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護理評定方法范文

時間:2023-10-17 17:35: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康復護理評定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康復護理評定方法

篇1

【關鍵詞】康復護理學;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R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4-0742-02

近年來,對醫學教學模式的研究成為醫學教學領域的熱門話題。醫學教學模式作為教學理論和實踐的中介和橋梁,對其做進一步的探討不僅可以豐富和發展教學理論,而且有益于促進教師反思性地成長并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教學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狀況。教學模式實質上是一種教學結構,必須蘊含特定的教學理論或教學思想,要有利于達到教學目標,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要能提供可參考的有一定操作性的教學活動結構或程序,具有與之相配套的基本教學方法。康復護理學是一門新興的護理學科,康復護理是以提高人的整體功能及生活質量為目標,是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整體護理的推廣和發展,康復護理教學也成為整個護理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目前我國的康復護理學教學體系正處于起步階段,沒有現成的模式,這就需要我們自己去探索、設計和建設。

1 康復護理學教學的現狀

1.1 康復護理教學的師資狀況

康復護理教學的師資隊伍基本都是由來自康復各個科室的康復醫師組建而成的。對康復護理的教學有一個重新認識學習的過程。如何組建康復護理教學專業的師資隊伍,如何將康復醫學與臨床護理有機的融合,如何將康復技術更好地應用于護理臨床,是康復護理教學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1.2 康復護理教學的課程內容

目前,《康復護理學》統編教材,其內容無論在康復護理理論方面還是在康復護理技術方面都遠遠不能滿足現代康復護理教學的需要,康復護理教學內容沒有從根本上擺脫康復醫學教學內容的束縛。

1.3 康復護理的教學方法

到目前為止,康復護理的教學仍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堂教學形式多采用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方式。此種方式

主要的弊端是單純強調傳授具體知識,忽視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隨著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在康復護理的教學中得以普遍應用,但在教學方法上對學生思維、分析、創新和動手能力的培養沒有更大的突破。

2 康復護理教學模式探討

2.1 建立、完善康復護理教師隊伍

應該按照美國康復護理學會定出的康復護師資格標準培養和選拔康復護師,充實康復護理教師隊伍。我們可以從畢業生中選拔優秀的護師進行2―3年康復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使之能滿足和適應康復護理教學的需要。建立康復護理自己的教師隊伍,徹底改變康復護理教學由康復醫師承擔的現狀。

2.2 教學內容上要體現康復護理的特色

康復護理是護理人員和其他康復專業人員通力合作,從護理角度幫助傷病殘者, 使他們在肉體、精神、情緒、社會和就業方面的能力,復原到可能達到的最大限度,以便他們在生活中盡可能地獨立,從被動地接受他人護理,轉變為自我護理的動態過程。它與康復醫學以及其他臨床護理在工作對象、目的、內容和方法上有很大的區別,所以應從康復整體護理、康復護理評定、康復護理技術、常見疾病的康復護理和康復護理管理等方面組織教學,在教學內容上要充分體現康復護理的特色。其中,康復護理的基本技術(與轉移、關節攣縮及其預防和處理、壓瘡預防和處理和日常生活活動的獨立及其護理)和常見疾病的康復護理的過程在教學中應該占重要地位。康復護理學是一門應用性、技能性很強的學科,在康復護理學的教學上,除了要讓學生充分掌握有關理論原則外,更重要的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康復護理過程中的康復護理評定是貫穿整個學科的基礎與核心。不僅如此,康復護理評定中的一些基本技能,如ROM 的測定、肌力測定、步態分析等肢體功能的評定在骨科、神經科也運用廣泛。因此搞好康復護理學的教學工作,不僅是本學科發展的需要,也是全面康復的要求。康復護士應能通過功能評定和功能預后的預測, 了解殘疾者在某階段的最佳健康狀況,制訂出切合實際的康復護理目標,并使殘疾者亦充分了解此目標,共同為達到此目標而努力。

2.3 課程設置及學時的安排

康復護理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和臨床各科都有很大的聯系,涉及的面很廣。鑒于康復護理學的廣泛性、多科性特點,康復護理學的課程可適當安排在臨床護理課的較后期進行。此時學生已接受了較多的各科臨床醫學及護理知識,這樣對學習和掌握康復護理會有很大的幫助。在學時的安排上,康復護理學的教學總時數一般多為30余學時,課程安排太緊,有些內容只能壓縮或刪除,影響了整個內容的連貫性,也對教學效果造成一些不利的影響。同時,也與康復護理在整個護理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不相符。根據現行的實施情況來看,以6O學時左右較為適宜。其中,康復護理概論(4學時)、康復護理評定(16學時)、康復護理技術(10學時)、常見疾病的康復護理(10學時),除了課堂理論教學外,可適當增加實習或見習課(2O學時),兩者的比例可為2:1。這樣可使教學安排更為科學、合理,也便于學生學習、掌握這門知識。

2.4 建立現代教育觀念,改良現有的康復護理教學方法

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必須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迅速樹立現代的教育觀念,知識教育現代化的核心。應樹立現代的教育觀念,更新教育觀念是教育“軟件”建設,是教育科學化、現代化的關鍵,也是培養跨世紀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人才的保證。現代教育觀念的內涵和外延十分豐富和廣闊。它包括:全面的質量觀;科學的人才觀;教育創新觀;現代教育價值觀;現代學生觀。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現代教育觀念的指導和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持。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訓練和培養,與教師的現代教育觀念,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運用密切相關。國外醫學教育重視強調:綜合性(基礎與臨床的綜合)、實踐性(重在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的主動性(在啟發式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可持續發展(注重基本素質和獲取信息的能力)。所以在康復護理教學過程中,應根據不同的內容,使用不同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可以采用課堂教學與導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導學是教師指導、引導學生學習。導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終身學習的需要,是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前提。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激發和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同時,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能根據教材的內容和教學需要,化靜為動,動靜結合,使靜態的知識動態化;能直觀生動展示變化,有效地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使教與學充滿了生機,使學生學得主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

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建立開放的學習環境,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認知工具(如:參考書、期刊雜志、網絡課堂)。充分利用校園網采用E-mail、BBS或QQ群等進行問題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使學生的綜合性、實踐性、主動性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卓大宏.中國康復醫學.華夏出版社.第1版[M].北京.1990

