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載體建設范文

時間:2023-11-07 17:53: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技創新載體建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科技創新載體建設

篇1

>> 創新創業教育在高職汽車專業課程體系中的構建 當前所在位置:.

[2] 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教育部教辦[2010]3號文件)[EB/OL]. [2010-08-01]. .

[3] 曹勝利,雷家X. CC中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報告[M]. 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09:5-6.

[4] 郭欲丹. 高職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D]. 浙江工業大學學位論文,2009:20-21.

[5] 黃文光. 大學創業教育課程設計初探[J]. 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8(2):25.

[6] 趙剛. 創新創業教育在旅游類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建設研究[J]. 職業與教育,2010(4):102-103.

[7] 王國才,施榮華,李玲芝.“計算機通信網絡”教學中的創新創業素質教育方法探討[J]. 計算機教育,2009(12):39-43.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Undertaking Education for Students of

Computer Specialti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WEI Guoyan

(Teacher Affairs Office, Guangxi Economic Management Cadre College, Nanning 530007, China)

篇2

第二條本辦法所指的共建科技創新(孵化)載體,是指我區企事業單位與國內外高校院所和科研單位等聯合共建或獨建科研機構、科技園、研究院(所)、孵化器等各類研發和服務機構。合作的對象可以是雙方,也可以多方。

第三條共建創新(孵化)載體的主要任務應是:

1、為企業研究開發適銷對路的高新技術產品;

2、應用高新技術對企業的傳統工藝技術進行改造提升;

3、對企業引進的高新技術成果進行消化、吸收、創新;

4、開展人才交流和合作,培訓行業、領域急需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員和工程管理人員;

5、以科技型中小企業為服務對象,為入孵企業提供研發、中試生產、經營的場地和辦公方面的共享設施,提供政策、管理、法律、財務、融資、市場推廣和培訓等方面的服務,降低企業的創業風險和創業成本,提高企業的成活率和成功率;

6、進行檢測檢驗等有關的公共技術服務;

7、其他。

第四條對聯建或獨建科技創新(孵化)載體的補助,依其建設的所屬性質,分獨立工商注冊登記(以下簡稱獨立注冊)和非獨立工商注冊登記(以下簡稱非獨立注冊)兩類分別給予不同的補助。

第五條載體應具備的基本條件:

1、在本區內獨立注冊登記的法人單位,財務上實行獨立核算(非獨立注冊的設立內部獨立建帳制度);

2、有合作雙方(或多方)簽訂的共建《合同書》;

3、有規范的運作《章程》和詳細的《建設運行方案》;

4、場地實際可使用面積200㎡以上;(對孵化器建設,要求場地實際可使用面積達2000㎡以上,引進企業30家以上)

5、直接從事研發的人員6人以上;其中來自高校院(所)等合作方在工作的研發人員不少于20%,并有明確的學科帶頭人;(對孵化器,要求入孵企業與高校院所的合作項目3個以上)

6、載體的研究與服務方向應符合我區的產業導向;

7、有明晰的知識產權制度;

8、其他。

第六條申請補助需提供以下書面申報材料(一式二份):

1、《市區科技創新(孵化)載體補助資金申請書》;

2、工商注冊登記復印件;

3、合作雙方(或多方)簽訂的共建《合同書》復印件;

4、公司《章程》和《建設運行方案》復印件;

5、公司知識產權管理制度;

6、建設資金實際投入情況報告(審計報告);

7、場地實際使用面積佐證材料;

8、單位工作人員的學歷(職稱)證明復印件;學科帶頭人個人情況介紹或其他佐證材料;(孵化器需提供引進企業的數量及效益等材料);

9、其他。

第七條申請的基本程序:

申請按照“屬地管理,歸口申報”的原則進行。申請單位所在地的鎮(鎮、街道、園區)歸口管理部門,應對屬地內的申請單位進行審核,對符合申報條件的,由負責人簽署推薦意見后,加蓋部門用章。

第八條區科技局科技合作科負責對申請單位的申報材料,進行必要的受理形式審查。申請單位對在形式審查中提出的問題,應及時作出說明或進行必要的資料補充。對通過形式審查的即為受理。

第九條每年9月1日—10月15日受理申報。要求申報項目的付款時限為科技創新(孵化)載體成立次月起一年內。

第十條申請受理后,區科技局科技合作科將組織專家對所申請的補助進行審核。審核的主要內容是:申請單位資格、共建合同書、載體建設投入情況等。

第十一條補助標準:

對獨立注冊的、入選項目根據其建設的實際投入額(不包括基建),給予不高于50%的建設經費補助,補助最高額度不超過100萬元;非獨立注冊的,經認定后,按企業在共建期間實際所支付給高校院所的合作經費,給予30%的經費補助,資助最高不超過50萬元。

第十二條對審核確定的載體進行項目公示。

第十三條對實行“一企一策”的共建創新載體,其補助額度和方法按約定執行。

篇3

創新科技服務辦法,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是新形勢下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我市科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們感到,必須積極探索科技服務經濟的新辦法、新舉措,關鍵是把握四個重點,努力形成我市科技創新的新的競爭優勢。

1、重點服務產業發展。過去我們工作的重點是企業,重視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提高,對產業的發展重視不夠。今后,我們要把工作的重點從抓企業,轉移到重抓產業。要圍繞我市的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重抓產業鏈的建設。根據產業鏈來組織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努力提升整個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在這方面,我們有了成功的經驗。紡織機械是我市的傳統優勢產業,我們圍繞制約紡機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開展技術攻關,進行重點突破,形成了自動絡筒機、數字化超高速CM600精梳機、假捻變形機、ASGA368型伺服傳動漿紗機等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的高端系列紡機產品,產業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目前我市紡機產業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5家,省以高新技術產品30多個,專利210多項,并建設有省級紡織機械、市級前織準備設備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今后我們將充分利用我市沿海區域優勢及風能、灘涂等資源,加快推進海涂農業、特色機械、低碳能源、綠色化工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重點實施新型環保設備研究開發與產業化、高耗能行業節能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生物能源關鍵技術研究開發與產業化、大功力半導體照明技術研究開發與產業化、汽車及關鍵零部件開發與產業化、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發與產業化、精細化工產品研發與產業化、新一代紡織機械開發與產業化等重大科技專項。到2012年,海涂農業、特色機械、低碳能源、綠色化工4個產業分別爭取達到600億元、1000億元、300億元和500億元的產業規模。

2、重點抓好人才培育。過去我們注重科技項目,對人才的重視不夠。一個地區或者一個企業能否健康快速發展,人才是關鍵。我市作為一個經濟欠發達地區,人才特別是高層次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匱乏。作為科技部門,要堅持以科技項目培養人才,工作的重心要實現從抓項目到抓人才的轉變,落實好國家和省、市有關政策,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并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創新環境。在這方面,通過產學研合作,我市引進了一大批高層次科技人才,解決了一大批制約我市產業發展的技術難題,促進了我市經濟和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今后,要進一步強化科技計劃的人才培育導向,加大人才培養力度,以重點產業、重點學科、科研基地、重大科研項目為依托,培養一批科技領軍人物、科技骨干和創新人才團隊。做好高層次人才引進,科技計劃項目優先支持高層次科技人才領銜申報的項目。同時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共同開展關鍵技術研發和進行科技成果轉化,使科技計劃項目既出成果又出人才。鼓勵和支持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型企業家。

