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廢水的處理方式范文

時間:2023-10-13 17:37: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療廢水的處理方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醫療廢水的處理方式

篇1

一、工業企業對排放污水的有效處理方法 

1.新型技術對工業污水的處理。隨著企業對污水處理技術的不斷研究與創新,現已涌現出大批新興科技技術被應用在對污水處理方面,并已經取得顯著成效,對工業污水的及時排放處理產生了積極作用。 

(1)離子交換樹脂技術。作為新興的污水處理方式,離子交換樹脂處理可以處理污水當中的重金屬。離子交換樹脂是不相溶于任何酸堿性溶液,且它呈多空化合物,因此它能夠對任何呈酸性和堿性且任何程度排放量的工業廢水進行重金屬過濾。被過濾后的污水使用硫化鈉進行處理,就可以達到污水排放的標準。該技術屬于化學處理,針對性很強,被處理過后的污水能夠達到排放標準,并可以直接將處理后的水可再次回收當作冷卻水,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 

(2)反滲透技術。反滲透技術擁有高效率、小投入、簡單操作、工藝簡單且只需在常溫下操作等特點,因此被廣泛應用于工業污水處理。反滲透技術從被應用于海水淡化,逐漸囊括到輕工業加工和醫療等許多方面,其經濟價值極高。反滲透技術是一種新型的分離凈化污水的處理方式,它能夠在常溫下操作,因此耗能較低且效率極高。 

(3)膜生物處理技術。將膜分離技術相關組件與生物處理技術中的反應器兩者結合,從而產生一種新的污水處理技術,即膜生物處理技術。因此膜生物處理技術同時擁有膜分離技術與生物處理技術的共同特點,對污水中微生物和有機物的講解效率有了極大的提高,且處理后的水質非常好,并且在整個處理過程中不排出污水中的淤泥,幾乎相當于深度處理,甚至可遠遠超過相關污水排放標準。 

2.生物處理技術的使用。對污水的處理不僅要對我們肉眼能夠看到的雜質進行分解處理,還要對肉眼不能看到的生物及微生物進行處理,因此各企業還要依靠研發創造出不盡相同的生物處理技術對工業廢水進行處理。 

(1)對廢水中厭氧生物的處理。隨著科技的發展,各企業相繼推出并使用很多新興技術設備對有機高濃度的污水進行厭氧生物的處理。厭氧生物處理技術具有其獨特的優點,如低能耗、極少剩余污泥、效率高、應用范圍廣泛等。并且隨著相關技術設備的不斷更新,它的操作流程變得更加簡單,被應用的范圍更加廣泛,使用也更加頻繁。目前第二、三代厭氧生物處理器被廣泛使用于我國工業企業處理工業污水,例如顆粒種類反應器,其工作重點是混合污水污泥,再從反應器中分離出顆粒狀的污泥。 

(2)對廢水中好氧生物的處理。好氧生物處理技術已經伴隨著它超過一百多年的使用歷史而變得非常成熟,但隨著企業對好氧生物處理技術的不斷革新與不斷改進,在相關成熟技術的基礎上,取得了顯著成效。技術工藝、功能等專業技術取得了實質性突破。 

作為好氧生物處理技術的核心部分,高效好氧生物的處理技術對污水池中的淤泥起到流動流化作用。好氧生物處理器,可提升空氣轉變率。好氧生物處理技術對氧轉變有很大技術提升,并使得微生物代謝增強,污水當中的淤泥減少。好氧生物處理技術也因此被廣泛使用。 

(3)生物膜處理技術。生物膜處理技術在處理工業污水時,淤泥不會被膨脹,更方便管理,僅剩少量淤泥。這些特點與傳統的活性污泥處理方法相比,能更好的適應水質和水量的變化。因此目前更多成熟的污水處理工藝都會廣泛用到生物膜處理技術對工業污水進行處理,如濾池、轉盤、流化床、生物接觸氧化法等。其中生物接觸氧化法是處于活性污泥處理法和生物濾池之間的一種生物處理技術,生物接觸氧化法隨著越來越多的新型填料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的被應用于啤酒、化工、紡織等各項領域。填料是生物氧化接觸法的主要核心工藝,我國目前開發并被應用在市場上的填料大致有蜂窩狀、盾形、不規則顆粒狀、軟性即半軟性等十余種,并且其中有些填料已經申請了國家專利,對工業污水的處理效果很好。 

二、對工業污水的回收利用 

1.對工業污水回收方式的分類。首先是集中式回收,集中式回收方式是將整個城市的污水回收當作回收對象,利用污水處理廠對工業污水作進一步處理,最終將可再次使用的水資源返回給用戶,達到再利用的目的。其次是分散式回收,分散式回收主要針對某些企業所具備的特殊設備裝置,主要運用在單獨或多個設備排放的污水回收利用,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對某些特殊的設備進行污水處理與回收,并提升水資源的再利用。 

2.關于工業污水回收制定的策略。針對不同的污水回收分類,需要制定相應的污水回收策略。集中式工業污水回收方式對廢水的處理需要利用多個污水處理廠,這些污水處理廠的處理對象不同,處理方式也不盡相同。不同地區來源的廢水要經過不同的污水處理廠,不同的污水處理廠處理過的廢水也不能再被利用在同一用途。分散式工業回收方式主要是對企業中某些特殊設備與工藝所排放的污水進行回收。企業由于改造生產工藝與提升生產能力,其污水排放也會隨之加大,因此企業需要在特殊設備上設置污水處理,減少對污水的直接排放。 

3.工業污水回收的工藝。工業污水中存在許多重金屬,對自然環境危害嚴重,且與日常生活污水相比,其危害性更大。因此為了減少污水對環境的危害,相關工業企業必須對污水排放進行處理和對處理過的污水進行回收再利用。在處理污水過程中,必須改變污水的酸堿強度,分離污水中的雜質和微生物,最后保證處理過的污水能夠達到再次利用的條件與標準。 

三、結語 

本文研究和闡述工業企業通過對排放的污水進行處理與回收再利用,有效降低了工業污水對環境的污染程度,但隨著工業的發展,企業產能的擴大,工業污水的排放勢必不會降低,因此污水處理與回收利用工作需要繼續努力,在取得經濟發展的同時,更要致力保護好我們的周圍環境。 

參考文獻: 

[1]孫振亮. 工業污水處理方法及回收利用的研究[J]. 資源節約與環保,2015,05:33. 

[2]李艷杰,呂樹梅. 關于工業污水處理方式方法與回收利用途徑[J]. 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5,02:139. 

篇2

中圖分類號:TU246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醫院的廢水是醫院在進行醫療活動中產生的廢水。同其他類型的廢水進行比較,醫院的廢水中除了含有BOD,COD,SS之外,還含有大量的寄生蟲卵、病原微生物、藥物、病毒、診斷試劑、消毒劑、有機溶劑、洗滌劑、重金屬等等有毒有害的物質,成分相當復雜。這些水如果流入江河,會對自然界的水體有嚴重的有害影響,造成環境的污染。當人們接觸或者食用這些被污染的蔬菜與水之后,很容易導致生病或者引起傳染病的流行與爆發。在目前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低與城市排水系統普及率的情況下,改進和加強醫院的廢水處理顯得十分的重要。

一、醫院廢水的特點與處理原則

醫院廢水與一般生活廢水相似,但又有其突出的特點:

(1)來源復雜:廢水的主要來源于醫院的不同部門科室,包括化驗室、診療室、洗衣房、病房、同位素治療診斷、X光照像洗印、手術室及生活廢水等。

(2)氨氮含量高:通常的,醫院除接診治療病人外,還同時接納比病人數量多出幾倍的病人親友,這些群體對醫院設施使用最多的幾乎就是廁所,因此醫院廢水比生活廢水有更高的氨氮含量,這樣一來,處理設施必須具備去除氨氮的功能。

(3)污染物種類較多:醫院廢水主要污染物:①糞大腸菌群、傳染性細菌、病毒等病原性微生物;② pH,BOD,NH-N ,SS、總汞、油類、放射性同位素等有毒、有害的物理化學污染物。

(4)醫院廢水具有空間污染,急性傳染和潛伏性傳染等特征。

(5)醫院廢水中污染物雖然成分復雜,但濃度總體較低,處理技術相對成熟、 醫院廢水治理的原則,一方面要考慮廢水中細菌、病毒的種類和數量,另一方面還應考慮廢水的理化指標和毒理指標,更主要的還必須考慮廢水的排向和受納水體對水質的要求,國家環??偩衷?005年批準了醫療機構廢水排放的新標準,明確規定醫院廢水必須經過二級處理后,再進行消毒,這樣不僅可使消毒劑耗量減少,提高消毒效果,更可以使廢水中各項污染因子做到達標排放。

二、醫院廢水處理流程

本試驗采用“調節池一生化處理一沉淀池一二氧化氯消毒”作為主體處理工藝、該方法具有耐沖擊負荷能力強,處理效果穩定可靠、管理簡單、污泥產量少等特點、廢水處理工藝流程見圖1。

圖1 醫院廢水處理工藝流程

廢水經收集通過排污管道流出經過格柵井去除懸浮在廢水中的雜物后,進入集水調節池,經集水調節池調節水質水量后,通過提升泵打入接觸氧化池進行生化處理,去除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氨氮等,然后自流入二沉池,經沉淀后自流入無動力砂濾設備,砂濾池出水后進入消毒池,在消毒池通過二氧化氯發生器投加二氧化氯消毒,消毒時間按國家規定的要求大于1h,消毒池出水排入廢水管網達標排放。

1、廢水處理前的多級沉淀

把隔離池,斜板沉淀池和儲存池設計在一起,集中修建為“三合池”,達到減少占地,節約投資的目的廢水處理前采用化糞池、污泥井、隔柵、隔離池、斜板沉淀、儲存池、排液槽,多次物理沉淀,由于預處理好,因此運行費用低(0.026到0.0312元/t廢水)。

2、廢水虹吸排放,自動投加消毒液

定量池廢水達到設計水位時,虹吸排放、因虹吸使虹吸裝置產生負壓,虹吸裝置上的投藥管就自動投加消毒液。當定量池水位降至虹吸破壞管最低水位時,投藥管負壓被破壞而自動停止加藥;虹吸管很快降至最低水位停止排放,完成一個虹吸排放自動投藥周期后,進入下周期運行。

虹吸管內徑計算公式:

(1)

消毒液投藥管內徑:

(2)

式中:――流量系數取;

――消毒液投藥管內徑;

――醫院廢水流量();

――垂力加速度 ;

――虹吸水柱高度();

――消毒液流速(實驗數據0.015~0.020).