[2] 李樹貞.康復護理學.人民軍醫出版社.第1版[M].北京.2001

篇2

關鍵詞:中風偏癱;康復;護理

    中風作為人類健康的第二大殺手,其主要特征是起病急驟,神經功能出現局灶性缺損,同時其具有很高的患病率、發病率以及致殘率[1]。大多數中風患者所留有的后遺癥的程度是不同的,在早期即對其進行康復護理,有利于殘疾程度的降低。文章通過對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廣東省中山市小欖人民醫院77例中風偏癱患者進行康復護理,效果較好。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資料選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期間在我院進行康復護理的77例中風偏癱患者,該7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體偏癱。其中男45例,女32例,年齡28~83歲。該77例患者中有57例患者是由于腦血栓引起的,20例患者由于腦出血引起。同時,該77例患者中有50例患者上肢肌力<3級,27例患者上肢肌力>3級;51例患者下肢肌力<3級,26例患者下肢肌力>3級;患者均沒有出現意識障礙,住院時間18~62 d,平均35 d。

1.2  方法:對該77例患者采用常規治療,實施有效的早期康復護理技術,并評定患者肢體功能。為了對患者的康復情況進行評定,我們采用了Brunnstrom運動功能分級法,特別是針對初期評定時,我們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了詳細的記錄表格,并根據表格擬定康復護理目標及計劃。

2 結果

    文章通過對77例中風導致偏癱的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并在其出院前按照ADL評定方法,Barythel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指數分級法進行檢查。有45例患者評分在60分以上,30例患者評分在40分~60分,2例患者在40分以下。

3 護理體會

3.1  評價患者功能:對入院后的中風患者要先觀察,并與其本人及家屬交談,對其意識狀態、認識能力、言語、吞咽狀態、偏癱程度、肌力大小、病程長短、大小便控制能力進行檢查并詳細記錄,同時制定早期康復護理目標及計劃。

3.2  加強生活護理:在對患者進行護理時,應當對生活起居方面給予指導,并為其制定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同時要預防并發癥的發生:①預防發生墜積性肺炎,將患者口鼻及呼吸道分泌物及時清除;②預防發生口腔及眼部炎性反應,做好患者口腔護理,使用無菌鹽水紗布敷蓋眼睛;③預防發生壓瘡及尿路感染,對患者皮膚要加強護理,定時翻身,對受壓部位進行按摩,必要時使用氣圈。同時要保持床鋪的清潔、干燥、平整、舒適。對尿失禁者要保持會的清潔干燥。

3.3  飲食護理:給予患者充足的營養,使其機體的抵抗力得到提高。對于有吞咽困難的患者,插胃管給予鼻飼的時間應當在其發病后的72 h后。

3.4  心理護理:在患者康復中,對其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是非常必要的。中風患者從正常人變成殘疾人是發生在一個極短時間里的,其不能自理生活,不能從事任何活動,遭受了巨大的心理打擊及創傷,由此感覺恐懼、悲觀、失望、緊張等,尤其是失語患者,其感受更為突出。護士在對其進行護理時要有針對性的按照患者的病理心理特點,多接觸、多詢問、多關心鼓勵患者,在照顧其生活時要耐心細致,同時要做好基礎護理。在取得患者信任和合作后,要樹立患者積極戰勝疾病的信心,使他們在進行治療和康復護理的時候能夠積極主動的配合。

3.5  護理:良肢位是早期康復護理的關鍵,主要是為了防止或對抗出現痙攣姿勢,使肩關節得到保護及早期誘發分離運動的。護士應當從患者入院即將自然改為康復臥位,為患肢康復奠定基礎。時刻保持肩關節的外展外旋,前肩伸直外旋,髖關節內收內旋及手指伸開的抗痙攣康復姿勢有利于使患肢的恢復。應將癱瘓肢體的手指關節伸展,同時為防止足下垂,踝關節應當稍背曲,在下肢外側部放置沙袋或其他支撐物,有利于防止下肢外旋。患者每種臥位盡量不要超過1 h,這對于癱瘓肢體的血液循環及康復進展都是非常有利的[2-3]。

3.6  訓練患者自我護理:患者康復情況良好,應當逐步將患者的訓練過度到自理方面,護理人員在對其進行指導時,要確保其安全,始終守在其身旁,并適當的給予協助及鼓勵。當患者肌力恢復到一定程度時,要在日常生活中將ADL訓練貫穿進去,如洗臉、刷牙、進食、脫衣等訓練。

    總之,通過對中風偏癱患者進行有效的康復護理及訓練,可以最大限度的調動機體內部的潛能,同時對腦神經功能的重組再現都具有積極的作用,能夠從根本上對偏癱肢體功能進行改善,使患肢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復,有利于各種并發癥的減少。在進行康復護理訓練中,不僅可以使醫護患關系更加融洽,同時也可以促進患者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復,從而及早重返社會和家庭。

4 參考文獻

[l] 畢俊紅,張  清.老年腦中風康復的早期護理干預[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4,13(4):459.

篇3

方法:128例病人分為兩組:基底節區腦出血早期康復護理組(觀察組)和以往檔案資料組(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各64例。觀察組在常規保守治療的同時給予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對照組采用常規保守治療4-15天病情平穩后進行單一康復護理,15天后兩組評定療效。

結果:觀察組和對照組的顯效率分別是68.75%和43.75%,兩組比較P

結論:治療同時即進行綜合康復護理聯合責任護士利用省力的方法護理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較單一康復護理效果好。

關鍵詞:基底節區腦出血 早期 綜合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160-02

腦出血由于發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的特點,早期康復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尚存的功能,避免由于“制動”或“廢用”造成的廢用綜合征,因此及時治療的同時即進行綜合康復護理至關重要。我科自2010年10月~2012年4月,在治療同時即進行綜合康復護理聯合責任護士利用省力的方法護理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64例,與以往檔案資料進行單一康復護理的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64例進行對比觀察,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所有病例均為本院住院患者,經CT或MRI檢查確定為基底節區腦出血,符合2005年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有關腦出血的診斷標準;其中男88例,女40例,平均年齡66.2歲,發病2~120小時入院。無其他部位出血,無心肺功能不全,出血量10-40ml,均為保守治療。

1.2 分組。128例患者分為兩組,2010年10月-2012年4月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為觀察組共64例,其中男46例,女18例,年齡53~79歲,平均66.4歲;對照組是2010年10月以前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檔案資料64例,其中男42例,女22例,年齡48~82歲,平均年齡65.6歲;兩組間年齡、性別、既往史、發病時間、出血部位、出血量和并發癥等情況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方法。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脫水、止血、保護腦細胞、等保守治療。對照組在保守治療待病情平穩4-15天后,給予維持關節活動度、防止肌肉萎縮等單一功能鍛煉,每日進行2-3次,每次15分鐘。觀察組在患者入院后開始治療的同時,即給予患者肢體早期良肢位的擺放、對抗痙攣引起的異常姿勢進行被動運動等并發癥的預防護理。良肢位是指癱瘓的肢體應放在適當的抗痙攣位置,不受壓,防止關節過屈過伸。例如,上肢因痙攣引起的內收、內旋、屈肘、前臂旋前、屈腕和指的姿勢,通過被動運動,使之變為外展、外旋、伸肘、前臂旋后、伸腕和指的姿勢等。因被動活動:可促進肢體血液循環,維持關節韌帶動度,預防肌肉,韌帶痙攣及關節急性攣縮。逐步進行由遠端小關節到近端關節的主動運動、抗阻運動、吞咽困難的訓練、語言的訓練、面部肌肉的運動等早期康復鍛煉。聯合利用簡單的生活用物,如責任護士自己制作的生活功能訓練板、彈力帶、泥膠、繩梯等進行功能鍛煉,把患者的功能鍛煉和生活自理能力鍛煉相結合,將康復鍛煉和康復器具配合使用。責任護士在護理中動作要協調到位,次序要由大到小,護理人員要能運用自己身體的靈活性來操作,避免給患者康復鍛煉時對護士自身造成損傷,每日進行2-3次,每次15分鐘。全部患者在患病后15天進行MBI指數評定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通過護士主訴評定有無職業損傷表現。

