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機械化發展分析范文
時間:2023-10-25 17:36: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業機械化發展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新形勢
【引言】:中國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在農業耕作方面一直處于世界的領先地位。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已經跟不上時代的需求。因此我們必須對當前的農業耕作方式進行適當的改革。在丘陵山區運用農業機械化進行農業耕作就是其中的一種方式。于是,怎樣推進在丘陵山區運用農業機械化進行農業耕作就成了目前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今天我們就以農業機械化在丘陵山區發展分析為題。分別從在丘陵山區實現農業機械化的限制因素、在丘陵山區推進農業機械化的重要性、在丘陵山區推進農業機械化的方法等幾個方面對此問題進行大致的研究,希望可以對我國農業技術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幫助作用。
1、在丘陵山區實現農業機械化的限制因素
1.1地形對農業機械化的開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由于我國很多地方的丘陵是以山地丘陵為主,因此,在很多區域出現了田地分布不均勻,高度落差較大,田地不集中等等的一系列問題。所以,對于農業機械設備的應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限制[1]。雖然,當地的農民非常迫切利用農業機械設備進行農業耕作。但是大多數的設備都無法抵達到農田。所以,只能應用手工耕作的方式進行農業耕作。
1.2大多數丘陵地區的勞動力短缺:當前,年輕人基本都外出務工,不愿留在農村,很少有年輕人充當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留下中老年人在鄉村種植,農村勞動力流失嚴重,年齡結構比例失衡,年長者難以完成現代化的機械作業。
1.3家庭經濟狀況和思想觀念的影響:在我國有許多的農村還是屬于貧困地區,因此,在農村中經常會出現農民家庭經濟收入來源少,難以支付起一些農業機械裝備的購置費用等原因[2]。再加上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小農意識比較強,一些農民并不愿意積極主動去嘗試新型農用機具,習慣于原有的一些尚且能夠滿足農業生產的工具。
1.4目前,丘陵地區的農業機械化水平相對而言還比較低,農業機械化在結構組成方面還相對落后,農業機械化與傳統農業之間的矛盾還比較多。在現代農村大動力的機械設施相對較少,農產品的收成相對較少。
1.5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能力較差,農業機械化設施適應不了市場的需求,農業機械化設施的科技含量太低,自主知識產權的創造水平太低,在農業機械化設施生產方面的經驗不足,同時,農民缺乏對農業機械化設施的認識,大多數農民會出現不會使用農業機械化設施的問題。
1.6農業機械化服務領域不寬、對農業機械化投入的資金太少。現在,我國農業機械化使用的范圍太少,而且缺乏組織化的管理,不能適應現代農業對農業機械化的需求。同時,我國政府在農業機械化方面的投入較低,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2、丘陵山區推進農業機械化的重要性
推進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建設早在2008、2009年的時候中央就已經提出來了。當時重要將研發、推廣適合丘陵山區的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列為重要內容。標志著推進丘陵地區發展農業機械化被提到了一個重要的位置,同時,中央對推進丘陵地區發展農業機械化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為什么中央對推進丘陵地區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如此關注?主要是由于我國丘陵地區的縣級行政區占全國的三分之二,人口也占了全國的百分之五十。為了提高這些區域居民的生活生產狀況。中央決定大力發展丘陵地區的農業耕作水平。因此,發展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隨著山區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速度加快,季節性勞動力嚴重短缺,迫切需要發展農業機械化,提高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水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
3、丘陵山區推進農業機械化的方法
3.1制定相關的政策以及法律,加強政策法律的建設。目前,我國現代農業機械化教育培訓的創新之所以相對落后,首先是缺乏政策以及法律的管理。所以政策法律的建設是現代農業機械化教育培訓創新的基礎。對于這一點,政府部門應該出臺一系列有關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文件,加強對農業機械化的宏觀調控,調動農民發展、學習農業機械化的積極性,促進我國農業機械化以及農業機械化教育培訓的發展[3]。
3.2加快農業機械化技術創新的步伐,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推動農業機械化水平進步的動力之一。對于現代的農業而言,只有不斷的進行創新才可以更好的滿足農民對于農業的需求,才可以發展好我們的農業機械化
3.3加大人力資源的開發力度,建立高素質農業機械化人才隊伍。眾所周知,世間一切的事物都是靠人來創造的,只有擁有強大的人力資源,才可以完成一項工作,對于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來說,也是一樣的,我們在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過程當中,一定要注重人力資源的開發,加大對相關人員的培訓工作。努力建設好一支適應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隊伍,以此來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
結語
以上文章中我們談到了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開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丘陵地區開展農業機械化的重要性、丘陵地區開展農業機械化的一些建議等。從中我們對目前我國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開展的狀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來我們會對這個問題進行更加細致的研究、保障我國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可以更好的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 孫鋒,謝世友,李智強. 地形地貌多樣型的重慶如何發展特色農業[J]. 重慶三峽學院學報. 2011(03)
篇2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發展趨勢;分析
中圖分類號:F407文獻標識碼: A
1 農業機械化現狀
中國用占世界7 %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 %的人口,這是一很了不起的事,事實證明農業的機械化是農業平穩快速發展的基礎和關鍵。中國農業機械化在不斷向前發展,農業人多年的努力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1.1我國機械化裝備水平在不斷提高,已取得顯著的成效。1949 年,全國農業機械化裝備總動力只有8101 萬千瓦,農用拖拉機只有117 臺,一些較為大型農業機械如聯合收割機、棉花采摘機和農用挖掘機等許多機械基本上是空白。1959年11月,在億萬農民期盼的目光中,中國第一個拖拉機制造廠正式成功建成并投入生產。同年,同志指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從這時起中國農機化事業進入蓬勃發展的時期,拖拉機工業也迅速的發展起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農業機械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數量增長了上千倍,擁有的品種增加到數萬倍。預計在2012年全國農機總動力可以到10.2億千瓦,同比增長了4.3%。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不斷優化裝備結構和布局。重點作物關鍵環節機械大型化、復式化、配套化趨勢明顯,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發展提速。
1.2機械化作業水平顯著提高。2012年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預計達到57%。其中水稻機械種植水平預計超過30%,玉米機收水平預計超過40%,規模以上農機工業總產值預計達3100億元,連續6年保持20%左右的增速。
1.3農機服務種類顯著增多。農業機械化作業領域由種植業向養植業、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由產中向產前、產后延伸,發展空間不斷擴大。
1.4農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隨著我國農業結構調整加快,對先進農業機械的需求不斷增強,特別是優勢農產品加工機械需求量急劇增長,栽插機械、收獲機械、收獲后處理機械、挖掘機、裝載機和吊裝設備等機械需求量成倍增長。保護性耕作支持政策使得保護性耕作機具得到快速發展,設施農業裝備和節水設備在各地示范項目的帶動下需求不斷增長。
1.5與國際間的農機技術不斷融合。近年來,國際上許多大型農機企業與中國有關部門和企業合作,在中國開拓事業,換取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了推動國產農業機械化產品的質量和技能的快速提高。我國采取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和技術,并加大國產技術改造和升級換代力度。
2 農業機械化發展存在的三個問題
2.1發展水平不均衡
由于我國地理條件與氣候條件的不同,中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過程體現出不同地區存在不同的發展特點。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進步非常快,這是因為本地區有較高的農業生產水平和增長較快的農民收入,所以農民對農業機械的購買數量較多。而在我國經濟欠發達的地區來說,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速度就比較緩慢,這是因為農機擁有量少,農業生產水平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
2.2存在結構不合理現象
一是存在老化嚴重的農業機械,沒有能力進行更新換代。二是動力機械中分布不合理存在小型機械多,大中型機械少的現象。三是農機作業不能合理的進行配套,配套比率低。四是缺少適合本地區農業結構的機型。
2.3裝備結構不合理
存在很多限制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因素,如大中型機具較少,小型農機具較多,配套范圍小,農機作業范圍不廣等等因素
3 農業機械化發展思路和重點
3.1發展思路
