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康復的療法范文

時間:2023-10-16 17:37: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語言康復的療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語言康復的療法

篇1

【關鍵詞】 綜合康復;老年人;腦卒中;抑郁癥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convalescence-medical treatment model)on cerebral stroke complicated with depression in elderly patients.Methods 102 patients with cerebral stroke complicated with depression over the age of 60 hospitalized from May 2006 to December 2009 were selected.All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group(group A)and control group(group B),with 51 cases in each group.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for 6 months.Both groups were accepted routine treatment.Group A was given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medication(including health education,exercise,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hyperbaric oxygenation,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massage and natural factors therapy etc).Group B was given drug treatment.The effects of treatment were assessed by using Zung's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and Yu stunning Hamilton scale(HAMD).ResultsThe indexes of SDS and HAMD in group A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t 3,6 months after treatment,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Elderly;Cerebral stroke;Depression

腦卒中是一種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的多發性神經系統疾病[1]。腦卒中后精神障礙發生率可達26.6%[2],最常見的是抑郁癥[3],以60歲以上的群體為多。一旦出現精神障礙,其死亡率達70%~90%。因此采用早期綜合康復治療預防老年腦卒中后抑郁癥的發生,對其預后極為重要。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選擇2006年5月―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老年腦卒中患者102例。入組標準:腦卒中前無精神病史,均為初次發病的腦出血和腦梗死患者,病程在2周內,格拉斯哥昏迷評分>8分,全部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4次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或MRI證實[4]。經急性期搶救后病情穩定,意識恢復;病程50分[5];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檢測,評分>17分評為抑郁癥[6]。排除標準:凡有失語、惡性腫瘤,腦干及小腦病變、蛛網膜下腔出血者均不能入組,且無心、肝、腎功能障礙,血液病及精神障礙個人史。共入組102例,全部腦卒中并發抑郁癥患者均由一人隨機分為綜合療養康復組(A組)51例和一般治療組(B組)51例。A組51例中,男42例,女9例;年齡61~82歲,平均(66±5.7)歲,病程3~45 d。B組51例中,男44例,女7例;年齡60~80歲,平均(65±5.9)歲,病程7~50 d。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腦卒中類型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A組:給予藥物治療和綜合療養康復治療。藥物治療:所有A組患者給予神經內科常規治療,積極治療原發病,控制高危因素。如溶栓抗凝,活血化瘀,脫水降顱內壓,腦細胞保護劑等,調節血壓、血糖、血脂,注意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等。氟西汀抗抑郁治療。綜合療養康復治療:①健康宣教。讓患者了解所患疾病的基本知識,對本人及家屬進行飲食、心理、生活護理指導。②運動康復療法。腦梗死病人在發病后1周左右開展康復訓練,腦出血病人在發病后10 d左右開展康復訓練。有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的患者,根據肢體功能障礙的不同性質、部位分別進行系統康復訓練。包括:盡早開展關節運動、主動運動、被動運動、床上運動、坐位訓練、行走訓練、作業療法、日常生活訓練、橋式運動、平衡訓練等。方法:醫師與患者“一對一”形式訓練,30 min/次,1次/d,5次/周。無肢體運動障礙的患者,可根據病情選擇步行、慢跑、太極拳、氣功等有氧運動。以低中度運動(40%~60%VO2max)或心率=[(170-年齡)±5]次/min為宜,運動時間30 min/次,1次/d,5次/周。③心理治療。對有抑郁癥的患者,進行“一對一”心理咨詢與心理疏導(包括啟發、疏導、解釋、支持、鼓勵等方式),并進行放松訓練、音樂療法及生物反饋療法等心理治療。④中醫按摩。對有肢體運動障礙的患者進行患側肢體按摩,30 min/次,1次/d,5次/周。⑤針灸。以解郁、調神、健腦為主(取百會、印堂、內關、神聰、神門、三陰交等穴位),針灸時間30 min/次,1次/d,5次/周[7]。⑥高壓氧。60 min/次,1次/d,30~60次。⑦自然因子治療。包括景觀、海水浴、沙灘浴、日光浴等,4~5次/周。以上療養康復治療180 d。B組:給予神經內科常規治療、藥物治療與護理同A組。采取一般療養措施,如隨意運動、景觀治療等康復治療180 d。

1.3檢測方法由2名具有2年以上臨床經驗的評定者,對患者進行聯合檢查,與受檢者進行為時30 min的交談和觀察,檢查后2名評定者分別獨立評分。兩組療養康復治療前后,分別經Zung氏抑郁自評量表(SDS),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檢測評分,評價病情及治療效果。

1.4統計學方法實驗數據用SPSS 11.5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

2結果

在治療過程中綜合療養康復組無死亡病例。5個月時3人自行終止治療,完成療程的48人中12例出院。對照組死亡8人,完成治療的43人中5例出院。

兩組治療前各項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在治療3個月及6個月后綜合療養康復組與治療前及與一般治療組治療后比較SDS及HAMD檢測評分差異均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臨床上急性腦卒中的治療大都重視患者肢體和語言功能的恢復。實際治療過程中,由于精神癥狀表現相對較輕,持續時間短,往往不容易被臨床醫生所重視。但精神障礙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基礎疾病的康復和患者的生活質量,不僅使患者遭受身體上的痛苦,更增加了精神壓力。因此,臨床醫生除了重視患者基礎疾病的癥狀和體征之外,也要關注患者的精神健康。文獻報道,精神障礙的發生在60歲以上的患者中更常見[8]。精神障礙以抑郁癥多見[3]。主要表現在情緒低落,思維緩慢,言語動作減少或緘默不語,臥床不動,有時突感心慌、悶氣、莫名恐懼、心煩意亂,對前途悲觀失望,甚至有自殺念頭[9]。國外學者認為,神經質為腦卒中后抑郁的重要易感因素[10],還有研究認為,腦卒中后抑郁癥是由于病變破壞了去甲腎上腺素(NE)和5-羥色胺(5-HT)神經元,使這兩種神經元遞質水平低下所致[11]。由此可見,老年腦卒中后抑郁癥是軀體因素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本研究采用療養-醫療聯合治療老年腦卒中后抑郁癥的醫療模式,在傳統神經內科和抗抑郁藥治療的基礎上,運用健康宣教、心理疏導、中醫針灸、按摩及高壓氧療法,使患者的情緒、睡眠和精神得到了明顯改善。與以前的文獻報道結果一致[12]。總之,在老年腦卒中并發抑郁癥的治療方面,綜合療養康復措施較一般療養與藥物治療效果好。

參考文獻:

[1]張雪敏.老年腦卒中伴精神障礙的臨床特點及治療[J].海南醫學,2006,17(4):70-71.

[2]孫波,趙穎.急性腦卒中致精神障礙92例臨床分析[J].中華醫藥雜志,2004,4(5):425.

[3]尹少華,趙麗輝.老年腦卒中并發抑郁癥的臨床分析[J].河北醫學,2008,14(12):1474-1475.

[4]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34-35.

[5]吳文源.抑郁自評量表[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1,10(特刊):131-132.

[6]湯毓華.漢密頓抑郁量表[J].中國心理衛生,1999,(增刊):220-223.

[7]鐘寶亮,黃悅勤,李會娟.針灸治療抑郁癥療效和安全性的系統評價[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8,22(9):641-647.

[8]李萬春,阮世望,譚文剛,等.腦卒中后精神障礙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09,4(2):59-60.

[9]呂路線,李克勤.醫學心理學與精神病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160-162.

[10]Morris PL,Robinson RG,Raphael B,et al.The relationshipbetween risk factors for affective disorder and poststroke de- pression in hospitalised srorke patients[J].Aust NZJ Psy- chiatry,1992,26(2):208-217.

[11]宋磊.腦卒中患者精神障礙臨床特點分析[J].中國實 用精神疾病雜志,2007,10(6):35-36.

篇2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plore the special children’s medical education in the innovation mod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system of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empirical research,the formation of the path of development,strengthening education and medicine combin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and further explore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mod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medicine.Fully discussed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school evaluation mechanism,optimize the rehabilitation and special teachers,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mbined feature classes to teach medicine, and establish a long-term mechanism to explore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penetration; bridge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and special education.To elaborat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mode with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sic education for children with special medicine, is full of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can promote the full range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medical rehabilitation in children with special education and fusion developmen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Key words】 Combin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Working mode; Co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Ji’nan Hospital,Ji’nan 25001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9.040

特殊?和?是指在生理和心理發展的某一方面或多個方面明顯偏離普通兒童發展水平,有特別的學習或適應困難的兒童,他們享有平等的發展權和受教育權。特殊兒童教育是為有身心障礙、在學習和生活中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實施的教育,他們的成長需要醫學、教育、心理、社會等多學科的共同協作,配套相應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依靠優質的專業資源、先進的設備設施以及社會力量的支持參與,使之得到較好的醫療、康復和教育服務,切實改善孩子們的生命質量,并促進他們的成長與發展。

教育部、發展改革委等七部委共同制定的《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中明確提出,將“繼續開展‘醫教結合’實驗,探索教育與康復相結合的特殊教育模式”,指出建立醫教結合的特殊教育體系是今后重要的發展途徑[1]。

國內外諸多實踐證明,早期進行康復及教育干預,能最大限度的培養和提高特殊兒童各方面的能力,最大限度的減輕家庭負擔,降低社會成本,對于特殊兒童回歸家庭、融入社會,有極其深遠的意義。那么醫療康復與特殊教育如何有效結合已成為擺在社會面前的新課題[2]。

