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定義范文

時間:2023-10-18 17:21: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儒家思想的定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儒家思想的定義

篇1

關鍵詞:儒家思想;醫療保健;倫理決策;訪談;定性分析

一、引言

在過去的三十年里,由于政治和經濟的改革,中國社會經歷了根本的改變。在這些變化的影響下,儒家思想為家庭以及與之相關的醫療衛生專業人員的日常行為提供了哲學基礎[1]。學者對此進行了相關研究,例如郭照江[2]指出,儒家的道德觀念,比如仁義,博愛和孝順,在中國傳統的醫學倫理中起著關鍵的作用。范瑞平[3]指出,醫療領域實際上是儒家思想的某種延伸。

本項研究調查了中國醫療衛生領域中的倫理困境,以及儒家思想是如何影響醫生和護士的倫理決策。山東是儒學發源、延展和研究的重陣,且相關的研究人員可以組織當地的醫務工作者進行訪談,所以我們選擇在山東省進行調研。研究在中國山東省的兩所醫院(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和章丘市人民醫院)進行了小組訪談(醫生11人,護士13人)。

二、分析和發現

以下5個從訪談分析中得出的主題反映了儒家價值觀在相關領域的影響:1.病人的經濟條件,2.家庭因素,3.儒家文化的影響,4.倫理決策過程,和5.倫理教育(見圖1)。

1.病人的經濟條件

疾病不僅會給患者到了軀體的痛苦,還會帶來心理和社會層面的痛苦。社會層面的痛苦可以用疾病經濟負擔來表示,包括直接的疾病經濟負擔,間接的經濟負擔,以及無形的經濟負擔等。本研究的第一個主題是有關病人的經濟承受能力對治療的影響,也就是疾病經濟負擔造成的倫理問題。小組訪談中,病人經濟承受能力經常被醫生和護士提到,并且將之視為最緊迫的一個倫理問題(占15.2%的訪談內容)。鑒于過去三十年的醫療衛生領域的相關改革,原本對城鄉居民免費的醫療服務不再由政府全部負擔結果,對于大多數患者來講,選擇什么樣子的治療完全依賴于他們的支付能力。因此,經濟條件在醫療衛生系統中產生了很多問題,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醫生和護士的相關倫理決策。在研究中,醫務工作者提到的倫理難題包括:是否給病人昂貴的治療,是否繼續治療(在病人無法負擔治療費用的情況下),如何為病人制定切實可行的醫療計劃,以及在病人由于無法負擔相關費用而要求終止治療時該如何去做等等。被訪醫生做出了如下描述:

在腎臟科,大部分的病人都是老年人。主要的問題是患者的經濟條件。對于那些絕癥患者,比如說,當沒有辦法完全治愈時,我們會告訴病人家屬實情,由家屬對是否繼續治療來做最終的決定。因此,最終決定是由家屬來決定而不是由患者。許多患者會因為經濟條件不允許而放棄治療。如果患者選擇繼續治療,他們家屬的生活水平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這一點不僅提到了相應的經濟因素,同時也提到了儒家觀念的照顧病人與醫院需要盈利才能生存之間的緊張關系。

2.儒家文化影響

儒家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做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并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而山東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發源地,從山東走出來的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是中國文化的寶貴資源。這個文化資源和倫理思想影響著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本研究的第二個主題是儒家文化對中國醫務工作者的影響。在訪談中,13.5%的參與者提到文化和宗教因素對于他們的倫理決策有著不小的影響。根據儒家思想在中國醫學倫理中的角色,醫生和護士應該遵守傳統的儒家價值觀。訪談的醫務人員做了如下說明:

在山東省,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對人們的社會生活有著巨大的影響。在偏遠地區,特別是農村,醫生們大部分的倫理決策是基于他們自身的文化背景。

對于所有的中國人來說,儒家思想是主要的道德觀,儒家文化影響了中國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在醫療衛生系統,同時也在其他的社會領域,例如商業,政治以及教育等等。儒家道德觀念深深地影響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社會互動。例如,儒家思想決定了醫務從業人員的倫理觀,而他們的倫理觀又影響著他們的日常行為規范。有趣的是,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道德觀與功利主義是相互矛盾的,并且直接導致了醫務工作者的相關倫理困境。

3.家庭因素

在儒家文化背景下,個人是一個以家為核心的有機個人,社會是一個以家為核心的有機體。家庭不僅提供經濟支持,而且提供情感支持,不僅承載人的成長和人的再生產等基本職能,更是一個神圣的倫理實體。在生命倫理視閾下,家庭具有關心成長、呵護健康的職責,具有共同負擔醫療費用、共同承受醫療后果的功能。本研究的第三個主題是有關病人的家庭因素。在小組訪談中,有大約20.3%的討論涉及到了這點。醫生和護士將患者家屬的態度或者是相關的家庭因素視為他們所遇到的一種倫理問題。特別地,家庭因素影響到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權以及他們對病情的接受程度,這兩點在西方的醫療系統中是很基本的觀念。在中國文化中,是由患者家屬作出最后的決定:是否繼續治療或者接受何種程度的醫療方案,醫務工作者將遵從患者家屬們的決定。在中國,通常情況下醫生和護士是不會直接告訴病人們的病情,特別是那些絕癥患者,但是他們卻會和病人家屬討論病情。本調查的醫務人員與護士提供了以下信息:

將真實病情告訴病人,這確實是個問題。比如說,在臨床中,對于癌癥,醫生一般是不會告訴患者實情的。在中國,普遍來說,癌癥患者都難以承受這些(實情),特別是對于那些教育程度比較低的患者。通常來說,對于病情很嚴重的病人,我們是不會告訴他實際病情的。

4.倫理決策過程

醫務人員在醫療實踐中經常會碰到倫理沖突,需要在道德規范之間、效果之間、規范與效果之間的進行權衡,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式就是是進行倫理決策,本研究的第四個主題是有關醫務工作者的倫理決策過程以及醫生和護士們用來解決這些倫理難題的相關方法。在研究中,有13.5%的訪談內容是有關這一點的。當遇到倫理難題時,受訪的醫生和護士談到,他們會向他們的上級主管或者所在醫院去報告這個問題,或者與自己的同事進行討論,而不是根據已有的道德規范或者特別的解決方法來獨自作出判斷和決定。從訪談中可以看出,相關決定的作出是取決于醫院內的等級制度,而非醫生或者護士個人,這一點也與儒家思想中的等級觀是一致的。

被訪醫生作出了如下描述:

有時侯,病人是在很緊急的情況下被送到醫院的。如果病人并沒有錢,通常情況下,我們沒有辦法作出決定。我們會把情況匯報給醫院領導,如果他們簽字,我們就會繼續給病人治療。有時,當我們面對這類的困境或者難題時,我們會和主管或者同事來討論。如果科室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那么我們會把情況反映到更高一級的領導,一般來說也就是醫院的管理部門。我們會和他們討論這個案子,不然的話,這對我們來說確實是個很嚴峻的問題。

對此主題,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傳統的儒家思維模式。一般來說,相關決策的作出,是由于儒家的管理等級觀所致。為了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儒家思想倡導在不同的社會系統中都建立相關的等級制度[4]。而對于中國醫院管理的等級制度來說,是遵從基層醫生或者護士,到他們的主管,到科室主任,再到醫院的領導這樣一個順序。因此,中國的醫務工作者在解決相應的倫理問題時,都要按照這個順序來進行。通常來講,醫院的管理層是最終的決策人。有時候,如果問題非常棘手,更高層級的主管部門會作出最終的裁決[2]。另外,服從上級在中國是非常普遍的情況。在本研究中,醫務工作者的倫理決策過程反映了傳統的內在的儒家價值觀,特別是有關維護社會秩序和道德服從的方面。

