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勞動價值范文
時間:2023-11-03 17:28: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家庭勞動價值,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新經濟遷移理論 農民工 城鎮化
2012年中國的城鎮化率為52.6%,但公安部戶籍數據得到的城鎮化水平只有35%,即約有2.3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工作和生活,這些遷移人口中的大部分是勞動力,他們不具有城鎮戶籍也不會永久定居在城市,而是處于不穩定的遷移狀態。
對于勞動力空間行為的研究,很多都是從宏觀層面分析遷移的動力機制、過程及宏觀影響,如二元結構理論、托達羅模型等;或者從微觀角度分析勞動力的個人差異和人力資本函數,解釋為什么有的人遷移而有的人不遷移,如人力資本理論;新經濟遷移理論(The New Economics of Labor Migration)從家庭的角度,將勞動力遷移看作家庭成員之間的制度安排和家庭配置勞動力資源的生產決策。家庭是一個緊密聯系的經濟組織,本文認為從家庭的視角能更好的解釋中國農村勞動力的城鄉遷移問題。趙耀輝(1999)以家庭為基本分析單位,從家庭配置有限勞動力資源以實現收入最大化的角度建立了模型并進行相關實證,但是近十幾年間中國的農村社會、農業發展和勞動力城鄉遷移特征均發生了巨大變化,其論文中的一些假設與現實愈加不符,亦未能考察相對剝奪和農村社區綜合發展水平對勞動力遷移的影響;目前鮮有學者基于新經濟遷移理論和家庭決策理論解釋中國的農村勞動力城鄉遷移問題。本文將嘗試細化趙耀輝的相關研究,并引入新經濟遷移理論中的相對剝奪概念,從家庭配置勞動力的視角解讀中國農村勞動力的城鄉遷移。
農民家庭城鄉配置勞動力模型及相關性質推導
假設經濟中存在兩個經濟部門:農村的農業生產部門和城市的非農生產部門。農民家庭將勞動力配置在單一部門或者配置在兩部門,以實現家庭整體效用最大化。
假設典型農民家庭擁有固定的勞動力總量為L,家庭向農業部門配置勞動力數為l,向非農部門配置勞動力為L-1;假設家庭擁有的土地和投入農業的生產資本為n和k。假設農業生產函數為f(k,l,n),該生產函數具有如下性質:
性質1:,,;性質2:,,。
p為農產品價格向量,則家庭在農業部門的收入為:hhAgriInc=pf(k,l,n)。
王德文(2004)發現農村遷移者的失業率顯著低于城市本地勞動力的失業率,本文認為進入城市的農村勞動力的高流動性大大降低了他們在城市中的失業率,因此假設失業率為零。如果用w表示非農工資,則家庭在非農部門的收入為hhWageInc=w(L-l)。則總收入為hhInc=pf(k,l,n)+w(L-l)=I(l)。
“相對剝奪(Relative Deprivation)”是新經濟遷移理論中的重要概念,Yitzhaki首先以收入為核心變量為相對剝奪感建模,Hey和Lambert在此基礎上將其定義為個人(家庭)與“參照組中比他富有的那些人(家庭)”之間的收入差距(付允,2011),因此“即使個人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但只要提高的程度不及社區(參照組)中的其他成員,則他仍然會感受到相對剝奪”。新經濟遷移理論認為相對剝奪感增加會促使家庭做出遷移決策。
假設原農村社區家庭收入遵循分布F(i;μ,σ),i為家庭總收入,μ為社區家庭平均收入,σ為標準差,則概率密度函數為f(i;μ,σ),則農民家庭在社區內部所感受到的簡化的Yitzhaki型相對剝奪函數為,由此得到性質:
性質3:;;性質4:;性質5:,其中G為基尼系數;
由性質3可知,如果社區里其他成員的收入水平不變,隨著家庭收入增加,家庭作為一個整體所感受的相對剝奪感會加速遞減;由性質4可知,如果該家庭收入保持不變,但社區整體收入水平提高,或者如果家庭遷移到一個平均收入更高的社區并因此轉換了參照組,則家庭會感受到更強的相對剝奪感;由性質5可知,社區里全部家庭的平均相對剝奪感可以表示為收入均值與基尼系數G的積,也即隨著社區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加劇,所有家庭平均會感受到更強的相對剝奪感。
假設典型農民家庭擁有一個總的效用函數 ,并且這個效用函數是收入和相對剝奪的函數,則U(I,RD),由此得到性質:
性質6:,;性質7:,。
以上兩個性質表明:收入的增加或者相對剝奪感降低會提高家庭的效用,家庭效用函數是收入以及相對剝奪的凹函數。
家庭通過在城鄉配置有限的勞動力資源 以實現效用最大化,則:
MAX∶U(I,RD)=U{I(l),RD[I(l)]}=U[g(l)]
st∶L≥l≥0
根據Karush-Kuhn-Tucker Conditions求解:
MAX∶π(l,λ)=U(I,RD)+λ(L-l)=U[g(l)]+λ(L-l)
st∶L≥l≥0
則
第一種情況:當λ>0時,則由式(3)可知l=L。代入式(2)有:,所以有,又因為,所以有,即。
這種情況表示:當農業的勞動邊際產出價值一直大于其在非農部門的工資收入時,家庭會將全部勞動力配置在農業部門。
第二種情況:當λ=0&l>0時,則由式(2)有:=0,又因為,所以有=w,可以解得l*滿足:且L>l*>0。
這種情況表示:當農業的勞動邊際產出價值可能等于其在非農部門的工資收入時,家庭會將勞動力分散配置在城鄉。
第三種情況:當λ=0&l=0時,則由式(1)有,又因為>0,所以有≤w。
這種情況表示:當農業的勞動邊際產出價值一直小于其在非農部門的工資收入時,家庭會將全部勞動力配置在城市非農部門。
第四種情況:λ>0&l=0無解。
以上解展示了農民家庭的三種勞動力配置決策。
模型對決定和影響農民家庭城鄉配置勞動力的重新解讀
改革開放前,全國沒有合法的土地轉包市場,土地對農業產出的貢獻并不能通過土地轉包市場體現為相應的租金收入;改革開放后的一段時間里,土地轉包市場不健全,家庭主要勞動力進城打工就意味著土地撂荒,土地的機會成本幾乎為零;這一時期農業機械化水平低,因此在市場不健全和其他要素投入較少的情況下,勞動力外出打工的務農機會成本就近似等于農業總收入的人均值(),而其它投入要素在總收入中所占的份額可以忽略不計。
但隨著近年來土地轉包市場逐步健全,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家庭主要勞動力外出打工時,可以將家庭承包的土地轉包出去,也可以將家庭購置的農用機械租出去,因此勞動力外出打工的務農機會成本就變成了農業的勞動邊際產出價值(),而其它投入要素在總收入中所占的份額通過轉包和租賃市場以租金的方式貢獻給家庭。此時,家庭在決策是否將勞動力配置在城市非農部門時,所權衡的勞動比較收入就不再是農業總收入與工資收入之間的相對高低,而是比較勞動在農業收入中所占的份額(農業的勞動邊際產出價值)與工資收入之間的相對高低。所以,健全和培育土地轉包市場以及農用機械租賃市場,能夠降低農民家庭將勞動力配置在城市的機會成本。
模型對農民家庭舉家遷移的解讀
農民家庭舉家永久遷移到城市將引起相對剝奪參照組由原農村社區轉換為遷移目的地社區。假設城市社區家庭的收入和農村社區家庭的收入都遵循相同的分布F(i;μ,σ),且城市平均收入水平高于農村μurbon>μrural,則由性質4和性質3可知,在家庭總勞動收入不變的情況下,家庭整體效用將降低:
城市居民更高的收入水平將會對從農村遷移而來的家庭產生更強的剝奪感。即使家庭所有勞動力都在勞動比較收入驅動下選擇進城打工,并且都能實現在城市穩定就業,家庭仍然會慎重做出舉家遷移城市的決策,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中國農村大量存在的“空巢家庭”與“三留守”現象;隨著原社區與目的地社區收入差距越大,這種跨社區的遷移越不可能發生;如果考慮大城市和小城鎮的差別,農民家庭基于相對剝奪考慮下的永久遷居決策更有可能選擇與農村社區收入水平接近的小城鎮。
結論與政策含義
通過模型推導,本文認為勞動比較收入決定和影響了農民家庭的三種勞動力城鄉配置決策;通過進一步分析勞動比較收入變量,發現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健全農用機械租賃市場和耕地轉包市場,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可以在保障家庭農業收入的前提下,降低勞動在農業收入中所占的份額,減少勞動力外出打工、離開土地的機會成本,所以發展現代化農業和培育和健全農業要素市場將對推動中國的城鎮化進程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通過分析相對剝奪感對于農民家庭選擇舉家遷移目的地的影響,本文認為小城鎮更有可能是農民家庭舉家永久遷移的目的地,緩解城鄉收入差距將有助于推動中國城鎮化進程。
參考文獻:
1.Eliakim Katz and Oded Stark, Labor Migration and Risk Aversion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Vol. 4, No. 1 (Jan., 1986)
2.Hey J. D. and P. Lambert. 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the Gini Coefficient: Comment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0(95)
3.Shlomo Yitzhaki, 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the Gini Coefficient,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93, No.2 ,May, 1979
4.Stouffer, Samuel A. The American soldier: combat and its aftermath. (Studies in social psychology in World War II, Vol. 2.). Princeton, NJ, U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49
5.Yaohui Zhao, Leaving the Countryside: Rural-to-Urban Migration Decisions in China,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9, May, 1999
6.付允.可持續發展的公平度量:相對剝奪感理論、模型與實證研究.中國發展出版社,2011
7.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司.流動人口理論與政策綜述報告.中國人口出版社,2010
8.盛來運.中國農村勞動力外出的影響因素分析.中國農村觀察,2007(3)
篇2
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勞動合同管理和規范企業勞動關系的意見》已經省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關于進一步加強勞動合同管理和規范企業勞動關系的意見(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 2001年4月)
全文為進一步完善勞動合同制度,規范和理順企業勞動關系,維護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依據《勞動法》及有關法規、規章,結合我省實際,提出以下意見:
一、關于加強勞動合同管理
(一)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應當簽訂勞動合同。已建立勞動關系未簽訂勞動合同的行為屬于違法行為,應予以糾正。用人單位與新建立勞動關系的職工(含臨時用工和農民工)必須在錄用、接收后即訂立勞動合同。勞動合同的試用期應當包括在勞動合同期限內,最長不超過6個月。用人單位不得先試用,后簽訂勞動合同。
勞動者不能同時與兩個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用人單位實際錄用了尚未與原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的職工,應即辦理勞動關系變更手續。
(二)原用人單位分立或合并、重組后,由分立和合并、重組的用人單位與職工重新協商簽訂勞動合同。
用人單位派到合資、合作、聯營、參股單位工作的職工,可與原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后與現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也可由原用人單位與現用人單位之間簽訂勞務(輸入或輸出)合同。
實行租賃、承包經營的用人單位,租賃人和承包人為該用人單位招用職工,由該用人單位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
(三)用人單位不得以勞動者入股作為建立勞動關系的前提條件,或者以入股取代勞動合同關系。不得以職工不入股為由解除職工勞動合同、安排下崗或者對勞動權利作限制。
(四)用人單位應確定勞動合同的具體管理部門,對勞動合同簽訂、續訂、變更、終止和解除各個環節進行動態管理。用人單位應在勞動合同期滿前30日與職工協商辦理勞動合同續簽或終止手續。
(五)勞動合同簽訂、續訂、變更、終止和解除后,用人單位應在15日內報送當地勞動保障行政部門鑒證。各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要嚴格按照《勞動合同鑒證實施辦法》的規定審查鑒證勞動合同,對所鑒證的勞動合同應進行登記、整理、保存、歸檔。對到期的勞動合同及時督促用人單位辦理續訂或者解除手續。
二、關于理順和規范勞動關系
(六)用人單位未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到期時未及時續訂而形成事實勞動關系的,應在本意見下發后30日內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勞動合同的期限應當包括形成事實勞動關系的時間。
(七)用人單位今后不得再辦理停薪留職手續。在本意見下發之前已辦理的停薪留職協議期限超過2001年底的,應于2001年底終止。用人單位應立即通知其限期返回,由用人單位安排工作崗位,并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用人單位無崗位安排的,或勞動者不愿意簽訂勞動合同的,可解除勞動關系。
(八)對因患病或非因工負傷而長期病休的職工,由用人單位報經同級勞動鑒定委員會參照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程度鑒定標準進行勞動能力鑒定。被鑒定為1-4級的,應當退出勞動崗位,終止勞動關系,按有關規定辦理退休、退職手續。被鑒定為5-10級的,由用人單位安排適當崗位,勞動者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另行安排的適當工作,可解除勞動關系。
職工患病或非因工負傷在醫療期內不得解除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期限在醫療期內到期的,勞動合同期限順延到醫療期滿。
三、附則
(九)各級勞動保障監察和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應將勞動合同管理、規范和理順勞動關系納入日常工作范圍,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認真受理并及時處理此類勞動爭議。
