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心理疏導的基本方法范文
時間:2023-10-18 17:22: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病人心理疏導的基本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無癥;心理健康;相關因素;不育癥
隨著環境污染的加重、工作生活壓力的增大等,不育癥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它已成為一項全世界的常見疾病。而無癥是不育癥中最為嚴重的一種,約占不育癥的10%,無癥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1]。近年來,心理社會因素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重視[2-3]。由于社會、家庭、文化方面的壓力,無癥病人承受著很大的心理壓力,這些壓力長期得不到排解會引發一系列的心理問題。負性的心理問題往往會對病人的身心造成負性的影響。因此,及時發現無癥病人不良的心理情緒,并對其心理問題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促使無癥病人平衡心理,用積極的心態面對治療和提高生活質量,顯得迫切而有必要。因此,本研究對無癥病人進行心理狀況的調查,為今后不育癥病人的心理治療及護理提供參考。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擇2014年—2015年在南京鼓樓醫院泌尿男科門診就診,診斷為無癥,經穿刺活檢確診病人200例。所有病人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年齡29.35歲±5.06歲,26歲~30歲比例較高;來源地農村較多于城市;學歷層次分布以中等學歷層次較多,??埔陨蠈W歷不到30%;獨生子女占26%。
1.2研究工具
1.2.190項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該量表是Derogatis于1975年編制,共有90個項目,采用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和其他(本研究使用前9個因子)10個因子分別反映10個方面的心理癥狀情況,反映有無心理癥狀及嚴重程度。采用5級評分法,0分為沒有,1分為很輕,2分為中等,3分為偏重,4分為嚴重,0分以上為陽性項目,因子分=組成某一因子的各項項目總分/組成某一因子的項目數。因子分越高其癥狀越嚴重[4]。1.2.2病人基本信息表該表為自制量表,用以調查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主要包括年齡、學歷、來源地、生育史、夫妻感情、父母的要求、對疾病的了解等。
1.3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SCL-90對研究對象進行心理測試,以揭示他們的心理健康總體水平。測試前每位研究對象填寫自制的病人基本信息表,以揭示無癥的發病人群特點。本測試采用個體施測法,實施正式測試前,筆者對主試(調查護士)進行培訓,明確測試時應注意的問題,然后由主試(調查護士)發放問卷,答題后回收問卷。共發放問卷211份,回收問卷211份,有效問卷200份,有效回收率為94.79%。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本研究主要使用問卷調查的方法進行數據收集,其中SCL-90量表用電腦軟件進行測算,與“病人基本信息表”匯總整理成Excel表,正態性檢驗采用Kolmogorov-Smirnov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與常模得分比較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數據采用非參數檢驗,數據以中位數(四分位數)表示。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對影響病人心理狀態的因素進行篩選,采用調整后的R2對模型擬合度進行評價。
2結果
2.1無癥病人的SCL-90得分及陽性癥狀情況(見表1、表2)
2.2無癥病人心理狀態的影響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對各種不良情緒的判別因子進行分析,對診斷以患有“陽性癥狀”和“陰性癥狀”的病人行Logistic回歸分析,其中以“強迫”和“敵對”因子最為突出,結果見表3、表4.
3討論
3.1心理因素和不孕不育之間有密切聯系
心理因素與不孕不育兩者間存在互動性的循環促進和制約機制。一方面不孕不育影響病人的心理活動,病人極易發生心理失衡等不良現象,尤其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病人情感波動幅度最大;另一方面,消極或者樂觀開朗的心理反應,會抑制或促進病人的治療效果。不孕不育不僅對病人的心理產生影響,而且對夫妻雙方及其婚姻、家庭、社會關系也造成一定影響[6]。無癥病人一方面擔心自己不能生育,承受著來自自己、配偶以及家庭的壓力,易出現心理問題;另一方面,負面的心理因素又影響病人的治療效果。因此,及早發現無癥病人的心理問題并對癥治療很有必要。
3.2無癥病人的心理健康存在問題且日益復雜化
本研究結果顯示,無癥病人SCL-90總分為1.57分±0.40分,高于全國常模,表明無癥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于常人,且陽性癥狀病人的比例遠高于陰性癥狀病人,可見無癥病人出現心理問題的概率遠大于常人。對于此類病人的護理不能僅關注軀體上的護理,更應注重心理上的護理。針對其高發的焦慮、抑郁、恐怖的情緒進行相應的護理,如術前的心理疏導、后續治療的講解,甚至可以運用放松療法、合理情緒療法對病人進行放松和疏導。之前的一些針對不孕不育人群的心理研究認為此類人群的心理問題主要以焦慮、抑郁居多[7-9],因此針對心理問題的治療也偏向于環境焦慮、抑郁的情緒。但本次研究選擇的量表對心理健康的覆蓋面較廣,本研究發現無癥病人在9個因子中強迫因子的陽性癥狀率最高,其次為敵對,而偏執、敏感、焦慮也是高發的陽性癥狀。這可能與病人長期的精神緊張和對壓力的自我防御有關。隨著心理壓力源的增加和心理負荷的加重,無癥人群的不良心理癥狀開始復雜化,如出現一些軀體癥狀(乏力、失眠、心悸等);在長期的焦慮、抑郁的心理負重感的重壓下,病人會出現意外感、否認、憂慮、沮喪、強迫、恐懼、偏執、疑病癥等的人格特征[10];其次壓力和負性的情緒導致他們對生活中的其他活動興趣降低,與社會的接觸發生障礙,人際關系緊張或淡漠,自尊心下降,挫折感、孤獨感、負罪感增加等,不同的病人可能側重于上述一種或幾種心理情緒反應[11]。當這些問題交織在一起時,導致病人的心理問題日益多元化和復雜化。
3.3影響無癥病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原因
不孕癥婦女的焦慮癥狀發生率為26.19%,抑郁癥狀發生率為54.7%[4]。而男性不育病人也易出現焦慮、抑郁等精神心理問題[4,12],且大約20%的男性不育病人需要心理咨詢[4]??梢姴辉胁挥巳撼霈F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的不在少數。而無癥病人中絕大部分是非梗阻性無癥,此類病人即意味著生殖學上的不能生育,其出現心理問題的可能性越大,心理問題的嚴重性也相對更重。本研究顯示,近90%的病人父母要求一定要孩子,并有一半以上的家庭表示求子心切,已不能再等;大部分病人目前夫妻關系和睦,但近一半以上對以后的婚姻沒有信心;并且病人對手術及手術檢查的結果都存在擔憂。這些主觀上的因素都造成病人心理壓力過大,產生焦慮、抑郁、偏執、人際關系敏感、敵對等負性情緒和心理問題的原因。本研究將SCL-90的9個因子與列出的相關因素進行回歸分析,由結果可以看出,來源地為農村的病人“陽性癥狀”的幾率高,此結果可能與社會環境有關,農村的社會環境比較單純,居民的抗壓能力也就相對較低;低學歷病人“陽性癥狀”的幾率高,即高學歷是不育癥病人出現不良心理情緒的“保護因子”,可能是隨著文化程度的提高,個體在思想、行為上逐漸接近社會的要求,對人生、社會、家庭以及社會上的其他問題都能產生比較客觀的看法,能以從容的態度對待生活,其次學歷與經濟收入也是相關聯的,而經濟情況也與心理健康相關[13];父母堅決要求子女有下一代的病人患“陽性癥狀”的幾率高,受我國的傳統思想的影響以及計劃生育的推廣使許多男子成為家庭獨子,這些來自家庭、父母長輩的壓力和不能生育導致的夫妻感情不和等,都會造成病人的心理負擔。
4小結
篇2
【摘要】 目的:探討綜合性護理干預對支氣管哮喘病人管理的作用。方法:觀察組 29 例支氣管哮喘病人的整個臨床管理過程中,通過綜合性護理措施,包括對病人觀察、溝通、心理疏導、普及基本知識以及養成良好習慣等,并與 3 年前 26 例病人對照組作比較,觀察對疾病基本知識掌握情況以及藥物副作用的情況。結果:觀察組 29 例病人的病情穩定,能主動配合治療與預防,其疾病知識掌握率及藥物副作用與對照組比較有差異(P < 0.05,P < 0.005)。結論:綜合性護理干預可以有效地減輕支氣管哮喘病人病情、降低藥物副作用。
【關鍵詞】 支氣管哮喘;藥物副作用;護理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which nursing care played in management of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asthma.
