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禮儀的異同點范文

時間:2023-10-27 17:31: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西方禮儀的異同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西方禮儀的異同點

篇1

1 時間同步系統的介紹

現在的時間同步系統有多種組成方式,基本式時間同步系統由一臺主時鐘和信號傳輸介質組成,用以為被授時設備或系統對時。根據需要和技術要求,主時鐘可設接收上一級時間同步系統下發的有線時間基準信號的接口,或者直接接收無線基準信號。而在電力監控系統中,為了提高同步對時的準確度和可靠性,通常使用時間同步系統組網方式為主備式。主備式時間同步系統由兩臺時鐘和信號傳輸介質組成,為被授時設備或系統對時,見圖1。

主時鐘的兩路輸入分別是無線時間基準信號及上一級時間同步系統下發的有線時間基準信號,當兩路輸入信號均正常或者僅有一個異常時,輸出信號應被視為同步正常,被授時設備應采用主時鐘輸出信號。當主時鐘兩路輸入信號均有異常時,輸出信號應被視為同步異常,被授時設備應采用備時鐘輸出信號。

2 時間同步裝置部署中遇到的問題

2.1 時間同步裝置接入拓撲分析

根據以上的主備式時間同步系統模式接入到電力監控系統中,可以得到時間同步裝置接入到電力監控系統中的拓撲圖如圖2所示。其中主備對時裝置的上級授時源為GPS衛星鐘信號和北斗衛星鐘信號,被授時設備為前置服務器1、2,這兩臺設備在電力監控系統中的設備名稱為FES1-1,FES2-1。而網絡中的其他服務器均與FES1-1和FES2-1進行對時。電力監控系統中的設備對時方式主要是通過系統中自帶的NTP對時服務進行。

從上面的圖2中可以清楚的看出,主備式的同步對時系統有主、備兩臺對時裝置,均接入到主干交換機網絡中,當主對時裝置的授時源信號即GPS衛星鐘信號和北斗衛星鐘信號出現告警時,主對時裝置輸出信號停止,轉用備對時裝置進行對時服務。其邏輯框圖如圖3所示。

2.2 發現的問題

從上面拓撲圖及邏輯框圖中能發現主備對時裝置輸出信號均通過網絡接口連接在主干交換機網絡,所以在實際工作中遇到了許多問題。

首先,主干交換機網絡中不止部署了前置服務器1、2,還有其他多臺服務器,所有的服務器通過對NTP服務進行配置來部署同步對時的工作方式。然而當實際工作中有人誤改動NTP配置文件,就可能會導致網絡中所有的服務器都能和對時裝置進行同步對時。這就不符合原來設定的部署方式,在電力監控系統中也可能引發對時錯誤的事故。

其次,此種同步對時裝置的部署方法,兩路輸出信號均接入到一個網絡,所以僅使用一個網絡設備和物理鏈路,不能做到網絡設備及其鏈路的冗余備份。這就降低了整個同步對時系統的可靠性,當主干交換機網絡出現故障時,可能會出現不能對時的現象,嚴重時會引發事故。

3 提出的解決問題方案

針對上面提出兩個的問題,我們擬出如下的解決方案。

把主備式同步對時系統的輸出信號分別接入到前置交換機網絡和主干交換機網絡,其中主對時裝置輸出信號接入到前置交換機網絡,備對時裝置輸出信號接入到主干交換機網絡,其拓撲圖如圖4所示。

主備對時裝置通過一定的配置在主對時裝置接入時可以為前置交換機1、2提供NTP對時服務,而且不會和其他服務器有網絡連接,所以其他服務器即使修改NTP配置文件,也不能和對時裝置進行對時,只能使用服務器自守時時間。這樣就不會出現服務器誤對時的事故。

并且使用此種同步對時裝置部署方法,能夠有兩條物理鏈路來對對時裝置的輸出信號進行冗余備用,當主對時裝置輸出網絡鏈路故障或者裝置本身網卡故障時發出輸出信號告警,此時主對時裝置輸出信號停止,轉用備對時裝置進行對時服務。再加上原先的授時源輸入信號進行主備裝置切換的判據,我們就可以得到新的主備對時裝置啟動模式邏輯框圖,如圖5所示。