5.倫理教育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與人的生存、發展關系越來越密切,醫學倫理教育逐漸得到人們的重視。最后一個主題是有關醫生和護士所接受到的倫理道德教育。在小組訪談中,有大約7.6%的內容提到了這一點。在(1966-1976)以前,中國并沒有系統的生物醫學倫理教育,所有的道德教育都是與儒家思想有關。在之后,特別是在最近的二十年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儒家的價值觀和中國的傳統文化得到了復興,尤其是通過媒體(例如很多公共論壇,教育節目,以及電視和互聯網的演講都在討論相關的倫理問題。)特別地,在中國的醫學院里,雖然提供了一些倫理道德教育,但是卻非常的空泛,并且這些教育僅僅是為了滿足獲得相關的專業認證的條件而已(范瑞平,2006)。另外,在訪談中,醫生和護士都提到,在他們畢業之后,在工作單位中,接受到后續的相關倫理道德教育不是很系統。受訪醫生談到了以下內容:

如果醫生是在很久以前畢業的,那么在當時是沒有相關的醫學倫理道德教育的。而且,在醫院里,也很少有相關的倫理道德培訓。

實施醫學倫理教育不僅是培養德才兼備的醫務人員的重要手段,也是醫務人員解決醫學難題促進醫學發展的重要途徑,有利于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緩解醫患矛盾。因此需要加強醫院醫生的繼續教育,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創新發展。

三、結論

從1978年以來,由于大規模的社會和經濟改革,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計劃經濟轉變成市場經濟。另外,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人的生活水平以及醫療衛生條件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同時,這些改革也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的醫療系統,并且中國的醫務工作者在當前的社會轉型期也將面臨許多新的倫理困境或者倫理問題。除了經濟快速發展這個因素外,傳統的中國哲學,特別是儒家思想繼續極大影響著中國醫療從業人員的思維和工作模式。本項研究的結論并不能推廣到所有的醫生和護士,但它卻揭示出一些有趣的觀點。第一,患者的經濟承受能力在整個醫療衛生體系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它決定著患者的醫療方案并且直接影響著患者家屬的態度以及他們對治療方案的意見。第二,儒家的道德觀,例如仁義,禮和孝道,影響到了醫務工作者的觀念和行為。由此,本項研究揭示了山東省醫療從業人員間的某些哲學關系。

下一步的研究可以在中國的其他省份展開,也可以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由大樣本調查問卷所采集的數據,分析出的結果會更具有代表性。同時,我們也可以就中國不同地區間的文化差異和經濟發展差異為基礎,來調研各省醫務工作者所遇到的倫理問題有何不同,以及他們是如何來處理和解決這些問題的。

參考文獻:

[1] Bowman,K.W,Hui,E.C.(2000).Bioethics for clinicians:20.Chinese bioethics.Journal of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163,1481-1485.

[2]范瑞平(2006).儒家的孝順思想和對年長父母的長期照顧.醫保倫理委員會討論會18,1-17

[3]郭照江(1995).中國儒家文化和醫療道德傳統.中國醫學倫理學雜志,21,239-246.

篇2

關鍵詞:韓愈;科場試作;儒家思想;接受

韓愈,中唐時期最著名的文人之一,在其一生坎坷的仕途及多樣的文學創作中一直堅守著儒家的道統思想,而他的為政理念更是與儒家的道統思想密不可分。這一特征最早可追溯到他的科場試作中。

韓愈于貞元二年(786年)赴長安應試,無門第資蔭,三試不第。貞元八年(792年)始中進士。(P28)貞元十二年(796年)到貞元十七年(801年)間,韓愈曾兩度輾轉地方節度使(宣武軍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并在其屬下擔任“節度推官”。直到貞元十七年(801年),韓愈的才華得到當時京兆尹李實的賞識,他的仕途才開始有所轉機,歷任國子監四門博士、監察御史、刑部侍郎、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其間還有幾次被貶經歷。雖然一生仕途坎坷,但韓愈一直堅持著儒家以孔孟為正統的道統思想,堅持樹儒排佛、老的立場。他的堅定立場在其科場試作中便已有所展現。

貞元八年(792年),進士科考試由時禮部侍郎陸贄主司,試《明水賦》、《御溝新柳詩》。這一年韓愈與歐陽詹、李絳等共二十三人中第,一時間名聲斐然。韓愈的詩作現已逸散,其所作的《明水賦》現收于《韓愈文集》中?!睹魉x》源出“明水”一詞?!懊魉?,是指古代祭祀所用的凈水,出于《周禮?秋官?司@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以鑒取明水于月,以供祭祀之明齋明燭共明水?!敝煊以Wg:“明水,元酒,取陰陽之潔氣也?!薄吨芏Y》是關于“禮”的儒家經典,而該賦以“明水”為題、“玄化無宰,至精感通”八字為韻,其對儒家禮法的推崇態度十分明顯。

韓愈在該篇賦作中開頭便道出禮法的重點:“古者圣人之制,祭祀也;必主忠敬,崇吉蠲?!盵2]強調了禮法中祭祀之禮對君主社稷的重要作用。接下來講述了“明水”之名的由來:“月實水精,故求其本也。明為君德,因取以名焉?!盵3]在闡述司@氏的傳說后,韓文機智發問:“明德惟馨,玄功不宰;于以表誠潔,于以戒荒怠。茍失其道,殺牛之祭何為?如得其宜,明水之薦斯在?”[4]“不引而自致,不行而善至。……將以贊于陰德,配夫陽燧。”[5]作者在發問之后,做出了自己的解答,行“不行之善”、“以贊于陰德”無形中扣合了儒家“仁禮”“德治”的政治主張。賦的末尾,作者以“鶴鳴在陰之理不謬,虎嘯于谷之義可崇。足以驗圣賢之無黨,知天地之至公。竊比大羹之遺味,幸希薦于廟中?!盵6]幾句作結,氣勢磅礴,也充分表明了自己對儒家之禮法、祭祀制度的積極響應與美好希冀。由此可見,韓愈作品中的儒學色彩在其始中進士第的科舉文章中便已足夠濃厚。

貞元九年(793年),博學宏詞科試以《顏子不貳過論》為題,韓愈參加考試的作品得以流傳下來?!额佔硬毁E過論》是一道關于孔門弟子“貳過”的討論,題出《論語?雍也》:“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7]考試原題為:“論曰:登孔氏之門者眾矣,三千之徒,四科之目,孰非由圣人之道,為君子之儒者乎?其于過行過言,亦云鮮矣。而夫子舉不貳過,惟顏氏之子,其何故哉?請試論之。”[8]我們不難發現,這道試題從立題層面上便已凸顯了主考官對儒學圣人學說的觀照。

韓愈在這篇文章中對“過”進行了重新定義:“所謂過者,非謂發于行、彰于言,人皆謂之過而后為過也,生于其心則為過矣?!盵9]這明顯不同于常人“發于行、彰于言”的言行之過,而將其拔高到“生于其心”的始萌狀態之“過”,他發揮了《中庸》“圣人抱誠明之正性,根中庸之至德”的基本定義,闡發了圣人誠明至善、中道無過的道德本性,指出:“自誠明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無過者也;自明誠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不勉則不中,不思則不得,不貳過者也?!盵10]這是對孔子圣人理論的發展。“不以富貴妨其道,不以隱約易其心,確乎不拔,浩然自守?!盵11]是該篇文章不可多得的好句,由《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孟子?公孫丑上》“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引申而來,但較孟子語更為具體、更具原則性,尤其是“不以隱約易其心”,明確指責了那些見風使舵,投機鉆營的勢利小人。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韓愈對于儒家經典不是一種從眾或鉆營的心態,而是在充分信仰的基礎上有他個人的理解與操守的。

貞元十年(794年),博學宏詞科以《學生代齋郎議》為題,要求考生討論是否應該以太學生為齋郎的議題,考題較前兩題更具實操性,這是唐代科舉在劉思立的諫言下做出的科舉改制的一些嘗試。

