生產生活方式等都發生變化。具體而言,城市化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間內,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第二、三產業向城市集聚,城市數量增加和規模擴大,城市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城市文明和城市意識向農村擴散,生產結構、就業結構等實現城鄉空間結構轉化的過程。
二、城市化水平的測算方法
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是對城市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文明中的主導作用程度的一個測算。近年來,不同學者們從自己的研究領域出發,提出了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方法。這些方法可分為單因素指標法(包括人口指標法、土地指標法等)和復合指標法。本文采用這幾種方法對全國的城市化水平進行比較研究。
(一)人口指標法
人口指標法是用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來表示城市化水平的一種評價方法。這種評價方法數據容易獲得,因而被政府部門和大多數研究者所采用。人口指標法所得出的城市化水平實際是人口城市化水平。人口指標法中常用的有城鎮人口指標法和非農業人口指標法兩種。
1.城鎮人口指標法。城鎮人口指標法指用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來表示該國家或者地區的城市化水平。其用公式可以表示為:c=Pc/(Pc+Pa)=Pc/P。其中,c表示城市化水平;Pc表示城鎮人口數量;Pa表示農村人口數量;P表示總人口。由此可看出:一是城鎮人口指標法所表示的城市化水平是以人口的居住地為標準的,那么城鎮人口的統計口徑對城市化水平評價的影響就至關重要,這取決于對城鎮人口的統計是否與實際城鎮化的人口相符合。二是對城鎮人口的界定。在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時,雖然強調了居住地類型,但把市轄區的人口全部作為城市人口,統計口徑明顯偏大。我國的城市都有郊區,郊區人口的數量在整個城市中占很大比例;在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對城鎮人口的界定指標中增加了“人口密度”指標,這次普查時沒有將市轄區的所有人口都作為城市人口,而是將人口密度在1500人/平方千米以上的市轄區的人口全部統計為城鎮人口,但這樣的統計口徑仍偏大;在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時,我國進行了撤鄉、并鎮、合村等行政機構改革后的第一次大型普查,機構調整后重新界定城鎮人口和農村人口,特別是并鎮后可能使統計口徑擴大。由此可見,采用城鎮人口指標法評價城市化水平,城鎮人口不同的界定方式得出的結論會存在差異,有時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對城鎮人口的合理界定是影響評價結果的重要因素。
2.非農業人口指標法。非農業人口指標法指用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來表示該國或地區的城市化水平的一種評價方法。用公式表示為:c=Pb/(Pb+Pd)=Pb/P。其中,c表示城市化水平;Pb表示非農業人口;Pd表示農業人口;P表示總人口。由該公式可看出,采用非農業人口指標法評價城市化水平的關鍵在于對非農業人口的界定。過去認為農業人口指從事農業生產及以農業收入為主要收入來源的人口;非農業人口是以非農業生產以及非農業收入為主要收入來源的人口。但當前中國流動人口規模較大,特別是農村人口在城市就業的人口較多,其中有些雖然是農業人口但在城市居住的時間較長,甚至已經在城市購房,這樣導致分析結果與實際的城市化水平存在一定差異。
(二)土地利用指標法
土地利用指標法指用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城市建成區土地利用面積與區域總面積之比來表示的城市化水平。用公式表示為:c=Sc/(Sc+Sz)=Sc/S。其中,C表示城市化水平;Sc表示建成區土地利用面積;Sz表示建成區以外的土地面積;s表示區域總面積。土地利用指標法是從城市建設面積比例來測算城市化水平,這種方法強調城市建設面積與城市化水平的關系,但對人口密度不同的城市所反映的結果可能有差異,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各地擴張城市占地,對城市化水平的評價結果也有一定影響。
(三)復合指標法
城市化的內涵豐富,不僅體現在人口和土地上,還涉及經濟、生活質量、生活環境等方面,所以對城市化水平的評價,不能單獨通過人口或土地來說明,應通過綜合指標體系來衡量。復合指標法指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指標來全面反映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城市化水平,這是全面評價城市化水平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可從多方面、多角度綜合衡量城市化水平,也可全面了解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城市化發展狀況。
1.指標體系的構建。指標體系構建時,應堅持以下原則:一是系統性。城市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結構,在指標體系中應綜合考慮人口、經濟、生活條件、生活環境等方面,以綜合反映城市化水平。二是科學性。指標體系的建立堅持科學性原則,各指標能夠真實反映城市化水平,避免信息遺漏。三是可比性。選定的指標體系必須能在橫向、縱向上在各地區之間具有可比性,客觀、真實反映城市化水平的差異。四是數據可得性。在指標選擇過程中,應選擇那些指標含義明確、能量化或可被其他指標很好地替代的指標,并且數據容易獲得。為客觀、真實地反映城市化水平,結合以上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本文從4個方面構建城市化水平的評價體系,即人口城市化、經濟城市化、生活條件城市化和生活方式城市化共15個指標,見表1。
2.指標權重的確定。各指標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是不同的,為科學反映城市化發展水平,根據各指標在城市化中的作用差異,給各指標賦予權重。在確定權重時,采用了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并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首先,將指標體系分成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其次,通過德爾菲法結合已有研究成果,確定各準則層對目標層的貢獻度,即權重。再次,通過德爾菲法結合已有研究成果,確定各個指標層對其所屬準則層的貢獻度,即權重。各指標的權重值見表1。
3.數據標準化處理。由于各指標值具有量綱差異,無法進行直接比較,因此對這些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為使城市化水平指標能夠分布在0~1之間,采用下列處理方法。指標的最小值min xij,x’=0。指標的最大值max xij,x’=1。指標的中間值的處理,分正向指標和逆向指標:對正向指標,采用半升梯形模糊隸屬度函數進行量化,即:x’ij=(xij-minxij)/(max xij-min xij);對逆向指標,采用半降梯形模糊隸屬度函數進行量化,即:x’ij=(max xij-xij)/(max xij-min xij)式中,xij為i因素下j因子指標值;x’xij為i因素下j因子分值,取值范圍為[O,1],這樣各指標的均值為0,標準差為1。
4.復合指標法評價結果。利用標準化后的數據及綜合評價模型,可得到全國31省、自治區、直轄市城市化水平的各項指數排名及綜合評價指數排名,見表2。
三、中國城市化水平多種測算方法的結果分析
用城鎮人口指標法、非農業人口指標法、土地利用指標法和復合指標法四種方法測算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城市化水平,結果見表3。
盡管四種方法測算的城市化水平不同,甚至存在較大差異,但反映了各種測算方法的特點,對城市化水平的評價具有一定啟發。
(一)城鎮人口指標法可以較準確地反映一個地區的城市化水平
城鎮人口指標法所采用的城鎮人口是當前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因而其受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較大,能較準確地反映一個地區的城市化水平。從表3可以看出,總體上東中部地區的排序要先于西部地區,前三名是上海、北京、天津三個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領先的大城市;其次是經濟社會發展較好的地區,如廣東、遼寧、浙江、江蘇、福建等;排名在后的是甘肅、云南、貴州、等這些經濟社會發展較差的地區。總體看,城鎮人口指標法的評價結果基本符合我國各地城市化水平差異的實際,能較準確地反映一個地區城市化的水平。
(二)非農業人口指標法的測算結果較差
