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勞動力資源范文
時間:2023-10-08 17:40: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業勞動力資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發展農村經濟,實現農村富裕的需要目前,我國農民的收入主要來源于種養殖和打工等,土地仍然是農民的生活保障。然而,我國農民人均占有耕地量嚴重不足,向土地要“財富”不僅要依靠資本集約,更重要的是要依賴于技術集約,歸根到底要以高素質的勞動力作支撐。只有切實開發和利用農業勞動力資源,才能促進農村經營方式的轉變,從而推動農村經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一、農業勞動力資源現狀制約農民的收入
而當前我國的農業勞動力資源現狀是農村勞動力的數量多,占社會總勞動力的比重大,截至2005年底,全國人口中,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74471萬人,占總人口的57.01%;鄉村勞動力人數49695萬人,其中農業勞動力人數為30596萬人,占鄉村勞動力人數的61.6%。
農業勞動力的質量較低受我國農民的收入水平、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醫療條件等因素的制約,我國農村勞動力在營養和保健方面沒有物質保證,身體素質偏低。同時,我國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低。我國農村人口的勞動力文化程度以小學和初中為主,文盲和半文盲的比重很大;同時,在接受過教育的勞動力中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占9%,而接受過專門的農業技術教育的不足5%。所以,大部分農民對農業新技術、新知識的接受能力較低,對農業市場化、產業化的認識還很模糊。
農業勞動力的地區分布不均衡由于我國各地區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差別很大,使得人口和勞動力分布極不平衡。我國東南部面積只占國土總面積的43%,而人口卻高達95%;西北部盡管土地面積占了國土總面積的57%,人口卻不到5%。這種人地關系的不平衡,必然造成勞地關系的不平衡。
二、打來開發勞動力資源
1.農業勞動力資源外流由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差,交通不便利等情況,農民的脫貧致富往往依靠勞務輸出,進城打工,從而造成農村中一些具有較高素質的農民也向非農產業轉移,出現了農村優質勞動力資源外流的嚴重現象。據國家統計局監測,2009年全國農民工總量是22978萬人,比2008年增加436萬,增加1.9%。其中,外出農民工總量是14533萬人,比2008年增加了492萬人,增長了3.5%。
所以開發農業勞動力資源,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農業勞動力資源開發的概念是農業勞動力資源開發是在充分分析與研究農業勞動力分布特點,供給與需求特征基礎上,合理利用勞動力資源,以提高勞動力資源的利用率和生產率。
2.農業勞動力資源開發包括三層內涵:一是合理的農業勞動力資源供求平衡是農業勞動力開發的先決條件,特別是農業勞動力的數量不能超越農業發展的合理要求;二是提高農業人力資源質量是農業勞動力資源開發的核心;三是在農業勞動力資源開發的整個運行過程中,有效的開發政策是農業勞動力資源開發的保證。它主要涉及數量開發與質量開發。
3.農業勞動力資源的數量開發農業勞動力資源的數量開發指合理利用勞動力的數量資源,使其配置得當,結構合理,剩余勞動力得到合理安排,以提高勞動力利用率。其開發途徑主要有: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合理利用農業勞動力資源一是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培育增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引導村、鎮以產品為紐帶,在自主、自愿原則下發展專業協會或專業合作社等經營組織,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協會(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模式,帶動相關產業群的發展。二是利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農業,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加快發展畜禽、反季節疏菜、花卉等勞動密集型特色優勢產業。三是大力發展個私民營經濟,創辦多種所有制形式的經濟組織,增強其安排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的能力。
4.搞好信息服務,合理轉移農業勞動力正確分析和認識我國農業勞動力資源,根據其特點,促使農業勞動力合理轉移,是農業勞動力開發的重要課題。農民缺乏信息和獲得信息的能力,導致農民很難找到非農就業的機會,更談不上找到適合個人發展的機會。因此,各級政府要加強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建設及服務,建設農村勞動力供求信息平臺,引導和鼓勵教育培訓機構加強與職介和用工部門的溝通與協作,解決城鄉之間、供求之間信息不暢的問題,從而實現勞動力供需情況的信息化、動態化管理。同時,通過政府信息網絡的建設和完善,盡快把緊缺崗位信息提供給農民,并加以正確引導,有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
5.建立合理的勞動力年齡結構合理的勞動力年齡結構是保證農業生產連續性和農業生產力持續穩定發展的前提。在我國農業勞動力轉移過程中,一定要克服農村中年輕、有文化、有技能、有特長的人都外出務工經商,而年齡大、低文化、無特長的人,留在農村種地或經營林牧副業的現象,使農村勞動力年齡結構保持合適比例,以保證農業生產對農業勞動力的需求。
6.提供優惠政策,激發返鄉農民工創業的積極性按照“輸出勞動力,引回生產力”的基本思路,大力優化境內投資環境,吸引和扶持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地方各有關職能部門要在回鄉創業手續辦理上給予方便,在稅費、用地、供電、供水、信貸等方面給予優惠。優先解決子女入學,努力創造寬松環境,以吸引更多的外出務工人員回鄉二次創業。
篇2
本文通過SFA方法對我國2003-2012年的農業勞動生產率進行了四重分解,分析了我國的勞動力結構對我國農業生產技術效率的影響,進一步通過四重分解模型得到了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構成及其變化情況,得到的結論如下:
(1)我國的農業勞動力結構出現了顯著的變化。由本文分析得出,我國的農業勞動力出現了老齡化、女性化、兼業化的現象。這些現象在大多數發達國家都曾出現過,并不是我國特有的問題,因此,在面對我國的農業勞動力結構變化時不應該當成嚴重的問題,而是一種現象。
(2)我國的農業勞動力結構變化對我國的農業技術效率產生了顯著的影響。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與農業勞動力的不斷轉移,農業勞動力結構的變化是符合歷史進程和規律的。發達國家大都經歷過農業勞動為老齡化、女性化與兼業化等現象。從本文的研巧發現,我國的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并未對我國的農業勞動生產率產生負面影響,相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送與老年勞動為所具有的豐富農業生產經驗與技能有關,還有老齡勞動力相對于年捏勞動力難以獲得兼業機會,更能專也于農業生產有關;其次,農業勞動力女性化對我國農業生產產生了不利影響,原因可能在于女性的特殊社會地位與在資源獲取的劣勢有關;農業勞動力兼業化應經影響了我國農業生產率的提高,雖然農業兼業化帶來農民收入的上升,但由于農民很難融入真正融入城市中去,導致農民始終不愿放棄土地的保障作用,還有年老后返回王地重新務農的打算,這導致一定程度上主地的拋荒、攝荒嚴重,復種指數下降等問題,影響了我國農業生產率的提高。
(3)我國農業技術效率不高,全要素生產率對農業勞動生產率的貢獻主要來自于技術進步。通過將農業勞動生產率進行四重分解后顯示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的主要動力依然來自于技術進步。人力資本變化與物質要素積累也對農業勞動生產率起到了積極地作用,然而我國的農業技術效率很多省份存在技術非效率現象,技術進步抵消了農業技術的非效率造勢,使得全要素生產率對農業勞動生產率依然起到了積極總用。
二、政策建議
1 全面放開生育政策,緩解我國老齡化現象
雖然目前看來,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并沒有對我國農業生產產生不利影響,但是長遠看來,當老齡化農業勞動力退出農業生產后,新生農民得不到補充,農業是否真會面臨后繼無人的情況,而且青年農民是否會產生既沒有老一代農民豐富的經驗又無大規模機械化土地條件的尷尬局面科技進步飛速發展,年輕人口的缺芝對一個國家的技術進步、制度創新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多項數據表明,日本自從進入深度老齡化以來,很多技術專利指標均有下滑。雖然,我國己經全面放開了二胎政策,但依然不能有效緩解老齡化帶來的陣痛。有的學者認為,使我國人口老齡化平穩過渡的計劃生育政策最合適的放開時間是2000年。因此,盡快全面放開生育政策并配合土地、戶籍制度的改革,未來可以緩解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的現象,加快農業技術效率的改善,促進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有利于我國的農業現代化進程。
2 推進新型城鎮化,加速農民向市民轉化的進程
我國以前的城鎮化進程更多的是土地的城鎮化,農民工在城里居住半年就被統計為城鎮人口,這其實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偽城鎮化"現象,農民工其實并沒有享受到城鎮的教育、醫療、住房、社保等福利,未能真正的融入城市生活,由于農村社會保障體制的不健全,使得他們極為重視土地的基本保障作用,對放棄止地經營權仍也存憂慮。因此,雖然專業農戶數量越來越低,但王地資源并沒有得到有效集中。目前,分散的小規模王地經營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農業的要求,必須加快去"小農化",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是大勢所趨。新型城鎮化是人的城鎮化進程,使得農民工真正市民化,能享受城里人同等的福利和保障,這樣王地對農民工的保障作用就會削弱,減少了土地拋荒、搖荒等現象,使得止地能夠順利流轉進而實現市場化配置。
3 繼續推進相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戶籍制度與用工制度的改革完善關系到農民是否能夠真正融入城市,用工制度的完善關系到農民非農轉移的質量和速度,土地制度改革則關系到土地大戶的規模化經營是否能夠實現,養老制度完善則關系到進入城市的農民是否能夠真正放棄王地使得王地順利流轉到專業大戶手中。只有戶籍制度、用王制度、土地制度與養老制度進行創新謀動改革才能使得進入城市的農民放棄王地成為真正市民,留在農村的農民也能夠變得更加專也、專業于農業。當然,改革不可能一激而就,任何新事物取代舊事物都需要一個過程。針對于止地流轉制度改革,可以不讓兼業化農戶放棄對王地的經營權,而是讓專業大戶采取租賃的形式經營農戶的王地,但要保證專業大戶穩定的承包經營權,這樣也能使止地順利流轉起來。而且土地的規模化經營可能會吸引更多青年勞動力從事農業,緩解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現象。總么,戶籍制度、用工制度、王地制度與養老制度的改革應給予有能力與有意向在城里生活的農民工以方便,給予專業農戶從事規模農業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農業勞動生產率得到提高和農業現代化的健康有序發展。
4 重視農業人力資本投資特別是對女性人力資本的投資
人力資本同物質資本一樣也具有邊際收益遞減的特性,然而我國的人力資本正處于發展階段,對于提高生產率具有關鍵作用。我國目前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有往大中城市聚集的趨勢,農村教育資源相對薄弱,因此要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資水平。由于生理的特殊性和社會歧視等原因導致女性在獲得化會資源中想對于男性存在劣勢,男的在外打工,女的在家務農,這也并沒有脫離家庭作業模式,只不過是家庭內部勞動力的重新非配。通過加大對女性農業勞動力的技能培訓,使得女性勞動力在城市找工作時也能順利進行轉移,有利于促進勞動力轉移"舉家離農"模式的實現。如果男女雙方都進行了非農轉移,也會更加有利于止地流轉和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
