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體系范文
時間:2023-10-31 18:06: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市管理體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當前,我國正經歷社會結構轉型、經濟體制轉軌等一系列重大變革,城市發展及其管理體系 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調整壓力,城市人口及城市數量的擴張性增加,城市內在素質和外在形 象提升的要求都亟須在城市管理理念、運作機制、方式手段上進行創新以適應城市化發展的 需求,在此背景下,本文擬提出新公共管理框架下多極城市數字管理體系建立的理論依據 ,并對全國省會城市(包括直轄市)城市管理實踐進行比較,最終給出建立多極數字城市管 理體系的政策建議。
一、城市新公共管理:多極數字管理體系
一般來說,以政府機構與公眾及私人組織之間的相互作用水平為準,政府管理方式發展至今 經歷了信息、交互、提交和交易這四個階段[1](見表1)。目前處于交易階段,這 一階段政府管理方式不 再是單純 的信息與公共服務提供,而是政府信息、服務的融合,公眾通過政府信息平臺能夠更方 便進入一個多機構、多服務的政府管理系統。這也是政府管理方式的一次變革,其更關注政 策或戰略的制定,為公眾和企業提供更有效的全面在線服務媒介,而且能夠借助外部的技術 和人力資源來完成這些活動。這一階段,受眾能夠全面與政府服務機構交互,享受全面和制 定式的信息及公共服務。這是一個更加復雜和不斷完善的系統,豐富的信息、交易平臺及多 媒介是主要的特征。
最早的數字政府可以追溯到1997年,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發起并逐步引入。1997年,基于 一份關于21世紀邁向數字政府的報告,美國國 家科學基金會開始指導美國聯邦政府利用Internet技術來提高公共服務透明度,由此利用現 有的先進技術建立高效數字政府的理念雛形,隨后發展迅猛并得到推廣和應用。僅1997年, 世界范圍內有1915個中央級政府機構建立了相應的政府公共網站,2000-2001年,短短一年 ,這一數字增長到9363個,美國以擁有403家政府公共服務網站(這里,僅以數量計,不論 服務質量)獨霸數字政府發展鰲頭,一些發展較早的國家包括法國、巴西、葡萄牙及丹麥等 ,[3](見表2)。
根據上述八種關系,多極數字管理體系的運行機理可以展示為圖2。如圖2所示,城市數字 管理系統是不同機構與組織之間相互傳遞信息,內外部聯動的“開放式循環”,其中內部的 信息雙向流動包括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之間,以及這兩級政府與非營利組織之間的交流,外 部信息流動分支包括地方政府與公眾之間,以及地方政府與企業之間的相互傳遞,這里,地 方政府不僅承擔著本級政府與公眾和企業之間的信息、服務聯通,更重要的是公眾及企業與 中央政府之間信息交換的媒介,中央政府的各種信息,需要通過地方政府的相關 活動進行傳遞和解讀,因此,地方政府在整個數字整合系統中承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中 央政府信息傳遞與反饋的主要渠道,這顯示出城市管理系統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建立的城市 管理系統不僅提供了公眾與企業及其他組織需要的信息及服務來源,而且是貫通中央政府信 息上下流動的決定性環節,通過地方政府實施的城市管理系統,中央政府的各種信息及政策 才能得到順暢的和貫徹,意味著借助于城市管理系統,地方政府成為中央政府實現其政 策目標的主要執行者,也是公眾及企業信息及其他服務需求的主要提供者。
二、全國省會數字城市管理體系構建的綜合比較
根據城市管理體系運行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選擇政府門戶網站開通情況、城市管理專門機 構的設立、城市管理專門條例或規定頒布情況、城市管理分類規章及制度頒布實施情況以及 數字網格化管理模式建立等五個方面的指標,對全國31個省會城市(包括直轄市)的數字城 市管理體系進行了比較,表3僅列出主要城市的比較結果。
由表3分析可見:(1)從擁有政府門戶網站情況看,全國31個省會城市(包括直轄市) 無一例外都建立了政 府門戶網站,提供有關政府政策文件、法律法規信息、重大事件、經濟社會發展狀態、近期 工作進展、公共服務信息等一系列瀏覽和查詢服務,并提供政府直屬機構及各相關部門的鏈 接,實現了政府信息與機構的互通互聯,體現出政府信息化建設初步成功和“數字城市” 打造的前期成果。(2) 從頒布專門性城市管理條例情況看,除天津和長沙外,其余城市都沒有出臺相應的城 市管理專門條例,城市管理法制體系的建立相對滯后,統領性的城市管理條例出臺勢在必行 ,其頒布實施將有助于完善城市管理法律法規體系,為未來城市管理的法制化創造必要條件 。(3)從城市管理分類條例或規定實施情況看,市容環境衛生管理、市政管理和園林綠化管 理規定實施情況最好,除烏魯木齊和蘭州外其他城市都有市容環境衛生管理規定,市政管理 規定僅長春和烏魯木齊沒有,園林綠化管理規定沒有出臺實施的是石家莊和蘭州。 (4) 從數字網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建立情況看,北京、上海、天津、重慶、西安、成都和昆 明都已經啟動,其中重慶和成都不僅較早推行實施了數字網格化管理模式,且取得了較好的 成效,在此方面已走在全國前列。
綜合來看,有兩項指標沒有體現的為北京、重慶、南昌、杭州、南京、合肥和廣州;表現較 好、僅有一個指標沒有達到的城市包括上海、西安、成都、昆明和長沙;而表現最突出,所 有指標都有所作為的是天津,顯示了天津市近年來對城市管理工作常抓不懈、突出重點、統 籌規劃、強調落實獲得的良好成效。
通過對全國省會城市管理體系的綜合比較,發現以下幾個特點:(1) 從管理主體上看,政府仍是城市管理活動的組織者、指揮者及承擔者,目前通過營利性企業 和非政府組織配合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與服務的城市較少,政府管理城市的任務艱巨且過于繁 雜,無法完全發揮其最重要的市場維護和監督職能,管理主體過于單一,不利于分擔政府管 理事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管理運行效率。(2) 從管理技術上看,數字網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僅在幾個城市得到應用,大多數城市還沒有建立 起科學的數字城市管理系統,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管理技術相對滯后的現狀,制約“柔性 化”城市管理的轉變及發展。(3) 從管理手段上看,包括城市交通管理、市容環境管理、舊城區改造管理、公共服務保障、公 共安全管理、綜合執法等多個領域的城市管理運行系統整合仍需時日,不同城市都不同程度 地存在完善與修訂城市專門性管理條例、加強城市管理資源整合和配置的問題。(4) 從管理目標上看,城市管理目標的法制化是保證其實現的首要因素,我國法制化的城市管理 體系雖已起步,但進展較慢,目前還沒有城市形成較成熟的城市管理法典,管理目標多體現 為政府短期政策目標,從城市長遠發展角度考慮形成的固定化城市管理目標仍是未來政府城 市管理活動的努力方向。
三、建立多極數字城市公共管理體系的政策建議
1.建立現代城市管理三元治理結構。 加快引入私營部門、第三部門等新的組織要素,建立由政府、企業、社會組成的多元化主體 城市治理結構,以彌補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這種三元治理結構中,政府是組織者和指揮者 ,其行為決定和影響其他城市管理主體的活動方式和活動效果;營利性企業和非政府組織配 合政府提供城市公共物品與服務,其有利于分擔政府管理事務,提高城市管理運行效率和效 益;社會公眾作為基礎通過公開與不公開途徑參與城市管理活動,推動城市管理機制內生化 轉變。[8]其中,政府突出其統領與指導作用,企業突出其專業與獨立作用,社會 突出其監 督與制衡作用,完成“小政府 + 大社會”的改造,對于城市公共服務中的自然壟斷產品, 建立嚴厲的政府監督下的市場供給體制,對于共有資源或純粹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政府 作為投資主體可以通過市場交易委托給專業的建造者或經營者,提供高效高質的第三方產品 或服務。[9]
2.運用先進數字信息管理技術提升“數字城市”水平。 “數字城市”提供給城市管理強大的技術和數據支持,使城市管理各部門能夠最大限度地利 用城市資源,實現工作流程的標準化、規范化和網絡化,作為其中重要組成的“數字城管” ,更是強調運用信息技術、地理信息技術、無線通信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在城市管理信息 綜合平臺基礎上建立綜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統,提供準確、適時、有效的信息搜集和加工處理 ,為城市管理者的決策和職能履行服務。[10]目前,“數字城管”已發展到城市部 件管理和 萬米單元網格相結合的階段,初步實現對城市管理對象的定量、定性和定位,為實現城市管 理工作的快速性和準確性提供了基礎的數據保障。因此,應加快建立市區兩級網格化管理體 系,并在此基礎上搭建城市管理信息綜合平臺,推進綜合性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從市區兩 級完成城市部件管理和萬米單元網格的整合互通,在技術上保證城市管理系統的安全高效運 行。
3.推進城市管理資源和管理體系整合。 城市管理運行系統內容繁雜,包括城市交通管理、城市市容環境管理、城市舊城區改造管理 、城市公共服務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城市綜合執法等多個領域,涉及面多,牽涉面廣 ,必須采用科學的管理手段才能達到整合管理資源、管理機制,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 目標。繼續加快建設城市交通誘導信息系統,建立ITS(智能交通系統),通過大范圍和密 集的信息交換及集成,組織管理交通運輸,緩解交通擁阻,提高出行質量。完善城市基礎設 施和公共服務的快速應急管理,建設快速搶險信息系統,形成突發環境、安全及災害事件的 應急處理系統。[11]目前全國許多城市已完成突發環境、安全與災害事件應急處 理預案的編 制,但具體的處理流程及機制設計還未落實,應急與預警處理體系建設相對滯后,應進一步 加快應急處理流程及機制設計,并建立統一指揮與調度體系,保證各區域應急資源、信息之 間的統籌調配。
4.提高城市管理決策系統效率。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城市運行系統日趨復雜,各種活動頻率增加,對城市管理決策的要 求進一步提升,決策時需要兼顧社會系統、經濟系統、空間環境系統以及工業、商業、金融 、交通、郵電通訊等各部門子系統之間的協調一致,[12]因此,城市管理決策需要 運用系統 原理,突出決策的針對性、優化性和統籌性,通過對城市管理目標、任務、方式方法、手段 、資源、軟硬件條件等各組成要素和大量信息進行系統地歸納分析,經過可行性研究、咨詢 、論證及必要的聽證過程,促使管理有序化、決策科學化。
5.探索建立新型高效城市委托管理模式。 探索建立新型的政府城市管理委托化模式,大力吸引民間資本參與公用事業投資,鼓勵多種 合作形式的試驗,在城市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的不同領域、不同環節引入多樣化的競爭方式 和投資主體。城市委托管理模式,就是在保持公用事業所有權公有的前提下,政府公用事業 管理部門依照法定程序,通過市場競爭從公開市場選擇企業,按照雙方簽訂的契約對城市基 礎設施、公用事業進行建設和管理,形成嚴格意義上的委托合作關系,選擇的企業性質可以 是私營企業、國有企業、公私合營企業或外資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接受政府部門和市民 監督。[13]這種委托管理模式不僅能夠提高管理效率,發揮市場主體的專業優勢 ,提高管 理和技術水平,改善服務質量,還能有效預防政府直接承擔管理事務過程中存在的低效與腐 敗,越來越成為城市管理的主要運行模式。
主要參考文獻:
[1]Charles P.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Z].
