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培訓意義范文

時間:2023-11-03 17:52: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物安全培訓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生物安全培訓意義

篇1

近些年高校食堂員工隊伍發展一直趨于隊伍年齡偏大的多,婦女多,文盲半文盲多;懂技術的少,會經營管理的少,流動性大,穩定性差等都是一線員工的基本特點。據了解,絕大多數高校餐飲隊伍普遍存在著整體素質不夠高的問題,可以說這些現象已成為了制約高校餐飲業進一步快速發展的“瓶頸”之一。也正因為有這么一個基礎性的群體,所以在服務技能的培訓方面就應當有針對性地、突出重點地對員工進行培訓。下面概括性地對食堂如何做好隊伍的服務技能以及衛生安全操作的培訓工作談談一些做法。

對不同崗位員工進行針對性的培訓,高校餐飲應準確把握員工教育培訓的切入點,盡可能地采取多種形式開展員工教育培訓,確保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確保培訓質量。應從以下幾個點進行培訓:

針對食堂員工文化程度相對較低、服務技能有限、服務意識相對淡薄的特殊情況,在對他們開展教育培訓過程中,更應多加思考,主要從“服務”和“技能”兩個方面入手,開展進行各種針對性突出、旨在提高員工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的培訓工作。關于“服務意識” 我們以為,在日常面對學生服務的過程中,服務意識很重要,通常指要求員工包括服務態度、服務質量、儀表儀容、個人衛生等方面的內容,但是相對于服務理念也就凸顯的尤為重要,服務理念也就是在思想上高度重視,要求能夠做到換位思考,把學生當成自己或自己的親人來對待,根據學生的需求不斷調整服務的內涵,也可從菜肴的品種更新和保證供應來體現服務意識的提高。

1. 形成系統的“崗前一課”培訓制度

“崗前一課”可以說成是晨會,在每天工作之前對各崗位班組長,進行前一天的工作總結和對新一天工作的梳理。具體來說,在崗前一課上,食堂班組長可進行集中學習,一同關注在飲食服務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改進措施。

“崗前一課”也可以看成是崗前培訓和在職培訓。

(1)崗前培訓:對新職工進行崗前培訓,使他們了解后勤服務現狀,了解后勤服務的性質,掌握服務規范和一般的操作技術規范;學習飲食職業道德知識,學習國家對于食品行業的有關法律法規以及飲食行業的有關規定等。

(2)在職培訓:即業務技能學習。使在職員工業務知識和技能不斷更新、提高,掌握服務本領,提高工作效率。定期了解員工掌握業務知識情況,對不合格人員進行重點培訓,全面提高職工的技術水平。

2. 開展崗位練兵活動

談到崗位練兵,上個月中心剛剛開展的打菜、打卡、打米飯崗位考核。

(1)窗口服務包含打菜、打飯、打卡與餐廳保潔,窗口服務也被凸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這一服務是員工與學生之間面對面的過程,這就需要員工具備一定的素質和技能要求,打卡的精準,售菜、飯的質量準確及員工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技巧都是日常工作,恰是這日常性的工作對于服務的整個過程來說非常重要。

(2)面點制作及廚師崗位技術培訓

對于面點制作要做到位:饅頭、包子等稱重檢查符合標準方能出售,根據質量標準展開訓練,做到皮、餡分量達到要求,進行現場指導,進一步提高從發面到制作的技術水平,同時對食品添加劑使用嚴格管理,按照規定要求使用添加劑。

加強廚師崗位技術的培訓是培訓的“重中之重”。我們各個崗位的初加工完成以后是由廚師烹飪好直接展示在學生面前,所以廚師服務尤為重要。通過加強廚師崗位技術培訓,以不斷提高廚師業務技術水平、增強廚師烹飪和開發新菜肴的能力,從而不斷提高餐飲服務品質。同時在制作菜肴過程中需嚴格按照菜肴的質量標準操作,通過定期的練習來實現炒菜師傅對菜肴配比上有個較為準確的把握。

通過開展一系列的崗位基本技能培訓、考核、崗位練兵活動,“以評促建、以點帶面”的方式,來規范和提高員工的崗位操作技能和崗位行為能力,不斷提高員工隊伍素質,促進員工的整體服務水平上新臺階。

學校食品安全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它涉及到學生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學校食品安全水平提高需食品從業人員提高衛生安全意識,依據文明食堂先進單位的標準和食品衛生分級量化管理A級單位的要求,加強內部規范管理,主要食品生產經營人員素質是保證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食品生產人員除健康狀況合格外,更重要的是必須具備相應的食品衛生知識、食品營養知識以及相關法律知識。對食品加工、經營的全過程進行全程監督、量化評價。各食堂管理人員要將食品衛生量化分級管理和文明食堂標準作為自我監管的辦法,進行經常性的舉一反三;同時,積極主動配合衛生執法部門的監督,推進食品安全工作。

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食品安全包括對食品原輔料的儲存、冷藏、保管、加工過程中的衛生要求和食品生產加工過程中的常見衛生問題、用具洗刷消毒的衛生要求、場所、設施、設備及工具的一般清潔計劃,以及從業人員應注意的個人衛生和健康狀況問題等內容。

1. 食堂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

(1)食品加工原材料采購、存貯制度。

①食品原料應分類、分架、離地存放。

②定期檢查、及時清理變質或超過保質期限的食品。

③食品倉庫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個人生活用品。

④庫房要保持清潔。設置防鼠、防蠅、防潮設施, 冰箱冷庫要定期除霜。食品之間要有一定空隙。

⑤用于保存食品的冷藏設備,必須貼有標識,生食品、半成品和熟食品應分冰箱保鮮或冷凍存放。

(2)留樣制度。

食堂制作出售的食品,應取不少于100 g的樣品留置于冷藏設備中保存48 h以上,以備查驗。留樣盒上要注明留樣時間。

2. 食堂的衛生要求

(1)食堂工作人員衛生要求

①上崗培訓:食堂工作人員,上崗前必須經過培訓。培訓內容包括:食品衛生知識、法規知識及食品污染因素和食物中毒發生的原因,掌握預防食物中毒的環節和措施,食品原料衛生質量的鑒別方法等。上崗后還要保持經常的衛生知識學習和教育,建立相應的學習制度。

②個人衛生:不許留長發及胡子。不允許留長指甲,涂指甲油,不準戴戒指。工作時應穿戴清潔的白色工作衣、帽和戴口罩。不準在操作間內吸煙、隨地吐痰、吃東西、存放個人物品。在洗手方面要注意,工作開始前、上洗手間后、接觸生肉、蛋、蔬菜及不干凈餐具、容器后都要用流動水徹底洗手。

③健康檢查:做好食堂工作人員的健康觀察和定期的體格檢查。每天在晨會上通報晨檢情況(晨檢指:每天早晨食堂工作人員上班后,由食堂各班組負責人對各班組人員進行身體健康狀況檢查,主要通過觀察、詢問、量體溫等方法。此舉盡可能地規避一些安全衛生的風險)。參加每年一次的身體檢查,并取得健康合格證。

3. 食堂環境衛生要求

環境衛生采取“四定”辦法,定人、定物、定時間、定質量。劃片分工,包干負責。

①保持地面、臺面及用具的清潔。每天工作結束應及時打掃地面、地溝、臺面,不留死角。使用的各種工具、容器或機械用后要及時清洗擺放整齊,放于原位。

②垃圾處理,廢棄物等應存放在帶蓋的垃圾桶內,并及時清理運走。清理后的垃圾桶應里外清潔不遺留食物殘渣。

③老鼠、蒼蠅、蟑螂等有害昆蟲的控制。消除室內外的各種滋生條件,房屋的開口部位安裝紗門、紗窗等防止昆蟲進入,殺蟲滅蠅。

4. 食品加工衛生要求

①粗加工時使用的刀、墩、案、盆、池等要葷素分開。

②對食品加工必須做到燒熟燒透,加工食品要嚴格做到生熟分開,成品與半成品隔離,加工用的容器和用具應標明生熟標記。

(4)餐具的衛生要求

餐具洗刷消毒的衛生要求:實行一刮、二洗、三沖、四消毒。消毒的方法有物理消毒和化學消毒。

①物理消毒方法

a. 煮沸消毒:消毒時把碗盤全部浸泡在水里,煮沸后保持2 min以上。

b. 蒸氣消毒:把物品放入蒸箱內,使溫度上升到100℃時間10 min以上。

c. 烤箱消毒:又叫干熱消毒,通常采用電烤消毒箱。一般溫度為120℃左右,消毒 15~20 min。

②化學消毒

a. 84與水的比例是1∶400,洗滌劑與水的比例1∶500。餐具消毒完畢后應使用流動水清除餐具表面上殘留的消毒劑,去掉異味。使用化學消毒時,應隨時更新消毒液,不可長時間反復使用。

