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哲學的基本問題范文
時間:2023-10-25 17:24: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近代哲學的基本問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談到哲學的基本問題,不得不提到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的經典論述:“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1〕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對哲學的基本問題的認識也發生了分歧,按目前理論界對哲學基本問題的不同解讀,可縱觀大致分為兩種類型:固守型認知和更換型認知。這兩種不同類型的認識,一方面的確都對哲學的基本問題有各自不同的深入探討,進一步擴充了哲學研究理論,然而另一方面不免會使人們在對哲學的基本理論問題的認識上發生混亂,迷失方向。為了糾正這兩種類型的認識,尋找出對哲學的基本問題的全面且客觀的新解讀,首先必須對這兩類認識進行梳理。
(一)固守型的認知
“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依舊是哲學的基本問題,這是固守型的基本認識。在這固守型認知中,分為兩部類:“存在論”與“形變論”。
1.存在論
依據目前理論界對“存在”的不同解讀,又可劃分為兩類:
(1)傳統認知類:“存在”即“物質”,“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就是“精神與物質的關系問題”。因此,哲學的基本問題即為“精神與物質的關系問題”。此類認識的直接淵源就是的經典著作尤其是《費爾巴哈論》中恩格斯的經典論述。此理論認為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由“物質與精神何者為世界本原”即“本體論”和“物質與精神有無同一性”即“認識論”這“兩個對子”組成。后來還有一些學者認為除“兩個對子”外,哲學的基本問題應包含第三個方面。
然而這種傳統認知類理論是建立在傳統“精神”與“物質”僵化的二元分立思維方式上的,已與當前中西方哲學發展的同一思維方式相違背,不利于哲學的進一步發展。
(2)廣義認知類:“存在”即“整個世界”,“整個世界”就是廣義的“存在”,包括客觀實在、客觀不實在、主觀不實在,因而哲學的基本問題即“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就轉化為“思維與整個世界的關系問題”。此類理論強調“思維與存在”之間極為錯綜復雜的矛盾關系,以為正是這些關系形成了哲學極其豐富多彩的內容。廣義認知類對哲學基本問題的解讀,已對傳統“精神”和“物質”的二元分立思維方式有所突破。
2.形變論
“形變論”在既堅持哲學的本質統一性和連續性又能容納哲學的革命性和發展的間斷性的基礎上,承認“思維與存在關系”的具體形式的可變性。“哲學基本問題貫穿于整個哲學史。從古到今,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始終是各個哲學派別不能回避的問題,所以是哲學的基本問題。”〔2〕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經歷本體論視域、認識論視域和視域,而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問題僅是認識論視域中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的特殊形式。
可見,這種“形變論”認識是以對“存在”的解讀為前提的。的確,“形變論”思想具有很大的進步性,也有較強的說服力。但是,“形變論”對于現代哲學的革命以及現代中國哲學卻少有解釋。
(二)更換型的認知
此種認知認為哲學的基本問題不是始終一貫的“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而是隨時代變化而變化(歷時論);依哲學類型不同而不同(類型論);隨哲學主題的轉換而終結(終結論)。
歷時論――哲學的基本問題不是永恒不變的“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隨著時代的變化,哲學的基本問題就相應發生改變,“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傳統哲學的基本問題而非馬克思哲學以后的基本哲學問題。“單單一個思維和存在關系問題不足以說明人和世界的復雜關系。”“恩格斯所說的‘哲學基本問題’是對近代歐洲哲學發展的典型特征的概括,不是對哲學的本質規定,更不是普遍的哲學模式。”〔3〕
類型論――哲學基本問題不是對應于哲學而言的,而是對應于具體的哲學類型而言的。“哲學基本問題是相對于不同的哲學類型來說的,所以,哲學基本問題不是唯一的,有多少不同類型的哲學,就有多少不同類型的基本問題。”因此“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不是‘哲學基本問題’,而僅僅是知識論哲學的基本問題。”對于屬于現代西方哲學的馬克思哲學,“馬克思哲學的基本問題不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而是實踐問題”〔4〕。
終結論――哲學的基本問題即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僅是舊哲學或本體論的問題,隨著馬克思哲學的產生,哲學的基本問題就終結了。“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根本不是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問題,而是全部舊時代的思想家――全部哲學家的基本問題,特別是近代資產階級哲學家的基本問題。恩格斯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闡述”,“宣告了以思維與存在關系問題作為基本問題的全部哲學的終結”〔5〕。
當然,歷時論和類型論都將哲學的基本問題與哲學主題相混淆了,沒有就“唯一的”哲學所應具有的“統一的”基本問題進行正確認識,而終結論是以將思維與存在的本原關系問題等同于物質與精神的本原關系問題為認識前提的,并將基本問題等同于主題,從而有一定的認識局限性。
二、新解讀――人與生活世界的關系問題
馬克思曾說過,“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黑格爾也曾言及到,“哲學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時代”。時代不同,“時代精神的精華”“思想中的時代”――哲學也就理應發生變化――不僅是哲學主題的變化,還是哲學主題背后所隱藏著的基本問題的變化。所以,不能用一種僵硬的認識方式去看待哲學的基本問題。這是其一。
其二,羅蒂在其《后哲學文化》中說道,哲學已由古代的“哲學王”和近代的“科學之科學”即舊哲學時代的“大寫的哲學”,轉為與其他文化形態平等相處的一門學科即新哲學時代的“小寫的哲學”,并宣稱:“只有反對大寫的哲學,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哲學家。”〔6〕。同時,恩格斯在《反杜林論》這本名著中,也是極力反對杜林之類的人提出的作為“科學之科學”的哲學。因此,這種轉換必然要求哲學的基本問題與之相應發生變化。
其三,將“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作為哲學的基本問題有很大的歷史局限性。若將“存在”解讀為“物質”的話,這只適用于對世界本原問題回答的哲學派別劃分,并且恩格斯對這一問題的提出是有強烈的時代背景的。18世紀的法國機械唯物主義統治了歐洲大陸,而19世紀的德國古典哲學――唯心主義認識卻占據了整個歐洲上空。這兩種認識是整個人類對世界本原認識的典型,二者相互矛盾斗爭。基于這個背景,再加上19世紀的歐洲無產階級運動對自己唯物主義理論的強烈需求以及革命需要,恩格斯就將哲學的基本問題歸為“物質與精神的關系問題”,并鄭重說道這是“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同時也明確聲明,“除此之外,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這兩個用語本來沒有任何別的意思,它們在這里也不能在別的意義上被使用。”〔7〕;若將“存在”解讀為“整個世界”的話,這只適用于“大寫的哲學”。因為思維與世界的關系問題本是一切知識的基本問題,而哲學既然作為“科學之科學”、“哲學王”,就會將所有知識的基本問題占為己有。步入現當代時期,哲學的地位發生變化,也就理應將知識的基本問題歸還與“知識”,并重新發現真正屬于自身的基本問題,而“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就只是其思維前提。
所以,探討哲學的基本問題時應將歷時性提高到首要位置,而不能用一成不變的僵硬的認識方式去看待哲學的基本問題。同時,也應將哲學的主題與哲學的基本問題劃分開來,而不能將二者相混淆。哲學的主題是建立在哲學的研究對象上,因研究對象不同而不同,其“獨特性”也就應運而生。語言哲學、實踐哲學、現象學、存在主義等等,都因研究主題不同而相互區別。但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建立在時代哲學的總體視域上,縱觀哲學史,大致可將哲學的總體視域分為兩部分:本質世界;現實的人及其生活世界。本質世界的哲學關注的是精神思維與自然界的本原之爭以及相互關系,而現實的人及其生活世界的哲學關注的是現實的人的發展。因此,前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后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人與生活世界的關系問題。前哲學包括古希臘哲學、基督教哲學、18世紀法德哲學等,后哲學包括意志主義、生命哲學、弗洛伊德主義、實證主義、現象學、存在主義、語言哲學、解釋學等。前后哲學的分界線就是馬克思哲學的產生。馬克思哲學當屬于后哲學,誠如恩格斯所說,馬克思所創立的新世界觀是“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學科”〔8〕。
篇2
關鍵詞 本體論 傳統本體論 實踐本體論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1 哲學基本問題與本體論
關于哲學及其基本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釋,有的哲學家認為哲學是關于整個世界的學說,有的哲學家認為哲學是“關于思維過程本身的規律的學說”。①第二種觀點不但把“存在”或“思維”當作哲學的研究對象,而且還把研究“思維和存在”當成哲學的基本問題。恩格斯在論及哲學的基本問題時,就曾明確的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②那么要理解這一“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必要的前提是分析考察近代哲學是如何提出和探討“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的。也就是說要掌握哲學基本問題的歷史前提,理論內涵及其“完全的意義”就必須具體地了解和分析近代哲學的基本特征。
近代以前的哲學還沒有認識到“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而是離開它們之間的關系,直接地探求并得出結論有某種經驗的或超驗的“存在”,并用這種經驗或超驗的“存在”去解釋全部的外部世界以及關于外部世界的全部知識。③這就這種觀點就是被后來的學者所稱之的“本體論哲學”。與 “本體論哲學”相對而言的是所謂哲學發展史中的“認識論轉象”,其被指稱為西方的近代哲學。這種“認識論轉向”的近代哲學,它的突出特征就是從人的認識出發去思考“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把其當作最基本的哲學“問題”來進行研究,從而使研究思維與存在,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矛盾關系的“認識論”問題成為哲學的根本問題。
整個哲學的根本問題是“思想的客觀性問題”,也就是說人的思想是否反映客觀內容的問題。尋求思想的客觀性,在整個近代哲學中,它是始終在思維與存在、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的二元對立中進行的,因而也始終是在“認識論”的意義上去回答作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從“認識論”的意義上來回答“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存在著一個根本的缺陷——離開了人的實踐活動及其歷史發展。
針對近代哲學的這種主-客二元對立模式,哲學卻認為,人的思維的最本質、最切近的基礎是人類自己的實踐活動。只有從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出發,才能正確地和解釋“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哲學所理解的“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現實的人”以“感性的活動”為基礎的與“現實的世界”的關系。這里“現實的人”就是從事實踐活動的人,“感性的活動”就是人的社會實踐,“現實的世界”就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對象。
2 哲學實踐本體論
2.1 社會的實踐本質
馬克思說:“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④人類通過實踐改變著世界,使統一的世界分化為屬人世界和自在世界。實踐是人類社會的本質 :一是體現在人類世界的形式上即屬人世界和自在世界,二是體現在人類世界不斷地自發演進。實踐是人類世界得以存在的根據和基礎。人類世界是在實踐中存在,而實踐本身就處于不斷的變化發展中。馬克思認為自然界的人的本質只有對社會的人來說才是存在的。認為人類社會是人的實踐活動的產物,是人類的對象世界。人類社會是人類通過實踐創造了的,人類社會的活動反過來影響和改變著自然界,使得自然界以新的形式繼續存在和發展。勞動是人類的存在方式。如果沒有勞動實踐人與自然界就不可能實現和諧統一,今天的“全球問題 ”不單是自然界內在平衡被打破,而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也失去了平衡。人們只有在認識和尊重規律的基礎上,才能到達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目的。馬克思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就是把社會生活當作實踐來理解。人類的社會生活內容本質上就是不斷進行的各種社會活動的實踐。
2.2 自然的本原(本質)是實踐
本文認為哲學本體論本質上是實踐本體論。那么,首先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即物質本體論及其他本體論觀點持有者置疑本體論的一個原因:如何回答自然界優先性這個客觀事實?