Methods
Nursing care was given to 29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asthma in the process of management by the way of clinical observation, communicat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patient education, advocation of good habits as well as prophylactic measures. 26 patients without nursing care 3 years ago were involved in this study as control group. The patients' basic knowledge about the disease and the side effect of the medicine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conditions of 29 patients were stabilized and good compliance was acquired in therapy and prophylaxis of asthma.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ease and the side effect of the medicin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notably different. (P < 0.05, P < 0.005).
Conclusion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nursing care can help to alleviating the severity of illness and decreasing side effects of medication effectively so as t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management of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asthma.
〔Key Words〕
Allergic reaction asthma psychological obstacle inhaled steroids side effects nursing care
支氣管哮喘(簡稱:哮喘)是最常見的慢性氣道炎癥疾病(變態反應性炎癥)屬非特異性炎癥,本病發生與遺傳、過敏、感染因素及某些藥物有關,治療病程長,發作頻繁,我們對患者住院環境、心理、睡眠、飲食、藥物副作用等方面問題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普及基本知識,不但體現人文關懷的理念,還可明顯改善護理質量,體現到病人護理中經觀察疏導,學會自我管理。在緩解控制病情,減少藥物副作用等方面收到了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04 年 11 月 - 2007 年 11月觀察組 29 例,男性 8 例,女性 21 例;年齡 7~61 歲,其中 7~12 歲兒童 4 例,18~61 歲成人 25 例,病情 1~15 年;其診斷與嚴重度分級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制定的標準[1]。1 級者 3 例,2 級者 7 例。3 級者 15 例,4 級者 4 例,其中兒童 2 級者 3 例,3 級者 1 例。對照組 26 例為 3 年前病例,兩組年齡、性別、病情嚴重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對照組僅做常規的治療護理,觀察組增加心理護理及系統的健康教育。
1.2
護理干預方法
觀察組的病人由臨床護理專家提供系統的心理護理、自我護理教育。護理干預的程序遵循評估——計劃——實施——適時評價——修訂、改進。
1.2.1
心理干預內容
實施針對性護理:滿足病人的心理需要,保護病人的隱私;調整病人的社會角色,緩解病人的心理社會應激;調節好病人的情緒,使其做到自我節制;鼓勵病人參與治療,幫助病人增強適應應對能力;處理病人的心身反應;為患者爭取社會支持和親屬配合。
1.2.2
心理干預的方法
按 Peplau 護患關系的理論,護士選擇性地使用溝通、理解、同情、支持、安撫、激勵等技巧,與患者建立人際互動情境,用自己的行為幫助患者確定問題所在,協助患者人格朝向成熟的方向發展,學會運用一些原則及方法來處理人際困境。通過與病人交流、觀察、感受,想做好心理疏導,需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用誠懇、同情的朋友身份,耐心溝通與有效地情感支持;仔細觀察、分析病人心態,按不同情況針對性地對病人實施心理疏導。對于焦慮恐懼者,要耐心做實例介紹,分散病人注意力,鼓勵其增強信心,放松心情,穩定情緒逐步消除緊張心態。對有悲觀、自卑情緒的病人采取談心方式,營造良好氛圍,了解其內心感受。同時作好家屬思想工作,使其以飽滿地情緒感染病人。鼓勵病人多與他人交流。閑暇之時多培養業余愛好,融入眾人歡樂氛圍中,增加樂趣、豐富自己生活、提高耐力,擺脫悲觀自卑情緒。少數病情減輕或癥狀輕微對診斷有疑慮,對疾病滿不在意者耐心講解疾病知識,用藥的藥理作用和可能的致敏原因,加之推斷式排除和預防,配合治療以提高生命質量。兒童者因其有較強的理解和配合能力,采用單獨交談與輔導,要尊重、理解其感受和想法。通過溝通逐漸調整情緒,消除焦慮驚恐心態。
1.2.3
健康教育的方法
以 Orem 自理理論為指導,首先評估患者的基本條件因素、自理力量,并以自行設計的《支氣管哮喘患者自理知識問卷》評估其治療性自理需求來確定患者的自理缺陷,從而確定健康教育目標;繼之設計輔助教育系統的框架,選擇適當的方法,明確對患者健康教育的具體措施(包括時間、地點、環境條件、所需用物、護士水平要求等)。最后,實施教育計劃,通過觀察和評價,根據患者的需求和自理能力來調整計劃,使患者逐漸提高自理能力。采用量化教育與隨機教育結合,由責任護士通過書面健康教育宣傳資料,個別咨詢、小組討論等方式,按知識灌輸、行為訓練、雙向交流進行,出院后通過電話、信件給予追蹤隨訪。
轉貼于
1.2.4
健康教育內容
①普及基本知識,向病人講解哮喘基本知識,什么是哮喘,有哪些表現,如何用藥控制。發作頻繁者應堅持隨身攜帶常用的氣霧劑。發作時盡量保持鎮靜,避免因緊張而誘發或加重癥狀,應立即坐下吸藥,如癥狀不緩解可重吸 2~3 次,保持藥物濃度、計量、充分藥效,減小副作用。②自我用藥指導:a 用藥前啟蓋,搖晃藥瓶使藥液均勻,如氣候寒冷應以手心溫暖藥瓶至體溫,最好用輔助裝置“氣霧儲存器”。b 吸藥時手持藥瓶,頭稍后傾輕輕呼氣,盡量張開嘴將吸嘴放入上下齒間,口唇包緊瓶口不應含入過淺,舌放平防止藥液散發。c 按下瓶開關,同時緩慢吸氣到最大肺容量屏氣 10 s,2 次吸藥間休息 1 min。d 吸藥后維持 10 s 屏氣狀態,防藥液隨呼氣而呼出,以保持藥物足量與作用時間。e 每次吸完藥后用清水反復漱口,防藥液殘留口腔、咽部致霉菌感染或咽部不適聲嘶等副作用。f 用時與氣霧劑連接,先將藥物噴入儲存器在及時吸入,從而使激素在口腔、咽喉的沉積量減少 8 倍[2]。且吸入肺內的激素劑量增加效果增強,有條件者可吸氧、住院。③養成良好習慣:a 生活有規律,按時睡眠起床,不吸煙,不酗酒,用涼水沖刷,以增加機體抵抗力,流行病期避免去公共場所。b 居室保持溫曖、濕潤、清潔、空氣流通、避免灰塵、化學刺激性物質,不要放花草、羽毛,不要鋪地毯與養寵物。依據自身情況適當地體育鍛煉,增強抗病能力。④哮喘的預防方法,對已知哮喘誘因者要嚴禁再接觸,防止發作。對未知致敏原者應逐個推斷排除。如避免接觸花粉、化學制品漆、染料、某種化妝品、皮、毛及其制品、寵物貓、狗等;避免食用:魚、蝦、蟹、牛奶、蔥、大蒜;藥物:磺胺類、青霉素類、阿斯匹林、巴比妥等待排除后再用。⑤家屬的健康教育:大多數患者經過規范治療,都可以治愈或穩定,樹立治愈疾病的信心,家人要在精神上、生活上給予病人更多的關心和照顧,督促其按時、規律、全程服藥,完成療程。