緊緊圍繞實現農業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堅持提高效益與節約并重,以促進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增收、建設現代農業為目標,以農業節本增效為中心,以科技進步、管理創新和企業改革為動力,以政策法制建設為保障,實施項目帶動。通過機制創新和體制創新,不斷提高農業裝備水平和農機作業水平,大力發展農機服務產業化,增強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水平,不斷增強農業機械化對國民經濟發展及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支撐和保障能力。
3.2發展重點
“十二五”期間,農業機械化發展要緊緊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這條主線,推進農業區域化、標準化、產業化、市場化和服務社會化,不斷提升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點是主攻主要糧食作物機械化、保證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在糧食生產機械化上實現新的突破。
4 促進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建議
4.1健全農業機械化政策法規體系。繼續全面貫徹落實《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加快農業機械化法律法規建設,健全支持和保護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
4.2加強農機監督管理體系建設
從政府改革入手,轉變政府職能,依法行政,使政府真正承擔起經濟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的職能。加強農業機械化行業標準體系建設廠農機試驗鑒定體系建設、農機維修網點建設、農機產品質量投訴監督體系建設、農機安全生產監理體系建設,保障農機使用安全和農民的合法權益,凈化農機市場。
4..3完善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建設
以市場為導向,積極引導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發展和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鼓勵農業生產經營者共同推廣、使用、合作經營農業機械,提高農機利用率,促進農機服務社會化、標準化、專業化、產業化發展,增強服務功能,打造農機社會化服務品牌,促進農民增收。
4.4加強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能力
圍繞服務“大農業”、發展“大農機”戰略,加快農業機械化新技術、新機具的研究和開發,突出關鍵作物關鍵生產環節,著力解決農機科技創新滯后、技術供給不足問題。
5 我國農業機械化的未來發展趨勢
5.1 建立技術開發和技術推廣為主要內容的科技保障體系
農業機械是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和農業生產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它代表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加強農機化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建立行政驅動與市場引導相結合的新型運行機制。農業機械本身是現代工程技術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同時又是其他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方面大面積應用的有效載體。
5.2 具體來說農機化將重點提升質量水平,集中力量提升農業機械設施產品質量;集中力量提升農業機械設施作業質量;集中力量提升農業機械設施維修質量;集中力量提升農業機械設施服務質量。現階段是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黃金時期,加快實施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既是改善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農業生產勞動率的重要措施,也是縮小城鄉差距、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整體水平的重要條件。對于鞏固和發展我國農業基礎地位,堅持和諧發展,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前進具有重要意義。
6 結束語
今后發展有特色的主要農產品生產機械化,因地制宜地向經濟作物、設施農業、養殖業和加工業發展,進—步拓展農業機械化的作業和服務領域,滿足農業生產多樣化需求是我國農業機械的發展方向。推廣保護性耕作,以節水、節肥、節種、節藥、節油和資源綜合利用機械化技術為重點,從而加快節約型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步伐。堅持總體與區域發展協調、質量和效益并重的原則,“十二五”期間我國農業機械要突出綜合性、節約性、高效性、適用性和安全性,增強農業機械化對國民經濟發展及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支撐和保障能力,為促進農民增收提供強有力的農業機械化技術支持和社會化服務體系。
參考文獻:
[1] 陳金虎.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存在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D].長江大學,2012.
[2] 馮啟高,毛罕平.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及對策[J].農機化研究,2010,(02).
[3] 鞠金艷.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系統分析與對策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2011,(03).
篇3
一、新時期農業機械在農村中的使用狀況
1.農機裝備數量不高
2.農業生產的地區發展不平衡。
3.生產作業方式落后
二、農業機械化的地位
1.在農業生產中機械化生產方式將發生變化,一是機械化生產由輔助、次要地位轉化為居主導地位的根本性轉變。二是農業生產要素配置格局逐漸優化、現代化。三是農業機械裝備向技術含量提高。功能增多,結構優化,品種多樣化、系列化發展,農業裝備逐漸形成系列產品、成套設備、機器體系。四是農業機械化發展模式由重生產能力提高、資源開發型向重增長質量和效益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由投入型增長向效益型增長轉變。
2.農業總體素質提高的特征表現為隨著農業裝備水平的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也大提高,從而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勞動生產率都大幅度提高,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城鄉差距縮小。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過程,是農民素質提高、是培養新型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也是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應用新裝備、新科學知識和手段改造傳統農業、不斷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農民由使用傳統手工生產工具到使用現代農業機器,從憑經驗、體力生產轉變為應用科學技術和先進裝備生產。
3.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有了生產經營自以后,收入并不高的農民會主動加大農業機械化投人,逐漸成為我國購置農業機械的主體。
三、農業機械化在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1.農業機械化能解決農村生產力問題
(1)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業產值,在大量農民轉移出去搞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后,農民迫切需要使用農業機械來完成人力無法完成的作業項目,同時要求提高單位產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致富手段和致富項目,以此達到高產值換來高收入。農業機械化已經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一項重要手段,是農民“生活寬裕”的重要保障。
(2)農業機械化進一步提高農村生產力,主要有:①農業機械化是改善農業勞動條件,減輕勞動強度,實現更具人文關懷的農業文明生產,落實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②農業機械化促使農民生產、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促進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營造和建設和諧農村,建立“學科學、用科學;學技術、用技術”的良好氛圍,使文明之風進入千家萬戶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③農業機械化是解放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提高人口素質與修養,連通城鄉文明,拉動城鄉互動的橋梁與載體。
2.農業機械化能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1)發展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機械化是強大的支撐。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要提高種植業中經濟作物、畜牧業中養殖業、農產品中名優特新產品、農村經濟結構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比重,農業機械化將為此提供技術和保障。
(2)農業機械化改善和美化了農村和城市的環境。機械化植樹、造林、種草,為改造自然環境,治理水土流失,美化農村城市的前提和手段,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
(3)農業機械化是農村資源開發的重要手段。農業機械化為農村資源開發和合理利用,精準農業、標準農業的發展,農副產品的精深加工、地方工商業建設、牧業建設、林業建設等諸方面都起到支撐和保障作用,為農村綜合發展起到促進和保護的作用。
3.農產品的數量與質量得到提高
使用農機在解放農村生產力的同時,也提高了農產品的生產數量和質量。農產品的數量與質量得到提高,農產品的價格也就降低了,社會也得到了發展。
四、農業機械化進程中的主要困難及解決措施
1.對農機的投入力度不足
(1)農機裝備結構性矛盾突出
(2)農機科研創新、生產能力不夠
(3)農機化服務體系建設相對滯后
覆蓋面廣的大型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數量少,基層公益體系不健全,農機服務隊伍的總體素質還不高;農機市場管理不夠規范,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農機化信息網絡不健全,農機信息化建設滯后;跨區作業以機收為主,其他作業較少,農機綜合利用率還較低,規模效益較差。
2.農業機械化的解決措施
(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增加投入
充分認識農業機械是先進農業技術的實施載體。各級政府要提高對農業機械化重要性的認識,把農業機械化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要積極引導不同經濟成分的組織和農民加大對農機化的資金投入,爭取銀信部門的信貸支持,形成以政府資金為引導、農民和集體經濟組織投資為主體、社會資金投入為補充的良性投資機制;進一步增加購機補貼資金規模,適度調整農機補貼方案和投資方向,最大限度地發揮政策的拉動效應;出臺各種農機補貼政策,農村信用社要按有關政策規定,積極發放農戶小額貸款和聯保貸款,解決農戶購機貸款擔保難的問題。