(十)本意見中通知勞動者的形式,應以書面形式直接送達職工本人。本人不在的,交其同住的成年親屬簽收。直接送達確有困難的可以郵寄送達,以掛號查詢回執上注明的收件日期為送達日期。只有在受送達職工下落不明,或者用上述送達方式無法送達的情況下,方可通過新聞媒介通知,自發出公告之日起30日后,即視為送達。
(十一)本意見適用于我省境內各類用人單位和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
篇3
現將《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勞動保障部財政部關于實行國家公務員醫療補助意見的通知》(〔2000〕37號,以下簡稱《通知》)轉發給你們,經省人民政府同意,提出如下意見,請一并貫徹執行。
一、去年我省下發的《廣東省國家公務員醫療補助暫行辦法》(粵府辦〔1999〕104號)與《通知》規定精神基本一致,請各地一并結合貫徹實施。實行國家公務員醫療補助是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一項重要配套政策,各市人民政府要加強領導,認真落實,已經省醫改領導小組核準其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方案的市,要加快組織實施;尚未制訂好改革方案的市,應抓緊制訂,盡快報省審核。
二、各統籌地區應在做好認真測算的基礎上,制定本地區的國家公務員醫療補助辦法實施細則。醫療補助經費總額,原則上應以上年度公費醫療發生數剔除不參加醫改的人群的醫療費發生數、不合理開支因素后,減去統籌地區的單位籌資數并結合財政的承受能力確定。
篇4
關鍵詞:夫妻關系;財產分割;家務勞動;價值
一、我國新《婚姻法》中關于家務勞動價值的補償及缺陷
在新《婚姻法》頒布前,對如何修改我國婚姻家庭法中的夫妻財產,學者們談到應遵循的準則是:堅持男女平等的原則;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堅持承認婦女從事家務勞動創造價值的原則;堅持婚姻法的規范與其他民事法律的相關規范相一致原則等等。立法機關經過充分醞釀、論證,采納了學者們的上述建議,在新《婚姻法》第四十條規定:“夫妻書面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各自所有,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應當予以補償?!边@是我國婚姻立法史上的重大突破,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承認隱性付出和投資所體現的價值,使得在夫妻書面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各自所有的情形下,盡較多家庭義務的一方有了向另一方請求補償的法律依據,填補了法律空白,體現了法律的公平原則;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法律理念,對于切實保護在分別財產制下,從事較多家務勞動一方的財產權益有著重大的意義。然而,新的《婚姻法》中關于家務勞動價值補償的適用范圍過于狹窄,條件過于苛刻。第一,本條的適用范圍僅為婚后約定的分別財產制,夫妻書面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財產歸各自所有的情況。我國《婚姻法》第19條規定:“夫妻可以以書面的形式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財產共同所有或歸各自所有,或部分共同所有、部分各自所有?!北緱l規定的內容當中只有當婚姻當事人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財產各自所有即采用分別財產制,家務勞動才具有價值,才適用補償救濟;而婚后所得共同制或約定一般共同制和婚前財產約定的情況下,付出較多家務勞動補償問題,我國現行婚姻法未作明確規定。第二,本條所規定的內容并不是對所有采用分別財產制的夫妻都適用家務補償,而只有在一方為婚姻共同體盡了較多義務,如撫養子女、照料老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的情況下才可向對方請求補償。就是說,請求補償的前提條件是一方對家庭付出了較多義務或一方協助了對方工作,即一方將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奉獻給了家庭或另一方,而另一方明顯從婚姻中受益,如果雙方都為家庭盡了義務,則不存在補償問題。究竟在什么情況下才算盡了較多義務,我國法律沒有一個具體的評價標準,實踐中操作起來有一定難度。第三,此種補償并非在分別財產制下,離婚分割共同財產時的必備考慮因素,而是一種獨立的訴訟請求權,并且法律的表述是“補償”而非賠償。付出較多家庭義務的一方提出補償請求,離婚是否實行經濟補償,取決于離婚當事人自己的請求,法律雖然制定了家務補償制度,但并不強制適用,是由當事人自行決定。
由于我國幾千年的傳統習俗形成的“同財共居”普遍得到了認可,長期以來實行分別財產制的程度比較低,還不到5%,這三個條件在目前情況下,實際上限制了很多對家庭作出較多貢獻的一方得到合理補償的權利。
二、家務勞動價值確認及補償的國際比較
對家務勞動的經濟補償在我國雖是新《婚姻法》頒布后才談及的話語權,但在國際上其他國家立法和司法實踐早就對家務勞動價值有所體現。1963年美國民事和政治權利委員會就婦女地位向總統委員會所作的報告提出,婚姻是一種合伙關系,每個配偶都作了不同但同樣重要的貢獻。家務勞動在商品交換社會中,對社會而言無經濟價值,但對家庭而言是有經濟價值的。妻子通過家務勞動、子女撫養而對婚姻的貢獻,與丈夫維持家計扶養家庭成員有同等的價值。因此,如果在分割婚姻財產時實行均等分割將導致結果不公平,法院可以以公平原則代替均等原則;俄羅斯也明確規定:夫妻雙方承擔家務勞動多少,是分割共同財產時的考慮因素。
1960年,日本的學者磯野富士教授在《婦女解放的論述》一文中提出,家務勞動不僅有用,而且有生產價值。他認為,是否承認家務勞動價值,關系到婦女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只要承認妻子具有獨立的人格,則妻子應當對于自己的勞動;有要求相當報酬的權利。家務勞動是勞動力再生產不可缺少的生產手段,當然產生價值。此價值構成勞動力即商品價值之一部分,家庭主婦可以從丈夫的職業所得中要求因家務勞動所附加的價值部分護.英國的關于婚姻及離婚的王室委員會在其報告的第九編“夫妻間財產上諸權利”的一般考慮事項中提出,婚姻為夫妻平等運作的合伙,妻子要通過家事之照料、子女之養育而對其共同事業的貢獻,與夫之維持家計、扶養家庭具有同等價值。咚燕國還通過不斷修正《已婚婦女財產法》補正分別財產制的不足。1970年的《婚姻訴訟程序及財產法)第5條規定法院于離婚判決而決定財產轉移時,應考慮家事勞動之貢獻;德國以剩余共同財產制作為法定財產制,使配偶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沒有剩余或剩余較少的一方請求剩余差額半數的債權;瑞士民法規定如果夫妻一方為夫妻他方財產的取得、財產的增值和財產的維持作出了貢獻而未給予適當的補償,并且在財產分割之日尚存在財產增值的,夫妻一方有權對其所做的貢獻要求給予相應的補償;;1969年蘇俄的《婚姻家族法》第20條第2項規定,夫妻一方從事家事及育兒或有相當之理由無法取得獨立工資時,對于有形財產行使平等權利。
我國臺灣地區在“民法”親屬編修正之前,對于家庭內之勞動并未予以適當之評價,因此,于聯合制之下,夫在外工作所得之報酬,屬于夫,而妻專心于家庭內從事種種勞動,卻一無所有。為了彌補此不合理之現象,立法者乃從德國導人剩余分配之制度,給予家庭主婦對于夫之剩余財產,有12的分配請求權。從此,家務勞動獲得評價。
可見,對家務勞動價值的肯定及經濟補償隨著人們權利意識的增強已成為世界之共識,我國要適應全球經濟的發展,對于社會的基本細胞組織家庭要予以高度重視,重視夫妻雙方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從事家務勞動的價值,不能因夫妻財產制的不同而得到補償的法律后果不同。
三、完善我國家務勞動價值評估體系的建議
篇5
摘要:關于家務勞動概念的范疇、家務勞動是否存在價值以及是否應為其付酬,理論界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家務勞動在家庭內部的分配存在著明顯的性別差異和分配不公平現象,不同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文章綜述了國內外有關家務勞動經濟學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中圖分類號:D669.68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4-2563(2009)02-0073-06
從經濟學角度對家務勞動的概念、價值、性別分工不均原因的研究,國外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就出現了相關的學術文獻。1974年Ann Oakley發表的The Sociology of Housework在社會學領域得到認可后,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對家務勞動作出研究,20世紀八、九十年代更是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而中國學術界關于家務勞動的專題研究較少,且大部分集中在家務勞動的社會價值和社會化的論證以及家務勞動補償制度的研究之上。
一、家務勞動的概念
理論界關于家務勞動并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定義,關于照看孩子是否屬于家務勞動,家務勞動是否有價值,應該是有酬還是無酬勞動也存在著分歧。
(一)家務勞動的定義
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家庭中存在著自然勞動分工,其基礎等同于具有不同生產方式的社會勞動分工。Yanagisako和Collier認為,家務勞動是自然的還是社會的、家庭的還是公共的、生產還是再生產,是家務勞動清晰定義的基礎。眾多學者認同家務勞動是為了滿足人的各種生理需要,基于女性生產、早期哺育的“自然的”、“家庭的”、有性別分工的活動。經驗主義者則從實踐角度對家務勞動作出了定義:家務勞動是一系列的任務,按每天的、每周的、偶爾的來劃分,包括:每天的――準備三餐以及餐后的清洗;每周的――整理和清潔房子、洗衣服;偶爾的――日常用具的保養和修理、裝飾和車輛保養。并將家務勞動分為“男性氣質的”(如傳統的整理院子、修理房屋以及車輛的保養)和“女性氣質的”(如做飯、清潔、洗衣服以及購物)。但經驗主義者的定義并沒有包含情感工作和性工作。
到20世紀90年代,有很大一部分學者把照看小孩、情感投入納入到家務勞動的范疇內。這一時期,家務勞動被廣義地定義為:所有包含在家庭內部(有時在外部,而為了家庭)無報酬的勞動,如做飯、清潔、洗衣服、照看小孩、購物、開車等。家務勞動會隨著人的生活軌跡變動而變動,第一個或兩個孩子的出生會使家務勞動發生很大的改變,其不僅由夫妻完成,鄰居、朋友、孩子都可以完成部分或全部。家務勞動既是體力勞動,又是腦力勞動,但腦力勞動部分是不容易被觀察的。
中國學者關于家務勞動定義的研究比較少,并沒有對家務勞動的性質作深層次的探討,大部分學者認為家務勞動是發生在家庭內部的,完成生育職能、履行贍養職能的服務性活動的總和。朱梅、應若平對農村婦女“家務勞動”作出了廣義界定:農婦“家務勞動”是指農婦從事的為家庭無償付出的非貨幣化勞動,既包括一般意義上的家務雜事,還包括經營承包地的勞動中用于家庭自用的那部分勞動成果所對應的勞務。
(二)價值確認和計量
關于家務勞動是否存在價值、是否為有償勞動的爭論,在早期以日本為代表。19世紀60年代,磯野富士子在“婦女解放的混迷”中從提高婦女的社會、家庭地位,承認妻子獨立人格的角度出發,指出“盡可能使主婦勞動不僅有用,而且亦生價值”。中川淳則認為“家事勞動之無償性”的同時“并不意味著其不產生任何的價值”。相反,有地亨則主張從經濟學以外的觀點來評價家務勞動:“家務勞動為無價值的,乃是經濟原論上的問題,不可因妻之家事勞動不生價值,即斷言妻之家事勞動為無償勞動,不能獲得金錢的評價”。Beck-er則充分肯定了家務勞動的價值,認為“把家務勞動同樣看作是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中象商品和服務那樣的組成部分,現在是時候了。花在家務勞動上的大量時間表明,家庭生產在國家的生產總值中都占有可觀的百分比?!?/p>
中國臺灣學者林秀雄認為,家務勞動雖然“為商品交換社會之外之私的勞動,不具有商品交換社會之經濟價值”,但從法學角度否定了家務勞動的無償性,認為“應為家事勞動尋求一給予適當評價之途徑。”其他學者如沙吉才、夏吟蘭、劉茂松等充分的肯定了家務勞動的價值。沙吉才認為家務勞動“凝結了一定量的人類勞動,是人類抽象勞動的結晶,因而它也是有價值的。”同時,“作為家庭成員在家庭生活過程中的追加勞動構成社會總勞動的必要部分,家務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同樣是社會總價值的一部分?!眲⒚山淌趧t從經濟學家角度更加深入地進行了分析,認為家務勞動具有邊際價值、替代價值和家庭內部交換價值。
關于家務勞動的計量,由于其范疇的不確定性、量的模糊性,缺乏質的比較,在計量方面存在許多操作性的困難。在英美,20世紀后期就如何衡量家務勞動的生產價值提出過幾種解決措施,包括將之與一位全日制的仆人的工資相等;列出一位家庭主婦的所有活動,然后在貨幣經濟中找到與每一種活動最接近的專門的職業,進行二者的工資級別的比對;或者使家務勞動的價值與家庭主婦走出家庭從事一份全日制工作所掙的工資相等。但這些做法在理論上和實際操作上都存在一定的問題,無法真實準確地計量家務勞動。
二、家務勞動分配
Cowan指出,在1800年前,男人和女人都要做大量的家務勞動。她寫道“如果你是個生活在1800年前的家庭主婦,你要做飯,烘烤足夠的食物,你的丈夫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例如劈柴、谷子脫殼、將谷物弄碎;同時,你的孩子還需要照顧”。事實上,直到19世紀中期,家庭內外的勞動沒有區別,但工業革命使得許多重體力勞動轉移出家庭,男人所做的家務勞動減少,在當時的主導意識形態下,男人主要從事家庭外面的工作,而婦女的活動空間是家庭。
在20世紀后半葉,婦女在家庭和勞動力市場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婦女的勞動參與率有所增加,從事家務勞動的數量和比例有所下降,但關于男性是否正在做越來越多的家務勞動(包括實際的任務和所花費的時間),家務勞動的分配是否越來越公平,存在很大的爭議。部分學者肯定了男性對家務勞動的貢獻:在60年代,婦女做的家務勞動是男性的6到7倍多,現在做的家務勞動只是男性的2倍多,男性正越來越多地參與家務勞動,尤其是在照看孩子方面。然而,Coverman和Shelley以及Cowan則認為自19世紀60年代以來,男性所做的家務勞動并沒有很大的變化,變化的只是和婦女比較而言的男性的相對貢獻。婦女比過去做的家務勞動少是因為現代化的家用設備(如洗衣機)和低出生率。男性并沒有做到和婦女等同的家務勞動量,家務勞動只是在夫妻間進行了極小量的重新分配,大部分家務
勞動,照看小孩仍然主要由婦女來完成。Oakley指出,婦女每周花在家務勞動上的時間是77小時,幾乎是男士每周工作40小時的2倍,只有少數丈夫會幫妻子做點家務,但這種幫忙常會被視作對妻子的疼愛,而非丈夫的責任。因此,婦女不得不在家庭和市場中做兩份工作。
