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個人傳承總結范文

時間:2023-10-08 17:41: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非遺文化個人傳承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非遺文化個人傳承總結

篇1

【關鍵詞】鶯歌柳書;非遺;傳承與保護

鶯歌柳書是2008年由山東省菏澤市申報的經國務院批準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非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簡稱。“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1、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手工藝。”①口述史最先于20世紀出現在美國,作為收集資料的一種方法,也被我國廣泛應用于非遺及其他各人文學科領域中。鶯歌柳書在發展過程中遺留資料較少,且目前是瀕臨消失的狀態,好在傳承者們的居住區域相對集中,故筆者以傳承人口述史為視角闡述鶯歌柳書的現狀。本文口述史材料基于對鶯歌柳書傳承人的多次采訪整理而成。

一、鶯歌柳書發展歷史

“鶯歌柳書”又名“鶯歌柳子”,是由柳子戲曲牌【鶯歌柳】演變而成的一種民間說唱形式;《中國曲藝集成?山東卷》(下)中說:“鶯歌柳書又名鶯歌柳子,是由柳子戲曲牌【鶯歌柳】演變而成的一種民間說唱形式,但從目前尚存曲目已難看出兩者的明顯聯系”②;李夢華老師也在《菏澤曲藝的“活化石”--鶯歌柳書》一文中論述了鶯歌柳書可能存在的五種流變,其一就是鶯歌柳書是由明代柳子戲曲牌【鶯歌柳】發展而成,但從曲調唱腔對照來看,已難看出兩者聯系③;何麗麗在其博士論文《山東柳子戲音樂文化研究》④從伴奏樂器、節奏、旋律及旋法等多方面論證曲藝類鶯歌柳書完全是柳子戲【鶯歌柳】的簡化版,兩者的聯系是緊密的且是顯而易見的,了“已難看出兩者的明顯聯系”說法。筆者翻閱大量專業書籍堅持鶯歌柳書是柳子戲曲牌【鶯歌柳】發展而成的觀點。菏澤地區最早的鶯歌柳書藝人是清末民初曹縣仲提圈的張瞎子(1848--1928),其弟子為曹縣張保亮和定陶曹志田;曹縣張保亮的再傳弟子為曹縣鄭莊鄭玉昆(1904--1976);鄭玉昆晚年又將鶯歌柳書技藝傳授給曹縣鄭文祥和菏澤的高志軍、平。第二部分鶯歌柳書的發展現狀將以鶯歌柳書傳承人的口述史為主,并參考筆者的多次田野調研。田野調查和口述史的整理均為筆者在2020年9月至11月末完成。為敘述方便,口述史不以問答形式呈現。

二、鶯歌柳書的現狀

筆者于2020年11月30號至菏澤市曹縣鄭莊鄉尋找藏匿在民間唱鶯歌柳書的老藝術家——鄭文祥老先生。尋找過程算是順利,據資料顯示鄭文祥先生1946年或1950年生人;筆者找到年紀相對大的老鄉詢問,大家對鄭文祥先生很是熟悉,大家都知道街上有個唱曲兒的先生。見到鄭文祥老先生很是親切,家里非常樸素,像大多數曹縣農村家庭一樣,不同的是先生家里擺放了幾張很顯眼的關于鶯歌柳的證書和獎書。鄭先生今年高齡73歲,由此看來網上資料不準確,應是1947年生人;老先生自談有個乳名兒“劉根兒”,街上認識他的人都這么喊。鄭先生8歲開始學習鶯歌柳書,其老師是曹縣邵莊鎮郭莊的鄭玉昆先生(現已離世),在這期間也學習了山東琴書,且鄭玉昆先生也只有鄭文祥先生這樣一個學生;鄭文祥先生20多歲的時候,由于家庭和生活原因,就不經常學習和演唱曲兒了。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到2009年,2008年鶯歌柳書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年11月,菏澤市文化局命名鄭文祥先生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鶯歌柳書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6月山東省文化廳命名鄭文祥先生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鶯歌柳書代表性傳承人。市政府和省政府層面開始對鶯歌柳書重視起來,在鶯歌柳書被評為國家級非遺后多次邀請鄭文祥先生錄制鶯歌柳書,對即將消失的這一曲藝文化施行搶救性的保存;而且每年會給傳承人六千多元的補助。老先生說08年09年那會兒孩子們正好也穩定下來開始自己的生活,他和老伴兒可以享受日子了。據鄭先生描述,他的老伴是給他伴奏最多的,老伴拉曲,他唱曲;老伴剛開始不會拉弦,耳濡目染加上他的點撥,日子久了便無師自通了。鄭先生說經常載著老伴到曹縣的廣場和公園里一晌一晌地唱,冬天冷了便唱得少,也有好多圍觀的人,但是大部分都不知道唱的是什么,他都會熱情地向大家介紹;有時候唱鶯歌柳書時間久了會隨性改口唱段山東琴書,就這樣反反復復唱,也不會心生厭倦,覺得讓大家聽到傳統曲藝自己心里也特別開心。筆者總結:鄭先生平時演出和休閑演唱的曲目都是傳統留下來的,在這過程中沒有創新,更沒有關于鶯歌柳書的創作班子;鄭先生教學生也是傾囊相授,那么目前看來,鶯歌柳書在沒有創新的情況下,目前保存的算是“原汁原味”。鄭先生中間收過很多個學生,但堅持下來并唱得地道的只有平老師一個人,其他人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不會唱曲兒了。現在鶯歌柳書的傳承人只有兩位,一位是73歲高齡的鄭文祥先生,另一位是他的學生——54歲的平老師。兩位傳承人老師都在盡全力尋找下一代傳承人,唯恐鶯歌柳書在此出現斷代的情況。

