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貿易對一國經濟的影響范文

時間:2023-10-17 17:25: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外貿易對一國經濟的影響,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經濟增長是許多增長現象的一種,它不是單純的財富積累過程,會引起復雜的社會經濟效應。作為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的出口,本文研究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在新的一輪全球經濟增長中,不斷擴大開放、加大對外貿易也是順應經濟全球化客觀要求的必然選擇。

二、研究對象

(一)研究對象:年度國內生產總值

2002―2013年我國年度國內生產總值數據如表1所示。

年份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

GDP(萬億元)120313581599184921632658314034094015473151955688

增長率10%13%18%15%17%23%18%9%18%18%10%10%

表1 2002―2013年國內生產總值變化表

表1所示2002-2013年GDP增長速度逐漸增快,但09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出現瓶頸。10年速度又繼續加快??傮w來看我國GDP的增長速度維持在10%-20%的區間內,增長速度快。2002-2005年,GDP的增長率波動幅度小,05年增長速度達到228%。但是在09年GDP增長速度出現了明顯放緩的現象,考慮到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性經濟危機的影響,出現短暫下滑,隨后經濟增長逐步加快。

(二)研究對象:對外貿易額

本文將對外貿易進出總額作為研究對象。因為僅考慮對外貿易出口額或者對外貿易進口額,并不足以說明對外貿易的影響。如下表2所示:

年份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

進出口額(億萬元)514705955116914101669179915062017236424422582

增長率22%37%36%22%21%18%8%-16%34%17%3%6%

表2 我國2002-2013年十年內的對外貿易額與增長率

(三)進出口與GDP的正相關關系

對比表1和表2可知兩者之間的變化趨勢一致,即進出口額增長率上升,GDP增長率也上升;進出口額增長率下降,GDP增長率也下降,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穩定的正相關關系。

三、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性分析

(一)模型選擇

由于本文關注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其他的因素諸如投資、政府財政支出、價格、預期,并未考慮進去。采用如下簡化模型:

ΔGDP=β0+β1?ΔE+εt

ΔGDP代表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在前面我們已經說明了我們的研究對象,所以這里,ΔE國際貿易進出總額的增長率。

該模型是用國際貿易額增長率來解釋GDP的增長率,如果β1的值無法被拒絕,那么我們就能講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有重要重要。

(二)ADF檢驗

考慮到國內生產總額與國際貿易進出口總額是時間序列數據,首先對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

GDP增長率數據做平穩性檢驗,得到一階差分后ADF值,結果顯示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數據存在單位根。對國際貿易進出口總額增長率做平穩性檢驗,得其做一階差分后的ADF值,結果該數據也存在單位根。因此將兩個數據做差分處理,獲得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和國際貿易進出口總額增長率均為平穩時間序列。

(三)回歸分析

經過差分處理后,數據滿足回歸前提條件。運用eviews70將國際貿易進出口總額增長率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做回歸,得到各系數如下:

0=0115099 1=0260419

即,

ΔDP=0115099+0260419?E+t

通過1991-2012年數據的回歸結果顯示,對外貿易的增長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影響在5%水平顯著,且無法拒絕原假設即對外貿易增長的系數不為0。所以從1991-2012年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總體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對外貿易的增長對經濟的增長還是較為顯著的。這是因為對外貿易可以為一國提供提供對外商品交換渠道。中國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對經濟增長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無論是對外貿易出口還是進口貿易,都直接或者間接地推動著中國經濟的發展。

四、政策建議

由研究可以看出經濟增長與對外貿易的增長存在穩定的正相關關系,因此將國際貿易作為我國大力發展的一個方向是非常必須的。

(一)出口增長的同時,擴大進口

就長期經濟發展來說,應將進出口基本持平的方案作為一項基本策略。長期內,若進口額較出口額來說持續偏低存在不利影響。因為在長期內,高的國際貿易進口額意味著國外技術的引、先進的設備和零、國內短缺的各種資源。所以要將進出口基本持平的方案作為一項基本策略。

(二)優化出口結構,調整國內產業結構

目前,我國產業升級依舊存在技術限制、國際分工制約、需求結構的變化等等,影響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因此我國在擴大貿易出口的同時應以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營銷為重點,引導企業增強綜合競爭力;從現階段的半成品加工向原材料加工轉變,延長加工貿易在我國境內的生產鏈條;積極開拓非傳統出口市場,推進市場多元化。

篇2

【關鍵詞】低碳經濟;對外貿易;影響;對策

近年來,我國通過節能、提高能效、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加強生態建設等政策措施,積極推動低碳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從中長期看,加快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應緊緊圍繞科學發展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加快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本文對世界低碳經濟的現狀以及低碳經濟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出口貿易應對低碳經濟的對策。

一、低碳經濟發展的現狀和特征

(一)低碳經濟的含義。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二)低碳經濟發展的現狀。我國傳統對外貿易發展模式是出口導向型,出口商品以勞動密集型為主。我國出口產品主要集中在以低技術、高耗能、高污染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的產業發展上,這些出口項目在推動地方經濟增長、擴大就業的同時,也以跨國投資形式將大量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環境污染密集型、能源耗費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國。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中,煤炭消費所占比重約為70%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0個百分點。據統計,中國現在每百萬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美國的3倍,德國的5倍,日本的近6倍。中國一頓煤所產生的效率僅相當于美國的28.6%、歐盟的16.8%、日本的10.3%。高投入、高消耗必然帶來高污染和低效益。而我國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人均儲量分別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86%、1.02%和6.34%。目前,中國已近1/3的國土被酸雨污染。[1]

(三)低碳經濟發展的特征

1.全球性。低碳經濟是在全球氣候變暖之時提出來的,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中誕生的。因此,低碳經濟具有全球性,應通過國際合作更好地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發達國家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和先進的技術設備,經濟發展起步早,對環境的污染長期存在,因此,發達國家有能力也有義務在低碳經濟發展的初始階段利用自身的優勢完成自己的目標而又協助發展中國家完成其減排目標。發展中國家技術力量薄弱,經濟發展滯后,但擁有更大的減排空間。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通過項目合作,能夠共同進步,實現雙贏,更能在全球范圍內促進低碳的發展。[2]

2.多重收益性。傳統的經濟模式是企業一味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而低碳經濟并不把經濟利益看作是唯一指標,而是追求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是在保持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發展的完美結合,使整個社會走上可持續發展的到道路。

二、低碳經濟對我國外貿的影響

(一)成為對外貿易的綠色壁壘。目前產品“碳足跡”標簽的國際標準ISO14067已經完成草案的擬定,計劃于2011年,一旦“碳足跡”認證國際標準出臺,商品加注碳標簽將不可避免。同時,“中國制造”面臨的將不僅僅是市場競爭的壓力,更是以“碳足跡”標簽為借口的一個又一個貿易壁壘。[3]

(二)推動經濟的增長模式。引導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轉變出口增長方式,加強出口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中國的外貿必須轉變增長方式,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和低能耗、低污染產品方向轉變,在利用外貿推動經濟增長的過程中注重環境保護。

(三)發展重點向綠色產業轉移。發達國家消費者的綠色消費理念已經形成,這表明國際綠色消費品市場上存在較大的開拓空間。從長遠看,通過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的認證可以引導企業按照綠色要求改進產品種類、生態設計、生產工藝和生產過程,推動企業的管理走上標準化、規范化和國際化,促進企業經營由粗放型向集約可持續型轉變。

(四)低碳經濟是一次重要的機遇。作為最具代表性的發展中國家的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為我國實現經濟方式的根本轉變提供了難得的機遇。走低碳發展道路,既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根本途徑,也是國內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發展低碳經濟有利于突破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和環境瓶頸性約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有利于順應世界經濟社會變革的潮流,形成完善的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機制和制度保障體系;有利于推動我國產業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打造我國未來的國際核心競爭力;有利于推進世界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樹立我國對全球環境事務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的良好形象。

