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藝術設計范文
時間:2023-10-19 16:05: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紡織藝術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紡織;纖維;毛織物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6-0048-02
近年來中國設計界引進的各種不同形式西方纖維藝術展覽,在高校的纖維藝術教學所使用的教材中只介紹或者重點介紹了西方的壁毯歷史和編織工藝技法,如克里姆、奧比松、高比林等,很少提及中國傳統紡織纖維與現代纖維藝術之間的承接關系。
奧比松是法國中部的傳統壁毯編織工藝,是在臥式的織機上由經線和緯線平面交織的“通經斷緯”的彩色緯線圖樣。而中國傳統紡織的織繡技藝之一緙絲采用的是通經斷緯的織造技術,并且從當前出土文物的發現看,中國的緙毛要早于緙絲,在新疆就發現了漢代和南北朝時期的緙毛織物。但宋代的緙絲織造技術是令人驚嘆的技藝,并且有不少的傳世作品,上海博物館藏有南宋的緙絲名手朱可柔作品《蓮塘乳鴨圖》運絲如運筆,中國畫的神韻俱全。這些優秀的傳統精華都是可以在現代的纖維設計中借鑒學習的。舉此例子是說明既然中世紀的奧比松、高比林等古典工藝手法的發展歷史被西方藝術家編排于纖維藝術的歷史演變過程之中,那么我國纖維藝術尋其源頭也有其悠久的歷史。
本文中西紡織纖維藝術之比較著重于比較兩者的紡織纖維工藝設計歷史有兩點目的,一是為了證實雖有不同的曲折螺旋的發展方式,但不能否認的是中國有纖維藝術設計的歷史;二是為了讓中國纖維設計師能認識到中國傳統的染織歷史有很多借鑒和學習的寶貴資源,應當根植于傳統才能創新未來。當然這里會有人對紡織、染織、纖維等概念提出異議,認為現代的纖維藝術是新藝術。本人認為既然纖維藝術能把西方的紡織纖維的歷史作為纖維藝術設計的歷史,為何我們不能把中國的染織歷史作為紡織纖維的歷史,并且傳統的織造技術和現代的纖維設計工藝手法在織造以及編織技巧上都有很多共通之處。
一、西方紡織纖維歷史簡述
公元前1000年左右,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人大量使用了羊毛纖維編織。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200年,秘魯南部海岸的帕拉卡斯人有很高水平的編織技藝。雖然這些工藝手法很早就在世界上產生了,但是在西方直到中世紀普及繁榮。12世紀至15世紀之間,掛毯作為宗教文化的載體裝飾于冰冷的哥特式宗教建筑中。題材內容多為宗教場面神話故事,也表現貴族歡宴、田園牧歌等生活場面,技術精湛,尺幅比較巨大,跟同時代的雕塑、繪畫等工藝美術在風格特點上很近似。17、18世紀巴洛克、洛可可藝術風格盛行,具有實用性和裝飾性的壁毯模擬油畫畫面更加精細,后來產業革命的到來以及再沒有富人的定制需求,這種奢華的風格壁毯逐漸銷聲匿跡。19世紀工藝美術運動,莫里斯提倡簡樸、實用、裝飾,突破了仿制油畫效果的局限,開創了新的發展前景。20世紀初受立體主義的影響,包豪斯設計學院進行了創意實踐,用編織材料創造并超越本身,把模仿畫面放到了挖掘纖維材料特性上。受抽象風格的影響,壁掛終于有了現代意義。20世紀30年代,法國掛毯大師呂爾薩開設了現代壁掛織造廠順應時展。20世紀50年代以后,國際性大融合成為潮流,各種抽象主義、表現主義在各個領域異常活躍,壁掛纖維藝術也從傳統壁掛的二維平面走向了三維空間,經過半個世紀多的發展,逐漸成為國際造型藝術的一個門類。
二、中國紡織纖維歷史簡述
距今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骨針、陶紡輪、石紡輪、龍山文化的骨梭,織造絲和麻織物相繼發掘出來。公元前1600年商朝殷墟出土的青銅鉞上有包裹用的幾何菱形連續的回紋織物,麻布染色同時繪有黑白線條。公元前1100年,西周染織工藝有了專門分工,植桑養蠶發達,此時不僅絲織種類增多,并且已將毛織物染色,手繪和刺繡都相當成熟。公元前700年左右的春秋戰國紡紗織造普及,品類繁多,織造精良。公元前200年左右的秦漢時期,染織生產分官營和私營,品種繼續增多有經錦、圈絨錦等,花紋在以前幾何紋的基礎上動物花卉紋樣增多。此后經歷魏晉南北朝,公元618年唐朝時期達到了一個高峰,染織分工很細,絲麻類生產遍布全國,漢錦為經錦,唐代為緯錦,能織出更復雜華麗的織錦,毛織、絲毯設有專門的機構管理生產。公元900年左右五代十國兩宋染織在唐代的基礎上又有發展,最有特點的是緙絲多織造繪畫書法惟妙惟肖。元代的毛織工藝發達,羊毛種類居多。明清時期蘇州織造、南京云錦聞名全國,在前代的積累之上刺繡還出現了四大名繡。1984年中國工藝美術總公司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主辦了“首屆壁掛藝術展”,1985年法國纖維藝術家萬曼先生來到中國,帶來了現代設計理念,先后到北京地毯研究所和壁掛中心開展創作活動等,接踵而來的各種和國際壁掛、軟雕塑的展覽交流,直至2000年終于迎來了北京的洛桑國際纖維藝術展,中國設計師快速反應接納吸收西方的設計思維迅速融入國際纖維設計大環境。
三、中西紡織纖維藝術之初步比較結論
從工藝美術史比較中西纖維藝術設計,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
一是發展規律比較相同,都經歷的最初的簡單織造,到技術的發展進步、圖案種類增加,技術達到一個高峰因為歷史政治經濟的發展而發展,藝術運動思潮的推動又有大的進展。
二是目前纖維設計史中國染織設計史被排除在外的原因可能是設計原材料不以毛纖維為主。西方纖維藝術設計因地域氣候,多產羊毛,麻類,所以紡織纖維多采用羊毛材質,而中國最早繅絲養蠶所以絲織最發達最突出,所以世界關注中國絲織品的時候忽略了毛織品,毛紡織和絲綿麻的織造技術很多都是共通的。
三是不得不承認目前的纖維設計作品放眼望去,確實有很多不論題材構成形式包括審美都受西方設計思潮的影響,但不是絕對的,因為身處什么樣的文化氛圍,終究是跳不脫的,總會有她的深深地印記的,也應從近些年所展出的作品看到,有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的設計作品,并且西方的作品有一些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目前經濟全球化,藝術信息的交流迅速,所以中西之間纖維藝術的交流平臺是很開放順暢自然的環境,此時需要抓緊這個時機,吸收蘊化西方的纖維設計的經驗,但重要的一點是不能盲目跟從,丟失了自己可以創新的傳統的精湛技藝是不可取的,希望能根植于傳統,開創有中國特色的紡織纖維藝術設計的未來。
參考文獻:
[1]林樂成,王凱.纖維藝術[M].上海畫報出版社.2006.
