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動物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11-07 17:52: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保護動物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親愛的的獵人們:你們好,我是一名小學生。當你們捕捉到一只可愛的小動物的時候,你可否想過,如果你們每天都捕殺動物,照這樣的速度,我估計50年后的地球便不會再出現動物的可愛身影,所以,我們便失去歡樂,為此,請你們做到:
1. 關愛動物,保護森林,讓茂密的森林成為野生動物的棲息護庇護場所。
2. 保護植物,花草樹木,讓小動物在這個環境舒適的小天地盡情玩耍。
3. 人人行動起來,積極勸說阻止,舉報各類破壞森林,傷害野生動物的行為,做保護生態環境的模范。
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努力,把地球建設成為鳥語花香,人與自然和諧的美麗花城!
范文二
尊敬的廣大市民:
野生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是地球大家庭的一員,是大自然生態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對于維護生態平衡,改善自然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經濟社會全面持續可協調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歷史以來,我縣是一個野生動物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由于錯誤觀念的誤導,人們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不強。非法捕獵、販賣、食用野生動物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些現象的存在嚴重損害了資溪的文明形象,與當今世界倡導的綠色消費、文明生活的主流格格不入。黨的十提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事業中,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我們要貫徹落實好黨的十精神,提高全縣人民野生動物保護意識,為建設生態、文明、幸福資溪作出積極貢獻。為此,我們鄭重的向全縣人民發出倡議:
從現在起,在全縣范圍內發起保護拒吃野生動物的全民行動,并長期堅持下去!
堅決反對落后、野蠻、殘酷的消費陋習,提倡健康、環保、文明的生活消費方式!
堅決不捕殺野生保護動物!
堅決不吃野生保護動物!
堅決不參與非法買賣野生保護動物!
勇敢舉報違反保護野生動物法規的行為!
讓我們的鄭重承諾傳播到全社會,落實到每一個人。
共青團資溪縣委員會
篇2
動物與人類是密不可分的,長久以來,人與動物就共存于一個大自然和同一個地球上,動物是人類的伙伴是人類的朋友,大自然是個平衡的生態系統,如果我們的伙伴消失了,人類也將不復存在。
目前很多動物都已滅絕:世界上最大的海確,毫無防御能力的史德拉海牛、地球上最大的獅子、生活最南端的狼、唯一生活在非洲的熊……
面對這些殘酷的現實,作為人類的我們難道沒有一絲心痛?一份責任?動物是我們的朋友,這一點誰都知道,可是又有幾個人輕易保護這些動物了呢?
我認為,每個人應該從實際出發,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從身邊做起。
曾經,世界上發生過無數疾病,害死了多少無辜的人,那些人都白白犧牲了,實際上大多數疾病傳播都與動物有關,而這些動物也是非常無辜的,因為這些后果大多都是人為因素。
篇3
關鍵詞 微機保護;零序互感;斷路器復燃;縱差保護
中圖分類號TM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82-0179-02
0引言
220kV桃源變電站同桃I回線路C相發生接地故障,兩套線路保護正確動作跳三相。此后約0.5s后,220kV同桃II回線路高頻保護裝置PSL602動作出口,并跳開該線路的斷路器;II回線的光纖電流縱差保護裝置CSC103并未動作。對于同桃II回線路兩套保護裝置的動作行為不同,誰是誰非應作如何評價,涉及到以后線路保護的運行是否安全可靠的問題,分清事故、找出原因,有利于采取糾正措施。
1電壓正常不具備線路故障特征
我們知道,在PSL602保護裝置動作跳開線路前,三相電壓的波形對稱,幅值近似相等,零序電壓也很低。其不具有線路單相接地故障所具有的故障相電壓低落,零序電壓較高的特點,正如同桃I回線路故障所顯示的那樣,電壓波形不具備線路單相接地故障的特征,線路上也未發現有故障點,具此推斷在保護跳閘前沒有故障發生。然而,高頻保護裝置PSL602動作前期卻突然出現了零序電壓和零序電流。
2 斷路器復燃故障的影響
同桃I回線路故障屬非金屬性接地的絕緣子表面污閃,三相跳閘切除故障后,閃絡弧光消失,故障點雖與地斷開,但絕緣子表面絕緣已被破壞,不再能承受高電壓。此時同桃II回線正常運行,通過線間電容對I回空線充電,尤其是相對距離最近的C相線。當充電電壓達到I回線C相線故障點復燃電壓時,產生對地放電。由于互感的作用,在II回線上就會感應一個脈沖,當放電結束后,再沒有另外的提供續流電流時,接地點恢復斷開狀,為下一次充、放電做好準備。第二個脈沖也是這樣產生,不同的是放電脈沖后面跟隨著連續的零序電流,這個電流是線路互感產生的結果。
此后,兩線的電流相互的互感作用,運行線路中的II回線零序電流和由此產生的零序電壓的幅值也明顯升高。可將此過程簡述如下:
當I回線切除故障后,II回運行線路向I回空線經線間耦合電容充電
充電電壓達到電廠側C相短路器復燃,再次出現C相接地故障。該接地故障電流通過互感磁鏈耦合到II回線路上,在II回線A相線路(可能距離最近)中產生與I回線C相接地電流方向相反的零序電流。此零序電流在II回線路中為穿越性電流,故零序差動保護不動作是合理的。
3 II回線高頻距離保護裝置誤動原因
當I回線C相接地故障切出約400ms后,電廠側出現該斷路器復燃故障,I回線電廠側重現C相接地故障,接地故障電流對II回線產生互感。I回線C相斷路器復燃后,接地電流IC-I生成的磁鏈交鏈II回線,產生互感電勢(EI,II),并產生零序電流(I0-II),零序電流產生零序電壓(U0-II)。桃源變側的電流(I0-IIR)是從母線流向線路,屬正方向,電流超前于電壓(U0-II),滿足了正方向故障的判別條件,使得PSL602G高頻零序距離保護動作閉鎖發信的條件;此時的電廠側零序電流(I0-IIS)是從線路流向母線,雖然為反向電流,但本端的零序電壓(U0-IIS)是由零序電流(I0-IIS)所產生,零序電壓(U0-IIS)滯后于零序電流(I0-IIS)約900,滿足零序高頻距離保護動作條件,使電廠側保護動作,出現兩側保護都能停信,導致PSL602G誤動而跳開。由此可見,由零序互感電勢產生的零序電流,使得線路兩端的保護裝置所測得的零序電壓總是滯后于零序電流。線路接地故障下的零序電壓降方向由故障點指向兩端,由零序電壓生成的零序電流是流出或流入母線,相對于零序電壓的相位角是滯后還是超前于零序電流,由此可判別接地故障是發生在區內還是區外;由線路接地電流在相鄰地環路中產生零序互感電勢,且生成零序電流。此電流經零序阻抗產生零序電壓,此時的零序電流無論是流進還是流出母線,零序電流總是超前于零序電壓一定相位角,總是能滿足現有零序方向保護的動作條件(-1620≤arg(3I0/3U0)≤00)。再加上PLS602保護裝置是采用反方向動作區判據,零序電流動作值整定也要求低些,這都為零序互感電流滿足零序方向保護動作條件成為可能。
4結論
因同桿并架線路間存在較大的互感,在線路接地故障及故障重燃與相鄰線路的相互作用下,使健全線路上產生互感零序電流。此零序電流總是超前于零序電壓,滿足零序方向保護動作條件,是造成保護誤動的主要原因。另外,在第一次故障切除后400ms零序方向元件沒有返回記錄,這也是可導致裝置誤動,也需通過試驗查明保護元件動作后不返回的原因。因此,II回線被切除是屬于保護誤動所致,CSC103型電流差動保護裝置不動作是正確的。當將零序電流超前于零序電壓一定相位角作為零序方向保護動作判據用于同桿并架線路保護時,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并在零序電流的動作值的整定中考慮予以躲開為好。
參考文獻
篇4
人類通常對動物做以下事情:
為了食品、紡織原料、毛皮、象牙、藥材等屠殺動物;
為了乳制品、皮革、蛋、廉價肉食等繁殖、圈養和利用動物;
對動物實施長期禁錮或其他形式的剝奪自由以獲取特殊的肉類產品或用于生化研究;
在科研、教育、藥品測試、武器測試等活動中殺死或傷害動物;
通過射擊、布陷阱、捕獵等方式殺死(剔除或根除)圍欄或魚塘中不想要的動物;
為了娛樂、體育運動等目的殺死動物(狩獵、捕捉等);
將動物關在動物園、野生動物園、家里(作為陪伴者、寵物或展品);
