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康復訓練治療范文
時間:2023-10-31 18:08: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兒童康復訓練治療,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家庭康復訓練模式;兒童孤獨癥;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0.212
孤獨癥也被稱為自閉癥, 因多種生物因素導致大腦發育出現障礙[1]。兒童孤獨癥尚無特異性治療, 多是通過教育訓練促進患兒認知功能、語言功能等。本文以30例兒童孤獨癥為研究對象, 采取家庭康復訓練模式, 恢復效果良好,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60例兒童孤獨癥在2012年6月~2014年1月來本院就診, 與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中孤獨癥相關標準相符[2];其中男34例, 女26例;年齡2~7歲, 平均年齡(3.6±0.5)歲。按照康復訓練方式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30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訓練方法 觀察組患兒給予家庭康復訓練模式治療。家長帶領患兒積極參加醫院孤獨癥訓練中心舉辦的親子訓練, 同時可在家庭中開展, 其訓練內容包括:孤獨癥基本知識、訓練方法(ABA訓練、引導式教育、感覺綜合訓練等)、行為問題處理等。ABA訓練可行一對一訓練, 手把手教學, 家長重復多次活動, 需要患兒能夠學會并可記錄。逐漸從一對一教學活動開始小組上課, 逐漸增強患兒的社會適應能力。引導式訓練可以小組訓練模式, 包括患兒的體能、語言、社交、性格等, 將知識、動作、語言相互聯系, 將復雜動作分為簡單步驟, 以兒歌語言貫穿整個動作。感覺綜合訓練中, 先行綜合檢測患兒感覺, 明確其中問題, 根據其結果制定感覺綜合訓練計劃, 選擇合適訓練器械及訓練量等, 使患兒在玩樂中根據各種感覺綜合訓練刺激患兒本體、視覺、聽覺、觸覺等。為家長制定家庭培訓計劃及康復訓練教具, 每天訓練時間需在5 h以上, 1周不得少于6 d。每3個月到訓練中心評估, 并為下階段的訓練計劃進行制定。為期12個月。
對照組給予機構康復訓練模式。患兒于訓練中心接受12個月的常規康復訓練, 包括個別式訓練、小組訓練、集體訓練等, 4 h/d, 5 d/周, 訓練內容與觀察組相同。
1. 3 觀察指標[3] 根據《孤獨癥患兒發展評估表》, 包括感知覺(55項)、粗大動作(72項)、精細動作(66項)、語言與溝通(79項)、認知(55項)、社會交往(47項)、生活自理(67項)及情緒行為(52項)8個方面, 每項1分, 分數越高, 改善程度越好。
1. 4 療效判定標準[4] 根據患兒發展評估評分, 顯效:治療后評分較之前提高16分以上;有效:治療后評分較之前提高8~15分;進步:治療后評分較之前提高1~7分;無效:治療前后評分無變化。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兒治療顯效率對比 觀察組治療顯效率為76.7% (23/30), 即顯效23例, 有效5例, 進步2例;對照組治療顯效率73.3%(22/30), 即顯效22例, 有效6例, 進步2例;兩組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 2 治療前后指標改善情況對比 觀察組治療前感知覺(24.3±5.6)分、治療后(37.4±6.4)分, 粗大動作(45.3±6.8)分、治療后(64.7±4.8)分, 精細動作(36.3±5.2)分、治療后(46.9±8.2)分, 語言與溝通(48.1±6.2)分、治療后(68.9±5.2)分, 認知(28.1±6.8)分、治療后(42.6.1±4.3)分, 社會交往(20.3±4.8)分、治療后(35.9±5.7)分, 生活自理(28.9±6.7)分、治療后(47.9±7.3)分, 情緒行為(23.8±4.7)分, 治療后(42.6±5.1)分;對照組治療前感知覺(25.0±5.1)分、治療后(37.6±5.1)分, 粗大動作(44.6±7.1)分、治療后(65.1±5.2)分, 精細動作(36.0±6.1)分、治療后(45.3±7.0)分, 語言與溝通(47.3±5.8)分、治療后(69.0±4.8)分, 認知(27.9±6.0)分、治療后(42.0±4.4)分, 社會交往(21.6±4.0)分、治療后(34.8±4.7)分, 生活自理(27.6±7.2)分、治療后(45.1±6.5)分, 情緒行為(24.8±7.5)分, 治療后(41.9±5.6)分。兩組患兒治療后感知覺、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與溝通、認知、社會交往、生活自理及情緒行為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 (P0.05)。
3 討論
孤獨癥在目前屬于精神發育障礙性疾病, 存在社會交往、認識功能及言語溝通發育偏離, 大多數患兒無法更好融入社會生活中, 同時其身心健康、生活質量也大幅度降低, 在很大程度上家長也需要承受較大的心理負擔及生活負擔。患兒孤獨癥的發生, 其發生機制較為復雜, 以腦部損傷為常見原因, 且孤獨癥患兒腦部整合功能網絡缺陷, 對事件無法處理整合, 難以對一個場景的內容、數字、文字進行想象, 也難以與他人交流。對患兒孤獨癥的治療, 尚無特異性治療, 多是采取行為干預及教育訓練, 對患兒行為、語言、感知、社交等進行訓練教育, 以此改善患兒綜合行為等。通常康復訓練, 可促進患兒智力發育, 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及獨立生活能力, 改善生活質量。
現今大量資料顯示, 患兒孤獨癥的發生率呈逐年增長趨勢, 數百萬家庭面對患兒孤獨癥、經濟壓力及精神壓力顯著增加[5], 對其及時采取康復有效訓練, 對促進患兒積極身心發展及減輕家庭負擔起到顯著意義。機構康復訓練模式可通過各種情景, 加強孤獨癥患兒的生活自理和社會交往能力。家庭康復訓練是患兒在家庭生活中, 根據機構中心為患兒制定的康復訓練計劃, 充分利用家庭資源及社會資源, 在日常生活中創造機會, 使患兒能夠提高社會交往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在此次研究中觀察組治療顯效率76.7%與對照組的73.3%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治療后感知覺、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與溝通、認知、社會交往、生活自理及情緒行為評分較治療前明顯提高(P0.05)。由研究結果可以看出, 家庭康復訓練與機構康復訓練模式均可提高患兒治療效果, 其應用效果顯著, 家庭康復訓練模式可顯著提高患兒感知覺、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與溝通、認知、社會交往、生活自理及情緒行為, 與機構康復訓練無較大差異。
機構康復訓練, 社會需求大, 費用昂貴, 且部分康復服務無法滿足患兒康復需求, 家庭需要承擔較大的經濟負擔, 使大部分患兒無法完整接受康復訓練。因此通過家庭康復訓練模式, 對家長的培訓, 在家庭環境中實施康復訓練, 節省了經濟成本, 并可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家庭資源, 提高患兒的康復效果。且在患兒日常熟悉的家庭生活環境中, 可消除患兒陌生感, 提高患兒興趣, 提供情景與練習機會, 增進患兒行為, 發揮家長的主觀能動性, 促進患兒社會動機的激發, 可顯著改善患兒癥狀。
綜上所述, 對孤獨癥患兒采取家庭康復訓練模式治療, 可明顯改善患兒自理能力, 提高其社會交往能力, 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值得臨床肯定與推廣。
參考文獻
[1] 于獻英, 朱宏偉, 張桂欣.日常生活環境變換對患兒孤獨癥康復訓練的影響.河南醫學研究, 2014, 23(8):101-103.