篇3
1、農業資金包括:農戶自有資金、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
農業財政資金,農業信貸資金,民間農業資金,國際農業資金
2、形成農產品有效供給的2個條件是_______ 、_______ 。
生產者有出售意愿,有出售能力(有貨可售)
3、水資源的經濟特性有 _______、_______ 、_______ 。
可更新、可耗竭、可替代
4、形成農產品有效需求的2個條件是_______ 、_______ 。
消費者愿意購買,消費者有支付能力
5、農業生產要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土地和水等自然資源,農業勞動力,農業資本,農業管理
6、農業現代化的指標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
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農產品商品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農業資源環境指標
7、最基本的3個生產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土地、勞動力、資本
8、農業技術的經濟類型包括:_______ 、_______ 、_______ 。
勞動節約型技術、土地節約型技術、中性技術
9、供求均衡形成的條件是_______ =_______ 。
市場需求=市場供給;或者,總需求=總供給
名詞解釋題:請解釋下列術語的含義
1、農業勞動生產率:指單位勞動的農業產出量,即農業產出量除以該產出所花費的勞動量。
2、生產要素:是進行物質資料生產所必須具備的基本因素或條件,是進行生產所必需的有形和無形投入。
3、農業資本與農業資金
農業資本是投入到農業的生產資料和資金。農業資本是農業生產3類傳統生產要素中的一種。所以,農業資本一般不包括土地、農業勞動力。農業資金可以用來購買農業生產資料(農業資本),也可以購買土地、農業勞動力(雇工)。農業資金可以轉換為任何生產要素。
4、農業產業結構
農業產業結構,指一定區域內農業各產業部門和各部門內部的組成及其相互之間的比例關系。
5、農業生產函數
農業生產函數,是在一定時期內,一定量的生產要素投入與其所能產生的農業產出之間的關系。可表示為:
Y = f(R,L,K,T)
式中,Y表示產出量,R表示土地等自然資源投入,L表示勞動力投入,K表示農業資本投入,T表示其他因素。
6、農業剩余勞動力:指超過農業需求量的農業勞動力。嚴格地,邊際產量為零的農業勞動力,即農業剩余勞動力。
7、農業產業化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5個特征:市場導向、效益中心、專業化、規模化、一體化。
篇4
該報告指出,與男人相比,在婦女經營的土地上,單產較低。但是,這并不是因為婦女的種植技術不如男人。原因很簡單,即她們獲得的投入物比男人少。如果她們也能得到與男性農民同樣多的投入物,其單產將會提高,她們的產出將會提升,并實現總體農業生產的增長。
“該報告對促進農業中的性別平等賦予重要的商業意義,”糧農組織總干事雅克?迪烏夫說。“性別平等不僅是一個崇高的理想,也是實現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的基礎。我們必須促進兩性平等并賦予婦女權利,確保以可持續方式戰勝饑餓與極端貧困,”他補充說。
縮小單產差距使各方受益
只要發展中國家的婦女能夠享有與男人同等的農業資源,由她們經營的農場便可實現20%-30%的增產,從而使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總產量提升2.5 %至4%,而這又能反過來使世界饑餓人數減少12%至17%,即1-1.5億。據估計,2010年世界營養不良人數為9.25億,其中9.06億在發展中國家。
“我們必須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的歧視,確保對資源的獲取更加平等,農業政策和計劃更具性別意識,并使婦女在各級政策制定中擁有發言權。必須將婦女視為可持續發展中的平等伙伴,”迪烏夫說。
婦女的工作
在發展中國家,婦女占農業勞動力的比例平均為43%,從拉丁美洲的20%,到東亞和東南亞及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的近50%。這一比例在某些國家更高,而在有些國家內部亦存在很大差異。
在農村婦女就業的地方,她們往往被安排收入較低的職業,而且就業形式會更無保障,如季節性、兼職或低報酬的工作。該報告說,與傳統農業相比,高價值出口型涉農企業創造的新就業崗位為婦女提供了更多機會。
關注差距
該報告闡述了在獲取廣泛農業資源方面存在的性別鴻溝,這些資源包括土地、牲畜、農業勞動力、教育、推廣服務、信貸、化肥和機械設備等。
所有地區的婦女獲得土地的機會普遍少于男性。對于那些有數據可查的發展中國家,在所有土地持有者中3%至20%為女性。婦女在農業勞動力中所占比例要高得多,在發展中國家區域為20%到50%。
“與男性農民相比,女性農民所經營的土地單產通常較低,其原因并非她們技不如人,而是由于她們經營規模小,使用肥料、改良種子和工具等投入物少,”該報告的編輯特麗?拉尼說。
實現農業中的性別平等
“許多國家的事實表明,政策能夠促進在農業和農村就業方面實現兩性平等并賦予婦女權利。第一個優先重點是消除歧視性的法律規定,”拉尼說。“在許多國家,婦女在諸多方面不能享有與男人平等的權利,其中包括購買、出售或繼承土地;開設儲蓄賬戶或借貸;簽署合同或出售農產品。即便法律權利已有明文規定,但通常得不到遵守。”政府官員必須履行維護法律的義務,而婦女則必須了解自己的權利并有能力維護其權益。
在農業領域,農業生產的復雜性和時間分配上的限制導致婦女面臨多種制約因素。該報告指出,為了做到切實有效,干預措施必須“捆綁”實施,以便整體解決這些限制因素。
政策和體制對男女兩性往往產生不同的影響――即使不存在明確的歧視含義。“男人和婦女在社會中發揮不同的作用,同時也面對不同的機遇和限制,”拉尼說。“我們必須考慮性別差異,否則無法制定有效的農業政策。”
積累人力資本
除了提高總體農業生產之外,填平農業中的性別鴻溝也將有助于婦女增收,是改善兒童健康、營養和教育成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們能夠提供的最好投資方式是針對婦女和女孩積累人力資本。基礎教育、市場信息和農業推廣服務是農業生產率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基石。”拉尼說。
新聞背景:
農業中的女性
――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文化規范一直鼓勵女性在經濟上自力更生,歷來敦促女性承擔農業生產的重大責任。由于艾滋病毒/艾滋病、沖突和人口流動等諸多原因,許多國家農業勞動力中的女性比重上升。這一比重從科特迪瓦和尼日爾的36%到萊索托的60%以上不等。――東亞和東南亞區域平均值由中國主導,該國農業勞動力的大約48%為女性。――南亞的平均值由印度主導,該國農業勞動力中的女性比重為30%。巴基斯坦自1980年以來農業勞動力中的女性比重增加了近兩倍,而孟加拉女性在農業勞動力中的比重現已超過50%。
篇5
“零值邊際勞動生產率”說。首先提出“邊際勞動生產率為零或為負數的勞動力為剩余勞動力”這一概念的是美國著名(古典學派的)發展經濟學家阿瑟·劉易斯。1954年劉易斯在英國《曼徹斯特學報》上發表了題為《勞動力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的論文。在論文中,劉易斯指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可以視為一個空間分布上的非均衡過程。這一般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結構而言,都存在一種“二元經濟結構”,即以尋求利潤為目的的城市現代工業為代表的資本主義部門和以農村傳統的自給自足,僅以維持生計而非追逐利潤為目的農業部門為代表的所謂非資本主義部門。此種二元經濟結構的特征是,經濟發展仰賴于現代資本主義部門的資本增殖與擴張,并有可能不斷吸納傳統的非資本主義的農業部門的勞動力;而傳統農業由于技術停滯,土地擴展的限制,特別是農村人口增長迅速,資本性投入物少,故這一部門的勞動力極為豐裕,因而形成了“在那些相對于資本和自然資源來說人口如此眾多,以致在這種(二元)經濟的較大部門里,勞動的邊際生產率很小或等于零,甚至為負數的國家里,勞動力的供給是無限的。有些作者已經注意到農業部門中這種‘隱蔽’失業的存在,并說在所有情況下家庭擁有土地是如此的少,以致如果有些家庭成員找到其他工作,則剩下的成員仍可以耕種他們所擁有的土地。”(A.劉易斯,1989,3)A.劉易斯接著指出:“但是無論邊際(勞動)生產率是不是零或很小,這對我們的分析并不重要。在這些經濟里,勞動力的價格是僅夠維持生活的最低工資。因此,只要按這種價格提供的勞動力超過需求,則勞動力的供給是無限的。”(A.劉易斯,1989,4).劉易斯認為,城市現代工業部門的邊際生產率高于農村傳統農業部門,兩個部門的勞動者工資存在很大差距,且城市工業部門由于不斷擴展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在鄉—城市之間勞動力可以自由流動(即無制度障礙)的前提下,便發生了傳統農業的剩余勞動力向城市工業部門的轉移,然而又由于傳統農業勞動力近乎無限供給的性質和城市工業部門存在失業,吸納勞動力畢竟有限,故現代工業部門勞動者的工資水平只能略高于農業部門勞動者維持生計的收入水平。“資本主義部門由于指剩余再投資于創造新資本而擴大,并吸收更多的人從維持生計部門到資本主義部門就業。剩余越來越多,資本形成也越來越大,而且這個過程要一直維持到剩余勞動力消失為止”(A.劉易斯,1989,12)。這便是在A.劉易斯“二元經濟結構”理論框架內,邊際生產率為零值甚至為負數的勞動力乃是剩余勞動力的經典定義。
對于西方學者的這一概念,我們的評價是:第一,他們對發展中國家存在二元經濟結構的理論概括無疑是符合客觀事實的,因而是正確的,也就是說二元經濟結構是發展中國家農業剩余勞動力產生的基礎。第二,“零值邊際生產率”的剩余勞動力概念運用西方經濟學的邊際分析方法,從增量變化的動態角度描述發展中國家剩余勞動力及成因,對發展經濟學的宏觀結構分析提供了成功范例,這無疑是劉易斯等人的重要理論貢獻。第三,然而A.劉易斯等人以零值邊際勞動生產率定義農業剩余勞動力也存在缺陷,這主要是:其一,這一定義是以技術長期停滯,且其他生產要素(土地,資本等)不變的傳統農業為前提的,但當代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早已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不同階段上,遠非典型的傳統模式,完全不考慮農業轉型期農業技術進步與人力資本投入和貢獻等因素,顯然與事實不符。其二,采用零值邊際生產率來界定是否存在農業剩余勞動力的一個致命缺陷是,它將農業與現代工業視為同質性產業,忽視了農業是一種廣泛依賴外部自然條件(如生態環境,氣候等)的風險性弱質產業。與工業生產的外部環境相對固定相比,農業生產不僅依賴土地、勞動力、資本投入的變化,更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然條件的優劣與變化。舉例來說,同等量的要素投入在災害年份的產出不僅遠低于風調雨順年份的產出,而且可能會顆粒無收。故以災害年份邊際生產率下降為零或為負來判定農業中存在剩余勞動力是否有效是值得懷疑的。
“地—勞比率變動”說。針對A.劉易斯等人的“零值邊際勞動率”定義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農業發展的事實不符的缺陷,中國學者郭熙保、宋林飛等人提出新的定義標準。郭熙保的判別標準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業勞動者人均耕地面積長期呈下降趨勢時,我們認為該國(或地區)存在農業剩余勞動(力)”。(郭熙保,1995)。對這個新定義,郭熙保在所做解釋中強調,按勞動力平均耕地面積的變動與按區域人口平均耕地變動是有區別的,即勞均耕地的下降不一定意味著人均耕地的下降。他指出這一新定義重在強調勞均耕地變動的長期趨勢而非短期波動,如果國家或地區勞均耕地面積幾十年均呈下降之勢,則農業剩余勞動力存在。其主要理由是:①在農業技術停滯的社會里,農業勞動力的增加導致農業勞動邊際生產率下降,甚至降到零。在這種情況下,農業剩余勞動是肯定存在的,同時農業勞動者人均耕地面積是下降的;②在農業技術進步的社會里,農業勞動者增加可能不會降低勞動邊際生產率,反而可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總產量,因為技術進步使土地生產率提高了。但是只要農業勞動力人數增加得比耕地面積更快,使勞動耕地面積下降,農業剩余勞動就仍然存在。(這是由于每個勞動者占有耕地面積的減少,一般說來,抑制了農業技術進步,尤其是機械技術進步,規模經營效率和勞動生產率增長潛力的充分發揮。)假若有一部分勞動者從土地上撤出,這些潛力將會充分發揮出來,使剩下的農業勞動者生產率更高,從而使農業生產更快地增長,而不是下降。③郭熙保認為,根據農業勞動者人數與耕地面積的長期時間序列資料可以比其他剩余勞動力定義更簡便更容易識別一國或一個地區是否存在農業剩余勞動(力)。(郭熙保,1995)
