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栽培技術范文
時間:2023-10-17 17:25: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豆栽培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品種的選擇
大豆栽培在品種選擇上,要選用優質高產抗倒伏的品種。在太康縣種植大豆品種有周豆9號、周豆12號、中黃13號、中黃19號等品種。
二、栽培技術
(一)播種。大豆根系發達,地塊應該選擇在土層深厚、并且有排灌條件、肥力中等以上的土壤種植。麥收后搶墑播種,一般每667平方米用腐熟有機肥1000千克作為基肥,三元復合肥10千克和磷酸二銨15千克作為底肥,要避免化肥與種子接觸。然后深翻,耙平地塊,耕地時,耕16~20厘米,耕后立即耙平。地整好后,播種前要對種子進行處理,首先對種子進行精選,除去病斑粒、霉變粒、雜質等。在播種前5~15天,天氣晴朗時,將種子放在陽光下暴曬3~5天,暴曬時,要經常翻動。然后適時播種,可以選擇穴播,每穴播種2~3粒種子,株距20厘米。要求每667平方米留苗1.8萬株左右,并且在行間播種少量的預備苗,以便以后補苗用。穴播蓋土不要太厚,不然容易腐爛種子,不易出苗。也可以用機械播種。
(二)田間管理
1.定苗:大豆苗出齊后要及時查苗補苗,間苗勻苗,每穴雙株,要均勻等距,不缺苗斷壟。如果有缺苗,要及時補種或者移栽。
2.水肥的管理:大豆田要做到能灌易排,苗期要以排為主,在其生長的中后期,特別在結莢鼓粒期間如果土壤偏干時候,要傍晚灌水,白天排干。在出苗后一星期內施第一次肥,每667平方米施碳銨15千克,過磷酸鈣15千克混合均勻,在兩行之間澆施。施第二次肥,每畝用碳銨20~25千克,過磷酸鈣15千克,混合均勻也在兩行之間澆施;在苗后始花期每667平方米要施尿素6千克左右,復合肥15千克混合均勻進行中間撒施。然后再看苗勢適當補肥,每次施肥后應該灌一次水。
3.中耕培土:在施肥時結合中耕進行培土,以防倒伏。出苗后長到第二片復葉時進行第一次中耕,以便促進根系生長;分枝后期結合培土進行第二次中耕。
(三)病蟲害的防治:大豆對農藥比較敏感,用藥不當很容易引起藥害。病蟲草害防治要選用專用農藥。
1.病害主要有立枯病、霜霉病、紫斑病等。大豆立枯病俗話叫“死棵”“黑根病”。立枯病只在苗期發生。立枯病發病初期可以用70%乙磷-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多菌靈600~800倍液每隔10天噴施一次,連續噴施2~3次,可起到防治作用。霜霉病大多發生在鼓粒期間,嚴重時候可以引起早期落葉、葉片凋謝、種粒霉爛。此病大多發生在多雨、高濕情況下。霜霉病的防治可以用20%的甲霜靈或者75%百菌清600倍液,或者72%的克露700倍液噴施進行防治。大豆紫斑病主要危害豆粒和豆莢,也可以浸染葉和莖,豆粒上的癥狀大多呈現紫紅色,變得粗糙。
2.蟲害主要有地老虎、蚜蟲。地老虎俗話稱為地蠶,食性極雜,是多食性害蟲,主要以幼蟲危害幼苗,可以將幼苗從莖基咬斷,所以苗期要防治地老虎。地老虎的防治可以用90%的敵百蟲800~9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噴霧。
篇2
【關鍵詞】大豆;行間覆膜;技術
大豆行間覆膜栽培技術是提高地溫、抗旱保墑、保肥、控制雜草、改善品質、提高產量、降低生產成本的一種增效十分顯著的大豆栽培新技術。大豆行間覆膜栽培新技術采用“平播行間覆膜”的方法,即在上一年秋整地、施肥的基礎上,選用優質適宜品種、平地播種不起壟,然后用六行或八行大豆覆膜機械將地膜覆在苗帶與苗帶之間,而不是直接覆蓋在苗帶上,易操作、實用性強。該技術的主要特點是膜內施肥、膜外播,防止化肥揮發,提高化肥利用率,水分從膜邊處進入膜內,防止水分蒸發,有利于保墑。采用該項技術,可使土壤溫度提高3-5℃,增加有效積溫300℃左右,肥料利用率提高10%以上,大豆單產提高30%左右,蛋白質含量提高2~3個百分點,脂肪含量提高1.2個百分點。
1.大豆平作行間覆膜栽培增產機理
1.1保墑、提墑、增墑
覆膜后首先減少了地表水分蒸發量,起到了保墑作用,另又因為覆膜后白天膜內增溫快,可拉動地下水不斷向上輸送,便于作物利用;所謂增墑是指當降雨量較少時,雨水可沿膜面匯集到兩側進入苗帶,被大豆根部利用,使無效降水變成有效降水,而裸地栽培水分很快就蒸發了,變成無效降水。
1.2 增溫
覆蓋地膜后,土壤熱量散失小,當夜間外界氣溫急劇下降的情況下,仍能夠保持較高的土壤溫度,據田間調查,覆膜大豆比裸地大豆耕層內(按70天計算)可增加地溫218℃。這樣即可早播,加快了大豆生育進程,使大豆出苗較裸地提前7天左右,植株生長快,株高較對照增高20cm左右,主莖節數較對照增多3節,提前5天進入分枝期,使單株有效分枝增多。從而使大豆單產得到提高。