(2)加大農機化科技創新和推廣力度
穩定農機推廣服務體系和隊伍,建立以省市農機推廣站為龍頭、縣級農機推廣單位為骨干,專業性農機服務組織、農機生產和經營企業、協會、作業服務公司、農機大戶和經紀人等為基礎的農機技術推廣體系;制定、完善并及時公布省級支持推廣的農業機械產品目錄,鼓勵和扶持農民及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組織購買使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圍繞農業優勢產業和區域農機化特色,建立農機科技示范基地,提高新技術和新機具的轉化速度,切實加快成熟技術的推廣步伐。
(3)完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發展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業機械使用率,解決人機矛盾的重要手段。
篇4
關鍵詞:新疆兵團;農業機械化;回歸模型;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S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4-3782-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4.061
Abstract: In the strong support of national agricultural machinery purchase subsidy and other preferential policies, Xinjiang corps’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level was enhanced rapidly. Th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of the gross GDP value and agricultural machinery total power showed that,R2 was up to 0.980 76,with higher model fitting degree. The fit diagram through the OriginPro8.0 data statistics software showed that, the corps’ gross GDP value fluctuated up and down around the line, which indicat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total power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the gross GDP value of the total corps was increased also year by year.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gross GDP value in Xinjiang corps showed that,the re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stimulated the development of corps’ relative industrial chains,with good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Based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the corps’ economy and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have interdependence and mutu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overall strategy of wester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the corps’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dustry should grasp the opportunity and integrate into the global agricultural machinery market,to develop and strengthen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market competition.
Key words: Xinjiang corps;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regression model; economic development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產業[1]。在任何意識形態與經濟體制下,農業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國家的基礎產業、戰略產業、民生產業和安全產業。因此,中國始終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隨之出臺了一系列有利于農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為農業與農機產業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加之近年來中國經濟迅速發展,農業加速實現機械化,農機需求量也隨之大幅增加,中國農業機械制造業進入到了重要的歷史發展時期。
1 農業機械化
農業機械化對促進農業生產[2]、增加農民收入有著重要意義,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及最具活力的因素。許多提高農業生產力、節能增效、保護環境等先進技術[3]離開了農業機械化就無法實現。要實現團場城鎮化,改變農業人口占大比例的傳統生產方式,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實現由傳統手工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就必須依靠農業機械化。
新疆地處祖國西北邊陲,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自然資源,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8個國家接壤,戰略位置極為重要。同時,新疆又是多民族聚集地區,農業是新疆的基礎性產業,農業機械化是新疆農業經濟的顯著性標志[4],是兵團經濟持續發展、社會穩定的有力保障。
2 新疆兵團農業機械化與社會發展
2.1 新疆兵團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
新疆地域遼闊,可耕作土地表面平整且面積較大,非常適合實施機械化作業,有著廣闊的農機市場,農業機械需求量較大,發展潛力很大。但由于各地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自然條件、經濟技術條件差異很大,區域發展不平衡性較為突出,北疆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而南疆發展則較為滯后。
近年來,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等優惠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新疆兵團農機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兵團農業機械總動力從2007年的303.53×104 kW增加到2013年的458.72×104 kW[5](圖1),2013年兵團主要農牧團場農業機械配備情況見表1。農業機械化發展進入到高級階段,機械化生產方式已占農業生產的主導地位,農業機械化在團場經濟基礎中的物質支持作用越來越突出[6],農業實現機械化作業已成為兵團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途徑。
2.2 農業機械化增強了兵團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了農業生產能力
在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建設中,除了農田水利建設之外,農業機械化同樣是一個重要的方面[7]。農作物生產能力的提高一靠優良品種,二靠先進的作業機械。農業機械化水平的大幅提高,可以把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獲得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同時,農業機械在抗旱排澇、除草滅蟲、抵御自然災害方面也發揮了積極高效的作用,在受災時期保障了農業不減產、穩產。
2.3 農業機械化加快了農機科學技術進步的速度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標志,從生產力的角度來看,農業機械是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是農業生產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農業的發展史同時也是一部農業生產工具的演變史,從原始農業的簡單手工勞動工具到工業革命之后機械化農業機具的大量使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使農業生產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新世紀以來隨著新疆兵團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優勢農產品,畜牧業和特色林果加工業等項目的實施對農業實現機械化的要求更迫切,因此農業作業機具呈現了多樣化的發展趨勢。農業科技與機械化相輔相成、共同發展,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科技成果的物質轉化,農業機械的推廣應用本身就是科學技術進步的過程。同時,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科技實施的載體,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降低了作業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強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2.4 農業機械化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機械化秸稈粉碎還田是目前新疆兵團處理農作物秸稈的有效途徑,既解決了焚燒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又增加了農田土壤的有機含量。傳統的使用鏵式犁翻耕、耙土、鎮壓的旱地耕作技術[8],造成地表土壤細碎,農閑時期表層土壤,極易形成沙塵暴。實施保護性耕作,通過作物秸稈收割殘茬覆蓋地表,則減輕了風蝕、水蝕,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改善了團粒結構,增強了表層土壤之間的吸附力,是治理團場農田揚塵的有效舉措。國外成功治理沙塵暴的經驗表明,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不僅能抑制農田揚塵,減少沙塵暴的發生次數,還可以增強旱區農業的抗旱節水保墑能力。根據美國農業部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保護性耕作可以減少水土流失量的16%~19%。使用高效精準植保機械,可以減少農藥的使用量,降低其對大氣、土壤和水源的污染。使用新型節水灌溉機械進行噴灌、滴灌可以節約寶貴的水資源,提高工作效率。在兵團實施的秸稈粉碎還田、保護性耕作和節水灌溉等高新技術項目,不僅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經濟發展,還節約了水資源、減少了碳排放量,非常有利于環境保護,促進了兵團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5 農業機械化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