IDPM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1999.
[2]State of Texas,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Z]. Electroni c Government Strategic Plan, 2001.
[3]Criado J. I., Ramilo M. C.. Performance in E-Governnent: Web Site O rientation to the Citizens in Spanish Municipalities [Z]. Proceeding of Europe an Conference on E-Government, 2001.
[4]Theresa A. P. Realizing the Promise of Digital Government: It's Mor e than Building a Web Site[J]. Information Impact, 2000, (10).
[5]Zifcak S. New Managerialism: Administrative Reform in Whitehall and
Canberra[M]. 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4.
[6]Zhiyuan Fang. E-Government in Digital Era: Concept, Practice, and D evelop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Computer, The Internet and Managem ent, 2002,(2).
[7]Jackson C. E-Governnent: A Theory of Public Sector Reform [Z]. Pr oceeding of European Conference on E-Government, 2001.
[8]陳 平.數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探析[J].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 (2).
[9]胥 靜.信息化時代城市管理新模式的構建――“數字城管”[D].蘇州大學,2008 .
[10]郝 毛,諸大建.基于三元治理結構的現代化城市管理[J].城市管理,2005(3).
[11]《上海加強現代化城市管理行動綱要》課題組,2010年上海城市管理行動綱 要[J].城市管理,2003(4).
[12]郭理橋.現代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決策思路[J].中國建設信息,2010(2).
篇2
【關鍵詞】城市社區社區空間管理體系
1認知城市社區
1.1社區與城市社區
社區原本是社會學中的概念,源于德文gemeinschaft,由德國社會學家F.騰尼斯(1887)在《禮俗社會與法理社會》(Gemeinshaft ungese Uschaft)-書中提出,英文譯作Communityand Society。1930年代社會學家吳文藻先生提出“社區”的概念,后由眾多學者在共同討論中達成共識,將community譯成“社區”。
從社區的基本內涵來看,社區是在一定地域范圍內,以一定數量的居民的居住生活為中心,具有內在互動關系與文化維系力的社會生活共同體。而城市社區則是由城市基本建筑物、人等要素所限定下的空間關系、社會關系和經濟關系。與鄉村社區相比,城市社區有較大的開放性,它的內涵也會隨著城市經濟發展、城市人口變遷和城市科技進步等進一步發展變化。在我國,“城市社區”的概念從上個世紀90年代才興起,帶有很強的行政色彩。目前,城市社區一般是指經過社區體制改革后作了規模調整的居民委員會轄區。
1.2城市社區的構成要素
城市社區具有強烈的地域性,一個完整意義上的城市社區一般具有5種要素:
①人口:按照一定社會制度和社會關系組織起來的人口;
②地域:按照一定地域界線確定的相對穩定的自然環境和生活居住區域;
③組織:有一套適應社區的管理機構和相應的制度,自發、互助的社會團體;
④心理:具有本地文化特質、情感上可以相互溝通、有認同和歸宿感的社會心理;
⑤設施:能維持社區人們生活的物質基礎和社會設施。
1.3城市社區的基本功能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現代企業制度明確了企業的生產、經營功能,剝離了它們承擔的大量社會服務、社會管理、社會保障功能;行政管理體系的改革,一部分社會管理、社會服務職能也從政府中分化出來。在社會現代化的進程中,這些被剝離或分化出來的社會職能必須落實到社會最基本的載體。因此,城市社區作為基礎層面上的社會單元,必須承擔多重社會職能,主要包括8個方面功能:①管理服務功能;②經濟綜合功能;③社會交流功能;④社會服務功能;⑤教育培訓功能;⑥文化娛樂功能;⑦醫療保健功能;⑧市政公用事業服務功能。
1.4城市社區與住宅區、居住區
在城市建設與管理中,住宅區、居住區的概念使用頻率較高,在概念表述上有一種包涵關系,但并無本質的不同,可以通稱為“住區”。對比住區與社區的概念,雖然兩者都是以居住為主的地域空間,但是還是有些不同點:
①從地域概念上來講,社區一般有明確的行政或管理界線,而住區則只有地塊界線或物業管理范圍線;
②從功能上來講,住區的功能比較單一,是城市功能區劃之一,而社區則比較綜合、復雜,強調功能混合;
③從規劃上講,住區更多關注是物質環境,而社區則不但考慮物質環境,還要考慮更多社會、經濟、文化等非物質因素。
2國內外城市社區的管理模式
2.1美國――基于社區中心的社區自治管理模式
在美國,社區是真正意義上的生活共同體,它的劃分沒有具體規定,可大可小。每個社區有個社區中心,通常社區把學校、公園和娛樂場所共同體或者YMCA(Young Men Christian Association)作為社區中心,供社區開展活動、居民交往等。社區中心必須滿足一定標準:有足夠地方開展活動,布局要合理,足夠設施滿足不同需要,為不同年齡層次居民提供服務,每1000人社區中心用地10畝,公共娛樂和開放用地不能少于用地的10%,設施必須在小區和社區范圍內提供。所以,學校的政府公益性特點和良好的設施并且位于社區中,成為社區中心的最佳選擇,一般公立的正常工作時間之外的所有時間作為社區居民的文化、教育、學習、健康、娛樂等場所而對外開放。每個社區中心有一個管理機構。
2.2新加坡――以選區為單位的政府主導社區管理模式
新加坡是一個比較小的島國,國土面積只有682平方公里,但是其民族、宗教、語言和文化呈現多元化特征,這決定了它社區管理的目標是建設一個團結、和諧的多元社會。新加坡的社區治理是政府主導模式,政府對社區進行直接管理,并在社區設有許多派出機構。這種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成為了許多多民族國家學習的成功典范。
新加坡根據地域范圍劃分社區管理層次,在全國層次,人民協會(People’s Association)統一協調管理全國社區工作。在區域層次上,劃分為中區、北區、西北、南區、西南區。每個區域建立社區發展理事會負責本社區工作,社區發展理事會管理范圍基本是80萬戶居民。在社區發展理事會下面,以選區為單位設立公民咨詢委員會,管理范圍大約是1.5-2.5萬戶居民。選區內還有最基層組織:居民委員會和鄰里委員會,管理范圍是1500-2500戶居民。在新加坡社區中,還有一個特殊組織:民眾聯絡所和民眾俱樂部,它是與選區對應的社區服務設施,經費90%來源于政府。基本上,每個民眾聯絡所和民眾俱樂部服務1.5萬戶居民,并由一個專門的管理委員會,其具體職能是組織文化、教育、娛樂、體育以及其它大型民眾參與的社會活動來促進民族的和諧,提高社會凝聚力,溝通政府和民眾的關系,同時還管理財務。
2.3日本――基于地域中心的混合型城市社區管理模式
日本社區管理是地域中心的管理模式,日本的地域類似我國街道的行政區域,而地域中心則類似我國街道辦事處。這種地域中心體制是為了更好滿足大城市對居民管理的新需要。地區中心是區政府根據人口密度和管理半徑劃分的一定區域的行政管理機構,隸屬于區政府地域中心部。除了地域中心外,還有一個與之平行的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的群眾自治組織,即住區協議會,它由居民自愿參加,建立在原來町片基礎上。住區協議會主要任務是對區政府的中長期計劃進行討論,把居民意見反饋給區政府,對區域的共性問題進行討論提供對策,它是居民參與地域管理的有效途徑,是一個非政府自治組織。由此可見,日本大城市是基于地區中心的混合型城市社區管理模式。
2.4上海、杭州、天津――基于社區居委會的黨政主導社區管理模式
在我國,城市社區建設時間還比較短,社區管理模式還處在不斷深入探索中,上海、天津、杭州等不同城市結合自身特點設計社區管理體系。
上海市把加強社區建設作為上海實施新世紀宏偉戰略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把社區建設與改革和完善城市管理體制結合,實行“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絡”的管理體制,明確提出街道黨工委在社區建設中的領導核心地位,努力構建四大系統,形成具有時代特征和上海特色的社區管理模式。
杭州是我國城市社區建設和管理的先進城市,分為市――區――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四級,市和區設有社區建設委員會,指導協調社區建設工作并為社區提供有效的服務,街道辦事處設有社區建設工作委員會,負責社區建設的督促和落實工作,社區委員會負責社區具體管理和服務工作。它以原有居民區和居委會為基礎,按照管轄區域與戶數適當、區域相對集中、資源配置合理、功能相對齊全的基本要求,全市五個中心城區劃分272個社區,每個社區一般規模1500-2000戶,平均1760戶。
天津市實行“分類式”城市社區管理模式,以區級行政區域為單位,通過定性和定量分析,把城市社區分為完全物業管理型社區、部分物業管理型社區、非物業管理型社區三類,確定管理主體,明確社區職責,實施分類管理。
總結這幾個城市管理模式和實踐經驗發現,盡管不同城市把社區管理模式不盡相同,社區空間落腳點也不同,上海是落實到街道一級,杭州是落實到居委會一級,但是由于制度背景的影響,它們都在社區管理體系中強調黨和政府的領導作用,都把城市社區管理與政府行政管理體系緊密融合在一起,并且隨著政府職能轉型,又都在從政府主導模式向共同治理模式的演變過程中。
2.5小結
綜合比較國內外不同城市社區管理模式,不同國家根據自身的政治、經濟、行政等特點采用社區自治模式、政府主導模式和混合模式等不同社區管理模式,同時形成了不同城市社區管理空間體系,社區空間落腳點也不同,美國是落實到社區中心,新加坡是落實到選區,日本是落實到地域中心,而我國則落實到街道或居委會。