非農業人口指標法所用的非農業人口是按照戶籍統計來計算的。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流動人口規模擴大,特別是部分農村人口已在城市定居,所以這種測算方法的結果與部分地區的實際水平差異較大。從表3可看出,對發展較快、基礎較好的地區,這種方法的測算結果與城鎮人口指標法和復合指標法的測算結果差異不大,如上海、北京、天津這三個城市,三種方法的名次差異很小;對于一些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好的省份,這種方法測算結果的排名低于城鎮人口指標法和復合指標法的排名,如河北、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陜西七個省份,非農業人口比例法測算結果排名分別為第26、12、21、25、24、15、19名,而城鎮人口指標法的測算結果排名為第20、7、6、8、13、4、18名,復合指標法的測算結果排名為第15、3、5、6、7、10、13名;對于經濟社會發展較慢的地區,該種方法的測算結果排名卻高于城鎮人口指標法和復合指標法的評價結果,如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湖北、海南、重慶、四川、甘肅、寧夏、新疆等。
(三)土地利用指標法無法客觀反映一個城市的城市化水平
土地利用指標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個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但這種方法受城市占地規模影響較大,測算結果較差。近年來,在有關政策的影響下,各地都大力占地、擴建,特別是一些落后地區城市面積擴張規模更大。因此,用這種測算方法所測算的結果較差。從表3可看出,在采用土地利用指標法時,新疆、黑龍江、江西、陜西、河南、甘肅、云南、湖南位列前8名,而采用城鎮人口指標法和復合指標法,這些省份中除黑龍江外(黑龍江城鎮人口指標法位于第9名)其他省區都沒有進入前10名,特別是河南、甘肅、云南、湖南四個省份兩種測算方法的結果都在20名之后。而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湖北、廣東等省市的測算結果排名都較后,采用城鎮人口指標法和復合指標法這些省市的排名卻都較前,特別是北京和上海,土地利用指標法測算的兩市排名僅為第30名和第27名,而用城鎮人口指標法和復合指標法兩種測算方法的排名都為前2名。可見,土地利用指標法由于受城市占地規模擴張的影響,其測算結果無法客觀反映一個地區的城市化水平。
(四)復合指標法能較為全面地反映一個地區的城市化水平
篇6
關鍵詞:房屋日照 間距 住宅建筑物 密度
中圖分類號:TU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評判房屋質量的一大標準就是房屋的日照采光情況,在高樓林立的城市環境中,一些建筑物內部的房屋的采光情況受到很大的影響,主要原因就是建筑物的密度設計不合理,采光條件不佳的房屋不僅會影響住戶的住宅質量,也會影響房屋的銷售,對建筑商家的利益造成損害,所以,在城市規劃建設中,首要解決的問題是房屋之間的距離問題,科學地確定建筑的日照標準,計算或者測量建筑日照間距, 才能確保房屋的選擇的精確性。
日照與建筑物密度之間的關系
在城市建筑設計的過程中,最引人關注的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建筑之間的距離設計,有非常多的因素會對建筑之間的距離的設計產生影響,例如:通風條件、建筑周圍的交通況、施工建筑的條件、日照時間的長短等等,如果是北方城市,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某過于日照,要想保證房屋獲得足夠的采光時間就必須對建筑物之間的距離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通過測量和計算建筑日照間距,來建筑物的朝向進行科學地布置與規劃。按照科學的建筑日照規劃標準,一般來說,北半球每年的冬至日也就是12月22日普通住宅的中午陽光滿照的時間為1到2個小時,然而一些工作區域例如:辦公樓以及教學樓的中午陽光滿窗日照時間應該保持3至4小時,對于兒童生活的區域,例如:學前班的中午陽光滿窗日照時間應該保持在5到6個小時,一些專家還建議把中午滿窗日照減小到中午半窗日照時間,事實上這樣的標準是根據人們的生活習慣以及享受生活舒適的水平所制定的,這是一個衛生標準,科學的日照標準不僅要考慮住戶的衛生要求,還要顧及到太陽輻射、紫外線照射與節省資源等方面的因素,只有將各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才能得出一個更加合適的日照標準。
在沒有對日照家家具進行測算之前,要對一個地方整個一年四季的太陽位置進行測算,得出一系列數據,這些數據包括:冬至日當地的日出與日落的時間,日出與日落的地理方位,以及當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陽高度角以及建筑物的水平陰影的長度,再結合固定的日照間距系數,這個固定值為:2.126.利用數學關系算出當地的房屋日照間距。
下面以某建筑的五層樓為例子,對日照間距的測算方法加以分析和說明:
假設此建筑物的高度為:H=14.5米,后面的建筑物一樓的窗臺與地面之間的距離為H1=1.2米,
那么:H 0=H—H1=14.5-1.2=13.3米
要想保證在冬至日這段時間,中午過后,后面的建筑的一樓仍然能夠獲得1個小時的陽光照射時間,就要對其最小日照間距進行計算,正確的計算方式應該為:
D=Hoctgh·cosA (其中的h為當地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度數)
=13.3*ctg25度11分*cos0度
=28.29米
從眾多的測算與觀察中會發現,建筑物的朝向對其日照間距也會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
例如:建筑物的朝向如果由面向南方逐漸向東方偏移,那么此時的日照間距系數就會發生逐漸的變化。
根據科學地測算表明:
建筑物正朝南方時:日照間距系數為:2.13
由南偏東15度:日照間距系數為:2.09
由南偏東20度:日照間距系數為:2.00
由南偏東30度:日照間距系數為:1.84
由南偏東40度:日照間距系數為:1.63
由南偏東45度:日照間距系數為:1.51
由南偏東50度:日照間距系數為:1.37
從以上數據可以得出:如果建筑的朝向從南部向東方向偏轉,其日照間距系數也呈現縮小的趨勢,那么建筑之間的距離也可以隨之減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 于建筑的朝向在不斷地變化,這必將使中午的陽光與墻面之間的夾角減小,這時候的陽光應該斜向射到墻上,倘若把太陽的其他位置作為日照標準來加以測算,那么,由于太陽的方位線在朝著東面偏轉,這時候的太陽高度角就會逐漸減小,這樣反過來也會增加日照間距,基于這個科學現象,很多國家制訂了新的日照衛生標準,也就是說如果陽光與墻面之間成角在22度30分范圍內時,太陽高度角小于10度不算在日照時間范圍內。
建筑物的層數以及每層樓的高度對住宅建筑密度的影響
在最近的一些年來,人們越來越注重將建筑物高度進行降低處理,因為隨著建筑物層數高度的降低就可以減少工程建筑造價成本,而且也能科學地節省土地面積,根據科學的測算表明:建筑每個樓層每減少10厘米那么就可以減少1%~1.5%的造價成本,如:一個有五層樓的建筑物,以前的整個建筑高度為14.5米,每個樓層減少10厘米,整個建筑高度變為14米,倘若日照間距依照1.7H進行測算,那么這種降低后的建筑能夠為整個城市節省3.4%的土地面積,由此可以看出這種降低當個樓層高度的做法,對于整個市區的規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且這一方法已經為我國大多數大中城市所利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經過科學的研究表明:每個建筑物的樓層數量對于住宅建筑的密度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由于隨著建筑層數的增加,就會使單位面積上享受的房屋基地面積減少,這樣就大大減少了建筑用地面積。例如:一個三層的建筑物與一個六層的建筑物相比,浪費了建筑用地大概為14.4%。
具體的節約示意圖如下所示:
對于高層建筑,也要在比較適合的城市地段上進行建設,要按照科學的比例進行建造,一般的科學比重為:15%至30%,高層建筑是城市的標志,展現了城市的繁華,見證了城市經濟的飛速發展,而且節省出來的地面空間可以用來增設一些綠化帶,這些綠化帶不僅使城市環境更加整潔,對于城市空氣的綠化與城市容貌的更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外,為了節省城市建筑用地面積,提高建筑物的密度,可以采取公共建筑與住宅建筑相間分布的建筑布局模式。因為一些公共建筑,例如:商場,餐飲業,娛樂健身等建筑對于光線的需求量不是很大,在保證各項安全的情況下,可以適當減小住宅建筑與公共建筑之間的距離,從而保證住宅建筑獲得更多時長的光照,一方面保證了居民生活的安定,另一方面也節省了城市用地。
總結:
房屋日照間距與住宅建筑密度在著緊密的聯系,在搭建樓房過程中,房屋間距有與采光日照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采光不好容易減少室內熱量,不利于人們的身體健康成長,掌握科學的房屋日照間距測量方法,科學地提高住宅建筑的高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趙文田.淺談建筑樓層高度施工的若干通病[J].科學大眾 2010(9)
[2]孫建春.怎樣才能做好建筑工程管理一科技信息(科學·教研) 2007
[3]方倩.對建筑工程管理重要性的分析一城市建設[J]. 2010
[4]楊海峰,姚正明.測繪工程實施監理制度的探討[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09(02)
篇7
作者簡介:孫能利,博士生,高級工程師, 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發展。
基金項目:中國農業大學基本科研業務費研究生科研創新專項(編號:KYCXO9062)。