3、污泥的處置

“三合池”、“接觸消毒池”內污泥,采用液壓排污(水深大于1.5m即可),進入厭氧處理池進行無害化處理其機理是:厭氧處理池內污泥中含有厭氧細菌,利用這種微生物生成的細胞外酶,將復雜的有機物水解,由產生酸性發酵作用的氧氣菌和厭氣菌,將水解時形成的可溶性有機物代謝。在幾種不同的厭氣細菌作用下,酸性發酵作用的最終產物(主要是鏈狀的酸和甲醇),隨后被轉化成CH,CO氣體和新的細菌細胞,達到無害化處理。

4、固體廢物處理

格柵池清理出的浮渣,化糞池、沉砂池及剩余污泥池內的污泥屬于危險廢物,必須按危險廢物進行處理和處置。工藝中產生的浮渣和污泥定期由專業清理公司進行外運處置清理,清理前要對污泥進行消毒處理,并進行嚴格的監測,確保細菌和病原體不外泄,保證周圍環境不受到任何污染。

三、醫院廢水處理方法存在的問題

1、各類醫院按性質從功能上雖然分為非傳染病醫院與傳染病醫院,但是傳染病的初期的診斷大都是在普通醫院進行的,據相關數據統計,傳染病醫院收治的病人經過綜合醫院確診之后轉送過來人數占到70%以上,而且我國大多數的綜合醫院設有肝炎門診、腸道以及傳染病房。但是現有的醫院廢水處理設計的相關規范對傳染病醫院污水的處理與一般綜合醫院是同等對待的,沒有進行特殊的區別。

2、現在,絕大一部分醫院使用次氯酸鈉與液氯進行消毒處理醫院廢水。①液氯消毒以它價格便宜,消毒能力強,廣泛應用于醫院廢水與自來水的消毒中。但是氯氣是一種黃色的有刺激性氣味的有毒氣體,不能隨時隨地進行制取,因此需要有專用的加氯設備與貯存設備。而且液氯危險性較大,有強烈的腐蝕性,因此在人口密集的地區要限制使用。相關的資料研究表明,氨與液氯會反應會生成二氯胺、一氯胺以及三氯胺而消耗液氯,可以形成有致癌作用的三鹵甲烷,加上液氯的不完全性,因此液氯消毒應該受到嚴格的限制。②次氯酸鈉是最原始的消毒處理方法之一,這種方法因為產品穩定安全、原料來源方便、運輸方便等特點,應用比較廣泛。但是次氯酸鈉的消毒能力比較弱,投加的量難以得到控制,容易造成水質余氯超標或者不足。加上氯化消毒會形成氯仿之類的氯代衍生物,很難生物自然降解,有潛在的致癌作用,而且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3、如果不重視廢水處理的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和污泥的處理,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四、醫院廢水處理的解決對策

1、改進和發展醫院廢水處理技術,采用優質的消毒劑

①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推薦使用二氧化氯來進行醫院的廢水消毒,二氧化氯是國際上公認的唯一的氯化消毒中高效消毒劑。二氧化氯能殺死相當一部分有害微藻類或者生物,包括細胞芽孢、細菌繁殖體、分枝桿菌、真菌與病毒等等;可以有效地破壞水中的微量有機污染物,如氯仿、苯并芘蒽醌、酚、四氯化碳、氰化物、氯酚、硫化氫以及有機硫化物等;可以很好地氧化水中的一些還原狀態的金屬離子,如Mn、Fe、Ni等;可以明顯降低水的濁度、色度與異味。二氧化氯的消毒效果是次氯酸鈉的5倍,是氯氣的2到5倍左右,與廢水反應時間相對較短,接觸池容積小,能大大的節省投資。它最大的優點是與腐殖質以及有機物反應幾乎不產生發散性有機鹵化物,不能生成而且抑制生成有致癌作用的三鹵甲烷,也不與氨及氨基化合物進行反應。②臭氧消毒已經廣泛應用于城市污水消毒與城市給水。臭氧消毒克服了氯在儲存、運輸與處理過程當中的危險。它消毒接觸的時間較短,可以改善廢水的水質,是一種優良的消毒劑。臭氧用于醫院廢水消毒,可以有效地殺滅大腸菌等病毒。臭氧消毒作用不受廢水中氨氮含量及pH值的影響,處理效果相對穩定。根據調查,我們可以發現,醫院廢水的處理在各大小城市均基本普及,但絕大部鄉級與分鎮的醫院廢水沒有得到很好地處理。對于鄉鎮醫院廢水,因為水量相對小(小于10t/d),在選擇消毒方法的時候,比較適合選用次氯酸鈉溶液法,使用方便,成本低,也容易管理。大醫院與傳染病專科醫院必須使用二氧化氯消毒設備,液氯消毒應逐步淘汰。由于臭氧發生器價格較昂貴,因此臭氧法可在有條件的大醫院逐步推廣。

2、加強廢水處理中產生的廢氣的處理

病毒從醫院的水處理構筑物的表面揮發到大氣中會造成二次傳播污染,必須對水處理產生的廢氣采用過氧乙酸、臭氧、紫外線、含氯消毒劑、過濾吸附、高壓電場與光催化消毒等方法進行處理。對空氣傳播類的病毒進行有效的滅活然后再排入到大氣中。

3、加強污泥處理的管理

原廢水中的90%以上的寄生蟲卵,80%以上的病菌被濃集在污泥中,因此污泥的處理非常必要。其處理方式一般有如下四種:①焚燒法;②熟石灰法;③放射性處理法;④高溫堆肥法。利用熟石灰消毒可以有效地殺滅絕大多數蛔蟲卵、大腸桿菌與結核桿菌等致病病原體,而且幾乎不受到環境溫度的影響。所以在大型的綜合醫院與中小型以及鄉鎮醫院推薦使用熟石灰法。而為了確保傳染型病菌與病毒被100%的消滅,在傳染性以及腫瘤醫院推薦使用焚燒法。

參考文獻

[1]陰文杰. 利用黃河淤沙制備水處理填料的研究[D].山東大學,2012.

篇3

危險廢物是指除了放射性以外的具有化學反映性、毒性、易爆性、腐蝕性等能或可能引起對人類健康或環境危害的廢棄物,它們的任意排放會嚴重污染和破壞環境,其處理與處置一直受到各級政府、科技界、產業界和環境保護企業界的重視。根據《國家危險廢物名錄》,危險廢物包括醫療垃圾、醫藥廢物、廢樹脂、廢酸和廢堿、染料涂料廢物和含重金屬廢物等腰三角形,有毒有害廢物處理。凡含有氟、汞、砷、鉻、鎘、鉛、氰等及其化合物和酚、放射性物質的,均為有毒廢渣。他們可通過皮膚、食物、呼吸等渠道侵犯人體,引起中毒,我國環保產業發展“十五”規斟中,根據工業發達國家采用高溫氧化法處理:工:業有毒有害廢棄物的成功經驗,重點發展有毒有害廢物密閉式貯運技術和設備、專用高溫氧化焚燒技術和成套設備,建設若干個有毒有害廢物處理中心。

二、典型危險廢物的處理

針對我國特有的危險固廢典型性,特舉出兩種來談談自己的意見。

1、 醫療廢物

醫療廢物帶有大量的病菌,如果處理不當不僅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還可能引起疾病流行,醫療廢物主要包括手術過程中產生的人體組織器官、血制品殘余物、動物試驗與生物培養余物、一次性的醫療用品及敷料、廢水處理的污泥等、過期藥品、廢顯(定)影液等,嚴格來說包括病人接觸過的、來自病人身上的各種廢物,以及醫院辦公室、醫院食堂等地產生的生活垃圾。結合我國的國情,以建設高焚燒爐、區域性集中處理方式處理醫療廢物,達到徹底破壞有害物質的目的。

焚燒法上一種高溫熱處理技術,即以一定的過??諝饬颗c被處理的有機廢物在焚燒爐內進行氧化燃燒反應。廢物中的有害有毒物質在高溫下氧化、熱解而被破壞,是一種可同時實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的處理技術。焚燒法處理危險廢物是目前世界上應用廣泛最成熟的一種熱處理技術。

2、垃圾焚燒飛灰

隨著焚燒處理的迅猛發展,特別是新開展農村“十二五”國家連片整治項目,大多數方案都涉及到了垃圾焚燒技術,由此我們可以想象農村環境焚燒飛灰產量巨大。到2013年底。全國運行和在建的焚燒處理裝置超過25256t/d,按照焚燒飛灰量是焚燒垃圾量的3%估算,每年垃圾焚燒將產生飛灰14萬t,而且近幾年我國焚燒處理規模以5%的速度遞增。預計在2015年我國生活垃圾焚燒處理比例將達到5%,將導致垃圾焚燒飛灰量的快速增加,所以開發適宜的焚燒飛灰處理技術將成為近年來環保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