韓愈在這篇文章中言辭更加犀利、態度更明確,論述也更為嚴謹。開篇作者先分析了齋郎和太學生不同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價值,認為齋郎“奉宗廟社稷之小事,任力之小者也”,太學生“于教化,可以使令于上者,德與藝之大者也”[12],兩者各有分工和側重,而不應讓太學生在祭祀慶典活動中充當搬運祭品、祭器齋郎的角色。接下來,作者詳細分析了二者角色移易的不良影響:一是不合乎儒家倫理道德,“以德藝舉之,而以力役之,是使君子而服小人之事,且非國家崇儒勸學、誘人為善之道”[13];二則于齋郎、學生之道均有所妨礙,“學生之教加少,學生之道益貶;而齋郎之實猶在,齋郎之名茍無也”。因此,文末最后得出結論“議罷齋郎而以學生薦享,蓋亦不得其理矣”[14]。觀點鮮明,邏輯嚴密,層層推進,說服力很強。

由后世觀之,縱然韓愈的一“論”一“議”兩篇文章文采斐然,論證嚴謹,他亦免不了吏部試三次不中的遭遇。但是,即便一生仕途坎坷,韓愈一直堅守在儒家道統繼承人的立場上。安史之亂后,唐朝國勢衰微,藩鎮割據。韓愈與柳宗元開始寫作古文,倡導“古文運動”,提倡思想復古、文學復古,以期通過恢復儒家的道來重新樹立儒家倫理秩序,維護唐王朝的封建等級秩序,這在當時是不被時人所理解的,正如李漢《昌黎先生集序》中說:“時人始而驚,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堅?!痹褪哪辏?19年),唐憲宗將釋迦牟尼佛佛骨迎入了宮中供養三日,舉國若狂,甚有百姓燒指灼背而供養者。時任刑部侍郎的韓愈撰文《諫迎佛骨表》對唐憲宗加以勸阻,后觸怒龍威,被貶為潮州刺史。韓愈堅持樹儒排佛,置自身政治前途于不顧,堪稱孔子所言“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殉道精神楷模。

小結

韓愈,作為自詡儒家道統繼承人的中唐文人,終其一生都踐行著他對儒家思想的堅守。他的科場試作是現今流傳下來的最早的展現其對儒家思想接受的作品。貞元八年中進士第時作的《明水賦》,表現出他對儒家之禮法、祭祀制度的堅持與守護。貞元九年、貞元十年的《顏子不貳過論》、《學生代齋郎議》凸顯了他在為政期間對儒家傳統行為規范的恪守。而他在接下來的仕途中推崇古文、諫阻迎佛骨等都是以樹立儒學正統地位并輔助政治建設為目的的。因此,韓愈是用一生去堅守儒學道統思想的儒士,科場試作僅是他對儒家思想接受的一個開始。(作者單位:鄭州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 (宋)呂大防等撰,徐敏霞校輯.韓愈年譜[Z].中華書局,1991.

[2] [3][4][5][6](唐)韓愈.韓愈文集?外集(卷1)[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7] 王世祥.唐代進士科詩賦試停復的文化內涵[J].鄭州大學學報,2015(1).

篇3

摘 要:在傳統文化失傳嚴重的時代背景下,國家提出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緊密聯系當今社會和時代的需要來批判的繼承傳統文化。同時,西方一些陰謀政治家抓住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一些不足點大放厥詞,謬言中華民族歷來就是一個缺乏公平正義的國度,并把一些發展中國家所必須經歷的問題和情況夸大雖然關于儒家的種種思想的論述已經很多,可儒家社會公正思想在和諧社會的發展與建設過程中的作用,并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比如“什么是公平”、“什么是公正"的概念更是十分模糊.筆者在這兒旨在糾誤、創新闡述一家之言,當然也是符合時展的需要和國家政策的號召。

關鍵詞:儒家;社會公正;公平 ;正義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10)08-0126-01

從讀書的那一天起筆者就偏愛儒家文化,隨著知識的豐富和興趣的加深,筆者也越來越發現自己在儒家文化方面的欠缺與認識的淺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儒家典籍更是浩如煙海,由于發現自己在這方面的文化知識還有待深化,所以筆者選擇了去繼續深造,繼續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經過多年的閱讀與在讀研期間的深化思考,筆者發現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也覺得越來越迷惑。關于儒家思想的論述可以說面面俱到,對于各種論說也莫衷一是。使得筆者對一些概念的理解也越來越覺得不太明了。但后來筆者經過大量的查閱和探索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一種思考,筆者認為關于儒家的思想文化研究并不是每個方面的都研究的徹底正確或者完善,相對于其他儒家思想文化的研究筆者認為在儒家的公平正義思想這方面的論述還是很欠缺的。在閱讀和思考過程中筆者發現雖然一些作者已經做了相關論述但還是遠遠不夠的,比如在論述自己的觀點之前,許多作者并沒有完全弄懂或者定義好在儒家的語言和文化背景下“什么是公平”,“什么是公正?","什么是正義?”如果這樣的話寫出來的文章也是含糊不清的。關于儒家的社會公正思想已經有少數學者做過論述,但筆者經過自己的思考與查閱還是決定提出自己在這方面的思考,雖然是一己之見,還請各位導師與專家啊批評指正。

關于原典的考查和論證歷來很多,尤其是關于思想和文化的研究論述就更多了,可以說是面面俱全,幾乎窮盡了儒家思想的全部范疇。我們耳目能詳的一些儒家話題如:“禮”說,“仁”說,“忠君”說,“三綱”說,“孝”說,“仁孝”說,“忠恕”說,“仁恕”說等,其中以“禮”說和“仁”說的影響較大,并且理論界對此的說法已不下十余種。 相對于這些思想而言儒家的公平正義思想反而受到了漠視。在和諧社會和法治社會的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總是存在著一些這樣那樣的問題,尤其是在社會主義中國人民大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財富不斷增加的現實情況下,人民對社會公平公正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并進一步的把他推向了社會問題的核心位置。如果不解決的話這對社會的和諧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尤其是在傳統文化失傳嚴重的時代背景下,國家提出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緊密聯系當今社會和時代的需要來批判的繼承傳統文化。同時,西方一些陰謀政治家抓住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一些不足點大放厥詞,謬言中華民族歷來就是一個缺乏公平正義的國度,并把一些發展中國家所必須經歷的問題和情況夸大。經過西方的煽動和蠱惑以及建國以來我們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民眾中一大部分人也一直存在著這樣一種思想即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是封建專制的文化,在封建社會時期的人們沒有公平,更沒有什么公正可言。這完全是一個誤區。如果仔細閱讀和思考的話,中華民族從來就不缺乏公平正義的思想。我們和西方一樣有著非常豐富和優秀的公平正義思想源泉,甚至在五千年的每個文化符號中都包含有公平正義的元素。所以面對現實社會中的一系列問題和西方某些人的大放厥詞,我們急需要做的工作就是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緊密聯系當今社會和時代的需要來批判的繼承傳統文化,并發掘展示我們自己的公平正義思想,這樣不僅有利于我們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的一些現實問題的解決,同時西方某些陰謀家的謬論也會不攻自破。但我們知道儒家思想自從漢代確立它的核心地位以來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核心,繼承和發掘傳統文化中的公平正義思想也主要是發掘儒家文化中的公平正義符號。筆者認為既然儒家文化為傳統文化的核心那么在歷史文化長河的每個時期都是儒家思想處于主導地位,并且在每個歷史朝代和時期都發揮了相應的歷史作用,筆者在這兒旨在糾誤、創新闡述一家之言,當然也是符合時展的需要和國家政策的號召。從另一方面來說,筆者還認為在時代的大背景下論述“儒家的公平正義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在古代的歷史背景下和儒家的文化語境下“什么是公正?”,“什么是公平?”。公平和公正在當今時代背景下的意義又是如何的?對于儒家文化人們曾一度認為他就是倫理綱常,是專制文化的根。殊不知這樣的以偏蓋全既是不客觀的也是缺乏考證的。自從儒家文化創立以來,他就從未缺乏過公平正義的文化元素,例如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提倡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呂氏春秋.去私》:‘天無私覆也,地無私載也,日月無私燭也,四時無私行也。……堯有子十人,不與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與其子而授禹;至公也。晉平公問于祁黃羊曰:‘南陽無令,其誰可而為之?’祁黃羊對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也?’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仇也?!焦唬?善’遂用之。國人稱善焉。居有間,平公又問祁黃羊曰:‘國無尉,其誰可而為之?’對曰:‘午可?!焦唬何绶亲又有??‘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子也?!焦唬骸啤炙煊弥?。國人稱善焉??鬃勇勚簧疲骸圃?!’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铧S羊可謂公矣?!边@是孔夫子在行政用人方面的主張即以公舉人的實例,思想家門記錄并贊揚這樣的范例,這樣的例子說明了只有以公心舉人,所舉之人,才有可能是真正的公正廉明之士,并依靠他們去實現人們所追求的社會公正。亞圣孟子也曾提出“民貴君輕,仁愛的思想”,即號召大家博愛公正。荀子在《荀子.王霸》:“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人主責外賢而偏舉,人臣則爭職而炻賢,是其所以不合之故也。人主胡不廣焉,無恤親疏,無偏貴賤,唯誠能之求。若是,則人臣輕職業讓賢,而隨其后。如是則虞舜還至,王業還起?!币龑Ыy治者公平正義的施政用人。以求達到社會的公平合理。再比如董仲舒在這方面的思想論述還有隋唐時期的科舉制等等都是開誠布公的招納賢才的一種方式和途徑。當然歷朝歷代都有,筆者在這兒就不一一列舉了。類此種種,是筆者在以后的研究和思考中所要主攻的方向,即發掘了我們傳統文化中的公平正義思想,又可以起到現實借鑒作用。