(1.華中農業大學經管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2.中國農業大學經管學院,北京 100083;
3.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摘要 農業不僅具有經濟價值,同時還具有非經濟價值,而估算農業的非經濟價值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本文把農業的價值分為生產產品價值和生態價值,并采用具有權威性的生態價值測算思想,即Costanza等于1997年提出的方法作為估算農業生態價值的方法依據,同時,由于該項研究也受到了不少嚴厲的批評,如某些數據存在著較在偏差,如對耕地的估計過低,對濕地又偏高等。因此,進一步借鑒謝高地等于2003年針對Costanza等的不足,在參考其可靠的部分成果的同時,基于對我國200位生態學者的問卷調查,制定出我國生態系統生態服務價值的當量因子表。以此表為基礎,結合山東省實際形成適用的生態價值測算方法,采用官方統計數據實際測算了山東省農業生態價值。結果發現,2008年山東省農業生態價值的現實值為7058.54億元,是當年農業經濟價值3002.65億元的2.4倍。
關鍵詞 山東省;農業生態價值;生態價值當量;測算
中圖分類號 F3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1)07-0128-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7.022
農業一直被定位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但從國民經濟結構的變化來看,農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年下降是個不爭的事實,如山東省的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由1995年的20.4%下降到2008年的9.6%,單純就此來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一些觀點也將農業視為國民經濟中可有可無的產業。單純以來上述統計進行分析存在著缺陷,因為它僅僅統計了由生產功能帶來的經濟價值,而忽視了農業其它功能的經濟價值,如水土保持、涵養水源、改善大氣質量等等。由于農業的非生產功能具有強烈的外部性和公共品屬性,其非生產功能價值未納入農業收益之中。由此而來的統計問題非常突出,對于評價農業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會帶來很大的偏差,尤其是近些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加快,農用地征用或征收日益頻繁,在征用或征收補償標準制定時,考慮的僅僅是農業的生產功能,導致補償標準過低,補償糾紛頻發。因此,從社會認識和經濟發展的角度,有必要核算農業的非生產功能帶來的經濟價值。從國外來看,如美國的“在耕土地保護計劃(working land conservation programs)”和“農田保護計劃(farmland protection program)”都側重于耕地的生態效益補償,即把農業的生態價值作為農業產出的重要組成部分。
山東位于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其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都位列全國前列。如何正確認識和客觀評價農業價值直接關系到山東省未來農業發展走向,如“十二五”期間是否值得更為重視農業發展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為此,本文把農業的價值分為生產產品價值和生態價值,并采用具有權威性的生態價值測算思想,結合山東省實際形成適用的生態價值測算方法,采用官方統計數據實際測算山東省農業生態價值,為正確認識農業在山東省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奠定重要基礎。
1 農業價值體系分析
國家、城市居民、農民根據其自身的發展狀況、所處的層次和水平等特點對農業產生各種需求,形成不同的價值關系(見表1)。隨著主體素質和能力的提高,對客體需要將日益豐富,價值關系也會豐富多樣起來,上述各個主體對于農業價值需求的總趨勢是從單一目標向多目標發展,從最初為了生存以農業產出價值為主,到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并存,以期求得多目標和諧發展。
從表1可以看出,農業生產的價值可以歸納為3大
表1 農業生產價值體系及其特征[1]
Tab.1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value system and its features
類: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其中,經濟價值最容易計算,而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是非物質形態的,很難以經濟價值的方式來體現。直到1997年Costanza等[2]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和自然資本”一文,才使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估算的原理及方法從科學意義上得以明確。該方法以生態服務供給曲線、為一條垂直直線作為假定條件,逐項估計了生態系統的各項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而目前對于社會服務價值的估算方法還處在探索階段,主要是采用意愿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存在的問題是意愿調查需要有大樣本,分析成本非常高,具體實現有較大難度。
對于山東省農業價值的測算來說,我們可以忽略其社會價值,而將重點集中于生態價值的估計。理由有二:一是山東省的工業和服務業較為發達,非農就業機會較多;同時,農民參與社會保障程度較高,因此在正常的經濟發展時期,農用地實際提供的社會保障功能較弱。二是山東省農用地占土地總量的73.6%,這意味著從目前來看,農用地數量較多,提供的空間非常廣闊,因此,居民對農業提供開敞空間的需求非常有限。
因此,本文只估算農業的生態價值,會低估農業生產的非經濟價值,估計結果對山東省農業價值評價來說也就趨于保守。文中所涉及的生態價值主要指農業生態系統的間接價值。國家對農業生態價值總體發揮具有影響和調控作用,比如城市發展規劃、設施農業的鼓勵發展、農業政策等會對農用地面積、農用地利用方式產生較大的影響,農業生態總價值供給能力會隨之變動。農業生態價值的價值主體主要是城市居民和國家,城市居民希望居住地環境適宜,優美,對于農業生態效用的認識也在不斷增強。農用地及農用地上的生物構成的生態系統具有調節氣候、凈化與美化環境、維持生物多樣性等作用對于多方價值主體都具有意義。但是,目前農民對于農業生態作用的關注度不高,農民尚未成為生態價值的價值主體,這使農民從事農業生產僅獲得較低的經濟價值,而對于生態價值作為純公共產品免費向社會提供,農業價值也因之而被低估。因此,估算農業的生態價值,不僅有利于正確認識農業的價值空間,更能明確農村、農業、農民對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做出的實際貢獻。
2 農業生態價值測算的方法構建
Costanza等于1997年提出的方法是估算農業生態價值的方法依據的基礎原理。但是,該項研究也受到了不少嚴厲的批評,如某些數據存在著較大偏差,如對耕地的估計過低,對濕地又偏高等。中國科學院謝高地等[3]針對Costanza等的不足,在參考其可靠的部分成果的同時,基于對我國200位生態學者的問卷調查,制定出我國生態系統生態服務價值的當量因子表(見表2)。
表2 中國農業生態系統單位面積生態價值當量表[3]
Tab.2 Ecosystem services value unit area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ecosystem
生態系統生態服務價值當量因子表的特點是:
(1)生態服務被劃分為氣體調節、氣候調節、水源涵養、土壤形成與保護、廢物處理、生物多樣性維持、休閑娛樂共7 類。其中,氣候調節功能的價值中包含了Costanza等[1]體系中的干擾調節;土壤形成與保護包含了Costanza等[1]體系中的土壤形成、營養循環、侵蝕控制等3項功能;生物多樣性維持中包含了Costanza等[2]體系中的授粉、生物控制、棲息地、基因資源等4項功能。
(2)生態系統生態服務價值當量因子是指生態系統產生的生態服務的相對貢獻大小的潛在能力,定義為1 hm2全國平均產量的農田每年糧食產量的經濟價值,以此可將權重因子表轉換成當年生態系統服務單價表。由于山東省的農業產值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較小,城市發展對農業的生態需求更為強烈,經過綜合比較分析,確定1個生態服務價值當量因子的經濟價值量等于當年全國平均糧食單產市場價值。由此,我們可以計算得出全國平均狀態的生態系統生態服務價值的單價[4],計算公式為:
Ea∑ni1(1)
式中,Ea為單位當量因子的價值量(元/ hm2);i糧食作物種類;pi為第i種糧食作物全國平均價格(元/kg);qi為第i種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單產(kg/hm2);mi為第i種糧食作物播種面積(hm2);M為n種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hm2)。