篇2

關鍵詞:臨床微生物檢驗;實習帶教;溝通能力;科研創新

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是一門將實驗室科學與臨床醫學相結合的學科,主要為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和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實驗室依據,臨床微生物檢驗工作者也在醫院內感染的監控和臨床細菌耐藥監測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各種抗菌藥物推陳出新的今天,感染性疾病的發病率和致死率仍然居高不下,且細菌耐藥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降低細菌耐藥率已成為全球抗感染治療關注的熱點[1-2],因而也對微生物檢驗工作者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臨床實習是學校教育的延伸,改進臨床微生物實習帶教方法,以及不斷規范實習帶教體系,是提升畢業生專業能力的有力保障。近年來,本院檢驗科通過不斷的理論探索和實踐,較好地實現了既定人才培養目標,現將實習帶教的關鍵點總結如下。

1重視實驗室安全培訓是實習工作順利完成的基礎

臨床微生物實驗室是針對各種病原體檢測分析的特定場所,是病原體相對集中的地方,因此,做好生物安全防護是微生物檢驗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首先,利用崗前培訓對實習生進行生物安全培訓,主要通過多媒體教學的方式講授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相關法規,重慶市的相關政策,《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應用,菌(毒)種及標本的儲藏、轉運和管理等法律法規,并結合近年來發生的實驗室生物安全事件進行深入闡述,強調不恰當的實驗操作將給自己和社會帶來的危害,初步樹立“有菌操作,無菌觀念”的意識;其次介紹實驗室的概況及日常工作流程,并對實習生進行滅火器、消防栓等消防用具如何使用的培訓,熟知消防安全應急處理預案和科室的緊急逃生通道;最后,通過模擬日常工作可能出現的實驗室突發事件深入闡述個人防護和消防安全的重要性,使人人掌握意外事故應急處置流程。完成培訓后,每位實習生必須通過考核方可進入微生物實驗室學習。

2加深實習生臨床實踐的參與度,提升專業知識水平

靈活應用對分課堂的方式,加深實習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提升實踐操作能力。對分課堂是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復旦大學心理學教授張學新創立的一種教學方式;把課堂時間一分為二,一半交由教師講授,一半留給實習生進行討論,實質上在講授和討論之間引入一個心理學的內化環節,讓實習生對講授的內容吸收之后有準備地參與討論[3]。盡管臨床實習不能完全實現學校一樣的固定課堂時間,但是依然可以通過小講座及疑難病例討論的方式強化學員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不必拘泥形式、地點,利用有限的時間及資源完成教學任務[4]。臨床微生物待測標本完成檢測涉及多個崗位環節,包括標本核收、涂片、接種、分離培養、藥敏鑒定等,每個環節嚴格遵照相應的操作規程才能保障結果的準確性。帶教教師在示教過程中講授實驗操作的規范流程及相關的原理,實習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開始獨自練習或者組隊練習,然后帶教教師根據講授的內容設計實踐操作題目,實習生完成標本檢測及報告分析。實驗的結果不由教師判斷,而是由參與實驗操作的全部人員構成評價小組對整個操作流程進行評價,相互指出操作中的不足及提出改進措施。最后教師根據評價小組的結論,強調實驗中每個環節的關鍵控制點,并指出實習生在實驗操作中出現的共性錯誤、出錯后的補救措施等,以實習生掌握知識的實際水平為主導,不斷調整實習帶教的側重點。具體帶教流程見圖1。微生物實習期一般為8周,但對于某些細菌的學習極可能在實習期內無法獲取相應標本,導致實習生對某些少見菌及苛氧菌缺少直觀認識。幾乎每家醫院的微生物實驗室經過多年的積累都存有種類繁多的細菌,帶教教師可通過細菌庫目錄挑選出需要教學的細菌,并且指導實習生自己動手建立教學細菌庫。在每年實習生進入微生物實驗室實習前,首先由帶教教師根據教學要求挑選出此實習階段較少出現的菌株混入各種類型的標本中,然后由進入微生物實驗室實習的實習生對這些標本進行培養鑒定,在培養過程中觀察細菌菌落形態的變化,根據各種生化反應特點確定細菌的種類,分析細菌的耐藥特點,引導實習生復習理論知識;最后由實習生將這些有意義的細菌存放到實習細菌庫里,并詳細記錄這些細菌的屬性,方便接下來進入微生物實驗室實習的另一批實習生學習。細菌經過不斷傳代培養,其菌落形態和耐藥水平都可能出現變化,根據前一批實習生的記錄,發現細菌經過傳代后發生的變化并展開討論,可使實習生們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提出啟發性問題,同時也提升了實習生們的團隊合作意識[5]。臨床微生物學檢驗的最終目的就是為臨床診斷和感染性疾病的治療提供病原學依據,以制訂科學的用藥方案,這就要求微生物實驗室必須加強與臨床溝通。因此,在帶教過程中,非常重視臨床溝通能力的培養。以1例尿路感染的患者為例,本院檢驗科報告其臨床尿液培養>3種細菌生長,細菌量>105CFU/mL,建議重新留取清潔中段尿送檢。帶教教師發現通過這樣的典型臨床病例設計,可以培養實習生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首先,實習生們需參考尿液標本的細菌學檢驗程序,分析在實驗前、實驗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然后向臨床科室咨詢患者留取標本的時間、方式及用藥情況等,指導臨床留取合格的標本送檢;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及相關檢測結果,判斷結果報告是否妥當;判斷對臨床疾病的診斷是否具有指導意義,并建議臨床可以做哪些進一步檢查。實習生們通過類似典型病例的學習,不但掌握了各類標本培養鑒定的要點,也提高了實習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篇3

關鍵詞:本質安全管理;員工行為養成

由于煤礦生產的特殊性,受井下作業環境的局限,員工安全行為養成,就成了煤礦安全生產受控的關鍵因素之一。為加強企業本質安全管理水平,從根本上消除影響安全工作中“人”的因素,筆者隨機摘錄了6起歷年來發生的安全事故進行了專項調研。

事故的基本情況:

從上表整體情況分析:事故發生日期主要集中在上、下旬,相對來看中旬較少,這主要是由于在每個月的上、下旬,員工思想相對比較活躍,工作精力不是很集中造成的;事故發生頻次較多的是0:00—8:00之間,其次是8:00—16:00之間,再次才是16:00—0:00之間,這主要是由于0:00—8:00之間是員工最容易犯困,也是精力最不集中的時段,發生在8:00—16:00之間的一起事故則是因為領導違章指揮造成的,另一起事故發生在14:00,也是員工下午容易犯困的一個時段,相比之下,在16:00—0:00之間員工工作精力相對集中,事故發生的概率也就相對較低;事故責任人的年齡20歲~35歲之間的占了絕大多數,達到了66%,“安全不放心人員”這個年齡段相對較多,原因主要是此年齡段的人員思想比較活躍;事故分析的主要原因都是因為員工的自保、互保意識差造成的,同時領導的違章指揮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一、總體來看,以下三個方面是影響員工安全行為養成的主要問題

(一)員工安全意識普遍淡薄

通過對安全事故的分析,所有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都是員工自我保護意識差造成的。可以說,員工在實際工作中的自保意識普遍都比較差,對每項工作的具體操作要領也知道、也熟悉,但就是不理會。同時,在工作過程中,員工之間互保、聯保的觀念也比較淡薄,對兩人以上協同作業的工作,缺乏相互的監護意識,這也是導致各類人身傷害事故發生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員工安全培訓質量良莠不齊

員工培訓是煤礦安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調查中發現,基層隊組的培訓工作有好有壞,培訓質量也是良莠不齊。有的隊組的負責人在培訓現場親自輔導,員工也都能對學習內容進行較為認真的學習;有的隊組專門聘請了有經驗的技術人員,為員工講解實際操作要領和技術規范,隊干在學習現場親自主抓,這些工作雖然方法簡單,但無疑為提高員工的作業行為和工作質量,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相反,一些隊組員工學習環境臟亂差現象還一定程度上存在,學習的場所成了臨時庫房;還有的隊組在學習過程中,隊干不在現場,只是部分員工相互抄錄一些學習內容而已;甚至有的隊組將學習過程,變成了聊天的過程,講課的只管自己念,聽課的或閑聊、或抽煙、或閉目養神,形態也是或蹲、或站、或坐各有不同,完全失去了班前、班后學習培訓的意義和效果。

(三)隊組管理人員對安全宣傳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有高有低

對幾起典型事故案例的分析看出,由于隊組的管理層對安全宣傳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同,隊組的安全宣教基礎資料和整體安全工作狀況有好有壞。有些隊組隊干對安全宣傳教育工作親自抓、親自查、親自講,效果明顯;有的隊組只是委托技術人員進行培訓,隊組負責人并不過問員工的培訓和學習情況;還有些隊組的負責人,對培訓工作只“管”不“理”,組織不力、管理不善、效果較差。