[2] 俞寧, 彭建軍.高壓氧治療對患兒孤獨癥康復訓練的影響.臨床兒科雜志, 2010, 28(7):686.
[3] 肖秀云, 楊峰, 崔麗霞. 培訓聯合家庭康復訓練模式治療患兒孤獨癥的療效觀察.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5, 12(5):88-89.
[4] 嚴愉芬, 韋永英, 陳玉華, 等.針刺對患兒孤獨癥康復訓練的影響.中國針灸, 2007, 27(7):503-505.
篇2
關鍵詞:腦癱兒童 康復訓練 康復教育 社會支持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1-0024-02
腦性癱瘓簡稱腦癱,是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育缺陷所導致的綜合征,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1]。除主要癥狀外,腦癱兒童往往伴有智力障礙、語言障礙、視覺障礙、知覺障礙、癲癇、情緒障礙和學習障礙中的一種或幾種[2,3],我國的發生率比較高[4]。近年隨著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和高科技手段的使用,推動、加快了各個領域對腦癱兒童的研究。為了進一步加深對學齡前腦癱兒童的認識、研究,本文分析、總結了學齡前腦癱兒童的康復訓練和教育狀況。
腦癱兒童入學前的6年是該類兒童治療、康復和教育的關鍵時期。在此階段,他們各種能力發展狀況將對其一生的生存狀況和生命質量產生直接的和重大的影響。他們的主要癥狀、伴隨障礙以及兒童基本能力發展特點決定了在入學前的這段時期,他們需要發展的能力是多方面的。與此相適應,他們的支持需求也是多方面的,如臨床診斷和治療、康復訓練、文化教育、政府和社會支持以及相關政策和法規的制定和完善等。所以,腦癱兒童的早期康復訓練和教育是一項系統性很強的工作,需要社會多種資源的積極介入和政府的協調運作,而不僅僅是個人和家庭的個別問題。
本次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等方式對我中心的120例腦癱兒童進行了調查,嘗試探索上述問題。
1 對象和方法
本調查對象是目前就我中心2010年收治的120例貧困腦癱兒童,其中男生81名( 占總數的67.5% ),女生39名( 占總數的32.5%),3歲至6歲腦癱兒童為102名(占總數的85%),平均年齡4.8歲。問卷和訪談均由家長配合完成。經篩選,符合本次調查訪談目的,愿意積極配合,信息來源基本是兒童的親生父母,比較可靠。
2 問卷結構
自編調查問卷,分為5 部分:兒童及家庭基本狀況,臨床治療和康復訓練,兒童家庭康復訓練與教育,政府、社會福利機構和愛心人士的支持,家長期望得到的支持。
3 結果
3.1 兒童及家庭基本狀況。腦癱兒童入學年齡普遍較晚,接受正規早期教育機會較少。本組有15%的兒童進幼兒園接受過學前教育,但由于治療、訓練,自身體質問題和學校支持系統不完善等因素,他們的教育的連續性和持續性較差。85%的家庭經濟實力遠遠不能滿足該類兒童治療、康復訓練和教育需要。大多數父母文化程度低。在兒童的成長中,主要由父母一方照料的占52%,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料的占40%,其他情況占8%,父母雙方共同照料比例較小。在孩子診斷是腦癱后夫妻關系不和睦的占總數的18%,夫妻有一方扔下孩子不管的占7%,這其中女方背負的壓力和屈辱更大。
3.2 臨床治療和康復訓練。在早期發現和診斷上,相當多的父母對腦癱知識認識缺乏;1歲前疑為腦癱的占36%;在臨床治療方面,1歲左右開始接受治療的占25%,其中斷斷續續持續5年左右的占19.2%。獨立承擔就醫費用的家庭占84.6%,有42.3%家庭的就醫花費高達家庭收入的50~ 80%,幾乎傾家蕩產。在康復訓練方面,在3歲之前介入和接受康復訓練的占45.4%,43%在3 歲后才開始康復訓練,至今未介入訓練的占19.5%;持續訓練5年左右的占20.8%。在康復訓練方法上,理療和針灸占34.5%,運動治療和作業治療占46%,而且認為運動治療和作業治療及針灸有效的占52.8%。在康復訓練中,完全由治療師獨立訓練的占87.3%,在治療師示范指導后由家長或其他人員來訓練的占很小一部分。盡早進行康復訓練的占41.2%,少數人認為訓練與否及早晚不能解決兒童的根本問題。調查和訪談均表明,國家資助的康復訓練費用一萬元遠遠不能滿足三個月的訓練經費需求,絕大部分家庭不愿承擔超出部分的費用,外界資助非常有限。
3.3 兒童家庭康復訓練與教育。在家庭康復訓練上,經常自主開展家庭康復訓練的占40%,家里或醫療機構沒進行過多少正規訓練的占21.5%,其他家庭受經濟、技術等因素的限制只能進行間斷的簡單的訓練;在家庭訓練的技術支持上,24%的家長靠自學,32.5% 的經醫生或治療師指導。在文化教育方面,家長每天堅持1~ 2小時家庭文化教育的占20%,經常教但無規律的占26.9%,其他為偶爾教和很少教。家庭早期教育的主要內容是言語訓練、生活自理能力訓練和認知教育(認字和簡單數學),分別占57.7%,61.8% 和53.7%。認為家庭早期教育效果較好的占20.8%,一般的占57.7%,無效的占3.8%,認為沒法教的占17.7%;家長認為自己有教育能力的占12.9%,一般的占43.8%,力不從心需要幫助的占33.3%;在早期教育上,76.9%的家長最需要的是適合腦癱兒童的教法指導。在學校教育方面,有8.5%的兒童上過幼兒園,91.5%的沒有上過,其中68.4% 是因為學前教育機構不接納,23%是要進行治療和康復訓練,還有部分未入托者,家長擔心在校得不到應有的支持甚至歧視等。
3.4 政府、社會福利機構和愛心人士的支持。調查顯示,腦癱兒童的治療、康復訓練和教育主要由家庭承擔,家庭外的支持非常有限。只有14%的家長知道有貧困腦癱兒童搶救性康復項目,5%的家長知道有長江新里程項目。79%的腦癱兒童是初次接受貧困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項目的救助,76.9% 的腦癱兒童沒有得到過社會福利機構的幫助和支持;80.8%的腦癱兒童沒有得到過慈善組織的幫助和支持。
3.5 期望得到的幫助和支持。緣于撫養腦癱兒童艱辛歷程的切身體驗,腦癱兒童家庭期望政府出臺操作性強的政策和法規,期望能增加救助時間和經費。包括從腦癱發生前的家長教育和醫療監護到腦癱的早期診斷、治療、康復訓練和文化教育的各個方面。其次他們期望醫療和康復機構能降低或減免治療和訓練費用,并期望社區的學前教育機構能創造條件,讓腦癱或其他殘疾的孩子接受早期學前教育,與正常孩子平等融合,培養孩子健全人格;為家長提供有效教育殘疾兒童的教育技能和方法;降低或減免殘疾兒童的教育訓練費用等,為腦癱兒童及其他殘疾兒童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4 討論
與正常兒童相同,腦癱患者的兒童期是他們一生中可塑性最強的時期,是人生生存和發展的最為關鍵的時期,既是動作發育的主要時期,也是智慧發展和開發的關鍵時期。出生后的6~ 8 年,約占人生的1/10左右,是一段非常珍貴而重要的時期。所以,如何充分利用這段寶貴時間,使腦癱兒童的動作和智慧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不僅涉及到臨床醫學和康復醫學,還涉及到教育、政策法規和社會支持問題。腦性癱瘓兒童的主要癥狀和伴隨癥狀決定腦癱不是一個獨立分散的個體,而是一類特定的復雜的社會問題。但是,在他們的早期發展中,我們面臨的問題非常多,亟待深入研究并制定有效的方案逐步加以解決。主要是因為早期診斷和康復訓練意識和水平較低、家長有關出生缺陷及其干預的科普知識相當缺乏和學齡前教育問題嚴重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觀念和政策法規及醫療保險的問題,也有技術和社會支持問題。為了促進該群體的有效發展,提高他們的生存和生活質量,需要加強策法規建設,需要社會多個系統的共同參與和協同運作。讓我們共同努力,為腦癱兒童的治療、康復、教育創造一個良好的條件,讓關愛的陽光照耀每個殘疾孩子的心靈!