1.3 改善土壤環境
覆膜增加了土壤溫度,保持了適宜的水分,促進了土壤微生物活動,增強了土壤的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固氮作用,改善土壤物理性狀。經田間調查,大豆根瘤菌形成早,數量多,為大豆生產提供了較多的速效養分。
1.4 抑制雜草危害
覆膜后,膜內溫度高、濕度大、雜草萌發快,當雜草幼葉靠近膜面時,因溫度過高而被烤死,有效抑制了膜內雜草。
1.5提高肥料利用率
覆膜后減少化肥的揮發,淋溶的損失,提高了化肥利用率,加大土壤養分釋放,促進大豆生長。
2.行間機械覆膜的技術措施
2.1良種選用
選用主莖發達、中短分枝,莖稈直立,單株生產力高的,稈強抗倒伏的當地正常成熟的品種。種子純度達到98%以上,凈度達到97%,發芽率達到95%以上,種子包衣率達到100%,保證種子質量。
2.2精細整地
通過耕整地,創造一個深厚疏松的耕作層,為大豆根系的順利伸展和下扎提供有利條件。而耕整地質量直接關系到大豆覆膜質量及后期栽培管理。一般深松深度達到25cm以上,地塊要整平耙細,符合播種、覆膜要求。
2.3播種、施肥
選用優質喜水喜肥品種,每公頃播種量55~66kg,每公頃施磷酸二氨120~150kg、尿素30kg、鉀肥50kg做底肥。種子用種衣劑包衣,播后封閉滅草。
2.4覆膜
采用800mm寬地膜,膜厚0.008mm,覆膜后寬度為600~700mm,施肥位置在膜邊內50mm左右,離膜邊處50mm播種,地膜要緊貼地面,膜邊蓋土嚴密,地膜接頭處和有孔處必須用土蓋壓嚴密。覆膜的作業標準,要求覆膜筆直,百米偏差不超過5厘米,兩邊壓土各10厘米,風沙小的地區每間隔10-20米膜上橫向壓土,風沙大的地區每間隔5-10米膜上橫向壓土,防止大風掀膜。并要使膜成弓形,以利于接納雨水。
2.5防治病蟲草害
通過綜合技術,有效防治大豆根腐病、灰斑病、食心蟲等。在化學除草方面,堅持以苗前土壤處理為主,以苗后莖葉處理為輔,不使用任何高殘留化學藥劑,達到無公害、綠色標準。常用藥劑藥劑有:都爾、樂豐寶、乙草胺、噻吩磺隆、廣滅靈等。
2.6加強田間管理
大豆行間覆膜栽培前期管理主要目標是抓全苗、促壯苗、保勻苗。田間管理措施主要有補種、間苗、查膜、中耕、化學除草、人工除草等。大豆行間覆膜后期管理的主要任務:通過生長調控措施保證植株生長穩健,后期田間管理措施要因地制宜,靈活掌握,常用措施防病、蟲害防治、拔大草、噴灑生長調節劑、揭膜等。
大豆行間覆膜技術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它便于殘膜回收,避免白色污染。最好在大豆封壟前也就是7月初進行,將殘膜全部清理、回收。最好使用起膜中耕機進行殘膜回收,隨起膜隨中耕,防止后期雜草生長并接納雨水。起膜后覆膜的行間進行中耕,可防止后期雜草生長并接納雨水,防旱防澇。
2.7適時收獲
大豆直接收獲的最適宜時期是在完熟初期。此期大豆葉片全部脫落,莖、莢和籽粒均呈現出原有品種的色澤,籽粒含水量已下降到20-25%左右,用手搖動植株會發出清脆響聲。實行單收、單脫,單儲、單加工,確保行間覆膜大豆提高等級,確保作為種子的純度和質量。
3.大豆行間覆膜使用機具
大豆行間覆膜機主要采用黑龍江省嫩江農業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2MFB-4A型大豆覆膜機,該機是以“壟面栽培和壟間覆膜”兩大部分組成,一次可平播8條壟、4個壟間覆膜。
4.經濟效果分析
大豆行間覆膜栽培機械化技術和常規種植大豆相比具體體現:
4.1用種少,用藥少,產量高
覆膜栽培出的苗體發育較好,單株發育健壯,每畝可節省種子1公斤左右。地膜覆蓋部分無需施藥,可節省農藥50%,由于提高了積溫,畝產可達到180―200公斤以上,畝增產20公斤。
4.2肥量少,機械作業費少,品質高
覆膜后地溫高,可使土壤溫度提高3-5攝氏度,有利于微生物活動,肥料轉化快,肥在膜下,減少揮發,利用率高,可節省化肥20%左右。大豆覆膜不需起壟、鎮壓,又減少中耕次數,每公頃平均節約資金128元,由于有效積溫增加,可使大豆成熟度得到充分保證,大豆的品質得到明顯提高,大豆蛋白質含量提高2-3個百分點,脂肪含量提高1-2個百分點。提質增效,每公斤大豆銷售增加收入0.05元。
【參考文獻】
[1]徐高云,王殿君,趙國發.大豆行間覆膜栽培技術示范總結[J].大豆通報.2005,(03).
[2]姜世波.行間覆膜條件下大豆高產施肥技術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2006.