1.3
統計方法
用 SPSS 11.1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和分析,計數資料用
檢驗。
2
結果
2.1
組病人對疾病知識掌握率比較
通過系統的知識宣教,觀察組病人對疾病相關知識掌握率較高,掌握有 27 例,占 93.1%,對比 3 年前的掌握率 73.1% 相比,兩者比較有顯著性差別(
= 4.01,P < 0.05)。
2.2
觀察檢測藥物副作用情況
見表 2。
本組口腔霉菌感染 2 例占 6.9%,咽部不適,聲嘶 5 例占 17.2%,與未普及基本知識和心理護理者有顯著差異 P < 0.005(對 3 年前病例另文報道)。本組表明對病人講解基本知識和心理護理對穩定病人情緒,心態平穩地配合治療與護理,減少藥物副作用有較好的效果。
3
討論
哮喘是一種呼吸道變態反應性疾病。由外和內在因素引發的具有共性特征的一組癥狀,治療已形成方案模式。目前無論在發達或發展中國家哮喘的發生率均呈上升趨勢,因而增進藥物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顯得十分重要[3]。由于疾病纏綿不易治愈,用藥時間較長,機體差異、個人狀況,發病誘因不同,產生的心理障礙表現各異。加之藥物副作用,嚴重影響疾病的緩解與恢復。如何摸清病人不同情況有針對性的疏導,消除不良心理,減少藥物副作用,能主動配合治療及學會有效的自我管理與預防,而緩解控制了疾病,尚需不斷地在護理工作中細心摸索與探討。
我們采用了個體化、針對性、以為病人解決問題為目標,科學優質,人性化的服務。通過觀察、講解基本知識和心理護理等措施,明顯減少了藥物副作用。與 3 年前未開展該措施比較有顯差異(P < 0.005)。表明其對穩定病人情緒、減少藥物副作用等有較好效果;充分發揮了護理在哮喘中的積極作用。
總之,哮喘是種呼吸道變態反應性疾病。致敏因素繁多、復雜,檢測難度大。接觸致敏原該病即復發,易產生心理障礙,加之常用激素類藥物引起的副作用,使護理難度大。我們精心制定實施以為病人解決問題為目標,科學優質,人性化服務措施,使全組病人穩定了情緒,緩解控制了疾病,減輕了痛苦,有效地提高了哮喘病人的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呼吸專業委員會. 支氣管哮喘的防治指南〔J〕.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1997, 20(5):261
篇3
【關鍵詞】惡性腫瘤;化療副反應;心理干預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280文章編號:1006-1959(2010)-09-2528-01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對象2006~2008年入住我院惡性腫瘤化療患者180例,隨機分成兩組,男108例,女72例,年齡21~78歲,平均45歲。肝癌80例,肺癌24例,腸癌22例,食管癌32例,白血病2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種、化療方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均為初次化療患者。
1.2健康教育方法:入院后48h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了解患者對化療基本知識的了解程度,針對性制訂教育方案,實驗組由責任護士健康教育組長對患者進行化療前、化療中、化療后連續性教育,形式包括個別指導、閱讀手冊、患者間交流。
1.3化療前健康教育:根據問卷情況向患者即將講解各種檢查的配合方法,逐項介紹檢查的注意事項,耐心做好解釋工作,以取得患者配合。有的患者對化療緊張,擔心化療引起的副作用,護理人員要做好思想工作,關心體貼患者,經常與患者交談溝通,讓患者了解治療方案的內容及目的,把化療后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告知患者,提高患者的自我防護能力,調整好心態,增強患者戰勝化療病痛的信心,激勵患者的生存欲望。
1.4化療中的心理干預:化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大多患者用淺靜脈留置針,講解這樣可以有效保護靜脈,減少滲漏滲液發生。同時由責任護士與患者談心,宣傳“腫瘤不可怕并非不治之癥”,“我是如何和腫瘤斗爭”等文章,激發患者的樂觀、自信的心理,正確對待疾病,從悲觀失望中解脫出來,在精神上得到鼓勵,在治療上看到希望。具體方法:①通過語言溝通實施心理疏導和精神分散,鼓勵患者增強自信并引導患者思維逐漸移至日常關心的話題,誘導患者訴說以轉移其注意力;②通過對患者面部的治療性觸摸,松弛緊張肌肉,減輕患者的恐懼、焦慮和孤獨感;③指導患者做深呼吸、面部肌肉運動或全身放松訓練;④漸進的放松訓練方法:一般需要患者衣物舒適,在環境安靜,不受干擾的地方。最好的進餐后一小時進行,每次20分鐘,每日1次。松弛步驟為:①閉上眼睛,深呼吸,并想象自己在一個非常安靜的海灘上;②從上到下的肌肉開始緊張,然后再松弛,緊張與松弛的時間比例為1:2;③在放松的同時暗示自己:“我的呼吸很平穩,我的心跳很平穩”。④全身緊張松弛的時間為2-3分鐘,如此反復進行,約20分鐘完成。完成后約2分鐘睜開眼睛[1]。
1.5家庭社會支持:親人始終是患者最依戀、最難舍的。親人的體貼關心呵護會減輕患者的悲觀失望,反之則會加重。所以護士要做好家屬特別是患者丈夫或妻子的動員工作是扭轉患者心理的關鍵步驟。還可將同類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并請治療療效好的患者現身說法,使他(她)消除恐懼、絕望心理,激發起求治欲望。
2.結果
對照組經化療后有70例(其中44例重度,20例中度,6例重度)發生惡心抑郁副反應,觀察組在經心理疏導和放松療法等心理干預后有28例(20例輕度,4例中度,2例重度)發生惡心抑郁副反應,結果顯示心理干預對減輕化療病人的抑郁與胃腸副反應有明顯效果。
3.討論