三、家務勞動分配不均的原因
家務勞動的分配公平就是家務勞動的分配沒有性別差異。Gregson和Lowe認為家務勞動的充分分享(除性別中立的勞動外,3/5的有性別隔離的勞動被分享)預示著家務勞動的重新分配。技術發明使得婦女無需主要從事照看家庭的勞動,但婦女要想推掉家務勞動和照看孩子的“責任”,還要克服許多歷史因素和文化因素。家務勞動分配不均現象普遍存在,就其原因有以下幾種解釋:
(一)相對資源的討價還價能力
這一理論認為家務勞動是根據夫妻雙方相對經濟資源討價還價的過程,經濟資源相對較多的一方所承擔的家務勞動較少。Blood和Wolfe用兩種方法來解釋已婚夫婦家務勞動的分配:資源依賴和資源議價。兩種方式都表明男性家務勞動的參與是源于男性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資源依賴”假說認為妻子提供有價值資源的方式少之又少,雖然妻子提供的家務勞動也是有價值的,然而,能夠提供更多可變現資源的一方才擁有家務勞動分配的決定權,而丈夫往往在經濟資源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因此他們在決定家務勞動分配中也就具有強有力的權力。“資源議價”假說則認為、丈夫和妻子提供了不同的資源,丈夫和妻子的相對貢獻是平衡的,目的是家庭利益最佳和家庭產出的高效率,而非控制或權力。但這仍然會在家庭內產生潛在的控制力和不同的交換價值。家務勞動是枯燥的,提供很少的滿意感。那么,不做家務勞動的一方將會在議價時處于優勢。
基于這一理論,擁有越多市場資源――教育程度、潛在收入、職業地位等在資源議價時就處于有利地位。經驗主義者支持這一理論,研究人員發現,夫妻雙方的收入差距越小,家務勞動分配越公平,妻子有高收入的丈夫會做更多的家務。職業地位也是可交換的資源之一,但學者們的發現卻不統一:McAllister通過對澳大利亞家庭的研究,發現具有相對較高職業地位的男性所做的家務勞動較少;在美國,Deutsch發現具有較高職業地位的男性所作的家務勞動的比例更高;而另一些學者卻發現職業地位對男性所做的家務勞動沒有影響。關于受教育程度和家務勞動間的關系,大部分學者認為男性的受教育程度對其家務勞動時間具有正的影響。而關于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對其家務勞動時間的影響,卻沒有統一結論。部分學者也對受教育程度和家務勞動效率間的關系作出了研究,Gronau認為婦女受教育程度和家務勞動效率間呈正相關關系,但Graham和Green卻得出婦女受教育程度和家務勞動效率間呈負相關關系,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婦女對家務勞動越不滿意,進而家務勞動的效率也不高。
(二)時間的可用性
家務勞動是在做完所有重要任務才去做的事情,并且其分配要根據夫妻雙方的空閑時間而定,由工作的“時間約束”,常用職業地位、每一方每周工作小時數、工作進程的靈活性,雙方是否有不同的工作時間進度來衡量。關于妻子已就業的男性是否比妻子沒有就業的男性做更多的家務,Goldscheider與Waite發現,對妻子就業本身而言,與男性家務勞動的參與沒有聯系,必須與他們相對工作時間的總量結合。婦女總的工作時間對男性家務勞動參與有正的影響,而男性的工作時間對其所作的“女性的家務勞動”(如做飯)有負的影響。若妻子和丈夫在不同的時間工作,男性會做更多的家務勞動,晚上工作的男性會做更多的家務,但對于女性來講,卻沒有這樣的特征。
(三)性別意識形態
此觀點認為家務勞動是性別信仰的特定象征符號,性別意識形態對家務勞動分工決定會有一定作用:自由主義的性別角色態度會導致平等的家務勞動分工,有較少傳統性別角色態度的丈夫會做更多的家務勞動,尤其是“女性特征的家務雜事”。雖然大多數相關文獻認為男性對性別角色的態度和信仰對理解家務勞動的分工尤為重要,家務勞動分配不均也體現了性別不平等,但也有學者發現男性對家務勞動是否應在雙職工家庭平分的態度與所做的家務勞動量沒有聯系,有時婦女的態度比男性更具有決定性。
(四)社會制度和社會政策
Fuwa和Cohen利用Chang對于婦女就業的社會政策的定義,通過在33個國家相關數據的分析,研究社會政策對家務勞動分工的影響,發現旨在緩減性別不平等和工作家庭沖突的社會政策對夫妻家務勞動平等分配有積極的影響。在不考慮婦女個體特征的情況下,消除性別差別的政策和雙親社會撫養政策,會使家務勞動的分配更公平。傳統的研究并沒有涉及到社會環境尤其是國家相關政策對家務勞動決定的影響。
四、其他相關研究
(一)家務勞動和工資的關系
關于家務勞動和婦女低工資之間有什么樣的聯系,哪個是因哪個是果,理論界存在著很大的爭議。Becker的精力分配理論認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精力又和工作產出進而和工資聯系在一起,在家務勞動上花的功夫多,在工作上的努力就會少,進而工資也會低,甚至造成職業上的性別隔離。Bielby對Becker的理論提出了質疑,他在Quality of Employ-ment Surveys(QES)中發現,婦女自己報告花在工作上的精力要多于類似家庭狀況的男性。他提出了另一個解釋原理:婦女個體期望在家務勞動上花更多的時間,尤其是在每周工作日想獲得時間安排靈活的工作,而這種工作時間的靈活安置對雇主來講就是一種成本,低工資就是對這種成本的補償。
Hersch and Stratton通過研究說明家務勞動對婦女的工作效率有影響,家務勞動時間和婦女的工資收入呈負相關關系,而與丈夫的收入沒有明顯的關系。但部分學者認為,婦女做更多的家務并不是婦女低工資的原因,反而,婦女比男性做更多的家務勞動是因為家庭約束和低市場工資。
(二)家務勞動和公平感、婚姻滿意度
Robinson和Godbey指出,最不受歡迎的家務勞動是洗熨,接著是每天必做的洗碗、買菜。做飯、洗碗、洗熨、清潔,這些工作是重復的、無聊的、不需要計劃的,90%是由婦女完成的,男人更喜歡做一些戶外的家務,汽車維修、賬戶管理。家務勞動的性別隔離使得丈夫認為大多數家務勞動是“婦女的工作”。有研究表明,妻子對家務分工是否公平較丈夫更敏感,男性承擔家務勞動特別是承擔在傳統意義上被認為“女性的勞動”越多,夫妻雙方的家務貢獻越平衡,女性對家務勞動的公平感就越強。
事實上,夫妻間的家務勞動分配并不用50%作為“公平點”,家務勞動分配的不公平感與事實上的
不均關系很小,而是源于現實中做的家務比預期多。盡管妻子和丈夫對于“公平”的看法有所不同,家務勞動分工主要通過公平感來影響婚姻滿意度,男性是否參與日常家務勞動已成為婚姻滿意的主要預警器。但Coltrane卻認為,不公平感多數來自婚姻的其它沖突,家務勞動分工只是催化劑。
性別意識在很多方面也會影響著勞動分工公平感和婚姻滿意度。當丈夫的平等意識更強時,婚姻的不滿意較少,但是當妻子比丈夫更具平等主義時,婚姻沖突通常更多。妻子對家務勞動分工的滿意度在沒有生育前和子女離家后的階段最高,在養育孩子階段最低。而丈夫對家務勞動分工的公平感與滿意度在不同生命周期階段并無多少變化。
(三)家務勞動社會化
恩格斯主張“把私人的家務勞動溶化在公共事業中”,夫妻通常接受有償勞動的幫助或從他人(往往是父母)那里得到的無償幫助。Cohen在Con-sumer Expenditure Survey中發現美國6%的家務勞動是花錢的有償服務,而德國不來梅的相關調查顯示有1/8的家庭會使用有償家務勞動;荷蘭的一項研究發現何蘭有12%的家庭支付有償的家務勞動。
中國也有部分學者提倡家政業的發展,認為應積極實現家務勞動的社會化。柴效武從歷史演進的角度清晰地分析對比了家務勞動的社會化和現代化:家務勞動社會化是用大工業生產和大社會服務的方式,使家務勞動逐漸脫離開家庭,成為社會性勞動;家務勞動現代化則是用現代化處理方式實現家務勞動的機械電器化操作。并從經濟學的角度,引用前蘇聯經濟學副博士威廉?阿扎爾《家庭和空閑時間》中的數據,說明前者是“大而?!焙笳呤恰靶《?,認為前者要大大優越于后者,提倡在家務勞動現代化的同時更需要大力發展社會化。李秋芳則認為要促進家務勞動社會化,須努力發展三個市場:家庭事務勞動力市場、家務勞動設備市場、家務勞動加工市場。
五、簡短評述
Beeker認為,家庭實際上是個小型工廠,即使在能夠提供各種重要服務的、生產許多昂貴商品的最發達國家里,情況也是如此:撫養兒童、燒茶煮飯、收拾住所,還得照顧病員、護理老人并承擔各項輔助任務。因此,日?,嵤?洗衣、做飯、清潔等)、照看孩子、老人、病人屬于家務勞動都得到的大部分學者的認可,但情感投入是否屬于家務勞動還存在很大的爭議,筆者認為情感投入并不可以劃入家務勞動的范疇內,在一個家庭中,有情感投入的不僅是妻子,丈夫、孩子、老人甚至投入更多,并且這種投入是人類特有的也是人類的本能,情感的投入不會因相對資源多寡、國家政策、社會觀念等的不同而進行不同的投入,情感的投入是內在的、不外露的、不易觀察的,是維護一個家庭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并不能將其等同于洗衣做飯,劃入家務勞動的范疇。
從技術角度講,家務勞動的計量存在很大的困難,家務勞動并沒有統一的范疇、也沒有規范的程序和質量標準,并且因個體家庭狀況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異。實際上,為妻子家務勞動付酬只是停留在理論的爭辯中,而要在現實中真正實現為妻子的家務勞動的付酬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不僅因為計量的困難,更是因為觀念轉變需要漫長的時間。由于科技的發展和家政業的繁榮,使得家務勞動部分的實現了現代化和社會化,夫妻的家務勞動量有了明顯的減少,同時也為家務勞動的計量帶來統計上的便利。但理論界有關家務勞動的現代化和社會化的研究太少,大多數文獻在關注家政業的發展和從事家政業人員的工作狀態,很少有人關注雇主(家庭)的狀態,家庭使用有償家務勞動的狀況并不明朗,有償家務勞動對夫妻雙方家務勞動狀態的影響也并不清晰。因此,家務勞動現代化和社會化對夫妻雙方家務勞動狀況的影響狀況成為以后相關研究的一個方向。
篇6
論文關鍵詞:重慶市;居民;收入分配;勞動價值理論
一、重慶市居民收入分配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重慶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1979—2003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分別由354.54元和150.18元,上升到了8093.67元和2214.55元,二者分別增加了21.8倍和l3.7倍,扣除物價因素,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6.40%,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4.47%。如表l所示。
(資料來源:根據
重慶市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的同時,收入差距也呈現出擴大的趨勢。
1.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
隨著城市改革步伐的加快,城市居民內部的收入差距逐漸擴大。表2為重慶市城市不同收入家庭的人均年收入。1998年城市最高收入戶的人均年收入為10149.03元,而最低收入戶的人均年收入僅為2705.37元,前者是后者的3.75倍;2003年城市最高收入戶的人均年收入達到17349.35元,而最低收入戶的人均年收入僅為3848.61元,前者已達到后者的4.5l倍。此外,從1998年到2003年最高收入戶與最低收入戶的人均年收入增長率分別為l1.32%和7.30%,二者相差4.02個百分點。這意味著高收入戶居民收入的增長明顯高于低收入戶居民收入的增長,社會財富越來越向高收入階層集中。
2.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
經濟學中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基本工具是基尼系數?;嵯禂翟酱螅杖氩罹嗑驮酱蟆8鶕H一般標準,基尼系數在0.2以下表示收入絕對平均,在0.4以上表示收入絕對不平均。圖1表明,重慶農村的基尼系數由1997年的0.2175上升到2003年的0.2903,中間年份的數值雖有波動,但呈上升趨勢。據有關數據分析,1997年重慶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純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14.54%,2000元以上的占28.86%;到2003年重慶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純收入在1200元以下的占14%,3000元以上的占21.5%,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所加大。
2.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的結合
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價值創造是前提,而價值分配又反作甩于價值創造。但是,二者所解決的問題又有所不同。價值創造最終說明的是價值的來源問題,同時也為價值分配提供了一個最基本的依據;而價值分配解決的是生產要素所有權的實現問題。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但不是財富(使用價值)的唯一源泉,財富是各種要素共同創造的。在生產過程中,除勞動以外的生產要素雖然只是將其舊價值轉移到新的產品中,價值量不會增加,但是價值創造必須以勞動與其他生產要素相結合為前提,否則不可能生產出商品,價值也不可能形成。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價值分配,既要承認勞動創造價值的作用,又要肯定其它生產要素在價值形成中的地位,要把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
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方式改變了計劃經濟時期的平均主義分配管理體制,引入了競爭和激勵機制。以市場化為導向的按勞分配,區分了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非熟練勞動與熟練勞動、非創造性勞動與創造性勞動,使不同能力的勞動者獲得不同的勞動報酬,這勢必加大收入分配差距。另一方面,因為生產要素是分配依據之一,所以要素貢獻的差異以及擁有要素程度的差異也會成為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2002年到2003年,重慶市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長率為13.16%,而同期人均財產性收入增長率為77.96%,這充分說明了居民擁有的資本要素參與分配的程度增大。由于居民個人的財富積累和金融資產的擁有程度不同,因此按資本要素投入所得的收入也會有很大差異,如果進一步將這些收入作為資本要素進行再投入,那么居民的收入差距將會進一步擴大。
3.“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的實施