篇3
關鍵詞:大豆;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6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2-0084-1
1 選用良種
我們在選用大豆品種時,應從各地實際情況出發,選擇高產、優質、抗病品種。吉林省應選用的優質高產品種有:吉林21、吉林35、吉林39、吉林47、吉育57、吉育58、長農13、長農15、長農22、吉科豆1號、黑農35、黑農38等品種。
2 精量播種
2.1 播種期
大豆播種時期早晚與產量有很大關系。播種過早,由于土壤溫度低對出苗不利,會造成爛種而缺苗;播種過晚,雖然出苗快,但幼苗和根系生長都快,苗不壯,易造成徒長。大豆最適播種期應根據當時溫度、土壤墑情而定。一般以土壤5厘米耕層地溫穩定通過8-10℃,土壤含水量在20-22%時為適宜播種期。
2.2 播種量
確定播量應以每公頃保苗株數為基礎,應用下列公式進行計算:播種量(公斤/畝)=畝保苗株數×百粒重×(1+田間損失率)/凈度×發芽率×100×1000。
3 田間管理
3.1 除草
雜草是大豆的天敵,如不及時消滅雜草可使大豆嚴重減產。田間除草的方法有:(1)合理輪作。(2)中耕培土,可結合鏟地、施藥、追肥進行復式作業。(3)化學除草,一般公頃用50%乙草胺乳油2.25-3千克,加5%豆磺隆可濕性粉劑加適量水在播后3-5天噴霧處理,也可用大豆專用除草劑進行播后苗前處理。
3.2 施肥
施肥是保證大豆高產的關鍵性措施,為了長期高產必須結合耕翻土地大量施入有機肥,培肥土壤,恢復地力,做到有機肥和化肥配施。(1)增施有機肥:秋季翻地前每畝施腐熟好的人畜類糞便2噸以上,均勻灑施于田間,拖拉機深翻時將肥料翻到深層,整平耙細。(2)配施化肥:大豆化肥施用可結合深松和播種集中于壟底分層施用。以“壟三”栽培法較好,它可以配合壟底深松深層施入大量底肥,也可在播種時施入較深層的種肥。這種作法集中于壟體不同層次施肥,促進肥料的有效利用,又保證大豆全生育期對肥料的需求。
3.3 灌水
大豆灌水必須根據大豆對水分的要求,土壤含水狀況以及天氣變化情況靈活掌握,適時灌溉才能確保大豆增產。生產上常常憑借經驗和觀察確定應灌溉時期。灌溉的指標和依據是生理指標和土壤水分指標。生理指標是指生長速度減慢,葉片老綠,中午高溫時葉片短暫枯萎,甚至植株下部葉片變黃脫落,都是缺水現象,有條件的地塊應及時灌水。還可利用土壤水分指標判斷灌溉時期,在黑土地區每公頃獲得3000公斤大豆必須滿足的水分條件是:在開花鼓粒期間必須保證充足的水分,土壤水分應高于24%以上為宜,低于21%時必須灌溉。大豆灌水時期一般認為開花盛期至鼓粒初期灌水增產效果最顯著,但生產實踐表明,在播前灌一次透水增產幅度最大。實踐證明,大豆任何時期缺水都會影響產量,所以必須因地制宜適時灌水,才能保證高產。
4 病蟲害防治
4.1 大豆主要病害
4.1.1 大豆霜霉病 該病危害大豆幼苗、葉片、豆莢和籽粒。種子帶菌可引起幼苗發生系統侵染,但子葉不表現癥狀。在幼苗展開第一片真葉時,沿真葉葉脈兩側出現褪綠斑塊,后擴大至半個葉片,有時整片葉子發病變黃,天氣多雨潮濕時,葉背密生灰白霉層。成株期葉片表面生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黃綠色,邊緣不清晰,后變褐色,葉背生灰白色至淡紫色霉層。多個病斑匯合成大豆斑塊,使病葉干枯。豆莢染病外部不明顯,但莢內常有黃色霉層,豆粒受害表面變白無光澤,并附著一層灰白色粉末狀物。
4.1.2 大豆細菌性斑點病 該病主要危害葉片,也危害幼苗、葉柄、莖、豆莢及豆粒。葉上病斑初呈褪綠小點,半透明水漬狀,漸變為黃色至淡褐色,后擴大成多角形或不規則形病斑。種子上病斑不規則形,褐色,上附一層細菌菌濃。莖和葉柄受害形成黑褐色水漬狀條斑。
4.1.3 大豆花葉病 大豆花葉病是大豆病毒病,癥狀變化很大,主要表現型有:黃斑型,受害植株葉片皺縮,褪為黃色斑駁,葉脈變褐色壞死。芽枯型,病株莖頂及側枝頂芽呈紅褐色或褐色,萎縮卷曲,最后枯死。重花葉型,病葉皺縮嚴重,葉脈褐色彎曲,整個葉片葉緣向后卷曲,植株矮化。皺縮花葉型,葉片沿葉脈呈泡狀凸起,葉緣向下卷曲,植株矮化,結莢少。
4.2 大豆蟲害
4.2.1 大豆蚜蟲 大豆的成蚜和若蚜,集中在豆株的頂部嫩葉、嫩莖上刺吸汁液,嚴重布滿上部株莖、葉及莢,使葉片皺縮,根系發育不良,植株矮小,結莢少,千粒重降低。苗期發生嚴重時整株枯死。輕者可減產20-30%,重者可減產50%以上。
4.2.2 大豆食心蟲 幼蟲侵蝕豆莢和豆粒,輕者沿豆瓣縫將豆粒蛀食成溝,重者將豆粒食去大半,降低大豆產量和品質。一般年份蟲食率為10%,嚴重時達30-40%,甚至高達70-80%。
4.3 綜合防治
篇4
關鍵字:大豆;高產;栽培技術
一、選用優質高產品種
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培育出優良品種,否則就會發生橘生淮北則為枳的悲劇。東北地區需要考慮的則是其高寒的天氣,寬廣的土地,短缺的水資源等客觀條件。根據這些選種,盡量選擇生育期適宜、抗逆性強、高產的優質大豆品種。
二、深層施肥
1、施肥方式
第一種機械深施肥就是指在較為平坦的土地上將肥種分離,將它放在種子旁邊四五公分的位置,可以自己調節化肥的用量。在每667平方米施磷酸二銨20千克以上時,可分層施入:上層種肥深度5到7公分,施肥量占三分之一;底肥深度10到16公分,施肥量占三分之二。