焚燒飛灰作為一種高比表面物質,它不但富集大量的汞、鎘、鉛等有毒重金屬,而且也富集了大量的二惡英類物質,是一種同時具有重金屬危害特性和環境持久性有機毒物危害特性的雙料危險廢物,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具有極大的危害性。

焚燒飛灰的處理主要包括高溫處理、水泥固化處理和濕式化學處理三種。高溫處理包括燒結和熔融兩種方式。燒結和熔融技術都源于材料領域,燒結從宏觀方面來講,是在高溫作用下,固體顆粒獲得擴散能量,將大部分甚至全部氣孔從晶體中排除,在低于熔點溫度下變成致密的燒結體并符合材料特性的要求;燒結溫度通常發生在主要成分絕對熔融溫度的1/2—1/3之間。熔融是在高灰熔點的溫度下,飛灰中固體顆粒發生熔融相變,成為液態溶渣,然后經過快速冷卻形成致密的玻璃態溶渣,將重金屬固化在網絡中實現穩定化目的。玻璃態溶渣可以作為建筑材料達到資源化作用。高溫處理可以分解破壞絕大部分二惡英類有機污染物并將大部分重金屬固化在固體中實現穩定化。相對于水泥固化和化學處理而言,高溫處理運行非適中,減量顯著,減量可達1/2 1/3,穩定性高,并可實現資源化利用。

歐美發達國家生活垃圾焚燒飛灰中堿金屬氯化物含量較低,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水泥窯煅燒將飛灰固化作為建筑材料。而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由于生活垃圾魍料類物質含量較高,焚燒飛灰中氯化物,尤其是堿金屬氯化物含量較高,水泥固化得到的固化體強度和浸水性較差,重金屬的長期固定效果差,因此,在日韓國家,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溫處理,尤其是在熔融玻璃化方面。

三、危險廢物資源化技術發展趨勢

盡管我國目前遇到的問題事實上是發達國家2o-30年前遇到的問題,但各國的情況不一,國外的文獻資料報道中有借鑒作用,很不能全部照搬到國內。

綜合利用是實現固體廢物資源化、減量化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危險廢物也當然也應該把綜合利用放在重要的位置來考慮。在廢物進入環境之前,對其加以回收利用,可以大大減輕后續處理的負荷,所以在考慮危險廢物處理處置的時候,首先要從經濟上考慮它是否有回收價值,處理或處置后是否也還有繼續利用的價值。

根據申報登記數據的統計結果,我國危險廢物的綜合利用率達到45.4%,主要集中在含重金屬的廢液以及重金屬廢渣方面。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國在對危險廢物進行綜合利用的實踐中取得了一些經驗,研究開發了一些起點高、經濟實用的綜合利用技術和設備。

在危險廢物處理處置技術方面,我國已經掌握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處理處置手段,如物理化學法、固化法及高溫焚燒等,其中,穩定化或固化在區域性集中管理系統中占重要的地位。

四、結束語

對于危險廢物處置應遵循下述原則:控制和管理好危險廢物污染重點企業,促使企業進行綜合利用和建設安全處置場,并對社會提供部分有償社會化服務;敦促地方政府建設區域的集中處置設施,對不宜長途運輸、貯存的危險廢物進行就地處置;建設跨省市的大規模區域性危險廢物處置場,對需要集中處置和綜合利用的危險廢物進行集中處置。

參考文獻:

[1]吳少林,李娜,萬詩貴.電鍍污泥的固化穩定處理研究[J].南昌大學學報(工科版),2002,24(4):53—55

[2]回濱. 鞍山市農藥污染狀況及防治途徑[J]. 環境保護科學 , 2004,(02)

篇4

關鍵詞綠色建筑 養老院 節能節水

1綠色建筑和工程概況

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1]。目前世界上關于綠色建筑的主要評估標準有美國LEED評估體系、英國BREEAM評估體系等,其中美國的《醫療建筑綠色指南》是世界上第一個針對醫療建筑的評價標準。我國主要有《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綠色醫院建筑評價標準》等。

隨著我國老年化進程的加快,居家養老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越來越多的老人進入了養老機構,為此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的綜合性養老建筑成為這一發展的需要,武漢社會福利綜合大樓是華中地區最大的一座綜合性養老建筑,總建筑面積99499.7m²。地下一層,地上二十五層,建筑高度99.90m,為一類高層建筑,其中地下一層為汽車庫及設備用房,一~四層裙房部分主要為老年活動區,老年人醫衛部(包括門診,康健,手術部等)及老年人食堂等,五層及以上為A、B塔樓(5~25層)主要為半失能、全失能、失智、自理和“三無”老人護理單元。介紹該工程給排水設計階段實現“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兩大綠色指標所采用的經濟實效的方案及技術措施。

2生活熱水能源利用方案

2.1 水源熱泵與太陽能熱水系統比選

根據當地目前較流行的熱源利用趨勢,業主運營團隊提供的方案一:水源熱泵+空調機組+鍋爐的復合式能源系統來解決整棟建筑的供冷、供熱及生活熱水需求。

設計方提供的方案二:生活熱水系統與空調系統分開,生活熱水采用鍋爐+太陽能+輔助電加熱的運行模式。

方案一為冷熱聯產系統,系統一次性投資大,集程度高,在最優化的配置調控下可實現較高的綜合節能效果。方案二為傳統的太陽能熱水系統,投資回收比高,系統應用成熟。

經調查,本地區地下水含量比較豐富,單井取水量可達到100m³/h左右,保證100%回灌需采用1抽3回的設計。根據前期地質報告和對周邊項目的了解,水源熱泵地埋管施工場地不夠、難度大(卵石層難以鉆進)、成本高。另本項目周邊已有萬國苑景、三金鑫城國際等大型水源熱泵項目投入運行,本地塊單井取水量受到一定影響,可開采的地下水總量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時也給取水許可證申報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根據《武漢市地下水管理辦法》,年取用地下水30萬立方米以上(含30萬立方米)70萬立方米以下的取水許可申請,由市行政主管部門審批。本項目若實施,首先需向武漢市水務局提出取水申請并經審批同意之后,才能進行抽水回灌試驗,試驗后需提交《水資源論證報告》經過水務部門進行論證和審批,審批通過后方可進行施工,整個周期較長。

在實際運行階段,空調和生活熱水合用的水源熱泵系統,因為兩者在不同季節冷熱負荷的變化較大,系統間不同工況的轉換較復雜,并需要較高的自控系統,長期運行對轉換設備以及主機的使用壽命均有一定的影響。

方案二分析:武漢地區為太陽能資源一般區,當地緯度角30°37´,年太陽輻照量4200~5400MJ/㎡·a,本工程A,B塔樓十五~二十五層生活熱水采用太陽能熱水系統及輔助電加熱供給。平時生活熱水由太陽能主供,當系統供熱不足時,利用夜間低谷電保證生活供水(低谷用電時間:23:00h~6:00h),太陽能設計集熱面積2000㎡。

本項目中生活熱水總設計小時耗熱量為1783.29KW,其中由屋頂太陽能熱水系統提供生活量占總生活熱水量的33%。滿足《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中不低于10%的要求。作為太陽能系統的輔助電加熱設備,利用低谷電進行蓄熱補充,可以作為不采用電熱鍋爐、電熱水器作為直接采暖和空氣調節系統熱源的特例處理[3]。其余部分生活熱水由鍋爐+半容積式換熱器供應。

綜上所述,在節能、經濟、技術成熟性、工程進度以及滿足《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基礎上,方案二更切合本項目實際應用條件。

2.2 余熱利用

本項目可資利用的余熱來源主要有:空調房排氣、熱水排放、鍋爐房排氣、制冷機組冷卻水和發電機房冷卻水等。從利用率和經濟性上比較,制冷機組循環冷卻水的余熱利用是最優選擇。循環冷卻水的余熱利用方式主要有直接利用和間接利用,本項目的循環冷卻水采用直接利用的方式,即系統在冷凝器出水管上旁通板式換熱器,空調季節,冷水經預熱后在送往裙房熱水用換熱器。本系統冷凝器出水端溫度為37℃,冷水經板式換熱器后出水溫度較低,但在充分滿足冷凍機組冷卻效果功能的前提下,系統總利用的熱量較高,系統投資較低。冷卻循環水余熱利用原理圖如下(見圖1)。

圖1冷卻循環水余熱利用原理圖

3節水與水資源利用

綠色建筑的核心是四節一環保(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其中節水是非常重要的環節,該指標實際上也成為給排水設計滿足《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核心要求。本項目的生活水系統流程主要概括如下:(見圖2)

圖2水系統流程圖

其中污、廢水處理深度按《醫院污水處理設計規定》CECS07的排放標準設計,此項也是《綠色醫院建筑評價標準》中優選項之一。

3.1給水系統概況

該項目水源取自市政自來水管網,市政自來水管網常年壓力0.15MPa。從基地北側發展大道和南側馬場路分別引入一路DN300和DN100給水管,作為生活用水管。

該項目所在地為老城區,周邊市政給水條件有限,當地自來水部門對管網增壓疊壓設備限用,因此生活給水系統的供水形式主要為變頻泵+不銹鋼生活水箱。

3.2 冷熱水系統合理的分區

⑴ 根據用水設備,用水衛生器具和水嘴的最低供水壓力(市政常年壓力為0.15Mpa)確定可直接利用市政給水的層數(-1~1層)。

⑵ 結合建筑自身功能設置的集中和分散性及冷熱水管道的合理走位,裙房和塔樓分開供水(2~5層為單獨一區)。

⑶ 控制各分區最低衛生器具配水點靜水壓不大于0.45Mpa的前提下充分考慮老年人用水特征,從安全角度考慮,各區盡量采用較小的豎向靜壓(塔樓共分4區),各區分設變頻加壓泵組。