2013年濟南醫院以“二級甲等綜合性醫院”為架構,成功轉型成為濟南市唯一一所公立二級康復醫院,2014年3月成立“歷下區特殊兒童康復中心”,致力于拓展醫教專業交叉發展,重點在于關愛特殊兒童的康復和教育診療,從而全方位地探討建立特殊兒童身心康復陣地的建設模式。2014年12月成立濟南市歷下區特殊兒童康復訓練培訓學校,該學校的建立,填補了山東省特殊兒童醫療康復與教育無交叉專業合作的空白。培訓學校利用現代醫療技術和綜合康復手段,對學齡前期(0~6歲)的特殊兒童進行評估診療,通過特殊教育、綜合訓練、現代康復相結合手段,減輕功能障礙,彌補功能缺失,運用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創設適合兒童身心發展的教育和康復訓練環境,構建和推進“醫教結合”融合發展的工作模式。

1 創新“醫教結合”融合發展的運行機制

構建和推進“醫教結合”融合發展的工作模式,就要完善管理制度,創新運行機制。

1.1 多種形式發展特殊兒童康復訓練服務機構 對綜合醫院的康復中心、社區的康復訓練機構、學校的康復訓練室進行規范化建設,并與特殊教育深度融合。構建社區、家庭為依托的康復訓練體系;對特殊兒童教育學校、幼兒園、兒童福利院等機構,政府加大支持力度,開辦特殊兒童康復特教班;同時,按照新形勢下醫改方案并參照社會力量辦學有關規定,制定卓有成效的激勵政策,支持和鼓勵團體、個人以及社會各方力量創辦特殊兒童康復教育培訓機構,以滿足特殊兒童發展需求。

1.2 建立醫教結合融合發展模式,實現醫療機構殊兒童特殊教育與康復手段的有機整合 發揮醫療機構特殊兒童康復中心對轄區社區康復和家庭康復的指導作用,特教老師、康復醫師、康復治療師“三位一體”協同合作;醫療機構指派專業醫學康復人員,幫助特教學校及培訓中心開展康復與醫學評估,制定個性化的康復教育方案,指導特教老師開展康復工作,并對特教老師和特殊兒童家長開展康復知識技能的培訓與咨詢。

1.3 發揮市級及各區縣特殊兒童康復指導中心的作用 充分利用社區康復設施設備及技術特長為特殊兒童及其家長、教師及各類殘疾人教育與管理機構提供專業化的指導與服務。

2 建立“醫教結合”融合發展的工作機構

對特殊兒童的康復需要進行醫學康復、教育康復、心理康復、社會康復以及職業康復等多重干預,但核心是醫學康復和教育康復。教育康復是“教育學(特殊教育學)與康復學結合的產物,是兩門學科交叉的邊緣學科,是大康復學的組成部分”[3]。“醫教結合”廣義上是指由特殊教師、康復醫師、康復治療師、康復護士、社會工作者、家長及志愿者共同搭建綜合康復平臺,共同對特殊兒童進行綜合康復、智能鍛煉、身心多重干預、生活能力培養、潛能開發的教育教學過程。

3 完善“?t教結合”融合發展的評估機制

3.1 建立適合特殊兒童身心特點的康復教育評價體系 醫教結合綜合評估可以短時間內了解學習障礙兒童的神經心理功能,增強其自信心和環境適應能力,提高綜合素質[4]。實踐證明,早期對特殊兒童進行評估訓練和教育干預,能促使已經發生損傷的大腦結構和神經功能產生代償性改變。其中,0~3歲是實施早期干預的最佳年齡,4~6歲效果稍差。王雁等[5]的研究表明,早期評估干預可以讓身心障礙兒童節省康復時間,減輕對社會的依賴。

3.2 建立多學科跨專業的綜合評估團隊 建立由特教教師、康復醫師、康復治療師、康復護士及社會工作者組成跨專業評估團隊,建立評估團隊和兒童家長共同參與的特殊教育家校聯合會,由特教教師、康復醫師、康復治療師、康復護士及社會工作者共同參與特殊兒童康復和教學的評估效果,開發并細化學生的各種功能障礙評估量表,客觀公正并具有針對性的定期討論分析評價[6]。專家組對特殊兒童的發展狀況進行評估,提出個性化教育與康復建議,制定康復訓練目標并建立檔案,跟蹤檢查、診斷評估和康復治療,同時,根據評估結果及時動態調整教學方案和課程設置,兼顧兒童的心理疏導和營養干預,讓每位特殊兒童都能得到最優化的身心發展。

3.3 制定特殊教育與醫學康復相結合的綜合康復計劃 針對每個特殊兒童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學科交叉訓練方法,有針對性地制定個性化綜合康復培訓計劃。在訓練中,既要注重增強兒童的肌體功能,提高他們的運動能力,補償身體缺陷,又要重視矯正兒童的行為缺陷,形成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為將來走向社會、融入社會、服務社會奠定基礎。

4 優化“醫教結合”融合發展的師資隊伍

現在,特殊教育的研究領域已從聽力障礙、視力障礙、智力障礙三類傳統專業,逐漸拓展到腦癱、自閉癥、情緒與情感、心理與行為問題等多個領域。這要求從事特殊教育的教師要具備更加專業、更為精深的教育理論和業務技能[7],同時特殊教師的崗位分工趨于越來越精細,合作施教,以便其教學能力和服務特長相互補充,建立相應的不同層次的班級上課的“走班教學”模式或將成為“十三五”特殊教育的潮流[8]。

特殊兒童“醫教結合”扎實有效的推進離不開專業的師資隊伍。如何做到教中有康、康里融醫、醫為教用、教需醫輔、醫教結合融合發展?一是要多途徑加強特殊兒童康復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首先要建立教師保障機制。培訓學校的教師應為事業單位編制,隸屬殘聯的外聘人員應由殘聯撥款,應為他們提供公平的考編機會,通過基礎理論和實踐考核獲得事業單位定崗。其次是推進康復醫師和特教教師的“輪崗”,期望培養出“雙師型”的教師[9]。通過輪崗制度,促使特教教師全面掌握入學評估和個性化康復的知識與技能,康復醫師則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流程,充分把握能力和教學的基本規范水平,從而打下扎實的教學基本功。三是進一步加強特教老師的在職培訓和繼續教育,有計劃分階段、分批分類培訓特殊兒童康復專業人才;同時,積極整合各康復培訓機構的康復專業人才資源,形成優勢互補,加強同行業間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輻射及帶動作用。四是引進專家支持,做好帶教和人才隊伍建設。強調“醫”對特殊教育的重要性[10],提高開展篩查、檢測、評估、康復指導等相關工作的專業技術能力,并加強日常醫學護理的規范指導,從根本上提高為特殊兒童服務的水平。

5 實施“醫教結合”融合發展的特色課程

“醫教結合”融合發展并非“醫”與“教”的簡單結合與堆砌,如何讓“醫”與“教”進行有機結合,相互滲透,充分有效地服務于特殊兒童的成長發展?

5.1 加強特殊兒童教育康復課程建設,實行個性化教育 特殊教育的課程改革要以殘疾兒童的多元發展需要為基礎,重視教育與康復的有機結合,承認兒童間需求存在差異性、多元化,用不同層次、個性化教育服務來滿足特殊需要兒童的個性發展,努力提高教育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11]。開設課堂內外緊密結合的“學科大綜合”課程[12],致力于研究開發適合學前教育、義務教育等不同年齡階段和盲、聾、弱智、自閉癥、腦癱等不同殘疾類型學生發展需求的相關康復課程指南,編排特殊兒童教育與康復課程表,編制相關的教師指導用書,充分發揮專用訓練室功能,統籌實施走班制課堂教學和康復訓練[13]。

5.2 改進科學的教學方法,開發特殊兒童潛能 專業人員應針對特殊兒童的不同身心點,制定個性化教育指導方案,科學調整和充分整合校內外教學資源,努力提高特殊兒童教育教學與康復質量,為殘疾兒童提供最適宜的教育與康復服務。

5.3 積極開發校本課程和社團活動,著重培養孩子興趣和創造力 嘗試開設不同年齡階段特殊兒童的社會生活適應性特色課程,以及為兒童量身定制豐富多彩的特色社團活動,讓孩子們在活動中學習生存技能、發掘自身潛能,提高社會人際交往能力,培養適應社會的一技之長。

6 構建“醫教結合”融合發展的共享平臺

6.1 建立特殊兒童信息資源共享平臺 加強特殊兒童早期診斷,完善篩查、檢測、建檔、轉介、安置網絡化的運行機制,建設特殊兒童篩查、首診報告信息平臺,建立特殊兒童健康檔案資料庫實現信息資源共享。

6.2 確定醫學診斷定點單位 進一步統一規范特殊兒童的檢查標準和評估體系,貫穿每個特殊兒童不同教育階段的全員及全程服務[14]。

6.3 建設特殊教育信息通報系統 實現教育、衛生、民政、殘聯等部門信息整合與共享,為各級各類特殊教育學校與康復培訓機構、特殊教育教師與相關專業人員、特殊兒童及家長提供教育與康復的專業支持。

7 開展“醫教結合”融合發展的家校結合

家庭教育是當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長的參與作用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教育培養有極其重要的意義[15],鼓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是現代教育發展的一大趨勢。