二、為了進一步強化員工安全行為養成,提高公司本質安全管理水平,我認為應重點繼續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具體工作上下功夫

(一)提高基層隊組管理人員的安全管理能力和現場指揮能力

對基層管理人員(主要是隊長和基層黨支部書記)要定期和不定期地進行培訓,實行安全管理持證上崗制度,提高基層管理人員的安全管理和現場指揮能力,讓他們成為安全管理的行家里手;加強干部跟班上崗制度的落實,在作業工程中每個作業點都要有隊級以上安全負責人員在現場進行安全檢查和督察;現場安全管理和指揮人員要對整個作業流程必須作到心中有數、指揮得當、處置有方,以發揮好安全責任主體的作用。

(二)提高員工安全教育培訓質量

一是通過調研發現,現在絕大多數隊組均采取班前班后有限的時間對員工進行安全教育培訓,員工入井時間長,上井后極度疲勞,采用類似的教育培訓,員工有一定的抵觸情緒,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所以,要盡可能通過每周“二五”活動,集中時間對職工開展安全教育培訓,這樣效果會更好一些。二是對員工的培訓內容應更多地側重于實用性和實效性,杜絕那些流于形式、應付差使的做法,單位主管部門對基層安全培訓的檢查,也要注意檢查的具體時間要和基層隊組的作業時間相一致,還要注重檢查的實際效果,克服走馬觀花式的檢查,應該在嚴格執行制度的同時,給予基層隊組更多的幫助和指導。三是對員工的日常安全教育,要在上崗前利用一定的時間,對安全預想、預知、預控和手指口述及應急避險、搶險救災的內容,按規定進行嚴格的演示和說明。

(三)采用“重點突破、典型引路、示范帶頭”的辦法,達到以點帶面、全面推進的效果

要有針對性的選擇一個在安全管理上差的隊組作為試點單位,由單位分管領導牽頭,主管業務部門指導、協調、配合,隊組負責人主要負責,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從員工的行走站立、堅持手指口述、班前安全預想、對危險因素的預控、對員工實行半軍事化管理等五個方面為突破口,強抓員工安全行為養成,并形成相對固定的一種管理模式,在所有隊組中開展“建設管理上水平高、工作業績好、安全無事故集體”活動,一個隊一個隊地抓,一個組一個組地落實,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一定能推進安全工作工作。

篇4

關鍵詞 醫學實驗室 安全管理 安全教育 安全意識

中圖分類號:G48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05.089

Safety Status of College Medical Labs and Improvement Suggestion

SHI Yuqin, FU Guoqing, ZHOU Ting, ZHANG Lin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Medical College,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tatus of safet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in college lab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developing laboratories' safety guide and management training program. Method: A random sample of 60 undergraduates,80 masters in ordinary university and 60 masters in key university were surveyed by questionnaire to know the safety status in college labs. Result: No full-time workers responsible for the safety of labs were arranged in the two investigated universities, and most students feel little satisfied with safety supervision and execution of their labs. Only 17.4% students reflected they were often provided safety education or training, but 25% students never part in these exercises, moreover, most students thought current safety education or training were developed in monotonous form and were not effective in regular institutions, and most undergraduates had a little knowledge of exit passageway, safety, labs' rules and a few skills to deal with waste from laboratory and to use inflammables, explosion-prone objects even fire extinguisher. Conclusion: The deficiency of safety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in college labs lead to students' weak safety consciousness and skills on safety which increase the crisis of safety accidents in college medical labs.

Key words medical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safety education; safety consciousness

實驗室安全問題的主要研究內容是避免人身傷害、儀器設備損壞和環境破壞事件的發生,從而達到對人、財、物及環境的最大保護。①高校醫學實驗室是教學和科研的重要場所,由于醫學教育中開展的實驗項目和實驗內容繁多,實驗室集中了各種儀器設備、以及大量有毒有害的生物、化學試劑和微生物,是安全事故易發的地帶。②③因此,發現實驗室中存在的安全問題并有針對性的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對實驗教學和科研的順利進行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結合對某普通高校的醫學本科生和醫學碩士研究生以及某重點高校的醫學碩士研究生進行問卷調查的數據,從學生層面了解高校醫學實驗室可能存在的安全問題,從而為加強高校醫學實驗室的安全提供合理的建議。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根據醫學教育的培養模式,大學一至四年級是醫學生理論和實驗教學階段,大學五年級是臨床實習時間,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接受了大學所有實驗課程的學習,對不同類型和不同性質的實驗室更為了解,因此,本研究中的本科生選擇大學五年級學生。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普通高校本科生60人,醫學碩士研究生80人和某重點高校碩士研究生60人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84份,其中普通高校本科生49份、研究生76份、重點高校研究生59份。回收率92%。

1.2 調查方法

通過文獻檢索,了解國內高校實驗室在各方面存在的安全問題,然后用自行設計問卷《高校學生實驗室安全情況調查問卷》調查了解高校學生實驗室安全現狀。

1.3 統計分析

利用EpiData3.0軟件進行數據錄入,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以P< 0.05作為檢驗水準。

2 結果

2.1 調查對象基本信息

兩所高校共發放問卷200份,有184人配合調查,男女學生構成比在不同高校和不同學歷的學生中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不同高校研究生的年級構成比差異也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高校醫學實驗室安全管理現狀

調查結果顯示,兩所高校學生實驗室都沒有專職的安全負責人,由實驗教師兼職;實驗室都存放有大量的有機溶劑,且易燃易爆品沒有分開存放;重點高校還有12%學生還反應,實驗室過道有時會堆放過多的雜物不及時清理,影響消防通道的暢通;對于消防與醫療用品,兩所高校中除了滅火器的覆蓋面比較廣以外,幾乎沒有配備其它安全設施;另外被調查的學生中普通高校和重點高校分別僅有11.8%和20.4%的學生對本校實驗室的安全監督和執行度感到滿意。

表1 男女構成比較

表2 不同高校研究生年級構成比較

2.3 高校醫學安全教育培訓現狀

經調查發現學生的大部分安全知識來源于實驗課老師講解和自身常識,在安全教育方面,普通大學中僅有10%左右的學生表示經常培訓,有30%左右的學生反映沒有接受過培訓,而在重點高校中有32.2%的學生經常接受培訓,僅有13.6%左右的學生沒有接受過培訓,該差異在普通高校研究生和重點高校研究生中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 0.001)。在接受過教育培訓的學生中,普通高校94.2%的學生認為教育培訓形式單一,且作用不大或沒用,而重點高校中僅58.8%的學生認為教育形式單一,還有84.3%的學生認為教育培訓是有用的,且不同高校間這些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2.4 高校醫學生安全意識現狀

比較不同學歷、不同學校的學生的安全意識發現,在普通高校的本科生中有75.5%不知道實驗室安全通道、滅火器、以及水電總開關的位置,但近85%左右的研究生同學都熟悉相應設備、設施的存放地;普通高校本科生與研究生對實驗室規章制度了解情況沒有明顯差異,普通高校和重點高校研究生對實驗室規章制度了解情況的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 0.024);對于廢棄物的排放處理情況,重點高校研究生比普通高校研究生的安全意識更強,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03),在個人防護方面,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有在實驗室穿工作服,實驗結束洗手的意識,但是有更少的本科生在實驗室穿拖鞋和披頭發,見表4。

2.5 高校安全技能現狀

普通高校本科生、研究生以及重點高校研究生都對易燃易爆品、滅火器使用等技能的掌握程度不高,且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見表5。