⑷ 各層配水管出口動壓較大的設置支管減壓閥,保證壓力小于0.20Mpa。減少無效水損。

⑸ 結合熱水系統熱源的利用方式,合理滿足冷熱水分區一致性要求。

3.3 冷熱水管道的其他措施:

⑴ 冷熱水管道同程布置,保證用水端冷熱水壓力平衡,出水均勻,尤其對于老年人建筑,以防燙傷事故,護理單元部分均采用恒溫出水閥。

⑵減少配水支管長度,保證用水器具10s出熱水,對于個別較長的熱水支管,采用電拌熱保溫。

⑶ 各區采用干管立管循環,保證循環效果。

3.4非傳統水源利用

本工程周邊無可直接利用的中水管網,基地內部生活排水主要為含病菌污廢水,回收處理利用成本高,使用方心里接受程度低,且《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中對醫療類建筑的非傳統水源利用率未作要求,設計中為不參評項。因此本著安全衛生、經濟實用的前提,確定以雨水資源的回收利用為主要形式。

⑴ 雨水收集利用的總體規劃

統計武漢52年的降雨數據得武漢市年均降雨量1269mm,年均降雨次數為122.2次,其中2mm以上的降雨量占總降雨量的比例為97.3%。根據雨水下墊面種類,室外地面雨水主要考慮自然入滲的方式,室外透水面積比為60%,透水地面以綠化地面及鏤空鋪地為主。屋頂為綠化屋面,雨水水質較好,可收集儲存后用于綠化及道路沖洗。

設計收集屋面匯水面積為2000㎡,綜合雨量徑流系數為0.3。年均可直接利用徑流總量為:

W=10 ΨC hy F

W——雨水設計徑流總量;

ΨC——雨量徑流系數;

hy——設計降雨厚度(mm);

F——匯水面積(hm²)。

W=10×2000×10-4×1269×0.3=761.4m3

武漢一年一遇降雨量為100mm。按設計規范要求,屋面雨水初期棄流可采用2-3mm徑流厚度,但綠化屋面可不棄流,即屋面實際可收集雨水量為100mm。則一次降雨可回收量:

W=10×2000×10-4×100×0.3=60m3

⑵ 雨水蓄水池容積

根據雨水回收量及系統日用水量比較確定蓄水池容積。本項目綠化澆灑及道路沖洗最高日用水量為25m³,為一次雨水回收量的42%,綜合有效利用率,實際設置1座室外埋地雨水蓄水池,有效容積60m³,用水周期為2.4天。回用水不足部分由市政管補給。

⑶ 雨水收集后使用

根據用途不同采用不同的處理方式,本項目的雨水主要用于綠化、道路澆灑及車庫地坪沖洗,根據綠化屋面雨水的水質,以及用水水質的要求,本項目所收集的綠化屋面雨水進入PP模塊組合水池進行儲存,經消毒過濾裝置后至清水池,即可滿足用水水質要求。

⑸ 綠化噴灌

本項目綠化用水量較大,選擇適宜的綠化澆灑系統,是節水的重要措施之一,設計中綠化澆灑采用固定管道式噴灌系統,濕度控制器調節,噴頭采用地埋伸縮頭,灌溉時伸出,平時縮于地下。系統用水量約為傳統用水量的80%。

4設備﹑器具﹑管材及計量

⑴設備

供水變頻機組選用低噪音變頻泵和氣壓罐。選用高效節能低噪的冷卻塔和換熱設備,冷卻塔風機選用變頻調速控制,污水處理設備選用埋地式一體化成套產品,室外檢查井選用一次性注塑成形的塑料檢查井,該井具有節水、節地、節材、防污染及施工快捷的特點。值得一提得是,室外應用塑料檢查井時需注意選用的塑料排水管材和塑料檢查井連接口內外徑的一致性,以免不必要的增加過渡接頭,反而提高造價。

⑵ 器具

所有用水器具都按《節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l64及《節水型產品技術條件與管理通則》GBl8870的規定選擇,節水率不低于20%。所有公共衛生間洗手盆和小便器均采用光電感應式控制閥,蹲便器均采用腳踏式自閉閥,老年人護理房及醫務室洗臉盆和淋浴器均采用腳踏式控制閥,座便器均采用3/6L兩檔節水型座便器,各類出水龍頭均采用節水型龍頭。

⑶ 管材及閥門

室內管材:給水立管和均采用鋼塑復合管,絲扣連接,衛生間給水支管采用PPR給水管,粘接;熱水采用薄壁不銹鋼管,卡壓式連接;雨水處理系統連接管和循環管采用鋼塑管;雨水與污水重力流排水管均采用HDPE排水管,熱熔連接;壓力流排水管(潛污泵出水管等)采用熱鍍鋅鋼管。給水系統內閥門口徑≤DN50采用全銅質截止閥,口徑≥DN50采用銅芯閘閥。水泵進出口管上設置緩閉止回閥等。

⑷ 計量

按照使用用途分別設置高靈敏度計量水表,所有水表計量數據均統一輸入建筑樓宇自控系統,以達到漏水探查監控的目的。

本項目設置的主要水表點如下:

a, 基地生活引入總管上。

b, 各工藝設備用水引入管上。(空調機房、鍋爐房、洗衣房、冷卻塔補水、綠化補水、生活水池引入管等)

c, 各分區冷熱回水干管及立管上

d, 餐飲,商業,醫療及護理等不同功能用水點。

e, 塔樓自理老人單元用房均每戶分設水表。

5結語

上述各系統選用的方案及相應節能、節水措施可滿足《綠色建筑節能標準》中 “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指標中設計階段的控制項和一般項得分要求。該項目中醫療門診、手術室和ICU病房的給排水管道設計也參考了《綠色醫院建筑評價標準》中的相關選項要求。在進行綠色建筑設計時,為免走入“節能誤區”,在滿足相關節能標準的基礎上,根據項目的實際情況,選用合理、經濟、簡單有效的設計方案和措施,是符合當前發展現狀的恰當選擇。

參考文獻:

(1) GB/T50378—2006,綠色建筑評價標準[S].

(2) GN50364—2005,民用建筑太陽能熱水系統應用技術規范[S].

(3) 建設部,科技部.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S].2007

(4) GB5005—2003,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S].

(5) GB500400-2006,建筑與小區雨水利用工程技術規范[S].

(6) CECS07-2004,醫院污水處理設計規范[S].

(7) GB50333-2002,醫院潔凈手術部建筑技術規范[S].

篇5

關鍵詞:醫院污水 膜生物反應器 應用

近年來,醫院在污水處理過程中開始引用MBR,即膜生物反應器,其作為一體化設備,根據原水水質靈活配置工藝流程,能夠將醫院污水處達到生活用水的標準。從醫院污水處理特點以及消毒工藝的局限性特點來看,MBR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在未來醫院污水應用中將成為必然趨勢。

一 醫院污水處理的主要特點

現階段,國內醫院對污水處理的主要有兩種方法:第一,利用消毒劑進行消毒之后將其排入市政下水道。第二,ξ鬯采取生化處理并在消毒之后向自然水體中排放。這兩種污水處理方式的主要特點表現在:首先,病原微生物濃度較高,醫療單位對污水的消毒達不到合格標準。尤其大多醫院在規??s小、等級降低之后,其消毒方法、污水處理設備以及自我檢測方面的完善程度也呈現遞減趨勢。其次,消毒過程中主要以氯為主。國內大多地區目標所采用的一般為一級或二級處理加氯消毒、次氯酸鈉消毒劑或者利用液氯、二氧化氯進行消毒。第三,消毒劑投加量過量或不足的情況比較常見。一部分醫院為保證殺菌比較徹底,使用過量的消毒劑,也有部分醫院為節約成本,投加量明顯不足,達不到良好的消毒效果。

二 傳統加氯消毒工藝局限性分析

醫院中常用的污水消毒方法主要有化學法與物理法,其中化學法中加氯消毒方法應用較為廣泛,如液氯、二氧化氯、漂白粉、次氯酸鈉等消毒劑。醫院中采用加氯消毒工藝的原因在于其操作簡便,對細菌等病原體的殺滅能起到較好的效果,但存在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視。

2.1滅殺病毒的效果較差

通過傳統加氯消毒工藝應用于醫院污水消毒過程中分析,采用此工藝對許多如大腸菌群、沙門氏菌等菌群的去除率極高,而對病毒取出所達到的數量級極少。尤其對腸道病毒進行滅殺時,由于其忍受力更強于腸道致病菌或大腸菌群,在通過次氯酸鈉進行處理之后,仍可在排放的污水中檢測出一定數量的病毒。因此,腸道致病菌或大腸菌群陰性無法確定病毒致病危險是否存在。

2.2消毒副產物對生態安全的影響

如前文所提,一部分醫院往往為保證實現良好的消毒效果,會投加過量的消毒劑,當余氯過高時便會使鹵代烴含量逐漸增加,使其發生突變,威脅人體健康與生態環境,如消毒過程中使用過量的次氯酸鈉可能生成AOX,對水源以及水生生物體會產生持久、潛在的毒性影響。