篇2
【關鍵詞】創新實驗;平臺;教學方法;平臺管理;成果
大學生紡織品藝術設計創新實驗平臺創建于2015年初,占地面積120平米,共有指導教師3人。平臺依托2014年初由項目負責人創建的大學生紡織品藝術設計創新實驗室,平臺是將創新實驗室的內涵及其外延進行了拓展,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創新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15、16年依托創新實驗平臺申報了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30余項。
1.建設思路和方案
大學生紡織品藝術設計創新實驗平臺從培養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的角度出發,針對紡織學院學生的工科背景以及自身特色,在實驗課程設置、教學方法上側重工科與藝科相結合,使學生在實踐環節中不僅可以完成設計圖,而且還可以將設計圖制作成紡織產品,如蠟染、扎染、刺繡、編織等作品,使藝術與工藝完美的結合,從而普遍提高了學生的創新和實踐動手能力。
大學生紡織品藝術設計創新實驗平臺開展了一系列的課外實踐創新課程和實踐活動,學生在創新實驗平臺進行紡織新產品的開發,并結合國內外的紡織品設計大賽、紡織類非遺作品大賽的主題,指導學生進行圖案的繪制、計算機輔助圖案設計,完成作品的仿真模擬圖,以及扎染、蠟染、刺繡、變質等作品的制作。創新實驗室全天候為學生開放,學生通過創新實踐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和實踐動手能力。搭建完成紡織品藝術設計實踐教學平臺,不斷充實其內容。指導學生實際動手實踐,在實踐中繪制紡織品藝術設計作品,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設計水平,指導學生在國際國內大賽中獲獎,并且使學生的設計作品被企業選中,并應用于企業的生產之中。
2.平臺的搭建
2.1 實驗內容:
平臺目前所開設的實驗課程從圖案設計到產品的開發與制作全部流程,包括《紡織品圖案設計》《扎染的新產品開發》《蠟染的新產品開發》《刺繡新產品開發》《手工編織產品的設計開發》。其中《紡織品圖案設計》課程主要為學生講授中國傳統圖案、世界各民族的典型圖案、圖案設計的方法、專業技法等。《扎染的新產品開發》課程主要為學生講授扎染的歷史、典型圖案、扎染的工具和材料、扎結工藝等。《蠟染的新產品開發》課程主要為學生講授蠟染的歷史、圖案、典型工藝、染料的制作等。《刺繡新產品開發》課程主要為學生講授刺繡的歷史、種類、刺繡圖案設計、針法、刺繡方法與技巧等。《手工編織產品的設計開發》課程主要為學生講授手工編織的歷史、分類、工具與材料、編織的方法、色彩搭配等。實踐課程結合國際國內設計大賽的參賽主題,指導學生完成紡織品設計作品,提高了學生創新和動手能力,使學生更加適應社會和企業的需要。
2.2 平臺的覆蓋專業
面向紡織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全部專業的學生,選拔辦法為學生自主報名,教師面試。大學生紡織品藝術設計創新實驗平臺成立以來,共承擔實驗教學、學生創新實踐820學時,指導學生370人,其中包括來自德國、韓國、斯里蘭卡等國家外國留學生80人。
2.3 教師隊伍建設
大學生紡織品藝術設計創新實驗平臺現有專職指導教師3人,其中副教授2人,講師1人,教師的年齡結構合理,在指導學生實踐教學和參與國際國內設計大賽上具有豐富的經驗,并且具有多年進行指導外國留學生實踐的經驗。隨著創新實驗平臺創新實踐課程的開設和項目的拓展,將會有更多的專職教師投入到平臺的建設之中,依托創新實驗平臺也會有更多的國家級、省部級、校級的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進行申報。
2.4 教學方法和手段
2.4.1 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實踐平臺教學中,將學生創新思維的開發貫穿于所有的實踐課程之中,讓學生在思想上有創新的意識,并指導學生如何將創新思維應用于產品的設計實踐中,提高了學生解決設計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激發學生的實踐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實踐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實踐中來,并在實踐中不斷地思考和探索,將教師所講授的實踐教學內容舉一反三,創作出求新求異的設計產品。如在《紡織品圖案設計》實踐中,結合國際國內的設計大賽主題,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每組中不僅有中國學生,同時也有外國留學生,指導學生運用頭腦風暴法,天馬行空的去想象,羅列出各種設計方向,讓中國學生和外國學生的設計思維充分的碰撞,由點及面,最終由教師將學生的想法進行匯總和啟發,總結出最具創意的設計方案,在進行紡織品圖案草圖的繪制。
2.4.2 運用先進的實踐教學手段。
在實踐教學中運用示范教學、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等多種教學手段, 使實踐課程別開生面,做到學生易懂、易學、樂學。實踐教學區別于傳統的理論教學,他強調教師的示范與指導,如果只是一味的給學生講授理論知識,學生會覺得很枯燥,也不容易理解。通過多媒體中的動畫、視頻融入實踐教學之中,使學生能夠快速的理解。并且讓學生跟著教師一起來做,使學生能夠掌握作品制作的方法。在創新實驗平臺上建立了實踐課程網站,網站學習資源非常豐富,通過大量的文字、圖片、動畫、視頻等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2.5平臺管理
創新實驗平臺的管理采用教師整體負責統籌與安排,學生參與管理,師生共建。按照創新實驗平臺中的實踐項目將學生進行分組,如編織項目組、蠟染項目組、扎染項目組等,每組設組長一人,組長負責實驗的預約、組織項目組成員進行實驗、匯總實驗數據、實驗室衛生等。教師定期對各個項目組的組長進行培訓,對創新實驗平臺的管理進行指導,聽取組長的匯報,總結和改進平臺的管理,優化創新實驗平臺的管理,使學生更加樂于在創新實驗平臺中進行實踐。
3.本項目所取得的教學成果
通過本項目所搭建的大學生紡織品藝術設計創新實驗平臺,學生的創新和實踐動手能力得到了訓練,學生通過平臺中所開設的系列實踐課程的學習,已經能夠獨立設計制作出紡織產品,學生創新能力和設計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學生的設計作品在國際國內的設計大賽中獲得重要獎項。在近幾年指導學生參賽獲獎中,我校已達到國內同類院校學生獲獎的先進水平。
2015年,指導學生在“紅綠藍杯” 第七屆中國高校紡織品花形設計大賽中,獲得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優勝獎多項,獲得大賽優秀組織院校獎;2015年,指導學生在“魯繡杯”中國大學生家用紡織品創意設計大賽中,獲得優秀獎3項;2015年,指導學生在“海寧家紡杯”中國國際家用紡織品創意設計大賽中,獲得入圍獎1項。2016年,指導學生在“紅綠藍杯” 第七屆中國高校紡織品花形設計大賽中,獲得一等獎1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7項,優勝獎多項,獲得大賽優秀組織院校獎;2016年,指導學生在第35屆全國毛紡年會暨“唯爾佳” 優秀新產品設計大賽中單項獎4項。