家長是兒童家庭教育的主要實施者,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對特殊兒童的訓練,與其說是在訓練兒童,還不如說是在訓練父母。這在很大程度上因為家長掌握的特殊教育理論有限與薄弱,得不到專業的、系統的咨詢和指導。社區、特殊教育培訓學校也很少開展針對家長的專業化培訓。促使家長學習科學的特殊教育理論、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用正確的方式、方法教育自己有殘疾的孩子,使更多的殘疾兒童能夠接受符合其身心特點的家庭教育,能加速兒童認知的發展,促進兒童的社會化以及性格的平衡發展,使缺陷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補償[16]。

“家校結合”的終極目標,是將家庭與培訓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聯合起來,共同促進特殊兒童健康成長。家長可以利用各種方式,探討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創設適合孩子的教育環境,讓孩子盡早接受專業的治療與安排,多方面、多途徑、多角度采取有利于孩子成長的措施。特殊教育培訓學校要加大對家長進行專業化培訓力度,使家長明確家庭教育的意義和作用,幫助家長系統學習醫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從而用正確的態度和適合的方法對待自己的子女教育,使其能夠科學有效的實施特殊兒童的家庭教育。可以定期舉辦家長見面會、聯誼會,定期進行家訪,通過有效的家庭教育,使特殊兒童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關愛,成為促進特殊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石。

篇3

【關鍵詞】綜合康復療法;小兒腦癱;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1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49(2013)10-69-02

小兒腦癱指的是從受精卵開始到新生兒出生至12個月期間由于各種原因而導致的嬰兒腦部受到傷害而引起的運動不協調等異常行為的出現。患有小兒腦癱的兒童表現為智力受到相應的損害,心理上也出現異常導致其行為不同與正常兒童,同時出現相應的感覺障礙等現象。患有小兒腦癱的兒童運動受到限制,在生活上不能自理,致使其生活質量嚴重下降[1]。兒童是家庭的希望,所以小兒腦癱疾病的治療受到了更多人群及社會的關注。本文通過對2010年2月至2010年10月期間在我院進行治療的58例小兒腦癱患者進行分組治療分析,探討小兒腦癱的臨床特點并分析綜合康復療法對小兒腦癱治療后的好轉情況。具體分析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2月至2010年10月期間在我院進行治療的58例小兒腦癱患者,年齡介于5個月~5歲之間,中位數年齡為2歲,將其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有30例小兒腦癱患者,其中男性有17例,女性有13例。對照組有28例,其中男性有12例,女性有16例。對兒童的年齡及其性別,相應臨床特點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p>0.05,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對2010年2月至2010年10月期間在我院進行治療的58例小兒腦癱患者進行分組治療,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有30例小兒腦癱患者,對照組有28例。分別對58例患者采用常規藥物治療腦癱的方法,實驗組治療在常規療法基礎上加用不同程度的運動、電針、水療及作業療法等綜合康復療法。通過治療一段時間,比較兩組方法對小兒腦癱的治療情況,記錄并比較治療過程中的巴塞爾指數評分情況。

1.3統計處理: 對此數據采用17.0軟件系統進行統計和分析,采用x2檢驗,結果具有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結果

從上表可以得出,實驗組(常規療法基礎上加用不同程度的運動、電針、水療及作業療法等綜合康復療法)治療小兒腦癱后患者的語言、運動、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復情況明顯高于對照組(常規藥物治療),其有明顯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3結論

通過臨床觀察發現,引起小兒腦癱的病因多樣,其臨床癥狀較為嚴重,并且影響著兒童的生長發育情況及生活自理情況。小兒腦癱患者的臨床表現包括運動神經受損而引起的運動性障礙,語言情況出現異常,應激反應減弱等。患有此病的兒童出現語言功能,聽覺及其行為運動受限的癥狀。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可以有效控制小兒腦癱患者的臨床癥狀的發展。從受精卵開始到新生兒出生至12個月期間的腦部發育情況尤其重要,在此階段應該對于兒童的腦部進行體檢,以至于可以早期發現并達到早期治療,提高其治療效果[2]。在治療后患兒的恢復情況評價中將患兒運動能力、平衡能力、原始反射及其肌張力等恢復情況接近于同齡正常兒童定義為明顯好轉,將以上各功能明顯改善定義為好轉,將以上各功能在治療前后無改變定義為無好轉,以此來綜合康復療法及常規藥物治療對評價小兒腦癱的治療效果[3]。綜合康復療法可明顯改善小兒腦癱患者的運動能力、語言運用能力等情況,使此類兒童可以達到生活自理的水平。對于腦癱的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此期間需要兒童、家長與相關治療人員的配合,從而減輕腦癱癥狀,提高小兒腦癱的治愈率。

參考文獻

[1] 曾西.綜合

復療法用于腦癱患兒的臨床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2012.5( 9b) :108

[2] 張奇.綜合康復療法治療小兒腦癱62例[j].中原醫刊.2004.31(17) :24

篇4

【摘要】 目的 觀察頭針結合語言訓練對腦性癱瘓(腦癱)語言障礙的治療作用,分析療效與語言障礙分型、病情程度、智力水平之間的關系。方法 155例腦癱患兒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治療組30例,常規治療+語言訓練組76例,常規治療+語言訓練+頭針組49例,常規治療主要進行以物理療法、作業療法、按摩、理療為主的綜合康復治療,不包含語言治療。治療3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前后應用語言發育遲緩檢查法和構音障礙檢查法進行語言功能評定,2~7歲采用“中國比內測驗指導書”第3次修訂本進行智力水平測定,2歲以下采用Gesell量表測定。結果 (1)治療效果:常規治療+語言訓練組的治療效果優于常規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腦性癱瘓/中醫藥療法; 頭針療法/治療; 言語療法; 穴位療法; 康復; 兒童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head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speech therapy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types of speech disorder,degree of illness and level of mental retardation.Methods Selected 155 cerebral palsy(CP) children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of CRRC(ss),dysarthria scale and intelligent tes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all patients were excluded auditory disorder.Three groups were: 30 for contrast group(group 1),76 for speech and language training group(group 2) and 49 for head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speech and language training group(group 3).Three months was one treatment period.Results (1)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effective rates(P

【Key words】 Cerebral palsy/TCM therapy; Head acupuncture/threatment; Speech therapy; Point therapy; Rehabilitation; Children

腦性癱瘓(腦癱)患兒70%~75%伴發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1]。近二三十年,國內外相關文獻報道,嬰幼兒的腦組織可塑性大,代償能力強,通過反復刺激后,一些突觸的閾值能夠降低和被活化利用,形成新的突觸和神經環路,可以重組一個神經細胞功能集團的網絡系統[2]。語言療法在腦癱治療中的應用越來越得到廣泛重視,已成為綜合康復治療的組成部分。針刺作為祖國傳統療法之一,通過對腧穴經絡的刺激來疏通經絡,平衡陰陽,調節臟腑功能。隨著現代康復理念越來越多的被醫學者所接受,腦癱兒童語言障礙的治療也趨向于中西兼顧、二者結合。本文旨在觀察頭針結合語言訓練對腦癱患兒語言障礙的治療效果,并分析療效與語言障礙分型、病情程度、患兒智能發育的關系,為腦癱兒童康復計劃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對臨床計劃的執行具有實踐指導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0608/200708黑龍江省小兒腦性癱瘓防治療育中心收治腦癱患兒155例,其中男88例,女67例;年齡10個月至7歲,平均(3.4±1.2)歲。155例患兒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3組。常規治療組30例進行綜合康復治療(以物理療法、作業療法、按摩、理療為主,不包含語言治療),常規治療+語言訓練組76例進行綜合康復治療包含語言訓練,常規治療+語言訓練+頭針組49例進行綜合康復治療包含語言訓練和頭針療法。3組患兒在性別、年齡、殘疾程度、智力水平、語言障礙分型和腦癱分型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表1 3組患兒一般資料

1.2 診斷標準

1.2.1 腦癱的診斷標準 2006年長沙第九屆全國小兒腦癱學術會議的診斷與分型標準[3]。

1.2.2 智力測定標準 2~7歲采用《中國比內測驗指導書》第3次修訂本,IQ

1.2.3 病情嚴重程度分級 根據改良的Barthel指數[6],以生活是否能自理為標準,將患兒病情的嚴重程度分為3度:(1)輕度:生活完全自理;(2)中度:生活部分自理;(3)重度: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1.3 納入標準 (1)符合腦癱的診斷標準;(2)伴有語言障礙。

1.4 排除標準 (1)聽力障礙引起的語言障礙;(2)不能按計劃治療1個療程(3個月)者。

1.5 治療方法

1.5.1 常規治療組 進行綜合康復治療,以物理療法、作業療法、按摩、理療為主,不包含語言治療。

1.5.2 常規治療+語言訓練組 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進行語言訓練,以一對一的形式開展。在安靜、寬敞、安全、充滿兒童所喜愛的氣氛的房間內進行,訓練時間選擇注意力比較集中的上午,每次訓練時間為30 min,每日1次,每周治療6 d,休息1 d(自行訓練),3個月為1個療程。每治療1個月后進行語言發育遲緩和構音障礙的評價。訓練開始前根據評定的結果設定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并制定具體計劃。每次訓練進行2~3個課題,根據需求選擇課題。分別對患兒在康復治療初期、中期和末期進行語言發育評價。語言發育遲緩的訓練,遵循橫向擴展、縱向提高的原則,以語言發育階段為基礎,判定個體訓練計劃,采用游戲訓練、手勢符號訓練、文字訓練,符號形式與指示內容關系訓練。構音障礙訓練:每次30 min,每日1次。包括三方面的訓練:(1)進食訓練以提高口腔諸器官協調運動功能;(2)構音器官運動功能的訓練,呼吸訓練以保持胸部、腹部的協調性,改變患兒呼吸速度、節律的異常;(3)構音訓練,遵循原則先易后難,先元音后輔音,然后是單詞、句子、短文,同時注意韻律控制。