3中心城區城市社區空間管理體系
3.1現狀及問題
某市從1988開始以社區建設為載體,深入開展文明小區、文明社區創建活動。到2000年,市委、市政府根據國家民政部《關于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社區建設的意見》,它標志該市社區建設工作全面深入開展。根據文件精神,居委會改稱為社區居委會,并開始大力開展“村改居”和“鎮改街”工作。截至2006年底,該市中心城區共有街道35個,社區居委會272個。
通過現狀調查與分析,這種以社區居委會為核心的社區空間管理體系存在以下問題:
①在規劃建設中,規劃體系和行政管理體系也沒有完全對接,在管理層級、配套標準等也沒有完全統一,因此也就帶來了社區建設和居住區規劃“兩張皮”現象。
②對“村改居”和一些原來單位管理的集中居住區,在社區管理體制上還沒有完全理順。
③建設與管理方式還是具有明顯的行政化特征。社區活動、治安管理、環境衛生、設施建設等等依賴政府的管理和干預,社區功能沒有充分發揮。
④由于住宅零星開發帶來社區空間布局不均衡,社區服務設施零散,社區配套設施共享困難。
3.2新型城市社區空間管理體系
在借鑒國內外相關城市社區管理模式和經驗基礎上,為了適應該市現行行政體系,滿足城市管理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的需要,進一步理順城市社區管理體制,推進社區居民自治,按照“屬地管理、以塊為主,條塊結合、職責明確、管理有序”的要求,確定市中心城“兩級政府,兩級社區”的“網格化”城市社區空間層級體系。
“兩級政府”即市、區兩級政府,以行政管轄區為界限,相應成立城市社區管理機構,負責社區建設的指導、協調、監督管理工作。
“兩級社區”即街道社區和基層社區。以一定地域范圍和人口規模,對每個區轄范圍劃分若干個街道社區,對每個街道社區劃分若干基層社區。
“網格化”管理緣自計算機網格技術思想,后被國外城市管理者作為一種管理理念引入到城市街區管理中。在這里,“網格化”的含義就是把城市社區空間作為網格對象,以基層社區為基本網格單元,以街道社區為次級管理單元,進行層級化、全覆蓋式管理,如下圖所示。
網格化城市社區空間體系構建圖
4不同管理體系之間的契合關系
4.1與城市行政管理體系之間的契合關系
在該市城市行政管理系統中,政府分市、區兩級,街道辦事處作為政府的派出機構,而居委會雖然法律上是居民自治組織,協助政府機構處理行政管理事務,辦公經費也主要來自于政府的行政撥款,所以,它也是城市行政管理體系的一部分。而理論上,社區是社會生活共同體,目標是實現民主自治,所以,從城市管理角度看,兩者應該是同一個管理對象的不同管理主體。因此,兩者的契合點就是基本單元的地域空間一致性,即每個基層社區就是一個城市行政管理基本單元,每個街道社區就是街道辦事處管轄范圍,是城市次級行政管理單元。每個基層社區設置一個社區居委會,每個街道社區設置相應的準政府性質的社區建設管理機構,協助兩級政府來開展指導、協調、監督管理工作。
4.2與居住區規劃體系之間的契合關系
在城市規劃中,《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按居住戶數或人口規模可分為居住區、小區、組團三級。居住區,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規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線所圍合,并與居住人口規模(30000--50000人)相對應,配建有一整套較完善的、能滿足該區居民物質與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務設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小區,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線所圍合,并與居住人口規模(10000--15000人)相對應,配建有一套能滿足該區居民基本的物質與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務設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組團,指一般被小區道路分隔,并與居住人口規模(1000--3000人)相對應,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層公共服務設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從上述定義可以看出,居住區規劃層級體系劃分著眼點是人口規模、城市各級道路以及配套設施,這些要素也是社區的基本要素,但落腳點是配套設施。因此,兩個體系之間的契合點是各級配套設施完備性。
三個體系之間的契合關系如下圖所示:
三個體系契合關系圖
【參考文獻】
1、 徐一大、吳明偉.從住區規劃到社區規劃.城市規劃匯刊.2002(4)
2、 倪集崇.美國“社區建設”的考察報告.溫州論壇.2002(4)
3、 劉君德.上海城市社區的發展與規劃研究.城市規劃.2002(3)
4、 黃文云.社區變遷:基于城市規劃的透視與策略.經濟地理.2006(3)
篇3
關鍵詞:城市社區管理 運行機制 問題 創新策略
城市社區管理服務運行機制的建立與完善關系到城市發展的整體水平,同時也關系到我國的社會現代化的建設,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成員之間和社會組織之間的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在這樣的情勢下,社區的管理工作就需要找到新的管理方式,以解決在實際中存在的問題,促進城市社區管理工作更上一層樓。
1.城市社區管理服務運行機制建立中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城市社區管理服務運行機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點是缺乏明確的社區管理意識,也沒有先進的管理理念為指導。城市社區管理體制的僵化是影響社區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原因,現階段,很多的社區在進行管理的時候將城市社區的建設與基層政權的建設混為一談,沒有充分發揮社區管理本身的功能,這就導致社區在管理的時候,有著一定的行政化傾向,偏重管理的權力化,通常情況下沒有能夠充分發揮社區本身所具有的社會職能。
第二點是城市社區的管理機制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現階段,城市社區管理采用的是市、區、街道、居委員會的運作體制。城市社區居民委員會在國家的行政管理體系中處于末端的位置,同時也是城市管理體系建設最基本的環節。在現實生活中出于很多的原因,城市管理體系的建設沒有得到有關部門的廣泛重視,所以其管理職能也沒有發揮出來,社區管理的很多具體工作沒有落到實處。同時基層組織也欠缺一定的自主性,沒有形成一種活躍的民主氛圍,通常只是機械地執行各種命令,導致管理人員以及社區群眾的積極性受到壓制。
第三點是城市的社區管理者的社會經驗不足,欠缺一定專業化水平,現階段城市社區管理者主要由社區的居委會來充當的,那么居委會的主任就成為城市社區的主要管理者,他們有的是街道辦事處下派干部,有的是行政編制的公務員,有的是勞服編制,還有的是生產管理處編制,同時也包括相當一部分的離退休人員和下崗失業人員,所以現實中的年齡結構偏大,其中離退休人員以及下崗失業人員在總人數中占的比例是最多的。這些管理者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水平不是非常高,知識的更新速度比較慢,思想觀念相對保守一些。雖然在城市社區的管理者中也有很多的大學生,但是他們畢竟缺乏一定的社會經驗,且沒有進行過專業方面的培訓,通常都是為了下基層來體驗生活的,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城市社區的管理者在進行管理的時候,主要依靠的還是以往的工作經驗,這樣就產生了一種巨大的經驗管理慣性,使得城市社區管理工作中缺少創新的機會。
2.創新城市社區管理服務運行機制的有效策略
創新城市社區管理服務運行機制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可以通過以下的途徑來實現:
首先可以增強城市社區公民參與社區管理工作的熱情,逐步擴大政治參與的力度。提高公民自愿參與城市社區管理的自覺性的同時,也可以讓公民在表達自己意愿的時候,加強對社區管理工作的監督作用,避免城市社區的管理人員在制定相關策略時出現“一邊倒”的問題,確保決策的公平性與公正性。提高政治參與力度還可以不斷培養社會成員之間的政治責任感,增強人與人之間的互信度,還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社區管理的民主氛圍。
其次城市社區的管理要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為根本目的。社區是居民安居樂業的重要場所,隨著居民的人均收入的不斷提高,當然也希望有更好的生活環境,對社區的管理水平的要求就會越來越高,這包括很多方面的管理,諸如交通環境、衛生環境、綠化環境等。城市社區管理服務運行體系中一定要將居民生活的安全性與便利性放在一切工作的中心環節,要根據群眾的需求去制定相關的工作流程,提高整體的服務質量,達到人民群眾滿意的效果。
最后要可以通過改善社會組織之間的關系來進一步提高城市社區管理服務運行水平。城市社區的管理也屬于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保障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石。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因素會導致城市社區管理服務運行系統不能夠正常運作,包括在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經濟問題與矛盾,還包括人口流動現象的頻繁程度加大,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容納力不足等原因,只有將這些原因都妥善解決了才能促進城市社區管理的進一步發展。管理部門要從多角度的思維出發,進行管理機制的創新,切實完善各項管理辦法,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及時對社區管理效果做出科學的總結與反省,及時找到不足之處,爭取更大的進步。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城市社區管理服務運行機制中仍然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城市社區的管理人員要從實際出發,制定出符合實際管理的策略,來不斷提高城市社區管理的水平與力度,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加和諧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何曉芳.淺析醫院財務內部控制中的問題與應對措施[J].現代商業,2011(10)