在計算獲取單位當量因子的價值量的基礎上,結合山東省農業用地類型數據和生態價值當量表即可測算農業生態價值。值得一提的是,以上農業生態價值測算沒有考慮人們的心理和實際經濟承受能力,即支付意愿大小。測算出來的價值僅為理論值,或者說是潛力值,不能反映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現實值,因此,需要采用表征支付意愿相對水平的發展階段系數對農業生態理論價值進行修正,得到農業生態價值的現實值。發展階段系數則通過皮爾(Pearl)生長曲線和恩格爾系數求取,計算公式為:
l(2)
式中,l為社會對生態社會效益的支付意愿,l∈(0,1);tT-3,T1/En,En為恩格爾系數;e為自然對數的底。
以表征支付意愿和能力的發展階段系數作為調整系數l(t),則可以修正農業生態理論價值,獲得農業生態現實價值。計算公式:
Eareal(t)Ea(t)×l(t)(3)
式中,Eareal(t)為考慮支付意愿情況下的單位當量因子的現實價值量(元/ hm2)。在獲取單位當量因子的現實價值量的基礎上,我們就可以測算出農業的生態價值。
3 山東省農業生態價值的測算
山東地形,中部突起,為魯中南山地丘陵區;東部半島大都是起伏和緩的波狀丘陵區;西部、北部是黃河沖積而成的魯西北平原區,是華北平原的一部分。山東省土地面積為1 571.26萬 hm2,其中山地約占土地總面積的15.5%,丘陵占13.2%,洼地占4.1%,湖沼平原占4.4%,平原占55%,其他占7.8%。從山東省農業生產狀況來看,2008年農業生產用地中,耕地面積為10 525 000 hm2,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67.0%;園林地面積為3 853 757 hm2,占24.5%;牧草地面積為34 000 hm2,占0.2%;用于漁業生產的水面面積為590 000 hm2,占3.8%。
3.1 測算農業生態單位當量因子的價值量
為了測算農業生態價值,首先,我們測算出農業生態單位當量因子的價值量。糧食作物數據的選取,我們主要依據國家統計年鑒公布的數據作為計算數據,糧食作物包括稻谷、小麥、玉米、大豆和薯類。其中,各種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和作物單產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09)》,糧食的全國平均價格數據來源于《2009年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數據出處可靠。本文得到的2008年農業生態單位當量因子的價值量見表3。
表3 2008年農業生態單位當量因子的價值量
Tab.3 The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value area in 2008
3.2 測算2008年山東省農業生態價值的理論值
本文得出,我國2008年農業生態單位當量因子的價值量為9 668.09元/ hm2。在獲取農業生態單位當量因子的價值量基礎上,結合生態系統生態服務價值當量因子表(見表2)即可計算2008年山東省農業生態系統單位面積生態價值的理論值,以及2008年山東省農業生態總價值的理論值,具體計算結果見表4和表5。
可以看出,2008年山東省農業生態總價值的理論值為15 685.64億元。
3.3 測算2008年山東省農業生態價值的現實值
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居民對生態價值的支付意愿會存在顯著差別。支付意愿的差別直接影響到農業生態價值估計結果。從理論上來說,不考慮居民的支付意愿,農業生態價值存在一個理論值,即為潛在值或者最大值。但是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用市場經濟的眼光分析農業的生態價值必須考慮城鄉居民的實際支付意愿。為此,我們在測算山東省農業生態價值時,考慮城鄉居民的支付意愿,計算農業生態價值的現實值。具體做法是先獲取2008年山東省社會發展階段系數(見表6)。
可以看出,2008年山東省社會發展階段系數為0.45。由此可以計算出在考慮支付意愿情況下的單位當量因子的現實價值量Eareal(t)4 350.64元/hm2。進而,計算出2008年山東省農業生態價值的現實值,見表7和表8。
由此,2008年山東省農業生態總價值的現實值為7 058.54億元。
4 農業生態價值比較及其經濟貢獻分析
在測算出農業生態價值后,可以把農業經濟價值和農業生態價值進行比較,分析現有統計口徑下的農業價值與
表4 2008年山東省農業生態系統理論生態價值表
Tab.4 Agricultural ecosystem theory ecological value
in Shandong in 2008 元/hm2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表2和表3的相關數據計算所得。
表5 2008年山東省農業理論生態價值表
Tab.5 Agricultural ecosystem theory ecological
value in Shandong in 2008億元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2009年《山東省統計年鑒》相關數據計算所得。
表6 2008年山東省社會發展階段系數
Tab.6 Shandong social development stage
coefficient(2008)
數據來源:作者依據《山東省統計年鑒(2009)》中的相關數據計算所得。
實際農業價值之間的差距,進而分析農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實際貢獻。2008年,山東省農業生產總值為3 002.65億元,農業生態價值現實值為7 058.54億元,理論值為15 685.64億元,GDP為31 072.06億元。
2008年,山東省的農業生產總值僅占GDP的9.6%。如果把農業生態價值(現實值)納入農業價值中去,據保守的估計,農業價值占GDP的比重將達到32.3%。在農業價值中,農業經濟價值僅為農業價值的29.8%,農業生態價值(現實值)是農業經濟價值的2.4倍。
因此,對農業生產的價值評價不能僅僅考慮農業的經濟價值,農業生產為整體經濟發展的生態貢獻要遠遠超過農業體現出的產品生產價值。
5 結論與啟示
本文通過采用以農業生態當量因子為基礎的農業生態價值測算方法測算山東省農業生態價值。經過嚴格的計算過程,最終確定2008年山東省農業生態價值的現實值為7 058.54億元,是當年農業經濟價值3 002.65億元的2.4倍,農業的生態價值巨大。
通過對山東省農業生態價值的估算與分析,我們可以
表7 2008年山東省農業生態系統現實生態價值表
Tab.7 Agricultural ecosystem real ecological
value per unit area in Shandong in 2008元/hm2
表8 2008年山東省農業現實生態價值表
Tab.8 Agricultural ecosystem real ecological
value in Shandong in 2008億元
得到下列啟示。
客觀、正確、全面認識農業的多功能性,關注農業的生態價值。農業不僅僅具有農產品生產功能,同時,還發揮著氣體調節、氣候調節、水源涵養、土壤形成與保護、廢物處理、生物多樣性維持、休閑娛樂等非生產功能,因此,農業經濟價值在GDP中的比重下降,并不意味著農業越來越不重要,恰恰是從農業生態價值計算過程會發現隨著城鄉居民經濟收入的上升和恩格爾系數的下降,農業的生態價值會逐步上升。即使在2008年,山東省的農業生態價值已經遠遠超過農業經濟價值,只是目前的統計數據未把農業生態價值統計到農業生產總值中去。
加大耕地保護力度,有效控制農用地非農化速度。山東省仍舊處在快速城鎮化和工業化階段,因此,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土地的需求越來越大。在保證社會經濟發展基本需要的同時,應加大耕地保護力度,降低農用地非農化速度。至少有兩個途徑可以選擇:一是創新土地政策,做到占補平衡;二是提高農用地征用或征收的補償標準,把農業的非經濟價值考慮到農用地非農化時農民的損失中去,通過市場的手段調節農用地需求,降低農用地非農化速度,保證農業生產的土地供給。
謹慎繼續出臺設施農業建設鼓勵政策,避免因盲目擴大設施農業規模而影響農業生態作用發揮。“十一五”期間,山東省大力推進設施農業建設,快速擴大設施農業生產規模,取得的成績是顯著的。但是,設施農業的過度發展,會顯著降低農業的生態效應。從國內外經濟發達地區來看,設施農業的規模并不代表城市的發達水平,但不爭的事實是發達地區更加注重發揮農業的生態效益,如建農業觀光園,更多地體現開放式的大田生產。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Westman W. How Much Are Nature’s Services Worth[J].Science, 1977, 197(4307): 960-964.
[2]Costanza R.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 1997, 387(6630): 253-260.
[3]謝高地,魯春霞,冷允法,等.青藏高原生態資產的價值評估[J].自然資源學報,2003,18(2):189-196。[Xie Gaodi, Lu Chunxia, Leng Yunfa, et al. Ecological Assets Valu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3, 18(2): 189-196.]
[4]牛海鵬,張安錄.耕地利用生態社會效益測算方法及其應用[J].農業工程學報,2010(5):316-323。[Niu Haipeng, Zhang Anlu. Method of Measuring Ecological And Social Benefits of Cultivated Land and Its Application[J].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0, 26(5): 316-323.]