篇4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根據中央“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16字科技工作的總方針,立足實際,圍繞創新主題,按照“創新理念、引進培育、重點突破、助推發展”的思路,以規劃為龍頭,以項目為重點,以企業為主體,加強載體建設,構建創新平臺,培育科技企業,打造特色優勢,推進區域科技進步,為促進我區經濟轉型升級,推動“三宜”城區建設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二、主要目標

“十二五”期間,我區科技工作的主要目標是:

(一)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科技產業一般預算收入占全區的比重年均遞增1.5%,力爭“十二五”末達到15%。

(二)加強創新載體建設。新增3-4個國家級創新載體,5-6個省級創新載體。

(三)加快培育科技型企業。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5家,軟件企業30家,民營科技企業50家。

(四)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新增專利授權量300項,制定國家、行業標準100項,獲得市以上科技項目扶持資金年均遞增10%。

三、工作舉措

圍繞“十二五”目標,著力把握好以下五個方面:

(一)確立“四個務實”發展理念。

一是確立大區域、大科技的理念。區域內所有科研院所、所有大中專院校、所有的科技企業,都是我們推動科技創新的依靠和服務的對象,都是我們努力整合和開展合作的資源。二是確立重點突破、創出特色的理念。根據我區目前的科技力量和工作水平,找準方向,重點突破,抓住關鍵點,找準突破口,形成具有特色的創新優勢。三是確立自主培育、多方引進的理念。加強對現有科技資源的優勢整合,結合創新載體的培育和樓宇經濟的打造,加強科技招商,通過政策引領和配套服務,努力引進創新團隊、成熟企業、龍頭項目和領軍人物到發展。四是確立統籌規劃、分步推進的理念。注重整體規劃、統籌規劃,分步推進、有序推進,做到長計劃、短安排,有重點、可操作,力求早出成效。

(二)堅持“四集發展”特色方向。

一是產業集聚成區。加強產業規劃,注重科技產業的整合集聚,著力打造科技產業特色綜合體和構建科技產業集聚區。二是企業集中進園。圍繞做優做強做專做特各類科技創業園的方向,加強引導,多方引進科技企業和創新人才進科技園創新孵化。三是資源集成建鏈。充分利用我區科研院所較多的優勢,開展對其上下游的產業延伸和配套協作,形成產業鏈,增大附加值。四是人才集合成勢。堅持科技、人才工作并重、科技創新、人才為本的思路,搞好科技人才的一條龍、全方位、全過程配套服務,在打造科技產業的進程中,發展壯大我區的人才優勢。

(三)把握“四項關鍵”工作重點。

一是科技計劃和項目申報要發揮龍頭引領作用。緊密銜接省、市各類科技計劃指南,面向全區域科技企事業單位,做好科技項目的組織培訓和申報工作,力爭科技項目在申報數量、申報成功率和扶持資金等方面有新的提升。二是創新載體建設要創特色、出成效。充分發揮創新載體的科技產業集聚區功能,按照創優創牌、提檔升級、整合培育的思路,結合總部經濟、樓宇經濟的培育,加強各類科技園建設,提升我區創新載體的建設水平,發揮其整體功能。三是科技基礎設施構建要多層次、上水平。充分依托區域內科研院所、科技企業,建立相關領域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公共服務平臺等,提檔升級現有的科技基礎設施,為區域科技創新提供技術支撐。四是科技企業培育要有數量、求質量。鞏固現有的科技企業,在發展數量中提高質量,重點發展適宜于中心城區、占用空間少、耗用資源省、有效產出多、附加值高的軟件、IT、電子商務等企業,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科技含量高、稅收貢獻大,對我區經濟發展有較大推動作用的“科技小巨人”。

(四)構建“四條成型”產業體系。

一是構建以各大科研院所為主體的重點攻關體系。重點是熱工院的核電技術研發服務、中材建筑設計院的新型建筑材料研發、防水材料研究院的新型涂料研究及產業化等。二是構建以轄區創業園為主體的創新孵化體系。在區內科技創業園已初成規模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特色定位,實行錯位發展,著力打造工投科技園軟件基地、科技園IT產業基地和金運、恒峰科技園特色孵化基地,形成我區科技產業的特色集聚區。三是構建以各類科技基礎設施為主體的產學研體系。依托我區現有的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建立產學研平臺,為科技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構建技術、項目、人才等方面合作平臺,聯合開展企業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等,增強科技企業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構建城區特色的產學研體系。四是構建以科技綜合體為特征的產業化體系。整合現有存量土地、樓宇資源,結合引進總部型研發機構,打造科技研發、服務、中試和產業化的綜合體。

四、扶持政策

積極爭取上級有關政策扶持,綜合運用好上級和我區各項政策措施,加大力度,注重實效,推動科技產業加快發展。

(一)支持科技載體建設。

1.鼓勵創辦科技創新創業載體,對獲得國家級、省級或市級認定的科技創業園、創意園、軟件園等各類載體,除享受上級扶持政策外,在進行相關績效考核后,分別給予載體主辦者100萬元、50萬元和20萬元的獎勵。

2.支持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對新建的國家級、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等,除享受上級扶持政策外,分別給予30萬元和10萬元的資助。

(二)扶持企業科技創新。

1.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項目的扶持力度,對申報成功國家、省創新基金、重大科技支撐計劃、自然科學基金等專項資金的科技企業,分別給予20萬元和10萬元的專項扶持。

2.對科技含量高、創新能力強、市場前景好的科技企業,區國資按一定比例參股,作為鼓勵性投資。

(三)培育引進科技企業。

1.培育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成為高新技術企業,對申報成功的高新技術企業,給予10萬元的專項扶持,并對高新技術企業按照有關規定給予企業所得稅優惠,按照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2.積極培育軟件企業,對申報成功軟件企業的,給予3萬元的專項扶持。對軟件企業從事軟件開發人員的實際發放的工資總額,可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準予扣除,增值稅按17%的法定稅率征收,對其增值稅實際稅負超過3%的部分即征即退。

3.大力開展科技招商,新引進的科技總部企業按注冊資金給予1%的一次性開辦補助,補助資金分5年支付,每年支付20%。本部租用自用辦公用房,按租金市場指導價的40%一次性給予12個月的租金補助。其本部新建或購置自用辦公房產,自新建成或購置之月起3年內按該房產實際入庫的房產稅地方分成部分的40%給予補助。

4.對從市外新引進的科技總部企業按增值稅、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稅收貢獻額的本地留成部分,第1-3年給予100%獎勵,第4-6年給予50%獎勵。對從區外新引進的科技總部企業,按增值稅、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稅收貢獻額的區級留成部分,第1-3年給予100%獎勵,第4-6年給予50%獎勵。

(四)扶持鼓勵發明創造。

1.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加強對自主知識產權的扶持和保護。對企業和個人申請專利,實行申請費全額補貼,申報科技計劃爭取優先立項。