化療是腫瘤患者必要的全身性治療方法,而化療的副反應是患者擔心的主要原因。心理因素與腫瘤的發生發展預后有著密切關系,而同時,輔以良好的心理護理,使患者心理-神經-內分泌-免疫軸趨于平衡,對腫瘤的治療,減輕副反應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心理護理使病人進行自我心理調節,正確認識疾病和化療,盡快適應環境和病人角色,以穩定情緒,積極配合治療。從而達到心理平衡,增強應激能力,提高免疫功能[2]。本方法根據初診腫瘤病人心理變化特點,設計出一套完整的心理干預方案,包括疾病知識教育,解除思想顧慮,家庭支持,放松治療等方法,在常規化療的基礎上結合心理干預方法,對病人進行心理檢測和心理治療,觀察心理治療對腫瘤病人抑郁及化療胃腸反應的影響。結果發現觀察組接受心理干預后抑郁評分降低,與對照組比較,P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內科護理護理技能護理教學心理治療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23-02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物質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與此同時對于以前存在的醫學難題也得到了逐步的攻克,但隨著人們生活規律的不同變化,又帶來了一些新的醫學問題。由于我國人口眾多,醫療設備等供不應求,同時我國的醫院的數量也逐漸的增多,但由于人口數量的巨大,雖然降低了大部分的疾病發病率和增加了眾多疾病的治愈力,但還是存在一些疾病需要病人配合護理人員進行治療,因此內科護理的質量和管理問題逐漸的被人們所認識。
隨著醫院體制的改革,護理人員不僅是醫生的助手,而且還是醫生的搭檔,這就要求內科護理人員有更高的職業素養和過硬的職業技能。與此同時內科護理的總體體系發展也在整個護理行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內科護理有著與其他護理不同之處,內科護理主要以藥物控制和心理交流為主,同時內科的病癥多種多樣,這就存在著內科護理具有一定的復雜性。
1優質內科護理的影響
護理行業通常非為內外護理,無論怎樣的護理其最主要的目的是通過護理人員優質的護理使得病人盡快的擺脫病魔,恢復健康。這也是護理行業存在的根本目的。
1.1患者需要護理人員的護理。對于一些內科疾病,患者需要進行手術或者留院觀察,在這個過程中,內科護理人員需要按時的為患者準備藥物,按時給病人診斷和觀察,與此同時患者需要將自己發病后的癥狀以及后期癥狀告知內科護理人員,內科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病情進行合理的護理工作。因此這些看似簡單的護理工作為病人提供了最基本的治病保障。
1.2心理治療作用不容忽視。病人得病后身體與心里都受著一定的煎熬。在這個階段,除了按部就班的藥物手術治療以外,心理治療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為在病人的得病期間病人基本思想里都是身體不適等問題,因此需要內科護理人員進行及時的心理疏導,是病人心里平靜,這對緩解患者病情有著很大的幫助。對于內科護理的護理方法應多提倡微笑服務,面對面帶微笑的護理人員,病人心里也會相對比較平靜,而面對態度惡劣的內科護理人員,病人心里的不舒服會給病情加重。對于一些特殊病人,如腎肺病患者,面對態度惡劣的內科護理人員,身體上的不適加上心理上的不舒服有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后果,這也是產生醫患糾紛的一部分原因,因此對于患者的心理治療應得到更多的重視。與此同時,一個完善的內科護理管理系統是內科護理的根本保障,其具體內容見表1。
1.幽默而自然的語言過渡進行的啟發式教學,采用課前提問或其他語言引入的方式。
2.吸引護理人員主動思考,導入教學內容,并與護理人員實現互動。
1.案例教學一般安排在講課過程當中,當教師對理論知識進行講述之后,再引入案例進行探討。
2.教師可以在述病例后,讓護理人員小組探討病例的可能存在的護理缺陷并提出解決方案。再由教師進行升華性的總結,強調正確的護理措施。
由于技術的進步,多媒體設備在各個專業的教學中都被廣泛采用,它的課件結合了圖文、聲音、動畫、視頻等多項元素,大大有利于學生在感官、思維等多方面建立全面、形象、多維的知識建構。
參考文獻
[1]黃葉莉.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探索與實踐[J].護理,2010,27(16):1208
[2]朱建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應注重綜合能力培養[J].醫院管理論壇,2009,(5):58
[3]楊茜,李雨昕.《內科護理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考試周刊,2010,4(39):210-211
[4]楊孜.《內科護理學》教學過程中的常見問題[J].考試周刊,2010,4(4):194-195
篇5
【關鍵詞】舒適護理;骨??;康復效果;影響
舒適護理具有高度針對性,有效性,適用性,能使患者無論從心理上還是生理上都處于放松,愉快狀態的一種新興護理模式。它除了具備常規護理模式一切功能外,更加注重對病人心理上的疏導教育以及精神上的安慰。而骨傷疾病的患者往往是猝然發生的。沒有心理準備的疾病到來,很容易使患者產生恐懼,焦慮,失眠等不良的情緒問題。因此,將舒適護理用于骨病患者恢復效果究竟效果如何是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
1 資料和方法
1.1資料
隨機選取骨傷病人100例,均為骨自身受傷或關節疾病,膝關節疾病患者32例,股骨疾病患者28例,頸椎疾病患者21例,髖骨疾病患者19例,隨機分成兩組即實驗組(n=50)和對照組(n=50) 。實驗組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齡在18~50歲之間。對照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19到46之間。治療過程中,實驗組采用舒適護理方式,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式。兩組間性別年齡及骨傷程度的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大于0.05),不會影響實驗結果。
1.2方法
對實驗組采用舒適護理:外傷骨病的患者大部分需臥床休養,因此首先有針對性的根據受傷部位給患者調整合適的,保持病房的清潔衛生空氣流通,及時更換衣服,被罩,床單等,按時頻繁清洗和給藥于傷患處,避免因長期臥床而滋生褥瘡,另要對骨傷患者的病情進行全程跟蹤觀察,隨時采用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患者術前需要對患者的身體情況進行全面的評估,評估結果要通知患者知曉,讓患者自己了解自己的病情,確?;颊呃硇悦鎸κ中g。注重患者心理的疏導教育,進行精神慰藉,轉移患者病痛的注意力,讓其從焦慮,恐懼,緊張的不良情緒中走出來,幫助建立康復的信心,針對性的讓患者在身體能夠承受的范圍內做康復運動的鍛煉。
對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遵照醫囑口服或血液給藥,及時對受傷部位進行擦洗換藥,幫助不能自理患者衣食起居等等,按照規定協助患者做一些常規的康復訓練。
兩組均在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1.3療效標準
療效標準:依據臨床上治療骨折和軟組織損傷的臨床療效評定標準[1]。治愈:疼痛、腫脹的癥狀基本消除,肢體機能得到較好的恢復;顯效:疼痛、腫脹明顯緩解,肢體機能基本恢復;有效:疼痛、腫脹等癥狀得到緩解,肢體機能有效恢復;無效:疼痛、腫脹等癥狀得到緩解,肢體機能無明顯恢復。