我們認為,郭熙保以經驗觀察為依據從地—勞變動的長期下降趨勢來定義剩余勞動力這一點是有價值的,同時也與中國和其他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驗事實相符。但他的定義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這就是:第一,若從農業邊際勞動生產率變化這一基本點出發,勞均耕地面積下降只是剩余勞動力存在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因為首先它安全排除了農業生產其他要素(如資本)以及技術進步、自然條件等內生變量,因而缺乏量化分析的基礎,確定剩余勞動力存在及其數量多少有很大的隨意性。特別對于土地資源等天然稟賦條件差異極大的國家(如美國與中國、日本等),很難用統一的尺度測定剩余勞動力的存在及其規模,郭先生在論證他的新定義的正確性時,還用美國、日本1880~1980年間地—勞比率上升的事例反證出美、日在農業發展中不存在剩余勞動力的結論,他指出美國農業勞動者人均耕地由1880年的11.68公頃,增加到1980年的105.58公頃,增加了8.13倍,同期日本勞均耕地由0.3公頃增加到0.78公頃,增加了1.6倍。(郭熙保,1995)。此外,韓國和我國臺灣省1953-1988年勞均耕地分別由0.32公頃和0.53公頃,增加到0.62公頃和0.72公頃。于是他認為韓國和臺灣省也不存在剩余勞動力。其實,郭先生忘記了無論是美國、日本還是韓國、臺灣省之所以出現勞均耕地面積上升的長期趨勢的這一段時間,恰恰正是這些國家或地區不斷存在剩余勞動力,又不斷轉移這些剩余勞動力的過程。這怎么能說不存在剩余勞動力呢?根據郭在《農業發展論》一書中表6-3(郭熙保,1995)提供的數據,韓國、臺灣省農業就業勞動力1953年分別為5997000人和1647000人,到1988年分別降到3475000人和1238000人,分別減少252萬和40萬人之多,這些減少的勞動力不是“存在”的剩余勞動力又是什么?如果1988年以后農業勞動力繼續減少,從而地—勞比率繼續上升,也是不存在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證據與理由么?由此可見,按照郭先生的新定義來斷判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存在與否,顯然難以自圓其說的。
1982年宋林飛對江蘇南通的農村勞動剩余問題進行調研時,提出了測算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公式:G=(A-F)/A,此公式中G為剩余,表示農業勞動力剩余度,A為農業總勞動力,F為農田耕作所需的勞動力,其中F=總耕地/x畝/勞動力,“x畝/勞動力”表示每個勞動力全年能耕作的土地面積。確定x涉及兩個參數:(1)每畝需要的勞動日數(用D表示);(2)每個勞動力全年所能完成的勞動日數(用L表示)則X=L/D。宋先生用這一公式測得江蘇南通縣農業勞動力的剩余度為56.8%。(宋林飛,1996)。宋林飛關于是否存農業剩余勞動力及其測定方法與前述郭熙保的基本思路是相同的,即以勞均耕地面積為尺度來判定剩余勞動力的存在。所不同的是宋的測定方法是靜態的而非動態的趨勢,并且在每個勞動力負擔耕地面積中加入了兩個變數:單位勞動力耕種單位耕地的日時數和單位勞動力每年所能完成的工作日數。宋林飛的定義及測定方法充分考慮農業勞動時間存在季節差異,非常符合農業生產的實際。這與當代西方經濟學界廣泛采用的(農業)工時及工時的邊際生產率的升降來確定剩余勞動力思想是一致的。從這方面講宋的定義和測量方法比郭的定義更進了一步,在量化分析上更具可操作性。但是,我們認為宋林飛的剩余勞動力定義及測量公式仍然未能充分考慮農業生產要素投入和農業技術進步等項變動因素對單位勞動力負擔耕地的影響。此外,對單位勞動力年量高工時限度的設定沒有充分考慮不同地區經濟、社會和文化風俗習慣的巨大差異,特別是不同區域因地勢、氣候、水土光熱等資源條件的不同,單位耕地上投入的勞動工時差別更為巨大。再加之農業技術進步(如免耕法的推廣,產業化育種等)以及資本性投入(農業機械、排灌設備的使用)都隨時影響每個農業勞動力所能負擔的耕地面積的變化。因此,宋的定義及其測量模型,對某一點上,同質性小區域農業剩余勞動力的測定可能是有價值的,換言之,這一定義模型難以成為具有普遍經濟學意義的概念。
最后須要指出的是以地—勞比率為基礎,郭和宋的剩余勞動力定義均將側重點放在農業的種植業上,事實上除種植業外大農業的其他產業如林業、養殖業、畜牧業、漁業以及家庭副業中是否存在剩余勞動力是絕不能用每個農業勞動力所能負擔的耕地面積及其變動來測定的,這也是郭熙保、宋林飛地—勞比率變動測定法的重大局限性之一。
國際標準比較法—H.錢納里“發展模型”。1975年西方著名經濟學家H.錢納里構建了“世界發展模型”。H.錢納里采用庫茨涅茨統計歸納法對全世界101個國家1950-1970年的社會統計指標(含27個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得出以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為因變量(Y),其他27個社會經濟發展指標為自變量(X[,n])的回歸模型——“世界發展模型”。根據這一回歸模型,H.錢納里劃分了人均GNP小于100美元到大于1000美元等9個等級的“標準結構”量表。根據這一量表可以確定與不同等級相應的27種社會經濟指標的標準數值。各個國家或地區便可將自身的實際與這一“標準結構”進行比較從而找出其發展的差距。從H.錢納里的“標準結構”模型中,我們可以發現人均GNP=800美元這一等級下第一產業(該模型稱之為初級產業)勞動力是總勞動力比例的30%,當人均GNP=1000美元這一等級時,第一產業勞動力比例降到25.2%(H.Chenney,M.Sycquin,1975,38)。宋林飛根據錢納里“標準模型”對中國農業勞動力剩余率的測定為16%,在用庫茨涅茨系數對中國價格扭曲因素在錢氏模型高估作了修正后,計算出中國農業剩余勞動力剩余率(他稱為不合理配置率)為13.8%,(宋林飛,1996)。筆者按1995年中國的人均GNP等級為800美元左右,農業勞動力占總勞動力比例為52.2%的實際數據,與錢氏標準模型相比較,并同樣扣除價格扭曲因素,測得當年的剩余勞動力率為16.4%。若按1995年全國總勞動力6.89億為基準計算,當年農業剩余勞動總量為1.13億,與90年代中期官方和國內經濟學家估計中國農業剩余勞動力在1.3-1.5億相比,用錢氏標準模型測得的這一數字顯然存在低估的偏差。我們認為H.錢納里模型為各國測定是否存農業剩余勞動力及其數量比例提供了一個標準,這是很有比較研究價值的模型,但是它的最大缺陷是忽略了各國千差萬別的國情條件,除了各國社會經濟指標通過回歸構成了一種純粹形式或馬克斯·韋伯稱之為“理想型”模式之外,更忽略各國文化和制度因素的影響,例如滯留于中國農村的農業勞動力主要是由于人為的城鄉戶籍制度壁壘而不是由于經濟方面的原因不能流動和轉移,這與世界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情形迥然相異。因此將適用大多數國家發展趨勢和特點的模式來套中國農村和農業的情形,很難得出對中國測定農業剩余勞動力有用的結論。
二、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新定義
根據中國農村現行經濟體制下勞動力利用的經驗事實,我們試對農村勞動力剩余及其相關概念重新定義如下:
1.農村勞動力:指戶籍所在地為農村社區的人口中15-64周歲的男性和女性個人,但不包括其中的在校學生、服兵役人員,以及因身體原因不能勞動的人等。
2.農村剩余勞動力:專指中國農村中不充分就業的勞動力;所謂勞動力的不充分就業則是指每個單位農村勞動力每年有效工作時數(注:本模型中的工作時數指農村勞動力從事農業(含種植業,林、牧、副、漁業)和非農業(如工業、手工業、商貿、建筑、運輸、教育、文化事業等等)的一切經濟活動所耗費的有效時數(以小時為單位)。但是不包括經濟活動以外的時間消耗,如煮飯、洗衣、就餐、娛樂、閑暇等活動的消耗時數。)低于公認的單位農村充分就業勞動力年度有效工作時數標準,即制度工時數的一種狀態。
3.農業剩余勞動力:指從事農業(含種植業、養殖業、林、牧、漁業)的農村不充分就業勞動力。
通過上述三個概念的界定,我們實際上強調它的兩點重要含意:其一,農村和農業勞動力剩余的核心和實質是勞動力的利用不足,即就業不充分。其二,按照一個國際國內可以接受的標準,農村勞動力的有效工作時數的多少可以作為判定其是否為剩余勞動力以及對勞動力剩余的程度作出界定。為了說明不充分就業作為勞動力剩余的界定標準的合理性,我們擬對這一新定義的內涵和成立的條件作簡要說明。
首先,我們認為用勞動時間或工作時間來計量勞動力就業充分與否是有其經濟學基礎的。早在19世紀中期,政治經濟學對資本主義本質的剖析——剩余價值理論就是以資本家對工人剩余勞動時間的無償占有為基礎的,事實上,勞動時間(而不是貨幣或其他計量單位)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進行理論分析的基本計量單位。馬克思認為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一般勞動量來決定的,而勞動量是由勞動持續的時間來計算的,勞動時間則是用小時、日等作為計量單位。當代一些西方著名經濟學家面對難以用貨幣單位計量的復雜經濟問題時也廣泛采用時間(往往以小時為單位)作為定量分析單位。例如美國著名經濟學家(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加里·貝克爾(Gary.S.Bec-ker)及合作者在構建人力資本積累模型中就避開了價格問題,而將一個人的童年、成長期受教育的時間,和一生的工作時間甚至先天稟賦條件通通以時間為單位來計量人力資本的積累。反過來看,如前文所述古典經濟學派以“零值邊際勞動生產率”對農業剩余勞動力定義和測度之所以產生缺陷和引起爭議,很大程度上系由農業生產函數中要素投入在質和量上的差異,以及農業生產環境條件的不確定性所致。其他幾種有關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定義及相應的測定方法,如“耕地—勞動力比率變動法”(見郭熙保,1995,166-167,以及宋林飛1996,105-106)、“國際標準比較法”(見Chennery、Msycquin,1975,38)等也出現與“零值邊際勞動生產率”標準和方法相類似的問題和爭議。因此,本研究嘗試以勞動時間為基本計量單位來定義及測量中國農村和農業剩余勞動力應當是更合理的選擇。
其次,也應當強調采用工時作計量標準測定剩余勞動力必須有嚴格的條件限制,即存在必不可少的經濟學的理論前提或假定,而這些前提或假定必須是通過經驗實事驗證為正確的。我們設定的幾個經濟學理論假定如下:
1.經濟理性假定。農民(即農村勞動力)都是理性的經濟人。在中國現行農村經濟制度下,農民從事的一切經濟活動的目的在于追求物質利益的最大化,避害趨利是農民的經濟人本質。
2.工時有效性假定。在農村現行經濟制度下,對土地擁有法定使用權以及對其他生產要素擁有支配權的農民對其勞動時間的支配與利用將是最充分和最有效的。農民不會在自己支配的勞動時間內偷懶。
3.有效工時的同質性假定。根據工時有效性假定,可以將以農村勞動力的有效工時為單位的勞動量視為無差別的、同質的勞動耗費并用以計算勞動力利用的有效程度。
4.勞動力資源自行合理配置假定。在中國農村現行經濟制度下,農民具有自行配置勞動力資源并使勞動力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傾向(注:所謂傾向是指農民所具有的合理配置自身勞動力資源并使其利用效率最大化的主觀動機,不考慮其客觀效果——作者注。)。因此,以尋求經濟收益最大化為條件的勞動力充分就業是這一傾向的具體化。
保證這一剩余勞動力新定義成立的主要理論前提(或假定)是勞動者工時的有效性,即在當時當地既定的條件下,農村勞動力在與其他生產要素結合時,其勞動時間的利用達到最充分和最有效的程度。這一假定不成立的反面例證是,在另一種制度安排下,(如80年代以前的制度環境下),農村勞動力多數處于“出工不出力”、“三個人的活五個人干”式的“磨洋工”狀態,即勞動力單位工時利用非充分和非最有效的狀態。一旦“有效工時假定”不成立,我們用以測定農村勞動力剩余的定義及相關模型便會“失真”。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以勞動力有效工時不足為主要內涵的不充分就業來定義農村剩余勞動力僅適用于自1978年以來經濟轉型時期的中國農村。
【參考文獻】
①本模型中的工作時數指農村勞動力從事農業(含種植業,林、牧、副、漁業)和非農業(如工業、手工業、商貿、建筑、運輸、教育、文化事業等等)的一切經濟活動所耗費的有效時數(以小時為單位)。但是不包括經濟活動以外的時間消耗,如煮飯、洗衣、就餐、娛樂、閑暇等活動的消耗時數。
②所謂傾向是指農民所具有的合理配置自身勞動力資源并使其利用效率最大化的主觀動機,不考慮其客觀效果——作者注。
③阿瑟.劉易斯:《二元經濟論》中譯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
④郭熙保:《農業發展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⑤宋林飛:《中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與對策》,《社會學研究》1996年第2期。
⑥H.Chennery,M.Sycquin,PatternsofDevelopment,1950-1970,OxfordUniversitypress,1975.