篇2

關鍵詞:在線動態安全分析 事故掃描 性能指標

1. 引言

電力系統規模的不斷擴大,大機組、超高壓、遠距離輸電線路等各種新型電力設備的不斷投入,使電力系統的結構變得日益復雜,且大大降低了系統的穩定裕度,形成了輸電瓶頸。電力市場競爭機制的引入,給電力系統運行增加了許多不可預期因素,系統運行動態特性變得更加不可預測;在電力市場環境下,電力運營既要保證公平競爭、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又要保證系統的安全運行,促使電力系統的運行方式發生重大變化,對于經濟性的追求可能導致部分區域的穩定裕度下降。所有這些因素促使我國電網的安全運行面臨嚴峻考驗,大面積停電的威脅不斷加劇。因此,迫切需要電力系統在線的穩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與控制決策,要求根據電力系統實際的運行工況,預想各種可能發生的事故,用快速篩選算法對所有的預想事故進行快速篩選后,對于可能引起系統不穩定的預想事故進行詳細的仿真計算,判斷系統是否失穩,并給出相應的控制策略表。如何很好的完成上述任務,給電力系統在線動態安全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動態安全分析與事故掃描

動態安全分析能夠評價電力系統受到大擾動后過渡到新的穩定運行狀態的能力,并對必要的預防措施和補救措施給出適當的參考方案。分析過程的具體步驟為:首先采集初始數據;然后進行事故掃描,篩選出對系統有潛在威脅的嚴重事故;再進行詳細的暫態穩定分析,得出系統穩定性與穩定裕度;最后給出穩定控制對策。

事故掃描是在線動態安全分析的重要組成功能,對于成功的事故掃描過程而言,事故排序是一個非常好的系統暫態安全評價尺度。對于大規模的復雜電力系統而言,對每個預想事故都進行詳細的分析是不必要和不切實際的。準確、快速的事故篩選和排序可以將計算量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提高分析效率。事故掃描就是對大量的預想事故進行選擇和排序,挑選出可能導致動態安全危機的故障,目的是為了動態安全分析系統能夠滿足實時性要求,選擇一種快速準確的方法對預想事故集中的每一預想事故進行篩選和排隊,以正確識別出預想事故集中所有可能導致系統失穩的預想事故,以便對其進行更詳細的暫態穩定分析,并給出暫態穩定控制對策。

適當地選擇可能威脅系統穩定運行的預想事故,進行詳細暫態穩定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其目的是合理地減少分析的計算量。在沒有忽略潛在嚴重事故的同時,僅對最嚴重的和最可能發生的事故進行詳細的分析計算,能夠提高在線暫態穩定分析與控制系統的計算速度,根據故障嚴重程度給出必要的預防和補救措施,對于提高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

3. 暫態穩定性能指標

一般從事故切除時刻系統的狀態和事故后系統結構的強弱兩方面來考慮如何定義反映事故嚴重程度的性能指標,即考慮事故對各發電機的影響以及事故后網絡吸收暫態能量的能力。

定義暫態穩定性能指標還需要考慮性能指標對系統性或地區性事故的敏感性。一般事故對系統的影響分為兩種情況,一種為系統性事故,如聯絡線事故,其波及面廣,受擾機組多;另一種地區性事故,其波及面較小,受擾機組數目相對較少。

在能夠間接反映事故嚴重程度且能夠快速計算獲得的性能指標中,經過分析比較,可以采用以下6種性能指標表征事故的嚴重程度:

(1)事故清除時刻與事故前發電機轉子角度差值的絕對值之和;

(2)事故清除時刻與事故前發電機轉子角度差值的絕對值的最大值;

(3)事故清除時刻發電機的動能之和;

(4)事故清除時刻發電機動能的最大值;

(5) 事故清除后一瞬間發電機的加速功率與發電機慣性時間常數比值之和;

(6) 事故清除后一瞬間發電機的加速功率與發電機慣性時間常數比值的最大值。

分別用PI1、PI3、PI5和PI2、PI4、PI6表示以上6個指標,6個指標分別反映系統性事故或區域性事故對系統的影響。

采用以上6種性能指標,通過計算可以得出系統性事故或區域性事故發生后,事故對各發電機的影響和事故后網絡吸收暫態能量的能力,從不同側面反映事故對系統造成影響的嚴重程度。

4. 綜合性能指標法

由性能指標定義可知,性能指標是從不同側面反映電力系統元件事故的嚴重程度,指標值一般具有不同的量綱和數量級,若直接利用原始數據計算,就可能突出某些數量級特別大的性能指標對排序結果的作用,而降低甚至排斥某些數量級較小的性能指標的作用,導致一個指標只要改變一下單位,也會改變最終排序結果;若利用每個事故在不同性能指標下的序號來確定該事故的嚴重性,必然會改變原有指標值之間的差異,所以不能準確的反映事故之間的相對嚴重程度。因此,需要對指標值進行規格化處理,使各指標值統一于某種共同的數據特性范圍,將數據壓縮到區間[0,1]上,再求得綜合性能指標值。這樣,既消除因各項指標的單位不同和數值數量級間的懸殊差別所帶來的影響,又不會改變原有指標值之間的差異,。

將規格化的性能指標值求和,得到綜合性能指標值,并按大小排序選出嚴重事故。具體步驟為:

(1)通過潮流計算得到系統事故前的穩定平衡點,記錄系統平衡狀態各發電機的轉子角度;

(2)采用時域仿真法對系統從事故前積分至事故后半個周波,記錄事故清除時刻的轉子角度和速度,事故清除后的機械功率和電磁功率;

(3)計算性能指標PI1和PI2;

(4)計算性能指標PI3和PI4;

(5)計算性能指標PI5和PI6;

(6)對性能指標值作規格化化處理;

為了盡可能地反應實際情況,排除由于各項指標的單位不同以及其數值數量級間的懸殊差別所帶來的影響,對性能指標值作規格化處理:

(2-13)

式中: , ,p、q分別為事故跳閘支路數和性能指標數,m為系統支路總數。

(7)將規格化處理后的性能指標值求和,得到綜合性能指標值;

(8)按照綜合性能指標值的大小進行排序,選出嚴重故障,根據需要選取前N個事故,待采用精確算法進行詳細分析。

5. 結論

仿真算例表明綜合性能指標法具有較高的嚴重事故捕獲率,不足之處是各性能指標值與綜合性能指標值均不能絕對反映事故之間的相對嚴重性。

對于大規模電力系統而言,獲得指標值需要進行的大量暫態穩定計算,可以采用并行計算方式來提高計算速度。由于這種事故掃描方法所耗費的時間主要是對每個事故積分至事故清除后一小段時間所需的仿真時間,因此比較快捷,可以滿足在線動態安全分析快速性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夏成軍,茹鋒,許揚. 大電網在線暫態穩定分析與控制系統研究綜述[J].江蘇電機工程,2004,23(4):1-5

篇3

【關鍵詞】中外社交禮儀;跨文化交際;對外語言教學

一、跨文化交際概述

“跨文化交際”指的是來自不同文化的人之間的交際,其主要特點是:文化不同,交際者的歷史傳統,風俗習慣,,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二、中外社交禮儀文化的對比

(一)稱謂語。在漢語中,姓名稱謂是不能亂用的。在親屬之間,稱謂是由輩分關系來確定的,這種特殊的稱謂文化是有其深厚的歷史淵源的。中國有著兩千多年封建專制的歷史,又是一個農耕文明的社會,以家庭為單位,就形成了以家族宗法制為核心的封建倫理關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孝”等儒家道德觀念根深蒂固,這使得漢民族形成了嚴格的尊卑有序,上下﹑長幼有別的等級觀念,所以下對上,卑對尊,幼對長不能直接稱呼其名,這是不禮貌的,也是不被允許的。而西方國家大多受到人文主義影響,強調自由平等,人與人之間沒有貴賤等級之分,所以即使是長幼輩分和上下級關系也可以直呼大名,人們也不足為怪,習以為常,而且認為這樣稱呼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更顯親切。對于陌生人在中國也有具體的稱謂,例如,根據年齡,性別不同稱為“爺爺,奶奶,阿姨,叔叔,哥哥,姐姐,妹妹,弟弟”以示親切和禮貌。而在西方國家大多只是“Mr,Miss或是Man,Woman,Boy,Girl或Kid,Child”等泛泛的稱謂。再如“先生”這一稱謂,在中國“先生”是用于對大教育家、學者、文人的一種尊稱,表達一種愛戴和尊敬之情,不分男女,如“楊絳先生”、“魯迅先生”等。而在一些西方國家,“先生”只是對一般男性的稱謂語,而作為有學識,有威望的學者或教授,應稱之為“博士(Dr),教授(Professor)”。

(二)打招呼。打招呼是人們開始談話最普遍的方法,一是可以自然地引出正式談話,二是表示禮貌和友好。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打招呼的方式也不相同,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打招呼如果運用不當,常常會造成一些交際障礙或尷尬,英美人打招呼常說:“Howareyou!”“It’sverynicetomeetyou!”而中國人打招呼常常會問“姓名,籍貫,工資,年齡”等,在路上遇到會說:“干啥去”,“在哪兒上班呢”,“結婚了嗎”,這些話語其實也是人情味的體現,并沒有多事之意,而在外國人眼里會認為你在打聽他們的私事,侵犯了他們的隱私權。中外在體態上打招呼的方式也有不同,中國人打招呼從古代的作揖到現代人的握手,更多體現的是中國人謙卑,含蓄,內斂的民族性格。而西方人則不然,由于西方特定的地理環境和資本主義發展的特定規律的影響,他們的性格更多呈現的是自信,外向,所以他們見面時常常是拍肩,擁抱,貼面,親吻等肢體較為親密的方式。