3 討論

調查結果顯示,不同的高校在實驗室安全管理,教育培訓、學生的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在安全管理上,首先實驗室都沒有專職安全員,在目前這種實驗室工作人員多,教學工作量大,科研任務重的情況下很容易導致安全責任模糊,安全意識淡化,其次,督查機制不完善,執行力度不夠,從而增加安全事故的風險,再者,高校對實驗室安全管理投入不足,安全設施陳舊老化,排毒除塵的通風系統達不到理想的效果,一些應進行處理方能排放的廢水,因設施不完善只能隨意排放,實驗用房過度緊張,一些需要分開存放的物品不能完全做到分開存放,引發了安全隱患。在教育培訓方面,第一,數量不夠,安全教育的頻率太低,達不到時刻提醒,警鐘長鳴的效果,調查中發現普通高校的大部分學生對實驗室的規章制度都不甚了解,可能與大部分實驗室都是在學生第一次進實驗室時宣讀實驗室規章制度,以后強調過少有關;第二,教育培訓浮于形式,沒有真正結合自身實驗室運行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培訓;第三,教育培訓形式過于單一,不能激發學生興趣,達不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學生的安全意識很大程度上與安全督查的力度和教育培訓開展情況有關,研究中發現,本科生在個人防護方面比研究生做的更好,這可能與大部分本科生在實驗課時才進入實驗室,老師要求需要穿工作服,不允許穿拖鞋、披頭發,而研究生則長期在實驗室自主工作,沒有嚴格的督查機制,個人防護的安全意識逐漸淡化有關;另外由于本科生的安全知識大部分來源于老師上課講解,而老師在課堂上講解安全知識大部分是與本次課有關的安全注意事項,而不會對實驗安全進行系統的、全面的介紹。因此,很多學生不知道安全通道和安全設施的存放位置,有時還會將不經處理的廢棄物直接排入環境中,研究生在這些方面表現得更好些,尤其是重點高校研究生,這可能與重點高校安全教育培訓以及更先進的實驗設備和優良廢液處理系統;安全技能的獲得更多的需要親身實踐和練習,調查中發現,重點高校比普通高校有更豐富的安全教育培訓,學生也對實驗室規章制度了解更為透徹,但是學生的安全技能卻沒有顯著差異,實踐教育缺乏可能是主要原因。

加強實驗室硬件設施建設,創造良好的實驗室環境是加強實驗室安全的必要手段之一,但是耗時長。在高校現有的條件下,要切實加強實驗室安全,保證實驗室教學和科研工作平穩進行,主要還得從實驗室安全管理和教育培訓兩方面進行改進,具體建議措施如下:(1)實驗室管理:首先需要建立高效的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可以模仿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以下簡稱MIT)建立了“環境、健康和安全(Environment,Health,and Safety,EHS)”管理系統,④建立校級層面的實驗室安全工作委員會,明確實驗室安全工作的主管部門和各個部門的管理人員,尤其是實驗室專職安全管理員,建立切實有效的安全責任制。學校由主管校長全面負責全校的技術安全管理工作,重點抓好實驗室安全教育、安全檢查等管理工作;學院由主管副院長負責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實驗室主任負責實驗室的具體安全事務,實驗室安全員專職負責實驗室日常安全管理和檢查督促工作,并詳細記錄安全運行情況,排查安全漏洞,及時消除安全隱患。⑤⑥建立“校長―副院長―實驗室主任―實驗室專職管理員―老師(導師)―學生”的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安全責任制,并簽訂崗位安全責任書,明確界定安全責任范圍和職責,加強責任心。其次,在實驗室要建立科學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學校必須根據國家有關安全管理法規及政策,結合高校具體情況以及自身實驗室運行的特點,認真制定實驗室安全制度、實驗室操作制度、實驗室火災消防制度和實驗室化學試劑管理制度等一整套相應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上墻或上臺明示,保證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所有人員在進入實驗室之前必須認真學習規章制度,并進行考核,在執行過程中必須做到“嚴、細、實”,即“嚴”字當頭,“細”處著手,求真務“實”,甚至要切實保證制度的約束性;另外,還有一些行為約束性的規章制度在執行過程中需要具有強制性,從而發揮其潛在的督查作用;最后,還可以對參與實驗室管理、實驗教學和實驗室科研工作的老師建立完善可行的考核制度,⑦將安全和環境保護列入考核機制,在各級獎項評選中,安全與環保作為其中的一個方面,并占有一定的比例權重,將實驗室安全和環保作為其中一項重要考核內容,⑧對學生也可將實驗室安全作為實踐成績并計學分納入考核范圍,促進老師對學生的監督管理和老師與學生的自律,強化安全意識,克服麻痹思想。(2)實驗室安全教育培訓:根據高校目前保衛處負責消防和治安;設備與實驗室管理處負責實驗設備的申購,危險物品的申購及領用備案工作;實驗室負責實驗的開展,包括了儀器設備和試劑的使用以及存放和廢舊試劑處理等工作這樣的管理模式,不同部門應該結合各自負責的安全工作重點,通過播放安全教育片,舉辦專題講座,進行現場演示或演習,利用網絡、廣播、校報、宣傳畫等多種形式,多方位的組織教育培訓工作。實驗室安全專員可以根據理化實驗室、生化實驗室以及微生物實驗室等不同實驗室存在的安全隱患的特點,將實驗室所處復雜環境,實驗室存在的有毒有害試劑,以及運行時可能引起損害人體健康的設備介紹給實驗室工作人員和學生,提高其對實驗室安全的警惕性;保衛處可以加強對學生和實驗工作人員安全技能的訓練,定期進行消防演習、演練,請專業人員講解消防知識、滅火常識和各類滅火器的應用場合和使用方法,并組織學生親自實踐,以切實掌握消防安全基本技能;設備與實驗室管理處可以有針對性的講解并演示廢棄物排放前的處理方法以及注意事項,同時還要加強意外情況處理方法的培訓;實驗室老師應加強電、水、氣、儀器設備的操作規程的培訓,使學生和工作人員熟練掌握操作方法,嚴格按照操作程序進行實驗等,增強學生和實驗室工作人員的安全技能。

基金項目:武漢科技大學教學研究項目(2012X87),湖北省教研項目(2012228),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1210488041),武漢科技大學教學研究項目(2013X088)

注釋

① 羅一帆,湯又文,孫峰,等.高校化學實驗室安全管理的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26(4):147-149.

② 馮建躍,阮俊,張銀珠,等.關于做好高校實驗室安全環保工作的幾點思考[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7):4-7.

③ 羅廣福,蘇英明,鐘堅.我國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的對策研究[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12(2):73-75,82.

④ MIT.Mit’s environment , health , and safety programs.2008.

⑤ 洪霞,陳秀云,張煒,等.開放實驗室安全保障體系的探討[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3):282-283.

⑥ 劉照同.高等學校實驗室安全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5.22(4):112-114.

篇5

【關鍵詞】酒店 飲食安全 管理

一、樹立以人為本理念,抓好炊管人員管理

堅持以人為本是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標志,是抓好飲食安全管理的重要理念。

搞好宣傳教育。在日常工作中,加強對所屬員工進行食品衛生法的宣傳、教育和疫病預防知識的講解,不斷提高法規意識、食品安全意識、安全防范意識。

采取積極措施。每半年對炊管人員進行一次健康檢查,取得健康證后方可上崗工作,并建立起炊管人員健康n案;努力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堅持“四勤”(即勤洗手和剪指甲,勤洗澡和理發,勤洗衣服和被褥,勤換工作服和毛巾)。

嚴格管理規定。工作期間嚴禁在操作間內吃食物、抽煙或隨地吐痰;不能挖鼻孔、掏耳朵、剔牙,不允許對著食品打噴嚏,不能用勺子直接品嘗食品,培養良好職業道德。

二、樹立安全理念,抓好食品安全管理

“民以食為天,食以潔為先”。特別是在南方溫潤氣候,食源中微生物繁殖快,一旦發生飲食安全間題,不僅影響面大,而且直接影響酒店品牌和競爭力。

搞好食品采購。堅持糧油定點采購,副食品依托大型農貿市場進行招標采購。因為大型農貿市場一般有專門部門、人員、設備來檢驗農藥、獸藥、激素殘留物及重金屬等,食品質量有保障;嚴格落實資質三證(質量檢驗合格證、生產許可證、進貨證明),嚴防“三無”(無品名、無廠址、無商品名稱)食品流入酒店。副食品采購過程中,必須做到購貨有索證、驗收有檢疫、入庫有臺賬和食用有留樣。

搞好檢測檢疫。食品檢測方式,主要有理化檢驗法和感官檢驗法兩種。使用食品快速檢測設備進行防疫檢測,主要是檢測注水肉、農藥、獸藥、激素殘留物及重金屬等,并留樣4小時。同時,酒店餐廳采購人員和廚師,必須熟知主副食品的檢驗知識,能夠運用感官檢驗或利用食品快速檢測設備進行檢測。

搞好烹飪加工。按照“由生至熟、由粗至細、潔污分流、干濕分離”的要求,合理劃分功能區,實現生進、熟出“一條龍”。對原材料進行加工,主要包括畜禽類初加工、蛋類初加工、水產品初加工、蔬菜初加工和干貨初加工等,如蔬菜加工做到“一泡二洗三加工”;對加熱食品進行加工,不同的熱源形式對污染的滅活效應也不同,所以對油炸食物的食油,不能反復加熱使用,要經常補充新油、濾去油渣;對面點進行加工,應注意環境衛生、器具衛生,餡料不宜久藏,制作數量應適度,并按規定使用盛器和分發,防止細菌或有害物質;對冷菜進行加工,由于冷菜有葷有索、有生有熟,而且裝盤后就要直接食用,所以在冷菜烹調中,必須嚴格衛生措施,確保就餐者的身體健康。