篇4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儒家心理教育;借鑒

1.思想政治教育與儒家心理教育的前期研究

1.1研究背景

對于當前的思政研究工作而言,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研究的重要課題,而在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過程中,為了使教育能夠更好的符合當代大學生發展。因此便研究我國融儒家心理教育的核心思想。而在研究的過程中,不僅發現儒家心理教育思維對當代思政教育有著很深的聯系,更發現了一些關鍵性的問題。其中包括:在現代教育理念中,對優秀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的重視性不足,并沒有全面以及認真的研究借鑒優秀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而在對儒家心理教育思想的研究中,也出現了很多的領域定義空白。

1.2研究意義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效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思政教育從根本上來說,是研究人的思想品德的發展與規律,而在這個過程中會涉及人的思想以及心理活動。而儒家心理教育思想在傳統教育文化中,是最為契合的一種心理文化教育,雖然儒家文化是幾千年前的教育思想,但是由于其思想的先進性,很多理念應用到現代社會依然會成為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重要資源。融儒家心理教育思想由于其優秀的文化底蘊以及優秀代表人物,優秀思想會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豐富且有力的資源支撐因此對于豐富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系統,創建適合大學生發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具有重大意義。

2.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儒家心理教育思想的借鑒

2.1淺言儒家教育思想

(一)平等的教育思想

在傳統儒家文化中,孔子提出“性相近、習相遠”的理論思想,之后有強調“有教

無類”。這便是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平等思想,即人性平等。教育不分階級,平民也可以接受教育,二儒家思想將平等的教育理論定義為教育思想中的理論基礎。一方面肯定了教育在人類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突出儒家教育的人性論。

(二)治人

在傳統儒家文化中,另一重要的理論體系是“治人”思想。即以培養優秀文化人才來服務于統治階級為核心,強調教育的重要性。通過不斷學習與思考,來成為一個完善的人,從而來為國家提供優秀的賢才。孔子在理論體系建立的過程中,將修身作為教育重要的前提與基礎。

(三)思政結合的教育思想

在后期的發展過程中,孔子不斷的完善思想倫理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又融入了知識教育。這事思政教育在古代結合的有效體現,通過將文化知識教育與道德相結合來段的完善人的思想品德與倫理常識。

2.2借鑒儒家心理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大學生作為國家建設與發展的支撐,需要從思想上樹立起優秀的思政理念。只有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積極快樂的成長。而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劇,學生所接觸到的信息并不一定是完善且優秀的。在經濟的大環境下,會產生自私自利的現象,而一些先私后公的功利主義思想會影響大學生的判斷,甚至影響自我價值的實現。而部分學生又會受到來自社會、家庭等等多方面的壓力。例如學習成績、失戀等情感問題都會使部分大學生陷入迷茫期。在心理的困惑更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入。而我國當前大學生的現狀是獨生子女為主,因為該群體在緩解壓力的過程中是缺少一定的心理幫助的。這邊要求優秀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快速建立。而對于傳統儒家思想而言,其的友善互助,自省慎獨改變等思想也有利于學生快速的從困境中走出。因此現代思想體系的建立必須在一定程度上借鑒儒家思想。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崇尚科學的優良思想、善于思考善于創新,進而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貢獻。

2.3有利于完善現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

在儒家心理思想的研究中,通過不斷的與現代政治教育學的結合,最大的優點是可以完善現有的思想政治理論體系。在當論體系中,其主要由三部組成:基本理論、實踐教學、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的領域研究中,由不同的思想體系作為支撐。而儒家的心理教育思想強調的是如何通過自身修養的改變來不斷與外部環境相融合,從而達到一種更好的為當局者提供優秀的智力支持。因此無論實在理論還是教學上,都有自身的獨特性質,都是可以被借鑒的優秀傳統思想。

而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選取上應該著重側重能夠被學生所應用的理論,因此在融匯的過程中會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建立,這種體系的建立會最大程度促進學生如何處理實際工作與自身思想的關系。

2.4有利于樹立堅強的心理世界

在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過程中,不僅學習好理論知識,更應該學習如何去做內心堅強而豐富的人。因此,只有不斷的通過價值體系進行引領,不斷進行政治思想學習,才能夠不斷的完善思想,用理論知識結合優秀的思維方式從而抵制不良思想。而對于我國來說,通過儒家思想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結合來不斷的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體系的建立。

2.5自省思想

在《論語學而》中說到:“吾日三省吾省。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在這個過程中強調的是自我反省的過程,即自我省察。在這之中儒家所強調的自省思想便于現代政治思想教育中的自我批評與自我思想相似。而在古代的批評中,實際上是通過兩種不同的思想方法進行教育。一方面是批評別人,即被批評的是客觀條件與他人;而另一方面則是以自我為主體進行批評,通過不斷的批評自身來進行改進,即批評是主觀條件,而批評的主體是自我。而對于現代思想教育來說,應該汲取的是有利于個人發展的自省。在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時,應該注意且借鑒的是儒家思想中優秀也有利于當今時展的。即要求個人從實際出發,對自身的所作所為進行不斷的反省與思考,改變自身做的不對的方面,不斷反省,不斷改進。

3結束語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研究中,通過與儒家心理教育思想的廣泛結合,可以創造出適合時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的過程中,在創造中應該考慮實效性。只有堅持從實際出發,不斷借鑒優秀文化,才能夠創造出適合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思想政治落腳點,通過分析現代思想與儒家心理教育的差異性與一致性,最大程度的探求儒家心理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相結合的有效途徑,只有這樣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也能快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下),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