(三)拜訪。拜訪在人際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在拜訪中也有不同之處,在中國,去朋友家拜訪,做客,時間較為隨意,有時不需要打招呼就可以去。而在一些西方國家,去朋友家拜訪是要提前預約的,確定一個具體的時間,不好突然去人家拜訪,顯得不禮貌。告別語的功能之一是維系交談雙方的社會關系,可以采用不同的告別語來結束談話,在結束言語交際行為上,中西方人采用的語用策略也會有一些差異。例如,在朋友家做客,要離開時,西方人常使用的道別語是:“Goodbye,Seeyou,Goodnight”等,而中國人(主人)常常會委婉地說:“再坐一會兒吧”、“這么著急干嘛”等表示禮貌、客氣,當來訪者離開時會說“慢走,常來玩啊”,其實并不一定是這個意思。有時也會說:“開車小心啊”、“保重身體”等寒暄的話。而這些話語在西方人看來,會顯得有些突兀或多余。

(四)自謙與尊他。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禮儀之邦,“禮”的文化從古至今對中國人的言行舉止有著很深的影響。這些影響也反映在謙敬語的使用上,對自己的父母稱之“家父,家母”,對他人父母稱之“令尊,令堂”,對自己妻子稱之為“內人,賤內,糟糠”,對他人妻子稱之“令妻、佳配、令室”,自己之子稱為“犬子”,對他人之子稱之“令郎”,自己的女兒稱為“小女、犬女”,他人之女稱為“令愛(媛)”等人稱的謙敬詞。而西方國家就沒有這樣的稱呼,只有“你”“我”的區分,沒有這些謙敬詞。中國人還經常會說一些如“給您添麻煩了”、“講的不好,還請大家多多包涵”,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中國人習慣于說“這要歸功于上司的領導,同事的配合”這樣的客套語。有時候使許多外國人對中國人的謙虛產生誤解,認為“太虛偽,不真誠”。其實,這是由于他們不了解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和禮貌原則造成的文化沖突。中國人認為“謙虛是人最大的美德”,謙遜,含蓄的文化習慣就表現在言語中、行為上,總是盡量貶低自己,抬高別人,經常考慮別人的反應,注意照顧對方的情感和自尊心,使對方不至于在兩個人的對照中感到自己不如別人而不快。這與西方崇尚的“自我主義”,提倡表現自我,肯定自我的價值觀念和直接的表達方式有很大的不同。那么,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將這些文化差異帶入到教學中會對學生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幫助。

(五)恭維語和道歉語。恭維語是一種積極的言語行為,它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恭維語的使用頻率中國要遠低于美國,使用對象和內容也有一些限制,在美國文化中,恭維他人的外貌和所有物是很普遍的現象,任何人都可以恭維其他的任何人,例如一個女性穿了一個新裙子,她的男同事就可以說“Wow,Youlooksohot”,而在中國,當一個男性這樣恭維一個女性時,很可能會被認為輕浮無禮,別有用心。如何回應恭維語,中西文化的差異也是很明顯的。中國人對恭維語的回應往往是“否認”或“自貶”,如:用“哪里哪里”來回答,以表示被夸贊者的謙虛有禮。西方人則習慣“接受”,習慣用“Thankyou”來表示對恭維者的贊同和謝意。由于受不同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影響,中外的道歉頻率和對象都有所差異,美國人的道歉語的使用頻率要高于中國,在一些像公交車,商場等擁擠的場合,中國人很少會因為自己撞到了別人而道歉,而美國人無論自己有意還是無意冒犯了別人,都會道歉。對于美國人來說道歉可能已經成為了生活中的一種習慣,即使是一些小事他們都會說一句“Sorry”,美國家長會因給孩子帶來不便而向孩子道歉,在中國,父母是很少向孩子們道歉說“對不起”的。中國社會結構是以典型的家長制為基礎的,以倫理為核心,這就決定了中國的社會關系的本質是等級或差序格局的,這種等級關系影響著人的言語行為,諸如道歉語,恭維,問候語等。在西方文化中,社會結構是傾向平等的,無論是上級還是下級,長或幼,只要冒犯了別人,都是要道歉的。