在農業、娛樂、交通、警務、戰爭等活動中剝削動物的勞動;
通過破壞自然棲息地殺死、傷害動物或使它們被迫離開;
在沒有考慮動物因素的道路上駕駛車輛傷害或殺死動物;
為了各種人類利益繁育實驗雜交品種的動物(漂亮的狗、表演翻跟頭雜技的鴿子等);
為了醫學、農業和軍事研究等進行克隆實驗和繁育轉基因異常動物。
所有這些都是人類在現實世界中通常對待動物的做法,是人與動物相處時的常態,但這些做法似乎又與我們心目中人與動物間應該具有的關系和相處方式相距甚遠,至少對一個現代文明社會的普通公民而言,我們的道德直覺和基本的人道主義常識告訴我們,引起不必要的痛苦是一種惡,無論承受痛苦的是人還是動物。就連動物福利運動的批評者w·c·科恩(witness carl cohen)也認同:“我們人類有一種普遍的義務,那就是行為要符合人道,這意味著我們必須限制那些會引起不必要痛苦的對待動物的方式。” [2]
因此,盡管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很多殘忍對待動物的事實,但是當歸真堂活熊取膽事件被公之于眾,成為一個公共事件之后,很多普通老百姓都加入了譴責殘忍對待動物的行列。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動物保護主義者或環境主義者,當血淋淋的鏡頭展現在眼前時,道德直覺讓他們對這種殘忍對待動物的方式感到不安。
盡管研究當代動物倫理的理論家們大多主張從動物權利或功利主義的角度為保護動物提供辯護,但對于缺乏倫理學理論基礎的老百姓而言,這些辯護顯得艱澀難懂,很多時候甚至與他們的生活常識和道德直覺相悖。1983年,托馬斯·希爾敏銳地發現了這些現代規范倫理學理論背后無法解釋的道德不安,并由此開啟了以美德為導向,從人的美德與品格的角度思考我們與自然界相處時所遭遇的道德問題的環境倫理學新方法。[3]
環境美德倫理旨在指導人們在追求人類卓越理想的同時實現與自然的和諧和可持續的共生,它繼承了亞里士多德的德性倫理傳統,強調以實踐為導向和以行為者為中心,為保護自然環境提供道德行為者所具備的品質和性格傾向的解釋。環境美德指向那些關愛和保護自然環境的道德品質和性格傾向(disposition),相應地,那些破壞和傷害自然環境的品質和性格傾向就是環境惡德(vice)。就動物保護而言,仁慈、敬畏生命和生態敏感性這些人類的性格特征是我們關愛和保護動物所需要推崇的美德,而殘忍、傲慢和麻木不仁則是人與動物相處時應克服和摒棄的惡德。
從15世紀開始,抗議活體解剖、斗雞、縱狗咬牛、捕殺狐貍等毫無目的的殘忍對待動物的行為的呼聲就不絕于耳。17世紀以來,仁慈主義運動在英國興起。早期仁慈主義運動認為,盡管大自然是為了人類而存在的,但動物是上帝創造的一部分,作為最受寵愛和最強大的生命形式,人類有責任站在上帝的立場成為動物福利的托管人。仁慈主義主張動物能夠感受痛苦,且能夠被傷害。邊沁(j. benthan)指出,一個有道德的人或有道德的社會應該最大限度地增加快樂并減少痛苦,當然也不能忽略動物的快樂和痛苦。洛克呼吁人們善待“所有活著的動物”,他指出,對動物的傷害在道德上是錯誤的,因為殘忍地對待動物將導致人性的暴虐。有些兒童“折磨并粗暴對待那些落入他們手中的小鳥、蝴蝶或其他這類可憐的動物” 。他認為這種行為應被制止并予以糾正,因為這樣做“將逐漸地使他們的心甚至
對人時也變得狠起來”,“那些在低等動物的痛苦和毀滅中尋求樂趣的人……將會對他們自己的同胞也缺乏憐憫和仁愛” [4]19 。
孟子講:“今人乍見孺子將入與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孟子·公孫丑上》),無功利之心而施仁,可見,仁慈是人性中最基本的內容。“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仁慈是人道主義的基礎,也是現代社會最被普遍接受的美德。就動物保護而言,仁慈地對待動物,我們要做的無非就是循著自己最基本的人性,以惻隱之心看待那些比我們弱小的生命,不給它們施加不必要的痛苦,同時對動物遭受的痛苦要有憐憫之情,反對任何殘忍對待動物的行為,讓動物們免受折磨,在拯救動物的同時也拯救那些施暴者扭曲的人性。
生命至善是擁有環境美德者的共識[5],對生命的敬畏是我們審慎處理人與動物關系時重要的道德依據,也是一個人對待動物的重要美德。 早在1905年,偉大的人道主義者施韋澤(albert schweizer)就提出“敬畏生命”(reverence for life)的倫理命題。當時他在剛果的叢林醫院行醫,為非洲當地人看病。一次當他撐著小船從一條生機盎然的小河中逆流而上,一邊思考著“人應該如何道德地與自然相處”這個長期縈繞他心頭的困惑時,腦海中突然出現了敬畏生命這個詞。施韋澤的母語是德文,他所感悟到的敬畏是德文中的ehrfurcht一詞,指在面對巨大而神秘的力量時所產生的敬畏或謙卑,敬畏生命就是對要保護、促進和完善所有生命都具有的生命意志。施韋澤曾明確指出,他所敬畏的生命絕不僅僅是人的生命。在他看來,“一個人,只有當他把植物和動物的生命看得與人的生命同樣神圣的時候,他才是道德的”[4]70。 命意味著適度的謙遜,與敬畏生命的美德相反,傲慢地控制和操縱生命是對待自然的惡德。現代主客二分的認識方法將自然徹底客體化、對象化。動物作為人之外的自然物,就像笛卡兒所認為的那樣,是無感覺、無理性的機器,“它們像鐘表那樣運動,但感覺不到痛苦。由于沒有心靈,動物不可能受到傷害” [4]18。對待這樣無生命的“機器”,人所要做的就是認識、征服和為我所用。這種現代性自然觀反映在倫理上就是典型的人類中心主義,倫理與自然的無涉。科學技術使得人類幾乎無所不能,人類傲慢地、毫無顧忌地對待生命,控制和操縱動物,破壞它們的棲息地、人為改變動物的生活習性,甚至運用基因技術改變它們的生物特性。但在高傲的人類享受自己對動物看似無所不能的控制的同時,我們也制造出了人類無法控制的sars病毒和超級細菌。
對真善美的追求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對美的敏感和欣賞是一個道德的人應該追求和發揚的優良品德。對環境美德而言,對大自然的審美敏感性是一種重要的美德。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對自然界中動物、植物、山川河岳所展現的各種美和生機的感悟和響應是一個人關愛自然的重要動力。在自然界所有的美中,動物所具有的美是最生動的,動物所散發的勃勃生機和靈動之美總是最能在同為動物的人類中得到情感上的回應。
遺憾的是,對動物、植物和大自然所展現的美的感受力在很多人身上正逐漸減弱。現在的人大多生活在城市鋼筋水泥的叢林里,活躍于虛擬的賽博空間中,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和技術化的生存方式使我們越來越遠離生機盎然的大自然,遠離靈動的動物世界。生活在人工自然環境中的現代人對真正的大自然愈來愈麻木不仁,人們對動物的了解大多來自書本、電視節目,甚至電子游戲,對生態系統復雜關系的認知完全來自于書本和網絡。人們對電視節目中靈動而又美麗的動物發出一聲聲感嘆,然后接著在虛擬的世界里養雞、照顧開心農場。除了寵物,絕大多數孩子對動物的認識就只剩下動物園中的那些圈養動物。與自然界的長期疏離造成人們對真實自然的麻木不仁,而這種麻木正是當下造成很多人難以走近自然的性格障礙。
環境美德倫理強調以實踐為導向,在現實情境中,具有環境美德的行為人自覺地運用其在習慣中形成的道德定勢和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積累的實踐智慧,對關涉自然的道德情形作出判斷。電影《少林寺》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情節,小和尚覺遠救了受傷的小鳥,卻不得不捉蟲子喂它,這對覺遠而言似乎是一道不解的道德難題,他只能憑著直覺以舍小保大的原則來應付。但對于一位具備深厚環境美德素養的人而言,這樣的情形也許并
不難。由于行為人的道德定勢是在長期關愛環境的習慣中逐漸形成的,其實踐智慧是在與自然環境友好交往的生活中積累的,因此盡管行為人可能沒有依據任何一條具體的道德規范,但有理由相信他(她)所作的判斷是符合環境美德的。關于動物倫理的實踐智慧,施韋澤也曾給予我們極佳的示范。在面對生活中要偶爾殺死其他生命的道德難題時,他的回答是,這樣做必須是為了促進另一個生命,并且要對“被犧牲的生命懷著一種責任感和憐憫心”。施韋澤將這種責任感和憐憫心當做“倫理過濾器”來幫助自己在面對不得不犧牲另一個生命的難題時作出抉擇。事實上,他的這種責任感和憐憫心就是長期以來固化在其性格中的道德定勢,是指導他面對道德難題時作出符合環境美德的道德判斷所需的實踐智慧。
面對現實中的人與動物的關系,我們應以環境美德為導向,以一顆仁慈之心,懷著對生命的尊重,感受動物的活力與美,在與動物相處的生活實踐中運用我們的實踐智慧,揚善棄惡,從我做起,在關愛動物的同時提升自己的美德,在踐行環境美德的同時實現自己的幸福。參考文獻:
[1]andrew brennan ,y s lo. understanding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m]. durham: acumen publishing limited, 2010:41.