1.5.3 常規治療+語言訓練+頭針組 在常規治療和語言訓練基礎上進行針刺治療。選穴:(1)頭針采用朱明清的頭針治療帶,選擇額頂帶、頂枕帶、頂顳帶、額旁帶、顳前帶、顳后帶、頂結前帶、頂結后帶的相應腧穴,選用30號針灸針,采用沿皮快速刺(針體與皮膚成15°~30°),迅速刺入帽狀腱膜下層,以每分鐘200次捻轉針體,持續3 min,留針30 min,每隔10 min運針1次,且間歇行針,保持一定的刺激量。隔日1次,15 d為1個療程,休息3~7 d后繼續第2個療程,共3個月;(2)百會穴、言語一區結合言語二、三區,采用常規頭針針刺方法,嚴格消毒,平刺,平補平瀉,每次留針30 min,留針期間行針3次,每次2 min,每分鐘200次快速捻轉。

1.6 療效判定標準

1.6.1 語言發育評定標準 采用中國版兒童語言發育遲緩檢查法即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版的(SS)法[7]。1歲以內語言尚未發育的患兒定義為語言前階段,1歲以后的兒童按階段劃分為5個階段,每個階段之中按其語言的理解、表達設立通過標準,語言發育遲緩患兒訓練后療效標準:(1)基本治愈:語言功能恢復正常兒童水平,語言恢復至階段5以上者;(2)顯效:語言功能較從前顯著提高,在原有基礎上提高2個階段者;(3)有效:語言功能較從前有明顯改善,在原有基礎上提高1個階段者;(4)無效:語言功能改善不明顯,在原基礎上未能提高1個階段者。

1.6.2 構音障礙評價標準 采用中國版兒童語言發育遲緩檢查法即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版的構音障礙檢查法[7]。(1)基本治愈:異常構音全部糾正,構音器官運動基本正常;(2)顯效:異常構音糾正≥50%,構音器官運動明顯改善;(3)有效:異常構音糾正

對于只有語言發育遲緩或構音障礙的患兒單獨應用其相應檢查方法評價,對于合并有語言發育遲緩和構音障礙的患兒則分別應用兩種檢查方法評價,療效判斷以較低水平的為準。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多組數據間兩兩比較比較采用Ridit分析,兩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檢驗,相關性檢驗采用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P

2 結果

2.1 各組腦癱患兒治療效果比較 見表2。表2 3組腦癱患兒治療效果比較(n)注:與常規治療組比較,au=2.95,P

表2結果表明,常規治療+語言訓練組的治療效果優于常規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常規治療+語言訓練+頭針組語言障礙分型與治療效果的關系 見表3。表3 常規治療+語言訓練+頭針組腦癱患兒不同語言障礙分型的治療效果比較(n)注:與語言前階段比較,au=1.97,P

表3結果表明,語言發育遲緩患兒總有效率高于語言前階段及語言發育遲緩合并構音障礙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常規治療+語言訓練+頭針組病情程度與治療效果之間的關系 見表4。表4 常規治療+語言訓練+頭針組腦癱患兒不同病情程度的治療效果比較[n(%)]表4結果表明,治療效果與患兒病情嚴重程度存在相關性,患兒病情越輕治療效果越好(P

2.4 常規治療+語言訓練+頭針組不同智力水平患兒療效比較 見表5。表5 常規治療+語言訓練+頭針組腦癱患兒不同智力水平的治療效果比較[n(%)]表5結果表明,智力水平正常患兒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智力落后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腦癱兒童的語言障礙主要由腦損傷所致,大部分患兒言語輸入與輸出系統均有不同程度的障礙。諸多因素影響著腦癱兒童語言的全面發育。首先,運動能力的喪失程度、構音器官的運動失控即語言輸出系統的障礙程度直接關系到語言障礙程度;腦癱病情程度越輕,語言治療效果越佳,反之,語言治療效果越差,與本試驗研究一致[8]。第二個影響因素是腦部病變。腦癱患兒語言中樞受損時,將導致中樞性失語癥即言語輸入系統障礙,關系到腦癱兒童能否獲得語言,部分甚至全部喪失語言能力[9]。第三個影響因素是智力因素。語言發育遲滯與智力高低成正比[10]。本試驗經過對智力發育正常和落后的腦癱患兒進行語言訓練結合頭針治療發現,智力水平正常與落后之間的治療效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智力水平正常的患兒治療效果優于智力落后的患兒。

不同語言障礙分型患兒的語言治療療效情況:在對腦癱兒童的語音障礙進行語言康復訓練之前,需進行語言障礙分型,之后制定系統的個性化訓練計劃。單純語言發育遲緩腦癱兒童在綜合康復訓練前提下,全身運動狀態改善,肌張力穩定,構音器官運動得以協調、穩定,進行語言訓練,患兒理解、認知、表達同步提高[11]。而語言發育遲緩合并運動性構音障礙患兒,由于構音器官運動受全身狀態左右,受肌張力影響很大,因此語言障礙明顯[12]。本試驗研究表明在語言障礙分型中,語言發育遲緩的治療效果優于語言前階段和語言發育遲緩合并構音障礙的治療效果,語言前階段和語言發育遲緩合并構音障礙之間的治療效果未見統計學差異,認為患兒經過語言訓練后雖然理解和認知水平提高,但表達方面如發音、言語清晰度、流暢度卻并非同步提高。因此,語音障礙分型中單純語言發育遲緩兒童語言康復訓練效果好。

中醫認為語言行為反應及心理活動共同歸屬于“神”的概念范疇,而腦又為“元神之府”,腦主神明,主視、聽、言、思、行[13]。所以,語言行為異常當主要責之于腦的功能異常。針刺治療語言障礙的基礎是經絡學說,針刺頭部腧穴有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疏通經絡的作用[14]。通過腦血流圖的研究發現針刺可以加強患兒的腦血供情況,通過腦血供的改善為神經活動的代償和功能加強提供更充足的物質基礎[15];通過腦電地形圖的研究發現,針刺治療后,腦的信息活動增強,神經細胞的代謝活動有進一步的增加[16];通過誘發肌電位的研究發現,針刺治療具有對過度的興奮和抑制的雙向調節作用,治療后神經通路功能的改善與上位神經元的機能改善有密切的聯系[17]。因此,針刺治療小兒腦癱有明確的治療意義。

人體的語言功能非常復雜,涉及到語言學、生理學、聲學三個水平,任何一個層次出現異常都可能影響語言功能。在治療上,語言訓練通過聽、說、讀、寫的刺激來激發大腦的語言功能重組,對生理學水平的調整是通過語言學和聲學的刺激反饋來進行的。而頭針則是通過經絡治療(從現代醫學角度考慮有軀體感覺刺激反饋的作用)來調整臟腑功能,與語言訓練的機制和治療角度不同。將二者有機結合,一方面可以進一步完善語言學、生理學、聲學這三個不同層次的治療,另一方面實現了傳統中醫理論與現代醫學理論的結合。所以,從理論上講,將頭針與語言訓練相結合,治療腦癱患兒伴語言障礙是一種理想的選擇。本試驗研究之所以選擇頭針而沒有選擇常見的舌針或體針,是因在實際臨床中,頭針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不影響患兒的其他治療和訓練,可以在留針過程中配合其他方面的康復治療。

本試驗研究充分結合了兩種治療方法的優勢,并彌補了各自的缺點,發揮了二者單獨應用所沒有的優勢,具有效果好,容易被患兒接受,易堅持的特點,適合腦癱患兒語言障礙的治療,值得研究推廣。

參考文獻

[1] 曹建國,郭新志,何曉蕊,等.腦性癱瘓合并癥的臨床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1,16(1):2123.

[2] Penningtong L,Goldbart J,Marshall J.Speech and language therapy to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skills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Coch Datab Syst Rev,2004,(2):CD003466.

[3] 王子才,姜志梅.中國康復醫學會第2屆兒童康復學術會議、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第9屆小兒腦癱康復學術會議暨國際交流會議[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6,21(24):1742.

[4] 吳天敏.中國比內測驗(第三次修訂)[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5.

[5] 宋杰,朱月妹.小兒智能發育檢查[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3.

[6] 南登崑.康復醫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4.

[7] 李勝利.語言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

[8] Yorkston KM.Treatment efficacy:dysarthria[J].J Speech Hear Res,1996,39(5):S4657.

[9] Dubovtseva OA,Evtushenko SK,Omel'ianenko AA,et al.New approaches in the treatment of speech disorders in children with an organic brain lesion[J].Lik Sprava,1999,(3):121124.

[10] Hustad KC,Jones T,Dailey S.Implementing speech supplementation strategies:effects on intelligibility and speech rate of inpiduals with chronic severe dysarthria[J].J Speech Lang Hear Res,2003,46(2):462474.

[11] Havstam C,Buchholz M,Hartelius L.Speech retardation and dysarthria:a single subject study of two inpiduals with profound impainment of speech and motor control[J].Logoped Phoniatr Vocol,2003,28(2):8190.

[12] Patel R.Prosodic control in severe dysarthria:preserved ability to mark the questionstatement contrast[J].J Speech Lang Hear Res,2002,45(5):858870.

[13] Ulett GA,Han J,Han S.Traditional and evidencebased acupuncture:history,mechanisms,and present status[J].South Med J,1998,91(12):11151120.

[14] 賈懷玉,李巧菊,王端義.頭皮針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1.