1.4 療效標準。按照日常生活活動(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的評定量表中改良Barthel指數(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來評定,包括十個項目:進食、修飾、轉移、如廁、大便控制、小便控制、穿衣、平面步行、上下樓梯和洗澡,共計100分。MBI對定期評價康復效果有較高的價值,為制定康復方案提供客觀依據。①基本痊愈:MBI評分60分以上,殘疾程度0級。②顯著進步:MBI評分40分-60分,殘疾程度1~3級。③有效:MBI評分20分-40分。④無效:MBI評分0分-20分,臥床病例、殘疾5級以上。

1.5 統計學方法。統計學處理:各項指標測定結果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兩組間數據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評定。觀察組顯效率(基本痊愈+顯著進步)為68.75%,對照組顯效率為43.75%,兩組顯效率差別有極顯著意義(X2=7.14,P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療效比較

組別n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

觀察組6444(68.75)12(18.75)8(12.5)87.5

對照組6428(43.75)20(31.25)16(25.0)75

注:觀察組與對照組顯效率比較,差別有極顯著意義(X2=7.14,P

2.2 治療后MBI評分比較。觀察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極顯著意義(t=6.40,P

表2 兩組治療前后MBI評分比較

組別n治療前(X±S)治療后(X±S)

觀察組6425.15±8.6314.95±9.43

對照組6425.12±8.5319.45±7.83

注:兩組治療后均數差別檢驗有高度顯著差異(t=3.60,P

3 討論

腦出血約80%發生于大腦半球,以基底節區為主,多損及內囊,基底節區腦出血可引起的主要表現為意識障礙、肢體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小便失禁等癥狀,還會出現肺部感染、褥瘡、應激性潰瘍等并發癥,由于神經功能的損傷給患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很大負擔。因此治療與護理同樣相當重要。應早期給予患者肢體良肢位的擺放、對抗痙攣引起的異常姿勢進行被動運動,預防關節攣縮、變形。為下一步的主動運動,等張、等長和等速收縮等康復護理打好基礎。病情平穩后可聯合利用簡單的生活用物進行功能鍛煉,以及康復鍛煉和康復器具配合使用,將患者的功能鍛煉和生活自理相結合。護士在給患者進行康復鍛煉時利用省力方法也防止了一些職業損傷。以往多以肌力量的增加作為偏癱運動功能恢復評價依據,而我們此次的課題以ADL能力的評定量表中改良Barthel指數做為偏癱時運動功能恢復的評價指標。爭取讓患者早日恢復健康的生活狀態。

4 小結

隨著醫學的發展,腦出血的治療護理水平已經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由于腦神經功能的損傷,給患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導致許多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自理,給家庭及社會帶來了很大的負擔。護理腦出血患者中基礎護理、生活護理工作也是非常繁重的,護士常因此造成自身職業損傷。因此腦出血患者不僅僅需要挽救生命,而實現的最終目標是回歸社會,早期的康復護理中實施早期康復鍛煉,配合護士利用省力的方法,能使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并且減少了護士自身的職業損傷。

我們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顯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顯效率差別有極顯著意義。兩組治療后MBI評分比較,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高度顯著意義。我們認為基底節區腦出血常規治療聯合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將使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的護理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可極大減輕患者的后遺癥,提高生活質量,也減少了護士的職業損傷。

參考文獻

[1] 魯秋香.腦出血的康復護理.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8年1月第11卷第1期

篇4

關鍵詞:心理 康復護理 康復期精神分裂癥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346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7-0306-02

精神分裂癥最常見的臨床癥狀主要包括:自知力缺乏、情感淡漠、思維貧乏、意志缺乏、行為懶散等[1]。給予患者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有利于控制精神癥狀、緩解病情、維持藥物。但是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證明,心理-康復護理在康復期精神分裂癥的臨床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為了觀察心理-康復護理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效果。在2010年12月到2012年12月期間,本醫院對收治的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采取心理-康復護理,康復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收集2010年12月到2012年12月本醫院收治的72例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資料,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6例。觀察組中男患者19例,女患者17例,年齡在39~6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9.33±7.37)歲。病程在2~17年之間,平均病程為(12.74±3.76)年。對照組中男患者20例,女患者16例,年齡在40~6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8.32±5.32)歲。病程在3~24年之間,平均病程為(15.88±3.24)年。兩組患者均符合疾病納入標準,身高、體重、病因等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性(P>0.05),可以進行組間比較。

1.2 方法。對照組采取傳統臨床護理,觀察組患者采取心理-康復護理,具體操作如下:由資深主管護師、主治醫師進行講課示范、訓練。在進行心理-康復護理之前,首先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定制合理的的作息制度以及針對性的護理計劃,并由導師向患者闡述心理康復護理要求、目的、計劃等。在護理過程中,主要訓練患者的日常生活中所到完成的事情,比如按時起床、洗漱、內務、晨練、吃飯、飲水、服藥、參加各項文娛活動、作息等,使患者的生活內容更加具有規律性、多樣性。每天按時督促檢查,定期進行評比,采取獎勵的方法,提高患者的積極性、互動性,促進其掌握生活技能。針對出現心理問題的患者,作為醫護人員應該與患者進行面對面交流,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動狀態,了解患者的具體情況,指導患者正確用藥,有效減少藥物使用不良反應,緩解患者的煩躁不安、敏感、沉默寡言以及易怒的情緒,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另外組織患者,進行集體宣傳教育,對患者講授精神疾病方面知識,訓練患者的人際交往能力、社會勞動能力等。

1.3 療效判定。患者實驗時間為30d,在治療前后,最后由經過訓練的精神科護師和精神科主治醫師,分別進行護士住院病人觀察量表(NOSIE-30)、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陰性癥狀量表(SANS)等量表評定[2]。NOSIE-30評分升高則表示患者病情恢復良好,BPRS、SANS評定值降低代表患者病情恢復良好。最后針對患者的尿常規、血常規、肝膽腎心腦功能作出全方位的檢查。