Calculation of the Value of Agroecosystems in Shandong Province
SUN Neng-li1, 3 GONG Qian-wen2 ZHANG Jun-biao1
(1.College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Hubei 430070, China;
2.College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3.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China)
篇8
中國古代數學注重實用性,這已是共識,但數學本身具有抽象性特質,也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中國古代數學是如何處于實用性與抽象性之間的呢?它的抽象化過程是怎樣的?起于何時?在秦漢即更遠的時代,真的只有“實用算法式”數學嗎?傳世文獻里,先于《九章算術》形成的年代,有關數學的材料十分稀少,只能從《考工記》、《墨經》等文獻里探尋數學發展的蹤跡,而諸多出土文獻的整理公布,為我們提供了中國早期數學發展的新材料。本文將以部分出土文獻里保存的有關土地管理與測算的材料作為研究的切入點,這是因為土地管理與測算是秦漢時期官吏的一項重要工作,此工作是必須運用數學的,并且這方面的材料也很多。下面將討論到的有這樣一些文獻:青川秦墓木牘《為田律》、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二年律令·田律》和《算數書》、岳麓書院藏秦簡《數》、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河堤簡》。
不妨先對這幾批出土文獻做一簡述:
1.青川秦墓木牘《為田律》1
1979年出土于四川省青川縣的戰國古墓群,共兩件,其一殘損不易辨識,其一清晰可讀,記載的是一項土地政策。據木牘起首文字“二年十一月己酉朔朔日,王命丞相戊,內史匽民、臂,更修《為田律》”推斷,應為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律令。
2.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二年律令·田律》和《算數書》2][3
1984年,于湖北省江陵縣(今荊州市荊州區)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出土一批竹簡,有1200余枚,保存有《二年律令》、《奏讞書》、《蓋廬》、《脈書》、《引書》、《算數書》、歷譜和遣冊,這些竹簡應與墓主人生前工作職責有關。《二年律令》共有竹簡526枚,推斷為呂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施行的法令,其中的《田律》記載了田畝制度。《算數書》的成書年代下限應不晚于西漢呂后時期,共有190枚竹簡,其中與土地測算有關的是:啟廣,啟縱,少廣,大廣,方田,里田。
3.岳麓書院藏秦簡《數》4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于2007年12月在香港古董市場收購一批秦簡,它的形成時間不遲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這批簡包含《質日》、《為吏治官及黔首》、《夢書》、《數》、《奏讞書》、《秦律雜抄》、《秦令雜抄》。其中《數》里關于土地測算內容有:里田術,[啟]田之術,箕田,周田術,以及計算矩形、圓形、梯形土地面積的算題。
4.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河堤簡》5
2001年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出版了《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該書收錄了文物館歷年收購的240枚簡牘的照片,并有陳松長先生做的釋文和簡要考證。在這批簡牘中有一批內容與河堤相關的簡牘,整理者稱為《河堤簡》。
湖南大學學報( 社 會 科 學 版 )2012年第5期肖燦:秦漢土地測算與數學抽象化基于出土文獻的研究
在分析這些材料時,我們注意到一個詞:“田”,它在律令文書里的所指與在數學書里的所指有著微妙的差異,通過分析這種差異,我們推斷:中國秦漢時期的數學并不僅僅是實用算法式數學,而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抽象性。
首先看青川秦牘《為田律》所反映的田畝制度:
田廣一步,袤八則,為畛,畝二畛,一百(陌)道。百畝為頃,一千(阡)道,道廣三步。封高四尺,大稱其高。捋(埒)高尺,下厚二尺。以秋八月修封捋(埒),正(疆)畔,及癹千(阡)百(陌)之大草。
生先生指出:在此條律令里,“則”是量詞,1則=30步,依據是1977年在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夏侯灶墓中出土的一批竹簡,其中一片殘簡上有“卅步為則”的記載。漢字“測”最初的來源可能就是量詞“則”。而“畛”若解釋為田區,那么《為田律》規定的田畝制度是:1畝=2畛=2×1步×8則=480平方步。因為秦漢每尺約0.23m,所以,1畛≈457㎡,1畝≈914㎡。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距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商鞅變法已有四十一年。新的《為田律》把商鞅擴大的畝制再擴大了一倍。擴大畝制可以增加國家的稅收,因此秦武王有可能這么做。然而,我們今天見到的傳世文獻里,僅有“秦田二百四十步”的記載,而沒有“田廣一步,袤八則,為畛,畝二畛”的記載。1
接著再看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田律》所反映的田畝制度:
田廣一步,袤二百卌步,為畛,畝二畛,一佰(陌)道;百畝為頃,十頃一仟(阡)道,道廣二丈。(……)(246)2
在這條律令里,如果解釋“畛”為田界,就符合了1畝=240步。
至今學者們對這兩條律令的解釋仍存在很多分歧,諸如“阡”、“陌”、“畛”的定義,“畝”的具體形制等問題。不過,我在這一步分析只需要肯定的是:《為田律》和《二年律令·田律》涉及的關于“田”的數學計算是對用于種植的土地的計算,毫無疑問是“實用性”的。
接下來節錄幾條《河堤簡》簡文:
宜成堤凡三百二十三里二十六步,積七十一萬九千六百一十[八步],·凡堤能治者九百二十一里二百四十步,積三百一十八萬一千八百一十二步,為田一百三十二頃五十七畝百九十二步。·醴陽江堤三十九里二百二十二步,·凡堤不能治者三百二十一里二百二十七步,·大凡千二百八十三里八十九步,(222正面)
轉貼于
實三百一十八[萬]方一千八百一十二步。·三百人分之,人得四十四畝四十六步有(又)三百分步七十二。[醴陽]堤三十九里二百二十二步。(222背面)5
這些簡文所記載的可能是西漢早期南郡匯集的各縣把河堤修治工程按人口分配的情況。這其中的數學計算當然也是“實用性”的,其中的“田”是指的實實在在的土地。
然后我們選出幾條張家山漢簡《算數書》和岳麓書院藏秦簡《數》里關于“田”的算題,與前面的律令文書里的“田”的含義作比較,看看有何變化。
方田田一畝方幾何步?曰:方十五步卅(三十)一分步十五。術(術)曰:方十五步不足十五步,方十六步有徐(余)十六步。曰:并贏(盈)不足以為法,不足(185)子乘贏(盈)母,贏(盈)子乘不足母,并以為實。復之,如啟廣之術(術)。(186) (《算數書》) 3
廣十五步大半=(半)步,從(縱)十六步少半=(半),成田卅二步卅六分步五。述(術)曰:同母,子相從,以分子相乘。(0829)(《數》)
箕田曰:并舌步數而半之,以為廣,道舌中丈徹中,以為從(縱),相乘即成積步。(0936)(《數》)
周田述(術)曰:周乘周,十二成一;其一述(術)曰,半周半徑,田即定,徑乘周,四成一;半徑乘周,二成一。(j07)(《數》) 4
在這些算題中,我們發現一個問題:在律令文書里,“田”是用于種植的土地,對于這樣的土地,“方田”(矩形的田)是很尋常的,“箕田”(梯形的田)也很可能,但是“周田”(圓形的田)會有嗎?或者常見嗎?官吏在實際工作中常遇到圓形田地的計算問題嗎?田地形狀規整平直,這很尋常,形狀歪斜曲折也不少見,但正圓形就不尋常了。那么,在當時的數學書里為什么會收錄關于圓形田地的計算方法和例題呢?數學書的編纂者是根據實際工作需要編訂書的內容,還是根據數學知識體系編訂書呢?雖然沒有證據證明當時一定有還是沒有圓形田地,但我認為,不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即使“周田”(圓形的田)以及接近圓形的田偶爾會有,卻絕不是常見的,所以單從實用的角度說,秦漢時期數學書的作者或編纂者從實際需要的角度想到要給出圓形田地計算方法的可能性是很低的。那時的數學書之所以有“周田述(術)”及例題,主要原因還是為了描述圓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此中的“田”未必是指的實際用于種植的土地,而更偏向于虛指的面積概念。“田”作為虛指的面積概念出現在早期數學文獻里,典型的例子也見于《九章算術》劉徽注所記載的 “割圓”求圓周率的方法里:“……倍之,為分寸之二百一十,即九十六觚之外弧田九十六所,謂以弦乘矢之凡冪也……”6],此處“田”指的圓的內接正96邊形之外的96塊弓形面積,當然不是指實際用于耕種農作物的田地。可見在秦漢數學書里,“田”的含義由具體事物轉而指向抽象的形和面積概念,這顯然是數學抽象化的一種表現。
另外,秦漢數學書里的“少廣”算題也可能是純粹數學意義上的運算,與實際生活關系不大。“少廣”算題在岳麓書院藏秦簡《數》、張家山漢簡《算數書》、《九章算術》里都有,內容大致相同。現節錄《數》的“少廣”算題部分內容如下:
少廣。下有半,以為二,半為一,同之三,以為法。赤〈亦〉直(置)二百卌步,亦以一為二,為四百八十步,除,如法得一步,為從(縱)百六十(0942)
……(其余“下有四分”、“下有五分”等簡文從略。)
下有十分,以為二千五百廿,半為千二百六十┕,三分為八百卌┕,四分為六百卅┕,五分為五百四,六分為四百廿,七分為三百六十,八分(0958)為三百一十五┕ ,九分為二百八十┕,十為二百五十二,同之七千三百八十一,以為法,直(置)二百卌步,亦以一為二千五百廿,凡六十萬四千八百,除(0789)之,如法得一步,為從(縱)八十一步有(又)七千三百八十一分步之六千九百卅九,成田一畝。(0855)4
算題表述的計算式如下:
縱=2401+12=240×22+1=4803=160(步)
……
縱=2401+12+13+14+15+16+17+18+19+110=
6048007381=8169397381步
所謂“少廣”,即九數之一。(唐)李淳風注《九章算術》這樣解釋“少廣”:“一畝之田,廣一步,長二百四十步。今欲截取其從(縱)少,以益其廣,故曰少廣。”李籍云:“廣少從(縱)多”,“截從(縱)之多,益廣之少,故曰少廣。”郭書春教授推斷“少廣”本意是“小廣”6]。據此,我們將“少廣”算題算法表示為下圖(以《數》0942簡所記算題為例):