[15] 賈少微,王凡.用SPECT研究針刺對腦血流量和腦功能的影響[J].中國針灸,1996,16(12):14.

篇5

【摘要】

目的治神理論在運動療法中對腦卒中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將103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 51 例, 在Bobath療法的基礎上加入中醫治神內容;對照組 52例,采用Bobath療法。對運動功能、ADL 能力進行評估。結果治療 8 周后兩組 運動功能、ADL 積分均明顯增加, 兩組的變化均數相比, 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

【關鍵詞】 卒中; 運動療法; 治神

腦血管意外是常見病多發病,從國際國內的臨床經驗來看,物理治療是腦血管意外后遺癥恢復的主要方法之一。國內外已經開展了Bobath療法為主的運動康復治療,并證實康復的介入能夠極大地提高患者自理能力,比傳統的藥物治療更有效更經濟,能夠節約大量不必要的醫療費用[1]。河北省邯鄲市中醫醫院從2001年開始在運用Bobath的基礎上以中國傳統醫學原理特別是“治神”理論為指導,結合Bobath療法對卒中患者進行運動康復取得一定效果。利用運動療法治病保健在我國歷史悠久,華佗“五禽戲”及馬王堆出土的帛書都記載了運用動作導引治療疾病的方法。在針灸臨床工作中,針刺療效的好壞,針刺效果的成敗,“治神”是起關鍵和決定性作用的因素。 我們將中醫針刺治療中的治神方法應用到運動訓練中,同樣取得了一定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將2002~2006年間收治的急性腦血管病患者 103 例,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 51例, 男 34 例, 女 17例;平均年齡61.3歲; 病程7.45 d; 腦出血13 例, 腦梗塞38 例。對照組 52 例, 男 36 例, 女 16 例;平均年齡61.0歲; 病程7.47 d。腦出血 14例, 腦梗塞38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程、病種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入選標準: 全部患者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的診斷標準, 并經頭顱 CT 或 MRI 證實為急性腦血管病患者,年齡小于 75歲; 除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癡呆;無昏迷及嚴重的心、肝、腎、肺部疾患;能配合語言指令, 生命體征穩定, 神經病學癥狀不再發展后 48 h。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由不同治療師進行訓練,1次/d,50 min/次。對照組和觀察組都采用Bobath療法。依據Brunnstrom分期從良肢位擺放、關節被動活動開始逐步進行墊上訓練;座位、立位平衡訓練;分離運動訓練;步行訓練;生活自理能力訓練[2]。觀察組51例在Bobath療法的基礎結合“治神”原則,主要有如下措施:

1.2.1 調節注意力醫者在針刺過程中既要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又要妥善控制病人的注意力[3]。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沒有集中注意,就不能決定是否執行決策或如何去克服困難[4]。卒中患者大都表現為注意減弱、注意渙散等注意障礙,是常見的認知障礙之一。在運動康復過程中醫師應密切觀察患者,及時用視覺或語言將患者注意力集中在當前的訓練動作中,并逐漸擴大患者的注意范圍,引導患者分配注意力,讓患者學會在做醫師指導某一部動作的同時,抑制其它不需要的動作,如訓練上肢動作時要適當注意下肢,練伸肌時適當注意屈肌。

1.2.2 治療前的精神疏導醫生通過與病者間妥善的語言交流,使患者放松,增強病者戰勝疾病的信心。訓練時要沉著冷靜, “心無旁務,神無營于眾務”,不能猶豫不決,同時面色應泰然自若,更需要在具體操作時“心無外慕,如待貴人,不知日暮”。心理學研究證實,教學者的表情、言談舉止會影響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偏癱康復也是一個學習過程,患者有更加敏感的心理狀態,醫師更應注意自身形象。

1.2.3 運用意念引導患者想象動作想象將兩足之間分為五點,重心前移時移動前二點處,后移時移動后二點處等等,想象療法也被應用于運動康復中并取得一定療效。

1.3 評定方法生活自理能力(ADL) 評定采用 Barthel 指數[5]。運動功能采用簡化Fugl-Meyer量表。于入院后當天及治療 8 周后各評定 1 次。

2 結果

治療8周后作療效對比分析。結果見表1。由表1可見,治療前兩組Fugl-Meyer評分、 Barthel 指數評分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治療8 周后觀察組功能改善優于對照組(P

表1 兩組 Fugl-Meyer評分、Barthel 指數評分比較(略)

與對照組比較,*P

3 討論

通過上述數據說明觀察組患者因為在訓練過程中醫師運用了治神措施而取得了更好的康復效果,提示恰當利用這些因素可以提高Bobath 療法的治療效果。

腦卒中患者從急性期即表現有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嚴重影響生存質量。其功能恢復是基于損傷后的中樞神經系統的結構、功能的重組等可塑性原理[6]。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如Bobath和Brunnstrom方法,其主要目的就是抑制痙攣和過度的共同運動,實現分離或運動和正常肌張力,逐漸恢復皮層對運動的控制。患者痙攣期的運動模式是刻板的、定型的、強度相同的,沒有選擇性活動,一部分隨意,一部分不隨意,只能按照固定的運動模式進行運動[7]。通過輸入正常的運動模式, 促進患者正常運動模式的形成,抑制異常運動模式達到最大的功能恢復。本研究顯示,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運動功能、ADL 明顯提高, 而且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 胡永善,吳 毅.規范三級康復治療促進腦卒中偏癱患者綜合功能的臨床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5,27(2):105.

[2] 紀樹容.運動療法技術學,第1版[M] .北京 :華夏出版社,2004:301.

[3] 夏有兵.承淡安論針刺治療中的治神[J].江蘇中醫藥,2003,24(7): 45.

[4] 竇祖林,劉偉光. 注意障礙的康復[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4,19(4):307.

[5] 范振華, 周士枋. 實用康復醫學 [M]. 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1998:230.

[6] 廖維靖.腦損傷及功能重組的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6 ,21(3):195.

[7] 繆鴻石.康復醫學理論與實踐 ,第1版[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318.

[8] 甕長水,孫啟良. 《日本腦卒中治療指南》(2004′)康復部分簡介[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5,20(7): 534.

[9] 張 通.運動控制理論簡介[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1,7(1):42.

[10] 夏嬌陽,尹大利.運動技能學習過程的理論與特點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2,3:86.

[11] 李志清.運動技能學習的神經機制 [J].體育科技,2002, 23 (3):34.

篇6

關鍵詞:腦血管疾病;康復護理;生活自理;腦功能

腦血管疾病多發于中老年,具有致殘率高、恢復慢等特點,一旦發病,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會受到很大影響,同時其腦功能也會受損,因而后期的康復護理對于腦血管疾病患者的預后改善和腦功能恢復具有重要作用[1]。本文主要對我院接受康復護理的腦血管患者預后進行了分析,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自2009年9月~2013年2月我社區醫院康復科室收治的腦血管疾病患者共48例,其中男31例,女17例,年齡為57~75歲,平均為(62.3±8.9)歲;患者中患有腦出血的患者有16例,患有腦梗塞的患者有21例,患有腦溢血的患者有11例;患者在臨床上意識均為清醒,多出現吞咽困難、肢體功能障礙或語言功能障礙等表現。

1.2護理措施 所有患者均接受系統的康復護理,具體包括:

1.2.1為患者量身制定康復護理計劃,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腦功能受損情況為患者制定相應的針對性護理計劃,在康復方法的選擇上,護理人員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康復方法包括物理療法、作業療法、運動療法等。

1.2.2心理護理 腦血管疾病患者由于肢體或語言多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礙,因而其心理狀態往往較為低沉,加上腦血管疾病的康復進程較慢,患者在康復期間會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這時護理人員應該對患者進行適當心理護理,讓患者能夠積極調整自身的心理狀態,并在家屬的支持下積極接受護理人員為其制定的康復護理計劃,配合護理人員展開各種康復治療[2]。

1.2.3肢體功能訓練 由于腦血管疾病患者多存在肢體功能障礙,因而在患者病情穩定后應該盡早開始功能恢復訓練,在早期可以在病床上開始早期功能訓練,對患者的各個關節進行活動,注意活動時的幅度不宜過大,動作要輕柔。并且堅持每天對患者關節進行按摩,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在患者進行康復期后可讓患者開始逐步進行坐、立、走的功能訓練,以幫助患者盡早恢復肢體活動機能。

1.2.4語言功能訓練 對于存在語言功能障礙的患者,應該對其進行語言功能訓練,在一開始可以從簡單的單音節和漢字開始,逐漸增加訓練難度。對于出現失語癥狀的患者,則要根據患者的癥狀輕重來給予相應的指導,耐心幫助和等待患者發音。

1.2.5吞咽康復訓練 對于存在吞咽困難癥狀的患者可以讓其多進行吞咽訓練,逐步恢復患者的吞咽功能。

2 結果

本組48例患者在經過系統康復護理后,其日常生活能力明顯提升,腦功能得到明顯改善,其中有39例患者在經過康復護理后能夠自行站立和行走,有29例患者的的語言障礙明顯減輕,能夠與護理人員進行較好正常溝通,有42例患者的吞咽功能得到了改善,能夠自主進食。且在護理期間沒有出現其他并發癥的案例。

3 討論

腦血管疾病對人體的危害極大[3],患者預后一般較差,大部分患者在臨床上會出現肢體功能障礙、語言障礙等癥狀,需要接受康復治療來恢復相應功能。在臨床上腦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復護理主要可以分為急性期康復護理和慢性期康復護理。本文主要對慢性期腦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復護理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經過系統康復護理后,我院收治的48例患者在生活能力上均得到了一定恢復,患者的肢體障礙、語言障礙以及吞咽困難等癥狀得到明顯緩解,也說明患者的腦功能得到明顯改善,且在康復護理期間沒有一例患者發生其他并發癥,這說明系統康復護理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改善患者預后。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針對每位患者的不同病情為其制定了相應的康復護理計劃,并且為患者實施了心理護理,改善了患者因長期治療不愈而產生的抑郁心理,爭取到了患者對康復治療的配合,從而間接增強了康復護理的效果。而對于出現肢體障礙、語言障礙以及吞咽困難的患者則分別給予其肢體康復訓練、語言康復訓練以及吞咽康復訓練,通過各項訓練患者的日常活動能力有了極大改善,其中有39例患者經過肢體功能訓練后能夠自行站立和行走,而有29例患者的語言障礙得到明顯改善,基本實現了與人正常進行溝通的目的。而對于吞咽困難的患者,本組有42例患者在經過吞咽康復訓練后,其能夠自主進食,這些都說明系統康復護理能夠明顯改善腦血管疾病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對于腦血管疾病患者應該針對性地為其實施康復護理,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腦功能,促進患者肢體功能、語言功能以及吞咽功能的恢復,改善腦血管疾病患者預后。

參考文獻:

[1]付桂香.腦血管疾病所致功能障礙120例康復護理報告[J].中國民康醫學,2013,25(16):63-63.