1.4 統計學處理。本次所有研究資料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表示(X±S),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心理康復護理前后,觀察組患者的NOSIE-30、BPRS、SANS評分結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心理康復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NOSIE-30、

BPRS、SANS評分結果(X±S)

心理康復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NOSIE-30、BPRS、SANS評分結果,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病程非常漫長,在長期的住院生活中,與外界的接觸比較少,表現行為異常、感情冷漠、交往能力在衰退。這給家庭與社會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與精神負擔。單獨采取藥物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很難得到良好的控制,無法促進患者的社會功能康復。通過以上的研究,在治療前后,護士用觀察量表評定總分,觀察組患者NOSIE-30評分明顯提高、BPRS與SANS評分得到很大程度的下降。可見心理行為康復療法對精神障礙的療效比較確切,特別是在慢性精神分裂癥的長期治療中。心理康復護理措施的實施,有利于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消除殘留癥狀、增強患者的生活動力、提高患者的人際交往功能、社會功能、降低精神病的復發率,促進患者的病情恢復,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滿意程度。

總而言之,護士是心理康復護理措施的組織者和實施者,護士應該提升自身的專業理論知識與護理技巧,合理安排患者的日常生活,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使患者保持正常人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措施,早日回歸家庭,走向社會。

參考文獻

篇5

方法:使用對比分析的實驗方法,將病情和身體狀況較為一致的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只采用藥物治療,而實驗組則使用藥物治療結合早期康復護理的治療方式,將一段時間之后兩組的治療結果同治療前進行對比。

結果:對采集的三組數據進行Barthel指數評定處理,并經對比分析得出研究結論。

結論:早期康復護理的介入能夠有效地促進腦卒中患者活動能力的提高和恢復,并且合理的設計不會產生副作用。

關鍵詞:早期康復護理腦卒中患者活動能力影響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310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1-0220-01

腦卒中是我國最為常見且難治的疾病之一,俗稱為腦中風,在國內每年的發生腦卒中的病人約為200萬左右。高致殘率、高死亡率和易復發的特點給人們的健康和正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腦卒中是向大腦輸送血液受到阻礙而導致的急性疾病,腦血管的缺血或出血往往導致重者死亡,輕者癱瘓、虛弱,語言、行動和思維能力都受到極大的的影響,對患者家庭增加了沉重的負擔。

1實驗資料

試驗使用的采取的病例是2012年8月1日至2012年12月1日之間在某醫院神經內科進行治療的腦卒中患者,選擇病情程度和身體機能相近的患者60例,都符合我國對腦血管疾病制定的診斷標準。在經頭顱CT證實為早期的腦卒中病情之后,同時需要符合以下幾個條件:①均存在肢體障礙,上下肢行動不便;②無意識障礙和思維不清等情況,也暫時無失語情況,能夠配合訓練;③排除嚴重的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的限制情況;④排除惡性腫瘤、傳染性疾病和其他嚴重性疾病;⑤無精神病史,近期無抗抑郁、焦慮等治療藥物的攝入史。與患者簽訂自愿配合試驗的協議,選擇合適的試驗觀察對象60例,男女性別不限,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為系統的康復護理組,有30例患者;一組為普通的藥物治療組,有30例患者。60例病患的年齡范圍在45~70之間,患者之間的一般性情況如年齡、身體機能、癱瘓程度和體征等無顯著差異,統計學P>0.05。

2實驗內容和方法

整個實驗是通過對不同患者施以不同的治療方法來研究和分析早期的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的作用,將選取的患者按照指定的治療方案進行為期三個月的治療,每隔一個月進行治療效果的評定和數據記錄,通過分析數據和病人的外在表現情況來總結出不同治療方案的對比實驗結果。

2.1實驗方法。具體的實驗方法可遵循以下步驟:①患者住院之后進行神經內科對腦卒中的常規治療,恢復腦組織功能,緩解其他急性病癥;②對治療結果進行評價;③對康復護理組按照相應的治療方案。即:“康復護理+藥物治療”的模式進行治療,同時對普通治療組按照常規的藥物治療方式治療,維持三個月;④將每個月的評價結果匯總進行對比分析和總結。

2.2實驗內容。早期康復護理的內容主要包括肢體功能恢復、關節被動活動訓練、坐位訓練、主動活動訓練、站立走動和上肢日常動作訓練等涉及到全身身體部位的物理康復護理,還有心理護理。

實驗中治療方案內容如下:普通治療組使用常規藥物治療,使用阿司匹林75mg~150mg/天,輔以部分降纖藥物和相關的中成藥,然后根據病患情況來適當的調節用量;康復護理組除了常規的藥物治療方案以外,由專門的護士做三個階段的系統性康復訓練。第一階段,患者肢體患處各關節被動活動、床上良肢擺放、定時翻身練習、早期坐位平衡訓練和患側起坐練習等等;第二階段,坐站訓練、日常進食、脫穿衣服、站立平衡、耐力訓練和其他下肢訓練;第三階段,走路訓練、上下樓梯訓練、平行內杠步行等。

2.3觀察指標及統計方法。國內學者在進行相關研究時所用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ADL),經證明是科學有效的。因此本文沿用此種方法來進行評定,采用Barthel指數,100分滿分制。對所得到的數據經合并分析之后,對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而計量資料使用w檢驗。

3實驗結果及分析

將三個月之后的兩組實驗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得出數據如下表1所示:

從表2中可知,治療前的兩組情況沒有明顯差異,而在治療過程中患者的外在表現情況都在不斷恢復,而治療階段完成后兩組患者的評分也有一定的提高。P>0.05表明,兩種治療方案都對患者的行動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在Barthel指數評定中可以看出兩者的差值相差較大,說明康復護理組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較單獨的藥物治療所起到的效果要大。

筆者除了對兩組實驗結果的數據進行匯總分析以外,還注意觀察患者的外在表現情況和在康復訓練中能力的恢復情況,如經過康復訓練的患者比普通藥物治療患者更快和更好地完成日常的刷牙、洗臉穿衣等行為,而且在行走和肌肉活動控制能力上有更好的表現。腦卒中患者對康復護理的積極配合能夠提高完成的效果,心理護理內容能夠及時地疏導病患及其家屬的情緒、端正態度。

另外,雖然在數據沒有明顯表露出,但即使在選取實驗對象時各身體機能相差不大,在實際治療中,對藥物和康復護理訓練的敏感度也會存在個體性差異。需要注意的是,整套康復護理需多次實施才可有效,最好是每天都進行訓練,由家屬或者陪護來進行支持。

4結論

將早期康復護理系統地納入腦卒中患者的常規治療對于患者的活動能力恢復是有益無害的,正確的訓練方法能夠使患者更快地恢復正常生活能力。雖然需要盡早開始,但是如果患者尚處于腦卒中急性期或者加重期,則需先穩定病情,否則會造成本末倒置。