2.3受污水水質的影響較大

污水中包含許多有機、無機污染物,對其進行消毒處理時,需使用大量的消毒劑,并且病原微生物與消毒劑的接觸以及消毒劑實際的消毒效果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另外,對污水系統處理是否穩定也使影響消毒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膜生物反應器(MBR)技術及其污水處理的工藝流程

1 膜生物反應器(MBR)技術

MBR技術是在真空泵與產水泵的抽吸作用下,利用膜裝置內的中空纖維,對生化池中的懸浮混合液進行固液分離的一種污水處理技術。其主要利用了膜的選擇透過性,在生化池中實現了生物的富集,從而也大大的提高了生物處理的效率。MBR技術進行污水處理中,利用膜的高效截留功能可以讓泥水達到滿意的分離效果,而被截留下來的污泥也會以300%~400%的回流率回流至生化缺氧池中。另外,在膜裝置內也設置了曝氣裝置,該裝置能采用氣水振蕩的方式對膜進行清洗,以保持膜表面的干凈,還能為好氧微生物提供所需的氧氣。MBR的工藝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固液分離功能強,濾出水中所含的懸浮物等固體雜質較少;2)反應器中的污泥濃度較高,而且其容積的負荷也較高,因此,減少了系統的產泥量;3)反應器內有很多的生物種群,它們能夠提高去污效果;4)整個系統采用的是模塊化設計,具有占地面積小、操作簡單、易擴展等優點,且能夠使全程的實現自動化控制。

2 MBR污水處理的工藝流程

生活污水首先流入格柵池,在格柵池中需要用細格柵除去污水中較大顆粒的雜質,以避免其阻塞與損傷泵,減輕其負荷。存儲在格柵池中的污水由提升泵提升至調節池,然后到缺氧池,再自流到MBR池中。在MBR池中設置有中空纖維膜組件,污水浸沒膜組件,通過自吸泵的抽取,利用膜絲內腔的抽吸負壓來運行。自吸泵中的出水是進入消毒設備中,然后對其進行殺菌消毒,最后置于回用池待用。MBR池中的多余污泥回流至缺氧池中,而缺氧池中多余的污泥則排放至污泥濃縮池,定期將其淘汰。

四 膜生物反應器在醫院污水處理中的應用

1膜生物反應器工作原理

膜生物反應器工藝主要指通過生物技術與膜分離技術的有機結合進行廢水處理的技術。其中膜分離設備能夠使生化反應池中的大分子有機物質及活性污泥截留住,并省掉二沉池,從而使活性污泥濃度得以提高,污泥停留時間以及水力停留時間都能得到控制,而且在反應器中比較難降解的物質也會發生降解、反應。因此,相比傳統生物處理方法,膜生物反應器工藝所采用的膜分離技術更能使生物反應器功能得以強化,是比較新型且利用極為廣泛的廢水處理新技術之一。

2MBR在醫院污水處理中的應用分析

2.1膜生物反應器在醫院污水處理應用的可行性

據許多專家學者研究,膜生物反應器能夠將污水中有機物進行降解并滅活病原微生物,再通過膜將水溶性大分子有機物質以及懸浮物進行過濾,使出水濁度能夠控制在0.2NTU以下。其優點主要體現在能夠使氣溶膠的排放與污泥的產生減少、后續消毒單元消毒劑的使用有所降低、水中的懸浮物也會減少等,所以應用于醫院污水處理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2.2膜生物反應器在醫院污水處理應用的效果

篇6

關鍵詞:農村生活垃圾;現狀;問題;處理方法;技術路線

中圖分類號:R124.3 文獻標識碼:A

1 概述

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水平的提高,以及各種日用消費品的普及,農村生活垃圾也是逐年增加。大量生活垃圾無序丟棄或露天堆放,對農村環境造成嚴重污染,不僅占用土地、破壞景觀,而且還傳播疾病,影響環境衛生和居民健康。因此,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已成為農村發展中亟需解決的重大環境問題。

2東源縣生活垃圾產生情況及處理現狀分析

2.1東源縣生活垃圾產生情況

東源縣全縣區域面積4070km2,下轄21個鄉鎮,總人口52萬人,按生活垃圾產生系數0.6kg/人·天來算,日產垃圾312噸,年產垃圾11.39萬噸。

2.2東源縣生活垃圾的特點

(1)總量少,變動性強

我縣城鎮人口規模小,絕大多數鄉鎮生活垃圾日產量不足20T,其產量和組分極容易受自然環境,氣候條件,局部開發、集市貿易等因素影響而發生較強的波動。

(2)產生源分散

我縣城鎮人口密度小,生活垃圾產生源分散,組分復雜,交通落后,不利收集。

(3)可資源化物質含量低

城鎮居民的生活水平低,生活垃圾中有機組分少、無機成分多,熱值低,廢品含量少。

(4)未經分類

受多種因素制約,我縣生活垃圾分類難以有效推廣。

2.3生活垃圾的危害

由于絕大部分農村生活垃圾未能得到有效處理,醫療垃圾、廢舊電池、報廢燈管、農藥包裝等危險垃圾也被隨意拋棄,對農村生態環境、農民生活生產和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和潛在危害。垃圾中的有害成分會改變土壤的性質和結構,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在雨水的沖刷作用下,垃圾中的有機物和有害物質進入水體,將嚴重污染水體。垃圾腐爛產生惡臭、滋生蚊蟲、傳播疾病,垃圾分解或焚燒釋放的有害氣體污染大氣,直接危害人體健康。亂堆亂放的垃圾形成了景觀污染,直接影響村莊環境、破壞居住環境。另外,農村自來水普及率低、飲用水大多取自淺井,逐年增長和堆積的垃圾經過雨水的浸漬和廢水本身的分解,其滲濾液和有害化學物質轉化和遷移,必然會對附近地區的河流及地下水系和資源造成污染,威脅到農民的飲用水安全,最終影響人體健康。

2.4分類收集和回收利用情況

2.4.1分類收集

(1)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的必要性

分類收集是在垃圾產生源頭按不同組分分類的一種收集方式。目前生活垃圾的處理主要有填埋、堆肥和焚燒三種,為了取得最佳的效益,每種方式都對待處理的垃圾有最基本的技術要求。所以為了能對收運的垃圾采取更有效的處理方式,有必要首先對垃圾進行分類收集。我縣農村地域廣大,交通落后,垃圾集中收運困難。對垃圾進行分類收集后,可就地分化處理掉一部分垃圾,當地無法處理的再集中收運處理,這就減少了垃圾的運輸量;分類收集使各組分相互分離,增加純度,方便對垃圾進行資源化、能源化、和綜合利用。

(2)分類收集現狀

現在我縣在分類收集這方面除農村的廚余垃圾和可燃垃圾,有一部分分類收集用于喂養家禽和燃燒堆肥之外,其它基本上沒有分類收集。也沒有分類收集的設施,加上農村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比較差,對于生活垃圾收集、處理處置的知識非常有限,垃圾分類收運作業不分類,以及主要以堆放和填埋方式處理垃圾,這些因素也都影響了居民分類的積極性。

2.4.2回收利用現狀

東源縣以村為單位基本沒有廢品回收站,只有很少一部分鄉鎮有廢品回收站,農民回收的廢舊物資無人來收,導致無人愿意再分類收集,回收利用率非常低。而部分以盈利性為主的個人回收利用就只回收那些經濟回報率高的廢品,相當一部分污染大、但回收效益小的廢品,如廢舊電池、日光燈管、廢塑料等,就無法做到環境無害的回收利用。

2.5處理現狀

我縣村鎮生活垃圾收運處理各方面都相當落后,資源化率極低,生活垃圾資源化方法也十分有限,基本以廢品回收為主。我縣大多村鎮,沒有生活垃圾收運處理設施,生活垃圾隨意傾倒在房前屋后、坑邊路旁、河流池塘岸邊;一些村鎮,設置有生活垃圾收集點,但收集點為露天的,沒有任何有效的密封、清潔措施,生活垃圾收集后也只是直接在離住宅區較遠處堆放或進行簡易填埋,沒有采取任何防滲措施,對于周邊人居環境,土壤,地下水等環境資源都是一種極大的危害;還有一些村鎮,將生活垃圾從收集點直接運至簡易填埋場進行處理,但所謂的填埋場也只是由鎮一級建設的簡易填埋場,在技術、管理方面都達不到衛生填埋場的要求,在運輸和處理過程中都很容易引起二次污染。

2.6處理能力

目前全縣共有垃圾處理場3座,均采用簡易填埋的處置方式,設計容量共38.6萬立方米,年處置生活垃圾1.6萬噸,這就意味著我縣一年有8萬多噸生活垃圾沒有經過處理,直接排向環境。

2.7存在的問題

東源縣是全省第二大縣,面積大,交通落后,運輸成本高,導致生活垃圾的收集、運輸、處理經費嚴重不足。另外農民環保意識差,收入相對較低,垃圾收費難于實現,治理資金不易籌集。

3生活垃圾處理方法分析

解決垃圾問題的目標是將垃圾減容、減量、資源化、能源化和無害化處理。目前主要有填埋、堆肥、焚燒和綜合利用四種方法。

3.1填埋

填埋技術作為生活垃圾的最終處理方法,能處置各種類型的生活垃圾,是解決生活垃圾出路的最主要方法。

3.2堆肥

堆肥處理是利用微生物分解垃圾有機成分的生物化學過程。

3.3焚燒

焚燒就是將垃圾作為固體燃料送入焚燒爐中,在高溫條件下,可燃成分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劇烈的反應,放出熱量并留下固體殘渣的過程。

3.4綜合利用

綜合利用是實現固體廢物資源化、減量化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在生活垃圾進入環境之前對其進行回收利用,可大大減輕后續處理處置的負荷。

