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主導思想范文
時間:2023-10-24 17:37: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儒家的主導思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先秦尤其春秋戰國時代應當說是一部先秦儒學的發生期或醞釀期。而此間的所謂儒學,則又可稱之為“原典儒學”或者“孔學”。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貴“仁”。“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是孔子政治思想、道德思想、教育思想、文獻整理思想的理論基礎和前提。“仁”涵蓋了一切善的言行,包括孝、悌、忠、恕、信、恭、敬、寬、敏、惠等許多道德規范。孝者,父母也;悌者,兄弟姐妹也。孝悌之愛所要解決的就是血緣之間的相親相愛。“今之孝者,以為能養。至于犬馬,皆為能養,不敬,何以別之?”此所謂不敬者,則不孝。而忠恕之愛,“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體現的就是忠道。恭就是對人民要恭敬;寬就是對人民要寬容;信就是對人民要講誠信;敏就是要敏捷,提高辦事效率;惠就是惠民之愛。孔子認為:“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把這五條做到了,就是仁了。
另外儒家還提倡“禮治”,“禮”內涵著“和”的制度倫理,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禮”從行為規范變成約束人心的內在要求,提升為社會生活的自覺意識。
就人性論而言,儒家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并可以有很復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儒家提出的道德修養過程是:志――學――思――行,以此來達到修養的最高境界。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倡統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孟子認為人具有一種先驗的善性:“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孟子認為,人能“存其心,養其性”,人應該把存性養性的道德修養作為自己安身立命之法。
荀子提出的隆禮重法的政治思想是以其“化性起偽”的性惡論為哲學基礎的,而荀子的“天人相分”的自然觀的思想模式運用在人性論問題上自然引導出“性偽之分“的命題。也認為人性惡是天然的,而后天的“善”則是人為教育的結果,這叫做“偽”。“虛積焉,能習焉,而后成,謂之偽。”(《正名》)
二、漢代時期的儒家道德主體性思想
西漢的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學。他把儒家思想歸結為“三綱五常”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思想上的一統維護政治上的統一。他認為,“道之大原出于天”提出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應該是統一的。這很符合當時武帝要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成為漢代的官方統治哲學,使儒學成為傳統主流思想。
董仲舒的人性論是主張性三品說。他把人性分為“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認為性是由天決定的,是天使人性有善、有惡。“圣人之性”善,“斗筲之性”惡。這兩者是不可改變的,而“中民之性”,是“有善質而未能善”。他說性是天生的質樸,雖可以為善,但并非就是善,只有“待外教然后能善”。即人性善是通過教育的結果。既然民需要教化才能善,而誰來實施教化呢?當然是統治者,即君王。君王是順天之意來完成這項任務的。君王要順天之意來完成對人民的教化,他把被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完全交給了承“天意”的“圣王”。
三、宋、明理學時期的儒家道德主體性思想
程朱理學是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和南宋理學家朱熹思想的合稱。他們把“理”或“天理”視作哲學的最高范疇,認為理無所不在,不生不滅,不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會生活的最高準則。在人性論上,二程主張“去人欲,存天理”,并深入闡釋這一觀點使之更加系統化。“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未有天理人欲夾雜者。學者須要于此體認省察之。”“學者須是革盡人欲,復盡天理,方始是學。”(《朱子語類》卷十三)在人性論和認識論方面,宋明理學把“天理”和人性聯系起來,認為“天理”在人心即為“性”,“性即理也”。強調人性本善,后世之人有“賢”、“愚”之分,是由于氣稟不同,“氣有清濁,稟其清者為賢,稟其濁者為愚。”認為“濁氣”和惡性都是人欲,人欲橫流,蒙蔽了本心,便會損害天理。“無人欲即皆天理”,因此要人們“存天理,去人欲”。要“存天理”,必須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窮理,逐日認識事物之理,積累多了,就能豁然貫通。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倡導“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的修養方法。
篇2
關鍵詞:儒家音樂思想 孔子 音樂文化
一、前言
中國素以“禮樂之邦”稱著于世,具有悠久的樂教傳統。縱觀悠遠流長的中國音樂教育史,我們不難發現在音樂教育中,音樂更多地承載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它備受歷代統治階級的關注和推崇。“音樂思想,即音樂觀,是指對音樂的看法”。從古至今對音樂的看法可謂眾說紛紜,而儒家學派的音樂思想對我國音樂文化的影響最為深遠。
二、儒家音樂思想的基本觀點
1.主張善與美、仁與樂的統一
“美”(其最重要的本質就是“樂”)“善”(即合乎孔子“仁”的政治思想)合一,是孔子基于對音樂的體驗而提出的對音樂的基本認識、要求。《禮記·樂記》說:“樂者樂(Le)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樂(Yue)首先能帶給人以感官上的“樂”(Le),這是音樂“美”的基礎。孔子對此十分重視、充分肯定,因為這也是孔子把音樂作為教化手段的基礎。但是正如《史記·樂書》所說:凡作樂者,所以節(節制)樂。君子以謙退為禮,以損減為樂,樂(Yue)其如此也。所謂“和”,實指各種異質的諧和統一,各種對立性質的消解。音樂的功能正在于和合人心,當然只有“美”、“善”統一,“仁”、“樂”結合的音樂才具備這樣的功能。強調“美”與“善”、“仁”與“樂”的和諧統一,是孔子為人生的藝術的最重要基礎。
2.主張“禮”“樂”并重
所謂“禮節民心,樂和民聲”;又把“禮”“樂”“刑”“政”同舉,認為“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史記·樂書》)。可見樂被賦予了何等重要的政治教化功能。當然,“樂”與“禮”與“刑”“政”發生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因為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是也。樂者圣人之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易,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荀子·樂論》)“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因人心之樂(而以樂導之,,就是陶冶的功能。以美善合一,合乎“仁”的要求的音樂陶冶教化人,可以讓人心之樂(le)成為追求“仁”的力量,使得出治道也。”這就達到了樂(yue)的目的。
3.提倡樂通倫理