篇5

孔孟思想稱之為“有”,因為它是一種為社會確立秩序和價值的學說,它的作用表現在使社會由此進入一種穩定的狀態,使人的行為有明確的規范可以遵守。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矩和方圓明明白白,所以它是“有”。老莊思想之所以稱為“無”,因為它不相信人所訂立的秩序和價值能夠穩定地存續,能夠使人生活得更好。因為這是人為地從外面強加給人的東西,它不自然,不符合天地的本性,也不符合人的本性。而世界的本質其實是一個虛無,這個“虛無”并非一無所有,而是不可定義、無限可能。

要說儒家的“有”,首先表現在孔子的“正名”說,所以儒教又被稱為“名教”。用孔子語錄為例,就是我們很熟悉的那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的本質就是要使實存的事物符合于理念,或者說,設計一張藍圖,把社會納入它的軌道。

但是名教思想先天地包含著危機。因為世界并不是按照理念來運行的,它不可能永遠安頓在人給出的秩序與價值體系中。人能夠發現的“真理”永遠只是在有限的時空范圍內成立和有效,不管人們宣稱已經給出的設計多么完美,世界仍然會以不可預測的方式發展變化。這會導致什么樣的結果呢?名的世界會崩潰,一個理念的世界會崩潰。如果現實世界已經變化了,有人還要偏執地依著固定的理念去強制變化的世界,以為陳舊的理念比鮮活的人生更重要,那真是滑稽而可悲。

老莊所說的“虛無”與“自然”意義相通。依這一派的看法,世界變化的根本法則不是人為設定的法則,而是事物內在的自然法則。而既然在人為秩序和價值觀約束下的生活是不自然的,那么任何時候都可以返回自然;既然名的世界與實存的世界并不是一回事,那么你也可以認為已被命名的世界其實仍然處于無名狀態。

老莊思想通常在社會動蕩、原有價值觀被懷疑而趨于崩潰的時候影響力特別大。東漢末年特別是魏晉時代老莊盛行,它給士人的精神以一種大解脫。嵇康說要“越名教而任自然”,集中表達了從“有”走向“無”的欲望。我們讀魏晉時代的東西,覺得和中國其他時代的東西是不一樣的,用朱東潤先生的話說,那個年頭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老子不像老子,兒子不像兒子,人人都想凸顯一個不同于他人的自我,亂七八糟,鮮靈活潑。

篇6

關鍵詞:韓愈 儒家思想 道統論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儒家思想作為封建階級的統治思想,始終處在支配的地位,它深深地契入了中國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的各個領域。在儒學發展史上,漢儒和宋明理學家們根據時代的社會需要,對傳統的儒家思想進行了新的理論闡釋。被后人譽為“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的韓愈是唐代的文學家、思想家的教育家。在學術思想中,他一生以復興儒學為己任,首次提出了以弘揚儒家圣人之道和人文價值為核心的道統論,為之后的中國哲學文化發展提供了一種文化形式的可能性選擇。歷史表明,其對宋明理學的影響作用,不只是歷史性的,而且還具有深層的文化意義和理論意義。韓愈的“道統論”思想,主要體現在《原道》、《原性》等作品中,本文也以《原道》、《原性》等著作為基礎,概括總結韓愈的“道統論”思想以及其歷史作用和意義。

一、“抵制異教,攘斥佛老”的道統論思想

韓愈終其一生都在追求建立一套“抵制異教”,重振儒學的道統論體系。縱觀中國從春秋開始之思想歷史,春秋時期,孔子繼承文王和周公之仁政和禮制,創立儒家學派。戰國之間,各國爭霸,并且進行改革,都欲建立起一套新的適應時代的思想體系來,于是出現了儒、墨、道、法等百家爭鳴的局面。漢朝時吸取秦朝之經驗教訓,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最終確立了儒家思想在社會中的正統地位。兩漢之后,中國歷史又一次出現分裂的狀況,由于西漢時期“絲綢之路”的開通,隨之帶來了所謂的異教——佛教,而此之間道教也開始興起,使得中國傳統思想——儒家開始面臨嚴重的挑戰。隋唐時期,中國政治得到大一統,但是思想方面并沒有統一。唐朝之初,佛教盛行,加之唐代帝王和老子同姓之緣故,更加推崇道家老子之學說,所以形成了儒、佛、道三家并立的這樣一個局面。當然,在當時的社會之下,佛老之學能夠盛行的原因也是因為它們對于封建統治者的統治毫無疑問是很有利的。

韓愈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唐時期,當時社會危機日益嚴重,藩鎮割據、權臣傾軋的狀況是甚之又甚。特別是中唐后期的安史之亂帶來的影響也是特別的沉重,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政治日趨腐敗嚴重。這是當時的政治背景。另一方面,當時佛教、道教勢力日益蔓延,尤其是信佛佞僧風氣尤為嚴重。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韓愈認為必須要重振儒學,強化儒家的正統地位,排斥反對魏晉以來流傳廣泛的佛道思潮。并且韓愈敏銳的感覺到佛教的思想里有著不事君父和不承擔賦稅這樣給社會帶來的經濟損失和離心傾向的消極面將會越來越嚴重。而韓愈生長在儒學世家,父輩們即以尊崇儒學并且身體力行儒行而著稱于世的,他深受其影響,所以韓愈感覺到務必要進行儒家的重振,于是他走向復興儒學,攘斥佛道的道路。韓愈五十二歲那年,虔誠信佛的唐憲宗大張旗鼓的將鳳翔之佛骨迎來長安,并且留置禁中(天子居處)三日,然后送入寺廟,于是上有好者,必有甚焉,當時的王公士庶,奔走施舍,唯恐在后,百姓有廢業破產而求供養。韓愈當朝為官看到此景,大為痛心,于是不顧自己安危,大膽向唐憲宗上《諫迎佛骨表》,痛陳這是“傷風敗俗,傳笑四方”的丑事,并對皇帝提出“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諸水火,永訣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后代之患?!盵1]他公開批判佛教曰:“夫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2]由此可見韓愈的《論佛骨表》著重從綱常倫理方面批判佛老之學。不僅是這樣,而且也從佛老對社會政治、經濟生活方面造成的消極負面的影響進行了嚴厲的批判。他在《原道》中指出:“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者六;古之教者處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三。”[3]這樣出家人劇增,他們不擔賦稅且不牢而食,增加了社會的危機給社會經濟帶來嚴重的負擔,不利于社會的發展。

二、以“仁義”為核心的道統論思想

在韓愈看來,儒家的基本原則是仁義,而仁義最基本的精神是教人如何做人,以什么樣的精神做人,做什么樣的人等等,也就是人道。儒家的道德原則在人道中被賦予了充實的內容。韓愈在《原道》一文中指出:“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兇有吉。” [4]

這里韓愈給仁、義、道、德下了定義,仁義二者有其特定的內容,是儒家所特有的;道德二者的意義比較寬泛,哪一個學派都可以用,對“仁”韓愈用“博愛”釋之(與孔子“仁者愛人”相通),意即對人充滿關懷和熱愛,始于孝敬父母、友愛兄弟,進而推及于任何人“泛愛眾”;這種“博愛”的心情必須通過行為表現出來落實到具體的實踐中,如得體適宜,即是“義”(與孔子“克己復禮”相通)。所以仁、義二者,一表現為內心修養,一表現為行動。按照仁義的標準去做即是“道”,不必要外界的幫助和安慰,切實具備仁義,達到自得自樂的地步,即是“德”。韓愈在這里是用“仁義”來限制“道德”,用“仁義”來充實“道德”。 “道德”是以仁義為具體內核,“其道易知,其教易行” ,能夠達于四海,通于萬世的“天下之公言”。而真正能體現“仁義”原則的是“除天下之害,興天下之利”的“圣人”。韓愈弘揚仁義,給仁義道德寓于“定名”作為儒家總綱,其理論完整表現在韓愈以《大學》為綱領的儒學思想體系中,將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原則與個人的道德修養聯系在一起,用“將以有為也”的仁義道德,貫通內外兩個方面,融二者于一體。