4幾種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技術的比較

下表總結了幾種典型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方法的技術參數,并進行了優缺點比較。本文介紹的幾種處理技術都可不同程度地應用于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處置。每種技術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及實用性,因此最終選擇適當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技術取決于各種各樣的因素(如技術因素、政治因素、環境因素等),其中很多因素都依賴于當地條件,一般應考慮:①農村生活垃圾的成分和性狀;②處理能力和垃圾的減容率;③國家相關政策和法規;④工作人員的職業健康和安全;⑤處理、運行及其它成本;⑥處理設備的易操作性和可靠性;⑦需要的配套設備和基礎設施;⑧處理設備及排放裝置對當地的總體影響

5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的限制因素

由于農村環境的特殊性,使得農村的生活垃圾處理不能簡單套用現有城市垃圾處理的方案。一是成本高。農民居住比市民分散得多,顯然,包括垃圾桶、中轉站以及運輸車輛的使用,都很難實現規模效益,從而加大垃圾收集和運輸成本。二是不符合農村的特點。農村人居住比較散,各村規模小,日均產生活垃圾量在幾噸左右,垃圾產量太少,也不適合長距離運輸進行集中處理。三是經濟條件限制。經濟承受能力是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與正常運行的關鍵條件。而農村一般存在經濟承受能力弱、資金少等困難,如果將各個小城鎮的垃圾集中起來進行處理,可能要增加幾倍的成本,地方財力很難承受。

6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技術路線

根據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原則及上述選擇處理技術的影響因素,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技術路線大致如下:①實行垃圾分類收集,加強廢品的回收利用;②推廣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技術,鼓勵農民建設沼氣池,大力發展農村沼氣;③合理選擇天然的低洼地作為填埋場;④發展農戶清潔能源循環利用技術,實現農村生活垃圾的綜合利用;⑤借鑒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經驗,總結、提煉、創新適合在農村推廣普及的生活垃圾處理方法。農村垃圾治理難度較大,單憑政府的推動顯然不夠,但僅憑農民自己去治理也不現實,因此只有以農民為主體、以政府為主導,利用成熟工藝,發展專用新興工藝,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才能真正治理好農村垃圾問題。

結語

建設新農村、解決好農村生活垃圾問題是很重要的,農村生活垃圾也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因此尋求一種投資少、運行成本低、無二次污染的處理工藝,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統一,是非常必要的。根據我縣的實際情況,從上述幾種處理方法來看,應選用衛生填埋法來處置我縣的生活垃圾,但是衛生填埋存在土地占用量大、滲濾液處理困難且費用高、資源化利用不足、封場后維護監管期長,限制土地再生利用等問題,不能滿足長遠發展目標的需要,沒有真正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目標,應繼續加大對垃圾資源化、減量化與實用性技術的研究,逐步改變現有垃圾單一衛生填埋的方式,向綜合利用、處置的轉變。

參考文獻

[1]張小平.固體廢物污染控制工程.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217.

篇7

關鍵詞:社會主義新農村; 環境衛生狀況; 實地調查 ;基礎設施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research subject, embarks from the reality, practical and realistic in 95 villages that were field survey. Summarized in the new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ackground, the town planning and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serious shortage of infrastructure, to the villagers health brought hidden trouble at the same time, more and socialist new rural construction goal and opposite effect.

Key words: the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Environmental health condition; Field survey; infrastructure

中圖分類號:TU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對河北省廣大農村地區的環境衛生狀況調查結果總結

1.村里的整體環境衛生及設施狀況

隨著社會的發展,全國各地的城市都在進行式的建設,城市面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此同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被提及多年,可是無論占人口還是面積上極大比例的鄉村實際狀況又如何呢?從全國來看,沿海省市的鄉村借助地理位置優勢,經濟發展迅速,多數村民脫離了農業生產,走上了城鎮化道路。這些村莊在全國范圍內鳳毛麟角。而廣大的落后與發展中的鄉村狀況又如何呢?筆者結合研究課題對覆蓋河北省42個縣95個村落進行實地探訪,并調查總結如下。

在被調查的村莊里,有51.58%的村莊村民對環境衛生狀況選擇了不滿意,有48.42%的村莊村民選擇了基本滿意,這只是基于村民自己的對于衛生狀況的認知和要求。當然地區之間、村莊之間也有差異,有的甚至很大。比如在邊遠山區的村莊,經濟上還處于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方式,垃圾都是可降解的,大量的垃圾由于農業需要而堆成了肥料;少量的不可降解塑料、金屬制品也可以當做廢品賣給小商販,少量的塑料袋大多燒掉,有一點污染空氣,但是對村莊的小環境沒什么影響。

經濟極發達地區的村莊,基本有了或多或少的私營或村鎮經營的實體企業,村民們大多脫離了農業勞動,居住方式也由原來的平房改成了樓房,有了完整的科學的村鎮規劃,基礎設施、衛生設施配備齊全,過上了完全的城市化了的生活,這樣的村莊鳳毛麟角,不能作為代表。

最困難的是一些經濟相對發達、交通方便的城市周邊,可以稱作城鄉結合部的村落。這里外來人口集中,耕地較少,少量原住民或原住民里的一部分人在從事農業,更多的村民和外來人口都集中在城里打工,從事建筑、服務、小商業等非農產業。這樣的村莊往往都管理難度極大,再加上基礎設施薄弱,形成的狀況是混亂、無序、自由,結果就是衛生狀況比過去更加的惡化,污水遍地、垃圾成災、蚊蠅亂飛(如圖1),這樣的環境就成了滋生疾病的隱患,另一方面村莊的面貌和文明狀況也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

村莊的衛生設施我們主要考慮了廁所和垃圾處理情況。在我們調查的村莊里只有8.42%的村莊里的部分新建居住區的樓房有獨立的自家沖水馬桶,占83.16%的村莊都在使用自家旱廁,有7.37%的村莊使用公共旱廁。這樣的廁所一方面污染空氣,另一方面就是到了夏天廁所成了蛆蟲滋生地,與蒼蠅、蚊子一起傳播疾病、污染環境,有待改造。

2.村莊的生產方式以及居住狀況

對于廣大農村的生產方式,只有23.16%的村莊主要從事農業,有38.95%的村莊都是在農閑時節外出打工或者婦女務農、男子外出打工,還有40%的村莊的主業是外出打工或就近打工。生產方式的變化使得廣大村民對土地的依賴程度降低,原因是在交通、經濟相對發達地區耕地逐漸減少,不能滿足村民的需要;而在交通不便、經濟相對滯后的地區是雖然耕地多,但灌溉系統不發達,靠天吃飯,效益不高。再加上這里的男子婚配難、子女就學不便,于是村民就盡力的往外搬遷,所以這樣的村莊面臨的是人口逐漸向外遷移,逐漸減少,走向逐步的消亡,這樣的村莊不在少數。

對于被調查村莊的居住狀況,36.84%的村莊是自然形成村落,這樣的鄉村都是經濟相對滯后,耕地較多,宅基地面積較大,有一定的空間堆放垃圾、設置旱廁等,屬于污染相對較少、環境較好的村莊。有54.74%的村莊屬于“切豆腐”狀劃分宅基地,這樣的村莊整體特點屬于經濟相對較好、交通相對便利的村莊,耕地較少,宅基地面積較小。這樣的簡單劃分宅基地,倒是整齊劃一,可是整個村落空間除了街巷就是院落,沒有足夠的公共空間設置公共廁所、垃圾點等,更要命的是這樣的村莊大多都有自來水、無排水設施,造成的結果就是“一巷一臭水溝”,再加上亂堆的垃圾、雜物,狀況不堪入目,氣味難聞,沒有鄉村的清新明快。另外還有占6.32%的6個村莊有整體規劃,但4個村的規劃也只是簡單的規劃,維持原來的生活方式。由于配套設施跟不上,屋內沒有衛生間、沒有集中供暖,使用液化氣罐和土暖氣,制約了發展。在被調查的鄉村只有臨漳縣的李家村和石家莊市的火郭村,由于經濟發達,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化。最大的改善就是村民們居住的樓房內有衛生間,有集中的排水設施,這就大大改善了村里的環境衛生狀況。

3.村里的生活用水及污水處理狀況

對于生活用水和污水處理狀況,有65.26%的村莊用上了自來水,大多取地下水,有33.68%的村莊用井水,有一個村莊用河水。對于污水排放方式,有43.16%的村莊是自由排放,有31.58%的村莊是明溝排水,有17.89%的村莊使用下水道排水,還有10.53%的村莊是倒到垃圾堆。這樣看來,有了自來水的村莊占多數,而且有自來水村民用水自然就多,可是排水方式滯后的惡果就是每家每戶把污水排到自家院外,所以每個街巷都有一條新時代的“龍須溝”。對于明溝排水,也往往不很順暢,明溝內的積水、雜質日積月累,也是不盡人意。還有倒到垃圾堆就更是容易亂流,尤其是在夏天,雨水沖刷著污水與垃圾,簡直使人沒有落腳之地。

4.村里的生活垃圾處理狀況

村莊的垃圾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和廚余垃圾。關于垃圾點及垃圾處理情況,在被調查的村莊里,41.04%有固定垃圾點,58.95%沒有固定垃圾點;32.63%的村莊有固定清潔人員清理垃圾,而占67.37%的村莊里沒有固定清潔人員。對于垃圾處理方式,13.68%的村莊是個人堆肥,60%的村莊是集體堆肥或集中處理,28.42%的村莊是倒入河溝或無序亂倒,后一種占到大約三分之一,這嚴重影響了環境衛生狀況。