參考文獻
[1] 陳秀潔.兒童運動障礙和精神障礙的診斷與治療[M] 人民衛 生出版社
[2] 魏書珍,張秋業主編.兒童生長發育性疾病.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
篇3
通訊作者:高凌霞
【摘要】 目的 探討大齡兒童發育性髖脫位行改良Pembertonsa術后的康復護理要點。方法 對本組9例大齡兒童發育性髖關節脫位行改良Pemberton手術,術后進行心理護理及采用有計劃、分階段、循序漸進的康復訓練。結果 本組9例(13髖)術后關節功能:優8髖,良4髖,可1髖,復位成功率100%。結論 大齡兒童發育性髖關節脫位術后康復護理至關重要,復位效果與康復護理密不可分,只有醫、護、家長和患兒密切合作,才能獲得滿意療效。
【關鍵詞】 髖脫位; 先天性; 康復訓練
兒童發育性髖關節脫位又稱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小兒骨科常見病及多發病。早期診斷和治療是本病治療的基本原則。早期治療可采用簡單的手法復位加外固定,愈后良好。大齡患兒病變復雜,矯正畸形的手術創傷大,患兒在治療中往往會出現再脫位、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關節僵硬等并發癥。術后正確的康復訓練可保證手術質量,建立髖關節功能。自2005~2008年筆者所在科共收治9例(13髖)發育性髖關節脫位大齡兒童,給予術后康復訓練,收到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8例(12髖)為女性,年齡7~14歲。1例(1髖)為男性,年齡8歲。根據Tonnis分型法[1],本組患兒術前脫位程度為Ⅲ度8髖,Ⅳ度5髖。
1.2 手術方法 本組手術前常規行骨牽引2~3周,以利手術操作。采用改良Pemberton手術,術后患髖屈曲30°,外展20°~30°,內旋10°,髖人字石膏固定。3周后拆除石膏,于外展位皮牽引下行康復訓練。
2 康復護理
2.1 心理護理 由于患兒年齡較小,常因擔心切口疼痛,不愿合作。要耐心向患兒及家長講解早期康復訓練的意義和重要性。例如,告知他們術后關節功能障礙主要在于預防。間斷、主動、早期活動有利于關節損傷的恢復,它可以避免制動所致的肌肉萎縮、疼痛和廢用性骨松變以及關節僵硬。使其懂得只有規范訓練才有可能恢復到正常青少年所能進行的各種下肢活動,使患兒及家長消除思想顧慮,主動積極配合治療和康復訓練。
2.2 康復訓練 康復訓練是治療的延續,早期、間斷、主動活動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營養狀況,有利于關節損傷的恢復,可以避免制動所致的肌肉萎縮、疼痛和關節僵硬。所以要正確指導患兒及家長做好康復訓練。
2.2.1 第一階段(復位術后0~3周) 目的是消腫止痛,維持股四頭肌的張力,加強患肢肌力,預防組織粘連。
復位后髖關節用人字石膏固定易引起松解的軟組織產生新的粘連、僵硬。術后應進行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訓練,等長收縮時肌肉無氧代謝產生乳酸可刺激肌肉微循環血管擴張,有利于肌肉組織攝取營養。先教會患兒健側肢體活動的方法,再活動患側肢體。復位后24 h即協助患兒坐起,后背靠支背架或墊以枕頭,上身行自主運動。指導、協助患兒行被動踝關節背伸、跖屈交替運動,每次10~20個重復動作,3~4次/d。5~7 d后逐漸過渡到6次/d,每次30個。指導訓練前仔細檢查石膏有無污染、軟化變形、石膏邊緣或骨突部位有無壓瘡。
2.2.2 第二階段(復位術后4~7周) 目的是繼續加強患肢肌力,提高患肢主動活動能力和活動范圍,預防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
拆除石膏,患肢皮牽引,髖關節保持外展20°~30°,指導患兒半坐位,身體努力向前傾,雙手伸向腳尖,使髖關節盡最大可能屈曲,4~6次/d,每次20~30個。同時,被動屈伸膝關節并逐漸過渡到主動屈伸膝關節。在康復訓練時要維持正確的,以防患肢內收、外旋、或活動不當造成再脫位,密切觀察有無髖部出現的疼痛、肢體短縮、畸形等,如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妥善處理。拆除皮牽引后,繼續加強髖、膝關節的主、被動屈伸練習,有條件可使用持續被動活動(CPM)機進行訓練。下肢關節持續被動活動(CPM)功能康復器治療:術后4~7周內,應用CPM下肢關節鍛煉器進行鍛煉,以利于髖、膝關節的早期功能活動,防止關節僵硬。將患兒患肢置于CPM架上,位置要準確,感覺舒適。CPM有6檔功能位,每1檔可使膝、髖關節屈曲15°。從第1檔開始,3~5次/d,每次活動0.5~1 h,根據恢復情況2~4 d增加1檔。加檔時護士必須在旁觀察,患兒無特殊不適才可繼續使用。同時要注意觀察CPM運行時是否螺絲帽松動而導致關節角度鍛煉不到位,護理人員在患兒停用CPM間期要用手繼續幫助患兒進行關節的被動屈伸及旋轉訓練,囑患兒伸直患肢膝關節進行抬腿練習,此運動可提高股四頭肌的肌力,促進全身運動,增強患兒及其家屬的康復信念。應用CPM機時要注意及時停用,一般應用15 d左右即停,以免產生CPM機依賴。
2.2.3 第三階段(出院指導) 出院時告知家長訓練要持之以恒,并逐漸加大運動量。出院后兩周來院復查。經X線證實截骨部分臨床愈合后,可扶拐下地,負重要循序漸進,先用腳尖著地,再用全腳掌著地,逐漸過渡到全足。患肢始終保持輕度外展,10周前不負重,避免摔傷等,以防患髖再脫位及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建立隨訪檔案,督促患兒家長及時來院復查,以便于了解患兒恢復情況及存在的問題,繼續指導康復訓練,提高生活質量。
3 結果
對本組9例13髖患兒進行2~5年的隨訪,根據周永德等制定的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療效評定標準[1]評估髖關節功能,康復療效優8髖,良4髖,可1髖。復位成功率100%。本組無一例發生感染、再脫位、關節僵硬、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并發癥。
4 討論
大齡兒童發育性髖關節脫位術后康復訓練至關重要,效果與康復訓練密不可分。術后患兒由于疼痛、心理恐懼,家長對訓練強度作用等不了解,心存疑慮等因素的影響會使患兒客觀上訓練不夠,術后失去早期康復訓練的時機。手術和術后康復是相輔相成的,正規的康復也是幫助實現手術目的的必要手段。本組患兒在應用康復訓練程序,確保髖關節復位的前提下,指導患兒進行有計劃、分階段的功能訓練,未發生并發癥,關節功能恢復良好,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參 考 文 獻
篇4
[關鍵詞] 腦性癱瘓;康教結合;粗大運動;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中圖分類號] R7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1(c)-0010-03
