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樂課教學流程范文
時間:2023-10-23 17:25: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音樂課教學流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媒體技術 創新策略 創新教學
新課標下,音樂教育工作者必須進行深刻的教學反思,要擺脫先前初中音樂課程“教學不相宜”的尷尬局面,就要建立適應《新課標》要求的初中音樂教學模式,結合在信息時代初中生對于音樂的特殊訴求,創新教學方式,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及手段,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濃厚興趣。筆者就當前初中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創新策略進行了探討。
一、當前初中音樂教學中主要存在的兩大問題
目前我國大多數初中音樂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模式尚存在諸多不適應時展的問題,主要體現為如下兩個方面:
1.教學方法過于傳統,難以實現“教學相長”之效
我國現行中學音樂教育基本沿用了專業音樂教育的模式,雖然教學已經越來越重視師生互動,但是仍以“教授”為主,單純追求知識與技能,教學模式單調、機械,教學過程枯燥、程式化,而對于樂于接受新事物的初中生而言,這種過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必然難以實現“教學相長”。
2.教學理念落后,難以激發學生興趣
當前,在我國現行教學體系中,初中音樂教育多被賦予了德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功能,并被片面夸大,而忽視了初中音樂教育應該以美育為其宗旨,是音樂文化素養方面的教育這一基本職能。在教學過程中過分關注音樂教育的外在價值,特別注重知識、技能等非審美的體驗,而忽視情感、興趣、想象、創造等審美體驗,種種誤區導致初中音樂課程審美性、藝術性缺失,教學理念落后難以激發學生興趣。
二、信息時代初中音樂教學理念及教學模式的創新策略
近年來,隨著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日益普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逐漸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將建構主義理論與教學改革試驗研究相結合,并將研究結果付諸于學校學科教學活動中。同時,現代教育技術與初中音樂課程的結合,也為教學模式的創新提供了物質支持。
1.以流行音樂帶動音樂欣賞,收獲高效課堂
前面有提到,有同學認為現在人手一個移動播放器,要聽音樂很方便,還能聽自己喜歡的歌,在這句話當中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在高科技進入我們普通人家生活的時代,一個移動播放器確實解決了學生所說的這個問題,但是他們這種所謂的聽音樂只是純粹的娛樂消遣,很少有人會真的去欣賞音樂中的美,因此,音樂課的開設還是很有必要的,老師通過適當的教學手段引領學生學會欣賞音樂是音樂課教學的核心,這令我反思了兩點:其一,就是我們音樂課堂的教學過于隨意,只是簡單地走走流程;其二,音樂課的教學所選取的切入點不符合現代學生的審美趣向。因此,我認為音樂課的課堂教學必須要創新,而以流行音樂帶動音樂欣賞便是我得出的方法。
2.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學生能力的提高包括創新能力的提升,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老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老師切莫以權威自居,應該是摒棄師道尊嚴。抱著一種教育相長的態度,認真和學生溝通,培養師生之間亦師亦友的融洽關系,使學生們的心理自由得到充分發揮,讓他們在享受音樂的過程中無拘無束,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特征得到切實的體現。
在課堂上,老師們應該在釋放學生的同時釋放自己,和學生們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欣賞。在語言使用上,應該多用一些能拉近雙方之間距離的詞句,如“大家的想象力真的很棒。超出了老師的預期”“讓我們一起來吧”“請”,等等。這樣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師生之間的平等,他們就可以充分地在課堂上展現自我。
3.創設環境,建立良好的課堂氛圍