[2] carl cohen , tom regan. the animal rights debate[m].new york: rowman and littlefield, 2001:5.
[3] 托馬斯·希爾. 人類卓越理想與自然環境的保護[j].郭輝,譯.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2(1):18-26.
[4] 納什. 大自然的權利[m]. 楊通進,譯. 青島:青島出版社,1999.
篇5
關鍵詞:拉尼娜,厄爾尼諾,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太陽黑子,暴雪凍害,流感大流行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近日撰文指出,1月10日以來中國發生了50年一遇的大范圍持續性低溫雨雪冰凍極端天氣災害。大氣環流異常和拉尼娜事件是造成南方氣象災害的主要原因。他在《中國正在經歷一場歷史罕見低溫雨雪冰凍災害》一文中說,近20天大氣環流異常是造成這次大范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的根本原因。文章強調,拉尼娜事件對這次災害的發生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自2007年8月起,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進入拉尼娜狀態后迅速發展,至今年1月,已連續6個月海表溫度較常年同期偏低0.5℃以上。分析表明,這次拉尼娜事件是1951年以來發展最為迅速的一次,也是前6個月累計強度最強的一次[1]。
從1月10日到本刊截稿時(29日下午),中央氣象臺一共發出11次暴雪警報,其中9次橙色警報,2次紅色警報。“從現在看來,出現這種極端天氣的原因是,歐亞大陸及周圍上空的大氣環流演變,長時間處于一種穩定的狀態。”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如果追究更深遠和間接的原因,持續暴雪、暴雨的形成,則可能與入冬以來出現的“拉尼娜”現象有關。“拉尼娜”是一種氣候現象,表現為東太平洋海水溫度比常年平均值偏低,從而影響大氣溫度和運動。“這種影響是一種長期效應,現象發生之后,一些地方降水可能增多,同時另一些地方降水則減少,我們可以根據長時間的氣候統計,總結出一種規律。”孫軍說,“然而也只是一種氣候的統計規律,‘拉尼娜’與降水之間的關系并不一定穩定和必然。”也就是說,“拉尼娜”與這次暴雪之間的關系僅僅是一種“可能”,不存在必然的關系。今年“拉尼娜”出現了,長江中下游發生了強烈的暴雪天氣;明年如果“拉尼娜”再次出現,是否還會產生同樣的情形呢?未必[2]。
首席預報員孫軍的判斷是正確的,并不是所有的拉尼娜事件都會激發中國南方大范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統計表明,近50年來,拉尼娜事件有10次,發生南方大面積低溫凍害的只有2次,東北嚴重低溫凍害1次;厄爾尼諾事件17次,發生南方大面積低溫凍害的2次,發生東北嚴重低溫凍害的4次。發生頻率是非常小的。
近50年的拉尼娜事件有:1954年4月-1956年2月(強度系數為121,1954-1955年湖南和東北凍害發生)、1964年5月-1965年1月(強度系數為44,1964年2月湖南凍害發生)、1967年7月-1968年6月發生強拉尼娜事件;1970年6月-1971年12月(強度系數為77)、1974年4月-1976年2月(強度系數為51)、1984年10月-1985年6月(強度系數為62)、1988年6月-1989年3月(強度系數為80)、1995年9月-1996年4月、1998年6月-2000年8月,2007年8月-2008年(2008年1月南方低溫凍害)[3-6]。
近50年的厄爾尼諾事件有:1951年6月-1952年2月(強度為57),1953年4月-11月(強度為50),1957年4月-1958年7月(強度為97,1957年北方低溫凍害),1963年7月-1964年1月(強度為30,1964年2月湖南凍害發生),1965年5月-1966年3月(強度為72),1968年11月1970年1月(強度為77,1969年北方低溫凍害),1972年4月-1973年2月(強度為94,北方低溫凍害),1976年6月-1977年3月(強度為57,1976年北方低溫凍害,1977年南方低溫凍害),1979年9月-1980年6月(強度為38),1982年5月-1983年10月(強度為168),1986年9月-1988年2月(強度為120),1991年5月-1992年8月,1993年4月-1994年1月,1994年10月-1995年5月,1997年4月-1998年6月,2002年5月-2003年2月,2006年8月-2007年2月[3-6]。
1月30日,武漢區域氣候中心專家“盤點”建國來湖南省發生的低溫雨雪過程,稱今年這個過程的強度已排行第二。除了今年,湖南省還有三次嚴重的低溫雨雪過程,分別出現在1954年、1964年、1977年[7]。
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4日,湖南雨雪天氣持續時間長達21天,其中雨凇持續15天以上,漢口日平均氣溫低于0℃的時間長達23天,最低氣溫為-14.6℃,累積降水量75.4毫米,積雪深度32厘米。持續的嚴寒造成全省農作物凍害嚴重,油菜凍死近半。全省凍死耕牛11萬余頭,約占災前耕牛總數的1/4。陽新、廣濟、鄖縣、松滋等地柑橘大部分凍死。嚴寒天氣使得漢水出現了罕見的結冰現象,天門境內漢江上可行板車,可見冰之厚。政府在漢江漢口至樊城的540多公里航線上,使用破冰船,結合爆破和人工作業,日夜不停地進行破冰,漢川縣城隍港冰厚的地區,則使用炸藥破冰。經過24天的努力,漢江全線終于在1月21日解除冰凍,恢復了航運。
1964年出現嚴重雨凇。這次過程于1964年2月8日開始,雨雪過程持續達13天,災害主要由雨凇造成。2月8日至12日,江漢平原出現了一次嚴重的雨凇天氣,16日至20日又出現了輕度的雨凇。雨凇對郵電通訊造成很大危害,壓倒電線桿1046根。8日至12日的雨凇,造成地面結冰,使得武漢市部分汽車、電車停開。2月5日至26日,應山縣凍死耕牛2848頭,夏糧減產16.3%。
1977年出現歷史極端最低溫。這次過程開始于1977年1月21日,雨雪日數持續10天。強寒潮冷空氣入侵我省,其來勢兇猛,不僅帶來大雪,還使得降溫劇烈,各地最低溫異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漢的-18.1℃為歷史最低,紀錄一直保持至今。異常低溫農業產生毀滅性的凍害。這次低溫嚴重,使蔬菜、柑橘和油菜等越冬作物受到非常嚴重的凍害,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僅武漢市就凍壞了幾千萬公斤蔬菜,造成市場供應緊張[7]。
通過統計鑒別,我們發現湖南凍害有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大特征:1954-1955、1964、1977年為湖南嚴重凍害年[7],都處于1947-1976年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及其邊界。拉馬德雷現象決定了太平洋上空的大氣環流兩種形式:冷位相型和暖位相型。
第二大特征:1954年和1964年發生了拉尼娜事件,1963年、1976-1977年發生了厄爾尼諾事件。
第三大特征:1954年為太陽黑子谷值年(m),太陽黑子數為4.4;1964年為太陽黑子谷值年(m),太陽黑子數為10.2;1976年為太陽黑子谷值年(m),太陽黑子數為12.6,1977年為太陽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太陽黑子數為27.5。湖南凍害都處在太陽黑子低值年。
第四大特征:1954、1964、1977年都是北京強沙塵暴年[3-6,8]。
第五大特征:其后1-4年內爆發世界流感大流行,即1957-1958年、1968-1969年、1977年世界流感大流行。