哲學并不回避自然界優先性這個問題。但是,視野中的“自然界”不是與人的活動彼此分離的自然界,不是包括人的認識和實踐活動尚無觸及到的未知世界在內的無限的“整個世界”而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和“人類世界”。所以馬克思的實踐成了聯系人和自然的中間環節,將人與自然界聯系起來,使之相互作用、相互轉化。自然離開了人的實踐活動,是沒有意義的。只有人的實踐活動,客觀的物質世界(自在世界)才會有意義起來。就以巖中花樹為例來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這正說明是因為有了人的介入“看”。“此花顏色”才“一時明白起來”。沒有人的實踐活動“看”,則“花”與“心”“同歸于寂”,花樹在巖中,花開花落,自生自滅,悄無聲息,只有人的實踐活動,客觀的物質世界(自在世界)才會有意義起來。正如馬克思所說“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為與人分離的自然界,對人說來也是無”。
2.3 人的本質是實踐的
實踐是人的實踐,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是人的全部秘密所在,人在本質上是在實踐的過程中存在的,實踐就是人的本質,只有通過人的實踐活動才能真正理解人,人的實踐活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原始的存在轉化為創造的存在的主體和客體相統一的過程,馬克思說人就是在自己的感性實踐活動過程中表現自己,實現自己成為自己和確證自己的,然而,在哲學以前的舊哲學中,認為人是理性的,即人類的活動只是認識世界的活動,而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認為, 哲學不僅僅解釋世界,更在于改變世界。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最開始是對“異化勞動”的分析,后來他發現了勞動本質。馬克思也就從原來的經濟學研究角度轉向哲學的角度去研究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質問題。馬克思最后得出結論認為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是通過人的實踐改造世界來證明的,人也就是這樣一種存在物,它把實踐看作自己的本質。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里,將人的本質與實踐聯系起來,實踐活動證明了人的自由而有意識(能動的)活動的本質即,人類通過改造自然的實踐來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而動物只是在本能的適應自然的過程中維持自己的生存的,動物的存在方式是一種消極式的適應。這樣以來實踐成為人的本質。再者,馬克思還將實踐與實踐對象化活動聯系起來,既然人的有意識的活動表現為實踐的對象化,那么實踐也就應表現為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馬克思還將實踐與人的存在聯系起來,實踐證明了人的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人的存在方式。
總之,哲學在本質是實踐的,其實踐本體論思想對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具有思想指導意義。
注釋
① 張世英.哲學導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9.
② 韓慶祥.馬克思的本體論思想及其當代意義[J].中國社會科學,2002(5).
篇3
孔子曾經曰過的:“懂得學習的人比不上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比不上以此為樂的人;下面好范文小編為你帶來一些關于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識點總結歸納,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識點總結1美好生活的向導
1、哲學智慧的產生與起源:
哲學的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哲學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2、哲學的本義:愛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學的任務:正確地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變化與發展,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學: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1)世界觀、方法論的含義和關系: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則和根本方法。
關系: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
(2)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
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不存在脫離世界觀的方法論,也不存在脫離方法論的世界觀。
(3)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
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4)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展。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識點總結2百舸爭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它包括哪些內容?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①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②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
2、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①哲學的基本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②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
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
唯物主義: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唯心主義: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意識決定物質。
4、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理解: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合理性——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局限性——這些觀點知識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著就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合理性——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局限性: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主觀唯心、客觀唯心
6、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斗爭從屬于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斗爭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識點總結3時代精神的精華
1、哲學與經濟政治的關系:哲學是經濟、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為什么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
①正確地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時代的脈搏③正確地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時間經驗和認識成果。
3、哲學對社會變革的作用:
①通過對社會的弊端、對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指引人們追求美好的未來,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
4、哲學產生的階級基礎、自然科學基礎和直接理論來源:
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
自然科學基礎:從“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學”發展為“本質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學”
直接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批判地吸取)]
5、哲學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唯物辨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辨證的歷史觀的有機統一。
②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6、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
①--思想及其精髓與活的靈魂
②--理論及其主題
--重要思想及其本質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識點總結4探究世界的本質
1、理解物質的概念:
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這是與意識相比而言);根本屬性是運動(這是與物質的其他屬性相比而言)。
2、運動與物質的辨證關系: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離開物質談運動,離開運動談物質都是錯誤的。
3、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辨證關系:
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4、理解規律的客觀性及認識規律對生活和實踐的意義:
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
把握思維的奧妙
1、理解物質與意識的辨證關系,在此基礎上,掌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方法論。
辯證關系:物質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
方法論:掌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并不是否定發揮主觀能動性。它要求我們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求索真理的歷程
1、實踐的概念與特點
概念: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特點: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2、從認識的來源、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正確與否的檢驗標準,認識的目的和歸宿等角度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3、理解真理的客觀性及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真理是客觀的:客觀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屬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篇4
Practical Paradigm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Internal Value
Su Zhenwu
(寶雞文理學院,寶雞 721007)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Baoji 721007,China)
摘要: 馬克思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賦予實踐以新的科學內涵,以實踐范疇為核心與靈魂,開辟了馬克思哲學的全新視域,促成了馬克思哲學的歷史超越,蘊涵著馬克思哲學追求真善美相統一的價值意境。