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低碳經濟

(一)加快研究制定低碳經濟發展戰略。發展低碳經濟,技術創新是根本,制度創新是保障。發展中國家應結合本國國情和長遠戰略目標,借鑒和吸收低碳經濟的先進理念,深入研究和制定本國低碳經濟發展戰略,構建完善的低碳經濟法律法規體系,推動對外貿易朝著低碳化方向轉型。

(二)調整貿易政策,構建綠色貿易體系。為應對世界貿易低碳化大趨勢而言,需要在貿易政策上更多的體現出低碳化導向。發展中國家應適時調整貿易政策,綠化外貿出口商品結構,適當限制高能耗產品的出口,并擴大工業制成品進口,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外貿發展模式。調整和修改本國某些不合時宜的外貿政策法規、環保政策法規,使其適應國際市場綠色貿易發展的趨勢。例如在國內征收碳關稅,現階段,中國的碳技術還很不成熟,很難達到低碳的標準,這將成為發達國家減少我國進口產品的重要方法。WTO準則規定,對同一商品不能重復征稅,因此,我們可以在我國對產品征收關稅,一方面,可以避免碳關稅,另一方面還可以積累資金,用于低碳技術等項目的發展。

(三)積極調整能源結構。通過能源技術、減排技術、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等手段,盡可能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大規模開發使用可再生能源與低碳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創建清潔能源結構,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實現人類生存發展觀念和環境的根本轉變,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據了解,在一些傳統行業中,我國低碳能源發展比一些發達國家落后了很多年,但是在新能源領域,如風能、太陽能和鋰電池等行業,我國與發達國家差距并不大。因為我國資源較為豐富,所以我國可以迅速抓住向低碳經濟轉型的機會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這樣對于貿易企業來說,可以促進其積極開發新的產業增長點,使我國與發達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加強,從而提高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促進我國經濟和產業結構的升級。[4]

總之,我們知道,低碳經濟已經是全球范圍內的一個發展趨勢,需要我們大家共同的努力。低碳經濟的發展對于我國對外貿易來說,可謂喜憂參半,如果能夠抓住機遇,發展優勢低碳產業,并進行出口轉型,我想,我國的對外貿易前景將十分廣闊。否則,在低碳經濟的沖擊下,會讓我國的對外貿易蒙上陰影。

【參考文獻】

[1]李泉寶.淺論低碳經濟時代中國企業的環境管理轉型[J].海峽科學,2010(06).

[2]黃瓊華.淺談低碳經濟下的發展策略[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1(01).

篇3

關鍵詞:國際貿易 貿易環境 貿易政策 對策

一、國際貿易的環境效應

傳統貿易理論與實踐往往集中關注貿易量差、國家福利等方面,常常忽視環境這一重要變量,如以比較利益為基礎的李嘉圖理論及赫克歇爾-俄林(H-O)的要素稟賦理論均未考慮到貿易可能引發的環境外部性問題。依照這些理論,自由的國際貿易會實現帕累托意義上的經濟效率,滿足社會需求并增進國民福利。然而,這一觀點只是在靜態條件和未出現市場失靈的情況下才具有一定合理性,若加入貿易活動可能引發的環境負效應情況要復雜的多。研究和實踐表明,一定條件下一國發展某些比較優勢的貿易活動可能會給它國帶來環境損害,如跨過河流上游國家砍伐森林以推動林業相關產品出口將造成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從而會嚴重損害下游國家出口型農業所依賴的環境,導致以鄰為壑,破壞國際貿易發展的基礎。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認為,貿易對環境的影響主要集中在4個方面:同產品和服務的交換有關的產品效應;同市場和經濟活動擴張有關的規模效應;同生產和消費活動的分布及強度有關的結構效應;同貿易政策和環境政策有關的法規效應。所以這些效應均會對地區生態環境產生長短期的持續作用,進而反轉影響貿易利益及國民福利。

以出口為例,由于工業污染密度下降的可能性有限,而出口增長彈性卻較大,負的規模效果常常要大于正的結構和技術效果,在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下,一國過度出口往往對環境不利,如資源性產品的跨國貿易常常以資源不合理或過度開發為背景,野生動植物資源及礦產資源產品的盲目出口更極易破壞平衡的生態環境,而當代盛行的轉基因產品貿易已日益被證實背后隱藏著不少環境風險。此外,從各國政府貿易政策來看,當今國際貿易中凸顯的綠色壁壘、環境關稅,一方面反映了貿易保護主義發展的新形式,但另一方面亦側面反映出不恰當的貿易活動將危害到人類和動植物的健康安全,危害到全球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二、中國進出口貿易中的環境困境

(一)、貿易出口中的環境問題

自上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口貿易增長極為迅速,出口依存度一直保持較高水平。但是,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出口創匯的單向需求促使我國出口實施了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數量型模式,所造成的資源浪費、環境破壞觸目驚心。

1、生物資源破壞

就外貿出口而言,由于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受到破壞,一些生物資源因盲目、無節制的捕殺和開采,數量大為減少,相關衍生品質量下降,出口貨源已經或瀕臨耗竭,如盲目出口野生動植物,破壞了地區生態平衡,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影響;還導致產區土地沙化、荒漠化;而名貴中藥材出口對資源的破壞更為嚴重,某些地區人參、杜仲、天麻、砂仁等因采挖過度已瀕臨絕跡。

2、礦產資源損耗

礦物資源的盲目出口導致盲目開采,不僅因此破壞了寶貴的礦產資源,也使生態環境急劇惡化,一些礦物在選煉過程中釋放出有毒物質或放射性物質,嚴重污染并威脅到環境和成品。一方面,資源密集型產品在生產過程中能耗較大,投入自然資源高于產出水平,使原本稀缺資源更加稀缺。另一方面,高污染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常具有不經濟性,而這一類的產品,如化工、農藥、制革、印染等出口卻占全部出口額較大比重,尤其是一些外向型鄉鎮企業盲目開發高污染產品的出口,給生態環境造成嚴重隱患。

(二)、貿易進口中的環境問題

1、資源消耗型產品進口

國家統計顯示,近年來我國進口商品中初級產品的總量在波動中減少,而礦物燃料、油及其他有關原料的進口無論從絕對量還是從所占份額都在增加;尤其是石油天然氣工業產品的進口正快速增長。自1993年起,中國由石油凈出口國變為凈進口國,隨著油氣需求每年的擴充,中國對國際原油市場的依賴程度加大。據國際能源署(IEA)最新估計,到2010年我國石油進口將達到8000萬至1億噸,凈進口率達41%。這種趨勢既對國內貿易產生巨大影響,也將加劇我國環境問題。

2、易污染型產品進口

進口氟氯烴和使用氟氯烴的空調器、冰箱等產品,加重了我國環境壓力,尤其是國家淘汰此類破壞臭氧物質的難度。此外,進口化肥、塑料薄膜等形成了新的二次污染。特別是氮肥易使地面水富營養化,造成赤潮,使近海生態平衡受到威脅,而最終失去農業價值的塑料薄膜則在自然界中難以分解,形成白色污染。

3、廢棄物轉移進口

近年來,發達國家和地區以直接貿易形式向中國大陸轉移廢棄物的事件相當嚴重,2006年從美國、日本和香港入境的占進口總量的21.3%、7.8%和11.3%。另據報道,僅英國在2003年就向出口有毒廢棄物36.2噸,價值約1155萬英磅。這些有毒廢棄物種類繁多,主要是有色金屬廢渣、電池、舊衣物,甚至含放射性廢物,其再生過程已對使用地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污染。

三、我國貿易科學發展的環境策略

實現我國貿易發展的可持續性,必須恰當地引入環境變量,將環境因素納入政府貿易政策規劃的視域范圍。在當代全球貿易環境經歷深刻變化,“綠色浪潮”洶涌之際,環境效應對促進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顯得尤為緊迫。