2.獲授權的發明專利并在區內實現成果轉化的,根據成果轉化情況給予5-20萬元專項扶持。

(五)實施融資扶持政策。

1.對實施國家、省火炬計劃、國家重點新產品、省市高新技術產品和市技術專項的科技項目,在使用金融機構貸款所發生的利息支出,給予科技貸款貼息補貼。

2.對實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有較強的創新性和較高的技術水平、有較好市場前景和經濟社會效益的科技項目,給予信貨風險補償資金支持。

(六)獎勵科技領軍企業。

對科技行業中年營業收入(銷售額)列前3位且地方一般預算收入保持環比增長的領軍企業,給予10-50萬元獎勵。

五、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形成工作合力。加強對科技工作的組織領導,完善區科教興區領導小組、科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咨詢團,將科普工作納入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之中,明確工作目標和任務,形成全區各相關部門、街道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科技投入,完善政策措施。加大科技投入,重點加強對載體建設的扶持,對省市重點項目的配套,對區級項目的設立,對重點項目的國資參股等。完善政策措施,重點完善有利于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創新創業載體建設及科技投融資服務體系等方面的政策。

(三)強化目標管理,完善考核機制。強化對全區科技產業培育發展的目標管理,分解任務,落實責任,從工作主體、目標分解、時間進度、責任主體、服務措施等方面入手來狠抓工作落實,完善考核體系和考核辦法,強化考核,定期督查,確保重點項目和年度目標的按時完成。

篇5

關鍵詞地市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功能設計;模式構想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service platform in local municipal government shall be based on the functional transition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epartments from ‘Project Management’ to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Service’,and be exerted on main body training,resource integration,mechanism establishment,method perfection and capability upgrading.By means of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basic connotation,objective task,social function and main liabil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service platform,the construction and pattern were put forward,so as to set up a modern innovative service mode that collected technique,information,market,talent,knowledge,policy and management all in one in regard to the self-innovational of service enterprise,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Key wordslocal municipal service platform;functional design;pattern consideration

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是自主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科技服務機制與模式,建設地市綜合性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整合利用現有科技資源并將其轉變成特色優勢、經濟優勢、競爭優勢,是發揮市場配置科技資源基礎作用的需要,是實現科技資源共建共享的需要,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產業集聚區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時代要求[1-6]。地市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必須立足促進政府科技部門由“項目管理”向“資源管理、知識服務”的職能轉變,著力培育科技創新服務主體、整合科技創新服務資源、建立科技創新服務機制、完善科技創新服務手段、提升科技創新服務能力。

1基本內涵和目標任務

1.1基本內涵

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指的是根據區域經濟、科技、社會發展需求和優勢特色產業特點,以科技資源集成開放和共建共享為目標,通過培育、涵養、凝聚、整合、優化科技資源,完善相關基礎條件設施,建立產學研用工作機制,提升公共技術服務能力,具有綜合性、公益性、共享性、開放性、中介性、服務性、導向性和創新性特征的現代科技公共服務平臺。

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包括向社會提供科技資源共享為主要服務內容的科技基礎條件平臺,提供公共技術服務為主要服務內容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以及二者并重、共同推動的綜合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目前,主要有企業(或高校、院所)的創新服務平臺、產業或行業或區域創新服務平臺、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等。3種平臺構成了3個層面的創新服務平臺,既互相聯系,又各有區別。

建設主體一般由政府、企業、高校、院所、教育培訓機構和中介服務機構等組成。建設方式按投入情況可分為3種:一是以政府投入引導為主、依托有關部門事業單位建設公共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二是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投入為主,科技部門給予補助,在高校院所建設公共科技基礎條件平臺或公共專業創新服務平臺;三是以企業投入為主,市場運作,科技部門給予科技經費補助,在企業建設各類專業創新服務平臺。

1.2目標任務

政府科技部門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科技傳播規律要求,運用現代技術和管理方法,通過主體培育、資源集聚和載體建設,構建基于服務企業自主創新、產業集聚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技術、信息、市場、人才、知識、政策、管理一體化現代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確保其具備一定的服務職能、服務場所、服務設施、服務團隊、服務能力、服務機制和資金保障,能夠面向市縣中小企業和廣大農民提供實時高效的科技創新服務。通過“兩連接、兩溝通”(通過連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門等科技成果的完成者,溝通科技成果的信息源頭;通過連接企業、城鎮、農村的各種科技經濟組織與個人等科技成果的使用者,溝通科技成果的信息需求)整合、集成、運用相關科技創新要素和科技服務手段,形成上下聯動、部門互動的大科技工作格局,實時高效地為企業、農村提供全方位科技創新、決策咨詢服務,從而發揮其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服務作用。

2社會功能和主要職能

2.1社會功能

作為政府科技部門集聚資源、服務社會、連接供需、要素中轉的重要窗口和支撐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性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整合樞紐和經濟技術輻射作用。其主要具有四大社會功能:一是整合集聚科技創新資源的功能。作為整合、集聚科技創新要素的綜合服務平臺,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門等科技成果的供給者聯系緊密,是技術、信息、市場、物資、人才、政策、資金、中介等科技資源的集聚場所,具有整合集聚科技資源的基本功能。二是提供實施公共科技創新服務的功能。作為整合、加工、配置、提供各類科技創新資源公共產品的信息服務平臺,與企業、城鎮、農村各種科技服務組織和個人等科技成果的需求者聯系廣泛,是技術、信息、市場、物資、人才、政策、資金、中介等科技資源的流通樞紐和輻射中心,具有提供實施公共科技創新服務的另一基本功能。三是連接溝通各類科技創新主體的功能。作為連接溝通科技創新信息資源供給者與需求者的中轉中樞,通過系統集成實現科技創新資源供需雙方的對接,滿足各種創新主體的信息需求。通過“兩連接、兩溝通”,進行技術、信息、市場、物資、人才、政策、資金、中介等科技資源的集成、管理、配置、調度,實現科技信息供需雙方的有效對接和服務需求。四是協調培育科技創新服務主體的功能。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資源整合、公共服務、連接溝通和技術轉移優勢,決定了其可以通過政策調節、項目引導、信息咨詢、資源配置、市場運作等手段,協調培育各類科技創新服務組織,促進科技創新服務主體的多元化,確保各個時段、各個環節都有公益性或營利性創新服務主體作為。

2.2主要職能

作為一個開放服務的科技資源共享服務系統和獨具特色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要求政府賦予其一定的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業務職責和內容,并隨實際工作的變化而調整。目前,地市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可以初步定位為6個方面的職能。一是資源整合與市場配置職能。采取“政府引導,項目扶持,企業參與,社會共享”的運作方式,發揮其資源整合和市場配置作用,實現技術、信息、市場、物資、人才、政策、資金、中介等科技資源的集成、提升、共享、服務。二是技術咨詢與信息服務職能。組織專家進行在線技術答疑和現場技術指導,為科研成果的完成者和需求者提供專業技術供求信息,為產業集聚區、中小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及個人提供科技檢索、預定、咨詢等信息服務。三是科技政務與公共服務職能。發揮服務大廳和信息網站等科技服務窗口的作用,為社會公眾、企事業單位提供科技項目、成果、專利、職稱、創新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申報服務和科技政策、法規、信息等咨詢服務。四是科技合作與成果轉化職能。把各級科技部門組織攻關項目取得的成果、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自主開發的成果,通過技術轉移中心或創新驛站、產業技術聯盟和輻射中心,推廣到企業和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中去,促進技術轉移,加速成果轉化。五是科技宣傳與技術普及職能。通過創辦科技網站、媒體專欄和科技出版物,宣傳科技政策、普及科學技術;通過組織策劃豐富多彩的技術培訓和科技活動,提高企業職工、廣大農民的生產技能和科技素質。六是科技決策與專題服務職能。組織開展政府科學決策和企業競爭情報研究,協調有關科技評估機構對工業、農業和社會發展領域的技術成果進行鑒定、評估及市場預測,積極開展企業診斷和發展戰略咨詢等專題服務活動。