篇6

方法:將在我院于2011年9月-2013年5月進行治療的10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應用康復護理,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采用Fugl-meyer(FMA)量表分別在試驗前后對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進行評定,記錄統計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情況。

結果:兩組患者試驗結束時Fugl-meyer評分較試驗前均有所提高,但試驗組評分(36.88±4.72)明顯高于對照組(30.26±4.67)(P

結論:急性腦梗死患者在康復期接受康復護理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關鍵詞:急性腦梗死康復護理肢體功能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9-0033-02

隨著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的逐年升高,其所造成的社會影響也越來越大,而急性腦梗死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所造成的肢體功能障礙嚴重的影響了患者勞動能力和生活質量,給患者和家庭社會帶來了嚴重的精神、經濟負擔。研究顯示,綜合康復治療能夠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神經缺損等,可顯著提高腦梗死患者的臨床療效,降低致殘率[1],為此,本文選取了5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恢復期的康復護理,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試驗選取了我院于2011年9月-2013年5月進行治療的100例急性腦梗死伴有肢體功能障礙的患者隨機均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所有患者診斷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且不合并其他肢體功能障礙性疾病。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4例,年齡48-78歲,平均年齡68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類型、Fugl-meyer評分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急性期必要的的常規藥物治療,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試驗組患者在此基礎上予以專業系統的康復護理,方法如下:

1.2.1心理護理。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急性腦梗死的相關知識及并發癥特點,耐心解決患者及家屬提出的問題,并向其交待肢體功能障礙通過有效的康復訓練是能夠改善甚至恢復正常的,緩解其精神壓力,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其對康復訓練的依從性。

1.2.2肢體功能訓練。在患者病情穩定后協助其變換,及時給予肢體的被動和主動運動,即對患肢肌肉、關節做按摩、拉伸、屈伸等活動,以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肌肉攣縮;對患肢進行適當的感覺刺激,促進其感覺功能的恢復;要求患者運用健肢進行日常的飲食、穿衣等活動;先讓患者主動用患肢做簡單的床上伸縮、曲展、移動及關節旋轉等活動,再指導患者用患肢握持、抓取物品,并進行行走、蹲起等活動,鼓勵其盡早進行的自主飲食、穿衣、洗漱、大小便等活動。

1.3評價指標。于訓練1個月時采用Fugl-meyer(FMA)量表對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進行評定,該方法總分100分,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樣本數(n)或率(%)表示,采用X2檢驗,檢驗標準:P

2結果

3討論

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急性腦梗死的病死率雖然逐年下降,但由其導致的肢體功能障礙卻成為影響人類身心健康的重要問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康復護理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的重要性,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多數急性腦梗死的治療原則均提出應早期進行康復治療,而康復專家普遍認為,只要急性腦梗死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神經系統癥狀不再進展,48小時后即可開展早期康復[3],說明早期康復護理治療對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對5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了早期的康復護理干預,結果表明患者的肢體功能和日常活動能力得到了明顯改善,明顯優于僅接受常規護理的患者,這與鄧敏玲[4]的研究是相似的。因此,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臨床醫師應加強對康復護理重要性的認識,給予急性腦梗死患者及時、合理、有效的康復護理措施,以改善其肢體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齊瑞,嚴雋陶,張云云,汪濤,錢義明,張玲.綜合康復治療腦梗死的臨床研究[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J].2008.30(1):36-38

[2]桑德春,紀樹榮,張纓,金萍.Fugl-Meyer量表在社區腦卒中康復療效評定中的應用.中國康復醫學雜志[J].2007.22(3):264-265

篇7

  腦卒中是腦中風醫學的學名,是發病突然的一種腦血液循環發生障礙的疾病,臨床也叫做腦血管意外。腦卒中在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后遺癥即是發生偏癱,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活動障礙,會對患者的生活造成嚴重的困難。本文選取2010年10月-2011年10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8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對其中40例患者進行了早期中西醫綜合康復護理,取得了比較理想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0月-2011年10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8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40例與對照組40例。其中觀察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最大75歲,最小41歲;腦葉出血18例,腦梗死21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最大74歲,最小42歲;腦葉出血16例,腦梗死24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比例、偏癱原因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早期床邊中西醫綜合康復護理,比較兩組的護理效果,總結護理體會。

1.2.1 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即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定時進行拍背、翻身的基礎護理,預防患者發生褥瘡等。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給予早期床邊中西醫綜合康復護理。

1.2.2.1 西醫的康復訓練 對處于臥床期的患者進行上肢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掌關節等被動運動[1];對離床期的患者進行坐起、站立及平衡感等練習;對于步行期的患者進行行走等訓練。

1.2.2.2 中醫的按摩護理 每天兩次對患者的偏癱部位進行中醫推拿按摩,可以明顯增加患者的舒適感,同時防止肌肉的痙攣[2]。

1.2.2.3 心理護理 患者發生偏癱后,由于生活的不方便極易造成心理上的影響,護理人員要和患者進行面對面的交談,了解患者的顧慮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幫助患者樹立康復的信心,積極配合康復護理訓練。

1.2.2.4 健康教育 給患者及其家屬講解偏癱康復訓練的知識,注意防止發生褥瘡等并發癥,對患者的一些不良生活習慣,如飲酒等對偏癱康復的影響進行說明。

1.2.2.5 其他護理 對患者的飲食情況進行指導,建立營養食譜[3];對于出現便秘的患者指導其進行腹部按摩,并根據便秘的程度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

1.3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1995年中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腦卒中的康復評定和治療中的評定標準[4],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患者的協調運動恢復正常,可以獨立進行運動,痙攣明顯減輕;有效:患者的協調運動有所恢復,患者基本脫離了共同運動,痙攣有所減輕;無效:未達到顯效和有效的標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兩組間比較采用 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轉貼于

2 結果

觀察組顯效15例,有效23例,無效2例,有效率95%;對照組顯效8例,有效17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62.5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31.56,p<0.05)。詳見表1。

3 討論

針對腦卒中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早期床邊中西醫綜合康復護理,可以使患者的康復速度加快,在康復護理中一定要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切勿急于求成[5-7]。對于患者的康復指導和護理幫助要有耐心和愛心,不要因為重復和疲憊對患者的康復護理產生厭煩心理;在護理時注意不要忽視常規褥瘡等并發癥的處理;當患者可以行走后,護理人員可以扶患者到室外進行練習,以循序漸進的原則盡量讓患者達到可以自行緩慢行走的程度;在進行中醫推拿、按摩時要注意手法的適中,避免過重或者不到位;對家屬的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家屬的護理配合對患者的康復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要耐心解答患者的疑問,認真進行指導;當患者出現不良情緒時,一定要注意對患者的情緒疏導,了解患者的真實想法,幫助其樹立信心,積極配合治療,爭取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宋俊花,李向錄.88例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床邊中西醫綜合康復護理[j].中國科技信息,2004,18(4):32-32.