2000年進入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2007年發生拉尼娜事件,2007年為太陽黑子谷值年(m),2008年初發生了湖南嚴重雪災凍害,2008年為太陽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若2008-2009年發生強厄爾尼諾事件,類似1954-1958年、1964-1969年、1975-1977年的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的災害鏈就有可能發生。
1954-1958年災害鏈:1954年4月-1956年2月發生了強度為121的強拉尼娜事件,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21日湖南發生嚴重低溫冷害,1954年東北發生嚴重低溫冷害;1954-1956年北京發生強沙塵暴;1957年4月-1958年7月發生強度為97的強厄爾尼諾事件,1957年東北發生嚴重低溫凍害;1957年2月-1958年爆發亞洲流感。
1963-1969年災害鏈:1963年7月-1964年1月發生強度為30的弱厄爾尼諾事件,1964年2月8日-26日湖南發生低溫凍害;1964年5月-1965年1月發生強度為44的中等強度拉尼娜事件;1964-1967年北京發生強沙塵暴;1965年5月-1966年3月發生強度為72的強厄爾尼諾事件;1967年7月-1968年6月發生強拉尼娜事件;1968年11月-1970年1月發生強度為75的槍厄爾尼諾事件;1969年發生東北嚴重低溫冷害;1968年7月-1970年爆發香港流感。
1975-1977年災害鏈:1975年5月-1976年2月發生強度為51的強拉尼娜事件;1976年6月-1977年3月發生強度為57的強厄爾尼諾事件;1976年發生東北嚴重低溫冷害;1977年1月21日,湖南雨雪日數持續10天。強寒潮冷空氣入侵,其來勢兇猛,不僅帶來大雪,還使得降溫劇烈,各地最低溫異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漢的-18.1℃為歷史最低,紀錄一直保持至今;1977年5月爆發俄羅斯流感。
1954、1957、1969、1972、1976年是東北嚴重低溫冷害年[9],1954、1964、1977年為湖南嚴重雪災凍害年,都處于1947-1976年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及其邊界。發生在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的太陽黑子谷年(m)或m+1年,是湖南暴雪凍害的共同特征。
綜合1890-2004年的數據,我們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氣候特征:處于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及其邊界;前一年或前兩年為中等強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紀50-70年代同時為中國強沙塵暴年;前后一年或當年為中國東北地區冷夏年(20世紀50-70年代同時為嚴重低溫冷害年);當年為中等強度以上的厄爾尼諾年;當年為太陽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51-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發都滿足這6大條件,同時,在1890年以來,滿足這6大條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發[3,5]。第7大特征是當年為冬季或夏季強潮汐南北震蕩持續天數異常年[3],第8大特征是湖南凍害發生后1-4年世界流感大流行。后三次流感世界爆發都滿足這兩個特征。湖南凍害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前兆。
按照前期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災害鏈規律,若流感爆發在2008年(m+1),其強度較弱(類似1977年);若流感爆發在2011年(M),其強度較強(類似1957和1968年)。2008年和2011年都是可能的厄爾尼諾年,2006年厄爾尼諾事件和2007年拉尼娜事件的準確預測提供了可靠的預測方法[3-5,10]。
根據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災害鏈規律[11-14],我在2007年9月指出,拉尼娜將帶來秋汛、凍害、流感[14]。我在2008年1月11日和12日相繼指出,1月的強冷空氣活動和強震集中在強潮汐A、B、C、D組合,A組合激發的自然災害已經得到證實,強潮汐B-D組合激發的自然災害應加強防范,特別是北半球中高緯度的強震。10-13日中國的冷空氣活動逐漸增強,并在19-22日的潮汐C組合達到。要做好預防大風、暴雪、地震和低溫冰凍等自然災害的準備[15,16]。中國南方遭遇50年來最雪凍害證實了這一預測[1]。
根據五大特征,在2000-2035年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中,可能的太陽黑子低值年2018年和2029年湖南將發生低溫凍害,2016-2017年預測為拉尼娜年,2018年預測為厄爾尼諾年[3-5,10],2018年發生湖南低溫凍害和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較大。
參考文獻
1.江國成。氣象局長:大氣環流異常和拉尼娜事件致冰雪災[EB/OL]。2008年02月03日21:53 新華網。
2.方玄昌,陳曉。暴雪成因. 金融界.。2008年02月09日 18:52 《中國新聞周刊》。
3.楊冬紅,楊學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氣候特征。沙漠與綠洲氣象。2007,1(3):1-8。
4.楊學祥. 厄爾尼諾事件產生的原因與驗證[J]. 自然雜志. 2004, 26(3): 151-155
5.楊冬紅,楊學祥,劉財。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嘯與全球低溫[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6,21(3):1023-1027
6.魏松林. 厄爾尼諾事件對黑龍江省低溫洪澇災害的影響及其預報[J]. 自然災害學報. 2001, 10(3): 79-86.
7.于麗娟, 周月華. 1954年、1964年、1977年——當年我們多次戰勝雪災凍害[EB/OL].日期:2008-01-31. 來源:楚天金報。
8.康杜娟. 王會軍. 中國北方沙塵暴氣候形勢的年代際變化[J]。 51-中國科學D輯,2005, 35 (11): 1096-1102
9.周立宏,劉新安,周育慧。東北地區低溫冷害年的環流特征及預測[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1,32(1):22-25
10.林振山, 趙佩章, 趙文桐. 日食-厄爾尼諾系數及其應用[J]. 地球物理學報, 1999, 42(6): 732-738
11.楊學祥. 嚴密監測2008年的拉尼娜結束和厄爾尼諾爆發非常重要. 2008-1-20上海環境熱線.綠色論壇。
12.楊學祥. 厄爾尼諾、拉尼娜和流感世界大流行進入拉馬德雷冷位相災害鏈程序[EB/OL]. 2007-2-18上海環境熱線.綠色論壇。
13.楊學祥. 不斷增大的風險:強震、海嘯、低溫、沙塵暴和禽流感[EB/OL]. 2007-09-16 光明觀察. 隨筆雜談。
14.楊學祥. 2007年拉尼娜事件能給我們帶來什么:秋汛、凍害、流感[EB/OL]. 2007-9-1光明網交流中心.
篇6
您好!
在我國東北部的森林里有許多動物,最多的應該是狼吧!
大多數人們大覺得狼是一種兇猛的動物,它會傷害人類,其實它們也是有靈性的動物,只要你不去傷害它們,它們也不會傷害你。我們也是動物,不過是高級動物,但是人類大量殘忍地殺害狼,狼數量銳減,少到都快看不到了。
有些人帶著獵槍去傷害動物,他們把狼皮用來做衣服,鞋子,用狼毛做毛筆,多沒有 人性啊!
如果我們每人都買一只毛筆,全國那么多的人,要殺害多少動物啊!如果我們人工養殖動物,就不面臨滅絕。
保護動物,人人有責!