(六)社交禮儀中的禁忌。何為“禁忌”,東漢學者許慎在他所著的《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到“禁,吉兇之忌也;忌,憎惡也”。不同文化背景和歷史傳統下,禁忌方面也有差異。1.數字禁忌。西方普遍禁忌“13”和“星期五”,日本人忌諱“4和9”。這些數字給人以消極的心理印象,所以很忌諱。2.動物禁忌。在中國,人們習慣把貓頭鷹看做“兇鳥”,但在西方人心中,它是智慧,勇猛,剛毅的化身。在漢語中,“狗”有許多貶義意味,常常指壞人和壞事,如“狐朋狗友”、“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西方人把狗看做是家庭成員,自己的朋友,在英語中“dog”不但不含貶義,反而有親切的意味,如“luckydog(幸運兒)”。“龍”對于中國人具有很深的寓意,是一種圖騰,是權勢、高貴、成功的象征,中國有許多關于龍的傳說,中國人也常自稱為“龍的傳人”。而在一些西方國家“龍”常被視為兇悍的動物,是不祥的。3.詞匯禁忌。(1)死。中西方文化都忌諱說“死”這一詞匯,所以會用些代替語,在漢語中,代替語會因階級、地位、身份不同而不同,如古代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之死分別稱為“崩、薨、卒、不祿、死”,還有現代的“逝世、歸西、升天、老了、走了”等。西方人也不會直接說“Hedied”會用“passaway”等代替。(2)老。“老”是跨文化交際中的一個很典型的詞匯。中國人經常在熟人,朋友的姓前冠以“老”字,如“老趙、老白”以顯親切,對有地位,有聲望的人稱為“錢老、汪老”以示尊敬。在中國“老”象征著一種權威、資歷、尊嚴,因此與“老”有關的多表達尊敬之意。還有“知識淵博、技能純熟”等褒義色彩,如“老先生”、“老資歷”。在許多西方國家是不喜歡“老”的,在西方文化中“老”有無能、不中用的意思,所以不能稱呼年長者為“oldmen,oldwomen”。

三、中外社交禮儀文化差異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

(一)更新教學理念,重視文化教學。作為對外漢語教師要認識到教授一門語言也是在傳授一種文化,要采用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教學。教師也應該掌握一些中外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了解目的語與母語文化的異同點,引導學生在使用目的語時能夠排除母語干擾。(二)樹立文化相對論的觀念和跨文化交際意識。引導學生樹立文化相對論的觀念,意識到中國文化與他們的母語文化在本質上是平等的,沒有對與錯,高貴與低賤之分。(三)采用多種文化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文化差異意識。要擺脫傳統傳授法教學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弊端,采用角色扮演法,提問法,小組討論法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運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教學。

【參考文獻】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篇4

關鍵詞:對比分析法;文化背景;差異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交流思想、傳遞情感的工具,語言的這種特性決定了英語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溝通、交流的能力和掌握更深入地學習這種語言的恰當的方法。而任何語言的應用都離不開它所處的文化背景。隨著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文化在語言學習中的不可低估的作用。英漢兩種語言是歸屬于不同民族的語言,有各自的發生發展過程和各自的特點。因此,我們在學習和使用英語這門語言的同時,更要深入地了解語言深層的文化內涵,以掌握英語的本質特征。要培養英語學習者的交際能力,必須要求他們掌握英語國家的交際模式,以及影響這種交際模式的文化,即西方國家的社會背景、禮儀習俗、等。因此,我們有必要利用比較分析法探索和研究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差異,最終形成有中國特色的英語教學體系,達到培養學習者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的。

一、對比分析法的內涵

對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簡稱為CA)起源于人們對第二語言教學中最隹效果的追求,盛行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它以行為主義心理學的遷移原理和語言學中的結構主義語言學為理論基礎,以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作為對比分析的模式,將母語與目標語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系統進行共時的對比研究,以揭示其異同點及其各自本質特征,試圖找出學習者的學習難點,以便用最有效的方法來組織教學。應用性的對比分析研究是服務于外語教學實踐的,其目的是要通過系統地比較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異同來建立有效的外語教學方法,是為適應外語教學的需要由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家發展起來的。一般認為,它的建立是以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家和語言教學家羅伯特·拉多1957年出版的《跨文化的語言學》(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為標志的。

對比分析的倡導者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共同主張:(1)外語學習的唯一障礙是母語的干擾;(2)通過對學生的母語和目的語進行科學的結構分析,可以找出兩者之間的區別以及區別程度的大小;(3)這些區別能使語言學家預測外語學習者學習過程中的所有困難。正如拉多在他的《跨文化的語言學》一書中指出,學生接觸一門外語后會發現外語中的有些特征相當容易,有些則很困難,和他母語相似的外語成分對他而言就會簡單,而和他母語不同的成分就困難。教師要通過對學習者的母語和目的語的對比分析找出它們之間的差異,解決學生學習中經常遇到的重點和難點,以便制定更加合理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最終提高教學效果。在比較的過程中,一方面教師要找出它們相同的地方,為學習者提供便利條件,順利地實現正遷移,另一方面,通過英漢兩種語言的不同,預測學習者在學習目的語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幫助學習者避免或減少錯誤。

二、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差異

語言與文化相互依賴、相互影響。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對語言有制約作用。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Sapir在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書中就指出:“語言有一個環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傳統和信念。”語言是扎根于文化之中的,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單獨存在,要真正地掌握一門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所處的特定的文化環境。因此,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了解中西文化內涵的差異及其成因對其英語學習有著重要意義。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