1.4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0.0對實驗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和差異比較。并采用χ2進行檢驗。
2結果
兩組患者采用不同護理方式進行3個療程的治療后的恢復效果和癥狀改善情況,見表1;表2。
由表1,表2可以看出采用舒適護理干預的實驗組整體恢復有效率和癥狀緩解率明顯高于采用常規護理的對照組,(p小于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舒適護理方式要優于常規護理方式。
3討論
骨病,往往是突發性的。發病時患者沒有做好心理準備,更容易出現焦慮,緊張,恐懼,憂郁等消極情緒,所以骨病患者除了需要生理上得當的護理外,還需要心理上的疏導和精神上的安慰,這就對骨科護理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將注重心理疏導的舒適護理方式應用于骨病患者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研究課題。
舒適護理被認為是可以使患者在骨折后盡快恢復正常功能的重要措施之一,其護理過程對于患者來講是既輕松愉悅又舒適合理,保證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處于愉悅的狀態,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療配合性依從性,降低逆反心理,非常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療后的生存質量。因此將舒適護理用于骨傷患者,引起了醫學界廣泛的探索和研究。
實驗是選取的人體不同部位骨病的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舒適護理干預與常規護理方式對照。結果顯示的舒適護理方式不僅提高了治療質量,也縮短了病程,療效顯著優于常規護理方式,因此將舒適護理應用于骨傷患者是具有科學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對于骨上疾病的治療又推進了一步,當然這絕對不是終點,對骨傷疾病這一特殊疾病的護理方式仍需要不斷探索研究,不斷創新,不斷優化,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篇6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938-01
臨終關懷并非是一種治愈療法,而是指對生存時間有限的患者進行適當的醫院或家庭的醫療及護理,以減輕疾病的癥狀,延緩疾病發展的醫療護理。同時,臨終關懷還能幫助病患家屬承擔一些勞累與壓力,而在臨終關懷中采取積極有效的心理護理,能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通過清除或減輕病痛與其它生理癥狀,排除心理問題和精神煩恐,令病人內心寧靜地面對死亡。
1 臨終患者的心理護理
患者在被確認病入膏肓、無可救治后的心理反應大致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1 否認期 患者在剛被告知患有不治之癥時,表現為不能接受,否認自己患此病,認為醫生把檢查結果弄錯了。醫務人員在此期不應把病情全部告訴患者,維持患者一點希望,讓患者逐步適應,也可順其意愿,予以可以耐受的檢查,以緩沖患者受創傷的心靈,與家屬一起做好安慰,密切守護,防止自傷、自殺等不幸事件發生。
1.2 憤怒期 患者在通過短暫的否認而確定無希望后,覺得為什么患這種病的會是我而不是別人,表現為憤怒、煩躁,甚至不愿意接受治療,將憤怒情緒發泄到親人或醫務人員身上。此期的心理護理非常困難,患者可發生不禮貌的言行,醫務人員要把憤怒看作是一種健康的適應性反應,應忍讓克制,讓患者的情緒得以宣泄,醫務人員要懷著一顆愛心,安撫疏導病人??赏瑫r輔以藥物,穩定情緒,使其安全的渡過此期。
1.3 憂郁期 患者在精神和肉體上深受巨大的痛苦,在意識到自己死亡不可避免,將不久于人世時,感到悲痛欲絕和極度恐懼,有強烈的孤獨感。沉悶壓抑,希望有親人陪伴,能得到更多的關懷。此期重點在于鼓勵與支持病人,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維護其自信心,積極營造解除病人心理恐懼、減輕心理負擔的良好氛圍,及時將病情好轉的消息或新的治療技術告知病人,使他們能以樂觀、愉快的心境與死神較量。
1.4 接受期 少數患者在臨終階段基本接受了死亡這一事實,顯得很平靜,不愿意增加親人和社會的負擔,希望早日結束生命。此期重點為保證患者的生活質量。環境布置、飲食調配有積極的作用,了解病人最關心的事宜,盡量為其完成未竟事宜提供條件。醫務人員要有同情和人道主義,尊重病人意見和日常生活習慣,體貼矛盾心情,給予更多自由,不約束其力所能及的活動。還可組織各種娛樂活動,轉移患者的注意力,讓他們充實的渡過生命的最后歷程。
2 臨終患者家屬的心理護理
臨終患者的家屬都將經歷一段極其痛苦的心理過程,他們的心理特征主要有:鎮靜、沖擊(初知病情),否認(病情緩解時),憤怒(病情加重時),接受現實(病人瀕死時),憂傷悲痛(病人死亡時),悲嘆(病人死后一周左右),接受死亡(病人死后一月左右),解脫(病人死后半年以上),重組(病人死后一年以上)。醫務人員不僅要做好臨終病人的關懷,也要做好家屬的心理疏導,幫助他們盡可能縮短心理上的否認、憤怒階段,進入接受現實階段,提高家屬的心理適應能力,維護其心理健康。
2.1 掌握溝通技巧 在治療和護理過程中,護士與家屬接觸最多,在與家屬交流中做到善移情,用心傾聽,有效地利用非言語性溝通技巧,適當運用肢體語言,不要給予過多安撫性回答,要理解他們此時的真實感受,取得他們的信任和親近,才有利于幫助他們減輕痛苦。
2.2 給臨終患者家屬心理支持 作為臨終患者的主要照顧者,應將痛楚與打擊深埋心底,以良好精神狀態去影響患者,盡力減輕疾病給患者帶來的身心痛苦。醫務人員應鼓勵家屬用適當的方法宣泄內心的情感,對家屬在憤怒階段的一些過激行為,應采取理解和克制的態度。對憂郁階段的家屬,要時刻在一旁靜靜地陪同,輕握其手或輕扶其肩背,以安撫情緒,讓臨終病人家屬感到春天般的溫暖。
2.3 指導家屬協助做好臨終患者的心理護理 家屬的態度、言行可直接影響病人的生理和心理變化。有親人守候在身旁,對臨終患者來說是極大的安慰,醫務人員應對家屬進行安撫和鼓勵,指導家屬參與臨終者的護理,提高病人的生存質量,向家屬介紹臨終關懷的相關護理知識,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一起分析病人的心理狀態,并使臨終病人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充分的護理和安慰,以一種輕松的心情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心理護理在臨終關懷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它順應時代的發展,適應社會需求,也是醫學倫理學范疇。對于搞好精神文明建設,提高整個民族素質、促進醫患溝通都有極深遠的意義。臨終關懷要社會化,而其中心理護理啟動的死亡教育是發展臨終關懷事業的關鍵所在,通過死亡教育使人們減輕對死亡的恐懼心理,更加珍惜生命,正確對待死亡,使臨終病人以其贊成的方式接受死亡,而進一步提高生命質量。
參考文獻
[1] 程微.臨終關懷服務在綜合性醫院中的實踐[J].實用護理雜志,2000,16(1):44-45.
