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的呼吸系統疾病范文
時間:2023-11-01 17:44: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嚴重的呼吸系統疾病,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鹽酸氨溴索;兒科呼吸系統疾病;兒科
[中圖分類號] R74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1(c)-0095-02
鹽酸氨溴索注射劑(Ambroxol hydrichloride injection,ABX,又稱沐舒坦)[1]是溴己新的有效代謝產物(Bromhexine),化學名反式-4[(2-氨基3,5-二溴芐基)氨基]環已醇鹽酸鹽,性狀為無色透明液體,臨床常用規格為15 mg/2 mL。目前,鹽酸氨溴索注射劑是臨床上使用較為廣泛的祛痰劑之一,廣泛應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氣管哮喘等疾病的治療。鹽酸氨溴索注射劑具有獨特的黏液排除促進作用及對分泌物的溶解作用,使用之后能夠刺激肺表面活性物質的分泌并且調節漿液與黏液的分泌,促進纖毛上皮的再生,幫助纖毛恢復正常功能,改善呼吸道纖毛區與無纖毛區的消除作用,保證呼吸道的自凈機制。
鹽酸氨溴索還具有抗氧化作用,減弱氣道高反應性,能夠抑制中性粒細胞中H2O2的產生,清除氧化物H-、次氯酸(HOCl) [2];同時還可以抑制白細胞和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白三烯,減少嗜酸粒細胞釋放細胞因子,抑制氣道平滑肌收縮。鹽酸氨溴索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都有助于降低氣道的高反應性,消除炎癥,促進支氣管炎的恢復。
兒童呼吸系統的生理解剖結構具有其特殊性,小兒呼吸道管腔狹窄、黏膜柔嫩,而且血管豐富、纖毛運動性差,支氣管平滑肌薄,消除能力薄弱,因此一旦出現呼吸道感染,就會造成分泌物增多、粘稠,阻塞氣道,痰不易咳出,影響通氣功能[3]。為探討分析鹽酸氨溴索在兒科呼吸系統疾病治療過程中的效果和作用,該研究將選取2011年4月―20l3年2月期間該院兒科收治的各種呼吸系統疾病的患兒,共計108例,隨機將患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患兒58例,采用常規治療進行診治;觀察組患兒50例,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取鹽酸氨溴索藥物進行治療。通過對比治療,將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進行綜合比較,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兒科收治的各種呼吸系統疾病的患兒,共計108例,其中男性患兒67例,占62.04%,女性患兒41例,占37.96%;年齡分布在3個月~10周歲,其中1周歲以下患兒21例,1~3周歲患兒33例,3~6周歲17例,6~10周歲患兒29例,平均年齡為(3.54±2.08)歲;就診時病程1~5 d,平均病程(2.04±0.72)d;患兒體重范圍:8~39 kg,平均體重為(19.36±3.74)kg。臨床癥狀主要有:喘息、多痰、咳嗽、呼吸急促,肺部出現明顯的喘鳴音,所有患兒經《諸福棠實用兒科學》[4]診斷標準分別診斷為:小兒支氣管肺炎31例,小兒急性肺損傷26例,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29例,其他呼吸系統疾病14例。選取標準排除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臟病、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營養不良等疾病患兒。
1.2 治療方法
隨機將患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患兒58例,采用常規治療進行診治;觀察組患兒50例,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取鹽酸氨溴索藥物進行治療。通過對比治療,將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進行綜合比較。
1.2.1 鹽酸氨溴索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 將7.5~15 mg鹽酸氨溴索注射液加入生理鹽水20 mL中霧化吸入,2次/d,20 min/次。如果患兒
支氣管肺炎是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在嬰幼兒中十分常見,臨床癥狀表現為炎性分泌物增多、黏稠,由于嬰幼兒支氣管狹窄,肺彈性較差,支氣管平滑肌薄而小,而且咳嗽反射不完善,極易造成呼吸道阻塞、呼吸困難,引發支氣管肺炎。尤其在治療呼吸道合皰病毒(RSV)導致的喘憋肺患兒時,一定要及時消除呼吸道分泌物[5]。
1.2.2 鹽酸氨溴索治療小兒急性肺損傷 采取靜脈滴注搭配霧化吸入鹽酸氨溴索注射液的治療方式,將鹽酸氨溴索注射液15 mg/(kg?d)分兩組用50 mg/L葡萄糖5 mL稀釋后,使用注射泵泵入,注射時間約為10 min;另外15 mg/(kg?d),分2次通過氧氣驅動霧化吸入。
急性肺損傷(Acute Lung Injury,AU)[6]是機體由于嚴重感染后肺泡毛細血管膜出現損傷,朝進而導致肺水腫或微肺不張,經常表現為呼吸窘迫和低氧血癥,利用鹽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療可以保護患兒的肺功能。
1.2.3 鹽酸氨溴索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 每次使用鹽酸氨溴索注射液15 mg,加10%葡萄糖15 mL靜脈注射,2~4次/d。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RDS),又稱肺透明膜病(HMD)[7],是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中非常多見的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新生兒肺部發育不成熟,Ⅱ型肺泡上皮細胞的合成、分泌和貯存的活性物質匱乏,導致肺泡彌漫性肺不張,影響呼吸功能。
1.3 評價標準
該組研究治療結果評定標準:①治愈:患兒咳嗽、咳痰、呼吸困難、哮喘或肺部干濕羅音等臨床癥狀全部消失,經X光影像檢查顯示肺部功能良好;②有效: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肺功能有一定恢復;無效:經過治療后患兒的各項臨床癥狀沒有出現好轉甚至有進一步惡化趨勢。總有效率=(治愈+有效)/例數×100%。
1.4 統計方法
研究中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對所得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經過對比治療后,對照組:58例患兒中,治愈23例,有效17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80%;觀察組的50例患兒中,治愈37例,有效1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8%,兩組患兒總有效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兒科呼吸系統疾病是兒科臨床治療中非常常見的疾病之一,多是由于兒童機體免疫功能低下、呼吸系統出現功能性紊亂、呼吸道感染等因素引起。常見的疾病有:小兒氣管炎、小兒支氣管炎、哮喘、慢性肺栓塞以及肺心病等;臨床癥狀表現以咳嗽、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痰量增加、分泌物粘稠、腹脹腹瀉、高熱、惡心嘔吐、咽喉腫痛等。如果不能及時診治,很可能造成患兒永久性呼吸系統損傷甚至危及生命。
經過國內外臨床實踐證明,鹽酸氨溴索能夠有效祛除患兒呼吸系統內部粘稠的分泌物,同時具有鎮咳、化痰、消炎等功效。通過該組研究結果數據可知,在臨床治療小兒呼吸系統疾病中應用鹽酸氨溴注射液治療效果非常理想,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兒的總有效率高達9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而且在治療中沒有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值得在治療中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柯海紅,袁強,劉光發,等.鹽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療毛細支氣管炎療效觀察[J].延安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09,7(3):151-152.