3建設思路和模式構想

運用現代科技傳播手段,以資源中心、信息網站、轉移中心、服務大廳、輻射中心、創新驛站和服務直通車等條件建設為載體,通過建立功能較為完善的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平臺、科技信息網絡服務平臺和科技專家咨詢服務平臺,溝通企業、農民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地方政府之間的聯系,通過檢索、預定、咨詢、指導等服務形式,實現科技創新資源與產業、企業和農村需求的有效對接,從而構建基于服務企業自主創新、產業集聚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技術、信息、市場、人才、知識、政策、管理一體化現代科技創新服務模式。

3.1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平臺

以培育凝聚各類專家、項目、資金、設備、專利、成果、產業、政務、中介等科技創新服務資源為目的,建設科技文獻信息中心、大型科學儀器協作網絡中心、科技資源數據共享中心和產業技術交易中心。利用這一平臺,對相關科技創新服務資源進行整合、集成,實現科技創新信息資源共建共享。

(1)科技文獻信息中心。以網絡化、標準化和規范化為主要特征,從實物資源、網絡數據庫和集成服務3個層面搭建資源豐富、開放共享、技術先進、服務便捷的科技文獻資源服務系統,使分散的科技文獻資源在信息層面上實現整合、集成,實現科技文獻資源的高效、便捷、準確檢索、查詢應用。

(2)大型科學儀器協作網絡中心。通過對區域內各類專業大型科學儀器信息進行系統登記、編程、上網、管理,建立區域年度科技補助制度和共享管理服務機制,探索國內乃至國際協作共享模式,確保用戶快捷準確地查詢到大型科學儀器設施的各類信息,并能在線向儀器擁有單位提交使用申請,滿足個性化需求。

(3)科技資源共享數據中心。運用信息網絡技術,對區域科技基礎條件資源進行科學重組和系統優化,按照自建、聯建、共享等數據庫建庫方式或公眾、特色、專業數據庫內容形式,在重點建好地方科技專家庫、科技成果庫、科技項目庫的同時,與國內外大型科技網站、特色數據庫無縫連接,實現海量互聯網科技信息的共建共享。

(4)產業技術交易中心。發揮資源和組織優勢,組建一批專家服務團隊、專業產業技術聯盟和科技創新驛站,把與區域經濟發展聯系較為緊密的高校、院所、研發中心、工程中心、產業聯盟、研發基地、創業孵化器等的成果、項目、專家等信息資源進行整合集成,形成獨具特色的網上區域產業技術交易中心。

3.2科技信息網絡服務平臺

以科技文獻、科學數據、大型儀器、交易中心等集聚平臺的科技資源為依托,以科技網站、短信、熱線等現代傳媒為手段,構建具有檢索、預定、咨詢、、呼叫、共享、服務等功能的信息網絡服務平臺。

(1)科技信息港網站。作為服務樞紐和信息門戶,通過資源集聚和信息模塊建設,即時提供科技文獻檢索、科學數據共享、大型儀器協作、自然資源應用、試驗基地開發、專業技術服務、產業技術轉移、科技創業服務、科技合作交流、科技政務信息和相關預定咨詢等服務。

(2)科技短信服務中心。針對用戶需求,與電信運營商、信息運營商建立合作聯盟,發揮手機、信息機等信息終端的科技傳播功能,開展科技短信的收集、整理、編輯、審定、輸入、發送或咨詢回復等活動。

(3)科技信息港WAP網站。手機作為全新媒體,具有便攜性、及時性、定向性、私密性和交流性等特點,手機上網必將成為一種重要的信息獲取發送方式。科技信息手機(WAP)網站,與手機搜索引擎商建立聯盟,可以使手機用戶享受到無處不在的科技信息服務。

(4)中小企業自助聯盟。中小企業可以根據自身創業、融資、研發、銷售、發展需要,自行加入科技信息網中小企業自助服務聯盟系統,想要的信息,獲取想要獲取的技術,確定理想的合作伙伴和問題解決方案。

(5)科技服務熱線。通過集成應用12396新農村科技服務熱線這一公共服務資源,依托平臺專家、信息、技術優勢,可以開展包括電話咨詢、雙向視頻咨詢和網上在線答疑等形式的科技咨詢服務活動。

(6)數字讀者俱樂部。依托科技文獻信息中心和科技資源共享數據中心,建設區域科技數字圖書館和數字讀者俱樂部,采取開放服務和會員服務相結合形式,為用戶提供科技、經濟、文化、社會等電子閱覽服務。

(7)遠程視頻咨詢系統。根據區域經濟特點與需求,引進推廣以衛星寬帶網絡為主的農村遠程視頻專家咨詢信息服務系統,借助連接科技信息網站資源,開展個性化即時性科技信息咨詢服務活動,以求解決科技信息進村入戶最后一公里問題。

(8)物聯網傳感中心。通過整合傳感器技術、通信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推動物與物、人與物的互聯互通,逐步實現對機關、企事業單位、家庭和個人的實時技術信息服務。

3.3科技專家咨詢服務平臺

在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平臺和科技信息網絡服務平臺建設基礎上,突出抓好科技專家咨詢服務平臺建設,依托資源中心、信息網站和專家團隊,通過創新服務載體建設,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科技咨詢和技術指導作用。

(1)科技服務大廳。作為應用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調度中心和開放窗口,為滿足基層、企業和廣大科技信息需求者的檢索、預定、咨詢、指導等服務訴求,主要承擔科技政務、專業技術、科技熱線、科技短信、科技查新、文獻檢索、專家調度等咨詢服務職能。

(2)技術轉移中心或科技創新驛站。縣區和產業集聚區設立轉移中心或創新驛站,主要是以企業技術需求為導向,應用科技創新服務平臺體系為依托,信息化集成手段為支撐,為企業提供“一站式”創新支持服務。與區域產業關聯度較高的大學、研究機構、技術轉移中心、行業協會、各類中介機構發展合作關系,形成一種有效的信息傳遞機制、企業需求表達機制和合作溝通集成網絡模式。

(3)科技信息輻射中心。縣區、鄉鎮和農業示范園區設立科技信息輻射中心,主要是以農村科技需求為導向,應用科技創新服務平臺體系為依托,信息化集成手段為支撐,為農業龍頭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廣大農民提供“系列化”示范推廣服務。在縣區、鄉鎮選擇一批涉農龍頭企業、種養專業大戶、合作經濟組織組建科技信息輻射中心,承擔信息咨詢、人才培訓、產業示范、科技推廣、技術輻射等服務職能。

(4)科技服務直通車。科技服務大廳、技術轉移中心或創新驛站和輻射中心配置一定數量的科技服務直通車,組織專家開展經常性科技下鄉活動,通過走訪企業和科研單位挖掘技術源頭與技術需求、遴選示范基地,指導產業規模開發,承擔宣傳普及、技術培訓、專題調研、項目對接、現場指導、信息咨詢等服務職能。

4參考文獻

[1] 張利華,陳鋼,李穎明.基于系統失靈理論的區域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7(11):85-89.

