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課題研究范例范文
時間:2023-10-26 17:30: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科學課題研究范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師范院校 非師范 理工科 大學生 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A
Evaluation System Research on University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Non-normal Major in Normal University
ZHANG Bing, CHEN Xiangguang
(Information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Institut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the normal cultural background effect on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non-normal engineering student, raise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to construct evaluation system of university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non-normal major in normal university.
Key wordsthe normal college; non-normal college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valuation system
近十年來,中國高等教育飛速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也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在這沖擊中,國內很多師范院校紛紛在尋找自己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在師范院校向綜合型大學轉型的過程中,大學生評價體系的構建,是無法回避的問題。本文從服從服務于社會發展規律和遵循人的全面發展規律出發,闡述了師范院校非師范理工科大學生評價體系的構建原則和方法。
1 師范文化背景對非師范理工科大學生評價體系構建的影響
現代科學技術革命已經發展到了高度綜合化的時代,各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更加明顯,科學、技術、生產一體化速度不斷加快。傳統師范院校在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人口即勞動者生產過程中覆蓋面較窄,特別是無法直接深層介入物質生產過程,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發展模式客觀上使得師范院校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具有被邊緣化的危機,師范的頭銜在對準教育市場的同時大大失去了教育之外的市場,為了應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綜合發展模式,突破只以教育教學、人才服務社會的單一社會功能,以滿足國家和地方在發展過程中對高校的經濟功能、文化功能和社會功能的需要。師范院校戰略上從師范特色院校向綜合性大學過渡發展,向綜合性大學轉型的直接結果就是大批量申辦非師范專業,尤其是理工科非師范專業。
實際上,傳統師范院校的戰略轉身并不成功,問題在于學術研究型和教育教學型、綜合性與師范性的關系處理不盡完善。脫胎于師范教育精神文化背景下的非師范理工科大學生的教育培養體系、教育培養機制、教育培養模式以及管理評價體系、管理評價機制、管理評價模式嚴重受到傳統師范文化的影響,甚至是負面影響大于正面借鑒。在辦學思路、辦學定位和辦學方式等頂層設計方面只是戴著非師范的帽子,基礎仍然是師范特色,辦學行為上迷失于師范性和綜合性兩者之間。師范特色一貫強調“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深刻把握人的思想道德形成和發展規律,重視普適性科學文化知識的傳導,重視為人、為師的素質、能力的培養和鍛煉。但對理工科學科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前沿研究滲透不深、參與不廣、投入不足,缺乏競爭力。非師范專業學科建設隊伍對外競爭先天處于劣勢,無法順利獲取資源;對內競爭傳統勢力競爭優勢明顯。傳統的教育教學學科研究優勢就以資源分配優勢方式擠占了理工科學科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前沿研究的生存空間、資源和陣地,結果就是理工科研究成果對教育教學的支撐和承載力度不夠,導致無法有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科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前沿研究。師范院校非師范理工科大學生的評價體系閃爍著師范性色彩的影子,這樣的評價體系無法引導學生按照社會發展需要積極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素質結構和能力結構。這就是目前師范院校理工科大學生評價體系令人詬病的原因。因此,改變師范院校的理工科大學生評價體系是積極應對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2 知識觀、素質觀、能力觀及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與評價體系的構建
大學生評價體系的構建首先關系到頂層設計問題,頂層設計則涉及“建設什么樣的大學生評價體系”和“如何建設科學的大學生評價體系”的問題,而以上兩個關鍵因素受制于對知識、素質、能力的辯證認識。