農業專業化技術水平的提高離不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農業機械化是農業實現產業化經營的物質基礎,其促進了農副產品生產、運輸、加工、貯藏等各個生產環節的高效運行。根據新疆兵團農業產業的結構調整,農業生產正在從產前逐步擴展到產中、產后,從傳統的種植業向畜牧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特色林果業等領域拓展。推出新型的農業作業機具,適用于農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標準化作業、專業化生產經營,有利于促進農業經濟效益和農產品質量的提高。同時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也帶動了農機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如農機作業服務、油料供給、技術培訓、維修和銷售等行業的蓬勃發展,既促進了經濟發展,又增加了兵團的就業機會。
2.6 農業機械化增加了團場職工收入,改善了生活條件
隨著近年來人工成本的急劇上漲,農業實現機械化作業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目前團場職工采用機械作業與雇人工作業相比,可以節約一半的開支。而且機械作業減小了損失率,增加了作物產量。機械作業替代人工勞動,使更多的人從事第二、三產業,增加了他們的收入,減輕了勞動強度,改善了生存環境。
3 農業機械化與新疆兵團經濟
3.1 農業機械化促進國民經濟發展
從人類早期的原始手工農業到當今的機械化現代農業,勞動生產工具始終都是劃分經濟時代的重要依據。先進農業機具的大量推廣應用,使得自然資源得到更廣泛、更有效的利用,農產品的產量和農業附加值隨之大幅增加,最終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且農業機械化程度越高,對社會經濟的推動力就越大。
統計數據表明,美國與農業相關的人數占就業總人數的30%以上,產值也不低于30%,農業仍然是國民經濟中最重要的部門。美國使用機械化、現代化的生產手段,生產出豐富的農產品支撐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如果農業沒有實現機械化作業,美國至少有1/3以上的人從事農業生產,有30%左右的人力是農業勞動力,1/4以上的農產品將會在農業內部消耗,就沒有現在發達的農業生產力,就形不成今天這種現代化的經濟結構,也不會有美國農業在當今世界農業中的領先地位。
3.2 新疆兵團農業機械化與GDP關系
根據計量經濟學的相關理論,GDP與代表農業機械化發展程度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同步協調的,從長期看是相關關系的,即它們的某個線性組合應當是平穩的。通過揭示GDP和農業機械化發展程度的各個參數之間存在的客觀量化關系,而把這種關系具體化、數量化,使人們能更深刻地掌握其中的規律,更好地按事物的客觀規律辦事。
根據世界范圍內經濟發展的共同規律來看,農業機械化與國民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圖2)。隨著新疆兵團農業機械總動力的穩步上升,全兵團GDP值和農業生產總值也逐年升高。
2007-2013年新疆兵團GDP總值與農業機械總動力數據見表2[9]。
將表2數據代入OriginPro8.0數據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算,整理所得結果見表3。
根據分析所得結果,建立新疆兵團GDP總值與農業機械總動力線性回歸模型如下:Y=-1 643.541 27+0.382 63X。其中Y代表兵團GDP總值,X代表農業機械總動力。回歸方程中的R2高達0.980 79,說明兵團GDP總值與農業機械總動力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線性相關關系,模型擬合優度較高[10]。回歸方程揭示了兵團GDP總值與農業機械總動力的這種量化關系,即在現階段農業機械總動力增加1千萬kW,兵團GDP總值將增加0.382 63億元。全兵團農業機械總動力的持續增加使得兵團GDP總值也相應大幅提高。
從OriginPro8.0數據統計軟件所得擬合圖(圖3)看出,兵團GDP總值圍繞著直線上下起伏波動,說明隨著農業機械總動力的穩步上升,全兵團GDP總值也在逐年增加。
3.3 農業機械化帶動新疆兵團相關產業鏈發展
農業機械化除了有提高農業生產勞動效率的直接經濟效益之外,還有帶動相關產業鏈發展的間接經濟效益。隨著兵團農業機械總動力的逐年提高,兵團農業總產值、農機經營總收入、農機利潤總收入也隨之上升(圖4)。為了滿足農機產業的需求[11],必將促使農機制造、銷售、維修、電子、電力等部門擴大生產規模,從而促進城市制造業和鄉鎮企業的發展。發展農業機械化需要相應的基礎配套設施,又加速了建筑、交通、能源等部門的擴大和生產的發展。農機產業是聯系農業和工業的紐帶,發展農業機械化能刺激工業對農機產業的投資和團場自身的消費,從而帶動國民經濟的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4 新疆兵團農業機械化發展方向
在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中[12],計算機網絡、電子技術等高新科學技術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同樣要跟上社會發展,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由人工作業轉變為無人自動化作業。
在農業生產中,日本的農作物在育苗、種植、收獲等環節已全部實現機械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農業強國美國也大力開發農業自動化作業機械,結合GPS衛星定位系統,實現了谷物大田作業的無人操作。新疆兵團的農業機械化發展由于受到經濟、技術條件等因素的制約,短期內不可能快速實現發達國家農業生產的自動化與智能化,但應將其作為農業機械化未來的發展方向,加強該技術領域的研發力度。
當前各個行業的競爭發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業現代化、機械化、自動化在推動農業發展的同時也在相當程度上滿足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核心是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要將農業機械化納入到高校教育體系當中,培養高端技術人員。同時,對現有的農業機械人員進行培訓進修,使其在原有的基礎上深化理論創新,更好地為農機事業服務。
國際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進程,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今天[13],國際化已經影響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國際化為新疆兵團農機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嚴峻挑戰。兵團農機要融入到全球農機市場,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同時,新疆農機市場也要對外敞開大門,允許國外農機進入,完善市場機制,公平競爭,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引進來、走出去,讓世界共享人類文明先進成果。兵團農機在國際交流和市場競爭中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在國際化進程中成長壯大。農機制造業在國際化中發展、受益、接受考驗,新疆兵團農機產業將為全球農業機械化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5 結論
新疆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現在又成為“新歐亞大陸橋”的橋頭堡、“絲綢之路新經濟帶”的核心區域[14],新疆在中國經濟向西開發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這些都是新疆農業發展的有利因素,為新疆農業機械化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新疆兵團農業機械化裝備盡管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但與農業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然較大,尤其是在大型、精準、聯合、環保作業等機械方面。在不遺余力地推進兵團農業機械化的同時,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農業機械化是一個客觀發展的動態過程,不是在短期內一蹴而就就能實現的[15]。農業機械化不僅僅是技術發展應用過程,也和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息息相關,緊密聯系,不可能脫離這些因素孤立地發展。經濟與農業機械化相互依賴、共同發展,以農業生產為主導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應根據新疆兵團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于兵團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戰略,分階段、有步驟地實行。
參考文獻:
[1] 楊忠娜,蔣桂容,唐繼軍.南疆區域經濟差異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36(1):73-79.
[2] 鄧宏海.現代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趨勢[J].農業工程學報,2009(1):11-12.
[3] 劉和鳴,王 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機械志[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4] 弋曉康,劉曉蕊.新疆兵團農一師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與水平分析[J].中國農機化,2011(6):46-48.
[5] 孫法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統計年鑒2014[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6]楊宛章.定量優化農機裝備結構的研究[J].新疆農業科學,2013,50(1):189-193.
[7] 王平靜.新疆兵團農機化發展現狀及戰略研究[D].新疆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09.
[8] 高煥文.保護性耕作技術與農具[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9] 劉和鳴.兵團年鑒2014[M].新疆五家渠市:兵團年鑒出版社,2014.
[10] 張 琰,夏顯力.農民參與新民居建設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4,35(6):733-736.
[11] 孫福田.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發展的貢獻及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的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04.
[12] 歐 飄.現代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思考[J].湖南農機,2012,39(7):1-2.
[13] 白人樸.對我國農機國際化的幾點認識[N].中國農機化導報,2013,5(6):6.