圖1所示為面積1畝的田abcd,原廣1步,縱240步,現將bcfe段截取,一分為二,補在aefd段,則新形成的田廣就是(1+12)步,求縱,得160步。這是“下有半”的情況,接下來是“下有三分”、“下有四分”……直至“下有十分”。當“下有十分”
圖1“少廣”算題算法
時,田的“廣”為(1+12+13+14+15+16+17+18+19+110)步,即《數》0958簡、0789簡、0855簡所記。
這類“少廣”算題算法是如何在實際生活中得到運用的呢?看算題文字內容,當是關于田地測算的,但我們很難想象在實際測量或分配田地時會遇到這類數據:田地邊長為(1+12+13+14+15+16+17+18+19+110)步,以及這一系列的數據。可以說,“少廣”算題是為計算而計算,只有純粹數學意義,這也就說明秦代數學已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但是也存在另一種看法:“少廣”的系列算題可能是為了提供給人們多種形態的“畝制”。我們已知秦漢時期的畝制為廣1步,縱240步的“長條畝”,這樣的“長條畝”制度在實際測量田地時必有諸多不便,“少廣”算題給出了“縱”不足240步時的多種畝制,以供測量田地的實際需要,就好比我們用天平稱量時用到多種規格的砝碼。
篇9
關鍵詞:湖北省;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補償標準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0-2710-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0.063
Abstract: For realizing accurate compensation and determining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s, the service value of products in ecological regions needs to be understood. Based on ecological service value theory and focusing on status of different ecological service products in Hubei province, the ecological service value was measured, for providing guidance for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t concluded that the assessment results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could be used as the upper limited reference for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calculating the actu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the willingness-to-pay and sharing mechanism in ecological product service regions should be also considered. In Hubei province, the path of combining market mechanism with policies and social governance should be actively explored. Specifically,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featuring “different categories, regions and grades”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calculate the compensation standard in practice and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Key words: Hubei province;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compensation standard
1 湖北省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
1.1 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
為推進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和節約用水,國家在漢江流域開展了加快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試點。其中,漢江流域是全國惟一的試點流域,在襄陽、宜昌、荊門、武漢、鄂州開展了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是全國試點較多的省份[1]。
2013年,湖北省濕地面積共144.5萬hm2,其中濕地自然保護區16個,5個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62個,其中39個是國家級濕地公園。湖北水生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有魚類176種、底棲動物86種、浮游生物213種。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主要由直接使用價值和間接使用價值兩部分構成。
湖北省濕地的直接使用價值主要表現為濕地的用途價值,主要包括:①濕地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各種生態產品,如木材、藥材、肉類產品、泥炭、砂石、蘆葦;②濕地水資源可用于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用水,在豐水期湖泊還是水運的通道和介質;③濕地獨特的自然景觀成為重要的觀光休閑地,為人類提供舒適。具體物質生產的價值量計算結果見表1。
湖北省濕地的間接使用價值表現為它的功能價值,主要包括:①蓄水,調節洪峰,滯后洪水過程,減少洪水造成的財產損失和生命損失;②濕地植物固碳放氧,調節空氣中的CO2和O2的平衡;③降解污染物,凈化水質;④為生物提供棲息地,保存生物物種資源,以供科學研究,以便將來更好地服務于人類。湖北省濕地提供的各項間接使用價值量見表2。
根據以上估算,湖北省2013年每公頃濕地提供的生態系統產品和生態系統功能的價值總量約為22 961億元。
湖北省濕地生態補償量的計算主要包括3個內容:①濕地生態服務價值損失量;②濕地污水治理成本及其相關費用;③人工濕地部分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量。運用直接市場價格法、炭稅法和造林成本法、疾病費用法等對湖北省濕地的生態補償量定量評估,結果見表3。
綜上,湖北省濕地的生態補償量是濕地損失的經濟價值總量、水體治理費用和人工濕地生態服務價值三者之和。湖北省濕地的生態補償量約為354.26億元,其中濕地損失的經濟總量是333.56億元,濕地水體治理費用是20.57億元,人工濕地的鳥損價值量是1 270萬元。
1.2 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
湖北省生態林業建設在全國生態林業體系建設中具有特殊地位。據統計,2013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積仍有36 903.02 km2,占總土地面積的20.5%。全省水土流失地域廣泛,主要集中在鄂西山地的三峽庫區、清江流域、丹江庫區,以及大別山、幕阜山、桐柏山和大洪山地區。
基于成本和收益角度,進行湖北省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測算。經濟收益包括林產品收益、非林產品收益等。主要根據森林面積分別乘以林產品單位面積的年產價值、非林產品單位面積的年產價值加權得到。從收益角度,通過相同或近似產品法和直接產品評價法得出各地區林業生產總值(表4、表5)。
森林提供的大多數生態服務如水文調節、水土保持和碳匯等具有公共物品的基本屬性[2],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行業標準》(LY/T 1712-2008),森林生態收益核算方法見表6。
1)涵養水源。按照總攔蓄水量=(降雨量-蒸發量)×森林攔蓄降水面積計算,其中湖北省森林攔蓄降水面積包括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和苗圃地,為8 098 500 hm2。根據測定,湖北省境內平均降水量800~600 mm,林區蒸散量占年總降水量的60%。則計算的總攔蓄水量為51.8×109 m3。森林攔蓄水的價值,相當于等容量水庫的價值,核算價格用水庫攔蓄1 m3水的建造成本。目前,中國單位庫容造價為5.48元/m3。因此,湖北省森林攔蓄降水的價值為2 838.64億元。目前湖北省生活用水的價格1.96元/m3(以武漢市為例),凈化水的量為51.8×109 m3,計算的森林凈化水質的價值為1 015.28億元。根據湖北省2014年統計年鑒,湖北省多年平均徑流量為6 338億m3,其中年洪水徑流量為1 712億m3。按照湖北省能夠防洪的森林總面積24 405 hm2[1],土地防洪費20元/m2計算,湖北省防洪的總價值為48.81億元。綜上,湖北省森林生態系統涵養水源的價值至少為3 902.73億元。
2)保育土壤。依據土壤研究可知,無林地土壤中等程度的年侵蝕深度為15~35 mm,年侵蝕模數為150~350 m3/hm2。本研究以無林地土壤侵蝕模數的年平均值(200 m3/hm2)來估計湖北省減少的土壤侵蝕量。湖北省林業用地的平均收益為500.3元/hm2,森林生態系統的土壤保持量為404.547萬hm2。計算得出湖北省減少土地廢棄的經濟價值約為20.239 5億元。湖北省因森林防護而減少的土地損失的面積約為22 785.89 hm2,按照平均林地價格2 459.9元/hm2計算,森林減少土地損失的價值為0.560 5億元。湖北省森林地表層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3.1%,其中全氮含量平均為0.094%,全磷含量為0.071%,全鉀含量為2.9%,總量分布為60 970 t、56 300 t、314 498 t,而尿素、磷酸二銨和氯化鉀的市場售價分別為1 900元/t、2 200元/t和1 400元/t。計算可得森林減少的氮、磷、鉀養分損失的價值為6.80億元。綜上所述,湖北省森林生態系統保育土壤價值為27.60億元。