腦性癱瘓簡稱腦癱,在臨床上具有很高的致殘性,嚴重影響小兒的智育及身體發育[1],隨著康復醫學的發展,對小兒腦癱的認識不斷提高,綜合措施越來越多。但是由于我國的康復醫學事業起步較晚,不能一時建立起很多的康教中心為所有腦癱兒童提供綜合的康復服務。目前的教育和康復結合還未形成系統化。本研究主要探討康教結合對學齡腦癱兒童粗大運動發育和生活能力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8月~2012年7月在青浦區輔讀學校的腦癱兒童69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的診斷標準均符合全國小兒腦癱座談會判定的標準[2],年齡6~12歲,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嚴重智力障礙,不能配合訓練者;②合并有嚴重聽視覺障礙者;③合并有嚴重心臟等其他疾病不宜進行康復訓練者。將符合條件的58例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組29例,男性19例,女性10例;其中痙攣型19例,手足徐動型3例,混合型7例。對照組29例,男性18例,女性11例;其中痙攣型18例,手足徐動型4例,混合型7例。兩組患兒的性別、腦癱分類、粗大運動功能分級系統(GMFCS)分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在特殊學校接受特教老師依據教育評估量表評估情況制訂的計劃進行訓練;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康復醫師到學校進行康復訓練和指導。首先召開康復醫師和特教老師、殘疾學生家長參加的康教結合工作座談會,會上對醫教結合項目的意義、實施方法、方案進行解讀,解答家長提出的問題,爭取家長的配合,并與家長簽訂知情同意書。兩小組為每位患兒在康復和教育期間每3個月召開1次評價會,家長同時參與,會中也可補充病史并提出自己關心的問題,經過充分討論,找出腦癱兒童不同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所在,制訂腦癱兒童的康復訓練方案。療程均為12個月。
1.2.1 訓練內容 康復醫師根據粗大運動功能量表(GMFM-88)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估情況制訂訓練計劃到學校進行康復訓練,其內容分為以下幾類。①低難度訓練:包括頭控制、翻身、俯臥位支撐、俯爬、坐位保持及平衡、手膝位保持、爬行等重心較低的活動項目;②中等難度訓練:包括膝立位保持,單膝立位、跪行、輔助、站立(用站立架或外力輔助的被動站立)等訓練;③高難度訓練:包括立位平衡、獨立或輔助下步行、實用性步行等訓練。ADL訓練包括穿衣、進食、如廁、入浴、社會適應等項目及其有關動作的訓練。
1.2.2 療效評估 由醫院康復科康復醫師進行療效評估,所有患兒分別在康復治療前和治療12個月末采用GMFM-88和ADL評分進行評價,并對兩組結果分別進行比較分析。評價環境為安靜、獨立、無干擾、采光較好的房間,患兒穿衣1~2層,在不違反評估要求的前提下盡量有父母或監護人配合看護,測試前進行交談,情緒較好時進行,鼓勵患兒發揮出最佳水平。
GMFM-88量表共88項,分5個功能區,每項4級評分,評分結果計算方法:總百分比為每個功能區的得分與各自總分相除,乘以100%之后再除以5。①臨床痊愈:治療后腦癱患兒的綜合功能達滿分;②顯效:治療后腦癱患兒的綜合功能評定總分數較治療前提高≥15%;③有效:治療后腦癱患兒的綜合功能評定總分數較治療前提高1%~14%;④無效:治療后腦癱患兒的綜合功能評定總分數較治療前未提高,甚至減少。總有效=臨床痊愈+顯效+有效。
ADL療效評定標準:根據中國康復研究中心設計的《腦癱兒童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定表》進行臨床療效評定。采用百分制,每項能獨立完成為2分;部分完成為1分;不能完成為0分。①臨床痊愈:治療后腦癱患兒的綜合功能達到100分;②顯效:治療后腦癱患兒的綜合功能評定總分數較治療前提高≥20%;③有效:治療后腦癱患兒的綜合功能評定總分數較治療前提高1%~19%;④無效:治療后腦癱患兒的綜合功能評定總分數較治療前未提高,甚至減少。總有效=臨床痊愈+顯效+有效[3]。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GMFM-88評估療效的比較
對照組和實驗組腦癱兒童在訓練12個月末的GMFM功能區得分均顯著提高,實驗組的顯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兒ADL評估療效的比較
對照組和實驗組的腦癱兒童于在訓練12個月后的ADL評估分值均顯著提高,實驗組的顯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腦癱患兒活動受限主要是由于運動發育障礙引起,尤其以粗大運動功能發育的影響更為顯著[4]。隨著年齡的增長,粗大運動功能趨向于愈加嚴重,而智力發育存在較大的代償性和可塑性,學齡期腦癱患兒通過接受教育與訓練,在心理、智力、體能諸方面得到發展,智力缺陷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補償[5]。在目前的教育體制與現實環境下,采用醫教深度融合的方式是實現特殊兒童“全人教育”的重要基礎,首先要減少限制,對特殊兒童進行綜合康復是減少限制的最佳方式,它使特殊兒童的全面發展成為可能[6]。醫療和教育的脫節,造成負責腦癱兒童教育的學校無從下手。這些學齡腦癱患兒在醫療、康復機構己做了哪些康復,康復的療效如何,他們的整個康復計劃是什么,怎樣與學校的教育銜接起來,學校需繼續哪些功能的康復訓練,學校對此深感煩惱甚至無力去解決,最終造成腦癱患兒在特殊學校也不能得到適合其身心特點的教育[7]。而傳統的醫療機構內的專業康復、社區康復、家庭康復在實際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分離脫節,影響患兒的康復療效[8]。
本研究結果表明,無論是單純的特殊教育康復,還是康教結合綜合康復治療,對腦癱患者粗大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均有明顯改善。從兩組對比結果來看,治療12個月后,實驗組的顯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
因為GMFCS是根據腦癱兒童運動功能受限隨年齡變化的規律所設計的一套分級系統,能客觀反映腦癱兒童粗大運動功能發育情況[10],訓練同時告知家長,讓家長明白自己孩子現有的運動功能以及訓練一段時間后將要達到的目標級別,家長很容易配合,醫師指導老師和家長參與實施,使家長在親身體驗中看到患兒能力的進展,從而提高家長對康復治療的興趣和信心,因此在制訂康復訓練計劃時應充分考慮如何使腦癱患兒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提高,盡量達到生活自理。有報道顯示,應用GMFCS配合粗大運動功能測評結果而設定的訓練動作進行康復治療方法對腦癱患兒粗大運動功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11]。
康教結合主要優勢在于通過“康教結合”的方法,使康復與教學同步進行,可使以往醫教分離所分別進行的工作有效進行整合,達到相互補充、各施所長的目的,醫院內的專業強化康復雖然取得較好療效,但患兒在治療及成長的過程中不能脫離家庭和社會[12]。在醫院環境中進行教育,存在一定困難,教育康復很難做到系統、連貫和全面;個別教育不利于腦癱患兒的心理發展等。學校教育是以班級授課為主,但腦癱患兒各方面的差異較大,康復時間、康復技術不為教師掌握,因此在學校開展規范的康復治療相當困難。很多家長認為醫學的盡頭才是教育的開端。然而,在求醫的過程中,如果忽視教育,孩子智力的開發將被耽誤,也會給醫療康復帶來阻礙。
總之,腦癱康復的最終目標是提高患兒的日常生活能力,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13];粗大運動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患兒的日常生活能力,應把粗大運動功能訓練作為腦癱患兒康復的主要訓練項目,同時必須依據不同的粗大運動功能水平確定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目標。臨床醫師應充分認識腦癱患兒的臨床分型、運動水平,康復過程中不僅要注重運動障礙,更重要的是多學科合作,從而達到全面康復的最佳效果,改善不良預后。學齡腦癱兒童通過康教結合能有效提高腦癱患兒的粗大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充分發揮殘障兒童的潛能,使其社會適應能力、智力和情感得到良好、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樹春.小兒腦性癱瘓[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71.