通過以上的教育教學成果進一步檢驗了大學生紡織品藝術設計創新實驗平臺開發與建設的重要性,學生在創新實驗平臺中不僅學到了實踐的理論知識,而且掌握了創新的技能與方法,這將對學生藝術設計實踐和工程實踐產生較為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王春榮 滕寶仁. 依托工程訓練中心優質資源構建大學生創新平臺[J]. 北京: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31(11):147-149
[2] 安芬菊 袁光群 謝國雄. 工程訓練中創新平臺的構建[J].吉林:職業技術教育,2007,(23):45-46
[3] 張昂 楊小玲. 大學生競賽與自主創新開放實驗平臺建設[J].四川:實驗科學與技術,2016,14(2):205-206
[4] 柴鈺. 大學生自主管理的開放創新實驗室模式[J].上海: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1):82-85
篇3
關鍵詞:服務;情感;交互;共享
中圖分類號:J502
文獻標識碼:A
以微電子、通訊技術為代表的數字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正把人們從物質社會引入非物質社會,就是人們常說的數字化社會、信息社會或服務型社會。”在這種新情況下,傳統的設計方法、設計觀念等不可避免地受到巨大的沖擊和挑戰,由此本文提出非物質社會中數字藝術設計的新方法以適應新形式的要求。
1、用服務的方式滿足個性化需求
非物質社會的核心是“服務”。這種“服務”是超越物質實體所能提供的物質服務以上的服務。服務的主要層面正是從精神上調節人的身心,使人們能夠切實地享受生活。
在非物質時代,廠商不僅僅提供物質產品,更進一步的,他們提供一種引導、交互、輔助的機會和空間,從而為用戶的工作和生活創造新的可能和體驗。而顧客也不再是純粹獲取某種物質產品,而是去消費某種服務來滿足自己不同的需求,如安全的需求、健康的需求、交流的需求、效率的需求、信息的需求、文化的需求、工具的需求等等。如同電器的概念將不再是擺在某一位置上的某一機器,而是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均可以提供服務的數字化伙伴。盛菜用的盤子提供的服務主要是物質服務――盛菜,而儲備了軟件或資料的光盤提供的服務就不僅是能夠存儲軟件或資料,而更主要的是儲備的軟件或資料所能提供的服務。美國的暴雪(Blizzard)公司稱得上是一個非物質時代的標志,暴雪公司出品的“魔獸世界”(WorldofWarcraft)系列軟件,其物質的“量”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的,在價格上絕對低廉,但在這個廉價的介質上,提供的是一個虛擬的娛樂服務平臺,用戶可以在這個平臺上從事許多他所感興趣的事情,構筑他自己的數字化娛樂世界。這就是暴雪公司提供的服務,它以非物質化的數字藝術內容創造出巨大的需求響應,其服務對象遍及全世界。
2、建立人―機交互的平臺滿足溝通需求
在非物質社會中,大眾媒介、遠程通訊、電子技術服務和其他消費信息的普及,標志著這個社會已經從一種“硬件形式”轉變為一種“軟件形式”,人與世界的關系正逐步轉變為各種由數字化處理的信號。數字電視、數字光盤等信息載體的數字化革命,使信息以更簡單的方式傳遞,以更大的容量存取,以更個人化的方式傳遞到使用者手中。產品不再是單方面推向市場,人們將有選擇地獲取包括真正需要的信息的物質載體。人一機之間以及人與多媒體之間的關系正從傳統的單向溝通轉變為更民主的雙向溝通,并進一步實現互動方式的溝通。
交互化的運用得益于智能化信息技術的發展,這種技術通過系統內部的程序設計來響應人的行為,引導人的情緒。如模擬駕駛的游戲機往往設計成駕駛室的樣式,通過人的操作駕駛行為,屏幕上的情景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在人機互動的過程中,人切身地體驗到駕駛的樂趣。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人機交互的方式也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除了利用人的手與眼通過遙控桿、鍵盤、鼠標、顯示器進行二維的精確方式的輸入輸出外,現代的交互手段還有利用人的眼、耳、嘴、手等感知器官通過三維交互技術、語音技術、視線跟蹤技術等進行信息的交流。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為人類生活中的基本交換物,大眾傳媒正演變成個人的雙向交流,信息不再被“推給”消費者,相反,人們將把他們所需要的信息“拿過來”,并參與到創造它們的活動中。
在現代通訊技術高度發達的社會,許多高技術的智能化產品提供的將不再是具有某種確定功能的產品,而是一個實現人機互動、對話交流的平臺。這個平臺有可能是實體的,也有可能是虛擬的,但都必須存在吸引人不斷對話下去的興趣點。由于互動的過程中存在著多個客體,這些客體構成了一個由各種潛在的行動意向集合的互動情境。通過互動行為和互動情境定義的改變,人的心理結構和社會文化結構也發生了變化。現代的很多設計提供給人的不再是單一的結果,而是可以根據個體的認知差異,塑造和發展個性化的結局。現代的很多游戲設計就具有這樣的特征,它不再提供標準化的結局,而是隨著游戲進程的不同而自然展開不同故事。這樣的設計符合人們閱讀文本的多義化的特點。現在風靡全國的網絡游戲《傳奇》就是提供了一個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自由交流的平臺。用戶置身于軟件所安排的戲劇性的情節之中,在一環扣一環的戲劇情節、背景展示、氛圍烘托以及緊張而跌宕起伏的懸念和中獲得啟迪和感悟。特別是在情景中設置一系列的不確定因素,極大地調動了人探索新領域的熱情和積極性。這種方法使得用戶由觀賞者轉化為扮演者,參與到戲劇情節的發展中,并以自己的作用改變情節的發展。在這個虛擬的《傳奇》世界你就有可能碰見各種各樣的人,采取不同的行為就有可能產生不同的結局。
3、用情感化的設計語言表達設計師的思想
非物質社會的設計追求人類情感的溝通與交流。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和電腦程序化控制正逐步取代機器內運轉的機械構件,技術條件對設計的限制越來越少。微電子元件的使用,使得造型受限于結構的設計大大減少。原先因物質匱乏而產生的簡潔風格,也因高消費時代的來臨而被“形式追隨情感”的設計取代。原有的功能化的設計語言已無法承擔這項重任。同時,知識經濟時代,微電子化、智能化的信息革命浪潮也要求一種新的設計語言與它適應。
現代設計師要做的就是找到一種能傳達情感的設計語言,來表達設計師的思想,并與使用者進行溝通。以這種語言為媒介,使用者能領會設計意圖,進而以“動作”、“語言”、“表情”……等多種方式來傳達自己的感受,從而達到情感上更深層次的溝通和交流。換句話說,設計師必須在人體工程學、心理學和人類生理學領域里做周密細致的研究,達到與使用者建立良性的互動關系,即以數碼技術為核心,兼容攝影、錄像、視頻、聲音、裝置、互動等綜合手段進行設計創作并溶入設計情感,從而引起消費者在使用方式和情感上的共鳴。如美國的琴馬斯特(Trendmasters)公司推出的廉價機器寵物“媽咪蛋寶寶(Wuvluvs)”系列產品。玩具的尺寸正好讓小孩子們可以用兩手抱住到處搬運。它安裝有光、接觸傳感器、振動傳感器。孩子們抱著它,撫摸它,搬運它時,玩具都可以感知到。蛋平常收藏在袋子中,如果通過不斷地進行交流并成為好朋友,那么它就會生出蛋來。蛋內還有它的“孩子”――小“純真愛情”。人不再是被動地適應產品,而可以與產品進行交流和溝通,從而達到情感上的平衡和協調。