知識、素質和能力形成三角辨證關系。其中知識是素質和能力的基礎。知識通過人的內化過程變為素質和潛能力,潛能力通過外化過程形成為能力;素質和能力是知識的衍生物,素質和能力具有反作用,分別促進知識的吸收。知識通過客體主體化,內化為認識主體的知識、素質和能力;素質和能力通過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實現客觀的外在知識和主觀的內化知識之間的循環流動。素質是能力的基礎,素質通過主體客體化,外化為能力;能力通過客體主體化,內化素質。素質和能力通過客體自我和主體自我的辨證作用,實現相互轉化。以“知識為中心”或“素質教育”或“能力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客觀上都使得教育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忽略了另外兩者,對學生的成長帶來潛在的負面影響,因此,整合上述三種教育理念,協調知識、素質、能力三者的關系,提出“知識、素質、能力”并舉的教育理念,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以“知識、素質、能力”為核心范疇的評價體系,是回應社會綜合發展和人全面發展的實踐需要,暗含著合目的性、合規律性、合必然性和實踐合理性的本質屬性,是轉換教育理念的必然結果。
3 評價體系的構建原則方法
社會生活包涵教育,教育是生活化的實踐。面向生活的評價體系是全面的、合理的評價體系。高校大學生的生活由政治生活、學習生活、社會生活、職業生活、物質生活、精神生活、虛擬生活等七種生活內容組成。作為評價體系的頂層設計的核心范疇――知識、素質和能力必須貫通以上所有領域。個人全面發展,就是按照人應有的本質,“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對人的全面評價,即全面評價其實踐內容,即七種生活內容。人的本質是實踐的,全面發展必須以全面的實踐為基礎。全面的教育實踐,即引導大學生全面參與七種生活實踐,對全面的教育實踐的評價,必須以全面的評價標準為參照。也就是以知識、素質、能力為頂層設計的評價體系全面貫穿大學生上述七種生活的所有內容。
3.1 全面性原則和主導性與多樣性原則的辯證統一
實踐由動機激發,動機由需要產生。需要的全面性決定了實踐的全面性,實踐的全面性決定了評價體系的全面性。因此,構建評價體系時,必須全面考慮大學生整合、協調發展的需要,面向大學生生活實踐內容構建評價體系,體系內容要全面覆蓋上述七種生活內容等全部領域。在構建評價體系時,在堅持全面性原則的基礎上,也要堅持主導性與多樣性相統一的原則。
3.2 合目的性原則
價值原則是人類所有實踐活動都遵循的兩條基本原則之一,其強調的是合目的性,即強調的是主體的主觀性。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包含指導思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等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們所遵循的基本價值原則,其內容已經逐步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貫穿現代化建設各方面。因此,尤為重要的是評價體系的構建必須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尤其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評價體系的指導思想,評價體系內容要服從服務于社會發展需要,全面體現并反映社會各個方位的實踐需要。
3.3 合規律性原則
建立、健全大學生評價體系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茖W的大學生評價體系的最終目的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相一致的,其培養目標和主要任務也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目標和主要任務是相統一的――即提高大學生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促進大學生自由全面發展。服從和服務于社會發展規律與符合促進大學生知識、素質和能力相互轉化的規律是兩條應當遵循的基本規律。
3.4 突顯大學生知識結構、素質結構和能力結構的全面性
由于受到傳統的思維方式和教育觀念、體制的影響,當前部分大學生形成了在單一專業基礎上構造的單向、線型、平面、封閉、低功能的知識結構。這種片面性的知識結構不利于優質的素質結構生成、能力結構生長。居于突顯大學生知識結構、素質結構和能力結構全面性的要求,理工科大學生要構建全面、科學、合理的泛社會實踐內容的知識結構、素質結構和能力結構,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系統、有機的專業知識結構、素質結構和能力結構,科學的評價體系要積極回應這一基本要求,要在指導思想層面科學引導大學生自覺地優化、建構具有創新活力因子的合理的知識結構體系、素質結構體系和能力結構體系。
3.5 突出理工科大學生知識結構、素質結構和能力結構的特殊性
現代科學走向既分化又綜合的發展模式,綜合中有分化,分化中有綜合。自然科學向社會科學滲透,社會科學探索自然科學的發展倫理。學科發展的趨勢決定了理工科大學生的知識結構、素質結構和能力結構在具有全面性特點的基礎上,必須具有與學科發展相適應的特殊的知識結構、素質結構和能力結構。這種特殊性內在地體現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自然科學內部之間以及學科之間、學科內部之間的差異性和特殊性。在信息化時代,包括信息技術在內的現代科學技術為各種學科門類提供了既綜合又分化的快速發展的基礎條件、空間和手段。
總之,科學發展的普遍性和學科發展的特殊性的辯證統一是當今科學發展的總體特征,因此,要應對好科學這一既分化又綜合的發展局面,理工科大學生的知識結構、素質結構和能力結構必須具有特殊性。由此,決定了理工科大學生的評價體系必須回應科學發展的需要,回應學生面向未來個性發展的需要,引導學生積極構建既與自身實際相適應又與科學發展需要相適應的知識結構、素質結構和能力結構。
本文是華南師范大學“師范院校非師范理工科大學生評價體系研究”課題(670171)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陳雄輝.師范大學理工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07(3).