[2]陳財柳.加強醫院財務內控制度的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09(11)
篇4
關鍵詞:城市規劃;管理運行;體系;創新;研究
城市的開發和改造都是政府行為,規劃實施過程中的矛盾不大,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了投資方式的市場化和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政府應由投資主體的角色轉變為調控主體的角色,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與此相適應的城市規劃實施機制,依靠行政、法律、經濟等多種管理方式,從規劃管理依據、管理手段、管理內容及管理模式等入手,建立和完善新的運行體系?!∫唬芾淼囊罁〕鞘幸巹澥峭ㄟ^規劃管理來實施的,而實施規劃必須具有法定的依據。現行的規劃管理體制下,規劃編制在內容上與規劃實施的要求有所脫節,在程序上與規劃管理銜接不夠,管理的依據往往過于簡單、原則,難以適應量大面廣的城市建設活動的要求,也沒有反映出市場經濟條件下城市規劃實施管理工作的特點。例如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內容龐雜,審批周期漫長,花費了各地規劃編制人員的主要精力。但事倍功半,實際所能起的作用主要是長遠的目標和宏觀的指導,而下層次規劃的編制和細化工作往往又不能及時跟上,導致日常大量的規劃管理工作缺少可以操作的依據。
二、管理的手段
城市規劃管理要面對城市中的所有系統、部門、組織乃至個人,規劃的實施要通過他們的建設行為和活動來實現。規劃管理部門必須通過探索各種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來引導建設者行為,管制各類建設活動,因此僅僅依靠行政手段是很難充分奏效的。目前,由于以權代法、行政干預而造成違反規劃、破壞規劃的現象有一定的普遍性,城市規劃得不到應有的實施,管理的約束力不夠,總的來說規劃實施還缺乏有效的手段。為了改變目前城市規劃實施不盡人意的狀況,必須改變過去單純依靠行政手段的方法,探索更為有效的手段。城市規劃管理的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都表明,在行政手段的基礎上,最關鍵的問題是要建立法制化的核心手段,按照法律法規所規范的方式和程序進行管理,同時還需要佐以經濟調節、協調談判等輔助手段。
1 法律手段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在市場經濟不斷發育的今天,政府管理公共事務走依法行政之路已成為人們的共識,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和選擇。在城市規劃的制定、實施、監察全過程的各個方面,行政管理的各項工作都必須納入法制的軌道。城市規劃的實施管理實質上是對建設行為的一種社會調核。規劃要得到切實執行,就必須把規劃管理這種社會調整提高到法律調整的高度,也就是要使規劃法制化。使編制的規劃成果具有“明、肯定、有國家強制力作保障”這樣的特征,通過法律手段的強制力來保證規劃的實施。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只有經過法定程序批準的規劃,只有按照法定程序公布的規劃才能在管理實踐中得到運用,才能成為規劃管理決策的依據。而經過法定程序審批的規劃成果(文本和圖則)其實質就是社會成員之間、政府以及所涉利益各方之間的“契約”,體現了城市規劃實施和管理的總體意圖、組織方式和操作途徑。規劃成果經審定通過并生效后,應由權力機關以法規的形式予以頒布,城市規劃管理主客體都應共同遵守,以維護城市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2 經濟手段市場經濟條件下,城市規劃的實施和城市的開發建設,是存在于規劃管理部門與開發者之間的一種聯動機制。一方面,城市規劃管理要直接面對開發者的經濟利益問題;而另一方面,城市規劃恰恰又是必須考慮城市的整體利益、長遠利益和綜合利益的。在某些時候,局部地段的開發和改造,如果沒有相應的實施機制,就難以要求和約束開發者承擔其義務和責任之外的職責,城市規劃難免陷于局部效益或短期效應的尷尬、被動中。這種情況下,單純依靠法律、行政手段顯然不能應付規劃實施中各種復雜的情況,需要在規劃實施中引入經濟手段作為一種重要的調控手段。
3 談判、協議手段城市規劃實施管理不僅是一項技術活動,也是一項社會經濟活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促進規劃的實施,既保證公共利益,又保護開發者應得利益,在城市規劃實施管理實踐中應逐步引入談判,協議手段,借助于這種輔助手段,平衡各方利益,達到最大的綜合效益。在實際操作中,城市規劃部門通過協調,可將量化成為一定貨幣數量的利益通過協議形式加以明確。但目前法律并未賦予規劃部門這種權力,對經濟利益的評估確定,以及協議的法律效力等,都有待進一步明確,也需要對談判和協議的行為賦予明確的地位并建立相應的規范化程序。
三、管理的內容
盡管城市規劃實施管理的內容較為廣泛,但其核心和關鍵是進行開發管制。就城市規劃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而言,規劃控制的內容包括:土地使用的規劃管理、建筑或工程建設的規劃管理、建筑物或工程物使用的規劃管理。現行《城鄉規劃法》對規劃管理的內容和對象有了一個基本的描述,但還是比較籠統、簡單,在實際操作中,由于缺乏解釋,許多問題難以操作到位。在實際工作中,有些該管的沒有管起來,也有些不該管的卻管得太細,程序過分復雜(例如個別北方城市對居民平房院內小晾房建設的管理)。有些特殊工程,由于缺乏相應配套的規劃管理辦法可以依據,實施管理中要面臨不少的困惑和難題。在開發管制的過程中,參照國外經驗,結合我國的實際,以下幾點需要給予重視:
1、必須限定“開發”的準確含義和所指,明確規定哪些項目屬于開發,哪些項目不屬于開發,并且根據管理過程中實際情況的變化,不斷地及時進行調整、修改和補充。如在英國,由環境部頒布的一般開發規定、特別開發規定和土地使用分類規定中,明確了哪些項目不必申請即可自動獲得許可,哪些項目屬于不受地方規劃部門管理的特別開發類型等,就為規劃審批提供了相當清晰的分類管理依據。
2、改變規劃管理包攬一切的做法,“有所為有所不為”,對不同的管理內容,區別采取不同的管理深度,承擔不同的管理責任。
3、通過開發管制,確保政府對公共物品的提供,同時對非公共物品的供應按市場規律進行調節。
篇5
關鍵詞:公路工程、成本管理、現狀、問題、完善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TU723.3 文獻標識碼:A
一、公路施工成本概念性分析
在企業經營管理工作中,其中一項重要的環節就是公路施工的在成本控制,因為公路施工企業的成本中心重點是在施工的現場,施工項目成本主要是指項目在施工的過程中對生產資料的消耗的轉移價值與勞動者必要的勞動創造出價值的貨幣形式,也是在施工的過程中項目所發生的所有的生產費用的總和,也就是消耗的主材料,輔材料,構配件以及周轉材料的攤銷費或租賃費,施工機械的臺辦費或租賃費,給生產工人支付的工資與獎金,還有項目經理部為了組織與管理施工所產生的一切費用支出。按成本管理的要求進行分類,成本可以分成預算成本,計劃成本以及實行成本。工程預算成本主要是把施工企業的平均生產水映出來,是對工程造價基礎的確定,也是對計劃成本進行編制的重要依據。因此,成本控制主要是指項目經理部所轄的施工隊在進行施工的時候對機械、材料以及人工等費用進行的有效控制。但是,這種控制其實是對料、工以及機的單價的控制。
二、影響公路工程成本管理的七大要素分析
一是關于人員的技能,對施工項目的內外產生影響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項目部人員的水平、工作的效率、團隊的適應性以及溝通的能力等,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就是技術水平。二是施工的方案,主要有施工的方法,進度與計劃,還有材實機具的需求計劃,對現場的布置圖以及勞動力組織與安全組織辦法等。三是機械設備的狀況,機械設備狀況主要是對設備的狀況,功率進行考慮,并考慮設備是不是能在施工過程中正常的運作。四是關于材實的供應,在施工的過程中,材料的供應非常的重要,如果材料不能及時供應,就會導致延長工期,也會由于個別專業的材料沒有及時的供應,導致交叉作業的專業被迫停工,對整個工期產生影響。五是關于施工的質量,在建筑施工的管理中,質量的要求有著不同的等級,等級越高,成本增長越大。六是組織管理,項目部的人員配置與項目的規模以及進度是不是吻合,都與項目部的管理費用的變化有著直接的影響,進而影響到項目的成本。七是施工的進度,在施工的過程中,要對進度與成本的關系進行充分的考慮,把工程的成本合理的控制在范圍之內,使施工能夠順利完成。
三、新時期公路工程成本管理的現狀和問題分析
首先,公路長程項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客觀因素,一是投標壓價,基礎投資規模雖然在不斷的擴大,但是,因為國家對基建投資規模的不斷壓縮,其他的建筑行業也進行了轉向,使得路橋施工的任務不再飽滿,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為了中標,寧愿把工程標價壓低下來,以求得中標。二是物價的上漲,自從材料市場開發以后,流通的環節與流通的渠道不斷增多,每一層都會加價,造成連鎖漲價的現象,工程的標價原本就很低,再加上材料不斷上漲價格,導致公路項目的成本在不斷的增加。其次,公路工程項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觀因素,一是成本管理沒有較強的意識,成本管理工作沒有受到施工企業高層領導者的重視,做出的經營決策不理性,對成本費用因素考慮的太少,企業職工對生產的成本不關心,造成施工過程中材料以及機械的嚴重浪費。二是成本管理手段過于落后,沒有進行充足的分析。實施施工項目的成本管理,一定要對數據進行分析,但是,因為我們國家計算機起步比較晚,在施工項目成本管理中的應用也沒有得到廣泛的普及,產品計算與分析方面的軟件都需要進一步的完善。三是成本管理體制的問題,成本管理是一種經濟管理的活動,需要有一套管理體制與之相適應,這樣才能真正的把效果發揮出來。有一些施工項目的規章制度也制定了,然而,對于成本管理的規章制度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不是責任不明確,導致各部門出現推諉扯皮的事,就是沒有得力的獎罰辦法,不能把項目員工對成本管理的積極性調動真情 為。還有一些項目不管是領導還是員工都沒有按規章制度來進行成本管理活動。