篇7
關鍵詞:拉尼娜,厄爾尼諾,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太陽黑子,暴雪凍害,流感大流行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近日撰文指出,1月10日以來中國發生了50年一遇的大范圍持續性低溫雨雪冰凍極端天氣災害。大氣環流異常和拉尼娜事件是造成南方氣象災害的主要原因。他在《中國正在經歷一場歷史罕見低溫雨雪冰凍災害》一文中說,近20天大氣環流異常是造成這次大范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的根本原因。文章強調,拉尼娜事件對這次災害的發生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自2007年8月起,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進入拉尼娜狀態后迅速發展,至今年1月,已連續6個月海表溫度較常年同期偏低0.5℃以上。分析表明,這次拉尼娜事件是1951年以來發展最為迅速的一次,也是前6個月累計強度最強的一次[1]。
從1月10日到本刊截稿時(29日下午),中央氣象臺一共發出11次暴雪警報,其中9次橙色警報,2次紅色警報。“從現在看來,出現這種極端天氣的原因是,歐亞大陸及周圍上空的大氣環流演變,長時間處于一種穩定的狀態。”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如果追究更深遠和間接的原因,持續暴雪、暴雨的形成,則可能與入冬以來出現的“拉尼娜”現象有關。“拉尼娜”是一種氣候現象,表現為東太平洋海水溫度比常年平均值偏低,從而影響大氣溫度和運動。“這種影響是一種長期效應,現象發生之后,一些地方降水可能增多,同時另一些地方降水則減少,我們可以根據長時間的氣候統計,總結出一種規律。”孫軍說,“然而也只是一種氣候的統計規律,‘拉尼娜’與降水之間的關系并不一定穩定和必然。”也就是說,“拉尼娜”與這次暴雪之間的關系僅僅是一種“可能”,不存在必然的關系。今年“拉尼娜”出現了,長江中下游發生了強烈的暴雪天氣;明年如果“拉尼娜”再次出現,是否還會產生同樣的情形呢?未必[2]。
首席預報員孫軍的判斷是正確的,并不是所有的拉尼娜事件都會激發中國南方大范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統計表明,近50年來,拉尼娜事件有10次,發生南方大面積低溫凍害的只有2次,東北嚴重低溫凍害1次;厄爾尼諾事件17次,發生南方大面積低溫凍害的2次,發生東北嚴重低溫凍害的4次。發生頻率是非常小的。
近50年的拉尼娜事件有:1954年4月-1956年2月(強度系數為121,1954-1955年湖南和東北凍害發生)、1964年5月-1965年1月(強度系數為44,1964年2月湖南凍害發生)、1967年7月-1968年6月發生強拉尼娜事件;1970年6月-1971年12月(強度系數為77)、1974年4月-1976年2月(強度系數為51)、1984年10月-1985年6月(強度系數為62)、1988年6月-1989年3月(強度系數為80)、1995年9月-1996年4月、1998年6月-2000年8月,2007年8月-2008年(2008年1月南方低溫凍害)[3-6]。
近50年的厄爾尼諾事件有:1951年6月-1952年2月(強度為57),1953年4月-11月(強度為50),1957年4月-1958年7月(強度為97,1957年北方低溫凍害),1963年7月-1964年1月(強度為30,1964年2月湖南凍害發生),1965年5月-1966年3月(強度為72),1968年11月1970年1月(強度為77,1969年北方低溫凍害),1972年4月-1973年2月(強度為94,北方低溫凍害),1976年6月-1977年3月(強度為57,1976年北方低溫凍害,1977年南方低溫凍害),1979年9月-1980年6月(強度為38),1982年5月-1983年10月(強度為168),1986年9月-1988年2月(強度為120),1991年5月-1992年8月,1993年4月-1994年1月,1994年10月-1995年5月,1997年4月-1998年6月,2002年5月-2003年2月,2006年8月-2007年2月[3-6]。
1月30日,武漢區域氣候中心專家“盤點”建國來湖南省發生的低溫雨雪過程,稱今年這個過程的強度已排行第二。除了今年,湖南省還有三次嚴重的低溫雨雪過程,分別出現在1954年、1964年、1977年[7]。
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4日,湖南雨雪天氣持續時間長達21天,其中雨凇持續15天以上,漢口日平均氣溫低于0℃的時間長達23天,最低氣溫為-14.6℃,累積降水量75.4毫米,積雪深度32厘米。持續的嚴寒造成全省農作物凍害嚴重,油菜凍死近半。全省凍死耕牛11萬余頭,約占災前耕牛總數的1/4。陽新、廣濟、鄖縣、松滋等地柑橘大部分凍死。嚴寒天氣使得漢水出現了罕見的結冰現象,天門境內漢江上可行板車,可見冰之厚。政府在漢江漢口至樊城的540多公里航線上,使用破冰船,結合爆破和人工作業,日夜不停地進行破冰,漢川縣城隍港冰厚的地區,則使用炸藥破冰。經過24天的努力,漢江全線終于在1月21日解除冰凍,恢復了航運。
1964年出現嚴重雨凇。這次過程于1964年2月8日開始,雨雪過程持續達13天,災害主要由雨凇造成。2月8日至12日,江漢平原出現了一次嚴重的雨凇天氣,16日至20日又出現了輕度的雨凇。雨凇對郵電通訊造成很大危害,壓倒電線桿1046根。8日至12日的雨凇,造成地面結冰,使得武漢市部分汽車、電車停開。2月5日至26日,應山縣凍死耕牛2848頭,夏糧減產16.3%。
1977年出現歷史極端最低溫。這次過程開始于1977年1月21日,雨雪日數持續10天。強寒潮冷空氣入侵我省,其來勢兇猛,不僅帶來大雪,還使得降溫劇烈,各地最低溫異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漢的-18.1℃為歷史最低,紀錄一直保持至今。異常低溫農業產生毀滅性的凍害。這次低溫嚴重,使蔬菜、柑橘和油菜等越冬作物受到非常嚴重的凍害,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僅武漢市就凍壞了幾千萬公斤蔬菜,造成市場供應緊張[7]。
通過統計鑒別,我們發現湖南凍害有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大特征:1954-1955、1964、1977年為湖南嚴重凍害年[7],都處于1947-1976年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及其邊界。拉馬德雷現象決定了太平洋上空的大氣環流兩種形式:冷位相型和暖位相型。
第二大特征:1954年和1964年發生了拉尼娜事件,1963年、1976-1977年發生了厄爾尼諾事件。
第三大特征:1954年為太陽黑子谷值年(m),太陽黑子數為4.4;1964年為太陽黑子谷值年(m),太陽黑子數為10.2;1976年為太陽黑子谷值年(m),太陽黑子數為12.6,1977年為太陽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太陽黑子數為27.5。湖南凍害都處在太陽黑子低值年。
第四大特征:1954、1964、1977年都是北京強沙塵暴年[3-6,8]。
第五大特征:其后1-4年內爆發世界流感大流行,即1957-1958年、1968-1969年、1977年世界流感大流行。
2000年進入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2007年發生拉尼娜事件,2007年為太陽黑子谷值年(m),2008年初發生了湖南嚴重雪災凍害,2008年為太陽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若2008-2009年發生強厄爾尼諾事件,類似1954-1958年、1964-1969年、1975-1977年的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的災害鏈就有可能發生。
1954-1958年災害鏈:1954年4月-1956年2月發生了強度為121的強拉尼娜事件,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21日湖南發生嚴重低溫冷害,1954年東北發生嚴重低溫冷害;1954-1956年北京發生強沙塵暴;1957年4月-1958年7月發生強度為97的強厄爾尼諾事件,1957年東北發生嚴重低溫凍害;1957年2月-1958年爆發亞洲流感。
1963-1969年災害鏈:1963年7月-1964年1月發生強度為30的弱厄爾尼諾事件,1964年2月8日-26日湖南發生低溫凍害;1964年5月-1965年1月發生強度為44的中等強度拉尼娜事件;1964-1967年北京發生強沙塵暴;1965年5月-1966年3月發生強度為72的強厄爾尼諾事件;1967年7月-1968年6月發生強拉尼娜事件;1968年11月-1970年1月發生強度為75的槍厄爾尼諾事件;1969年發生東北嚴重低溫冷害;1968年7月-1970年爆發香港流感。
1975-1977年災害鏈:1975年5月-1976年2月發生強度為51的強拉尼娜事件;1976年6月-1977年3月發生強度為57的強厄爾尼諾事件;1976年發生東北嚴重低溫冷害;1977年1月21日,湖南雨雪日數持續10天。強寒潮冷空氣入侵,其來勢兇猛,不僅帶來大雪,還使得降溫劇烈,各地最低溫異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漢的-18.1℃為歷史最低,紀錄一直保持至今;1977年5月爆發俄羅斯流感。
1954、1957、1969、1972、1976年是東北嚴重低溫冷害年[9],1954、1964、1977年為湖南嚴重雪災凍害年,都處于1947-1976年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及其邊界。發生在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的太陽黑子谷年(m)或m+1年,是湖南暴雪凍害的共同特征。
綜合1890-2004年的數據,我們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氣候特征:處于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及其邊界;前一年或前兩年為中等強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紀50-70年代同時為中國強沙塵暴年;前后一年或當年為中國東北地區冷夏年(20世紀50-70年代同時為嚴重低溫冷害年);當年為中等強度以上的厄爾尼諾年;當年為太陽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51-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發都滿足這6大條件,同時,在1890年以來,滿足這6大條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發[3,5]。第7大特征是當年為冬季或夏季強潮汐南北震蕩持續天數異常年[3],第8大特征是湖南凍害發生后1-4年世界流感大流行。后三次流感世界爆發都滿足這兩個特征。湖南凍害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前兆。
按照前期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災害鏈規律,若流感爆發在2008年(m+1),其強度較弱(類似1977年);若流感爆發在2011年(m),其強度較強(類似1957和1968年)。2008年和2011年都是可能的厄爾尼諾年,2006年厄爾尼諾事件和2007年拉尼娜事件的準確預測提供了可靠的預測方法[3-5,10]。
根據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災害鏈規律[11-14],我在2007年9月指出,拉尼娜將帶來秋汛、凍害、流感[14]。我在2008年1月11日和12日相繼指出,1月的強冷空氣活動和強震集中在強潮汐a、b、c、d組合,a組合激發的自然災害已經得到證實,強潮汐b-d組合激發的自然災害應加強防范,特別是北半球中高緯度的強震。10-13日中國的冷空氣活動逐漸增強,并在19-22日的潮汐c組合達到。要做好預防大風、暴雪、地震和低溫冰凍等自然災害的準備[15,16]。中國南方遭遇50年來最雪凍害證實了這一預測[1]。
根據五大特征,在2000-2035年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中,可能的太陽黑子低值年2018年和2029年湖南將發生低溫凍害,2016-2017年預測為拉尼娜年,2018年預測為厄爾尼諾年[3-5,10],2018年發生湖南低溫凍害和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較大。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 轉子一點接地;轉子兩地接地;乒乓式
中圖分類號TM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4)111-0105-02
1 系統參數
發電機參數-額定容量:150MW;額定機端電壓:15.75KV;額定定子電流:5499A;額定功率因數:0.9;額定勵磁電壓:268V;額定勵磁電流:1589A;空載勵磁電壓:101V;空載勵磁電流:848A;電制動勵磁電壓:268V;電制動勵磁電流1589A.