[2] 黃葦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M].北京:紅旗出版社,2006.

[3] 羅珊.國外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的經驗啟示與借鑒[J].科技管理研究,2009(8):75-78.

[4] 許世衛.構建農業科研信息化平臺 促進農業科技創新[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5(12):5-10.

篇6

關鍵詞:科技創新體系 科技園區 產業集群 轉型升級 社會資本

當前,我國產業所面臨的國內、國際發展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企業經營成本高企、貿易摩擦加劇、人民幣升值等不利因素要求我國產業必須加快轉型升級。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的產業發展史與我國類似,且我國當前產業發展所遇到的問題這些國家或地區都曾經遇到過,最終被逐一予以化解,成功實現了產業轉型升級。分析上述國家或地區的經驗和教訓,無論傳統產業還是新興產業,創新都是提高企業競爭力和產品附加值的關鍵。在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創新體系建設須放在突出位置,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投、融、用相得益彰的創新文化和創新體系,將國家創新體系與區域創新體系緊密結合起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提升區域整體創新水平,助推區域經濟轉型升級。

1.戰略意義

科技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中占據重要地位,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堅實基礎。通過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推動科技體制深化改革,解決制約科技創新的突出問題,充分發揮科技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中的支撐引領作用,確保我國到2020年順利實現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目標。

科技創新關鍵是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企業的創新活動是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的動力和最根本的源泉。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培育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使區域經濟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道路。

2.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隨著經濟改革的推進,市場化、國際化程度的加深,尤其是進入2012年以來,由發達國家經濟形勢惡化,以及歐元區債務危機引起的世界經濟大蕭條,使制約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因素日益顯現。

2.1可持續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們國家正處于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邁進的過程中,各地方政府不可避免要面對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場化、國際化發展進程中的各種新情況和新問題,必然要通過探索“兩化”融合發展道路,貫徹落實節能減排戰略,破解土地、資金、能源等瓶頸制約,實現區域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2.2區域科技創新環境有待完善。一方面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動力不足。據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2011的研究報告指出,規模以上國有企業的研發投入只占銷售收入的1%左右,民營企業則更低,遠低于國際上5%的企業競爭力標準。另一方面,科技園區作為創新載體的地位不明顯。省內現有園區呈現數量多、規模小的分散局面,缺乏戰略指導和統籌規劃,資源整合不足,無法形成統一的科技園區品牌優勢,無法有效發揮科技創新服務的規模效應和產業的集聚效應。

2.3中小企業面臨創業創新難題。中小企業作為市場經濟中最富有創新活力的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至關重要作用。以民營經濟大省浙江為例,中小企業數量占企業總數的99%以上,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已占全省的80%以上,財政稅收、出口總額已占全省總額的60%以上,吸納的城鎮就業人數超過90%。但大多數中小企業普遍抗風險能力較弱,受到外部發展環境的影響較大。一是缺乏獲取外部融資和風險投資的正規渠道,在內外環境因素相互制約影響下,中小企業融資壓力急劇放大。二是人力資源成本攀升,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加劇了人力成本推動的壓力。

這些情況和問題表明,要確保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競爭優勢,浙江省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依靠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環境污染少、資源消耗低、人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創新驅動型發展模式。

3.建設目標

以服務科技型中小企業快速成長和產業轉型升級為出發點,按照開放性和資源共享性原則,集合政府、科技園區、社會資本各方力量,建設科技創新綜合服務平臺,實現政策、企業、資本的集聚,形成優勢互補的公共服務能力,促進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帶動區域經濟的繁榮發展。科技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的總體目標是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品牌,圍繞“一個示范區,三個中心”的發展思路,使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3.1爭創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立足既有品牌優勢,以省內知名科技園區為核心,進行資源重組,力爭成為北京中關村、武漢東湖、上海張江之后的新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全面提高區域自主創新和輻射帶動能力。

3.2中小企業投資管理中心。把握新三版擴容的政策機遇,圍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發揮科技園區的中小企業資源優勢,重點培育一定數量的中小科技企業在新三版、以及創業板、中小板掛牌上市發展。

3.3中小企業綜合服務中心。運用網絡信息技術,搭建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提供包括公共技術平臺、國際化交流、人力資源、企業家群體培育、知識產權交易、企業信用評級、企業管理咨詢在內的增值服務,改善中小企業創業環境,使服務涵蓋到區域內大多數科技型中小企業。

3.4中小企業研究發展中心。依托國家及當地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智庫資源,成立中小企業發展研究院,建立中小企業運行數據庫,輔助政府決策參考和行業指導,提升中小企業創新能力。

4.組織架構

篇7

關鍵詞:市地級 科技創新 服務平臺 建設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科技創新已經成為現代社會提供服務的重要渠道。我國對于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逐漸加強市地級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建設工作,以逐漸提高社會科技服務水平。信息技術已經逐漸應用到社會各個方面,而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建設就是將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有效利用。進行市地級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建設工作,能夠促進我國科學技術不斷發展,推進社會進步。

一、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內涵

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是積極利用了多種先進科學技術,主要用于科研和技術開發等活動的重要科研組織和機構,具有開放性和共享性的特點。科技創新服務平臺,能夠將眾多的科學研究成果和信息進行整合,為科研人員提供較好的信息參考,通過該平臺,任何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都能夠及時了解到相關信息,該平臺還具有較為明顯的載體多樣性,運行機制較為新穎,具有較為鮮明的特色和優勢。隨著眾多發達國家建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腳步加快,我國也逐漸認識到了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重要性,不斷加強市地級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建設工作。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是推進社會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重要支撐,能夠為增強我國整體科技創新水平提供重要的前提準備條件。區域科技創新能夠逐步提高科技管理的效率,而現如今對于區域科技管理工作還不夠完善,各個系統建設工作還不夠到位,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統一的信息系統。科技創新服務平臺能夠對各種科技信息的相互流動提供重要的基礎條件,同時能夠成為國家實施人才發展戰略的重要手段。

二、市地級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的現實情況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建設工作在實際實施中也越來越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但是不容忽視的是,我國對于市地級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建設工作起步較晚,對于科技創新服務平臺中涉及到的很多技術方面的工作還不到位,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包含的內容還不夠充實廣泛。我國市地級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對于高水平的研發機構還很缺乏。現代科技的發展進程逐漸加快,想要緊跟世界發展潮流,就需要不斷提高我國各個研發部門的研發水平,但是就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我國眾多的研發機構總體水平還較低,難以真正成為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柱。成立一些國家級的高水平研發機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研發成效。資源共享機制的缺乏是我國市地級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工作中面臨的一大難題,對于加快平臺建設起到了一定負面影響。資源共享,能夠有效提高科技研究人員對于眾多研究成果的認知水平,還能夠有效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眾多發達國家在進行保障現代科技資源共享時采用的主要手段是法律法規,而我國由于對于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的起步較晚,還沒有形成統一完備的資源共享的保障機制。