篇5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農民;增產;收入;糧食產量;影響
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推動了農業的機械化,同時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是實現農業增產和農業增收的重要手段。鑒于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關系到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因此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動農業的機械化,提高機械化水平。
一、農業機械化對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作用
農業機械化代表了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技術化水平,極大的推動了農業的發展,并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可見,農業機械化對農業和農民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農業機械化對農業增產的促進作用
農業機械化極大的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是對傳統農業發展的創新和改革。首先,農業機械化使得人均糧食產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糧食生產區推進機械化的進程,大大的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以及產出率,真正的實現了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拓展了農產品的范圍,進而調動了農民種植糧食的積極性,極大的促進了農業的增產。其次,農業機械化擴大了農業產業化的規模,擺脫了生產和經營管理對農業發展的束縛,擴大了發展規模,進而推動了農業發展的質量和速度。可見,農業機械化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并且降低了農業生產的成本。截止到2012年,我國農業的機械化水平達到了57%,農業進入了機械化階段,推動了農業經濟的增長。
(二)農業機械化對農民增收的促進作用
農業機械化不僅推動了農業的快速發展,還未=為農民增收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在農業機械化的推動下,糧食產量提高,并且投入減少,這就為農民增收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與此同時,農業機械化解放了勞動力。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大大的提高了農業發展的效率,減少了人力的投入,這就解放了勞動力,進而使農民可以通過其他推經賺取更多的報酬。
二、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各種大型以及中小型的農業機械應用于農業生產,對提高農業產量和增加農民收入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由于各個方面因素的制約,我國農業機械化的水平還不是很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又阻礙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首先,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多,且人均耕地少,這就使得在農業機械化的過程中解放出的剩余勞動力難以完全吸納,特別是在二元經濟狀態下的農業基礎較為薄弱,政府對農業機械化發展缺乏充分的支持和補貼。其次,由于我國的農業機械化進程處于起步階段,農業機械各個方面還不完善,進一步阻礙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例如機械使用對能源供給以及環境的重大影響,特別是隨著我國農業機械使用量的不斷增長,耗油量也不斷增加,于此同時機械的使用效率也不高。此外,石油價格的上漲對機械化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約,加大了機械化的成本,并影響了農民的收入水平的提高。
三、推進農業機械化的對策
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的增產和農民的增收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需要著眼于當前農業機械化過程中的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推進農業機械化的進程,這就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加強對農業機械化研發的投入
農業機械化離不開技術的支持,因此需要政府加強對機械化研發的投入,特別是要對一些生產效率低的產業進行技術的扶持。充分的認識到農業機械化帶來的經濟效益,進而根據國情建立相應的機械化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同時政府要采取優惠政策鼓勵機械企業建立自身的研發機制和研發體系,并引入到市場競爭中,為機械化注入競爭的血液,推動機械化的快速健康發展。此外,為了建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良性循環,需要引導院校的參與,共同克服技術難題,真正的做到優勢互補,加快相關產品的成果轉化進程。
(二)加快農業機械推廣速度和范圍
農業機械的研發是農業機械化的一個開端,研發出適合地區使用的農用機械以后,還需要借助一定的措施進行機械的推廣,即讓農民了解到機械的性能和效果,進而調動其農民使用農業機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就需要建立一支推廣團隊,方便技術人員對農業機械的使用進行技術指導,包括使用和維修保養的方法,提高農民使用機械的素質。此外,還需要向不發達地區進行技術的推廣,使農民及時的了解產品,并自覺的使用,特別是要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使其了解到機械化的信息,真正的使其成為農業機械化的主力軍。只有農民掌握基本的農業機械知識,才能夠結合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正確的使用機械,充分的發揮其增收和增產的作用。
(三)建立機械化發展體系
大力開展科技下鄉培訓活動.用知識武裝農民,這就需要建立良好的科技培訓體系,各級政府將鄉村機械化使用率作為干部考評點,建立科技與使用者之間的橋梁。更要增強農民對機械使用的信心,建立適當的機械使用風險保障機制,鼓勵農民使用新機械,要確保通過機械的使用讓農民看到實在的好處,通過收入的增加讓他們自發使用機械。改善農業機械發展的環境,設立機械使用基金,確保機械的使用而增收,建立一種良性的循環模式。
四、結束語
總之,農業作為我國的基礎性產業,直接影響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動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而農業的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推動農業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對提高農業產量和增加農民收入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政府應該抓住這一機遇,加大對農業機械的資金和技術投入,鼓勵企業研發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機械,并做好相應的推廣工作,進而提高農業的生產質量和效率,為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瑞成.科技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加的障礙與對策研究[J].農業技術經
濟,2012(02)
[2]張曉山.農民增收問題的理論探索與實證分析[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1(07)
篇6
[關鍵詞] 農業 機械化 推廣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3-0204-01
“三農”事業發展越來越好,加之農業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使得農業機械化發展勢頭良好,由此可以看到未來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光景。但是,要想真正達成這一夙愿,需要在今時今日做好農業機械化推廣工作。然而,正處于發展階段的農業機械化,在具體落實農業機械化推廣工作的過程中還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導致農業機械普及率不高。由此看來,進一步強化農業機械化推廣工作很是必要。
1 農業機械化推廣工作的現實意義
在我國高度重視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近些年我國農村呈現出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就以農業來說,農業生產已經擺脫了“靠天吃飯”的局面,越來越多的農業機械應用于農業生產之中,降低了勞動力,同時還能科學化、合理化的栽種農作物,進而實現優質高產的目標,為廣大農民群眾創造較高的經濟效益。這充分說明了農業機械具有較高應用性、有效性、適用性。基于此,良好的開展農業機械化推廣工作,相當于將農業科學技術推廣給廣大農民群眾,使之切實有效的應用技術來進行農業生產,如此便可以構建高產、優質、生態是農業技術體系,彌補傳統栽種技術、栽種手段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良好的進行農作物種植,促使農作物良好生長,同時降低勞動力[1]。所以,無論是出于提高農業生產水平考慮,還是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考慮,農業機械化推廣工作均具有較高的現實意義。
2 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的分析
的確,農業機械化的推廣具有較高的現實意義,積極落實此項工作,利于改變農業生產現狀,促進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但是,目前農業機械發展現狀尚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具體進行農業機械化推廣的過程中面臨一些問題,導致農業機械化推廣效果不佳。目前來看,農業機械化推廣工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2.1 基礎薄弱,農業機械化不夠先進