效率與公平是收入分配的一個經典命題,是人類社會一切經濟、政治行為追求的目標。效率與經濟是否增長和增長速度這一“必要條件”密切相關,公平與社會絕大部分人群是否都有權利從經濟增長中獲益這一“充分條件”緊密聯系,二者是辯證統一的。效率的提高可以為公平提供物質條件,公平的實現則成為效率提高的必然前提。效率之于公平的目的是基礎的、首要的,而公平之于效率的意義是最終的、理想的。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于生產力水平的局限和所有制結構的多層次性,效率與公平的矛盾還一時難以解決。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尋找二者的最佳結合點,即“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從“先富起來”到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都鮮明地體現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這與馬克思提出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公平原則是一致的。
實踐證明,從平均主義的公平觀到效率優先的公平觀是一種歷史的進步。效率優先強調把不同生產率、不同能力作為收入分配的依據,通過收入增加的激勵,提高經濟活動的效率,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從而增大社會福利、保證社會公平。但是,效率優先的分配機制不可避免地會導致事實上的不平等,會引起收入差距的擴大,這就需要政府運用經濟手段對收入分配進行調節,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不致于過分懸殊。根據庫茲涅茨的“倒U假說”,重慶目前正處于倒U形曲線的前期,還未達到拐點,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將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的作用下繼續擴大。
三、解決重慶市居民收入分配問題的若干對策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化已成必然。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政府應制訂切實有效的政策,以調節全社會的分配關系和分配格局。
1.保護合法收入,打擊和取締非法收入
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財富和儲蓄積累的支持,分配的平均主義很難使經濟增長達到“起飛”的臨界點,而社會的高收入階層是財富和儲蓄增長的中堅力量。只要是通過合法途徑取得的收入,就應該承認其價值,社會高收入階層的擴大,也符合社會主義生產的本質和目的。另一方面,一部分人用非法手段牟取暴利,獲得的高收入與其貢獻極不相稱。因此政府既要強調高收入階層社會功能,建立健全財產權保護制度,切實有效地保護各種合法收入;又要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從重懲處非法暴富,取締非法收入,促使經濟健康有序地發展。
2.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必須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保證勞動者生活安定和社會穩定。政府應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把符合條件的勞動者全部納入社會保險覆蓋范圍;積極穩妥地推進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并軌,并對其進行再就業培訓;逐步將城市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標準的居民,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積極探求農村醫療、養老和最低生活保障的有效途徑,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妥善解決農轉非人口和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
3.進一步完善相關財政制度
為彌補初次分配的不合理局面,政府應完善相關的財政制度,通過增加稅收收入的方式來增強自身的收入調節能力。為此,政府應加強個人所得稅的征收和管理,提高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實行相對高額的累進稅率;盡快實施個人實際收入申報制度和實際財產申報制度,以擴大所得稅的征收來源;在稅種方面,增收利息稅、遺產稅和贈與稅,用于提高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
3.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
由于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尤其是1985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以后,重慶市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加大。從1985到2003年,重慶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12I4元提高到8093.67元,扣除物價因素,每年以5.36%的速度增長;而同期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雖然從325.24元上升到22l4.55元,但其實際增速每年卻只有3.15%,可見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無論在絕對數上還是在相對數上都明顯低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長,這使得重慶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指數由1985年的2.50增加到了2003年的3.65(如圖2所示)。
二、重慶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原因
勞動價值理論是政治經濟學的基石,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環境下,我們有必要用具有與時俱進理論品格的來指導實踐。重慶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既有經濟長期高速發展的原因,又有經濟體制改革所導致的獎懲機制的建立和收入來源多樣化等原因,但從發展了的勞動價值理論的角度來看,主要原因有:
1.勞動的多元化與產業結構的變化
篇7
[關鍵詞]:夫妻財產制 家事勞動
經濟補償
經濟幫助
損害賠償
婚姻法的修訂,牽動全國上下十三億民眾之心,可以說民眾對此事的關心程度甚至超過對憲法的修改,因為它是老百姓的又一實實在在的“權利宣言”。而夫妻財產制,作為規范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財產關系的法律制度,正是2001年婚姻法修正的重點。夫妻財產制度,國外大體上有統一財產制、共同財產制、聯合財產制和分別財產制。 以上四種夫妻財產制是按財產的歸屬和管理的角度劃分的,和法定財產制、約定財產制劃分的角度不同。按照我國婚姻法規定,夫妻關系存續期間財產的歸屬,夫妻之間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夫妻之間沒有約定的,視為夫妻共同財產。也就是說,我國法定財產制實行的是共同財產制。
一、我國現行夫妻財產制
我國2001年修訂后的《婚姻法》明確了夫妻共同財產的范圍,完善了夫妻的約定財產制,增設了夫妻的個人財產制度。根據《婚姻法》第17、18、19條的規定,我國夫妻財產制從其產生形式來看,有法定財產制和約定財產制兩種。法定財產制有共同財產制、個人財產制和混合財產制三種。我國婚姻法學界普遍將夫妻財產制分為共同財產制、個人財產制、約定財產制三種。
(一)共同財產制
我國《婚姻法》第17條規定,婚后所得共同財產包括以下范圍:(1)工資、獎金;(2)生產、經營的收益;(3)知識產權的收益;(4)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但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為夫妻一方財產;(5)其他應當歸共同共有的財產。
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所得”,是指對權利的取得,不指實際占有或控制某項財產。如果夫妻既然后因繼承的財產或中獎的財產未實際占有或控制,仍然為夫妻共同財產。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17條的規定,夫或妻在處理夫妻共同財產上的權利是平等的;因日常生活需要而處理夫妻共同財產的任何一方均有決定權;夫或妻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對夫妻共同財產做重要處理決定,夫妻雙方應平等協商,取得一致意見。他人有理由相信其為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另一方不得以不同意或不知道為由對抗第三人。
(二)個人財產制
男女雙方婚前的財產歸其個人所有,對婚后財產約定歸個人所有的,也歸個人所有。對于復員、轉業軍人的復員費、轉業費及復員軍人從部隊帶回的警備區補助費和回鄉生活補助費歸其本人所有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婚姻法》第18條規定,屬夫妻一方的財產有:(一)一方的婚前財產;(二)一方因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療費、殘疾人生活補助等費用;(3)遺贈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4)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5)其它應當歸一方的財產。
(三)約定財產制
《婚姻法》第19條規定:“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具有約束力”:“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擔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庇纱丝梢?,夫妻財產約定的效力,涉及對內和對外兩個大的方面。對內效力主要指該契約對婚姻關系當事人的拘束力。對外效力是指夫妻雙方財產的約定能否對抗第三人,是不是對第三人發生法律效力。因為我國《婚姻法》對夫妻財產的約定沒有做出公示性的規定,因此,第三人無法獲知夫妻財產約定的事實和內容,因此,在第三人無從知道該約定的前提下,該約定對第三人沒有效力。從國外相關的法律規定來看,夫妻財產約定的對外效力基本上要以登記或公證為條件,如德國、日本、瑞士、韓國等,規定夫妻財產約定未經登記,不得對抗第三人。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第1008條規定:“夫妻財產制契約的訂立、變更或廢止,非法登記,不得以之對抗第三人”。法國民法典規定夫妻財產約定要制作公證書。
二、經濟補償的價值目的和意義
(一)法學界的理解
孫國華先生認為,“法本身的價值”是指“法所固有的、滿足主體法律需要的價值?!盵1]或者“法本身的價值是法固有的、由其性能和特殊的調整機制、保護機制和程序機制等法律手段所反映出來的、滿足社會和個人法律需要的價值。”[2]具體而言,法的價值指“使自由與紀律高度統一的價值,”“使社會在穩定中發展的價值”,“使國家強制合理化、經常化、公開化的價值”等。鄭成良教授則認為,法自身價值與法的目的價值不同,它首先是指法律在形式上具有的品質。由于“應當”只是表達人們對事物性質的可能性認識,因此 ,鄭對法的價值從可能性角度所作理解與孫國華從必然角度對法的價值所作的解釋有根本的區別。[3] 而筆者認為,應該將法的價值作如下三點限制:從主體方面看,這里的人們是指最大多數的人們;從價值的載體方面看,這里的法是指將來的法;從屬性方面看,法有很多能被人們珍視的屬性,這里只涉及其中最基本的屬性。[4]就國內而言,目前沒有統一的看法。因此,以西方傳統我國學界所共同主張的公平正義作為法的價值較為合適。
(二)經濟補償的法律價值
家事勞動的評價法律在于調整一定的社會關系,而無論是授權性、義務性或是權義復合性的法律規范,潛藏于后的是法律對某種社會存在的價值判斷和價值評價,或肯定或否定。經濟補償則是通過調整當一方對家事勞動有特別貢獻的婚姻家庭關系來保護該方當事人的利益,從而體現著法律對家事勞動的價值肯定。
1、對家事勞動的評價:經濟學思考上家事勞動是指料理日常家庭事務,照顧老人和未成年子女等家庭內的勞動 ;臺灣學者林秀雄將之簡單概括為家事、育兒等家庭內勞動。在日本,關于家事勞動的評價論論爭的導火線,是1960年代,嘰野富士子教授的“婦人解放論的混迷”一文。該文主要在反駁經濟學者所認為“主婦勞動不生經濟價值”或“主婦勞動雖然有用,但在經濟學上為不生經濟價值之物”的論調,因為當時有相當人數的經濟學家仍堅持經濟原論的立場,而否定家事勞動的經濟價值。所謂“家事勞動包括家事作業和家政管理,其就勞動力之再產生而言,確實是不可或缺的勞動,但其僅是個人家庭內部所為之私的勞動,因此不具有經濟的價值。亦即其雖然有用,但未必即有經濟價值”“因為此勞動會產生利于他人的使用價值,但亦僅止于利于家庭而已,而最重要的是其并非以商品交換為媒介,而作為社會分工的一環。本來所謂價值,是表示商品生產者的私的勞動為社會分工的一環的一種形態,因此,不屬于社會分工的私的勞動,縱然極為有用,亦無法產生經濟的價值?!盵5]
誠然,站在經濟學者的立場,勢必會否定家事勞動的價值,從經濟原論的觀點,上述理論無疑是正確的。本來,勞動力并非商品,而只是在一定的條件、一定的生產方式,亦即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被商品化。[6] 因此,勞動力商品,雖為商品,但非勞動的生產物,須透過交換才能取得獨立的社會形態,作為價值而出現。易言之,商品=私的勞動的生產物,是因為交換而以交換交織出現,而價值是商品生產所固有的。于家庭內部,并無商品交換關系,而家事勞動不屬于社會分工的一環,亦即其為商品交換社會外的私的勞動,不具有商品交換社會的經濟價值。因此,想從經濟學的觀點來肯定家事勞動的價值,乃是緣木求魚。但站在法學的立場,是否也應認為家事勞動為無償的勞動,則不無疑問。家事勞動的經濟學上的評價與法學上的評價,是不同的兩個層次。[7] 法的理念是公平正義,作為一法學者,若堅持經濟學者的立場而漠視法的理念,則豈不本末倒置?因此,不管經濟學上作如何的評價,至少在法學上,基于公平、正義的原則,應為家事勞動尋求一給予適當評價的途徑。