⑦加里.貝爾克等(人力資本,生育率與經濟增長》,《政治經濟學雜志》98卷,1990年。
⑧羅伯特.盧卡斯:《論經濟發展機制》,《貨幣經濟學雜志》22卷1980年。
篇6
【摘 要】利用福建農村統計年鑒、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相關數據,來福建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發展的影響進行分析,得出如下結論:農村勞動力轉移可以增加農民收入、加快當地農村城鎮化進程以及擴大土地經營規模等;但也會造成農村勞動力老齡化、農地資源利用率下降以及農業技術推廣受阻等等。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業發展;福建省
農村勞動力轉移是社會轉型和工業化過程中的普遍現象和必然產物。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發展和農村社會變革帶來深刻和長遠的影響,這種影響既有對農村社會發展的積極一面,也有對農業發展不利的一面。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村發展的積極作用
1.增加農民收入。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民收入結構存在顯著的影響。通過查閱福建省統計年鑒,2000~2010年,福建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了4196.37元,其中工資性收入增加了2025.59元,貢獻份額達48.27%,而農業收入增加了1279.42元,貢獻份額僅30.49%。可見,農村勞動力轉移獲得的工資性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比重逐年提高,工資性收入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已開始占據重要地位。
2.加快當地農村城鎮化進程。隨著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深入,一部分從事非農產業活動的農村轉移勞動力紛紛在城鎮安家落戶,這客觀上促進了城鎮消費需求的增長、基礎設施的增加和建設規模的擴張,推動了城鎮化的進程。而農村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反過來又為農村富余勞動力進一步向非農產業轉移拓展了空間。由此可見,農村勞動力轉移推進了農村城鎮化進程,城鎮發展為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崗位。
3.擴大土地經營規模,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農村富余勞動力的非農化轉移,對農業生產的積極影響體現在:一是減少了依靠土地養活的人口對土地的投入成本,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二是推動了農業土地經營的規模化、集約化。事實上,隨著耕地資源的減少和農村勞動力人口的不斷增加,在耕地資源極度匾乏、人均占有量過少、加之農業基礎條件薄弱的情況下,農民在有限的土地上從事分散的、小規模農業生產,對先進技術和先進生產工具的使用非常排斥,最終導致農業生產效率很低。通過轉移富余勞動力,人地矛盾得到緩解,從而突破傳統的分散經營和粗放經營的方式,農業規模經營成為可能。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發展的不利影響
1.農村勞動力老齡化。自福建農業勞動力發生大規模轉移后,轉移出去的勞動力是農業生產主力軍,他們不論是年齡結構還是文化程度都是農村勞動力中的強者,而留守勞動力多為婦女和老人,于是勞動力轉出的農村家庭缺乏身強力壯的勞動力,農業生產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化:一是勞動者年齡結構偏大、勞動能力相對較弱,農業生產梯隊“老齡化”加劇。二是留守的絕大多數是女性勞動者,男女比例不協調。
2.農地資源利用率下降。通過查閱福建省歷年的統計年鑒,發現農作物種植面積和農業勞動力數量均呈下降趨勢。糧食作物面積從2001年的1625.72千公頃下降到2011年的1226.79千公頃,下降了24.5%。非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從2001年的1089.52千公頃,下降到2011年的1001.41千公頃,下降了8.1%。勞動力轉移后,農業生產勞動力大幅地減少,土地利用水平逐年下降,出現農地拋荒、耕地銳減的現象。農地資源利用率下降,加劇威脅著福建省的糧食安全。
3.農業技術推廣受阻。轉移出去的農村勞動力相對而言大都是有知識、有文化、有技能、素質較高的青壯年農民,而留在家里務農的基本上是老人、婦女、小孩,以及一些病弱殘者,他們的文化水平低、勞動技能差,接受科技成果的意識淡漠、積極性不高,并且學習農業新技術的能力也有限,他們寧愿因循守舊以求穩妥,也不愿接受新知識、新事物,這些因素嚴重影響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效果。我國目前大約有70%的農業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廣,主要原因就在于農民文化素質過低。
參考文獻
[1]鄧楚雄.勞動力轉移下滬郊現代農業持續發展的困境與對策-基于1135戶農戶的問卷調查[J].農村經濟.2008,(8):41~44
[2]張思軍,吳仁明.農業勞動力流動對農業發展的影響[J].云南社會科學.2002,(1):36~39
[3]黃斌.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與農村經濟發展關系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08
篇7
英國圈地式的強制性轉移模式
英國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始于15世紀末,止于19世紀中葉。從轉移模式看,英國選擇的是圈地運動式的強制性轉移模式。
英國的農村勞動力在圈地運動的暴力方式下被迫轉向非農產業。英國是一個島國,國土面積狹小,耕地面積所占比重在西歐各國中也是最小的。隨著英國非農產業的發展,從15世紀開始,一直延續到18世紀,甚至在個別地方延續到19世紀初期,英國經歷了用暴力驅趕小農的大規模圈地運動。
圈地運動造成了大量農業人口背井離鄉,這些農業人口不得不受雇于手工工場,從而解決了毛紡織業對勞動力需求問題。
英國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不是建立在農業高速發展的基礎上的。從某種意義上講,英國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是以犧牲農業為代價的。英國在人口城鎮化過程中所需要的糧食和作為原料的農產品主要來自國外。18世紀60年代,英國生產的糧食可以滿足城市人口日益增長的需要,而且還可以出口。然而,隨著英國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和城鎮化的推進,英國消費的糧食、肉類和農業原料越來越依靠從外國進口。
英國農村富余勞動力在經歷了資本積累初期的困苦后,其轉移逐步步入正軌。特別是在20世紀初期以后,農村富余勞動力持續、緩慢地向工業、第三產業轉移。
美國自由遷移式的轉移模式
從轉移時間看,美國從19世紀2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從轉移的具體模式看,美國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屬于自由遷移模式。從轉移方向看,吸收農村勞動力的部門基本為大城市的工業部門和包括商業和服務業在內的第三產業部門。美國農村富余勞動力由農村向城市的流動具有地域轉換先于職業轉換的特點。
美國的農村勞動力在大規模工業化條件下自發地轉向非農產業。美國地多人少,在工業化初期并未集聚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相反,城鎮化和工業化卻面臨勞動力不足的問題。美國是一個勞動力短缺的國家,在工業化初期,其農業勞動力占社會總勞動力的比重為63%。但美國在19世紀末就實現了工業化。一方面,工業的快速增長提高了農業的機械化水平,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解決了地多人少的矛盾;另一方面,由于機械化而分離出來的部分農村富余勞動力也被快速的工業化所消化。
美國在工業化的同時實現了農業現代化。農業為工業發展解決糧食、提供原料和廣大的國內市場,使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得以暢通無阻。由于農業的迅速發展,美國的農業勞動力在工業化后期大量轉向城鎮非農產業。這種轉移是以農業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為前提的。這表明,在美國農村勞動力迅速轉移的進程中,農業不但未衰落下去,而是繼續飛速發展。
“交通革命”在幅員廣大的美國的工業化和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交通運輸業的繁榮不僅吸納了大量勞動力,而且降低了農村勞動力的遷移成本,使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自由遷移更加方便。對農村勞動力轉移起關鍵作用的還是鐵路的建設。到1887年,全國數以萬計的大小城鎮已由鐵路網連接起來。鐵路運輸不僅適應了工業革命的物流需要,也促進了人口向城鎮轉移的進程。
日本“跳躍式轉移”和“農村非農化轉移”相結合
日本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模式是發達國家勞動力轉移成功模式的又一典范。日本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用了近一個世紀的時間。日本政府針對本國人多地少、資源短缺的特點,對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進行了有效干預,走出了一條“跳躍式轉移”和“農村非農化轉移”相結合的道路。版權所有
篇8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村經濟;積極影響;消極影響
中圖分類號:F3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1)12-0321-01
一、時代進步促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70%左右。隨著農村農業邊際收益遞減、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及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和科技的發展,農村勞動力就會從農村游離出來轉入城市,從事其他高收入的行業,民工潮的大量出現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村經濟的積極影響
(一)提高了農民素質,為農村經濟發展鍛煉了人才
在現代社會,勞動者的素質是勞動力就業競爭中最重要最關鍵的因素。一方面,農村勞動力的非農就業和用人單位吸收農村勞動力是一種雙向選擇的過程。這種雙向選擇的機制決定了一個勞動力要從農業向非農行業轉移,必須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質和綜合能力。另一方面,農村勞動力通過轉移過程中的工作和學習,通過適應現代化大生產環境,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掌握了新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開闊了視野,培養了新的意識和觀念。
(二)推動了農牧業的發展
農村勞動向城市的轉移擴大了城市對糧食、蔬菜、水果、花卉、肉類、水產品、牛奶及其制品的大量需求,促進了農牧業的技術進步、生產專業化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三)加快了農村現代化進程,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加快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必須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過程中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一方面,從世界經濟發展規律看,只有不斷加快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的非農就業比例,才能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生產水平,才能不斷提高農村經濟的綜合實力和農村現代化水平。
另一方面,對于農村經濟,現代化意味著通過現代農業生產要素的增長和農業中現代科學技術含量增長的作用,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農業對勞動力的需求減少。只有農村剩余勞動力得以充分轉移,才能有真正的農業和農村現代化,才能推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四)加速了商品的流通,溝通了城鄉關系
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改善了流入地勞動力緊缺的局面,對城市化建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轉移的勞動力,在城鎮和鄉村之間架起了這座橋梁,對充分發揮城鄉各自的優勢,開拓和完善城鄉市場,揚長避短發展城鄉聯合,具有積極的意義。由此帶動了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城鄉和區域流動,溝通了區域間、城鄉間的聯系。
(五)利于優化農業結構,加快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農村勞動力轉移在客觀上推進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能夠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市場比較優勢,把土地資源置換出來,發展用地較少,而耗費勞動力較多的高附加值的產品生產,迫使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業就業容量。同時,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有利于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引導農民平整土地、興修水利、改良土壤、通過改善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緩解農村勞動力過剩的壓力。
此外,農村勞動力轉移可以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發展農村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帶動關聯產業群的發展,將產業優勢和產品優勢轉化為農民的就業機會,拓展農民的就業渠道。
三、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村經濟的消極影響
雖然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為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這部分人口的大量流出,也會對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產生諸多不利的影響,危及到農村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對農業生產的負面影響
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不但導致農村勞動力數量的絕對減少,而且導致農村勞動力素質的降低。勞動力數量的減少在造成農業資源浪費的同時,也降低了農業資源的利用率。青壯年勞動力的大量轉移造成農村勞動力老齡化,農業勞動力老齡化至少會產生兩種負面影響:一是影響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二是影響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的使用。
(二)留守老人和兒童疏于照顧
由于父母外出,農村的留守兒童絕大部分是由爺爺奶奶照顧,由于爺爺奶奶,年紀較大,文化層次不高,不能在學習上給予有力幫助和指導,這就必然給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造成一定影響。
(三)農村勞動力投入效率下降,農村經濟發展成本上升
國家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但由于絕大多數有文化知識、懂技術的農村勞動力長年在外務工,給農業生產及農產品科技含量提高、產業結構調整造成影響。同時,由于農村經濟發展的必要勞動力減少,對農村勞動力價格、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造成影響,農業發展成本加大,造成新的農村發展問題。
(四)農村勞動力轉移造成農村人才的流失
農村人才的流失加劇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和婦女化的發展趨勢,削弱農業生產的后勁;另外,部分農村勞動力的過度流出造成土地撂荒現象。農民外出打工賺錢建房,在改善他們居住條件的同時,也占用了大片的耕地,棄耕和增加建房占地現象必然影響全社會的發展。
(五)加劇農業區域經濟不平衡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地域跨度大,自然稟賦差異大,各地農業發展水平很不平衡。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集中更加劇了農業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東部地區農民的純收入與西部地區農民純收入的差距加大。
四、結論
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是我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政府應加強政策引導,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序、合理流動,使“三農”問題得到更好地解決,這樣,才能進一步加快我國小康社會建設的步伐。
參考文獻:
[1]劉秀梅.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及其經濟效應研究[D].中國農業大學,2004.
篇9
* * *
農業勞動力供需狀況的估計是一項比較困難的工作,這不僅是因為各地自然資源和經濟技術條件千差萬別,更重要的是,難以找到一個適當的參照點來作為當時當地一個農業勞動力的實際耕作能力。因此以往對農業勞動力供需狀況的探討,只是憑經驗估計,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結果與實際情況的悖離。本文希望能為農業勞動力供需狀況的估計與研究做些嘗試。
一、 農家戶均人數及勞動力的估計
農村勞動力的數量既沒有系統的調查,又缺乏完整的估計,欲推知農村勞動力的數量,可先求得戶均勞動力數,再以此數乘以農戶總數即可得農村勞動力的總數。而要求得戶均勞動力數,則唯有從農家戶均人數入手。
(一) 農家戶均人數
民國時期的家庭規模,據1928年內政部的調查,16省戶均為5. 239人;據20年代的抽樣調查,陳正謨得全國鄉村家庭規模為5.35人,城鎮家庭規模為5.31人〔2〕。又言心哲綜合1921-1931 年的農村調查資料,得全國各地鄉村家庭平均人口數為5.5人〔3〕。茲將1922-1936年間,有關蘇南地區農村經濟調查資料中所得各地戶均人數列于表1。
表中所列資料涉及蘇南9縣165 960農戶882 569人,平均每戶5. 32人。表中〔4〕和〔11〕為全縣性普查,戶均人數分別為5.55人和4.89人,農家規模的地區差異明顯。就不同時期而言,由于生產和生活水平的日趨低下〔4〕以及多子繼承的分家別居, 農家規模還有逐漸縮小的趨勢〔5〕,如表1所示,無錫11村農家戶均人數,1929年時為4.83人,到1936年時減為4.76人;江陰1922年戶均人數為5.22人,1932年時僅為4.66人。本文暫以戶均5.32人,作為蘇南農村20-30年代的家庭規模。
表1 蘇南各縣農家戶均人數表(1922-1936)
調查者
調查地點 調查年度 調查家數 調查人數 戶均人數
馬倫等〔1〕 江
陰 1922
667
3408
5.11
吳
江 1922
325
1372
4.22
卜凱〔2〕
江寧太平門 1924
217
1325
6.11
武
進 1923-24 300
1462
4.87
張履鸞〔3〕 江寧楊柳村 1926
481
2634
5.48
張心一〔4〕 江寧縣各村 1929 87890
487870
5.55
萬樹庸〔5〕 江寧江乘區 1929
3324
15665
4.71
王書林〔6〕 南京市23鄉 1929
3156
16289
5.16
陳翰笙〔7〕 無錫縣11村 1929
711
3436
4.83
無錫縣11村 1936
751
3578
4.76
顧倬等〔8〕 無錫開源鄉 1931
6913
34249
4.95
社會局〔9〕 上海市8村
1931
106
565
5.33
喬啟明〔10〕 江陰峭枝鎮 1932
4579
21343
4.66
張心一〔11〕 句容縣各村 1933 56000
286589
4.89
農復會〔12〕 常熟縣7村
1933
154
714
4.64
言心哲〔13〕 江寧土山鎮 1934
286
1561
5.46
喻志遠〔14〕 蘇州市北鄉 1936
100
509
5.09
總
計
或
平
均
165960
882569
5.32
資料來源:
〔1〕 轉引自田中忠夫著、汪馥泉譯:《中國農業經濟資料》, 上海大東書局,1936年5月。
〔2〕J.L. Buck: Chinese Farm Economy, The Commerial Press, Ltd., Shanghai, 1930, P:337-338.