勵磁變:額定容量:1600KVA;一次電壓:15.75/1.732KV;二次電壓:550V;接線組別:Yd11.制動變:額定容量:180KVA;一次電壓:380V;二次電壓:130V;接線組別:Yd11
2 轉子接地保護原理分析
當發電機在運行中發生轉子一點接地故障時,按規程,如故障不能消除,運行兩小時應停機檢查處理。發生轉子一點接地故障后,當班的運行人員應申請停下機組檢查:1)對機組轉子回路的絕緣檢查;2)校驗轉子一點接地保護裝置;3)檢查轉子外部和內部設備;4)檢查保護的控制回路接線和端子。
轉子接地保護反映轉子回路對地絕緣損壞的故障。裝置須引入轉子勵磁電壓和大軸地。當勵磁回路發生一點接地故障(轉子繞組絕緣損壞)時對發電機并不會造成危害,允許發電機繼續運行,所以轉子一點接地保護多動作于發信,但應盡快轉移負荷,停機檢修,避免發生兩點接地故障,造成嚴重后果。
本裝置為轉子一點接地設置了接地電阻低定值段,對于嚴重的一點接地,可作用于跳閘。轉子兩點接地保護在一點接地保護動作后,延時自動投入。本裝置利用切換采樣原理(乒乓式變橋原理)測量接地故障點位置和接地電阻大小。電路原理見下圖。
圖1轉子接地原理圖
E為勵磁回路直流電動勢,S1、S2是本裝置控制的靜態聯動開關。切換開關S1、S2輪流導通,分別測量E和R1兩端電壓U得到E、E′和U、U′。
Rf=ER1/(3U)-R1-2R/3
α=1/3+U1/(3U)
U=U1-EU1′/E′
當轉子(勵磁繞組)一點接地時,根據實測的兩組數據可以計算出接地電阻Rf和故障點位置a。當檢測到接地電阻Rf 小于給定的接地電阻整定值時,發出轉子一點接地信號。轉子一點接地時,記錄第一點接地的位置a。當檢測到接地點位置a′變化時,Δa=a-a′,如果Δa大于整定值時判為轉子兩點接地,發出信號且動作于跳閘。
3 事故過程以及原因分析
保護裝置安裝在2號機組上情況 :
1)在靜態下用繼保儀加110V直流電壓,在轉子正和大軸之間加電阻,裝置準確動作,測量的電阻誤差在5%以內;
2)第一次開機空載下保護裝置顯示勵磁電壓E(170-300V)接地電阻R(655.35K)接地點位置α(100%);帶上6MW的負荷時顯示勵磁電壓E(170-300V)接地電阻R(655.35K)接地點位置α(100%);但是連續運行幾天之后裝置轉子一點接地保護一直動作顯示勵磁電壓E(170-300V)接地電阻R(0 K)接地點位置α(100%)。勵磁屏上顯示此時的轉子電壓是110v左右,轉子電流950A左右
由于保護動作,我們立即轉移負荷,平穩停機,首先在靜態下對裝置進行了實驗,保護能夠準確動作。然后開始測量轉子一次,二次回路的絕緣,是滿足要求的,接著檢查轉子,發現集電環表層積灰,于是進行了清掃。同時發現轉子引線絕緣損壞,馬上進行了處理。認為這就是轉子絕緣下降的原因。
轉機后,在空轉態下,測轉子對地絕緣電阻為600M歐左右,是完全符合要求的。于是將機組由空轉變為空載態,轉子一點接地仍然報警,裝置顯示勵磁電壓E(170-300V)接地電阻R(655.35K)接地點位置α(100%)。由此排除了轉子的問題。
在停機的過程中,在轉速達到60%的時候,勵磁系統自動投入電制動開關,此時裝置一點接地并未報警,裝置顯示E(115-124V)R(655.35K)α(100%)。勵磁屏上顯示轉子電壓是110v左右,轉子電流950A左右。
我們將空載態下的數據和投入電制動時的數據進行了比較,并結合勵磁系統圖猜測是否是S102到勵磁變低壓側的絕緣出了問題,才導致空載下報警,電制動時不報警。于是我們在停機狀態下對勵磁變的副邊進行了絕緣監測,發現也是滿足要求的。由此排除了勵磁回路的問題。
我們將此保護裝置安裝在1號機組上,發現在開機空載態下,和停機投入電制動之后的情況和1號機的情況完全一樣。于是對裝置進行了詳細的檢查,轉子接地電路板子上的濾波電容由原來的0.5uf降低為0.25uf。可以說明10個濾波電容有不同程度的軟擊穿。對此情況做了分析:在保護屏后測量的勵磁回路波形,并對波形進行了分析如下:
波形顯示勵磁電壓平均值是Ud=119V(DC),勵磁電壓有效值是UL=218V(AC)。峰峰值達Uf=1100V。首次分析此波形數據是否正常:(已知空載態下控制角α在78到82之間。在轉機情況下觀察α為81)
1) Ud’=1.35UCOSα=116V Ud;
2) UL’=U=227V UL;
3)Uf換相過電壓疊加在陽極電動勢(E=1.414*U=1.414*550V=777.7V)上,其尖峰值可達到2000多V,由于采用阻容保護來抑制換相過電壓,所以波形顯示峰峰值達到1100V實屬正常。
既然勵磁回路正常,那么就是電容的軟擊穿造成一端接地,而顯示接地電阻值是零。
故此,將這些電容換成2000V耐壓值的濾波電容。再次開機,裝置顯示正常,一直平穩運行至今。
4 結論
1)轉子接地保護乒乓式原理應用是比較廣泛的,但是隨著我國水電事業的飛速發展,機組容量越來越大,勵磁系統可控硅整流又有其本身的特性,乒乓式原理應該改進電路板去適應勵磁回路中極高的整流電壓;
2)同時建議在選用微機式轉子接地保護時不僅要依據額定勵磁電壓,而且要參考勵磁系統陽極電壓值。
篇9
【關鍵詞】勞動者隱私;用人單位知情權;附隨義務
勞動者隱私權與用人單位知情權的沖突以時間來劃分,主要表現為勞動合同成立前、勞動合同履行中、勞動合同終止后之沖突。在勞動合同存續階段的隱私保護糾紛,內地與港澳地區都同樣面臨大量的隱私糾紛。用人單位主要因下列原因而導致侵犯勞動者隱私權的糾紛:對勞動者行為的直接控制、工作場所的監視監聽、電話監聽、工作場所的搜查、工作場所的檢驗、勞動者網絡監控、個人信息的搜集和處理等。如何看待內地與港澳地區在勞動者隱私保護方面的共同性?內地如何借鑒港澳地區制度以提高勞動者隱私保護的水平?這是本章所關注的焦點,下文通過分析內地與港澳地區的共同性,解釋內地與港澳地區同樣面臨大量的隱私保護糾紛的原因,并選取典型情形探討分析用人單位在勞動合同存續期間的附隨隱私保護義務。
一、內地與港澳地區的共同性
用人單位對勞動者個人信息掌握欲望程度不斷增強,雙方地位出現偏差。在勞動合同的存續階段,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的地位實際上已經開始出現不對等關系。在勞動合同履行期間,港澳與內地同樣面臨大量的隱私糾紛,其是具有相同的原因,比如第一,勞動者權利意識的提高;第二,市場競爭壓力。隨著全球化市場的競爭壓力劇增,迫使用人單位必須更強化控制方面的管理功能,以提高企業的運作效率,用人單位面對激烈競爭為求生存,只好對勞動者采取高壓式的手段進行管理;第三,信息科技的進步,監控手段不斷更新;第四,侵害勞動者隱私權的責任較輕。
二、工作場所監視的附隨隱私保護義務
勞動者在用人單位的監督管理下,在用人單位提供的工作場所工作,當然存在保護勞動者隱私權的要求。
香港個人資料隱私專員公署摘錄了一個關于工作場所監視的真實案例:2012年一間物業管理公司以隱蔽式攝錄機收集雇員的個人資料,被負責管理私人屋苑的雇員投訴到公署。投訴人不滿該公司在沒有知會他們的情況下,透過隱蔽攝錄機收集他們的個人資料,因而覺得私隱被侵犯,遂向私隱專員投訴。私隱專員在調查后,認為該公司安裝隱蔽攝錄機的真正目的是監察雇員當值時的情況,而不是為了保障安全的原因,該公司的做法已構成非法收集勞動者的個人資料。[i]
通過上面案例,引發了下述問題的思考:公司監視員工的行為是否違法?監視勞動者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呢?