儒家向來強調“修”(修身)、“齊”(齊家)、“治”(治國)、“平”(平天下),認為知識分子的個人修養通于天下,這是儒家的傳統。“詩”、“歌”、“舞”是構成音樂的基本要素,和人類的其他藝術相比較,這三者是不須借助于別的客觀事物就可成立的,所以說“三者本于心”。因此金石絲竹這些樂器對于音樂而言本質上是第二義的,所謂“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應當也是基于上述原因而得出的結論,所以中國傳統器樂缺乏獨立性,有人說中國音樂史幾乎就是一部“歌曲史”。更重要的是,儒家認為樂為“德之華”,樂“通倫理”,同時儒家又認定良知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美好的道德是人的本性的自然表現,“德者情之端也”,又說“樂者德之華也”,“樂者,所以象德也”。君子作樂用來陶情養性,教化萬民,移風易俗,當然就是本乎情性的最自然的事。
三、儒家音樂美學思想的發展及其主導地位
孔子在音樂上總結先秦以來的美學思想,形成了儒家音樂美學思想的精華,這些思想精華在后世得到了進一步的繼承和發展,并逐漸成為一種主導地位。
篇3
南朝梁蕭氏父子指梁武帝蕭衍、昭明太子蕭統、梁簡文帝蕭綱和梁元帝蕭繹四人。他們既是梁朝的統治者,又是梁代文學的領軍人物。受晉宋時文學風氣影響,他們都表現出了言語崇尚的風格,但同時他們又對文學有著自己的體會與認識,并為當時和后世文學做出了貢獻。梁武帝以開國之君的身份對文學進行提倡,必然對梁代文學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蕭綱與蕭繹是“宮體詩”的倡導者,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南朝綺麗文風的形成。作為整體來看,四蕭的文學思想除了受到時代風氣與社會思潮的影響之外,他們之間所表現出的傳承也是很明顯的。梁武帝曾寫作了大量艷詩,客觀上對蕭綱與蕭繹的“宮體詩”創作有很重要的影響,而蕭統正是他所提倡的雅正文風的承繼者。
蕭統、蕭綱、蕭繹之間的文學對話對他們的文學主張的形成有一定的促進。作為統治者,除蕭統外,他們在創作中,都表現出了與所提倡的儒家文學觀念相反的一面。在他們所提倡的儒家文學觀念中,強調最多的是儒家的詩教觀。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他們創作了一部分作品,這些作品大都缺乏文學性,并不能代表他們真正的文學思想。能夠代表他們真實文學思想的是那些言語綺麗風格的作品,其中以蕭綱的“宮體詩”最為典型。就文學產生來說,他們提倡的又不是儒家的詩教觀,而是蕭氏所倡導的物感說。總體來說四蕭并沒有真正踐行他們所提倡的詩教觀,并且在自己的創作中隨著時間的推移離它越來越遠。為了更好地理解他們的這種文學思想的成因,本文擬對他們的儒家文學觀念、特別是其中的詩教觀念做出具體分析。
一、儒家詩教觀念對四蕭的影響
“詩教”一詞最早出現于《禮記•經解》:“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①詩教,就是用《詩》進行教育的意思。溫柔敦厚,指態度溫和,樸實厚道。在古代,《詩》也是可以用來歌唱的。所以《墨子•公孟》說:“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②《史記•孔子世家》又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③梁武帝建立梁朝后,“思闡治綱,每敦儒術。軾閭辟館,造次以之”,非常重視禮樂教化,并多次下詔,修禮作樂。④《訪百僚古樂詔》中說:“夫聲音之道,與政通矣。所以移風易俗,明貴辨賤,而《韶》《濩》之稱空傳,《咸》《英》之實靡托。魏晉以來,陵替滋甚,遂使雅正混淆,鐘石斯謬。”⑤《立學詔》中說:“建國君民,立教為首。砥身勵行,由乎經術。”⑥這里強調的是禮樂教化,但從中可以看出,梁武帝提倡儒家的文學觀念,并且受到了詩教觀念的影響。昭明太子蕭統在梁武帝的影響下,受到的儒家文學觀念的影響更為明顯。他在《文選序》中引《易經》的話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⑦將文學看作教化百姓的一種重要方式。并且他還進一步引《毛詩序》中的觀點說:“詩者,蓋志之所之也,情動于中而形于言:《關雎》、《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間》、《濮上》,亡國之音表;姑風雅之道,粲然可觀。”⑧由此可知,蕭統也是提倡“發乎情,止乎禮儀”⑨的儒家詩教觀的。他十分推崇“雅正”的詩風,從《文選》所收錄的作品來看,典雅之作多于華靡之作。駱鴻凱先生說他是“黜靡崇雅”瑏瑠?,這很好地體現出了蕭統的詩教觀立場。梁簡文帝蕭綱也受到了詩教觀的深刻影響,他也是十分注重提倡詩教觀的。他曾在《請尚書左丞賀琛奉述制旨毛詩義表》中說道:“臣聞樂由陽來,性情之本。《詩》以言志,政教之基。故能使天地咸亨,人倫敦序。……孝敬之德,化洽天下,多識之風,道行比屋。”瑏?瑡這表明,他已把《詩經》看作治國的基礎。梁元帝蕭繹受儒家思想影響也極深,深信儒家的“三不朽”瑏?瑢思想,這很自然地使他去提倡儒家的詩教觀。他在《召學生教》中說:“吾親承天旨,聞《禮》聞《詩》,方欲化行南國,被于西楚。”“化行南國,被于西楚”瑏?瑣,這自然也就涵蓋了詩教觀在內。
綜上,從蕭衍到蕭繹,他們都深深受到了儒家文學觀念,特別是詩教觀念的影響。并且這種思想構成了四蕭文學思想中非常特殊的一面。但是他們對此卻沒有正面提倡,而是經常在公共場合表現出相反的一面,這就形成了他們所提倡的儒家文學觀念。這種實際態度當然不是他們文學觀念的真正表現,可是我們卻不能忽視它,因為這是他們文學思想中的一部分。具體說來,這種儒家文學觀念自有其形成的原因。
二、蕭氏文學思想中詩教觀念的形成原因
梁朝當時上承魏晉宋社會思潮的余緒,受到了玄學與佛教思想的嚴重影響,這時儒家正統思想雖然有減弱的趨勢,但這只是相對而言的。在封建社會的統治者那里,儒家思想仍然具有很強的主導性。也就是說,梁朝當時的思想是三教合流,而儒家略有優勢。在這種情況之下,儒家思想對統治者仍然產生著重要的影響。首先,在封建人才的培養模式中,儒家經典是必修課,并且是被作為立身之道來學習的。
篇4
[關鍵詞]渤海國;中原文化;效仿唐制;留學生
大江大河孕育了人類的早期文明。在黑龍江流域的歷史上,渤海國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渤海國宗法盛唐高度發達的封建文明,在與中原唐朝的頻繁交往中,逐漸形成了“車書本一家”的關系,渤海王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受中原文化影響深刻。
一、春秋戰國時期,在百家爭鳴之中,儒學逐步走向成熟,到西漢武帝時期,經過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開始成為中國社會的主導思想。在社會生活中,學習儒學、研究儒學成為無數知識分子的一生追求,儒家思想影響著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并成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內涵。周邊諸多民族在與漢族的交往中,都十分向往中原王朝的繁榮,尤其仰慕經過長期歷史積淀,并對國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深刻影響的傳統儒學。
渤海國于公元698年建立,于公元926年被遼所滅,在黑龍江流域共存在229年。此時的中原正處于唐朝統治時期,大唐王朝尤其是盛唐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均領先于世界,成為世界上最為文明繁榮的國度。先進的政治制度和思想觀念在文化交往中得到廣泛傳播,對周邊各民族和國家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渤海國在政治、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積極效仿唐朝,中原文化推動著渤海王國的文明與繁榮。唐玄宗于公元713年冊封大作榮為渤海郡王,統轄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從此粟末政權以渤海為號,成為唐朝版圖上一個享有一定自治權的羈縻州。接受唐王朝冊封以后,同唐朝的政治關系日漸密切,中原文化及典章制度不斷被引入渤海國。受先進的中原文化影響,渤海王國對沿襲下來的及高麗舊制進行了全面改革,學習和效仿唐朝的相關制度和管理模式,建立并逐步完善各方面規章制度。可以看出,接受唐朝冊封對渤海國的政治建構作用明顯,唐朝的政治制度、機構設置和管理模式對渤海國的政治產生了全方位的影響。