對于廚余垃圾,由于生活空間的限制,飼養家禽、家畜的農戶也逐漸減少,所以占67.37%的村民也都是倒入垃圾堆中。

二. 對河北省廣大農村地區的環境衛生狀況調查結果分析

從以上的調查結果看,廣大農村地區的衛生狀況呈“三極化”態勢。一極是廣大的占三分之一偏上的經濟不發達、交通不特別便利的村莊,這類村莊基本維持著相對原始的生活方式,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的生產方式和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這里的垃圾、污水、污物等大部分用來堆肥,實現了綠色的、無害化處理,所以村莊里的環境衛生狀況較好。

第二極是占比例極小的村莊,由于地理位置優越,處于城市近郊,甚至由于城市的發展已經吞并了這些村莊。這里交通便利,經濟發展快,實現了生產方式的轉型,基本擺脫了農業勞動,廣大的農戶都就近在城市或村辦、鎮辦、私營企業就業。生活方式也實現了自給自足向商品經濟的轉化。居住方式和相應的配套設施相對較全,有固定的垃圾點、清潔工人,有完備的給排水、電力、燃氣設施,基本實現了城市化。這些地區的衛生狀況也較好。

第三極就是所占比例極大的中間區域,基本占到一半以上。這樣的村莊基本都是處于城市周圍的15公里――3公里的半徑之內,交通便利。對于原住民可以邊務農邊利用農閑時節進城打臨工,或者婦女務農、男勞力進城打工;對于外來人員可以完全脫離農業生產而進城打工,生活成本、居住成本又優于城市。所以這樣的地區正滿足了外來人口(主要是從邊遠山區搬遷出來的農戶)的需求,成了外來人口的集中地。

對于第一極地區,管理上基本維持原來的方式,沒有什么變化。第二極區域,管理方式上也基本納入城鎮管理模式。最難的是第三極地區的管理,而這一區域也正是我們這次調查研究的重點區域。

三. 對河北省廣大農村地區建設對策研究

1.國外發達國家現狀

當前城市與鄉村現狀也許是在實現城市化過程中的必經之路,但我們應該吸取發達國家的經驗,從城鄉建設以及管理多方面著手,盡量少走彎路。在實現城市化進程中,德國和日本的先進經驗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在日本城市化過程中,以東京為代表的大城市并沒有進行“攤大餅”式的擴建,而是把其周圍的小城鎮建設成居民區,并為之提供高標準的生活服務、社會文化和治安配套。對于農村,通過大幅度提高農副產品的價格實現對農戶的補貼,使農村同樣具有吸引力。

在德國,據2004年統計,有82個10萬人口以上的行政區,生活著2530萬人,占總人口30%,其余的則多數生活在2000到1萬人的小型城鎮里。德國城鎮化的基本傾向是分散化,即在城市人口規模和用地規模日益擴大的基本傾向下,德國城鎮本身的建設用地規模并沒有變得越來越大,而是都市區中的傳統農業型村莊轉變成為二三產業工商城鎮的越來越多。那么傳統鄉村居民點轉變成為規模不等的工商城鎮,同時維持周邊農業和森林用地性質不變,保證三次產業在城市區域內并存。這樣,就為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郊區經濟增長創造了可能。這樣的布局也避免了大量的人口流動帶來管理上的混亂。

發達國家對于垃圾的處理,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再進行回收利用,盡量的走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比如北歐國家瑞典,在每一個垃圾站都并排放著八個大垃圾桶,意味著垃圾被分成了八種。根據垃圾各自的特點,不同的部門進行回收利用。這樣的垃圾分類方式在推行初期,瑞典人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經過不懈的努力,現在的瑞典人對自己給垃圾細致分類的做法無不引以為傲的。因為在瑞典,街道整潔,根本看不到垃圾的影子,最終的受益者是這里的每一位居民。

2.對河北省省村鎮規劃的設想

對于第一極區域,我們認為可以保持其原來的原生態模式,不加以硬性的改變。但要加大農業投入,使務農具有保障、具有吸引力,從而避免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以及落后村落的逐漸消亡。對于基本實現了城市化的第二極區域,也不用進行更多的干預。對第三極區域的發展模式,我們提出以下設想。

首先要從城市逐步擴散、結合具體情況進行科學的可行性村鎮規劃。規劃的制定要有針對性的滿足各階層住民需要,而且是漸進的,切忌一刀切。

規劃的居住區根據具體條件最大限度的解決配套設施。離城市很近的村莊,要與城市的電力、電信、自來水、排水管網、燃氣管網等配套設施并入。對于與城市管網并入有困難或部分困難的村莊,考慮部分獨立解決。比如電力、電信、自來水應該沒有問題,燃氣管網可以暫時用電或液化氣罐解決。最關鍵的是排水管網問題,這部分如果不能并入城市排水網的可以在離居住區較遠的地方設計簡易的小型污水處理廠,經過簡易處理的污水可以再循環利用為農業灌溉。住區內要有固定的垃圾桶,根據我國的國情,最好是分開可降解和不可降解的兩部分。

規劃的居住區內的人口分布,應該根據住區人口的產業模式設計不同的居住模式。為完全脫離農業生產的住民要設計多層住宅,采用商業出售模式,滿足外來人口以及本地非農產業人口的需要。在多層住宅的底層要留出倉儲空間,滿足部分住戶的需要。為沒有或沒完全脫離農業生產的住民設計帶院的低層住宅。在低層住宅區域,劃分好地塊,主要滿足原住民的需求,采取用老住宅換取新宅基地的方式進行置換,老住宅或老宅基地交回村集體。對于低層住宅可以讓住民自己設計建造,降低建造成本的同時,更好的滿足住民的需要。比如可以引導住民設計成上層起居,下層為車庫、儲藏及廚房等服務性空間,如果有老年人的住戶還可以根據需要在底層設計帶火炕的老年人臥室等等,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滿足并改善住民的居住環境和條件。

對于住區的外環境,要根據規模大小規劃相應的商業、服務配套設施用房。在規劃中要著眼未來,用發展的眼光,走土地集約化之路。

3.對村鎮基礎設施的管理運營設想

環境衛生條件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居民的居住與生活水平,甚至是健康狀況。同時,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實現“村容整潔”的直接措施就是要建立村鎮污水、垃圾集中收運處理系統。所以在新的科學規劃中應該有固定的垃圾點、與垃圾處理設施,在管理上要有固定的垃圾清運工。

針對此問題,我們認為天津的“戶分揀、村收集、鎮轉運、縣集中處理”的農村垃圾處置模式是值得借鑒和推廣的。就是教育村民將垃圾分類放置,村里派人定時收集到垃圾站,鎮里的垃圾車運送垃圾到縣屬的垃圾處理廠進行處理。

對于運送到垃圾處理廠的垃圾處理問題,我們認為認為不是簡單的掩埋或者焚燒,而是要進行無害化處理或變廢為寶。對垃圾的管理方式要首先從源頭抓起,在第一道環節,也就是居民垃圾點分設可降解和不可降解兩個垃圾桶??山到獾睦M行降解處理,變成肥料或沼氣,實現變廢為寶;不可降解或難降解的垃圾燃燒用來發電。這些處理方式在國內或國外的一些地方已經實施,對于村鎮垃圾處理的遠期目標我們也可以參照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處理辦法。

在天津, 2010年底,農村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就提高到了90%,基本實現農村垃圾無害化。2011年9月底,在天津濱海新區舉辦的第二屆國際生態城市論壇博覽會上,展示的食物垃圾處理器安裝在廚房水槽之下,通過機器將各種殘羹剩飯研磨成細小的顆粒,再通過廚房下水道沖走,進入城市污水處理系統或化糞池。這種產品可以使人們家庭生活更加衛生健康,同時不必將垃圾送到垃圾場再處理。此外,食物垃圾可以在廢水處理場加工制成固體廢料或沼氣等生物能源,可謂一舉多得。這種食物垃圾處理器在美國早已普及。

第二道環節,也就是垃圾的處理利用環節。這方面也有好多的先進經驗可供借鑒。在天津的中新生態城的餐廚垃圾生態處理系統可使餐廚廢棄物在8個小時內經微生物酶技術處理變成有機粉末,處理過程不加熱、沒有污水排放、沒有臭氣排放、沒有噪音。餐廚垃圾變成的有機粉末可以作為有機肥料滋養花園的花草和農作物。近幾年,沼氣技術與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相結合發展起來的“生態家園富民”工程等,也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以沼氣為紐帶的種植業和養殖業綜合發展模式,大大推動了我國生態農業的建設。

對于不可降級的垃圾,可以用來焚燒發電。早在20世紀70年代,一些發達國家便著手運用焚燒垃圾產生的熱量進行發電。美國某垃圾發電站的發電能力高達100兆瓦,每天處理垃圾60萬噸。德國的垃圾發電廠每年都要花費巨資,從國外進口垃圾。有科學家測算,垃圾中的二次能源如有機可燃物等,所含的熱值高,焚燒2噸垃圾產生的熱量大約相當于1噸煤。

在國內,天津市是通過新式發電技術將生活垃圾填埋產生的甲烷氣體發電。目前天津市在建成雙港、貫莊垃圾發電項目后,雙口垃圾發電項目也已經完成一期工程建設,這三個項目全部投產后,每年靠垃圾發電達2.6億度,每年節省煤炭資源僅10萬噸。雙口垃圾發電項目一年可減少二氧化碳當量排放月13.29萬噸,實現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充分利用和減少環境污染的目標,并達到節能減排、減少安全隱患和環境保護的目的。