Abstract: Marxist philosophy is the practical materialism. To give practice the new scientific connotation, taking practical paradigm as the core and soul, this paper opens up a new horiz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promotes Marxist history overstep of philosophy, and implies the Marxists value of the pursuit of the unity of the true, 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
關鍵詞: 馬克思哲學 實踐范疇 價值意蘊
Key words: Marxist philosophy; practical paradigm; internal value
中圖分類號:B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5-0310-02
0引言
目前學界關于馬克思哲學本體論的爭論是見仁見智,但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承認實踐在馬克思哲學中的核心地位,是哲學的特質所在,并因此而將馬克思哲學稱作實踐的唯物主義。這是因為,實踐范疇在馬克思哲學中獲得了新的內涵,開辟了馬克思哲學的全新視域,促成了馬克思哲學的歷史超越,蘊涵著馬克思哲學追求真善美相統一的價值意境。
1實踐內涵的科學界定與地位飆升
在馬克思哲學中,實踐范疇第一次被賦予了新的科學內涵,并被提升到哲學理論的基礎性地位。
在馬克思哲學產生以前,哲學家們對于實踐也有論述。最初是把實踐理解為與目的和知相對應的“實行”和“踐履”,看作貫徹目的的行動,實現知的行為,僅限于修身養性的德性活動。近代哲學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經過康德、費希特、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闡述,深化了對實踐的理解,特別是黑格爾已經把實踐理解為主觀改造客觀對象的創造性的精神活動,費爾巴哈則把實踐理解為與人的生活相聯系的物質性活動。當然,這兩種實踐觀是相互對立的,黑格爾按照唯心論觀點把實踐理解為富有創造性的精神活動,抽象的發展了實踐的能動性;費爾巴哈按照直觀唯物論觀點把實踐理解為同動物活動沒有區別的物質性活動,片面的發展了實踐的物質性。而離開人的勞動生產活動去理解實踐,則是唯心論者和舊唯物論者不能把實踐的能動性和物質性統一起來的根本原因。
在馬克思那里,人的勞動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既是一種感性的物質活動,具有物質性,又體現著人的能動的創造性本質,具有創造性,從而將實踐的物質性和能動性辯證統一起來,賦予了實踐以新的內涵。正是這種能動性、創造性和社會歷史性相統一的實踐活動,使人把自己從動物界區分出來,創造出了人之為人的一切本質特征。因此,實踐是人所特有的本質活動,人本身就是一種實踐性存在。在馬克思哲學看來,實踐作為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不僅是把人同動物區分開來,建立人與自然之間高度統一和聯系的基礎與紐帶,也是把人與人結合起來,建立社會聯系和形成社會統一整體的基礎與紐帶,還是實現物質與觀念相互轉化,連接和溝通主客體關系的基礎與紐帶。
在馬克思哲學看來,實踐作為一種特殊的物質運動過程,是人遵循客觀規律,按照自己的目的,通過創造性的活動去占有自然對象的過程。人的實踐活動既體現著自然界對人的制約性,具有合規律性,又體現著人改變對象世界的原有狀態,使其滿足人的需要的主觀需求,具有合目的性,是一種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的活動。這種全新的實踐觀的提出,標志著馬克思哲學思維方式實現了根本轉變:從感性的實踐活動出發去理解對象、現實和事物。
新實踐觀使實踐從哲學的一般概念飆升為馬克思哲學的核心范疇,實踐的觀點成為哲學的一個最顯著的特征,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馬克思哲學的特質所在。
2實踐范疇實現了馬克思哲學的歷史超越
實踐之所以被看作馬克思哲學的核心與靈魂,是因為以實踐概念為基礎,馬克思哲學以獨特的方式科學的解決了哲學的基本問題,實現了唯物論與辯證法、自然觀與歷史觀、本體論和認識論的辯證統一,促成了馬克思哲學的歷史超越。
在解決哲學基本問題上,近代唯物論者和唯心論者也是各執一端。近代唯物主義試圖以感覺經驗為基礎去解決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但由于其將人的本質歸結為肉體感受性,執于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否認人的能動性,否認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作用,否認思維與存在之間的矛盾運動,完全拋棄了辯證法,因而必然陷入認識論上的懷疑論和歷史觀中人與環境關系上的二律背反等理論困境,反而走向思維和存在的對立,樸素唯物論所包含的辯證法萌芽在這里喪失殆盡,與此相反,近代唯心論者特別是黑格爾哲學則以一種抽象的形式發展了辯證法,把辯證法理解為思維與存在之間的矛盾對立并最終走向揚棄對立即否定之否定的歷史性的運動過程,但這種辯證法又僅僅是一種局限于精神領域的思維范疇的能動作用,即“意識對它自身所實行的這種辯證運動”,最終還是解決不了思維與存在的關系。或者說,舊唯物主義的感覺經驗概念單純的是一種受動性原則,唯心主義的精神經驗概念單純的是一種抽象的能動性原則,二者站在相互對立的立場,都不理解人與外部自然界的否定性關系是一種客觀現實活動,都把經驗囿于一種主體內部狀態,都因缺乏一種溝通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的中介而不可能真正合理的解決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
馬克思哲學把實踐理解為一種集物質性和能動性于一體的客觀活動和現實存在,從而克服了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缺陷,合理的解決了思維與存在這一哲學基本問題。在實踐概念的基礎上,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就不僅僅是一種主體內部狀態,而且直接就是一種客觀存在,這樣,思維與存在就辯證的、現實的統一于物質實踐,而且,“這種統一在每一個時代都隨著工業或快或慢的發展而不斷改變”。由于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能以其本身的直接證明而令人信服的駁斥舊唯物主義的懷疑論,使所謂“人是環境的產物”和“意見支配世界”的二律背反,轉化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的辯證命題,人和社會環境在實踐基礎上實現了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在實踐概念的基礎上,黑格爾那種抽象的精神運動的主體便被轉換成“現實的人和現實的自然界”,絕對精神的運動便被轉換成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運動,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的解決也就被理解為人與自然之間的現實的相互作用的過程,辯證法就被置于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正是以實踐觀念為現實基礎,實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這兩種世界觀的有機統一,形成了一種新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奠定了整個馬克思哲學的邏輯前提。
由于舊唯物主義者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脫離了人的實踐活動,因而人類生活于其中的自然就被視為純粹客觀自在的東西,人類活動本身及其所構成的社會歷史就被視為純粹主觀的東西,從而導致了自然觀上的唯物論和歷史觀上的唯心論及其分離。馬克思哲學把實踐理解為人類存在的基本形式,社會歷史就是解決人與自然矛盾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這就說明了人類歷史在本質上是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歷史,思維與存在的統一就是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作用的現實歷史過程,從而邏輯必然的將唯物主義原則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實現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的有機統一,以唯物史觀的創立使唯物主義徹底化和完備化,把唯心史觀從最后的避難所趕了出去。
在馬克思哲學那里,實踐既是現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礎,具有本體論意義,又是人類認識活動的非常深刻的基礎,是一個認識論問題。人的認識不是對外部世界的靜觀和純粹理性活動,而是實踐過程的一個環節和內化。實踐是以物質工具為中介對對象世界的實際的把握,認識是以語言符號為中介對對象世界的觀念的把握,這兩種活動是互為前提彼此一致的。這樣,馬克思哲學在實踐概念的基礎上既闡述了作為本體論的自然觀和歷史觀,也建立了自己的認識論,從而使認識論與本體論達成了統一。
正是基于實踐范疇,構成了一個唯物論與辯證法、自然關于歷史觀、本體論與認識論相統一的完整嚴密的理論體系,才促成了馬克思哲學對傳統哲學的歷史超越。
3實踐功能蘊含著馬克思哲學的價值意蘊
作為馬克思哲學的核心與靈魂,實踐范疇的功能發揮又蘊含著馬克思哲學追求真善美相統一的價值意蘊,彰顯出馬克思哲學是一種強烈的終極人文關懷。
馬克思哲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就是發揮哲學的批判功能和實踐功能。哲學的創立,并不是為了構建一種哲學理論體系,而是出于工人運動的現實需要和人類解放的長遠需要。具體講,就是為了立足于當代社會實踐,從哲學層面上對人們的現實生活條件和歷史發展進程進行科學考察和反思批判,為無產階級提供變革現實的理論武器。在馬克思看來,認識世界和解釋世界當然是重要的,但是認識和解釋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是應用于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在整個哲學史上,馬克思第一次理順了理論與實踐、思想與生活的關系,實現了從單純“解釋世界”到“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的有機融合的根本轉向,開辟了一種全新的哲學視域。這是馬克思哲學在功能上的一種革命和超越,是馬克思哲學優于一切舊哲學的根本所在。從中可見,發揮哲學的實踐指導功能,服務于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事業,恰恰是馬克思哲學的實踐特質所蘊含的價值指向。
追求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實質上是在追求真善美的統一,體現出馬克思哲學對人的現實存在和終極存在是一種雙重關懷。為工人運動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工人運動的健康發展,是馬克思哲學的一種現實追求。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馬克思哲學始終把現時代的發展置于人類歷史的發展之中來考察,把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包含于人類的解放事業之中,認為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基于實踐范疇,馬克思哲學把人的生存與發展看作一個過程,把對象和現實世界理解為歷史活動中的生成和發展,認為人的生活是一種具有超越性的存在方式,人的生存總是不能滿足于現狀,總是要根據自己的理想不斷地改變現狀,以滿足人不斷發展的需求,人與對象的關系始終是一種否定性關系。這就明顯地呈現出人的實踐過程事實尺度與價值尺度相統一的特征,透射出一種集真善美為一體的價值追求,這種價值追求恰恰彰顯出馬克思哲學是一種終極意義上的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費爾巴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83.
[2]高清海.馬克思對“本體論思維方式”的歷史性變革[J].現代哲學,2002,(2).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63-164.
篇5
【關鍵詞】哲學;唯物辯證法;思考
長時期以來,我們都把辯證法定義為: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這是恩格斯的定義,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經典定義。其實在經典著作中,關于辯證法還有其它的定義,如:列寧就認為辯證法也就是認識論。馬克思則認為辯證法的本質是批判的、革命的。我們在學習辯證法的過程中,許多人僅僅是教條地記住了恩格斯的經典定義,也沒有去深入了解恩格斯的定義。如何科學地認識,如何運用辯證法的理論去看待現實、指導我們的實踐更是值得我們反思。
“辯證法”一詞來源于希臘文dialego,本義是“談話”,是通過談話、辯論求得真理的藝術,在古希臘哲學那里指的就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即存在問題。在德國古典哲學那里,辯證法是唯心主義的辯證法,但是這都無疑對的唯物辯證法產生了重大影響。