二、渤海王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封建國家,在全面學習和借鑒中原文化和典章制度的過程中,強化儒家思想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統治地位。當時儒家思想在渤海、新羅、日本等地的社會生活中占有主導地位,對各地的政治行為、思想道德、價值取向等都產生深刻影響,其中對渤海國的影響最為深刻。儒家的政治思想和倫理道德成為渤海國統治階級追求的政治目標和行為準則,并在社會各階層得到廣泛推廣。
儒家思想對渤海王國的影響由來已久,早在王國建立之初,就逐步上升為整個社會的統治思想。儒家思想的輸入途徑有三:一是生活在營州一帶的粟末人長時期與漢人雜居,上層人物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二是原高麗故地以及遼東地區居住著大量漢人,唐滅高麗后又派官吏和軍隊駐守,相當一部分后來變成渤海國的編戶齊民,這些人在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等方面都印有深刻的中原文化痕跡,他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對當地各族人民都產生了深刻影響。三是在渤海國居住的高麗人已經普遍地接受了儒學教育,他們后來轉化為渤海國居民,而在原高麗故地居住而又長期接受高麗政權統治的諸部上層人物及其子弟,也有許多人接受儒學教育。這些都對渤海政權接受儒家思想為統治思想產生深刻影響。作為中原文化的核心內涵,儒家思想在渤海國有著較為深厚的社會基礎。
三、隨著儒學在渤海社會的廣泛傳播,中原王朝的政治思想和倫理道德日益成為渤海統治階級所追求的政治目標和行為準則。渤海國以儒家思想作為治國安邦、立政施教的指導思想,中央機構設置集中體現了儒家“王道”和“仁政”的執政理念,渤海國的“三省六部”設置完全襲用唐制,忠、仁、義、禮、智、信的“六部”稱謂,充分說明“三綱五常”的倫理觀念對渤海國政治的深刻影響,
通過當時一些文獻典籍和私人著作可以看出,渤海國積極倡導忠貞、仁厚、禮儀、懷德的君子形象,渤海王廷和上層社會已經把儒家的倫理道德作為修身齊家的行為規范,可見中原的傳統儒學對渤海國社會生活的深刻影響。據《遼史?太宗記》載:“己亥,詔東丹吏民為其王倍姬肖氏服(喪)”。這里生動而真實地反映了渤海國尊親服喪的社會風俗,表現出深刻的儒家“孝”的文化印記。渤海統治階級不僅用儒家倫理道德來約束自身言行,而且還以此作為教育和培養子孫的重要內容,由此看出儒家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準則對渤海國社會生活影響的深刻程度。
渤海王國效仿中原王朝,還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儒學教育體系,儒家思想在社會各階層得到廣泛推廣,并日益成為渤海王廷統治民眾的精神支柱。當時的渤海國,中央設有國子監,地方設有府學、州學、縣學,廣泛進行儒學和漢語教育,教育內容大體與唐朝學校相同。渤海國多次派遣官吏、遣唐使等到唐朝抄寫儒學經典,帶回后成為學校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此外渤海國還向唐朝派遣大量留學生,據《渤海國紀》記載“武王所遣生六人,開元三年二月抵京師。大震所遣生,咸和四年歸國者三人,李居正、米承朝、高壽海。同年隨冊命使至者三人,解楚卿、趙孝朝、劉寶俊。”留學生中的大部分是渤海王室成員和貴族子弟,他們學成回國后,帶來了大量的儒家經典,為儒家文化的廣泛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
渤海國在黑龍江流域存在了200余年,關于它的文獻記載較少。通過僅有的歷史資料,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渤海國與中原唐朝的密切關系,中原文化對渤海國的社會生活有著深刻影響,中原文化推動著渤海國的文明與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儒家入世思想;根源;大學生;教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6)08-91 -02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天子權威下降,國家四分五裂。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孔子提出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孟子說:“如欲平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后來經過儒學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形成了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儒家入世思想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觀,二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處世觀,三是取財有道且寡欲的義利觀。由此內涵不難看出,儒家的入世思想體現了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有機統一。
一、儒家入世思想形成和興盛的根源
歷史上任何思想的形成和興盛都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儒家入世思想也不例外。儒家入世思想的形成和興盛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狀況有著緊密的聯系。正是根植于當時社會土壤中,才使得儒家入世思想生根、成長,并在后來枝繁葉茂。
(一)儒家入世思想形成的根源
1.社會處于大變革之中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上國家四分五裂,周王權威下降,各方諸侯虎視眈眈;軍事上沖突不斷,殺伐不絕,常年戰亂;經濟上由于朝廷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政治和軍事斗爭上了,無力組織生產,老百姓不能正常地耕作,正常的經濟秩序遭到了破壞;文化上禮崩樂壞,夏商和西周時期形成的奴隸制文化被瓦解,而新的禮制沒有形成。泱泱周王朝名存實亡,治理國家和社會的權力分散在諸侯手里,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總而言之,當時的社會處在一個大動蕩、大變革之中。但是,正是這種動蕩和變革的社會現實,為儒家的入世思想的產生提供了土壤。首先,在社會變革時期,舊思想、舊制度、舊禮儀由于不符合時代要求,總是要被破除。如奴隸制時期高高在上的奴隸主與毫無地位和尊嚴的奴隸之間的關系要打破,奴隸不是奴隸主的附屬品,他們不能任由奴隸主處置,他們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不僅投身到生產事務中,而且還可以參與到社會事務中。其次,舊思想、舊制度、舊禮儀被破除的同時,總要有一種新思想、新制度、新禮儀來主導一個動蕩不安的社會。儒家的人就想,動蕩的根源在于管理國家和社會的權力集中在諸侯等奴隸主手里,他們想怎樣就怎樣。于是儒家人就提出大家要通過努力學習,學好了再參與到社會事務中。這就是入世思想的誕生。當然,一方面由于當時統治者不重視,另一方面由于當時黎民百姓的覺悟還跟不上儒家的倡導,入世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并沒有成為主導社會的思想。但是,它已經在社會上生根發芽了。
2.有識之士關注社會、關注民生,積極探索國家和社會的出路
國家和社會越是動蕩,越能激起有識之士對社會、對民生的關注。“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古訓就是對中國古代社會士人們救國圖強的最好注解。當時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人到處游學,思考國家何去何從,思考如何限制王權、如何解救百姓。他們向弟子宣講,向王侯勸諫,表達自己主張,希望權貴踐行。他們這種身體力行的吶喊,是對當時社會狀況的能動。所以我們可以把當時動蕩不安的社會看作是儒家入世思想產生的客觀原因,而把有識之士對社會和民生的關注看作是儒家入世思想產生的主觀原因。主客觀原因都具備了,事物的產生也就是必然了。