3)固碳供氧。按照碳儲量=森林生物量×容積密度×含碳率[2]計算,湖北省森林生物總量約為248.206萬t,闊葉林的容積密度約為21.62 t/hm2,針葉林的容積密度約19.31 t/hm2,針闊混交林取兩者均值,含碳率取0.5,則湖北省碳儲量為7 619.304萬t。從而得到CO2量為27萬t,處理1 t CO2價格按100元計算,則湖北省森林固碳供氧價值為279.37億元。
4)凈化空氣與森林防護。按照凈化空氣服務價值=林地面積×滯塵能力×單位滯塵價格計算,湖北省森林生態系統主要以闊葉林、針葉林以及針闊混交林為主,面積分別為400 483 hm2, 552 968 hm2, 660 425 hm2。闊葉林的滯塵能力為10.11 t/hm2,針葉林為33.20 t/hm2,針闊混交林的滯塵能力取兩者平均值。阻滯降塵的價格采用0.56元/kg計算[3]。因此,湖北省森林生態系統凈化空氣的服務價值為205.57億元。
由于缺乏相應的數據,保守的用森林保護稻田天敵的效益代替農業的增產效益,則湖北省每年至少因森林保護引起的農業增產價值為112.61億元。
5)森林休憩和保護生物多樣性。2013年,湖北省行政區域內森林公園接待游客人次達到650萬,帶來了約6億元的旅游收入,而創造的社會效益則達到49.77億元。在此,如果用社會產出代表森林游憩的價值,湖北省森林游憩價值為49.77億元。森林生物多樣性的間接經濟價值主要體現為機會成本,2013年湖北省森林生物多樣性的間接經濟價值約為59.36億元。
結合上述生態服務價值的計算結果,湖北省2013年森林生態服務價值匯總見表7。
以上以濕地和森林為對象,測算了湖北省主要生態產品提供的生態價值,表明湖北省生態系統提供了極其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特別是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氣候調節的生態服務功能需要被重點保護。
1.3 礦產資源的經濟價值和補償
湖北省礦產資源豐富,種類齊全,主要礦產種類有鐵礦、銅礦、磷礦等,2011年湖北省共有鐵礦儲量6.05億t,銅礦96.58萬t,磷礦7.70億t。2011年湖北省黑色金屬礦、有色金屬礦、貴重金屬礦、冶金輔助原材料、化工原料非金屬礦和其他采礦業創造的產值為172.86億元,產品銷售收入164.00億元(表8)。以能夠創造經濟效益的礦種來看,鐵礦、釩礦、鈦礦、磷礦、鹽礦、灰巖礦等湖北省優勢礦種2011年銷售收入99.16億元。這些礦山企業是當前征收礦產資源補償費的重要來源。
根據礦產資源補償費的計算公式:征收金額=礦產品銷售收入×補償費率×開采回采率系數,補償費率以2%計算,開采回采率系數需要由地方政府會同地質礦產管理部門根據開采方案進行核算,這里以1來估算,可得鐵礦、釩礦、鈦礦、磷礦、鹽礦、灰巖礦等湖北省優勢礦種應征收的礦產資源補償費為1.98億元。與同期實收年均1個億相比,缺口并不大。
自實施《湖北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備用金管理辦法》以來,設立了專項經費,累計征收保證金19億元,為全省礦山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的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經費來源,但是,目前已經完成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僅36項,占全省礦山地質災害總數的5.48%,恢復治理面積600多hm2,占全省需治理面積的4%左右。在頒布的主體功能區規劃中,湖北省將全面推行保證金制度,實施高標準的提取準則。因此,需要更多的配套資金支持上述政策。
2 基于生態服務價值的補償標準確立――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為例
湖北省十堰市是“南水北調”工程的核心水源區之一,以漢江、丹江為主要河流,有215條河流的流域面積超過100 km2,21條河流超過1 000 km2,水資源總量超過388億m3,占全流域比重為66.7%。全流域人均水資源量為3 741 m3/人,高于全國人均水平值[4]。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供給的強大后盾。受水區為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4省(市)。
2.1 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生態價值
根據謝高地提出的“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單位面積生態服務價值當量”[5,6]和研究區單位面積農田食物生產生態服務價值,可得研究區各種土地類型的生態系統服務單位價值。
1)應界定水源區為受水區提供的生態服務種類。只有在扣除林冠截留和林地蒸散后(根據陳東立的研究,林冠截留率的平均值為24.95%[9],林地蒸散率因計量復雜,暫定為0),其他四類生態系統(森林、草地、農田、濕地)提供的“水源涵養”生態服務才形成了水源區的水資源量,從而通過調水工程使受水區獲得清潔水源。
2)確定受水區意愿支付水平。公眾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認知水平和意愿支付水平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而發展的,它與恩格爾系數(受水區加權平均0.33)有大致的對應關系。
3)確立生態補償標準中央和地方的分攤機制。根據王國棟[10]的建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央與地方生態補償資金分攤比例應確定為4∶6。
2.2 生態補償上限與實際補償標準
根據上述調整過程,以2010年得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受水區生態補償上限標準為46.12億元/年。根據《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規劃(2001年修訂)》,中線工程一期工程調水總量為95億m3,其中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分別為38億m3、35億m3、10億m3、12億m3,計算出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4省(市)生態補償上限標準的分攤額度分別為11.07億元/年、10.21億元/年、2.91億元/年和3.49億元/年。
進一步來看,以2010年的現有生態系統土地面積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開工前的2002年比較,水源區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顯著下降,減少了125.38億元。其中尤以森林生態價值的下降為顯著特征(表11)。因此,本研究的結果表明,當前的生態公益林補償并沒有扭轉生態效益下降的趨勢,原因除了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缺口外(2009年中央財政17.88億元,缺口28億元),關鍵是地方政府和農戶的積極性不高。在國外的生態補償實踐中,生態補償標準亦根據當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實際值確定,若水源區當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上升,則補償標準隨之上升;若水源區當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下降,補償標準也會下降。可見,適時監測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變化量,確立生態補償標準能提升水源區政府和公眾保護生態系統、保護水源的積極性,有利于形成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生態環境保護的激勵機制。
3 結論與啟示
要破解湖北省當前生態補償的現實困境,就必須理清生態補償核算思路,加快重點領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進程,明確生態補償核心任務,確定實現路徑,加強平臺建設和能力提升,以重點項目為抓手,全面深化湖北省生態補償機制建設。
有條件的情況下應當成立專門機構,在科學測算生態價值和補償標準的基礎上,提高湖北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生態補償的呼聲,積極響應陜西、河南水源地的訴求,吸引國家財政轉移支付的傾斜力度。
保護和修復自然生態系統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點,湖北省必須盡快推進武陵山和秦巴山生態林(含神農架林區)生態補償試點,爭取納入國家規劃的“籠子”。
參考文獻:
[1] 熊春茂,陳 敏,朱白丹.湖北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水利,2012(11):31-33.
[2] 沈浩然.建立完善恩施州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J].清江論壇,2011(2):68-70.
[3] 韓秋萍,張修玉,許振成,等.珠三角生態屏障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核算―以韶關市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S2):430-434.
[4] 周 晨,丁曉輝,李國平,等.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生態補償標準研究―以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為視角[J].資源科學,2015,37(4):792-804.
[5] 謝高地,魯春霞,冷允法,等.青藏高原生態資產的價值評估[J].自然資源學報,2003,18(2):189-196.
[6] 謝高地,甄 霖,魯春霞,等.生態系統服務的供給、消費和價值化[J].資源科學,2008,30(1):93-99.
[7] 侯 鵬,王 橋,王昌佐,等.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的生態效應[J].地理研究,2011,30(11):2092-2098.
[8] 李 疲李曉東,海米提?依米提.基于LUCC的喀納斯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研究[J].資源與產業,2011,13(6):122-127.