第二種破壟夾肥或老溝深施肥指的是在沒有耕翻的原茬地,選擇用耕犁來進行耕翻,破開原壟臺,在破開的地方施入有機肥料或化肥后,再將原壟合并。破茬深度在18公分左右。同時要注意隨破隨施肥,隨合壟,隨鎮壓,以保住底墑第三種是翻前施底肥:在春季耕翻和秋季耕翻時的地塊在農作物收成后,再將已經發酵好的化肥平均的播撒在地面。之后再用工具將化肥弄到土地里。將化肥與土地進行混合。翻后耙瓶耢細起壟,也可平種大豆。
三、實施精細播種播種方式主要分為以下幾種,一是)壟上雙行精量點播;二是壟上等量穴播;三是“三壟”栽培法第三種方法比較適合三江平原這種地勢較為低平水資源充足的平原;四是“廣兩壟一溝”栽培法,在70公分的壟作基礎上,每隔1壟就在壟溝增加1行苗帶較大的行距為一米四,較小則為半米,壟臺穴距離15到18公分,每穴3到4株育苗;壟溝穴距20到22公分,每穴2到3株育苗;五是窄行密植栽培法,采取平行的播種方式,間距為30到50公分,通過農作物播種機或改良播種機播種,覆土、鎮壓連續作業。
播種的條件
(1)合理輪作:最好選正茬,不重、迎茬種植。
(2)細致整地:根據前茬作物進行伏秋翻,翻的深度在22到25公分之間,要求在翻土時不要出現顆粒較大的土塊。要進行平行播種,播種的百米內直線誤差不應大于20公分,在地表10米內的高度差不能大于15公分。耙耢結合,達到平整細碎,10米寬幅內高低差不超過3公分,單位平方內3到5公分見方的土塊不得大于10個。耙深10到15公分。并且為了加大播種的數量與美觀,希望地頭是整齊的。起壟要直,50米長直線誤差不超過5公分,壟距誤差不超過5公分,壟臺誤差不超過5公分,壟幅誤差不要超過5公分,起壟后鎮壓。
選擇土壤水分適宜的土地播種,最適合播種大豆的含水量是百分之二十二左右,,在這個比例下大豆的種子會迅速健康的發芽。 一般是當種子在土壤5到7公分處時,地表溫度在8攝氏度時進入播種期。
四、田間管理
鋤地與中耕
首先用鋤頭進行第一次耕地,將田地內的雜草除盡,為二次耕地創造良好的環境。再把表層的土壤疏松一下有利于耕種。在大豆苗大概高度10公分的時候開始進行第二次鋤地,這次需要更加小心不要傷到已經開始成長的育苗,并且再將長出的雜草清理干凈。在第二次之后的10天左右再進行第三次鏟趟,這一次要采取深度松土的方式,用大鏵帶培土板趟成方頭壟,培土不超過第一復葉節。
除草工作首先應該在春季播種時處理土壤,最佳時間是播種前的5到7天。需要均勻要除草劑噴灑在田地里,盡可能的精確。噴后順、斜各耙1次,施藥混土復式作業,混土深度7到10公分。注意春季土壤水分呈現不正常的數值時不要對土壤進行處理,以免耽誤播種期。
在大豆生育之前,天地會產生許多雜草,這時應選擇大豆生長環境好的時候進行化學處理,除雜草要趁早。
五、蟲害防治
影響大豆健康成長的一大重要蟲害就是大豆蚜蟲 因此我們需要盡早發現,盡早處理,將大豆蚜蟲趕盡殺絕,防患于未然,防治辦法一般是用4成的樂果乳油800倍液,4成的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或用2.5%的敵殺死乳油、5%的來福靈乳油、富爾3%啶蟲脒乳油,每667平用藥15到20ml,對水40到50千克噴霧。
六、苗后除草
在除草劑的應用上隨著大豆生長的不同時期選擇也有所不同。在剛剛出苗時最為常用的是普詩特。在雜草剛剛出現時就可以選擇它來除草,一般不晚于大豆2片復葉期。這個時候的用量是5%的普施特水劑每公頃1到1.5千克,最好不多于1.5千克。最適宜噴灑的時間段是雨后較為濕潤的天氣。盡量不要選擇干熱的天氣。出苗后期適用的除草劑一般在大豆2~3片復葉期施藥。春季土壤水分好的年份,施藥可適當早些,一般時候噴灑的藥量是最低標準,既節省成本也不會破壞土壤。春季干旱,施藥可適當晚些,這個時候則選取可使用藥量的最大值。
七 結論
我國作為大豆的生產大國想得到高質量高產出的大豆,就要從播種開始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并加強播種期間的防護工作,加強護理,除雜草防病蟲害。
參考文獻:
[1] 趙景娜. 大豆高產栽培巧施肥[J]. 河南農業. 2008(11)
篇5
一、增產機理
提高光能利用率。首先是增加了葉面積。在開花和結莢期,窄行密植的葉面積指數隨密度增加而增加,其相關系數達到顯著水平。據調查統計,在結莢期窄行密植矮稈品系的葉面積指數超過了三壟栽培,尤其是每公頃63萬株密度的矮稈品系的葉面積指數表現更為突出。增加葉面積,持續較長時期的綠色面積是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重要條件,也是大豆高產的關鍵。
二、選擇適宜的品種,搞好種子處理
窄行密植必須選擇抗倒伏的增產潛力大的矮稈、半矮稈品種。目前生產上應用較適宜品種有合豐25、合豐35、綏農14、北豐14、北豐11、紅豐11、黑河22等。
種子播前要進行精選,用大豆選種機或人工粒選,剔除病斑粒、蟲食粒及雜質,達到種子分級標準二級良種以上。純度不低于98%,發芽率不低于85%(成苗率),含水量不高于13%。要根據病蟲害種類和土壤條件,進行藥劑拌種。影響大豆產量的主要地下病蟲害主要有孢囊線蟲、根腐病和根蛆,可選用35%的克多福種衣劑等大豆種衣劑按藥種比1:75~100包衣的方法防治,也可用35%L基硫環磷或35%甲基硫環磷按種子量的0.59拌種方法進行防治。
三、精細整地
平播窄行密植,無深翻深松基礎的地塊,進行伏秋翻或耙茬深松整地,耕翻深度為18~20cm,耙茬深度12~15cm,深松深度25cm以上,伏翻、秋翻或耙茬深松整地要達到待播狀態。有深翻深松基礎的地塊,可進行秋耙茬,耙深12~15cm,耙平耙細。
大壟窄行密植和小壟窄行密植均應在伏秋整地的基礎上起壟,進行伏、秋翻起壟或耙茬深松起壟。大壟窄行密植可用做臺機打成90~140cm的大壟,龍高15~18cm,壟體壓實后壟溝到壟臺的高度18cm,小壟窄行密植可用普通起壟犁打45~50cm的小壟,起壟后鎮壓,達到待播狀態。