長期以來,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都認為一個國家所處的環境對該國家的文化定位、 生活方式,乃至交際行為均有決定作用。在中國,自古以來便有“南面為主,北面為朝”,南為尊北為卑的傳統,人們經常說“從南到北”、“南來北往”,“南”的方位在說法上常常置前。而英語文化卻恰恰相反,諸如“西北”、“西南”、“東北”、“東南”之類的方位詞語分別為“northwest”,“southwest”,“northeast”,“southeast”。其次,中國半封閉的大陸性地理環境,長期一體化的社會政治結構和“大一統”思想,誘使人們思想封閉、 狹隘,這樣的觀念信仰都將在語言上反映出來。而英國是大西洋上的一個島國,四面環海,因此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水產捕撈業和航海業在其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英語中積淀了許多關于航海、船只、魚類和水的習語,如to rest on one’ soars,all at sea,fish in the air,an odd fish,miss the boat,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 spend money like water等等。

2.歷史傳統的差異

由于各個民族和國家的歷史發展進程不同,因而在其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所形成的歷史傳統也不盡相同。歷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歷史發展進程和社會遺產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在兩種語言之間進行交際時,會經常遇到由于歷史文化差異而出現的交際、理解難題。例如,“東施效顰”這一漢語成語典故,對中國人來說,不難理解其文化內涵,但對于不甚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西方人來說,則一頭霧水。對于有些歷史人物和歷史典故,可采用類比的理解方法。據說,有一次陪外國客人觀看戲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翻譯作了很多說明也沒能讓外國客人弄懂故事內容。此時,提示翻譯說,梁山伯與祝英臺就是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通過這一類比,外國客人馬上明白了劇情的主題思想。中國文化如此,西方文化亦如此。《圣經》中僅收入辭典的典故就有700條,莎士比亞作品的典故更是熠熠生輝,有些莎士比亞作品的人物和事件本身就成了典故,如《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是一個視錢如命、極其吝嗇的人,因此,在英語國家常用“You are a Shylock.”來形容這類性格的人。因此在交際、理解時,應在弄懂典故含意的基礎上,注重文化之間的差異,采取恰當的交流、表達方法。

3.風俗習慣的差異

風俗文化指的是貫穿于日常社會生活和交際活動中由民族的風俗習慣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在打招呼、道謝、告別等方面表現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規定和習俗。如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時常用的幾句客套話是“你到哪兒?”“你要干什么?”“你吃過飯了嗎?”,這幾句話中國文化里并無多深的含意,只不過是無關緊要的、禮節性的打招呼的一種形式。然而西方人對這幾句卻很敏感和認真,“你去哪兒?”“你要干什么?”在他們看來這是在窺探他們的隱私,是極其不禮貌的,除非是親密的朋友,別人是不能隨便打聽的。而“你吃過飯了嗎?”則使他們不知所措,對方會以為你想請他(她)吃飯。像這樣的見面問候,應視具體情況做相應的文化轉換,改為英語慣用語“hello”,“Good morning!”,” How are you?”等。

4.方面的差異

宗教文化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意識等所形成的文化。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國的三大宗教,這三大宗教在中國民眾中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有許多關于宗教的語言,如有與佛教有關的“借花獻佛”、“普度眾生”;有與道教有關的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而這些概念歐美文化中并不存在。在英美國家,自基督教于597年傳入英國后,其教徒眾多,因此有許多源于基督教的詞語,例如,Whom the gods love die young. 神所愛的人多夭折;好人不長壽。Have God and have all. 有上帝就有一切。A man without religion is a horse without bridle. 人無宗教猶如馬無籠頭。The danger past and God forgotten. 過河拆橋。God speed you! 祝一路順風!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些簡約生動的習語在英美國家廣泛流傳,影響深遠。

5.思維方式的差異

有這樣一則故事:一位中國畫家贈一幅畫給西方友人,會說“見笑,見笑!畫的不好。”而該友人會說“那您為什么不把您畫的好的給我呢?”這故事背后體現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思維方式表現的是思維活動的某種慣性、傾向、態勢,是認識的定勢和認識模式的總和。思維方式的差異是造成文化差異和語言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文化由于主張“天人合一”, 強調“以德治人”而不是“治物”,且有無神論傾向。所以,中國古人是從人的角度去理解天的。而西方人傳統上重視研究自然界,也重視人神關系。此外,漢語重意合,靠詞序、虛詞、上下文關系等來表達語法關系,并保證隱含的邏輯關系貫穿全句,使句子“形散神不散”;英語則重形合,非常講究語法,并通過一定的外顯形態標記來表現,為了達到形合的目的,常通過各種手段將大量的信息放在一個句子里,聯系緊密,邏輯分明。這種情況下,其代詞所指往往比較明確而不易混淆,因此,為了避免單調乏味,英文句子常常采用替換、省略等方式來變換同一個詞的表達。