韓愈對歷史上儒學受到多次挫折表現了極度的感慨。為了倡導先王之道的崇高和悠久,給仁義道德寓于“定名”。他創造了對后世儒學發展頗有影響的“道統論”,“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5]以此“道統”為理論依據,力圖恢復儒學在社會中的正統地位,同時以“道統”為人道價值標準,定名仁義道德,倡導先王之道,以存于內的“仁”到見于行的“義“來核實人道之本。

三、儒學的理論依據——“性三品說”

在韓愈與佛老斗爭、重振儒學的過程中,提出來他的“性三品說”,并且把它作為恢復儒家傳統思想的理論根據。

韓愈在他的《原性》中認為每個人有性有情?!靶砸舱?,與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性者五,其所以為性者五,曰仁,曰禮,曰信,曰義,曰智。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行于四;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則少反焉,其于四也混;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也。情之品有上、中、下三,其所以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懼,曰愛,曰惡,曰欲。上焉者之于七也,動而處其中;中焉者之于七也,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也;下焉者之于七也,亡與甚,直情而行者也。情之于性,視其品?!?[6]他認為性的內容是仁義禮智信,也就是儒家的五種倫理道德。又把人性分為上、中、下三個品級。他認為五種倫理道德在不同人身上的搭配以及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這樣,人性便有了高下之分;同時,他把情也分成三個品級,而高下取決于每個人對自己的情感表現不同。韓愈之所以認為如此,主要他認為情由性生決定,人的情感意志與人的本性是相一致的。人性中有中固有的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倫理,但又因為情感的表現和人的稟賦能力的不同,而分為上中下。那么在現實社會倫理關系中通過情的“動而處其中”,來體現人的道德本性,人們的社會行為只有以儒家的社會規范作為標準,才能近善而遠惡。

四、韓愈思想的歷史地位及意義

韓愈站在時代的高度痛陳佛老學說對社會造成嚴重的危害,從而為重振儒學提供了有力的證據。韓愈的道統思想,在中國道統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孟,下啟程朱,開宋學道統論之先河,是承前啟后的中間環節。但他為了重振儒學,完全否認了佛老學說在當時存在合理性的一面,使韓愈最終走向一個極端。后來的程朱采納了佛老學說中合理的成分,以至于儒家道統思想在宋明時期達到一個巔峰時刻。盡管這樣,我們還是應當承認韓愈在弘揚儒家文化,重振儒學的正統地位方面做出了積極巨大的貢獻,他在道統思想發展史上的歷史地位我們應該給予肯定。

參考文獻:

[1] [5]韓愈.韓昌黎文集注釋[M].閻琦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400-401,165,15,22,22.

篇7

【關鍵詞】韓愈 教育 哲學

韓愈(公元768―公元824),唐代文學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世稱“韓昌黎”,被蘇軾譽為“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冠三軍之帥。”他在教育事業上貢獻巨大,主張“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并以“性情三品”說為其教育理論基礎。[1]

一、“性情三品”說與教育對象

對人性的研究,是中國自古以來眾多有識之士討論的一個重要問題。自先秦以來,傳統儒者對人性的看法不一致,其中許多觀點影響深遠,如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以及揚雄的善惡混論等等。韓愈的人性說可謂是承秦漢之前,啟兩宋之后,濫觴于孔、孟,直接繼承了董仲舒的人性說,是其中的關節點。[2]263

把人性分為三等,在孔子的論說里已初見端倪,孔子有云“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從本質上分析,韓愈“性三品”說與孔子人性說如出一轍,并無太大差異;唯一不同的是韓愈由“性三品”說派生出了“情三品”說,從這一點看韓愈是在孔子和諸家人性說的基礎上作了積極的推進。同時,韓愈把“性”、“情”合而為一,放在一起分析,強調了二者的聯系和區別,并指出“情”接于物生,充分體現出了典型的唯物主義的思想觀。[2]264-268

韓愈將人性劃分為上、中、下三品,強調個體的先天差異性,同時又說明了后天環境對人性的重大作用。因此,韓愈指出人性是能夠通過教育而發生改變的。正所謂“上之性,就學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盵3]123相比之下,韓愈的這一主張擴大了教育的對象,具有重要的意義。另外,盡管韓愈認為教育對于不同的人會發揮不同的作用,但是他終究承認了教育是能夠對所有人產生影響的,從這一點看來,該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二、道統論與教育目的、內容

自漢代以來,雖然董仲舒提倡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很大程度上鞏固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但是佛教、道教思想也都以各自的方式悄然存在,并在隋唐時期得以蓬勃發展,形成了儒、佛、道三足鼎立的競爭局面,三者之間斗爭形勢非常險峻。然而,鑒于唐朝一統天下的形勢,對思想的統一更顯迫切,以此鞏固政權的穩定,因此,儒家思想再次被予以高度重視。韓愈基于統治階級的立場,極力主張“崇儒學,反佛道”,拉開了重振儒學的序幕,他以辟佛抑老為己任,以建立道統、傳道以治國為旨歸。[2]274然而韓愈所傳之道究竟是什么呢?他在《原道》里提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蓖瑫r,他所提倡的儒學道統思想又包括哪些內容呢?韓愈在《原道》里云:“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已,無待于外之為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4]2662由此可知,韓愈所傳之道是仁義之道,仁即博愛,義即行宜,然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教人以禮樂刑政。

韓愈非常重視教育的作用,并主張通過教育來實現儒道的普及,同時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傳授儒道,并用其教化人民,使人民之行為合于孔子之道,以便統治者更好地管理國家。然而,“道”是一個非常抽象化的概念,人們到底應該學習什么內容呢?韓愈認為應該學習“仁”、“義”、“道”、“德”,即儒家思想的核心成分。[5]

三、師道論與教師責任、資格

韓愈倡導了以“道”為中心的師道論,構成其教育哲學思想中的重要成分,并闡明了教師在儒道的推廣和繼承過程中的核心作用。他的師道觀點在我國教育哲學史上無疑是一個積極的貢獻。[6]78

基于師道論的觀點,韓愈較為細致地論述了教師的責任和資格問題。首先,他向教師指明了三大責任,即“傳道”、“授業”、“解惑”。其次,在論及教師資格時,韓愈認為其合格的條件只有一個,即“聞道”:“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焙翢o疑問,這在當時是一次大膽的創新,同時還大大地削弱的了師道的封建性,把師生關系社會化,打破了師法和家法的壁壘。[2]324

四、教育主張和人才觀

在韓愈的文集中,論及教育主張和人才觀的篇幅可謂是相當豐富。

韓愈提出了許多經典的教育主張。(一)主張教人以知識。在《師說》里他就給教師下了明確的定義:“師者,所謂傳道、授業、解惑也?!保ǘ┲鲝埮d辦學校。韓愈首先是倡導整頓太學;其次是興辦鄉學,韓愈被貶潮州期間,積極開辦鄉學,并聘請德高望重的名師執教。(三)主張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韓愈的這一見解是對孔子教育經驗的繼承和發揚。他在《進學解》里全面系統地講述了學習和教育方法,通過對木材的形象比喻,指出教人時必須因材施教才能培養出學有所長的人才。在論及人才方面,韓愈也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并在各種實踐中積極培育人才。(一)重視人才。韓愈對人才非??粗兀⒅该髁税l現人才的兩條捷徑:一是博采而后精鑒;二是要有如饑似渴的求賢熱情和慧眼識才的伯樂精神。(二)開啟后學,導引后進。[2]339韓愈既是“千里馬”類型的賢才,也是慧眼識才、勤于育才、敢于用才的伯樂。

五、總結

綜上所述,韓愈的教育哲學思想的主要貢獻在于重振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在古代思想發展過程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他的教育哲學思想內涵豐富,對后世影響深遠,對當今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仍具有寶貴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天鳳.中國教育家簡介[M].北京: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2011