〔3〕張履鸞:《江寧縣481家人口調查的研究》,載中國社會學社:《中國人口問題》,世界書局,1932年版,轉見上海書店:《民國叢書》,第一編(19),第304頁。
〔4〕張心一:《江寧縣農業調查》,立法院《統計月報》,第 1卷第4期,轉引自古楳:《中國農村經濟問題》,中華書局,1936年3月,第6,32頁。
〔5〕萬樹庸:《滬寧道上農民新村考察記略》,燕京大學社會學系,1930年6月。
〔6〕王書林:《南京市二十三鄉農村概況》,《南京社會特刊》, 第1、2冊。
〔7〕轉引自吳柏均:《中國經濟發展的區域研究》, 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年6月。
〔8〕顧倬、朱云泉等:《無錫縣農村經濟調查》第一集(第四區),江蘇省農民銀行,1931年12月。
〔9 〕上海市社會局:《上海市中心區百零六戶農民生活狀況調查錄》,《社會月刊》第2期第12期,1936年3月。
〔10〕喬啟明:《中國農村社會經濟學》,轉見上海書店:《民國叢書》,第四編(13),第279頁。
〔11〕中支建設資料整備委員會:《江蘇省句容縣人口農業調查報告》,1940年3月,第29頁。
〔12〕農村復興委員會:《江蘇省農村調查》,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第12頁。
〔13〕言心哲:《農村家庭調查》,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第19頁。
〔14〕喻志遠:《蘇州的農民》,《農村周刊》,第127期, 《天津益世報》,1936年8月15日。
(二) 農村勞動力率與農家戶均勞動力
農村勞動力率指農村勞動力占農村總人口的比率。舊中國雖然沒有勞動力的定義,但卻有等成年男子的概念,本文即參照此標準折算等成年男勞動力,即成年男子以15-64歲者為1個勞動力,女子15-54 歲者為0.8個勞動力〔6〕。
表2所示3縣56 803農家,勞動力率為51.47%,戶均勞動力為2. 64人。揆諸前表,165 960農家戶均人數為5.32人,若按勞動力率51.47%計算,則戶均勞動力應為2.73人,這種差別主要是由于取樣不同所致。因此,本文采用兩者的加權平均數2.7作為蘇南農家戶均勞動力數。
表2. 武進、江寧和句容農村勞動力情況表(1924-1934)
武進
江寧太平門
江寧土山鎮
項
目
300農家〔1〕 217農家〔1〕 286農家〔2〕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14歲以下
273 234 275 378
234 252
15-54歲……
448 422 369 343
506 427
55-64歲……
19 39
21
32
42
59
65 歲 以 上
3 24
1
8
19
22
總
人
數
1462
1425
1561
等成年男勞動力
804
664
890
勞 動 力 率
55.00
46.60
57.01
戶 均 勞 動 力
2.68
3.06
3.11
句容鎮
合計
項
目
56000農家〔3〕
男
女
或平均
14歲以下
61277 51127
114048
15-54歲……
86878 66206
155599
55-64歲……
7584 8230
16026
65 歲 以 上
1860 3427
5364
總
人
數
286589
291037
等成年男勞動力
147427
149785
勞 動 力 率
51.44
51.47
戶 均 勞 動 力
2.63
2.64
資料來源:
〔1〕J.L. Buck: Chinese Farm Economy,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 Shanghai,1930, P337-338.
〔2〕 言心哲:《農村家庭調查》,商務印書館,1935年,第31 頁。
〔3 〕中支建設資料整備委員會:《江蘇省句容縣人口農業調查報告》,1940年3月,第32頁。 二、 農業勞動力供需狀況的理論測算
農業勞動力指農村勞動力用于種植業,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小農業"的部分。投入種植業的農村勞動力,超過當時技術水平所必需的勞動力的部分,即農業剩余勞動力。由于農村勞動力包括了農、工、商等各類從業人員,要探討農村勞動力的供求狀況,顯然非本文所能涵蓋,因此,在本文的估計中,均假定農村勞動力只從事種植業,也就是說,農村勞動力即農業勞動力,農村剩余勞動力即農業剩余勞動力。眾所周知,農業勞動力的供求狀況主要取決于耕地面積和農村勞動力的數量,但又由于農業生產屬自然生產,季節性強,勞動量集中,而且不同作物對勞動力的需求亦有所不同,所以種植業結構也是決定勞動力供需狀況的一個因素。本文將從農業勞動力耕作能力和各種主要農作物面積及畝用工量兩方面對蘇南農業勞動力供需狀況給以理論上的估計。因為這種估計以耕地面積和農戶總數(前面已有戶均勞動力數)為主干材料,因此各縣之耕地和農戶總數的確定尤顯重要,茲據1914年實業廳和1929年立法院的調查,并對少數數據分別參1922年東南大學農科和1932年國際貿易局同類調查資料作適當調整后,綜錄如表3。
表3. 蘇南各縣耕地面積、農家戶數及勞均耕地(1914-1929)
縣
1914年
耕地
農戶
勞均
面積
總數
耕地
別
(畝)
(戶)
(畝)
上 海 679359
94243
2.67
江 寧 1319592
119804
4.08
寶 山 528771
32735
5.98
丹 陽 1085950
178802
2.25
高 淳 399190
36400
4.06
吳 江 1200000
100000
4.44
嘉 定 540000
42406
4.72
句 容 594356
37086
5.94
無 錫 1245470
142134
3.25
南 匯 1126973
70497
5.92
昆 山 1007761
42000
8.89
常 熟 1490178
137647
4.01
溧 陽 1034663
42286
9.06
川 沙 216494
13576
5.91
溧 水 404909
20579
7.29
奉 賢 478670
35010
5.06
吳 縣 1815765
158000〔10〕4.26
武 進 1721430〔11〕138221
4.61
太 倉 823374
40967
7.44
江 陰 1215004
74743
6.02
金 山 444489
24172
6.81
松 江 926046
58419
5.87
丹 徒 740100
52295
5.24
宜 興 1126006〔12〕 49500〔13〕8.43
金 壇 754936
27160
10.29
青 浦 753446
40061
6.97
合計1 22993573
1714500
4.97
合計2 23672932
1808743
4.85
縣
1929年
耕地
農戶
勞均
面積
總數
耕地
別
(畝)
(戶)
(畝)
上 海
676800
17914〔7〕13.99
江 寧
1430000
81600
6.49
寶 山
612700
28500
7.96
丹 陽
1134000
101685〔8〕 4.13
高 淳
481490
32120
5.55
吳 江
911652
58577
5.76
嘉 定
723200
46485
5.76
句 容
731437
39606
6.84
無 錫
1524606
153629
3.68
南 匯
1200000
72165
6.16
昆 山
1069675〔9〕43510
9.11
常 熟
1733400
153779
4.17
溧 陽
1391500
56499
9.12
川 沙
211900
13500
5.81
溧 水
526400
27787
7.02
奉 賢
486090
37783
4.76
吳 縣
1839000
173500
3.93
武 進
1720472
152593
4.18
太 倉
789100
42943
6.81
江 陰
1242882
88237
5.22
金 山
372647
24779
5.57
松 江
880000
71000
4.59
丹 徒
753734
77962
3.58
宜 興
1160000
64152
6.70
金 壇
812165
38876
7.74
青 浦
516090
44788
4.27
合計1
24254140 1726055
5.20
合計2
24930940 1743969
5.29
縣
耕地
農戶
勞均
面積
總數
耕地
增加
增加
增加
別
(%)
(%)
(畝)
上 海
-0.38 -80.99 11.32
江 寧
8.37 -31.89
2.41
寶 山
15.87 -12.94
1.98
丹 陽
4.42 -43.13
1.88
高 淳
20.62 -11.76
1.49
吳 江
-24.03 -41.42
1.32
嘉 定
33.93
9.62
1.04
句 容
23.06
6.80
0.90
無 錫
22.41
8.09
0.43
南 匯
6.48
2.37
0.24
昆 山
6.14
3.60
0.22
常 熟
16.32
11.72
0.16
溧 陽
34.49
33.61
0.06
川 沙
-2.12
-0.56 -0.10
溧 水
30.00
35.03 -0.27
奉 賢
1.55
7.92 -0.30
吳 縣
1.28
9.81 -0.33
武 進
-0.06
10.40 -0.43
太 倉
-4.16
4.82 -0.63
江 陰
2.29
18.05 -0.80
金 山
16.16
2.51 -1.24
松 江
-4.97
21.54 -1.28
丹 徒
1.84
49.08 -1.66
宜 興
3.02
29.60 -1.73
金 壇
7.58
43.14 -2.55
青 浦
-31.50
11.80 -2.70
合計1
5.48
0.67
0.23
合計2
5.31
-3.58
0.44
說明及資料來源:
1.勞均耕地=耕地面積÷農戶總數÷2.7個勞動力/戶;
2.1914年耕地面積、農戶總數據"江蘇省實業廳填報全省各縣農家戶數及田圃畝數表(1914年)",見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三輯,農商(一),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
3.1929年耕地面積、農戶總數據張心一:各省農業概況估計報告(江蘇省),見立法院《統計月報》,第2卷第7期,1930年7月。
(一) 按勞動力耕作能力的測算
關于農業勞動力的耕作能力,李伯重的研究表明,明清至近代的江南農村不超過10畝,在不同的作物區,每勞動力可耕面積也有差異,大致桑區為8.0畝,棉區為7.5畝,稻區為10畝〔14〕。曹幸穗對蘇南5縣11村的研究也表明,三十年代末期, 桑區和棉區的單位勞動力可耕面積為6.0畝,稻區為8.0畝,較李伯重的標準約低2畝左右〔15〕。1984年,孟昕、白南生根據全國選樣調查平衡,證實在已有35.6%的機耕的情況下,每個勞動力的耕作能力也只有9.93畝〔16〕。基于以上諸位先生的研究,本文對蘇南不同作物區勞動力耕作能力采取如下標準:桑區和棉區為8.0畝,稻區為10.0畝〔17〕。 在假定農村勞動力率不變和農村勞動力的凈流出率為零的前提下,具體估算情況我們列為表4。
表4. 蘇南各縣農業勞動力供需狀況之理論估算表(1914-1929)
單位:人(勞動力)、千日(工日)
區 縣
按耕作能力
1914年
實需
可供
剩余
剩余
別 別
勞動力 勞動力 勞動力 率(%)
棉 上海
84920 254456 169536
66.6
松江 115756 157731 41975
26.6
南匯 140872 190342 49470
26.0
青浦
94181 108165 13984
12.9
奉賢
59834
94527 34693
36.7
金山
55561
65264
9703
14.9
川沙
27062
36655
9593
26.2
太倉 102922 110611
7689
7.0
嘉定
67500 114496 46996
41.0
寶山
66096
88385 22289
25.2
江陰 151876 201806 49930
24.7
常熟 186272 371647 185375
49.9
區 小計 1067932 1539629 471697
30.6
桑 無錫 155684 383762 228078
59.4
宜興 140751 133650 -7101
-5.3
吳縣 226971 426600 199629
46.8
吳江 150000 270000 120000
44.4
武進 215179 373197 158018
42.3
溧陽 129333 114172 -15161 -13.3
區 小計 1017918 1701381 683463
40.2
稻 金壇
75494
73332 -2162
-2.9
昆山 100776 113400 12624
11.1
江寧 131959 323471 191512
59.2
句容
59436 100132 40696
40.6
溧水
40491
55563 15072
27.1
高淳
39919
98280 58361
59.4
丹徒
74010 141197 67187
47.6
丹陽 108595 482765 374170
77.5
區 小計 630680 1388140 757460
54.6
合計1
2716530 4629150 1912620
41.3
合計2
2801450 4883606 2082156
42.6
區 縣
按耕作能力
1929年
實需
可供
剩余
剩余
別 別
勞動力 勞動力 勞動力 率(%)
棉 上海
84600
48368 -36232 -74.9
松江 110000 191700
81700
42.6
南匯 150000 194846
44846
23.0
青浦
64511 120928
56417
46.7
奉賢
60761 102014
41253
40.4
金山
46581
66903
20322
30.4
川沙
26488
36450
9962
27.3
太倉
98638 115946
17308
14.9
嘉定
90400 125510
35110
28.0
寶山
76588
76950
362
0.5
江陰 155360 238240
82880
34.8
常熟 216675 415203 198528
47.8
區 小計 1096002 1684690 588688
34.9
桑 無錫 190576 414798 224222
54.1
宜興 145000 173210
28210
16.3
吳縣 229875 468450 238575
50.9
吳江 113957 158158
44201
27.9
武進 215059 412001 196942
47.8
溧陽 173938 152547 -21391 -14.0
區 小計 1068405 1779164 710759
39.9
稻 金壇
81217 104965
23748
22.6
昆山 106968 117477
10509
8.9
江寧 143000 220320
77320
35.1
句容
73144 106936
33792
31.6
溧水
52640
75025
22385
29.8
高淳
48149
86724
38575
44.5
丹徒
75373 210497 135124
64.2
丹陽 113400 274550 161150
58.7
區 小計 693891 1196494 502603
42.0
合計1
2858298 4660348 1802050
38.7
合計2
2942898 4708716 1765818
37.5
區 縣
按農作物需工量
1914年
實需
可供
剩余
剩余
別 別
工日
工日
工日
率(%)
棉 上海
10613
76337
65724 86.1
松江
14504
47319
32815 69.3
南匯
17604
57103
39499 69.2
青浦
11844
32450
20606 63.5
奉賢
7841
28358
20517 72.3
金山
6964
19579
12615 64.4
川沙
3384
10997
7613 69.2
太倉
11873
33183
21310 64.2
嘉定
8462
34349
25887 75.4