在福建省推廣使用的新型垃圾焚燒設備,每天處理垃圾10噸以上。此設備利用“LFM智能型垃圾焚燒”技術,既節約能源,焚燒垃圾產生的熱能通過熱交換,每天還可產生大量熱水。在這樣的焚燒爐旁邊還可以建澡堂,供村民們洗澡。

這樣,垃圾的處理發展成為一種產業,反過來又可以吸納鄉村的剩余勞動力就業,從而有序的實現農村人口在原住地城市化,而不是涌入大城市的城市化。

4.建立新機制,推動村、鎮污染治理走向良性循環的軌道

首先,在中小城鎮與鄉村探索實現垃圾處理產業化,將污染治理推向社會,通過招標實現企業化運營。要吸引社會資本投資污染治理領域,一個關鍵是要有一定的投資回報。這取決于兩點,一是要出臺垃圾收費方案,由居民承擔一部分污染治理費用;二是政府要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和政策支持,政府要“花錢買環境”,這也是政府采購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政府一定要及時“跟進”,大力發展環保產業。據資料顯示,1997年福建省環保產業總產值僅20億元,到2005年就達到120億元的產值。隨著環保產業的發展,一大批適合中小城鎮污染治理的技術也將不斷出現。但環保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扶持,政府部門一定要嚴格執法,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和環保標準,大力促進污染治理產業化。

四.結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農民工市民化》的研究報告顯示,十二五期間,中國農業勞動力將由2.95億人下降到2.5億人左右,4500萬農業勞動力需要轉入非農產業和城鎮就業。這意味著未來的城市化過程中會有較大規模的農民工涌入城市,這一方面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可另一方面也給城市的就業、醫療、上學、住房及公共服務帶來巨大壓力。更進一步的形成了城市的新的貧困群體,這樣發展的社會是不健康的。

廣大的邊遠山區農民進城后,廣大的山區土地被棄置,就成了空心村落。如果政府無視甚至放任農村落敗而為城市工商業提供廉價勞動力,將會帶來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后果。

那么,怎樣才能使農村的生活方式與城市生活方式一樣值得期待呢?那就是不斷地改善鄉村的生活環境,讓農民愿意留在自己的土地上,甚至讓城市人向往農村的生活環境。要實現這一設想,就得由政府部門重視并加大農村基礎設施以及教育投入,發展農村經濟,打破城鄉二元對立的現狀,實現城鄉共同發展。

所以,只有站在全國、全省的高度,放眼未來,全局統籌,而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才能從根本解決困擾我們的環境問題,解決農村的落后局面,走向城鄉共同富裕,實現社會的和諧。而最終的受益者也不僅僅是農民,而是全社會的所有公民。

參考文獻:

[1]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組織撰著《河北通史》(全十卷)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2]萬曉艷著.《鄉村治理與新農村建設》,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年.

[3]遲福林、殷仲義主編.《中國農村改革新起點: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與城鄉一體化》,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年.

[4]吳迪主編.《農村垃圾綜合處理技術》,天津翻譯科技出版公司,2010年.

[5]張玉華等編著.《鄉村垃圾收集與無害化處理技術》,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

[6]王洪濤、陸文靜主編.《農村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與資源化技術》,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年.

[7]朱建達、蘇群編著.《村鎮基礎設施規劃與建設》,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8]李兵弟主編.《新時期村鎮建設理論、實踐與立法研究》,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年.

[9] 方明,劉軍編著.《國外村鎮建設借鑒》,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年.

篇8

1調查方法

1.1調查對象

呼倫貝爾市轄區內15個基層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實驗室。

1.2調查方法

赴各旗市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現場考察實驗室基礎硬件設施、相關生物安全防護裝備設備及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體系運轉情況。并以《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和農業部《獸醫系統實驗室考核管理辦法》等法律規范要求的相關標準制作統一格式的調查表,對各基層實驗室開展問卷調查。

1.3調查內容

包含實驗室基礎設施建設、實驗室人員狀況、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體系建設、實驗室生物安全應急演練和實驗室生物安全培訓等方面的共14項調查內容。

2基層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基本情況

2.1實驗室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共考察15個基層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的實驗室建筑面積總和近3600m2,平均每個實驗室240m2。其中6個實驗室在近五年內對實驗室進行過新建或改擴建,2個實驗室十年內從未對基礎設施進行改造修建。全部實驗室中,有8個實驗室不具備獨立的給排水或應急供電系統。

2.2實驗室人員情況

被調查的15個基層實驗室,共有專職實驗室工作人員52人,平均每個實驗室3.5人,工作人員最多的6人,最少的只有2名兼職人員。全部人員中,高級職稱13人,占總人數的25%;中級職稱22人,占總人數的42.3%;初級職稱7人,占總人數的13.5%;其他工作人員10人,占總人數的19.2%。其中,畜牧獸醫類專業人員共45人,占總人數的87%。

2.3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情況

參加調查的15個基層實驗室生物安全等級全部為BSL-2級,均于2013年通過了農業部獸醫系統實驗室考核并取得了證書。全部實驗室均建立了生物安全管理體系,成立了生物安全管理委員會,并根據各實驗室實際情況制作了實驗室生物安全手冊,并能通過一系列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相關制度和應急預案來規范實驗室活動及處理應急突發事件。全部實驗室均簽訂了獸醫主管部門-基層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基層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實驗室、實驗室-實驗室工作人員的三級生物安全責任狀,對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各項責任進行了明確劃分并落實到人。全部實驗室均具備二級生物安全柜、高壓滅菌器、臺式離心機等必要的生物安全設備,以及一次性眼鏡、口罩、帽子、鞋套、手套、防護服等個人防護裝備。

3討論

通過調查發現,在農業部獸醫系統實驗室考核工作的推動下,基層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得到了重視和規范,各實驗室均能保持現有的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體系正常運轉,生物安全管理現狀總體較好,但在個別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3.1存在問題

3.1.1實驗室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完善

部分基層實驗室多年未進行實驗室基礎設施的改造修建,或隨行政辦公單位不斷搬遷,導致實驗室設備設施丟失或損壞。部分實驗室布局不合理、硬件設施損壞,一些常用的實驗室儀器設備多年未進行檢修、檢測或已經無法正常運轉。部分實驗室沒有獨立的給排水系統和應急供電系統,幾乎全部的實驗室都不具備專業的無害化處理設備設施,仍依靠傳統的先高壓滅菌,再深埋或焚燒的處理方式,然而一些廢棄物在離開實驗室后,有可能會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會在基層實驗室開展實驗活動時,帶來巨大的生物安全隱患。

3.1.2實驗室專職工作人員少,相關生物安全培訓有待加強

通過調查發現,部分實驗室專職工作人員過少,且老齡化程度較高。平均每個實驗室專職工作人員不足4人,有的只有2名兼職人員。在被調查實驗室中,某基層實驗室,沒有專職實驗室人員,只有2名兼職人員,因專業技術人員缺乏,該實驗室目前已無法開展相關實驗室活動。其他實驗室僅有的“專職人員”在日常的實驗活動中,往往身兼數職,在做好主要動物疫病采樣、檢測、診斷、監測及流行病學調查等工作的同時,還需開展其他日常工作和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難以保障全部工作順利進行,也造成了一定的生物安全隱患。同時,一些實驗室人員對生物安全知識認識不足,開展實驗活動時,往往不按規定穿戴防護服、手套、帽子、鞋套等個人防護裝備;在處理未知樣品時,不充分利用通風櫥、生物安全柜等安全設備;部分實驗室未將實驗廢棄物進行分類處理,感染性廢棄物、病理性廢棄物不經滅菌或消毒即作醫療垃圾處理甚至隨意丟棄,缺乏警示標簽等行為極易造成人員受傷感染和導致病原微生物擴散。

3.1.3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體系不適宜,可操作性差

部分實驗室在建立生物安全管理體系時,過于注重參考一些先進實驗室的生物安全管理體系運行模式。雖然這樣的體系涉及的內容更加全面,對實驗活動各方面的生物安全要求更加嚴格,但體系過于龐大,與現有的實驗室實際運行機制不匹配。對基層實驗室而言,運行如此龐大的生物安全管理體系不僅得不到預期的管理效果,更造成了原本并不富裕的人力物力資源不必要的浪費。

3.2建議

3.2.1加大實驗室資金投入,設立實驗室運行專項保障經費,用于完善實驗室基礎設施建設,定期對實驗室儀器設備進行檢測、維護、更新等工作,確?;鶎訉嶒炇噎h境安全、運轉正常。完善基層實驗室獨立給排水和應急供電設施設備建設工作,確?;鶎訉嶒炇覐U水、廢氣等非常規廢棄物得到妥善處理,確保實驗室應急用電保障。為基層實驗室配備專業的無害化處理設備設施,開展規范的實驗室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工作。

3.2.2積極引入專業人才,建立保障措施,防止人才流失,提高實驗室人員隊伍素質。開展相關法律、法規、標準、規范周期性的培訓,確保實驗室人員熟悉生物安全管理體系各個環節的工作要求,使其能夠規范正確的開展相關實驗室活動。加強實驗室基本操作技能、實驗室儀器設備使用保養維護等培訓,定期開展實驗室生物安全應急演練工作及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自查工作,不斷提高實驗室人員的生物安全意識,自覺遵守相關實驗室管理制度,做好個人防護工作。

3.2.3在充分總結現有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體系建設。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定期修訂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手冊、生物安全應急預案及相關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確保生物安全管理體系符合自身實驗室活動實際情況,正常有效運行。

參考文獻

[1]楊澤林,等.重慶市基層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現狀調查分析[J].中國動物檢疫,2010(4):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