三、市地級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的重點內容

第一,建立有效的人才機制。我國在推進市地級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的工作時,對于人才培養的重視程度較高。建立健全完善有效的技術人才支撐機制,是我國在進行市地級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時的重點工作任務之一。人才對于現代社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擁有了大量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才能盡可能地搶占科技的制高點,才能夠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敗之地。

第二,加強對于市地級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的統籌規劃。通過建設市地級科技創新服務平臺,能夠真正為人才創新、科技進步提供重要作用,對于涉及到的各個部門進行統一管理,增強科技創新工作的效率。加強統籌協調和規劃建設,能夠有效突出市地級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重要地位。

第三,增強政府的主導作用。由政府進行相應的引導工作,能夠進一步保證市地級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在建設市地級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的過程中,要注意突出地方特點,進行科技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科學合理且行之有效的政策,能夠為市地級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建設,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能夠為創新服務平臺相關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一定的保障作用。

第四,充分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建立有別于純粹行政管理的運行機制。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分析的方法吸收、整合人才資源、技術資源、資本資源,逐步形成市地級科技創新服務平立的社會公信力和社會資源。建立理事會領導下的項目事業部[7]獨立運行、單項核算的工作模式,以科技創新為目標,以技術服務為手段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和創新服務力。

四、結束語

現代社會,科技和人才的競爭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競爭的主要表現形式,為了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需要不斷提高社會科技創新水平,增強創新實力。建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已經成為現代眾多國家加強科技創新工作,提高科技服務水平的重要舉措,為國家聚集眾多高端專業人才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準備條件。我國對于市地級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建設工作也越來越重視,但是由于我國該項工作起步較晚,對于國家級的高水平研發機構、相對完善的資源共享機制還比較缺乏,需要不斷加強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建設工作,從而提高我國整體的科技創新水平。

參考文獻:

[1]劉E.淺論市地級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建設[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 2012(5):175-176

[2]鄒薊,楊帆.對中小城市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的思考[J].科技資訊,2014(3):246-247

[3]李建花,張紅輝.寧波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現狀及完善[J].寧波經濟(三江論壇), 2014(9):24-34

[4]李軍紅.駐馬店市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的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創新科技, 2013(10):55-56

[5]安鵬.市級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研究[N].科技創新導報, 2015(16):18 15:06:15

篇8

按照市委、市政府“三個加快”的精神,推進全市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大力提高公眾科技素質,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要求,各縣(區)各部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開展好“攜手建設創新型**”科技活動,緊緊圍繞提高我市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的目標,加強**科技創新產業化基地建設,堅持以科技創新要素推動經濟發展,以科技創新成果服務廣大人民。傳播科技知識,提高公眾素質。

二、科技活動周的主要內容

(一)突出**科技創新產業化基地建設。宣傳和展示我市高新技術企業在科技創新產業化基地建設中取得的成果和業績;在企業中開展技術講座、技術競賽、技術培訓、技術創新等活動,提高企業家和員工的科技創新意識和參與科技創新活動,增強企業科技創新能力。

科技活動周期間,市科技局、市科協等部門將同雨城區、名山縣聯動開展“科技一條街”、科普趕場、科技培訓等活動。

(二)積極開展災后恢復與重建科技行動。圍繞災后生活、生產、生態恢復和科技產業發展的需要,動員和組織廣大科技人員開展各類科技活動,推廣一批先進實用科技成果,普及農村抗震節能住宅建設、災區飲水與衛生防疫等科技知識,重點開展農房建設、心理衛生、生態保護、農業種養殖技術和農民工就業培訓,依靠科技幫助災區重建美好家園。

(三)突出科技促進城鄉統籌發展。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通過專家大院、科技特派員、科普大蓬車、科普志愿者、農民110等活動形式,組織動員廣大科技人員進村入戶開展技術服務、技術推廣、技術培訓等活動,聚集科技創新要素向農村轉移;通過農業科技園區、科技企業、科技示范基地、科技大戶等載體,傳播農業科技知識,提高廣大農民科技文化素質。

(四)突出科技服務民生。科技發展以人為本,以科技服務民生、科技走近生活、科技進區入戶為重點,推進人口與健康、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公共安全、信息服務等領域科學技術知識普及、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開展醫療衛生服務、環保與節能技術、食品安全等進社區入農戶活動;通過在青少年中開展科技創新、科技小發明、科技知識競賽等活動,培養廣大青少年科技創新意識。各級科普基地要對公眾開放,動員和組織廣大未成年人、城鎮居民、農民參與各種形式的科技活動,提高全民科學素質。

三、加強對科技活動周的組織領導

各縣(區)各部門要高度重視20**年科技活動周的組織工作,把辦好科技活動周作為檢驗科普工作成效的一項重要內容。各縣(區)要加強領導,加大對科技活動周的支持力度。各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加強協作,整合資源,組織和動員社會各界力量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為原則,開展各具特色、形式多樣的科技活動,將科技活動周辦成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科技節日,取得實效。

新聞媒體要積極參與科技活動周的宣傳報導工作,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宣傳的深度和廣度,擴大社會影響面,使“攜手建設創新型**”這一主題深入人心。

篇9

關鍵詞:科技創新驅動力;產業結構;創新環境

十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視察江蘇時重要講話精神和江蘇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省委全會精神,都要求江蘇要用創新的實踐和成果,為全國發展探索路子、多作貢獻。科技創新驅動力主要是支撐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能力。近現代世界歷史表明,重大原始性科技創新以及其引發的技術革命和進步都是產業革命的起源,科技創新能力強盛的國家和地區在世界經濟的發展中都發揮著主導作用,并占據主導地位。近年來,蘇北經濟發展提速不少,經濟增長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目前相較蘇南和發達地區而言,主要經濟指標值整體水平差距仍然不容小覷。原因就在于科技創新驅動力不夠強,還是跟在別人的后面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無法實現突破。下面將通過研究蘇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客觀分析蘇北五市在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方面存在的問題和發展瓶頸。

一、創新人才比較匱乏

2014年蘇北人均GDP僅有49101元,而江蘇省人均GDP已實現136730元。這樣的經濟社會發展懸殊差距與科技創新人才的匱乏是有著緊密關系的,畢竟科研人員的數量和素質決定著區域創新活動的質量。據江蘇省統計局最新的《2014年全省規上工業企業科技活動情況分析》信息,2014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R&D)活動人員55.3萬人,比上年增長8.2%,占從業人員的比重為3.7%;其中,按地區看,企業的研發人力投入仍然以蘇南地區為主,蘇南五市工業企業有R&D人員36.2萬人,占全省比重為65.5%;蘇中三市工業企業有R&D人員10.5萬人,占全省比重為19.1%;蘇北五市工業企業有R&D人員只有8.6萬人,僅占全省比重為15.5%。[1]同時,蘇北地區整體教育水平較低,人員素質低,甚至許多行業、企業的員工還是文盲,這直接導致科技創新驅動力匱乏,勞動生產率低下,經濟發展受阻。