[2] 趙鳳春,冀秀芳,裴磊.腦卒中偏癱病人早期康復護理效果觀察[j].護理研究,2002,16(4):194-196.

[3] 龐圖娟.腦卒中偏癱早期康復護理體會[j].實用護理雜志,2002,18(4):14.

[4] 鄒家莉,何維娜,楊燕.腦卒中后偏癱患者中西醫綜合康復的護理體會[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5):472-473.

[5] 葛瑩.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護理[j].中國醫學創新,2010,7(5):120-121.

[6] 任劍鋒,劉宏.急性腦卒中偏癱的早期綜合康復治療療效觀察[j].中 國醫學創新,2010,7(4):76-77.

篇8

[關鍵詞] 腦卒中 康復護理 呼喚護理

[中圖分類號] R74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7210(2011)02(c)-151-02

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腦卒中患者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其極高的致殘率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1]。在急性期有效治療的同時,是否進行規范、系統的康復護理是影響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為幫助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及肢體功能的恢復,我院神經內科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綜合康復護理,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 2008年9月~2009年 9月住院的 60例腦卒中康復患者,按照發病類型及年齡分層等隨機將其分為實驗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實驗組中,男 17人,女13人;年齡 52~64 歲,平均58歲。對照組中,男18人,女12人,年齡 51~65 歲,平均59歲。康復開始時間為發病后(40.25±21.87) d。兩組患者在一般人口統計學資料、基本疾病特征及社會支持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①所有患者經頭顱 CT 或 MRI證實 ,符合 1995 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訂的診斷標準;②病情穩定,病程<3個月;③愿簽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②惡性腫瘤;③四肢截癱患者;④既往腦血管病史且留下功能障礙者;⑤嚴重認知功能障礙患者;⑥聾、啞患者; ⑦有精神病史,近期內有抗抑郁、焦慮藥物攝入史者。

1.4 評定方法

日常生活能力(activies of daily living,ADL)的評定采用國際通用量表 Barthel指數(BI),肢體運動功能采取Fugl-Meyer(FM)運動功能積分法評定。分別在兩組患者入選時、治療1個月后由同一名評定人員評定。

1.5 方法

1.5.1 對照組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接受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和護理。

1.5.2 實驗組患者除接受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和護理外,同時給予如下康復措施:

1.5.2.1 良肢位的擺放良肢位是從治療角度出發而設計的一種臨時性,每2小時改變1 次,分仰臥位、左側臥位、右側臥位,對痙攣、肩關節早期誘發分離運動等均能起到良好作用。如對有肌肉痙攣者的肢體采取用夾板固定、定時放松并行肢體被動鍛煉以保持功能位置;對肌肉攣縮者行針灸治療緩解肢體攣縮;對弛緩性癱患者,如下肢可用丁字鞋、沙袋、米袋等固定患肢使其維持功能位。

1.5.2.2 被動關節活動度維持訓練為了促進肢體功能恢復,按摩肢體,順序從近端至遠端,手法要柔和,在按摩后可進行各關節被動練習。

1.5.2.3 健肢帶動患肢運動如十指交叉雙手上舉運動,屈膝抬臀做橋式運動,向患側翻身等。

1.5.2.4 坐立位功能訓練對于腰背部肌力較好的患者,應進行坐位功能的訓練,待坐位平衡改善后,就開始立位訓練。

1.5.2.5 日常生活訓練日常生活活動是患者為了維持生存而進行的一系列最基本的活動。針對患者功能恢復的程度,進行日常生活技巧訓練,內容包括進食、穿脫衣服、起床、洗漱等以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1.5.2.6 作業治療選擇作業治療時,應強調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如為增強手指精細活動功能,選擇編織、彈琴、書法等訓練;為增強肩、肘伸屈功能,選擇木工的刨削、拉鋸、砂磨平板的訓練;為達到鎮靜、減少煩躁,選擇繪畫、刺繡、編織等操作簡單,重復性強的作業活動。

1.5.2.7 呼喚護理對于應用“格拉斯昏迷評分”在11分以上的患者實施呼喚護理,即在做任何治療護理操作時像對待清醒患者一樣與其不斷地進行交流,如解釋操作的目的、意義以及告知有無疼痛感并觀察其反應如皺眉或肢體抖動等,并及時給予反饋。筆者是這樣做的:①筆者認為呼喚即使用聲音刺激可調整神經元的興奮性,重建神經功能網絡,重現功能重組,達到重塑作用,呼喚作為一種神經系統的有效刺激,目前已應用于臨床[2-3]。②筆者相對地固定一組護理人員,每次換班時介紹自我,治療時介紹治療項目,富有感情地對患者講解治療、護理的內容,像家人一樣聊天,鼓勵家屬配合筆者進行呼喚護理,讓家屬將家中發生的一些有趣的事、關心的事反復在患者耳邊講述。③針對其文化程度、喜好選擇一些報紙、文章、音樂在耳邊閱讀或播放。

1.5.2.8 心理護理由于病程長,康復訓練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這容易造成患者與家屬喪失信心。因此在護理患者時對患者在功能恢復期間取得的一點微小進步給予肯定,鼓勵患者進行主動運動,積極配合康復訓練[4],激發家屬共同努力,堅持訓練的信心。

以上康復措施由康復護理人員一對一進行,2次/d,30 min/次。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資料正態分布進行t檢驗,以P

2 結果

治療前兩組兩項指標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與對照組FM、BI兩項指標比較差異均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治療前后BI評分、FM評分比較(x±s)

3 討論

腦卒中患者早期進行系統化、規范化的康復護理可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5]。應用良肢位的擺放配合針灸治療以及被動鍛煉,坐位訓練,明顯降低了肩痛、肌萎縮等并發癥的發生,提高了肌力;在康復訓練中,重視呼喚護理、作業治療和心理護理,使患者從被動接受治療到患者及家屬積極主動參與,康復質量明顯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明顯增強,因此在整個康復過程中,康復護理人員與康復團隊成員密切配合[6],并取得家庭社會的支持與參與,制訂科學、切實可行的綜合康復護理方案具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戴紅,王威,于石成,等.北京市城區居民腦卒中致殘率及對社區康復的需求[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0,15(6):344-347.

[2]范慧琴,李建玲.呼喚對卒中昏迷患者的臨床應用價值[J].護理研究,2004,18(5):870-871.

[3]史月田,王碧艷.呼喚治療護理模式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促醒作用[J].中國護理雜志,2005,20(6):3-5.

[4]陳喜志,羅華.早期康復教育介入對急性腦卒中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8,23(6):546-547.