三、樹立質量效益理念,抓好設施建設管理

加強硬件設施管理。重點搞好“三個設置”和強化“兩項管理”。“三個設置”包括:餐廳設置,必須符合國家地方相關部門的衛生要求。

水源要好,符合飲水衛生要求;無任何有害物質的污染;自然條件良好,空氣新鮮,地勢高,利于排水、排氣,通風良好,符合衛生法規要求,附近無糞便池、垃圾坑,環境保持清潔,無雜草。操作間設置,按照飲食保障工藝流程及生熟分開、無交叉污染的要求,對食品材料檢驗、儲存、初加工、切配、烹飪制作、餐具洗消、餐廚垃圾處理等進行功能區分,設置儲存區、初加工區、洗配區、主食加工區、副食加工區、冷菜制作區、洗消區、就餐區和附屬功能區9個功能區,有防塵、防蠅設備,防止交叉污染。

貯藏室設置,達到通風、干燥、防霉,無蟲害,不同種類的原料應分類存放,成品與半成品分別存放,短期存放與較長時間存放的食品分別存放,易吸附異味的食品要設隔離間單獨存放,嚴格達到“六凈”(糧袋凈、米柜凈、面板凈、籠布凈、鍋凈、灶臺凈)。特別要注意,儲藏室只能儲存烹飪原料,絕不能堆放藥物(如鼠藥等)及其他對人體有害的物品。

篇6

Abstract: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construction accidents, to create a good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to achieve safety in production, to ensure the progress and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hazard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is the key. In this paper,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angerous source, analyzes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ype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trol measures.

關鍵詞:建筑施工;危險源辨識;安全管理

Key words: building construction;hazard identification;security 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TU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24-0058-02

0 引言

近年來,建筑行業發展迅速,但建筑施工現場安全隱患多、危險程度高、安全事故頻發,安全生產形勢不容樂觀,已成為全國第二大事故高危行業。施工現場是否安全不僅影響施工進度和質量,更是關系作業人員的生命安全。如何化解施工現場的各類安全隱患,有效地預防事故的發生,一直是廣大建筑人員長期關注的重點。

1 建筑施工危險源的內涵

事故是在具備破壞因素和承受因素,且二者相互影響的條件下發生的。而危險源是引發事故的起因,它是指可能導致人員疾病、傷害,造成工作氛圍損壞、生產生活環境破壞、個人或公共財產受損的潛在不安全因素。

建筑施工場所的危險源是指與建筑施工相關,導致施工人員職業病、人身損害或造成生產環境破壞、財產損失的危險有害因素。此類危險源具有潛在的危險性,一旦人為因素或自然因素等觸發因素打破其存在的安全條件,就會引發事故。

2 建筑施工危險源的辨識

2.1 建筑施工危險源的類型

由于視覺不同,國內學者對于危險源的分類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根據生產過程危險和危害因素分類相關規定,可將危險源分為:物理性危險、危害因素;化學性危險、危害因素;生物性危險、危害因素;心理、生理性危險、危害因素;行為性危險、危害因素;以及其他危險、危害因素六大類。

根據導致事故的原因和傷害方式,可將危險源分為:物體打擊、機械傷害、觸電、火災、高處墜落、坍塌、爆炸、中毒等其他傷害等20個類別。

但由于生產過程時間長、涉及面廣,潛在的危險源復雜多變,導致事故發生的原因更是具有多樣性,目前多采用第一類危險源和第二類危險源分類法。第一類危險源,又稱靜態危險源,它是指可能發生意外釋放的能量或危險物品。此類危險能量源有機械能、電能、熱能、重力能等,此類危險物品有易燃易爆物、毒性物品、強腐蝕性物品、放射性物品等。第二類危險源,又稱動態危險源,它是指導致第一類危險源約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壞的各種危險源。通過減少第二類危險源的觸發,是預防事故的重要方式。此類危險源主要包括物的不穩定狀態和人的不安全行為兩大內容,而監管不力是主要原因。兩類危險源相互作用,共同誘發事故。第一類危險源決定了發生事故后果的嚴重程度,第二類危險源決定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大小。

2.2 建筑施工危險源的辨識

2.2.1 辨識的方法

采用正確的辨識方法有利于快速確認危險源,以盡快地采取防控措施。常采用的危險源辨識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經驗法,它主要包括類比推斷法和經驗法,是借鑒可參考的例子以及過往的經驗,分析處理危險源問題。二是系統分析法,它把以往的規律用系統的觀念來規范,利用系統工程評價的方法辨識施工現場的危險源。常采用的系統分析法有事故樹分析法、安全檢查表法、因果分析法以及危險性預先分析法等。三是觀察法,它主要包括現場觀察法和資料觀察法。現場觀察對觀察者的專業知識和綜合能力要求較高,其綜合能力與危險源的辨識度成正比。資料觀察是查看建筑工程項目的施工方案、技術方案、重點施工環節和安全布置等資料。四是安全檢查表法,它通過利用積累的資料,作為新項目的參考資料,來識別危險源。五是工作任務分析法,它將施工工序分成小流程模塊,具體分析可能出現的危害。

2.2.2 辨R的階段

預防事故的重要步驟之一是事前控制,而危險源的辨識是事前控制的關鍵環節。建筑施工現場危險源的辨識階段主要包括施工前、施工中、事故后和施工后的辨識四大階段。施工前的辨識也是對危險源的預估階段,對建筑施工的各個環節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估計,找出潛在的危險源。施工中的辨識是在施工過程中,通過對人員配置、機械布置和施工情況等進行觀察和評估,找出隱藏的危險源。事故后的辨識是剖析事故發生的原因,找出導致事故發生的危險源。施工后的辨識是分析施工人員作業情況、施工記錄等資料,找出隱藏或爆發的危險源。危險源確定后應及時納入管控范圍,并采取管控措施。

3 建筑施工危險源的控制

對于建筑施工現場危險源的管理應以控制危險因素為立足點,落實防護措施為抓手,實行動態跟蹤機制,加強安全管理為基本。主要從以下幾大方面對建筑施工的危險源進行綜合防護:

3.1 安全教育與培訓

3.1.1 安全教育

對進入施工現場的人員應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尤其是對新進入現場的人員。對此,單位應統一組織入職職工進行安全知識的學習,通過多樣化、合理化的學習安排,提高職工的安全意識,增強安全生產知識,有效地防止人的不安全行為的發生,減少人為失誤。

①入職安全教育。一般職工應具備勞動保護意識,掌握安全生產方針政策、法律法規、規范規程和相關安全知識等;施工企業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從事本工程施工必要的安全知識,熟悉機具設備及安全防護設施的性能和作用;班組安全生產、文明施工基本要求和勞動紀律;本工種安全操作規程及容易發生事故環節、勞動防護用品的使用要求等。特殊作業人員除學習以上的安全教育外,還要按照《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技術考核管理規定》的要求,參加特種作業的培訓,通過考核后持證上崗。

②日常安全教育。安全生產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工程,企業必須把日常性的安全教育貫穿于安全管理的全過程,深入到施工現場的每個角落,根據各工種的特殊性,采取全方位、多渠道的方法進行安全生產教育。如施工現場的班前安全活動會,使職工明確在施工過程中該怎樣做才能注意不安全因素,消除不安全隱患,保證安全生產,提高施工效率。

3.1.2 安全培訓

安全培訓包括理論知識培訓和實際操作培訓,通過培訓讓正常的職工熟悉掌握新工藝、新設備的基本施工程序和基本操作要點及新法規等,讓轉崗和脫崗時間長的職工再次熟悉掌握本崗位的安全知識和操作注意事項。

3.1.3 安全施工技術交底

所有工種的專項施工程序均由專業技術員編制安全操作規程和安全技術防護措施。在正式作業前,所有的施工人員必須熟練掌握該操作規程,明確該專項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和隱患,并熟練掌握如何正確消除安全隱患,保證施工安全和進程。

3.2 安全生產防護

3.2.1 實行多樣化的檢查方案

有效地安全生產防護有利于保障建筑施工有序運作,施工單位應在安全生產布置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檢查計劃。施工現場安全監督檢查主要包括:一是常規性安全檢查,它是安全生產的基礎環節,也是由于特殊的生產工序、設備、人員和環境所需的。二是特殊性安全大檢查,它是在某一特定r段和區域進行的有針對性的檢查,如大型吊裝作業或深基坑支護。三是定期檢查,它是以施工現場安全檢查制度為依據,在固定時間段進行的例行檢查。四是不定期抽查,它是指突擊性的檢查,往往可以更加真實客觀地反映實際問題。