(一)、確立環境出口導向、全面推行環境標準制度

出口的規模、速度及質量關系到一國國際收支和產業競爭力,在當前我國出口面臨持續性“剛性”順差但總體附加值不高,頻頻遭受“綠色壁壘”及傾銷訴訟的現實條件下,企業必須徹底扭轉傳統環境規避的貿易觀,確立環境出口導向,將出口產品導入更多的環境質量因子,使之成為產品核心競爭力之一。政府及相關質檢部門應積極引導各類企業將環保作為生產經營的重要價值取向,促使環境指標和其它質量指標一起構成優質產品的內涵,大力宣傳彰顯優質品牌中的環境優勢,通過樹立若干環境“標桿”型貿易產品帶動相關產業部門的轉型提升;此外,努力改善出口貿易商品結構,將環保產品提升為國家出口產業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借助財政、稅收、金融等優惠政策培植環境型規模經濟,[2] 對出口型綠色產業的孵化發展尤其要給予特殊的政策扶持,努力形成企業與社會收集綠色信息、制定綠色計劃、開發綠色產品、從事綠色營銷、開辟綠色渠道、發展綠色消費的風尚。

鑒于當代國際貿易中突顯的環境標準效應,我國必須全面加強與國際環境標準管理制度相銜接的標準認證。首先,要積極推行ISO 14000國際標準認證制度,完整對出口產品從設計、生產到回收過程中綠色方案的施行步驟;其次,積極實施環境標準制,使出口產品在環境認證基礎上擴大對環境標準的適應能力;再次,大力拓展與我國主要貿易伙伴國之間在標識認證領域的合作,推進環境標識的多邊認可,同時努力擴大標準制訂層面的國際發言權,減少不合理的環境壁壘。

(二)、堅定可持續型進口觀、規范貿易類投資準入

進口是一國對外貿易體系中不容忽視的重要一極。受歷史產業結構和傳統貿易政策影響,我國貿易活動中一度存在“重出口輕進口”的傾向,對進口的戰略性地位和發展層次的認識相對薄弱,進口中的環境觀念更是鮮有涉及。2007年,針對貿易持續性順差導致的一系列問題,國家商務部明確提出了“擴大進口、優化結構”的口號,同時將環境因素置于政策調整的視域范圍,這對于全面理性地開展國際貿易具有重要意義??沙掷m性進口要求立足國家環境安全的戰略高度,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和生物健康標準積極引進環境友好型的產品、技術與設備,尤其要積極引進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環境產品如污染防治技術及設施,使之成為促進我國環境良性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建立有利于環境保護的進口商品結構,堅決禁止有害廢物的進口,對拆船業和廢鋼、廢紙進口要實行專營;嚴格禁止有害于世界生物多樣性的野生動植物的進口;嚴格管制有害于生態環境的商品進口;加快禁止消耗臭氧層的受控物質及其制品的進口。

(三)、建立環境稅收制、培育環境貿易示范區

國際貿易活動中對環境的漠視并引發的諸多環境問題很大一部分源于環境的公共性特征、企業沒有將環境成本置于其生產經營總成本框架中,缺乏環境成本內部化的激勵和動機,導致高消耗高污染、私人成本較低而社會成本較高的產品在高額利潤刺激下盲目發展,現代稅收制能夠一定程度上彌補這一缺失。經濟學理論及西方實踐表明,市場經濟下稅收具有有效的杠桿調節效應,環境稅是糾正市場失靈,消除外部性,促進環境良性發展、引導企業從事環境標的生產和經營的有益稅種。[3] 著眼于科學發展的時代要求,我國應盡早啟動環境稅收制,從重點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課征對象入手,按照產業特點分門別類征收級差性稅收,對不利于環境貿易產品的生產、經營尤其要加強環稅調控功能,以促使環境成本內部化,鼓勵企業大力發展“清潔生產”和“綠色貿易”。

(四)、拓展國際合作空間、增強環境貿易主動性

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是當今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亦是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鑒于可持續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我國應積極加入貿易與環境問題的雙邊及多邊談判,利用WTO舞臺努力促成相關貿易與環境協議的達成;在環境檢測方面,力爭使部分資質佳的專業檢驗機構通過國際認證并獲取可直接頒發國際綠色通行證的權威授權,成為有關國際組織的正式成員。[4]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有責任推進國際有效合作,防止任何嚴重退化或有害人類及生態環境的活動遷移轉讓至第三國,尤其嚴防發達國家通過貿易渠道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污染密集型產業和產品,維護發展中國家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趙細康.環境保護與產業國際競爭力理論與實證分析.中國社會科學科學出版社,2003.

篇4

[關鍵詞]對外貿易;經濟增長;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F74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7)04-0011-04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以高于國內生產總值的速度增長, 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1985―2014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從20667億元增至26424177億元, 增長了1279 倍。眾多學者對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理論和實證分析驗證了各自的觀點。

通過分析我國30年間的對外貿易數據,建立序列模型,并在平穩以及Engel-Granger Test協整的基礎上進行最小二乘法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對外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

二、數據來源及變量選擇

本文樣本為時間序列數據,覆蓋了我國1985―2014年共30年的對外貿易及經濟狀況。需要指出的是,傳統的計算方法從國民收人恒等式出發來考察外貿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

其中Y, C, 1, G, X, M 分別代表國民收人、消費(包括居民消費以及正度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出口和進口,X-M代表凈出口。

(一)變量說明及數據來源

本文使用國內生產總值代替國民收入;消費包括居民消費以及政府消費,其中政府消費的數據由于隨機缺失,不僅會帶來樣本量的減少,還存在估計精度下降的問題,因此,將政府消費換成財政支出作榭刂票淞浚煌蹲室螄低炒罅咳筆Ф換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作為控制變量;同時加入經濟活動人口作為控制變量,此處不使用全國人口作為控制變量,是為了減小模型的誤差與方差,控制與經濟強相關的變量,從而提高估計精度;還加入了各項稅收的情況,控制稅收情況。使最終的模型能準確估計出,在控制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解釋變量、核心解釋變量和其他控制變量的數據來源見表1,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見表2。

(二)變量的統計數據描述及相關關系

由各變量的統計性描述(表2)可知,各項變量的方差都過大,則表明1985―2014年,無論國民經濟還是對外貿易,都出現了巨大變化,為了更好表明其集中趨勢,嘗試使用對數來進行回歸,但由于系數過大且降低了其顯著性,因此使用水平值進行回歸。

(三)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

由表3可知,各變量之間除了經濟活動人口之外,都高度相關,因此不能排除高度多重共線性存在,那么該模型可能帶來微數缺測性問題,估計系數有不精準的可能,產生特定樣本方差,但高度多重共線性不違背G-M定理,不影響使之成為最優線性無偏估計量。

三、實證分析

(一)平穩及協整檢驗

在較長的時間序列中(大于20年),時間序列數據存在平穩和協整問題。因此,在最小二乘法回歸之前,還需要進行平穩性的單位根檢驗和協整Engle-Granger推薦的ADF檢驗法檢驗。單位根檢驗結果見表4。

一階差分依然發現,國內生產總值(GDP)與進出口總值(I&E)無法同期平穩,二階差分后所有變量顯著,但由于缺乏經濟意義,在此不作過多贅述,但仍然需要進行協整分析其是否存在長期穩定關系。

因為關注的解釋變量進出口總額(I&E)和被解釋變量(GDP)在單位根檢驗和一階差分中不能同期平穩,因此需要對殘差進行ADF檢驗,即Engel-Granger 檢驗。Engel-Granger 檢驗結果表明,殘差的Z(t)為-2086大于10%置信區間上的-2625,因此協整仍然不平穩。其原因可能在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經濟下行,大大削減了各國的消費能力,國際市場的需求量也日益明顯下降,對我國出口額產生了直接或間接影響,導致外貿企業產能過剩,也使得我國失業率不斷上升,影響了我國社會、經濟平穩快速發展。