從恩格斯的經典定義上看,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單單看這樣的定義可能會產生歧義,自然、社會、思維是三種不同的科學研究的對象,所得出的普遍規律也只能是三種具體的科學知識,而非哲學。就這一定義來說,辯證法應該是對自然規律、社會規律、思維規律抽象以后說得出的更為普遍的規律的科學。其實對于恩格斯的經典定義,我們還有更多的理論支點需要了解。但是就這個定義本身來說,也沒有完全合乎馬克思的本來意思。也并沒有真正科學地闡明辯證法的本質。
辯證法的這種通常定義,是離開哲學的基本問題,即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而把辯證法歸結為具有最大普適性的理論。割裂了辯證法與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統一性;而且這一定義也離開了辯證法的批判本質來解釋辯證法,這不僅扭曲了辯證法作為哲學理論的反思的特性,而且由此把辯證法當作某些知識的現成結論;辯證法的“三大規律、五對范疇”更是成為到處套用的簡單公式。
首先,許多人離開哲學的基本問題去理解辯證法的定義,從而把辯證法理論歸結為具有最大普適性的理論。這是不合乎恩格斯的本意,也是對恩格斯這一定義的庸俗化認識,也由此造成了對辯證法理論誤解的根源。
按我們平常的理解,辯證法是離開哲學“本體論問題”和“認識論問題”這兩個問題之外的另一個問題,有這樣的解釋:與本體論相聯系的就是“客觀辯證法”,與認識論相聯系的就是“主觀辯證法”而辯證法自然就被解釋為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理論。這樣的定義也有值得推敲的地方。但是更多的是我們總是把辯證法看成一個單獨孤立的理論,孫正聿教授指出:“能否把‘客觀辯證法’理解為視為離開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的關于存在的辯證法?能否把‘主觀辯證法’視為離開思維與存在關系的關于思維的辯證法?能否把關于普遍規律的學說視為離開思維與存在的關于整個世界的辯證法?”i其實,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在談辯證法時,并沒有離開哲學的基本問題而談辯證法的,他們是從思維與存在關系問題去定義和解釋辯證法理論的。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批評唯心主義抽象的發展了能動的方面,而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的本身,而舊唯物主義則沒有從人的主體方面去理解事物,成為機械唯物主義,辯證法是自我運動和自我認識的唯心主義辯證法;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我們的主觀思維和客觀的世界服從同樣的規律,他認為18世紀的唯物主義注重的是“內容”,而黑格爾的唯心辯證法強調了“形式”而忽略了“內容”,他說黑格爾哲學在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上采取了頭足倒置的形式,但是他卻把思維過程同自然過程聯系起來了;列寧在《哲學筆記》中指出,思維與存在是有關聯的,存在著具有客觀意義的概念辯證法和認識辯證法,他進一步指出“辯證法就是認識論”這一命題。
舊唯物主義內容上肯定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思維只是現實世界的直觀反映,而近代唯心主義的辯證法從形式中研究思維與存在的統一,是在思維的自我運動中得出世界的統一性,是在思維對存在決定作用條件下的統一。以上兩種片面的發展學說都沒有以現實的角度來把握思維與存在的統一。要把發展與統一結合起來也就是把發展與哲學基本問題結合起來,把發展觀點與實踐結合起來,我們才能夠更科學地把握辯證法的內涵,才能根除對辯證法簡單而教條的理解,這樣的辯證法才是的辯證法,離開哲學基本問題空泛地談論辯證法,就會對唯物辯證法產生偏狹的理解。
教科書式的哲學,被強硬地劃分為兩個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還有四大塊——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和歷史觀的僵化體系,各個部分都成為了相對獨立的部分。辯證法也被概括為三大規律、五對范疇,分別是統一對立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并把統一對立規律看成是核心規律。五對范疇分別是:現象與本質、可能與現實、原因與結果、必然與偶然、內容與形式,并分析這五對范疇是對立統一關系。試問:馬克思、恩格斯的辯證法理論的目的是什么?他們不僅僅是理論家,更重要的是革命家,是用批判的眼光來改造世界。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ii很多人都認為辯證法就是公式,可以用它來解釋某些現象,而我們對辯證法的認識也就停留在此。
要全面了解辯證法,我們還得回顧19世紀的歷史,19世紀是自然科學和資本主義發展都得到了較為迅猛的發展,資本家的富足和工人的貧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的理論旨趣還在于改變工人非人的生活狀態,以達到人的自由和解放。辯證法理論本身也是批判和革命的,它不應該是約束人、禁錮人的思想的,而本身就是屬人的,是人的自由解放的理論。教條式的規定辯證法只會讓我們記住了它而丟失它的批判本性。
而我們要真正理解辯證法的批判實質就應該引進實踐的觀點,哲學的本質就是實踐的唯物主義學說,有許多學者也提出實踐辯證法就是唯物辯證法的本質。“馬克思辯證法的根本使命,既不是用辯證法說明世界是怎么樣,也不是用辯證法說明認識的辨證運動能把握自在世界,而是要運用辯證法理論自覺地在實踐的過程和實踐結果中實現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統一,實現改造世界與人的發展的統一。”iii我覺得從實踐出發來定義的辯證法更合乎馬克思本人闡發辯證法理論的本來意義。馬克思認為只有在實踐的基礎上一切問題都可以得到解釋和解決。而實踐本身即使革命的和批判性的。
理解實踐就是理解人,實踐問題根本上展現的就是人的問題,當代哲學更多的是關注人自身的生存、發展的問題。許多的學者把實踐作為本體論的概念。實踐辯證法進一步引申為生存辯證法,他們認為生存辯證法的真實基礎就是人的本源性的生命存在和活動方式即實踐活動,也就是說:“辯證法在本質上就是對人的自由生命的自覺的理論表述”iv馬克思就是從實踐的觀點出發,去追求和創造一個比現存世界更好的人的真正自由、全面的發展的生活,辯證法理論所要表達的就是人的解放和對人的永恒的價值關懷。
哲學教程告訴我們:聯系和發展的觀點是唯物主義的基本特征。這對于我們學習過哲學的人來說是毋庸置疑的,我們不假思索的加以接受,然而當我們深入進行研究時,覺得這一常識是有待進一步考究的,我們需要對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特征好好反思。
縱觀辯證法的發展歷史,我們得出了辯證法發展的三個階段:古希臘的樸素辯證法、唯心主義辯證法、唯物辯證法。我們可以得出的是:聯系和發展的觀點不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特征,而是一切辨證法的共同特征,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特征在于它的科學性、批判性和革命性。古希臘樸素辯證法就是把世界看作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認為一切東西都是在運動和變化,產生和消失的。黑格爾的唯心辯證法更是把聯系和發展作為其基本的觀點。恩格斯認為,近代德國哲學在黑格爾的體系中達到了頂峰,在這個體系中,黑格爾第一次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一個過程,即把它描寫為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轉變和發展中,并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系。唯物辯證法當然也是把世界看成不斷產生和消失的過程。
相對于古希臘樸素的辯證法和德國古典哲學的唯心辯證法,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特征在于它的科學性、批判性和革命性。科學性表現在:19世紀的自然科學而已從過去收集材料的階段發展到整理材料的階段,從實驗科學走向理論科學,在認識廣度和深度上也有了很大的發展,這一時期的科學已不再把自然界看成是一個既成事物,而是當作一個發展的過程,不再用靜止、孤立的方法而采用聯系、發展的觀點來看待世界;唯物辯證法批判地繼承了以往哲學的成果,在實踐的基礎上實現了辯證法與唯物論的結合,既唯物又辯證的解決了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把主客體統一起來了;以辯證法的觀點來看待辯證法理論本身也其科學性的又一表現,辯證法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理論體系,它是隨著現實世界的發展而不斷在發展的。
唯物辯證法不僅看到了總畫面,還看到了各個細節,樸素的辯證法只是在總體上承認,一切都在流動,都在不斷的變化,在不斷地產生和消失,黑格爾的辯證法就其本性來說是革命性的,但卻被其體系所窒息。馬克思把改造黑格爾的辯證法置于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而且闡明了唯物辯證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馬克思認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去理解的,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的,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任何事物都是不斷發生和消亡的。馬克思也正是以此理論來批判現實的資本主義制度的,為工人階級的革命和建設提供偉大的理論武器。可以說,唯物辯證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正是哲學的活的靈魂。哲學不是僵硬的教條,而是在批判中不斷創新的,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哲學與時代同進步。
綜上所述,我從當前哲學的教科書關于唯物辯證法的定義、體系和特征三方面進行了分析,可以得出,對于唯物辯證法的理論,我們的教科書所闡述的還不夠全面和深入,我們只是教條的接受了這些理論,我們對唯物辯證法沒進行更深刻地思考,并沒有透徹的了解辯證法,更沒有以創新和發展的眼光來看待辯證法,所以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地反思,更好更全面地掌握辯證法,從而更好的解釋和改造世界。
注釋:
i孫正聿.辯證法理論的當代反思[J].教學與研究,1997(2):6.
ii 馬克思恩格斯恩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57.
iii 白鋼.當代馬克思辯證法研究的三大形態述評[J].社會科學評論,2006(3):125.
iv 賀來.辯證法的生存論基礎[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216.
【參考文獻】
[1]孫正聿.辯證法理論的當代反思[J].教學與研究,1997(2).
[2]馬克思恩格斯恩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白鋼.當代馬克思辯證法研究的三大形態述評[J].社會科學評論,2006(3).
[4]賀來.辯證法的生存論基礎[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篇6
關鍵詞:唯物主義;物質;上帝;心靈
中圖分類號:B01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11)08/09-0060-04
作者簡介:劉志洪(1982- ),男,福建泉州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哲學專業2008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哲學基礎理論。
常用而熟悉的重要概念的含義時常得不到準確全面的理解,人們甚至還時常由于熟知而誤以為真知,輕信流行的觀點而不考察其合理性。長期以來,人們以為唯物主義在西方思想史上只有一種含義,以為恩格斯對唯物主義含義的概括是絕對正確的。絕大多數研究者從來沒有認真反思、考察過恩格斯對唯物主義含義概括的科學性。必須樹立這樣的觀念:即使恩格斯、列寧,甚至馬克思對思想史的把握也可能是不夠準確的,而且即使他們完全正確,我們也不能無批判地完全照搬他們的觀點,而必須在作了批判性的考察后才能接受。作為研究者,必須嚴禁無分析的接受。總之,不能僅僅依據經典作家對唯物主義含義的理解和概括來理解和規定唯物主義的含義,而必須根據自己獨立的考察獲得唯物主義的含義。根據筆者的考察,唯物主義概念在西方思想史上有多種含義,除正統含義之外,還有其他三種含義;恩格斯對唯物主義概念含義的概括存在一些不足。
事物的名稱時常不和事物同時出場,往往是事物先行出現,而事物的名稱則在一段時間之后才形成,有些甚至還姍姍來遲。從后人的觀點看,眾多唯物主義思想在西方哲學肇始之初就已經登上哲學舞臺了。然而,唯物主義概念直到兩千多年后的17世紀才被創造出來并使用開來。[1]3基于此,本文力圖通過考察和歸納近代思想家們對唯物主義的理解和規定來概括唯物主義在西方近代思想史中的含義。由于近代思想家們幾乎都沒有正式對唯物主義作出明確界定,因此,作者的分析主要在于近代思想家們關于唯物主義的論述,尤其是直接的、重要的論述。
一、唯物主義的正統含義
先看唯物主義的正統含義。限于篇幅,本文僅列出最具代表性的幾位近代哲學家的觀點。最早論述唯物主義的著名哲學家――萊布尼茨寫道:“唯物主義者……只承認物體。”[2]6在萊布尼茨看來,唯物主義者的錯誤在于“認識到了事物的本原中的能力,但沒有充分認識到其中的智慧(指上帝的智慧――引者注)。”[2]9顯然,萊布尼茨認為,唯物主義只承認物質性的實體的存在,否認非物質的實體――上帝和心靈的存在,也不承認上帝的智慧。貝克萊提出,他和唯物主義者都承認外界有一種和人不同的存在物影響人,但他認為這種存在物是精神,而唯物主義者“肯定說它是物質”[3]。可見,在貝克萊看來,唯物主義主張在心靈之外客觀地存在著物質,并對心靈(自我)起決定性作用,是形成觀念的根本原因。