3.2.2 制定有效的防護措施

①設置安全標識。在施工現場設置醒目的安全標識,如在施工入口處、施工起重機械、臨時用電設施、腳手架、出入通道口、井口、橋梁口、隧道口、爆破物及有毒有害氣液體、消防滅火設施等位置。

②控制施工設施。指定專人對施工設施進行管理、檢查及維護等,建立相應的資料檔案,按國家規定進行使用或及時報廢,以保證施工設備的正常運轉。如驗收施工用電,檢測鋼管扣件和大型塔吊等,檢查腳手架的搭設情況等。

③配置安全防護用品。在通道口等特殊位置安置防護欄或防護網,在施工現場配備安全防護用具和應急藥箱。針對各工種、各工序制定多種危險應急預案,不同的工種作業配置并使用合格、合理的安全防護用具,如電工作業人員使用絕緣手套等。

④其他輔助設施。合理規劃施工區域和生活區域,使施工項目辦公區、生活區與作業區保持合理、安全的距離,確保職工的餐飲、休息場所符合衛生標準,并嚴格按照安全標準搭建臨時建筑物等。

3.3 安全管理制度

合理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是保證施工進度的有效手段,應從以下幾方面加強施工現場的安全管理:一是建立崗位責任制,施工項目負責人對施工進程負全責,將安全管理責任逐層細化,將責任落實到個人。二是健全安全管理機構,根據相關法規的規定,組織人員進行專職管理。三是完善安全生產責任制,明確崗位職責及各個管理制度的具體內容,如安全生產責任制、安全教育培訓制度、安全技術和施工操作規范等。

4 結束語

通過對建筑施工危險源的辨別與分析,有利于尋求有效的方法預防事故的發生,減少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加強對建筑施工危險源的管控,建立健全防控體系,嚴格管理,動態跟蹤,重點控制,真正實行科學消除隱患,這對于提高建筑施工事故預防技術水平,確保安全生產和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慶云.淺談建筑施工現場危險源辨識、評價與控制的探討[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

[2]劉濤.小議建筑施工現場重大危險源辨識及風險評價與控制[J].施工技術,2011.

篇7

關鍵詞: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8-0132-02

民以食為天,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食品安全問題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高校食堂承擔著為全校師生提供飲食保障的重要任務,由于其服務對象特殊、供應時間集中、用餐規模大、社會影響深等特征,使得高校食品食堂成為食品安全的高風險組織,在標準規范化管理上難以取得進一步的發展。高校食品安全工作不僅是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共同關注的重點,也是社會普遍關心的熱點,高校食品安全,關系到每名師生員工的生命健康和正常的教學秩序。正確認識目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建立更加健全的食品安全機制,制訂切實可行的改進措施,對于保證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和師生身體健康,維護校園秩序的和諧與穩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現狀

1.資金硬件的短缺與學生需求之間的矛盾

隨著我國高校伙食條件的極大改善,學生消費能力和期望值不斷提高,對于食堂就餐環境和食品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近些年來,我國高校普遍擴大招生范圍,在校生人數也大幅度提高,使得學校食堂就餐人數急劇增加,食堂就餐壓力不斷加大,雖然國家對于高校投入資金不斷增加,但在部分高校,真正用于后勤食堂基礎建設的資金卻不多,資金短缺導致食堂的擴建壓力加大,基礎設備設施落后,人員招工難的現象也越來越突出,嚴重影響了食堂的服務質量,2011年衛生部通報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學生食物中毒就高達30起,其中有25起發生于學校的集體食堂,高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現狀令人擔憂,食品安全面臨嚴峻的形勢。

2.管理方盲目追求食堂利益,輕視食品安全

當前許多高校的管理人員往往更關注教學和科研,而對屬于后勤領域的食堂食品安全工作重視程度不夠,很多高校的食堂都實行了承包經營責任制,卻缺乏對其嚴格有效的監管機制,食堂經營方往往盲目追求經營利潤而忽視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意識淡薄,一旦發生食品安全事故,就會互相推卸責任,催生出許多食品安全隱患。

據統計,河南省對11所高校學生食堂及院內食品經營單位的衛生狀況進行了調查(采用現場調查和量化打分的方法),其調查結果為:量化評分在90分以上的學生食堂占24.2%,量化評分在80~89分間的占69.7%,量化評分在80分以下的占6.1%,其中老食堂和個人承包的風味食堂的衛生最差,量化評分合格率僅為52%。

3.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偏低

為了降低人力成本,高校食堂往往聘用文化層次較低的臨時人員,這部分人員流動性較大,勞動付出與所得的工資差距較大,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強,往往食品安全意識淡薄,食品衛生操作不夠規范,缺乏系統的食品安全知識和技能培訓,食品加工過程中無法有效地執行衛生的標準,導致食堂食品安全難以符合要求。

4.缺乏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應急機制

“社會穩定看高校、高校穩定看食堂,食堂穩定看制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保證食品安全的先決條件,隨著高校后勤社會化服務的改革進程,許多高校經營都采取了新的模式,但在實際管理過程中,部分高校食堂管理人員對食品安全管理工作重視程度不夠,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松懈,缺少專業經驗和對管理工作的系統化和規范化引導,未建立健全有效的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機制,缺乏相應的食品安全預警和應急機制,管理制度往往流于形式,得不到有效落實。

二、加強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完善食品安全應急機制

為了確保高校師生的食品安全,高校應在國家相關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管理工作的實際情況,制定和完善原材料采購、儲存、加工和銷售各環節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必須嚴格制度化管理,一是建立健全高校食堂食品衛生安全管理責任制,實行責任到人、責任到事、責任到位。重視獎懲機制,對于落實好食品安全管理的單位或個人進行獎勵,對于違反管理制度的單位或個人進行警告、處罰甚至辭退。二是建立產品質量責任追溯制度,對食品采購、加工等各環節進行嚴格登記,做到各環節有據可查,一旦某一環節達不到質量要求,能迅速查明原因并及時整改。三是建立及時高效的預警機制和應急預案,保持與公安、工商、質檢、衛生等政府職能部門以及醫院的密切聯動,保證在發生食品安全事故時,迅速反應,準確決策,及時啟動應急預案,有效開展應急工作,保證高校學生的人身安全。

2.應用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HACCP)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HACCP)是一種通過確認食品生產過程中危害點并加以控制,達到食品安全生產和加工目的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是將預防和控制重點前移,保障食品安全最有效的管理體系。HACCP可以確保食品在消費的生產加工制造準備和食用等過程中的安全,在危害識別評價和控制方面是一種科學合理和系統的方法,它通過識別食品生產過程中可能發生安全問題的環節并采取適當的控制措施防止危害的發生,通過對加工過程的每一步進行監視和控制,從而降低危害發生的概率。在食品的生產過程中,控制潛在危害的先期覺察決定了HACCP的重要性,通過對主要的食品危害,如微生物化學和物理污染的控制,可以更好地向消費者提供消費方面的安全保證,降低食品生產過程中的危害。要更好地應用HACCP體系,提高食堂管理及食品安全衛生水平,就需要從現實出發,結合食堂的發展現狀,綜合HACCP體系的根本內涵,了解其精髓,靈活地應用這一體系提高食堂的管理水平。

3.加強從業人員的食品安全培訓工作

食品從業人員除應健康狀況合格外,更重要的是必須具備相應的食品衛生知識、食品營養知識以及相關法律知識,高校食堂應定期組織全體從業人員進行食品安全培訓,學習食品衛生基礎知識,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基本操作技能和關鍵控制點控制等,嚴格實施食堂從業人員培訓后上崗的制度,以增強從業人員安全意識,提高從業人員安全操作技能,引導從業人員真正了解安全第一,防患于未然的深刻內涵,從而形成人人懂安全,時時有警覺的餐飲加工氛圍。只有所有一線員工有了食品安全意識,食品安全才真正有保障。

4.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師生食品安全意識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不僅僅是食堂經營者的責任,有部分事故也跟高校學生缺乏食品安全意識有關,高校要利用自身的辦學優勢,把食品衛生納入學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向師生員工宣傳普及衛生防病和預防食物中毒的相關知識。要培養學生的良好衛生飲食,不買街頭、校園周邊無照、無證商販出售的各類食品,不食用來歷不明的可疑食品,增強廣大師生員工食品衛生的安全意識和防病能力。同時,高校也可引入師生參與食堂的管理工作,讓師生走入后廚,了解食品儲存、加工制作的一系列過程,更加尊重后廚從業人員的勞動成功,珍惜糧食,也讓食堂管理人員及時了解師生的需求,有針對性的進行提高改善。

總之,高校食品安全關系到全校師生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到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和長遠發展,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發展,高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要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結合本單位實際,立足于師生需求,堅持與時俱進,不斷探索創新,嚴格管理,狠抓落實,從各個環節杜絕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努力讓師生吃得好,吃得放心。

參考文獻

[1]盧蓉濤.淺議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3:86-87.