[2] 劉麗,王曉林.空氣壓縮泵治療小兒合胞病毒肺炎的療效觀察及護理[J].長治醫學院學報,2010,3(11):941-943.
[3] 張世梅,蘆金萍.嬰幼兒喘息性支氣管炎治療前后潮氣呼吸肺功能的改變[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7):1127-1128.
[4] 黃燦媛.鹽酸氨溴索霧化吸入佐治小兒支氣管肺炎69例療效觀察[J].右江醫學,2010,38(3):306-307.
[5] 朱峰,黃啟凌.大劑量鹽酸氨溴索防治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療效觀察[J].安徽醫藥,2010,14(2):3328-3329.
[6] 張明君,王華萍,王述文.氨溴索霧化吸入配合治療毛細支氣管炎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09,4(15):99-102.
篇2
關鍵詞: 口咽通氣管;應用;護理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男79例,女42例,年齡21~83歲,平均48歲,其中硬膜外血腫20例,硬膜下血腫伴腦挫裂傷22例,彌漫性軸索損傷17例,腦動脈瘤18例,腦出血25例,腦包蟲病1例,垂體瘤8例。Glasgow昏迷評分(GCS)3~8分。
1. 2 置管方法 選擇合適的口咽管,患者仰臥,張口(必要時需用張口器和舌鉗),有義齒者應取出,同時清潔口腔,前端置于舌根之后再將口咽通氣管旋轉90°卡住固定,向下推送口咽管至合理位置,確定導管有氣體進出,即插入成功,再用膠布將口咽通氣管外端固定在患者唇面部以防移位或脫出。
1. 3 結果 111例昏迷患者使用口咽管后鼾聲明顯減弱或消失,呼吸由置管前的40~50次/分下降至置管后的20~30次/分,吸氧后1分鐘內SpO2由原來的82%~90%上升至93%~96%。其中34例因顱內疾病加重而最終改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置管前后的SpO2、呼吸頻率(R)比較見表1。表1 置管前后的SpO2、R均數變化比較
2 護 理
2. 1 口咽管選擇 合適的口咽通氣管末端位于上咽部,將舌根與口咽后壁分開,使下咽部到聲門的氣道通暢。因此,較為安全的選擇方法是:寧長勿短,寧大勿小,因為口咽管太短不能經過舌根,起不到開放氣道的作用,口咽管太小容易誤入氣管。置口咽管時動作要輕柔,避免牙齒折斷或脫落而引起窒息。
2. 2 觀察口唇或舌體受壓程度1次/小時,如出現水腫或潰瘍,為防止壞死最好改用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
2. 3 口腔護理 由于口咽管可持續放置于口腔內,口咽管內壁常附著分泌物而使管徑縮小,應每隔4~6h清潔口腔及口咽管1次,防止痰痂堵塞。每天更換口咽管1次,換下的口咽管浸泡消毒后,晾干備用。
2. 4 難以耐受者此時吞咽及咳嗽反射往往已恢復良好,可試行拔除口咽管、采取側臥位,一般能獲得良好通氣。
2. 5 對于需吸痰的病人通過口咽管能使吸痰管更易到達咽部,清除口咽部嘔吐物、痰液或血塊,且不會造成口鼻黏膜的損傷。吸痰前后應吸入高濃度氧,吸痰時動作輕柔,送入吸痰管至后咽時,應選擇患者深吸氣時插入氣道內,深度為15~18cm,一般不宜超過20cm,避免吸痰管插入過深刺激支氣管隆突部而引起反射性心搏驟停。清醒患者囑做咳嗽動作,吸痰管由下而上旋轉式吸痰,若痰液在高位時應由上而下吸痰,每次吸痰時間不超過15s,吸痰前后充分吸氧。吸痰時出現心動過速、心律不齊應暫停吸痰,待癥狀緩解再進行。
3 討 論
氣道梗阻是神經外科昏迷患者突然及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昏迷患者下頜、頸和舌等肌肉無力,舌根和會厭塌向咽后壁而阻塞氣道,置口咽通氣管可防止舌根后墜,又便于吸痰,從而保持呼吸道通暢,且減少了吸痰時對鼻黏膜的刺激。經口咽通氣管內吸痰時仍可繼續給予鼻導管吸氧,同時又可適當調高吸氧流量。主要適應證為:(1)意識障礙程度不深,短時間可清醒。(2)隨時有生命危險,先放置口咽通氣管為后續搶救贏得時間。一般情況下,口咽通氣管放置時間不宜過長,本組病例平均使用時間為8. 5h。口咽管具有良好的解剖學弧度,能將舌從咽后壁提起,而提供氣流的通道,是一種在數秒鐘內迅速獲得有效通氣的方法。比較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口咽管是簡單的氣道輔助物,易予插入,不需要專業人員及特殊器械即可實施,且不改變正常的生理解剖,幾乎不會損傷氣道黏膜。對于難以耐受口咽管者,此時吞咽及咳嗽反射往往恢復良好,我們一般視作拔除口咽管的指征。試拔除后不能獲得良好通氣的,確切固定后,應適當應用鎮靜劑。若強行留置勢必造成患者躁動不安,不但顱內壓會升高,而且會增加氧耗、增加顱內出血的機會。但口咽管畢竟是非確定性緊急人工氣道技術,并不能完全替代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若口咽管放置失敗或無效,估計病情1周內不會好轉,GCS≤8分,喉頭水腫、哮喘、咽反射亢進或出現中樞性呼吸衰竭等均應視為口咽管的禁忌癥。此時必須選擇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確切有效的改善通氣,必要時人工支持呼吸。
篇3
11一般資料選擇50例重癥急性胰腺炎并發ALI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0例,女10例,年齡20~50歲。