篇7

【關鍵詞】卒中單元 早期康復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12-314-02

卒中單元是一種管理模式,重點是急性期監護、早期康復相結合。不僅為腦血管患者提供肢體、語言、心理、認知等的康復治療以及健康教育的服務。在卒中單元中進行正規治療尤其是早期康復訓練可促進中樞神經的功能重建,幫助患者適應環境,提高肢體的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同時還可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的社會生存能力。本文對卒中單元的發展、早期康復的方式以及卒中單元的優點和面臨的問題做了闡述。

腦卒中患者只要在發病6 h內到達醫院接受正規治療,大多數都能挽救生命,但殘酷的現實是,臨床上沿襲下來的治療歸治療,康復歸康復的割裂或脫節的、不恰當的方法,仍使不少新發腦卒中患者留下本可以避免的殘疾,生活不能自理的病患人群不斷擴大,不論對個人、家庭還是社會,都是非常沉重的負擔,建立卒中單元恰恰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手段。卒中單元是指改善住院卒中患者醫療管理模式、提高療效的系統,為卒中患者提供藥物治療、肢體康復、語言訓練、心理康復和健康教育。

它是一個系統工程,核心工作人員包括臨床醫生、專業護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語言訓練師和社會工作者。1950年北愛爾蘭的Adams報告了有組織的卒中服務模式后,1990年美國醫學界對卒中單元進行了首次系統綜述,并且把重點從急性期監護轉移到早期康復的概念上。我國近年來許多大城市的醫院已經接受并運用腦卒中早期康復的概念,2004年4月我國“卒中中心建設項目”在北京啟動,在我國不少地區建立了或正在建立“卒中單元”,我們醫院在現有的條件下也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1 卒中單元治療模式

腦卒中患者在神經功能損傷后,中樞神經系統在結構上或功能上具有代償和功能重建能力,這是康復訓練后運動功能恢復的理論基礎。基于這種基本思想,在卒中單元中對患者進行組織化管理的同時給予康復訓練指導。在弛緩期給予抗痙攣的預防治療,如良肢位的擺放以及應用患側重視原則。在患者病情平穩,神經系統癥狀不再發展48 h后,對偏癱肢體關節做無痛范圍內的屈、伸、內旋、外展等被動活動;避免出現關節攣縮、肌肉萎縮和骨質疏松。采用患側的被動活動拍打等刺激方式,增強了患側的感覺刺激輸入,降低了患者對偏癱肢體的忽略現象。另外,通過對偏癱肢體關節的無痛范圍的活動,既防止關節活動范圍低下,又促進患側肢體的血液循環,同時對健側肢體的訓練促進了其對患側肢體的恢復。在痙攣期進行上肢分離運動及控制能力訓練,下肢床上橋式運動訓練,同時訓練健側肢體,逐步進行轉換,被動、主動翻身訓練,坐、立位平衡,軀干控制,患側肢體負重運動;恢復期進行患肢的精細協調訓練,步行訓練,上下樓梯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訓練。通過反復進行翻身、坐位、立位、步行訓練,輸入正確的運動模式,經傳入、傳出沖動的反復刺激在病灶周圍形成新的神經通路,充分發揮中樞神經的代償作用,從而建立肢體由高級中樞控制的運動模式。通過各種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可建立隨意的、協調的、分離的正常運動模式,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對失語患者需加強言語康復訓練,以促進神經功能恢復。針對卒中患者較易出現的抑郁、焦慮等心理反應,幫助患者穩定情緒,走出心理誤區,建立良好心態,疏導其家屬安慰體貼患者,避免不良刺激,并以恢復較好的患者為示例,鼓勵患者主動參與康復訓練,提高了對康復的依存性。

2 卒中單元的優點

從醫學治療管理學角度來看,采用小組形式的工作方式,這種小組工作較為系統,便于醫療人員系統地觀察病情,完成便準話的評定,采用卒中單元模式時,也對監護人員進行相關的教育,同時也不斷對康復人員進行進一步教育,尤其是在病房內即可進行康復治療,更重要的是家屬可參與康復治療中。從康復參與醫療形式看,采用多個專業人員組成康復小組進行治療,可以通過每周評定會的形成互通信息,明確患者障礙改善情況,制定合適的治療計劃,確定合適的治療計劃,確定可實現康復目標。康復治療中更加體現了護士和多個專業構成康復小組成員的緊密結合,尤其體現了康復治療的多個專業互相結合的工作特點。卒中單元模式中,也強調陪護參與康復治療,甚至陪護常規參與小組會議,當然這種陪護應有接受康復教育的基礎。

參與的工作人員包括致力于腦卒中臨床治療的臨床醫生,致力于腦卒中康復治療的康復醫生,致力于腦卒中臨床護理的護士及致力于康復護理的護士。

在卒中單元的模式中,強調全面康復的工作特點。從早期進行運動療法和作業療法的針對治療,使接受運動療法和作業療法的患者比例大幅增加,而且在卒中單元還可以盡早接受語言、認知等高級神經功能的評定,必要時有價值矯形器士及社會工作者的參與。

在卒中單元模式中,強調康復治療的強度。合理并充分地使用運動療法和作業療法,保證充分的治療時間與治療強度,通過小組協同工作的形式,使得治療對象無時無刻不在康復治療措施影響之內。卒中單元這種治療模式治療腦卒中逐漸在國內興起。通過我們近兩年的嘗試,早期康復的介入可顯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卒中單元不延長住院時間,但卻能增加患者存活、生活自理和在家中生活的比例。卒中單元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減低。通過早期康復能夠產生良好的心理作用,增強患者康復疾病的信心,減少或避免悲觀、抑郁、抵觸治療等不良情緒反應,降低病死率,降低醫療費用。從卒中單元中患者得到的是循證醫學評價的系統的最佳治療和康復,同時能防止與臥床相關的并發癥,由于能提高存活者的生活質量,有效地減少了患者出院后的護理費及社會服務費用。

3 卒中單元的缺點和問題

由于醫療體制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差別和制約,專業康復、護理人員的缺少,真正意義上的卒中單元發展緩慢。卒中患者能在卒中單元中治療的比例在北歐、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分別是80%、50%、31%、23%,在我國更低。 Bernhardt等觀察發現,卒中單元的患者50%以上的時間躺在床上,約28%的時間坐在床旁,只有13%的時間做預防并發癥和改善行走康復的活動;并且患者60%以上的時間一個人獨處。這都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現有的醫療條件使得相當一部分的醫務人員滿足于藥物、手術治療,第三醫學―康復醫學知識的匱乏制約了我們的選擇。

我們還需要解決:恰當處理與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急診科,介入科等科室的協作關系,真正建立卒中患者的綠色通道;后續康復以及家屬相關知識的培訓;符合國情的各地區合理指南的制定。如何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卒中單元,培養具備現代康復醫學理論和技術的康復人才,避免大量的廢用綜合征、誤用綜合征、過用綜合征,達到現有資源利用的最大化,仍將是我們長期面臨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王擁軍.卒中單元.現代康復,2001,5(3):16-17.2 北京神經病學學術沙龍.BNC腦血管病臨床指南.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2,20.

[3] 肖衛忠,王覺生,羅祖明,等.腦卒中患者早期強化康復治療的衛生經濟學評價.中國臨床康復,2003,7(13):1956-1957.

[4] 張云云,張秋娟.卒中單元研究進展.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06,5(14):368-372.

[5] 凌鋒.腦血管病理論與實踐.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03-105.