2、家事勞動的法理學意義:從社會進化與法的關系考察,對家事勞動的價值承認經歷著一個從無到有、從否定到肯定的過程?!坝猩鐣幘陀蟹ǖ拇嬖凇?。此格言明白地指出了法與社會的相對關系。于原始社會里,并無規范人類行為的成文法,但不能因此而斷言原始社會里無法規范的存在。成文法是進入歷史社會之后出現之物。歷史社會的最初形態為古代社會,由古代社會經中世社會而至近代社會是社會的歷史進展的典型形態。而與之對應的法,亦有古代法、中世法、近代法之別。而古代法至近代法的進化,為“從身份到契約”的變化。在近代社會以前的歷史社會里,支配、服從的關系是其存立之基礎,而稱此以支配服從關系為基礎的歷史社會為封建社會。進入市民社會,自由與平等成為人們搖旗吶喊的理念,市民社會的成員之間,無上下服從的關系,而是洛克所說人人處于自由、平等、獨立的自然狀態,家族社會亦同,家長制退出歷史舞臺,沒有了家長權、夫權,取而代之的是親權,男女同權,妻與夫擁有同等的地位,獨立的人格和財產,[8]分別財產制正是適應的這一理念在市民社會中大放異彩。此制度固然站在男女平等的立場上,足以保障夫妻各自經濟的獨立,看似非常公平,但深入分析就會發現,對于主婦婚和傳統習慣帶來的,即夫在外從事職業活動,以其收入維持家計,而妻在家庭內操持家務以支持男方的情形就未必能保護妻之利益,因為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妻完全依賴于夫,一旦婚姻關系解除,妻將變成身無分文的“街頭乞丐”,于法之公平、正義的基本理念相悖;反之,如日本學者竹中惠美子所言,“妻欲與夫在社會上、經濟上具有同等之地位,則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走向社會,參加職業勞動以獲得獨立的經濟能力。而為使婦人都能走向社會,則家事勞動社會化乃勢在必行。”[9] 因此對于家事勞動的價值予以充分的肯定并加以法律的切實保障實屬必要,一方面堅持了男女平等之基本原則,另一方面對家事勞動作出貢獻的廣大女性給予傾斜保護,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公平,此可謂形式公平與實質公平的完美結合。
3、家事勞動的婚姻價值:對離婚救濟制度的完善。離婚救濟制度是法律為離婚過程中權利受到損害的一方提供的權利救濟方式,或是為弱勢一方提供的法律救助手段。對家事勞動的經濟補償制度是1980年婚姻法規定的離婚時應對困難一方給予經濟幫助的基礎上所新增設的,與經濟幫助、損害賠償共同形成了完整的離婚救濟制度體系。它反映了有關離婚指導思想的重大變化:由保障離婚自由、反對輕率離婚發展為保障離婚自由、實現保護弱者利益的社會正義與法律公平。
2001年《婚姻法》設立了完善的離婚救濟制度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首先,改革開放使經濟發展有了實質性的飛躍,夫妻財產在數量與質量上均較之過去有很大的提高,且個人擁有財產的不均等已是普遍現象,這就為離婚救濟制度的確立提供了經濟基礎上的支持。另外,由于經濟形勢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形態和思想觀念也發生急劇的變化,一些人對婚姻不再追求永久,一方面造成婚姻在事實上容易分化和解體,另一方面這種態度又反過來影響或強化了婚姻的不穩定性。這就要求法律對離婚問題給予更多的關注,尤其是離婚當事人的利益分配。
現代工業社會中,雖然女性的經濟收入在不斷提高,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女性在經濟地位上依然難以與男性相抗衡,且短期內無法改變。在婚姻家庭中,如上文所述需要正確對待女性承擔較多家事勞動的事實,于是,引發出離婚時對從事家事勞動較多者予以適當補償的問題。經濟補償制度在我國雖屬新生事物,但于國外如日本早在二戰后不久便有了對家事勞動有償無償的爭論及對其的補償問題。目前綜觀各國立法或判例,肯定家事勞動的價值乃國際趨勢,并將家事勞動之評價與夫妻財產制相結合作出相應的制度設計成為各國的普遍選擇。
三、我國經濟補償制度的詮釋及其完善
(一)對經濟補償的理解
經濟補償,又稱經濟求償,是指在婚姻關系解除時一方因對家事勞動付出較多而有權向另一方要求補償的法律制度,是繼經濟幫助后在離婚時的財產處理上的又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其構成要件為:1.適用前提只能是約定的分別財產制。根據《婚姻法》的有關規定,我國以婚后所得共同所有為法定財產制,當婚姻關系解除時一般依照共同共有的原理,按照男女平等原則進行財產分割,一般不會出現此類補償問題;2.權利的享有須以特定義務之履行為對價。即只有一方為婚姻共同體盡了較多義務,如撫育子女、照顧老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的情況下才有權向對方請求補償;3.權利人只能是夫妻雙方中的一方當事人?;橐龇樗椒?,這種補償請求權在于保護當事人的個人利益,是典型的私權,一般不涉及公共利益,如果當事人認為放棄這種權利不會對其基本生活造成困難法律并不強加干涉,所以當事人以外的利害關系人無權享有。4.適用時間只能在夫妻雙方離婚之時,即婚姻關系解除的時候,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不能適用經濟補償。此外,這種補償并非離婚財產分割時的考慮因素,而是一種獨立的訴訟請求權。[10]
(二)經濟補償制度與經濟幫助及損害賠償制度的區別
法律在于調整一定的社會關系,而無論是授權性、義務性或是權義復合性的法律規范,潛藏于后的是法律對某種社會存在的價值判斷和價值評價,或肯定或否定。經濟補償則是通過調整當一方對家事勞動有特別貢獻的婚姻家庭關系來保護該方當事人的利益,從而體現法律對家事勞動的價值肯定。家事勞動是指料理日常家庭事務,照顧老人和未成年子女等家庭內的勞動:臺灣學者林秀雄將之簡單概括為家事、育兒等家庭內勞動。對家事勞動的價值評價隨社會的進步經歷著一個從無到有、從否定到肯定的過程。
在涉及財產問題處理時,有兩項制度與經濟補償十分相似,即經濟幫助和損害賠償,三者都發生在婚姻關系解除之時,一方向另一方的單向給予,大都以貨幣為表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都起著保護弱者的功能,但三者在適用情形和構成要件上卻是迥然相異。
1、經濟補償與經濟幫助。經濟幫助是指在離婚時經濟困難的一方享有獲得經濟幫助的權利。二者的區別在于:①適用范圍上,經濟補償只能適用約定的分別財產制,經濟幫助還可適用共同財產制;②實質要件上,經濟補償以一方履行特定義務為對價,權利義務遵循對等原則,經濟幫助則考察一方是否存在生活困難,權利義務是否對等在所不問;③在方式上,立法并未就經濟補償作出具體的規定,經濟幫助可以是現金、實物,也可以是財產性權利,如房屋的居住權或者所有權。[11]
2、經濟補償與損害賠償。損害賠償是指夫妻一方因對方的過錯導致離婚而遭受經濟上和精神上的損害時該受害方可向過錯方提出損害賠償之訴[12]。二者區別在于:①適用范圍上,損害賠償不受限制,經濟補償只能適用于約定分別財產制;②適用條件上,損害賠償要求有妨害婚姻家庭關系的違法行為存在,且行為人存在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經濟補償則是以對家事勞動的貢獻為實質條件,不問過錯也不涉及違法行為;③權利范圍上,損害賠償包括物質損害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經濟補償一般只限于物質性利益的補償。
(三)經濟補償制度的完善
1、增設通則性夫妻財產關系的一般規定。夫妻財產關系的通則性一般規定,體現了夫妻財產制的立法宗旨,是夫妻處理財產關系的基本準則,是夫妻財產制不可缺少的內容。因為,夫妻無論是依約定或法定適用何種財產制,往往都會涉及處理夫妻財產制的約定與法定、夫妻對維持家庭的責任、夫妻一方對夫妻他方所做特殊貢獻的經濟補償,甚至涉及對夫妻的債權人的保護等一般財產關系問題,在這方面瑞士立法首先對夫妻財產關系作出通則性一般規定。而我國現行夫妻財產制缺乏通則性夫妻財產關系的一般規定,使夫妻處理財產關系無基本的準則。這不利于保護婚姻家庭和夫妻雙方的合法財產權益,也不利于維護第三人的利益和交易安全。在此就經濟補償制度可擬規定為:夫妻一方為他方的個人財產增值、事業發展、學習深造等作出貢獻已大大超過其維持家庭應盡義務的,離婚時有權請求以夫妻他方的個人財產或夫妻共同財產分割時以夫妻他方享有的財產份額,予以適當的照顧。
2、擴大有關經濟補償制度的范圍。當婚姻解體時,為家庭付出較多勞動,以致在自身的工作或事業中有所犧牲的一方有權得到補償,以彌補其因離婚而使已經付出的勞動無法得到回報所遭受的損失。問題在于法律規定離婚經濟補償應以“夫妻書面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財產歸各自所有”為前提。目前,夫妻約定實行分別財產制的數量很少,那么我們就要懷疑到底有多少人在離婚時能夠現實地獲得家務勞動的補償?這應當是與立法者的初衷相違背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考察,如果不做如此限定,是不是就無從實行這一制度了呢?筆者認為,在夫妻共同財產制下,先按法律規定分割共同財產,然后從承擔家庭勞動較少的一方所分得的財產中拿出一些作為對承擔家務勞動較多的另一方的補償,應該是可行的。
(四)與國外立法的比較
經濟補償制度在我國雖屬新生事物,但于國外如日本早在二戰后不久便有了對家事勞動有償無償的爭論及對其的補償問題。目前綜觀各國立法或判例,肯定家事勞動的價值乃國際趨勢,并將家事勞動之評價與夫妻財產制相結合作出相應的制度設計成為各國的普遍選擇。德國以剩余共同財產制作為法定財產制,使配偶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沒有剩余或剩余較少的一方請求剩余差額半數的債權;英國通過不斷修訂《以婚婦女財產法》補正分別財產制的不足;瑞士民法規定如果夫妻一方為夫妻他方財產的取得,財產的增值和財產的維持作出了貢獻而未給予適當的補償,并且在財產分割之日尚存在財產增值的,夫妻一方有權對其所做的貢獻要求給予相應的補償:1969年蘇俄的《婚姻家族法》第20條第2項規定,夫妻一方從事家事及育兒或有相當之理由而無法取得獨立工資時,對于財產行使平等權利。日本學者更是將家事勞動與職業勞動作同等評價,并且認為夫妻對于婚姻所得具有顯在的共有關系,在本質上與婚姻生活費用分擔義務并無差異??梢妼沂聞趧拥目隙敖洕a償已成為世界之共識。
總之,夫妻財產制直接影響著婚姻家庭關系的和諧統一,它的完善直接關系到婚姻家庭法的完善,作為完善內容之一的經濟補償,不僅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各國作出的共同選擇,同時為適應現代社會保護弱者的時代要求,在個體利益和社會利益之間尋求均衡,即對弱者的傾斜保護,對于全面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實現保護婚姻家庭,增進夫妻和諧生活,促進社會進步,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之目的等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注釋及參考文獻:
[1] 孫國華主編:《法理學研究——關于法的概念和本質的原理》,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87頁
[2] 同上,第288頁
[3] 張恒山:《“法的價值”概念辨析》載《中外法學》1999第5期,第20頁
[4] 楊正萬:《辯訴交易問題研究》,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頁
[5] 竹中惠美子:《現代的婦人問題》,第154頁,轉引自《夫妻財產制之研究》
[6] 高木督夫:《思想》,第139頁,轉引自《夫妻財產制之研究》
[7] 林秀雄著:《夫妻財產制之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154頁
[8] 蔣月:《我國夫妻財產制立法的基本問題》,載《民商法論叢》第5卷,法律出版社,第262頁
[9] 林秀雄著:《夫妻財產制之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頁
[10] 參見《婚姻法》第42條
篇8
關鍵詞:女性主義福利經濟學;新古典福利經濟學;功利主義;關懷倫理;方法論啟發
中圖分類號:F061.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8)03-0025-05
對許多非經濟學專業的人士甚至許多經濟學家來說,經濟學這門學科好像是超越了與婦女權利運動相關的政治和社會斗爭。畢竟,經濟學總是力求成為一門客觀的科學,其模型和方法的設計保證了經濟分析的嚴密性。盡管有些經濟學家承認以往的經濟學研究和教學中可能存在一些性別歧視,但是他們認為其中大部分已經被克服。然而,受后現代主義思潮影響的女性主義者卻認為,現有的經濟學知識本身也折射著價值判斷和權力關系。女性主義對經濟學界居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經濟學進行了全面而嚴厲的批判,認為新古典經濟學主要是由男性創建的、反映男性社會信念的學科(注:女性主義經濟學對新古典主流經濟學的批判, 參見參考文獻[11]。)
福利經濟學是從倫理的層面來闡述經濟學理論的經濟學分支。從倫理學的角度來看,新古典經濟學是以(新古典)福利經濟學這一經濟學分支學科的面貌出現的,新古典福利經濟學主要包括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第二定理以及后來的社會福利函數理論、社會選擇學派福利理論等。女性主義者認為,盡管新古典福利經濟學理論有很多,但皆是以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為藍本,二者成為當代諸多國家福利政策和福利改革的基本理論依據,女性主義福利經濟學也正是由此來批判新古典福利經濟學的。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指出完全(競爭)市場(即信息對稱、物品具有完全分割性和可交易性、沒有外部性、沒有規模收益遞增和擁有標準性偏好的市場)會帶來產品(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狀態。因此,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主張建立市場機制,這是新古典(福利)經濟學家所提倡的。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指出,任何帕累托最優的資源配置(社會分配狀態)都可以通過完全競爭市場機制(即價格機制)來實現,人們所應做的一切只是使政府進行某些初始的總量再分配或進行合理的總量稅調節。
女性主義福利經濟學思想是在女性主義和新古典福利經濟學的思想碰撞和交融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女性主義的關懷倫理是女性主義福利經濟學的理論基礎,而新古典福利經濟學的內在缺陷為女性主義福利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女性主義的關懷倫理認為,每一個人一生都離不開關懷和被關懷。從作為類的人來說,如果失去人與家庭之間的和諧關系、失去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關系、失去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人類就無法生存和延續下去。女性主義福利經濟學認為,新古典福利經濟學的內在缺陷在于它所追求的福利標準是以功利主義倫理原則為基礎的,不管是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的帕累托福利標準、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的卡爾多―??怂固摂M補償福利標準,都是以功利主義的福利觀為基礎的。這種福利觀崇尚市場價值,把外在的功利或者是效用看作是福利的最高準則,把福利等同于效用,忽略福利的內在價值層面,貶低甚至是無視傳統上由婦女主導的家庭生產活動的價值,割斷了人與家庭之間的和諧關系(進而割斷了人與社會和自然的和諧關系),從根本上違背了女性重視關系導向、以關懷為主的倫理,反映了新古典福利經濟學男性中心主義的價值判斷和價值觀。女性主義福利經濟學以關懷倫理為基礎從福利主題和內容、模型假定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對新古典福利經濟學提出了批判和挑戰。