第一,我們應當區分采用技術手段的監視(如使用監視設備)與其他類型的監視(如管理人員的監視)。對于采用技術手段的監視,法律上應施加更多限制,使勞動者有權參與決策的過程。
第二,監視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對于監視手段,用人單位監視勞動者的時間僅限于工作時間,監視空間僅限于工作場所中的必要地點。
第三,用人單位的監視行為應當得到勞動者的同意,進行監視時應讓勞動者知曉。
第四,用人單位的監視行為應具備正當的理由。這一理由包括為了用人單位自身的經濟利益和為了公共利益。
第五,監視勞動者應適度。適度原則主要指最低限度地介入。
第六,適度的保管義務。除了基于公共利益的原因而透露之外(如案件偵查),用人單位不得將勞動者的數據對外公開或泄露。
三、網絡監控的附隨隱私保護義務
網絡監控,主要是通過IP地址檢查勞動者瀏覽過的網站、發送電子郵件的去處和勞動者的聊天紀錄。
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摘錄了“雇員投訴雇主在其不知情的情況下登入其計算機收集cookies數據”的典型案例[ii]。雇主在雇員不在場的情況下,使用當初以“緊急之用”為由而取得的計算機密碼,登入該雇員的計算機查閱雇員瀏覽網站的數據,即cookies數據,而且雇主并無采取所有切實可行的步驟,令雇員知悉有關通告的存在。私隱專員經過調查認為,雇主違反了《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的有關規定。
通過上面的典型案例,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必須明確網絡監控的基本規則,勞動者的隱私需要接受一定的限制。
第一,用人單位事前告知義務。香港在用人單位告知義務這一層面上,香港《保障個人資料隱私指引:雇主監察雇員工作活動須知》規定了一套有系統的程序,規范制定監察政策及數據管理的程序,即清晰政策、政策傳達、妥善存用。[iii]
第二,監控的目的和范圍限制。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網絡行為的監督應具備充分的利益需求;網絡監控范圍應限定于實現正常監督、管理所必要,不應任意擴大網絡監控的適用范圍。
第三,用人單位所使用的監督手段必須是透明的、公開的。用人單位基于管理需要確實要對勞動者郵件內容或cookies數據進行查看的,必須在勞動者本人在場的情況下進行查看。
第四,用人單位對于網絡監控到的信息必須加以保密,不得擅自向他人和社會公開、傳播相關內容。
結 論
通過本文的比較研究,筆者認為港澳地區的隱私保護制度可被內地系統借鑒。一方面,內地目前尚未有專門法律對勞動者的隱私進行專門保護,只是零散地分布在法律法規中,脫離了當前信息社會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內地與港澳地區,在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港澳地區隱私保護相關的實踐經驗對于內地來說是重要的參考依據。
注釋:
[i]《香港人料私公署2011-2012年年》,第100,香港人料私公署官方站:http://.hk/chinese/publications/files/anreport12_05.pdf(2013/3/15最後)。
[ii]香港人料私公署的案述,案: 2006014,香港人料私公署官方址: http://.hk/chinese/casenotes/case_complaint2.php id=318&casetype=B&cid=26(2013-3-15最後)。
[iii]《香港保障人料私指引:雇主察雇工作活知》,第15,香港人料私公署官方址:http://.hk/chinese/publications/files/monguide_c.pdf(2013-3-15最後)。
【參考文獻】
[1]潘峰.勞動合同附隨義務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
[2]王利明,楊立新.人格權與隱私侵權[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0.
[3]張新寶.隱私權的法律保護(第二版)[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4.
篇10
關鍵詞:隱私保護;移動云計算;接入控制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08-0020-0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bile cloud services in people's life and work has been widely used.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loud and mobile cloud services with data storage is convenient and flexible application terminal and mobile Internet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to achieve a in line search, storage and backup and remote control, has brought great convenience for people's life and work. Mobile cloud services in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same time, privacy and security performance has been more attention to the people. In this paper, we mainly study the access control of mobile cloud services with privacy features, aiming at reducing the privacy leakage problem of mobile cloud services.
Key words: privacy protection; mobile cloud computing; access control
移動云服務是在傳統云服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移動云服務具備傳統云服務的數據存儲和開放軟件服務等功能,還將傳統互聯網和現代移動通信設備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可以實現移動互聯以及在線搜索等在移動互聯網中的應用和擴展,為用戶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從而滿足現代人們對云服務的高要求。移動云服務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其安全問題和隱私保護問題也逐漸凸顯,存在著安全漏洞業務應用等。為了促進云服務的進一步發展,就必須將云服務的隱私保護問題圓滿解決。
1 移動云服務的概念和安全問題
1.1 移動云服務的概念
云服務是指運用云計算技術為用戶提供互聯網服務,并且在提供互聯網服務的時候,用戶不需要進行下載和安裝,通過簡單的操作就能夠獲得大量的資源,可以實現非常強大的功能,并且這個過程付出的價格非常低。云計算是將大數據中心、網絡計算、分布式處理和網絡存儲等的進一步發展,以互聯網為載體,將數據計算在互聯網的服務器上分布,從而對信息服務進行統一管理,用戶便可以通過訪問互聯網或者存儲系統獲得想要的信息或者資源,并按照一定的需求量來使用并支付。移動云服務就是以移動互聯網設備為載體進行的云服務,不僅具備傳統云服務的特點,包括軟件的開發和服務、實現終端設備和云端的同步等特點,同時具有強大的云計算功能,對云端的終端設備以及數據存儲設備的要求也比較低,還具有移動終端服務的特點,可以實現24小時不間斷的便捷服務,將傳統的云服務各項功能在移動互聯網中進行擴展,同時具備兩者的特點和優勢。
1.2 移動云服務存在的隱私問題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移動云服務在人們的生活中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個人用戶可以通過移動云服務進行電子購物、移動支付和網絡接入等,一些公共服務行業也充分利用移動云服務為人們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例如電子旅游業、電子圖書館、電子政府的出現都使人們的生活和出行更加便捷。此外,移動云服務在商業行業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管理者之間的工作流程、日程安排以及視頻會議,還有大型生產企業對生產現場的遠程控制和管理等。移動云服務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也逐漸出現一些問題,其中安全問題和隱私保護問題是最受人們關注的問題,嚴重阻礙了移動云服務的進一步發展,越來越多的云服務只是在對安全性要求比較低的應用中進行推廣[1]。和傳統的云服務相比,移動云服務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不受終端硬件的限制,實現了無線傳輸,移動終端只要在有互聯網的情況下就可以進進行數據的存儲和讀取,使智能負載更加均衡,對移動云服務的管理也更加便捷,不需要進行時時管理,有效地節約了管理的成本,用戶根據自身的實際需求便可以按需提供服務。移動云服務的接入終端是移動終端,接入終端的系統具有復雜性,一些智能的終端設備的寬帶受到限制,同時電池的容量和手機的計算能力都有限,網絡連接的環境比較復雜。因此存在著一些安全問題和飲食問題。