篇8

目前一致認為康復應早期進行,越早機體功能恢復越好。所謂早期康復是指病人在患病后,只要生命體征穩定,神志清楚,神經系統癥狀不再惡化48小時后,即可進行康復,一般1周內大都可以進行康復訓練。[2]霍春暖等[3]在北京三所綜合醫院對176例腦卒中的偏癱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從第2-10天開始,分三階段進行,一個月后進行評估,康復組與對照組獨立步行人數分別為50.9%與30.5%(P〈0.05),研究提示: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早康復與晚康復效果完全不同。

國外腦血管病康復的研究也對訓練時間進行探索,丹麥哥本哈根的學者[2]對1197例病人進行臨床治療和Bobath法康復,每日1次,半年后評估對比,證實95%病人群中上下肢功能恢復達到最好效果時間是卒中開始后11周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恢復最好時間是在12.5周內。

由此可見,早期康復訓練必須與臨床治療同步進行,不宜錯過康復的最佳時間。

2肢體功能的康復

肢體功能康復的主要方法是運動療法,同時附用肌電反饋治療功能性電刺激及藥物治療。

意大利學者用百憂解加運動治療與只用運動療法組對比結果顯示:百憂解能增強運動療法的功效。其同類作用的藥物還有去甲丙咪嗪。[2]

運動療法要根據病人不同時期的病程進行。主要為:功能位的擺放;被動按摩;被動運動(活動的順序為先大關節、后小關節、幅度從大到小);健肢的主動運動及坐、站、走、生活活動訓練等,應分步驟循序漸進。[4]這其中健肢的主動運動是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緊張度,活躍各系統生理功能,預防并發癥及改善全身狀況的較好方法之一。徐景云[5]等在奧地利維也納神經專科醫院學習,當地就十分重視鼓勵病人利用其健側肢體的協助作用,一方面用來保護自己的患肢,另一方面進行生活部分自理的鍛煉,對病人早日康復起到積極作用。如:側臥位翻轉時,病人健肢在胸腹部與患肢合扣,保護患肢不被動甩動。對翻身和臥姿的肢體擺放要求,更注重于對患病肢體的保護性護理和治療輔助作用。鄭建琴等[6]在進行患側康復訓練同時,也進行健側肢體主動運動,這不僅有助于避免健側肢體功能退化,也可促進患側肢體康復,同時有助于改善病人的精神狀態。在生活自理能力訓練上,主要是自我照顧所必需的活動,更衣、進食、個人衛生、移動等,把康復訓練實施于日常生活活動當中。[7]

3言語障礙的康復

當腦病變損傷了優勢半球的言語中樞就可引起言語功能異常。語言訓練也是越早越好,早期用單詞或短語加視覺信號來進行訓練,如:卡片、圖片等,同時分辨失語類型,如命名性失語主要為遺忘性,護理時要反復說出名稱,強化記憶;運動性失語主要為構音困難,護理時要給病人示范口型,一句一句面對面地教等。[1]

新加坡國立大學附屬醫院[8]在對語言障礙病人進行語言功能訓練中,采取①刺激患者唇、舌、軟腭、喉部及其他肌肉協調運動,如:反復練習卷舌及舌左右運動,嚼口香糖,小毛刷刷面部,面部針灸、理療等,促進肌肉收縮。②校正患者發音口形,給患者示范,并指導患者自照鏡子,用視覺矯正發音器官的錯誤。③口語訓練,從數字、單詞、短語開始,進行復述,讓患者聽常用句的前半句,令其講后半句,并練習簡單的看圖說話。④反復聽力訓練,將常用生活語錄在錄音帶上,配上輕音樂,讓患者反復聽并跟讀。⑤強化讀寫訓練,讓患者寫親人姓名、住址等,編小故事恢復記憶、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個體訓練與集體訓練相結合,每隔2-3天檢查訓練效果,記錄語言功能恢復情況。經過這種語言康復訓練后,恢復語言功能可達50%-60%。

4認知功能的康復

隨著臨床對腦血管病及損傷救治水平的提高,使其急性期病死率有了大幅度下降。伴隨著急性期病死率的下降,人群中總患病率和致殘率則明顯上升。認知功能的衰退及造成血管性癡呆的比例是不可忽視的。張振馨[9]對3094名55歲以上人群調查發現:55歲以上老人患血管性癡呆為1.8%;65歲以上者為2.7%;75歲以上者為2.9%。農村高于城市,女性高于男性,受教育越低患病率越高。由此可見,認知功能的康復訓練是十分重要的。

視覺單側忽略是妨礙偏癱患者康復的認知功能障礙。李玉明等[10]對34例因腦卒中造成視覺單側忽略病人進行康復訓練,其方法為:生活用品、食品及感興趣的事物均安排在患側或在患側進行操作,給予患側按摩、拍打、毛刷、冰塊等皮膚刺激;鼓勵多做朗讀練習,對忽略側的邊緣用色彩鮮艷的水筆做出標記或訓練者用手指點逐字閱讀;平時反復進行拼圖、搭積木、繪畫等練習,日常生活中經常提醒患者,提高對患側的注意力。通過訓練12例病人取得較好效果。孫福立等[11]研究積極參加社區老年文化活動可以減緩認知功能的衰退。同時社區文化活動能夠幫助或誘導老年人養成良好的個人生活方式,保持愉悅的心理狀態及和諧的人際關系,從而延緩衰老進程。

談躍等[12]研究追蹤120例腦卒中后一年的患者,隨訪發現:多發腦梗塞病人易發生抑郁和認知功能障礙,其中62.1%的病人出現明顯的認知功能障礙。提出:一個完整的康復方案應考慮心理學因素。對嚴重認知功能障礙者,應在其身上攜帶注有姓名、年齡、疾病、家庭聯系電話等內容的卡片,以便一旦發生意外可以及時救治。

認知功能的康復就要給予患者視、聽、觸等感知覺刺激。同時可以輔助一定的藥物。楊炯炯等研究[13]服用絞股藍可改善腦梗塞患者的腦功能提高記憶能力,有利認知功能的恢復。我國的中草藥也有改善老年性癡呆病人認知功能的作用,通過補腎填髓、健脾養心豁痰開竅和活血化瘀綜合運用,能夠改善部分老年性癡呆患者的記憶、定向、判斷、語言表達等認知功能。[14]

在記憶研究領域發現,腦梗塞、腦出血、腦外傷的病人在記憶實驗中顯示:這些病人外顯記憶(有意識記憶)明顯低了正常人,而內隱記憶(無意識記憶)與正常人相差不顯著。提示在臨床護理中,可以強化內隱學習,反復給予多種刺激,并強化動作學習以增進記憶功能。[15,16]美國Sharp[17]等研究報告,腦卒中后有些腦細胞可因受刺激而再生,這一發現為治療卒中病人的記憶障礙打開了新的通道。

5心理障礙的康復

腦卒中后遺癥的患者,心理情緒障礙是伴隨肢體功能障礙同時出現的。

吳小玲的研究提出[18]腦卒中患者常存在自悲、孤僻、抑郁、急躁、固執等病態心理。康復中心理護理要了解、分析和矯治病人的心理障礙,克服負性情緒。

在社區腦血管病防治中,注重康復者情緒不佳影響疾病愈后的康復,把握康復期病人的心理狀態,樹立新的生活目標,培養自身能力恢復的愿望,配合適當機能訓練和指導可提高康復效果。[19]

篇9

【關鍵詞】 音樂療法;綜合康復;腦性癱瘓;療效

腦性癱瘓(簡稱CP), 也稱腦癱、大腦性癱瘓, 一般發生于受孕后至嬰兒期這段時間, 主要是由于發育缺陷及腦性損傷而引起的一種綜合征, 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是主要的臨床表現, 常見病因有宮內感染、腦缺氧、早產兒等[1]。盡管產科技術比之前有了較大提高, 早產高危兒及低體重兒的搶救成功率也不斷提高, 但小兒腦性癱瘓的發生率仍較高, 且有不斷上升的趨勢, 逐漸成為小兒神經專科門診就診率最高的疾病。對于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鄭州兒童醫院收治的早期被診斷為腦性癱瘓的66例患兒, 本院對其采取了早期音樂配合綜合康復治療,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現作如下具體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我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共收治的早期被診斷為腦性癱瘓的患兒66例, 將其分為實驗組與參照組, 每組各33例。實驗組中, 20例男, 13例女;年齡范圍6~18個月, 平均年齡(7.5±1.5)個月;5例強直型, 6例痙攣型, 5例共濟失調型, 3例肌張力低下型, 4例混合型。參照組中, 22例男, 11例女;年齡范圍6~18個月, 平均年齡(7.5±1.5)個月;7例強直型, 5例痙攣型, 4例共濟失調型, 5例肌張力低下型, 2例混合型。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分型等方面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給予運動療法、藥物治療及高壓氧療法等綜合康復治療, 運動療法1次/d, 連續三個月為一療程;其他療法則10次為一療程, 一療程結束后的15d再開始下一療程。在此基礎上, 實驗組配合音樂療法治療, 具體操作如下:在給予運動療法時, 播放一些患兒喜歡的兒歌、童謠, 播放音量應適中, 使其每次連續聽音樂的時間持續在15 min左右, 2次/d。連續1~2個月內, 重復聽2~3首曲子, 曲子節奏應慢速或中速, 內部起伏不應過大。播放音樂前, 可先對患兒說些引導語, 但聽音樂時不要打擾患兒。

1. 3 療效評定 在治療前及治療6個月后, 對患兒的大運動、適應能力、精細動作、社交能力及語言5個領域進行測試。智齡:5個領域分數的總和/5;發育商:(智齡/實際月齡)×100[2]。以發育商結果作為評判患兒智能的依據, 可分為3個等級:正常, ≥85分;偏低, 70~84分;低下, ≤69分。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0軟件包進行處理, P

2 結果

經過6個月的治療后, 兩組患兒的正常率均有了顯著提高, 實驗組的正常率為39.4%, 參照組的正常率為9.0%, 兩組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①腦性癱瘓主要發生于腦部, 但也會蔓延到四肢, 是導致出現兒童肢體殘疾、精神異常、智力障礙及交流障礙等疾病的原因之一, 嚴重影響了患兒的身心健康及正常生活。所以, 臨床工作者一直在尋找一種治療該癥的有效方法, 以期能夠改善患兒的殘疾及心理健康, 保障其正常生活。