伏爾泰認為,引入唯物論的人“相信宇宙是無限的而且充滿物質。而物質又永恒不滅”[4]167。伏爾泰還提到,早期幾位神甫錯誤地認為靈魂是物質性的,而“唯物主義哲學家們徒然援引了教會的幾位神甫詞意含糊的話。……整個基督教會決定說靈魂是非物質的”[4]37。可以看出,在伏爾泰看來,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宇宙中唯一真實的存在,并且是自在自為、普遍必然、永恒無限的;世界是由物質及其運動自我形成的;上帝并不存在,宇宙并非由上帝的智慧和能力創造和統治;靈魂也是物質性的,是具有形體的。拉美特利強調唯物論是正確的:“整個宇宙里只存在著一個實體(物質實體――引者注),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種變化。”[5]73基于此,拉美特利諷刺唯靈論:“硬說有兩個不斷地互相接觸、互相影響的實體絕對不相容地對立著。”[5]74顯而易見,拉美特利的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唯一真實存在的實體,宇宙中只存在物質實體及其各種變化的形式;所謂的心靈實體及其同物質實體的對立并不存在,上帝更不存在。
康德指出:“唯物論者僅僅把物質納入他的體系。”[6]338他認為:“針對唯物論的危險來保障我們能思維的自我……不會還剩下一些懼怕,即如果人們除去物質,一切思維乃至能思維的存在者的實存就會由此被取消。”[6]339顯然,在康德看來,唯物論主張只有物質真實存在,心靈并不真實存在;物質是思維的實體和基礎,思維是物質的性質和功能。而在黑格爾那里,法國唯物主義“把感覺和物質看成唯一真實的東西,把一切思維、一切道德方面的東西全都歸結為感覺和物質,認為只是感覺的變相”[7]230。“哲學就過渡到了唯物論……一切思想,一切觀念,都只有在被理解為物質性的時候,才有意義;只有物質存在。”[7]230顯然,黑格爾認為,唯物主義主張物質是唯一真實的實體(存在),只有物質真實存在,上帝和心靈實體并不存在;思想觀念是物質的產物,是物質性的。
綜觀上述哲學家(值得說明的是,費爾巴哈賦予了唯物主義一種特殊的感性唯物主義的含義:重視感性和直觀。這也有力地論證了本文的觀點。不過,本文不分析費爾巴哈對唯物主義含義的理解和規定,因為在筆者看來,費爾巴哈哲學的本質是人本主義的感性哲學,屬于現代哲學而非人們過去所認為的近代哲學。參見劉志洪《不是自然唯物主義而是感性唯物主義――重新理解費爾巴哈哲學和唯物主義的本質》。唯實,2010(5):41-45)對于唯物主義的論述,筆者認為,可以把近代哲學家們賦予唯物主義的含義概括如下:物質是唯一真實存在的實體,上帝和心靈實體并不存在;世界是由物質及其運動構成的,物質世界及其運動是自為的并具有客觀規律,而不是上帝、心靈實體和思想觀念對物質世界起決定作用;物質而非上帝和心靈實體是思想觀念的根本原因。這種含義是唯物主義概念正統的、主要的含義,至今仍然如此。對比這一含義,可以看出,我們過去對唯物主義含義的理解是不夠準確全面的。
分析近代哲學家們關于唯物主義的這些重要論述,還可以初步把握近代唯物主義的總體特征。由于悠久的歷史傳統和特定的時代背景,近代哲學渴望從理論上總體、根本地把握全部世界的總體圖景、基本性質、內在本質和運動規律,建構并提供一套系統的世界觀。這也是近代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同它們的哲學觀相一致的目的和任務。近代哲學區分了心靈和物質:心靈是人的理智、思維、思想和精神等觀念性的東西,主要是認識方面;而物質則是心靈之外真實存在的并可以通過感官感知的物質性實體;在世界之上還有創造全部世界的上帝。這樣就構成了近代哲學的三大實體:上帝、心靈和物質。近代哲學家們普遍認為,通過解決上帝和心靈同物質的關系問題就能夠總體、根本地把握全部世界的總體圖景、基本性質、內在本質和運動規律。于是,上帝和心靈同物質的關系問題就成為近代哲學的基本問題,成為近代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爭論的焦點。具體包括以下三個問題:在上帝、心靈與物質中,何者是真實存在的實體?何者起決定性作用?何者是思想觀念的根本原因?對上述問題的不同回答構成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兩大基本派別。唯心主義強調上帝和心靈實體的存在和作用,否定物質的作用;而唯物主義則強調物質的存在和作用,否定上帝和實體意義上的心靈的存在和作用。近代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就這樣形成于近代哲學家們對于上述最重要的形而上學問題的思考和爭論之中。
顯然,唯物主義正統含義的三個要點之間存在有機聯系,這體現在近代唯物主義所回答的上述三個問題的密切相關。在三個問題中,第一個問題關涉上帝、心靈實體和物質的存在――是否真實、客觀地存在,后兩個問題則關涉它們在本體論和認識論方面的作用。當然,物質是唯一真實存在的實體,而上帝和心靈實體并不存在,這是唯物主義概念首要的含義。這個含義之所以會成為首要的含義,是因為它所回答的第一個問題在三個問題中最具前提性。
在筆者看來,恩格斯晚年對唯物主義正統含義的概括存在著兩個并非毫不重要的不足。其一,恩格斯遺漏了上帝(在筆者看來,盡管理性主義哲學是近代哲學絕對的主流形態,近代哲學力求以理性為準繩審判一切,但是,在中世紀哲學中統治一切的上帝在近代哲學中并沒有消失,而是仍然存在并且實際地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和影響。近代的哲學理性和理性哲學同上帝的關系是曖昧的,上帝甚至仍然是眾多近代哲學無條件和不自覺的本體。之所以近代哲學對本體的討論不如古代哲學熱烈,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已經有了上帝這個絕對的本體)和物質的關系問題,而這是近代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爭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甚至超過了心靈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尤其在唯物主義概念產生之初的兩個世紀,近代哲學家們關注和思考的主要是上帝和物質的關系問題。雖然恩格斯也順帶提到唯心主義主張上帝存在,但并沒有將其同物質的關系當作一個主要問題。其二,當說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根本區別在于對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精神和自然界何者為本原、何者為派生、誰產生誰的時候,恩格斯實際上已經肯定了物質和精神的存在,認為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分歧只在于誰產生誰而不在于他們是否存在。然而,在大多數的近代哲學家看來,近代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各自分別只承認物質和上帝、心靈實體的存在,否定對方所主張的實體的存在。這就是說,在近代哲學中,物質和上帝、心靈實體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激烈爭論的問題。
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在近代哲學家們對唯物主義的含義比較一致的理解和規定的表面下,實際上也存在著不同的具體理解和規定,這主要是由于對“物質”、“存在”含義的不同理解和規定造成的。物質、存在是唯物主義概念的核心組成部分,對物質、存在含義的理解和規定不同,對唯物主義含義的理解和規定勢必也會不同。而近代哲學家們對物質和存在的含義的理解和規定大致有兩種:大多數哲學家把物質和存在理解為客觀存在的物質性實體,而少數哲學家理解成傳統本體論的思辨的抽象的物質,比如貝克萊、梅利葉、費希特等人所說的“物質本身”。誠如叔本華所說,唯物論作為說明的最后根據的“客體事物可以是只被思維而在抽象中的物質,也可以是已進入認識的形式而為經驗所給與的物質或元素,如化學的基本元素以及初級的化合物等”[8]。非常有趣的是,有時同一位哲學家對物質的含義也持這兩種相互對立的理解,最大的近代哲學家黑格爾就是如此。黑格爾有時把物質理解成感性的、有形體的東西。他說,唯物論“認為只有有形體的東西才是實體,除了人們的手可以摸得著的東西如石頭、橡樹外,沒有實在”[9]208。顯然,在這段話中,黑格爾把“物質”理解為“感性的東西”、“有形體的東西”。然而,黑格爾有時又認為唯物主義的物質是思辨的抽象的物質。他批評唯物主義道:“唯物論認為物質的本身是真實的客觀的東西。但物質本身已經是一個抽象的東西,物質之為物質是無法知覺的。所以我們可以說,沒有物質這個東西,因為就存在著的物質來說,它永遠是一種特定的具體的事物。然而,抽象的物質觀念卻被認作一切感官事物的基礎……個體事物的基礎。”[10]顯然,在這段話中,黑格爾又把唯物主義的物質理解成一種思辨的抽象的物質。在他看來,唯物論的“物質的本身”也是一種概念性的存在,也是思維的創造物,只是一種“抽象的物質觀念”,并不現實存在,更不可能是現實存在的具體的感性事物的基礎,從而唯物主義的觀點不能成立。顯然,黑格爾對物質的理解是嚴重不一致的,而對物質的這種不一致的理解又造成了他對唯物主義含義的不同理解。可見,對于物質和存在含義理解和規定的不同造成了近代哲學家們對唯物主義具體含義理解和規定的不同。
二、唯物主義的其他含義
除了正統含義,唯物主義概念在西方近代思想史上還有多種其他的含義。唯物主義概念在西方近代思想史上被賦予了道德倫理方面的含義,不僅普通民眾,而且思想家們也經常把唯物主義的含義理解為純粹追求物質利益和物質享受,伏爾泰就是這樣一個典型例子。他寫下過這樣的話:“我們以為作者是一位唯物主義者,既耽于聲色犬馬之樂,又對一切感到厭惡。”[11]顯然,這是把唯物主義理解為毫無理想而耽于物質享樂的物質主義、享樂主義。托克維爾也把唯物主義理解為這種物質主義,他說,有一種人“以進步的名義竭力把人唯物化,拼命追求不顧正義的利益……和不講道德的幸福”[12]16。物質享受“如果過分,則會很快使人相信一切只是物而已;而唯物主義便使人瘋狂地追求這種享受”[12]178。可見,在不少思想家眼中,唯物主義在道德倫理方面的含義是純粹追求物質利益、物質享受,等同于物質主義、享樂主義和實利主義這些必須被立即清除的低俗思想。對于這種唯物主義,恩格斯晚年也非常形象地進行過刻畫。不過,在恩格斯看來,這是被誤解了的唯物主義的形象,唯物主義的這種含義實際上是“由于教士的多年誹謗而流傳下來的對唯物主義這個名稱的庸人偏見”。然而,如上所見,實際上,不少思想家都是如此理解和規定唯物主義含義的,唯物主義概念從產生伊始就被賦予了這種含義,并伴隨唯物主義概念始終。這就是說,唯物主義的這種含義并不完全是由教士和庸人有意歪曲強加造成的,同時,也是由于唯物主義的觀點異于西方正統觀點從而在學術界和普通民眾長期的傳播過程中自然形成的。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唯物主義概念的一種含義。在現代英語、德語和法語等重要語種中,唯物主義一詞都含有物質主義、實利主義、享樂主義含義。
西方近代思想史還產生了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和社會科學的唯物主義。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實際上也就是近代科學在那個時代已形成的基本觀點,如物質世界是運動的,且運動是有規律的;整個物質世界是一個像龐大機器的有機系統,等等。顯然,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觀點同正統含義上的唯物主義相關和相近,不過,它們之間也有一個重大的差異:近代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一般都不否定至少不明確否定上帝和心靈實體的存在,相反,許多近代自然科學家都真誠地認為上帝存在,而正統唯物主義明確否定上帝和心靈實體的存在。因此,作為無神論的近代正統唯物主義的出現要比近代自然科學晚很多。近代前期的思想家、科學家很少有否定上帝存在意義上的唯物主義者和無神論者。在著名的思想家中,直到18世紀,“百科全書派”才第一次公開舉起無神論的大旗,他們無愧于“戰斗的唯物主義者”稱號。在近代西方社會和社會科學中也產生了一些素樸的注重物質利益和物質因素作用的唯物主義思想,例如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說的英法兩國歷史編纂學的唯物主義。不過,這種社會科學的唯物主義非常素樸而零散,比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遜色很多。
在筆者看來,本文的考察具有三個理論意義。首先,這是研究者對唯物主義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含義所做的獨立的系統的考察,改變了以往過分依賴恩格斯晚年的概括而不進行獨立的系統研究的不合理狀況。我們不能躺在創始人留下的財富上睡大覺。無可置疑的是,不管考察的結果正確與否及程度如何,這個考察本身就是有意義的。其次,對唯物主義在西方近代思想史中的幾種不同含義尤其是唯物主義的正統含義有了比較準確全面的把握,一定程度地理清了唯物主義概念的真實面貌,有助于破除人們對唯物主義的各種不解、誤解乃至曲解。尤其是破除了在我國學術界長期流行的唯物主義在西方思想史上只有一種含義的傳統觀念,并發現了恩格斯晚年對唯物主義含義概括的不足。最后,為重新理解馬克思新唯物主義的含義及其獨特性提供了條件。筆者認為,馬克思實際上賦予他的新唯物主義一種和唯物主義的其他含義不同的獨特含義。把握了唯物主義概念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各種含義,就可以將它們作為理論參照,把新唯物主義同其進行比較分析,從而發現新唯物主義的真正含義和獨特性。
參考文獻:
[1]劉立群.馬克思和恩格斯為什么沒有用過“唯物主義哲學”一詞?――也談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元哲學問題的探索[J].泰山學院學報,2005(2).