3.社會包容性強,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儒家入世思想的形成還與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很強的包容性有關系。春秋戰國時期由于周王權威下降,各地諸侯為了爭雄稱霸,需要籠絡各方人才,廣開言路,因此整個社會具有很強的包容性。這種包容性給各種學說提供了生長的土壤,各種學說和言論開始互相碰撞、彼消此漲,形成了我國古代最引以為自豪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思想盛世時代。但是,在當時每一種主張都有其基礎,也有其局限性,諸侯及權貴們一時也不知道怎么選擇,任由其自生自滅。
(二)儒家入世思想興盛的原因
1.國家興盛成為社會各階層共識
儒家入世思想第一次真正成為正統是在漢武帝時期。經歷秦朝苛政和楚漢戰爭后,西漢初期的社會面貌和人民的心理都發生了顯著變化,急需休養生息。一向備受冷落的道家忽然如魚得水,大行其道,其主要流派――黃老學說,成為當時的國家哲學。老子清靜無為思想得到提倡,成為當時文化學術的主流,并對現實政治和經濟發揮了直接而巨大的影響。但是,隨著國家休養生息階段結束,需要建設強大國家,黃老學說已經不能成為社會的主流思想了。社會各階層都希望國家在恢復元氣的基礎上蒸蒸日上,經過一段時間的爭論后,儒家思想逐步被統治者接受,漢武帝接納了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朝從此走上強大王朝之路。作為儒家思想重要內容的入世思想從此也成為了國家哲學的重要內容。
2.入世思想引領時代潮流,符合統治者需求
漢武帝之后的整個封建社會,雖然在一些時期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有所動搖,但是其入世思想在每個時期基本上都得到認可。這主要是因為無論在什么時期,統治者總是希望臣民能積極建設國家,百姓也希望在國家安寧的環境下積極生產和生活,讀書人當然更希望直接參與管理國家事務。在隋朝開始的科舉考試制度,就是儒家入世思想的產物。統治者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優秀人才管理國家和社會,同時也管控這些人才的思想;讀書人可以通過科舉考試步入仕途,改變自己的命運。儒家入世思想對于鞏固封建生產關系,穩定封建社會秩序,加強中央集權制統治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3.入世思想不僅調節社會,也調節人倫
儒家入世思想倡導處理好個人、家庭和社會之間的關系,處理好自身和外界的人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其出發點和歸宿就是將人植根于其生活的自然界和人際間,從而營造一個和諧的自然環境和穩定有序的社會環境。封建科舉考試就是調節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個人之間關系的一種制度,入世思想通過科舉考試制度使統治者和平民百姓之間達到了相對和諧的狀態。不僅如此,圍繞著科舉考試,家庭間的夫妻關系、父子關系及其它人倫關系都需要調節。儒家入世思想既能在宏觀層面作為國家哲學發揮作用,又能在微觀層面調節人倫關系,所以受到歷朝歷代推崇。
二、對大學生教育管理的啟示
(一)當今中國社會處在深刻變革時期,為大學生入世提供廣闊舞臺
當今中國已進入發展的新常態時期,經濟轉型換檔升級,社會事業逐步推進,國際地位顯著提升,各項事業的改革不斷深入。而且現在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最好時期。全國上下都在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這么大好的局面為大學生積極入世提供了廣闊舞臺,高校應該加強學生的形勢與政策教育,讓他們深刻了解國情,認清當前及今后很長一段時間的國際、國內形勢,增強學生的主人公意識,讓他們積極投身到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國家的浪潮中。
(二)只有關注社會、關注民生,才能在進入社會后有所作為
儒家積極入世思想是儒學人士積極關注社會、關注民生的產物。當今大學生進入社會后要有所作為,當然也需要關注社會、關注民生。只有把自己植根于社會、植根于群眾,才能發現與民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才能在解決這些問題中培養才干。大學教育不能理論與實踐脫節,應該大力加強實習、實踐教育,通過實習、實踐增強學生關注社會、關注民生的意識。學生的社會實踐不能搞流于形式的參觀、訪問等,必須貼近百姓、深入生產和生活,帶著專業知識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去實踐,才能有收獲。
(三)當今社會包容性強,各行各業只要做出成績,都會受人尊重
儒家入世思想誕生于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包容性強的社會是各種思想、學說萌芽、生長的土壤。當今社會的包容性比春秋戰國時期更強,各種新事物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社會的進步也推動了行業進一步細分,各行各業都能涌現出佼佼者。為此,對大學生的教育和管理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新、創業教育要成為大學教育的重要內容,鼓勵學生創新、創業,為學生的創業提供政策支持。二是積極探索多元教育,不要一個專業的所有學生都按一個專業計劃、一個教學大綱從入學教到畢業,而要探索根據不同基礎、不同就業方向、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三是引導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就業去向,鼓勵學生到新興行業就業,培養學生正確的就業價值觀,讓學生知道不管是什么行業,只要做出成績,都會受人尊重。
(四)只有順應時代潮流,積極進取,才能成為時代的主人
儒家入世思想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大部分時期都受到統治階級推崇,它所提倡的積極進取精神不管在什么時代都是社會的主流。在當今世界,不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還是一個人,不進取就落后,不進取就會被時代拋棄。作為大學生,要融入社會,順應時代潮流,才能推動時代進步,成為時代的主人。首先是思想要有前瞻性,對新鮮事物保持好奇心,善于批判地接受新觀念、新事物。其次行動要有積極性,積極面對學習和工作,就能和時代保持步伐一致。
三、結論
儒家入世思想對中國社會影響深遠,不僅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層面,而且這種影響從古代一直到當今社會。儒家入世思想的形成和興盛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探究這種根源對當今高校的大學生教育和管理具有深刻的借鑒意義。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可以從儒家的入世思想中汲取力量,古為今用,傳承發揚。高校要研究探索怎樣把傳統的入世思想和當今社會緊密聯系起來,賦予其新的內涵,使其具有時代感。這樣有利于大學生接受,有利于入世思想的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姚偉鈞.儒家“入世”精神的形成及其現代意義[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3,(04):79-84.
[2]劉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現代價值[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4,(03):9-12.