篇2
1、國內外研究現狀:
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小學科學的課堂教學觀念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研究比比皆是,也總結出許多優秀并值得推廣借鑒的教學經驗。學生的探究能力包括了多方面:對問題的預設能力、觀察力、實驗能力、分析、綜合能力等,在研究學生探究能力的過程中,觀察力與實驗能力比較受重視,有很多相關的經驗與案例,分析、綜合能力的研究較少,以專題形式作研究則更少。此外,思維導圖在教學中的應用得到了肯定,但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使用也是剛起步。此前,我們開始研究運用思維導圖的教學手段進行小學科學教學,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運用思維導圖促進學生分析、綜合能力的研究還沒有先例。思維導圖是英國心理學家東尼•博贊創造的,是目前認為幫助大腦記憶及促進思維發散的有效的思維訓練工具,在全世界的各個領域被廣泛地運用,也在語文、英語、數學、物理等科目的教學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在科學學習過程中必須逐步掌握分析、綜合的能力,而且還要學會利用這些能力獲取更多更新的科學知識。由于分析、綜合能力不是陳述性的知識,它屬于內隱的知識,發展過程與結果不容易體現,因此在小學科學研究中少有重視。但分析與綜合一直被人們認為是人類最基本的思維方法,它是邏輯思維能力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先行條件。小學科學探究要向深層次發展,探索出具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學生就必須具備較好的分析、綜合能力,因此促進學生分析、綜合能力提高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通過運用思維導圖的教學方法與手段鍛煉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是本課題研究的重點。
2、選題意義:
本課題選立科學課中運用思維導圖教學促進學生分析、綜合能力提高的研究目的是:
1)提高科學探究的實效性。增強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使科學思維得到發展。
2)探索思維導圖促進學生分析、綜合能力提高的有效性。
3)讓學生掌握思維導圖的學習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4)老師獲得一種便捷、有效的方法來促進學生分析、綜合能力的發展。
5)促使科學教學方法多元化。
3、學術思想及立論根據:
依據有效教學理論、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多元智能理論及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認知規律,我們認為:科學課堂是一個放飛夢想的天堂,科學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促進學生智能全面發展的過程。使用并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來幫助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是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和目標。在小學科學學習中,學生經常要運用分析能力來解讀數據,作比較,運用綜合能力來找規律,下定義。分析、綜合能力是思維發展的基礎,探究的本質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與發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分析、綜合能力的培養是非常必要的。小學科學課程標準關于科學探究的具體內容標準中也明確要求,要求學生在科學學習過程中必須逐步掌握分析、綜合的能力,而且還要學會利用這些能力獲取更多更新的科學知識。可見,分析、綜合能力是幫助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和掌握科學規律的必要能力,它為深一層的科學探究做準備,促進分析、綜合能力提高對學生思維發展具有極大的意義。同時在認知心理學中也認為,兒童時期處于具體運算階段,逐漸具備分類、排序、思維“可逆性”等能力,可以開始進行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不過在操作的時候還必須借助表象、符號等信息。因此在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能力的過程中,借用圖形等具體事物可以幫助學生在腦海里建立思維加工模型,對加速學生的思維過程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思維導圖是一種圖形思維工具,它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運用思維導圖促進學生分析、綜合能力的提高具有實踐意義。
4、特色與創新:
1)尋求促進學生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提高與發展的更有效的教學方法,促使小學科學教學方法的多元化;
2)讓學生掌握新的學習方法,從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3)為小學科學教學科研提供一個新的研究范例;
4)引發小學科學對分析、綜合能力研究的重視,掀起此項研究的熱潮;
5)促使學生科學探究向深層次發展,在探究中取得創新性的成果。
5、主要參考文獻:
[1] 【英】東尼•博贊著,《思維導圖大腦使用說明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高慎英、劉良華著,有效教學論.廣州:東教育出版社,20xx
[3]萊斯利•P•斯特弗等編,高文等譯.教育中的建構主義.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
[4]LindaCampbell等著.王成全著.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xx.3
[5]傅道喬著.新課程中課堂教學行為的變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山版社,20xx
[6]林崇德主編,發展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
[8〕中國教育學會小學科學教育專業委員會會刊,科學課,湖北:湖北教育報刊社:
[9〕葉奕乾,何存道,梁寧建主編,普通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6.研究內容:
以提高科學探究的實效性,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促使教學方法多元化;以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為目標,以思維導圖為教學手段,通過課堂教學,探討科學課中運用思維導圖促進學生分析、綜合能力的提高。擬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了解當前學生分析、綜合能力:通過調查、觀察等方式獲取學生當前的分析、綜合能力,希望通過資料的收集及整理了解學生分析、綜合能力水平,為改進方法后確定學生分析、綜合能力變化提供有力的前期依據。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小學班干部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