12方法50例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并發ALI后入重癥監護病房常規機械通氣輔助呼吸。該50例患者均在并發ALI后24~72 h內出現嚴重低氧血癥(PaO2/FiO2=200~300 mm Hg),X線胸片均有肺紋理增多、模糊或片狀陰影等改變,雙肺彌漫性浸潤,確診為急性肺損傷。通氣方式:定壓通氣(吸入氣壓20~30 cm H2O)小潮氣量(潮氣量4~7 ml/kg)反比通氣(吸呼比11∶1~2∶1)應用呼氣末正壓(PEEP5~10 cm H2O)吸氧濃度(FiO2)為50%~60%。機械通氣治療時間為72~168 h。2結果5例患者因嚴重低氧血癥不能糾正致多系統器官衰竭(MSOF),于并發ALI后進展為ARDS 6~14 d死亡,死亡率為10%。其余45例患者均順利脫離呼吸機,治愈出院。3討論自50年代首次報道了輔助呼吸搶救呼吸衰竭成功以來,呼吸機技術迅速發展。目前,呼吸機已廣泛應用于危重病醫學、急診醫學等領域,成為生命支持的重要手段。但使用呼吸機本身也能引起肺損傷,即呼吸機相關性肺損傷(VLA),主要包括容量創傷(Volutrauma)、氣壓傷(barotrauma)、肺水腫、系統性氣體栓塞等。發生率為5%~15%,以容量創傷、氣壓傷最為常見。VLA在ALI/ARDS等高危患者的發生率很高,且對預后有明顯影響[1]。因此,對急性肺損傷患者施行機械通氣時,預防VLA發生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筆者所施行的肺保護性機械通氣治療包括:(1)定壓通氣(pressure-preset ventilation,PV)。傳統的機械通氣常為定容模式,預設潮氣量與呼吸頻率,用以保障每分鐘通氣量。當不同肺泡的時間常數(相應順應性與阻力的乘積)不一致時,定容通氣常可致低阻肺泡的過度充氣與跨肺泡壓力的升高。而在患者肺順應性下降時,容量通氣亦可造成氣道峰壓的明顯升高。與定容通氣不同,定壓通氣預設氣道壓力,并在整個吸氣相維持該預設壓力。吸氣初期氣體流速較高,隨著肺泡內壓的上升,吸氣流速呈指數下降,至肺泡內壓與氣道內壓達到平衡,氣流停止。因此,壓力預設通氣可有效地控制氣道峰壓。當肺泡內壓達到預設氣道壓時,肺泡充氣即停止。故PV能夠防止局部肺泡的過度充氣與過高的肺泡壓,從而減少VLA的發生[2]。壓力預設通氣氣流形式為減速氣流,較恒速氣流更易為患者耐受,有利于人機配合。(2)允許性高CO2通氣(permissive hypercapnic ventilation,PHV)。由于有效通氣單位的顯著減少,仍用傳統的機械通氣模式根據患者體重設定正常或較大的潮氣量(10~15 ml/kg),勢必造成部分肺泡的過度充氣與過高的肺泡內壓,肺損傷的危險性明顯增加,甚至導致通氣/血流比的進一步惡化[3]。因此,為避免肺泡的過度充氣與肺損傷的發生,宜采取較小的潮氣量(4~7 ml/kg)。壓力容積曲線上高位拐點的出現,常常提示潮氣量過大,在選擇潮氣量水平時應盡量避免。潮氣量減少后,可通過適度增加呼吸頻率來代償每分鐘通氣量的下降,但過快的呼吸頻率(>30次/min)常常有害無益。通氣量下降引起的動脈血二氧化碳水平升高,稱為“允許性高碳酸血癥”。這種通氣方式稱為允許性高CO2通氣(PHV)。PHV可防止肺泡容積及跨肺泡壓過高,從而降低VLA的發生[4]。(3)反比通氣(inverse ratio ventilation,IRV)。吸氣時間的適度延長,一方面有利于氣道與肺泡內氣體的充分混合,延長氣體交換時間,另一方面,由于平均肺泡壓的上升,可使更多的萎陷肺泡復張,延長有效通氣時間,從而改善氣體分布與通氣/血流比,提高氧合。(4)選擇最適呼氣末正壓(PEEP)。PEEP可以增加肺的功能殘氣量,減少肺內分流,預防和治療肺泡塌陷及小氣道閉塞,改善通氣/血流比例,減少肺水腫時毛細血管內液體向肺泡中的滲出,明顯提高PaO2。當PEEP水平不足時,部分肺泡在呼氣期間塌陷,吸氣期再開放而產生的剪切力是導致VLA的重要原因[5]。因此,PEEP水平的調節不應單純以氣體交換改善為目的,應以最大程度的減少肺泡塌陷、最多量的肺泡保持膨脹狀態為目標。當PEEP過高時,可引起肺泡過度膨脹,順應性降低,亦增加VLA的發生機會。因此,選擇合適的PEEP水平至關重要。最適PEEP時,肺順應性可達到最佳水平。選擇高于患者壓力容積曲線上低位拐點2~3 cm H2O作為其最適PEEP水平。(5)限制吸氧濃度。長期機械通氣的患者,吸入氧濃度過高,可發生氧中毒。主要病變為肺部損害,包括Ⅱ型肺泡細胞增生、變形、線粒體氧化酶活性減退,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減少,肺間質水腫等,從而加重肺損害[6]。因此對需要長期使用呼吸機的患者,控制吸氧濃度非常重要。一般認為FiO2在60%以下比較安全。4結論通過應用預設氣道壓力通氣、小潮氣量、反比通氣、PEEP及限制吸氧濃度等肺保護性機械通氣方法,將VLA減到最小,使急性肺損傷患者的機械通氣更為合理化、最優化,為患者的進一步治療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從而能提高成活率。參 考 文 獻
[1] 曾因明,孫大金.重癥監測治療與復蘇.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6:154-179.
[2] Parker JL,Hernandez LA,Peevy KJ.Mechanisms of 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Crit Care Med,1993,21(1):131.
[3] Akhil Bidani,Tzouanakis AE, Cardenas VJ,et al.Permissive hypercapnia in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JAMA, 1994,272(12):957.
[4] Marcy T,Marini JJ.Inverse ratio ventilation in ARDS: rationale and implementation.Chest,1991,100 (2):494.