(二)最小二乘估計(OLS)

考慮對外貿易和經濟增長的線性關系如下:

其中GDP是國民生產總值,I&E是進出口總值,IC為居民消費,GC為政府消費,I為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T為稅收。

采用最小二成法估計得出國內生產總值與各變量之間的回歸模型見表6。由表6可知,從調整的R2來看,該模型解釋了國內生產總值9994%的變化,說明該模型擬合優度較好。進出口總額在前三個模型中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異于零,而在最后一個模型中進出口總額顯著性降低,表明稅收加入后,很好的控制了殘差中影響國內生產總值的部分。從系數上看,模型4表明,無論出口還是進口,每增加1億元,國內生產總值變動0163億元,也證實了兩者之間具有相關性。而預期應該為正的固定資產投資在三個模型中均為負數,原因可能由于固定資產出現了飽和,使得其邊際效應產生遞減效果,同時,也可能因為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使得流動資金減少,阻礙了國民經濟發展。政府消費和居民消費與前三個模型相比,顯著性都降低了,但對國內生產總值依然存在正向影響,尤其居民消費影響很大,其系數表明在控制變量不變的情況下,居民消費每增加1億元,其國內生產總值增加1164307億元。

除此之外,新加入的控制變量中,回歸結果發現,國民經濟總值公式之外的經濟活動人口分別在模型3和模型4中在10%與5%的顯著水平上顯著,且在控制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經濟活動人口每增加1萬人,國內生產總值增加0420億元。從模型4的回歸結果中發現,在控制其他情況不變的情況系,稅收每增加1億元,國內生產總值增加2638億元。

(三)自相關檢驗

由于擾動項存在自相關,故OLS估計所提供的標準誤是不準確的,應報告異方差-自相關穩健的標準誤。由于n1/7 =301/7≈1627,故Newey-West估計量的滯后階數為P=2。報告異方差-自相關穩健的標準誤的回歸模型如表7,即可同時解決異方差以及序列相關性問題。

與異方差穩健標準誤的結果相比,異方差-自相關穩健的標準誤使得在模型4中居民消費的顯著性由1%上升到10%,控制變量經濟活動人口和常數項均在模型3中從10%的顯著水平變為不顯著,在模型4中從5%顯著水平下降到1%,通過報告異方差-自相關穩健的標準誤,可以同時解決異方差與序列相關問題。

(四)內生性問題

在對模型進行回歸之前,應對模型中主要壬性問題進行討論。若主要解釋變量存在內生性,則會導致估計系數的一致性、無偏性以及有效性受影響,從而導致結果出現偏差。一般來說,內生性的產生有三個主要來源:一是解釋變量與擾動項相關,即擾動項中存在既影響解釋變量又同時影響被解釋變量的因素;二是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存在因果關系;三是來自于測量誤差與數據缺失。

針對第一種情況,可以通過加入合適的控制變量來緩解,而后者可以通過選取合適的工具變量來解決。為解決第一種情況產生的內生性導致估計系數偏差,本文加入了稅收、經濟活動人口等可能影響國民生產總值的因素作為控制變量;針對第二種情況,可以采取主要解釋變量的滯后期作為工具變量;針對第三種情況,分隨機測量誤差、系統測量誤差、隨機數據缺失與系統數據缺失進行交換變量或者運用工具變量來解決。模型5加入了I&E的滯后項進行討論,并報告HAC聚類標準誤。四、結論

基于我國1985―2014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在檢驗其平穩性以及協整性的基礎上進行最小二乘法估計,對我國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對外貿易顯著促進了我國經濟增長。一般來說,在控制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進出口額每增加1億元,國民生產總值增加0163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未對經濟增長產生正向作用,原因可能在于固定資產飽和導致邊際效應遞減。

[參考文獻]

[1]包群,許和連等出口貿易如何促進經濟增長――基于全要素生產率的實證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03(3):3-10.

[2]陳冬平對外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作用的實證分析[J].經濟論壇,2001(6).

[3]董秘剛我國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相關性分析[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4).

[4]郝雁中國的進出口與經濟增長:ARMA最優預測模型分析[J].統計觀察, 2005( 11):78- 80.

[5]胡兵,喬晶對外貿易、全要素生產率與中國經濟增長――基于LA-VAR 模型的實證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06(5):12-20.

[6]林毅夫必要的修正――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再考察[J].中國貿易,2001(9):22- 26.

[7]劉小鵬我國進出口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從增值率看外貿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J].當代經濟科學,2001(3):43-48.

[8]魏巍賢中國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研究[J]. 商業研究,1999(1).

[9]姚麗芳對外貿易四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析[J]統計研究,2001(9):20-22.

[10]鄒正方,楊濤中國的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2006(6):64-69.

篇5

湖南對外貿易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研究的對外貿易質量,并不是指進出口商品本身的質量,而是指在國民經濟運行過程中,對外貿易自身的發展狀況,以及對外貿易基本功能對一國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作用的程度及其效果。它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外貿易的發展質量,主要由進出口商品結構、貿易條件、貿易地理分布、貿易方式、貿易區域結構、從事外貿的企業資產狀況及自身素質等指標衡量;二是對外貿易的效益質量,主要由外貿對一國經濟增長的效益決定,如進出口貿易對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提升的影響、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度以及對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增加稅收,吸引外資流入等。這兩個方面存在密切關系,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具體來說,外貿對國民經濟促進作用的強弱,即對外貿易的效益質量取決于外貿發展質量的高低;反過來,對外貿易效益質量的高低優劣,也將反作用于外貿的發展質量。如果對外貿易發展狀況良好,而且外貿對國民經濟的促進效應得到充分發揮,切實起到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即可認為對外貿易質量高,反之即為質量低。

在綜合現有研究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實際,既考慮對外貿易自身的發展狀況,又考慮外貿發展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可以將對外貿易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概括如下。

利用上述評價指標體系,實證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湖南省的對外貿易質量。

湖南對外貿易發展質量的評價

1.貿易商品結構

貿易商品結構指在一國的進出口貿易中各類商品所占的比重。2012年湖南省機電產品進出口總額達85.5億美元,占全省外貿總額的38.8%,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24.6億美元,占全省外貿總額的11.2%。但是,OECD國家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其出口的比重平均超過40%,可見,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湖南出口商品中高科技產品所占比重仍偏小,出口產品附加值低。

2.貿易方式

2012年,湖南省加工貿易進出口為63.7億美元,增長136%,占同期全省進出口總額的29.0%。但是,現階段湖南采用的加工貿易方式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加工貿易創匯能力差,經濟效益低。這種低層次、低效益的加工貿易方式,導致對外貿易的功能萎縮乏力,“動態效應”微弱,極大地影響了外貿基本功能的發揮和外貿質量的優化。

3.貿易地理分布

湖南省商品進出口集中在亞洲、歐洲和北美。2012年,湖南對前三大出口市場的出口額占全省出口總額的51.6%,與前十大貿易伙伴的貿易額占對外貿易總額的75.8%。對外貿易地理分布的集中度與國際市場風險有著密切的關系,湖南省對外貿易地理分布過于集中,將從各個方面加大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風險,阻礙對外貿易質量的提高。

4.貿易條件

貿易條件是衡量一國參與國際貿易所獲利益大小的重要指示器,它從價格方面評價一國在國際市場上競爭能力的惡化與好轉,簡單直觀地反映一國從對外貿易中獲得利益的變化情況。已有的研究大多表明,由于部分出口商品深加工程度低、質量差、檔次低等原因,湖南的對外貿易條件處于不斷惡化之中。如湖南出口金屬鎢主要是原料和半成品,但進口國外鎢絲價格卻是出口價的七倍。