寶山
7634
26516
18882 71.2
江陰
17503
60542
43039 71.1
常熟
22497 111494
88997 79.8
區 小計
140723 538227 397504 73.9
桑 無錫
22833 115129
92296 80.2
宜興
18020
40095
22075 55.1
吳縣
26562 127980 101418 79.2
吳江
19495
81000
61505 75.9
武進
24861 111959
87098 77.8
溧陽
13976
34252
20276 59.2
區 小計
125747 510415 384668 75.4
稻 金壇
10523
22000
11477 52.2
昆山
15191
34020
18829 55.3
江寧
18242
97041
78799 81.2
句容
8185
30040
21855 72.8
溧水
5798
16669
10871 65.2
高淳
5794
29484
23690 80.3
丹徒
10195
42359
32164 75.9
丹陽
14382 144830 130448 90.0
區 小計
88310 416443 328133 78.8
合計1
344167 1388748 1044581 75.2
合計2
354780 1465085 1110305 75.8
區 縣
按農作物需工量
1929年
實需
可供
剩余
剩余
別 別
工日
工日
工日
率(%)
棉 上海
10573
14510
3937
27.1
松江
13783
57510
43727
76.0
南匯
18745
58454
39709
67.9
青浦
8113
36278
28165
77.6
奉賢
7963
30604
22641
74.0
金山
5838
20071
14233
70.9
川沙
3312
10935
7623
69.7
太倉
11379
34784
23405
67.3
嘉定
11333
37653
26320
69.9
寶山
8846
23085
14239
61.7
江陰
17904
71472
53568
74.9
常熟
26169 124561
98392
79.0
區 小計 143958 519917 375959
72.3
桑 無錫
27950 124439
96489
77.5
宜興
18564
51963
33399
64.3
吳縣
26902 140535 113633
80.9
吳江
14810
47447
32637
68.8
武進
24848 123600
98752
79.9
溧陽
18796
45764
26968
58.9
區 小計 131870 533748 401878
75.3
稻 金壇
11321
31490
20169
64.0
昆山
16124
35243
19119
54.2
江寧
19768
66096
46328
70.1
句容
10072
32081
22009
68.6
溧水
7537
22508
14971
66.5
高淳
6989
26017
19028
73.1
丹徒
10383
63149
52766
83.6
丹陽
15018
82365
67347
81.8
區 小計
97212 358949 261737
72.9
合計1
362467 1398104 1035637
74.1
合計2
373040 1412614 1039574
73.6
說明:
1.實需勞動力=耕地面積÷每勞力可耕面積;
2.可供勞動力=農戶總數×2.7勞動力/戶;
3.實需工日=∑耕地面積×主要農作物所占耕地面積百分數×每作物畝需工量。
其中(1).耕地面積同表3(此略);(2). 主要農作物占耕地面積百分數據《江蘇省農業調查錄》(滬海道屬、蘇常道屬及金陵道屬,東南大學農科,1922-1924年)所載統計資料分類統計(此略); (3).每作物畝需工量據J.L.Buck: Chinese Farm Economy, TheCommercial Press, Ltd., Shanghai, 1930,第228頁表,同類作物按用工量多者計,具體如下:麥類5.66勞動日(小麥5.66,大麥4.43,燕麥5.15)、豆類5.92、油菜7.66、稻類8.41(水稻8.41,糯稻8.11)、棉花10.94、桑32.30、其他10.00(如高粱9.34,玉米9.34等)。
4.可供工日=農戶總數×2.7勞動力/戶×300個工日/勞動力。
其中(1).農戶總數同表3(此略);(2).每勞動力300個勞動日依據J.L.Buck調查的本區成年男子閑散時間為1.7 個月(見《中國土地利用》,金陵大學農經系,1937年,第397 頁)和曹幸穗認為的本區每個勞動力一年工作時間為10個月(見曹幸穗:《舊中國蘇南農家經濟研究》,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年1月,第54頁)。
篇10
一、考慮人力資本要素的農業部門現代化進程
1954年,劉易斯提出了發展中國家的二元經濟模型。該模型認為,一國經濟由兩大部門組成,即“與外部環境相關的現代工業部門和依靠本部門生產以滿足自身需求的傳統農業部門”。(1)模型假定傳統的農業部門存在著隱性失業,即作為生產要素的勞動力相比其他要素更為充足,即便其中的一部分離開本部門,也不會對生產總量產生影響,因此,這部分勞動力被稱為 “零值勞動力”(1),而農業勞動力的平均工資水平會因“零值勞動力”的存在而降低。“零值勞動力”的存在,使得城市部門得以不斷擴大生產規模、提高資本積累。隨著城市部門不斷擴大生產規模,農村剩余勞動力也在持續轉移出來,直到勞動力剩余不再存在于農業部門,此時,勞動力開始稀缺,其價格逐漸上升。
由此,劉易斯認為,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隨著城市部門的持續擴張,勞動力由農業部門向非農部門遷移的過程。當農業部門不存在隱性失業勞動力時,發展中國家就能實現發展。
后來,拉尼斯、費景漢更加重視農業部門的發展,相對于劉易斯的觀點,他們更強調工、農業部門的協同,認為技術進步的地位不容忽視,此外,物質資本及人口基數的增長等也能夠促進勞動力遷移至城市部門。在該模型中,二元經濟的發展經歷三個階段,如圖1所示。
1.農業經濟階段。該階段中,大量的顯性失業,即剩余勞動力,存在于農業部門,由圖1(a)中的LL1表示,且該階段農業勞動力的邊際勞動生產率為0,此時,即便其中的一部分離開農業部門,也不能降低農業部門的產量,不會使城市部門的工資水平發生變化。城市部門的工資水平存在一個下限,它取決于勞動者在農業部門的平均收入,而農業部門的平均工資水平仍然由制度決定。因此,圖1(b)中,W1為工業部門的工資曲線,是一條水平線,農業部門的工資曲線WA也是一條水平線。
2.二元經濟階段。農業勞動力不斷由農業部門流向城市部門,農業的邊際生產率盡管還是比既定的制度工資要低,但已開始逐漸高于0。此時,農業部門的顯性失業逐漸消失,但仍伴隨隱性失業的存在,因此,部分農業勞動力仍會流向城市部門,此時的隱性失業由圖1(a)中的L1L2表示。然而,由于此時農業部門的勞動邊際生產率是正的,勞動者數量的減少便會影響農業產量,使得農產品變得稀缺,以致價格上漲,進一步推動城市部門工資上升,這就降低了城市部門吸納農村轉移人口的能力,勞動力轉移因此放緩。圖1中,第一、第二階段的交界處為S,即(農業產品)稀缺點。由S點向左,即進入二元經濟階段,此時,城市部門的工資曲線由稀缺點以后開始上升,而農業部門的工資曲線WA仍保持水平。
3.成熟市場經濟階段。此時,全部的農業剩余勞動力LL2都已經轉移到了城市部門。農業部門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市場,其工資水平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如果城市部門繼續接收農業轉移人口,就要依照與邊際生產率相同的水平來支付工資。如圖1(a),在A點,勞動者的邊際勞動生產率等于城市部門的平均勞動生產率。此時,農業部門已形成較成熟的市場,因此,A點被稱為市場化點。由市場化點A往左,農業部門的工資曲線WA開始上升;在該階段,農業部門的生產率提高迅速,完成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然而,劉易斯-拉尼斯-費景漢模型中隱含了勞動者同質性的假設,這一假設僅適用于人力資本存量較低的城市化進程初期。進入城市化進程中期以后,除物質資本、勞動和土地等自然資源以外,人力資本開始在農業部門的生產中發揮更為關鍵的作用,它具有特殊的效應,帶來邊際效益的遞增。所以,在分析我國的鄉城勞動力遷移進程時,有必要對劉易斯-拉尼斯-費景漢模型進行一定的修正,將人力資本要素納入到遷移理論模型中進行分析。
可以按照人力資本稟賦的高低,將初始狀態的農業部門全部勞動力分為三部分,即LH、LM和LL,L=LH+LM+LL。其中,LH是人力資本稟賦較高的農業勞動力,LM是具有高于或等于平均人力資本稟賦(低于LH的人力資本稟賦)的農業勞動力,LL為低于平均人力資本稟賦的農業勞動力。用hH,hM和hL分別表示LH、LM和LL的平均人力資本水平,顯然,hH>hM>hL。這里,結合我國農業部門的實際情況,LH、LM被認為占比相對較小,這樣,如果用代表農業部門的平均人力資本水平,那么,h可以用hH,hM和hL的加權平均數來表示:
h=hH+hM+hL,因此,Lh=LHhH+LMhM+LLhL。
這里,農業生產函數采用一般的生產函數形式:A=f(k,hL,land)其中,land(土地)作為常數,可歸至物質資本的投入,因此,農業部門的生產總量為A=f[K,(LHhH+LMhM+LLhL)]。
當不考慮勞動力的質的差異時,LH、LM勞動力向城市部門的轉移并不會降低農業部門的人力資本從而影響農業部門的生產水平,如圖2(a)。然而,當考慮個體間人力資本質量的不同時,隨著LH和LM的降低,LL也會減少,從而導致農業部門的整體人力資本水平降低,也使得物質資本、土地等其他要素的生產率下降。因此,農業部門的平均生產水平降低,以致農產品變得稀缺,提前出現(農業產品)稀缺點。在圖2(a)中,稀缺點S向右移動到S’,(農業產品)稀缺點提前,而市場化點的出現則相應地延遲,從A點向左移動到A’,因此,(農業產品)稀缺點和市場化點的重合也被延后,TP曲線下旋到TP’。此時,依然有剩余勞動力L1L1′存在于農業部門,工、農部門存在更大的工資差距,整個農業部門的現代化進程將經歷更長的時間。
根據劉易斯-拉尼斯-費景漢模型,對于城市部門來說,在一定的工資水平下,只有當技術進步和資本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勞動投入的邊際效益遞減效應不那么強時,這些因素才可能抵消或超出勞動人口下降所帶來的影響。(2)在遷移模型中引入人力資本要素后,農業部門要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就需要以更高的生產技術水平及良好的技術進步機制與高人力資本稟賦勞動力的流出相適應。也就是說,在(農業產品)稀缺點到來后,需要通過源源不斷的技術進步帶來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和產量的上升,從而彌補農業部門人力資本流出而引起的產量下降。事實上,先進投入要素的增加正是技術進步的一種表現,而農業生產水平是否能在較短時間內對先進要素的投入作出反應,這又對先進要素的使用者所具備的素質水平提出了相應要求,因此,稀缺點和市場化點的重合還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
這里,Δh/h為農業部門的平均人力資本積累率,Δh′/h為農業部門高人力資本水平勞動力流出所帶來的農業部門平均人力資本的下降率,前者的絕對值大于后者的絕對值,這是農業部門進一步發展的另一個條件。
由此可見,技術進步以及農業部門平均人力資本水平的動態提高,使農產品稀缺點往左移動,市場化點往右移動,從而帶來農產品稀缺點S與市場化點A的重合,即TP曲線的向上旋轉,如圖2(a)。拉尼斯、費景漢認為,這正是“農業發展完成的標志” (2)。
二、對鄉城勞動力遷移與農村人力
資本積累一般關系的分析
本部分嘗試在新經濟增長理論的分析框架下,考慮勞動者的異質性(即勞動者所能夠提供的效率勞動單位的數量并不相同),在坎布、拉普波特(2005)“遷移選擇性與地區不平衡的發展”(3)一文理論模型的基礎上,嘗試構建一個關于鄉城勞動力遷移與農村人力資本積累一般關系的分析框架。
首先,假設經濟體包括農業部門與非農部門。非農部門具有規模效益不變的技術特性,其勞動力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具有固定的工資率,不會因外來勞動力而發生變化;而農業部門的工資率由制度決定,因此也是固定的。(4)兩個部門之間具有技術差異。非農部門是農村具有較高人力資本稟賦勞動力的遷入地;而農業部門作為這部分勞動力的來源地,是相對落后的。農業部門與非農部門對人力資本的回報是不同的,這也是二者技術差異的一個表現。假設wA為單位人力資本在農業部門所得的回報,標準化為1,w為非農部門的單位人力資本回報,那么,w>wA,即w>1。這里,wA和w是除去遷移成本之后的凈回報。
假設農業從業者的生命周期內存在兩個時間段,每個時間段的時間總量標準化為1。第一個時間段里,處于第t期的勞動個體,i,具有來自上一代的人力資本存量,ht,同時,還擁有其個體的素質,ai
t,在能力區間[0,1]上均勻分布。這種個體的素質可以理解為一種學習能力,而每個勞動個體的學習能力各不相同,即個體將受教育所花費的時間真正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能力存在差異;在該時間段,受教育的個體在教育上花費的時間所占的比重為e(0<e<1),這一時間段內所接受的教育被認為是實現遷移所應具備的基本人力資本要求。第二個時間段里,勞動者進行生產活動,而此時的勞動生產率,是由勞動者在第一個時間段已有的人力資本存量(即學習能力)以及在教育上的投資所共同決定的。這樣,此時的人力資本水平,是個體學習能力以及第一時間段內在教育上所花費時間的增函數(假定為線性的函數)。
受教育的個體能否實現遷移,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即勞動者個體有概率能夠遷移,也有概率1-p不能遷移。因此,對教育的投資能夠提高遷移的概率,但并不能確保遷移的實現(這里假定對于在教育上花費時間為0的個體來說,其遷移概率是0)。對于個體而言,受教育的預期回報取決于個體自身的能力,非農部門的人力資本回報率以及受教育個體的遷移概率。這里沒有跨期的收入貼現問題,同時勞動個體是風險中性的。
當遷移概率大于0時,農業部門的勞動者會比較受教育后的人力資本投資回報與不接受教育情況下的預期收入,以選擇是否進行教育投資。如果受教育的收入預期比不接受教育的收入預期高,個體就會作出對教育投資的決策。即個體選擇教育的條件為:
(1-e)ht+(1-p)(1+ai)ht+p(1+wai)ht>2ht(1)
將上式化簡后,可以得出:
ai>aE(2)
這里,aE是農業部門的勞動者選擇是否進行教育投資的臨界學習能力。
所以,當勞動者的學習能力ai大于aE時,就會作出接受教育的決策;而當勞動者的學習能力ai小于aE時,個體往往不會作出接受教育的決策;當個體的學習能力ai等于aE時,是否接受教育對于勞動者個體并沒有大的不同。因為個體的學習能力不同,在能力區間[0,1]上又是分布均勻的,這樣,越小的aE值,就對應著更多的勞動者作出教育投資的決策。
我們想要關注是,在開放的經濟環境下,當農業勞動力能夠自由遷入非農部門時,未遷移者中受教育勞動者所占的比重,PE。在內生經濟增長模型中,PE的提高對于勞動力來源地人均收入的增長具有正向效應,因此,這一比重的上升,可以認為對于勞動力來源地是有益的結果。
這里,當p=0,即經濟環境封閉時,農業勞動力無法實現自由流動,此時,個體選擇進行教育投資的臨界學習能力為aE=e,用aF表示。那么,農業勞動力中,受教育者所占的比重可以表示為:PF=1-aF=1-e。當p>0,即經濟環境開放時,農業勞動力能夠向非農部門自由轉移,而對于滯留勞動力來說,其中受教育者所占的比重可以表示為:
PE=(3)
現在需要討論兩個問題:
1.農業勞動力的遷移是否有可能對來源地(即農業部門)產生有利的影響?