[2]萊布尼茨.萊布尼茨與克拉克論戰書信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3]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4.
[4]伏爾泰.哲學辭典: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5]拉梅特里.人是機器[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6]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7]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4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8]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58.
[9]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2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208.
[10]黑格爾.小邏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115.
篇7
關鍵詞:實體思維方式影響
實體概念的產生與早期哲學成就有直接的淵源。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以原子論為最高成就,他們把某種具體的自然物質作為世界的本原;以理念論為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家的代表觀點,則把超驗的精神性的一般本質理解為世界的本原。在此基礎上,亞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了實體概念。他把哲學的研究對象確定為“是”本身以及“是”憑本性具有的各種屬性,而實體是“是”的中心意義。在《范疇篇》中,他提出,實體有兩種:第一實體和第二實體。第一實體是獨立存在的個別事物,第二實體是個別事物所以成為個別事物的原因,是事物之為事物所依憑以取得自己名稱的東西,稱“類”或“共相”、“種”或“屬”。
他的實體學說與他以前的學說之間是有內在邏輯聯系的。其一,“第一實體”和“第二實體”分別是對他以前的唯物主義物質實體和唯心主義的精神實體的綜合,分別具有物質和精神的性質。其二,在“實體不變”而“屬性可變”的觀點上,則體現了赫拉克利特萬物流變說和巴門尼德的存在不變說的痕跡。實體概念的提出并沒有解決世界萬物的本原問題,也不能對事物生息變幻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釋。對此,亞里士多德提出了“形式質料”說和“潛能”——“現實”說來解決這一問題。他認為,質料是事物所以形成的基質和材料,形式是事物所以形成的本質、動力和目的。
中世紀經院哲學家對亞里士多德的兩種實體各持一端,展開了激烈爭論,形成了唯名論和唯實論。唯名論者認為,真實存在的是個體事物,一般概念只是稱呼事物的名稱,它或者只是空洞的聲音,或者只是從個別事物中引申出來的抽象概念。唯實論者認為,一般本質是獨立于事物之外、反映事物本質的客觀實在,個別事物雖然具有實體,卻不具有客觀真理性。唯名論強調感覺的確實性和真理性,具有經驗實證的傾向,沿襲了古代唯物主義實體觀的一般特征,堅持了亞里士多德的第一實體;唯實論強調理性的客觀實在性,否認感覺的真理性,反映了唯心主義的基本傾向,堅持了亞里士多德的第二實體。
在近代西方哲學史上關于實體的學說有很大的差異。其中是以笛卡爾的實體學說發端。笛卡爾以普遍懷疑的方法論為基石,建立起他哲學的整個體系。他由“我思故我在”出發,從而肯定了“我”的存在。我是可以獨立不依賴于身體的思想者,即精神實體的存在。接著由“我”不如認識完滿,認識是一個更大的完滿性,他推出上帝實體的存在,他認為我們心中有物質世界的觀念,而造成這一觀念的是上帝,上帝具有無限的完滿性,因此不可能欺騙我們,從而推出了物質實體的存在。物質實體的屬性是廣延,精神實體的屬性是思想。這樣就把經院哲學歸之于事物的種種“實體的形式”以及“隱秘的質”之類作了徹底的掃蕩,從而使人類的科學認識從經院哲學的牢籠中擺脫出來。
在近代西方哲學史上另一個在實體學說方面取得突破性成就的哲學家是斯賓諾莎。他認為實體是在自身內并通過自身而被認識的東西,也就是說實體無須借助于他物而獨立存在。他力圖克服笛卡爾的二元論,他認為并不存在物質與心靈兩個實體,實體只有一個他認為有物質和精神存在著,它們是實體的兩種基本屬性,所指是同一的,只是用來描述的方式不同而已。斯賓諾莎稱絕對實體是上帝,是絕對的、無限的,在自身內并通過自身而被認識的東西,同時,斯賓諾莎認為個別事物是樣式,這樣似乎是解決了二元論的問題,而他的唯物主義一元論似乎是符合客觀事實的。并且在實體與樣式的關系上,斯賓諾莎涉及到了絕對與相對、無限與有限、本質與現象,原因與結果,一般與個別等這樣一些辯證法的范疇,包含著辯證法的思想。但是他并不能把握這些對立面之間的轉化,而只是片面的看到了一方對另一方的決定作用。
在哲學中,實體概念并沒有被簡單拋棄,實體的“所指”即客觀內涵被加以改造,以“物質”、“基質”等科學的范疇指稱獨立于人們主觀意識之外的一切事物和過程的真實存在,實體相當于物質實體或物質客體的概念。不過,在強調實體概念時特別指出兩點:首先,一切實體都是物質實體。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物質、存在、實體是同一實在的概念,絕不可以把思維同那思維者的物質分開。物質是一切變化的主體。”這里,作為“一切變化主體”的“物質”概念,應理解為物質實體,而不僅是一般客觀實在或客觀存在。其次,一切實體都是可變的,不存在永恒的絕對實體。唯物辯證法認為,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變化之中,任何“絕對實體”都是不存在的。
自從亞里士多德提出實體學說以來,它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我們從梳理實體學說發展的脈絡中加深了對哲學的認識,拓展了人類的認識范圍,促進了哲學的前進。因此可以說,實體這一概念與近代西方哲學的發展的息息相關人,對理解哲學基本問題和哲學發展的基本脈絡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 形而上學[M] . 吳壽彭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59.
[2]黑格爾. 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 [M] . 賀麟等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59.
[3]張冰、向德彩,論西方哲學史上實體思維模式的發展[J],江漢論壇,2003.08,25- 27.