創新教育的實施要有良好的教育環境做條件,這其中的小環境的良好課堂氛圍,―個輕松的教學環境可以充分展示教材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生感受音樂美的同時創造音樂。在音樂的教學中,老師們要培養學生積極參加各種音樂活動,要提供和創設符合學生發展的創作空間,老師可以根據課本的內容來創設相應的情景。學生們跟著老師的創設環境去積極、輕松地探索、想象。這樣的情景包括語境和畫面。在語境中,老師們可以通過優美流暢的語言風格和極富感情的語調來描繪音樂環境,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讓他們在這個創設環境中,自由想象,深入音樂情景。在畫面表現中,可以通過借助一些動畫、圖片,來簡單而形象地演示詞曲的意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4.建立獎勵機制,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篇2
一、作為施教者,應加強業務學習,完善知識體系,提升自身的民族音樂文化底蘊
由于我們絕大部分教師都是師范院校畢業,課程設置都是以西方音樂理論作為學習基礎的,在學校里沒有系統地學習民族音樂的相關知識和相關技能、技巧,接觸到的基本上都是一些皮毛;而作為民族音樂教育的主要施教者,我們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民族音樂知識,更要讓學生產生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從而達到育人的目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需具備三種素養,即基本素養、民族音樂素養和民族音樂教育素養。基本素養包括教師通用的科學文化知識,如教育學、心理學等知識;民族音樂素養主要指具備傳統音樂,如民歌、曲藝、舞蹈等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民族音樂教育素養主要是指音樂老師在實施民族音樂教育過程中的組織、策劃和教學等能力。這三點是加強中小學民族音樂教育的基礎,如果讓民族音樂真正“走近學生”“走進學生”,這三種素養,缺一不可。這就要求我們廣大的音樂教師首先要審視自己,然后再查漏補缺,針對自己的不足之處,通過閱讀、觀摩、請教、學習、培訓等手段,來提升自身的民族音樂文化底蘊,只有這樣在實施教學時才能得心應手、應付自如。
二、從施教手段來說,我們應立足教材,發掘、梳理其中的民族性元素,從全局的高度把握教材、吃透教材
音樂教材是進行音樂教育的載體和保證,是音樂課教學中最重要的資源,同時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依據和學生課堂學習的主要文本。因此,吃透教材和熟練地駕馭教材是音樂教師的基本職能。筆者對現行的人教版初中音樂教材進行了梳理和歸納,發現民族音樂方面不僅內容和形式都非常豐富,并具有以下特點:
1.民族音樂的多樣性教材不僅介紹了漢民族音樂,如江蘇、陜北、陜西、山東等民歌及絲竹、打擊樂;還介紹了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中風格鮮明的歌曲、樂曲等。其中涉及到蒙古、哈薩克、藏族、維吾爾、苗族、傣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音樂作品。教材在形式安排上也較為多樣,有器樂曲,有聲樂曲;有原生態的音樂,也有創作的樂曲;有年代久遠的作品,也有新創作的優秀作品。讓學生從多角度去接觸民族音樂,全方位地了解民族音樂的風采,感受民族音樂的博大精深。
2.民族音樂的經典性教材不但收集了《流水》《楚商》《秦王破破樂》《十面埋伏》《姑蘇行》等經典的民族音樂作品,還介紹了京劇、越劇、豫劇、黃梅戲、評彈等經典的藝術形式與著名的唱段,如《鋤美案(選段)》、《天仙配(選段)》《誰說女子享清閑》《重整山河待后生》等。學生通過對這些經典作品的欣賞體驗,對各民族的音樂風格和文化價值隨之會產生更深一步的理解。
3.民族音樂與文化的關聯性教材強調音樂學科的人文屬性,具有鮮明的時代感與民族性,通過對相關民族的歷史、地理、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及器樂作品的學習,培養了學生寬廣的藝術胸懷,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例如,在學習八下第二單元《梨園擷英》時,除了介紹京劇的西皮、二黃,還可涉及到臉譜、行當、表演手段等。把民族音樂的學習置身于民族文化背景中,拓展文化的內涵與外延,從而使學生獲得比較全面的文化素養。通過對教材以上的梳理、分析,使教師對教學和全面了解民族音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從受教育者出發,以激趣為入手,革新學法,更好地完成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7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