4、運用網絡實現設計資源的共享化增殖
篇4
拆遷單位:**縣征地拆遷事務所
(以下簡稱甲方)
被拆遷人:
(以下簡稱乙方)
因G319線桃花源景區公路改線工程建設項目需要,根據征地房屋拆遷安置補償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經甲、乙雙方協商同意,就房屋搬遷補償安置事宜達成如下協議:
一、基本情況。乙方在
鎮(辦事處)
村
組拆遷范圍內有房屋建筑面積
平方米,房屋及其他實物情況詳見《房屋調查原始調查表》、《補償清交單》。實物量嚴格按照甲、乙雙方共同核準的調查數值為準,不得變更;在擬征收土地告知后乙方搶建、搶裝的房屋及附屬設施等,不予補償。
二、補償金額。按照現行征地房屋拆遷補償標準執行,具體補償金額為:1.房屋補償費為
元;2.住宅房屋裝飾裝修、設施為
元;3、室外設施為
元;4、其他(搬家費、過度費、重建誤工費)為 元;5、超面積安補費為
元。以上補償費共計
元。
三、付款方式。自協議簽訂當日一次性付清。
四、安置措施。乙方同意采取以下第
項安置辦法進行安置:
(一)重建安置。由當地村、組協助乙方做好異地重建宅基地選址,用地手續報批,重建宅基地通電、通路、場地平整等工作,使其具備基本的重建條件(重建安置費用乙方均不承擔)。
(二)貨幣安置。乙方自愿放棄重建安置,今后不再重建房屋,而選擇實行一次性貨幣安置,給予
元節約用地獎和
元
住房安置補助費。選擇貨幣安置后再申請重建安置的不予受理。
五、獎勵辦法。為鼓勵提前搬家,2013年7月5日至7月25日內交出房屋、騰出土地的給予交房騰地獎。獎勵標準為:2013年7月5日至7月 日內搬家騰地的給予獎勵
元;2013年7月 日至7月 日內搬家騰地的給予獎勵
元;2013年7月 日至7月25日內搬家騰地的給予獎勵
元。2013年7月25日24:00后搬家騰地的,不予獎勵。
六、協議簽訂后,乙方應在協議簽訂之日起15日內搬家騰地。乙方被搬遷房屋及附屬設施所有權即歸國家所有,甲方有權進行處置,乙方如需利用被搬遷房屋及附屬設施材料的,甲方可贈予乙方。乙方拒不領取補償費用、拒不搬遷騰地的,依法責令限期騰地;逾期不騰地的,可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七、為確保拆遷過程中人員、財產安全,由甲方聘請有資質的單位實施房屋拆除工作。如因乙方自行拆除導致的安全事故甲方不負任何責任,概由乙方自行負責。
八、本協議自雙方簽字之日起生效;本協議正本一式二份,甲、乙雙方各執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
乙方:
鑒證方:
(簽章)
(簽章)
(簽章)
年
篇5
【關鍵詞】 腦轉移癌;放射治療;定位;擺位
The Radiation Technique of 69 Cases with Brain Metastases
DING Qiu-e,LIANG Zi-bin,CHEN Yan,et al.Radiation Department of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Zhuhai 519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radiotherapy technique of brain metastases.Methods We analyzed the quality control,announcements and irradiation techniques of 69 cases with brain metastases who had received brain radiotherapy.Results The radiotherapy treatment planning had been smoothly accomplished by using the simulator,linear accelerator,thermoplastic mask and fixation apparatus.Conclusion The quality control of radiation is the foundation to guarantee the performance of radiotherapy of brain metastases.
【Key words】 Brain metastases; Radiotherapy; Simulated location; Replacement
腦轉移癌是顱內最常見的惡性疾患。隨CT、MRI在臨床診斷中的廣泛應用,早期和無癥狀腦轉移的發現率將增加。由于惡性腫瘤治療療效的改善和生存期的延長,腦轉移也出現了增加趨勢[1]。隨著放療技術的不斷完善和發展,腦轉移癌無論是單個病灶或多個病灶,無論是二維或三維適形放療都能提高腦轉移患者的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和生活質量。我科從2003年5月到2008年10月,共有69例惡性腫瘤腦轉移癌患者進行放射治療,均取得預期的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資料 惡性腫瘤腦轉移患者共69例,男46例,女23例,年齡34~78歲,平均年齡59歲。全部病例均明確病理學和/或細胞學診斷,原發灶以肺癌及乳腺癌為多數(93%),其中肺非小細胞癌36例、小細胞肺癌13例,乳腺癌10例,其他腫瘤5例。顱內轉移灶單個24例(35%)、2個病灶以上有45例(65%)。全部病例均有CT和/或MRI影像學診斷。
1.2 放療設備 西門子公司模擬定位機及雙光子直線加速器;上海戈瑞公司出品熱塑固定面膜、固定架、鉛擋塊切割機、低熔點鉛。
2 治療方法
2.1 定位 本組有兩種放療方法,顱內轉移灶2個以下患者先行全腦放射治療,再縮野行適形放療;2個病灶以上患者全程行全腦放射治療。具體方法是: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CT和/或MRI提供的影像資料在模擬機下透視定位。腦轉移癌患者多數有神經系統癥狀,須防墜床和移動,盡量使患者正、直、平。選擇合適的面膜固定架及墊枕,使患者的體中線及雙側外眥、外耳孔、耳屏等體表標志與定位室三維激光燈相重合。做熱塑面膜固定患者頭頸部后透視,和醫生一起確認射野范圍后拍片,劃線,做標記,在面膜上劃三個紅色“+”線。縮野適形放療患者完成固定面膜送CT掃描,設定掃描層厚1 mm、層距3 mm,圖像傳送至治療計劃系統工作站后物理師和醫師一起做適形放射治療計劃。
2.2 鉛擋塊制作 在模型室把定位片進行電腦掃描存檔,驅動切割機切割泡沫,應用模具澆鑄低熔點鉛成需要的擋塊。拍片驗證,檢驗擋塊是否與定位片吻合。我科規定,總的誤差控制在1~2 mm范圍內。誤差超出范圍需找出原因,重做低熔點鉛擋塊,直到合乎標準。檔塊上注明患者的姓名、插入加速器機頭方向、機架角度和機房放置的位置編號。
2.3 放射治療技術 無論是全腦放療或縮野適形放療,放療技師第一次放療計劃的實施必須與物理師、醫師一起核對治療計劃,確保照射靶區與計劃相符合同時確認重要組織器官如脊髓、眼晶體在安全范圍內。擺位時等中心標記三個紅色“+”線與激光線絕對重合,誤差在1 mm內,如誤差>1 mm,找出原因重新擺位,直到完全吻合。常規全腦放療劑量設定30~40 Gy,2.0 Gy/次,5次/周,使用直線加速器6MV-X射線行兩側對穿等中心照射;縮野適形放療常規分割至總劑量50~60 Gy/25~30次。治療技師每次擺位都必須核對患者治療計劃及個人情況,包括姓名、面膜及頭枕編號、低熔點鉛擋塊編號,觀察患者的意識狀態、自主活動情況。對被動及肢體肌力下降患者加防護欄或綁帶,防止患者墜床和移位。治療時密切觀察監視器內患者移動情況,如有異常立即停機進入治療室查看患者,做出相應調整。如果患者出現生命體征異常,應馬上呼喚醫師現場處理。