一、女性主義福利經濟學對新古典福利經濟學的挑戰
(一)對新古典福利經濟學福利主題和內容的挑戰
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主題是市場,而新古典福利經濟學的福利標準是追求效用最大化,所以新古典福利經濟學的福利標準實質上是以市場交換為基礎的效用最大化。換句話說,以效用為核心的市場價值標準構成了新古典福利經濟學的福利標準。當“效用”達到不可改善的規模時,社會成就最大,社會的幸福程度達到頂點,這就是所謂的“帕累托最優”狀態,也被稱作帕累托經濟效率。
女性主義福利經濟學指出,新古典福利經濟學把效用最大化當作福利的全部內容,追求所謂的經濟效率目標,混淆了效用和福利的概念,忽略了傳統上由婦女主導的家庭活動(注:當然,進入20世紀,特別是二戰后,隨著女性加入到勞動力大軍中,這種情形有所改變,但是婦女所承擔的家庭勞動份額仍然很重,同時即便這一點不存在了,家庭勞動本身具有內在價值,新古典福利經濟學的惟效用性也有很大的缺陷。)的價值,忽略了家庭也是人類福利源泉的事實,從而使福利經濟學陷入了效用主義或功利主義的死胡同。新古典福利經濟學不把由婦女完成的家庭勞動看作是生產性活動,國民經濟核算(GDP)完全不考慮家庭生產的因素,從而排斥和貶低了婦女的非市場勞動對人類社會福利所做的貢獻。所以,新古典福利經濟學的福利主題和內容帶有明顯的性別歧視色彩,其功利主義福利觀切斷了人的福利與家庭之間的和諧關系,切斷了人與其母體之間的關聯,違背了女性的關懷倫理福利觀。
從更高的層面來對關懷倫理加以拓展,女性主義的關懷倫理遠遠超出了家庭的范圍,從而包括對貧困和弱視群體的關懷,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的關懷。女性主義福利經濟學認為,新古典福利經濟學缺乏對貧困和弱視群體(特別是女性)的關懷,無法解決公平問題,因為符合帕累托最優標準的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可以是極度不均的,因而可能會把所有的產品或資源分配給某個人或某個特定階層(男性),而女性只能以二等公民的身份居于屈從地位。并且,由于測算帕累托最優必須考慮(男性)社會成員對產品初次分配的偏好程度,因此,如果他們傾向于更偏好初次分配,那么初次分配時的(男性)富人在最終分配中至少也必須是同等富有,而窮人(包括女性)始終在貧困的邊緣上掙扎。另外,新古典福利經濟學把生態環境看作是人類經濟的一個外生變量,僅僅是從環境能夠給人帶來效用的層面來界定環境的福利影響,忽視甚至無視生態環境的內在價值,因而缺乏對生態環境的關懷。新古典福利經濟學是通過忽視婦女的家庭價值將人類所依賴的自然生態環境外部化的,這一外部化抹煞了生態環境所固有的內在價值為人類福利所做的貢獻。所以,新古典福利經濟學的福利主題和內容是以狹隘的功利主義福利觀為基礎,它只注重市場效率,從而把家庭、公平和生態環境等問題置于邊緣化的位置上,從而忽略了家庭生產、社會公平和生態平衡的福利內涵。
(二)對新古典福利經濟學研究方法論的挑戰
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暗含著(經濟)效率問題和(公平)分配問題可以分開解決的“可分離性假定”(separability claim)方法論:如果市場是完全競爭的,那么就可以依靠市場來實現生產和分配的效率;而出于“公平或公正”考慮的分配目標則可以通過征收總量稅改變收入初次分配來實現。雖然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明確地把公平(分配)問題當作福利問題來解決,但是這種解決方法卻是以“惟效率標準”為目標的,把公平問題推托給稅收政策而草草了事。盡管現實中效率和公平的分離是不可能的,但是可分離性方法論在很多情況下被看作是一種恰當的研究方法框架。女性主義福利經濟學家認為新古典福利經濟學(經濟)效率問題和分配問題的可分離性主張歸根到底是一種男性本位的務實性、工具性價值判斷。也就是說,當效率問題和分配問題的可分離性 (注: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對效率和公平的可分性假定(separability claim) 給予了嚴厲的批判, 他指出總額稅的缺失和委托―問題的存在使效率和公平的可分性成為幻想。)是一個偽命題的時候,新古典福利經濟學強詞奪理地把效率和分配分離開來,說明新古典福利經濟學含有的務實性價值判斷,而這一務實性價值判斷是男性本位的,因為所謂的效率問題實際上是男性本位的市場經濟效率問題。可分離性方法論追求市場效率標準而忽視家庭內部的公平分配問題,特別是婦女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問題反映了其男性中心主義的價值觀。所以,新古典經濟學(包括福利經濟學)所宣稱的價值無涉的客觀性是不存在的,新古典福利經濟學不僅有終極性的價值判斷,即信奉“看不見的手”(市場)的男性本位意識形態,而且還有務實性的、工具性或稱現世性的男性價值判斷,這兩種價值判斷都背離了女性的關懷倫理道德思想。所以新古典福利經濟學的問題不在于是否存在價值判斷和道德倫理,而在于其男性中心主義的價值理念,新古典福利經濟學的客觀性亟待加強。
(三)對新古典福利經濟學模型假定的挑戰
作為新古典經濟學的一個分支,新古典福利經濟學是以理性經濟人、完全競爭、信息對稱、所有的物品都具有完全分割性(divisibility)、可交易性(tradability)和不存在外部性(externality)等模型假定為基礎。女性主義福利經濟學認為,新古典福利經濟學的模型假定非常苛刻,根本無法解釋女性主義者所強調的照護勞動和權利(如自立的權利、免遭歧視待遇和免遭騷擾的權利等)的內在價值的重要性。女性主義經濟學對新古典福利經濟學模型假定的批判正是以這兩個主要的福利議題為基準而展開的。
1.照護勞動(caring labor Care (關照) (注:一詞有兩重意思: 一方面指照護活動(caring activities), 如換尿布或者提供“傾聽的耳朵”; 另一方面指關懷情感(caring feelings),如關心者所表現出的關愛。 從內在關系上來說,照護活動是關懷情感的體現,關懷情感是照護活動的靈魂。從廣義上來說,照護活動包括對老、幼、弱、病、殘的照護,包括對生態環境的照護等等,同樣關懷情感也包括對人與自然等的關懷。 )
女性主義經濟學的第一要務就是對家庭中照護工作和照護勞動的分析,因為照護勞動傳統上主要是由婦女完成的,它也是女性主義福利經濟學對新古典主流經濟學(包括福利經濟學)沖擊最大的領域。女性主義經濟學指出,新古典福利經濟學的核心論題是市場,并把市場化作為福利經濟學研究邊界的標準,把市場活動當作福利的惟一源泉,從而忽略了主要由婦女完成的照護勞動的價值,也就否定了照護勞動作為人類福利重要源泉的價值。當然,福利經濟學的不斷發展也使經濟學家們逐漸意識到家庭生產、特別是照護勞動的重要性,試圖把照護勞動當作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品由政府或者其他組織來提供。但是,女性主義經濟學家認為,照護勞動是一種旨在為他人創造可行能力(capabilities)的勞動,很多時候都是完全受到內部動機的激勵而完成的。照護勞動由受到非貨幣動機激勵的個人(如父母)提供時,它具有獨特的屬性。照護勞動的受益人(如兒童)通常情況下不具備辨別其質量的能力或不具備訂立合同而獲得這一服務的資格。所以,新古典福利經濟學根本就無法解釋照護勞動的生產、組織和質量問題。如果強調兒童獲得優質的照護勞動和社會資本(表現為誠實、信譽、市民責任、互惠、遵紀守法等)生產的關系來說,照護勞動明顯具有公共品的屬性。同時,人力資本的形成依賴于可行能力(由照護勞動創造)的培養,而可行能力的培養具有正外部性。這種正外部性不僅使受照護的個人受益,而且還為社會培養了有涵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提供了創新資源,從而使整個社會受益。
照護勞動的復雜性特征意味著解決公共品和外部性問題的傳統方法已經不適合關懷照護勞動的分析。為了促進照護勞動的生產,就必須培育市場對照護勞動的有效需求。需求可以來自于照護勞動的受益人、照護勞動的供給者或者說來自于整個社會。但是,許多照護勞動的直接受益人卻沒有能力對照護的價值做出估價或不夠資格來進行照護勞動供給的交易(因為他們是兒童或患有疾?。?。向這些受益人或其人進行收入(資源)轉移支付有可能增加照護勞動的市場供給量和提高照護勞動的質量,但是那些急需照護勞動的群體如果沒有有效需求,那么結果就不是最優的。
2.權利
女性主義福利經濟學還以權利為基礎從法律的角度對新古典福利經濟學的福利觀進行了批判。權利,比如關于墮胎、訂立合同或被雇傭等獨立決策的權利或者免遭工作單位歧視和騷擾的權利,可以根據這些權利如何增強婦女獲得收入的可行能力和怎樣確保婦女享有平等的機會等可交易性層面來進行分析,也就是說它們都可以通過市場交易獲得。按照功利主義的傳統,婦女享有的墮胎、訂立合同、被雇傭等獨立決策權以及免遭工作單位歧視和騷擾的權利只是被當作獲取其它東西(增強婦女獲得收入的可行能力和確保婦女擁有平等機會)的工具。但是,女性主義福利經濟學指出,權利本身是不可交易的,可以是價值的源泉,正如著名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所說的“傳統功利主義只是按照權利取得理想的結果的能力來判斷權利,而沒有賦予權利的滿足以內在的重要性,因此,權利滿足本身被忽視了?!盵12]
權利不僅僅是獲得其它產品的工具,權利展示的是一種社會、政治和道德身份與地位,是尊嚴和平等關系的象征。具體說來,享有免遭騷擾權利的價值與免遭騷擾本身的價值大大不同,因為享有免遭騷擾的權利隱含著社會大眾(包括雇主、男性和有職權的人)的承諾和責任。享有權利賦予個人使用國家公共權力的身份和地位:有對壞事或不道德行為的知情權和起碼揭發壞事的權利。權利本身不可分割,也不能由市場來生產和交換。
二、女性主義福利經濟學對新古典福利經濟學的方法論啟發
女性主義經濟學從福利主題和內容、模型假定、研究方法等方面對新古典福利經濟學提出了挑戰,這些挑戰對于正確理解新古典福利經濟學的缺陷、對于福利經濟學的重新定位、對于正確理解市場活動、非市場活動和福利之間的關系及重構福利經濟學,都有非常重要的啟發意義。
(一)對新古典福利經濟學福利主題和內容的啟發
女性主義經濟學對人類福利、特別是女利的研究表明,非貨幣或非市場經濟是人類特別是女利的重要來源,獨立、自由、權利本身構成了人類尤其是女利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傳統上主要由婦女完成的照護勞動等家庭價值是人類福利極為重要的源泉。新古典福利經濟學不能只研究以市場為基礎的經濟福利,還必須研究以家庭、社會、法律、倫理等為基礎的非市場福利。女性主義經濟學指出,現代福利經濟學應該把女性主義經濟學家、1998年諾獎桂冠得主阿馬蒂亞?森可行能力(capability approach)框架作為福利標準、福利主題和內容的基礎,這一福利框架不僅囊括了新古典福利經濟學家的福利主題和內容,還可以用來分析照護勞動、(性別)不平等、正義、貧窮、權力關系、婦女權利、獨立和自由等與女利息息相關的福利議題。
(二)對新古典福利經濟學研究方法論的啟發
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是以可分離性方法來解決公平和效率問題的??煞蛛x性方法實際上是只關注效率,而把公平或公正問題簡約為簡單的收入分配問題并推脫給稅收政策來解決,這也反映了新古典福利經濟學惟市場經濟效率的福利標準本質。女性主義經濟學對照護勞動的研究說明:當研究特定的法規政策對經濟中照護勞動供給的影響時必須完全拋棄可分離性主張。社會政策、法律或法規采用新古典福利經濟學的惟效率標準是不充分的,原因不是惟經濟效率的福利標準在該領域不適用,而是以效率為標準的經濟理論本身就是失敗的。這一啟發有著廣泛的影響?,F代公司治理經濟學的核心是公司治理結構的效率標準,表現為實現股東收益最大化。公司治理問題對于工作場所的組織結構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對于照護勞動的供給更有深遠的影響。照護勞動的獨特屬性意味著不能僅僅實現股東收益的最大化(公司利潤最大化),然后通過收入再分配來實現照護勞動的社會最優水平,意味著必須在同一個層面上來實現利益攸關者(stakeholders)利益的最大化。同樣,工作場所的規章制度――工作時日法,產假政策,最低工資制等――必須從效率標準和社會對照護勞動生產和質量的需求兩方面來估價,絕不能僅僅依賴效率標準。拋棄可分離性主張有助于女性主義福利經濟學家強調和突出照護勞動的社會價值,依據照護勞動在生產寶貴的社會人力資本的作用強調和突出照護勞動的效率??煞蛛x性主張傾向于暗示人們:通過再分配來調整市場配置資源的惟一目標是調整個人之間的財富和消費水平。對于照護勞動進行更詳細的經濟分析使社會認清產假政策和工作規章制度的公平或公正程度,而且還使人們意識到從根本上對社會有益的東西。女性主義經濟學對權利特別是婦女權利的研究表明:福利經濟學解決正義、性別不平等不公平問題也必須拋棄可分離性方法。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主張公平或公正考慮的分配目標可以通過征收總量稅來改變收入初次分配這種純經濟杠桿而不是通過立法等法律手段有很大的缺陷,利用稅收政策這種經濟杠桿僅僅實現了法律權利的工具性價值,法律權利所體現的婦女尊嚴和平等關系等內在價值被忽視了。
(三)對新古典福利經濟學“福利”層次的拓展
女性主義福利經濟學對照護勞動和權利兩個福利議題的研究說明,新古典福利經濟學要么忽視照護勞動和(婦女)權利等非市場產品的福利價值,要么只關注產品的工具性價值,因此,新古典福利經濟學的福利觀是一種狹隘的“福利主義”福利觀。以可分離性主張的惟市場效率福利標準為基礎制定和實施的法律、法規、政策,僅僅實現了權利的工具性價值,權利的內在性價值(即權利作為權利所產生的價值)無法通過可分離性主張得以實現:無法通過收入再分配政策來糾正權利最終生產和分配中的市場扭曲問題。同樣,照護勞動的內在性價值(人類關愛、關懷、特別是女性的關懷倫理)也無法通過收入再分配的轉移支付等手段來實現。金錢不是萬能的。即使金錢(收入再分配)可以買到權利可以買到的東西,但是金錢買不到權利本身。新古典福利經濟學通過把平等、照護勞動等規范性的問題當作公平的事物或分配問題來解決,也就是說只通過收入轉移政策而不是立法和執法來解決,暗含著權利只有工具性的價值或者照護勞動的供給是照護勞動提供者在勞動/休閑之間做出的選擇而已。
新古典福利經濟學在某種程度上對福利問題研究做出了貢獻,但是沒有解決根本的福利問題。因為通過總量再分配或總量稅而實現的公平或公正是一種以效用或者功利為基礎的低水平公平或公正,通過轉移支付等收入再分配手段無法達到高水平的公平或公正,無法真正地使有關公正或公平的觀點和政策得以實施,也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女性主義者所關注的權利和照護勞動等問題。女性主義福利經濟學家在阿馬蒂亞?森的可行能力福利標準基礎上把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幸福、自我實現、公平、自由、良好的社會關系、生態平衡等作為人類福利的終極目標,拓展了新古典福利經濟學的福利層次,彌補了功利主義的缺陷,體現了女性主義的關懷倫理福利觀和人類的終極關懷。
參考文獻:
[1] Hadfield, Gillian K.Feminism, Fairness and Welfare: An Invitation to Feminist Law-and-Economics[J].American Law and Economics Annual Meetings, 2005.