四、關于現階段公路工程成本管理完善性策略分析
第一,成本控制目標預測, 施工項目的成本控制,是指在項目成本的形成過程中,對生產經營所消耗的人力資源、物質資源和費用開支,進行指導、監督、調節和限制,及時糾正將要發生和已經發生的偏差,把各項生產費用控制在計劃成本之內,以保證目標的實現。而施工項目成本事前控制,是通過成本預測估計出施工項目成本目標,并且通過成本計劃的編制做出成本控制的規劃實施措施的過程。通過成本預測,有利于及時發現問題,找出施工項目成本管理中的薄弱環節,采取措施控制成本。在公路工程施工項目成本控制預測中,主要從以下三點進行:首先,進行施工項目成本投資估算。投資估算是建設項目經濟效益分析中確定成本的主要依據,也是施工項目成本目標制訂的重要手段。投資估算方法:一是按照交通部標準《公路工程投資估算辦法》和《公路工程估算指標》進行預測估算;二是按照施工屬地進行市場價估算,根據施工地所屬區域的市場實物價對工、料、機三項費用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估算。其次,按施工項目合同承包價計算承包成本。在核算承包成本時,要充分考慮工程不可預見費用的發生,進行降低成本的可行性分析,特別當合同成本高于估算成本時,對工程合理索賠進行可行性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最后,根據利潤目標,提出施工項目降低成本要求,也就是對降低合同成本目標進行決策。在企業控制目標確定后,定出施工項目經理部的成本控制目標。
第二,完善崗位責任制度和成本管理制度,加強成本管理與控制。 施工成本控制是項目全員管理的工作,落實責任制度,建立成本管理的組織機構和人員,明確各級施工人員、管理人員的任務、崗位責任,與各自在工作中的工作方法、方式和崗位責任相對應,不斷檢驗自己的工作。如拌和場施工員就一定要熟悉配比,按配合比精確配料,不斷檢驗水泥用量、碎石用量是否準確,用實際運輸及攤鋪數量檢驗所拌混合料數量是否吻合。若有偏差要加予調整,不斷改進,最終要使水泥、石料用量不超過預算,配合比要準確到位。在項目管理的過程中,要對各項成本管理的制度進行不斷的完善,對采購材料的價格,進貨的渠道,勞動力的價格以及機械臺班的價格進行擬訂并進行相應的管理,把相關的材料完善起來并妥善保管起來。通過制度進行管理與監控施工的管理費用開支,按管理費用的審批與報銷有制度進行,避免浪費。
第三,在施工方法與方案中不斷創新,使用先進的方法,把工程的成本降低下來。在進行施工的過程中采用各種技術辦法,分析技術經濟,把最好的方案確定下來。比較與選擇使用的材料,通過相應的代用與改變配合比等方法把材料的消耗費用降低下來,同時,把生產的效率提高上去,對材料加強管理,把材料的庫存成本以及運輸成本降低下來,進而使整個工程項目的成本都降低下來。
第四,在合同管理方面要不斷加強,進而把工程的成本降低下來,在施工的過程中,施工單位與業主簽訂的施工合同以及施工內部與勞務人員、材料供應商、機械供應商簽訂的勞務合同,材料供應合同以及機械租賃合同等,通過嚴格管理合同,降低工程的風險與工程的成本。一是在與業主簽訂施工的合同的時候,要對合同的結構進行相應的選擇,要與工程的規模、特點以及性質相適合,對工程效益產生影響的因素要考慮全面,加強識別與分析合同的風險,采取一定的風險措施。二是對內部的材料供應商以及勞務合同,機械租賃合同也要加強分析與研究,對各自在合同中的履行的責任與義務要進行明確,根據與業主的合同對質量、工期以及技術要求進行明確,轉移與分擔成本的風險,與此同時,選擇簽約的對象,選擇有較好信譽的合作伙伴。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對工、機、料成本的管理進行控制是以經濟效益為目的的,主要控制數量與價格。在施工項目的成本管理中,施工過程的控制就是數量的控制,只有通過對料機工的合理控制,把獎罰的制度落實下去,就能順利的運作并實現控制的目的。班組核算與單機核算已被推行了很多年,這也是對工、料、機的數量進行核算??刂苾r格主要就是有關業務部門的責任,一定要加強量化的考核,把激勵的機制建立真情為,不斷增強責任感,把相關部門協調好,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陳怡玲 公路工程項目成本管理與成本控制 成本管理 2012年第1期
2、孫資 淺談公路工程施工成本控制 北大經濟系 2012年
篇6
【關鍵詞】城市給水;市政工程;質量控制
前言
城市給水系統是一個現代化都市建設的重要基礎設施,對于城市的供水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給水工程施工質量的好壞不僅關系到人們正常的生產與生活,也會影響到水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因此對城市給水工程的施工過程進行質量管理與控制顯得尤為重要。
1 城市給水工程施工質量管理與控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1.1給水工程規范化管理存在的缺陷
城市給水工程的施工單位大多為當地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授權單位,有些施工單位不按規定執行基本的建設程序,也不執行相關的規定制度,建設單位未及時辦理工程質量監督手續和施工許可手續,這樣就給城市給水工程的質量埋下了隱患。
1.2給水施工單位質量管理環節薄弱
當前不少給水施工企業質量管理存在嚴重的問題,如再分包工程在質量管理控制和現場施工質量的控制上較薄弱。有些給水施工單位不具備相應的質量管理資質,質保體系不健全,在施工過程中不嚴格按照圖紙施工,擅自變更設計,使得給水工程的質量出現嚴重問題,繼而影響了整個城市的供水。
1.3給水施工單位項目負責人的質量意識不強
很多負責城市給水工程施工單位的項目負責人質量意識比較低,質量責任落實不到位,一味去追求“最新”、“最好”、“最快”等目標。因此在施工過程中僅僅關心項目利潤的多少,而忽視了給水工程的質量水平,從而無法為城市居民提供滿意的給水條件,阻礙了企業的長遠發展。
1.4給水工程項目監督管理缺位
監理人員在給水工程管理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城市給水項目中,部分施工企業借以種種理由拒絕接受監理的監督,或者監理人員在工作中不負責任,對施工單位要求不嚴,任由施工人員盲目施工,造成了城市給水工程的監督與管理上的缺位。
2 實現有效的城市給水工程管理與質量控制的措施
針對目前我國城市給水工程質量管理與控制存在的主要問題,需要提出行之有效的應對措施,以避免由于質量缺陷而造成使用上的隱患,甚至人員傷亡事故的發生。
2.1強化給水施工單位與人員的質量意識
提高城市給水工程的質量,首先企業要樹立“以質量求生存”的企業文化,進行質量體系認證和貫標,把質量控制貫穿各個環節,建立質量管理部門。其次要在工作中提高員工對質量重要性的認識以及質量管理與控制的認識,自覺接受質量管理,要做好施工基層人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必須根據這些人員的特點進行對癥下藥。由于一線施工人員一般為農民工,文化程度低,質量意識不強,因此更應該加強對他們質量意識的教育指導工作,深化他們的質量意識,并針對具體情況,對相關人員進行技能培訓,掌握正確的施工方法。再次施工企業在管理上要將施工質量與效益掛勾,學習和運用抓工程質量的先進經驗,不斷完善自我,提高質量水平,并運用反面教材敲響質量警鐘。
2.2規范給水工程施工單位市場行為,落實項目法人職責
規范給水工程施工單位的市場行為,主要是加強對施工單位的管理和監督。對于施工單位的管理和監督,除了從法律層面上加大立法機關的立法與執法力度之外,還應對其市場行為進行約束。對施工質量不好的企業在行業內進行通報,在工程招投標過程中重視投標單位已建工程的質量情況,將“重質量、守信譽”的單位推薦出來承擔建設任務。
2.3給水工程準備階段進行精心勘察設計,提高設計質量
設計施工圖的質量直接關系施工質量,因而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應該做到認真,負責。設計團隊應該進行充分交流,根據具體的環境等條件編制并繪制出詳細而合適的施工方案和施工圖紙,最后通過頭腦風暴法或專家打分法進行最終方法的確定。這樣的操作,可以確保設計工程的安全、有效,降低潛在風險。施工前進行圖紙會審和技術交底對提高施工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2.4加強現場管理,重視各環節控制
項目總承包單位要加強對施工現場的管理,對項目施工質量負總責,對施工準備和施工過程中一切與質量密切相關的環節進行嚴密有效的監控。項目總承包單位統一協調指揮各施工單位施工質量,各施工單位在同一時期內在各自承擔的施工區域內完成施工任務。另外在城市給水工程施工過程中,管理人員要進行跟蹤巡視檢查,并邀請施工單位的質檢員、監理單位一同參與工程的管理與質量的控制,如果發現問題應立即指出,并立即要求各個施工部門進行整改。比如在給水系統中發現質量問題,應當對造成損壞的部位進行科學論證,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整改。
2.5落實質量責任度
要想真正的提高給水工程質量還必須建立層層負責的質量責任制。給水工程不論大小,項目建設單位必須指派項目負責人對質量進行管理,對工程質量負領導監督責任,并將責任分解落實到具體工作人員的頭上,杜絕職責不清、工作不到位、考核不嚴、處罰不準確等現象的發生,如果在工程驗收或者使用過程中出了質量問題,要追究責任人的責任,從而最終達到提高給水工程質量的目的。
2.6發揮質監機構作用,做好政府質監工作
政府質監機構應充分發揮監督管理的作用。對于城市給水工程施工方案必須進行嚴格審查,對關系質量的重要環節要進行控制,保證其符合現行給排水施工規范的要求。同時質監機構要注重提高質檢隊伍的整體素質,嚴格質檢程序,完善和規范相關制度,爭取將政府質檢工作做到客觀公正。
2.7強化監理職能作用
在城市給水工程施工過程中,監理單位應當進行有效的監管。監理單位應對給水工程監理人員進行培訓,增強其監管能力。另外監理單位還需要依靠先進的檢測儀器和設備,與優秀的監理人員結合起來,增強監理單位的質量監管實力。在監管過程中,監理單位應著眼于工程的工期進展和質量,采用法律、經濟和技術等手段控制工程進度,工程造價和合同管理,協調施工過程中各個單位的相互關系,提高給水工程的質量。