篇6
摘要:個人主義與儒家思想代表著中西方文化的主流思想。在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兩種思想的傳授有助于學生理解英語語言背后隱藏的文化,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并且對于自身的文化烙印形成自我反思與批判的能力。
關鍵詞:個人主義 儒家思想 人文關懷
在任何國家的任何一間教室里,老師教的都不僅僅是藝術、歷史或語言。課堂活動的一部分,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是在傳授文化:社會的觀念、價值觀和信仰。每一種教育制度都不可避免地是一面反映其所在社會的文化的鏡子。
1.個人主義與儒家思想的定義
個人主義是一種道德的、政治的、和社會的哲學,強調個人的自由和個人的重要性,是
以個人為中心對待社會或他人的思想和理論觀點。
儒家思想是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傳統的責任感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統治結合的結果。儒學在中國存在幾千年,對于中國的政治、經濟、教育等各個方面存在巨大的潛在影響。
2.形成兩種文化的淵源
第一,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國人對于土地有深厚的感情,因為中國一直以來是農業經濟占主導地位。中國人認為自然不會欺騙人類。然而,西方是重商主義的傳統。自然在他們眼里成為商業貿易的障礙。山川和河流阻礙了人們的商業活動,所以自然在他們眼中意味著“被詛咒的力量”(cursed power)。隨著資本的積累,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日益緊密。因此,在西方,人們就得征服自然或者向自然索取從而獲得利益。人與自然的關系形成一種對立。
第二,人與社會的關系。追溯中國歷史,人們通過血緣關系從事農耕農作,家庭成為社會的基本單位。這樣的社會強調集體的重要性而不是個人。另外,儒家思想宣揚“仁”的精神。西方社會更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因為商業貿易意味著一個人財富的增加就是另一人的減少。在個人主義占主導的文化里,個人的利益往往置于集體利益之上。
第三,地理的差異。眾所周知,西方文明源于古希臘。古希臘是一個比鄰海洋的國家,人們要想探知外面的世界是很方便的。海洋也賦予了人們冒險的精神。而中國是內陸國,交通相對閉塞落后,人們往往過著平靜而安定的生活。改變環境對中國人而言是比較困難的。
3.個人主義與儒家思想的特征
第一,個人對于環境的控制方面。個人主義認為,人們可以改變自然,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決定他們的生活方向。儒家思想則主張“天人合一”的觀點。
第二,個人主義認為,變革是有益的。如果人們不進行足夠的變革,就會停滯不前。儒家思想的價值觀更注重傳統。維護過去的禮儀、習俗和信仰是重要的、值得的。
第三,個人主義認為,人人生來平等,有權享受同等的權利(這是一種價值觀,而不是一種已經確立的現實)。美國的《獨立宣言》里寫著“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而儒家思想講究等級和地位,人們的角色依據他們同他人的關系而定,人可以比另一個人低賤或高貴。
第四,個人主義認為,個人的需求被認為是首要的。相反儒家思想強調個人為集體的利益犧牲自己的需求。
第五,對待家庭方面,個人主義者認為,應把自己視為獨立的個人,要對自己的生活處境和自己的命運負責。他們從未被教育要把自己視為一個組織嚴密、相互緊密依賴的家庭、宗教團體、部落或國家中的一員。而儒家哲學則體現為“孔子之教育觀,見于國教,其核心有二:一者,忠君之道也;一者,孝順父母也;合二為一,曰忠孝”,個人的命運和家庭緊密聯系。
4.兩種文化對教育的影響
個人主義:在學校,注重發掘學生的潛能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個性和獨立思考受到高度重視。老師很少要求學生熟記信息,鼓勵獨立思考,獨自尋找答案,并提出各自的解決方法。學生們從小就學著形成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并在課堂討論中各抒己見;這種教育理念使他們為進入一個重視創造性思想和個人責任的社會做好準備。在家庭里面,家長鼓勵孩子自力更生,學習采取主動,做決定和采取行動都無須告訴別人他們做什么。“do your own thing”(做你自己的事),“you will have to decide that for yourself”(你得自己拿主意)是經常在日常生活中聽到的字眼。
儒家思想:課堂上,老師說學生聽,學生學習被動,懶于動腦,缺乏批判精神和創造力。比如,在英語閱讀課上,老師講“閱讀方法”,學生做“閱讀題”。一位教育學專家指出,這宛如當一個人需要喝水時,旁邊的人就滔滔不絕地給他講一大堆關于喝水的知識,并讓他回答一些關于喝水的問題;而盛滿清水的水杯卻從來不肯遞給他。英語教育舍本逐末,僵化的模式導致學生閱讀能力始終得不到提高。當代著名教育家、特級教師李鎮西博士批判中國現在的語文課成為思想專制的場所,“學《孔乙己》只能理解是對封建科舉制度的批判;學《荷塘月色》只能理解這是朱自清對大屠殺的無聲抗議.....學生的心靈被牢牢地套上精神枷鎖,哪有半點創造的精神空間可言?”國學教育尚且如此,英語教學情何以堪?家庭里,孩子極度依賴父母,父母甚至為孩子的學習代勞。
5.結語
儒家思想對中國學生學習心理及行為產生著深遠的影響,這種文化在其身上留下的烙印由于學生缺乏反思批判的精神而成為他們前進的障礙。問題的答案在于問題本身。在英語閱讀教學中,通過英語文章向學生灌輸相關的文化知識引導其正確地理解,辯證地認識中西文化中的主流意識則有助于學生培養人文關懷的精神,這也是一切閱讀教學最終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Bellah, N, Robert. A New English Course. Rpt[Text book used in GDUFS]
[2]Edgar, Andrew,ed. Key Concepts in Cultural Theory.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篇7
[關鍵詞]儒家文化;文化軟實力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識碼]A
所謂“文化軟實力”指的是“依靠文化、價值觀念等建造出來的無形影響力,它對人的行為和社會價值取向的影響是根本性、長期性、廣泛性的。”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內容博大精深,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堅實根基和思想源泉,只有在弘揚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建設中國文化的軟實力。儒家文化中體現的人文關懷以及倫理道德,對于當下社會人們的迷惘以及道德的缺失有著警醒和正本清源的功能。因此要想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就必須要借助于儒家文化,繼承和發揚傳統儒家文化的精髓,充分發揮我國儒家文化的優勢,使我國的文化能夠感召世界并被世界認可,從而振興繁榮祖國,為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作出貢獻。
中國近幾十年的經濟得到了快速增長,但在迅速繁榮的經濟背后卻存在諸多的問題,諸如文化的缺失,道德的淪喪,對社會缺乏安全感,幸福感不足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的背后所反映的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滯后,文化建設的腳步已經落后與經濟建設的腳步。現存的文化機制存在著一定的障礙,文化創新力不足。另外,對于我國幾千年所積淀的儒家文化存在著嚴重的文化浪費甚至是厭惡情緒。一方面,對于一些傳統文化的保護方面做得不足,另一方面,許多優秀的文化資源得不到開發,處于一種被忽視的狀況。而更為嚴重的是國人對于傳統的儒家文化的一種不屑的態度,認為傳統的文化封建、迂腐、愚昧,已經不適應這個時代了。當下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已經成為亟待要解決的重要社會問題,而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將助力于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建設。
一、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有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