三、存在問題的梳理

(一)鶯歌柳書瀕臨消失。鶯歌柳書在2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曾輝煌過,也曾蕭條過,目前已經接近消逝,主要體現在這一曲藝形式面臨無人傳承的狀態,不禁引發思考,存在200年之久的鶯歌柳書為何在我們這個時代瀕臨消失?(二)傳承人嚴重缺乏。經筆者了解,菏澤當地高校菏澤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早在2014年便讓學生學習并演出鶯歌柳書,并在平老師和其他老師的指導下將《偷詩》搬上舞臺,但此后并沒有學生堅持下來。沒有學生自愿長期學習這一曲藝形式,是目前鶯歌柳書存在專業傳承人較少的主要原因。(三)群眾被隔離。在走訪的過程中,筆者發現有許多當地人對于鶯歌柳書是處于完全不了解的狀態,在很多人心中更是沒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原則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但鶯歌柳書目前少有社會參與,當地人對當地的寶貴文化沒有熟悉的認知;也就是鄭長鈴老師所提出的“民眾被隔離”。民眾被隔離,沒有社會的廣泛參與,這種保護終究是無根之木,事實上是對文化遺產的破壞。⑤民眾參與進來,讓更多青少年尤其是九年義務教育中的學生們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熟知當地非遺文化是當前傳承工作的重中之重。(四)精神財富不被重視。鶯歌柳書這種文化表現形式已經與當代的社會生活有了隔閡與距離。隔閡越大,距離越遠,消逝的速度便會越快。當代社會衍生出越來越多的藝術形式,傳統的曲藝形式似乎不再符合大眾審美。鶯歌柳書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由許許多多精神財富累積而成,鶯歌柳書面臨失傳足以以小見大,當精神財富一點點被剝離出去,可想我國傳統文化將面臨什么樣的困境。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根魄,我們如何挽救歷史留下的寶貴文化財富?