四、增加肥料投入
首先是增施農肥,中等肥力地塊公頃施用量22.5t以上,化肥要氮磷鉀搭配,施用量要比常規壟作增加159以上,有條件的要進行測土配方施肥,一般中等肥力地塊,每公頃施磷酸二銨150~225kg、硫酸鉀或氯化鉀60~75kg,用生物鉀肥拌種的可不施用鉀肥,還要因地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其次,農肥和化肥必須做到深施或分層施,大豆在初花期每公頃用尿素10kg加磷酸二氫鉀1.5kg,溶于500kg水中進行噴施。對未施用微肥作種肥或沒有微肥拌種的地塊可加入微肥噴施。
五、播種
大壟窄行密植,機械壟上按行等距精量播種,三壟變二壟的壟距為90~105cm的大壟,用海倫農機修造廠等生產的壟上四行播種機進行播種;二壟變一壟的壟距為120~140cm的大壟用樺川的樺豐2BKM~IB型大壟窄行專用播種機壟上播種6行。45~50cm的小壟可在原機型上進行適當調整,壟上植2行。
六、田間管理
化學除草
一是播后苗前施藥每公頃用50%乙劃胺乳油2500~3000ml(或90%禾耐斯1560~2200ml)加70%賽克津可濕性粉劑300~600g或加40%廣滅靈乳油800~1000ml或加75%廣滅靈粉劑15~25占,或用72%都爾乳油每公頃1500~3000mg對水200kg土壤噴霧。
二是莖葉處理在大豆出苗后,雜草2~4葉期進行。每公頃用5%精禾草克乳油900~1500mi,或用15%精穩殺得乳油750~100nl,或用10.89高效蓋草能乳油450ml,或用6.9K微霸濃乳劑750~900ml,或用12.59拿撲凈乳油1250~1500ml,兌水200kg噴霧。防除闊葉雜草,每公頃用25%的氟磺胺草醚1000~1500ml,或用24%的雜草焚水劑1000~1500ml,兌水200kg噴霧。
篇6
一、窄行密植的增產機理
1.增加了葉面積。在開花期和結莢期,大豆葉面積指數隨密度增加而增加,達到顯著相關水平。增加了葉面積,使之持續較長時期的綠色面積是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重要條件,也是大豆高產的關鍵。
2.改善了光的分布。由于窄行使植株分布的更均勻,克服了寬行的大行距、小株距植株分布不勻的不足,因此單株受光更均勻,為提高光能利用率創造了條件。
3.增加了單位面積根瘤數和根瘤重量。由于增加了密度,單株的根瘤數和重量減少,但單位面積根瘤數在結莢期和鼓粒期均與密度呈正相關。
4.增加了干物質重量。隨著密度的增加,盡管單株的干鮮重下降。但在不發生嚴重倒伏的情況下,群體的總干鮮重呈增加趨勢。
5.充分利用地力。窄行密植栽培法,由于行距縮小,株距相對加大,使植株根系的營養面積長寬比例縮小,改善了營養條件。增加了根系吸肥能力及吸肥范圍,因而提高了產量。
二、平作窄行密植栽培管理措施
1.種子準備。
(1)品種選擇。按當地生態類型,因地制宜選擇適宜高產、半矮稈、稈強抗倒伏、抗逆性強的品種。
(2)種子精選。播前要進行種子精選,用大豆選種機或人工粒選,剔除病斑粒、蟲食粒及雜質。種子質量要達到二級良種以上。即純度不低于98%,發芽率不低于90%,含水量不高于13%。
(3)種子包衣。用種衣劑拌種,根據病蟲害種類和土壤條件,選擇適合的種衣劑。
2.輪作與換茬。
采用3年以上與禾本科作物輪作,不重茬、不迎茬。
3.秸稈還田與培肥地力。小麥秸稈全部粉碎,秸稈長度不超過10厘米,均勻拋灑田間,翻壓入土壤。耕翻前每公頃施優質有機肥15~30噸。
4.化學除草。平作窄行密植栽培法主要依靠除草劑進行化學除草。大豆除草劑品種較多,要根據當地大豆田間雜草發生的種類,選擇對路的農藥品種,掌握施藥適期。
(1)土壤處理。播種前將藥液噴施土表,施藥后進行淺混土。可用48%氟樂靈乳油,于播種前5~7天施用,每667平方米用藥60~100毫升,可防除大部分禾本科和闊葉雜草。
(2)播后苗前施藥。土壤墑情好應采取土壤封閉處理,可用72%都爾乳油每公頃1500毫升加水200千克土壤噴霧。施藥后不要在地里亂踩,以免破壞藥土層。
(3)莖葉處理。在大豆出苗后,雜草2~4葉期進行。防除禾本科雜草,每公頃用5%精禾草克乳油1000毫升,或用12.5%拿捕凈乳油1200毫升,加水200千克噴霧;防除闊葉雜草,每公頃可用25%的氟磺胺草醚1000毫升,加水200千克噴霧。
4.造墑與整地。
麥收后及時造墑或搶墑整地,耙地與平地聯合進行,以圓盤耙耙地與耪地同時進行。
5.播種。整地后,及時搶播。于6月20日前播種。平作窄行密植播種可采用24行播種機,另外播種齒改為斜齒能增加均勻度,有條件的可把播種齒改為斜齒。除采用以上機械以外,也可用東北農業大學研制的依靠小四輪拖拉機驅動的1.4米播幅的精量點播機。播種行距15~30厘米。播種深度3~5厘米。目前生產上應用的品種每公頃種植密度可在30萬株左右,稈強的品種可增加播量的10%;各方面條件優越,肥力水平高的,要降低播量的10%;整地質量差的.要增加播量的10%。
6.病蟲害防治。
(1)大豆花葉病:病原為病毒,發病初期用植病靈1000倍液,或用20%病毒寧500倍液噴霧,隔7~10天再噴一次。
(2)大豆霜霉病:病原為真菌。可在發病初期用75%的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
(3)大豆白粉病:病原為白粉苗。發病初期可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2000倍噴液噴霧,隔10天再噴一次。