[2]卞孝萱,張清華,閻琦.韓愈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韓愈.韓愈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屈守原,常思春.韓愈全集校注[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

篇8

我們一般將書法的字體定義為書法風格類型。經過數千年的傳承發展,目前我國的傳統書法可大致分為草書、隸書、行書、楷體等幾類字體,且以上字體間各有聯系,互相影響。不同的字體風格可造就不一樣的視覺風格與感官意象,有針對性恰當選好字體,將會讓現代漢字藝術設計的魅力倍增。

1.書法藝術同類字體的融合經歷數千年的繼承發展,我國書法藝術的同類字體往往具有形態較多。如篆書可分為小篆和大篆,而大篆體又有石鼓文、甲骨文與鐘鼎文之分;行書分為二王行書、顏體行書與魏碑行書;而隸書亦有古隸、今隸、秦隸、漢隸等之分。故現代設計者在分清以上書體表現形式差異的基礎上,還有理解各字體的基本構成,剖析各字體的細微架構,掌握每一字體的特征,才能更好地為現代設計中的漢字藝術設計提供創作的空間與思路。

2.書法藝術異類字體的包容中國書法作品的創新性多有展現,例如不同字體經過創作者心靈手巧般地融合在一起,可自然地書寫在一幅作品中。不同字體的風格亦有所差別,如草書講究變化多端,妙筆生輝;隸書則注重字體間的一致性,展示出文字的優雅生動;而行書則濃淡相融,疏密得體。將不同書體合理搭配即為不同字體風格間的和諧共融。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與審美情趣的不斷提高,現代設計領域也重視字體藝術的探索與創新,力求字體間的完美搭配進而產生美輪美奐的藝術效果。因此,在現代設計創作過程,也應根據設計畫面的美學需求,加強對字體間搭配的構思,巧妙設計字體間的運用,以達到奪人眼球的視覺感受。

二、書法藝術的墨象表現與現代字體設計

書法藝術的墨象表現即是指書法線條在宣紙、布卷或其他載體上用墨象形式展現的狀態。一般認為,書法書寫最合適的筆型應為柔軟的毛筆,其可與宣紙、徽墨等產生完美反應,進而發生一系列如快、緩、暖、潮、淡、濃等神奇變化,將書法藝術從一種純粹的手法升華成絕妙的繪制藝術,極有美學內涵與意境。故現代設計藝術中,字體設計應全面吸收書法藝術的獨特成效,完善字體設計內容,不斷增強字體設計的藝術價值。書法藝術的墨象表現主要體現在墨象的濃淡與暖潮兩個方面。前者指的是通過水來調墨以達到讓豐富墨色效果的目的,主要用執筆用墨量的多少變化,再配以行筆的智慧讓書法作品呈現景象萬千的唯美變化。后者指的是以運筆速度快慢調節讓書法呈現暖、潮、潤、燥等形態,即書法作品展現平穩有力的特征需書法家書寫速度遲澀,而展現飛速敏捷則需書法家書寫速度疾馳。前者即為“潮”態,后者即為“暖”態。現代設計中,我們應根據設計對象有針對性地對墨象表現進行描繪創作,配置“暖”、“潮”態的藝術特色,從而讓藝術作品充滿生命力與自然感。

三、書法思想與現代設計思維

中國的書法藝術可理解為中華民族思想的濃縮,飽含國人的哲學思想與藝術精神,它與我國傳統的儒家思想、道家觀念、民族精神、倫理道德等緊密聯系在一起。我國書法藝術的創作始終貫穿著以“中庸之道”為核心的儒家思想,其提倡的“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風格與態度對書法風格的形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國書法藝術的整體結構講求對稱,風格較為規整則是受儒家思想的感染。的而道家所主張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理念則是引領書法大家從喧囂的塵世中解放出來,以求清靜與無為,對書法藝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韻”上,渴求寧靜以致遠的創作意境。故我國書法藝術中對“陰陽”、“剛柔”的創作需求,無一不是受到傳統儒家與道家思想的影響。在現代藝術設計中,我們可以很濃烈地體會到書法藝術里所暗含的寓意與表達的思想,同時與設計的其他方面相襯托,共同構成了一幅幅和諧完美的作品。例如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舞動的北京”上,先是以書法的意境描繪出一個漢字“京”,并將其幻化為一個奔跑的人,舞動著自己的雙手。其次“Beijing2008”的書寫更是凸顯出我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高度統一,以漢簡書法的形式,自然、貼切、清晰地將書法藝術的韻味和筆法融入至會徽中,也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與北京奧林匹克精神的完整統一,表達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精神內涵。

四、結語

篇9

傳統文化是一個籠統的稱謂,凡是有著一定的歷史積淀及傳承作用的,相對較為穩定的文化性的綜合體都可以稱為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包含多方面含義,不僅包括物質層面的文化,同時也包含意識層面的文化,是一種復合體。傳統文化在設計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本土化設計成為了當今設計發展的原動力,同時也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形成其獨立設計風格的基礎?,F代室內設計區別于傳統室內設計,以人性化需求為依托,不僅需要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同時需要注重人民的精神感知,著名設計教育家王建柱老師將室內設計定義為:“室內設計是環境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環境設計的一個主要的部門,是對建筑空間內部進行的一種理性的創造,是精神與物質并重的創作活動?!爆F代室內設計有別于其他設計,同時和其他設計存在一定的共通性,都需要以文化為支撐,以需求為落腳點。

二、現代室內設計中融入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室內設計是當今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不管是任何風格的設計,都需要特定的文化支撐,同時在這種特定的文化語境下完成,是不同價值觀的體現,也是一種時代的文化風貌,另外,不同時代的文化與設計息息相關,設計源于文化,同時是一種豐富的文化經驗的呈現,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特征,換句話說,歷史的設計便是設計的歷史。當今的設計呈現出的多元化趨勢,有些前衛的設計師主張拋棄傳統,保證自己設計的獨特性與個性化,其實不然,他們的設計雖然在形式上是反傳統的,但是這也僅僅是一種傳統的演繹,是一種對傳統思想的突破,是一種時下流行的“未來的傳統”。也就是說,室內設計不可能離開傳統文化而存活,且室內設計無時無刻不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正是因為有這這種影響,室內設計才呈現出了典型的地域化特色,符合大眾的審美。

三、傳統文化在室內設計中的運用

1.儒家思想的應用

中國的儒家思想以中庸之道為處事態度,主張天人合一,注重人與自然的共榮共存,是一種以和諧為主題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也是中國傳統室內設計的基礎,同樣是中國設計師恪守的設計原則。當今我國室內設計不乏一些歐式設計,但是大部分居家設計還是以象天法地、模山范水為原則,雖然大部分靠人自行打造,但是離不開師法自然的烙印。對于儒家思想的應用,筆者認為需要以觀察事物、觀察生活為基礎,將一些美好景象通過演繹之后植入室內設計中,比如在室內設計中引入青山綠水的形象,設置奇石異草形象去描摹自然,以小襯大,突出天人合一的意境美;又如,在家具配飾的選擇上,以清漆為主,在色彩、紋理及造型上保持樹木本身的特征,不僅可以顯示出一種天人合一的古樸美,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漆料對室內環境的污染。

2.道家思想的應用

“道法自然”,道家以推崇自然為基礎,崇尚寧靜致遠的情景,同時注重動靜、虛實的結合,道家思想在室內設計中應用主要體現在設計中的張弛有度、虛實結合。比如,通過交錯、穿插等手段,將活動區、休息區等進行分別隔斷,同時隔斷也是道家思想的真實體現,特別是在空間分割中運用隔斷、帷幔等方式,雖然進行了空間的劃分,但是并沒有因此隔斷氣息、聲音和光線,塑造出一種強烈的空間流動感,“隔而不絕、封卻不斷”,呈現出獨特的空間感。通知道家思想的引導中的區域格局相對較為靈活,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分區的適當調整,增強空間的實用性與觀賞性。