篇4
【關鍵詞】 沙塵天氣
沙塵天氣是我國西北地區多發的氣象災害,對當地居民的身體健康特別是呼吸系統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研究表明,沙塵暴細顆粒物(PM25)能引起大鼠肺巨噬細胞的氧化損傷,增大質膜通透性和膜脂流動性,使細胞內Ca2+濃度升高,甚至導致DNA損傷,是一種細胞毒性物質〔1-4〕。但有關沙塵天氣對人群呼吸系統健康影響的流行病學研究較少〔5〕。本文應用時間序列的半參數廣義相加模型(GAM)分析了1994~2003年沙塵天氣對甘肅省民勤縣居民呼吸系統日入院人數的聯系,以揭示沙塵天氣對人群呼吸系統健康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地點 為甘肅省民勤縣,該縣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東北部(102°45′~103°55′E,38°20′~39°10′N),海拔高度1000~2000m,西、北、東分別與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接壤。是典型的大陸性沙漠氣候,是我國沙塵暴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揚沙、沙塵暴等沙塵天氣是該地區全年性的氣象災害。
12 資料收集 呼吸系統疾病日入院資料取自甘肅省民勤縣2所大中型醫院1994~2003年的住院登記表。呼吸系統疾病按國際疾病分類(ICD-10)編碼為J00-J99之內的疾病,并剔除因人為原因造成的疾病。氣象數據來自國家氣象局。
13 統計分析 采用半參數廣義相加模型(GAM)分析沙塵天氣對呼吸系統疾病日入院人數的影響,并分別按性別的不同分層建立模型。日入院人數相對居民總體屬于小概率事件,其實際分布近似于泊松分布,因此,本研究采用泊松回歸模型。同時,采用Akaike信息標準(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作為評判標準〔6〕,對回歸模型進行因子選擇與優度檢驗。具體模型如下:log[E(Yk)]=α+DOW+βXk+s(time)+s(Zk)其中:E(Yk)響應變量Y為在k日的住院人數預期值;α為截距;DOW為反映日歷效應的虛擬變量(dummy variable);分類變量X(虛擬變量)包括非沙塵天氣、沙塵天氣兩類;β為回歸系數;s為非參數平滑樣條函數(smoothing spline function);time指日期;Zk為在k日的氣象因子變量。
2 結果
21 沙塵天發生頻數描述 除2003年發生26次沙塵天氣外,1994~2002每年沙塵天氣發生頻數均超過30次,其中以1996年發生次數最多(51次)。10年的沙塵天氣中以揚沙發生的頻數最大(287次),其次為沙塵暴(120次),浮塵天氣鮮有發生(6次)。民勤縣沙塵天氣主要集中在3~6月份,占全年發生次數的60%。
22 沙塵天氣與非沙塵天氣氣象因子比較(表1) 與非沙塵天氣相比,日最大風速與日定時最小能見度在各個季節的沙塵天氣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而其他氣象因素一般在沙塵天氣下變化不明顯。說明民勤縣沙塵天氣所引起的氣象因素變化主要表現為風速顯著增大、能見度顯著降低。
表1 民勤縣沙塵天氣與非沙塵天氣氣象因素比較(略)
注:與非沙塵天氣相比,經t檢驗,a P≤005,b P≤0001
23 呼吸系統疾病日入院資料描述(表2) 研究期間民勤縣共有呼吸系統疾病患者3435例,男女比例為1∶045,其中肺炎患者為1515例,占呼吸系統患者總人數的45%;其次為URTI(特指急性感染,包括急性鼻(竇)炎、咽炎、扁桃腺炎、喉炎、以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為1248例,占總數的36%。
轉貼于
表2 1994~2003年呼吸系統疾病日入院人數分析(略)
24 模型擬合結果分析(表3) 呼吸系統疾病總日入院RR在沙塵天氣滯后第3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RR=114,95%CI=102~127),其中男性RR=114,95%CI=101~129,女性RR=118,95%CI=100~141。URTI入院RR在沙塵天氣滯后第3d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RR=116,95%CI=100~136),其中URTI男性日入院RR在沙塵天氣滯后第4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RR=128,95%CI=104~159),而URTI女性RR在沙塵天氣滯后0~6d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肺炎男性日入院RR在沙塵天氣滯后第6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RR=117,95%CI=100~138)。
表3 1994~2003年沙塵天氣對民勤縣呼吸系統疾病日入院人數影響的GAM分析結果(略)
注:P≤005;RR為沙塵天氣下就診危險度對非沙塵天氣下就診危險度的比值
3 討論
民勤縣是我國沙塵天氣,特別是沙塵暴最嚴重的地區之一。1994~2003年共發生了413次沙塵天氣,平均每年發生約40次,而且多為揚沙、沙塵暴等惡劣天氣。因此,將民勤縣作為沙塵天氣的研究地區,有明確的地域代表性,對于揭示我國西北地區沙塵天氣和保護當地居民健康特別是呼吸系統影響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結果表明,民勤縣居民呼吸系統疾病日入院人數的增加與沙塵天氣的發生存在統計學聯系,且沙塵天氣的影響表現為滯后效應。經GAM模型分析得知,呼吸系統總疾病日入院RR在沙塵天氣滯后第3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明沙塵天氣對人群呼吸系統有明確的傷害。民勤縣沙塵天氣發生期間氣象因素的變化主要為風速顯著增大和能見度的顯著降低,大氣中顆粒物濃度高低直接決定了大氣能見度的大小。因此,沙塵天氣的變化主要是風速增大與大氣中顆粒物濃度增高。由于沙塵天氣一般都具有持續性,所以沙塵暴之后很有可能會出現浮塵或者是揚沙天氣。目標人群隨暴露時間的延長吸入細顆粒物就越多,且這些細顆粒物吸附有害氣體、重金屬、有機污染物、病原微生物等隨漂浮時間延長而增多,對目標人群呼吸系統造成的危害就增大,這可能是沙塵天氣對人群健康產生滯后效應的原因。分層分析發現,沙塵天氣的發生只與URTI和肺炎的男性患者日入院數有統計學聯系,說明沙塵天氣對男性呼吸系統的影響較大,具有性別差異。可能是男性居民從事戶外工作的比例較女性高,且防護意識比女性相對淡薄所致,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抽煙、酗酒)可能也是男性受沙塵天氣影響較大的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 Geng H,Meng ZQ,Zhang QX.Effects of blowing sand fine particles on plasma membrane permeability and fluidity,and intracellular calcium levels of rat alveolar macrophages[J].Toxicol Let,2005,157:129-137.
〔2〕 耿紅,孟紫強,張全喜.沙塵暴細顆料物對大鼠肺泡巨噬細胞鈣水平和脂質過氧化的影響[J].環境科學學報,2005,25(6):845-850.
〔3〕 耿紅,孟紫強,張全喜.沙塵暴PM2.5水溶和有機成分對巨噬細胞的損傷[J].中國環境科學,2006,26(1):20-24.
〔4〕 孟紫強,張全喜.大細顆粒物致大鼠肺泡巨噬細胞DNA損傷[J].中國環境科學,2005,25(1):15-17.