(4)大豆蚜蟲:可用40%克蚜星乳油8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噴霧。
(5)豆莢螟:可用21%增效氰馬乳油500倍液防治,也可用晶體敵百蟲800倍液防治2~3次。
(6)大豆卷葉螟:可用20%三唑磷700倍液或40%的滅蟲清加水噴霧,從現蕾開始每隔10天噴蕾一次。
(7)豆天蛾:可用黑光燈誘殺成蟲。幼蟲可用1.8%蟲螨克乳油1000倍液,或用40%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0%殺滅菊脂乳油2000倍液,每667平方米用藥液40克噴霧。
篇7
一.土壤深松技術
深松是指對土壤進行深松。深松的深度以打破犁底層為標準,一般深松的深度以25~30厘米為宜。根據深松部位的不同,可分為壟體深松、壟溝深松和全方位深松等三種方法。
①壟體深松也稱為壟底深松。有兩種方法:―種是整地深松起壟,這種方法是結合整地進行深松起壟,如攪麥茬深松和在已經耕翻或耙茬的基礎上深松起壟都屬整地深松范疇。另―種壟體深松也稱為深松描種,使用大型“三壟”耕描積在壟體深松的同時,進行深施肥和精量播,這種方法是三種技術一次作業完成。②用深松鏟對壟溝進行深松。根據深松時期的不同,可分為播后出苗前壟溝深松和苗期壟溝深松等。也可利用小型壟三耕種機在播種的同時進行壟溝深松。③全方位土壤深松是指利用全方位深松機對整個耕層進行深松,可以做到土層不亂,加深耕作層,深松深度可達50厘米以上。
二.化肥深施技術
化肥深施是提高化肥利用率的重要技術措施。化肥做種肥,施肥深度要在10厘米以上,即化肥施在種下5厘米處為宜。化肥做底肥,施肥深度要達到15~20厘米,即施在種下10~15厘米處為宜。
三.精量播種技術
精量播種是實現大豆植株分布均勻,克服缺苗斷空,合理密植,提高產量的主要技術措施。目前除在勞動力充足的地方,農民采用人工扎眼,人工手擺等精量播種方法外,絕大多數的地方都已采用機械精量播種。這種方法可以實現開溝、下籽、施肥覆土等連續作業,不但加快了播種進度,縮短了播期,同時,還能保證播種質量。
四.其它技術措施
1 選擇適宜的優良品種,并嚴格進行種子精選。
在推廣大豆“壟三”栽培技術過程中,要注意選擇高產、優質、成熟期適宜、稈強。主莖發達、抗逆性強的推廣品種,并做到合理搭配。種子要定期更新更換,不要年年都用自留種。
由于實行精量播種,對種子質量要求嚴格,所以種子必須經過精選,剔除病粒,蟲食粒,雜質,使種子質量達到純度高于98%,凈度高于97%,發芽率高于90%,種子大小均勻。提倡以村為單位統―供種。
2 實行伏秋精細整
“壟三”栽培技術對整地質量要求很高,要做到耕層土壤細碎、地平、提昌深松起壟,壟向要直,壟寬一致,努力做到伏秋精細整地,秋施農家肥,有條件的也可以秋施化肥,在上凍前7~10天深施肥較好。要努力改變過去那種年年都大搞翻,耙、壓的整地做法,大力推行以深松為主體的松,耙、旋、翻相結合的整地方法。目前,生產上采用的整地方法主要有:①伏秋翻耙深松起壟,有的同時施入有機肥和化肥做底肥。②伏秋翻耙,春深起壟,結合直壟施肥。③攪麥茬深松起壟。④伏秋翻整平耙細。待春天隨播隨起壟。⑤秋或春破茬深松施肥起壟等。
3 適時播種,保證播種質量。
要做到適期播種,―般在5月10日~15日播種,中南部地區4月25日至5月10日。在能解決種子下窖,并取得深松描種經驗,春播時墑情又較好的地方,可以采用多項作業一次完成的深松播種方法。但在春旱較重,種子下窖現象嚴重,又沒有深松播種經驗的地方,不宜使用這種播法。精量播種要根據株數,計算好播量,然后在壟上進行雙行精量描種,雙行間小行距10~12厘米、機械壟上等距穴播,穴距―般在18~20厘米,每穴3~4株。播種深度以鎮壓后4~5厘米為宜,播種、鎮壓要連續作業。
4 增施肥料并合理施用
大豆是需肥較多的作物,為了滿足大豆高產的需要,應增施肥料。根據各地經驗,―般畝施二銨10~15公斤,尿素7.5公斤左右,硫酸鉀5公斤。提倡施用大豆專用肥、生根粉、硼鉬微肥等。有條件的地方,要畝施農肥1~1.5立方米。目前,鉀肥較緊缺,價格又高,建議積極示范推廣生物鉀肥,即硅酸鹽細菌溶液或固體菌肥。畝用生物俐巴100毫升拌種,其增產效果相當于畝施硫酸鉀4公斤,畝成本1.1元,比施用硫酸鉀成本6元,減少了4.9元。利用大型“壟三”耕播機深施肥,可做到分層施入。施肥數大量,第一層施在種下4~5厘米處,占施肥總量30%~40%,第二層施在種下8~15厘米處,占施肥量的60%~70%,在施肥量偏少的情況下,第二層施在8~10厘米就可以了。施肥量低于5公斤,就不要進行分層沏巴了,可集中一次施入做種肥。
5 加強田間管理和適期收獲
篇8
一、選用良種
根據海拔、氣候、土質、地勢、肥力、灌溉條件因地制宜選擇良種。適宜不同海拔種植的良種有中品661、巴西大豆、中黃13、開8157、世紀一號、鐵豐系列等,農戶應結合賣青、收干籽的適情,選擇適宜的良種種植。
二、合理密植
以套作為例,株距為30~35cm,行距40~45cm,即每畝播4100~5500塘,每塘播種4~5粒,折合每畝種植1.5~2萬株。以黃金梨地內套作為例,以1.6~2m開墑,種4~5塘,退步行為30cm為宜。
三、適時播種
在南方大面積生產播種應在5月份,不宜過早或過遲。立夏至小滿初是理想的播期。
四、保證全苗
保證全苗是大豆生產的關鍵。因此在播種時應注意土壤墑情適時播種,一般應在下透雨后趁土壤潮濕搶播,保證一次出苗。播種后土壤水份不足的,應視墑情補水。為提高種子頂土能力,保證全苗,蓋土不宜過厚,播種時種子不宜分散,并與底肥稍隔開。
五、間苗定苗
間苗定苗是高產的前提。大豆出苗后應視苗情、墑情及時進行查苗、間苗、補苗、定苗,從而保證每畝的合理種植密度。并結合苗情追肥,注意害蟲防治。