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我國農業機械化起步比較晚,且基礎薄弱,這使得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有限,致使農業機械難以全面滿足農業生產需求,如此降低了農業機械利用率。據相關資料顯示,建國初期農用拖拉機數量僅110臺左右,并且大型農業機械基本沒有。在如此的局面下,一點點推進和發展起來的農業機械,雖然有很大程度的進步,但其技術含量、先進性、創新性、適用性等方面還是有一定欠缺的,致使農業機械難以滿足農業發展新要求。
2.2 農業化財政不足,農機應用率不高
作為農業大國,我國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發展,為此頒布了一系列的惠農政策。這其中一項就是農機購置補貼,以此來增加農民購買農機的熱情,使之利用農業機械來進行農業生產,推動農業持續健康的發展。但是,對于廣大農民群眾來說農業機械購置的成本較高,自身經濟水平有限,因此很多農民并沒有購置先進的農業機械,而是按照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來進行農耕、農種。這側面說明了我國農業化財政補貼不足,難以讓農民普遍使用先進的農業機械,相應的農業機械的應用率不高[2]。
3 做好農業機械化推廣工作的有效措施
基于以上內容的分析,確定影響農業機械化推廣的因素較多,導致農業機械化推廣工作的落實舉步艱難。對于此種情況,筆者的建議是采取以下措施來改變現狀。
3.1 加大政府財政支持
的確,我國政府已經頒布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對改善農民農業生產現狀有很大幫助。但是要想進一步提高農業機械在農村地區的普及率,還需要政府極大財政支持,一方面是加大對農業機械產品研究的投入,以便創新和創造農業機械新產品,從而提高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是加大農民購機補貼,以便農戶有能力購買和實用農業機械,如此必然能夠提高農業機械的普及率,為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創造條件[3]。
3.2 加強農業機械化推廣
出于推動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考慮,在優化農業機械化推廣工作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加強農機推廣和農機服務。也就是建立專門的機構,定期或不定期的開展農業機械培訓,以便農戶能夠學習這方面知識,對農業機械有進一步的了解,認可農業機械的適用性和有效性,同時也能使農民具有一定的機械操作、維修能力,為更加靈活、有效的使用農機奠定基礎。另外,還要制定統一的農機評價和檢測標準,以便有效的控制農機生產商的農機生產,保證農民購入的農機沒有缺陷,可以長時間有效的使用[4]。
3.3 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
鑒于當前我國農業機械的技術含量不夠,在優化農業機械化推廣工作的過程中,還應當注意加強農業機械方面的研究與創新。也就是積極引進外國先進農機技術理念,借鑒外國產品開發的經驗,再結合本國農業生產實際情況,進而積極研究和創新農業科學技術,實現農業機械產品自主創新的目的。
結束語
基于本文一系列的分析,確定基于農業機械的農業生產,將改變傳統“靠天吃飯”的局面,同時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促進農業持續健康的發展。但因目前農業機械化推廣工作落實不佳,導致農業機械在農村地區的普及率不高,不利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對此,應當通過加大政府財政支持、加強農業機械化推廣、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等來優化農業機械化推廣工作,為促進農業良好發展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宋守江.基層農業機械化推廣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J]. r業機械化
與電氣化,2013,(02).
[2]徐法金.繁昌縣機插秧推廣工作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12):14-15.
篇7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現代農業;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S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3)-06-0144-1
我國農業生產正處于一個從傳統型耕作到現代化農業機械化轉型的過程中,如何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以下文章是結合公主嶺農業現代化實施情況對農業機械化處于現代化農業中的發展情況進行分析,為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指引新的方向。
1 現代化農業與農業機械化發展背景
現代化農業是隨著“十一五”計劃的出臺,是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前提下日漸提上日程的。只有實現農業現代化才能走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而農業機械是提高農村生產力的重要因素。想要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加快農村生產力的提高,現代化農業是促進農村生產力發展的必經階段。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決定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度。而要實現現代化農業必須解決農業機械化問題,他們之間是缺一不可,相輔相成的。要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必須采用農業機械化服務,才能使農村推進工業化服務,從而縮小城市與農村之間的貧富差距。因而,農業機械化的實現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所必須經歷的過程。
2 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現代化關系
只有不斷地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才能夠提高勞動者的文化素質,從而培養他們相應的勞動技術。提高農業機械化建設的發展水平,需要運用現代的文化知識去武裝勞動者,不斷地提高他們的農業技術知識面,從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所以說,實現農業現代化建設前提是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現代化農業的發展狀況,決定農業機械化實施程度。從農業機械化過渡到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必然階段。農業機械化的使用改變了以往傳統的耕作模式,而機械化作業卻大大實現了人工所不能達到的現代化科學技術水平的要求,極大地減少了勞動力的耕作難題,生產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生產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為機械化農業生產提供了規模化和專業化的堅實基礎。
目前,我國農業正處于一個重要轉型階段,農業機械化的市場化運作與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生產領域已經從糧食作物轉向到經濟作物,從大田農業生產向設施農業轉變,有的地區更向觀光式農業發展拓寬。農業機械化幾乎占據了整個農業生產活動,農民面對著現代化大農業時代的來臨,都認識到了時代的必然性。現在的農機化生產作業已成為既經濟又能增加效益的方法。此外,節約開支增加效益的方法,要完全依仗人力和畜力的勞動去發展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改變以往傳統的思路,因此,只有運用農業工作者的農業技術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從實踐結果表明,農業機械化作業運用到我國糧食生產中,不僅能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又能增加作業面積產量,從而能降低作業成本,提高作業的質量,增加農產品商品率和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農機作業社會化進程加快,競爭激烈促使收費水平下降,一些關鍵農機化技術獲得突破,大幅度降低了農機作業成本,是促進農業現代化的標志。
3 農業機械化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措施
結合農業現代化發展,我們會把農業機械化發展納入現代社會經濟當中,從而取得政府財政方面的支持,稅收得到優惠,得到金融業扶持等,政府出臺的有關政策法規會對農機化的發展起到支持保護。全社會要積極主動的推動其他農業也加入到現代化農業的發展當中,從多方面著手,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得到完善。依法建立和完善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產品質量、安全質量、維修質量,更新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體系標準,進而在最短的時間內加快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進程。拓寬發展范圍,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建設,從而才能建立以農業機械化服務為基礎,專業為前提,農機大戶為主體,農業機械化組織為紐帶的農機服務體系。引導市場成為農業機械化的導向,充分體現以服務為手段,融入推廣服務的多元化農機服務機制,為日后的農業生產活動提供良好的后勤保證,真正做到為農業生產活動提前、產中、產后的三位一體服務。
篇8
1.1高質量的機械化作業能夠提高農業生產資料的利用率
機械藥劑滅草技術、機械抗旱保墑技術、農肥深施技術等機械化作業技術,不僅能夠節約資源、降低生產成本,還能夠大大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從而提高對農業生產資料的利用率。