(一)人與自然的和諧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思想對于建設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其中中庸思想中的天道與人道的合一可以理解為一種和諧的觀念,從第一個層面上來講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強調的是人要順應自然界的法則,只有在遵守自然界的法則的基礎上才能創造美好的生活。但這并不意味著人在自然界面前無能為力,人可以通過實踐去認識自然界,掌握自然界的運行法則,從而給人類帶來更好的生活。這表明要實現“天人合一”得靠每個人自身的奮斗,每個人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去追求“天人合一”。在當下社會中,我們不僅要做到愛護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共生,還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為建設更加美好的自然界作出自己的貢獻。
(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儒家的中庸之道在第二個層面上所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儒家的“中和思想”集中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在人際交往中,要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一方面要求個人積極努力、勤勉奮進,一方面要寬厚待人,謙遜容人。對待事物有一個尺度和界限,不偏不倚,在事物的發展中尋求平衡和矛盾雙方的統一。正是在儒家這一思想的孕育下,培養出了我國人民謙虛、仁愛、包容的性格和以“和為貴”為主流的價值觀。
(三)人與社會的和諧
儒家的中庸之道在第三個層面上所體現的是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個人要想獲得生存和發展的可能,首先需要獲得社會的認同,在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處于一種對立的狀態時,必須要把社會利益置于首位,只有社會利益得以最大程度的發揮,個人利益才能得到保障,個人才能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通過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的建設,妥善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公平正義、安定有序、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社會才有了實現的基礎性條件。在當代,儒家文化中有關“和諧”的觀念,對于建設和諧社會仍然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共生,強調眾生平等。現如今,我們要充分發揚儒家文化中的和諧觀,向世界展示一個友好合作、愛好和平、積極進取的文化形象,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在世界上塑造良好的國民形象。
二、儒家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有利于文化多樣性
儒家思想中的“和而不同”強調中正、協調、均衡。但不是代表要消除一切的矛盾和差別,其前提在于承認一切矛盾和差別的所在,允許多樣性的存在,并在此基礎上追求和諧,是,是和而不同。只有善于協調、在統一各種不同的分歧意見的基礎上形成新的意見,最終達成一種共識,但這并不意味著盲從和附和。真正的“同”并不是意見上沒有任何的分歧,而是通過不同意見之間的對話、討論、切磋和交流,從而達到彼此之間的互相容忍、互相理解、和諧互動、協調統一。
儒家的“和而不同“思想給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啟示作用。在世界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我們必須承認各國文化的多樣性,并包容各國文化的差異性。以兼收并蓄的開放態度來對待和學習外來的文化,但不是盲目地學習外來文化,而是要取長補短。在保證自身文化的自覺和獨立的基礎上,有效的汲取外來文化的精髓。在開放的環境下實現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并在此基礎上消化并吸收不同文化的精髓,在時代背景下實現我國儒家文化的重新構建。
三、儒家文化中提倡的仁義禮智信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質
“仁義禮智信”是儒家的“五常”,做人的準則。“仁”即“仁愛”、“以人為本”,。儒家文化所追求的是一種精神上的價值和整體利益,而不是一己私欲,立足于廣闊的視野,追尋安貧樂道、自在自足的曠達的人生態度。儒家文化中的仁愛思想在處理人與自身、他人以及社會的關系中起到一種正確的規范作用。
“義”即公平正義,堅守原則。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義”的具體體現有其延續性和共性但也會有所區別,伴隨著人類之間日漸頻繁和密切的交往,人類在道德原則上逐漸人達成了更多的共識,即被絕大多數人類普遍認為的“適宜”的道德原則,也即所謂得“天下之公義”。確立一個社會的“義”,是當下道德建設的重要任務。今天,我們要在儒家的“義”的基礎上賦予“義”以時代意義,比如凸顯社會公平、公正、公益等,另一方面要重新喚起人們對于“義”的自覺和信念,也就是要樹立道德正義感和道德原則立場。
禮即恭敬尊重、禮儀文明。禮具體體現在四個方面即尊重原則,在人際交往中,以互相尊重為前提,在尊重對方,不損害對方利益的同時,又要保持自尊。遵守原則,遵時守信、真誠謙虛、友善隨和,遵守社會公德。適度原則,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要遵循適度的原則,在不同的場合里、面對不同的對象,應始終保持不卑不亢的態度,落落大方,把握好分寸。自律原則,在要求別人尊重自己之前,首先要做的應當是檢查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禮儀規范要求。禮維護著社會秩序,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促進著人際關系的和睦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提倡言行舉止的文明禮貌,禮的這些功能和作用,在當代對于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智”即“智謀之力”。是指明辨是非、知曉善惡以及知己識人。在儒家文化的不斷發展中,“智”成為了一種道德規范。在現今社會,我們迫切的需要國民獲得“智”,不盲目跟風,不被邪惡勢力所煽動,擁有能明辨是非的本領,在不損人利己的前提下,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信”即“誠信之品”。是指信守承諾、以誠相待、誠實不欺的道德準則,是社會和諧有序、繁榮富強的基本保證。在現今的中國,誠信意識淡薄,無論是社會的誠信、政府的誠信、企業的誠信,還是個人的誠信都面臨著時代的考驗,誠信問題已經成為當下社會急需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這就要求我們在全社會范圍了積極弘揚儒家的“信”,喚起人們對于誠信的重視,重塑社會風氣。
四、儒家文化中的人文信仰有助于重塑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的自我認同感,集中體現在一個民族的文化中。儒家文化中的人文信仰對于安頓國人的心靈、實現社和諧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在當下,國人普遍缺乏信仰,重新扛起儒家文化信仰的大旗,對于當下的國人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以儒家文化中的人文信仰為基石,重新打造新時代的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增強國人對于本民族的自豪感、認同感和凝聚力。
自“中華民國”以來,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我國傳統的儒學文化地位下降,慘遭拋棄,大多數中國人一時難以找到新的具有普世價值的共同信仰來填補思想上的空缺。在現今,意識形態領域由和社會主義占據著主導地位馬克思但是在精神文化領域上,國人的信仰則有所缺失,沒有主導的精神支柱,處于一種迷茫的狀態。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以及世界各國不同文化價值觀的沖擊,中國社會充斥著各種錯誤的信仰以及不正確的價值觀,社會關系變得冷漠疏遠,低俗文化盛行。儒學中的人文信仰,為當下我國社會提供了一個普世的道德準則。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及忠、孝、悌思想所體現的在道德上的約束力,對于當下重塑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有著重要的作用。儒家文化中以道德約束家庭、維持社會穩定以及調節利益關系的思想,對于拯救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增強文化軟實力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五、儒家文化有助于中國走向世界提高國際影響力