5.貿易區域結構

湖南省內部不同地區的對外貿易發展表現出強烈的非均衡性,如2012年,長沙市對外貿易量占全省對外貿易總額的39.62%,而張家界、湘西、懷化等市州對外貿易占比則不超過1%。

理論和實踐都表明,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能夠起到“助推器”作用,也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迎戰國際市場激烈競爭沖擊的根本保證。但是,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真實促進作用的強弱,取決于對外貿易質量的優劣。面對當前全球經濟金融危機日益加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貿易增速減緩甚至絕對值開始下降的新形勢,與時俱進,因地制宜,多方位提升對外貿易質量,實現湖南對外貿易增長模式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勢在必行。

篇6

對外貿易是指國際之間的商品、勞務和技術的交換活動。而經濟增長通常是指一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它是一國生產要素增加和生產要素利用效率提高的共同結果。歷史經驗表明,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受到該國參加對外貿易程度的重要影響。從具體國家和地區來說,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和臺灣這“亞洲四小龍”經濟的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離不開其快速發展的對外貿易的推動作用。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對外貿易獲得了迅猛的發展。從1978~2003年,中國對外貿易年平均增長15%以上。由于貿易的迅速增長,貿易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也從1979年的10%不到迅速提高到1998年的40%左右,以及2003年的60%以上。中國在對外貿易得到迅速增長的同時,經濟也取得了年均8%左右增長的幅度。通過對外貿易,中國引進了大量外資,利用了國外的先進技術,進口了大量的先進設備和投入品,逐步建立起了耐用消費品、轎車、通信設備、辦公自動化設備等一批先進產業。貿易的擴大使得許多中國的產品能夠利用國外先進的工藝技術來生產,產品質量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產品競爭力有所加強。另外,對外貿易的發展還有利于解決我國的就業問題,這在緩和就業矛盾的同時,也促進了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二、對外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機制

(一)利用國際市場調節國內供需,促進生產發展

1.利用國外市場加快社會產品的實現,促進再生產不斷擴大。社會產品的實現,指社會將其所生產的產品全部銷售出去,在價值上和物質上得到補償。要達到這一點,就要求生產與消費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要求國內市場供求平衡,否則就會出現某些產品的過?;虿蛔?,再生產就不能順利進行。因此,利用世界市場,解決商品的實現問題,對再生產的不斷擴大具有重要意義。

2.利用國際市場取長補短,促進再生產協調發展。國民經濟中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比例,以及各部類、各產業部門內部的比例都需要達到綜合平衡,再生產才能順利進行。對外貿易可以通過國際商品交換,轉換使用價值和實現價值,取他家之長補本國之短,從而改善和加強生產力構成中的薄弱環節,促進最優比例關系的建立,迅速實現高水平的綜合平衡,大大加快再生產發展的步伐。

(二)引進先進科技,提高勞動生產率,加速經濟發展

現代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推動,科學技術的提高直接表現為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每一項科學技術的發明創新、應用完善,都需要經歷很長時間和付出很高的費用。所以對于各國而言,通過對外貿易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是加速提高本國科技水平的重要途徑。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經濟效果,第一是直接增加產量,消除“短線產品”,滿足生產發展和人民生活消費的需要;第二是直接引進技術避免了開發成本,可以節約資源;第三是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第四,能夠迅速縮小與國際領先技術間的差距。

(三)提高利潤率,加速積累和擴大再生產

1.通過對外貿易可以增加國內價值總量,獲得超額利潤。如果出口商品在國內生產上擁有一定的優勢,所花費的成本低于世界平均成本,此時,出口商品是按照高于國內價值的國際價值出售的,它所換到的進口商品就能比在國內換到的同種商品更多、更便宜。既然通過對外貿易獲得了比國內更便宜的商品,增加了國內價值總量,那就獲得了額外的高于國內正常利潤的利潤,即超額利潤,因而也會相應地提高國內的一般利潤率。

2.通過對外貿易可以降低生產成本。通過進口,一方面可以獲得廉價的原料、機器等生產資料,使不變資本的要素變得便宜,從而節約用于不變資本的成本費用;另一方面可以獲得食品、衣服和其他生活用品等消費資料的可靠而便宜的供應,使可變資本轉化成的必要生活資料變得便宜。生活資料價格越低廉,工資也越低,而工資成本越低,利潤率就越高。

三、對外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條件

事實上,各國的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經濟增長是制度、資本、技術、管理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對外貿易對于一國的經濟發展只是外因,或者必要條件,它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即對外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機制只有在具備充分條件的情況下才能順利發揮促進作用。第一,本國必須有較為合理的經濟結構。在出口方面,如果國民經濟結構較不合理,不斷擴大的出口會使資源大量流入出口部門,加大出口部門與非出口部門的差距,此時出口增長不能有效發揮其促進作用,牽引作用變得極為有限。第二,本國企業必須有爭取利益的內在動力。在進口方面,如果企業缺乏爭取利益的動力,即使存在進口競爭的壓力,他們也不會努力謀求自身效率的提高;即使給他們先進的進口設備和技術,他們也可能不充分利用這些技術設備而造成資源的浪費。第三,必須保證充足的貿易量,同時貿易的時間必須持久,如此才可以保證對外貿易能夠產生充足的出口收入及其收入的穩步增長,進而保證對國內經濟持續、有效的刺激。

四、對外貿易促進經濟發展的類型

對外貿易對于經濟增長所產生的促進作用的大小,還受到一國經濟發展水平、國內市場規模的大小、資源稟賦的差異以及所采取的貿易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因此,要想使對外貿易對國內的經濟增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還需要從具體時間出發,正確選擇外貿促進經濟增長的類型。

(一)第一種經濟增長類型針

對于自然資源比較豐富和處于發展起步階段的國家,其對外貿易策略是以初級產品的出口為主特殊的資源條件和自然環境,使得這些國家具有供給初級產品的能力,而外部的工業化產生了對作為食品、原料和燃料初級產品的持續需求。

(二)第二種經濟增長類型則

是自然資源比較貧乏的國家的貿易策略,即主要生產和出口制成品與第一類型類似,出口在他們國內生產總值中也占很高比重,但是由于制成品與國內經濟的聯系更深入,且其貿易條件不存在下降的趨勢,他們常常能夠獲得比初級產品出口國更快的增長速度。

(三)第三種經濟增長類型

適用于具有較大的國內市場規模且在世界貿易中占有優勢的國家對于這類國家而言,對外貿易的作用主要表現在:通過進口克服國內生產擴張導致的“瓶頸”,獲得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通過出口獲得外匯收入,以支持進動的規模,避免國際收支的不平衡。

五、結語

篇7

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認為,在國際交換中,一國與他國的交換比例高于其國內的交換比例才會發生貿易。實際上這種觀點只適用于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和廠商問的貿易。對不發達國家或地區而言,其進出口商品結構大多是缺乏彈性的,很難根據貿易條件的優劣隨意調整進出口商品構成。所以,決定一國貿易結構除了貿易條件的優劣外,更為重要的是該國的產業結構。如果一國的產業結構合理高效、不斷優化,就可以利用產業競爭力不斷提高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比較優勢或者競爭優勢,在國際貿易中最大限度地獲得貿易利益。如此探討貿易結構和產業結構的理論體現和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必要的。

1.對外貿易對產業結構變動的影響

(1)對外貿易結構直接影響著產業結構中開放部門的增長

由于各產業的要素貿易依賴程度不等,對外貿易結構或多或少會改變各產業的要素供給彈性,使那些受制于國內要素稟賦的產業得到長足的發展。同樣,由于各產業對商品貿易依賴程度不同,對外貿易結構也會改變各產業的產品需求彈性,使受制于國內市場容量的產業得到規模經濟效應。

(2)對外貿易結構直接影響著產業結構的投入產出關系

對外貿易結構與國內流程的結合,直接改變了產業問的供求關系。國內需求結構與產業結構之間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對外貿易結構的彌補,因為對外貿易結構不僅通過產業中間需求,而且通過產品最終需求影響著產業結構的供求關系。這樣,開放程度越高的產業結構,其與別國的產業結構關聯程度越高。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國內產業之間的投入產出關系。