篇7
【關鍵詞】手術室護士 術前訪視 手術患者 心理影響
中國分類號:R471 文獻標識號: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10-302-02
手術是一種有創性醫療手段,其過程及結果如手術進展情況、術后效果、并發癥的發生幾率及康復時間等均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給面臨手術的患者帶來一系列的心理反應。最常見的術前反應有焦慮、恐懼和睡眠障礙,為此病人需付出極大能量采取個人應對手段來應付這些問題[1]。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和整體化護理的開展,術前患者的心理社會評估和干預受到了廣大護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視。近年來,術前訪視已經成為手術室整體護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有效的術前訪視能顯著減輕患者術前的焦慮和恐懼情緒,改善其睡眠狀況,提高其對手術的耐受力,保證麻醉及手術過程的順利進行,促進患者術后早日康復。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病例來源為我院普外科2007年9月~2008年6月年住院行擇期手術治療的患者120例,其中男58例,女62例,隨機分為術前訪視組(以下簡稱實驗組)和對照組各60例。觀察組患者平均年齡(45. 8 ±5)歲,對照組平均年齡 (46. 7 ±5)歲;兩組患者在性別、病種、病情、文化程度、手術方式、家庭經濟情況及對手術知曉程度等方面,差異均無顯著性(P > 0. 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實驗組病人于術前1日下午由手術室訪視護士進入病房了解病人病情及手術方案,與病人交流,了解其心理狀況、飲食睡眠情況、對此次手術有何要求等,詳細介紹手術室環境、麻醉方法、主刀醫生情況及手術過程中應采取的配合等,對病人提出的問題作耐心細致的解答,打消患者的種種顧慮,讓他們滿懷信心的接受手術,然后發放評估量表、睡眠情況調查問卷以及測量心率、血壓,并且指導病人認真填寫相關內容。本文所采用的評估量表可以反應病人術前1日和術后3日的情況,具體包括病人姓名、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社會地位、生命體征、身高、體重、過敏史、月經周期、既往病史和手術史等一般情況以及心理特點包括焦慮和恐懼心理、多疑和否認心理、孤獨和自卑心理、自尊心理、無價值心理等[2];睡眠情況調查問卷將患者術前日晚睡眠情況具體分為很好、一般、較差和很差四級,由患者于術日晨按主觀判斷填寫。
1.2.1 應用焦慮自評量表 ( SAS)、抑郁自評量表 ( SDS)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 ( SSRS)對病人心理狀況進行了解。
1.2.2 以調查問卷的方式向患者了解手術前日晚睡眠情況。
1.2.3 分別記錄病人在病房時、術前即刻、手術開始后30分、手術開始后60分和手術結束時的心率、血壓。
1.3 統計學處理方法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1.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2結果
2.1 實驗組與對照組焦慮、抑郁比較結果 見表1。兩組患者焦慮、抑郁水平在術前1日無顯著差異( P >0.05),而術后3日有顯著差異(P
2.2實驗組與對照組睡眠情況比較結果
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20份,回收有效問卷108份,其中實驗組回收52份,對照組回收56份,整體回收率90%,符合要求。通過統計,實驗組患者睡眠情況很好和一般的占78%,對照組為47%;實驗組患者較差和很差的占22%,對照組為53%,兩組之間差異有顯著性。
2.3 實驗組與對照組心率、血壓比較結果 見表2、表3。術前即刻、術中、手術結束時,對照組病人心率、血壓變化較實驗組明顯,整個手術過程實驗組病人心率、血壓變化不大 ( P > 0.05)。
3討論
手術病人在術前普遍存在焦慮、恐懼心理,隨著手術的臨近,應激反應更加明顯,尤其是病人進入手術室初期,新的環境條件、手術開始時的緊張氣氛等對病人形成強烈的心理刺激,表現為緊張、恐懼加劇,心率變快,血壓升高,嚴重者甚至導致手術無法進行。通過術前訪視,初步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進而對病人展開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使病人感受到被尊重、被關懷,心理上得到滿足感、安全感,具體訪試后效果分析如下:
3.1 手術室護士先去護士站查閱病人病歷,了解手術名稱、部位、病人的主訴、既往史、藥物過敏情況、各項化驗檢查結果、各重要臟器功能、社會及家庭支持系統等,全面掌握病人基本情況,為訪視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
3.2 到病人床前與病人交流,用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語言進行溝通,并根據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綜合分析,應用心理學的方法對患者進行相應的行為訓練和心理調整,以消除其緊張、恐懼心理,穩定其各項生命體征。
3.3 為患者提供與手術相關的知識,并講解術前準備(包括備皮、用藥、禁飲食等)的內容與目的、術中因和操作需要引起的不適及對策等,使病人在接受術前準備及進行手術時能夠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做出積極的配合。
3.4 詳細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以滿足其對手術相關知識的心理需要,讓患者對手術有一完整的概念,以充分的心理準備接受手術治療。
術前訪視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應激程度,減輕其心理壓力,有利于病人安全渡過圍手術期。開展以病人為中心、有目的、有針對性的術前訪視,使病人能以積極心態去面對手術及其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術前訪視還提高了手術室護士的業務素質,為手術室護理質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篇8
1.1研究對象
選擇2009年5月—2011年5月在我院就診的門診病人40例。納入標準:①采用美國風濕病學會1997年修訂的SLE診斷標準確診為SLE病人;②經住院系統治療后病情穩定;③需門診治療或復查隨診;④年齡14歲~45歲;⑤學歷:小學及以上文化;⑥有簡單網絡應用的知識和能力;⑦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狼瘡腦病病人;②有精神疾病病人;③生活不能自理病人。
1.2研究工具
1.2.1一般資料調查問卷
研究者自行設計,內容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程、婚育情況、經濟狀況等。
1.2.2癥狀自評量表(SCL-90)
共90個項目,分9個因子和其他。①軀體化,共12項,主要反映主觀身體不適感;②強迫:共10項,反映臨床上的強迫癥狀群;③人際關系:共9項,反映與他人相處時的不自在或自卑感;④抑郁:共13項,反映與抑郁癥狀相聯系的廣泛概念;⑤焦慮:共10項,反映與焦慮癥狀有關的精神癥狀及體驗;⑥敵對:共6項,主要從思維、情感及行為3個方面反映病人的敵對表現;⑦恐怖:共7項,與傳統的恐怖狀態反映的內容基本一致;⑧偏執:共6項,主要是指猜疑和關系妄想等;⑨精神病性:共10項,主要是精神分裂樣癥狀項目;⑩其他:共7項,上述因子不包括的、主要反映睡眠及飲食情況。每項均采用5級評分制。本研究利用SCL-90測查SLE病人的心理狀況。
1.2.3SLE病人門診管理信息系統
由我科人員與軟件工程師合作設計。軟件工程師通過我科人員對其提供的有關專業信息,利用Access程序,建立SLE病人門診管理數據庫信息系統。信息系統的應用部分包括:病人信息管理模塊、健康教育模塊和隨訪信息模塊。利用SLE病人門診管理信息系統對SLE病人進行管理。
1.3研究方法
1.3.1調查問卷發放及收集
采用一對一問卷調查。能夠獨立完成量表者,由其獨立完成;獨立完成有困難者,協助其完成。調查人員對研究對象不明條目給予解釋,保證每條目解釋內容的一致性。在管理前及管理后各進行一次問卷調查。
1.3.2管理模式的實施
利用SLE病人門診管理信息系統進行管理。采集病例及建立管理檔案:課題組對病人的信息嚴格管理,確保病人隱私不外泄。對符合入選條件的病人,護士把采集到的資料輸入電腦,分別儲存在病人信息管理模塊和隨訪信息模塊。評估病人:對病人的資料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把不同情況的病人進行分類記錄。如腎臟損害用“S”標記,血液系統損害用“X”標記,皮膚損害用“P”標記;使用激素治療后出現高血壓用紅色“↑”,血糖高用橙色“↑”,血脂高用黃色“↑”標記。標記儲存在病人信息管理模塊中。根據病人使用激素量、免疫抑制劑使用或具體病情和醫生醫囑設置復診提醒時間。實行護理干預:根據病人信息管理模塊中不同符號標記,識別不同情況的病人,給予不同的健康教育處方。健康教育處方根據病人信息管理模塊中不同符號標記從數據庫中提取導出,可通過Email方式或飛信發送,也可通過QQ傳送。利用軟件的查詢、提醒功能,檢索病情改變,2d~7d后需復查或更改用藥量或執行免疫抑制劑治療的病人、兩個月未來復查的病人進行電話隨訪。此工作每周執行1次。隨訪時不僅和病人溝通,而且與家屬溝通。隨訪內容為相關疾病知識健康教育、心理輔導,為病人爭取家庭支持,督促病人按時復診,嚴格遵醫囑用藥。根據病人的需要及具體情況給予相應的健康教育處方。對需要進行心理輔導的病人則約定時間進行專人輔導。為了方便與病人溝通,除了設立固定的隨訪電話之外,還有專用郵箱和QQ群,方便病人表達內心感受,也使醫務人員能及時采集到病人信息,網絡應用能力差的病人予以培訓指導,保證每位參與病人能夠利用手機短信、郵箱、QQ群這些信息平臺傳遞、獲取、分享信息,與醫務人員達到互動。其目的主要是對病人用藥、飲食、日常生活(包括運動、休息、學習、工作、皮膚護理、口腔衛生方面)生育與避孕、心理等各方面進行長期、系統、有效管理。每次隨訪及干預內容、時間都記錄并輸入隨訪信息模塊中儲存。按時復診的病人,每次復診的臨床資料交專管護士處,錄入數據庫中存檔。干預效果評價。通過門診日志記錄,查病人是否按時復診,3d查1次。未按時復診的病人,及時追蹤原因。電話隨訪后的病人,1個月后再進行電話回訪,主要了解病人是否按醫囑服藥、飲食、日常生活(包括運動、休息、學習、工作、皮膚護理、口腔衛生方面)、生育與避孕等方面是否遵循醫務人員指導。并把評價結果記錄輸入隨訪信息模塊中儲存,為下一次的評估及干預提供依據。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干預前后得分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SLE病人應用門診管理信息系統前后SCL-90評分比較,各因子中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精神病性無統計學意義,其余因子項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篇9