首先是移動云服務的整個生命周期模型中本身就存在著安全問題,移動云服務的平臺比較復雜,平臺內需要提供各種各樣的資源,資源非常豐富,并且可以實現多終端的資源共享,因此云服務的提供商是沒有辦法保證在移動云服務的平臺中存儲和遞交等環節的安全性,從而出現不安全問題。其次,移動云服務的資源和移動互聯受到一定的限制也會帶來一定的安全問題。在移動云服務的平臺上,接入方式各種各樣,移動通信和傳統的互聯網疊加,智能終端的計算能力、電池容量和存儲能力都非常有限,而移動聯通和寬帶有具備不穩定性,因此在云服務的環境中,一些訪問控制的加密措施和加密方法變得不適用,從而不能對訪問控制進行加密。最后,移動云服務中,用戶的隱私數據容易泄露[2]。很多用戶都是在沒有安全防護的情況下使用和享受云服務帶來的便捷,移動終端設備的通訊信息以及短信等都是和云服務的平臺保持同步的,而這些數據在云服務的平臺是沒有受到保護的,移動終端的應用越廣泛,這些隱私數據就越可能被泄露。
2 移動云服務的接入控制框架
2.1 接入控制的總體框架
移動云服務的接入控制框架總體上應該要有三個參與的部分,在之前的移動云服務中,移動云服務只有兩個參與的對象,一個是移動云服務的平臺,一個是用戶。而具有隱私保護功能的移動云服務接入控制框架除了基本的兩個參與方之外,還應該包括第三方,也就是提供匿名身份保護的一方。在這三個參與方中,用戶可以共享平臺提供的服務,而第三方就是移動云服務的接入控制端,通過對用戶的手機信息進行驗證來保障用戶的身份安全。用戶在使用云服務之前,需要通過第三方的審核,通過審核之后活動身份證書,然后利用這個身份證書就可以在云服務平臺上去注冊一個虛擬的賬戶,從而使用云服務平臺的資源和服務。在注冊虛擬賬戶的時候,用戶可以自行注冊[3]。除此之外,還可以選擇接入控制服務器注冊的方式進行注冊,這樣就減少了自己注冊的時間和精力。
2.2 設計網絡模型算法設計
2.2.1 零知識驗證算法
云服務的接入控制框架中,用戶在注冊和登錄的時候需要進行密碼驗證。在構建移動云服務的總體框架的時候,用戶在獲取身份證書以及在登錄環節中需要使用到的登錄密碼,都需要進行零知識的驗證。零知識驗證算法就是一個對象向另一個對象證明擁有自己獨特的密碼的時候,不需要將這個密碼向另一個對象展示。也就是說,通過零知識驗證算法進行身份的驗證和登錄的時候,用戶自己本身是唯一一個知道自己密碼的人。例如,如果存在一個公開的密碼驗證方法,驗證者知道密碼驗證的方法,如果一個用戶需要向驗證者進行驗證的時候,只要能證明知道驗證方法就可以,而并不需要將具體的密碼告知驗證方來進行驗證。
2.2.2 數字簽名認證算法
除了零知識驗證法之外,還擁有另外一種驗證方法,叫做數字簽名認證算法。用戶通過移動云服務的接入控制端獲得自己的身份證書,在獲得證書的同時可以使用數字簽名技術,通過數字簽名來進行簽名認證[4]。在這個過程中,還是使用零知識驗證方法,用戶并不需要將自己的對用密碼告知第三方,只需要正面存在這樣一個關系就可以通過驗證,從而獲得接入控制端的身份證書。
2.2.3 云服務虛擬賬戶生成算法
在移動云服務的接入控制框架中,用戶在取得了相應的身份證書之后,并不能直接用這個身份證書登錄云服務系統中獲取服務,而是需要使用這個身份證書申請一個虛擬的賬戶,通過賬戶的申請和登錄進入云服務平臺,從而獲取資源和服務。通過這樣的方式,用戶在注冊虛擬賬戶的時候就對自身的用戶安全的一個保障,避免了攻擊者對用戶的攻擊。用戶在第三方中可以獲得身份證書,獲得身份證書之后需要創建 j 個令牌表示不同的賬戶。因此,不同的用戶獲得的令牌參數是不一樣的,就算是同一個賬戶通過不同的方式獲取身份證書來獲得令牌的參數也不會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一個身份證書一定是對應一個令牌參數的。因此在云服務的終端,同一個用戶的不能賬號也是不能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平臺限制了一個用戶只能創建一個賬號。虛擬賬戶的令牌T的生成算法為哈希函數[5]。云服務虛擬賬戶生成算法生成虛擬賬號的方式和一般情況下的身份匿名驗證原理是比較相似的,為了使零知識驗證算法更加簡單,可以對參數進行簡化,用戶在登錄到云服務的時候只要直接輸入密碼就可以,并不需要轉發密碼,從而簡化了驗證的步驟,使用戶的登錄使用更加便捷。
3 移動云服務的隱私保護功能
在移動云服務的接入控制中,隱私保護功能主要通過用戶注冊、登錄、數據存儲以及數據的共享來實現的。注冊就是用戶通過第三方的身份證書進行注冊,并獲得一個移動云服務的虛擬賬號,通過虛擬賬號登錄進入云服務平臺,然后使用數據儲存和數據共享的功能和服務。
3.1 身份證書的注冊和賬戶注冊
在利用身份證書注冊虛擬賬號并登錄的過程中,參與者主要為第三方和用戶,在參與過程中,用戶和第三方要簽訂身份證書認證協議,第三方將用戶的證書參數值返回,在身份證書注冊的過程中,云服務終端是不參與這個過程的。在注冊身份證書的時候,第三方需要確定用戶是不是合法用戶,用戶通過將自己的手機信息以及基本信息等傳給第三方,手機信息可以確認用戶是否存在,第三方通過返回的短信作為確認用戶真實存在的依據。確認了存在的用戶合法之后,執行數字簽名協議,用戶注冊虛擬賬戶。
用戶通過了驗證之后,需要利用身份證書進行賬戶注冊。在注冊賬戶的過程中,可以選擇兩種不同的方式,一種是用戶自主注冊,一種是第三方注冊。在用戶自主注冊中,用戶將自己的基本信息發送到云服務器,從而實現賬戶的注冊。通過這種方式,用戶在獲得了身份證書之后,第三方就不需要參與接下來的過程了[6]。用戶自主注冊在安全級別較高的用戶和云服務中適用,在這整個的流程中,第三方獲取不到任何隱私。另外一種方式就是第三方注冊,用戶將信息發給第三方,由第三方進行注冊。
3.2 生成共享密碼
用戶在使用云服務的時候,不同的用戶之間可能需要進行合作,或者需要進行共同的數據處理,用戶將存儲在移動云服務端的數據也可以共享出去,并且文件在上傳之后可能會擁有多個共享者。用戶在存儲自己的數據的時候,可以對數據進行分區處理,將自己的數據分為多個不同的分區,共享者在訪問這個用戶的共享數據的時候,只能訪問特定的分區,并不能分享其他方面的數據。首先是共享者需要向數據持有者發送共享請求,并告知對方自己的地址。數據擁有者同意之后,將對方需求的數據的分區發送到云服務端,并生成一個共享密碼[7]。云服務端將這個分區的共享的次數和生成的共享密碼返回給數據的擁有者,數據的所有者就可以將共享的次數和生成的共享密碼轉以及共享的分區的解碼密碼發給共享者,共享者就可以根據根據這個密碼以及自身虛擬賬號的密碼執行固定的算法,并對共享密碼進行驗證,從而實現資源的共享。
每一個共享的密碼都有對應的共享分區,如果只是憑借共享密碼是不能對這個分區的數據進行共享的。共享密碼只是共享權限驗證中的一個重要參數,但是并不是唯一的參數[8]。用戶如果想獲得共享的權限,不僅要獲得共享密碼,還需要通過云服務對虛擬賬戶的驗證。共享者只有通過了云服務端的共享權限驗證之后才能實現資源的共享。在云服務對共享者進行賬戶驗證的時候,共享密碼又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參數。這樣就算共享者的共享密碼被盜取,用戶的數據也不會被泄露,從而大大提高了數據的安全性,使其具有較強的隱私保護功能。
4 結語
構建具有隱私保護功能的云服務接入控制的時候,用戶需要從第三方獲取身份證書,并利用身份證書申請云服務的虛擬賬號,從而登錄進入云服務端,進行數據的上傳和存儲,需要共享資源的時候,需要通過生成共享密碼才能實現,從而大大保障了用戶的數據安全,發揮隱私保護功能。
參考文獻:
[1] 季正波,白光偉,沈航,等.具有隱私保護功能的移動云服務接入控制[J].計算機應用,2014,34(7):1897-1901.
[2] 李瑞軒,董新華,辜希武,等.移動云服務的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綜述[J].通信學報,2013,34(12):158-166.
[3] 季正波,白光偉,沈航,等.基于用戶行為記錄的云服務隱私保護體系和算法[J].計算機科學,2015,42(8):185-189.
[4] 李暉,李鳳華,曹進,等.移動互聯服務與隱私保護的研究進展[J].通信學報,2014,35(11):1132-1133.
[5] 柳興,袁超偉,楊震,等.移動云計算中基于移動的用戶切換與接入控制[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2014,23(2):88-92.
[6] 林茂偉,王達斌,梁宇輝.車聯網移動云安全與隱私保護技術研究[J].無線互聯科技,2015,24(5):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