1.2高技術、高效益的機械作業可以提高農業產出率
農業機械化推廣了先進增產技術的發展,大幅度地提高了農作物單位面積的產量和農作物產品的質量,使農業產出率有很大的提高,增加了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
2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現狀
2.1農業機械化裝備結構不科學
當前我國在玉米、小麥等糧食的收割方面實現了大幅度的機械化,但是仍然存在著農業機械化裝備結構不科學的問題。主要有以下表現:動力機械比較多,但是配套機械很少,配套率不高;有較多的糧食生產機械,但是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很少;有較多的小型機械,但是大中型機械卻很少。并且我國農業機械化設備的產業集中度不高,主要以小企業為主,有一定規模的大型企業很少,大多數生產企業不具備研發和改進的能力,僅僅是依靠引進國外技術,或者是對低端產品進行仿制,使得農業機械化裝備結構不科學。
2.2農業機械化生產規模較小
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和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只有小麥、玉米的播種收獲機械化程度比較高,而水稻與其他的經濟作物的機械化水平都不高,整體降低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同時,我國農村的經濟發展速度不高,糧食生產比較分散,農民的經濟水平不高,對農業機械的購買力不高,也使得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生產規模比較小,發展速度比較慢。
2.3農機服務產業化服務體系尚不健全
當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的服務程度較低,也沒有完善的產業化服務體系。明顯滯后的農業機械化公共服務能力,不能很好的適應農業機械服務產業化、社會化和市場化的需求,嚴重的限制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速度。并且農業機械服務的組織程度不高,區域發展不協調平衡,也使得其不能適應農業機械服務產業化發展的需求。
3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策略
3.1建立農業機械化發展長效體制
一是要提高農民的購買力。農民收入不高、資金累積不多、不能買到大中型農業機械設備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所以,政府要加大信貸和補貼的力度,來提高農民對農業機械的購買能力;二是把握好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模式。替代人工勞動、提高勞動效率、降低勞動強度是農業機械的作用。對我國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的現狀進行分析,可知我們的農業機械化發展只能走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的道路。因為我國的土地經營分散、規模小,農民對農業機械進行購買主要是作為增收致富的手段而不是滿足自身生產的需要。可見,這樣的農機發展模式不僅降低了作業成本、提高了農業機械的利用效率,還滿足了農民對機械化的需求,大大提高了我國農業的機械化作業程度。
3.2構建農業機械化創新體系
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構建農業機械化創新體系,一是提升我國農業機械產品的制造水平;二是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加大農業機械新產品的改進和開發力度,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與市場競爭能力;三是為了導入信息處理技術和自動控制技術等新的科學技術,要對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與關鍵技術進行大力開發。
3.3推進節約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要推廣質量高、技術高、能耗低的節約型農業機械,建立健全節約型農業機械化體系,這樣不僅可以解決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過程中的資源少、資本低和勞少的問題,還可以實現我國農業機械化的可持續發展。
4結語
篇9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農業經濟增長;生產方式轉變
1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經濟增長的作用
(1)提高生產效率。
農業實現機械化就是以先進的機械化工具,代替以往的畜力以及人力生產,從事播種施肥、抗旱抗澇以及翻土平地等工作,提高農業生產的工作效率,促進農業經濟增長。通過先進的機械化工具,可提高復種指數,提高土地利用率。機械化設備可以更加科學地把握噴灑農藥、施肥以及播種的時機,提高農業生產質量,間接地提高勞動效率。農業機械化是我國農業實現科技化的重要基礎,有利于在農業生產中推廣高科技生產手段和工具,進而促進我國農業經濟健康、穩定的增長。
(2)呈現規模效益。
農業全面實現機械化,提高農業生產的機械作業量,進而降低農業生產的機械損耗量,更好地將生產活動和機械化的規模效益充分結合。利用先進的大型農業機械設備,實現農業生產規模化,降低農業生產的成本以及單位。農業全面實現機械化與農業實現規模化是互相促進的關系,通過先進的機械設備可以加快農業向規模化轉型,而在農業規模化的前提下,可以更加合理的配置各種農業生產要素。農業實現機械化以及規模化,可以充分降低生產成本,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進而促進我國農業經濟快速增長。
(3)解放農村生產力。
在當前的農業生產中,大力推廣機械化生產,可以充分降低農業生產對勞動力的需要,進一步解放生產力,有效降低農村生產力對土地的依賴性,給農業居民提供工作空間,增加農村居民的經濟收入,進而促進農村經濟快速增長。農業全面實現機械化,可以將農村居民從土地中脫離出來,進而從事培育或者養殖等高附加值、高經濟利潤的行業。同時,農村居民也可以投入到城市建設中,在增加經濟收入的同時,還可以促進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不僅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增長,還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力量。
2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相關措施
(1)推動機械化創新發展。
農業機械化具有科技含量高、消耗低、效益高、效率高等特點,合理地應用農業機械設備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增加設備的工作量,為了實現農業機械化程度,一定要利用先進技術對其進行科學的改造,優化設備結構。我國政府一定要出臺農業機械化的相關政策方針,將先進技術和農業機械化充分結合,深化科技創新制度,同時還要實行獎勵制度,鼓勵科技創新人員結合農業生產實際需求,進一步做好農業機械化的研發以及應用工作,從而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穩定增長。要不斷堅持農業機械化的自主研發和技術引進同時進行,實現科研機構和農機企業展開共同研發和合作,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理念和研究手段,推動我國農業機械化創新取得突破進展,進而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增長。
(2)加大機械化投入力度。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經濟中起到的作用也日趨明顯,但是當前,我國很多偏遠山區的農村還沒有實現機械化。因此,想要更好地促進我國農村經濟整體增長,農業部門一定要繼續重視農業機械化,并且加大投入力度,確保我國農村可以全面實現機械化生產,提高農業的土地利用率、勞動力利用率以及生產產出率,促進我國農村經濟實現整體增長。同時,我國政府要給予農業機械化一定的財政支持,成立專項使用資金,為農民購買農用機械提供資金補貼,提供優惠政策。各地政府還要根據當地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以及地域特色,結合農業機械化程度,制定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政策方針,促進當地農業機械化程度實現整體提高,進而促進農業經濟健康增長。
(3)提高機械化的社會服務水平。
在農業生產中推廣農業機械化,可以充分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農村勞動力、技術水平以及社會形態等多方面實現轉變,因此,想要利用農業機械化,進一步促進農業經濟增長,一定要提高機械化的社會服務水平。在農業機械化的推廣過程中,會有效降低農業生產對勞動力的相關需求,促使農村出現剩余勞動力,針對這種情況,政府一定要建立科學的勞動力安置政策,解決由于農業機械化導致的勞動力剩余問題,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促進我國農村經濟快速增長。當前,在農業生產中推廣農業機械化,缺乏科學的制度對其進行管理,有關部門一定要引起重視,制定科學合理的制度對農業機械化的推廣進行管理和規范,提高農業機械化的社會服務水平。由于當前我國農民的知識水平普遍較低,對農業機械化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對機械的使用不能完全掌握,針對這些問題,有關部門要加強教育和培訓力度,提高農民對機械的使用能力和重視程度,提高我國農民的整體素質,實現農業機械化更好為社會服務,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快速增長。
3結語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科技已經成為了社會的重要生產力,在我國全力解決三農問題的背景下,農業實現機械化的程度,對農業經濟增長起到的作用越加關鍵。農業機械化可以有效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生產規模化,進一步解放農村勞動力,為農村經濟的繁榮提供條件。通過分析和研究,文章提出通過農業機械化促進我國農業經濟增長的相關措施:推進機械化科學技術的創新、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機械化的社會服務水平,促進我國農業全面實現機械化,進而促進農業經濟健康、穩定、快速地增長。
參考文獻
[1]宋山梅,于海龍.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J].農業經濟,2008,(11):10-11.