6.非語言交際的差異

非語言交際在跨文化交際和外語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是整個交際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伯德惠斯特爾(Birdwhistell)教授曾經對同一文化的人在對話中的語言行為和非語言行為做過比較,認為語言交際最多只占整個交際行為的35%左右,其他都是通過非語言行為傳遞的。非語言交際指的是在一定的交際環境中語言因素以外的,對輸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價值的那些因素。這些因素既可人為地生成,也可由環境造就。非語言交際包括體態語(如身體姿勢、面部表情、手部動作等)、環境語(如空間信息和時間信息等)、沉默等非語義聲音和客體語(如穿著打扮和修飾化妝等)。比如不同的肢體語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就有不同的含義:在中國,目不轉睛地盯著別人看是表示好奇或者驚訝,而在英語國家則是不禮貌的,會使人發窘或者不自在;在中國,拍別人尤其是小孩子的腦袋是一種疼愛的表現,而在英語國家,對成年人或青年人做出這樣的動作則會引起反感,是一種侮辱性的動作。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非語言交際對中西文化差異的影響是很大的。

總之,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風俗習慣、、思維方式、道德觀、價值觀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要在兩種語言之間交流、交際、表達,除了通曉兩國的語言文字外,還必須有深厚的兩種語言文化功底,深刻理解文化之間的差異。只有這樣,才能不僅做到語言意義上的等值,而且做到真正文化意義上的等值,也才能在跨文化交際中做到得心應手、揮灑自如。

參考文獻:

[1]Sapir,Edward.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 New York: Harcourt,Brace & Co.,1921.

[2]高細明. 漢英對比分析法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 咸寧學院學報,2010(8).

[3]盧琰. 對比分析法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 群文天地,2011(9).

[4]胡文仲. 文化與交際[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5]賈玉新. 跨文化交際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篇5

高職語言教學側重實用性,無論教學大綱的制定、教材的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實施都側重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和應用能力,但通過對我省五所高職院校商務英語專業10級近兩千名畢業生及相關用人單位的問卷調查情況來看,學生文化敏感性普遍較差,缺乏一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筆者認為文化教學在高職語言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

(一)現行教材、大綱不能適應學生發展思維能力和語用能力的需要

《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強調“兩個并重”(語言基礎和語言應用能力并重,語言技能的訓練和涉外交際活動的語用能力并重)。在“實用為主”的教學原則下,高職語言課程無論是教學大綱的制定,教材的選擇,還是教學模式的采用,都忽略了文化教學和文化知識的習得問題。隨著認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語言學習者的心理、認知、情感能力的培養變得尤為重要。目前,這些能力在高職院校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被忽略,因為這些因素似乎與學生的就業沒有直接關系。語言被看成交際工具,但語言還具有除工具性之外,更為重要的認知功能。學生通過語言學習,發展認知能力。其次,雖然“注重培養實際使用語言的技能”,但沒有突出語言課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特點。90后學生往往思維活躍,信息置換能力較強。因此,應把培養學生的多元文化素養,把國際交往能力也滲透到教學目標中,使語言課程成為培養21世紀世界公民的必修課。

(二)教師一味重視學生語言技能的訓練,強調流暢性和準確性,較少注重語言使用的得體性

通過對我省五所高職院校語言教學的現狀及效果進行的相關調查,以及對教師的訪談,筆者發現在現階段的語言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味注重加強學生語言技能的訓練,而較少涉及與目的語有關的文化知識的學習。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普遍低下,語言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實際應用。究其原因,在傳統教學法的指導下,教師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思維定勢,使用相對固定的教學模式,忽視了語言教學和目的語國家的文化教學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另外,由于有些教師可能會考慮學生的語言基礎和技能較為薄弱的現象,即使認識到了目的語國家文化教學的重要性,也會因為教學計劃和進度等原因,舍棄了文化教學,或只是零散地、有限地列舉一些文化差異的現象,使文化教學成為課堂教學的一種點綴。