篇5
[關鍵詞] 呼吸;因素
一、空氣污染與呼吸系統疾病
人們每天吸入含大量細菌的空氣以及汽車尾氣排出的顆粒、道路揚塵、花粉等組成的顆粒物質,大氣中可吸入顆粒物被人吸入后累積在呼吸系統中可引發許多疾病。顆粒物的暴露可侵害呼吸系統誘發哮喘,細顆粒物可引發心肺疾病降低肺功能。研究不同粒徑的大氣顆粒物對大鼠肺的毒性的試驗結果表明,接受最小粒徑顆粒物的大鼠受到了最大的傷害,有病大鼠的肺損傷最嚴重。即原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對顆粒物的健康效應特別敏感。在國內開展的一些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大氣顆粒物具有負面健康效應。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產的擴大導致大氣污染,近年來研究表明哮喘、肺癌的發病率逐年增加與大氣污染有密切關系。有資料證明,空氣中煙塵或二氧化硫超過1000g/m3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顯著增多,其他粉塵如二氧化碳、煤塵、棉塵等可刺激支氣管黏膜、減損肺清除和自然防御功能,為微生物入侵創造條件。工業發達國家比工業落后國家的肺癌發病率高。尾氣是許多大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尾氣中可吸入顆粒與氣道黏液纖毛清除機制流行病學研究證明,顆粒與呼吸道癥狀加重、肺功能下降、肺癌病死率及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的增高有密切聯系,研究表明顆粒物被吸入后作為氣道炎癥反應的刺激誘導因素,引起細胞釋放系列炎癥介質如白細胞介素8(IL-8)等啟動氣道局部炎癥反應,并最終造成氣道上皮受損。居住環境是人類生存和活動的重要環境,現代裝飾材料的不斷出現,室內裝飾材料、涂料的廣泛使用,室內空氣污染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據調查顯示居室內新裝飾的材料甲醛等超標可誘發呼吸系統疾病,尤其是哮喘。
二、吸煙與呼吸系統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統計報告,全世界每年至少有250萬人死于吸煙所致疾病,我國煙草總消耗量占世界首位,61.01%的成年男性和7.04%的女性吸煙。到2025年,世界每年因吸煙致死將達到1000萬人,其中我國占200萬人。煙霧首先進入呼吸道,長期大量的吸煙使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降低或損害而導致呼吸系統疾病,故呼吸系統受害最大,在工業發達國家肺癌是吸煙造成死亡的首要疾病,在我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人們吸煙造成死亡的首要疾病。
長期的吸煙是造成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支氣管擴張癥、支氣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卷煙煙霧中含有多種致癌物質與促癌物質。通過吸煙,這些物質就可以損害支氣管黏膜上皮,最后導致癌癥。肺癌與焦油含量有直接關系,而進入體內的焦油含量又與吸煙的數量、每支卷煙吸入口的多少,以及吸進肺部的煙量有關。吸煙與呼吸系統疾病死亡危險度存在明顯的劑量-效應關系。
三、氣候因素與呼吸系統疾病
氣候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條件,所以氣候環境的變化也是最基本最常見的致病原因。氣候因素對呼吸系統疾病的影響尤其明顯。上呼吸道感染與平均濕度關系最密切;慢性阻塞性肺病與最低溫度關系密切,支氣管哮喘及自發性氣胸與平均濕度、平均溫度關系密切。肺炎、支氣管哮喘、肺心病也受氣候因素的影響。
由于氣候變化,作為調節吸入氣和氣體通道的上呼吸道而言,很難在很短的時間內適應外界溫度等改變而上呼吸道感染多發。呼吸系統疾病多見于寒冷季節主要是受涼或溫度變幅較大,削弱上呼吸道的生理防御機制:冬季一般寒冷干燥,鼻黏膜容易發生皸裂,病毒易于入侵;鼻腔局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縮,一些抵抗病毒的免疫物質,特別是鼻腔內局部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明顯減少;氣溫下降時,鼻腔局部溫度也降低從而適合病毒繁殖生長;這都為病毒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條件。在寒冷環境中實驗動物經過一個時期,甚至可以看到氣管的病理改變,如上皮增生和白細胞浸潤。夏秋季節由于空氣中花粉密度增高,哮喘的發病率增加。我國西北地區沙塵暴發生頻繁,對當地居民的身體健康尤其是呼吸系統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加之該地區處于高原高寒地帶,生活水平低下,氣候及生產環境惡劣,醫療衛生條件差,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
四、社會人口老齡化與呼吸系統疾病
科學和醫學技術的突飛猛進,醫療衛生條件的極大改善使人類壽命延長。聯合國最近發表的一項報告表明,在2050年前,全世界60歲以上的老人將比現在增加2倍。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也日益增長明顯,正以每年3%的速度遞增,以上海為例預計2025年老人將達400萬,占28%以上。由于老年的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極易患呼吸系統疾病,老年人患呼吸系統疾病住院占多數,且COPD、肺癌的發病以中老年為主,其患病率隨增齡而上升。
隨著年齡增加呼吸系統器官老年化,呼吸道器官發生形態學變化:包括細支氣管及肺泡管擴張、胸壁彈性及呼吸肌功能下降;氣管、支氣管黏膜萎縮;纖毛變型和異常使纖毛運動失調。呼吸系統器官老年化,也加速了原有呼吸系統疾病的進展。老年人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增高,該病不僅是老年人最易發生的原發病,也是老年人其它急慢性疾病過程中最常見的繼發病,甚至可成為許多老年人疾病致死性的并發癥。老年人群中基礎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病、糖尿病等高發,甚至幾種病同發,或者其它系統疾病都可引發呼吸系統疾病。
篇6
(黑龍江省寶清縣畜牧獸醫總站 155600)
近幾年來,我國許多規模化豬只飼養場和農村養豬的大戶都很關注豬群的呼吸系統疾病,因為大多豬群都遭受著呼吸系統疾病的侵害,從臨床癥狀上易混淆不易進行區別診斷,如果采取不正確的診治方式,經常會引起豬群死亡而且數量很大,會給養殖場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1 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
傳染性:目前飼養的豬群中,呼吸道疾病不僅能夠通過接觸進行傳播,還能夠通過空氣向不同的豬群進行傳播。藍耳病的病原能夠通過進行傳染。有的呼吸系統疾病,都能夠通過空氣加以流行感染。另外,還有很多的氣候因素能夠促使疾病在不同的豬群之間進行擴散傳播。
環境及發病的季節性:豬只飼養場附近建有屠宰場及肉食品加工廠,呼吸道疾病的發生嚴重威脅豬場管理。豬舍的小環境控制不到位,會導致豬場中豬群的呼吸道黏膜受到損傷并且增加了血液中的有害成分,引發肺臟充血、淤血,并且有炎癥表現。此外,如果豬群的飼養密度偏大,受到轉群等應激刺激,容易發生呼吸道疾病,引起呼吸道的炎癥。
飼養管理水平:豬群呼吸道疾病的發生明顯受到飼養管理水平的影響。如果從外場引進種豬,有時整個豬群都會感染呼吸道疾病;呼吸道疾病發生的誘因,包括圈舍通風情況差、溫差大、濕度高、轉群或混群應激、未采取全進全出的飼養模式等。
除上述原因之外,遺傳因素、豬群免疫程序的健全程度、保健方式的科學性、免疫情況、飼料營養水平等因素,都會降低機體的抵抗力,引起豬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和流行。
2 常見病的診治
豬偽狂犬病:豬偽狂犬病屬于發病速度快并且傳播快速的烈性傳染病,病原是偽狂犬病毒。豬偽狂犬病呈季節性流行,環境溫度低利于病毒的存活,所以在寒冷的季節易發,但是其他的季節也有發病情況。健康豬一般是被感染豬排出的病毒而感染。仔豬感染偽狂犬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不低,很大程度上對生產造成危害。防治偽狂犬病可以試用刺激療法,即皮下注射枸椽酸鈉馬血或豬血,15日齡以內乳豬10~15 mL/只,16~30日齡16~20mL/只,31~60日齡21~25mL/只,2個月齡以上31~40mL/只。另外,磺胺類藥和抗菌素應用于該病的治療,對于細菌性繼發感染有效。
豬氣喘病:該病又名豬霉形體肺炎,是由肺炎支原體引起豬的一種接觸性慢性傳染病。發病率一般在50%左右,在國內部分省、市豬場檢查,陽性率在30%~50%。患豬長期生長發育不良,生長率下降12%,飼料利用降低20%,在一般情況下,本病的死亡率不高;但是流行暴發的早期以及飼養管理條件不良,豬只抵抗力降低,繼發性病原體感染也會造成嚴重的死亡。用江蘇省農科院牧醫所研制的豬氣喘病無細胞培養168弱毒凍干苗(每瓶用20 ml_生理鹽水稀釋),在豬左側第六肋骨至肩甲骨后緣部位,刺透胸壁,仔豬每頭注射ImL,仔豬首免時間是10~15日齡,二免于40~45日齡;公、母豬每頭分別2mL,母豬于懷孕2個月內接種,種公豬每6個月接種1次。治喘靈頸部兩側分點深部肌肉注射,每5d注射1次,一般1~2次,重癥3次。息喘平0.1 mL/kg ´w肌肉注射,1~2d用1次,注射2次。