當PE>PF時,說明當部門開放時,農業勞動力向非農部門的流動使得農業部門受教育者的比重提高了,即此時的農業部門人力資本水平比經濟部門封閉時的農業部門人力資本水平要高。農業勞動力的遷移對來源地產生了積極效應。
由(3)式和PF=1-e,PE>PF等價于>1-e,將aE代入不等式左邊,化簡可得:
p< (4)
令pc,pc則就是農業勞動力遷移到非農部門時,可以提高農業部門受教育者比重的遷移概率臨界值。
因此,p<pc等價于PE>PF,此時,農業勞動力的流出使得農業部門受教育者所占的百分比提高了,農業勞動力的遷移對于遷出地的影響是有利的。這里,pc可能為負值,由式(5)可以看出,它關于的一階導數大于0,關于的二階導數小于0,
=>0,=<0(5)
這表明,農業部門受教育者比重的遷移概率臨界值,pc,是非農部門人力資本回報率的增函數;w越高,遷移發生的概率也相應增大。隨著w的提高,遷出的農業勞動力會越來越多,之后,增加的速度會慢慢降低。也就是說,當非農部門工資率變化較大時,農業部門可以在具有較高人力資本的勞動者遷出變得對農業部門不利之前,“承擔”較高的遷移規模。
同時,由(2)式可推出,
=<0(6)
可見,勞動者選擇教育投資的臨界學習能力會隨著遷移概率的增加而下降,此時,會有更多的勞動者選擇進行教育投資。這也說明,在一定范圍內,遷移概率的增加能夠提高農業部門受教育者所占的百分比,從而提升農業部門的人力資本積累水平。
2.當存在鄉城勞動力遷移時,要提升農業部門的人力資本水平需要滿足哪些條件?是否存在一個最優的鄉城勞動力遷移概率?
這里的最優鄉城勞動力遷移概率是指,當鄉城遷移勞動力占農業勞動力的比重處于該值時,農業部門的人力資本水平最高。
我們已經知道,PE為存在鄉城勞動力遷移時,未遷移勞動力中受教育者所占的百分比。PE越大,表明農業部門滯留勞動力中的受教育者也越多。然而,當PE達到最大值后,農業勞動者的進一步遷出則會帶來部門勞動力中受教育者比重的降低。因此,這里的目標函數為:
[max][p]PE=(7)
將aE代入(7)式,通過PE相對于p的一階導數條件,可以得到:
當p==pc時,PE取最大值。可見,最優的鄉城勞動力遷移概率為:
p*=max0;
=
pc(8)
由此,我們可以分析以下幾種情形:
(1)當pc<0,也就是w<2-e時,p*=0,同時,對于任意一個小的、大于0的遷移概率值,p,都使得p>pc,所以,PE<PF,說明鄉城勞動力的遷移使得農業部門受教育者所占的百分比下降了,農業部門受到損失。事實上,這時候農業部門要想避免人力資本水平的降低,就應實施阻止勞動力遷移的政策。
(2)當pc>0,也就是w<2-e時,p*=pc,鄉城勞動力遷移的過程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在第一個時期,0<p<p*,因為p*=pc,所以p<pc,等價于PE>PF。
這表明,鄉城勞動力遷移存在時,農業部門勞動力的受教育水平比部門封閉環境下要高。隨著遷移概率的提高,選擇進行教育投資的勞動力數量會增加,即在這一范圍內,遷移概率的提高能夠提高農業部門勞動力中受教育者所占的比重,直到達到這一比重的最大值,M點(如圖3所示)。
在第二個時期,0<p*<p<pc,此時PE>PF,所以,當存在鄉城勞動力遷移時,農業部門勞動力的受教育水平仍然比部門封閉環境下要高,但已經開始降低。此時農業勞動力遷出的整體影響仍然是正向的,農業部門的人力資本水平也會因此而得到提升,然而,因為p*<p,此時農業部門若采取措施保留人才,可以降低受教育者比重減小的速度。
在第三個時期,0<p*<pc<p,因為pc<p,所以PE<PF。說明此時的鄉城勞動力遷移已經使得農業部門受教育者的比重不斷降低,甚至比封閉環境下的水平還要低。該階段的鄉城勞動力遷移規模較大,已經不利于農村地區的人力資本積累。由于p*>0,因此,該階段對鄉城勞動力遷移的禁止措施是一種次優選擇。
圖3描述了遷移發生時的農村人力資本積累模型,其中表明了鄉城勞動力遷移發生的概率對農村人力資本積累有利或有害的區間。
由此可見,當農業勞動力的遷移概率滿足一定范圍時,鄉城勞動力遷移與農村人力資本提升具有正向的“強相關”關系。在pc>0的條件下,遷移概率(p)滿足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范圍(0<p<pc)時,鄉城勞動力遷移都是有利于農村地區的人力資本積累的,特別是當遷移概率p滿足第一階段的范圍,即0<p<p*時,隨著遷移概率的提高,農業勞動力中受過教育者所占的比例相應提升,直到達到該比重的最大值,也就是說,在該區間內,鄉城勞動力遷移能夠對農村人力資本水平產生較強的提升作用。而隨著遷移的持續進行,當p*<p<pc時,農村人力資本積累水平在達到最高值后進入第二階段,此時,農業部門勞動力遷出所帶來的人力資本流失效應超過了部門內部人力資本投資增加帶來的人力資本提升效應,農村人力資本積累開始降低,但仍高于無遷移狀態(封閉狀態)下的農村人力資本水平。
三、鄉城勞動力遷移與農村人力
資本積累一般關系的實踐證據
西方國家已有的實踐證據和關于勞動力遷移的大量實證研究都表明,勞動力遷移不僅能夠促進農業部門生產力的發展,而且能夠明顯地推動農業部門人力資本的形成和積累。
第一,鄉城勞動力遷移對遷移者個體人力資本具有提升作用。早在20世紀50年代,舒爾茨就明確指出:“個人和家庭為適應不斷變化的就業機會所進行的遷移是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方面”,“勞動力遷移與教育都是提高人力資本的途徑,而且,投資于其中一方面可以使得另一方面的投資收益增加”。(5)列寧關于勞動力遷移對人力資本的提升作用的認識則更為深刻。在他看來,勞動力遷移不僅開拓了農民的視野,而且使其文化素質和市場意識提升,因此,“沒有農民的流動和遷移,就不會有農民的開化”。(6) “遷移將農民從衰落偏遠的地區解放出來,接受現代文明的洗禮,使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思想情操提升,從而具有文明的習慣、懷揣文明的需要”。(6)
第二,鄉城勞動力遷移對社會群體人力資本具有提升作用。在西方國家的工業化時期,為了適應勞動力遷移的需要,很多國家都實行了各種幫助農業勞動力遷移的措施,促進農業勞動力轉移,鼓勵農業部門自身的人力資本投資,其中包括,為遷移勞動力就業提供服務,加強對遷移勞動力的專業技能培訓,以及對教育領域進行改革,等等。這里以德國和美國為例。
工業化時期,德國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大舉流動,使得對成年人的職業技術教育和青少年的基礎教育成為了更為迫切的問題。當時的德國高度重視勞動力遷移所帶來的青少年基礎教育問題,并注重在城市和農村(尤其是在農村)普及成人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技術培訓,而出于實際生產的需要,雇主也樂于為雇員的學習和專業技能培訓投資。在德國的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集中為其現代教育的發展培育了肥沃的土壤。隨著農村勞動力的遷移,農業部門通過加強自身人力資本投資,尤其是推動教育的發展,以減弱人才外流給農業部門帶來的損失,而這實際上帶來了農業部門勞動力素質的整體提高。這樣一來,農業部門勞動力的遷移就具有了提升社會群體人力資本的作用。(7)
工業化初期的美國,由于輕工業在工業部門中占據主要地位,當時對勞動者的教育水平和訓練程度要求并不高,工廠作業的技術要求較低,勞動者的工作以體力勞動和手工操作為主。因此,19世紀以前,美國城鄉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差距并不大,由農業部門轉移到城市部門就業的人口較少,競爭也不激烈。19世紀以后,生產技術的革新帶來了勞動生產率的大幅提高,工業部門尤其是制造業的技術復雜程度也隨之提高,從而對勞動者的技能水平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時的農業部門轉移人口在勞動力市場的就業競爭中就逐漸陷入了劣勢,這主要表現在:
(1)美國的城市和農村在教育水平上有了明顯差距。表1顯示了1930年、1959年美國城鄉的文盲率對比,可見,在文盲率這一指標上,20世紀60年代以前,美國的城鄉差距是較為明顯的。
(2)剛進入就業年齡的青年人在當時的農業遷移勞動力中占多數。根據Iowa州立大學的調查,1950年,美國農業向非農部門轉移的勞動力中,25歲以下的占近60%。(8)這些青年中的大多數由于缺乏專門培訓,缺乏專業的技術,因此較難在非農部門就業。此外,此時的農村遷移勞動力中,約30%以上是粗工或工頭,這些勞動力大多缺乏專業技術,也較難在非農部門從業。
(3)隨著技術進步帶來的產業結構升級,非農部門從業者的知識和技能結構都發生了變化,非熟練工人和熟練工人所占的比重也出現了明顯變化;對腦力勞動要求較高的崗位逐漸增多,對體力勞動要求較多的崗位越來越少。這樣,非農部門中適合農業遷移勞動力從業的崗位就更加有限了。
1910年后美國農業勞動力轉移的困難,還體現在其農業部門長期較高于非農部門的失業率上。據統計資料記載,“1948到1970年期間,只有1949年農業部門的失業率比非農部門低0.2個百分點,有4年前者高出后者1個百分點,而其余的18年,美國農業部門的失業率則比非農部門綜合失業率高出2個百分點以上”(9)。
大蕭條后,為了解決農業部門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問題,美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和刺激性的經濟政策,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幫助和促進農業人口轉移,刺激和推動農業部門自身的人力資本投資。首先,通過擴大政府支出,直接吸收農業剩余勞動力就業于新辦的公共工程、企業和社會團體,使他們已有的勞動和專業技能得到鞏固;其次,與經濟結構的轉變相一致,強化對農業勞動力的專業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能力和素質,以便適應非農業部門的要求。自20世紀50年代后,為了促進農業勞動力轉移,美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法案,并成立了專業部門。自此,美國的農業勞動力轉移開始步入新的階段。
1962年的《人力發展訓練法案》,由美國勞工部具體執行,這項法案旨在增加農業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機會,從而使農業部門產生更多的就業。其中對農業部門的失業者進行了較嚴格的界定,即年家庭收入在1200美元以下的農業家庭的成員。
1964年的《就業機會法案》,其中包括了對職業技術教育的支持,援助就業、加強衛生保健的基礎建設,以及對農村婦女和青年進行教育和培訓的計劃等等。當年,由美國政府組織的青年待就業人員(10),全部接受了相關的培訓,其中,具有農業生產技能和非農業生產技能的約各占50%。該法還為低收入的農業家庭提供貸款(最高為2500美元),以幫助他們開辦非農企業或者參加合作社經營。此外,政府還要向農業部門的失業者提供遷居費用上的資助。
在這些政府計劃和立法的作用下,美國農業人口轉移的進程大大加快。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加快,美國農村居民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有顯著提高。仍以Iowa州為例,“1960年,農村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與城市的差距是1.5年,而1970年,這一差距已縮小到了0.1年”(11)。
當然,在美國,政府的教育和培訓計劃有很多都是直接服務于農業的,或者說,是服務于“現代大農業”的。因此,美國的農業轉移勞動力并不是指他們全都完全脫離了農業部門。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工業化和生產經營的專業化,農業生產也開始向專業化、社會化轉變,分工更為細致,一些原本屬于農業的生產部門逐步獨立,成為專業部門。由農業衍生出的服務業迅速增多,逐漸形成了“供應―生產―加工銷售”這樣一個有序而龐大的“農產品有機體系”。據統計,“1984年,有約270萬勞動力從事直接的農業生產,約200萬勞動力就業于農業產前部門,而約1600多萬勞動力就業于農業產后部門;這樣,所有與農業相關的部門吸納了約2100萬勞動力,占當年美國勞動力總數的20%,該數據尚不包括農業部門的大量臨時工人”(12)。