[2] Hadfield, Gillian K.The Dilemma of Choice: A Feminist Perspective on the Limits of Freedom of Contract[J].Osgood Hall Law Journal,1995,33(2).
[3] Hilary Charlesworth.Feminist Methods in International Law[J].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1999,(93).
[4] Kaplow L, Shavell S.1994.Why the legal system is less efficient than the income tax in redistributing income[J].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23: 667-81.
[5] Kaplow L, Shavell S.2001.Fairness versus welfare[J].Harvard Law Review.114: 961-1388.
[6] Kathleen Lahey.Gender-Based Analysis in Law, Research and Policy: Strategies to Mainstream Womens Equality.Materials Prepared of Gender Workshops Canada―China Womens Law Project, 2002.
[7] Martha Albertson, et al.Feminism Confronts Homo Economicus:Gender,Law & Society, (eds)[M].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5.
[8] Posner, Richard A.Economic Analysis of Law[M].(5th ed.1998),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9] Stiglitz, Joseph.The Invisible Hand and Modern Welfare Economics,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No.3641.
[10] Wooley, F.R.The feminist challenge to neoclassical economics[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17):487.
[11] 朱成全,崔紹忠.社會性別分析方法論和女性主義經濟學研究[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6,(5).
篇9
關鍵詞:我國法定夫妻財產制度 外國婚姻家庭法 建議
一、我國《婚姻法》對夫妻財產制度的規定
我國1950年《婚姻法》只規定了婚后所得共同制度,1980年《婚姻法》增加了約定夫妻財產制度。2001年《婚姻法》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的夫妻財產制度,賦予約定財產制與法定財產制同等的法律地位。
共同法定財產制是指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所得和雙方所得的收人和財產均歸夫妻雙方共同所有,但特有財產除外的夫妻財產制度。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
約定財產制指夫妻以契約形式商定婚前財產和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的歸屬、管理、使用、收益、處分及債務清償,婚姻解除時財產的清算等事項,并排除法定夫妻財產制適用的制度?!痘橐龇ā返?9條明確規定:“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應當采用書面形式。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適用第17條、第18條的規定。”
二、我國法定夫妻財產制度巫待完善方面
(一)對家務勞動價值的承認
夫妻共同財產制起源于中世紀的日爾曼法。我國婚姻法沒有明確規定家務勞動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只在離婚分割財產時承認其價值。家務勞動在離婚時經濟幫助屬道義范疇,在實際執行中缺乏強制有效的法律保障。以立法的形式承認家務勞動的地位是很有必要的。
(二)對夫妻婚后所得財產范圍的界定
夫妻婚后所得財產應當包括所有的財產形式。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取得的文憑、執照、資格等,應屬夫妻共同協力的成果,由此產生的利益,包括預期利益均應列人夫妻共同財產的范圍。
(三)關于非常法定財產制
我國婚姻法只規定了通常狀態下的法定財產制,而沒有建立非常態下的法定財產制,夫妻財產制的整體結構并不完整。2001年新修訂《婚姻法》由于缺乏因夫妻分居或一方虐待、遺棄另一方等情況的規定,使夫妻在上述情況下分割財產必須以婚姻關系的破裂為代價,背離了婚姻法維護家庭穩定的宗。
三、外國婚姻家庭法可以借鑒的規定
德國家庭法第1356條將家務與就業放在同一層面上做出規定,總體上肯定了家務勞動的職業性及價值,從而為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及婚姻關系解除后,從事或主要從事家務勞動這一職業的一方當事人的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德國法的上述規定給我們以下啟示。其一,依據公平原則確立家務勞動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其二,我國婚姻法可借鑒德國家庭法,明確家務勞動是履行家庭生活費義務的一種受法律保護的方式。其三,在離婚時,將婚姻共同財產的平均分割、分別財產制下的補償,與家務勞動的職業性價值在婚姻關系解除后的繼續延伸區別。
四、完善我國法定夫妻財產制度的建議
(一)增設非常法定財產制
《婚姻法》應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時,經夫妻一方請求,人民法院宣告撤銷原夫妻共同財產制,改設分別財產制:
1、夫妻感情不和,分居己滿一年以上的;
2、夫妻一方無正當理由不履行扶養義務,不依法給付家庭生活費用的;
3、夫妻一方一濫用管理共同財產權利的;
4、夫妻一方的財產不足清償其個人債務,或夫妻共同財產不足清償夫妻共同債務的;
5、夫妻一方無正當理由拒絕對共同財產的通常管理予以應有的協作,或無正當理由拒絕夫妻他方對夫妻共同財產進行處分的。
(二)明確知識產權期待經濟利益的歸屬
法律應設立相應的機制補救,即規定離婚時暫不予分割,作為一種
期待權留待今后實際取得經濟利益時,再行分割?;蛘咴陔x婚時,先對尚未取得經濟利益的知識產權進行評估,將評估所得的價值按共同財產的處理原則進行分配,由享有知識產權的一方給對方相應的補償。
(三)建立夫妻財產約定的公示制度
我國應建立夫妻財產約定的公示制度以兼顧夫妻間財產約定的效力和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公示方式可借鑒日韓,采取登記方式:即在婚前約定財產的,應在婚姻登記機關進行結婚登記時一并登記約定的內容;在婚后約定財產的,應到原婚姻登記機關登記、備案。登記后由夫妻雙方各持一份,另外一份由婚姻登記機關留存。
篇10
關鍵詞: 人身損害/賠償標準/同命同價/同命不同價
二、對“同命不同價”的正確解讀
如果前述解決的是人身損害賠償中的人格尊重問題, 那么下文將探討二元論是否能實現在人身損害賠償中的人格平等問題。一元論和三元論雖各有不同, 但都強調人身損害的“同價性”與損害賠償的“同價性”, 而二元論對此卻持反對態度?!巴煌瑑r”常被前兩者形容二元論對平等的人格采取不平等待遇。那么人身損害賠償責任是否真的可以做到“同命同價”? “同命不同價”是否真的屬于人格歧視? 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解讀。
(一) 人身損害導致的物質損害就其整體而言不具有“同價性”
基于前述對人身損害賠償內容類型化結果的闡述, 不難發現, 其中前兩項屬于物質賠償,后一項屬于精神賠償, 任何人身損害賠償都包含在上述類型之內。而且討論同命是否應當同價,不應狹隘理解為賠償金錢價值實際相等, 而是賠償的標準同一, 或者說按照同樣的計算公式。
如何解讀“同命不同價”, 應結合上述內容做具體分析。
1.因傷害導致的直接費用支出, 由于采用同一標準計算, 應屬于“同命同價”, 對此學術界并無爭議。雖然在每一個具體傷害案件中從醫療費、護理費到喪葬費數額會因人而異, 但其計算標準都是在必要前提下的“實報實銷”, 即一個受害者是否應開刀、應住多長時間醫院、是否需要后續治療、是否需要安裝假肢等等, 都取決于恢復健康的實際需要, 而與其身份、地位、居住地域等不存在直接關聯。
2.然而, 對受害人或其家屬的生活保障性利益賠償, 則不具有“同價性”。這是由于賠償目的、勞動能力差別以及城鄉差別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對誤工費的賠償, 由于這屬于對傷者在因傷喪失勞動能力期間所損失的勞動收入的補償,而每個人又因創造價值能力的差異, 所以不同受害者對此部分損失的獲賠額實際差距往往很大,例如受害者是未成年人, 尚無勞動能力, 故不論受傷多么嚴重, 都不能像已參加工作的成年受害者那樣享有對誤工費的索賠權; 再例如一個高級工程師與一名普通工人都因傷害而誤工1個月, 但由于兩者在單位時間內創造社會價值能力的差距, 其工資收入差距也就十分明顯, 故實際上獲賠的誤工費數額可能也會有很大差別。在這里, 勞動力差別因素起到決定性作用。對此理論界與司法界均不持異議。[1]
如果傷害導致受害者永久性殘疾, 不論是徹底喪失勞動能力還是降低勞動能力, 其賠償原理均與誤工費賠償一樣, 按照受害者勞動能力差別來賠償。具體而言, 對徹底喪失勞動能力者,按其受傷時的勞動能力狀況賠償其直到退休年齡的“誤工費”; 而對勞動能力降低的受害者, 則是按其因勞動能力下降程度補足勞動收入直到退休時的差額。實務中為方便操作, 往往通過某種計算公式加以具體化。[2]
如果致人死亡, 死者家屬所面臨的是生活保障利益的缺失問題, 因而將引發給付死者家屬死亡賠償金的法律后果。如前所述, 死亡賠償金的性質是保證死者的家庭成員生活水準維持在之前水平的撫養費, 而該性質的確定又取決于賠償的根本目的, 故決定死亡賠償金標準的決定性因素并非死者的勞動能力, 而是死者家庭成員的生活保障性需求的滿足。事實上, 每個家庭的生活水平并不相同, 所以對死亡賠償金的給付也因人而異。
不過, 欲完整闡述生活保障性利益不具有“同價性”, 除了上述理由之外, 還有如下問題:
第一, 為何殘疾賠償金按受害者勞動能力(勞動收入) 標準而死亡賠償金則按家屬扶養費標準計算? 這是因為殘疾人并沒有死亡, 其個人的生存亦需要金錢的支持, 而受害者的勞動收入除了可以養家之外, 還具有維持其自身正常生活的功能, 換言之, 家庭扶養費用被包含在致殘者勞動能力喪失而損失的勞動收入當中, 即勞動收入等于個人生活費用加家庭扶養費用, 所以此時按勞動收入標準是恰當的。死亡賠償金則不然, 受害人因傷害死亡, 其自身的消費需求隨即終止, 不再有未來的個人生活費用消費, 故對此不應予以賠償; 真正的問題在于死者家庭來源中斷, 使家庭其他成員正常生活水平下降或喪失, 因此, 死亡賠償金所要解決的實際是家庭扶養費問題。這就是為什么死亡賠償金要以死者家屬扶養費為標準確定。
第二, 如果因傷害致死的是未成年人或已喪失勞動能力的老人, 所賠償的死亡賠償金性質還屬于家庭扶養費嗎? 的確, 上述死者因無勞動能力, 尚沒有或已經沒有扶養家庭的能力, 其死亡賠償金仍定性為家庭扶養費似乎與理不合。不過本文認為, 未成年人雖然尚不具備勞動能力, 但其隨著年齡的增長將會參加社會勞動, 為家庭消費職能的實現作出貢獻, 換言之, 其成為有勞動能力者具有某種必然性。正是致害人的傷害行為致使死者家庭對未來的合理預期落空,將這種本應獲得的家庭扶養費作為死亡賠償金顯然并無不當;[3]至于老人雖然已喪失勞動能力, 但其會因過去的勞動而獲得退休金、養老金以及其他社會保障, 這些財產同樣將匯入整個家庭財產中成為家庭扶養費的一部分。致已無勞動能力的老人死亡, 同樣會造成這整個家庭生活水平的下降, 故通過死亡賠償金的給付使死者家庭生活水平得以保持同樣并無不當。[4]
第三, 如果人身損害導致的生活保障性利益的賠償不具有“同價性”, 這是否意味著本文注釋2的典型案例中三方原告獲賠的巨大差距具有合理性呢? 這當中是否存在人格不平等甚至人格歧視呢?