(3)進口貿易對產業結構升級具有推動作用

進口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升級有著密切的關系。進口對地區經濟發展的作用不僅僅局限于維持國際收支平衡,更重要的是發揮進口貿易對地區經濟發展與技術進步的推動作用,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改變。

2.產業結構變化影響出口貿易結構的變化

(1)對外貿易結構是由產業結構狀況所規定的

一方面,一國產業結構通過對外貿易結構獲取比較利益。另一方面,一國產業結構通過對外貿易結構反映競爭能力。

(2)利用產業結構升級促進對外貿易增長

產業結構升級可以提升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因此,國家或地區的產業結構必須不斷的向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產業結構轉化,擁有自主品牌及自主研發能力,使產品、企業、產業具有國家競爭優勢。日本、韓國的國家崛起就是依靠不斷的產業結構升級推動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在國際分工中確立了自身的競爭優勢。

(3)各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強弱可以改變貿易結構。

二、中國加工貿易模式與產業鏈

1.中國加工貿易產業鏈面臨的主要問題

(1)加工貿易國內配套能力不足,缺乏長期發展后勁

資料表明,從1996到2005年中國加工貿易鏈上的內資企業所占比重從35.5%下降為18.2%,下降幅度較大,且內資企業生產能力主要集中于制造業低端,零部件和原材料過多依賴進口,國內配套能力不足,僅有的一些配套產品,生產企業也多為外商投資企業。

(2)加工貿易長期處于產業鏈低端環節,缺乏可持續的盈利空間

中國的加工貿易主要在勞動密集型行業迅猛發展,這一模式可能在較長時期內存在,但其盈利能力卻很難持續。具有國際比較成本優勢的行業往往也是供給充足乃至過剩的行業,一般以“三低”(低成本、低價格、低檔次)維持競爭優勢。

(3)加工貿易的增值率很低,利潤大量外流

據統計,在來料加工中,目前中方企業僅能獲得占出口總額5%左右的工料費收入,產品增值的大部分被發包方獲得。例如,中國制造一個芭比娃娃,國內加工貿易企業僅得35美分,美國等外國公司所得則是25美元。

2.延伸中國加工貿易產業鏈提高其增值率的措施

(1)制定加工貿易的戰略規劃

首先,應把“引進來、扎下根、本地化”作為不同階段的目標和任務,創造產業、產品、工序的轉型升級和技術進步的良性機制。其次,加工貿易應由加工制造為主,逐步向采購、加工制造、分銷服務、售后服務以及研發、信息資訊等方向轉型升級,其中全球化綜合人才的培養和選擇機制至關重要。再次,加工貿易的未來轉型升級應與科學發展觀相一致,向可持續發展方向轉型,尤其要堅決抵制對經濟,社會和自然有長期負面影響的投資、生產和服務性活動。

(2)完善政策提高外資加工貿易企業配套程度

把加工貿易進口中間品從境外保稅進口,改為從出口加工區外保稅進口

3.鼓勵合作。

篇8

關鍵詞:金融發展;對外貿易;就業增長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11)01-0009-05

一、問題的提出

金融發展和對外貿易作為一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隨著1984年以來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推進,中國金融得到了較大發展。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高速發展,截至2009年底,對外貿易總額達22072億美元,占同期GDP的比重達到44.94%。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在經濟轉軌過程中我國將始終面臨持續上升的就業壓力,在2009年失業率達到4.3%的情況下,如何有效地推動就業增長已經成為一國的頭等大事。而對外貿易產業和金融業已成為一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其對就業增長的影響,不僅可以通過直接渠道(產業內就業)來解決,也可以通過間接渠道(帶動就業)來解決。而金融發展和對外貿易能在多大程度上促進就業增長,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效應對就業增長的影響如何,這都需要用實證檢驗來證明。國內外關于金融發展與對外貿易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文獻研究較多(楊小玲,2009),但把兩個部門結合在一起來分析其對就業增長影響的文獻則較少。而金融與貿易是相互影響的,故本文主要通過實證研究來探討金融發展與對外貿易對就業增長的作用,以期為解決中國就業壓力問題提供相關的政策措施。

二、作用機制分析

金融發展對就業效應的作用機制,一般認為是金融深化通過提高金融資產的收益率和降低實際利率,會推動金融產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最終增加就業(愛德華?S?肖,1989)。本文認為金融發展作用于就業增長,主要通過間接效應和直接效應來進行。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當社會公眾最基本的生活層次需求得到滿足時,會逐漸派生出對金融產品及其服務的需求,從而進一步推動金融產業規模相應地擴大,這種需求拉動型的規模擴大會直接導致對勞動力需求的增加,從而增加就業(楊艷琳、陶新桂,2004)。同時,資本的本質是逐利,依附于資本而發展的金融產業其目標是利潤最大化,在其內在發展需求和外在競爭壓力的雙重作用下,金融產業各部門為了生存不得不根據市場導向做出合理的戰略調整,積極地創新出更多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從而吸納更多的勞動力,這是金融發展的直接就業效應。金融發展的間接就業效應則是通過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的行為,推動不同行業的成長,促進產業結構變遷,帶動就業增長來實現的。

對外貿易對就業的影響表現在,當一個勞動力充裕的發展中經濟處于一種全球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的開放狀態時,這一類經濟會呈現兩個顯著特征:第一,本國的勞動力成本相對低下,因此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有比較優勢。第二,資本要素的投資有一個基本的規律,就是隨著資本積累的增加和資本密集程度的提高,資本的報酬率就要不斷地下降。因此,資本要素就會從報酬較低的發達國家流向報酬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在上述兩個因素的作用下,發展中國家就可以一方面通過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利用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優勢,大力推動出口,通過出口促進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另一方面。通過本國勞動力要素與國外資本要素的結合,突破原有資本要素短缺的制約,起到擴大本國就業的作用。由此可見,對于開放經濟下就業問題的研究,對于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來講尤其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可以從出口與進口對就業的影響來進行分析,出口是國外部門對本國商品的需求,對商品的需求進而派生出對生產商品所要求的勞動力的需求,出口的擴大在一般情況下有助于擴大本國國內的就業總量。進口對國內就業的影響較為復雜,一般來講,普通消費品的進口會對國內生產產生替代作用,減少國內生產部門對勞動力的雇傭;而對進口國所不生產的資本品(機器、成套設備等)的進口,由于需要勞動力與機器設備等相配套,一般會增加國內的就業。

三、模型設定及數據來源

(一)模型設定

在對經濟增長進行實證分析的文獻中,生產函數是一個被廣泛使用的基本分析框架,本文采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來檢驗對外貿易、金融發展對就業效應的影響。開放條件下擴展型的總量生產函數:

在(1)式中,Y為社會總產出,K為資本投入,L為勞動力投入,T為貿易因素,A為技術水平。假定技術水平(A)并不是恒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經濟發展的帶動而不斷變化的。而金融發展主要通過動員儲蓄、增加金融投資資源、監管技術革新投資項目以及減少投資風險等途徑,推動技術發展。鑒于本文分析的需要,認為技術水平的發展主要受儲蓄轉化為投資效率的影響,故用金融發展變量(Finance)替代,(1)式可變為:

為探討對外貿易、金融發展對就業增長關系,需對(2)式進行轉換處理,并進行回歸分析,將(2)式進行對數處理得到線性對數計量模型如下:

同時金融和貿易是一國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影響,故本文引入金融發展與對外貿易的交互乘積項(Finance*T),因為交叉乘積項的引入不僅反映了金融變量與貿易變量之間的內在互動機制,而且有助于消除變量間的內生性問題,可以更好地檢驗金融發展與對外貿易的交互作用對就業效應的影響。由于地方政府在經濟生活中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了更好地反映影響就業的因素,本文引入控制變量Exp。由于中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為了更好地分析中國的經濟發展全局,采用面板數據。則(3)式可變為:

在式(4)中,下標i表示省區,t表示年份。各變量設計解釋如下:La為被解釋變量,用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來衡量,代表就業增長。Yit為各省生產總值增長率,代表經濟增長,本文用不變價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PGDP)來衡量;Finance代表各省金融發展水平,由于中國缺乏各省市金融資產和M2的統計數據,故不能用國際上通常采用的戈氏和麥氏指標來衡量各省的金融發展水平:同時在我國直接融資占比較小的情況下,企業主要把向金融機構的借款作為獲取資金的重要途徑,故采用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占GDP比重(Finance)來衡量中國各省市金融發展水平。關于對外貿易的指標,則采用進出口貿易總額占GDP的比重(T)來表示。在二十世紀90年代我國“出口導向”外貿政策的影響下,各省市的對外貿易都得到了較快發展。由于地方政府在經濟生活中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了更好地反映就業效應的影響因素,本文引入控制變量:地方財政支出占當年名義GDP的比重(Exp),用來衡量各省區

地方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參與程度。顯然,這一比重越大,表明地方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參與程度越高。u為隨機擾動項,其服從均值為O、方差為δ2的正態分布。

(二)數據來源

較多分析中國省際的數據,往往忽略對重慶和兩省市的研究,為了分析的全面性,加之重慶于1997年設立直轄市,故本文使用1997―2009年的省際面板數據對中國31個省(市)地區進行分析。除特殊說明外,數據均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09》、各省市《2009年統計公報》。由于進出口貿易額是以美元單位計,因此將當年的出口、進口貿易額分別按當年人民幣對美元平均匯率換算成以人民幣為單位。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見表1所示。通過表1的數據對比可以發現,中國的經濟發展是嚴重不平衡的。為了消除各變量間的異方差,在進行回歸分析時,對這些變量都進行對數化處理。

四、計量結果和解釋

關于運用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Hsiao(2003)認為它不僅可以擴大樣本量,而且可以增加自由度,減少自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的影響。由于面板數據包括橫截面和時間序列數據,為確定面板數據模型的具體形式,首先構造F統計量用于比較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和混合估計模型,原假設為不同個體的模型截距相同,即應建立混合估計模型;備擇假設為不同個體的模型截距項不同,即應建立個體固定效應模型。然后利用Hausman檢驗判斷應當建立個體固定效應模型還是個體隨機效應模型。當Hausman檢驗在10%的水平上具有統計顯著性時,應報告個體固定效應模型的結果。如表2所示,檢驗結果表明,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優于混合估計模型,個體隨機效應模型又優于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因此應當更加依賴個體隨機效應模型的估計結果。

隨機效應模型的估計結果表明,人均國民收入、金融發展、對外貿易及政府支出對就業增長的影響都為正,并具有顯著性,這也與中國現實經濟發展相吻合。為了更好地分析金融發展、對外貿易及二者之間的交互作用對就業增長的影響,本文使用廣義最小二乘法(EGLS)對隨機效應模型的異方差和序列相關性進行糾正,得到表3(見下頁)所示的擬合結果。

根據表3的回歸模型結果,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結論:

第一,經濟增長對就業增長的影響。根據經濟增長理論分析,經濟增長對就業增長具有促進作用,通過對其進行實證研究正好支持了這一結論。在對1997-2009年31個省級單位面板數據進行回歸的模型中,模型Ⅰ、Ⅱ、Ⅲ、Ⅳ、Ⅴ經濟增長的系數為正,說明二者之間具有正相關的關系。這意味著,當一個社會經濟處于增長態勢時,其就業效應愈加明顯,這也是為什么歷屆政府都十分強調經濟增長的原因。

第二,對外貿易對就業增長的影響。檢驗結果顯示:對外貿易對就業具有顯著的拉動作用。這是因為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在全國“出口導向”戰略的影響下,我國對外貿易發展迅速。而對外貿易出口產品中,多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對商品的需求進而派生出對生產商品所要求的勞動力的需求,出口的擴大在一般情況下有助于擴大本國國內的就業總量。這可以較好地解決就業增長問題。這也與眾多學者研究分析的結果一致。

第三,金融發展對就業增長的影響。模型Ⅰ、Ⅱ、V的金融發展回歸系數為負值,這進一步確認了談儒勇(1999)、黃嵩(2007)等人的研究結論。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國存在金融抑制,在融資活動中對于非國有經濟往往采取歧視性待遇,大量的金融資源配置到了無效率的部門,資本與良好的投資機會相分離,大量的資金在低效率的環節流轉。

第四,對外貿易與金融發展互動效應對就業增長的影響。在模型Ⅲ、Ⅳ、Ⅴ中交互變量的回歸系統為負,這意味著對外貿易與金融發展并沒有如金融深化理論預期那樣通過利率――儲蓄――有效投資傳導機制促進對外貿易發展,進而未能有效解決就業問題。其原因在于:一是我國金融改革滯后于整體經濟體制改革,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金融的資源配置作用,故不能和對外貿易較好地形成互動作用。二是從上面的分析中可知,金融發展與對外貿易相比,對就業增長的作用并不顯著。

第五,政府支出變量的系數大都顯著為負,這說明政府對經濟的過多干預會造成資源配置的低效率,從而使大多數吸納勞動力的中小企業得不到有效的貸款。其深層次原因在于:我國作為經濟轉軌國家,政府所設計的是一套通過國家信用動員金融資源向國有經濟注資的國有金融制度,在動員、控制金融資源,支持和監督國有企業資金使用方面具有強有力的作用,但在有效配置金融資源方面存在嚴重的扭曲。需要說明的是,在1997年和2008年兩次受國際經濟危機嚴重沖擊的情況下,我國政府增加支出、確保就業的政策效應是明顯的,本文未對這兩年數據進行剔除。

五、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利用中國大陸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1997-2009年的面板數據進行計量檢驗分析,證實了如下結論:經濟增長、對外貿易仍是推動我國就業增長的動力,而金融發展、對外貿易與金融發展的交互項與就業增長之間在部分情況下呈負相關關系。在目前中國面臨經濟結構轉型的背景下,經濟發展應更多地強調發展的質量,強調各種因素間的協調作用。為此,本文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議:

(一)對外貿易的作用不可忽視

雖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我國對外貿易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根據古典經濟增長理論,貿易是一國財富增加的途徑,特別是在當今經濟一體化的情況下,對外貿易發揮的作用更大。今后發展對外貿易的重點,應注重進出口商品技術含量的提高,同時應加大對服務貿易的扶持力度,這對解決我國就業問題具有較好的作用。同時我國的貿易發展戰略必須與就業目標相協調,在相關的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需要將就業作為政策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加大金融發展的扶持力度

金融是現代經濟發展的核心,探討金融發展與就業增長的關系,并不能完全囿于內生增長理論等宏觀層面分析,而應把研究視角細化到金融中介體、金融市場等金融資源的微觀作用機制以及與之相關的社會政治體系、文化環境與管理制度的分析。

(三)注重金融與對外貿易的協調發展

金融和外貿是一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理論分析上來說,二者會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特別是在目前全球金融擴張的情況下,要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必須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構建和完善金融與貿易之間的協調機制,以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

篇9

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624.1億元迅速上升到2005年的182321億元,增長了49倍多,年均年增長9.4%。我國經濟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從1%左右提高到近4%,在近30年時間里保持這種高增長,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奇跡。現在,我國的經濟規模已居世界第六位。迄今為止,只有韓國、新加坡和我國香港地區3個經濟體在20世紀連續40年保持年均7%以上增速的記錄。