篇8
關鍵詞: 現實審美 藝術哲學 音樂藝術
美學是研究人與現實審美關系的學問,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藝術,又不單純是日常的美化活動。
美學這門科學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隸制社會。古代思想家對于美與藝術問題的哲學上的探討,對于藝術實踐經驗的研究、總結,可以看做是美學理論的萌芽和起點。
美學思想是人類審美實踐和藝術實踐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對人類審美實踐和藝術實踐的哲學概括。人類早期的美學思想散見于古代大量的文論、畫論、書論、樂論及哲學、歷史等著作中。這些不具備系統的理論體系的美學思想是美學產生的基礎,但還不是作為獨立學科的美學。
美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是在社會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創造及美育規律的一門科學。美學作為一門獨立科學,是近代的產物。在十八世紀資產階級哲學和科學蓬勃發展的時期,美學在德國古典哲學中作為一個特殊部分開始確立。鮑姆加登在1750年第一次用“美學”這個學術用語(其含義是研究感覺和感情的理論),并把美學看做哲學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隨后,康德、黑格爾等賦予美學以更進一步的系統的理論形態,使之在他們的哲學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九世紀一些資產階級美學家在實證主義精神的支配下,力圖使美學擺脫哲學而成為所謂“經驗的科學”。當然,以所謂“經驗的科學”自命的實證美學,并沒有也不可能脫離哲學的支配,但美學在這一時期更加廣泛和獨立地發展了。哲學的產生,給美學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改變了美學研究的面貌。的經典作家們也提出許多重要的原則性的美學觀點,然而他們沒有來得及使之系統化。因此,建立科學的美學體系仍是一個有待努力完成的任務。
音樂美學(Aesthetics of Music)從音樂藝術總體的高度研究音樂的本質和內在規律性音樂美學這個概念。在18世紀末葉德國音樂學者著作中已經出現。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則是在19世紀后半葉在歐洲逐步建立起來,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探索,它已經成為一個美學和音樂學中的重要分支。但是,各國音樂家們對音樂的本質、音樂審美感受、音樂的社會功能和價值標準等基本問題的思索和探討早已進行,無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它的歷史可以一直追溯到遙遠的古代。
音樂美學的研究可以從以下不同角度進行:哲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廣義社會學的角度及音樂作品自身的美學特性的角度。對音樂藝術進行哲學角度的研究,主要涉及下列問題:音樂的本質是什么?音樂的內容是什么?音樂同現實的關系是怎樣的?等等。這些問題同哲學認識論有極為密切的關系,具體根本性質,是音樂美學中首先要探討的問題。從心理學角度研究音樂藝術所要回答的問題,諸如音樂創作、表演、欣賞的心理過程是怎樣的?人們究竟是如何感受音樂的?音樂是以何種方式作用于欣賞者的?20世紀以來,心理科學的發展為從心理學方面研究音樂提供了自然科學的基礎和前提,為音樂學研究的這一新領域開辟了道路。從廣義的社會學角度研究音樂藝術,涉及諸如音樂的社會功能、音樂的價值標準、音樂的階級性因素、音樂的持續存在和繼承性等一系列問題,至于從音樂作品自身的美學特性的角度研究,則涉及諸如從音樂作品的結構、諸構成因素的內在特性等方面考察音樂美學等一系列問題。
音樂美學研究在構建新的音樂美學體系的同時,對音樂表演藝術也給予了極大關注。這些研究以新的觀念和視角,為音樂表演理論的建設填充了新內容,并為音樂表演實踐的發展和創新開拓了新思路。
美學意義上的美按照屬性可分為主觀美、客觀美和主客觀相通美等。主觀美派把這種典型看做是審美者本人的實際經驗,是客觀世界與之是否相通的“符合論”,凡是可以引起審美主體對經驗“回憶”的都可以看做是一種典型。客觀美派以為,典型是實際存在的,是審美者觀之為“尺度”的一種存在,用這種“尺度”進行審美的實踐,凡是與這種“尺度”相一致的就可以視之為典型。主客觀相通派認為,在實際審美活動中,典型是主體對實際審美活動中的客觀美的概括與歸納,從中分析出美的“范式”這種“范式”可以作為以后審美活動的指導。
現今,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的發展對音樂美學的研究開始產生影響,出現了一些這方面的論著。雖然它還處于探索性的初級階段,但這個方向將無疑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對未來音樂美學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參考文獻:
[1]楊恩寰,李范,等編.《美學教程》(第1―3章)[M].中國社會學科學出版社,1987.
[2]楊辛,甘霖.美學原理(第一章)[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3]張法.美學導論(第一章)[M].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4]張前,王次.音樂美學基礎[J].人民大學出版社.
篇9
1.1現代醫學的時間劃分
在歐洲,從15世紀后半葉文藝復興起,以后的400年間為近代醫學時期[1]。依據這種劃分,從19世紀后半葉開始應為現代醫學時期。
1.2現代醫學的理論主體
近代醫學的主要特點是采用了從生產實踐中分化出來的實驗這種特殊的實踐形式,所以近代醫學也稱之為實驗醫學。實驗醫學是醫學發展史上新的突破,是人類醫學科學發展的方向[1]。因此可以說,現代醫學理論最重要的核心組成部分仍是實驗醫學。
2關于醫學研究基本形式的一般認識
醫學有兩種基本的認識形式:實驗醫學和經驗醫學。實驗是為了檢驗某種科學理論或假設而進行某種操作或從事某種活動[2],是指科學上為闡明某一現象而創造特定的條件,以便觀察它的變化和結果的過程[3]。經驗通常指感覺經驗,即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肉體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觸客觀外界而獲得的對各種事物的表面現象的初步認識。它的本原和內容都是客觀的。人們總結經驗使它上升為理性認識,是為了把握事物的本質,可以更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3]。我們理解,實驗和經驗都是人們認識事物的方法,在醫學上表現為對人體研究的基本手段不同。經驗醫學是醫學存在的原始形式和基礎,其優點是人們可以通過自己的肉體感官去觀察任何現象并進行總結,但經驗醫學受人體肉體感官認識能力的限制,無法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去探討其物質變化的本質;而實驗醫學是醫學研究的高級形式,其優點是可以利用各種現代化科技手段,把人們的認識延伸到肉體感官無法直接接觸到的客觀外界,但也存在缺點,實驗醫學的研究受醫學實驗各種特定條件等的限制,具有局限性。
3現代醫學存在的自身缺陷
可以肯定地說,實驗醫學的研究方法是人類智能最光輝燦爛的結晶之一,其成就是卓越的,但在本文我們只談其缺陷問題。我們認為,現代醫學工作者過于依賴實驗醫學的研究方法,忽視了哲學的指導作用,因而逐漸地放棄了傳統經驗醫學的可取之處,這種研究方法顯然是不科學的,導致了其所建立的理論體系存在著非常明顯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造成了難以自我完善的自身缺陷。
4現代醫學存在自身缺陷的哲學依據
哲學認為[4]:哲學便是世界觀的學問,是世界觀的理論體系。哲學作為世界觀的學說,它同各門具體科學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并同各門具體科學一起共同組成人類知識的大廈。因此,哲學對于各門具體科學就有一般的指導作用,成為研究各門具體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只有將具體科學的研究工作和哲學的指導結合起來,才能促進科學和哲學的發展。從世界醫學發展史上看,醫學曾經與哲學互相依存不可分割,自實驗醫學誕生以后,醫學發生了由經驗到實驗的歷史轉變,實驗醫學的優越性使人們的認識能力透過了生命的表面現象而漸漸深入到分子生物學水平。由于醫學實驗所創造的特定條件和所進行的一切操作或活動都要求必須具備無可置疑的可控性和重演性,因此,哲學在客觀上的一般指導作用已越來越被淡化,哲學在目前的醫學領域內實際上已沒有發揮其應有的指導作用。而缺乏了哲學作指導,現代醫學就不能正確認識實驗醫學的優點和其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合理地繼承經驗醫學的優點,因而就不能用整體的、全面的觀點去研究人,就不能把有形的物質形式與無形的意識范疇的研究統一起來。
5現代醫學存在自身缺陷的醫學依據
現代醫學是以實驗醫學為主體而建立的,而實驗醫學對人僅進行了部分研究。
5.1在研究內容上缺乏全面性
5.1.1對意識的產生以及意識支配行為的機理缺乏深入的研究:現代醫學承認意識的存在,但對意識的產生以及意識支配行為的機理研究相對較少。例如:在人的及卵子細胞內肯定不存在人的意識,但由受精卵發育成的嬰兒卻有了人的意識,在胚胎發育過程中人的意識是如何產生的?
5.1.2對意識作用的本質缺乏深刻的認識:現代醫學雖然發現了意識對人體疾病和健康狀況有一定的影響,但卻未能加以重視,故而并未能對意識、心理、情緒等因素對人體解剖結構和生理機能的直接影響進行深入的探討并闡明其機理。我們認為,人體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就是因為人具有意識,而人的意識是人體內具有能動作用的最高反應控制中心[5]。事實已證明,人的意識對人體的健康狀況具有巨大的影響,但現代醫學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卻比較膚淺。
5.1.3缺乏對人與社會、人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研究:人與社會及環境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著聯系。要建立一個完整的醫學體系,對這方面的研究就不能缺少,但現代醫學顯然沒有重視這個問題。杜治政認為[6],現代醫學必須加以改造的理由很簡單:疾病被告知為多層次的來源,它有生物、分子和遺傳方面的起源,也有社會、經濟、文化方面的起源。
5.2在研究方向上缺乏整體性
人體結構具有以下兩個特點:其一,具有相對獨立的專職功能;其二,與機體的其他結構共同組成一個結構和功能的統一體。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醫學研究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人的整體和部分、全局和局部等各個方面的對立統一關系。而現代醫學似乎把分科的精細與研究的深入當成了判斷其科研成果是否先進的標準,這些醫學工作者們常常忽視人體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性,在科研工作中僅在自己分科狹小的、局限的領域內片面地追求縱深的認識,而缺乏橫向的聯系,并沒有把自己的研究領域完全融入到人體這個統一體中。這種分科研究的結果根本不能全面完整地認識人。