四、解決問題的對策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⑥中第七條有明確對非遺文化的保護措施。這些措施主要包括:(一)建檔:通過搜集、記錄、分類、編目等方式,為申報項目建立完整的檔案;(二)保存: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手段,對保護對象進行真實、全面、系統地記錄,并積極搜集有關實物資料,選定有關機構妥善保存并合理利用;(三)傳承:通過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等途徑,使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后繼有人,能夠繼續作為活的文化傳統在相關社區尤其是青少年當中得到繼承和發揚;(四)傳播:利用節日活動、展覽、觀摩、培訓、專業性研討等形式,通過大眾傳媒和互聯網的宣傳,加深公眾對該項遺產的了解和認識,促進社會共享;(五)保護:采取切實可行的具體措施,以保證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智力成果得到保存、傳承和發展,保護該項遺產的傳承人(團體)對其世代相傳的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所享有的權益,尤其要防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誤解、歪曲或濫用。筆者結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針對鶯歌柳書存在的以上問題,總結出以下應對措施:分別從官方建設和藝人本身建設兩個層面出發。(一)官方建設。1.相關文化宣傳機構應加強對非遺文化的宣傳工作。從官方層面讓大眾認識到非遺文化對我們的重要性。鶯歌柳書已接近消逝,在此情況下應增加演出次數;增多演出場所;舉辦非遺文化的專場研討會、展覽會等等;讓越來越多的人看見、聽見并感受傳統文化。讓非遺文化越來越多地走進博物館、讓越來越多的民眾走進博物館,任何文化形式的保護與傳承都脫離不了群眾,只有讓大眾了解認知文化,我們的傳統文化才得以更長久地存在。2.相關部門應加強對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雖然越來越多的文化被列入省級或國家級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保護單位之間分工不明確;被保護的文化被分層;文化遺產所生存環境發生變化;保護的認知發生偏差等。針對鶯歌柳書的保護與傳承,我們要認清一個實質問題,即我們要保護與傳承的是鶯歌柳書這一曲藝形式的技藝、唱腔、具體內容等多個方面;而不是片面地保護鶯歌柳書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個名分。在實質性的保護工作上,不能讓保護工作只是成為一個口號,不應把非遺名錄項目從文化的整體性中抽離出來。目前鶯歌柳書賴以生存的土壤是魯西南菏澤地區,我們應把保護鶯歌柳書所在地區的社區文化和民族文化同時注重起來,保護好生存環境,是非遺文化存續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是保障非遺文化傳承人的生活,只有傳承人生活得到一定的保障,才會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化的建設中。3.當地教育部門應適當地對學生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與之包含的文化形式。培養當地青少年、高校學生學習傳統曲藝,使其了解非遺,了解文化遺產對于當代社會、人類生存的重要性。教育部門可以提倡教師在音樂課堂和實踐課堂中開展鶯歌柳書的相關教學活動,教師與學生同時學習傳統曲藝,為傳統文化注入更多年輕的血液。相關單位已將遺產名錄不斷地更新、確認、立檔、研究、保存,我們當代人的任務就是如何在生活學習中做到保護、宣傳、弘揚、傳承與振興。(二)藝人建設。1.提高數字化。鶯歌柳書發展到當前依舊靠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這種保存傳承方式雖然可以將藝術經驗更直觀地傳達下去,但是顯然也存在許多弊端。在條件的允許下,傳承人可適當做好對當下曲藝的資料記錄、視頻記錄,提高傳統曲藝的理論化、多媒體化,讓大眾接受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讓傳統文化跟上現代社會的步伐。2.增加市場化。面對鶯歌柳書社會市場的急劇萎縮,藝人老師們應當在官方部門的幫扶下努力使這一曲藝形式走向市場,并開拓市場,讓觀眾可以進入劇場欣賞鶯歌柳書演出中所講述的故事。3.推陳出新。歷史留給我們的傳統文化固然寶貴,但任何一種文化形式的留存少不了創新。在傳統曲目的基礎上,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做一些創新呢?我們應該創作出更多符合當下大眾口味的作品,讓越來越多的新一代人繼續傳播,以此形成良性循環。

五、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自于歷史,生存于當下,或存續于未來。保護與傳承就是保護當下的文化遺產,傳承歷史遺留下的文化,在上迎合當下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創造出符合這個時代審美的藝術文化形式。我們每個人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者。從保護的角度而言:面對鶯歌柳書這一即將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任重道遠,我們應該消除隔閡,拉近大眾與非遺文化的距離,帶著合適的方法融入到非遺文化世界,其實恰巧是這些寶貴的非遺文化遺產豐富地服務于人類的精神世界。

注釋:

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②《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山東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山東卷》(下).第一版,北京:中國ISBN中心,1982年12月:第1281頁。

③李夢華,《菏澤曲藝的“活化石”——鶯歌柳書》,曲藝,2020.10。

④何麗麗,《山東柳子戲音樂文化研究》,福建師范大學,2009.04。

⑤鄭長鈴,《試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文化安全問題》,賈磊磊等主編《建構文化江山——第二屆中國國家文化安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5年版。

篇2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影視創作;影像媒體;傳播

1 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

在湖北,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4項、國家級名錄160項,省級名錄312項(466個項目保護單位),有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7人,省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450人,有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3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19個。2014年12月4日由湖北省申報的“三國傳說”、“伯牙子期傳說”、“武漢雜技”、“越調”、“楚劇”、“岳家拳”、“趙李橋磚茶制作技藝”等21個項目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富有地域特色和藝術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都可以作為影視創作主題。然而目前關于這些非遺的影像資料非常有限,不利于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發展。許多非遺類別都可用影視創作的形式將技藝歷史、技藝過程,從宏觀到細節、從整體到部分如實的記錄下來,作為影像資料進行文化知識的普及。