[2] 陳秀潔,李樹春.小兒腦性癱瘓的定義、分型和診斷條件[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7,(5):309.
[3] 牛相來,林清,周鈺,等.頭針改善腦癱患兒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12, 19(5):272-274.
[4] 陳冬冬,徐東浩,楊紅,等.腦癱患兒粗大運動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雜志,2008,4(14):361-363.
[5] 許晶莉,范艷萍,謝閩達,等.學齡期腦癱兒童粗大運動功能與智力的相關性初探[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 16(3):247-248.
[6] 韋正強,王磊,鄧蘭,等.醫教結合,綜合康復的實踐與反思[J].現代特殊教育雜志,2013,(1):13-15.
[7] 郭新志.腦癱綜合康復與醫教結合[J].前進論壇,2011,(2):51-52.
[8] 楊臻,蘇振軍.住院腦癱患兒家長配合治療的依從性對康復效果的影響[J].中國醫藥科學,2012,2(10):56-57.
[9] 史惟,朱默,翟淳,等.基于ICF-CY的腦癱粗大運動功能測試量表內容效度分析[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3, 19(1):13-18.
[10] 李初陽,史惟,周美琴,等.腦癱粗大運動功能分級系統修訂擴展版(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17(12):1112-1115.
[11] 何玉清,羅佳美,劉敏,等.應用粗大運動功能分級對腦癱患兒康復訓練的影響[J],中國康復雜志,2012,27(6):448-449.
[12] 童光磊,李紅,張敏,等.醫院內強化康復訓練對腦癱患兒粗大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 17(1):70-72.
篇5
尊敬的家長:
您好!您的孩子報名參加貧困智力兒童康復救助項目已通過審核。為了您的孩子得到更好的康復服務,保證項目順利開展,現制定本項目知情同意書,請您務必認真閱讀同意書各項條款,并簽字確認。
一、項目背景
“十三五”期間,中央殘聯安排專項資金實施貧困殘疾兒童康復救助項目,救助有康復訓練需求、身體狀況穩定、家庭成員配合的0-6歲智力兒童提供康復訓練服務。
二、補助標準
每年每人20000元的標準對康復訓練給予補助。
三、服務內容及標準
1、項目救助時間為1年;2、功能評估(含認知、生活自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康復訓練,包括認知、生活自理和社會適應能力訓練等,根據評估結果,每年訓練時間不少于10個月,全日制康復訓練每天單訓不少于30分鐘,小年齡及入普幼等非全日制康復訓練的兒童,每周單訓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1小時。
四、康復服務機構
1、定點機構確定:按照“就近安排”的原則,定點康復機構為:
;
2、定點機構提供的服務包括:診斷評估、制定康復計劃、實施康復訓練、家長培訓、組織社會融入活動、出院轉銜及后續家庭康復指導等服務。
五、擁有的權利
1、免費接受項目規定的康復服務內容;
2、對機構的服務提出評價或投訴。
投訴聯系:**縣殘聯
六、履行的義務
1、受助孩子若患有嚴重疾病要如實報告,不能隱瞞。有傳染病、嚴重癲癇及先天性心臟病等不適合康復訓練或在機構訓練中發生以上疾病者必須先到醫院治療,待病情穩定后再重新報名。
2、堅持在機構持續接受不少于10個月的康復,如因個人原因請假所缺課程,不再延期補課。連續缺課兩周,且未向所在定點機構說明原因的,視為自動放棄項目。如果有特殊原因要終止康復訓練,必須提前告知當地殘聯與定點機構,并提交書面說明。
3、在定點機構訓練期間,自行解決好伙食、住宿、交通等事宜。
4、所提供的材料和信息必須真實有效。
以上內容您如果已經了解清楚,請在下面簽字確認。
救助對象姓名:
殘聯項目負責人:
監護人簽字:
(殘聯印章)
年
月
日
年
月
篇6
2005年9月-2012年9月在我科行常規兒童保健,高危兒監測過程中診斷為腦癱的患兒30例作為監測組,其中男18例,女12例;以傳統方法撫育,未行正規發育監測,來就診時明確診斷為腦癱的患兒10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62例,男38例。腦癱診斷符合全國2006年全國腦癱康復會議標準。
1 方法
1.1 監測
對有圍產期腦損傷高危因素、生后1個月左右新生兒20項行為神經測定分數≤35分,體檢有神經系統發育異常嬰兒均列入“高危兒”管理范圍。檢測項目有:發育史/姿勢/運動模式、肌張力、肌力、神經反射、Vojta姿勢反射,CDCC嬰幼兒智能發育量表等;選擇性行頭顱CT或MRI、肌電圖、TORCH、血氨、乳酸、甲狀腺功能等輔助檢查,排除其他進行性疾病。
1.2 一般性干預措施
嬰兒撫觸,嬰兒操指導、功能訓練指導等。
1.3 康復訓練
根據患兒運動模式、肌張力、肌力等情況,選擇性采用Vojta法、Bobath法、上田法、學位按摩等康復技術;并依據患兒病情采取以醫院康復為主,強化訓練,訓練時間和強度以不影響患兒進食、睡眠、體重增長為宜,家庭康復與醫院康復相結合等方式進行干預。半個月至1個月評估1次,并適時調整治療方案,1個月為1療程。
1.4 其他治療
藥物,腦電生物反饋治療,高壓氧等。
1.5 療效標準
正常化:CDCC嬰幼兒智能發育量表檢測PDI≥70(70為臨界狀態),異常原始反射消失,肌張力、姿勢基本正常。
1.6 統計學分析
率的差異比較采用χ?檢驗。
2 結果
2.1 腦癱早期診斷率
兩組患兒腦癱診斷時的年齡分布見下表。≤9月齡腦癱診斷率,檢測組為90%(27/30),對照組為45%(45/100,兩者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兩組腦癱兒診斷時年齡分布
將在我院進行康復綜合治療的時間累積≥2月,結合家庭康復訓練總療程≥6月的兩組腦癱患兒比較正常化率,監測組22例,其中男15例(68%),女7例(32%);對照組63例,其中男43例(68%),女20例(32)。療效統計時年齡:監測組13.5±4.2個月,對照組 21.10±7.20個月。兩組腦癱患兒正常化率比較,監測組50%(15/30),對照組21%(13/63),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3 討論
兒童保健康復科針對腦損傷高危兒級常規保健兒童提供一般兒童保健知識,嬰兒操等,腦癱患兒則在此基礎上實施醫院康復治療與家庭康復訓練相結合。監測組多為本院產科、新生兒科出院的兒童,發現早、干預早、治療早、療效也較好;對照組多源于基層醫院或家長自覺有異、早期被誤診的患兒,來就診時年齡均較大,臨床表現重,治療開始晚,療效較差,正常化率地。
兒童保健的過程是評價、指導兒童生長發育的過程,用發育診斷方法,當發現有懷疑指標但不能確診腦癱是,先告知家長以引起重視,并指導早期干預。有腦損傷或腦發育異常的患兒,早期即出現反射異常,并可診斷為中樞協調障礙,及時進行干預治療。
篇7
一、殘疾兒童進行早期康復教育及訓練所發揮的作用
兒童殘疾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先天條件導致也可能是后天外力條件導致。0-6歲是兒童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兒童對新事物的接受和學習能力更強。在這一階段對殘疾兒童進行早期康復教育是幫助其恢復部分身體機能,提高今后生活能力的重要方法。可以說,早期發育時期是殘疾兒童學習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養成的生理習慣和基本技能將會讓其受益終生。