我國對外貿易增長概況

在對外貿易方面,我國進出口總額由1978年的206億美元,增長到2004年的1.15萬億美元,年均增長16.7%。我國的外貿規模已由世界第32位攀升到2004年的第3位,利用外資也連續12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截至2004年底,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累計5600多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累計370億美元。對外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累計308億美元。

繼2004年我國對外貿易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后,2005年更是達到14221.2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23.2%,相當于2001年的2.8倍。2005年12月,我國進出口總值1398.1億美元,創當月進出口總值的歷史新高,同比增長20%。2005年,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5948.1億美元,增長21%。海關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與前6大貿易伙伴的雙邊貿易額均超過千億美元規模,與歐盟、美國的雙邊貿易分別突破2000億美元。自2002年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已經連續4年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長,2005年繼續穩居全球第3位。

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的變化趨勢

日本經濟學者小島清的觀點是,要揭示貿易對經濟增長所起的作用,把貿易量的擴大同國民經濟的增長加以對比更為合適。因此,本文從對外貿易依存度的變化趨勢上加以分析。

外貿依存度是反映一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通常包括外貿整體依存度、出口依存度與進口依存度三種。就世界范圍來看,在2000年當中,世界總貿易依存度為25.1%,發達國家為21.8%,發展中國家為35.6%。貨物貿易依存度:世界為20.5%,發達國家為17.4%,發展中國家為30.1%,中國為21.1%。服務貿易依存度:世界為4.6%,發達國家為4.3%,發展中國家為5.5%。

結論與對策建議

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具有很明顯的時期性。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條件下,進口是對經濟增長的漏損,進口的增加將減緩經濟的增長,加重進口國的失業,對經濟增長起負面作用,但經濟的增長將會拉動進口的增長;出口則是對經濟增長的一個純拉動,出口有利于增加國民收入,增加國內的就業。

在供給不足的情況下,總需求的變動不會引起國民收入的增加,而只會引起價格水平的大幅上升,加速通貨膨脹,此時的國民收入的提高取決于供給能力的改善,這時的進口會增大本國的供給而減少通貨膨脹的壓力。而進口產品又分為進口消費資料和進口生產資料,消費資料的進口會提高國內的暫時供給,減輕通貨膨脹的壓力,生產資料的進口能增加國內的長期供給能力,從而拉動國民經濟的增長。出口則會降低國內的供給能力,加速通貨膨脹,并不能增加國民收入,而出口初級產品和大量的原材料則會降低國內的生產能力,導致國民收入下降,這就是有名的“貿易貧困化”理論。但另一方面,出口能增加進口,從而增加國民收入。

篇10

    關鍵詞:對外貿易,經濟增長,運行態勢

    我國經濟增長概況

    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624.1億元迅速上升到2005年的182321億元,增長了49倍多,年均年增長9.4%。我國經濟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從1%左右提高到近4%,在近30年時間里保持這種高增長,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奇跡?,F在,我國的經濟規模已居世界第六位。迄今為止,只有韓國、新加坡和我國香港地區3個經濟體在20世紀連續40年保持年均7%以上增速的記錄。

    我國對外貿易增長概況

    在對外貿易方面,我國進出口總額由1978年的206億美元,增長到2004年的1.15萬億美元,年均增長16.7%。我國的外貿規模已由世界第32位攀升到2004年的第3位,利用外資也連續12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截至2004年底,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累計5600多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累計370億美元。對外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累計308億美元。

    繼2004年我國對外貿易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后,2005年更是達到14221.2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23.2%,相當于2001年的2.8倍。 2005年12月,我國進出口總值1398.1億美元,創當月進出口總值的歷史新高,同比增長20%。2005年,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5948.1億美元,增長21%。 海關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與前6大貿易伙伴的雙邊貿易額均超過千億美元規模,與歐盟、美國的雙邊貿易分別突破2000億美元。自2002年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已經連續4年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長,2005年繼續穩居全球第3位(見圖1)。

    綜合我國經濟增長和對外貿易增長的情況可以看出,我國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運行軌跡的趨勢基本一致,即當經濟發生波動時,對外貿易也隨之發生波動。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往往伴隨著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而當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時,對外貿易的發展也往往不景氣。由此可見,二者呈現出較為密切的依存關系。

    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的變化趨勢

    日本經濟學者小島清的觀點是,要揭示貿易對經濟增長所起的作用,把貿易量的擴大同國民經濟的增長加以對比更為合適。因此,本文從對外貿易依存度的變化趨勢上加以分析。

    外貿依存度是反映一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通常包括外貿整體依存度、出口依存度與進口依存度三種。就世界范圍來看,在2000年當中,世界總貿易依存度為25.1%,發達國家為21.8%,發展中國家為35.6%。貨物貿易依存度:世界為20.5%,發達國家為17.4%,發展中國家為30.1%,中國為21.1%。服務貿易依存度:世界為4.6%,發達國家為4.3%,發展中國家為5.5%。

    近年來,我國外貿依存度不斷擴大。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在30%以上,2000年達到歷史的最高峰44%。2002年以來,我國對外貿易進入了快速增長時期,當年我國外貿依存度達到51%,2003年進一步上升到60.2%,2004年上升到約70%,2005年上升到80%(見表1)。

    表1說明,我國外貿依存度不僅大大高于同期發達國家的外貿依存度水平,也高于巴西、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水平。這一方面反映了當前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國經濟對外需的過度依賴,國民經濟的增長與對外貿易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正因為目前的我國經濟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越來越深,為保證宏觀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出口貿易的問題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結論與對策建議

    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具有很明顯的時期性。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條件下,進口是對經濟增長的漏損,進口的增加將減緩經濟的增長,加重進口國的失業,對經濟增長起負面作用,但經濟的增長將會拉動進口的增長;出口則是對經濟增長的一個純拉動,出口有利于增加國民收入,增加國內的就業。

    在供給不足的情況下,總需求的變動不會引起國民收入的增加,而只會引起價格水平的大幅上升,加速通貨膨脹,此時的國民收入的提高取決于供給能力的改善,這時的進口會增大本國的供給而減少通貨膨脹的壓力。而進口產品又分為進口消費資料和進口生產資料,消費資料的進口會提高國內的暫時供給,減輕通貨膨脹的壓力,生產資料的進口能增加國內的長期供給能力,從而拉動國民經濟的增長。出口則會降低國內的供給能力,加速通貨膨脹,并不能增加國民收入,而出口初級產品和大量的原材料則會降低國內的生產能力,導致國民收入下降,這就是有名的“貿易貧困化”理論。但另一方面,出口能增加進口,從而增加國民收入。

    對外貿易結構影響經濟增長的總量和質量。經濟發展要求對外貿易的根本任務在于促進經濟與產業結構升級、優化、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如果對外貿易的發展與這些目標之間形成良性循環,對外貿易才能實現其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我國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對外貿易結構失衡,效益低下。我國出口產品的結構不合理,大多是附加值低的產品,而且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尤其是紡織業,大大超過世界水平,而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產品所占比重寥寥無幾。因此改善出口商品結構是當務之急,了解世界的需求并順應需求,是提高我國對外貿易質量,增強其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的重要途徑。

    發展對外貿易的同時,不能忽略國內市場的開發和占有。目前我國經濟的發展某種程度上主要依靠引進外國先進技術、經營理念、經濟管理經驗等來提高自己的生產水平和能力,通過對外貿易的不斷增長推動國家經濟發展。但一個國家的經濟若長期依靠“外力”,不加快由導入型經濟向內生自主型經濟轉變,將會給這個國家經濟發展帶來問題。因此,為了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增長,一方面既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國際比較優勢,走開放型的發展道路,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視發揮國內市場的作用,以國內市場來支撐對外貿易的發展。 隨著我國融入全球經濟進程加快,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融合日趨緊密,全方位的競爭將明顯突破地域的限制,我國只有兼顧國內國外兩個市場,才能在國際交換中取得最大的利益。而我國的對外貿易才會以更高的速度發展,對經濟的貢獻作用會更加明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