2 非遺課題引入教學

非物質文化遺產像一個大海,每個人回到故鄉,走到鄉村生活中去,你都會發現許多令人感動的非物質文化。在當今轉型期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像退潮的大海,每時每刻都在迅速的消失著,老一輩藝人默默地故去,文化與技藝也悄悄地消失了。那么,用影視拍攝的方式真實的還原與重現技藝,或是將一些僅剩文字記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運用影像的方式還原、再現變得尤為重要。

影視創作作品相比文字、圖片、錄音更直觀、更形象也更真實,對于一些瀕臨滅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影視作品都可在保護中發揮重要功用。我們在影視創作課程教學中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這一命題,通過對不同影視創作手段的歸納和探討;對影視語言和影像媒體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總結出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影視創作的規律,從而達到對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

3 非遺課題小組調研

通過多渠道獲取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研資料,對重點非遺項目給予重點關注。在班級以小組的形式進行組織學生對重點非遺項目進行考察、學習,以圖片及影像的資料形式完成資料調研部分。例如名為“武漢傳統文化保護小組”對武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多方面的調查,并開展了討論會議,對每位小組成員的資料進行了整理分析,根據每個人的特長與優點進行了具體的調研工作安排。首先,小組設計了題為《武漢市傳統文化保護調查》的問卷。問卷調查之后的統計分析發現:

3.1 整體性

市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都處于不太了解的狀態;所了解的非物質文化以民間表演藝術類、傳統手工技藝類、方言類為主;對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前景持一般意見。

3.2 差異性

市民認為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最大問題各不相同,人們的意識不夠、外來文化和現代文化的沖突等為主要趨勢,但仍有一部分人持觀看態度,認為武漢的非遺有非常大的保護力度,然而保護措施較為缺乏。

4 合理選擇影視創作類型

針對擬定的湖北省非遺選題,選擇重點的非遺項目進行課堂講解,指導學生利用多種途徑對非遺項目進行學習和認識,擬定影視作品類別及主題。影視作品的制作技術和類型的選擇是研究的另一個重要環節。影視創作的主題內容決定了影片的制作技術,主要有:實拍技術、定格技術、動畫技術;其中,宣傳片、紀錄片、商業電影等幾種類型可以更好地表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命題。在課程中,對不同影片類型的制作技巧進行了分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命題的劇本寫作、分鏡頭繪制、鏡頭拍攝技巧以及中后期制作進行了詳細的講解。

“武漢傳統文化保護小組”經過對搜集選題的篩選、討論,小組最終希望運用動畫技術,將黃鶴樓傳說進行動畫作品創作,制作一部公益類宣傳短片。擬定了“黃鶴樓傳說”這一命題,希望通過影視創作,將黃鶴樓傳說的故事進行視覺表達,應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傳播。小組通過對黃鶴樓的實地考察,拍攝了大量實際場景資料,結合網絡資料,作為短片的角色設計、場景設計的設計基礎。

5 影視創作藝術表現

創作一部好的影視作品,不僅要有超凡脫俗的創新思維,而且還需要有較強的藝術表達能力。在影視作品中,藝術表現力是通過視聽語言傳達到觀眾心里的,是用畫面和聲音傳達信息的語言,是一種思維方式,作為電影反映生活的藝術方法之一,形象地說所有的影視作品都是由視聽語言所書寫而成的文章,抽象的說影片是由畫面、聲音、時間、空間構成的。

影視作品的不同類型有著不同的視聽語言表達形式,“武漢傳統文化保護”小組所選定的動畫宣傳片制作,應該在各個故事節點上有重點、有針對、有秩序地進行畫面設計,在先期錄音的基礎上設計每個鏡頭畫面,錄音解說詞在敘事上干凈利落,語言通暢明白,詞句短小簡潔,語言力求口語化、形象化。

在鏡頭與鏡頭的銜接上應多使用畫面轉場來增強影片的流暢性,通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色彩鮮明的畫面、生動感人的生活場景才能起到表情達意效果,作品中應注意典型的細節的處理,細節能以少勝多、以小見大,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從而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凸現動畫作品寓教于樂的獨特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