3 結果
大多數腦轉移癌患者能夠按計劃完成放療,同時配合中樞神經脫水、神經營養等處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神經系統癥狀減輕,延長生存期,提高了生活質量。患者在放療期間沒有發生在機房內死亡、墜床等嚴重意外事件。
4 討論
本組患者以肺癌、乳腺癌為多數,顱內轉移灶以2個以上為多發,與一般規律相符[1]。對于腦轉移患者,如果不進行特殊治療,中位生存時間僅為4周。所以除一般情況非常差以外,應該給予患者相對積極的治療,全腦放療(WBRT)為腦轉移患者的常規治療方式。全腦放療不僅能提高腦轉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時間,而且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全腦放療后縮野行適形放療(例如X刀、γ刀)提高腫瘤照射劑量,能增加腦轉移癌的控制率,同時還能延長生存期[1],已成為常見惡性腫瘤腦轉移治療的標準[2,3]。放療計劃執行,必須有放射治療技師的準確實施才能得以完成。故要求放射治療技師必須了解患者的診斷及臨床癥狀,計劃的設計情況,理解醫師的治療目的。工作中精確的擺位、認真做好鉛檔塊、規范患者的治療、密切監測治療設備等都是保證放療質量的基礎[4]。多數患者放療前已存在腦水腫,放療過程又可能引起急性水腫,本組患者在放療期間都使用脫水劑或利尿劑、神經營養治療,保證了放射治療的順利完成。
參考文獻
[1] 殷蔚伯,余子豪,徐國鎮,等.腫瘤放射治療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8:1200-1202.
[2] David Ettinger,Wallace Akerley,Gerold Bepler,et al.NCCN Clinical Pracice Guindelines inOncology: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V.2.2009:NSCL-11.
篇6
(一)管道開料加工工藝。
管件的開料加工是一種定尺切割加工方法。開料加工的方式主要有機械式開料加工、液壓式開料加工以及電氣式開料加工。機械式開料加工是通過輪帶傳動進行開料加工的方式,但由于其加工工藝粗糙,已經不被現代的管件市場所接受。液壓式開料加工是以液壓缸驅動連桿,連桿與活塞相連接,連桿與活塞同時運動帶動刀具對工件進行切割。現在采用最多的開料加工方式是電氣式開料加工,以異步電機作為驅動系統,將切割刀具連接到異步電機的轉軸上,由異步電機轉動帶動刀具旋轉,再通過其他機構的輔助,實現對加工管件的切割[1]。
(二)管道管端成型工藝。
將成型模具置于關鍵的端口,根據需要對端口進行加工,改變其形狀是管端成型工藝的原理。管端成型工藝方法主要有機械沖壓式、管端偏心回轉式和NC工作機驅動成型模具式等幾種。機械沖壓式成型通過對管端沖壓而使端口形狀發生改變的成型方法。管端偏心回轉式成型主要用于管端成型加工的初始階段。NC工作機驅動成型模具式成型是應用半球形成型模具在管件沿軸心進行轉動時進行移動,進行管件端口加工來改變端口形狀。
(三)管道彎管成型工藝。
彎管成型工藝是借助彎曲模具對管件進行一定角度的彎曲,對同一管件進行多次彎曲后而形成一定的形狀,是管道一體化數控成型的核心工藝。目前,三維彎曲成型是應用最廣泛的管件成型工藝,其加工方式是管件在模具的作用下發生一定程度的彎曲,輾壓式加工和拉式加工是最主要的兩種加工方式。輾壓式加工是事先將管件和模具裝置固定,利用輥輪圍繞彎曲模具的滾動進行管件彎曲加工。而拉式加工是靠彎曲模具拖動管件進行彎曲[2]。
(四)卸料工藝。
在管件成型加工完成后,將產品從設備上人工卸下,然后進行分料懸掛彎管件,是管道開料加工工藝中的卸料工序。為了提高卸料的效率,開始采用機械手卸料,其原理是在伺服電機的驅動下,通過滾珠絲桿將完成工件平穩地卸下取出。憑借其精確的自動卸料功能,機械手卸料得到了更多的應用。
二、管道一體化數控加工的控制方案
管件數控成型加工是以開料加工、管端成型和彎管成型等加工工藝為主,精確控制好每個加工程序的過程。該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數據信息,需要對其進行準確的處理,以提高整個加工系統的工作效率。建立一套管道一體化數控加工的控制方案,能夠做到對各項加工工藝的控制和轉換。結合管道的一體化數控成型工藝,需要對整個管道數控加工的控制結構進行設計,得出一個完備的方案。建立以伺服系統為核心部分的控制系統,將其作為整個管道一體化數控加工系統的控制核心。以管道一體化數控加工工藝作為控制對象,準確的接受指令信號,自動完成對管件的加工。結合管件數控加工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對伺服控制系統進行合理的設計。伺服控制系統的主要構成包括氣動伺服控制、電液伺服控制和機電伺服控制系統。管件一體化加工大多選擇機電伺服系統,以交流電機作為執行機構,數控成型加工控制的精確度會大幅度提高。伺服控制結構主要采用半閉環的控制方式,是針對于管件一體化加工整體機械性和傳動精度較高特性的設計。根據管件一體化加工工藝的分析,有如下特點:一,控制系統應該具有可靠性高和抗干擾能力強的特點;二,具備自動精確檢測的控制系統,符合管件加工工藝對精度的要求;三,操作簡單,執行人員可以很容易選擇需要的管件加工方式,并能夠及時得到管件加工的工藝參數;四,系統進行改造和升級更加簡單快捷,做到實時通訊,便于參數的更改。對管道數控加工控制的一體化設計,實現了控制加工系統的數字化和智能化,大幅度節約了成本。通過對管件加工工藝條件、要求以及成本問題綜合考慮,設計了以交流伺服控制系統為主體的控制方案。
結論:
篇7
在很多高職院校中,藝術設計專業學科考試一直沿用傳統考試形式,即“固定的時間+封閉式考場=一張試卷(評定成績)”。這種考試方法對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而言,并不能充分體現其實際學習的效果和個人實踐能力,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的現象發生。
1.目前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考試的現狀
1.1 考試流于形式
僅憑借幾個小時的考試很難體現學生全過程掌握專業理論和技能的水平,而且藝術設計類的專業考試多數為命題創作(設計),在教學和考試過程中,教師們不難發現,部分學生在平時練習或作業中,完成作品態度認真且效果不錯;但在考試中,卻可能由于緊張、時間限制能因素而導致無法將個人最好水平發揮出來,導致考試成績不理想,自信心受挫。
1.2 考試題目只能包括學習內容的一部分
考試作為一種檢驗手段,既檢查學生的學習成績,又檢查教師的教學成果。但考試題目畢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只能考查掌握理論知識的能力,但很難對學生綜合掌握知識與技能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另外,同一專業,不同班級的試題也不一樣,在難度和廣度上不容易掌握。