六、中耕除草
大豆全生育期一般進行三次中耕培土,分別在齊苗期、定苗后、花芽分化前進行。化除可用殺草胺、殺草醚、旱草克星等農藥。
七、水肥管理
大豆種子發芽、開花、結莢和鼓粒期四個時期是需水量較大的關鍵時期,應注意水分補給。施肥以每畝用8~10kg三元復合肥做基肥,定苗后用10~15kg三元復合肥追施,開花結莢期再視苗情用15~20kg做追肥,同時在開花結莢期增施鋅、硼等微量元素。
八、綜合防治
大豆主要病害以霜霉病、白粉病、病毒病為主;蟲害以小土蠶、蚜蟲、食心蟲、卷葉螟為主,在整個生育期除加強病蟲害防治外,還應注意防鼠害。也可噴施增產靈、矮壯素等植物生長調節劑,促進增產增收。
篇9
培育和選用適應性廣、抗逆性和抗病能力強、純度高、不帶病蟲害的大豆品種,保證為種子發芽率在90%以上、光合效率高、葉片透光高、株型收斂的多花多莢高產等適宜當地栽植的良種。播前進行種子篩選和晾曬。選種時要選粒大飽滿、純度高、不帶病蟲害的大豆種子。播種前做好種子處理工作。采用藥劑、根瘤菌拌種或種子包衣。藥劑拌種時,用50%多菌靈按種子重量的0.4%拌種,以防治根腐病。拌種隨拌隨播,處理后的種子不宜過夜。
二、培育壯苗
足墑早播,提高播種質量,及時間苗、定苗,中耕除草,使幼苗生長健壯,植株積累充分的養分,以供應花莢發育的需要,減少脫落。夏播大豆多為麥收后搶時播種,早播對大豆產量影響顯著,力爭4月25―5月15日播種結束。推廣機械條播,利于苗全、苗勻。播深以5 cm為宜,播量45~75 kg/hm2。一般采用寬窄性條播,行距40 cm,株距12~14 cm。大豆出苗后進行查苗。對土壤墑情差、搶墑播種的,出現較大墊片面積的缺苗,要及時補水補籽。大豆3葉進行中耕滅茬,一般中耕2~3次,鋤深度不超過3 cm。大豆3~5葉時要進行間苗定苗,一般實行人工間苗,使大豆植株分布均勻。間苗時拔除弱苗、病苗、小苗和雜株,單株留苗,留壯苗、好苗,保證苗全、苗齊、苗均、苗壯。留苗密度早熟品種留苗22.5萬~27.0萬株/hm2;晚熟品種留苗18.0萬~19.5萬株/hm2。
三、施肥技術
1、基肥的施用方法
通過多年試驗,大豆基肥的施用量為磷酸二銨225 kg/hm2、尿素75 kg/hm2、生物鉀肥30 kg/hm2,其中鉀肥也可施用磷酸鉀150 kg/hm2。將施肥總量的2/3破壟夾肥深施;將施肥總量的1/3施于種下5~6 cm處。這種分期分層施用化肥的方法有三大好處:一是克服了因施肥量大而造成的種肥同位燒種燒苗的現象,提高保苗率50%以上。二是1/3量施于種下5~6 cm處,既不燒種,又能保證前期幼苗對養分的需要;2/3量破壟夾肥深施能保證大豆后期不脫肥,又減少了化肥的揮發和流失,提高了化肥的利用率。三是可以合理地增加化肥用量,延長供肥時間,能更好地滿足大豆整個生育期對養分的需要。
2、追肥的施用方法
大豆苗期及花莢期葉面噴施鋅肥、硼肥。大豆花莢期追施尿素75 kg/hm2,在大豆完熟期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和尿素。
3、微量元素肥的施用方法
大豆施微肥最好是在播種時以種衣劑的方法施用,這種方法比較經濟。如果在苗期發現缺微量元素時,則應采葉面噴灑(又叫根外追肥)的方法。如缺鉬元素時,用0.1%鉬酸溶液在大豆開花前噴灑,噴施600~750 kg/hm2。鉬肥的施用方法有2種:一是拌種。用鉬酸銨20~30 g,先加少量溫水,使之充分溶解后,再加水1.0~2.5 kg,制成1%~2%的溶液,用噴霧器噴在50 kg種子上,邊噴霧邊攪拌,待攪拌均勻、溶液全被種子吸收陰干后即可播種。二是噴灑。在大豆開花期進行噴灑,一般50 kg水加鉬酸銨2~25 g,制成溶液,噴施375~450 kg/hm2。鋅、錳肥宜在施用大量元素肥料或農家肥時混合施用,鋅肥一般用硫酸鋅15~30 kg/hm2,錳肥一般用硫酸錳2~4 kg/hm2。硼肥可與其他肥料混合施用,用硼砂4.5~7.5 kg/hm2(但不要離種子太近,以防燒苗)。硼肥與鋅、錳肥也可在苗期、花莢期作噴施用,噴施濃度為0.1%~0.2%,一般噴施2次效果較好。
四、科學管水
依據大豆生育特點,大豆對旱澇災害都比較敏感,花莢期旱時要灌水,澇時要及時排水。花莢鼓粒期是大豆生育最旺盛,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交錯進行的時期,對水的需求敏感而強烈,干旱會導致花莢大量脫落,造成嚴重減產。花莢期保持田間持水量達到80%,鼓粒期田間持水量不低于70%,遇旱及時澆水,可以保證較高的籽粒產量。在防旱的同時也要注意排澇,尤其是大雨后應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防止積水過久傷根。
五、化控與化除
大豆的生育前期若出現營養過剩,噴施生長調節劑,調節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失調狀況,可減少花莢脫落。對8―9月盛花期長勢過盛的大豆,特別是降雨后,及時用多效唑等控制營養生長,防止落花、落莢。一般使用15%多效唑600 g/hm2對水600~750 kg噴霧。為防止大豆田間雜草,可在播種后苗前,用50%乙草胺乳油375~1 125 mL/hm2對水675 kg進行土壤封閉處理。使用乙草胺根據墑情嚴格控制藥量和用水量。如未噴灑封閉除草劑,也可于雜草出土后進行莖葉處理,于大豆二至四片復葉期、雜草三葉期用10.8%高效蓋草能900 mL/hm2或8.8%草威特525 mL/hm2,對水600 kg噴霧防除單子葉雜草。
六、病蟲害防治