除了科研人員之外,科技創新人才還包括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法國經濟學家薩伊(J. B. say)在1800年前后就曾經說過,創新精神是一個企業家的充分必要條件,它不僅是企業家的必備品質,也是引領一個企業不斷提高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2]經濟學家 Joseph Alois Schumpeter 在《經濟發展理論》中把創新定義為企業家的職能之一,并認為企業家尤其是企業家的創新精神以及企業家為此所付出的艱辛努力,對一個地區乃至國家的經濟總值和經濟增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3]而由于地理位置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區位優勢不明顯,蘇北雖然實施了創業創新領軍人才引進計劃,鼓勵企業創新發展為導向,打造科技型企業家隊伍,著力培養造就了一批創新型企業家。但需要正視的是,高端創新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相對仍然不足。

二、技術創新欠缺主動

知識產權的授予代表著科技創新的活力與效率,2014年江蘇省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六年保持全國第一,全省全年授權專利達20萬件,而蘇北全年授權專利共計30327件,僅占全省的15.16%。可以看出蘇北技術創新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同時,2014年蘇北科技進步貢獻率僅為51.2%,而全省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9.0%,可以看出蘇北的科技創新沒有充分發揮對經濟升級的引擎作用,今后依靠其提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空間還是很大的。

同時,技術創新為企業不斷提高競爭力,擴大生存發展空間,如果不創新,企業就難以獲得持續發展。但是現實存在一個不得不承認的殘酷現實,就是蘇北很多企業,包括一些已經具有一定規模和實現一定品牌價值的企業基本上近些年一直躺在原先的成就上睡大覺,沒有什么科技創新的意識和動力,缺乏發展的長遠眼光。只是基于原有的企業資源,借用已有的品牌效應擴大經營領域來增加收益,嚴重缺乏自主創新能力,長時期處于低端產業、低附加值的地區分工地位。而培養技術創新能力以增強企業整體競爭能力正在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甚至工業化進程中極其重要的戰略問題。因此,企業如何利用發展需求和政策導向,主動積極的進行科技創新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資本創新投入不足

資金投入是提高創新驅動力的必備硬件,一定數量及比重的資金投入是進行科技創新的保障。2014年蘇北的科研投入方面,全社會研究與發展(R&D)活動經費258.89億元,占 GDP 比重平均為1.65%。而江蘇省全社會研究與發展(R&D)活動經費163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2.5%。[4]蘇北對創新驅動的資金投入數量、比重在江蘇省內都沒有彰顯其優勢,所以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去吸引人才和技術、甚至創新型企業的安家落戶。這肯定會影響區域科技創新動動力的發展空間,影響科技創新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力量。

四、結構創新期待調整

蘇北高新技術產業近年來得到快速的發展,2014年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產值共計10154.62億元,平均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量的29.6%,增速較高,但是相較江蘇省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5.7萬億元,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39.5%,還仍有不小的距離,這里尤其是蘇北的宿遷市的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僅僅只有19.9%,的確需要加快趕超的步伐。總體上,蘇北的產業結構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和調整,傳統產業、高耗能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有些緩慢。傳統產業近期內仍處于國民經濟的主體地位,但面對傳統產業普遍處于較低層次的現實,唯一出路就是整合與創新。所以,蘇北一方面需要提升傳統產業層次,調整投資結構,提高科技創新力度,另一方面也要提升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投資力度和扶持力度,進一步提高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和產值,調整地區整體產業結構,逐步實現持續優化。

五、創新環境有待完善

科技創新驅動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環境。創新環境就是創新管理方式,突破瓶頸,為區域實現創新驅動開拓新的發展氛圍,為創新型區域建設塑造良好的環境,從體制機制上提高創新驅動力,強調推動環境支撐要素。

首先,蘇北科技創新載體建設有待完善,項目、資金、人才、平臺四位一體化建設還需進一步全面推進。蘇北的科技公共服務平臺、高水平企業研發機構、高層次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產學研合作還沒有實現集聚效應,創新載體和平臺的建設還有待進一步完善,需要構建產業技術研發創新的新體制。孵化器的作用還有待進一步拓展和建設,在產業選擇、內部服務等方面還有待探索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使孵化器成為培育科技企業、促進成果轉化、形成產業集群、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載體。

其次,蘇北還沒有成熟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沒有產學研活動品牌,產學研合作模式還有待創新和完善,合作網絡平臺應該加快建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產學研聯合創新載體和校企聯盟還沒有足夠實現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優勢疊加”以及技術創新鏈和產業鏈的“雙向融合”,就各開發區、園區布局,重點建設產業還沒有相關的工業技術研究院進行對口支撐。

最后,融資環境需要進一步優化。企業進行技術創新離不開資金的支持,除了政府支持和自有資金以外,還需要利用資本市場,懂得從外部進行融資。而現有金融機構的融資產品和融資服務不足以支撐科技創新對資金的需求。所以還需要政府一方面鼓勵高新技術企業上市或上二板市場,擴大技術創新的融資渠道,另一方面需要完善和健全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以構建良好的融資環境達到實現對科技創新的實際支持。

以上所述就是蘇北科技創新驅動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會影響作為創新主體的企業的主動性,進而會影響整個地區的創新驅動力,最后會影響整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提升速度。(作者單位:宿遷學院)

基金項目:2015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5SJD805)“提升科技創新驅動力實現蘇北經濟行穩致遠發展研究”

參考文獻:

[1] 江蘇省委黨校.2014年江蘇省工業企業科技活動情況分析[EB/OL].中國社會科學網,2015-09-10.http:///dzyx/dzyx_jlyhz/201509/t20150910_2193054_2.shtml.

[2] [法]薩伊(J.B.say)(著);陳福生 陳振驊(譯).政治經濟學概論:財富的生產、分配和消費[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篇10

[關鍵詞]塊狀經濟;科技創新;帶鋸床;轉型升級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23-0052-02

縉云縣帶鋸床和特色機械裝備產業最早始于20世紀80年代,經過20多年的發展,目前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帶鋸床生產基地,整機生產企業30多家,配套企業100多家,從業人員20000多人,2008年實現行業工業產值10多億元,產銷量占國內市場份額的70%左右。2009年列入浙江省產業集群轉型升級21個示范區試點。但是,縉云塊狀經濟與發達國家相關產業比較,存在著“三大瓶頸”和“五大差距”。因此,要積極鼓勵科技創新,推進塊狀經濟轉型升級。

1 縉云帶鋸床塊狀經濟存在的問題

(1)三大瓶頸

① 縉云帶鋸床的美譽度在下降。產業集群內企業數量多,綜合素質相差懸殊,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知名品牌少,品牌帶動力不強;在小企業以低價搶占市場的沖擊下,質量水平較高的企業也不得不降價。為了保持取得一定的利潤,往往通過降低機床重量和采購便宜的配套件,其造成的后果可想而知。縉云帶鋸床的美譽度降低到了危機臨界點,低價無序競爭的直接后果是企業多敗俱傷,給具有發展空間和后勁的縉云帶鋸床產業蒙上了陰影。