3 城市給水管發展趨勢分析
城市給水管網是城市給水工程的重要環節,其固定資產可占整個給水企業固定資產的70%至80%。而如何選用管材管件,將影響整個給水管工程的經濟合理性及技術先進性。未來城市給水管應用趨勢將以塑料管為主導方向發展:
3.1塑料管道較為經濟。與鋼管與球墨鑄鐵管和塑料管進行口徑比較??梢钥闯?,當1:3徑小于300時.敷設塑料管的價格明顯比前兩種造價低,口徑等于300時,鋼管造價較高,塑料管與球墨鑄鐵管的造價相當,但是從口徑從400開始。塑料管造價要高于球墨鑄鐵管的造價,因此當口徑小于或是等于300時.選用塑料管材的造價較低。實際上從綜合考慮塑料管的輸水能力,選用比其它管材低一個檔次的管道,其帶來的經濟效益更加顯著。
3.2塑料管道的耐腐蝕性強,比其他金屬材料更能在鹽堿土質等強腐蝕性的土壤中使用。
3.3塑料管道的耐腐蝕性強:具有良好的衛生性能,不會對飲用水造成二次污染,是良好的選用材料。
篇7
關鍵字:市政工程 管理 解決方案 城市
中圖分類號:TU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引言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中各類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不斷加快,工程量快速增多,這就導致市政建設施工團隊快速增多,人員的增多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市政工程建設的速度得以加快,但是相應的就導致管理上出現了一些問題。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是保證城市經濟發展和提升人們生活水平的有效保障,因此必須不斷加強市政工程的管理,這樣才能保證工程能夠正常有效的進行。同時還要不斷完善在實際市政工程管理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從而為城市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2當前市政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當前市政工程管理水平較之以往有了極大的改善,但是仍無法滿足現如今急速增長的市政工程的工程量。在實際管理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嚴重的桎梏著城市的發展。因此必須要對其進行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找到解決的措施同時在以后的市政工程管理中引以為戒。
2.1工程質量管理問題
市政工程建設過程中存在著一個極為嚴重的問題,即部分工程承包商不能嚴格的重視工程質量,偷工減料現象時有發生;還有的承包商甚至沒有相關資格證書,施工技術水平差。這類問題是造成“豆腐渣”工程出現的根本原因。同時在招投標過程中,部分承包方未能對施工現場做出有效的實地考察,也為能對自身施工水平有綜合的判斷,導致施工中常出現停工、超工期的現象。還有的承包方將承包下的工程違法轉包、分包給其他不具備施工資格的單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工程的質量無法得到保障。
2.2管理不規范
現如今我國的市政工程建設,承包方一般是當地主管建設的行政部門或者由主管部門轉托給其他建筑商。部分單位出現的現象,與工程施工相關的基本程序無法完成,建筑單位開工的手續不全、沒有簽訂相關的合同等現象也時有發生,這些問題的出現就使得工程工期和工程質量都無法得到保證,同時施工中極易發生安全事故。
2.3監理機構不健全
監理機構是否健全,監理工作是否有成效是建筑工程的質量能否得到保障的先決條件,但目前部分城市中監理機構并不是很完善,監理人員專業水平參差不齊,監理工作無法有效的開展。當前社會隨著建筑行業的發展,使得從事建筑監理行業的人員急速增多,一些小型的監理機構管理水平差也是導致工程質量得不到保障的因素之一。
3市政工程管理的有效措施
3.1加強施工方的工程質量意識
有效的市政工程管理首先應做到加強施工方對工程質量的重視。工程的質量雖然與工程管理、工程監理有著密切的聯系,但究其根本其決定性因素還是在于施工方,只有施工方對工程的質量問題的重視程度提升了才能從源頭上杜絕工程質量問題的發生。同時還要時刻強化自身的工程意識,要不斷學習先進質量管理經驗,要經常搜集存在質量問題的工程進行分析和總結,找到問題的核心本質,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證市政工程的質量。
3.2實施質量責任制
針對工程質量問題,必須落實責任制度,要嚴格的將不同部分的工程進行責任承包,這樣不僅便于管理,更能使得一旦出現質量問題,能夠快速有效的進行解決。質量安全責任制不僅僅是針對工程量較大的工程,實際管理中要對所有工程的全部施工進行掌控??梢詫⒃O計、施工、勘測、設備采集等事宜的質量問題分包到個人。當工程出現質量問題時,要狠抓個人的責任,只有使每個人樹立起責任意識,才能將質量問題的發生幾率降到最低。
3.3強化監理機構的職能
監理機構是工程不出現質量問題的直接保障。因此必須不斷加強監理方的職責,同時作為市政工程的管理方還應要加強與監理方的合作力度,采用切實有效的方式方法對工程施工進行監督,這樣才能既使工程施工周期得到保證又能使工程質量有了保障。
(1)建立一支專業水平高超的市政工程監理團隊。市政工程具有施工量大、施工周期長、施工難度、施工范圍廣等特點,給工程監理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監理工程師要想實際有效的對工程進行監督,就要對道路橋梁工程、給排水工程、園林建造工程、管道鋪設等工程都有較為詳盡的了解。但是現如今監理人員對單一工程了解全面的尚且不多,更何談全面了解了。因此作為市政工程管理方,必須要針對這一現象對監理機構進行整頓,優化監理機構的效用,建立健全的有實際作用的監理團隊。
(2)積極引進先進監理設備和儀器。監理工作開展能否取得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監理團隊的硬件基礎。只有保證監理隊伍擁有符合監理工作的儀器儀表才能使其工作效果得到保障。但是,當前我國部分城市中市政工程監理機構的檢測器材陳舊落后,難以與當前監理工程相接軌,導致監理效果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因此工程管理方應積極引進西方先進的監理檢測用的儀器儀表,還要做好監理人員的培訓事宜,這樣才能保證監理工程師和監理機械設備能夠協同作用,監理效果也才能達到最大。
3.4加強工程施工后期的管理
市政工程施工后期的管理成效對整個工程的質量有著很大的影響,一般情況下,市政工程施工后期的工作量急劇增多,建筑機械、建筑材料、使用頻率增大,多工種協同合作次數增多,這其中哪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使得工程整體質量下降。因此作為管理者對工程后期的管理必須要重視起來,只有對工程中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工序都加以重視,才是管理水平高的體現,也是企業長期發展的保障。
4總結
市政工程建設是城市發展的集中體現,與城市的經濟和人們的生活水平息息相關,只有保證市政工程施工的質量才能從根本上使人民群眾獲益。而有效的市政工程管理是保證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保障。因此只有不斷強化工程管理水平,提升管理人員的職責意識和質量意識,才能杜絕可能出現的質量問題。本文就當前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措施,希望能夠為行業的發展做貢獻。
參考文獻
篇8
一、建設需求分析
每個城市面積、所管城市部(事)件、機構設置都有很大區別,要使系統高效運行,就必須分析清楚所在城市管理現狀,結合城市管理的實際狀況確定工作流程、邏輯關系、最后確定建設實施方案。
二、創建海量數據庫
城市中有大量城市部(事)件信息進入數字城管系統管理,并且定位這些城市部(事)件是由那些單位管理、具置和其屬性。這樣可以快速收集城管信息、快速定位、快速指揮責任單位、高效處理城市中發生的問題,并對工作質量進行評價,達到建立系統的信息收集、指揮監督的目的。
三、制訂制度標準
只有整個城市有統一的制度標準,才能有效地進行監督評價。立案標準:城市部(事)件,在什么標準下需要立案處置;處置標準:城市部(事)件問題,多長時間處理完畢是符合要求的;評價標準:依據每個城市管理的責任單位,所管部(事)件多少、處置結果情況,來綜合評價這個單位的工作業績,供領導、市民監督。同時也可以依據工作情況分析,為領導提供科學決策,改進工作。
四、法規建設
一個城市的城市管理由眾多部門來實現,既有政府所管的公共部分,也有社會管理部分。如何讓城市中所有責任部門協調一致,就要有一個規章來統一協調工作,規定其所涉及部門、部門責任、綜合評價和獎罰,讓城市管理法制化、制度化。
五、機構設置和經費保障
合理設置機構是系統正常運行的前題條件,而且應有權威。城市管理是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責,是構建和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機構設置應參照市長熱線、便民中心和目標督辦的組建,設在政府辦公廳,讓管理工作有權威、工作效率更高。
篇9
關鍵詞:園林綠化;施工管理;管理水平;措施;效益