大豆銹病多發于高溫高濕的條件下,發病后用三唑酮675 g/hm2對水1 125 kg噴霧防治。危害大豆的害蟲種類很多,對產量和品質影響很大,要根據蟲害發生的情況及時噴藥防治。大豆食心蟲于8月中下旬危害,在8月中旬成蟲始盛期用敵敵畏熏殺是防止食心蟲的有效措施。花莢期防治豆莢螟、造橋蟲、豆天蛾幼蟲,在3齡前用4.5%氯氰菊酯375 mL/hm2加辛硫磷600 mL/hm2,對水450 kg進行噴霧。紅蜘蛛、蚜蟲用1.8%阿維菌素225 mL/hm2加10%吡蟲啉300 g/hm2,對水450 kg均勻噴霧防治。
七、適時收獲
篇10
【關鍵詞】黑龍江;大豆;栽培技術;演變
黑龍江省是大豆生產大省, 我國大豆總生產量的1/ 3 源于這里,而其種植面積僅占全國總種植面積的1/ 4。近20 年來黑龍江省審定推廣了 150 多個大豆品種,目前生產上應用的品種近60 個。優良品種必須配套相應的栽培技術才能使品種產量潛力充分發揮,因此研究高產綜合栽培技術及其機理將有力地促進大豆產量提高。建國50 多年來,黑龍江省的大豆栽培技術不斷發展和豐富, 包括大豆施肥技術、 共生固氮和栽培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開展的都比較廣泛和深入, 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1 對大豆需水、需肥規律的研究
大豆是需水較多的作物, 據許多學者研究,形成1g大豆干物質需水580~744 g。從1982 年開始,尹田夫等在人工模擬旱境實驗室中,進行了大豆種子萌發及幼苗根際干旱鍛煉處理,跟蹤個體發育的全過程,系統地分析各生理生化和形態性狀脅迫指數與大豆抗旱性的關系;90 年代初,有人分別從水對大豆的生長、根況、植株以及生理和品質面進行了研究;90 年代末, 研究了白漿土條件下大豆噴灌技術,提出土壤含水量較低情況下, 大豆各生育期的需水規律,并依據此規律來確定節水灌溉時期和數量。通過對大豆各生育期需水量的研究,并經過多年的灌水試驗和大面積的噴灌示范, 已初步探索出大豆需水規律及灌水預報方法,對墾區大面積推廣噴灌下的高油大豆種植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2 對大豆固氮作用的研究
我國從20 世紀50 年代開始進行根瘤菌共生固氮研究,從80 年代起成為一個非常活躍的領域, 在隨后的短短 20 年中取得了顯著成果。1950~1955年黑龍江省在克山農業試驗場進行了大豆根瘤菌菌種選育和應用技術研究,同時在生產上小面積試用,獲得了一定的增產效果。許忠仁等對大豆根瘤著結狀況與固氮能力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早熟品種的單株固氮量和占全株氮素比重均低于晚熟品種;磷鉀肥對根瘤著結和固氮能力均表現有益影響。在磷鉀肥基礎上施氮肥,由于氮量的不同,根瘤固氮效能反應不一, 低量氮肥促進了根瘤著結, 增加了固氮量,高量氮肥抑制了根瘤的著結, 也影響了固氮能力。通過3年( 1983~1985 年) 多點研究表明:大豆接種根瘤菌可增加大豆的結瘤數和根瘤重、植株鮮重和干重、植株含N 量、根瘤固氮酶活性以及籽實蛋白質含量;對大豆根瘤固氮活性動態進行了研究。90 年代以后,對黑龍江省土著大豆根瘤菌數量分布接種菌在土壤中生存定殖能力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草甸土、暗棕壤、黑土中的根瘤菌數量高于白漿土,說明土壤基礎肥力與理化狀態對固氮起重要作用。研究了微量元素鈷對大豆根瘤固氮的影響,試驗用硫酸鈷拌種,經測定,在盛花期和結莢期大豆株高、干物重及根瘤固氮酶活性和固氮強度與對照相比均有不同幅度增加, 收獲后大豆產量與對照差異達顯著水平。研究了根瘤菌不同接種方式對大豆根瘤分布及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液體菌劑拌種根瘤多集中于根上層,施用顆粒菌肥根瘤多集中于根下層;施用顆粒菌肥在大豆生長后期根瘤數量及干重均顯出優勢,且大豆產量高于液體菌劑拌種處理。
3 重茬對大豆產量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
大豆連作在黑龍江省尤為突出, 從 20 世紀 80年代以來,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大豆根病發生輕重與茬口關系大,合理輪作的地塊發病較輕,重茬發病重。90 年代初,對不同重茬年限大豆土壤取樣進行測試分析,結果表明:隨著重茬年限的增加,土壤中全N、 全P 和全K 的含量變動不大,但速N和速K、微量元素Zn、B的含量降低,速P的變幅不大。而對不同連作年限根際土壤微生物區系進行測定的結果表明,連作使根際土壤微生物區系由高肥力的細菌型向低肥力的真菌型轉化。重迎茬可導致土壤和根際環境變劣,土壤中速N、K和微量元素Zn、B、Mo的含量減少,土壤酸度降低,土壤生物活性降低。另外,在大豆種衣劑拌種、重視并改善重茬大豆施肥技術、推行土壤滅菌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通過連續8 年的深入研究,發現大豆重迎茬種植的減產明顯, 且隨重茬年限的增加而加劇。短期重迎茬對大豆脂肪、蛋白質含量無明顯影響,三年以上的長期重茬脂肪含量降低、蛋白質含量增加。現在大豆根系分泌物、殘茬腐解液的自毒作用已成為大豆連作障礙研究的熱點。
4 大豆的規范化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