② 產業集群內沒有形成專業化分工配套體系。企業普遍沿襲傳統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生產模式,企業外部產業鏈極不完善。一些大型關鍵零件不得不到外地去協作加工,拖長了生產周期,同時增加了運輸費用和運輸過程中的質量問題。

③ 社會化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滯后。由于縉云現代生產服務業發展緩慢,實力較弱的中小企業得不到社會公共資源的有效支持,單純依靠自身的力量難以自主創新,只好靠仿制發展新產品、靠低價競爭獲取生存空間。

(2)五大差距

① 技術研發能力薄弱。我國帶鋸床與其他門類機床相比,發展歷史較短,技術研發能力普遍較弱,雖然縉云的技術處于國內的先進水平,但是與德國、日本、英國相比,技術水平偏低,主要表現在帶鋸床精度、速度、自動化程度和使用壽命。

② 加工制造裝備落后。國外普遍使用先進的數控機床加工零件,采用先進的設備儀器進行機床試驗與檢測。我國帶鋸床生產規模大,但加工水平低,縉云除少數龍頭企業外,加工裝備落后,耗能高的落后設備還在繼續使用。

③ 缺少現代化的營銷手段。雖然營銷點遍布全國各地,供銷人員高達5000人,但各自為戰,沒有形成信息化和網絡化營銷體系,缺少現代化的營銷手段。

④ 縉云品牌蒙上了陰影。雖然鋸力煌和晨龍的品牌在國內同行業仍然處于第一方陣,但總體上,曾經在國內領先的縉云品牌,近年來由于集群內部的低價競爭,個別企業的粗制濫造,為縉云整體品牌罩上了陰影,影響了縉云品牌的聲譽。

⑤ 社會化服務體系缺失。社會化服務體系缺失,大而全、小而全的企業內部非核心生產部分尚未剝離進入社會服務體系,造成專業化生產水平低。社會化的生產體系滯后,影響了產業集群和工業經濟的發展。

2 對策及措施

圍繞縉云帶鋸床與特色機械裝備塊狀經濟向現代化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總體目標,針對目前縉云帶鋸床塊狀經濟存在的問題,從科技創新角度,必須培養一批高技能人才、凝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設計一批攻關項目、解決一批技術難題、推廣一批科技成果,促進平臺條件和服務體系建設,提高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自主創新能力。

(1)加大人才隊伍培訓和建設力度,提高產業集群的核心競爭力

加快企業人才隊伍建設是實施科技興企和人才強企戰略的必然要求,是后金融危機時期提高企業國際競爭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客觀需要,是加快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重中之重工作。針對縉云帶鋸床與特色機械裝備產業集群管理和技術人才數量少、層次低,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嚴重缺乏局面,依托高等學校,利用專場招聘會、“請進來,走出去”、網絡信息平臺等多種形式,向縉云企業推薦優秀畢業生,既服務企業,也促進就業,達到校企雙贏的目的。同時,依托“塊狀經濟”產業模式,建立特色機械裝備控制技術實訓基地,對專業設置、教學內容、管理方式、教育教學活動進行一系列改革,提高地方經濟服務能力。

(2)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和服務體系建設,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科技創新平臺和服務體系是推進科技進步與自主創新的重要載體和具體抓手,是推進塊狀經濟向現代化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一項基礎性工程。近年來,以帶鋸床和特色機械裝備為特色的縉云產業集群正面臨著日益嚴峻的競爭壓力和發展瓶頸,其中之一是科技創新平臺和服務體系的缺乏。以科技創新增強企業發展驅動力,共建創新載體和服務體系,為企業提品與新技術開發服務、科技信息和中介服務、人才培訓服務等項目。同時,幫助有條件的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申報和建立企業的研發(技術)中心,鼓勵企業與科研單位、高校相結合,成立聯合研發中心,增強服務產業集群能力。

(3)凝練關鍵共性技術,開展聯合攻關,加快轉型升級步伐

我國帶鋸床和特色機械裝備與其他門類機床相比,發展歷史較短,技術研發能力普遍較弱,雖然縉云的技術處于國內的先進水平,但是與德國、日本、英國相比,技術水平偏低,主要表現在加工精度、速度、自動化程度和使用壽命等指標方面。關鍵共性技術的凝練和研究,對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增強產業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在調研基礎上,發掘和凝練制約縉云產業經濟發展中的關鍵共性技術問題,主動協調行業主管和科技主管部門等各方力量,組織跨行業跨學科的產學研聯合攻關,主動設計與縉云塊狀經濟緊密結合的重大科技專項,幫助企業開展各類科技及工業項目的申報和研究工作。

(4)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提高縉云產業集群的地位

我國要走建設創新型國家之路,要把自主創新作為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要培育一批自主知識產權和自己的知識品牌。這是我國新時期發展方向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只有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擁有自主的知識產權,才能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才能享有受人尊重的國際地位和尊嚴。縉云產業集群內企業數量多、綜合素質相差懸殊、產品質量參差不齊、自主創新能力弱、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少。針對縉云產業的實際狀況,積極開展知識產權保護宣傳,增強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鼓勵和幫助企業申報各類專利和注冊商標,響應政府實施的品牌戰略和技術標準戰略,協助企業和行業參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制訂修訂工作,促進企業核心技術和專利技術向標準轉化,實現技術標準與科研創新的互動,逐步形成先導型的標準化體系。

(5)采用多種形式,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服務轉型升級

大力推進產學研結合,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產學研結合是縉云經濟轉型升級的迫切要求,是縉云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內在需求,是推動縉云經濟發展模式戰略性轉型的重大舉措。縉云傳統產業規模小、實力弱、缺乏技術創新機構和隊伍,粗放經濟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而要成功實現戰略性轉型,縉云企業就不得不面對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這一瓶頸問題。因此,充分發揮高校研究機構在人才、科技、成果、資源等方面的優勢,結合縉云產業的特點和轉型升級的發展規劃,通過共同承擔各類科技攻關計劃、聯合建立各類產學研科技創新平臺、聯合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聯合培養創新型人才等多種方式,服務轉型升級、服務集群企業,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3 科技創新的貢獻

2009年以來,通過上述措施,以省級塊狀經濟科技創新平臺為載體,以塊狀經濟轉型升級為抓手,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為加速器,全面提升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取得了顯著成效。在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和服務體系建設、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方面,建立了“浙江省縉云帶鋸床和特色機械裝備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并獲得了浙江省科技廳的立項資助。平臺的建設,為推動縉云帶鋸床和特色機械裝備產業飛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促進產業鏈與價值鏈向高端提升、支撐引領產業技術創新發展方面,建立了“縉云帶鋸床和特色機械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通過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有效實現產學研實質性聯合,發揮高等院校與企業的優勢互補,加速高校科學技術向企業轉移的步伐,帶動縉云帶鋸床和特色機械裝備及相關產業的科技進步,進而帶動整個縉云的產業發展。在產學研合作方面,縉云企業與多家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全面合作關系,通過科技合作、成果轉化、技術咨詢、人員培訓、信息服務等多種形式,進一步加快了縉云帶鋸床塊狀經濟轉型升級步伐,提高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