Abstract: th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project is to point to in a certain area by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art means,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terrain, planting flowers and plants trees, building construction sketch, decorate the way such as garden road, in the form of beautiful natural recreation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spac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This is a very complicated system engineering, must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Landscap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ppli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ject management, with the premise of safety,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green engineering in the landscape engineering of the purpose of the best benefi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dscape project, and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preparation before the construction stage and construction stage discussed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landscap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quality assurance measures.
Key words: landscap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he management level; Measures; benefit
中圖分類號:TU7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一、園林綠化工程的特點
(一)綜合性強
園林綠化是總體園林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園林綠化工程是在總體設計意圖指導下進行的,其設計、施工應與地形、水系、園路、廣場、園林建筑等共同配合,應具有全局的觀念,以保證總體設計意圖的實現。而且做好園林綠化工程的設計和施工,也需要各種理論知識和方法的綜合運用,如植物學、生態學、美學、心理學、設計和構成方法、施工管理與施工組織方法等。
(二)養護管理的長期性
養護管理工作是在園林綠化工程工作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一種持續性、長效性的工作,有較高的技術要求,園林綠化工程中養護管理工作內容包括整體面貌維護、植物保護、綁扎修剪、澆水施肥、花壇花境中的花卉種植、環境保潔、日常管理等內容。
(三)營造工程的藝術性
景觀是一種藝術,它創造了優美的人類生存環境,給人們帶來了舒適和美好的享受,讓人類體驗到那醉人的柳絲、千姿百態的鮮花、蕩氣回腸的瀑布、生機勃勃的叢林、沉綠飄紅的荷塘、神秘深邃的大自然處處洋溢著美麗的光彩,讓人感覺到如同在自然山水畫中一樣。因此在園林綠化施工過程中,重點在于植物的配置、小品、景觀、古典園林等方面的建設,幾者之間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
(四)園林工程的附屬性與廣泛性
一般來說,除了綠化廣場、大型公園、高速公路、大型整體景觀帶等項目外,園林綠化工程大多為建筑的配套附屬工程,其工程內容分散,規模較小,不便于施工管理。
(五)園林綠化工程材料市場價格的不可定性
園林綠化工程中所使用的材料種類繁多,規格也不同,而且區域性明顯,市場短時間內價格變動大,較難把握。對于園林植物材料來說,國家目前對栽植定額還沒有統一的規定,各地的定額計算方法基本不同,因此給園林工程造價帶來了一定困難,對價格進行統一的管理顯得困難。
二、我國目前園林綠化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綠化施工隊伍素質有待提高
由于綠化施工的嚴謹性、技術性都比建筑施工低,導致許多人誤認為綠化施工不過是種種樹,鋪鋪草而已;又加上其可觀的利潤,致使許多素質不高的施工隊紛紛涌入綠化施工行業。他們往往只重視最后的景觀效果,對土壤、基肥、樹坑規格等不是很強調,致使一些樹木生長不良,增加了后期維護管理的難度。
(二)施工管理水平低,導致問題繁多由于施工管理水平低,造成返工率,施工進度慢,管理成本高,樹木成活率低,造成不必要的浪費。還有由于胡亂施工,造成對環境污染。
三、加強園林綠化工程施工管理的對策
園林綠化工程施工管理要貫穿于工程的整個過程,因而是施工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整個施工管理工作的基礎,因此,必須要抓好施工現場管理工作,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促進企業的不斷發展。
(一)施工前的準備階段
施工前的準備階段就是有關人員到現場搜集信息資料,了解掌握施工現場的各種情況等。一般主要搜集環境、水源、電源、土地、交通、生活、基礎設施建設、材料、人力資源、對工程施工有利和不利條件等各方面的數據資料,并及時與市政建設等有關部門進行聯系、溝通與交流。只有詳細了解和掌握這些數據資料,認真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研究、分析各種可能會影響到工程施工的因素,利用有利條件,發揮當地的優勢,通過分析、計算、比較,進行積極研究解決,才能避免在整個園林綠化工程施工過程中出現的管理誤區,避免出現影響工程質量和耽誤工期的現象。
(二)施工過程管理
加強現場的勘察
施工現場勘察工作主要包括:現場周圍環境、施工條件、電源、水源、土源、道路交通、堆料場地、生活設施的位置,以及市政、電訊應配合的部門和定點放線的依據。
重視土壤的處理
土壤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植物今后的生長,要對其進行理化性質化驗分析,從酸堿度、孔隙度、透水透氣性以及持水性等進行分析、測試,再采取相應的消毒、施基肥、客土等措施。尤其是土壤的翻挖深度、客土質量、基肥的腐熟程度及施入量、地形的平整度都要符合相關要求。
(三)加強竣工后的養護管理
園林綠化工程竣工后,往往不能立即把整個工程移交出去,因為其還涉及到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合同問題,合同中大都規定需要經過花草樹木的養護管理期后方可移交整個工程。因為在工程竣工初期,樹木花卉的成活率還處于未知狀態,良好的后階段養護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假若后階段的管理工作做不到位,該澆水、施肥、修剪的時候沒有經過專業的養護作業,必然會影響綠化的整體實景效果。如:澆水不及時,導致樹木枯死;樹木支架不牢,導致栽植樹木歪斜;除草不及時,導致綠地雜草叢生等。因此,施工管理單位對后期養護作業應做好充足的工作,不能把主工程的完成作為推辭,拒絕履行本應履行的職責。
四、加強園林綠化工程施工管理的質量保證措施
(一)嚴格控制綠化材料的質量
由于工程材料的質量低劣造成的工程質量事故和損失往往是非常嚴重并難以彌補和修復的,因此,工程中必須盡力避免發生此類問題,防患于未然。在材料的質量監理中,首先要求施工單位建立健全質量保證體系,使施工企業在人員配備、組織管理、檢測程序、方法、手段等各個環節上加強管理,同時在施工承包合同和監理委托合同中要明確對材料的質量要求和技術標準,并明確監理方在材料監理方面的責任、權限以及建設單位的要求。
(二)引入第三方,對園林綠化工程實施有效監控
目前,在我國還沒有完善的園林綠化施工監督管理體制的情況下,完全可以引入第三方機制來加強此類市政工程的管理,比如,園林綠化工程項目交由具備特定資質的監理工程人員監督。主管項目的監理工程人員認真負責,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落實對園林綠化工程的監督工作。這樣不僅可以保證施工單位能夠順利的完成預期的工程項目,維護其自身的合法利益,而且還能保證工程質量達到國家要求。同樣,在園林工程監理人員對整個項目的監督之下,能夠及時發現施工單位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協調有關人員盡快解決現存的問題,從而保證園林綠化作業達到整體的預期實景效果。
(三)制定相應行業標準,實行特定園林綠化行業準入制度
市場經濟下的園林綠化行業也應該充分發揮其競爭性。讓那些行業水平高,企業規模大,同時具備專業施工資質的企業加入到招標過程中。這樣才能淘汰那些不具備相應行業標準,工程質量水平跟不上,同時大大浪費各種資源的綠化企業。園林綠化準入制度的實行提高了綠化工程企業的進入門檻,對于符合行業標準的企業來說,此種舉措優化了市場競爭環境,有利于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對于暫不符合準入條件的綠化企業來說也不是一件壞事,這往往會刺激他們為了企業的發展,逐漸加強企業自身硬實力和軟實力建設,引進園林綠化領域中的高技術人才,不斷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最終完成企業發展的華麗轉變。
(四)提高管理人員工作效率
提高管理人員工作效率,是確保園林綠化工程施工控制管理的關鍵。工程開工后,一般都要召開工程建設會議,企業會及時將工程施工項目成本的詳細情況告知每位管理人員,共同討論工程控制管理以及成本費用方面的有關對策措施,以確定工程施工項目成本目標的實現,達到企業預定的生產效益。并研究制定了具體的獎勵制度,不斷調動每位管理人員在各自施工崗位上,努力完成工作的積極主動性。并使大家感到施工項目的完成,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管理與控制,并非是一個人能夠做好的事情。只有這樣,項目管理人員才能以主人翁的工作態度投入到施工管理工作中去,為降低項目施工成本和提高企業效率做出貢獻。
結語
園林綠化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求在實際工作中既要掌握工程原理。同時又要具備指導現場施工等方面的技能,只有這樣才能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前提下,較好地把園林綠化工程的科學性、技術性、藝術性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建造出既經濟、又實用、且美觀的園林作品。
參考文獻
[1]侯元成.園林綠化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0.19.