另一方面,近年來,我國對殘疾兒童的早期教育及康復訓練工作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增加,殘疾兒童早期康復教育的缺失導致這項工作在實際進行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并且,殘疾兒童由于在身體或是智力方面的缺陷,經常被一些社會歧視現象困擾,長此以往會讓他們失去生活的信心,并對其身心健康產生不利影響。早期康復教育及訓練的主要目的就是可以幫助殘疾兒童重拾生活的希望,以更加樂觀陽光的態度面對生活。
二、為殘疾兒童早期康復教育及訓練造成困難的因素
篇8
[關鍵詞] 腦癱患兒;綜合性康復護理干預;運動功能;生存質量
[中圖分類號] R473.7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17-0148-04
小兒腦性癱瘓(cere bralpalsy)簡稱腦癱,患兒常伴智力低下、語言障礙、生長發育遲緩等[1]。腦癱患兒的治療不僅是恢復軀干的形態功能,而且是對各種功能如生理、心理、精神情緒的補償和促進各種能力的發展,使患兒具備基本的自理能力和將來從事工作獨立生存與社會的能力[2]。而通過康復訓練、心理暗示、飲食指導等綜合性干預措施,有利于恢復其肢體的運動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患兒的生存質量。本研究旨在探討綜合性康復護理干預對腦癱患兒運動功能及生存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治療的腦癱患兒64例為研究對象,患兒家長均知情同意,排除患有其他急慢性傳染病者、癲癇控制不理想者。全部入選病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2例。觀察組男20例,女12例,年齡3個月~6歲,平均(4.1±0.3)歲,分型:痙攣型12例,肌張力低下型8例,共濟失調型4例,手足徐動型4例,強直型1例,震顫型2例,混合型1例;對照組男17例,女15例,年齡2個月~7歲,平均(3.9±0.1)歲,分型:痙攣型11例,肌張力低下型9例,共濟失調型4例,手足徐動型5例,強直型1例,震顫型1例,混合型1例。兩組患者的性別比、平均年齡、腦癱類型及高危因素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行綜合性護理干預,包括心理干預、康復訓練、飲食指導、運動訓練。
1.2.1 心理干預 為患兒提供舒適的環境,必要時讓其父母及親屬陪住,消除患兒長期肢殘、不能從事正常人的生活,以及在精神與心理存在不同程度的壓抑心理。患兒對各項檢查及手術產生恐懼心理,護理人員應耐心向患兒及家長介紹治療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體貼關心患兒的自尊要求,消除其自卑感。鼓勵患兒要持之以恒,密切配合治療,爭取最佳效果。
1.2.2 康復訓練 主要包括語言訓練和智力訓練。語言訓練包括語音訓練、語言理解能力和語句訓練[3]。護理人員及父母向腦癱患兒提供各種感覺刺激與語言刺激。如利用玩具、圖等進行聽說的反復訓練,多與其做游戲,鼓勵患兒多說,通過看口型、手勢、表情等日常生活作為交流手段,從而提高患兒的語言能力。同時在智力訓練方面,可以通過反復教孩子認人、物,并把孩子帶到戶外接觸各種事物,以生動形象的方法提高孩子的興趣,從而促進患兒智力的提高。
1.2.3 飲食指導 給予高蛋白、高熱量、富含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適當補充水分,有進食困難的患兒應進行飲食訓練,喂食時保證患兒頭不要側歪,盡量避免頭向后仰導致異物吸入,在患兒牙齒緊咬時不要喂食,待其情緒平復后再繼續喂食。
1.2.4 運動訓練[4] ①抬頭和翻身訓練,頭后仰或偏向一側、頭下垂或偏向一側、翻身訓練。②爬行、支撐、行走和運動平衡能力訓練:爬行訓練、支撐訓練、行走訓練、運動平衡能力訓練。③臥位坐起訓練和糾正異常坐姿,臥位坐起的關鍵、上肢支撐訓練、身體重心移動訓練、糾正異常坐姿。④肌肉訓練:解除肌肉痙攣,增強拮抗肌的力量。⑤關節活動度訓練:從近端大關節到遠端小關節進行全關節范圍的被動運動。
1.3 療效評價標準
基本治愈:發育正常或接近正常,異常姿勢消失,肌張力改善,肢體運動功能對稱,行走正常,語言清晰,反應能力強,智力正常;顯效:運動功能明顯改善,異常姿勢未完全消失,出現主動運動,肌張力改善不完全,反應能力尚好,智力提高;有效:運動功能及姿勢較治療前有進步,肌力、肌張力有改善,智力稍有進步;無效:治療前后無變化[5]。
1.4 觀察指標
1.4.1 患兒的配合程度 合作型:主動配合各種治療,很高興鍛煉身體;緊張型:情緒緊張、恐懼,不太愿意接受治療和鍛煉,基本配合;拒絕型:不合作,堅決不接受治療和鍛煉,勸說后勉強配合或者不配合治療[6]。
1.4.2 粗大運動功能量表(CMFM-88) 評定患兒的運動功能[7]。
1.4.3 生存質量評價 根據 PedsQIA.0評分對患兒的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各領域生存質量評分及PedsQL總分進行測定[8]。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率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以(x±s)表示,P
2 結果
2.1兩組療效比較
見表2。其中觀察組干預后的總有效率為90.6%,而對照組為71.9%,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療效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P
2.2 兩組配合程度比較
見表3。其中觀察組合作型比率達28.1%,而對照組為9.4%,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運動功能評價
干預前兩組CMFM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CMFM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升高,且觀察組干預后的CMFM評分均較對照組升高更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4 兩組患兒CMFM評分比較(x±s,分)
注:與干預前比較,*P
2.4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各項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干預后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各領域生存質量評分及PedsQL總分較干預前顯著升高,且觀察組干預后的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各領域生存質量評分及PedsQL總分較對照組升高更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CP)是指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育缺陷所導致的綜合征,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腦癱的康復目標是使患兒在運動功能、精神上以及生活自理方面達到最大限度的康復[9]。在進行功能訓練的同時應注意患兒的注意力、認知能力、意志、心理適應能力等方面訓練,從而達到全面康復的目標。及早實施包括心理干預、運動功能訓練、康復訓練等綜合性干預是腦癱康復的關鍵。