篇7
6月30日至7月1日,衛生部行業專項“社區肺功能規范診斷技術培訓會”在京舉行。在兩天內,中華醫學會呼吸學會主任委員王辰教授等多名該領域專家圍繞“社區肺功能規范診斷技術”這一核心課題,從不同角度作了多場學術講座,使接受培訓的各醫療機構代表獲益匪淺。
在此之前,為積極做好慢性病預防控制工作,遏制我國慢性病快速上升的勢頭,保護和增進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國家衛生部、發改委、教育部等15部門于今年5月聯合制定并了《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年)》,以規范基層醫療機構對呼吸系統慢性疾病預防與診治,加強社區醫療機構的人才隊伍建設,提高社區醫務人員對病患肺功能檢查的認知水平。
據了解,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影響我國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常見慢性病主要有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老齡化進程加快,慢性病發病人數快速上升。據《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年)》中公布的數據稱,我國現有確診的慢性病患者2.6億人。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由于其高患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和高經濟負擔,被列為四大慢性病之一,已成為我國嚴重的醫療保健與公共衛生問題。
而國內外的經驗表明,慢性病是可以有效預防和控制的疾病。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群眾健康意識提高,為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礎。多年來在我國局部地區和示范地區開展的工作已經積累了大量成功經驗,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慢性病預防控制策略和工作網絡。但是,慢性病防治工作仍面臨著嚴峻挑戰,全社會對慢性病的嚴重危害普遍認識不足,政府主導、多部門合作、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尚未建立,慢性病防治網絡尚不健全,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因此,衛生部要求“十二五”時期是加強慢性病防治的關鍵時期,要把加強慢性病防治工作作為改善民生、推進醫改的重要內容,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盡快遏制慢性病高發態勢。
《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年)》中要求:堅持政府主導、部門合作、社會參與;堅持突出重點、分類指導、注重效果;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重心下沉。以城鄉全體居民為服務對象,以控制慢性病危險因素為干預重點,以健康教育、健康促進和患者管理為主要手段,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防治作用,促進預防、干預、治療的有機結合。到2015年達到進一步完善覆蓋全國的慢性病防治服務網絡和綜合防治工作機制,建立慢性病監測與信息管理制度,提高慢性病防治能力,努力構建社會支持環境,落實部門職責,降低人群慢性病危險因素水平,減少過早死亡和致殘,控制由慢性病造成的社會經濟負擔水平等的目標。
在此背景下,針對慢性疾病的社區醫師的規范化、系統化培訓便顯得極為重要。因此,北京多家醫療機構與總部位于美國的康爾福盛(上海)商貿有限公司(CareFusion)攜手合作,面向北京社區醫師開展了“社區肺功能規范診斷技術培訓”。
據了解,社區肺功能規范診斷技術培訓項目是衛生部衛生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預防與規范診治體系建設及適宜技術研究”之“中國成人肺功能現狀調查”項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中華醫學會呼吸學會主任委員王辰教授發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及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牽頭申請。
會上,多名專家出席并圍繞肺功能檢測在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診斷中在地位以及如何早期識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特別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方面,對來自不同社區近120位醫師進行為期兩天的現場培訓,旨在為社區醫療機構普及傳授肺功能檢查的規范化方法,結合肺功能儀的臨床應用講解,提升社區醫務人員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診斷水平。
有鑒于此,為提高醫務人員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診斷水平,“肺功能規范診斷技術培訓”項目將作為一項長期計劃,將覆蓋全國10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60多個社區。
篇8
[關鍵詞] 豬的疾病防治 歸類與總結 防御措施
[中圖分類號] S858.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11-0203-01
一、做好豬的疾病防治的意義與目的
隨著我國目前養豬產業的不斷發展,規模化的大型養殖場不斷形成,在大型養豬場內部其養殖密度越來越大,所以豬的疾病問題也越來越突出。豬患上各種疾病,已經成為制約大型養豬業發展的瓶頸。近年來,在個體養殖戶所養殖的豬患上傳染性呼吸道疾病的發生概率與流行比例日益變高,對于個體養殖戶而言,這些疾病的發生嚴重威脅養豬業的發展。以及造成疾病的傳染,從而對養殖戶的利益產生重大的影響。
做好豬的疾病防治工作不僅僅要了解常見的疾病,還要深入養殖場內部,不管觀察與研究其疾病的特性。并且,在種豬肢蹄病、種豬的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病、鏈球菌病以及皮膚病等各類疾病上要充分解釋說明,及時做好防控工作,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疾病的蔓延與傳播,避免養殖戶的損失。
二、常見豬的疾病種類與防治工作
1.豬鏈球菌病
豬患上鏈球菌病主要包括三種類型,分別是急性敗血癥腦膜腦炎癥、關節炎型以及淋巴結膿腫型。其中,急性敗血癥腦膜腦炎癥的主要表現癥狀為豬突然倒地且伴隨著體溫升高的現象,還可能伴隨著豬的四肢出現游泳形狀或者口吐白沫。
在豬鏈球菌病防治上可以選用不同種類的藥物,其中可以選擇強力霉素、10mL 安痛定、加 160-480 萬青霉素等等。如果豬的淋巴結膿腫型癥狀出現紅腫或膿包,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先將其切開,然后將里面的膿水排出,用藥物進行清洗。
2.豬消化系統疾病
豬的消化系統疾病主要包括病毒性腹瀉疾病、細菌性腹瀉疾病以及出血性腸炎疾病等三種。其中病毒性腹瀉的表現癥狀為:豬的糞便向水一樣地漏出,嚴重的情況下會出現直接噴出的現象。在觀察豬是否患有消化系統疾病上,可以觀察糞便的顏色,如果顏色是黃綠色或者是青綠色,且伴隨著疑似病豬出現食欲不振的現象,外形明顯消瘦等。豬的消化系統疾病均可以通過觀察豬的形態以及糞便來看出,如果患上了細菌性腹瀉疾病,就會出現糞便為稀糊狀。
那么,該如何做好豬消化系統疾病呢?第一:要保持豬圈的干凈與整潔,充分保證陽光照射以及做好消毒工作。同時,盡量不要給豬喂食已經霉變的飼料或別的東西。第二:在防御措施上也保持飲水的清潔,可以進行全群投藥,在飼料中可以嘗試添加抗生素以及米糠等。第三:當豬出現消化系統疾病時,要及時進行藥物治療。土霉素、林可霉以及5-15mL 的痢菌凈,這幾種藥物應當分開注射。
3.豬的肢蹄病與豬皮膚病
豬的肢蹄病目前主要發病特征為豬的各個關節腫大,嚴重的會導致豬腳破裂,嚴重地情況下會使得患病的豬無法站立。對于患豬的肢蹄病防治工作上,可以采取如下幾個防治措施:1.要保障豬舍的環境清潔與空氣流通干爽。2.要使得豬群的密度不適宜太大,以防止豬群之間的打斗。3.要定期對豬舍進行消毒工作,保障豬舍內沒有尖銳物體。一旦病豬患上肢蹄病要立刻采用藥物治療,所采用的藥物有10mL安痛定、青霉素與塞米松等。
病豬患上皮膚病的主要癥狀表現為豬的皮膚表面會出現一些結節,并且這些結節一般為黃豆大小。在發病的時候,豬會比較癢,嚴重的情況會出現豬的形體消瘦以及表面皮毛松亂的癥狀。目前,治療豬的皮膚病的主要措施有,前期防治有保障豬舍的清潔與干爽且定期做好消毒工作。后期治療措施要在豬身上噴灑高錳酸鉀溶液或敵百蟲溶液等。如果豬的皮膚病出現全身感染,應當進行注射青霉素與塞米松。
4.豬的呼吸道系統疾病與傳染性呼吸道疾病