[5]鄧景貴.腦卒中急性期康復護理及康復訓練的程序及特征[J].中國臨床康復,2005,9(9):175-177.

[6]Von L, Wottrich AW, Holmquist LW. Rehabilitation in the home versus the hospital: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J]. DisabilRehabil,1998,20(10):367-372.

篇9

關鍵詞腦梗塞;功能障礙;康復護理

當前醫療設備先進,診斷治療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極大地提高了腦梗塞患者的存活率,但在存活者中,約60%~80%遺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其中15%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1] 。為了使腦梗塞患者盡快有效地恢復其社會生活,最大限度的恢復其運動功能,降低致殘程度,國內學者主張在發病后進早進行康復護理。

我科自2003年6月至2004年12月對62例腦梗塞患者進行了早期康復護理,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1臨床資料

選擇的62例腦梗塞致肢體功能障礙病例,經顱腦CT或MRI證實,全部符合臨床診斷標準,且均有一側偏癱,無意識和嚴重的智力障礙,其中男42例,女20例,年齡46~75歲,將其隨機分成康復組和對照組,康復組32例,男22例,女10例,平均年齡65.4歲。對照組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齡63.5歲,住院時間最短23天,最長45天。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情程度和既往史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兩組病例均采取神經內科常規治療與護理。對照組不進行康復訓練,康復組與入院后即開始實施肢體康復訓練,根據病情,選擇由簡單到復雜、由少到多、循序漸進的方法。

2.1臥床期訓練

以患肢的被動運動為主,誘導并強化患肢的主動運動。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良肢位的擺放,包括仰臥位、健側臥位、患側臥位的抗痙攣。定期翻身,每2小時一次,以健側臥位為主,也可患側臥位、仰臥位交替使用。健側臥位時在胸前放一枕頭,使患肩前伸,患側肘關節伸展,腕、指關節放在枕上,掌心向下;患側下肢稍微彎曲放在健腿前。患側臥位時,患肩向前,肩關節呈900,肘關節伸直呈1800,手指伸開,掌心向上;患側下肢向后呈稍微屈膝狀,健側下肢在前。仰臥位時,頭偏向一側,肩胛下墊一小枕,使肩關節處于上抬前挺,上臂外旋外展,肘與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分開并伸直;患側下肢保持中立位,大腿稍向內加緊并稍內旋,腳掌下墊枕或足板托,腳背翹起與床面垂直,以防止足下垂、足內翻和髖關節內外旋。在偏癱狀況有所改進時即進行床上翻身訓練,首先讓患者做好翻身前的準備,即雙手交叉向前平舉,指導患者屈肘、用健手搭于病肘,將健腿插入病腿下方,在軀干旋轉的同時,以健側帶動患側,進行向健側翻身的練習,然后護士協助患者達到良肢位。在進行向患側翻身練習時,可以充分利用健側上下肢的力量,但要注意保持正確的臥位。

2.2坐站位訓練

根據病情恢復情況,依次進行床上長坐位、床邊坐位、從床上向輪椅的轉移、坐站位訓練。首先使患者用健腿將患腿移至床邊,用健手支撐身體,肩部前傾,抬頭坐起,重心移至臀部,護士應站在患側保持患者的坐姿,以防發生意外;在向輪椅轉移時,要充分利用健側上肢的力量支撐身體,身體重心轉移至健側下肢,移動軀干,將臀部擺至輪椅上;當患者肌力達到3級以上時,可開始進行站立訓練,護士站在患者的正前方,讓患者的健手摟住護士的腰部,護士的一只手將患側手固定予一側腰部,另一只手放在患側掖下支撐患者的軀干,利用腰部向上的力量站起。重心先放在健側下肢后逐漸轉移至患側下肢。在保證正確的站姿后,護士站在患者的患側保證其安全,為下一步的行走訓練做準備。

2.3步行訓練

步行訓練強調患側持重能力及膝關節屈肌和踝背肌的訓練。當患者能站立15~20分鐘無疲勞感時,即開始步行訓練。步行康復時幫助患者扶支撐物站立,多次反復后讓患者徒手站立,開始步行時指導患者先原地踏步,行走時要緩慢,量力而行,如患者有需要則陪伴患者練習步行。

腦梗塞患者進行肢體功能康復護理時,采取被動運動與主動運動相結合的方法,隨著肌力的不斷增強,逐漸減少被動運動,向完全主動運動過渡,訓練的次數和時間可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而定。活動度應從小到大,以不引起患者疼痛為原則,根據患者病情及癱瘓肢體功能狀況選擇訓練項目及活動量,并逐漸增加,每日以護士――患者“一對一”的方式進行護理指導,每次1小時,每日一次。一般認為,抗痙攣肢位、變換和肢體被動活動對血壓無明顯影響,在病后馬上就可以開始[2] 。

2.4康復評定及資料處理方法

應用簡易Fugl-Meyer積分對兩組患者入院時和4周后的肢體活動功能進行評定。Ⅰ級<50分;Ⅱ級50~84分;Ⅲ級~95分;Ⅳ級~99分[3]。

3結果

康復組和對照組康復訓練前后的肢體運動功能評定見表1。兩組患者康復訓練前后的肢體運動功能評定。

由表1可見,經x2檢驗,兩組之間有顯著差異(P<0.05),患者康復效果康復組明顯由于對照組,且康復組未出現關節強直、肌肉萎縮和各種畸形,縮短了康復療程,而對照組為給予任何康復治療,有些患者可能自發的根據自己的認知情況進行某些運動功能的學習和訓練,這樣往往不夠及時,不夠正確,出現了2例不同程度的關節僵硬,1例肌肉萎縮。

4討論

早期康復護理在促進患者運動功能恢復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顯著優于單純藥物治療及恢復期恢復療法,而且早期康復可能大大的減少肌肉萎縮、肩關節半脫化、關節萎縮畸形、足下垂或內翻等腦血管病的繼發障礙,為恢復期康復創造良好條件,這一點是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替代的。腦梗塞致肢體功能障礙患者在積極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護理人員應及早對患者進行肢體運動功能康復訓練。

訓練前,對肢體運動障礙程度進行評估,分別制定不同的訓練計劃,以提高康復水平。

康復組的病人由于在早期就開始實施肢體康復訓練,使患肢處于良肢位,保證了肢體處于功能位,結果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明顯優于對照組。實踐證明,早期康復訓練可保持關節的靈活性,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癱瘓肢體的營養狀態。同時對健側肢體的訓練,促進了其對患側肢體的影響[4]。

腦梗塞后中樞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上存在代償和功能重組的自然恢復能力,有研究表明,急性腦梗塞發病后的前3個月是功能恢復最快的時期,康復效果與康復訓練開始的早晚有關[6],康復組的訓練結果說明,早期康復護理是肢體功能恢復的重要環節,對減少殘障的發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5小結

早期護理康復訓練可明顯改善肢體運動功能,減少腦梗塞的并發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高麗萍、霍春暖、張雅靜等.早期康復訓練對急性腦梗塞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中華護理雜志,1999,34(7):392.