心理干預是重要的環節之一,針對患兒出現的共性和個性心理問題,護理人員通過采取集體或者個別干預,指導家長和患兒要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讓患兒學會保持身心舒暢,提高適應能力。本研究表3結果證實,觀察組患者合作型比率達28.1%,而對照組為9.4%,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運動功能是兒童生活自理能力的最主要體現,能夠較好的運動并參與日常各類與肢體相關的活動,還可提高患兒的自信心。本研究觀察組通過擴大關節活動度的訓練、增加肌力訓練、轉換訓練、體重負荷及站立、步行訓練等運動訓練,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CMFM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升高,且觀察組干預后的CMFM評分均較對照組升高得更顯著(P
康復訓練主要包括語言訓練和智力訓練。語言訓練包括語音訓練、語言理解能力和語句訓練。在對腦癱患兒的訓練中,還應加以特殊教育、語言訓練、生活自理能力訓練及手的精細功能訓練為內容的綜合康復訓練,可以充分發揮患兒本身的內在潛力,為腦癱兒童獲得全面康復提供盡可能多的條件。而且腦癱患兒需經長期系統的康復訓練,才可能使其肢體功能達到最佳狀態。通過對腦癱患兒進行正確的康復護理,可提高患兒治療的效率,最大限度地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縮短住院病程、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13-16]。本研究表5結果也證實,兩組患者干預后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各領域生存質量評分及PedsQL總分較干預前顯著升高,且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各領域生存質量評分及PedsQL總分較對照組升高更顯著(P
綜上,對腦癱患兒實施綜合性康復護理干預,可以提高其運動功能及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陳才,洪芳芳. 腦癱患兒運動功能的康復治療進展[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8,23(10):957-959.
[2] 閏潔. 580例不同年齡小兒腦癱的康復護理效果評價[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7):111-112.
[3] 王春,趙油,張琴,等. 小兒腦癱康復護理及療效評價[J]. 中醫藥導報,2009,15(5):70-71.
[4] 陳輝麗. 小兒腦癱的康復護理體會[J]. 河北中醫,2009, 31(11):173.
[5] 任紹玲. 小兒腦性癱瘓的研究[J]. 中國婦幼保健,2010, 16(1):62-63.
[6] 郭新志,孫陽,張向葵. 心理干預對輕中度腦癱兒童綜合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 心理與行為研究,2014,12(2):238-243.
[7] 王海萍,張慶梅. 痙攣型腦癱患兒的康復護理[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2):43.
[8] 許晶莉,范艷萍,謝閩達,等. 學齡期腦癱兒童粗大運動功能與智力的相關性初探[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16(3):247-248.
[9] 童光磊,李紅,張敏,等. 醫院內強化康復訓練對腦癱患兒粗大運動功能的影響[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 17(1):70-72
[10] 程鳳花. 260例腦癱患兒康復護理及療效評價[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17):90-91.
[11] 陳嘉紅. 65例小兒腦癱康復護理及其療效評價[J]. 吉林醫學,2010,31(15):2306-2307.
[12] 許明,林惠. 綜合康復治療對痙攣型腦癱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J]. 中國療養醫學,2012,21(10):892-893.
[13] 陳穎. 腦癱患兒的康復與護理體會[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2011,14(14):81-82.
[14] 王秀娟,賀曉楠,孟曉慧. 痙攣性腦癱患兒康復治療時的護理[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8,11(3):141.
[15] 林青梅,劉振寰,萬瑞平. 綜合康復對腦癱患兒生存質量的影響[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1,(2):121-123.
[16] 宋宏穎. 腦癱患兒進食障礙的早期康復訓練和早期康復護理[J]. 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5,2(16):1499.
篇9
【關鍵詞】 輕度聽力障礙;嬰幼兒;臨床特征;早期治療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7.014
在臨床上輕度聽力障礙的早期診斷篩查較為困難, 容易耽誤治療的最佳時期, 本院為了研究輕度聽力障礙患兒的臨床特征和早期治療效果, 進行了此次研究,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1日~2015年1月1日本院通過聽力障礙診斷室確診為輕度聽力障礙的嬰幼兒75例作為觀察組, 聽力正常嬰幼兒30例作為對照組。嬰幼兒年齡9~38個月, 平均年齡(16.0±8.1)個月, 確診時間均在1歲前。
1. 2 研究方法
1. 2. 1 語言、聽力、認知能力評估 對所有嬰幼兒進行聽力學檢查, 包括聽力測試、耳鏡檢查、腦干誘發電位、聲阻抗檢查、畸變產物耳聲發射、聽覺誘發電位等, 明確嬰幼兒的聽力損失類型和聽力障礙程度。①畸變產物耳聲發射檢查:儀器使用GSI60耳聲發射儀, 刺激條件f2/f1≈1, 對8個頻段進行檢查, 正常頻段數≥5為檢測正常;②腦干誘發電位檢測:使用CHARTR EP檢測儀, 采用短聲刺激信號, 刺激重復率30次/s, 重復疊加1000次, 分析30 ms。
1. 2. 2 康復治療 經過診斷, 確診為32例永久性聽力障礙的患兒佩戴助聽器, 并進行康復訓練。①聽力訓練:對患兒進行聲場測試, 依據其所能聽到的頻段進行語音、聽力、記憶能力訓練;②語言能力訓練:根據患兒的DQ值測評結果和普通話語言測評結果制定目標, 對年齡過小的患兒, 可多讓其與其他小孩玩耍和交流, 增強其對聲音的感知力。對于已經可以說話的患兒, 應通過游戲、交流等多種形式誘導其自主表達;③語音訓練:首先進行發音呼吸訓練, 接著誘導患兒在呼吸過程中進行聲帶發聲。然后進行音素發聲訓練。其余未佩戴助聽器, 21例輔音異常的患兒進行語音、聽覺訓練。
1. 3 評估方法 采用Gesell發育診斷量表[1]對所有嬰幼兒的語言、聽力、認知能力進行評估, 該量表從嬰幼兒的言語能、應人能、應物能、動作能四方面 [2]評估嬰幼兒的發育狀況, 結果以DQ表示, DQ值>78為正常, 72~78為可疑,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
2 結果