1.3 評閱教師就是任課教師,各教學班級缺乏統一的教學質量檢驗標準和要求
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由一名教師同時擔任幾個班級的某門專業課程是很普遍的現象。不同的班級因不同的班風、不同的學習氛圍,學生的專業水平參差不齊;而任課教師也會因其知識結構、專業素養等方面的因素,對學生的評價標準不同。除此之外,由于教師對于所教同一門課程不同班級的學生,難免會將其進行比較,由此形成心理印象中的優劣偏差,最終導致在給定期末考試成績時,出現或多或少的個人主觀因素,造成學生成績有失公正。
2.考試改革方式的探索
如何建立適當的成績評定方法,切實提高教學質量,是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考試改革的根本目的。學生成績的評定,可以主要依據教學過程中學生創作的作品優劣來進行。鑒于此,山東華宇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系裝潢藝術設計專業教師們結合自身實踐,通過調查問卷的方法,逐步探索形成“大作業形式”的成績評價模式(即:涵蓋學生平時習作、展覽、參賽成果的綜合成績評定)。希望能解決考試方式方法改革與實踐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2.1 對象和方法
以山東華宇職業技術學院08、09年級高職裝潢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為例,針對藝術設計專業考試方式、方法改革問題進行問卷調查,參與調查人數102人,年齡在18~22歲之間。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采用教師自行設計的問題調查表,以自愿記名方式展開調查。調查由任課教師組織學生書面作答并當場收卷。調查內容包括學生對本專業期末考試改革的看法,即統一安排現場考試較好?還是根據平時練習和實訓成績綜合評定分數較好?以及對今后教學提出意見、建議等問題。以幾門代表性課程(如:《室內設計》、、《藝術設計專業英語》)為例,調查并總結不同類型課程的考試方式的區別與特點,突出“大作業形式”的亮點。
2.2 結果與分析
對這兩門課程的學生基本情況和課程考試形式進行歸類,可以得出:08高職裝潢一班(43人),參與調查課程《室內設計》所采取的考試方式是“全國三位數字化創新設計大賽”;09高職裝潢一班(59人),參與調查課程《藝術設計專業英語》所采取的考試方式是“書寫制作專業英語簡歷一份”。
2.3 成功之處
2.3.1 發揮學生主體性,培養團隊協作能力
以《室內設計》課程為例,該課程著重鍛煉培養學生的空間表現能力和設計制作能力,而且恰逢“全國三維數字化創新設計大賽”火熱進行之時,動員學生廣泛參與大賽,并鼓勵以大賽特有的“團隊show”形式進行制作表現,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還能有效地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這種以“參賽+考試=成績”的形式可謂“一舉兩得”。
2.3.2 創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習興趣
“大作業形式”考試創造了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又營造出讓學生無意識地走進藝術的氛圍。例如,可通過舉辦小規模展覽的形式,在展覽過程中通過老師的點評、學生的探討和借鑒,彼此之間可以進行良好的交流互動,帶動良好學習氛圍的形成。同時,還能拓寬學生的眼界,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找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明確今后努力發展的方向。
2.3.3 加強學生的應用和實踐能力
《藝術設計專業英語》課程是我院裝潢藝術設計專業首次開設的課程。對于該專業的學生而言,專業英語不是專業主干課程,可它卻是最讓學生頭痛的一門課。對于現行的專業英語教學內容,學生最大的體會是:“學之不用,棄之不行”,“學而不牢,用時已忘”。針對這樣的教學狀況,藝術設計專業英語的授課教師從課堂實際出發,通過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并幾經嘗試和調整,對裝潢藝術設計專業學生采用一種學以致用的專業英語考試模式(例如:書寫制作專業英語簡歷一份)。這樣的考試題目看似簡單,實則包含了很多考核學生的要素,諸如:專業詞匯信息量、語言表達能力、邏輯組織能力以及對于本專業未來職業規劃的設想等。使學生從低年級開始,就養成多觀察、多思考的學習習慣,并樹立堅定的學習信心。
篇8
關鍵詞:西方藝術;視覺;設計
中圖分類號:J2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27-0065-01
有幸研讀大師貢布里希的文章:《貢布里希論設計――西方藝術與空間知覺》,在研讀過程中尋求著學習這篇文章中的精髓所在,挖掘文章告訴設計者的目的,啟發設計靈感。
在《西方藝術與空間知覺》中,貢布里希用形象、科學的大量例子告訴我,“空間”與“圖像”、“視覺”與“空間”等等之間的關系。作者在寫這篇文章時通過三大板塊告訴我們西方藝術與空間知覺的發展過程。第一部分主要告訴我們讀者繪畫的空間需要通過讀者的想象,需要在繪畫中研究如何描繪空間的辦法。第二部分主要闡述了“視錯覺”在圖像表達中的作用,用較多例子告訴我們“視錯覺”可以運用到除了畫面上,在舞臺布景、建筑等多方面造成的影響,人們運用“視錯覺”通過明暗色調對比和光影效果及亮面反光效果兩種手法來達到的目的。第三部分解釋了透視畫法中造成的效果,通過透視法造成圖像藝術的空間感知,并且將其理論化,讓其在理論體系上解釋清楚繪畫圖像的空間問題。最后,文章還指出了科技的發展可漸漸可以分析人腦中的復雜活動,用計算機來分析動態和視覺景象之間的關系,讓人類了解自己是如何感知環境的。
作者在這篇文章里主要談判了西方藝術――繪畫在空間表達上的發展過程。首先提出文學著作中“空間”這個術語的頻繁性來引出繪畫中的空間來自于觀者的想象,由于想象而引起人們在繪畫中對空間的關注從而談到人們的“視錯覺”問題。繪畫中,人們利用“視錯覺”通過明暗色調對比以及光影效果等手法來表現圖畫的空間。又有人將視錯覺技巧同模仿技巧加以結合利用參照對比的方法來完成繪畫。從而在藝術中運用透視畫法在空間的描繪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通過大量的例子,層層抽絲剝繭來從文學中的詞匯導出空間、圖像、想象、透視、人的視覺、分析等等視覺的工程,清晰明了的解釋了西方藝術在空間表達上的過程與方式,從而導致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的產生。通過對這篇文章的閱讀,我認為作者強調的是空間問題可以通過圖像的不同表達方式來解決,肯定了圖像及表現手法的適用性。文章通過大量的例子來詮釋西方繪畫中對“空間”的表達方式及手法的發展,作者提到“藝術家就是以這種‘圖畫文字’來‘描寫’或‘表示’這個世界里的各種物體的。”強調了圖像在藝術表達中的重要性。
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開始理解也存在了許多問題,無法通透直銷這篇文章的思路以及作者到底通過這篇文章要告知我們什么道理。閱讀了許多遍之后,我了解到:作者通過舉例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結論――圖像在空間上的重要性。我認為作者通過“視錯覺”、“透視畫法”、“空氣透視法”這些名詞在圖像上的具體用法以及這些元素在心理上也給人許多影響。