篇10
一、正確認識建國以來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機械化問題
我國農業機械化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風雨之路,從總體上看,應該說成績是主要的。①解放前我國基本上沒有農業機械。解放后,我國的農業機械化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很快。到1997年,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達42016萬千瓦,比 1952年的 18萬千瓦增加了 2333倍;農用大中型拖拉機增加到 689051臺,比 1952年的 1307臺增加了 526倍;農用載重汽車875571輛,比 1952年的 280輛增加T 3126倍。與此同時,農村電力等也都是從無到有,得到了巨大的發展。②農業機械化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農業機械的推廣使用,提高了生產效率,增強了抵抗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狀態;農業機械的使用促使農業向農工貿一體化發展,促進了農業運輸事業的發展。③建立了相當規模的農機生產和推廣體系。培養了一支達二千萬人的農機科研科技隊伍。在農業機械化的推廣過程中,農民開闊了眼界,提高了科技素質。各種基層農機廠、農機站為后來的農村工業、鄉鎮企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④改革開放以來,農業機械由國家統配變為非控商品進A了市場。農民擁有了選擇購買農業機械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自主權,農機投資主體發生了由國家投資為主到以農民私人投入為主的轉變,出現了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格局;另外,農業機械推廣運用領域不斷拓寬。
但是,我國的農業機械化過程中,失誤也不少,值得反思和總結;①在過去,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前,沒有認識到農業機械化是一個經濟技術發展過程,不講經濟效益,不算經濟總帳,而是采用行政命令、政治運動的方式推進,試圖速戰速決,超越了生產實際需要和經濟可能,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造成了很大的浪費,給農業機械化聲譽帶來了不良影響。②在改革開放之前,在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過程中存在“、一刀切”的傾向,沒能注意到我國的自然條件差別很大,農機在我國不同地區需求具有層次性和差異性。③改革開放時期,在對改革前20多年農機化中“左”的影響進行清理時,矯枉過正,出現了80年代初我國農業機械化的否定論。認為“石油農業”在我國行不通,只搞生物技術就行了。認識的模糊造成實踐中的混亂。農業機械失營失控,有些地方農機具被拆分,或因無人管理而報廢。農機教育網絡受到嚴重沖擊。
縱觀我國農業機械化所走過的道路,既有成功的經驗,又有失誤的教訓。但因我國農業機械化的失誤和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暫時困難而對我國發展農業機械化持否定態度是不足取的,筆者認為我國發展農業機械化方向是正確的。機械化代替手工工具,提高勞動生產率,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農業機械化是當今各國現代化農業的重要內容和標志。有人說中國要繞過“6油農業”,X搞“生態農業”也可以實現農業現代化。其實,重視“生態農業”是對的,但不能片面地把“生態農業”與農業機械化對立起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生態農業”是要靠農業機械化這個手段去實現的。我們應當從廣義上理解農業機械化。電氣化、水利化本身就是與機械化相輔相成的,農業運輸、農產品加工和林、牧、漁業現代化也離不開機械化。可以說,整個農業現代化都離不開機械化。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既要反對只片面強調其必然性而不顧客觀條件的冒進,又要反對只片面強調客觀條件性而消極等待,在認識上則不應消極回避它,而應該積極正視它,決不能低估農業機械化的意義。
二、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意義
第一,發展農業機械化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現實要求。①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仍然落后。就勞動工具為主的勞動手段而言,我國農村廣泛使用的仍然是原始的手工工具:犁、耙、鋤頭、鐮刀等,普遍存在的還是人力播種,人辦收割;就勞動對象而言,耕地過于分散零碎,土地利用率低,農田基本建設不斷受損;就勞動力而言,我國農業勞動人口多,但素質差。只有大力提倡科教興農,推廣農業機械化,才能改變生產力落后狀態,使農業生產上一個新臺階。②發展農業產業化,要以市場為導向,實現農業的專業化、企業化的集約化經營。而集約化農業要求有更多的技術和資金的投。人,其中校人大量農業機械則是一項基本要求。②生產工具和基礎設施的落后,使一些農業高新技術得不到有效采用,制約了土地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我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面臨激烈的競爭,發展機械化,改善生產條件,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綜合競爭力已勢在必行。
第二,農業機械化道路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經之路。農業現代化包括技術(機械技術和生物技術)現代化和管理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在技術上就是采用現代的機械技術和生物技術裝備農業,建立起現代化的農業科技體系。機械技術就是機械化,它是從機械操作斤始,進而達到自動化,其作用主要是節約勞動時間,提高工效和勞動生產率,生物核,術包括土壤改良、植物保護、良種培育、化肥、農藥、除草劑以及農田灌溉等。其主要作用是提高農產品的單產和質量,著重于提高土地生產率。只有把機械化和生物技術適當地結合起來,兩重并舉,才能既提高勞動生產率,又提高土地生產率,,西方發達國家在這方面過去曾走過了一些彎路,但現在都基本上把機械化和生物技術結合起來了,而且一配合得較好,從而加速了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和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業生產管理的現代化,主要是指生產組織上實行專業化、一體化和管理方法上的科學化。如運用系統分析法。電腦和通訊網絡等科學技術。而這些先進技術實施的每一環節,都必須以機械化為基礎和手段。可見,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不可缺少的主要內容。農業機械化道路是農業現代化不可逾越的必經之路。
第三,發展農業機械化,它可以成為我因經濟新的增長點。農業機械化的直接經濟效益是.提高農業各生產部門的勞動在產率,降低成本,為農業的產業化。集約化創造條件。農業機械化不僅有巨大的直接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它的間接經濟效益。農機行業是。聯系農業和工業的紐帶,發展農業機械化,擴大‘咱需”,農機行業可以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①發展農業機械化,需要各種類型的農用機器、電力設備,促使農機科研投入大量資金,加快科技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需要多層次的農機供應,促使農機制造、銷售、修配、電子、電力等部門擴大生產規模,從而可”以大大刺激城市工業和#鎮企業的發展。②發展農業機械化需要一定的基礎設施,農村公路及水利等基礎工程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從而刺激建筑、建材、交通、能源等部門規模的擴大、生產的發展。③發展農業機械化需要大量的農機人員*發農民學習農機知識的熱潮,可以進一步刺激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因此,展農業機械化,能刺激工業對農機的投資和農村的消費,只要引導得當,農機行業一定能成為我國經濟的一個新的增長點,從而拉動國民經濟的發展。
第四,發展農業機械化具有社會政治意義。發展.農業機械化人近期來看農民解除了繁重的體力勞動,同時增加了收入,有助于農民身體健康與生活舒適,縮小了工農和城鄉差別。從長期來看,發展農業機械化提高勞動生產率,逐步減少農業人.a,為我國向非農業人口占多數的現代化工業國過渡創造條件。另外,我們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具有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是我們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因此發展農業機械化具有社會政治意義。 三、發展農業機械化的現實困難和對策
任何一項生產力的突破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在我國發展農業機械化雖然具有廣闊的前景,但切不可忽視存在的困難。最突出的困難是:
第一,勞動力轉移困難。由于我國工業發展水平和規模等因素的限制,農業勞動力很難轉移到非農產業中去,客觀上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另外,發展農業機械化對勞動力需求的數量減少,但素質要求提高。而我國農村勞動力數量多,素質差。據統計,農村勞動力中具有大專文化程度的僅占0.31%,高中文化程度的占8.gi%,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2.83%,小學文化程度和文盲占總勞動力的46.75%,這也是發展農業機械化的現實困難之一。
第二,資金困難。農業機械化的農機科研開發、投入生產和農民購買農機產品需要大量的資金。一方面,自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以戶為單位經營后,農業資金難以集中使用。另一方面,我們國家的財政暫時拿不出很多的資金來投入農業機械化,這對農業機械化造成了很大困難。
第三,土地過于分散零碎。農業機械化要求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然而,我國不到15億畝土地被分給2億多農戶,戶均6-7畝耕地,土地被分割得七零八落,不便于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發展農業機械化不利。
此外,農機產品市場還不很規范,農機產品造價高等問題影響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