[2]姚吉成.高校學生食堂飲食衛生安全隱患與對策[J].中國學校衛生,2004,25(3):375-376.

[3]時歡.芻議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J].現代經濟信息,2013.16:89.

[4]王燕,韓良峰.河南省高校學生食堂衛生現狀與管理對策[J].河南預防醫學雜志,2005,16(3):169-170.

[5]曹明明,葉大勇.HACCP體系在醫院病員食堂衛生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衛生監督雜志,2009,16(2):129-133.

篇8

計算機安全評價有效地減少了系統事故和職業危害;保證了計算機系統安全管理的進行,實現了投資最少和安全最佳的效果;計算機安全評價促進了企業各項安全標準的制定,積累了大量可靠性數據。

2計算機安全評價和供電部門存在的問題

2.1計算機安全評價管理

計算機安全評價標準最早是由美國制定的,目前在國際中通用的計算機安全評價標準基本上都以它為參照,被分為D級、C1級、C2級、B1級、B2級、B3級和A級7個級別。①D級。D級是計算機安全評價中最低的安全級別,這個級別的操作系統不能實現對計算機安全的保護,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靠性。想實現對計算機的安全保護需要對計算機安全評價進行升級,提高計算機安全評級級別。②C級。計算機安全評價C級包括C1級和C2級,是選擇性計算機安全保護系統。C1級級別的系統,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計算機系統的硬件:只有通過系統對用戶注冊賬號和口令識別,判斷用戶的合法性,還決定了用戶對程序和信息的訪問權限,降低計算機硬件受到的損害。C2級別具有訪問控制環境的權力,進一步加強對用戶執行命令或訪問文件的權限,并且具有身份認證功能。③B級。B級的計算機安全評價包括B1級、B2級和B3級。B1級是標志安全保護系統,是第一個支持多級安全的級別,用戶在強制性的訪問控制下,不能對文件的許可權限進行改變。B2級是結構保護,對計算機系統中的所有文件加上標簽,提供設備了單個或對個安全級別,為較高安全級別對象和較低安全對象提供了通信。B3級是安全域級別,通過安裝硬件的方法加強域的安全保護。例如,在計算機系統中安裝內存管理硬件,可以避免安全域的無權訪問和對安全域對象的修改。④A級。計算機安全評價A級系統是驗證設計的最高級別,包括嚴格的設計、控制和驗證過程,具備除A級以外安全評價級別中的所有特性。A級是目前計算機安全評價中最安全、有效的系統,需要各個公司計算機系統管理部門,加強對計算機安全評價的重視,促進計算機安全評價的發展。

2.2計算機存在的安全問題

①工作環境存在漏洞。目前,我國大部分供電部門中,電力操作系統和數據庫系統等用戶工作環境,存在大量的安全漏洞,例如在特定的網絡協議工作中和網絡體系結構自身存在的問題等漏洞都會對電力系統產生不利的影響,會對供電部門造成嚴重的損失。②網絡協議存在問題。在供電部門電力系統計算機信息技術中采用的TCPIIP協議,面向的范圍主要是信息資源共享,因此導致一部分的計算機網絡協議出現一定的安全漏洞。目前,這種漏洞是計算機網絡和信息技術安全問題中一個重要的根源。例如,一般的有FTP、Telnet、SMTP等協議中。供電部門電力系統中,用戶的口令信息大部分是通過明文的形式在計算機網絡系統中進行傳輸的,這些網絡協議雖然依賴TCP協議運行,但是卻無法保證電力系統計算機網絡信息進行傳輸時信號的安全性。③計算機病毒的侵害。目前,最常見的一種病毒形式就是計算機病毒,無論哪一個計算機網絡人員接觸,都會使計算機網絡和信息遭到病毒危害。計算機病毒主要是“蠕蟲”和“病毒”,是一種誠訊,是一段可以進行執行代碼的程序,通過計算機軟件進行傳播。計算機病毒和生物病毒一樣,具有特殊的復制能力,而且具備非常快的蔓延速度。計算機病毒很難完全清除,而且病毒還可以把自身附帶的其它病毒類型從一個用戶傳到另一個用戶,通過對病毒文件的復制進行傳播。計算機病毒不僅具有特殊的復制能力,而且還擁有其他的一些共性,每一個被污染的程序都可以對病毒的載體進行傳送。

3保證供電部門計算機安全

①加強安全教育。供電部門計算機安全管理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的培訓,安全管理的實施力度,對供電部門安全策略的理解程度和執行的效果有直接影響。保證計算機安全管理的成功和有效,需要供電部門全體人員進行安全培訓,了解并嚴格執行安全策略。②加強防火墻管理。防火墻是企業局域網唯一連接外網的出口,通過防火墻進行網絡訪問,無法避開防火墻的連接。DMZ區放置了供電部門對外提供服務的服務器,可以有效地保證服務器正常的服務,避免攻擊。防火墻設置,要遵循“缺省全部關閉,按需求開通的原則”,拒絕違法服務。③實行病毒防護。避免供電部門計算機安全受到病毒侵害,保證計算機信息的可用性,應該建立完善的從主機到服務器的防病毒體系。把服務器作為網絡核心,對系統進行署查和殺毒,及時通過Internet從免疫中心獲取最新的病毒碼信息,更新病毒代碼庫,選擇可以適應各種系統平臺、數據庫平臺和應用軟件的防病毒軟件。

4結語

篇9

關鍵詞:工程管理 綠色施工 施工管理 臨時設施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energy consumes i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ccounting 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social resources, and accompanied with man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green construction has been strongly advocated in China. In the outline of green construction proposed by the Guidance for Green Construction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Construction in 2007,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technical measures of green construction has been presented from the aspects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aterial saving and utilization, water saving and utilization, energy saving and utilization, land saving and construction land protection. In the paper, the technical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of green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are discussed, which is conduct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construction level of China.

Key words: project management; green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emporary facilities

中圖分類號:TL3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一、概述

國家正大力推廣工業工程的節能降耗,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施工行業作為消耗大戶也不例外。其中綠色建筑和綠色施工相關法規以及導則如《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綠色施工導則》、《綠色施工管理規程》的出臺便是表現之一。但上述文件多是在原則、框架層面上進行定性規定,執行起來彈性大,不利于綠色施工的有效執行,本文主要從綠色施工管理和施工臨時設施注意問題兩個方面去探討如何踐行綠色施工。

二、施工管理

2.1 組織管理

1)建設項目建立綠色施工管理體系,包括設置相應的管理部門和職能人員。在項目經理下屬的職能部門中社綠色施工管理部門,如綠色施工部或環保施工管理部,也可在各部門內部設立專門的綠色施工管理班組;

2)明確規定現場綠色施工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各自的職責、權力范圍等,職責落實到人。由于綠色施工涉及施工多個工種和部門,現場綠色施工管理部門應被賦予跨部門、跨工種的管理權,以確保綠色施工得到有效地執行和監督。

2.2 規劃管理

1)建設項目設置綠色施工的專向目標,包括“四節一保”中各項內容;

2)對施工項目所在地的環境狀況進行調研,包括水文、地質資料、生物種群資料、文物資料等,并進行備案,提出現場施工的環境保護方案及建議;

3)建立體現“四節一保”的施工現場管理制度,包括施工機械管理制度、材料儲存和使用制度、廢棄物收集和再利用制度、有毒有害物管理制度及人員培訓制度、檢查和獎懲制度等;

4)施工組織設計中設置關于綠色施工的相關章節,如在項目施工方案選擇中提出綠色施工的要求,對建筑材料和機具設備選用提出一定環保指標要求等;

5)施工方案設計和施工操作要求中設置“四節一保”相應內容,包括環境保護(如施工機械鳴笛以及大噪音作業的時間限制,避免光污染、水污染及土壤污染)、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如選材流程、材料下料流程控制、下腳料收集和再利用規定)、節水與水資源利用(如施工水源選擇、施工合理用水方案、施工水再利用方案)、節能與能源利用(如施工能源利用規劃、節能措施以及節能目標)、節地與施工用地保護(如施工現場及附近土地資源狀況分析、現場施工用地計劃、節地和用地保護措施和目標)。

2.3 實施管理

1)現場設施綠色施工的相關資料及設施,用于對綠色施工的宣傳和教育,形成實行綠色施工的良好氛圍,提高現場人員的綠色施工意識。如在施工現場設立綠色施工的宣傳牌,介紹綠色施工的意義、要求和操作方法等,并針對不同工種制定相應的學習資料,如綠色施工作業指導書;

2)施工開始前根據需要統一購置、配備綠色施工輔助設備,如對講機、手機、定向照明燈、充電手電同等;