3.佛教思想的應用

佛家倡導無欲無求,以修身養性為基礎,通過個體直覺感受與冥思的方式達到精神的超脫,最終返璞歸真,因佛家思想指導下的室內設計一般不浮夸,且更容易給人歸屬感,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加,頻率的加快,佛家的禪意設計越來越受到推崇。佛家思想指導下的室內設計倡導簡約而不簡單的風格,以線條簡單與色彩純凈為基本設計原則,家具設計以深色木質材料為主,同時搭配中國傳統紋飾及圖案,搭配具有典型佛家特征的器皿等,體現出十足的禪味,駐足房間,會有一種返璞歸真的美感,可以在喧囂的城市中得到一份安寧,在繁忙的工作中得到一種休憩。

三、小結

篇10

1.傳統文化影響了室內設計。作為社會中的一個人,其任何思想觀念的形成都必然離不開客觀存在。在現代,有些設計師尤其是一些具有前衛意識的現代設計師,雖然口口聲聲說自己的作品是拋棄傳統,毫無傳統痕跡可言,但是事實遠非如此。即便是一名“極端反傳統”的設計師,也不可能脫離傳統,因為他必然會把傳統作為反面教材來重新定義自己的新思路。室內設計不是純粹的個人行為,從媒介、語言、表現手法、關鍵點等顯性的傳統文化到設計文化知識的心態和思維方式等隱性的文化傳統等,這些都在有意無意地影響著每一位室內設計師的設計理念和最終風格。2.科技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信息的高速,計算機的更新使室內設計擁有了更強烈的時代感和現代氣息,但是這種技術手段上的日益豐富并不能滿足人們思想意識上的回歸,作為一名室內設計師必須從人的傳統本源出發來考慮室內設計所帶給人們的舒適的感覺。我們要想創作出高雅舒適的室內空間環境,就必然需要遵循“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的傳統創作之道,否則我們就不可能得到相應的審美境界和審美意象。而這種“美”以及這種與“美”相對應的法則正是從中國千年的傳統文化中所總結提煉出來的。因而將傳統文化理念融入到現代室內設計理念當中去,是作為一名優秀的設計師所需要密切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

二、中國傳統文化對室內設計的影響

1.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對室內設計思想意識的影響中國的傳統室內設計同中國的傳統文化一樣獨具特色,它因其自身所蘊含的深刻的哲學和文化思想而傲立于東方這片神奇的沃土。中國的傳統文化思想不僅可以凈化人的心靈,還可以幫助我們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兑捉洝酚性弧靶味险咧^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就是引導我們室內設計思路的“道”,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和道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對中國室內設計思想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1)儒家思想對室內設計的影響自漢武帝納董仲舒之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家思想就一直作為中國的主流社會思想意識形態流傳至今。儒家思想以孔孟文化作為其主導理念,提倡以和為貴,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模式。從室內設計的角度來講,儒家思想所透漏出的是以情為美、以和為美的藝術理念,這對中國傳統的室內空間的功能設置和空間布局提供了良好的設計角度和思路。比如,現代室內空間設計中的簡約風格,其設計理念最初就來源于中國儒家思想中的“刪繁去奢”“繪事后索”?!皠h繁去奢”就是指去掉過于繁瑣和奢華的裝飾元素。現在好多設計師都提倡“以人為本”,將室內空間設計復雜而奢華,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在室內設計中便與不便是相輔相成的,過于繁瑣奢侈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最后很有可能適得其反。人的本質就是一種動物,要讓人體處于一種最簡單的運動狀態之中,低碳環保,節能減排?!袄L事后索”是孔子的原話,是表述其對美的一種看法,在孔子的意識里,“繪事”是指非自然的裝飾出來的美,而“索”則是最自然的最具有原始氣質的美??鬃诱J為“索”要美于“繪事”,這同時也是中國士大夫階層所追求的“大美無言,大象無形”。此外,儒家思想的一些細節,也對室內設計有著具體的影響。比如“內圣外王”這個概念不僅告訴我們該如何為人處世,其對室內設計的影響也不可估量。中國人所講究的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核心就是修身,只有把自身的修養提高到了一定的層次才可以使得外界事物達到平順的境界,其再拓展到外部就是家和、國強、天下平,也就是所謂的內圣為王。在室內設計中,“內圣”表現在設計師的修養上,要想設計出好的作品,設計師就必須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和綜合素質,自身修養不夠就不能駕馭那些依附于設計思想而存在的設計元素,這樣的作品就會死板,缺乏靈動感。(2)道家思想對室內設計的影響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的道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儒家思想一樣同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從室內設計角度來講,具有抽象性和超驗性的“表現本性”是其主要的理念,質樸古雅、虛靜謙和的道家思想對中國室內設計在形式上具有一定影響。以虛實結合的手法來展現室內環境的意境美,這是質樸典雅、須經謙和的道家思想在形式上對室內設計的影響。還有“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對室內設計中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使用也很重要,它要求我們在室內設計時要講究人與自然、空間之間的和諧,甚至需要我們考慮到設計裝飾材料的自然環保和低碳低耗無污染。道家思想認為宇宙是陰陽與虛實的結合,宇宙萬物都是處于不停的變化發展之中,其有生有滅,也有虛有實,這一點從空間概念上來講就是層次。清朝大書法家鄧石如曾經說過,“字畫疏可以走馬,密不使透風,常計以白當黑,奇趣乃出”。中國傳統室內布局正是把裝修陳設同內部空間進行綜合的考慮,采用計白當黑的手法,通過內部空間的靈活組合來對空間布局、立面造型、家具陳設進行藝術化的處理,這是虛實結合的典型。2、中國傳統文化對室內設計裝飾美化的影響上文主要闡述了中國傳統文化對室內設計思想方面的影響,下面筆者將具體闡述一下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對室內設計裝飾美化方面的影響。(1)漢字元素對室內設計裝飾美化的影響漢字作為承載漢文化的重要的工具,是中華文明最有力的象征。漢字不僅僅是傳統文化的代表,也對室內設計的裝飾美化有著重要的影響。眾所周知,漢字書法和篆刻、文字暗喻、漢字圖案等早已在歷史的發展中具備了裝飾審美的基本特征,對此,我們可從這一方面入手來分析漢字在室內設計上的最新應用。最簡單的也是最常見的一種做法就是直接把某件名家書法作品掛在墻壁上,但這作為一種比較業余的處理方法,不值得提倡。而最經典的一種做法就是將傳統篆刻的文字或是篆書的變形紋樣直接融入到背景墻當中去,因為篆刻的字體比較有藝術美感,將其放在背景墻上也會顯得比較古樸。此外,漢字在室內設計中應用的最廣泛的一個地方就是屏風,一旦室內設計涉及到中國傳統風格,那么屏風就是一個經典的元素。屏風多為鏤空工藝制作而成,意在營造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視覺效果。改變以往的以雕花為主的屏風,而將其換成文字變形圖案,這會更加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更加講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和“不似之似”。(2)水墨元素對室內設計裝飾美化的影響水墨是中國畫特有的一種形式,其魅力就在于擁有黑白空間的特殊的視覺韻味,水墨語言的構圖風格、審美特點、暈色暈染等都具有抽象化的視覺語言符號美,而媒介材料的特殊性質也會賦予其一種特殊的美。比如,在進行室內空間設計的時候,可以在茶幾的印花玻璃上印上中國水墨畫,這可以讓水墨畫在更多地釋放其在表現空間、載體、材料的優越性的同時轉移大家的視線,使大家清晰地感覺到水墨文化的藝術魅力,使大家感受到整個空間設計的清新淡雅、超凡脫俗。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