兩組治療前動作能、應物能DQ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言語能、應人能DQ值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前后言語能、應人能DQ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目前國內外學者多對中度、重度聽力障礙患兒以及4歲以后輕度聽力障礙患兒的臨床癥狀和治療進行了研究, 而對輕度聽力障礙嬰幼兒的早期臨床特征和康復效果鮮有報道。Bess等學者研究發現學齡前患兒詞匯、閱讀、語法等能力低于正常孩子, Biscoe通過研究發現學齡兒童中患有輕度聽力障礙的兒童聽覺短時間記憶能力和語音辨別能力落后于正常兒童[4]。
本次對于永久性聽力障礙的患兒佩戴助聽器能幫助患兒對各種聲音進行辨別和記憶理解, 促進患兒對聽覺概念的理解, 提升聽力敏感度, 而其他患兒未佩戴助聽器, 國內外許多學者認為, 輕度聽力障礙患兒初期佩戴助聽器可能不利于患兒康復, 應對患兒進行隨訪1年確診為永久性聽力障礙后再行安裝。
語言康復能夠提升患兒對詞匯、閱讀等的理解記憶能力, 語言表達的訓練也能提高患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嬰幼兒時期是言語學習最重要的階段, 佩戴助聽器的目的是為了讓嬰幼兒最大限度獲取外界聲音, 從而提高聽力和語言能力, 但是助聽器會一定程度上改變聲音強度和特性, 因此在佩戴基礎上還需額外的語言康復訓練, 幫助患兒學習正確發音和聆聽。臨床研究發現, 長期康復訓練后的聽力障礙患兒, 語言發育能力比沒有康復訓練的患兒要好[5]。
根據Gesell發育量表評測結果顯示, 患兒應人能DQ值低于正常嬰幼兒。患兒應人能DQ值偏低可能因為:①聽力下降使得患兒聽覺識別困難, 妨礙其順利交流;②聽覺的損失也會直接導致語言功能的下降, 將直接降低其和他人的言語交流能力。
常規體檢很難識別1歲以內兒童的輕微聽力障礙, 而當嬰幼兒長到3~4歲時才發現, 但是已經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期, 有研究顯示影響聽力障礙患兒語言能力的主導因素是聽力障礙的發現時間, 而非聽力損害的程度, 語言發育的最關鍵時期是嬰幼兒階段, 若在此階段語言學習受阻, 嚴重時可能導致聾啞, 因此, 盡早發現和治療對嬰幼兒的聽力和語言能力改善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 張風華, 傅平, 金星明, 等.輕度聽力障礙兒童的發音缺陷及語音治療.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10, 18(4):324-326.
[2] 李蘊, 吳皓, 陳向平, 等.聽力障礙新生兒隨訪中聽力恢復正常的原因分析.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 2011, 20(13):585-587.
[3] 黃靜, 楊一暉.寧波市1934例新生兒聽力障礙情況及特點.中國婦幼保健, 2015, 30(6):884-885.
[4] 朱偉, 楊克林, 余崇仙, 等. 144例聽力篩查未通過嬰幼兒聽力損失高危因素分析.安徽醫科大學學報, 2011, 46(6):576-579.
篇10
由此可見,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康復醫療建設標準是一項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康復中心的特點及確立專項規范的必要性
康復醫療是獨立的醫療過程,它可以單獨對需求群體進行作用,也可以作為對臨床醫療的延續。通過長期的思考和研究,我們認為,針對康復治療及使用人群的需求,我國的康復中心發展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我國康復醫療機構的治療項目繁多,需要滿足殘疾人以及慢性病、老年病患者的需求,又增加了中醫治療等特色項目。因此,對康復中心建筑有著很高的要求。以康復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康復訓練場地為例,其包括了室內康復場地和室外康復場地兩大類。室內康復場地又包含了運動療法部、作業療法部)、理療部、語言治療部、文體康復部、心理康復部、職業康復部、中醫康復治療部、水療部、社康部、假肢矯形及輔具裝配中心、視力康復、兒童腦癱、聾兒康復、孤獨癥康復、康復評定等。因診療項目的不同以及應診人群的不同,各部分對面積的需求也不盡相同,所以在建設標準的確定中,對各個部分均應有所考慮。
其次,需要進行康復訓練的群體不僅有傳統意義上的住院患者,還有大量的可部分融入社會生活的患者,以及未能在醫院長期住院但仍需要進行恢復訓練的人群。因此,康復訓練場地的使用不僅僅局限于住院治療人群,還要滿足非住院患者的需求。我們通過對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的長期觀察統計得出,在康復中心中,非住院群體對康復的需求總量遠遠大于住院群體。所以建設標準的確立不能等同于綜合醫院,僅僅通過住院人數進行測算。
最后,我國康復中心多為政府投資建設項目,因此考慮后期運營,會與綜合醫院共同建立。這樣不但可以形成完整的醫療配套體系,而且從經營上可增加醫院收益,“以醫養康”,保證康復體系的自我收支平衡,減少對政府補貼的依賴。因此,康復中心的面積標準不能簡單套用現有的《綜合醫院建設標準》,需要有專項獨立的康復醫療建設標準。
以康復訓練量確定專項建設指標的基本思路
現行《綜合醫院建設標準》是通過“日門診量”為依據的,從而推測出急診量、住院患者數量,并根據住院患者數量推測手術需求量等其他功能空間的建設標準,繼而在各個功能空間標準的確定下,可推測出建筑規模,進而根據容積率、綠化率等指標測算出用地指標,并估算投資等建設標準。
在康復醫療建設上,我們收集了大量資料和總結了一系列經驗,同時對國內不同等級、不同時期的康復中心建設指標和實際使用情況進行調研分析,對四川省八一康復中心、山東省臨沂康復中心、山東省殘疾人康復中心等建設項目的立項論證、設計實踐及使用回訪進行研究,總結出了諸多實踐經驗及設計規律,最終認為:以“日訓練量所需使用面積”為測算依據,采用類比于綜合醫院的測算方式,是建立康復醫療標準的科學合理方式。
康復訓練空間的計算方法
*康復訓練場地面積測算
通過前面的闡述可知,在計算過程中康復中心同綜合醫院最大的區別在于康復訓練場地上。不間斷的康復訓練可類比為綜合醫院的復診,但訓練量遠遠大于綜合醫院門診復診量,因此,也應有自己獨立的計算方式。
使用“日訓練量所需使用面積”為測算標準計算康復訓練建設面積,需要考慮的技術依據如下:預設每日可接待人數;每人次專項訓練的時長;每人次專項訓練的平均場地面積大小;每人次來院康復可進行的專項訓練平均數量。
預設每日可接待人數(人)×每人次來院康復可進行的專項訓練平均數量(次) = 每日需完成訓練次數(次);
每小時需完成的訓練次數(次)×每人次專項訓練的平均場地面積(m2)= 日訓練量所需使用面積(m2);
結合權值,乘以變化系數,即可得出初步的康復訓練建設面積。
*其他面積測算
根據預設的每日可接待人數(人)以及測算出的日訓練量所需使用面積(),類比參照綜合醫院建設標準,可測算出配套門診部分建設標準、病房的建設標準、其他配套用房的建設標準。根據各個功能用房的建設標準,參照殘疾人使用標準的相關規定,可推測整個康復中心的建設規模。以建設規模為依據,并根據相關科室設置,預測室外康復場地的需求面積,并結合容積率、綠化率等確定用地面積,估算投資。
康復醫療建設作為我國惠國利民的一項基本事業,在納入醫療體系后,必將蓬勃發展。因此,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康復建設標準必將助推我國康復醫療事業發展,大力促進醫療體系完整化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