3)對施工人員(或者相關崗位人員)進行綠色施工教育和相關技能培訓,提高工作人員對綠色施工措施的執行能力。培訓可以借鑒安全培訓的組織方式,采取進場前統一培訓與施工過程定期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培訓內容結合崗位確定,如對鋼筋工,一方面教育其避免在工地高聲喧嘩,避免夜間施工時隨意將燈光照射到附近住宅,休息時及時關閉鋼筋加工機械,另一方面教育其結合構建所用材料長度和鋼材長度確定下料組合,提高材料利用率。

4)相關職能部門對現場綠色施工制度、專項方案執行進行督促,實施過程跟蹤。各個部分以及專項操作情況形成相應書面文件,便于以后檢查評估并督促相應規定的執行。對相應人員的執行情況和效果進行記錄,并依次執行相應的獎懲制度,根據完成情況的好壞分別進行獎勵、教育培訓、扣罰薪水等處理。

2.4 評價管理

1)設置專門的綠色施工評審人員和評審制度。評價人員由具有一定綠色施工經驗的人員組成,可以采取委派或邀請的形式。評審制度內容包括材料、機具的選用,綠色施工措施的執行情況,評審的時間節點以及人員安排等;

篇10

關鍵詞:職業教育;農機建設

中圖分類號:F 323.3 文獻標識碼:A

1 農業機械化人才培養的現狀

在當前的農業生產中,機械化農業工具對于提升人們的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促進農業方面的技術發展,改善廣大農民的勞動環境,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當前,在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針對農民的職業教育相對滯后,農業機械化人才無法滿足實際需求,供需間的矛盾日益顯著。根據預測,從2010年到2015年,在農業機械化方面的人才需求上,實際指數將高于40(每10萬人)。這一情況下,縣級農機校對農民進行職業教育,根據社會需要培養農機方向的人才,顯得尤為重要。

1.1農業機械化人才培養的現狀

我國原本有著較為完整的農業機械化人才培養體系,涉及研究生、本科、職業教育等多個層次的教育。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偏重于工業發展而忽略農業發展,使得人們多抱有“重工輕農”的思想。社會對于農業人才培養不重視,使得農業高等教育的發展困難重重。同時,負責培訓基層農業機械技術人才的農機校相繼停招、合并,或轉向發展,使得農業機械人才日益減少。人才荒容易帶來十分不利的惡性循環,人才素質低將致使我國農機企業的研發滯后,無法和國外的高質量產品競爭,農業機械化水平低,社會效益差;社會價值低下將導致高素質人才相繼推出農機領域,形成更為嚴重的人才荒。

1.2縣級農機校培養農業機械化人才的可行性

農機人員的素質是實現我國農業機械化的一個重要問題,隨著工業化的推進,農村進行分工分業發展,現代化的科學技術裝備將大量地應用到農村經濟建設各個領域,對于農機人員的素質要求將越來越高。倘若農機人員缺乏必要的專業技術、勞動技能和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將無法順利操作先進的裝備,無法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最終阻礙農業的機械化發展。由此,農機校進行農民的職業教育,顯得十分必要。

當前我國信息技術與生物技術發展迅猛,向農業領域的滲透程度日益增加,現代農業科技已經發生深刻的變革,因此必須實現農機技術和工程技術間的協調發展,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之需要,提升我國農業的綜合生產力、市場競爭力、抗風險能力。要保證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科技實現跨越式的發展,亟需解決的問題有:改變農機化基礎理論與應用基礎方面研究不足的現狀;加強農機農藝技術的融合,完善協作攻關機制;加強對于人才、項目的長效投入機制,進行資源合理配置,有效轉化科技成果。人乃社會生產力基本要素,進行農機人才的培養,有助于農業機械化科技的發展。

近幾年,我國對于農業發展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為了早日實現現代化農業和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國家相繼制定了一系列惠農政策以及扶持方案,致力于改變傳統的“重工輕農”思想,提升農民和農業人才的社會地位。同時,本省的一系列配套性章程也相繼制定,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農業機械或規章體系。由此,農業機械化開始進入有法可依,依法促進的全新時期。這些法規對于縣級農機校進行農業機械化人才的培養,起著鼓勵和支持的作用。農機校進行農業機械化人才的培養,符合社會需要,并獲得政策支持,在農民就業扶助等方面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 農機校的農民職業教育策略

2.1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注重農機校的設施和師資建設

縣級農機校應當要充分利用國家相關扶持政策,不斷完善自身的設施。適當增加教學、實訓新設備,并加強自身的師資隊伍建設,確保培訓過程順利實施,培訓結果的質量高。當前,農機校多面臨生源匱乏,教師設備落后,教學方法無法適應社會需要等問題。應當加大資金投入,進行農機校的規范化建設與管理,改善教學設備和培訓方法,以現代化的教學策略取代傳統的教學方法;注重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共同培養,在教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提升學員的實際操作能力;提升教師隊伍的綜合能力,支持鼓勵教師不斷進修,鼓勵教師到一線進行生產實踐,提升實踐能力。完善的現代化教學設備,綜合素質強大的師資隊伍,良好的培訓環境,學員才能招收盡量,并留下來學好,農機校才能走出生源短缺、辦學效果不佳等困境。同時,上機部門需給予農機校相應的財政支持,幫助農機校不斷地改善教學環境和設施,提升教學的培訓能力。

2.2變革教學內容,創新培訓模式

按照農機技術人員日常工作需要而制定相適應的教學內容,同時利用多媒體等教學設備豐富課堂,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力求培訓內容的實用性、新穎性。例如,編寫形式多樣,聲音、畫面、文字相結合的培訓教材,教授群眾需要理解掌握的農機安全知識;將農機安全生產方面的規章制度,安全操作規則等較為生澀、專業的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話語,加以圖片進行說明,讓群眾喜聞樂見。此外,應當對農機技術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培養誠實守信,熱愛本職的農機人才。

在培訓的形式上,應當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短期和中長期互相結合,確保培訓的綜合效果;以技能競賽、崗位練兵等方式,積極地選拔農機優秀技術人才;逐步地推廣田頭培訓、課堂教學、遠程教育、網上培訓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實現教育培訓深入村戶。由此,達到從追求培訓的數量向重視培訓的質量轉變,讓農民切實感受到培訓帶來的幫助。

2.3進行合作辦學,提升業務的協調性

農機校教育與各個農村進行合作以培養人才。農閑時節可將群眾集中到農機校,培訓理論知識并利用農機具空擋進行知識的實踐;農忙時節,將課堂中所學知識應用在農田勞作當中。此外,農機校應加強農業院校和科研單位間的聯系,廣泛地吸收、收集最新的農機教學科研訊息,關注新技術和新知識的發展方向;加強農機的生產、推廣以及銷售單位間的合作,一旦有新產品新技術面市,立即積極主動地進行相關資料與農機具說明書的收集,進行快速消化,運用到課堂教學當中。

2.4因時因地,進行農機安全生產的培訓教育

由于本縣各地區存在地理差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使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程度不同,農機使用者的文化素質參差不齊,在具體的培訓過程當中,應該因時因地實事求是,做到培訓教育的階段性和經常性有機結合。進行培訓教育的廣泛性和日常性的強化,將培訓教育工作貫穿在監理工作的整個過程當中,例如在年度檢審驗、拖拉機的登記上戶、駕駛員的考核等工作當中,對農民進行有目的的農機安全生產知識解說,使得農機駕駛員在無意識當中接受培訓;借助農機具補貼政策進行購機前的安全教育培訓。

縣級農機校應當充分地利用當地的網絡、報紙、電視等媒體資源,進行通農機安全生產知識的宣傳教育;利用各個鄉鎮的農機校適當開辟第二課堂,設立咨詢臺配合宣傳教育而,農機校培訓教師到達現場解答群眾預知的問題,并進行正確的引導,從而形成人人關心農機安全生產的氛圍。在實施農機的工程項目過程當中,應當事先進行農機使用安全培訓,為安全使用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時,可利用身邊的教材,建立較為典型有意義的平安農機示范村,通過開展現場會,將富有說服力的真實事例作為培訓教材,從而提升農機技術人員和廣大群眾的安全生產的意識。

3 結語

農業的機械化,是農業工業化,提升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切實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方法;是農村進行城鎮化建設,加快全面地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重要手段;是衡量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反映現代農業之進程的一個重要標志。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數量和種類的不斷增加,為確保這些農業機械能夠實現高效、優質、低耗的運轉,縣級農機校有必要不斷提升自身的辦學能力,進行農民的職業化教育,為實現農機建設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劉俊茂,李振輝.發揮農業機械化作用促進現代農業快速發展[J].吉林農業.2010(5).

[2] 范學民,李慶東,王利民.農業機械化科學發展的基礎——我國農機教育培訓工作的回顧與展望[J]. 中國農機化. 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