這篇《西方藝術與空間知覺》的文章用一個較清晰、明了的方式告訴我“空間”、“圖像”的交織表現手法。這不禁讓我聯想到曾經在學習西方繪畫――素描、色彩的種種困惑,以及當時解決這些困惑時采取的方式。作者用較清晰的表達方式闡述了表現“空間”的方法與效果,感覺到了他非常理性的詮釋方式。其實,在初學研究生的課程時,我開始也困惑于為什么要讀這些生澀的、難以理解的文章,為什么要學習曾經反復提到的一些問題并且用更深刻的方法強調他們。
在不同的設計課程里,提到了需要清晰明了的思維方式,就像文章的思路一樣,將各種不同的小章節分解解讀,將之鏈接、融合,并且使其貫穿全文、協調發展。這種,就如同設計的法則一樣,需要定位、提煉與組合。這就是一種系統并且總體學習的方法,用來剖析課程和理解設計一種方法的體現。對設計的一種方法性的指導。雖然整篇文章都是在描寫空間知覺在繪畫中的運用,但是,我理解的,是一種方法、一種設計方法的引導,狹義上將是對設計、繪畫、圖像上的一種思維、表現方式,廣義上講,就是對事物的思維方法的一種指導。
于此同時,這么長時間的設計學習過程中,領悟了很多東西。設計師在理論性的東西面前,最怕缺少的是對事物追求的嚴謹態度,不能總是以一種浮躁的心態面對設計,認為設計就是玩、沒有什么科學的理論依據,沒有嚴密的設計態度。這一點,真的就需要像做實驗一般踏踏實實,彌補當今社會帶給設計師的浮躁心態,改善設計師對于設計的態度,一步步腳踏實地的走每一步路。
在精讀這篇文章之后,通過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感覺到了這篇文章除了告訴我們繪畫中表達空間的多種方式、圖像的適用性,更加深刻體會的是作者傳授給我們的一種思維方式、用來理清楚思路,指導設計者對于設計的態度及總體把握設計的重要性,受益匪淺。
篇9
【關鍵詞】物質跨膜運輸 互動模式 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是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四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是在學生學習“水分子順相對含量梯度進出細胞”“生物膜的結構―流動鑲嵌模型”以及“蛋白質的功能多樣性”的基礎上對物質跨膜運輸的進一步探討,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認知基礎。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結論的形成往往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師的引導。
二、理論基礎
互動模式認為,有意義的學習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中產生的,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是影響他們新的學習的重要因素。而教師的任務就是給學生提供一個適宜的環境,由學生自己來發現和體驗,在構建自己的認識中最終作出科學的判斷。
三、互動設計
1. 定向激趣。教師邊領學生復習邊在黑板上畫出細胞膜結構示意圖(圖1)復習提問:細胞作為最基本的生命系統,必須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才能維持系統內部的穩定。作為系統的邊界――細胞膜的基本骨架是什么?蛋白質在磷脂雙分子層上是如何分布的?細胞膜的結構特性和功能特性是什么?學生回答后,設問引入新課:具有上述特性的細胞膜是怎樣控制物質進出的呢?
2.啟發思維。圖片展示不同物質通過不含蛋白質的人工脂雙層膜的模擬實驗結果(圖2),引導學生觀察探討:(1) 哪些物質能通過脂雙層?哪些物質不能通過?(2) 啟發學生比較圖片中的科學實驗與事實,圖中葡萄糖是不能通過脂雙層的,但細胞卻需要不斷補充葡萄糖以提供能量,這該如何解釋?
四、調整思維
1.自由擴散。教師提問:(1)O2、CO2、H2O、甘油、乙醇等可以穿過人工脂雙層,它們是從哪兒穿過去的?(2)如果細胞膜一側CO2濃度高,另一側CO2濃度低,CO2分子會如何運動?多媒體演示CO2分子跨膜擴散的過程,讓學生自己歸納、描述自由擴散概念,總結自由擴散的條件,教師給出說明:分子運動的能量來自勢能的轉化。
另外補充:苯和甘油分子體積較大,不能穿過磷脂分子之間的縫隙,但也可以通過人工脂雙層,這是由于二者都是脂溶性物質,能與磷脂分子相互溶解而跨膜。
2.協助擴散。教師提示讓學生對比圖1、圖2中的兩種膜,學生通過觀察比較自己就能得出結論:葡萄糖的跨膜運輸與膜上的蛋白質有關。此時,教師把圖1中磷脂雙分子層比喻成柵欄,把貫穿于磷脂雙分子層的蛋白質比喻成柵欄上為來往者開的通道,因體積較大不能從柵欄穿過的物質就從所開的通道穿過。然后教師輔以動畫演示,幫助學生形成對協助擴散的整體印象。
3.主動運輸。展示資料:(1)植物細胞液中的礦質元素,如Mg2+、Fe3+都要比土壤溶液高,但細胞為什么還是不斷從土壤溶液中吸收這些無機鹽;(2)人紅細胞中K+的濃度比血漿高30倍,Na+的濃度卻只有血漿的1/6,細胞卻仍在吸收K+并排出Na+。
教師提問:(1)如果僅依靠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會出現細胞內離子的濃度遠高于細胞外這種情況嗎?(2)細胞內離子的濃度要遠高于細胞外,這依賴于離子逆濃度梯度的運輸,即離子由低濃度一側向高濃度一側轉運,你覺得這種轉運需要什么條件?此時教師再給出新的資料:用人工膜進行實驗時,在一般情況下,即使膜兩側具備濃度差,K+也不能通過人工的磷脂雙分子層。如果在這個脂雙層加上少量的纈氨霉素(一種蛋白類抗生素),K+便可以通過,而其他離子不能;若向細胞膜上注射氰化物(抑制ATP的形成),細胞對K+的吸收會減緩或停止。引導學生通過分析資料總結這種運輸的特點。最后結合動畫,突破本節課的一個難點。
4.形成思維。從上面的探討分析中,學生對物質跨膜運輸方式已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此時再加以總結,可以幫助學生理順思維,形成正確的認識。教師在圖1的基礎上在黑板上繼續畫出物質運輸方式的圖解(圖3),采用教師問、學生答的形式,師生共同總結出物質跨膜運輸三種方式比較的表格(表1)。
表1 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比較
篇10
關鍵詞:數學模型;一次函數;方案設計問題;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24-0154
一、環保與生產問題方案設計
例1. 某化工廠生產某種產品,每件產品出廠價為50元,成本價為25元,在生產過程中,平均每生產1件產品就有0.5立方米污水排出,為了凈化環境,工廠設計了兩種對污水進行處理的方案并準備實施。
方案一:工廠污水先凈化處理后再排出,每處理1立方米污水所用原料費用2元,并且每月排污設備損耗費為30000元;
方案二:將污水排放到污水處理廠統一處理,每處理1立方米污水需付14元排污費。
(1)設:生產產品的數量為x件,工廠處理污水的費用為y元,請分別寫出兩種方案中工廠處理污水的費用與生產產品的數量的函數關系表達式;
(2)你認為該工廠應如何根據每月生產產品的數量選擇污水處理方案?