[2]許治強、周伯榮、梁燕玲等.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對急性腦卒中患者功能預后的影響.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2,17(4):225.

[3]梁光霞、張向輝、史紅梅.超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病人功能恢復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4,19(13):69.

篇10

【摘要】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影響,以便為護理人員提供可參考的護理依據。方法 選擇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121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隨機分為康復組61例和對照組60例,分別采用常規治療和常規治療加康復護理,評價其效果。結果 在經過常規治療及康復護理后,康復組的DDNF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

腦卒中癱患者的自我癥狀提供一定的臨床指導。

【關鍵詞】康復護理;干預;腦卒中;偏癱

Abstract: Intention : In order to researchwhat effects rehabilitation nursing will have on hemiplegia caused by acute cerebral stroke ,and in order to provide data for nurses to refer to. Approach: To randomly pick out 121 hemiplegia patients of January 2008 to January 2010 in our hospital , and divide them into two groups-61 ones of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60 ones of control group. Then apply to the R-group conventional therapy an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but to the C-group only conventional therapy .Finally carry out an evaluation of the results.Results: After application of conventional therapy an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 the defect degree of neruodefect(DDNF)of the R-group is remarkab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led(p

腦卒中在我國很常見,致殘率極高,偏癱是其最多的致殘之一。隨著我國逐漸老年化,康復醫學又起步較晚,人們缺乏康復意識,特別是近幾年腦卒中發病率有上升趨勢,并趨向年輕化。大部分腦卒中患者還不能及時得到康復治療,給家庭和社會都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因而,腦卒中后的早期康復越來越受到重視。我們對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121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了早期康復護理,收到很好的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121例腦卒中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男72例,女49例,年齡43-83歲,平均年齡65.8±9.6歲。選取標準為:①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1];②腦CT或MRI提示有腦出血或腦缺血的證據。將選取的病例隨機分為康復組61例和對照組60例,兩組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兩組病例入院時和入院治療后1個月分別進行功能評定。兩組病例的藥物治療和常規護理基本相同。康復組的康復護理內容包括:

1.2.1早期:讓患者處于良肢位,良肢位是為防止或對抗痙攣姿勢的出現、保護肩關節及早期誘發分離運動而設計的一種治療。①仰臥位:頭下置枕不宜過高,患側肩后墊一比軀體略高的枕頭上,肩外展50°,內旋15°,屈40°,肘腕、手指諸關節均伸展,髖、膝于屈曲位,踝關節位于中立位,背屈90°,伸髖、膝,足下放置T型枕,防止髖內、外旋。②健側臥位:健側在下,患側在上,頭枕不宜過高,患側上肢下墊一枕頭,使患側肩部前伸,肘關節伸展,前臂旋前,腕關節背伸。③患側臥位:患側在下,健側在上患側上肢前伸,使肩部向前,確保肩胛骨的內緣平靠于胸腔,肘關節伸展,手指張開,掌心向上。做翻身練習,定時翻身,從被動變為主動,幅度逐漸加大,雙腿橋式練習,患側起坐訓練等,預防壓瘡。

1.2.2痙攣期:隨時保持肢體功能位,對肢體進行按摩,特別加強患側手臂、下肢的按摩,輕柔緩慢進行,對拮抗肌肉予以安撫性的按摩。如果患者的體力允許的話,鼓勵患者進行自我按摩,健側帶動患側運動。必要時采取相應的措施改變肢體的緊縮程度。如:偏癱患者處于緊縮階段時,可采用毛巾卷置于偏癱側的手掌中心中,以矯正指關節的攣縮。

1.2.3恢復期:針對患者的功能障礙特點,采用醫學的、社會的、教育的、職業的治療手段,讓患者適度活動。鼓勵患者利用健手或健手帶動患手進行洗臉、刷牙、吃飯、更衣,盡量減少他人的幫助,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讓患者手指互相對指、畫圖、寫字等加強手的精細、協調、控制能力的訓練。鼓勵患者多說話,多唱歌,既可防止舌頭攣縮又可調整患者的心理狀態,提高患者的信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確保生活質量。

1.3 效果評價

采用全國第四次腦血管學術會議提出的方法評定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DDNF) [2],最低0分,表示臨床神經功能正常,最高為45分,表示功能缺損嚴重。對選區病例在入院時和康復護理1個月后各評定1次。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 ±s)表示,采用t檢驗的統計學分析方法,P

2 結果

康復組與對照組在入院時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DDNF)評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在經過常規治療及康復護理后,康復組的DDNF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

復醫學起步較晚,康復意識缺乏,還有其它的社會因素及經濟原因,絕大部分腦卒中患者還不能及時得到康復治療,給家庭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因而,腦卒中后的早期康復越來越受到重視。所謂早期康復,是指病人在患腦卒中后只要生命體征穩定,神經系統癥狀不再惡化,48小時后即可進行的康復[3]。早期良好的康復護理訓練可使手功能評分明顯提高,有效地預防廢用綜合征、廢用綜合征的發生。給予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和功能訓練能明顯提高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致殘率。 有助于患者早期回歸家庭和社會,康復護理是必不可少的。

腦卒中后遺肢體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早期治療和護理對提高患者肢體功能,減少后遺癥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有重大意義。近幾年來許多學者通過多年實踐,在常規康復護理訓練的基礎上,又創造了多種特殊康復護理措施,并取得了明顯的臨床療效。陳曉紅[4]等研究的音樂床上體操在腦卒中偏癱患者軟癱期給予高亢、雄偉、鏗鏘有力的音樂;痙攣期給予沉靜、悠揚、舒緩的音樂;恢復期給予熱烈、活潑、歡快的樂曲。研究結果表明該方法對腦卒中早期偏癱肢體功能恢復和心理障礙治療有明顯作用,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介入能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可塑性,促進相關神經細胞軸突形成新的突觸,從而促進大腦功能的恢復。今后,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護理研究應致力于從眾多的康復方法中提煉出有效的因素,探索出最為有效的提高患者康復效果及生存質量的康復護理措施。

參考文獻

1.王寧華,劉宏亮,李玲,等。康復醫學―腦卒中的康復〔J〕2008,6(4)158-168

2.于永紅,中華臨床護理研究雜志--三級網絡模式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預后的影響〔J〕2009,4(14)

3 .鞏玉秀,鄭修霞,姚嵐,等。社區護理學-腦卒中〔J〕2007,12(20)228-241

4.胡巍巍.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 安徽醫藥〔J〕,2005,9(4):306-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