本文認為, 賠償標準取決于賠償目的, 有什么賠償目的就有什么賠償標準。如前所述, 人身損害物質性賠償目的歸納起來就是恢復受害人及其家屬的生活保障性利益, 換言之, 就是使其生活保持原來的水平的, 不至于因傷害而存在實質上的下降。由于受害人原有生活標準因人而異, 故表面同樣的傷害, 獲得的賠償卻各不相同。所以, 確定人身損害所引發的生活保障性利益的賠償標準, 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不是傷害本身, 而是受害人或其家屬原來的生活水平。
前述典型案例對比強烈之處在于: 三個女孩年齡相仿, 她們恰好在同一傷害事故中受到傷害, 又都導致了死亡的損害結果, 其不同之處僅在于她們的戶籍分屬于城市與農村, 因此引起某種轟動效應。之所以三個原告所獲賠償標準不同, 表面看來的確與三名死者的城市或農村身份有關, 似乎是身份決定了賠償的數額, 但是這卻只是一種表象, 因為獲賠數額不同的真正原因并非身份不同, 而是她們的死亡對其各自家庭在生活水平方面的影響完全不同(對他人價值不同) 。城市家庭的生活開銷遠在農村家庭之上, 故城市受害人的家屬獲得較高的賠償數額有利于其家庭生活的穩定; 農村受害人的家屬雖然獲得的賠償較低, 不過農村的生活支出亦較低,同樣能夠達到維持家庭生活水平不降低的目的??傊? 三方賠償數額雖不相同, 對各方受害人家屬來說卻是適宜的、合理的, 賠償標準的這種差異與各家庭總體生活水平的差異大致相當。
事實上, 長期以來我國也一直實行按不同標準賠償, 一以貫之, 并無改變, 受害人各得其所,社會效果并無不妥。試想, 如果兩個分屬于城市與農村的受害人, 在不同的時間, 在兩次相類似的事故中死亡, 該種情況與前述案例實際并無本質差別, 可是由于它們分屬于兩個獨立的個案, 又在不同的法院審理, 原告方會先后得到兩份獨立的判決, 而其結果不同是顯而易見的(死者是城市的按城市標準賠償, 死者是農村的按農村標準賠償) , 但為什么長期以來就沒有人對這樣兩份判決的公平性提出質疑呢? 答案只有一個, 就是按不同標準賠償的立法選擇完全符合人身損害賠償的立法目的, 具有社會妥當性。
相反, 司法實務中如果采取“同命同價”的做法, 即對人身損害生活保障性利益的賠償采取相同標準, 而不考慮受害人及其家庭的生活水平, 那么惟一可以選擇的方案是就高不就低, 也就是說, 都按城市標準予以賠償(就低標準和折中標準都因不足以彌補城市受害人而不可取) 。而這同樣會導致不良的社會效果, 具體弊端如下: 首先, 這會顛覆人身損害賠償制度立論的基礎, 將賠償目的從滿足受害人及其家屬的生活水平改變為對“命價”的賠償, 具有明顯的生命金錢化傾向。其次, 傷害案件的賠償額會大大增加, 從而導致加害人經濟能力根本無法承受。試想, 兩個同村人因為打架造成的人身損害卻按城市標準賠償, 可想而知這對大多數加害人而言是負擔不起的。此時雖然在判決上達到了所謂的“平等”, 而矛盾必然會凸顯于執行程序中, 一方面受害方的期望值不切實際地提高, 另一方面判決得不到執行則會成為一種常態, 其結果是加害人與受害人之間的緊張關系長期無法緩解, 反而容易引發雙方的社會不滿情緒, 對構建和諧社會并無實益。再者, 由于“同命同價”突出的是所謂“命價”的平等, 依此邏輯, 賠償不僅在農村與城市之間要“就高不就低”, 即使在不同城市之間也應采取同樣標準, 其結果只能以最發達城市賠償水平為標準,這必然會助長賠償數額的攀比之風。
我國地域遼闊, 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 城鄉生活水平差距大,[5]這是客觀現狀, 是長期以來形成而在短期內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 消除這種差距要經過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人身損害所引發的生活保障性利益的賠償必須與當前我國社會發展總體水平相適應。有不少學者提出城鄉差距或者說戶籍制度是導致賠償差距的原因, 如果改變戶籍制度, 就可以解決賠償數額不統一的問題。[6]其實這是舍本逐末, 因為決定賠償標準的根本原因并非戶籍不同而是生活水平存在的差距, 換言之, 生活水平的差距是因,賠償水平的差距是果, 如果我們對生活保障性利益賠償的城鄉差距無法容忍, 為什么對城鄉生活水平現實的巨大差距卻會平心靜氣、熟視無睹呢? 這種主張不是與原因做斗爭, 而是與結果作斗爭, 犯了因果倒置的錯誤。反之, 當我們將賠償水平作為我國生活水平的一個組成部分時自然會發現, 賠償標準的統一不可能一蹴而就, 其要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同步。事實上, 我國也正在通過建立農村社會保障、發展城鄉一體化等手段逐漸解決貧富不均、城鄉差距過大等社會問題。因此, 只要我們能以宏觀視角理性看待這一問題, 也許心中的憤懣之氣可以釋然。相反, 如果將賠償的差別對待視為人格歧視, 而片面追求“同命同價”, 此觀點顯然超越了歷史發展的階段, 違背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其結果也會事與愿違。
綜上, 因傷害導致的直接費用支出雖然具有“同價性”, 但誤工費、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等都無“同價性”, 故因傷害導致物質損失的賠償總體并不具有“同價性”。
(二) 人身損害導致的精神損害具有“同價性”
精神損害一般指人身損害對受害人所遭受的精神痛苦??梢苑譃槭芎θ吮救说木裢纯嗪褪芎θ私H屬的精神痛苦。如果受害人并未死亡, 則一般只計算受害人本人的精神痛苦, 雖然受害人親屬亦會產生痛苦, 但根據吸收原則, 對受害人本人賠償后不再對其親屬予以賠償; 只有當受害人死亡的, 其親屬的痛苦才單獨考量。不過, 有學者指出, 因傷致死的案例中, 如果死者受傷后死亡之前的一段時間內神志清醒, 痛苦異常, 但未及向加害人主張即死亡, 該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能否由其家屬繼承并行使?[7]本文認為在此不存在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的繼承問題, 因為同前所述, 受害人精神損害對其親屬的精神損害具有吸收功能, 如果受害人活著, 則排斥其家屬的請求權; 如果受害人死亡, 其親屬則獨立地獲得了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該請求權并非源自繼承, 而是直接來源于其家屬自身精神撫慰的需求。
精神損害不屬于物質范疇, 不能用物質準確衡量, 且往往具有不可恢復性, 故在法律上不會采取財產損害那樣的等價賠償, 而采取精神撫慰金形式。撫慰金的目的是在商品社會條件下通過給付一定數額的金錢借以達到對受害人或其家屬的精神慰藉, 并非通常意義上的賠償手段,此已成為理論界通說。[8]鑒于精神撫慰金所針對的是受害人及其家屬的精神利益或者人格利益, 而每一個人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 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 故撫慰金的計算應與受害人所受精神痛苦程度密切相關, 而與受害人的身份、居住地、戶籍等無任何關聯, 換言之, 受害人或其家屬的生活水平等因素不會影響撫慰金給付數額。不過精神痛苦是一種純粹的主觀感受, 其程度無法準確客觀判斷, 為便于操作, 對不同受害者給付精神撫慰金的計算應采取大致相同的標準, 因為同時遇車禍死亡的三個女孩, 即使她們的戶籍分屬農村和城市, 但法律推定該事故帶給她們父母的精神痛苦是相同的, 因而撫慰金撫平精神創傷的作用也是相同的。從這個意義上說, 精神撫慰金應符合“同命同價”原則。
當然, 這并不意味著任何人身損害所引起的精神損害撫慰金都給付同樣數額, 事實上, 精神損害的程度與類型都會有差異。程度可以分為嚴重、一般、較輕, 而類型則至少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 一時或永久性劇烈疼痛, 例如大腦損傷導致受害人長期頭疼不止; (2) 失去親情的痛苦, 例如家庭至親被他人致死所受到的巨大精神打擊; (3) 嚴重精神失常; (4) 感知障礙,例如失明、失語、失聰; (5) 人格方面自信心下降導致的社交障礙; (6) 行動能力嚴重障礙導致生活質量下降、生活樂趣減少, 例如因傷害造成癱瘓而無法旅游; (7) 自我實現障礙, 例如某人大腦受傷害致使未完成的文學作品前功盡棄等。因此, 雖然撫慰金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賠償, 但原則上亦應與精神損害的類型及嚴重程度正相關。不過, 由于精神損害的主觀性, 我國相關司法解釋中一直未能很好地確立給付標準, 僅僅規定為“判令其賠償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9]對撫慰金數額的確定也只給出一些參考因素。[10]事實上其中有些參考因素值得商榷,例如將加害人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作為撫慰金給付多少的依據之一就不夠恰當。法院判決也出現過一審與二審對精神撫慰金判賠額差距過大的問題。[11]與此不同, 域外立法則傾向于將撫慰金數額客觀化, 即根據不同類型的精神損害及其嚴重程度列出若干等級,只要符合這些損害條件, 則按事先設定好的標準給付相應數額的撫慰金。[12]本文認為這種做法值得借鑒, 因為既顧及人格平等的因素, 也充分考慮到了精神損害程度的差異。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 人身損害賠償的三個類型中因傷害導致的直接費用支出和精神撫慰金兩部分具有“同價性”, 而受害人及其家屬的生活保障性利益部分則不具有“同價性”, 或者說精神損害賠償部分具有“同價性”, 而物質損害賠償部分不具有“同價性”。因而結論不言自明: 首先, 雖然人身損害中的某些部分存在“同價性”, 但總體而言并不具有“同價性”; 再者, 人身損害賠償的標準應因人而異, 而決不能籠統地適用“同命同價”; 最后, 對不同受害人的賠償采取總體不同的標準, 并不違反人格平等的原則, 而恰恰是在當前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下對人格平等精髓的準確把握。
(三) “同命同價”口號的社會誤導性
“同命同價”的口號式提法由新聞媒體首先提出用來形容不同受害人所獲得賠償數額的不同, 并借以表達其對此強烈的置疑。這種表述雖然鮮明、易懂, 但并不正確, 而且其所具有的社會誤導性也同樣強烈。因為該口號將生命與金錢對價相并列, 非常容易讓人誤解為生命有價,繼而推導出如下錯誤結論: 既然生命對每一個人都同樣珍貴, 那么人身損害致人死亡后給付的對價(賠償金) 也應當一樣。同時, “同命同價”的口號抹煞了生命價值中物質價值與精神價值的區別, 將其中本不具有“同價性”的物質價值與具有“同價性”的精神價值相混淆, 以突出精神價值的“同價性”來掩蓋當前社會由于勞動力個體差異(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差異) 、地域差異(包括城鄉差異) 等客觀原因造成的生命物質價值的“非同價性”, 換言之, 生命因傷害而喪失其實并非單一型損失, 而是復合型損失, 其中既有財產損失, 也有精神損失, 精神損失固然可以遵循“同命同價”原則, 而財產損失則不能依此原則。
本文認為, “同命同價”這種口號式提法本身弊大利小, 極易造成人們認識上的混亂, 而且該提法在法律上極不嚴謹, 對相關法律制度建設和發展的負面影響較大, 因此不宜使用。從我國人身損害賠償制度的長遠發展出發, 當務之急是, 一方面從理論上深入探討并盡快形成正確的主流觀點; 另一方面應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不被錯誤輿論所左右, 通過積極、耐心的宣傳、解釋去引導輿論, 統一思想并逐漸達成社會的共識, 使人身損害賠償制度的理論與實踐回到正確軌道上來。
注釋:
[1]參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0條。
[2]同上, 第25條。
[3]這種情形也同樣適用于未成年人致殘的賠償。
[4]此原理還可適用于死者為家庭婦女或者是失業者的情況。具體可參見前注〔15〕, 〔德〕迪特爾?梅迪庫斯書, 第490頁以下。
[5]據新華社電, 農業部副部長尹成杰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會上介紹, 2006 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差距擴大, 城鄉收入比已由2004 年和2005 年的3121: 1 和3122: 1 擴大到3128: 1 , 絕對額的收入差距已經達到817215元, 載http: / / sina.com.cn 2007年9月14日14: 42。
[6] “專家研討‘同命不同價’改革戶籍制度是治本之策”一文中, 與會的憲法學者、經濟學家和律師呼吁, 從改革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入手, 消除城鄉二元結構, 才能真正符合我國憲法規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載《中國青年報》2006年4月22日。
[7]參見前注9, 曾世雄書, 第306頁。
[8]參見前注16, 王澤鑒書, 第240頁以下; 前注15, 〔德〕迪特爾?梅迪庫斯書, 第493頁以下。
[9]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8條第2款。
[10]同上, 第1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