這不僅是美國農業勞動力轉移中值得借鑒的部分,也反映了隨著農業勞動力轉移的加快進行,農業部門加強自身的人力資本投資,以削弱高人力資本水平勞動力外流所帶來的損失,農業部門的整體人力資本水平提高了,勞動者更加適應農業部門的分工細化、專業化和社會化,農業部門不再專注于初級農產品的生產,而是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環環相扣、不斷延伸、又與市場聯系緊密的強大部門體系。這樣,農業勞動力的轉移既是工業化發展的一個結果,也是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一股推動力量。“工業化使得傳統農業向現代大農業轉變,而從傳統農業中轉移出的大批勞動力,相當一部分轉移到了非農部門,也有相當大的部分就業于現代大農業” (13),這其中,當然離不開農業部門自身人力資本水平的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生產部門的專業化,分工的細化,是以勞動者自身素質和技能的提高為前提條件的,而政府對農業勞動力轉移的積極推動和對農業部門人力資本投資的有效激勵帶來了農業部門整體人力資本水平的提升,這是一個良性推動的過程。
四、理論分析基礎上的結論性啟示
1.鄉城勞動力遷移下的農村人力資本提升過程
第二部分的模型分析表明,當農村勞動力的遷移概率滿足一定范圍時,鄉城勞動力遷移能夠提高農業部門勞動力的受教育水平,從而促進農業部門的人力資本積累。前者對后者的這種正向的“強相關”作用,實際上解釋了鄉城勞動力遷移下的農業部門自身人力資本提升過程。
在劉易斯-拉尼斯-費景漢模型中,考慮人力資本要素后,其他條件不變時,隨著農業部門具有較高人力資本的勞動者遷移到非農部門,農業部門總產量曲線(TP)向下旋轉,使得(農業產品)稀缺點和市場化點的重合被延遲。如前所述,這時,農業部門要獲得持續發展,需要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以更高水平的農業技術進步與高人力資本稟賦的勞動力流出相適應,二是需要農業部門的人力資本積累率高于因高人力資本勞動力流出所產生的部門人力資本下降率。由此可見,在部門經濟開放的環境下,勞動力能夠自由流動,勞動力市場競爭完全,農業部門的生產向專業化、市場化轉變,那么此時,隨著勞動力遷移到非農部門,農業部門人力資本的積累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在鄉城勞動力遷移對農村人力資本積累的“強相關”作用下,農業部門人力資本動態提升的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第一,基于微觀視角,具有較高人力資本水平的農業勞動力向非農部門遷移,能夠帶來農村家庭人力資本投資的增加。
(1)大部分非農部門都存在一定的受教育門檻,對從業者的教育背景和技能素質要求更為嚴格。農村家庭勞動力成員要想在非農部門找到工作,具備從事非農工作的資格、素質,就需要家庭增加對其成員的教育投資,使其擁有更多的知識和技能,擁有更高的人力資本水平。
(2)具有較高人力資本的農業勞動力在城市非農部門就業,所獲得的非農收入也提高了農村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外出勞動力往往是家庭中受教育水平、技能水平等相對較高的,這部分勞動力外出工作的收入往往比留鄉務農更高,加上很多勞動力的遷移具有“兩棲遷移”的特征,就使得農戶家庭的收入來源更加多元化。此外,外出勞動力對家庭的匯款,能夠用于購買生產資料、擴大家庭農業生產等,從而進一步提高家庭收入,進而提高家庭對于人力資本的支出,這樣就形成了勞動力遷移與家庭人力資本積累的良性循環。
第二,基于宏觀視角,鄉城勞動力遷移能夠直接推動農村人力資本提升。農村勞動力由農業部門轉移到城市部門,使農村的人均土地占有率得到了一定改善,提高了規模效益以及邊際勞動生產率,進而帶來了農村人均收入的整體提高。另一方面,隨著勞動、資本之比的下降,人力資本和物質生產資料作為農業生產中基本投入要素的重要性進一步提高了。農業部門要想獲得持續的發展,就要對生產和管理實施變革,加大對技術創新投入的力度,引入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管理理念。這同時對勞動力的技能、協調組織能力、創新的思維和理念以及學習能力等都有了更高要求。而這一系列環節又進一步提升了農村人力資本水平。
第三,除工資回報外,異地轉移的鄉城遷移勞動力在城市部門就業,還能夠擁有額外的“技能性收益”(14)、先進的思想理念、城市精神文化氛圍的熏陶以及思想、意志的成熟等等,并有機會將這些額外的收獲帶回農村,為農村的教育、專業技能培訓、農村整體精神文明的提高以及經濟發展等人力資本積累的重要方面增添新的動力,這實際上是一種無需物質投入的、無形的農業部門人力資本提升途徑。
2.鄉城勞動力遷移、農村人力資本提升與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如前所述,隨著農業部門具有較高人力資本的勞動力遷移到非農部門,農業部門的進一步發展,不僅需要以更高水平的農業技術進步機制與高人力資本稟賦的勞動力流出相適應;同時,需要農業部門的人力資本積累率高于因高人力資本勞動力流出所產生的人力資本下降率。也就是說,農業的持續發展不僅需要技術的變革和創新,同時需要農業勞動者具有較高的素質和人力資本水平。
當勞動力由農業部門流出時,(農業產品)稀缺點和農業部門市場化點的重合是以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為前提的,其中涵蓋了先進生產工具及設備的引進,先進農業技術、管理理念的采用和推廣等,而這些都對勞動者的人力資本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勞動者的人力資本水平也對農產品的質量,甚至產品的市場份額產生著影響。因此,農業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就是人力資本提升。
在劉易斯-拉尼斯-費景漢模型中,(農業產品)稀缺點和市場化點的重合被認為是城市化進程完成的標志。在此之前,農業部門勞動力的流出會引起農業生產的下降;當考慮人力資本因素后,具有較高人力資本水平勞動力的遷出,使得農業部門的“人才流失”更為嚴重。此時,在這兩股阻力的共同作用下,農業部門的持續發展更加艱難。
在圖4中,隨著具有較高人力資本的農業勞動力遷出,農業部門的平均人力資本水平可能有兩種變化情形:(1)如圖中虛線a所示,隨著高人力資本勞動力的遷出,如果農業部門沒有及時對滯留勞動力進行人力資本投資,那么部門自身的人力資本水平將逐漸降低,這對農業部門的持續發展十分不利。(2)當農業勞動力遷出時,如果農業部門通過各種促進政策,及時加強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并實施生產和管理的變革,鼓勵技術創新,從而彌補遷移初期人才流出所造成的負面效應,那么從長期來看,農業部門人力資本投資所產生的人力資本提升效應能夠抵消或超過勞動力遷出所帶來的人力資本降低,從而實現勞動者綜合素質、知識、技能的積累,即人力資本提升。
圖4中,縱軸表示農業部門人力資本的平均水平,橫軸表示遷移進行中所歷經的時間。其中h0,為遷移發生前的農業人力資本的平均水平。圖中,農業人力資本平均水平在達到點后,是否能夠達到(如b曲線所示)或超過(如c曲線所示)的水平,部門內部人力資本投資對人力資本的提升效應具有重要的決定作用。如果滯留勞動力的平均人力資本積累率大于平均人力資本下降率,即正向效應超過負向效應,則會產生人力資本提升效應,如曲線c所示,并逐漸趨近于非農部門的人力資本水平,農業部門進一步發展;然而,當農業部門的人力資本投資能力有限或效率不高時,此時的投資所產生的人力資本提升效應發揮得并不充分,那么可能沿著虛線b發展,在長期內仍無法超過。可見,當存在鄉城勞動力遷移時,農業部門的人力資本投資十分關鍵。
3.構建我國鄉城勞動力遷移與農村人力資本提升“強相關”關系的必要性
綜上所述,鄉城勞動力遷移時,能否通過農業內部的人力資本投資彌補“人才外流”帶來的部門人力資本降低,這對于農業部門的持續發展十分重要。超過點后,高人力資本勞動力的遷出就不會導致(農業產品)稀缺點和農業市場化點重合的延后。此時,隨著農業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水平的不斷提升,農業部門將獲得進一步的發展。也就是說,此時的農業部門自身具備了內在的人力資本提升機制。
當前,我國的農業轉型是經濟轉型中的重要部分,然而,這段道路仍是困難重重的。首先,我國農業資源顯著匾乏,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積不足,從而從自然條件上制約了我國農業的發展;其次,我國城鄉二元結構仍然較為明顯,城市化標準明顯低于許多發達國家,大量勞動力分布在農村,許多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得到順暢、有效地轉移,否則農業勞動力的人力資本稟賦較難提高,不利于農業的現代化和長遠發展;第三,在平均受教育水平上,農村勞動力與城鎮勞動者的差距仍較大,勞動者的人力資本水平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和農業科技創新的需要;第四,非農部門對勞動者的人力資本水平設置了門檻,使得較高人力資本者相對于較低人力資本者能夠更快遷入非農部門,卻帶來農業部門的人才損失,阻礙了農業轉型的進程。因此,我國要實現農業部門的長遠發展和農村的繁榮,還需要克服很多困難,這其中,鄉城勞動力遷移下的農業部門人力資本積累是重要方面。
然而長期以來,宏觀決策部門仍然將鄉城勞動力由農業部門向非農部門的遷移視為單純的經濟現象和階段問題,缺乏具有長遠眼光的發展機制,仍然就短期的現象和問題制定對策措施;而微觀勞動力主體又缺乏宏觀政策部門的指導和幫助,其遷移決策和遷移行為往往具有盲目性和短期性特征,不利于農村人力資本的投資和積累,不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農村地區及農業部門的長遠發展,更不利于轉軌階段改革的深化。
因此,要克服政策波動性和微觀主體短期性行為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化解當前鄉城勞動力遷移有效性不足和農村人力資本提升緩慢等問題,就需要構建一個穩定的長效發展框架,以建立我國鄉城勞動力遷移與農村人力資本提升的“強相關”關系,其目標是通過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效的遷移,推動農業部門的人力資本投資,使得鄉城勞動力遷移與農村人力資本提升的“強相關”關系有效地發揮作用,從而實現農村人力資本水平“質”的提高。這對于實現“農民變市民”,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合理有效推進都具有重要而長遠的意義。
注釋:
(1)Lewis,W.Arthur.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J].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54,22(2): 139-191.
(2)費景漢、古斯塔夫?拉尼斯:《勞動力剩余經濟的發展》,王月,甘杏娣,吳立范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第101頁。
(3)Kanbur R.,Rapoport H.Migration Selectivity and the Evolution of Spatial Inequality [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5,5(1): 43-57.
(4)由于規模效益不變和完全競爭的市場,對于一個小型、開放的經濟體來說,其自身的工資率是不變的。即不受勞動力遷移的影響,任何的勞動力遷入或遷出會產生物質資本的流動,從而使資本勞動比恒定。
(5)舒爾茨:《人力資本投資》,蔣斌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第31頁。
(6)中央編譯局:《列寧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31頁。
(7)參見沃爾夫岡?克拉伯:《19-20世紀的德國城市》,哥廷根1989年版,第71頁。
(8)轉引自李勝軍:《美國農業勞動力轉移》,《美國研究》,1989年第3期,第58-75頁。原文參見美國艾奧瓦州立大學,《勞動力流動與農業人口》,1961年,第18頁。
(9)轉引自李勝軍:《美國農業勞動力轉移》,《美國研究》1989年第3期,第58-75頁。原文參見《美國歷史統計:殖民地時代至1970年》,第465頁。
(10)指年齡為16-21歲的青年。
(11)原文參見羅得菲爾德等著:《美國的農業與農村》,安子平、陳淑華等譯,北京:農業出版社,1983年,第75頁。
(12)轉引自李勝軍:《美國農業勞動力轉移》,《美國研究》,1989年第3期,第58-75頁。原文參見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局,《農業概覽》,1986年12月,第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