[2]雷燕峰,王所.園林綠化工程施工管理的幾點思考[J].中國科技新產品,2010.13.
篇10
關鍵詞:土木工程;施工項目;項目管理
中圖分類號:S96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在土木工程中,施工項目管理是工程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只有不斷地完善工程施工項目管理才能夠確保我國建筑業的不斷發展。因此,加強土木工程施工項目管理是當前企業亟需解決的問題。
1、土木工程施工項目管理關鍵問題
1.1施工造價管理問題
土木工程的施工造價對施工單位和投資者的利益都有直接的影響,所以,在土木工程項目的施工管理過程,尤其要重視工程施工的成本管理??墒?,現在有很多的施工方為追求更高的經濟利益,經常會使用一些違法的行徑來減少材料的成本,導致減慢了工程施工進度,還降低了工程的質量。有些施工單位對工程質量、工程造價、工程進度三者的關系并沒有重視,三者出現了矛盾。我國項目成本管理的實踐效果并不理想,有很多工程項目直接越過成本管理環節,不進行成本預測和計劃;還有些項目成本計劃和實施“兩面派”,沒有依據成本計劃進行成本控制或不按照質量要求進行項目工程,無法依據成本計劃進行成本控制,使成本管理變成形式化。
1.2施工安全管理問題
施工人員是土木工程施工的直接參與者,其工作直接關系到土木工程的整體效果。在當前這個時期,我國建筑事業發展迅速,施工的人員不斷擴大,但在施工隊伍中,很難有高素質的人才。目前,其綜合素質也比較低,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識,因此在土木工程施工過程中,可能未進行必要的安全防護,或者沒有安全防護,從而導致在施工過程中出現不該出現的安全事故,不僅給其家人造成傷痛,而且給施工企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在施工安全管理過程中,由于管理不到位,致使施工現場出現混亂。同時一些施工企業在施工過程中,為了給企業節約成本,缺乏必要的安全生產設備及必要的施工器材,從而容易引發施工安全事故。
1.3施工質量管理問題
在土木工程施工過程中,施工材料是關鍵,施工材料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土木工程質量的高低,所以建筑施工企業必須重視起施工材料的采購。在采購過程中,絕對不能為了降低企業的施工成本,而不負責任地選擇劣質、不合格的材料,不然會影響到土木工程整體的質量,甚至會給施工企業和廣大群眾帶來沉重的施工安全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施工人員缺乏質量意識,業務素質提高不上去,也是造成土木工程施工質量的重要原因之一。施工企業必須緊迫地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提高施工人員的質量意識,抓好土木工程的施工質量管理,提高施工質量的管理水平。
1.4施工進度管理問題
有些單位對工程進度過分關注和強調,因此總是在加速工程的施工建設,把很多細小的必要建設給直接忽略掉,催促施工人員加大勞動強度,工程進度是提高了,但工程質量反而下降了,給工程的施工建設帶來很多安全隱患,造成建筑物的有效使用時間大大地縮短,非常不利于建筑物的使用安全,嚴重威脅到使用者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
2、加強土木工程施工項目管理的措施
2.1加強施工成本管理
建筑企業能否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工程成本的合理控制有著直接的影響。據此,建筑企業應當做好施工成本的合理控制。首先要做好成本預算,做好資金支配的合理規劃,另外還必須做好施工的財務監督和核算提高對施工過程中一切財務關系監督的力度,以施工計劃為依據,合理調配資金,實現與工程進度相一致的資金分配和使用。并以此為基礎,根據工程的性質、對象等進行會計核算。財務部門應定期將財務結果報告給工程施工部門,使得工程部門能夠及時了解資金的使用狀況,對財務管理進行合理監督,為成本控制的綜合分析奠定基礎。施工結束后,建筑企業的財務部門應當根據工程施工發生的實際資金活動情況,并結合技術部門工程決算,完成整體工程成本控制的綜合分析與綜合評價。以成本預算為依據,認真考核每一項定額的執行情況和各項經濟責任制的效果。通過對造成工程施工中資金節約或超支的原因進行分析,并作出公正的評價。另外,建筑企業的財務會計隊伍應當加強自我完善,在提高業務水平的同時增強職業道德建設,從而為施工的財務管理和成本控制提供更加穩固的保障。
2.2加強施工安全管理
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安全管理與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緊密相關,安全施工也是企業獲得利益的根本基礎。提高施工人員的安全意識,加強施工安全管理應把以下幾點做好。(1)施工管理內部要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機構,將責任分權到個人,制定獎罰措施,在施工建設中營造一個“安全第一”的工作氛圍。(2)管理人員要做好安全培訓工作。避免出現安全隱患的主要方法就是從根源抓起,對施工人員進行安全知識的培訓,做好安全技術的交底工作。(3)對施工安全管理的評價。通過定性和定量的評價能準確檢測出施工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采取防范措施,避免嚴重事故的發生。主要的安全管理評價有設備故障率、人的精力、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人的生物節律等方面評價。
2.3加強施工質量管理
第一,要積極建立質量保證體系,同時注意質量管理制度的健全與完善,切實實施責任制,將質量管理責任具體到人頭,從而保證一旦出現質量方面的問題,能夠有據可循,而且能夠找到相關負責人。在施工的準備階段,做好質量技術交底工作,將作業指導書發到施工班組,確保施工人員對于施工要求和質量標準了然于心,同時明確各級技術管理人員的權限,確保各級管理人員能夠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職盡責。
第二,做好施工全過程的質量控制,分為事前安排、事中控制、事后檢查等。事前的質量控制指的是施工之前,要從全局上把握施工現場,事中則指的是在施工過程中加強工程質量的監控,而事后則指的是工程竣工后,根據相關的施工規范與質量標準,對工程項目進行驗收,做好質量的評定工作。
第三,嚴把施工程序關。嚴格按照施工工藝,進行工程進度和施工工序的控制,可以聘請專門的技術人員進行監督。這是控制工程質量的關鍵所在,同時施工單位應當加強創新意識,用于嘗試運用新的施工技術和設備,不斷深化改革,從而提高施工質量,提高施工企業的經濟效益。
2.4加強施工進度管理
施工過程中,工程的進度管理工作對于土木工程的高效完工或者順利完工有著相對來說比較重要的作用或者影響。工程進度管理工作的基礎或者前提,就是要求相應的施工單位的工作人員編寫一套比較適當以及健全的工程施工進度規劃,這樣才能夠使得相應的施工工作人員按照相應的進度進行實踐工作。在制定相關的工程施工進度的過程中,需要考慮整個工程的工期,之后還需要將工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配或者安排,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各個階段工期的平衡效果,最終達到土木工程的順利完成。同時,土木工程的進度管理工作不僅僅需要在時間上進行相應的管理工作,還需要對施工工程的各個階段的工期、所花費的相關的經費以及整體的工程質量進行合理以及適當的安排。
結束語
施工項目管理作為企業發展的永恒主題,是衡量企業經濟效益的關鍵。在企業發展中,企業要樹立一種對外占據市場制高點、對內嚴抓管理,重在現場工作的新觀念,促使各項工作都能夠圍繞這項工作觀念來展開,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和發展。
參考文獻
[1]盧芳.新時期建筑工程施工項目管理探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1(13):102-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