②在過去的治療中, 主要是采用推拿、針灸、按摩等綜合治療方案。近幾年, 新興的音樂療法開始應用于腦性癱瘓, 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音樂療法是一門新興學科, 是音樂和醫學相結合的學科。音樂療法是一種較為特殊的治療法, 因為它是通過生理與心理兩方面來實現治療目標, 已在醫學各領域得到了較廣泛的應用。音樂療法治療小兒腦性癱瘓, 其治療機理主要為:音樂對人體局部的大腦皮質具有刺激與興奮作用, 經過對大腦皮層的刺激與興奮, 把沖動傳送到腦干網狀結構及其余部位, 然后進行加工整合, 再利用傳導纖維來影響垂體、下丘腦等結構分泌出酶、激素等活性物質, 從而可以對局部血流量進行調節, 以增強細胞的興奮性, 最終起到改善人體神經、消化、心血管等系統的功能作用, 并維護正常的心理及生理節律平衡[3]。

③在本次研究中, 實驗組患兒采用了早期音樂配合綜合康復治療的方法, 參照組單純采用綜合康復治療法, 結果實驗組患兒適應能力及正常率的提高均明顯高于參照組, 兩組比較, 具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

綜上所述, 早期音樂療法配合綜合康復治療小兒腦性癱瘓, 具有費用低、效果明顯等優點, 比單純采用綜合康復治療的效果顯著, 值得在臨床推廣試用。

參考文獻

[1] 林梅,李強,潘紅飛, 等.早期音樂配合綜合康復治療小兒腦性癱瘓的觀察.中國醫藥導報, 2012,9(18):189-190.

篇10

[關鍵詞] 小兒腦癱;康復護理;效果評價;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3(a)-0111-02

腦癱,又稱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是指出生前至生后1個月內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以腦的非進行性病變為基礎,形成永久的、不可逆但可以變化的運動和姿勢異常[1]。其致病因素有早產、產傷、窒息、核黃疸、宮內感染、環境污染、高齡產婦等,其中產時和新生兒時期的因素是導致腦癱的主要因素[2-3]。常合并有智力障礙、癲癇、感知覺障礙、交流障礙、行為異常及其他異常,我國統計資料表明,腦癱的發病率高達4%[4]。如果小兒腦癱不能及時進行診治,有可能造成小兒終身殘疾。鑒于此,本研究對本院腦康復科2011年4月~2012年9月收治的580例腦癱患兒的康復護理資料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科2011年4月~2012年9月收治580例腦癱患兒臨床資料,所有患兒均符合全國腦癱研討會指定的診斷分型標準[5],其中,男302例,女278例,年齡 ≤1歲151例,2~3歲230例,4~6歲199例;痙攣型116例,手足徐動型89例,肌張力低下型107例,共濟失調型98例,混合型36例,強直型71例,震顫型63例。伴語言障礙45例,聽力障礙58例,視力障礙29例,口面功能障礙27例,精神發育遲滯者52例,有癲癇發作者99例。

1.2 護理方法

1.2.1 心理康復護理 (1)家長的心理護理:醫護人員要科學引導,多與患兒家長溝通,幫助家長克服不良心理反應,消除患兒家長的悲觀情緒和焦慮心理,講解小兒腦癱的相關知識,介紹小兒的神經發育特點。患兒年齡越小,腦的可塑性越大,治療效果越好(6個月干預為早期,3個月干預為超早期),鼓勵家長樹立康復治療的信心。(2)患兒的心理護理:腦癱患兒由于肢體運動、語言表達障礙,常出現情緒障礙、行為異常及性格變異等,1歲以內的腦癱患兒常表現為煩躁、易受驚嚇、凝視或斜視等異于正常嬰兒的表現。家屬和護理人員,特別是母親,通過安撫性的動作加以引導患兒,使患兒的心理有一個良性的生活狀態,配合治療[6]。對于不同年齡階段的患兒,制定相應的心理護理方案,給予正確的心理疏導,克服智能缺陷,以適應社會,快樂生活。

1.2.2 進食護理 (1)充足營養:嬰兒期鼓勵母乳喂養,如果母乳不足,應采用合理的混合喂養或人工喂養,幼兒期應及時添加輔食,以保證各種營養補充,需要供給高熱量、高蛋白及富含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2)進食:患兒取半坐位,患兒的頭部放在護理者的胳膊上,頭稍前驅,背部伸直,雙側肩膀內收,髖關節屈曲成直角,略分開,膝關節屈曲后略高于髖關節,足底有所支撐。(3)進食訓練:腦癱患兒進食用湯匙,最好選用邊圓、平淺、柄長且粗的較易握拿。如果患兒的握拿能力不夠好,可以加一個套子能將湯匙套在患兒手上,協助其正確握拿,為了幫助患兒進食,可以先幫助患兒控制肩膀,協助其肩部外旋,使大拇指外轉,將食物送入口中[7]。進食時在矯正異常姿勢的同時,要對張口、吸吮、咀嚼、咽下等動作進行協調,對有吞咽困難的患兒喂養時要耐心,給易于咽下的食物,每一勺食物不宜過多,必要時可用手指向下清掃食管幫助吞咽,若勺子被咬住,不要用力拉出,應等患兒自行放松。

1.2.3 日常生活護理 護理人員還需要了解患兒腦癱的類型,熟悉其功能障礙的特點,運用正確方法指導及幫助患兒克服肢體活動障礙,完成穿衣、脫衣、進食、洗漱、如廁、洗浴等日常生活。日常生活護理要注意治療性的保持,包括睡眠、跪位、站立、行走、抱位。護理人員需掌握各型腦癱不同治療性的要點與技巧。應采取一切可行的方法來提高患兒生活自理能力和技巧,讓患兒通過在他人指導下反復練習、模仿和逐步學習,最大程度地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感知、認知能力,培養其學習與社會交往能力。

1.2.4 語言康復護理 目的是提高患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8]。腦癱患兒的語言訓練應盡早開始,一般訓練方式采取一對一與集體訓練相結合,專業訓練與家庭訓練相結合的方法,護理人員應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使患兒在任何時間、任何環境下逐步確立語言表達的意識,具體包括日常生活交流能力的訓練、呼吸訓練、嘴的運動訓練等,訓練頻率越高,時間越長,效果會越好。

1.2.5 肢體康復護理 采取推、拿、揉、拍、扣、捏、抹等為主的推拿按摩手法,疏通經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以隨癥施術為主,綜合應用Bobath、Vojta及上田法。注意整體按摩與局部按摩相結合,頭頸部重于醒腦開竅提神,四肢軀干重于緩解肌張力,提高肌力,糾正異常姿勢,上肢側重于松解肌群,同時固定關節做前臂的外展外旋動作,下肢側重于松解內收肌群,做曲膝分髖動作,按摩時間為每個穴位2 min,共20~30 min,每日1次,20 d為1個療程。

1.2.6 藥物治療 給予腦活素、胞二磷膽堿、腦復康、神經節苷酯等藥物靜脈輸入,10~15 d,共3~6個療程,有癲癇發作者給予抗癲癇治療。

1.3 療效判斷標準

痊愈:癱瘓肢體功能基本恢復,與同齡兒的智力運動、語言能力無差異。顯效:癱瘓肢體部分恢復,智力明顯提高,生活能力大幅度提高。有效:癱瘓肢體功能部分恢復,智力有一定提高,生活能力有所改善。無效:癥狀和體征無改變[6]。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各年齡組間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7.927,P = 0.039 < 0.05)。見表1。

3 討論

根據不同病因、受累部位和程度,小兒腦癱的臨床表現有很大差異,主要表現為:肌張力異常高或痙攣、不隨意運動和共濟失調、智力低下、語言障礙、生長發育遲緩,另外可伴有視力、聽力障礙、流延、吞咽困難、有的伴有癲癇等。腦癱是一種終生性殘疾,是當今世界上疑難雜癥之一。本觀察結果顯示,年齡越小,治療效果越好。因為年齡小,腦損傷處于恢復階段,異常姿勢和運動模式尚未固定,早期治療可以使受損傷腦組織功能得到恢復,減少細胞死亡,及時促進神經細胞的軸突和樹突建立聯系,恢復興奮傳遞,起到代償作用。功能訓練可提高相對無效或新形成的軸突和樹突功能,在治療過程中尤為重要。腦癱的康復治療需要很長時間,甚至終身,因此,家長的全力配合很關鍵。教會家長康復訓練,不僅使患兒家庭減少了經濟負擔,更重要的是使腦癱患兒提高了生存能力和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李樹春. 小兒腦性癱瘓[M]. 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4.

[2] 付德學. 圍產期衛生保健與大腦癱瘓[J]. 國外醫學:社會學分冊,2005,8(1):38-40.

[3] 任紹玲. 小兒腦性癱瘓的研究[J]. 中國婦幼保健,2010,16(1):62-63.

[4] 田小平,趙旭. 傳統康復療法治療小兒腦癱的概況[J]. 甘肅中醫,2011,19(1):76.

[5] 林慶. 小兒腦性癱瘓的定義、診斷條件及分型[J]. 中華兒科雜志,2009,43(4):1262.

[6] 王春,趙油,張琴,等. 小兒腦癱康復護理及療效評價[J]. 中醫藥導報,2009,15(5):70-71.

[7] 李林. 小兒腦性癱瘓的攝食動作訓練[J]. 現代康復,2009,5(8):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