關鍵詞:老年病抑郁精神護理
2010年7月13日,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向社會了《2009年度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統計公報》。該公報顯示,2009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6714億,占總人口的12.5%。有關方面預計,“十二五”期間,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2個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將超過15%,老齡化的速度將進一步加快。
根據聯合國的傳統標準,一個地區60歲以上老人達到總人口的10%即標志該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顯然,一個嚴峻的事實擺在我們面前:我國在生產力水平尚不發達、社會保障機制尚不健全的情況下提前進入了老齡社會。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成為一項艱巨的任務,其中,建立完善的醫療保障機制是當務之急。
1老年性疾病誘發抑郁傾向的現狀分析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成為老年人口的高發病癥。與此同時,氣候變更、環境惡化導致的惡性腫瘤在老年人中的發病率也日趨增高。上述老年性疾病的共同特點是:病程長,一旦染病將伴隨終身,目前的醫療技術尚無法徹底戰勝上述頑疾;此外,老年人的身體免疫力、抵抗力都遠低于年輕人,因此,上述疾病的并發癥也經常困擾這些病人。
常年承受老年病侵襲的人,臨床當中表現出焦慮、恐懼、煩躁等負面情緒的比例很高。嚴重的因此而多愁善感,并最終形成抑郁癥。針對這類狀況所發生的比例,國內許多同行均進行了系統研究。中國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邱忠霞和王滌非等對入院的15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了抑郁狀態評價,抑郁嚴重指數>0.5的診斷為抑郁,結果表明抑郁患者56名,占入選病例的43.1%,其中男性22例,女性34例[1]。武漢總醫院的李娟和劉偉等采用抑郁自評量表對200例惡性腫瘤和150例良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分別進行了調查評定,結果顯示老年惡性腫瘤住院患者抑郁發生率為62.5%,SDS平均(52.0±10.4)分;老年良性疾病住院患者抑郁發生率為26.7%,SDS平均(44.9±7.7)分;兩組患者抑郁發生率均高于我國正常人群15.1%-22.5%的比例[2]。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的袁瑾選擇54例高血壓病患者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和抑郁量表進行評定,患者年齡范圍65-82歲,結果表明,焦慮21例,占38.8%;抑郁17例,占31.4%;焦慮合并抑郁14例,占18.9%[3]。
除了上述臨床樣本分析以外,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的陳翠玲和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的唐丹等對北京3個社區170位60-85歲的老年人進行了間隔為20個月的追蹤研究,進行了覺知日常環境控制感、領悟社會支持、自評健康狀況、抑郁狀態的測查。通過抑郁與各變量的交叉滯后分析表明,老年人的自評健康狀況對抑郁的發生和抑郁程度的增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4]。
由上述研究結果不難看出,自身疾病已成為誘發老年性抑郁的一個主要因素。從我院的診斷實踐來看,作為高校附屬醫院,我們主要面向上萬名師生員工提供醫療服務。在每天接診的病人中,退休教職工占絕對多數,其中,因自身健康原因導致心理恐慌、精神憂郁的老年患者比例超過50%。
因此,針對老年病人,尤其是慢性病患者,除了提供必要的藥物治療外,心理疏導和精神層面的護理也是不可或缺的。從某種程度上說,后者的重要性甚至高于前者。目前,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精神護理已成為一項重要的護理措施。例如,Taiwan的Shu-LingChen和Hui-ChuanLin等在老年休養所研究了音樂療法對于老年人的治療作用,結果表明,這種整體音樂療法可以使老人們從集體活動中獲得力量,從而提高生活質量。因此,他們建議應該把這種音樂療法與日常護理融合在一起。
2老年抑郁癥患者的精神護理策略
2.1探求根源、因勢利導
焦慮、抑郁情緒的形成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疾病類型、病人病史、性格類型等。一般而言,患有嚴重疾病、發病多年、性格內向的人產生抑郁傾向的幾率很高。因此,作為護理人員,應首先找到“病源”。多年患病、病情較重的病人,因需要長期協助、常年用藥,很容易產生依賴性心理,從而欠缺對自身狀態的客觀評價。這類病人一旦感覺不適,很容易與自身疾病建立主觀聯系,陷入恐懼、焦慮的精神狀態,進而加劇身體不適感,影響到疾病治療。對此類病人,護理人員在加強日常護理的同時,應當循循善誘,講解基本的醫療常識,助其建立客觀的病情識別方法。還有一類病人,病情不重,但病程較長,性格較為敏感、抑郁傾向明顯。入院后對陌生環境,如醫護人員的基本操作,甚至氣味都可能產生不良反應。有的患者性格內向,期望通過醫護人員的反應判斷自己病情,從而處于疑慮、煩躁、焦慮的狀態之中。對于此類病人,護理人員應當注意觀察,與病患加強溝通,除了正常的病情交流,還可以談天說地,制造一種融洽、平和的氣氛,消除其心理陰影。
2.2提高日常護理質量,多管齊下
精神護理的效果如何是建立在良好的生理護理基礎上的。人在得病之后,整體期望是:盡快獲得治療,并且獲得最好的治療。因此,敏感、脆弱是病人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某些情況下會產生過激的心理反應。這就要求護理人員一定要心態平和,并要盡快、準確地掌握病人病情的變化,并采取及時的治療措施。
2.3為患者自護與家庭護理提供指導
我國人口眾多,醫療資源、醫療水平與醫療需求之間尚存在巨大缺口。高等級醫院人滿為患,社區醫院門可羅雀,高效、可靠的社會保障保障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因此,老年病患者多數時間均在家中活動。因此,患者自身的心理調節和家庭的精神護理尤為重要。
3結論
在我國日趨緊迫的老齡化進程中,因慢性病導致的心理健康受損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針對老年抑郁癥產生的不同癥結,廣大醫護人員應當因勢利導,在完成基本的醫療救助同時,利用自己的專業素質,實現老年病人的心理疏導,加強及時溝通,為建立醫院+家庭的綜合護理模式提供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邱忠霞,王滌非,馬賀軍.抗抑郁及心理干預對老年&型糖尿病抑郁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5,20(6):456-457.
[2]李娟,劉偉,徐琳.老年惡性腫瘤住院患者抑郁狀況調查[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7,17(4):270-271.
[3]袁瑾.老年高血壓病焦慮抑郁癥狀的臨床識別和治療[J].中國使用醫藥,2007,2(12):19-20.
篇10
【關鍵詞】 不育,女性;授精,人工(丈夫供體);心理測定學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ntal health state of patients receiving 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 (IUI) using husband sperms. Methods Fifty infertility women undergoing IUI and 40 infertility women who visited our centre served as controls were investigated by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The result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between the IUI patients and domestic norm as well as the control (F=3.23,q=0.22-0.26,P>0.05). The scores of 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 factor and anxiety factor of IUI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t=3.39,2.78;P0.05).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IUI and various domestic norms were not significant (t=0.15-1.94,P>0.05). The five factors, such as hostility, obsessiveness, 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 sensitivity, gloom and anxiety, of IUI were positive, but lower than score three, 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χ2 =0.01-1.73,P>0.05). Conclusion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patients receiving IUI is basically normal, the practice of this technique has no bad effect on patients’ emotion. However, the scores of factor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hostility and obsessiveness are higher than other factors, which indicates that a proper psychologic intervention is required.