解:(1)y1=30000+2×0.5x ,即y1=x+30000; y2=14×0.5x,即y2=7x;
(2)當y1=y2時,30000+x=7x,解得x=5000,
當x>5000時,y1
所以當工廠每個月生產5000件時,兩種方案選哪個都一樣;
當工廠每個月生產量小于5000件時,方案二劃算,可選方案二;
當工廠每個月生產量大于5000件時,方案一劃算,可選方案一。
點評:這個問題表面看難以下結論,一次函數建模,通過計算就可以幫助廠商進行優選生產方案。
二、民生問題方案設計
例2.某市移動通迅公司開設了兩種通訊業務:“全球通” 使用者先繳50元月基礎費,然后每通話1分鐘,再付電話費0.2元;“神州行”不繳月基礎費,每通話1分鐘需付話費0.4元(這里均指市內電話)。設一個月內通話x分鐘,兩種通話方式的費用分別為y1元和y2元.
(1)寫出y1,y2與x之間的函數關系式(即等式);
(2)一個月內通話多少分鐘,兩種通話方式的費用相同?
(3)若某人預計一個月內使用話費110元,則應選擇哪一種通話方式較合算?
解:(1)y1=0.2x+50,y2=0.4x.
(2)由y1= y2得0.2x+50=0.4x,解得x=250(分鐘),
所以,當一個月內通話250分鐘時,兩種通話方式的費用相同;
(3)由0.2x+50=110,解得x=300(分鐘);
由0.4x=110,得x=275(分鐘).
300>275,選擇第一種通話方式比較合算.
點評:商家以利為重,但是老百性能掌握一門技能,通過科學的計算,就可以從中受益。
三、優惠問題方案設計
例3. 一項工程,甲、乙兩公司合做,12天可以完成,共需付施工費102000元;如果甲、乙兩公司單獨完成此項工程,乙公司所用時間是甲公司的1.5倍,乙公司每天的施工費比甲公司每天的施工費少1500元。
(1)甲、乙兩公司單獨完成這項工程,各需多少天?
(2)若讓一個公司單獨完成這項工程,選擇哪個施工隊施工合算?請你幫承包商出注意。
解:(1)設甲公司單獨做需要x天完成任務,乙公司需要1.5x天完成任務,
由題意,得 12( =1解得x=20(天),1.5x=30(天).
所以甲獨做需要20天完成任務,乙獨做需要30天完成任務。
(2)設甲公司每天的施工費為y元,乙公司每天的施工費為(y-1500)元,
則有12(y+y-1500)=102000解得y=5000,y-1500=3500.
所以甲公司每天的施工費是5000元,乙公司每天的施工費是3500元.
甲公司獨做施工總費是:5000×20=100000(元);
乙公司獨做施工總費是:3500×30=105000(元).
100000元
如果獨做甲公司的施工費用較少。
由以上計算可知:承包商選擇甲公司施工比較合算。
點評:對于承包商來講,不能將工程盲目的出包,需通過精準的計算,確定預算內的最佳承包方案,以確保工程的質量順利施工。
四、調運問題方案設計
例4. 某山區有A、B兩個村莊盛產蘋果,A村有蘋果200噸,B村有300噸,現將這些蘋果運到C、D兩個冷藏倉庫。已知C倉庫可儲存240噸,D倉庫可儲存260噸,從A村運往C、D兩處的費用分別為每噸40元和45元;從B村運往C、D兩處的費用分別為每噸25元和32元。設從A村運往C倉庫的蘋果為x噸,A、B兩村運蘋果往兩倉庫的運輸費用分別為yA元,yB元。
(1)請填寫下表,并求出yA,yB與x之間的函數關系式,并確定變量x的取值范圍;
(2)當x為何值時,A村的運費較少?
(3)請問怎樣調運,才能使兩村的運費之和最小?并求出最小值。
解:(1)填表如下:
yA =40X+45(200-x), 即yA=-5x+9000,
yB=25(240-x)+32(60+x), 即yB=7x+7920
由表格知:0≤x≤200.
(2)由(1)知yA=-5x+9000,k=-5
對于0≤x≤200,當x=200時,yA有最小值,且yA最小=-5×200+9000=8000(元).
(3)設兩村的費用之和為W=yA+ yB=2x+16920,由x的系數2>0知W是增函數,對于0≤x≤200,當x=0時,W有最小值,且W最小=2×0+16920=169209(元).
調運方案如表格所示:
點評:對于貨運商在商品交易的過程中,總想用最少的投入獲取最大的收益,這就需要正確方案的確方可實現。
五、利潤問題方案設計
例5. 某商店準備購進甲、乙兩種商品。已知甲商品每件進價15元,售價20元;乙商品每件進價35元,售價45元。
(1)如該商店同時購進甲、乙兩種商品共100件,恰好用去2700元,求購進甲、乙兩種商品各多少件?
(2)若該商店準備用不超過3100元購進甲、乙兩種商品共100件,且兩種商品全部售出后利潤不少于890元,請你幫店主確定進貨方案?
(3)以上方案中選擇哪種進貨方案,能使總利潤最大,最大利潤是多少?
解:(1)設該店主購進甲商品x件,乙商品為(100-x)件,由題意,得
15x+35(100-x)=2700解得x=40(件),所以100-x=60(件)。
所以店主應購進甲商品40件,乙商品為60件.
(2)由題意,得(20-15)x+(45-35)(100-x)≥89015x+35(100-x)≤3100,解得20≤x≤22(x只取整數).
進貨方案如上表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