患豬出現呼吸系統疾病的癥狀主要變現在咳喘、呼吸急促以及食欲減退等,如果情況嚴重地化會出現發燒、肺炎等嚴重癥狀。目前,對豬的呼吸道系統疾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分為飼養防治與藥物防治措施。飼養防治措施主要指的是豬舍通風條件要好,對豬舍要做好御寒與避暑工作,保障豬舍的總體生活環境良好。藥物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土霉素、阿莫西林以及強力霉素等各類藥物。
豬的傳染性呼吸道疾病種類眾多,癥狀也不明顯,其主要患病癥狀分為初期與后期,在初期患病階段主要是病豬出現精神沉郁、慢性干咳,而后期則會出現豬皮毛少,且生長受阻與發育遲緩。主要防治措施包括使用大劑量青霉素類藥物進行治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慢性呼吸道疾病要進行長期的治療與調理,切不可急于求成。
三、豬的疾病防治的綜合措施
做好豬的疾病防治的綜合措施主要包括如下三個方面:第一:要科學飼養,切實提高飼料的營養水平,同時要改善豬舍的環境,必須杜絕畜禽同樣以及人畜一起居住的現象,在減少人與患畜接觸的同時,減少畜禽與人的相互傳播。第二:要切實加強環境消毒工作,定期實行重點消毒與混合消毒,對豬舍的重點區域要進行重點消毒,同時在較短時間內養成對豬舍定期消毒的習慣。第三:加強日常檢驗力度,根據豬群表現出的不同癥狀與特征及時采取不同的治療與防御措施,要在發病時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爭取治療的第一時間,同時要防止病情的蔓延。第四:要加強對豬群的檢疫力度,這不僅僅包括養殖的安全,這還是對人食用豬肉這一嚴峻問題能否安全的關鍵,所以一切要掌握好搞笑的檢疫方法,絕不能讓一頭病豬流入市場,也絕不能為了經濟利益而不顧百姓的身體健康。 參考文獻
篇9
廣西區南寧茅橋中心醫院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 530023
【摘 要】目的:以及痰熱清注射液的臨床應用與不良反應。方法:將2013 年1 月-2014 年1 月間我院接診的100 例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按照接診順序的單雙號均分為兩組,單號組進行痰熱清注射液治療(觀察組),雙號組進行抗生素治療(對照組),對比觀察二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結果:在總有效率方面,觀察組的94.00% 遠遠高于對照組的78.00%,二者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在不良反應發生率方面,觀察組的10.00% 遠遠低于對照組的22.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結論:痰熱清注射液的臨床應用較為廣泛,本文就其對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效果為研究內容,結果發現不僅可以提高臨床總有效率,而且還能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 痰熱清注射液;抗生素;呼吸系統疾病;不良反應
痰熱清注射液屬于中藥制成品,其主要成分包括熊膽粉、山羊角、金銀花、連翹及黃芪,臨床功能在于抑菌抗毒、抗炎解熱、祛痰鎮咳、護肝利膽等,應用較為廣泛,一般對呼吸系統疾病、病毒性疾病、繼發性或合并性呼吸系統感染、肺部感染、肝病輔助治療、膽囊炎、胰腺炎等癥狀的治療效果較佳[1]。本文主要研究痰熱清注射液對呼吸系統疾病的臨床應用價值,就我院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3 年1 月-2014 年1 月間我院接診的100 例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按照接診順序的單雙號均分為兩組各50 例,其中單號組(觀察組)包括男性患者28 例,女性患者22 例;年齡分布于26-51 歲,平均年齡(38.17±5.63)歲。雙號組(對照組)包括男性患者26 例,女性患者24 例;年齡分布于25-53 歲,平均年齡(37.26±5.02)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較小(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抗生素靜脈注射治療,每天注射2 次頭孢呋辛,每次1.5g;臨床癥狀較為嚴重的患者可以加用0.3g 左氧氟沙星治療,同時結合其他抗生素給予患者吸氧、平喘、祛痰治療。
對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痰熱清注射液治療,每天注射1 次葡萄糖500mL 及痰熱清注射液20mL,停止其他抗生素治療。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10 天為1 個療程。
1.3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是指患者的臨床癥狀,例如咳痰、咳嗽、肺部啰音及呼吸困難等全部消失,可以恢復正常的工作生活;顯效是指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改善,可以基本恢復正常的工作生活;有效是指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所好轉,但是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其正常的工作生活;無效是指患者的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甚至加重。總有效率= 痊愈率+ 顯效率+ 有效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 軟件對本文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檢驗,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1)觀察組50 例患者在進行了痰熱清注射液治療后痊愈了24 例(48.00%),顯效患者有14 例(28.00%),有效患者9例(18.00%),無效患者3 例(6.00%),總有效率為94.00%; 對照組50 例患者在進行了抗生素治療后痊愈了17 例(34.00%),顯效患者有10 例(20.00%),有效患者12 例(24.00%),無效患者11例(22.00%),總有效率為78.00%,由此可見,觀察組更具優勢,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 P<0.05。
(2) 觀察組患者在治療后有2 例(4.00%)出現呼吸困難癥狀,1 例(2.00%)出現視物模糊現象, 1 例(2.00%)出現惡心嘔吐,1 例(2.00%)出現聲音嘶啞,總體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0%;對照組患者在治療后有5 例(10.00%)出現呼吸困難癥狀,2 例(4.00%)出現視物模糊現象,有2 例(4.00%)出現惡心嘔吐,2 例(4.00%)出現聲音嘶啞,總體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2.00%。由此可見,觀察組明顯更低,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痰熱清注射液是一種安全、低毒、有效的重要制劑,在臨床應用中已經被廣泛認可。主要成分包含黃芪、金銀花、雄膽粉、山羊角、連翹等,具有化痰、解毒、清熱等功效。從中醫角度看,山羊角、金銀花、連翹的功能在于解毒清熱、滅殺多種類型的病原微生物,熊膽粉可以抑制病菌、緩解痙攣、平喘鎮咳的,黃芪具有抗變態反應及抗炎等功效,所以痰熱清注射液可以很好地治療呼吸系統疾病,有效稀釋患者體內的痰液,并促進其排出體內,且殺菌與抗炎作用較為顯著。從西醫角度看,痰熱清注射液的作用機制在于增強患者體內巨噬細胞與中性粒細胞的抗炎效果,并逐漸提升血清溶菌酶在血液中的含量,顯著縮短患者肺部啰音的持續與消失時間[2]。筆者認為,在臨床用藥中,除了要對談熱情的禁忌癥、適應癥及注意事項嚴格掌握外,還要遵循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對患者用藥反應史進行詢問,對過敏體質患者要慎用,盡量避免聯合用藥,尤其不能和其它注射劑共用溶媒,在用藥期間,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對不良反應要嚴格控制,及時采取措施應對發生的不良反應。
本文就我院100 例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發現,在總有效率方面,采用痰熱清注射液治療的觀察組為94.00%,遠遠高于采用抗生素治療的對照組的78.00%,二者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不良反應發生率方面,觀察組的10.00%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2.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痰熱清注射液的臨床應用較為廣泛,本文就其對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效果為研究內容,結果發現不僅可以提高臨床總有效率,而且還能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范成普, 杜杭根, 田勇. 痰熱清注射液在呼吸系統疾病中的臨床應用[J].