篇10
生態系統功能是地球生命系統的支持系統,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區域生態系統是區域社會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素。然而在人類對自然利用和改造過程中,往往只注重視自然資源的直接消
費價值,而忽略了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服務效益價值。人們在資源開發和社會發展過程中有過無數次的深刻教訓,人類或一個國家及地區能否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最終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對生態價值
的正確認識。在目前關于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問題上,存在著幾種不同的觀點,其一是經濟樂觀論,這種觀點認為社會首先必須發展經濟,才有能力負擔對環境的投資建設和治理。認為環境問題
可以在其發生后通過開發新的技術來加以解決;其二是環境悲觀論,這種觀點認為人類社會對自然界的破壞已經達到或超過自然界的承載能力,為防止生態系統的繼續惡化,控制人類活動是根本措施。這兩
種觀點都注意到了人類面臨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但是其觀點都帶有片面性。
環境悲觀論對科學技術進步的估計不足,只看到人類經濟活動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的一面,而看不到在正確的可持續發展理論指導下,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可以成為改善生態環境和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有利條
件;經濟樂觀論認為只憑借技術進步和市場調節就能自動地解決環境問題,而忽視了生態系統本身的運行規律。為此,在經過長期爭論之后產生一種新的觀點,即生態經濟論,這種觀點認為社會經濟系統是生
態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生態系統決定了一個社會發展的最大限度。
生態系統為社會經濟提供的服務功能被視為一種資源,是一種基本的生產要素。生態經濟學的發展形成一種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之間關系的學科,重點探索人類社會經濟行為所引起的生態環境變化的關系,
是由經濟學與生態學互相滲透、有機結合形成的具有邊緣性的學科。生態經濟學的創立與發展,對傳統經濟福利測算指標GDP提出了質疑,認為它存在嚴重的缺陷,其中末包含環境價值并不能真正反映人類
社會福利狀況。從而進行探討新的反映經濟發展指標。在研究社會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定量衡量問題過程中,人們提出了不少可持續發展的測量指標,如綠色國內生產總值、經濟福利指標、生態足跡等
。美國從系統研究分析的角度出發,1993年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建立了反映環境信息的資源環境經濟整合帳戶體系,日本科學家于1998年也提出了廣義的資源環境帳戶體系的理論框架,對生態和經濟耦合方法
進行了探討。
在研究探討可持續發展定量衡量問題中,其中一個核心問題是環境的成本與效益價值的估計和生態損失及環境退化價值的折算。因此,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成本價值的評價是目前研究的重要問題。生態經濟
學認為社會經濟系統是整個生態系統的一部分,生態系統決定了社會發展的最大限度。我們距這個限度越近,經濟發展的余地就越小。人類需要一種社會經濟與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緊密結合的發展模式。
因此生態系統提供的生態效益服務視為一種資源,是一種基本的生產要素。不合理的利用與開發自然資源對一個社會和民族來說甚至會帶來毀滅性的災難。這些問題的解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類對生態
系統效益價值的正確認識和有效管理與合理的經營利用。因此,從區域可持續發展目標出發,生態效益的價值將是21世紀社會經濟體系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將促使對經濟體系產生重大的改造。對
生態系統效益價值的研究和評價,可為利用經濟杠桿協調人與環境的關系提供重要的依據。
2生態經濟學研究的理論基礎與主要內容
生態經濟學是人類對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關系的反思而出現的,其研究對象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經濟系統,是研究人類社會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關系及其規律,研究不僅是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互相依存關系
,更重要的是人類社會子系統的存在和發展依賴于生態經濟大系統的平衡與調節機制。生態經濟學理論基礎包括了生態學和經濟學固有的理論,也包含了當今自然和社會領域中眾多學科的理論。因之,生態
經濟學可以說是目前研究領域中涵蓋十分廣泛的交叉學科之一。生態經濟學目前研究的具體內容為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和特點、生態平衡與經濟平衡的關系、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關系、生態供給與經濟需
求的矛盾等。
當前生態經濟研究的前沿問題主要是:其一,生態經濟整合帳戶的建立;其二,可持續發展定量衡量的研究;其三,自然資源與生態服務功能的估價;其四,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政策建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有效管理。生態環境經濟帳戶作為國民經濟帳戶的一個衛星帳戶或平行帳戶,對反映自然資源的利用損耗和生態環境退化及環境成本的轉移十分重要,有助于增強對人類活動和生態環境過程之間關系的了解,更好地了解生態服務功能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過程,從而進行科學地調整人類行為、協調人地關系。這一帳戶在一些發達國家正在建立,新的帳戶是對國民經濟帳戶體系進行糾正而產生的一種衡量可持續發展的量化指標體系,如綠色國內總產值,可持續經濟福利指標、真實發展指標等。對原有的國民經濟帳戶進行調整得到環境國民經濟帳戶,以此反映自然資源和環境成本的信息,它能進行國內產品和財富的綠色衡量。
在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中,生態環境的貨幣化指標體系確定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但它又是生態環境帳戶的重要基礎,貨幣化價值分析在許多研究領域是必不可少量化衡量標準,盡管在資源環境的費用和效益方面評估和使用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定價還存在許多困難,但這是研究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新思路。生態經濟的資源環境的貨幣化研究,可定量的判斷人類或區域生態是否安全。由于人類消費自然環境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均對地球和區域生態系統產生影響,只要這種利用對自然生態系統產生的壓力處在區域生態系統的承載范圍內,其生態系統的生命就是安全的,社會經濟發展處于可持續范圍之內。而如何判定人類是否生存在區域或地球生態系統承載力范圍之內呢?生態足跡的研究可以回答這個問題。生態足跡是通過測定現今人類
為維持自身生存而使用自然資產的量來評估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強度。
計算是基于兩個方面:其一,是確定人類自身消費的絕大多數資源和其所產生廢棄物的數量;其二,是計算這些資源和廢棄物可轉換成相應的生物生產所需的土地面積。因此,任何一個已知人口的區域或國家,其生態足跡是生產這些人口所消費的所有資源和吸納這些人口所產生的所有廢棄物,所需要的生物生產土地的總面積和水資源量。測量人類對自然生態服務的需求與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態服務之間的差距對生態和經濟的平衡與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生態足跡的研究可呈現管理國家和區域自然資產帳戶的一個框架。通過計算分析可以在區域或全球內對自然資產的產出和人類的消費情況進行比較,通過跟蹤區域或國家能源和資源的消費,將他們轉化為提供這種物質流所必須的生物生產土地面積,與同區域和國家范圍能提供的這種生物生產土地面積進行比較,能為判斷一個國家或區域的生產消費活動是否處于當地生態系統承載力范圍內,生態環境是否安全提供定量依據。
3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的評價體系與方法
3.1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價流程
對于不同區域生態系統效益的評價研究,主要通過歸納總結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對一個區域的生態服務經濟估價評估,首先確定生態系統類型和劃分各類型環境質量等級,如森林、草地、沼澤與濕地
、湖泊與河流、荒漠、凍原、冰川、耕地、裸土與裸巖等。不同的生態系統有其自身的功能和效益,功能效益的大小不僅與生態系統類型有關,而且與其自身質量等級密切相關。如森林、草地等系統其質
量與植被蓋度和生狀態密切相關。因之,在確定生態系統類型后,分析系統質量差異并劃分為不同的等級序列,測算各類型不同質量等級的面積,建立區域生態系統類型與質量等級信息系統。其次,分析各生
態系統類型與各等級生態功能和生態效益。一般可從生態系統的氣候氣體調節功能、水分供給與調節功能、土壤保持控制作用、養分循環功能、廢棄物分解轉化功能、生物調節與庇護功能、植物繁殖功
能、初級食物生產功能、特有生物產品材料提供、初級生產材料提供以及文化休閑功能等方面進行分析。氣候氣體調節作用主要通過調節大氣化學組成及對氣溫及降水的調節和對氣候過程的生物調節作
用而體現;災害防治與干擾調節作用,主要體現在生態系統對環境波動的容納、延遲和整合能力的體現,對風暴、洪水、干旱的防治與控制及對環境變化的反應能力;水分供給與調節,主要功能是生態系統對
水分的保持與儲存,對水文循環過程的調節;土壤侵蝕控制與水土保持作用主要是對風力、徑流和其它運移過程的土壤侵蝕和在湖泊濕地的積累;土壤形成作用,主要指土壤的形成過程,如巖石風化和有機物
質的積累;養分循環功能,主要指生態系統養分的獲取、形成和內部循環與存儲,如固氮和N.P等元素的養分循環;廢棄物的分解轉化功能,主要是對廢物的處理及污染控制和有毒物質的轉移與分解;植物繁殖
功能主要指植物配子的移動、植物種群繁殖授粉者的供給;對生物調節和庇護作用,主要指對種群的營養及動態調節和對定居與臨時種群提供棲息之地;初級食物的生產作用,如初級生產力可提取的食物,如
魚、獵物、作物、果實的捕獲與采集,給養的農業和漁業生產;初級原材料生產,是初級生產力可提取的原材料,如木材、燃料和飼料的生產;文化與休閑功能,是可以為人類提供娛樂、美學、藝術、教育的
精神文化價值,如生態旅游等戶外休閑娛樂活動及科學研究等。
3.2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測算方法
對生態系統效益價值,主要從其服務功能入手,分析其生態調節作用特征及過程,建立模型,測算生態系統調節物質量和相應的價值,對于生態調節服務價值可運用市場替代法、防護費用法、恢復費用法等方
法評估其經濟價值,使生態效益貨幣化。
3.2.1市場價值法。這種方法是把生態環境系統看成一種生產要素,環境的優劣程度及生態效應大小體現在與其相關的生產物質量上,環境系統的變化是導致生產率和生產成本變化的一個因素。通過市場觀
測和價格的變化,來度量其生態效益大小的一種計量方法,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價值計算,就是如此。
3.2.2恢復費用法。這種方法是針對那些無市場價格可以替代的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或生態環境損失量的一種計量方法,盡管說資源環境是無價格的,但是由于生態環境質量的退化,所破壞的生產性資產都是
有價格的,恢復費用法就是把恢復生產性資產所需費用作為生態環境損失的最低價格。
3.2.3機會成本法。該法是利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機會成本來計算環境質量變化所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失的一種方法。當某些非價格形態環境資源的生態社會經濟效益不能直接估算時,采用反映資源最
佳用途價值的機會成本是一種有效可行的方法。
3.2.4影子工程法。這是恢復費用法的一種特殊形式,若環境破壞后,用人工方法建造新的工程來代替原生態環境系統的功能,然后用建造新工程所需費用來估算,環境功能價值或環境損失價值的一種計量方
法。
4結束語
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區域生態環境差異大,不少地區經濟的發展以消耗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損失為代價。世界銀行的國民財富指標已在發達國家逐步糾正國民經濟帳戶的指標體系,即在傳統的國民經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土地資源管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