[KEY WORDS] Infertility, female; Insemination artificial, homologous; Psychometrics
近年來,不孕癥的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因不孕癥直接關系到病人身心健康、夫妻感情和家庭穩定,現已成為世界性生殖健康問題?,F代輔助生育系列技術作為先進的新興生命科學為無數不孕夫婦帶來了希望。夫精人工授精(IUI)因簡單、易行,已成為不孕病人重要的輔助治療措施之一。但夫精人工授精的成功率一直不高,許多學者從生物學及心理學等多角度進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研究認為不孕婦女的心理狀況比一般人群差[1],大多數不孕不育病人存在抑郁、焦慮傾向[2]。張雨萍等[3]研究認為,接受IUI的不孕癥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那么夫精IUI這項技術的實施本身是否會影響病人的心理健康狀態,增加病人的不良情緒?2007年10月~2008年10月,本文隨機抽取接受夫精宮腔內IUI的50例病人進行心理狀態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07年10月~2008年10月,選擇因不孕就診于淄博市第三人民醫院、經篩查具有實施夫精IUI治療指征的病人50例,均為女方多囊卵巢綜合征、男方弱癥而準備行IUI治療者,按照隨機自愿原則對其進行問卷調查。所有病人均無精神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及其他系統并發癥,近3個月未服用任 何精神類藥物。病人年齡26~42歲,平均(29.9±4.0)歲,不孕時間2~10年,平均(3.57±2.18)年,其中原發不孕34例(68%),繼發不孕16例(32%)。對照組為同時期因多囊卵巢綜合征、男方檢查正常就診的門診促排卵指導同房的不孕癥病人40例。兩組病人年齡、不孕時間、不孕構成及文化程度等一般情況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1。表1 兩組病人的一般情況比較
1.2
調查方法
1.2.1
調查表
采用90項癥狀自評量表(SCL90),自行設計調查表的表頭,包括病人的姓名、年齡、職業、工作壓力、不孕時間、不孕的原因等。SCL90共有90個項目,概括為10個因子,依次是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其他(睡眠、飲食情況)等。SCL90每個項目均采用5級評分制,1~5分表示癥狀從無到有的嚴重程度,每個因子分=各因子所有項目的分數之和除以因子項目數??偡质?0個項目所得分之和。按中國常模標準評分,總分≥160分或任一因子分≥2分為陽性,提示輕度或輕度以上心理問題,得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
1.2.2
調查時間
行IUI治療的病人問卷調查的時間為準備行IUI治療之前;指導同房的病人問卷調查時間為注射HCG日。病人均自愿接受心理調查。調查前先向病人說明填寫方法、問卷調查的意義以及保密等原則,要求真實認真地對近1周內出現的癥狀,按表中所列項目進行填寫,填好后收回。所有問卷均無空項,填寫正確,符合評估的標準。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及方差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
2
結 果
2.1
IUI組與對照組病人陽性因子出現情況比較
IUI組SCL90測評中出現陽性分的因子分別是敵對、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憂郁和焦慮,其余因子無陽性癥狀。對照組SCL90測評中出現陽性分的因子是強迫癥狀、焦慮、敵對、偏執、人際關系敏感,其余因子無陽性癥狀。陽性因子分均小于3分。兩組出現陽性因子病人數比較差異無顯著性(χ2=0.01~1.73,P>0.05)。見表2。
2.2
IUI組SCL90測評結果與對照組及常模組比較
IUI組SCL90測評結果與對照組及國內常模[4]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3.20,q=0.22~0.26,P>0.05)。IUI組的人際關系因子分、焦慮因子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顯著性(t=3.39、2.78,P
3
討 論
隨著輔助生育技術的迅猛發展,夫精宮腔內IUI作為不孕癥的一線治療措施在全國各地普遍開展,但其成功率一直徘徊在10%~20%之間[5]。影響IUI成功率的因素除去技術層面的原因外,心理因素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DOWNEY等[6]研究認為,不孕婦女74.6%有情緒的改變。還有研究認為,行IUI治療病人的心理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改變,可出現抑郁和焦慮癥狀[3]。劉標英等[7]對800例IUI病人調查顯示,IUI病人存在抑郁心理、自卑心理、負罪心理和猜疑心理。這些研究均提示不孕的婦女,包括接受IUI治療的不孕病人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行IUI治療的病人與 對照組及常模組的心理健康狀況差異無顯著性,提示接受IUI治療的病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基本正常,心態較平和。分析有以下兩個原因:①隨著輔助生育技術治療出生后代的健康成長及后代生育力的正常,讓不孕的病人對輔助生殖技術的安全性不再擔心;②人們開始理解和關心不孕病人夫婦雙方,而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緩解了他們的心理壓力,減輕了他們的情緒反應[8]。本文IUI組與對照組病人出現陽性因子的例數差異無顯著性,而且人際關系因子分、焦慮因子分還低于對照組,提示夫精IUI的實施本身并沒有增加不孕病人的不良情緒。
在正常人群中, 5%~10%有抑郁發生[9]。本研究中IUI治療病人的抑郁因子分與常模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與文獻[2]結果不符。分析原因可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的普及,病人的心理素質提高,觀念開始轉變,過去那種認為沒有后代是罪大惡極的事情的觀念在人們心中已開始淡化[9],病人會積極主動地配合醫生采取治療措施,即使沒有子女,他們也會通過收養子女等途徑來解決問題。
本文結果雖然表明行IUI治療病人的心理健康狀況與常模和對照組差異無顯著性,但病人的人際關系、敵對的情緒、強迫癥狀、憂郁、焦慮的因子分值均在2~3分之間,提示病人存在輕度或輕度以上心理問題。因此,要求生殖醫生在接診中應該對其進行一定的疏導,減輕病人心理負擔,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10]。營造關愛的氛圍,讓病人以愉快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
參考文獻
[1]李明. 不孕不育心理支持治療的研究進展[J]. 國外醫學:計劃生育分冊, 2005,24(2):5456. [2]潘紅英,徐瑾,葉志弘. 不孕不育病人的心理分析及護理對策[J]. 護理與康復雜志, 2006,8(5):292293.
[3]張雨平,張瑩,柏璐,等. 人工授精病人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 護理學雜志:外科版, 2004,4(19):15.
[4]張明園. 精神科手冊[M]. 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9: 410415.
[5]朱亮,邢福祺. 影響夫精宮腔內人工授精成功率的相關因素[J]. 廣東醫學, 2007,3(28):395396.
[6]DOWNEY J, HUSAMI N, YING LING S, et al. Mood disorders, psychiatric symptoms, and distress in woman presenting for infertility evaluation[J]. Fertile Sterile, 1989,52:425.
[7]劉標英,曾少顏,黃蜜瓊,等. 人工授精受術者的心理問題及護理對策[J]. 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 2004,3(12):132.
[8]LEE, SHUHSIN, KUO, et al. Chinese traditional childbearing attitude and infertile couples in Taiwan[J]. J Nursing Scholarship, 2000,32(1):54.
[9]顧美皎. 臨床婦產科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6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