篇8
儒學作為一種文化曾以強勢的道德意識及政治理想成為貫穿中華民族歷史的主流價值觀,成為傳統中國人立身處世的原則和規范,時至今日,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儒學還有存在價值嗎?因為一百年來,中國受西方功利主義的影響,功利主義盛行,在某些中國人的心中,功利主義已占了上風。功利主義的根本特征是“功用至上”,一切問題都從“功用”上思考、評價才認為合理,“功用”成了人們思考評判所有事物的最高標準,現在某些中國人已經不會像古代的中國人那樣從道德、良知、天理等角度思考評判事物了。在這樣的思想背后下,某些中國人認為儒學已經沒有用了,應該像出土文物一樣成為博物館中的陳列品,最多只供專門的研究人員研究。然而,儒學果真在當今中國沒有用了嗎?儒學果真是文字古化石或出土文物嗎?儒學果真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儒學在當今中國仍有存在價值,因為儒家傳統的價值意識依然主導并決定著中國人群的道德信念與家庭倫理。
一、儒家哲學的基本觀點
簡單地概括,儒學應包含豐富的人生哲學與道德哲學,其要旨是對人關照,是對人的生命價值的探究,是對人的終極關懷。
儒學的核心概念是“仁”,孔子教導“為仁”的原理;孟子則提出“養浩然之氣”、“求放心”、“盡心”的功夫論;荀子提出“化性起偽”;《大學》中的“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綱領,“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德目;《中庸》中的“誠之者人之道也”、“慎獨”的哲學;周敦頤的“主靜立人極”功夫;張橫渠的“存天理去人欲”;程顥的“識仁”、“體貼天理”;程頤的“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朱熹的“格物致知”、“窮理盡性”;陸象山的“立其心之大者”;王陽明的“致良知”;劉蕺山的“慎獨”與“誠意”等。不論這些儒家學者試圖透過何種相近或相異的概念范疇或思想體系,對于人類自我修養及超越的可能提出各種設計,他們共同承認并以此種共識為基礎而發展其本身思想的觀點,即透過這些人類自身由內而外的功夫修養,追求并達致儒家的社會政治體制與文化理想。
儒家哲學最重視社會哲學,因為成就一個現世的人類的理想社會是儒家最原始的關懷,為了設計與建立一個理想的人類社會,孔、孟、荀等人可說不斷提出各項有關社會的、政治的、經濟的或倫理的觀點的思想家,同時這正說明何以社會哲學才是儒家思想起步的主要重心,即就儒學傳統的整體來說,儒家哲學的進路是社會哲學的。儒家的社會哲學內容條理清晰,《大學》八條目是最具體的代表,《禮記》中的《禮運大同篇》是重要的社會哲學著作;周公制禮作樂與孔、孟、荀三人提出的許多政治制度與施政原則,如行仁政、不重斂賦、禮樂化民等,都是儒家思想傳統中極具代表性的觀點。另外,表現在漢代經學思想中的儒家思想是以儒家經典為根據而設計出來的社會體制之學。同時,為建立理想的社會文化,家庭間的倫理關系更是關鍵要目,因此孝道是《論語》中孔子以之為一切德性的根本德性者。最后,《易經》哲學中借由《易傳》注解之作而建立了儒家價值本位的情境倫理學,即針對各種倫理沖突情境的知識解析提出進退智慧,從而作為儒者處世應世的操作知識根據。
二、當今社會儒學作用之所在
1.利用儒學重構現代社會道德
當今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之一,就是呈加速擴大趨勢的非道德化傾向。許多傳統道德體系被玩忽、蔑棄、破壞甚至解構,政令和法律被迫切入道德領域,以管制和刑罰代替教化。更嚴重的是,以政法代道德導致更多的人愈淡漠甚至喪失自律意識,一度令政法管制束手無策。其后果是人性的扭曲以致喪失,從而使公共秩序敗壞,社會生活失范。可以說某些中國人的社會道德已經開始崩潰,很多中國人已經不知道按照什么樣的道德標準實施自己的行為,即出現了孔子所說的“無所措手足”的狀況,出現了“禮崩樂壞,學絕道喪”的局面。如何解決現代社會道德滑坡現象?“重構道德”成為當今社會十分關切的話題之一。在重建道德、特別是自律而非他律道德方面,儒學擁有無比豐富的思想資源和實踐典范。儒學的基本特征就是把道德放在治理社會與國家的首位,儒學在本質上就是道德之學,追求一個道德的社會就是儒學的實踐目標。
儒學對人性的基本認識是“仁、義、禮、智、信”,這是人類普遍永恒的道德,儒家清醒地了解到人的與物質生活相互作用可能對其道德意識發生的負面影響,因而汲汲于提倡修養工夫,發明道德本心,使之“惺惺不寐”;追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非“道之以政,齊之以刑”的政教方式,內外夾持,養護人的德性。人性規定了儒學做人的原則和為之奮斗的目標。儒學永遠不是道德說教者,首先是道德實踐者,他們以知行合一的方式實現自己的道德人格,以自己的道德人格證明自己的道德教言。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歷史上的儒學都努力在社會中實現“仁、義、禮、智、信”這人世間永遠不變的常理常道。
儒家用道德來引導、用禮義來規范的論說及實踐典范,對于當今人類的道德生活具有非常現實和重要的價值。
2.利用儒學重塑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當代中國構建和諧社會以儒家文化為思想資源,有現實基礎。在當代中國的發展,吸取和繼承了包括儒學在內的傳統思想文化的某些精華,從而豐富了學說的內容,并使之取得“中國化”的形態。因此,中國化過程中對儒家思想的吸收,青年群體對儒家文化的認同,足以表明儒家思想作為當代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資源,是活著的思想。就此而言,儒家思想必將在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在精神氣質上把一個民族與另一個民族區別開來。因此,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的根本特征,或者說自性特質。民族精神不是今天才有,而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文化演變中逐漸形成并定型的,所以,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產物,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特質的體現。在一個民族與其他民族交往的過程中,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自我認同的核心內容,是一個民族文化身份的集中體現,是一個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身份標志。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民族精神,就不會有民族自我認同的內聚力,就沒有確定的文化身份與其他民族交往,就會處在“無所適從的精神分裂狀態”。從歷史上來看,民族精神體現在一個民族的文化中,具體體現在一個民族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學說中,如美利堅民族的民族精神體現在基督新教文化及其思想學說中,俄羅斯民族的民族精神體現在東正教文化及其思想學說中,而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則體現在儒家文化及其思想學說中,即體現在儒學中。
但是,百年來,在反傳統的浪潮中,從“五四”打倒孔家店到“破四舊”,與傳統進行了最徹底的絕裂,儒學首當其沖,成為被攻擊的目標,最后導致儒學式微。儒學式微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中華民族喪失了自己的民族精神,學到的西方文化及西學又不能轉化為自己的民族精神,結果中國人靈魂四處飄蕩,無所歸依。如何解決呢?通過儒學重塑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因為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自古以來就體現在儒學中,儒學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最集中的載體。在中國過去的歷史中儒學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在今后歲月中,儒學必將再度體現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這是儒學“為生民立命”的歷史使命。
3.利用儒學解決現代社會的生態危機問題
當今人類面臨的全球生態危機無疑具有普遍性和災難性。伴隨現代化運動狂飆突進的是人類精神的失落和傳統社會的解體,特別嚴重的是地球生態圈經億萬年演化而形成的生態系統的高度破壞。臭氧層空洞、溫室氣體效應、全球氣候變暖、極地冰蓋融化、海平面上升,諸如此類因工業化和都市化引起的問題,已非水土流失、河流枯竭、土地沙漠化、空氣和水源污染、酸雨等局部性問題可比,真正是全人類的問題,是任何人都無法回避或消解的問題。