(三)教師對文化導入缺乏理性認識,文化教學能力不高

文化導入則是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的要素之一。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選擇和引入文化內容,使學生能逐步了解和熟悉目的語文化。文化導入內容的選擇取決于教材編寫者,更重要的是授課教師的文化教學能力。語言教學中如何篩選有利于語言學習的文化信息對于高職院校的教師是一個重要的挑戰。目前,高職院校教師的文化教學能力普遍不高。首先,對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的敏感度及意識有待提高。哪些是共同的,哪些是有差異的,哪些是可接受的,哪些是可避免的,有了這種意識才能進行適當的說明和引導。其次,對文化導入內容的選擇能力不強。課堂教學,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目的,選擇提高實際應用能力的內容進行導入,而不是全方位大而全又不加篩選地灌輸。第三,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不高。大部分教師對跨文化交際理論缺乏深入地研究,缺少置身異族文化,進行訪學、商貿、文化交流等活動的實踐,自身跨文化交際經驗不足。因此,在課堂文化導入時,教師選擇文化信息的能力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四)高職教育職業性的特點和現行的基礎課程

文化教學的注入不足,加重了學生人文素質的缺失在高職教育注重職業性的特點下,學生普遍認為學專業就是謀職業,學習的“功利性”很強。加上現行的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文化教學的注入不足,加重了學生人文素質的缺失,也導致學生思辨能力和文化素養的下降。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西方文化深刻地改變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于高職院校的語言教學在高等教育中地位特殊,始終起著溝通中西方文化,促進相互了解的橋梁作用。而現實中,我們培養的大學生即便具有聽、說、讀、寫、譯等基本語言技能,但由于對外國文化的了解不夠深入,在與外商交流時卻會害怕、恐懼。直至今日,仍有相當一部分教師采用注重語言形式的傳統教學模式,忽視語言交際功能的運用,所以,我們有必要對高職院校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教學現狀進行認真思索,加強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

二、促進文化教學在高職語言教學中滲透與融合的思路

(一)教師必須正確認識和把握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人文素質的內在關系

課堂語言教學常被看作是學生學習語言的主要方式,考級更是作為教學的目的,從而導致教學與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相背離,這不僅遠離了教學目的,也影響了教學效果。現行語言教學將語言視為存在于文化“真空”中的一種抽象的符號系統。實際上,語言與文化是水融、相輔相成的。語言是樹根樹干,文化就是土壤、陽光、水分和空氣,語言交際能力就是枝繁葉茂。因此,要讓語言教學富有生命力,要讓學習者真正掌握語言交際能力,就必須將文化因素融入到語言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敏感性和文化能力。學習語言就是學習相對應的文化,提高人文素質的過程。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從“文化中的語言”這一角度看待語言的地位。相反,作為載體的語言也能夠反映文化的點點滴滴,因此,“語言中的文化”也明確了文化在語言中的地位。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有機體。語言使用者的民族所處的社會背景、風俗習慣、經濟發展、歷史文化等因素都深刻地影響著語言的使用和發展。只有加強對語言文化的學習,才能使學生對語言意義有深刻地理解,減少因文化因素而產生的用語失誤,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流。

(二)因材施教,選擇教學方法時充分考慮到利用

多模態教學進行文化導入,培養學生多元識讀能力教師選擇教學方法時,不應陷于某種固定的模式中,也不應單一化地使用某種教學方法。不同的ESP課程有不同的教學目標,應根據學生學習的目的、教學內容等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并篩選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內容,利用多模態話語教學進行文化導入。例如,商務英語課程并不需要大量的文學和歷史知識,而要篩選能夠促進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商務禮儀、非語言交際等內容進行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字形式的翻譯法忽略了語言功能與形式的差別,負載的文化信息往往不夠,缺乏交際功能,就不適合強調聽、說表達能力培養的商務英語教學。再如,以熟悉會展流程和環節,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為目的的會展英語課程,涉及市場營銷知識、世界經濟背景、主要國家的經濟現狀等。這些與之相關的信息都是加強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所必須的文化導入內容。教師可以合理運用多模態話語的媒體系統進行文化導入。除了以聲音符號和書寫符號為代表的傳統媒體,還要重視伴隨語言的媒體形式,如語速、音調、頻率、語音語調以及構建意義的重要模態,如字樣、印刷版式、顏色等社會符號。利用投影機、幻燈機、電影和錄像等視聽教具,讓學生置身于創設的生活情境中,重視整體結構的對話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

(三)教師教學能力與文化素養的不斷提高是實現滲透融合的關鍵

進行文化導入時,教師選擇文化信息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師知識面的廣度和深度。熟悉語言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師,才能夠根據教學目的,選擇適合的內容輔助語言教學。例如,教師對詞語所具有的文化內涵進行解釋,把語言和文化知識結合起來,并與漢語進行比較,可以幫助學生較好地把握兩種語言的異同點。語言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性及文化所含內容的廣泛性共同決定了教師要成為“文化的研究者”,不斷汲取各方面的文化知識,這是一個長期、漸進的積累過程。許多文化知識在此過程中能起到互相融通、彼此相長的效果。只有意識到這點并付諸實踐,才能較為得心應手地選擇文化導入。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