中國中醫急癥,2014,10(10):485-486.
[2] 吳銀根, 王豫, 喻曉. 痰熱清注射液治療呼吸系統疾病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急癥,2012,09(10):167-168.
篇10
而最先受到霧霾攻擊的就是呼吸系統,并由此帶來各種呼吸類疾病。遼寧省沈陽市2013年11月曾就霧霾對孩子咳嗽和哮喘發病率影響的研究顯示,孩子咳嗽發病率從平均的3%上升到霧霾天氣的7%,而哮喘發病率則會增加一倍。
除了會加劇咳嗽哮喘,霧霾還會導致呼吸類疾病加重,更會嚴重危害百姓生命。
國家衛計委在2015年6月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顯示,慢性呼吸疾病在中國的死亡率為68/10萬,已成為中國第三大慢性病死亡原因。
空氣污染會加劇慢阻肺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中日醫院院長王辰在中國呼吸疾病聯盟成立大會上告訴《t望東方周刊》,目前的疾病統計中,肺癌、肺心病、肺結核分別被納入腫瘤、心血管和傳染性疾病中,但實際上這三類疾病都是典型的呼吸系統疾病。若將這三類疾病納入呼吸系統疾病進行統計,則呼吸系統疾病所致死亡占我國城市居民總死亡率的五分之一強,占農村居民總死亡率的四分之一強,均列各系統疾病死亡率的第一位。
他指出,從發病率來看,呼吸系統疾病兩周就診率常年高居各系統疾病之首。他預計未來由于大量吸煙與二手煙暴露、嚴重的室內外空氣污染,中國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形勢將更趨嚴峻。
2016年10月,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雜志在中國主題特刊中刊登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鐘南山及團隊撰寫關于中國空氣污染現狀以及改進建議的綜述。
綜述指出,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環境污染問題愈發顯著,我國疾病譜已經發生很大變化,非傳染性疾病負擔逐年增高,然而目前我國僅有有限的流行病學資料以及空氣污染對呼吸系統健康的影響。
實際上,空氣污染物水平的增高正在顯著增加著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觸發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簡稱“慢阻肺”)的急性加重。而且大氣污染物對母體的保留甚至還會影響嬰兒今后的肺功能增長以及哮喘發病風險。
以慢阻肺為例,這種以氣流受限為主要特點的慢性呼吸疾病已經成為全球引起死亡的第三大病因。《柳葉刀》在2014年研究報告指出:全世界由缺血性心臟病、腦卒中和慢阻肺造成的死亡人數約占總死亡人數的32%;其中,慢阻肺也是中國的第三大致死疾病,中國每年因慢阻肺而死亡的人數超過百萬。
“我國近年來對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惡性腫瘤的預防與治療給予了高度重視,并且在疾病管理上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慢性呼吸疾病的發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和疾病負擔率這5大指標卻始終處于高水平上升趨勢。”王辰告訴本刊記者,作為最常見的慢性呼吸疾病,全國平均每10名成年男性中,就會有一個慢阻肺患者。
大量臨床研究數據表明,吸煙、生物燃料和大氣污染是導致慢阻肺發生的三大獨立危險因素。
王辰指出,冬季尤其是慢阻肺患者發病的高危時間。“冬季空氣污染嚴重,多霧霾天,大氣中各種懸浮顆粒物含量超標,這些都容易導致慢阻肺急性加重。”他告訴本刊記者,雖然目前沒有直接證據證明空氣污染一定會引起慢阻肺,但可以確定的是:空氣污染會加劇慢阻肺。
鐘南山在2007年發起的一項全國性調查顯示,中國40歲及以上人群的慢阻肺患病率超過8%,其中PM2.5每提高10微克/立方米,醫院住院率會上升3.1%;而PM10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住院率會增加2.5%。
霧霾與肺癌發病密切相關
肺癌是目前中國頭號高發癌與致命癌。
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出現肺癌新發病例73.3萬例,占惡性腫瘤新發病例的20%,占男性癌癥發病率的四分之一;而在死亡率方面,中國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僅為16.1%,平均每年有60萬人死于肺癌,肺癌死亡人數占全部惡性腫瘤死因的25%。
本刊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雖然中國還沒有一個長期的跟蹤研究可以馬上說明有多少肺癌是由霧霾引發的,但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霧霾天會引起肺癌”持肯定看法,并在2013年將大氣污染認定為與煙草煙霧同類的致癌物質。
鐘南山在接受《t望東方周刊》采訪時曾提到,日本、歐洲和美國分別進行過十數年的研究觀察來分析對比肺癌的死亡率,結果明確表明肺癌發病率的增加與霧霾關系很密切。一般來說,PM2.5濃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肺癌風險增加25%~30%。
在鐘南山看來,雖然霧霾與中國肺癌發病和死亡的確定關系還需要一定時間來觀察和證實,但這十年來中國的肺癌發病率增長比其他腫瘤都要快、京津冀地區肺癌發病率增速明顯、農村吸煙率更高但肺癌患病率卻比城市明顯偏低、很多非吸煙或二手煙接觸著罹患肺癌等現象都可以間接推測霧霾極有可能是導致肺癌高發的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