篇9
宋代是春秋戰國以后中國哲學思想另一個繁榮的時代。理學是宋代哲學思想的最大成就。魏晉以來,傳統儒學不斷受到來自玄學、佛教的挑戰;隋唐時期佛教和道教盛行,成為當時主導的思潮。于是,宋代儒學家便在吸收佛、道兩家的思想的基礎上,對古典儒學作了新的詮釋、發展和重建,創立了理學。理學在宋代也稱“道學”,近代以來則稱為“新儒學”。理學的基本特點是把儒家的價值理念本體化,并貫穿至心性理論和為學功夫。理學作為儒家士大夫的文化,對民眾生活有其引導的作用,如朱熹的《家禮》對宋代社會觀念和日常生活便有相當的影響。南宋晚期,理學成為中國的正統思想,自此支配中國文化數百年之久。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士大夫階層的黃金時代,宋太祖立國后,為了避免北宋成為五代之后第六個短命王朝,積極推行“重文輕武”政策,防止軍人奪權或割據。而讀書人即使出身低微,只要通過科舉考試,也就進身士大夫階層,獲得較高的社會及政治地位,于是棄武習文成為社會風尚。加以宋代中央王朝大力興辦各級官學,帶動了重視教育的社會風氣。但人口的增長和官府財政能力的限制,使得教育的社會需求遠不能滿足,于是私人興辦的講學書院應運而發展起來。同時,書院作為與官學不同的社會文化力量,與理學發展結下了不解之緣。理學家批評科舉與官學教育只引導學子追求功名利祿,他們大興書院講學之風,以書院為宣傳理學的基地,從而擴大了書院的影響,導致了南宋書院的鼎盛。南宋的書院幾乎取代了官學,成為當時的主要教育機構。
書院,最早見于唐代。唐玄宗以后,官辦的書院只是藏書與修書的場所。宋初有六大書院,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潭州的岳麓書院、河南應天府的睢陽書院、河南登豐的嵩陽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以及江寧茅山書院。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創建于宋開寶九年(976年),淳熙6年(1179)朱熹修復白鹿洞書院,興學講授;紹熙五年(1194),朱熹又復興岳麓書院,積極講學,對當時書院的發展其了直接的作用。朱熹為白鹿洞書院擬定的學規,成為各書院的標準規范,為書院的制度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朱熹知南康軍的三年中,多次到白鹿洞書院講學。朱熹任湖南安撫使時,在岳麓書院講學授徒,雖為時僅兩月,但影響極大。由此可見理學家對書院建設的重要推動作用。北宋中期以后,州縣官學興起,書院的發展一度消沉,據不完全統計,北宋時期建立的書院,約140所。到了南宋,在理學大師書院講學的影響下,僅江西的書院便達160余所。有人根據各省方志統計,兩宋書院的80%建于南宋。
唐宋是中華文明的成熟期,而中唐以來的思想文化的發展也見證了中國歷史和文化變遷的新階段。北宋文學的古文運動和儒家思想的新開展都肇始于中唐。宋代思想文化中最重要的發展是理學,它特別重視古典儒家的《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而加以新的解釋和發展,并最后由朱熹把這四種著作合編為《四書》的新經典體系。理學吸收了佛、道思想中的某些成分,彌補和發展了古典儒家的薄弱環節,使得儒家思想可更有力地應對佛道的挑戰,故理學的興起標志著唐代以來儒、佛、道鼎立的多元文化結構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是北宋著名的理學家,也是理學的創立者。南宋時期,朱熹繼承了程顥、程頤“洛學”,又吸收周敦頤的“濂學”、張載的“關學”等理學學派的思想,集北宋理學之大成,形成了“理學”的主流;陸九淵則建立了“心學”的體系,也有很大影響。宋代所開創的理學,后來成為元代至清代前期占主導地位的學術體系,構成了11世紀以來中國思想史的主流發展。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是《太極圖》的解說,這是一個寫意圖,最上圈是表示世界“自無極而為太極”的最原始的本體狀態;第二個圈是坎離二卦的交合圖式,表示陽動陰靜,也就是陰陽二氣的分化;第三個圈表示水、火、木、金、土,即“五行”的生成;第四個圈表示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也就是人類的產生;第五個圈表示萬物化生。此圖從總體上顯示了“太極”產生世界的整個過程。
篇10
一、 比較時代經歷
李白比杜甫早 l1年,在李白身上帶有大唐盛世前期培育起來的富于幻想和樂觀的特點;杜甫則在“安史之亂”中更多地看到庸王朝的江河 口一F干戈離亂。即使是表達悲愁,李白也仿佛是巨人似的哀嘆:“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苦悶寫得也豪邁;杜甫是家國之思郁積滿腔,鑄成的詩句自然沉郁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李白25歲仗劍去國走出蜀地,“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人名山游”;杜甫近 5O歲輾轉顛沛流落蜀地,后又“漂泊西南天地間”。李白半生游歷,杜甫半生漂泊,二者看似相似。從外在形態上看都是沒有根基的離鄉在外。而內涵卻大不相同,心境有天壤之別 ,游歷往往注目天地山川壯觀奇景,詩句當然飄逸;漂泊常常飽嘗人間苦難黎民憂患,詩句自然凝重。
二 、比較個性特點
李白個性率直自信、狂放不羈;柱甫性情敦厚、憂國傷時。李白被召人長安時寫詩道:“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篷蘺人!”狂喜自信溢于言表。當他受權貴們排擠被皇帝賜金放還時,不只是憤然,而且毅然決然,同時也很悠然飄然的離開長安。杜甫曾在長安困守 l0年,動亂中被叛軍俘虜逃出后 ,又忍辱負重麻衣 敝履去見唐肅宗。
關于作詩,李白說自己是“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蒼洲”,自信又高傲;杜甫說 自己是“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刻苦又執著。李白的詩就是他胸襟抱負、個性氣質、心理特征的自我寫照,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和表現意識:“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杜甫旅食京華的辛酸屈辱。顛沛之中的饑寒凄苦,是唐代許多詩人不曾體驗過的人生,“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憂患意識雖說是時代、遭遇使然 ,但詩人自己說“物性固難移”,與自身的個性特點是分不開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分別有兩句流傳千古的名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前者可見李白蔑視權貴的傲骨 ,后者看出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甚至我們從二人互贈的詩中也能見出不同的性格特點。李白縱情喝酒,杜甫勸他:“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懇切關心;杜甫苦于作詩,李白笑他:“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親切隨意。李白自言“青蓮居±謫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杜甫曾寫“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從“青蓮居士”和“少陵野老”的自號中,也能感受到二人不同的性格特點。
三、比較思想意識
雖然李杜二人都是從小就有濟世報國的雄心抱負,但李白的思想更復雜一些。儒家和道家學說對李白思想的影響都很大。當他想建功立業的時候,儒家“兼濟天下”的思想占主導地位;當他覺得“人生在世不稱意”的時候,就想“明朝散發弄扁舟”,道家的思想又占了上風。儒家的思想經他自身的變形走樣,就帶有明顯的個性色彩了,所以在他的詩里,有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也有執著:“欲濟蒼生應未晚”,而這些和“人生得意須盡歡”的放縱,“古來萬事東流水”的消極,“鐘鼓饌玉不足貴”的激憤,常常是矛盾地出現。
與李白不同,杜甫的世界觀中儒家的思想始終占主導地位。“仁者愛人”、“民為邦本”使杜甫一生都把關心人民的苦難當作義不容辭的責任,即使終身不被用,還是“一飯未嘗忘君”,忠君思想雖然很重,但對儒家的教條準則他又有所突破。儒家有“窮則獨善其身”、“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之說,杜甫卻始終關心時事 ,憂國憂民,直到最后“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境地 ,登上岳陽樓 ,想到“戎馬關山北”時 ,他仍舊是“憑軒涕泗流”。
四、比較文學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