6現代醫學存在自身缺陷的根本原因
現代醫學存在自身缺陷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6.1沒有認識到實驗醫學研究方法的局限性這主要受以下幾個方面的限制:
6.1.1受實驗醫學本身認識方法的限制:實驗醫學研究要求所進行的一切實驗必須具備科學的可控的重演性,因此,最能發揮實驗醫學研究優勢的領域是對人體物質組成及其功能的研究。但問題是,人不僅具有物質屬性,而且具有意識屬性,意識本身并不就是物質。也就是說,意識現象的發生并沒有具體的物質形態。實驗醫學對這些目前無法找到實驗學依據的生命現象,就沒有進行充分地進行研究。
6.1.2受實驗醫學分科體制和研究者認識能力的限制:實驗醫學由于分科體制過于精細,缺乏橫向的聯系,加上受研究者自身經歷、哲學素質的限制,因此在目前還不能把人體內所有細胞之間可能的相互作用關系都研究到。
6.1.3受人體生命特征的限制:雖然人體也像是一部“機器”,但人體與沒有生命的機器卻具有根本的區別。對于任何一部機器,我們都可以隨意拆卸或改換。對于人則不同,因為人是有意識有生命的,是一個功能和結構的統一體。
6.2沒有認識到經驗醫學的存在價值我們認為,經驗醫學研究最大的優點有三個方面:(1)可以研究任何通過肉體感官所獲得的生命現象;(2)可以分析所獲得的生命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3)可以利用可靠的經驗依據而得出正確的結論。現代醫學一個最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就是認為只有通過“科學實驗”研究所得出的結論才是可靠的,因而經驗主義的認識在現代醫學的理論體系內根本沒有立足之地,這是以科學性自恃的現代醫學理論最缺乏科學性的地方。
6.3忽視了哲學的指導作用
7現代醫學存在自身缺陷的現象
現代醫學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的不科學現象,具體地表現在基礎醫學及臨床醫學研究的各個方面。
7.1在基礎醫學研究方面的自身缺陷
7.1.1不能完整認識細胞的各種結構功能狀態:人體組成是以細胞為基本單位的,人體細胞在人體內生存并進行功能活動是受多種因素的調控和制約的。在細胞外,神經、甲狀腺素、胰島素、離子、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因素均可以對細胞的生命活動發揮作用;而在細胞內,各細胞器的功能活動必然要受到諸如基因突變等生理病理現象的影響。因此在理論上,人體細胞應該有三種基本的結構功能狀態:(1)正常狀態:人體細胞在正常工作狀態下,在結構上相對穩定,各種制約因素都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可調控范圍,即人體細胞可根據機體的整體需要,接受機體的整體調節,能夠在一定的范圍之內表現出各種生理的工作狀態;(2)疾病狀態:當人體細胞由于各種原因而發生了結構和機能的病理變化并有了相應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時,細胞就處于疾病狀態;(3)第三狀態[1]:第三狀態概念為:無病不等于健康,健康亦非僅僅無病。在健康與疾病狀態之間存在著第三狀態。但在實際上,現代醫學卻不能完整地認識細胞的這三種結構功能狀態,尤其是第三狀態。這是因為,現代醫學僅僅在各分科領域內單方面地研究了各種因素對細胞的調節刺激作用,對于基因變化影響的研究也是單方面進行的,而事實上,這些因素對細胞發揮的作用并不是分開進行的,而經常是同時地、協同地進行的。正常狀態下細胞的生命活動與這些因素的協同調控作用保持一種動態平衡。但現代醫學沒有把影響細胞功能和結構的各種因素綜合起來,從而研究其對細胞的協同影響,更沒能建立一個細胞與各種調控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的動態平衡及失衡的理論。
7.1.2不能正確認識基因的具體作用:我們認為,基因工程,也就是重組DNA技術的理論基礎并非無懈可擊。這是因為:基因的化學本質是DNA。當細胞進行某些生命活動需要使用DNA時,其產物僅僅是某種蛋白質,而在這個過程中所產生的蛋白質在細胞內如何進一步加工處理,如何進行使用,并不能由DNA所決定,DNA只不過是蛋白質合成過程中被被動使用的遺傳密碼[5];其次,組成相應的表型的物質并不僅僅是蛋白質,還有許多其他物質如糖、脂肪等等,這些物質如何組成相應的表型,并不能僅僅由基因所決定。此外,在基因表達過程中尚有胚胎誘導、誘導物、激素等許多因素的參與,因此,現代醫學認為受體細胞只要能改變其基因型,就應該能獲得相應的表型,這種認識實際上是不確切的。
7.1.3未能建立一個完整統一的基礎醫學理論體系:現代醫學對人體組成的功能研究視野深陷在微觀的世界里,先把人體分成系統,再分成器官、組織和細胞而進行精細研究,沒有從宏觀角度出發,全面地探討組成人體的60萬億個細胞在意識的調控下組成了一個怎樣的多維立體結構,在這個多維的立體結構中人的意識、心、肝、脾、肺、腎、皮膚、毛發、舌、脈等所有組成之間究竟會有怎樣的相互影響或相互制約關系。現代醫學在病理研究方面僅描述了疾病發生物質變化的具體過程及其結果,而且尚不全面。例如,人體內甲狀腺素、胰島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對人腦細胞的作用是同時而且協同進行的,如果這些因素都發生了超常的改變,此時的人腦細胞會處于什么樣的工作狀態?
7.2在病因學研究方面存在的問題
現代醫學對許多疾病的病因學認識未能全面地進行,沒有研究某些疾病之所以發生的啟動因素,有關病因學的探討大多圍繞疾病本身進行。其具體表現是:(1)沒有深入地研究人的精神因素與疾病的關系;(2)重視了致病的局部因素,而忽略了致病整體因素;(3)缺乏對社會因素與人體疾病之間作用關系的認識。杜治政認為[6],由于疾病結構和病因結構的變化、慢性病、退行性疾病和老年病的增長,社會行為等因素愈來愈成為致病的重要原因;(4)缺乏對環境因素與人體疾病之間作用關系的認識。
7.3在臨床醫學診查方面存在的自身缺陷
7.3.1對有明確外在原因所致的疾病,如外傷、傳染病等,現代醫學忽略了對人體整體損害程度的進一步檢查。
7.3.2對于由機體功能狀態失調而緩慢發生的疾病,現代醫學在臨床診查方法上的問題是:(1)不能檢測人體細胞的第三狀態;(2)對于某些已患了某種疾病的病人,用現代醫學的檢查方法進行檢查的結果也僅僅提示了其局部病變的一般情況,而忽視了或無能力探尋疾病之所以出現的內外環境。
7.4在臨床治療上存在的問題
7.4.1未能從人體的整體角度去治療疾病:現代醫學在臨床治療上常常只能是通過一些方法中斷疾病的病理過程,而無法清除疾病的啟動因素。(1)藥物治療常常是僅暫時地解除了導致某種疾病的局部環節,或是給機體以簡單的支持治療,因此,當藥物治療停止后,某些疾病常常是不可避免地出現復發;(2)手術治療與儀器治療只能在某種疾病發生以后進行,只能修繕機體的解剖或功能結構,或是去除了已患病組織,但其修復后的結構又處于新的機體失衡狀態,而原有的誘發失衡狀態未必得以改變,這有可能導致其他疾病出現或所治疾病的復發;(3)對目前世界上興起的基因診斷和治療,其理論基礎正如本文所述并非無懈可擊。
7.4.2未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促進病變組織的愈合:治療疾病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使病變能夠盡快得以修復,但現代醫學對如何才能促進疾病的痊愈并沒有進行進一步的認識。
篇10
關鍵詞: 漢斯立克;音樂美學;自律論美學;音樂情感表現
一、概述
漢斯立克的音樂美學一向被認為是西方近代自律論美學的最早的、最極端的代表。為了更好的剖析他的某些觀點就必須從涉及音樂本質問題的自律論、他律論概念談起。音樂美學中的他律論、自律論概念,是由德國音樂學家費利克思·卡茨(Felix gatz)于1929年在自己編寫的《音樂美學的主要流派》一書中第一次使用的。他律論美學認為:制約著音樂的法則和規律是來自音樂之外的,也就是說,音樂是受某種外在規律決定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音樂是他律的。這是因為音樂本身體現著某種外在于音樂的客觀實在,即是說,音樂總是標志著純粹音響現象之外的某種東西。這種東西主要是人類感情,這就是音樂的內容。正是這個內容的性質決定著音樂作品的音響結構、整體發展,決定著音樂的“形式”。同他律論美學相反,自律論美學則認為:制約著音樂的法則和規律不是來自音樂之外,而是在音樂自身當中;音樂的本質只能在音響結構自身中去理解,只能從音樂的自身去把握音樂。音樂是一種完全不取決、不依賴于音樂之外的現象的藝術。它的內容不是外來的,不是獨立存在于音樂之外的什么東西。它既不是情感,也不是某種語言、映象、比喻、象征、符號。音樂的內容只能是音樂自身。音樂除了它自身之外什么也不表達,什么也不意味。因此,音樂完全是自律的。自律論美學否認音樂中內容和形式的二元性,認為這二者是同一的,音響結構就是一切。
二、基本觀點
作為自律論美學觀點的捍衛者,漢斯立克堅決反對把情感的表現看做是音樂的內容。他認為情感的表現,這完全不是音樂的職能。音樂從根本上說是無法表現情感的。音樂情感的明確性是與具體的想象和概念分不開的,而后者不屬于音樂造形范圍之內。音樂既然不能重現概念,因而也不能表達情感,那么音樂表達的究竟是什么呢?漢斯立克認為:有一類觀念可以用音樂的固有方式充分表現出來。那就是一切與接受音樂的器官有關的,聽覺可覺察到的那些力量、運動和比例方面的變化,即增長和消逝、急行和遲疑、錯綜復雜和單純前進等一類觀念。音樂所能表現的這種純音樂性的“觀念”實際上不過是樂音進行的各種不同形式,漢斯立克認為這就是音樂的內容。“樂曲的內容除了聽到的樂音形式之外,別無其他東西;因為音樂不僅是通過樂音來說話,它說的也僅僅是一些樂音而已”。對此漢斯立克為音樂的內容下了一個自律論美學的經典性的意義:“音樂的內容就是樂音的運動形式”。在漢斯立克的觀念中音樂的內容和形式是同一個東西。
二、它的歷史價值
漢斯立克的上述觀點存在著合理成分,有利于將音樂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客觀的思想感情內容和欣賞者們感受音樂時產生的種種主觀想象加以區分。漢斯立克大膽的克服了長期以來占統治地位的浪漫主義音樂美學的缺欠:即在強調音樂同各門藝術之間的互相溝通、滲透、融合的同時,忽略了音樂作為一門獨立藝術的一系列特殊性質。漢斯立克從音樂區別于其他藝術的特殊性質這個角度提出問題并以此作為基點探討音樂的本質這對音樂美學研究在方法論上不能部說是一個重要的突破。沒有這一步音樂美學就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科學領域真正確立下來。在探討音樂的內容與形式的問題上,漢斯立克的觀點存在著一定的積極意義,作為同屬藝術門類的音樂存在其自身的特殊性,形式因素的相對獨立性在音樂中比在其他藝術中要強烈得多。音樂中的形式因素作為一種表現手段,它的可變性和變化的速度比文學、詩歌大得多。人們在欣賞莎士比亞的戲劇時,在形式因素方面不會感到很大的隔閡和困難,然而在欣賞同一時期的英國音樂時,在形式因素方面就會感到同今天的音樂有很大的距離。一部音樂史比起一部文學史,其中總是包含著更多的涉及形式、風格的復雜變革的部分,其道理也正在此。
三、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